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2024-08-14

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精选8篇)

1.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总结

2006年,山东省小语会依据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教育的规律提出了“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推动校园读书,带动社会读书,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课题一提出,立刻得到省内许多学校和语文教育教研专家的响应。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课题实验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走进实验学校,处处弥漫书香,处处是师生读书的身影。但从面上来看,学生读书并不乐观。一次,跟教师座谈,他们很真诚地说,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书重要,可学习语文课本的时间都紧张,哪有时间让学生读其它书呀!老师的话触动了我。是呀,不改革课堂教学,怎么让所有学校的孩子都能多读书呢!为此,我深入课堂、召开学生及老师座谈会,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少。

问题二,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

问题三,研读教材不到位,只了解了课文的表层内容,没有深度和新意。确定的知识学习目标是一些无序的死的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目标不具体,表述模糊笼统,没有操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概念化,不够准确。问题四,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以及习惯也得不到的培养。

问题五,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六,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习紧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七,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八,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

以上这些问题,我在省教研室召开的“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上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为促进问题研究的深化,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请大家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及解决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学说——非指导性 启发:教师相信、尊重学生。

(三)“生命教育”理论

为学生一生、生命质量负责

(四)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体系建构。

2、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态。

3、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构成要素。

4、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5、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评价。

6、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师素养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明确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

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二)形成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若干理念。

1、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所有学生,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

①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②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

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充分尊重学生。

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个性。

③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

⑤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⑥珍视学生个性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3、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

教材是例子,把课文作为例子来教,以获得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用心研读教材,做到与文本真正对话,与作者情感共鸣。明确语文学习内容和要求,并作出价值高低的区分。

4、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产资源

5、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

(三)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态已基本形成 ·生命、生长、生活、生态课堂

师生双主体和谐共存。·彼此分享精彩语文生活 ·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自主实践

主动预习、读书、思考、表达、延伸 ·学生的学习享受优质的指导 ·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语文的成长

(四)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已经明确

1、尝试自学

2、合作交流

3、探究解疑

4、拓展补充

5、评价反馈

(五)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策略。

(六)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评价。

(七)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教师素养。

(八)语文作业本进行改革——语文自主学习记录本。

2.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二

二、践行反思, 期待花开

课堂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我认为自己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 由重点关注教师“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

本次活动,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是因为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 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思考、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我应该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本课堂的小组合作注重实效, 分工要明确

在课改中, 小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确。所以, 在

在课堂中如何完

文/周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 在听的时候, 除了“听”的内容, 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 “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 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 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 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一曲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 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 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 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 在听中随唱, 边听边唱, 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 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 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 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教学中, 针对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他一个固定的分工, 使他有一定的责任感, 从而参与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小组学习在纪律上有所保障。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要建立在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 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

一堂精彩的课必须是师生的“双剑合璧”, 如果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那教师只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因此, 只有让学生真正主宰生本课堂, 才能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实现高效课堂。我坚信, 只要不断反思、不断践行, 幸福教学的花儿一定会在生本课堂上快乐绽放!

“一课五教”的教研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自己一路走来, 虽然忙碌着、累着, 但同时也快乐着, 因为我有了收获:从“磨”课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磨”出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采纳;我“磨”出了生本导学的“放”, “磨”掉了自己教学中的“守”, 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少走弯路。“一课五教”活动成就了我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 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 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 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动”引入音乐教学, 特别是低年级, 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 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 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有一个学生说, 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 有学生说, 他要用蛙泳来表现, 有一个学生说, 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 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 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 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3.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三

1 新授课

根据课堂呈现形式,又分为四种子课型。

1.1自研课。自研课的主要形式是学生预习,其核心是独立学习。课前,教师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理的研究和对教材的分析,认真设计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自主研读教材。主要流程是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探究——疑难反馈——问题汇总——总结反思。通过自研课,师生应明确学习者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哪些问题需要在展示课上重点讨论。

