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11篇)
1.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一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民工进城,不仅促进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而且也加速了城市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农民工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从调查看,农民工主要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外地务工人员,二是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包括“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其中前者是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查问卷情况显示,农民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6-40岁,占总数的75%。这一点与全国总工会去年3-5月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相符。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从性别上看,以男性为主,约占85%以上。
从文化构成看,总体上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从被调查的农民工情况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体,占73%;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非常低。农民工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所占比例较低。建筑业从事技术工种的农民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较高,其他行业中未接受培训的仍占大多数。
从农民工打工的行业看,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以及环卫等行业,其中,建筑业所占比重最大,以新城区为例,约为40%。近年来,服务业逐渐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渠道,70%以上为农民工,并且绝大部分是男性,而宾馆、餐饮业、零售业的农民工多为青年女性。在制造业的部分工种如装卸、搬运、包装等体力较重、环境较差的地方仍是农民工较多。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中,由于原来人员富余比较多,仍然以正式工人为主,农民工占比例很少,一些私营企业农民工比重比较大。从务工目的来看,存在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差异性。传统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已婚或带孩子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孩子在城里找一所理想的学校读书。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外出务工前在家读书,他们的需要层次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
(一)生活方面
1、居住条件差,需求得不到保障。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房价居高不下,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的居住需求得不到保障。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居住在公司搭建的工棚中;从事餐饮业、服务行业的农民工一般居住在业主提供的宿舍或统一租赁的居民房中;其他行业的农民工有租房居住的,也有自己建房或买房的。
2、子女就学依然困难。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
定居。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
3、生活满意度低,少部分农民工还在温饱线上徘徊。调查显示,农民工基本生活水平比较低。一些农民工家中,除了床铺、锅灶以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由于农民工整体工资水平不高,还要想法设法尽量多地把钱带回家,所以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比较低。
(二)就业方面
1、就业信息渠道窄。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通,有51.34%是靠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或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带出;自主就业和自荐到用工单位的占27.10%;通过招工广告的占10.10%;由家乡政府组织的占2.61%。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还是靠原来传统的传帮带形式,农民工对小的中介机构和招聘广告普遍采取不太敢信任的态度,怕上当受骗,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外出打工也缺乏相应的组织措施。
2、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农民工由于从事行业不同,收入极不平均。
3、劳动强度大。从调查的农民工从事行业看,大部分是一线工人,工作强度比较大,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城市最低层、最危险、最脏、最累的工作。从调查看,农民工每年平均工作在240天以上的占76.6%,181天-240天的占14%,平均工作时间是269天。每天平均工作10.34小时,1天最长能工作到14小时,只有12%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其以下。
(三)社会保障和救助方面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非常低。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在少量参加社保的农民工中,参保类型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参加两种以上保险的只占总人数的2.6%。造成农民工参保率低的直接原因有:社保宣传力度不够,40%的农民工对社会保险一点也不了解;企业怕花冤枉钱,只为那些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员工支付保险费;养老保险等费率较高,需要农民工自己掏部分钱,且缴费满15年后才能享受到养老金,而农民工流动性强,换工作后存在养老保险转接问题,所以农民工不愿参保;有些企业虽然愿意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但是由于目前政策存在缺失,办理难度较大。
就业保障不到位。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的重视,农民工在一些企业人数的增多和相对稳定,对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保障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总体来看,劳动合同签订率还很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都很不到位。社会救助缺乏。由于民政救助体制的局限,城市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大多覆盖不到农民工,农民工遇到困难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2.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 农民工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 比上年增加983万人, 增长3.9%。2012年初沈阳市共有约135万外来农民工, 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0.51%。外地来沈阳打工的农民工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沈阳市农民工分布比较集中在和平区的长白、砂山等地区。沈阳市辖区内大约有85.9万农民工, 占全部外来人口的94.7%。和平、沈河、皇姑和于洪区四个区的农民工都达到了10万人以上, 其中沈河区的农民工达11.0万人, 是全市外来农民工最多的一个区。
(二) 农民工的来源地
在沈阳市工作的农民工有75万人来自于辽宁省内其他县市 (占56%) , 有32万人来自邻近的黑龙江省 (占12%) 、吉林省 (占8%) 和内蒙古自治区 (占4%) 。山东 (3%) 、安徽 (3%) 、河南 (2%) 和河北 (2%) 等省份在沈阳市农民工人数均在2万人以上。四川 (1%) 、江苏 (1%) 、浙江 (1%) 和湖北 (1%) 在沈阳市的农民工均在1万人以上, 来自其他省份的农民工占6%。
(三) 农民工的行业分布
沈阳市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占22.6%) 、批发和零售业 (占27.7%) 、建筑业 (占13.2%) 、住宿和餐饮业 (占8.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占4.5%) 。此外, 农林牧渔业占6.5%, 房地产业占2.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 采矿业占0.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5.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0.8%, 其它行业占6.4%。
(四) 农民工的年龄及学历结构
沈阳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 年龄在14岁及以下人口10.6万人, 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7%, 15~45岁年龄段人口104.0万人, 占77.1%, 46~59岁年龄段人口15.0万人, 占11.2%, 60岁及以上人口5.4万人, 占4.0%。沈阳市的农民工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约20万人, 占14.8%, 初中学历的约60万人, 占44.5%, 高中学历的有18万人, 占13.3%,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37万人, 占27.4%。
二、农民工的经济状况
(一) 工作时间
沈阳市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有固定的工作。常年有固定工作的占46.05%, 工作不固定但可持续的占25.26%, 工作时有时无的占14.87%, 有工作就做没工作就在家闲居的占13.82%。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休息日, 如餐饮、建筑业实行的是以天为单位计算工资, 缺勤一天扣一天工资。调查问卷显示, 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都多于8个小时, 每天工作少于8个小时的人仅占少数, 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农民工占34%, 10~12小时的农民工占28%, 12~14小时的占24%, 甚至还有些行业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
(二) 劳动合同签订
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 远远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比率。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包工头方式这种非正规的用工方式, 使得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于其他多数行业。在沈阳市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有口头约定的占18%, 签了书面合同的占66%, 签了书面合同而且有附加条款的占12%, 既没签书面合同也无口头约定的占4%。
(三) 收入水平
沈阳市农民工从事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别较大, 收入较低的行业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制造业, 月均收入分别为1583元、1558元和1534元。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 人均月均收入分别为2124元和2002元。例如, 从2005年至2012年, 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上涨六倍到十几倍, 平均上涨了十倍。沈阳市餐饮业人员工薪水平排后, 在44个行业中排在第34位。餐饮业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餐饮行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 城里年轻人不愿意在餐饮行业就业。
个案一:放线员小赵来自辽宁省铁岭市熊官屯乡, 初中未毕业。2006年到沈阳建筑工地做放线员学徒, 月工资600元。2012年小赵的月工资达到1万元。去掉冬闲5个月, 工作7个月小赵能赚到7万多元。
个案二:力工老赵是辽宁省阜新市大巴镇的农民。在2004年力工的日工资30元 (同期木工日工资60元, 瓦工和架子工日工资50元) , 而在2012年力工的日工资120元 (同期瓦工和木工都以计件算工钱, 日工资500元, 架子工日工资150元) 。
三、农民工的社会状况
(一) 农民工的住房情况
在沈阳市大部分农民工都是租房。大约65%的家庭自己租房居住, 大约20%的家庭是与他人合租住房。大有约10%的农民工居住在由工作单位提供的简易住房、仓库、锅炉房、收发室等。已购房农民工约占5%, 多为年轻人, 购买的多是3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大部分农民工的租房面积在24平方米以下。平房每个月租金在150~200元左右, 楼房每个月租金在400~500元 (一般是两家合租) 。多数农民工家庭租住的是郊区等待动迁的平房, 房屋狭窄潮湿, 周边环境较差。例如, 一位来自葫芦岛建昌的木工来沈阳8年了, 一家4口住在郊区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 冬天没有水, 要到别人家去接水吃。
(二) 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
农民工大多居住在租金便宜的城郊接合部的农民出租房或者配套设施不全的社区, 居住周边缺少公共文化配套, 而所在单位有关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场所不足, 缺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渠道和机会。在闲暇时间农民工的主要娱乐是打牌、打麻将、喝酒、闲聊、看电视、闲逛, 很少有人去公园或参加体育活动和读书看报。为了推进城市农民工的文化建设, 新世界会展中心等10家工地成为了首批授牌的农民工文化建设试点工地。推进建筑工地农民工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改变农民工文化交流封闭的问题, 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三) 农民工的消费行为
流动性强、薪资低下限制了农民工的消费, 教育制度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消费支出比例高, 医疗保障制度导致农民工的医疗保健费用增加。农民工普遍形成了低消费理念, 特别是有关非物质商品的消费很低。农民工每月的支出主要用于日常消费, 消费在吃穿日常用品上的占25%, 手机上网的占16%, 交通占12%房租占21%, 给家寄钱的占11%, 储蓄存款的占15%。一位农民工说, 在城市生活花销太大, 水煤电都得花钱, 还要租房, 要想攒点钱, 就只能在吃穿上省了。
(四) 农民工的社会交往
由于城市农民工处于整体较差的生活状态,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选择回避必要的社会交往, 这种回避不只是简单的足不出户, 而是多方面的, 具体表现为:对正常交往需要的忽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感到拘谨;对自身处境及身份的缺陷感受较为强烈、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不自信、害怕受到忽视与歧视以及对社会群体生活表现出消极心态等。
(五)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缺少法律上的细则规定, 很多农民工基本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虽然融入了产业, 但没有融入城市, 其就业稳定性差, 参加社会保险不积极, 对参加养老保险在观念和认识上也有误区。截至2012年5月末, 沈阳全市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23998人, 比1月份实现净增长8169人。沈阳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1%、
