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学反思

2024-09-03

《人生》教学反思(12篇)

1.《人生》教学反思 篇一

《人生》勃兰兑斯教学反思

1、2001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显然,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功能为宗旨的,就其深层而言,它不仅是一种“对话式”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个体式”阅读教学。它提倡轻教重导的教学原则,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品味、求真、索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鼓励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与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主体作用。

2、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主体作用发挥上的正、负向性,它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一味迁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作为阅读主体存在,同时还兼有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和阅读过程参与者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问答、陈述、撰写等方式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评量。因此,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作壁上观。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训诫,要在现实的情景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2.《人生》教学反思 篇二

小课题培训为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初识小课题是在费伦猛教授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的报告会上。费伦猛教授幽默风趣的讲座, 让我了解到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困惑来自于对教育科研的敬畏,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真正让教育研究回归到了教育一线, 回归到了我们这些老师身上。这让我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豪气, 真正研究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想法。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民办学校教师岗位上混了12年的老师来说, 真的好想有个老师带着我进步。然而, 一路走来, 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教你, 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教学经验不足的我曾经盲目跟风, 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到杜郎口旋风的模式;从研究性学习, 到“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我不断尝试着……为此而迷茫过, 为此而失落过。今天, 当我真正走进“小课题”,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个真实的老师, 做个真实的自己。小课题为我的教育人生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小课题培训帮我获取了一把倚天剑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对小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小课题研究也是科学研究, 也符合教育科研步骤:发现问题———选题———做题———结题———成果交流推广。同时, 通过对小课题研究的学习, 我掌握了小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调查研究、读书和文献查阅、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堂观察。我发现,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也或多或少的运用过这些方法来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是因为自己对教育科研知识的运用不太清楚, 所以才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小课题培训活动, 为我也为我们一线老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小课题培训帮我获取了一把倚天剑, 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让我享受到了教育科研的乐趣。

小课题培训让我摘得了一颗夜明珠

拿到了小课题研究这把倚天剑, 我开始反思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这些年一直为之忙碌的语文教育无非是“读书、写字、作文”, 就拿作文教学来试试我的倚天剑吧!于是, 我对近几年在作文教学上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总结归纳, 用上了小课题研究的各种招式。终于“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的《高年级学生习作点评促进写作兴趣的行动研究》出炉了。作为小课题培训的结业作业, 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作业详细完整, 方法措施实效, 研究成果明确, 十分好!带着您的研究去实践吧, 加油!我相信:我一定会用好小课题研究这把倚天剑, 去摘得我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一颗又一颗夜明珠。

小课题培训为我找到了一群知心人

3.美债危机下的人生反思 篇三

今天,由个体至整体社会聚合而成的债务天空覆盖着每个人的人生,但可笑的是,要不断欠债之目的,只为了要不断购买!而不断购买的原因,是因为商家要不断生产新的产品牟取暴利。为了要生产更多新产品,商家要以负债的方式,融资借贷,增加自己的生产实力;中小银行为了放债,便向大银行借贷,大银行便要發债集资,以至国家为了要满足选票的福利诉求,也要不断發行债券,以作福利开支。

由于目的是要不断满足无限的欲望,刺激极端的高速消费,欠债的意义除了是物欲要实时获得满足外,并无更深层次的人生价值,而最可怕的,是这种乱局的行径已發展至不理欠款人的还债能力,贷款服务只求把钱借出,因为还款人不还钱也没问题,贷款机构的目的是要把所借出款项的数据包装为将会收回资产的概念,然后上市,以發行债务组合的股票或债券等产品销售给投资者,这便更鼓吹“乱借钱、乱消费”的生活方式。为了急不可待的欲望,人们一旦借不了钱,便要以出格的方法赚快钱。

过去有很多案例都是因为极端的消费主义行为而酿成个人惨剧,历史上也有不少个别的国家因负债而爆發动乱。但今天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巨债炸弹并不是在单一的地方爆發,而是在欧美等多个大国开始爆發,而尚未爆的,也会因经济风暴连锁反应等因素,一触即發,以致形成全球的危机。

事实上,诱發这场灾难的,并不只是美国豪夺世界利益的黑心经济政策,或是一连串的人为金融风暴,更甚的是美国式无止境的消费文化侵进全球,成为全人类人生价值及生活向往的目标。极端的“先花未来钱”这种消费文化观念更会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不断的消费便导致要急速生产,这种恶性循环亦等于不断制造更多弃置物,便产生无穷尽的垃圾。

4.人生礼赞教学反思 篇四

1、以读为本,读中探究

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体会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感悟,体验文中的情感,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让学生自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诗歌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2、巧设疑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这堂课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大胆质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老师“导”与学生“学”的课改观念。

