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共16篇)
1.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的基础是是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参与情况,并通过与花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基础教育模式的全面改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主体性教育
一、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法,需要在优化自身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并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同时,创建能有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和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富有神秘感的学科特点,在了解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并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对优化初中生物教学、帮助学生关注相关科学知识起到巨大作用。
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个体需求
个体需求,指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对于未来的社会人才来说,生物知识作为综合性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生物知识能够指导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第二,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地球的奥秘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多元性特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2 课改需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已成为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基础,根据个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综合参与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2.3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由于全人类处在同一生物圈内生活,所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当中渗透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初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生物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环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生物利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3.1 全局观和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综合发展,坚持学生在学习、思维、行动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在生长环境、个性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尤其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为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奠定基础。在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一昧的进行填鸭似的基础知识教学,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使生物教学真正走向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层面,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发展。
3.3 循序渐进原则
现在教育的观点就是促进全部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便能实现学习目标。认识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认识的引导,坚持循序渐进的观点,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4 启发性和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是启发性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平等表达,用自身行动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免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即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与学生平等探讨,并循循善诱,帮学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初中生物教学实行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手段 4.1 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组织开展教学讨论
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积极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本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深刻激励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批评的学习意识。
4.2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拓展自身思维空间
新教材除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重新编排之外,并通过美化语言等手段,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如在“开花和结果”一章中,通过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到此课的学习目标,并培养了学生产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思维意识。
4.3 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较以前来说有很大减轻,有更多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现在,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经常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观察动植物生长,并期望通过这些具有生物学科特征的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3(6).[2] 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3] 余自强著.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一、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桎梏, 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英语教学走不出书本条条框框的约束, 习惯于照本宣科, 难以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们教学思想陈旧, 教学观念落后, 课堂教学仍以自我为中心, 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课堂教学生硬僵化, 学生缺少探究的乐趣。
2.学生方面的原因。教师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合作交流的意识, 他们不愿学, 也不愿讲, 变成“哑巴”式英语。部分学生基础水平差, 自主意识薄弱, 缺乏学习信心, 自卑消极,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体参与式教学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 使他们不再感到厌倦, 从而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感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主体参与式教学摒弃机械灌输和被动接受, 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学生大胆表达、敢于质疑, 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分享经验,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达到了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当前英语学习满足于“口耳相传”, 用传统的听讲和做笔记进行学习, 学生只有跟从和模仿, 难以提出独到的见解, 哪有创新可言?主体参与式教学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习,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拓展视野, 让学生在活动中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优选教学素材, 创设教学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现象, 在生活中体验英语交际活动。充分利用好黑板报、橱窗、英语角等宣传阵地, 摘录中英文双语名言警句, 如“不劳无获”, “No pains, no gains.”;“功夫不负有心人”,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等,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学习英语的乐趣。
2.丰富教学活动。 (1) 教学游戏。教师要将游戏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 寓教于乐, 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在“Wild Animals Reading I”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利用提示语句猜动物:“1They areclever and lovely animals in the sea. They like swimming in groups. 2They have yellow fur with black strips. They are the king of the forest.”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主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 角色扮演。教师要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 让学生学会改写剧本、登台表演小品、短剧, 通过角色扮演,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3) 话题讨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摆脱单一的机械讲解, 要针对主题内容引入话题, 让学生经历收集资料、集体讨论活动,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技能。
3.强化合作探究。近年来, 许多学校纷纷仿效“杜郎口”模式, 开展了合作学习的探索, 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预设的单向活动, 只有少部分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活动, 而大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部分英语公开课过于注重表演性, 失去了教学的本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TheTaiwan earthquake”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分组, 让小组成员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完成表格:
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下列句型完成话题讲述:The Tangshan/…earthquake happened on…in…. Many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 We should help the people in the disasters. We should hold more earthquake exercises.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we should run to the playground. 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从而获取知识、分享成果、交流思想, 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3.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当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何为参与式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研究者们统一的观点是在参与式教学中都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是由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共同构建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完美的新理念课堂,少了哪一方的参与都会让课堂教学黯然失色。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做好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布置好参与式教学的预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要想使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的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想采用参与式教学,就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不能只停留于教师嘱咐性的话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提示,如给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指引,给学生一些预习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对相关知识有大体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第一章证明,在对这个知识进行教学时,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内容是这样的:(1)自己复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腰、角有什么特点?(2)复习学过的公理和定理,最好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自己事先预习课本上证明的例题,把不懂的在旁边做上标记。这样通过预习提纲,学生就能清楚明了地掌握教师的预习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温故而知新”,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学生在对旧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对“证明”进行学习,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好参与式教学的教案
参与式教学与以往的只靠教师讲解传授的教学方式,是有明显区别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教学工作也要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上,要想采用参与式教学就要按参与式教学的方式来编写教案。教师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才能在上课时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组织好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案中我让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以下的问题:(1)小组内求出以下一元一次方程x-1=4(2x);3x+2=50(2x);5x-1=(3x);180x+1=150(1.5x)。(2)小組内讨论一下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x+y=8与5x+2y=32组成的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解。教师先让学生对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再在班上交流,
其他学生对其做出自己的评价,让学生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让思路正确的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再给学生总结归纳,最终确立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总结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把解法总结出来,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与把握。
三、组织好参与式课堂教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创立的一种大胆的教学模式,由于有时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大,不免让人觉得课堂纪律不好,比较乱。假如分工不明确、教师组织不好就会让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处于落空状态,教学只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所有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势必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组织者的角色,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要最大地发挥自己组织、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可干,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参与式课堂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用10分钟进行有效分工,另外35分钟让学生交流、探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里的生活中的平移”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熟悉课本上的知识,接下来的35分钟让学生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围绕教师出示的问题:传送带上的物品和手扶电梯上的人的重量、位置、大小、形状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发生改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移的特征。
总之,在初中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为参与式教学编写好教案;组织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让参与式教学在应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况达,余静.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09(2).