32%、47%和7%。
四、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一) 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动因
大部分进入沈阳的农民工目的性强且集中, 因“务工经商”进入沈阳市的占67.5%, 有11.6%的人属于“随迁家属”, 另有8.4%的人属于投亲靠友。这三部分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87.5%。调查看到, 与上一代农民工打工挣钱的单一性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目的已发生巨大变化, 求发展、开眼界成为主流, 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 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
(二) 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
沈阳市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各不相同, 25.7%的农民工希望将来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 13%的农民工希望能成为城市人, 13.6%的农民工则希望能挣很多钱, 13.6%的农民工希望自己能当老板, 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则希望能得到社会和家人朋友的尊重, 有的则希望在城里待几年后再回农村等。
(三) 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
农民工虽然为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但却不为所在城市社区所接受和认同。由于不能享受到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适应能力弱的农民工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体会较深, 对社会不公平的评价比其他人更消极。调查发现, 大部分196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工, 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了。而大多数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则认为自己除了没有城市户口外, 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四) 农民工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
在工作方面, 12%的农民工很满意, 56%的农民工满意, 20%的农民工不满意, 12%的农民工很不满意。在生活方面, 18%的农民工很满意, 61%的农民工满意, 15%的农民工不满意, 6%的农民工很不满意。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农民工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
总之, 农民工是中国当今社会特有的一个庞大群体, 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参差不齐, 想法也千奇百怪, 而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尽力想出现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改善沈阳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网, 2013-05-27.
3.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及思考 篇三
【关键词】石林县 农民收入 调查 思考
石林县是一个将近2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的欠发达县,约占到总人口的90%,石林县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活跃,扩大内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束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石林县自然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等诸多问题,使石林县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普遍。
2.农户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偏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的质量和速度
我们把农民收入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大块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如果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偏大,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小,是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因此,今后二三产业如果有更快更好的发展,那么,农民收入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农村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
目前,石林县市场竞争力不强,阻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不足。农产品不能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仅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输出,农民难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二是引导不足。由于缺乏产业化组织的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向性,容易造成产品积压和价格下跌,致使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加大;三是地方特色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强,难以形成增收合力。
4.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一差距又趋逐渐扩大之势。2005年,石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95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100元,两者相差4105元。
关注制约石林县农民增收的因素,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
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结合石林县的情况,我们认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石林县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积极推行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石林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并将其做强做大。
(2)以税费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制度创新要收益。
(3)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动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扶持乡镇企业,再创农村非农产业辉煌,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营造更多就业空间,快速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乡发展后劲。石林县县级财政普遍拮据,只有通过发展县域经济,走二、三产业兴县之路,才能对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带动和支持。
2.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农村居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增加收入的关键所在。当前,石林县应该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要积极推行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1)建议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有效地控制流失率,防止学龄儿童的失学,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争取接受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石林县要大力发展与农业和乡村企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开设职业技能课程,造就一代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
3.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石林县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和营运,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资金保障。
(2)各級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经济保障,要支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
(3)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4)要尽快建立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输入地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身的后顾之忧,并增加社会参与感。
4.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电、改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当前,在农村的投资重点应转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推动农村自来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厨房革命。为此,各级政府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应将通电、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生活条件。
5.加大扶贫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1)加强农村财政扶贫力度,创新扶贫方式。要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经济扶贫”为项目扶贫,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财政扶贫效率。
(2)专款专用,加强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石林县农村扶贫工作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拮据,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常常被地方政府挪作应急资金,甚至被乡镇干部以种种借口所侵蚀。因此,必须实行法制化管理,必须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以法律与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严禁违法、违规操作。
4.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对象:在京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包括了从事第而行业建筑业及餐饮、服务性的第三行业。
调查时间:2012年7月25日——8月15日
调查地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迎教评校园美化建设的施工现场北京市丰台区方庄某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北京市海淀区某宾馆
调查方式:聊天式询问
下面就是主要的调查事实:由于调查者本人暑假没回家,故此有大量的时间去接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首先,就自己最近的本校由于校园美化,所以有不少的农民工在这里找到了活干。最先接受我们调查的来自河南安阳的三位男性农民工。其中,年龄最长的43岁,有两个孩子,姓王;最小的30岁,有个4岁的女儿,姓郝;另外一个姓张,40岁。当时接受我们调查采访时,着三位师傅正在吃晚饭,且不时的用家乡话交谈着。王师傅懂一些普通话,他诙谐的说这是由于经常在外地做工的缘故。他告诉我们,他们不是那种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这次出来是经过年轻的老乡介绍的,因为是老乡介绍,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次包括临村一共出来了8、9个人,他们自己的村子共有4、5个人,村子都是很小的。一般情况下一年可以出来干活200天左右,每年都是刚开春,过完春节就走,然后等到小麦熟了的时候就得回去。因为家里还是很缺劳力的。下一次等到种上玉米,把一切家务活干完后再重新出来。王师傅一边抽着烟卷,一边用叹息的声音告诉我们每次出来都得换好几次地方,就象现在这份活8月底就完了。
是啊,9月份我们就开学了。当问及这样来回折腾累不累时,他只轻描淡写一句:“习惯了”这话中谁知道有包含着数不清的艰辛啊!郝师傅也告诉我们,他们这次出来,火车费用是由工头报销的,并且包吃包住,对此他们感到很满意。当问及这几位师傅业余生活都干吗时,他们一脸无奈的打量着我们俩,唏嘘着告诉我们他们基本是没有业余时间的,经常要换班、赶工期,包工头为了按时完成工程,就不断的给他们增加活干。张师傅笑着告诉我们,现在是吃饭时间,这是他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享受。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寒了起来,脑子里闪现出了夏衍先生的《包身工》,那一片肮脏不堪的地方……正说话间,已有不少另外的工人吃完了饭,拿起了工具走向了工地去加晚班了。三位师傅告诉我们,待会他们也得加班,学校的后门改造工程是要求提前完成的,工头催得很紧,加班也不给他们多算加班费的,每天晚上都得加班到11点左右,早上5、6点还得起来出早工。对于这样长期干苦力的他们来说都过早的衰老了,他们明显的略微显老,我和另外那个同学都猜错了他们的实际年龄。像他们这种工种,大工一般是每天40-50元,而小工只有20-30元。虽说是国家这几年都在不停的抓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工头也聪明起来了,都是每天少给几块,这样时间一长,就榨取了他们好几百块。我们俩天真的告诉他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权益是,他们说根本就没有想过,活计太难找了,找到都算很幸运了,怎么还敢去告人家呢!后来我们又问起了对这样的状况有什么感受时,这时似乎是我们触动了他们久违的痛楚了。师傅们一字一顿的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实在是太多了,期待也是太多太多了,但最希望的还是工头不要找茬,每天多加几块钱,能够长时间的多干几天。更希望自己出来做工后家里一切都好,家人平安,儿女好好学习,以后不在象他们这样!是啊,这或许也是所有在外的农民工共同的心声了!最后三位师傅还说石化学院做活很好,这里的食宿条件等都很好,再说工头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胡乱来。是啊,到底是在学校,但愿他们以后也能找到更好的工地去做工……
后来我和同学又就近去了芳庄某工地,发现这里的农民工业余生活很贫乏,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睡觉、打扑克、侃大山,或者上街闲转,连看电视也都成了一种享受。城市的文化设施与休闲设施从来都与他们无关的!当然他们的业余时间也只是在有阴雨天时。32岁的甘肃籍民工陈文化告诉我们,他们也有一些乒乓球馆,可从来都不开放,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突击检查而已。这里的施工条件明显恶劣与学校:工地四周都是全部封闭的矮墙,只有一个门可以出入,我们进去是费了好大的口舌才得以进去。在这个工地上,我们还看到了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工人,本来他们也应该在校园里读书的,他的眼神让我永远难忘。他告诉我他的家乡很穷,或许只有靠出卖青春,或许只有在繁重的劳动压力下度日了,而他们的付出却又是如此的廉价!