1.2展示课。展示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学习目标。主要流程有重申目标——展示交流——互动生成——整理学案——当堂检测——总结反思。这是高效课堂的主体课型,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在这种课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1.3反馈课。这种课型的核心是“反馈”,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示课上生成的新问题或学生的新发现设计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把一个个问题落实。基本流程是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自我反馈——当堂检测——总结反思。

1.4综合课。就是在一节课内呈现“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具体流程是明确目标——自主研读(主要是学生独立学习)——展示交流(包括“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当堂检测——学习反思。

当然,这四种子课型也可进行有机组合,以体现课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组合的主要依据是学习项目(课题)的具体情况(如学习内容的容量大小、难易程度以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等)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包括学生学习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与学习情感等因素。

2 训练课

也称“习题课”,强调“做中学”,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促进学生落实知识学习,提升智慧能力,侧重点在于训练和训练后的讲评。其基本流程是明确目标——问题导练——学情调查——问题汇总——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根据训练目的不同,训练课可以分为“精做训练课”和“速做训练课”。精做训练的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规范。一般两节课连排,第一节课学生自主训练,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发现典型错误,下课前5分钟通过小组交流找出典型错误和存在的问题,课间板书所有的错误。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课堂必须是“安全”(宽容和悦纳)的,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认知差错,板书错误后不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嘲笑和讥讽。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展示解决这些问题,提炼方法和规律。速做训练,目标是训练速度,难点是训练量的预设。课堂教学中,一般以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完成训练任务为准,其他学生虽然不能全部完成,但要弄清楚不能完成的原因在哪里,是知识的缺漏,还是熟练程度不够。课间由学生板书做错的问题和因知识缺漏不能完成的任务,第二节课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这些问题。

训练课强调课前由师生共同精心选择训练题,训练量要适当;课中要求教師及时做好学习组织的培训,顺势做好探究方式的引导,穿插做好学习方法的点拨,认真做好学习情况的调查。一般说来,学情调查可以由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辅导和学习小组收集问题等方式进行。

3 复习课

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老师为学生归纳知识要点,提炼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理解、记忆、再现这些规律,特别强调“记中学”,属于“机械学习”。这种“记中学”看似快捷、效率高,但实际上加大了学生记忆的容量,而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记忆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生忘记的也越来越多。“生本·自主”高效课堂更重视让学生“做中学”和“悟中学”,即让学生经历运用、解释、推理、操作、拓展等过程,经历体验、反思、选择、定向、创造等活动,以获取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操作上,复习课按照“明确目标——知识梳理——探寻规律——能力拓展——达标检测——总结反思”几个步骤进行。课堂一般从问题(项目)入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反对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树”——自我认知体系和心智模式;学生自主归纳、探寻规律,哪怕是不完整或有明显的缺陷,但只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都是很有意义的。在复习课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教学主要是引起注意与预期、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等,通过指导和引导、点拨和追问,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4 评讲课

在试卷评讲课中,学情调查和问题汇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批阅学生试卷不仅仅是评判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试卷了解学生知识落实情况、能力层次和学习状况,并将问题一一归类分析,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主要流程是明确目标——呈现问题——错因分析——变式训练——当堂检测——总结反思。

评讲一份试卷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取“上下勾连,选点突破”的方法,针对试卷突出的考点和学生掌握考点的基本状况选择几个点,重点突破这几个点,下一套试卷再重点突破另外几个点。这样做就能避免蜻蜓点水、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又能帮助学生不断建构知识体系。根据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我们可以这样预设:试卷中,80%的学生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再让学生讨论和展示,否则就会阻碍学生发展;20%的学生能够完成的任务,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因为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任务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那么,较多学生能够完成而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则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展示和探究,自主探寻规律,做到触类旁通;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80%的学习任务。

上述四种课型的基本流程中,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总结和反思。体验,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总结,让学生将公共知识个人化,个人知识系统化;反思,让学生通过自省将知识内化为智慧。学习是不可以被替代的,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做到身动、心动、神动,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快乐。