[2]饶国惠.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3.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的同时,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1.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教学反思”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
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遗传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对形状、显(隐)性基因、显(隐)性形状等知识,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3.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在体内的分布”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自身的观点,将人体各器官与自身分裂开来,所以在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学。例如,认识胃在腹腔中的部位,不能直接提问,应该提醒学生“当你吃饭以后,哪里有饱腹感?指给老师看看。这个部位是在腹腔的哪里?”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积极参与。所以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5.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微课的提出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基础教学出发,实现课堂教学多元化使得微课教学颇具时代意义。本文从认识微课到微课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微课 应用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 ”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 “课微不小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二、微课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就奠定成功课堂的一半,课堂导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评价情境设计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动画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2.利用微课的重复性掌握知识,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完全掌握。对于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过程不会书写,而教者由于时间局限不能全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听,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他们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3.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完全掌握一类题我们在初三二轮复习中学生要面对大量难题。其实许多难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类,就是让学生做一题会做一类题。我们可以使用微课 讲解具有代表的一类题,然后呈现一系列类似的题目,在微课中我们要尽量呈现题目的内在联系性,让学生形成对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能完全掌握一类题。
4.利于微课的记忆性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很多,记忆量很大。课时比较长,学生通常都是老师讲到后面他们忘了前面。我们使用微课记忆概念要注意两点:①每节课上之前我们利用微课把前面讲的概念一起复习让学生做到对概念的温故而知新,让他们知识形成正确的积累。②播放概念微视频的时间可以随意性,要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记忆,如下课时间等。总之我们不断反复利用微课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微课程在辅助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1.数学知识的预习部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学课本进行预习,往往是以打瞌睡或看到半途而废告终。预习微课程用其简明、清晰及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视觉、听觉强大的刺激,资源的设计以问题引导,逐步出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给学生精神的享受。
2.课前导入微课程,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引入,形成一个新刺激、新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微课程导 入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也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
3.重难点的讲解,该部分微课程主要讲解数学学科中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的推导以及考试的重难点知识,用微课程的方式展现这些知识点,易于将难的多个知识点分割成简单的知识点,通过简明清晰的方式再次展现给学生,可以很好地补充课堂讲解中不详细或学生没听明白的地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研究。
4.对于数学易错题、典型习题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考试过程中、平时作业中经常犯的错误,将该部分内容制成微课程,方便学生抽取零碎的时间进行纠错,讲解易错的地方,讲解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既知道正确的解法及做法,又知道容易犯错的点;对于典型习题。一般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将典型题目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展现,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本文根据微课程的兴起背景以及它与数学学科的结合,提出并分析微课程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它能有效辅助传统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辅相成。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是教师和学生重要的教学数字化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金然,张继刚,雷蕾.微课对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影响 [J].消费电子,2014,(2O):245.
[2]刘爱国.论新课改中数学微课的现实意义 [J].考试 周刊,2014,(68):16—17.