在后来我们去了西三环边一家规模中等的饭店,点了菜之后便和一位忙着拖地的同龄山东籍于姓员工说了起来。他告诉我们,他每天早上从5、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钟,并且和老板签了一年的合同,每月工资大概是500元,实行的是年终发放制,平时只给60-80元生活费。其实他们在签合同时就等于把一切都押给了老板,如果在这期间有什么旷工或其他以外情况时,老板则会狠命的克扣工资,他还告诉我们。老板之所以实行年终发放制,是为了把钱存入银行获得不匪的利息收入。哦,原来老板时时刻刻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我问他是不是住在饭店,他来了一个大力度的摇头后告诉我,这一个饭店共招收了15个像他这样的人,他们住在一起,一起住在公主坟一个地下室里,条件极其恶劣,是大通铺,阴暗无比,而且空间很小,加上现在是大热天,蚊子能把人吃掉,没有风扇,简直快要死了!听到这时我要求去看看,可他表示很忙,而且不一会就离开了我们。
通过这次亲身调查研究,是我们这个整日只呆在教室里的理论型大学生感受很深。城市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社会群体,目前大多从事着脏、重、苦、险等粗放型工种。他们的生活状态如此之差。令很多农民工不满的告诉我,自己也为北京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凭什么就瞧不起人。是啊,我想社会是应该高度重视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寻求更好的出路!后来我们在阅读和研读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并且针对我们的调查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加快城市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有利于农民外出打工的各种优惠性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须知,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会切实让民工们感到党的伟大和体贴。
二、改善劳动生活条件。
针对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的不良状况,用工单位要改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消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各用工单位更要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真正建立一个良好而又温馨的工作氛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心,让他们能够愉快生活,愉快工作。千万不要让农民工们离了猪圈又进了人圈!让人寒心啊…
三、规范用工行为。
各级用工单位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合同”的用工制度。各劳动部门应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完善用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
四、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兑现力度。
各级劳动执法部门要积极受理农民工的投诉案件,对上报的投诉案件要建立详细登记制度,做到受理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对不接受劳动部门受理的个人或团体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把长久拖欠克扣工资的私营业主的丑恶行径要在社会上“曝光”。在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的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及工资支付基金制度,由用工单位出资建立,保证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各级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用工监控制度,严惩那些不具备合格资质,违法违规运作,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劳务企业。此外,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建立良好的工作查处制度,为农民工撑起一把健康、持久、耐用的打工“保护伞”。最好不要让工头的各种小伎俩得以实现,钻了空子。
五、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当然,农民工自身也有一些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和工业化要求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要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整个社会都要时时刻刻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牢记在心里,把他们的寒暖记在心里,这或许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意义所在了!
5.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通信与电子工程工程学院
通信11
1***
20111320**
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这个新时代的产力军应运而生,他们已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为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城市社会中去。他们的衣食住行状况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障、工资待遇、教育培训等问题让人担忧。广大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农民工 发展 工资 生活水平
正文: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同时也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从而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和相关政策措施严重落后,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所以农民工的现状依然令人担忧。于是我对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如下:
参加者:*** *** ***
实践的主题: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调查
时间:2013-5-28
地点:农民工施工工地
调查对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调查目的: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使其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一、现状与问题
(1)家庭困难、经济原因是进城务工的首要原因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需求也不一样了,尤其是孩子上学花费让他们伤脑筋。现在的孩子起码的上个高中,但考上了大学的也不能不上。在乡下除了种地、打柴就没什么收益了。可在一些大别山区还是牛耕人背的生产模式,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让下一辈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不得不背景离乡,外出打工。因为孩子在外读书许多农民工都是双双外出,家里只剩下老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一家人团聚
(2)农民工多集中于第二、三产业,求职难收入低是农民工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
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
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基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工收入以500元~800元居多,有46.25%的月收入在600-800元之间,只有8.5%的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还有8.75%的农民工收入在600元以下,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95%为高中以下学历。大部分民工的学历集中在小学、初中,其中初中学历比较普遍占57%。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与服务业是民工进城务工的首选行业。学历是影响农民工收入比较重要的因素,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务工人员月均收入分别为800元,1000元,1200元,收入差异明显。所以,受学历与技能限制,60%以上的民工工作都是通过别人介绍,而自主就业与自荐只有20%,通过其他途径找工作的民工则更少。所以求职难是进城农民工普遍反映的问题。
(3)农民工的日常生活是伙食质量差、住宿条件没有保障,没有假期。
通过调查我们对工地上的农民工的日常生活有了大概的了解。工地上十几个人一班,每天做饭的师傅上午八九点到菜市场买些不好卖的,过剩的菜回来,做些简单的清洗、挑拣加工。然后将菜分成三份保证一天的伙食供应。买菜的花销跟据人数的多少有限制,平均每人
每餐的伙食费在3元以内。这些还包括有外人来吃饭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有其他人来,伙食费得工人们分摊。
农民工的住宿状况也令人担忧,在房子开始建的时候,都是搭建一些简单的帐篷。如果房子做好了一两层,他们就搬进去住了,到处都是安全隐患,他们的人生安全根本没有保障。用电都是他们自己拉线借用,没有专业的电工给他们安装。经常是用电线牵到床边,火灾真是一触即发。
农民工平时都没有假期的,还经常加夜班,辛苦不用说了。因为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感到寂寞空虚。听他们说经常在晚上没事的时候就想孩子,有时候像孩子都会不自主的流眼泪。足见他们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他们只知道一味的工作,因此打发时间。
(4)农民工平时的娱乐休闲方式比较单一
农民工平时的娱乐休闲方式主要集中在打牌或大麻将、找老乡聊天的占总比例的37.5%,而女性农民工作则以逛街和读书看报、看电视为主,这些说明农民工作在娱乐休闲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且农民工在情感方面很缺乏。
(5)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工地农民工分两种,一种是技术工(俗称大工),一种是普通工(俗称小工)。技术工即有手艺的工人,如能粉刷、砌墙等,普通工即没有手艺,配合技术工作业的工人。大工工资在70到100元每天之间,小工一般为50元每天。农民工在工作期间可以预支少量现金用作日常消费。如孩子上学等特殊情况可以预支一定金额的现金急用。每年年底工资拖欠问题都会发生,常常施工方老板在大年三十还在外面索要工程费不能回家
(6)农民工付出的血汗白白流失,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些企业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劳资关系日益复杂,一些企业贯彻《劳动法》的自觉性不高,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聘职工不按法规赔偿
(7)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的凸显
由于来自农村,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但在城市中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在建筑工地可以看到他们经常是不带安全帽就进入施工现场,在高空作业的时候也没有相应的保
护措施,完全凭借娴熟谨慎的操作进行作业,又哪里知道他们自己正走在危险地边缘呢!一些农民工平时爱喝酒,但他们却不知道有许多工作不能酒后进行。他们缺少专业的工人素质,也因此让人担忧。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的凸显,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实,仍存在很多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市区小学大部分小孩都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在农村,多数要三四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而且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多数都不是正规学校毕业。在市区的小孩课外大多都在学舞蹈,钢琴,二胡等才艺,在农村小孩子课外大多帮大人干活;市区的小孩每天都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农村则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抚养照顾他们的基本上爷爷奶奶等上一辈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对孙辈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
二、解决方法
要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使他们外出时较容易地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辅导班,让农民工接受培训,拓宽其就业门路。
在农民工职工权益维护方面,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方面,可以尝试性的在工地上、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图书馆;可以举办一些与农民工相关的活动;也可以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切实关心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
农民工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他们懂法律懂政策,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只有加强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都关爱农民工(外来劳动者)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媒体,经常性地正面报道农民工(外来劳动者)为城市、为社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引导社会对农民工(外来劳动者)的正确认识。
三、总结
农民工的出现,是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是我国社会进步的现象,如何较好地解决随之而带来的问题,把农民工引导、教育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型血液,从而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地和谐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
此次农民工基本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农民工数量、来源、结构、特点、工作和生活状况、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情况及存在问题等内容。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农民工不可回避地出现,农民工问题给宏观调控、社会认知、微观意识等带来了新的冲击,引起了新的挑战:从宏观调控上讲,国家尚未建立农民工的法律保障体系;从社会认知度上讲,社会尚未对农民工形成平等正确的认识心态;从微观意识上讲,农民工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从愿望满足上讲,农民工对最关切的问题处在弱势之中。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更深入的了解了农民工的现状,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的农民工人生安全没有保障,生活质量差,吃住条件让人牵挂,工资待遇低,工资拖欠问题日益严重,政府的相关政策严重滞后。对此我们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全面改善农民工的现状。农民工是城市里的一个重要群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权益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重视农民工的其他生存状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的有力建设者!