当然,任何流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个项目(课题)是需要一课时来完成的,那就要在一课时内整体呈现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即上述综合课型;如果项目(课题)是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自研课单设一节课,展示与反馈为一节课;也可以自研与展示为一节课,反馈单设一节课;如果项目(课题)需要三个课时,一般为自研课、展示课、反馈课,但也有自研课作为两个课时呈现,展示和反馈作为一课时呈现,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调整预习、展示、反馈的不同组合,时间分配也可以灵活处理。

总之,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情和教师自身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科学组合,就能打造灵动的课堂,就能均衡配置课堂的学科深度和教育广度,阳光、欢笑和成长的喜悦就能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等特性也就能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有效教学》,崔永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张海晨、李炳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4.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种新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主体来进行,必然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开放的课堂,进行更加灵活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只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常常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呼唤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题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和促进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对语文教学再次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准确说,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促使其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素质教育的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新课程标准》新理念: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且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制,高扬主体性教育大旗。让学生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在细读文本、以生为本、研究提问、细耕课堂、内化习惯、分层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座谈等方法研究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评析课堂教学,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改革中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认识到教师既要当好演员,更主要是当好导演,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制定针对性研究方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的能力,提高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3、在大量实践、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总结,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再以有效教学、教学艺术等方面理论作指导,并邀请专家作专业性引领和理论性提升,提炼出一套针对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4、开展探索实验和对比实验,转变学生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5、创建积极课堂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新动态,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增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

3、调查研究法:实验的前中后期分别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座谈、问卷调查、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通过反馈的信息,调整实验进程。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5、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

4、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发现其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上向他们布臵由易到难的作业。使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差生有进步有收获。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让优、中、差生相结合,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与感情价值的讨论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实际,巧用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实效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新成果,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

农村小语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熟悉教材、学生,但他们中间学历深的人不多,水平高的更少,加之还有诸多的生活负担,因此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学精神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指导上。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能出扎实的效果。

(三)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本质特征的工具性,决定了小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广大农村小语教师来说,只有把培养能力的多种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训练内容、项目要实,让学生真正参与。

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些语文基本功又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来体现的。一课书、一组文不可能包括多项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所体现的语文基本功要注意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分步实施。要将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分解,化整为零,将其具体化、细目化,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之中,即训练内容、项目的安排要“实”。具体地说,就是一节课,怎样练,练哪些,都要精心设臵,并将其具体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使全体学生在40分钟内部积极投入“练”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指点,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2、训练的形式、方法要实,有助于培养能力。

内容、项目解决了练哪些的问题,形式、方法要解决的就是怎样练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形式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筑路奠基。训练形式、方法的实,首先体现在为训练内容服务方面。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读、看、想、听、议、听、写等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的,靠搞花样、走过场是绝对实效的。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篇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向45分钟要更高的质量,更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体现尊重与愉悦的乐土;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注重教学实效,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2、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校比邻人杰地灵的三袁故里,坐落于风光旖旎的玉湖之滨,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学生近两千人,教育质量享誉荆楚,是公安县示范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思想支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死板僵化,忽视学生自主能动性学习的问题。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教材”。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要讲精彩讲到位,把篇章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热心于课改的语文教师在孜孜的探寻着既能体现新理念又有语文味的新课堂。通过对学校与语文课堂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诸如:提问多,口语多,讲解多„„学生学习呈现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学习热情。教师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意识到应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可以取代黑板和粉笔,但是语言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其它任何方式不可取代的。语文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益的关键。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通过教者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理的分析、凝练精当的讲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才能感染学生情绪,激扬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思想,敲击学生灵魂,引领学生在流光溢彩的母语世界里畅游。在教师充满智慧的语言的推动下,学生才会奋力前行,勇敢表达,积极思考。