3、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5.《当人生遭遇挫折》教学反思 篇五

水头一小 黄象春

在人的生涯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多关注好的一面,有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也是人生一种生活智慧,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应对挫折最后取得成功是本课目标所在针对目标,《当人生遭遇挫折》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小鸟长大”、“小测试”、“探讨应对挫折的方法”、“心理训练”、“合作应用”五个环节。“小鸟长大”主要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创设轻松、开放、安全的氛围,让学生在进退中体验低级时的失落感,经历挫折,同时明白没有常胜将军,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小测试”中渗透ABC理论的观点:体验源于主体对事情的评价,教学反思《《当人生遭遇挫折》教学反思》。“探讨应对挫折的方法”这一环节,利用别人从哪个角度看待挫折来感悟他人的智慧,选印度圣雄甘地《丢鞋子的故事》和《口吃孩子卖圣经》让学生感悟心态决定行动,影响事情的后果。这些例子具有淡化消极的一面,放大积极的一面,保持良好的心态,采取积极的行动。并通过正反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不良心态的危害。契诃夫的文章《生活是美好的》是又回到正面,再次强化。“心理训练”目的训练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积极应对挫折的习惯,并让这种情绪进入学生潜意识。在“合作应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填表。说说这样处理的原因,我反思到:应该在课前调查填好,课中在讨论现在会怎样做,让学生有进一步提升。最后我教学生在不知怎样应对时求助心理咨询师,培养求助意识。

总之,本课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和能力。

6.《人生》教学反思 篇六

——捞起失落的人文“百宝箱”

《三颗枸杞豆》教学反思 大田七中

涂文照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编排了现代作家程海的小说代表作《三颗枸杞豆》,它曾获得延河第二届文学奖。作品以其深邃的哲思、多元的主旨、形象的描摹、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童年好奇、顽皮、成长的生命画卷,充满了童心童趣,可读性极佳。在教读时,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应当把人的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课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中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捞起语文教学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品味生活哲理,感悟人生道路,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生的成长轨迹。

一、利用教学过程的转换,定位打动学生的心弦。

曾经记得北师大的肖川博士在新课程改革报告会上动情地诠释着《童年》这首校园童谣为什么打动了那么多孩子的心„„备课的时候,我想起了现在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一遍遍诵读着“嫩嫩的麦苗长出来了”,却不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农作物是啥物;眼前晃动着学生对红军长征时“红米饭、南瓜汤”艰辛生活的不解的神色;更呈现着许多学生在父母的极端呵护下,看待生活极其简单,甚至没有一点儿的人生体验„„因此,我把《三颗枸杞豆》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定位为: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三叔——这一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并达到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三叔留下的人生教训的占有;充分发挥三叔人生道路的无穷的悔恨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品味深刻的生活哲理。

二、解读三叔凄美的故事,领会这曲人生的赞歌。

课文写三叔的一生,无处不染上“凄美”的情调。最具“凄美”之笔的是结尾处三叔留给我的“三颗红色的枸杞豆”。红色仿佛是三叔的一是颗闪耀的红心,枸杞豆则象征着他的生命的结束,也寓含了对三叔的赞美之情:过去的三叔是失败的三叔,而在生命终结前一刻,他却成就了最光辉的事业,用一生的失败的教训来促动逃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捡回自信、培养兴趣、走向成功!他完成了生命传承的伟大使命。“我”正是在这“三颗红色枸杞豆”的鼓舞下一步步成长、成熟并最终成为植物学家的。三叔的一生是悲凄的一生,虚度的一生,失败的一生,可因为他最后的一举,使他的一生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闪现出美丽的光泽!三叔,一个多么“凄美”的名字!

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品读三叔的过程中,我不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情境的创设,以及是延伸拓展的教学,都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世界,独立思索,尝试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把握人生成长的轨迹,理解三叔一生的凄美故事,多角度体验三叔悲凄的一生,虚度的一生,失败的一生,发现在悲凄中最后一个音符谱写的一曲人生的赞歌,真正从本文中获取生命意义的启示,从而荡涤人性的灵魂,迈好人生的脚步!

三、顺手创设活动场景,师生互动体验人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的情况创设活动场景,引导学生不断拾起人文的“宝贝”,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开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自觉享受人生的体验。如:延伸拓展教学设计时,对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原来的教学打算是让学生写下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激情已经被调动,我当即就把该训练改为:教师当三叔,让学生担任劝说者,展开现场口语交际活动。同时,我根据学生的人生体验,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朗读本课如诗的语言,感悟人生道路的艰辛和坎坷,更加深入地领会文中深刻的哲理,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提供借鉴和警醒,使学生步入健康成长的人生轨迹。教学中还注重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组织学生围绕“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等富于哲思的语句,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轨迹和经验世界,大胆谈自身的感想,真正从身心上领悟到《三颗枸杞豆》的人文思想启示:“大自然是丰厚而无私的,它不仅是人类家园物质生活的依存者,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孕育者。”

四、设计灵活多变板书,激发学生思考火花。

板书不仅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因为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只要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也为了表示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所以,我虽设计了板书,可教学中总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看法,随时更改板书内容,大胆张扬人性的魅力!

