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滑坡的现象

2024-07-05

道德滑坡的现象(精选8篇)

1.道德滑坡的现象 篇一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都在调整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1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 道德滑坡 表现 原因 应对措施

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一)诚信缺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加之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二)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收取“药 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与罪犯暗中勾结、“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三)社会责任感缺失

所谓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

3、享乐主义

4、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商品层出不穷,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 2(一)社会转型太快,道德体系建设没有跟上。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 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社会转型之快,一时让人们难以适应。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标准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道德精神迷失,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二)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导致对精神追求淡漠,社会出现贬抑精神价值5倾向。党强调物质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社会上长期存在一手软一手硬。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开始了对追求物质利益公开的鼓励与倡导,相比以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无形中引导了努力方向,社会中出现贬抑精神价值追求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缺乏法律观念。在中国,人们把法律看得很轻,把势力、权力和关系看得很重。关系叫路子,也叫门路。关系多的人,叫做“路子野”、“门路广”。在我国社会,违法行为常常不被看作危险和耻辱,反被看作有能力有办法。至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不法之徒,桌子底下就搞定了,不必遵循规章制度。法律的权威不立,秩序就大乱,自有人乱中取利,更多的人是在乱中失利,严重的失去生存条件。(四)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奶粉里掺三聚氰胺,油条里面掺洗衣粉,炒菜用地沟油,油炸食品里含苏丹红,猪肉里面注水,用瘦肉精,上大学冒名顶替,传销诈骗成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不计其数。这些无论哪一个都能让人感到很无奈甚至很受伤。还有些人大力提倡狼文化,叫人如何凶狠,如何使计谋算计别人。如此这般,别的社会是越来越诚信,我们的社会是越来越不诚信,社会诚信度像山体滑坡一样,一泻千里。

(五)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道德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主导地位。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对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准备不足、学校教育滞后、家庭教育单

一、社会道德教育偏弱等是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如: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②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等。

(六)腐败问题导致导向偏差。当前,腐败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整体的干部形象蒙上一层阴影。就是这一小撮人,没有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严重败坏了整个公务员队伍。此外,官员作风不正,还极易引起群众的仿效,带坏民风,或者有些群众为达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奉承迎合,形成社会风气败坏。

(七)网络推波助澜。虽然网络文化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落、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

(八)此外,从历史追述历史渊源,中国人的道德状况演变至今日,是由来已久的,它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之前。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以来,支撑着中国人精神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迅速崩溃。随国门洞开而来的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逐渐侵入古老中国的肌体。在这种优势文明的冲击之下,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掀起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波对自己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激烈批判——他们把山河破碎的耻辱归因于祖先的精神遗产,这种片面而偏激的从文化上追寻失败原因的思维方式和彻底反叛的姿态本身就注定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衰落的命运。

(九)信仰缺失不失为我国道德滑坡的一个原因。宗教活动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信仰约束力不够,许多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且本身缺少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

二、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道德体系的几点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困境,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完善我国的道德建设,使之适应我们面临的经济建设,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环境,使人们在其中生活的更加幸福、和谐。为此,有以下建议:

(一)合理扬弃我国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之魂,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我们民族所看重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崇礼重义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践行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民族精神,这些都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舍弃掉。它依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所以,重新构建我们的道德体系,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体系。

(二)理顺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好多认为,人心不古的人们,把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认为是市场经济的逐利特性导致了人们道德标准混乱与水平下降。从实践上看,恰恰是当前反市场经济行为是造成不道德和不良风气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公正的、平等的、自由的、法治的、有秩序的,它不允许坑蒙拐骗,也不允许钻法律空子,从而对道德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适当把一部分道德问题纳入法律范畴。新加坡环境一直为国外游人所称道,可最早时候并不这样。通过法律措施,对一些违反公德的行为严惩不殆,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加坡罚款项目名目繁多,几乎涉及所有公共领域。道德先于法律的产生而产生,是因为国家产生的时间较晚。加上现代成文法律产生之后,违反法律的行为受到社会强制力制裁,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则没有机构或个人可以运用强制力进行制裁这一事实,造成了道德规范发挥作用不依赖于强制力的假象。

(四)加强德育教育。学校、家庭应该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纳入教育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呼吁全社会重视德育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政治的完善。必须看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出现有更深刻的内因,那就是国家的体制和法治方面还不够完善。从本质上看,道德、伦理和政治体制、法制是一样的,即都是规范、约束和调节人的行为,区别在于后者是硬性的,前者是软性的。如果国家体制完备,法治健全(不仅是在条文上,更要紧的是在实际的操作上和执行上),必然会促成社会风气的好转与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反之亦然。总之,目前我们所处的道德环境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某些令人心痛的道德沦丧现象影响到了社会和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去努力想办法,改善我们的道德环境,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道德体系,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更加幸福和谐。同样我们应该看到,道德、伦理、信仰等精神方面问题的存在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改善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况以中国国家之大,人口之众多,又处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之中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格局之下。所以,重建一个道德中国需要从国家到社会,从干部到民众多方面的长期的持续努力。

注解:

1、道德滑坡: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我们把这种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统称为道德滑坡现象。

2、社会责任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3、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4、享乐主义:享乐主义(Hedonism)又叫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是一个哲学思想,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词语的来源是希腊语的“pleasure”。享乐主义是所有动作皆可被一个人会产生的享受与痛楚所决定,力求将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在《讲真话 察实情——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

[2] 李广泽.试论市场经济与道德滑坡.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3]张周英.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理论教研交流.[4]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5]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6]苗相甫,杨浩文。道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张世杰。道德与人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转、[8]道德滑坡的原因 段拥军 学术月刊

[9]浅析中国当前党德滑坡原因 魏冬 刘小平

2.道德滑坡的现象 篇二

一、道德滑坡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1、我国传统道德的淡化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一直教育和引导着无数代人的行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特别是几千年来的儒家道德中许多稳定的、优秀的、积极的行为规范保存并流传了下来, 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