3、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语文课因为教学语言的索然无味而显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科学系统的探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魅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②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教学语言,激发禁锢的热情,激活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思考、探索,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将以往存在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充满睿智的言语的牵引下,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研究以个体探讨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经验筛选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以课堂为平台,以教材为载体,深入展开了对课堂语言艺术的研究。我们的研究采用了以下策略:

1、问卷调查法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特别是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一些。目前,学生眼中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具备吸引力呢?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找到了导致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的一些症结。通过调查及访谈,我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语音不准,方言迭出;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也有的教师碎问无序提问过多,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思考时间;习惯性的口语“是不是?”“对不对?” “啊”“哦”„„语言缺失美感还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有的课堂没有精心设计随意性太强,教师只顾自己喋喋不休,不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换位思考,难怪教师们抱怨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而学生们昏昏欲睡一脸茫然。针对调查反馈的信息,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进行了自查,大家认识到了自身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观念有所转变。语文课堂不是大卸八块的知识解剖,要让课堂焕发青春与活力,还得讲究课堂艺术,关注学生体验。

2、文献研究法

在探究课堂艺术的同时,我们首先着眼于语言艺术的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课题组各位成员利用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报刊、网络、图书馆等),查阅了大量资料,阅读了《新课程下的课堂观》、《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听名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书籍,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省级市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研究学习,做好读书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不断摸索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

3、观察法

在如火如荼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校内、县级、市级甚至省级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期中,伍云峰老师参加了公安县的“课内比教学”教学比武活动,刘正艳老师参加了荆州市的首届作文艺术研讨会并上了一堂展示课,陈志老师参加了湖北省的语文说课竞赛。几位年轻教师认真备课上课,组内成员相互观摩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究,取长补短。老师们出谋划策,字斟句酌,我们集思广益,力求在各个环节上让语言有艺术魅力,争取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外出学习后,学科带头人也会及时组织语文组成员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传达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视频观摩让大家去感受名师风范,领悟他们高超的语言艺术。平时,每学期都有的家常课、汇报课也都是大家共同学习与研讨的契机。教师们在不断的观察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4、经验筛选法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语言艺术上,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重点进行了教学导入语言艺术、过渡语言艺术、启发语言艺术、评价语言艺术、总结语言艺术方面的探究。在历时三年的研究阶段中,大家不断摸索实践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大家将平时的心得与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将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筛选,将个人的见解与反思形成论文,相互交流借鉴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结论

经过这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及意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避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钻研,不断总结筛选经验,收获颇丰。他们在教学中下苦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语言准确规范,生动有趣,富有个性。力求导入引人入胜,过渡了然无痕,点评春风化雨,小结凝练精确。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有了提升,大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课题研究,让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们注重了课堂上对语言的润色,讲课少了一份随意,多了一些雕琢和思考,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力求花样翻新。在这方面,张宇和黄彬老师作了深入的钻研,并提炼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导入是一门艺术,要灵活处理,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课而异,可以结合文本需要,合理利用文题资源,紧扣关键词带动全篇,还可以在故事中设悬,在图片里激趣,在诗句中回顾„„总之,精心设计的导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语文课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承接也应有过渡语言加以串联,才不至于生硬突然。要让学习步骤呈现出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状态,而不是东拉西扯一盘散沙。在这方面,陈志老师作了细致的研究,她撰写了论文《美丽的五彩线,精妙的过渡语》和《过渡适时添和谐,妙曲天成奏乐章》,摸索出了一些过渡的技巧,并通过亲自上示范课让老师们感悟到只有精妙的过渡语,才能勾连各教学环节,才能顺利推进教学有序进行。在研课的同时,老师们也意识到要重视过渡语的设计,突破了以往的过渡模式化单一化,力求过渡语的设计简洁明了,生动有趣,承启顺畅,使过渡语起到穿珠缀玉的作用。