6.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摘要:田径教材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随着任务的深入,学习内容的逐步推进,艰难枯燥的技术练习冲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影响田径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改善田径技术教学效果,以游戏教学为载体,借助学生对游戏的兴起和热情,把游戏与田径技术融合在教学中。
关键词:田径教学 技术教学 游戏
在初中体育教材中,田径运动以跑跳投的基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田径教学中,技术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只有把技术练习好了,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发展运动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但技术学习是一个过程,在技术形成阶段,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在一定的范围内,练习次数与技术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反复的练习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感,影响学习效果,随着深入学习,难度的加大,却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把游戏教学引人到田径技术教学中,应用于田径技术教学,改善田径技术教学效果。
一、按田径技术教学的类型选择游戏形式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首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划分类别根据不同的教材类型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形式。在田径教学中,技术教学可分为四类:一是技术的辅助练习;二是有针对性的分解练习;三是完整技术练习;四是纠正练习。
(一)技术的辅助练习教学 辅助练习应用于那些难度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类教材,直接练习时会导致一部分学在心理上产生厌学或畏惧,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在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时,引入辅助练习手段,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不仅能够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消极因素,还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感受到在玩中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的腾空过杆技术教学中,为提高腾空过杆技术的质量,要求既要有正确合理的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信心。在教学时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游戏形式:在一定的高度上吊起一个色彩鲜艳的球,设置合理的起跳点,采用斜线助跑的方式,在起跳点腾起,高抬摆动腿,用脚主动击球,接着积极高抬起跨腿,尽量击中球。在初步练习时,可以降低一定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置不同的高度,制定有利于技术教学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游戏既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有力的蹬地,改善腾起效果,在试图击球时改善了起跨腿和摆动腿的过杆技术。同时,愉快了情绪,提高了兴趣。
(二)有针对性的分解练习教学
在田径运动中,每个项目都有它的主要的关键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这就是重点任务。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针对性的练习。但由于这些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动作的节奏相对固定,在练习时要避免单调的重复和枯燥的蛮练。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不容忽视的,把相关的游戏或者根据内容创编的游戏引入到教学练习中。例如,在掷标枪项目中,在身体的最后用力阶段,身体成反弓形和超越器械的技术尤为重要,在练习时可以针对这样的技术安排游戏:用纸球或其他的轻物做投掷游戏,设置目标,引导学生在投掷时注意动作,强调反弓形和超越器械,积极出手等动作。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新的练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把枯燥的重复转变成积极主动并带有愉快体验的参与过程。
(三)完整技术练习教学 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完整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重要练习部分,一定次数的完整练习是形成动作技能自动化的基本练习方式。在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来选择较为接近的游戏,或者在该运动项目的整体技术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引入游戏形式,也可以创编相类似的游戏。例如在跨栏跑教学中,用皮筋代替栏架,设计成跨越多重皮筋的障碍跑游戏,提倡用跨栏技术动作来完成,以改善跨栏跑的技术。这样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新颖、有创意,能激发学习兴趣。
(四)纠正练习教学
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纠正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且是较难的练习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对技术理解有偏差或肢体语言的运用不准确。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所以,在纠正练习时不应该按原方法教学,应注重从神经刺激上来调节。引入游戏教学,结合相应的技术,用多种游戏形式,并随时改变其中的条件,以保持对学生的新异刺激。这种多变化、多形式的游戏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的理解,从而到达纠正错误的目的。
二、根据教材创编游戏,把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创编到其中
在技术教学中,结合游戏的目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而现成的游戏案例又有很多与教学任务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自己创编一些能为技术教学服务的游戏,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创编游戏时,要尽量把学生感兴趣的、能提高或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元素有机巧妙的融入到游戏内容中。例如学生对球类感兴趣,在短跑的步幅练习中和跨栏跑的栏间节奏练习中,把球摆在标记点上;在快速跑时可以与足球比速度;用掷足球或排球来改善掷实心球的技术。在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在运动项目中发现,例如各种球类运动;在音乐中,例如动感有节奏的音乐;在明星和时尚中,例如某位体育明星,某个时尚物品;在新闻或事件中,从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感兴趣的新闻及事件入手,创设游戏情景;以及学生喜爱的人或物也可以编入到游戏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边游戏时,对学生充分了解,对生活留心,对时事关心。而且在创编时还要注意这些元素在游戏中的合理位置和作用,要能够为田径技术教学服务。
三、几点教学建议
(一)在教学时,游戏是辅助,是形式,不宜反客为主。
(二)建议在教学深入到一定的层次时使用,勿滥用。
(三)在教学时,应找到游戏与技术教学的切入点,根据教学实情和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的引入到“正题”上来。
(四)注重与体能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优化组合。
(五)根据教学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四、小结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把技术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学,改善学习效果。参考文献
7.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参与式教学法是建立在主体性教育思想之上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直观的形象、丰富的素材、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结合讲授法、演示法、角色饰演法、生活实例讲解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的积极成分, 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使学生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近年来, 笔者通过对现有参与式教学模式成果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思考, 在遵循多样性、主动性、全面性、发展性等原则的基础上, 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以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以多样化的活动和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有效性,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观念,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广大教师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但受教学条件、地域差距、教师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课堂仍以讲授为主, 学生难以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 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与其他基础课程不同的是, 初中思品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智,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以及国情意识等, 因此, 更有条件和必要倡导参与式教学,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 教师应建立全新的教育观, 结合思品课的特点, 强调教学的参与性,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以及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其次, 教师应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让学生主动参与。再次, 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学生情感和技能的变化发展纳入考查评价的范畴, 坚持全面、发展、鼓励为主的原则,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创设氛围,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思品课教学中, 教师以讲授为主,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 甚至出现教师直接给学生指出重点, 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情况, 教学气氛比较沉闷。作为思品课教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适宜开展参与式教学的氛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 充分利用好课前、课后的时间, 深入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另一方面, 良好的课堂氛围离不开多元化的情境创设。一堂成功且充满活力的思品课应当具备参与性、亲和性和主动性等特征。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生活经验、感人故事、优美诗文、名人名言、时政新闻等为背景, 以辅教设备为媒介, 并且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或欢声笑语、或沉思凝重、或富含哲理。