6.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六
“农村,农业,农民。”这是温总理提出的三农政策。搞好农村建设,保障农民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名农村出生的孩子,为农村所发生的变化感到由衷地高兴。但针对当前农村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就所了解的情况,从农民的收入,教育,医疗情况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农村最大的变化要数房子,从小时候的土坯房,到现在的二层的楼房。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实质性地增加。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免征农业税,实行补贴,由于农业物资的大幅上涨,并没有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自从2000年流行外出打工,这也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现在很多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的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一人外出打工,每年能带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是自给自足,每个家里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盖的是二层楼房如不盖的话,孩子很难找到媳妇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 楼房需要十万元左右,所以父母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就陷入这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有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存钱 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意外,包括家人得了重病。再看一下村里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许多私营企业、工资偏低、过于辛苦,很多负债经营。农村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会慢慢解决的。
农村的教育问题很严峻。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农村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由于进年来,父母外出打工,很多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带着,爷爷奶奶年纪大,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更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以前有自来水的由于缺乏管理,也不能使用。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
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农民大病往往错过了治疗时机,一旦发现已经成了绝症,而且治疗费用高,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债台高筑。
二是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萎缩,农民健康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依赖集体经济运转的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逐步萎缩,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卫生资源的配置明显存在着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的趋势。
四是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医院运转成本增高。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的正常运转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添置大型先进设备主要靠自筹资金。这种机制实际上把医院完全推向了市场,其后果是形成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是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医德医风与日俱下。由于医疗制度的弊端,大多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性质和群众利益,医疗行风出现滑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六是医药进货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费用高。有的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正规,伪劣药品鱼目混珠,药品入库价与出厂价的差价悬殊。
新时期,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村庄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已经不再交农业税,农民都加入了医疗合作,看病能够报销60%,而且农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很多都为自己买了保险,尽量减少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
7.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七
理论上讲, 任何经济组织壮大后, 都会成为政治上的利益集团, 通过政治参与寻求有利于本集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目前我国的专业合作社, 虽还不具备发展成为政治组织的条件, 但未必就不参与政治活动。本课题组2007年除了对浙江省45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外, 还对湖南、山东、河北等省的一些合作社做了实地调研, 对数十位合作社的领导进行了访谈, 重点了解了合作社“经济”外的功能及在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参与活动。
一、带动农民增收, 增强了专业合作社号召力
2006年,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服务盈余325亿元, 平均每个成员获得盈余返还和股金分红收入381元, 成员农户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左右。[1]浙江是农业部2003年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 据2006年省农业厅对全省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 78.01%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 其中49.03%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60%, 13.64%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倍以上。[3]本课题组的1199份问卷调查同样显示, 专业合作社在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有81.6%的人表示加入合作社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或“明显的”增加。
农民是最务实的, 谁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 他们就拥护谁。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吉林省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社员李志勇说:“合作社不仅组织我们去找市场、闯市场, 让我们多赚钱, 在生活上还处处帮助我们。谁家有困难, 只要找到合作社, 能帮的肯定尽量帮, 或者号召大伙共同去帮助。合作社的干部们就像家长一样, 处处关心、帮助我们。”在这些村子里, 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号召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村委会主任。 李志勇说:“现在国家不收我们税了, 还给补贴, 只要我们不犯法, 村干部就不能把我们怎么样。有什么难处几乎没有人找村干部帮忙, 即便找了也是自讨没趣。跟合作社一比, 差距太大了。所以很多时候村干部召集大伙开会, 喊破了嗓子也没人愿意去。”[4][3]本课题问卷中对“您认为合作社重大问题应该由谁来决定”的回答, 同样显示了合作社社员的民主意识, 只有17.7%的被调查者认为合作社的重大事情应该由“主要负责人作决定”, 而选择应该由“理事会集体决定”和“社员大会决定”分别为23.7%和58.6%。可以看出, 82.3%的社员认为合作社的事情不应该由少数人决定, 应该坚持集体决策的原则。温州洞头县远大海水养殖合作社黄振贤理事长对我们的调研员说:“现在我们的管理方式很民主, 合作社设有监理2人, 理事3人, 还设有一个监理会, 由全体社员推选的10余个代表组成。监理会经常召开会议讨论一些日常管理问题, 比如养殖什么产品会比较有经济效益, 对现有产品进行产品核算, 商讨改进方法等。但是当监理会讨论出一项决议时, 必须经由社员大会全体社员全部讨论通过方可生效。现在和以前不同了, 大伙的民主意识都比较强, 因此我们的管理工作也力求公开化、透明化。当然, 在这一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错, 社员们都非常肯定我们的工作, 相信我们的领导。”
2.参与意识的培养。
2004年7月9日, 湖南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举行社员大会, 会议从通知到落实, 一天多的时间1000多位社员全部准时到位, 会议气氛热烈又秩序井然。县委书记李大剑参加大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开会的这种响应程度、积极度和认真度要超过我们政府组织的会议。我感觉到这个合作社是真心受欢迎的, 使他们感觉是自己的合作社, 而不是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一种合作社, 这是他们真正自发的, 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 所以参加他们的这个合作社会议, 当时我都受感动了”。
社员参与合作社事务的热情, 从本课题问卷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在“你是否愿意担任合作社干部”问题的回答上, 有71.9%的社员表示愿意担任合作社的理事、监事等职务, 再加上9.2%的人已经是合作社干部, 那么, 愿意参与合作社管理工作的比例高达81.1%。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 是现代人的一种标志。
3.协作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把农民比作“一麻袋土豆”, 缺乏组织, 没有协作。然而, 合作社的出现, 改变了这种情况。2006年, 嘉兴平湖四季对虾合作社一社员的虾苗突然生病, 死得所剩无几, 巨额投资付之东流。正在他感到绝望之际, 一个社员知道后, 马上把消息传了出去, 一传十、十传百, 大家自发地到他的养殖场去帮忙, 有人帮忙干活, 有人提供资金给他买虾苗, 技术员帮他解决技术问题, 使他很快恢复了生产, 充分体现了社员的互助精神、协作精神。杭州桐庐县钟山蜜梨合作社陈新照社长说:“合作社毫无疑问增强了农民的团结意识, 原来我们这里的农民是自己卖自己的, 有了合作社之后, 农民自己家的梨卖完之后, 会去帮其他农民卖, 帮别人摘梨子、挑担子。合作社培养了农民一个很强的意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合作社的发展, 对社员进行了民主教育和培训, 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 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今后农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依托组织力量, 影响基层政府决策
西方国家, 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往往通过“院外活动”来游说国会议员, 从而影响立法活动。此外, 为了决策时充分参考农民利益集团的意见, 政府部门还与农民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 给予农民“体制内”的“话语权”。比如, 美国农业合作社委员会 (NCFC) 是一个非政府的合作社服务机构, 美国政府通过吸收NCFC的官员为美国政府各种顾问委员会或代表团的成员, 让其参与美国农业及农业合作社方面政策和规章的制定, 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利益。日本农协则是通过“三级建制、三级参与”, 直接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
我国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还没有形成对政府部门决策有影响力的“压力集团”, 自然不可能有类似的“院外活动”存在。政府部门在决策时, 听取农民的呼声也远远不够。不过, 一些近来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依靠在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当地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初步具备了影响基层政府决策的能力。