此外,也要高度关注课堂上师生对话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伍云峰、代小勇两位老师归结出日常教学中评价往往被忽视,对学生的见解不作任何评价,无原则赞美,评价语单一等弊病,并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心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以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评价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白她的回答好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导向明确,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有所启示,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提升。因此,课堂评价不能一味叫好,要具有激励性,用绿色评价去浸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思维,收到点石成金春风化雨的效果。我们一定要学会巧妙运用评价语来引领学生快乐学习,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把他们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

在课堂教学总结方面,经验丰富的戴学安老师特别推崇的是美感赠言式的总结。这种方式收束全课富有诗意和感染力,能升华学生的心灵,在课堂学习结束之时进一步体味到美的意境,展开美丽的遐想,能使课堂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美感,令人难以忘怀。

总之,在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教师精湛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要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我们只有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才能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

四、反思与展望:

回首这次的课题研究,在教学语言上老师们都提高了认识,在教研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伍云峰老师执教的《生物入侵者》荣获了县一等奖,刘正艳老师执教的《给你的文章一个出彩点》荣获市一等奖,陈志老师的说课《让真情的翅膀自由飞翔》荣获省二等奖。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身素养。不过,我们的研究活动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校属于农村中学,课堂语言艺术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教师课堂语言存在问题较多,常常顾此失彼,课堂上方言多,语言环境有待净化,研究还将持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要广闻博览,去读一读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袁卫星、韩军、郑桂华„„听一听名师讲课,通过品读推敲名师经典课堂,让自篇三: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无止境的追求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宾县第四中学课题组 [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在2007年3月提出“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论证会,启动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希望通过研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3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计划分工协作,按计划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整,边完善,扎实有效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对本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吹来了缕缕春风。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执行国家“减负”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减轻教师的负担;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空间和健康的学习心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1)传统课堂教学的“三个本位”,带来许多弊端。一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二是以教师为本位。“教与学”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以教案为本位。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忽视基础,追求所谓的“创新”,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作秀”。课堂上热闹的讨论替代了学生心灵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媒体成了一种时尚的摆设;追求所谓的新奇、花俏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弃了扎扎实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种“创新”已经渐渐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新杀手。(3)多次、重复、低效的习题训练极大地挫伤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的重复练习,课堂上练,课后练,周周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不断地考与练,使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头脑灵活,但又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课堂上满足于一知半解;家庭环境优越,依赖性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差,课堂效率低,学生家长都忙于做生意,或在工厂加班加点,对学生的督促少。根据这些情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因此,我们提出“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作如下界定: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对初中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透视,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的生态课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有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2、新课程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4、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的各环节中,体现有效、高效。如有效地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与倾听、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有效的例题、有效的思维训练、有效的归纳、有效的评价、关注交往与沟通等。

2、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倡导教师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研究相结合,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总结、反思、提高,以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构建生态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的每一个内容的心理反应,给每一个学生一片阳光。努力使课堂成为充满创意、充满激情的生态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课堂。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包括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2、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培育科研型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促进教师的个人研究,让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与思想的理解,通过与大师对话,思维的相互碰撞,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合作,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

3、生命化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行为,而是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行为;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4、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一方面,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设计发展性评价目标。如评价的活动方式由单向转变为交互;评价的标准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等。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建立课堂教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切实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促进师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成效

1.组建课题研究网络,确立研究成员,撰写子课题方案。

在学校的主课题确立以后,首先确立有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殷立明为课题主持人,教科室陶建萍主任为副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其次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解读课题研究方案,招募课题研究员,并通过教研组长向全体教师进行宣传发动,确立了课题主要研究成员和相关参与研究的教师,由叶静、李云妹、许永明、吴卫国、钱秀云、陈志江、王嫣7位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另外7位主要研究成员分别写出围绕主课题的研究方案,作为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进行研究。07年9月王嫣老师调离本校后由姚品台老师担任历史学科的子课题负责人,08年12月艺术学科也加入到本课题研究中,由叶咏梅老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09年9月因教研组长的更换,由邓红艳、金玉芳、朱燕老师接替前任教研组长分别担任语文、物理、英语学科子课题的负责人。2.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理论的引导。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先是在教研组长例会上带领组长们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的有关内容,使各研究小组的领头人对“有效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为各组布置了《有效教学论》的继续学习任务,并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网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有效教学论》的学习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课题的实施除了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于是,我们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手段,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等文章,并在组长例会上讨论完成了课题的理论综述。并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这些理论,统一思想,切实做好课题实验的前期理论准备。