三、有备而来, 以教材和生活素材为载体
教师可在自己备课的同时, 倡导学生预习, 鼓励他们收集与新授课相关的素材,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 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不断扩大, 思品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放眼社会, 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尝试了在课首五分钟时间请学生进行新闻播报, 每堂课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组成播报小组, 面向全班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讲述2~3条时政要闻或新闻故事。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 学生都能认真准备, 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等途径, 有目的地收集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大大拓展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和内容。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家长和同伴协作下, 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制作成PPT文件, 利用教室里的电教设备投影播放, 俨然小小新闻主持人。笔者每次都给上台播报的学生照个相, 作为他们成长的记录。播报结束后, 请每组学生轮流当评委, 从播报的声音、仪表、内容、多媒体制作质量等角度进行点评。对一些重要新闻, 还可请学生当新闻评论员, 进行简评。学生们经常会有精彩的表现和亮点, 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有效地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洞察世界、观察社会的敏锐性, 培养了从更高、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将参与式教学融于初中思品课堂, 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作为一线教师, 应力求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遵循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客观规律,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笔者尝试的新闻播报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设计、背景素材搜集等活动外, 教师还可尝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 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 开展诸如演讲、讨论、小品表演、话题辩论, 甚至参与考试命题设计等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评价方面, 除了组织学生评委进行评价外, 还可开展自评、互评等形式的评价活动, 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 进而取长补短, 全面发展。
五、关注差异, 展现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风采
学生受学习基础、家庭环境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成绩有差距, 而且表达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敢、不愿甚至不会主动参与教学, 使参与式教学呈现“形似神异”的现象。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被认可, 对于学生的表现, 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基调, 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赏识和激励, 在内心产生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 从而树立新的价值目标,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初中思品课是一门兼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发表不同见解、允许犯错的宽松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敢于反驳和质疑发难, 因时因势拓展学生的思路。
参与式教学法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初中思品课堂氛围呈现多样化, 或充满严谨的逻辑思维, 或充满欢声笑语, 或意气风发, 各抒己见,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步, 教师在学生的推动下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实践证明, 参与式教学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 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使学生在交往和合作中不断进步, 有利于学生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有利于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8.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初中生物;应用
初中生物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就目前来看,生物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将小学方法,课堂上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打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尽管教师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学生学习起来依然是无精打采,既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参与式教学法是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地位由以往的被动转向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展开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了人才的培养效果。初中生物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初中生物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很显然,传统教学模式下所教导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故此,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参与式教学是让学生都有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中心是学生,它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内在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参与式教学应用中,环境有着重大作用,好的环境对教学有着促进作用;反之,不好的环境则会阻碍教学的发展,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故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应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一知识时,在教学前,我先问学生:青蛙是什么动物?乌龟是什么动物?在学生的认识观里,只知道青蛙、乌龟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具体是什么动物就不清楚了,当教师一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顿时就好奇起来,与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后得知:青蛙是两栖动物,乌龟是爬行动物。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时,在小组中选出组长、发言人等职位,采用流动式的方式,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职责,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一知识时,我将班上的54名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一名发言人,采用流动式的任职方式,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各自的特征。然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在讨论结束后有发言人进行讲解。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小组职位任职方式是流动性的,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性,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尽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项,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意义重大。首先,学校必须对外引进专业、有教学经验的生物教师,为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强现有生物教师专业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另外,作为教师,更要重视参与式教学,要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将小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为了向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春花.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28.
[2]柯世艳.探究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6,02:92.
[3]闻静.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246.