河北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曾经获得“全国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协会”、“河北省十佳中介组织”等诸多荣誉称号。联合会在全县范围建立起了以“联合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社——会员户”四级服务组织体系。到2000年的时候, 协会在元氏县及周边县域成立了以村为单位的234个村级“科教兴农专业合作社”, 聘用了79名专职科技服务人员, 吸收了21650户会员。强大的组织资源, 是联合会发挥作用的基础。县委、县政府每次召开农村、农业会议的时候, 联合会的领导都会被邀请参加。针对联合会的发展, 县委、县政府专门制订政策, 在财政拨款、贴息贷款、自筹资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保证联合会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在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劳动人事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 对侵害民营科技企业合法权益的部门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湖南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已在全县建立起16个乡镇联社、320个分社、7个专业合作社,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多个共5000余亩, 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2600多户, 吸纳社员8750人。合作社的发展在当地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针对合作社提出的问题, 双峰县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来研究解决。2007年4月25日, 双峰县县委书记就召集有关县处领导、县直单位及农村科技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召开办公会议, 专题研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并且发布了《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2007]第10次》, 督促各部门落实会议精神。
这两家合作社之所以能够影响到县一级政府的决策, 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 关键一点在于他们都有强大的组织资源, 在群众中有极强的号召力, 从而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作为基层政府农村工作的“抓手”
国外对农业的支持资金, 许多是通过合作社落实的。更有甚者, 比如日本的农协, 很多业务是执行政府任务:协助政府实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支农贷款的发放、自主米的流通、自主米收购资金的管理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 政府部门就会利用它作为“三农”工作的工具。这一点, 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都得到了证实。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形成规模, 还不能指望其替政府承担多少职能。但是, 对于有些发展较好的农民合作组织, 政府部门依然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行政效率, 解决目前政府部门为农民服务缺乏有效“抓手”的问题。
据湖南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理事长王运芳介绍, 在双峰县, 大量政府部门的科技人员、基层干部被农村科技合作社吸纳进来, 为农民服务。合作社320多人的业务骨干中, 村干部约占1/3, 信用社会计近30人, 农村土专家约1/3, 政府七站八所人员20多人, 其他是农村知识青年, 基本上把该县农村中的“精英”一网打尽, 充分说明合作社在服务农民方面的优势。不仅如此, 县农业局、科技局的文件也经常依托合作社传达给农民, 比自身的渠道更及时、更有效, 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看到。
1998年, 河北元氏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 提出大力开展“521工程”, 即用“农林牧养加”5方面的技术, 涵盖200个村, 10000户农民, 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提高。这项工作由县农林牧联合会负责具体实施。该年冬季, 由联合会的3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全部是大中专毕业生) 组成“科教兴农巡回演讲团”, 历时1个月, 足迹遍布全县的208个行政村, 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种养技术, 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 普及人数达20万人次,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大规模、细致入微的科普工作是一般的政府职能部门难以做到的。
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积极维护农民权益
过去农民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组织, 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吃了亏, 也没有很好的途径解决。合作社成立后, 农民的谈判能力大大提高。合作社代表农民与有关部门交涉, 效果要好得多。
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王国周理事长介绍, “2007年上半年, 我们一位社员突然收到一份通知, 他经营的一大块滩涂被划入今年的围涂区域。那位社员的养殖规模正处于上升期, 如果养殖区域被围涂, 虽然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 但不利于社员的长远发展。”考虑到社员与政府部门交涉的难度, 理事会商议决定合作社出面同海洋局、国土资源局商谈, 争取将一次性经济补偿改为调换临近地区条件相似的滩涂。合作社的申请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个问题最终圆满解决。可以想象, 如果是这个农民自己去找这些部门调解, 结果可能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合作社能够提高农民在谈判中的地位, 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 这一点会更加突出。过去由于没有法律依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始终不明确, 无法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其权益就不能够像其他工商企业那样得到保护。2007年7月1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 合作社从此有了法律依托, 成为“法人”, 从而受到法律的保护。被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案”的河北省临漳县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诉该县公安局行政违法案, 就是专业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的典型案例。
2007年9月3日, 该合作社收购本社成员的韭菜准备外运太原, 并租用邯郸市的运输车辆承运, 当行经新世纪蔬菜交易市场时, 汽车被非法扣押, 且对合作社租用的车辆进行敲诈勒索。他们多次拨打110报警, 并多次给公安局领导打电话, 警察在几个小时后才到现场, 但运输蔬菜的车辆并没有被放行, 财产仍然在违法者的控制之下, 直至第二天车辆才被放行, 但蔬菜已全部损坏。由于公安局不按规定出警, 对合法财产不予保护, 任由违法分子横行, 造成了该社的巨大损失, 在当地影响恶劣。为此, 该社委托律师向邯郸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 并要求公安局赔偿因违法给其造成的损失。
案件的结果并不重要, 关键是现在合作社可以理直气壮地状告那些危害农民利益的机构, 维护农民权益。可以看出, 合作社法颁布以后, 强化了合作社的“权利”意识, 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而是一个“法人”, 其财产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一旦受到侵害, 可以名正言顺地申请法律保护。
六、为社区做贡献, 赢得了更广泛的群众支持
根据哈佛大学出版的《西方政治学》提供的政治参与分析框架, “对社区福利的贡献意识”是衡量一个公民政治取向的一个基本指标。[6]本课题问卷调查显示, 75.4%的社员认为“合作社发展了, 应该为村子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14.5%的社员认为“别去掺和村子里的事情”。可见, 合作社农民对社区福利的贡献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事实上, 合作社发展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构建和谐新农村方面确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杭州市临安县有着养猪的传统, 农村养猪大多以中小规模、家庭散养为主, 畜粪污染比较严重。天目生猪合作社成立后,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致力于环境的整治工作, 开展了生态养猪。同时, 合作社还为治理污染争取到了国家资金, 治理了8个村的污染。在双坑、马山等典型的养猪村, 实施了粪尿综合利用和治理项目, 做到粪尿干湿分离。干粪进入封闭式发酵房堆肥发酵后作为有机肥, 尿液全部纳入沼气池, 沼液经过污水净化池后通过管网输送到附近桑园、林地等作为有机肥使用。还建造了自动气压沼气池和污水净化处理设施, 通过猪粪便封闭堆积发酵作有机肥, 同时沼气用于烧饭、照明等综合利用, 该项目成为了国家专利项目。最重要的是, 切实地治理了养猪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 变废为宝, 形成了生态养殖, 让养猪村“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现象成为历史。另外, 合作社还就许多问题出面与政府进行过沟通, 开发了十几个项目, 并向市政府申请到每年150万元的发展资金。
谈起参与社区建设, 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国周动情地说, 合作社作为村里最大的经济组织, 带动村民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不忘为村里的公共事业献计献策。2006年初, 响应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理事会代表在村民大会上提议, 通过文艺汇演、聘请宣传员等方式普及“和谐社会”理念, 并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以合作社的名义出资帮助这项具有深刻意义的活动的顺利开展, 每逢周末或者节日, 村里的中心都会上演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 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除此以外, 对村里敬老院的资助、公路的修缮、自来水管道的铺设、特困户的春节慰问等, 合作社都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社区福利设施建设, 为合作社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高背浦村的一位老大爷所说:“渔业合作社是我们每一个村民的合作社, 村里的每个人都在关注合作社的发展, 而合作社也无时无刻不在为大伙儿谋福利。”可以想象, 如果合作社干部参与村委会或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 不仅会得到合作社社员的支持, 也会得到其他群众的支持。
七、结语
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经开始向政治领域渗透, 但就属性而言, 仍旧是一种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济组织。不过, 随着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其作用将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 因为任何利益集团都有通过政治参与改变发展环境的内在要求。2007年, 浙江省掀起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高潮, 全省建立起数十家县级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金华、台州、宁波、嘉兴等市还成立了市级联合会, 这种联合趋势必将在全国得到展开。可以肯定, 一旦得到密切联合并形成网络, 专业合作社在更大范围参与政治活动将成为现实。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湖南、河北、山东等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非经济功能的实地调研, 得出结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后, 其作用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 同样有着参与政治的内在要求, 并且已经开始向政治领域渗透。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政治参与,政治功能
参考文献
[1][2]农业部.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多个[N].经济参考报, 2007-10-16.
[3][5]赵兴泉等.从323家合作社看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 2007, (08) .
[4]王晓明等.“新三驾马车”要形成合力[J].了望, 2006, (45) .