但是,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历史时期,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人们每天被来自各方的信息所包围, 注意力从国内向国外转移。就像我们所熟知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等, 很多年轻人几乎已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深层意蕴。与之恰恰相反, 现在的年轻人却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趋之若鹜, 商家也迎合了现代人追求“西化”的偏好, 在西方节日来临时, 大加宣传, 从中获利颇丰。现今社会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人们心理承受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冲撞。传统道德观在人们中尤其在青年一代中逐渐淡化, 甚至消失了。这种社会思想道德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2、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消极影响

当代中国的道德意识领域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样化, 各种道德思潮并存和此消彼长, 给人们以不同的精神牵引和影响, 造成了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上的混乱。特别是封建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在为数不少的人的心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封建道德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曾遭遇沉重的打击。但是, 由于封建道德统治人们的精神世界长达两千多年, 它获得了巨大的惯性;物质生产领域广泛存在的前资本主义小生产使封建道德依然有一定的土壤。狭隘、妒能、消极、迷信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阻力。资产阶级道德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在当代中国, 无论是学理上还是大众文化层面上, 个人主义都在侵入人们的头脑, 个人至上、见利忘义的道德观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一些人为一己之私利而纷争, 因为眼前个人利益而忘却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关怀, 从而造成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边缘化, 导致道德滑坡。虽然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在我国都不是主流, 但是它们对我国道德领域构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它们导致了社会上伦理道德原则的混乱, 是人们在行为上无所适从、漂移不定。“道德滑坡”几乎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精神瓶颈”。

3、功利主义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 支持个人对自身合理利益的追求, 这给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带来功利主义观念的冲击。致使很多人以个人为主体, 注重个人奋斗, 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 做任何事情都以是否对自己有用, 是否为自己带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因此,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功利主义不仅表现在那些进入社会为了生存的人身上, 还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对学科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利益,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实践中, 更加关切学科专业的实用性, 从今后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为自己带来的利益的大小上对专业进行选择。另外, 在面对职业选择时, 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 不愿去偏远的地方就职。在当代大学生求职中出现了“愿到天南海北, 不到新西兰”的现象, 这充分表现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功利主义思想, 也集中表现了他们择业时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出现的原因

1、家庭道德教育滞后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 因此, 孩子的教育就成为了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孩子能够得到好的受教育条件, 取得好成绩, 每个家庭不惜投入极大地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但是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投入却非常少, 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中国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 更多的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职能的开发, 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而且孩子进入学校之后, 由于课业的压力, 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 这都使孩子在品德发展方面有所欠缺。除了重视程度不够这个主要原因外, 另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即使孩子有了不良表现, 也不重视, 甚至以纵容的心态放任其发展,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怎么做是错的。

2、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但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单纯的知识教育。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 那就是教学。一个学校好与不好, 是以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率紧密相连的。升学率或者就业率高的学校就是人们眼中的好学校, 这样的学校使人趋之若鹜。因此, 我国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 而忽略教育本身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育人性。虽然学校在教学之余, 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道德教育, 但这些“纸上谈兵”式的理论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还很远, 加上课业的负担, 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 显得非常苍白。所以, 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国青年一代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道德建设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 我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相对于这些变化出现, 我国并没有对社会道德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和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协调的。我国目前缺乏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相对滞后, 对于经济改革中所出现的许多经济关系而引发的道德关系, 不能找到合适的规范进行约束。另外, 随着现代社会中组织或机构作用的日益凸显, 组织中的道德失范行为逐渐的增多, 但在我国目前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 基本上都是用于调整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缺乏与组织活动想对应的组织道德规范。例如, 我们近年来所熟知的“霸王条款”就是以集体的名义侵犯个人利益。社会道德建设的不到位促使一些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出现, 这也是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我国社会所存在的道德滑坡现状,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贯彻实施提供了契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作为其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净化社会风气, 不失为一个有效地办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贯彻实施对于缓解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它为个人或组织在日常生活中, 干任何事情都有了可以借鉴的标准, 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干, 什么事情不能干, 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摘要: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 通过教育、激励、指导、沟通和社会舆论评价, 调节人们的行为。但是,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道德建设却出现了不到位的情况, 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社会呈现出“道德滑坡”现象, 给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挑战。

3.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 篇三

摘要: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性;博弈成本的大小对道德滑坡产生重要影响;行为共识的性质反映了道德状况的好坏,行为共识的共识程度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腐败问题导致导向偏差;网络的推波助澜。

关键词:道德;社会转型;道德滑坡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物質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相当大程度的反差。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道德的堕落为代价,因而深入探讨当前道德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一、道德概念的新认识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对道德的理解存在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比较流行的观点都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道德的,笔者着重从动态角度界定对道德概念的认识: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根源于人的利益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反复博弈过程中达成的一种行为共识。笔者也是基于这一动态视角对转型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展开探讨。

二、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和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与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 振兴的转型与发展。这种转型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是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个人利益的逐步明晰,个人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社会人”和“家庭人”而存在,而更重要的是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提到道德滑坡它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

(一) 家庭道德伦理关系的流变。从一个封闭的、以农业生产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以工业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变,导致了家庭道德伦理关系的变化:其一是伦理重心从长者为中心下移到儿童为中心,这种变化导致老人利益被忽视,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其二是伦理轴心从纵向亲子关系转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这增加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许多的婚姻危机、家庭失睦与家庭暴力,伴随而至的是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与重婚现象严重浊化了社会空气。

(二) 职业道德的迷失。由于法律规范的制定明显滞后社会发展,形成许多的法律空场,出现了许多利用行业优势“搭便车”的行为。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伪市场观念一时之间成为人们的行业行为准则,而真正的自由、公平、竞争和诚信等真正的市场观念却不容易为人们所习得,因而出现了行业不正之风蔓延的趋势,制造假冒伪劣,吃“回扣”,坑蒙拐骗等等,社会诚信严重缺失。腐败现象是其最恶劣的表现,腐败也侵蚀了道德形成的利益基础。