3.抓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加大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研讨。

自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实行备课研讨制。集体备课:主备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须准备精读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对某些现象的反思。个人备课: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有效评价。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从开题以来,我们就开展了数十次研讨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特别要求重视透视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或利用课堂教学录像,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找出无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纳出无效教学行为的种类,寻找克服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学校在09年下半学校专门组织初中课堂教学调研(推门课)活动,邀请退休教师、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肯定一些“低耗高效”的做法,纠正“高耗低效”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校正研究方向。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校创建苏州市教学现代化初中过程中,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意识到本课题越来越有研究的价值,而且应该从对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即从“有效”走向“高效”。因此我们把研究的时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希望研究得更加深入。在研究中,我们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先后邀请了苏州教科院任苏民院长、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韩建光副主任、基教科薛文元科长来校为教师做了有关教育科研的精彩讲,聆听东芦中学“讲学案”创始人史正红老师的专题报告。另外还先后组织教师到昆山张浦中学、太仓实验中学、苏州木椟实验中学、南京溧水东芦中学、苏州市一中分校等兄弟学校学习取经。

扎实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换来了令人欣慰的成效。

首先教师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通过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相关理论,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老师们真正认识到: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其次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校内和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展示,得到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09年11月,数学组马红飞老师在外国语协作区范围内上了一堂研讨课,全体听课教师一致评价是一节高效率的好课。课题组陶桂芳、姚淑娟、邓红艳、张丽、殷秋艳、高静、苏海燕、谭叶红等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评优课、基本功竞赛、百节好课评比均获得等级奖。另外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有六十多篇教学论文或案例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课题组叶静、殷益锋两位教师被命名为市学科带头人,邓红艳、许永明、陶桂芳、马红飞、高静五位老师被命名为市学科教学能手。总而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5.学习生本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今天上午的学习,我体会到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生本高效”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在以前的课堂中,是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要做好激励工作,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对于好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要相信学生。和传统教学相比,生本高效课堂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这也和新课改理念相统一。总之,我认为全面开展生本高效课堂,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在这次学习以后,我感受到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不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用精当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提问是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提问应该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真水平,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用精当的提问引导课堂。要让自已的语言做到精,准,把时间还给学生。

2、高效的阅读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不好,学习效率就会不高,这次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三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高,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快速的理解并完成测评,这是我们小学学生没有的能力,他们还在每分300—500之间的阅读速度,还要老师领着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很差。这次的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阅读速度与阅读面给学生带来的好处。高效阅读在语文的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3.设计有效的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生本高效课堂的效果。

6.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六

摘要: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贵在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能大胆地探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解决问题。教师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疑问”在语文课堂上走一个来回。

关键词:课堂环境 质疑 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贵在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能大胆地探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导学,就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疑问”在语文课堂上走一个来回。

一、创设宽松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学生开启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的始端。对于思维之火即将被燎原前的星星火花,教师要如同普罗米修斯保护天火之源一样地爱护它。教师的评价语,对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而只有这样关系下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问。在课堂上,对于总爱提问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教师也不应轻易否定他。对于腼腆、寡言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赞赏,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更愿交流。在这样轻松融合的环境下,学生自然能畅所欲“问”了。