8.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方式
初次调查过程综述
一. 缘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則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本次调查选取苗族聚居地彭水县及其附近村民地区,查阅该村的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了重点走访对象,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详查。并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发现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别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技术,从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以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 主要调查内容
1.收入状况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当务之急。经调查得知该村平均每户有6口人,月收入大概3200元,其人均月收入在500左右,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
(1)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稻类、豆类、养殖业为主。平均每个家庭水稻种植面积1.5亩,豆类面积0.5亩左右。这部分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基本部分。
(2) 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民进行的第二产业,有如:副食店,服装业,餐饮等。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3) 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是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4) 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情况不理想,可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之5年前人均总收入增长了将近增长了20个百分点,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缓解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压力。这些进步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取消农业税收等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对农民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个调查: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普遍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不足14%。三是思想观念,该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四是农民对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这些现象或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改变农村现状应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样农民的收入状况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2.文化生活
从该县的政府网站上了解到了本县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为统揽,始终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该县更加重视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乡镇、社区开展以唱民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看电影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围绕服务农村发展,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文艺送展览”五送活动,将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广场、乡镇,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
紧接着我们就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掀起一股赌博风。
(2)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许多农民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程度不高,只注重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健身场地,放映厅等。
(2)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各级政府派人下乡为农民讲授知识以及国家政策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不要让农民的孩子还是成为农民。
三.调查心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9.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九
王春兰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400044)
摘要: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达不到城市化的最低门槛,只能“城”而不“化”。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化
按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使庞大的农民工由进城务工的短暂的转移向在城市定居状态转变,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本质变化,已成为中国能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从最有希望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民入手,关注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以期对我国城市化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对象及方法
1.问卷的编写
本问卷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对被调查者在城市就业的稳定状况、在城市的住房状况、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以及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和对城市务工的感受等方面的调查。
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是通过在校大学生寒假回家的机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农村籍学生所在村的外出务工农民。由每个大学生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后直接填写,每个学生完成问卷2—5份。问卷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西部省份10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12个和1个直辖市(无京津沪和海南省及西藏自治区),实际回收问卷1500份,在1500份问卷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任意汇总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问卷275份,占总体样本数的27.5%。本问卷采用excel编程统计。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1. 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表1统计结果显示,从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城市看,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6.64%,而去县城及乡镇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3.36%;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强(占55.56%),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差(只占20.56%)。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相吻合。大中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优越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县城及乡镇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缺乏规模效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已逐渐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力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了中部地区。
2.务工农民职业不稳,务工地域不断变换,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基本状态。
表2外出务工农民职业稳定和就业地域稳定状态的调查统计
从表2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中,只有14.36%的农民工有较稳定的职业,而超过1/3的农民工则处于职业极不稳定(换3种以上)状态。这种情况使农民工的职业经验难以积累,职业素养难以提高,在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专业技能缺乏,这种状况大大增大了农民工就业的可替换性,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收入提高难以保证。在就业的空间上,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地域较稳定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5.24%,就业地域极不稳定的(换3个以上城市)占调查总数的近1/3(32.32%)。就业地域的不断变换,一方面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通勤成本和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使农民工在城市建立的社会网络也不稳定,造成农民工心理上和城市的疏离。3。务工农民教育素质低下,缺乏职业培训,决定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弱
表4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前的培训状况统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4.1%),有59.32%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事实上,农民工进城多集中于低级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职业, 其经济社会地位,在其打工的城市属于中等偏下的阶层。这
种就业状况使农民工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季节性失业人口,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裁减对象。这种就业能力使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呆不住,更无法把短暂的转移变成长期的迁移。
(二)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城市生活的居住条件差.表5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的调查统计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能够自己购房住的农民工只占调查总数的4.4%(见表5)。低廉的工资和城市较高的房价,大大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定居必需的住房,只能望房兴叹。城市只能是他们挣钱的场所,工薪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完成其本人和家属的城市化。结果使大部分流动民工的最终归宿,不是选择他就业的城镇,而是流出前的原籍乡村。他们经常考虑的是挣钱寄回家,较少考虑攒钱在城里安家消费。
(2)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守农村,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氛围。
从表6和表7的统计数据看,农民工子女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教育和抚养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2.36%(只包括有子女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农民工配偶能共同在同一城市务工的不足一半(只包括有配偶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与家人分居的生活方式:一是因为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城市缺乏经济适用的住房供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再加上城市的户籍制度从制度层面限制了这部分农民工享受城里人的其他公共服务,如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子女和配偶的分离,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温馨氛围,使农民工身在城市,心却牵挂着农村和故里,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过客”。
(三)外出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文化心理认同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缺乏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
表9的调查数据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真正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4.31%,约有44.44%的农民工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
18.2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且还有11.41%的农民工认为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农民工这种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的认知状态,其实是农民工在城市现实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反映。农民工不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但身份上却还是农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存在。
(2)农民工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反映了农民工对未来城市生活的预期不确定的心理。.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工对土地真正废弃抛荒的只占调查总数的8.03%(见表10)。按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和工厂,以贡献劳动力的方式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过程。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却对土地难以割舍,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对失去土地之后的生计无把握,对城市是否会接纳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是否分享到城市化的好处不能确定,对身份转换后能否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不能确定。所以农民工更加依赖脚下的土地,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工厂,只是劳动力实现了短暂的转移,离长期的迁移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既有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要改善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从战略上统筹区域协调并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平衡发展,降低农民工流动的经济成本。我国农民工的流动趋向于东部和大中城市,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人口过分稠密,大城市过分臃肿;另一方面又给农民工增加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从战略上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加