(三) 社会公德的缺失。维持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交往空间的扩大,人们很多情况下彼此都不认识对方,某人违背社会公德不再怀有太多的羞耻感,又基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其他的人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甚至有些人会放松其道德准则,采取从众行为。如,插队现象,乱穿车道,乱扔垃圾等等比比皆是。

三、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

从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德形成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关系),根源因素(利益需要),作用方式(博弈),表现形式(行为共识)。笔者试着以宏观的转型环境为背景,以道德形成的基本要素为指向展开对道德滑坡的原因探讨:

(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导致道德一定程度的相应变化。我国当前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二元交错的经济状况,使得原有的适应那种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必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无序状态和道德滑坡现象,产生各种越轨和失范行为。

(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性。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形成了与此高度一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现在正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同国家和集体同属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实际的价值取向明显多元化。在这种转型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行为必然会出现一定时期的震荡,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成为现实。

(三) 博弈成本的大小对道德滑坡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观的形成是通过博弈的方式产生的。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中的种种制度安排客观上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这种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这种不公平的博弈规则是导致道德滑坡重要表现之一的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为违反道德(包括法律)需要付出的成本较小,因而掌握权力资源的官员就会甘冒那较小的风险从事权力寻租行为

(四) 行为共识的性质反映了道德状况的好坏,行为共识的共识程度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行为共识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当然从严格意义上道德的表现形式不限于此,但是只有外化为好的行为共识才便于人们的价值评判,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双重的经济体制、双重的政治制度、多重的文化思潮、传统习俗、历史文化(如文革对价值标准的颠覆)、不公平的博弈规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时还难以达成一个全面的基础广泛的好的行为共识,这也会影响人们对当前道德状况的评价。

(五)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政府部门一些公众事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不当都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一些企业甚至是知名大企业的造假行为,给许多的家庭造成了不幸。社会上的诈骗成风,不计其数的人们上当受骗,结果就是人们以邻为壑,造成人们之间的互不信任。整个社会好像都陷入了诚信危机,人们身在其中,不堪其苦。

(六)腐败问题导致导向偏差。当前,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我们整体的干部形象蒙上一层阴影。就是这一小撮人,没有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严重败坏了我们整个公务员队伍。此外,官员作风不正,还极易引起群众的仿效,带坏民风,或者有些群众为达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奉承迎合,形成社会风气败坏

(七)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文化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落、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

综上所述,道德滑坡是社会转型期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若要深入地研究道德滑坡,一方面必须深刻地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征及这一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层探讨转型期道德的不同特征及发展的内在逻辑。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并寻求建设性的措施,才能使中国社会的道德在发展的交叉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一虹.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与新的整合[J].江海学刊,1997(6).

[2]李期.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与道德重建[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3]周建平,喻久娟.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

4.公务员道德滑坡 篇四

【背景链接】

2011年一些干部“散”的问题频频曝光,某省经过暗访组突击检查,查出一些干部上班时在宾馆打麻将、在茶馆喝茶等问题。另一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据该省监察厅对各县会场所作的视频监察结果显示,其中6个县会场空无一人,1个县只有1人。

2011年4月,武汉市“治庸”办对武汉市3个区、5个市直部门所属的14家单位进行首次暗访,曝光29起偷菜、斗地主、聊天等“庸懒散”问题。在随后的问责中:辞退1人,调离现职工作岗位7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23人,取消评优评先资格8人,停职反省一个月的2人,39人均受到2项以上的问责处理,最多的一名工作人员共受到6项问责处理。而与此同时,全国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

2009年3月9日中午,河北省邢台市一名初中生李小林放学后,在该市一个十字路口,被正在闯红灯前进的邢台县政府的冀E00099中型客车撞飞十余米。肇事的中型客车所在车队有警车开道。事故发生时,时任邢台县代县长、现县长顾鹏图就坐在肇事车内。事发后,顾鹏图在其他人员簇拥下离开。2011年4月20日,顾鹏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发后,他没能及时下车救治伤者,的确不合适,“我向孩子本人道歉”。

这是一次迟到的道歉,从事发到现在已过了两年多时间,直到此时,顾鹏图才想起来道歉,未免有些晚。早不道歉、晚不道歉,偏偏在媒体报道之后道歉,这种道歉恐怕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而是在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道歉。身为官员,应该体恤民情,应该敬畏民意,应该善待民众。自己的车撞了人,应该当机立断,紧急救助,这是做人的基本良知,岂能撒丫子远离现场?

2011年4月23日,“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在宿迁市召开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会场大屏幕播出的一组会前工作人员明察暗访的视频,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在电脑上玩游戏时,被暗访人员拍个正着,面对暗访人员的询问,该工作人员恼羞成怒,厉声质问起暗访人员来。

进门前接受几道盘查,非闲杂人等不得入内,这叫“门难进”;客人来了,也不问问有什么事,辟头盖脸一顿呵责,这叫“脸难看”。这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我们很多人都领教过,不同的是,这次被暗访人员看到了,而且还拍成了录像,成了宿迁全市整顿工作作风的反面典型。

【标准表述】

[影响]

一是败坏了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心绪、心境、心态。国家的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当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是影响了政府形象。

执法部门是政府的工作部门,执法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政府形象。执法人员要带头遵纪守法是最起码的要求。现在有些执法人员恰恰相反,执法人员不守法,反而带头违法。正是因为这些人缺乏职业责任感,缺乏自律意识,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了这支队伍的纪律松懈和作风西拉。

三是养懒了公务人员。

一些人缺乏干事业的理想,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玩心过重,事业必废。不敬畏工作,不敬畏岗位,不敬畏自己的饭碗的人,最终失去的不仅仅是饭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措施]