7.人生寓言课堂反思 篇七

不足之处:

就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而言,尽管我觉得安排较合理,每个环节衔接得较紧凑,学生的活动较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讨论较热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也能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欠缺的是若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一点的时间读一读课文就好了,还有课外延伸的设计,也因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展开,实在有些遗憾。

你的日记中去并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得与失。”

8.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共) 篇八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篇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篇二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话有两个解释:一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交友之道,与人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感到尊重;另一个解释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越久,越对别人尊重。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倒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在古代,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

另外还有一事要注意,中国人过去有句话讲,“熟而忘礼”,这真是人的通病,我们对初认识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长,相互熟悉了,有时就无所顾忌了。其实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说话时都要维护人家的尊严,要慎言。所以要学人家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

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读论语反思自己的人生篇三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得以系统的阅读了论语。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活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颗平常心,要正确的对待财富、职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廉洁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责,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三、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四、谨慎交友,交可靠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9.《人生》教学反思 篇九

但是当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们所谓的挫折在力克眼中只是浮云罢了,还有会么挫折能比得过四肢不健全呢?但他依就顽强的活了下来,现在他的每一天生活都是愉快的,当然,他也有放弃过的时候,在11岁之前,他曾试图自杀三次,但是后来他发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他还有亲情、友情的存在。所以渐渐有了信念: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上帝创造我,自然是有他的目的,我就是我,只是比别人少了手脚罢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糟,力克说:当我的父母看到出生时没手没脚的模样,他们也不禁怀疑上帝到底在想什么,然而,今天我过着完全超乎想象的生活,我只能说:我创造了我的奇迹。

是啊!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自己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是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10.《人生》教学设计 篇十

整体感知:《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学生说出关于人生的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出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

同桌之间交流读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11.人生规划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人生规划,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指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学校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计划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初中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新课程理念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人生规划与设计、职业选择等方面的教育却是一项空白。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的“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级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育资源,完善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的具体知识体系,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编写具有开放性、实用性的教学案,教学重点探索一下课堂评价,力求有所突破,并快速通过各种渠道摸清本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投入人生规划教学中去。

三、育人目标: 教师要以自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影响学生热爱生活、用心生活,规划自己的一生、积累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做学习、生活的用心人。

四、教学重点:

1.切实可行地组织实施好人生规划课。

2.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教育资源,完善人生规划课程目标的具体知识体系,建立一套具有开放性、实用性的学生学习方案;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参与技术活动,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五、措施及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全方面细致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性兴趣特长展开调查,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

2.以通用技术教学为载体,发现挖掘部分同学的潜力,强化其个性特长,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准备重点组建“社会实践小组”,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3.尝试构建开放式课堂,邀请社会技术人员的参与,如服装设计人员、汽车驾驶与保养人员等参与,有效诱导学生的兴趣,促进部分学生的潜能发挥,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而服务。

12.《人生》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学片断一:

师:今天这堂课先请大家认识一个成语。(出示成语:朝三暮四)

师:“朝三暮四”本来的意思就是早上3个,晚上4个。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多媒体播放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这则故事想发表什么意见?

生1:我觉得猴子太傻了,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和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总数不是一样的吗?

生2:养猴人太狡猾了,他只不过把早上吃的个数和晚上吃的个数调了个儿,猴子就上当了。

师:看来这个有趣的故事里,还藏着一个值得探索的数学问题呢?我们看,早上吃3个桃子晚上吃4个桃子,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

生:一天一共吃多少个桃子?

师:那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我们也可以知道——

生:一共吃了多少个桃子?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调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

师:××同学的这种猜想,我们可以怎样进行验证呢?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根竹竿,上面绑了一块糖,请一名同学拿着它的末端把糖放到自己的嘴里。谁愿意的?

(一名学生上来,怎么都吃不到糖。)

师:下面我要请四名同学上来,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吃到糖。

(学生开始都只顾把糖往自己嘴里放,后来突然领悟到把糖互相送到对方的嘴里,就都能吃到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游戏看似轻松,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以打印的方式出示:有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为自己做事,但是可以为别人做事,这样收获的总和还是一样的,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换律。)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关系时,有人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会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同样,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一道公式就是一道公式……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光辉,在一个概念里寻觅灵魂,在一道公式里追索真理……因此,我们应基于知识,为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

上一篇:银行培训合作协议书下一篇:有关因为宽容所以成功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