强西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在城市发展规划上,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当地农民进城务工,尽量减少农民工在不同职业和地域间的流动性,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并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化目标。
2.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的高房价,抬高了城市化的最低门槛,限制了农民工家庭人口的迁移。我们要想农民能永久性地迁移到城市,就必须考虑一些农民工家庭成员到城市定居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如江苏省无锡新区创造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全区最优惠的售房价格给农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和能力,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和刺激城市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3.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为离土进城后的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存空间。
安居是农民工城市化的首要问题,而就业则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基本环节。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城市农民工,改变城市居民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以提升其社会资本;二是输入地政府要积极破除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壁垒,对农民工不抱临时观念,而应把他们视为“未来市民”,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积累职业经验与技术,如由政府出面组织技能竞赛,对熟练工人进行物质及精神的鼓励等。三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这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他们在城市更好地就业提供一种底气,又可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最终促进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顺利融合。
4.着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他们只能从事“脏、乱、险、累”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处于最底层。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竞争力无疑也缺少持久力。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因此,把农民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才能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农民工流动的观念支持与生活预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2.和丕禅、郭金丰:《制度约束下的农民工移民倾向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第10期。
3.张立建、陈忠暖:《中国城市化滞后根源新论》,《城市问题》2003年第5期。4.刘风兰、孟宪玲:《中国城市化发展理论研究简评》,《中国城市经济》2002年第8期。
10.农民工状况调查问卷 篇十
1.您受教育程度: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中专 ⑤大专及以上
2.您属于下列哪类人员:①熟练工②初、中、高级技术工人 ③工人技师 ④专业技术人员 ⑤一般管理人员⑥中层管理人员⑦高层管理人员
3.自工作以来参加单位组织的技术技能培训的次数:①0次②1次 ③2次③3次④3次以上
4.您认为您的身份是:①农民②工人③不清楚
5.您进城务工的时间是:①农闲时②全年③合适时机
6.每年农忙季节您是否需要回家帮忙:①需要经常回去②偶尔需要回去 ③基本不需要回去
7.您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①赚钱养家 ②希望过城里人的生活③出来见见世面 ④寻找发展机会⑤没有责任田⑥在老家没有就业机会
8.您找工作最大的困难:①没有技术②学历太低③户口受限制 ④不知道什么地方招工
9.你与单位签订的是的合同:①劳动合同 ②签订的劳动合同过期了没有续签 ③劳务合同④不知道哪种合同⑤没签合同
10.与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期限是:①不足3个月②3个月以上不足1年③1年 ④2年⑤3年及以上 ⑥以完成特定工作为期限⑦无固定期限
11.您的试用期是:①1个月以内 ②2个月以内 ③6个月以内 ④6个月以上 ⑤没有试用期
12.您的劳动合同对工作时间是:①约定了日工作小时数 ②约定周工作小时数 ③约定按劳动法律执行 ④没有约定工时
13.您每天工作多长时间:①低于8小时 ②达到8小时 ③达到9—11小时 ④超过12小时
14.您对加班的态度:①接受②不接受
15.您在业余时间的休闲活动:①睡觉 ②上网 ③聊天闲逛④玩棋牌麻将⑤参加体育活动
16.您希望单位开展活动的形式:①团队活动②互动交流③知识讲座
17.您的劳动合同对于劳动报酬是:①约定月工资的具体数额②只约定底薪的数额 ③只约定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④没有约定
18.您是否持有劳动合同文本: ①有②没有
19.你提出结束上一份工作的主要原因是:①工作太辛苦 ②工资太低 ③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④经营管理者不友善⑤单位不上保险
20.单位是否按照劳动法规定给您加班工资:①是②否
21.您对现在自己的工资收入是否满意:①是②否
22.您月工资收入:①千元以下②1000元至3000元③3000元以上
23.您所在的单位是否拖欠您工资:①是②否
24.您的工资是否达到了当地最低工资标准:①达到了 ②没有达到 ③不清楚最低工资标准
25.单位是否为您缴纳了养老保险: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26.单位是否为您缴纳了医疗保险: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27.单位是否为您缴纳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28.单位是否为您缴纳了生育保险: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29.单位是否为您缴纳了公积金: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30.单位发放劳动保护用品的情况:①按时足额发放 ②按时发放,但不够用③发放不及时④从未发放过
31.您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是否存在高温、低温作业:①不存在②存在,但采取了防护措施③存在,没有防护措施
32.您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是否存在粉尘污染:①不存在 ②存在,但采取了防护措施 ③存在,没有防护措施
33.您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是否存在噪音污染:①不存在②存在,但采取了防护措施③存在,没有防护措施
34.您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①不存在②存在,但采取了防护措施③存在,没有防护措施;
35.您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是否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①不存在②存在,但采取了防护措施③存在,没有防护措施;
36.您所在单位是否对您进行过安全生产的培训:①有②没有③记不清了
37.您觉得企业关心您的利益发展吗:①非常关心②比较关心③不关心
38.您关心企业的发展吗:①非常关心②比较关心③不关心
39.您关心国家大事吗:①非常关心②比较关心③不关心
40.以下各项哪一个更接近您的人生理想:①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做贡献②赚更多的钱③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④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
41.您是否有宗教信仰:①有②没有
42.您是否参加过下列组织的活动:①社会公益组织 ②打工者协会、民工协会等 ③同乡会、同学会④个人兴趣爱好团体
43.您每月日常生活最大的开销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①食品 ②房贷或房租 ③医药费 ④子女教育⑤进修培训 ⑥赡养老人
44.您的居住状况是:①工棚、集体宿舍②出租房③自己购买商品房
45.您对居住的状况的满意程度是:①满意②比较满意③不满意④很不满意
46.您觉得现在生活压力:①非常大②比较大③正常
47.造成压力的原因是:①生活成本过高②收入太低③社会保障偏弱
48.您看书或上网关注的问题:①国内外新闻②查找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信息 ③学习相关的工作技术技能④游戏娱乐
49.您怎么看待劳模:①劳模是工人学习的榜样②劳模付出太多,不值得 ③当劳模有名额限制,对自己缺乏信心④说不清
50.您是否认为新一代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①是②不是
51.您打算将来留在城镇:①想留在城市②想回农村③看自己在城市的发展情况再说
52.您希望在城市定居的主要理由:①城里生活水平高 ②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③城市文化生活丰富 ④城里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障⑤家里已经无地可种 ⑥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
53.近一年以来,您与所在的单位是否发生过劳动争议:①发生过②没发生
54.最近一次劳动争议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①劳动报酬②社会保险 ③工作时间④劳动安全和卫生
55.最近一次劳动争议解决的怎么样:①全部解决②部分解决③没有解决
56.在最近一次的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您是否得到过工会的帮助:①是②否
57.如果您所在的单位发生了由劳动争议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您可能会:①参加②不参加③多数人参加就参加④涉及到我的利益就参加④不知道
58.您认为集体合同是否有利于保护工人利益:①非常有利②有一定好处 ③没什么用④不知道什么是集体合同
59.您最希望工会在那些方面发挥作用:①保住职工工作岗位②提高职工工资收入③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益 ④改善职工劳动条件⑤调解劳动争议⑥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⑦帮扶困难职工
11.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科普资源;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的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超过1.2亿人,约占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从普及率上看,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出全国水平,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青少年网络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功能,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惊人,网民的年龄越小,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越高。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1]除了网络游戏外,不少青少年学生经常浏览诸如星座、占卜等充斥着迷信的网站或网页。与网络游戏和网络迷信在青少年中间的“热”相比,网络科普则显得过于“冷清”,根据alexa网站的抽样统计数据,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系统筛选并向公众推荐的328个科普网站及栏目中,只有36个进入了全球网站排名的前10万名。其中的20个还是属于二级域名或频道。[2]
青少年不仅存在对网络的不当使用问题,而且其科学素养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的科学教育仅仅关注于科学内容本身,使青少年感受到的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符号和概念体系,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纯粹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对科学本身的性质、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导致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兴趣缺失,甚至产生某种“厌食现象”。一些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存在明显缺陷,如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 科学实践能力较差, 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3]不少大学生尽管通过了各种各样的标准考试, 但创造能力较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偏狭,人文精神缺失;不少理工科学生具有比较浓厚的科学主义观念和盲目的科技乐观论,存在着将科学理想化、绝对化、标准化、程式化的倾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技的负效应认识不足。[4]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的调查,分析他们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对科普网站的期望,探究科普网站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问卷参考使用了《科学时报》刊载的“我国网络科普现状调查”的大部分内容,并有部分修改。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其性别、年龄和学历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受访者对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包括受访者对网络科普的参与情况、态度和评价;受访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内容和呈现方式;受访者访问科普网站的渠道、频率和停留时间;受访者对科普网站的期望等。
本次调查选取安徽省会合肥市作为调查地点。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程度位居我国各大城市的中游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问卷调查中选取了位于该市的4所高校和3所中学,所选学校中有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医为主大学和示范中学、普通中学。在上述学校中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任意抽样法各抽取100个调查对象,形成样本。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60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是640份,有效率为91%。样本整体中,男生占52.3%,女生占47.7%;样本中年龄段16-25岁年龄段的占83.8%,26岁以上的占7.5%;样本受教育程度初中占7.3%,高中占29.5%,大专占5.6%,本科占49.7%%,硕士及以上占7.8%。
三、调查结果
1、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领域。
在调查中发现,有25%的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选择报纸、期刊和图书的占22%,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和广播。如图1所示,网络已经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成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
青少年学生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主要是天文、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和医药健康、生活、环保和IT类等与自身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普网站应该适应青少年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以上领域的内容设置。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发展非常重要的农业科技知识,青少年学生没有多少兴趣,关注度很低,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和自己关系不大,没有了解的必要。
2、能否从网络上找到需要的的科普知识和在网络上找不到科普知识的原因。
对于“能否从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的科普知识”,79%的被调查者回答“总是能找到”和“大部分能找到”;18%的被调查者“只能找到一小部分”;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总是找不到”。表明网络上的科普知识较为丰富。