第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依据,如何整治慵懒风气?有了制度不落实,如同手握利剑却不出鞘,如何将庸官、懒官斩落马下?因此,首先要加强制度、规章建设,制定对不胜任、不称职的“懒官”、“庸官”进行组织调整的办法细则,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将办法细则对症下药,切实执行,让被治理的人员心服口服,并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职责所在,进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治庸”成为有本之木,开花结果。

第二,要和个人考核评价相挂钩。

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往往体现在年终的本人述职上。一个干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过群众和组织的测评和考核。如此以来,很容易出现混日子的庸官、懒官。同时,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缺乏实质性的权力,使那些没有“硬伤”的干部没有压力、没有危机感。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成立专门的信息通道,让个人的工作表现、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也能和考核评价挂上钩,将其与每个人的年终考核优劣情况相联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伤筋动骨”才能让“治庸” 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5.道德滑坡的现象 篇五

2011年12月06日 光明日报 陈 瑛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频频爆出关于道德的种种负面新闻,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震动。人们在问:中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如何,是不是遭遇了“道德寒冬”,正在道德滑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除了对于每个具体事件都仔细了解,认真处置,汲取教训,改进工作之外,还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分析我国道德建设的形势,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社会道德联系着整个人类社会,从这一池水里又可以窥见世界风云。也许当我们纵观历史,放眼世界,并且初步地把握了道德进步的规律之后,就能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

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特别是在每次社会转型之时,往往都要经历一番“道德的阵痛”。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曾经发生过的“从纯朴的道德高峰上跌落下来”;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又一次的道德滑落,都使人体会到了这一点。处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感慨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恩格斯从1844年9月开始,在21个月的时间内调查研究了英国的状况,包括工人阶级的道德状况。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里,他揭露当时的英国“到处是骗局”,食品(糖、茶、咖啡、烟、面粉)、烟草、衣服、磁器,商品的质和量,都充满了欺骗,秤和尺的不准。社会上出现了“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淡、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每一个人的这种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则”。

日本也是一样,从“明治维新”,直到二战以后,不少有识之士也都在叹息,“日本曾以君子之国而自居。但战败后社会的混乱程度可谓惨不忍睹:黑市交易趋于半公开化;人们对于罪恶之事司空见惯;对盗窃等犯罪行为不足为奇;虚假报告成为政治的依据;伪造的申报单竟然成为经济指标等等。”“在这种世风之下,即使大声疾呼‘遵守道义’,又有谁会倾听呢?”

一向以重道崇德而自豪的文明古国中国,仍然还是这样。在辛亥革命之前直到五四运动之后,许多敏锐的知识分子都感受到了这个转型的道德“阵痛”。从章太炎发现“俱分进化论”,感叹“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道德愈远”,到鲁迅等人热烈讨论中国的“国民性”,勇敢地揭露道德上的丑恶,都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面对社会道德在转型时期的波折,历史上的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焦灼、冲动,更不只是叹息,悲观,而是清醒地看待,理性地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和方法。对于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中的非道德现象,恩格斯指出,那些正是英国“当权的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政策和全部行为的必然后果”。他坚定地认为,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但是,“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历史证明了恩格斯的远见,后来英国的社会道德,尽管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病根未除,还有许多道德问题,但是与19世纪中后期相比较,还是有着不小的进步。

反观中国,近60年来我们连续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这就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超大国家里,进行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其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而在这些伟大的历史转变中,也时时处处伴随有社会道德方面的转变。

而且与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甚至与经济政治等变化相比,人们思想道德的转变要更为深入,更加细致,所需要的时间也更为长远。我们庆幸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这些历史转变都非常顺利,在思想道德上也没有出现过像英国、日本那样的转型阵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势力,特别是几千年来小生产者思想道德的影响,顽固地盘踞在我们的头脑里,不会轻易退去;西方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强势侵入,经常花样翻新,颇具诱惑力。再加之我们国家原来的底子薄,经济文化不够发达,尤其是社会转变出现的大变革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各种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的经验能力跟不上,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道德上,或者以社会道德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道德建设中出现一些失误和毛病,甚至出现局部滑坡现象,并不奇怪。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道德只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要受社会关系决定。不是道德决定社会发展,而往往是社会发展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决定着它的水平和高下。一个坏的社会,怎么也不会提升起好的社会道德水平;同样,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也决不会允许其道德水平长期跌落到它所允许的标准之下,它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其道德状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

当前我国各界人士对于各种非道德现象的高度义愤,表现出的这种对于非道德现象的“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也正是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采取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步骤。

评论道德的滑坡和爬坡,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道德,它的内含和外延。道德是一种从善恶的角度,用知、情、意来表现和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上,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个内容非常丰富,外延相当宽广的概念。它包括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道德实践(包括道德评价、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和培养)等等。即使以社会道德而论,也包括着例如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等许多方面,在各个领域里,又分别有着许许多多的具体规范。要知道,就在这些具体的准则和规范之间,不但许多是不协调、不同步的,例如仁爱与智慧,进取与遵纪,而且它们在各个时期的社会道德状况和水平里,所占据的地位和份额也是不同的。有的时代强调这几点,另一个时代又重视另外几点。

其次,也必须考虑道德的主体,就是人的复杂状况。人类社会更是个极其复杂的组合,其中包括各个阶级、阶层、民族、社会集团,他们之间在道德上的差别很大;具体到每个人,由于其出身、经历不同,知识、水平、职业、教养种种的差异,尤其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里,即使同一个人,他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表现也会有差别和不同。