9.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能给学生构建起自主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 y=ax+k y=a(x-h)+k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
2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因分式解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平移》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旋转门等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动手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弦切角定理”时,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作△ABD内接于圆O,再作圆O的切线AC,并测算出∠BAC, ∠BDA的大小,甚至把∠ABD,∠DAB的大小也测量出来。这些数据随着点B在圆O上的移动,各种情况都动态地展现在屏幕上,如图1和图2所示。学生据此观察猜想得出初步推断,并能利用计算机得到验证。这一系列过程,学生都是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图1)(图2)
∠ABD=36°∠DAB=85° ∠ABD=36° ∠DAB=40° ∠BAC=59°∠BAD=59° ∠BAC=104°∠BAD=104°
又如,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利用多媒体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或作品等。再如,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如抛硬币、掷骰子等。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五一假期旅游“为活动背景。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假期旅游"旅游行程。首先,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制成统计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游行程及时间,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并且说明理由。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并在全班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例如教《勾股定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两直角边的长的平方和与斜边的长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题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利用动画,展现“点动成线”(人在沙滩上行走留下的脚印等),“线动成面”(汽车两刷摆动,油漆工刷墙),“面动成体”(三角形旋转得到一个圆锥)。又如线线相交得到点、面面相交得到线等,都可以通过演示,将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快建立了空间概念,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程序作了一个图形,然后折叠这个图形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位置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同异之处。然后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形状、大小的关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利用信息技术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设计课件,激起课堂高潮。我对《函数的概念》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函数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我从计算机中调出函数的图象式、图表式、表格式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两个函数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函数图象,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创造了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容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0.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多媒体教室在中学中全面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工作经验,谈谈几点看法和见解,希望和各位同仁相互讨论和交流,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
一、多媒体简介
多媒体教室又称为电子教室,是由传统的电子教室发展而来的,多媒体教室是由配备一台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投影仪和其他录放设备为一体的教室。多媒体教室能够把音频、视频、声音、图像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师生更好的服务。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知识量,节约教学时间。普通的课堂,老师只是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基本上就是“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能够理解的或者不理解的都要求记下来。尤其是历史知识,有的同学不能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方便了老师的讲解,老师可以实时播放历史事件中的视频或者图片资料,通过大屏幕展示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同学们反应效果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和老师们书写的时间,同时对于节约的课堂时间,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老师交流,这样才能上满充足的一堂课,才能更好的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出重点,弱化难点,学生容易接受。一节课堂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克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讲解出来,利用剩余的时间主攻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更加形象生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比如我在讲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章节内容时,有的同学对于地理位置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比较陌生,如果单纯是以前的粉笔书写教学,就不能够形象的再现路线。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我运用FLASH动画演示,更加直观的演示了“下西洋”经过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大家对于经过的30多个国家也表示了很大的兴趣,课下他们通过查阅网络了解当地的历史资料和风土人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既能了解地理知识,同时同学们对于历史的知识面扩充了很多。
第三,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同学们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当我讲到哥伦布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的时候,同学们表现了积极的探索能力,大家都很感兴趣,尤其是男同学积极性更高。我为了更好的上好本节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和播放视频资料,同学们了解了哥伦布航海的航程,通过播放哥伦布的资料,同学们了解到哥伦布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他的发现对于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同学们意识到探索对于世界的推动作用。趁热打铁,我让同学们通过模拟仿真软件自己动手进行航海练习,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又可以了解十四、十五世纪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人物和事情之间的关联。学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航海家的同时,大家也励志成为一名航海家。
第四,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创设情境,利于教学。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比如,某节课上课开始时,我先展示了几张图片,里面包含威海刘公岛的图片,包含海军公所、生锈的鱼雷和船只等图片,逐渐展示里面的清朝军舰场面和中日签署“马关条约”的图片(因为我去过刘公岛,有自己实际拍摄的图片,更加形象生动)。之后,问同学们上面的图片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不知道,有的同学回答是威海刘公岛。我又问同学们“爱国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爱国”,我逐渐引导大家讲解1894中国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思考了一下回答道“甲午中日战争”。我说对了,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就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悍然发动了战争。威海卫战役,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更加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同学们听后,义愤填膺,表现出了愤怒的表情,意识到国家的弱小会受到欺负,大家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三、多媒?w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的老师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上课时一般就是坐在电脑前面,用鼠标指点一下,安全把课本上的知识照搬到PPT上面,而忽略了重点难点,讲课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电脑和大屏幕上,同学们的反应如何也不顾及,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完全了解。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机械式的,不值得提倡。
第二,有的老师刻意追求花样,在课件当中插入大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忽略了图片、音视频是否符合同学们当前的学习层次,使得同学们看后头晕目眩,不知所措,这样就有点牵强附会,同学们表示不能接受。
第三,PPT课件的质量问题,有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应用不熟练,课件中的文字是找别人输入的,格式、文字错误很多,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有的老师更加简单,从网上购买或者下载课件,殊不知里面的教材内容有的重点难点不突出,不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有些内容老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对象,删除掉不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对于里面的错误要及时加以修改。
第四,有的老师多媒体教室操作不熟练。如有的老师在使用大屏幕时,讲课完毕,需要关闭投影仪,有的老师操作不当,直接关闭电源,殊不知这对于投影仪的灯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操作不当极有可能造成灯泡不能使用,因为灯泡在运行当中有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我们需要等里面的散热风扇运行完毕,直到灯泡温度降下来,才能关闭电源,这样才能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问题是很多老师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第一,广大教师要对新兴的多媒体技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因为广大的人民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意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可以融合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中,融会贯通,两者有机结合,教学设计合理,课堂丰富多彩,学生的积极性成功调动,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加强基本能力培养。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重点难点突出,显示出的文字不能太多,尤其是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情境教学,要体现出图片和视频的优势,这样的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色调搭配中,注意颜色的调配,选用具有柔和色调的颜色,不要选用刺眼的颜色,防止同学们眼睛疲劳,从而转移了注意力。