对于在网络上找不到科普知识的原因,37%的受访者选择了“经常出现不同的观点,不敢轻易相信某一种说法”,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并非在网络上找不到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面对网络上说法不一、良莠并存的科普知识,无从选择。24%的受访者选择了“找不到相关的网站或网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网络使用技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网络上并未提供满足部分受众需要的特定的科普知识或网址和链接出错的原因,30%受访者选择了“不存在这个问题”,另有1%受访者是“不会使用网络搜索引擎”,8%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3、 从网络获取的科普知识比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是否更可信。
对于“网络获取的科普知识比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是否更可信”问题,51%的被调查者选择“它们之间没什么区别,可信度差不多”,31%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中的科普知识不太可信”,只有6%的选择“网络中的更可信”,12%被调查者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存在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危机。
4、从网络上获取的科普知识的来源。
关于从网络上获取的科普知识的来源,使用率最高的是搜索引擎,达36%,表明青少年学生欲查找某一方面的科普知识,搜索引擎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从专门科普网站获取科普知识的只占23%,远低于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也是被调查者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来源,18%的被调查者是从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频道获得科普知识。值得关注的是,20%的被调查者是从各种论坛和博客上获取科普知识,随着web2.0的发展,各种论坛和博客上的科普知识成为青少年获得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如图4所示。
5、网络上的科普知识对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帮助。
如图5所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网络上的科普知识对生活和学习是有帮助的,差别只在于是“很有帮助”,还是“一般帮助”。具体体现在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57%)认为“很有帮助”,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39%)认为“一般帮助”,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几乎没有帮助”。
6、阻碍通过网络获得科普知识的的原因。
对于“阻碍通过网络获得科普知识的的原因”的回答,第一位(26%)的原因是“网络上的很多知识来自于转载,在其他媒体上看过”;其次是 “上网不方便”(16%),“不相信网络上的科普知识”(15%),“不喜欢在电脑上看文章,感觉读书、看报更舒服”(11%),“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不需要”占8%。另有19%的被调查者是“没有阻碍”,具体见图6。这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并非对科普知识没有兴趣或者不需要,而是网络科普知识转载过多、网络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以及被调查者上网条件的制约和对网络媒介的不习惯所致。调查发现,不同学历者获取网络科普知识受阻的原因不同。如图7所示,初中生更多的是因为“上网不方便”,而不是不相信网络科普知识或转载过多。高中以上学历者更多是因为网络科普知识转载过多或对网络科普知识的质疑。这是因为初中生在上网方面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制约,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因其思维更加活跃,知识面和视野更宽广,对科普知识是否科学严谨、独创和转载问题更加敏感。
7、分享科普知识的网络方式。
调查表明,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喜欢通过“在论坛上发表、回复帖子”来分享自己的科普知识,其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尤其偏爱这种方式。26%的被调查者还没有和他人分享的经验,其中,主要是初中和高中学历的青少年。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主要通过“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个人主页和博客”来分享和传播科普知识,,而学历较低者更愿意在论坛和聊天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详见图8和图9。
8、访问科普网站或网页的渠道。
如图10所示,38%的受访者访问科普网站或网页是通过搜索引擎,另有18%和16%的受访者是通过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介绍和其他网站的链接。只有9%和8%的受访者是通过网站自身的宣传和新闻报道获得的,说明科普网站在自身宣传上存在一定问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公众关注度。
9、被调查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
调查发现,参观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和以视频、音频呈现的网络科普形式最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其次分别是互动游戏、Flash动画、论坛和实验,最不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是以静态文字呈现的科普文章。不同学历者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有一定差异,除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和视频、音频能够引起被调查者普遍兴趣外,其他几种形式在不同学历者中受欢迎程度不同。中学生对动画、游戏和实验的兴趣更大些,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论坛这种方式,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更能够接受科普文章这种形式,具体见图11和图12。
10、每月访问科普网站的频率和平均每次在科普网站或网页停留时间。
被调查者访问科普文章频率并不高,只有11%的被调查青少年每月访问科普网站的次数在10次以上。每月访问3-4次的被访者达到36%,29%的被调查者每月仅访问1-2次,每月访问5-10次的占15%,以前从未访问过的占9%。青少年对科普网站(网页)的“黏腻”程度不高,八成的被访者平均每次在科普网站或网页停留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几乎不停留”的占10%,“少于30分钟”的占45%,“30-60分钟”的占25%。只有11%和9%的被访者分别停留“1-2小时”和“2小时以上”。说明科普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大,无法使其“流连忘返”。
11、关于优秀科普网站必备条件(可多选)。
对于“优秀科普网站的必备条件”,84%(536人)的被访者认为“内容要丰富,要能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科普知识”,80%(512人)受访者认为“内容更新要及时”,65%(413人)的受访者表示“网站的稳定性要更好”,链接出错率低”,38%(241人)的受访者选择“页面要美观,视觉效果要比一般网站更好”,60%(386人)的受访者选择“多媒体的使用要多,这样更能吸引人”,66%(425人)的受访者选择“增强虚拟科技博览馆和科技游戏的建设,互动性要强”,62%(398人)的受访者希望“有相互交流和网上试验的功能”。具体见图13。
12、我国科普网站需要改进的方面和还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多选)。
对于“我国科普网站需要改进的方面”,被调查者对于科普网站的信息来源应明确、应及时更新、加大科普网站自身的宣传力度和使用多媒体等方面反应强烈。89%(567人)的被调查者希望科普网站明确信息来源,让人们更相信网站上的科普知识;76%(486人)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及时更新科普知识;73%(469人)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强网站自身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科普网站;65%(413人)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加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科普展示形式;58%(369人)的被调查者希望科普网站提高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另有54%(348人)和33%(211人)的被调查者希望降低网络链接错误率和大型门户网站上的科普链接更吸引人,如图14所示。
调查发现,被访者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59%和41%的被访者希望科普网站能够提供相关知识的下载和订阅,4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供免费在线培训,另有21%和20%的被访者希望提供社会培训、讲座通知和免费电子邮件通知。
四、结论与思考
1、 青少年利用网络科普资源呈现两重性特点。
青少年学生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表现出如下特点: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有待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加强;青少年学生较为主动地参与网络科普传播,但对科普网站访问频率和停留时间有待提升;他们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文章或图片,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多种表现形式;对科普网站发展期望值较高,对科普网站存在问题反响强烈。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过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播手段,成为他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最重要渠道。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呈现实用性和兴趣点交织的特点,对于天文、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和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对地理、化工等传统领域兴趣不高。他们对于环保问题较高的兴趣说明青少年学生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对于同样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农业领域,他们可能因与自身关系不密切而关注不多。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丰富程度持肯定态度,但对于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程度不高。网络上良莠并存、说法不一的科普知识使被访者不敢轻易相信。
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肯定网络科普知识对自身的帮助作用,但不满意网络转载过多,简单复制其他媒体的内容。青少年学生学历越高,对网络转载过多和网络科普知识的可信度问题关注越多。这成为阻碍他们从网络上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学生而言,上网不方便成为阻碍他们获取网络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一方面因为他们学习学习负担过重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部分家长基于对网络的不当认识而限制所致。
大部分青少年学生不再是仅仅作为受传者被动地接受科普知识,在网络科普传播方面,他们表现出较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各种形式扮演传播者角色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科普知识。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访者有过和他人分享科普知识的经验,但他们较多地采用论坛、聊天等形式发布较为零散的科普内容。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则采用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利用个人空间主页、博客等方式发布较为系统的科普内容。青少年学生访问科普网站的频率较低,在科普网站上停留时间较短,说明科普网站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青少年没有 “沉浸其中”的兴趣。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科普形式不是将传统的媒体文字、图片简单地搬到网上,而是要求创新和互动,使自己看、听、动手等官能并用,突出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使使网络科普信息对他们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高科普网站质量,适应青少年需求。
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科普资源的兴趣和关注度,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科普资源,需要提高科普网站的质量。
一是从内容上科普网站应及时提供和更新丰富、科学严谨和原创性的内容。
转载来源趋同的科普信息造成信息重复,往往使青少年失去兴趣。科普网站应降低转载比例,增加有特色的原创内容;科普内容应该严谨、精准、科学,杜绝伪科学和迷信等内容,以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科普网站应及时更新,保证提供的信息应有较强时效性,尤其对一些与科技相关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突发事件,及时利用其科普资源,设置相关的专题,提供相关知识信息,以适应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对社会现实关注度高的特点。
二是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科普网站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Flash 动画、科学游戏能够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和工艺技巧,达到化繁为简、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效果;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搭建具有科学体验功能的科普平台,创造交互、参与和动态的科普形式,使青少年在 “做科学”(Do Science)的虚拟体验环境里,通过实践机制来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获得科学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适应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凸显,注重互动和参与的特点。
三是从服务功能上科普网站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进一步丰富其服务功能。
科普网站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可以建立分类清晰,特色鲜明的网络科普导航系统,增加与青少年喜爱的综合性大型网站、网络视频、搜索引擎之间的链接。进一步拓宽其服务功能,提供相关内容的下载和订阅服务;设立论坛、留言板,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青少年需求;提高网站技术和维护水平,减少网页链接出错情况,提高网站进入深度和页面打开速度。[2]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2]2008中国科学传播报告[EB/OL]. http://www.lianghui.org.cn/aboutchina/zhuanti/kexue08/2008-06/04/content_15630455.htm
[3]孙海滨,刘婷婷.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
[4]肖显静等.当代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学观调查及对科学传播的启发[J].科普研究,2006,(5):11-22.
【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09-27
关于某县农民党员先进性状况的调查与思考09-08
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07-25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6-23
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10-18
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10-23
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07-10
关于民工讨薪难的原因调查计划书09-10
当前我市农民思想状况调查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