由此可见,人们要判定某个社会,或某个时期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是个极其困难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什么人能够制定一个测量社会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体系。我们不能根据某一标准、某一尺度确定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还是爬坡。例如,我们不能由于现今的某些社会腐败、诚信缺失,就断定我们全社会的道德 败坏;它们毕竟只是在某些部门、某个领域的问题。更不能由于少数人麻木泠淡,见危不救而判定全社会的道德滑坡,因为这也只是极少数人的表现,代表不了全国人民的道德水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坚持全面地观察,在把握全局时,还必须分清树木和森林、主流和支流,不要从片面性的前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如果全面地观察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社会道德存在着种种道德失范现象,有些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严重的,例如官场中有腐败,商场里缺诚信,公众场所里有自私和冷漠,然而这一切都还只是局部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勤劳朴素、诚实善良的,这些才是社会的主流。不但从我们各个地区、单位里,每年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身上可以看到道德的光彩,更可以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能够感受和体会到“还是好人多”。不然何以在遇到自然和社会灾害面前,会出现那样多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何以全国的社会经济会如此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会这样大幅跃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民族的振兴,背后有着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发生如此伟大的发展变化,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和进步,离开了广大人民思想道德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谈论我国道德建设的形势,究竟是“滑坡”还是“爬坡”,都会涉及到一个“道德之坡”概念。这个“坡”又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由时代决定的,需要建立和坚持的先进的道德规范体系,这是我们观察和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尺,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今天,我们中国人民需要的道德之“坡”,既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德,更不是我国古代的封建主义道德,而是与人类文明和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相承接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它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上。

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在承接了人类传统文明和东西方优良道德的基础上,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它所坚持的集体主义原则,其理论根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或“个人”。从这里出发,它 最科学地解决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反对漠视个人和个人利益的“虚幻”集体,也不赞成盲目的、极端个人主义。主张当二者发生尖锐冲突,无法调和的情况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因为归根到底,集体利益代表着更多的个人利益,以及包括着牺牲者之利益在内的,个人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历史证明,正是集体主义原则保障了我们队伍的步伐一致,使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三十多年来,我们党一直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党中央1996年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又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直到2006年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期间,党中央还曾多次作出关于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等决议,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应当指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个坡,本身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大贡献,一大胜利,它是我们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结果,也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这些事实都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和攀登这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坡”。

6.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六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欲望的自我节制。作为个人只能通过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来实现;作为社会则是通过加强社会控制来实现。中共中央在去年9月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8个方面、40个条目,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根据《纲要》提出的道德建设目标,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民俗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和社区(校园、企业等)文化环境。同时,在全社会认真宣传、贯彻《纲要》。特别要认真宣传、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基本做到家喻户晓,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尤其要成为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爱国”可以说是公民道德最高层次的要求;“守法”则是公民道德最低层次的要求。“爱国守法”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的具体化。“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基本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是公民自处、对待生活的道德规范。“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的道德规范。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一定要倡导并教育新世纪的大学生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校利益和国家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倡导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反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学校和同学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一定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一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大力倡导以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勤俭朴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7.道德滑坡的现象 篇七

1. 科研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 科技人员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 越来越严重, 而且年轻化、高学历化、高层级化。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和归纳目前科研道德现状的特点:

1.1 科研道德规范认识不足, 维权意识较差, 年轻化趋势明显

首先, 科研道德规范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 是一切科研工作进行的除非点。无论什么领域的科研工作, 都应该积极遵循各自学科的科研道德规章制度, 保证以此为行为准则去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这是保证其科研成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但是现阶段, 很多从事科研工作者往往心中没有科研道德的概念, 缺乏对于科研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在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时候也就难以做到自律。其次, 科研人员的维权意识较差, 即使出现自己的著作, 论文和科研成果被剽窃或者抄袭的时候, 很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 以诉讼法律的方式去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最后, 科研道德问题最严重的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 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做到科研道德规范的遵守, 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 这是因为年轻人心理还没有成熟, 功利心态比较严重, 还没有形成稳定健康的学术研究行为习惯, 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抵制能力较弱。

1.2 科研活动越轨行为猖獗, 多投现象突出, 学术专制趋势明显

国际上将科研的抄袭, 剽窃, 篡改称为科研不端行为三罪, 如果抄袭和剽窃比较严重的化, 将对于他人的著作权造成损害, 是犯罪行为的一种, 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恶人的。现实中, 部分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时候, 抄袭, 剽窃学术观点和思想的行为比较普遍, 对于科研数据进行伪造, 篡改的也不再少数, 由此使得其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科研的研究深度令人担忧。除此之外, 一稿多投, 强行署名的学术造假行为越来越猖獗, 导致学术专制局面的形成。以一稿多投的方式, 无疑使得学术泡沫化, 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的同时, 也使得学术创新走入死胡同。最后, 学术专制现象使得创新思想受到抑制, 对于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不利, 使得整个科研氛围呈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

1.3 骗取科研经费行为泛滥, 学术浮夸化, 科研成果商业化明显

首先, 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获得丰厚的科研经费和荣誉, 将科研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千方百计的去前去科研经费, 走入了名誉和利益的科研怪圈, 甚至为了获得学术上的认可, 在学术经历上作假, 以获得相关奖项职称为终极目标。其次, 科研成果的浮夸风盛行, 无论其给出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够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就擅自使用学术名誉, 人为的夸大科研成果, 使得科研工作者的谦虚风俗消失殆尽。最后, 部分科研工作者借助各种关系, 对于科研立项和成果评审进行干预, 以权谋私, 进行虚假宣传, 使得科研成果展现出商业化的特点, 严重违背了城市守信的基本科研原则。

2. 科研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面对越来越混乱的科研界, 我们应该积极去探析道德滑坡的原因, 为找到切实的措施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导致科研道德不断滑坡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该积极从当前的社会因素, 体制因素和科研工作者自身因素去探析, 以实现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全面掌握。具体来讲:一, 社会风气所致, 掀起了一场急功近利, 浮躁夸大的学术风气。尤其在社会转型期间, 难免在社会上弥漫着某些腐败, 浮躁和不正之风, 作为这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成员的科技领域也难免遭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使得原本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下消失殆尽。二, 官学错位, 在科研资助和项目管理、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科技奖励等方面,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尽清晰, 官本位的观念依然存在, 不利于科研工作者学术热情的保持, 从而导致学术道德水平的不断下降。三, 科研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 使得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四, 科研工作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难以做到自律, 使得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五,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科研工作者法制观念不强, 难以切实的使用法律手段去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在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端的行为。六, 整体来讲, 科技宏观管理和控制力度不够, 难以以不断发展的科技生产力相吻合, 导致科研道德的标准和规范形式化问题。七, 科技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难以有效激发其工作热情, 使得科研工作者职业精神不断丧失, 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恶化提供了机会。