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肖邦在弥留之际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那么当他的祖国遭到沙俄统治者的侵略时,他却离开家乡去了法国,难道这也是爱国的表现吗?”我对这位学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大加赞赏,然后将问题抛向学生:“是呀,一个当国难当头却“临阵脱逃”的人到底算不算爱国呢?”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们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经过讨论,领悟到肖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要用音乐这无形而有力量的武器跟沙俄作斗争。这同样是爱国的表现,只是方式不同罢了。通过质疑、释疑,不仅令学生对文中人物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还让学生获得了事物分析的方法。所以,老师要肯定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善问是学生质疑的升华。这是指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指向性地问,问到关键点上。为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提高问的质量,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重审题,不关注课题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常常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影响阅读的效果。所以,对于课题的质疑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抓住课堂资源对内容中心进行挖掘,既能使学生注意力紧扣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如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青海高原是什么样子的?柳树很常见,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上的柳树?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精读课文重点段,会发现许多的疑难,而解决了这些疑难,则掌握了文章的重点,甚至对文章的语言表达之妙、结构安排之巧、文章中心,人物感情等有更深刻的领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如教学《爱之链》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妇人看见乔依脸上带着微笑却又紧张地闭上眼睛?”“为什么贫穷落魄的乔依听到老妇人要给他钱时‘愣住了’?这些语句是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的理解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学生就此质疑解疑无疑会帮助他们领悟这篇文章的中心。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似有似无的矛盾之处,那常常作者匠心独具的地方,是表达的亮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抓住矛盾之处质疑会让学生受阻的思维豁然开朗。例如,《水》一课中,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洗澡,看着我们绝妙的享受,笑着说:“你们真是饿坏了。”学生当即质疑,明明是渴,为什么要说饿呢?

我首先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由一个“饿”字学生体会到了对水的极度渴望,那是一种极端缺水下的无奈。

又比如”;《船长》中的船长明明知道船上有六十一人却说“必须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

诸如此类,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矛盾处质疑思辨,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本所要表现的含义。

4、从关键词语入手质疑。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字本身的佳妙处去突破挖掘,从而使学生习有所得,学会运用。而某些关键字词便是打开文章佳妙的钥匙。例如,在教学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质疑彭总的内心除了可以从他的语言中感受到,还有哪里可以体会到?学生读到: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彭总明明是“深情的望着”,可是为什么又要“平静的说”呢?这一插曲却敲开了学生们思维的闸门,“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的不舍”、“为了隐藏自己的痛苦”,诸如此类的精彩回答,不一而足。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在表情达意上,标点符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我们识句意,辨语气,理解清楚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这样开放学生“疑”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学会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品尝成功

能够质疑只是学习的一半,另一半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中获得发展,体验成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训练和拓展思维,落实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提供综合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释疑。南宋巨儒朱熹说过:“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有得耳。”可见,自古至今,“读”都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后,才能有所悟,只有读后,才能有所疑,有了“疑”,才能更深地领悟文章内涵。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促疑,使问题在读中得到理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的发挥。如在《清平月 村居》一课中,学生提出无赖是个贬义词,可为什么还说“最喜”呢?通过学生的深度朗读和老师的轻轻点拨,学生随即明白了其中的调皮的意思。

2、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对于有难度,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讨论或者辩论、解决。而学习过程中创设的这种合作的氛围,给学生自由谈话的机会,特别能促动学生(尤其是中差学生)敢发现、善发现。例如教学《半截蜡烛》,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觉得德国军官或许有另一面,杰奎要把蜡烛拿上楼时,他同意了,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说明他不是那么的凶恶。”

多么难得的思维的火花!我乘机让大家讨论他的观点。在战争中的德军是可怕的,但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孩子的爸爸。文中虽然只有淡淡一笔,但也闪耀着人性光辉,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纯净的心在体会到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于战争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能让学生相互启发,使课堂信息量大增。

7.打造生本高效物理课堂之我见 篇七

一、建立生本“小教师”团队

杜威曾说过:“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寻找出路, 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 教师要改变观念, 大胆放手, 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让学生引导学生, 让学生教育学生, 让学生帮助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平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师, 这也正是生本教育的精髓。