第三,学校内要有专人负责讲解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注意事项。比如电脑的使用、投影仪使用注意事项、网络的维护和安装,这些简单的操作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得“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一句空话。老师们掌握了以上简单的知识,操作多媒体教室就更加方便,也减少了一定的维护费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年轻教师要注意基本功的强化训练。现在的学校内75%以上都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对于新鲜事物接触能力强,但是要对于基本功强化练习,如粉笔字,一部分年轻教师粉笔字书写不是很美观,单纯属于书写,这一方面需要强化。基本功的练习对于新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
五、结语
11.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一、“参与式”学习的意义
“参与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一种学生自觉卷入了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交流互动、协作式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学会学习和做人,健康成长的理念。
“参与式”教法其意义在于:
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参与”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学会“参与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趋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参与”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参与式”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
二是“参与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参与式”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式”,这句话恰恰表明,“参与式”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方式问题。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
三是“参与式”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参与式”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倾向、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参与式”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二、课堂中“参与式”的表现形式以及学习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六个方面:(1)活动和体验;(2)贡献和分享;(3)反思和认同;(4)“参与”和促进;(5)激励和启迪;(6)过程和结果。为确保此项活动顺利开展,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学习素材。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社会,所以数学学习素材具有生活基础,以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挑战学生思维为目的。因而数学学习素材的理性选择、有机组合是“参与式”教学的物质前提。
2、学习群体。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和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参与式”动机明确,个人责任清晰,大家齐心合力是保证“参与式”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之关键。
3、教师指导。教师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指导是“参与式”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参与式”学习的前期策划,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来自于教师;在“参与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平衡小组差异,解答组内疑惑,促进各组交流,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参与式”学习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研究新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轻松舒心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创设学习探究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展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单调的、死板的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是组织学习研究小组,进行积极热烈有兴趣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反思,来解决现实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辩论、检验,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情境之中,进而从那种死板教条的课堂体系中解脱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驾驭和操纵课堂的能力,及时诱导学生去学习,解答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感受和追求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体验,真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的兴趣中去,共同产生学习的认同感,欣赏自己在实践中的领悟、理解、交流“参与”的能力,树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信心,变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思想为积极参与的愉快情绪,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辩论、交流和反思,摒弃那些不确切和错误的观点,达到群体意见的高度统一,从而达成明确的思想认同,真正领悟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参与式”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参与式”学习更有效。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参与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参与式”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参与式”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参与式”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参与式”学习的内容。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参与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参与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在“参与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参与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参与式”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12.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1. 巧设问题, 吸引学生参与
将教学内容中的矛盾揭示出来, 将学生还没思考过而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链条上的每一重要环节作为问题提出来, 借以突出新的知识点, 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特别注意和重视, 这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和启发性, 既要注重与旧知识的联系, 也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在提出问题时, 也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使之将兴奋点和注意力集中到中心问题上来。
如滑动变阻器是重要的电工元件, 收音机、电视机的音量旋钮、调光台灯的旋钮都是其典型应用。生活中, 尽管学生多次使用, 但很少睹物思理。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谁能想办法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当学生进一步回答时, 为进一步激励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实践, 可以请学生把桌面上的滑动变阻器实物元件连成电路。“滑动变阻器怎么会如此神奇?”问题提出后, 学生迫切想知道个究竟, 这种内心需要有利于将教学向纵深发展。于是, 引导学生回顾导体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 目的是帮助学生猜想改变电阻大小的可行性方案。为寻求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可再提出问题:“如何画实验电路图?”在合作学习中, 原理内容被学生成功地感悟出来。
2. 科学探究, 推动学生参与
传统课堂教学在学习内容上, 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为了达到目标, 多采用讲解式教学, 贪多图快地把知识与技能静态地移植或复制到学生头脑中。更有甚者, 为防遗忘, 还督促学生死记硬背, 重复机械式的演绎训练。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虽然基础知识扎实, 基本技能熟练, 解题能力强, 但它忽视了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中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在以知识创新和应用力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参与激烈竞争的能力低下。
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 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借助实验来研究蜡烛在镜中的像。虽然平面镜成像规律也是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来的, 但学生对实验结论, 特别是其中的“像与物等大”总是难以置信。人越走近平面镜, 像就变得越大;越远离平面镜, 像就变得越小。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感受乐于跟老师理论。为突破这难点, 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表演赛,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方法是:先指令一位同学扮演照镜者, 从每个大组分别选一位与照镜者体态和身高基本相同的同学, 分别模仿照镜者在镜中的像, 随着照镜者表演动作的变化, “像”的大小也相应发生变化。全班同学作评委, 评判谁模仿得最好。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活动, 把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真正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灵活教学评价, 吸引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传统的课程评价, 过于侧重物理知识, 尤其偏重课本知识的考查, 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精神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过分重视评价的结果, 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和努力, 无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消除这些弊端, 就应该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全面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
13.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化学组王建民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如: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以小组活动为方式,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 根本目标的学习目标。
一、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1、学会倾听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愿倾听 ,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所以教师要在合作学习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听别人发言的要点 ,学会收集信息;思考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 ,进而充实、完善自己的意见。