3. 加强科研道德建设的途径

结合上述科研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 我们看到科研道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有效的途径去进行科研道德建设工作。具体来讲,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建立健全科研道德教育体系, 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念

要想保证科学界科研道德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发挥其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上的作用, 就要从科研道德教育工作做起, 这是树立正确科研道德观念的基础性措施。具体来讲,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 将科研道德相关内容纳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中去,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 还是九年义务教育, 或者是高中大学教育, 甚至是研究生教育, 都应该将科研道德融入进去, 从而形成健全的科研道德课程体系, 实现科研道德教育观念的树立。其二, 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实现道德自律和科研信心的共同发展,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系统, 为树立正确科研道德观念打下基础。其三, 健全科研道德和诚信模范机制, 以定期表彰的方式在科学界树立典范, 从而给予从事科研工作者更加正面的科研者形象, 以此去促进其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进行科研创新工作。

3.2 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国家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 实现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仅仅依靠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和科研单位的制约, 是难以完成科研工作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需要积极发挥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纠正科研道德滑坡局面上的作用, 为科研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来讲, 其一, 立法部门应该加强立法, 积极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科研道德和诚信法律法规, 从而实现科研的法制化发展, 对于科研不端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惩罚, 保证科研道德创建工作有切实的制度依据。其二, 组件专家小组, 结合学术不断行为制定出科技工作者科研道德和诚信守则, 为科研工作者行为规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 强化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教育职能, 积极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 批评的工作中去, 实现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3.3 强化科研成果的监督和管理, 形成科研的自律和他律格局

众所周知, 科技社团是针对于某一领域, 为了实现科研交流和发展形成的组织。在学术不端行为遏制上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 舆论机构也在强化科研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科研社团和舆论媒体的作用, 以形成科研自律和他律的格局。具体来讲, 其一, 建立健全同行互评机制, 形成科技社团内部的他律格局, 鼓励科技社团内部的科研成员对于对方的科研成果进行评述, 对于其出现抄袭, 剽窃的问题要及时的指出, 以保证其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整改, 以保证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其二, 积极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 积极利用自己的媒体优势进行科研道德和诚信的宣传, 以树立楷模的形式去扭转学术界的作假之风, 一旦发现科研道德和诚信出现问题的行为, 应该及时的将其曝光, 促进学术学分建设的正常化发展。其三, 积极鼓励科研工作者对于自己科研工作和成果进行自评, 保证做到公正公开的同时, 形成科研工作者自我约束的能力, 从而使得科研工作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4 注重科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形成稳定的科研精神

科研道德出现滑坡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科研工作者自身的问题。如果科研工作者立场坚定, 科研态度严谨, 科研意识强烈的话, 外界的任何诱惑都不会对其造成影响。也就是说, 注重科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将有利于稳定的科研精神的形成, 这是保证科研道德的关键所在。对此,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 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工作者培训机制, 以不断培养科研工作者科研实践能力, 实现科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其二, 将科研精神纳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不断培养自己的作为科研工作者职业精神, 以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其三, 积极树立科研道德楷模, 一旦遇到科研难题的时候, 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这一关, 从而保守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其四, 积极向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者学习, 了解其进行科研的方法和观念, 实现自我科研理论的丰富, 保证形成自我的稳定的科研态度。

3.5 构建完善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 强化科研道德的管理

首先, 组织成立科研道德诚信认证机构, 对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和认定, 树立起科研工作的权威性, 避免出现虚假申报, 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其次, 健全科技工作者城乡档案, 并将其纳入到科研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 薪酬发放, 人事调动体系中去, 以此保证科研工作者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去面对科研工作, 否则将会在科研工作者城乡档案上留下污点, 对于其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最后, 强化科研道德的管理和控制, 合理调整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 保证对于科研成果, 科研过程, 科研动机的全面掌握, 以实现对于科研成果的监督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去核定科研的道德因素。

3.6 积极借鉴国外科研道德教育经验, 实现科研道德创新

由于我国科研道德建设的时间比较短, 经验不足,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而其他国家的科研道德教育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并且有着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 去促进我国科研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相对来讲, 美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不单独设立专门学科传授科研道德知识, 而是通过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 学术讨论、科技竞赛、学术沙龙等科技活动, 科技俱乐部等社团活动全面地进行科研道德教育, 有的高校甚至专门开设了医学伦理、计算机伦理、生命伦理等专业伦理课程。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学生的科研活动达到科研道德教育的目的。我们应该结合这样的优势, 在尊重我国科研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对于科研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以获得更加的科研道德教育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科研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由来已久, 如何有效的将学术不端的风气纠正过来, 将成为我们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不不仅仅关系到学术界的声誉和发展, 还牵涉到我国科技兴国发展战略的执行, 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此, 我们应该采取多方面措施, 从多角度上去开展科研道德建设, 借助社会, 学校, 国家机构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力量, 实现科研道德建设, 保证科研工作朝着健康, 高效, 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我相信, 随着各项实践措施的切实执行, 我国科研道德滑坡的问题将会慢慢消失。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催化剂, 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 保证科研工作朝着健康, 高效, 稳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关键所在。但是, 现阶段科研学术界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的现象, 使得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 我们有必要积极去探析科研道德滑坡对于自主创新构成的影响, 以及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改善科研道德现状,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研道德滑坡,自主创新,影响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顾海良.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l) .

[3]贾宝余.研究生教育改革突破口在于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困[J].科学时报, 2007.