我在班级里面选择团结同学、集体荣誉感强并且喜欢物理、善于钻研、口齿伶俐的同学, 组成物理“小教师”团队, 并在预习这一环节, 给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在班上事先讲清楚, 谁预习得好, 这节课就由谁担任“教师”, 当上“教师”的同学可以在千分制考评中得到一定的分数, 组织得好还可以得到勋章。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了体验这种当“小教师”的感觉, 更好地为本组服务, 他们预习的效果越来越好。我认为生本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主要组织是小组, 主要内容要前置, 主形过程是预习, 是一种课内课外开放式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育模式, 实现了教会学习, 学会学习, “教为不教”的教育主张, 阐释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 学生“小教师”必须领先实践, 主动学习, 科学学习, 以自己榜样的力量, 带领和帮助全体同学学习。

二、不断学习, 增加个人魅力, 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逆反心理严重。学生开始在意教师对自己的伤害, 尤其是在自尊心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打击、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致使师生关系紧张, 课堂教学无法组织。反之, 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些许的鼓励, 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他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从而对课堂产生兴趣。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 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正所谓是“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间只有心灵相通了, 彼此之间才能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才会畅通无阻。

记得有这样的一些话:“教会孩子微笑, 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 微笑面对人生。”“效率高的场所是在十分钟内爆发一次笑声或掌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一些微笑, 多几句鼓励的话语, 多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 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必将会被激发出来。

三、保持好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保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方面格外重要。课堂教学是日久天长的, 保持兴趣不是一节课的事。我们的目标是要学生天天想着上物理课, 盼着上物理课。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为了保持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是这样做的: (1)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让他们感觉每节课学到的知识都生动有趣。 (2) 让学生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使他们觉得物理知识有用、好用, 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3) 适当调节每堂课所授知识的难易程度, 对于难度大的知识要讲解得深入浅出, 对于较容易的知识, 可补充难一些但仍可解决的题目, 吊起学生的胃口, 让他们喜欢学习、乐于学习。

四、注重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是由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及时的反思能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 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 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念形成过程的讲解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方便学生理解, 定律、公式的讲解与推证是否能做到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 实验操作是否能做到清晰可信, 例题的选取对于本章的知识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突出本课重点, 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后总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等。课后反思要综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审视和修改, 使之更科学、完善, 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8.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八

一、生本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作用定位

初中英语课堂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有充分认识并熟记于心,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熟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并把学生整体分为若干个层面,以此为根据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合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教学策略,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获得各自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水平。

其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传统的“要我学”的思想观念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出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最后,生本理念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文讲解模式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花费大量精力对英语单词、句子、课文等内容进行逐一讲解,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也违背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教学宗旨,教学效果不理想。生本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中解放出来,把教给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把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英语的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参与,从而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真正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启发式教学优势发挥出来,把传统的“教教材”模式真正转化为“用教材”模式,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授英语,把英语的工具性真正发挥出来。

二、初中英语生本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生本教学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却“贵在得法”。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大胆创新,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其工具性,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学生体验与参与的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堂英语实践中充分认识、理解和运用英语学习的素材,达到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因此,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实践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的生本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现简要介绍如下。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课堂观察、考试等形式逐渐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并形成学生的摸底情况汇总,根据这一步所掌握的情况,把握好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基础知识讲解到什么样的程度,综合考虑整个班级学生的接受水平;其次,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炼出教学的主题,并把主题内容以学习任务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学习任务;安排学生根据分配的任务自主合作,充分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自学、共学,做到理解好学习内容,形成学习成果;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生生、师生之间彼此分享学习的成果。

以上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几个重点主要集中在单词关、词组关、句子关和段落关。课堂的教学也主要围绕这几个重点,设置出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实践,不断地重复口语、听力、写作的实践锻炼。此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实践,不断地积累词汇和句式,在阅读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吸收和内化更多的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真正地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进行学习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小燕.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3).

[3]方宇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模式初探[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2).

上一篇:关于企业兼职工会干部如何做好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不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