2、敢于发言 ,敢于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把自已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行组内交流 ,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辩 ,使不同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都有有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小组“代言人”不能固定,要轮流 ,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合作学 ,心中都充满自信。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合作学习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将一些问题设计成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例如,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就可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小组间水平相近,组内成员各有差异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才有竞争的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小组规模一般以4人为宜,每组设组长一名。
2、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小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的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然后展示一瓶已收集满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对他的某些性质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3、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确定,可以通过“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流程进行。先让 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碰到问题可以先通过组内协商,查阅课本的方法解决。
4、交流和小结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现象,探究出的二氧化碳性质。汇总后,阅读教材,将学生探究出的结果和教材对比,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效果反馈与合理评价。
交流和小结后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同学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的优劣,对所做工作发表看法。最后由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定式,激发了学习热情,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颇具积极意在合作学习时,学生可以围绕一定主题,通过广泛查阅参考书和报纸期刊、电脑咨询或请教老师专家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以拓宽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多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吸收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化学学习兴趣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原来要老师讲的、做的内容,现在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上动机平等的教学原则。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机会互相探讨,共同进步。同伴间互相辅导帮助,成绩较差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焦虑程度降低了。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辅导者和监督者,对小组和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3.增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合作”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个体竞争变为了组内竞争,同学们认识到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只有大家都进步了,小组的成绩才能提高,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为集体争来荣誉;识到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它顺应时代的潮流,对老师和学生的一些传统观念有触动作用。现就实施合作学习教学一段时间来的几个常见问题摘记并辅以矫正措施,以期共榷。1.避免课堂教学容量小,影响教学进度。
2、避免两极分化严重,优生越优,差生越差。
14.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摘 要: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手段,才能顺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50-01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际意义
1、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能直观地呈现历史文献和图片、视频短片,还可以运用动画、有声读物等信息资源,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以体验。
2、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化抽象为具体。历史课程中本来就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多
3、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依托网络资源潜心研究教材和教法,学习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特性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突出体现在综合性、时代性、直观性、创造性和教育性五大方面。
1、综合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为学生传输各类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表等内容,图文并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2、时代性
多媒体技术也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见证。它通过多种信息媒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教材为指导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融入时代前沿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3、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的“听、读、说、写”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还能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给教师留有更多的分析、讲解和评价时间,在扩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能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方便师生交流。
4、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音频、视频、游戏、动漫、字符、地图等介质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创造性学习。
5、教育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德育情境,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1、绪论课
绪论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导言课,是整个课程的总体概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总结性。但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难,也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学时,可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四个单元进行统筹介绍。在文化类课程设计上,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基本线索,用图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时期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等内容,在每一历史时期都要突出其相关特征,准确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2、综合课
在综合课的教学中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课程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练习作业、检查反馈、总结评价等。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构成方式,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在综合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突出重难点,如上一节课的作业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趣味学习内容等,以达到课前巩固、课中提高、课后反馈的教学目的。如为了重点突出秦汉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先对学生发问:“为什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能得以昌盛,昌盛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汉代造纸术》视频短片,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在当时有什么优点。
3、复习课
复习课主要重在巩固学过的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同时也意在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可以改变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导游课+游戏课”的方式来巩固旧知。比如,先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查找课文中出现的文物图片,一个朝代设计3-5个图片,再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来讲解这些网络文物图片,最后让学生建立一个网络时光隧道,教师将这些卡片随机点放,也可以播放相关图片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回答,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位学生做得最好。学生在介绍时也要介绍这些文物图片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文物图片对“导游”进行提问,最后大家一起来评选最佳“导游员”、最佳“游客”。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5.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五
例如,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其“最小”的实际意义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变成其他原子。又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 然后再根据它们的组成元素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选题目, 做到去糙取精, 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事例, 通过事例使学生掌握化学现象和过程的本质, 这样学生才能发展知识、发展能力。
二、遵循“基础性”, 重视学情分析, 使教学内容适用学生智力发展水平
教师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 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 兴趣特点, 注重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课堂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 使课堂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例如, 我在教学“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时,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基础练习题, 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讲述“金刚石”和“石墨”时, 采用编成化学故事的形式, 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和区分两者基本性质的相同与不同;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采用CAI课件, 使教学更明了, 充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遵循“范例性”, 精选典型材料, 训练学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材料, 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 排除非本质的联系, 透过表面现象, 掌握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复杂的事例中选取主要的、本质联系明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事例进行教学,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我在教“燃料及其利用”这一单元教学中选择了安徽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发生的一些爆炸事件, 设计了如下问题: (1) 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瓦斯,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后, 坑道内一氧化碳气体含量达10%以上, 引起人体一氧化碳中毒。现场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 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2) 淮北芦岭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 该矿某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瓦斯爆炸前, 探测仪器 (完好) 显示瓦斯浓度正常、坑道通风正常, 没有发生爆炸的迹象。你认为该负责人的话是否有科学道理, 简要说明理由。 (3) 近期国内屡屡发生矿难,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事例的分析,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氧化碳的性质, 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安全教育。