[4]刘献君.结合社会需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困[J].中国教育报, 2007.

8.道德滑坡的现象 篇八

关键词:道德要求;不道德现象;学校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13-04

学校从来没有放弃道德教育的责任和努力,但教育者也明显感觉到现时期道德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学校道德要求与社会不道德现象产生激烈冲突,学校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社会道德的环境支持。不道德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何其艰难!

一、学校教育的道德性质

学校的道德性本质具有不言自明的道德要求。赫尔巴特说道德教育是学校的最高目的,乌申斯基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杜威指出学校处处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这些深刻的思想都表明学校自身具有不言自明的道德示范意义,它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是通过自在的暗示传递出来的。但更多的道德要求是通过教育者实施的道德教育活动明确提出来的。学校明确提出道德要求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班纪班规等以明文规定,作为学生言行举止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引导;第二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或其中的道德信息,而对所有学生明确提出的道德要求;第三种是教师与学生的个别交往中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学校的道德要求多种多样,有要求自律的,有处理人际关系的,也有关于社会和国家的道德规范,如爱国、诚实、尊敬师长、友善、守时、勤奋、乐于助人、不偷盗,等等,不同学段还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学生提出多少道德要求,我们都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学校道德要求的价值指向是“善”,教育者的教育动机和所想达到的教育目标是道德的、善的,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为了他们更好地生活。学校的一切道德努力就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有道德的、遵纪守法的社会人,要求他们做一个校内外道德人格一致的人。

如果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如道德要求的那样,则道德教育的正面效应会非常明显,儿童的道德成长也会非常顺利。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今日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反道德现象与学校的道德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给儿童道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二、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典型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出现了以放肆性的我行我素为痛快的现象,甚至有人以反道德、反传统、反主流为英雄,认为这是有能力的表现,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此附和、崇拜。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利益”,即使明知不合理,却不惜与人为恶,与社会为敌。社会中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人们自然也就有了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深切感受。人性的恶近些年毫不遮掩、毫不收敛、也毫不知耻地在社会中上演。不道德现象直接或间接地消蚀着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和主流价值观,否定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影响,它们已经成为儿童道德成长的灾难。

(一)三种典型的不道德现象

不道德现象很多,以下三种特别突出[1]。一是“强权取代道德”——相当多的公权力拥有者将权力作为私人财产,用手中权力肆无忌惮地损害他人利益以满足个人的欲壑,却置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于不顾,甚至还依靠权力(如操控舆论、愚弄百姓) 践踏法律,扭曲主流价值观。他们以公权力私用达到的强度和效度作为善恶标准,而不是以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作为约束自己言行的准绳,且心安理得。二是“富有驱逐道德”——富人以财富自居,傲视天下,以为自己有了“万贯家财”,就高人一等,无视社会道德要求,藐视甚至作践他人,横行霸道。类似于“罚吧,我有的是钱”“我有的是钱,我就打死你”……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表露。对于这类人来说,“金钱万能”,“为富就可以不仁”。三是“自私漠视道德”——在突出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时期,有人为了达到自己无止境的欲望满足之目的,罔顾社会正义,泯灭个人良心,利用一切手段,严重损害他人利益,伤害着社会诚信和正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瞒上欺下、损公肥私、谋财害命等种种见利忘义行为,就是一些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发生是非颠倒的典型表现,将个人欲望的满足视为道德正当。

(二)不道德现象成为受教育者的“不道德遭遇”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遭遇”是指突如其来且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实在”影响因素,“它以极大的强度作为陌生的东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人们将痛苦地对待它”。[2]突然的、令人震惊的、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接受程度的“遭遇”,能突然改变人对某一事物原有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可能使人产生完全与先前相反或相异的言行。社会中有不道德现象本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但是过多的不道德现象频繁发生却不正常,它必然严重干扰到人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并可能毁掉一个民族和国家。这些年人们普遍感到道德滑坡,就是因为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十分猖獗、没有底线,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三种突出现象已经严重干扰到了道德核心原则(社会公平正义),它们因频繁、恶劣的强度成为未成年人的“不道德遭遇”。社会“恶满为患”与学校教人向善的矛盾十分突出,对学校道德教育造成了巨大干扰。

三、社会不道德现象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伤害

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里,过多、过频的不道德现象,对学校德育无疑是一种冲击、损害。

(一)不道德现象使受教育者基本道德认知混乱,道德价值观扭曲

学校的道德要求常常“水土不服”。学校要求人都要“讲诚信”,而学生走出学校,在经济生活中却发现,自己常常成为假冒伪劣的受害者(如地沟油事件、毒奶粉事件);学校提倡“乐于助人”,但当学生在马路上救起倒地的老人时,却反被老人诬陷为加害者。他们原本是依照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做人,而社会丑恶却重重地给他们当头一棒。他们的道德知识还不够,意志力薄弱,理性思维力十分不足,面对此情此境,要让他们去相信社会的善,多难啊!这会使很多孩子的道德认知混乱、失调。安·兰德说:“道德的目的是阐述适合于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道德生存的本质;人必须受益于自己的道德行为。”[3]以儿童关于因果报应的道德心理来看,既然讲道德不能增进幸福,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可不可以不讲道德呢?

nlc202309022336

道德教育的各个德目、道德要求上的各种规范,实际上是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明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善,并相应地暗示出所要反对的恶。当上述三种不道德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道德潜规则时,既有的道德价值认同基础就开始慢慢被侵蚀,人们的道德情感受到伤害,各种善的道德信念开始动摇。“强权取代道德”意味着公权力可以不为任何制度所约束而为所欲为,公权力不为维护社会基本公正而用,人们就会普遍怀疑社会还有没有基本正义。富了就可以不仁,不仁还可以致富,它首先给人的错觉是金钱可以取代道德而为社会普遍游戏规则;第二是没有人愿意用诚实的、辛勤的劳动去创造财富了,人人都想着巧取豪夺、一夜暴富(就如有学者指出:无德而富,有德而贫,“我”为什么还要讲道德[4])。道德起源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遏制人的自私蔓延。今天,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而不惜破坏公认的道德规范,挖空心思地为自己谋财捞利。它使道德上的“利他”价值观被颠覆,使人与人之间互信与友爱的基础失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不是越来越和谐。