四、重视学生的兴趣,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择的事例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有意义的,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的, 让学生觉得重要和有趣的。如把“催化剂”比作是交易活动中心中的“中介人”很贴切。中介人虽然参与交易活动, 但他不是交易活动的当事人, 不涉及交易项目的利益分配。这如同催化剂虽参与化学反应, 但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在学习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学生能比较快地掌握和理解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
总之, 借鉴范例教学可以使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符合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使教学具有更大的迁移效应, 使学生更容易联想和类比; (3) 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4) 因为遵循了基础的基本性和范例性, 所以所选择用作教学内容的事例更是“一般”性, 有利于学生的对学科的整体性进行深入了解; (5) 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探索余地,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要:范例教学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不断推动学习的推动力, 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 其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在化学教学中借鉴范例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与同行切磋。
关键词:范例教学,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靳莹, 卫子光, 李琳, 裴新宁.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化学教育, 1999 (Z1) .
16.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六
一、参与式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1.参与式教学方式之概念。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之后综合各方观点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定义为:在公平、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通过竞争、合作、协商等方式,建立起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参与式教学开展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多是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以初中历史课堂为例,参与式教学方式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更注重学生能否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能否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能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将参与式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对其理论基础有所了解,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原理以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认为人的动机是由需求所组成,并且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级,将它们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以递增的方式排序。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不同方面的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还有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原理。该原理是把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典型代表之一,认为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校进行引导的过程,而非直接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通过这一理论,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有效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探索、创新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参与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并无深奥的知识点,大多为浅显易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因此往往是以自身为主体,学生更多的是听老师传授。但是,随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逐步运用许多教师已经渐渐视线了历史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改变了过去高高在上的位置,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的位置,学生也从过去拘谨甚至惧怕老师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能够较好的阐述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1.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相关原则。原则一,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参与式教学方式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是学生活动参与、情感参与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其心中实际上是很希望自己的参与课堂教学的行为能够充分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无论是从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征还是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征而言教师都应当为历史教学创造出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尊重、鼓励学生,而不是打击、伤害学生。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对学生提出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开始出现在英国而不是美国?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充分尊重、鼓励学生。
原则二,确保学生由充足的参与时间。这一原则是确保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能够收到效果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拥有充足的时间,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参与式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较多的课堂时间放在了历史知识的讲解、分析以及练习题等方面,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并不重视。而要想真正实现参与式教学,则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方式,教师应当首先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在备课时做好准备,充分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选取最为精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思考与感悟,最终自然而然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2.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重视新旧知识的构建与结合。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好的鼓励学生把原有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构建出新的知识。也就是将原有的知识经验与主动构建知识相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需要更多的了解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掌握、熟悉情况,以及针对这一问题学生的看法等。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秦朝的疆域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时空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情境作业,让学生在白纸上将秦朝疆域大致绘出来。
3.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既重视授之以鱼也看重授之以渔。参与式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将历史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还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升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引导,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行回顾前文所学内容并将印象最为深刻的关键词写下来;教师还可与学生对唐三省与宋三司的区别进行讨论并总结等。在最后,我们可喜的发现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友好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种气氛轻松愉悦的开放性课堂,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而言之,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的运用不仅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显示意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力求更好的效果。
读《站成一棵树》有感
◇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尚贤小学三年2班 许婉婷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我阅读了《站成一棵树》一书之后有了真正的理解。
《站成一棵树》这本书收录了中外历史上一些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其中最让我感触的是《艾地》这篇文章。
《艾地》让我懂得: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故事中讲述一位没有孩子的秦大奶奶夫妇用大半生的经历开辟出自己的家园,被学校征用。孤独的秦大奶奶在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后又将失去它仅有的土地。因此她与学校展开的一场实实在在的生活味的幽默的对峙,而后随着老人救助落水孩子改变了人们对她“自私”、“顽固”的看法。老人与学校、与孩子逐渐结下的情谊,使她在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享受到了她失去已久的亲情和温暖。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06-30
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法08-24
参与毛概实践教学体会08-18
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07-20
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09-03
浅谈如何引导公民理性政治参与10-30
人人参与读书10-05
会计人员参与管理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