上述三种现象最初只是某些人心中涌动的不道德暗流,后来演变为种种不道德行为。屡屡危害社会的人大行其道,讲道德的好人却时时没有好报。久而久之,价值观混乱,道德信念动摇,道德的权威性必然丧失。这样的道德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难有道德敬畏感。当人们对“不讲道德”习以为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从道德敏感走向道德冷漠,从冷漠走向认同、效仿,崇拜权势和财富,颠倒黑白、混淆善恶,甚至以别人的不道德作为自私的道德借口。它对人们产生的道德心理暗示就像涟漪越放越大,滚雪球似地无情摧毁着已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使人们不得不放弃心中的道德信仰。这种局面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危害至深至广。虽然说个体品德的形成受遗传、环境、教育等主体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道德遭遇”完全可以成为改变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和行为的主导因素,一旦他们的道德观从根子上被扭曲,道德行为失常也就成了迟早的事情。

(二)不道德现象刺激了人性深处的恶,导致未成年人无意识中模仿着不道德行为

儒家主张人性善,基督教主张人性恶,其实人的善恶并非天性注定。后天的环境诱导和求利心的驱使让人总是在善与恶两条道上游走。在这个摇摆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善与恶力量的诱惑和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可知,如果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不道德现象不断出现(包括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信息),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复出现的单一条件刺激,使人性原初之自私、暴力、征服与占有等动物性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由于未成年人的知识面和理性批判能力都很有限,刺激的结果就会导致他们条件反射式地简单模仿。例如,未成年人遇到人际矛盾就用暴力形式解决(从社会暴力和影视暴力中习得的),遇到权利纠纷就想到用权力压制(“我的爸爸是李刚”事件中李启铭的言行就是在权大于法的父辈生活环境中养成的)或用金钱买通。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高居不下,犯罪手段成人化、恶劣化的现实,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刺激是重要致因。

(三)不道德现象冲击着学校的道德教育

学校提出的道德要求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而同时社会中的不道德言行也会通过人带到学校的教育生活中,在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中不时地反映出来,因此学校提出的道德要求也常常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譬如,第一类,教育者自身不道德的利益观、价值观带来的道德教育尴尬。教师要在课堂上教导孩子们讲诚信、讲公平,但教师如何解释他所代表的学校所收取的所谓“择校费”“赞助费”以及学校的人情政策等其它歧视性规定呢?教师自己不努力教书,却向学生推荐校外培优班或自己组织学生在校外收费培优,他怎么向学生解释正确的敬业、责任、义利观呢?第二类,学生受社会不道德影响而在学校中表现出不良言行给教育者的引导带来了挑战。如有的学生信奉以权力和人情关系解决社会生存难题,有的学生信奉以暴力解决人际纠纷而不相信包容、理解,有的学生信奉明哲保身而不是正直诚实,有的学生自私自利而不相信关爱同学、乐于助人。近年来校园内发生的诸多不道德事件就是明证。教育者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苦口婆心无济于事,还不如社会上一个事件的影响力;学生对教师的谆谆教导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同龄人或亲朋好友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更有道理。

四、用道德的方式才能培育出真正道德的国民

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行为发生一般要经历道德认知、判断、道德抉择到道德行为实施的完整心理过程。皮亚杰和班杜拉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通过模仿、认同和强化、顺应等内化途径形成的。[5]对儿童来说,模仿是其早期道德行为发生的主要机制,后来逐渐发展理性算计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只是给“种子”注入了一些关于道德的营养,而种子能否生长成为一棵道德的“大树”,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道德土壤”,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受教育者在社会中因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道德选择。社会道德影响是隐性的、渗透式的,对儿童青少年的感染力很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经历让他们逐渐习得社会生活需要的行为方式,儿童周围的环境释放出的信息对塑造其思想行为有重要作用。这说明,社会的道德教育必须在两种道德方式下进行,第一,社会环境必须释放出道德的信息,而不是释放出不道德的信息。道德求证是未成年人接受道德要求后从社会生活中得到教育效力印证的第一步,当社会道德环境释放出符合道德的信息时,孩子所接受的道德律令便得到了强化,接下来就会按道德要求做出道德行为;反之就会被弱化,同时还会对所要求的道德行为产生怀疑,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和对社会的信任基础就面临断裂危险,而一旦不道德现象反复出现,道德信任就会彻底崩溃。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逐渐转移为对学校的不信任,对教育的不信任,由不信任走向离经叛道。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基本的信任纽带不再时,道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名存实亡了。第二,对儿童的道德引导(熏陶)方式也应该是道德的。儿童在模仿社会行为的同时,既有片面、不周全的思维缺陷,还伴有生物欲望和利益的驱使。对此,道德的引导就变得很重要。道德教育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二者的分离不仅违背公正原则,且违背人性,更不会取得教育的成功。[6]既然道德是为了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是减损个人利益,人的道德行动大部分时间必然带有利益考虑,我们就必须结合儿童的利益需要、兴趣来进行道德引导。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保证自己合理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正确方式。尽管学校在不断地提出道德要求,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但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尽人意,就是因为社会的不道德现象抵消了学校的努力。要提升学校的德育效果,就要救救大人,救救社会。

参考文献

[1]喻学林.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不道德遭遇"及制度育德[J].教育科学研究,2011(09).

[2]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7-58.

[3]安·兰德.自私的德性[M].焦晓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

[4]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57-359.

[6]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J].当代青年研究,2008(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贯彻落实应急工作会议情况下一篇:“共育生态文明最美家乡我代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