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写作范文

2024-09-10

研究综述写作范文(精选11篇)

1.研究综述写作范文 篇一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摘要:执行力是政府的生命力,是政府有效处理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能力。提升政府执行力,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升政府竞争力和公信力。政府执行力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推动该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对政府执行力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如何深化该课题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2006 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7 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落实,就是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政府执行力,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执行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研究和提高的重要课题。为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现本文将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回顾,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一、国外研究综述 ?“执行力”的概念,首先是由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提出来的,早在 1896 年,美国学者托马斯和伯恩就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

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1]其次,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认为:“执行的核心就在于: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执行不只是那些能够完成或者不能够被完成的东西,它是一整套非常具体的行为和技术,它们能帮助公司在任何情况下得以建立和维系自身的竞争优势,[2]进一步丰富了执行力的内涵。可见,企业管理领域的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执行企业战略计划的技术体系、能力及手段。执行与执行力概念的相继提出,使所有关注企业组织等大型组织内部运作效率的管理者和学者都眼前一亮,企业执行力的研究从此拉开序幕。

?公共管理领域关于“执行”概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著作《行政学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从事政治者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部门则应负责执行政策;认为公共行政就是公法明确而系统的执行活动。同时代的公共行政学家古德诺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指出“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与指导和影响政府的政策有关的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关。”明确提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家意志的执行,其重要功能就是公正地,中立地执行国家意志,包括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从而奠定了现代行政组织理论的基础。

?随着行政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不少行政学家对严格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提出质疑,认为“政治—行政二分法”过分强调执行的官僚制度,割裂了政治和行政的联系,使整个官僚系统更加封闭,变得僵化,非理性,从而削弱了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府行政的职

责不仅仅是执行政策,而且还必须负责制定、评估政策。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西方行政学界在 20 世纪 50 代起的一段时间内更多地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制定功能。但这种重决策轻执行的趋势也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正如波齐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指出,新的公共政策学派部分地是与旧的公共行政学派决裂的方式创建的,这种新的学派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停留于政策制定或规划的研究而忽略政策执行的研究;实际的公共部门管理很少要求正式的定量分析或重大的政策设计,却对政策执行或政策管理有更多的要求。据此,政策执行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雷斯曼和韦达斯基发起了政策执行运动,把人们的注意力再一次引向对政策的执行上,从而导致了“执行运动”的兴起,使行政学界又掀起了对政府执行的新一轮的讨论。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政府执行力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行政学界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方兴未艾。综合相关文献,其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论证了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早期,台湾的韦端教授和大陆的陈锦文教授和解洪教授等人从执行力对政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影响作出过深刻论述。随后,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指出:“执行力是行政权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存在的关键和决定性力量,一个失去了执行力的政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近期,国家行政学院徐坷教授在其新作《政府执行力》一文中指出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把对政府执行

力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和内涵;在执行力的概念上,学术界的认同趋于一致,并逐步深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中山大学的莫勇波和国家行政学院的徐坷;中山大学的莫勇波,从政府执行的历史渊源出发,提出了政府执行力的内涵和研究视角。认为政府执行力就是“在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对政府各中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执行政府日常性公共事务和完成政府既定目标任务的政府内在力。”其次就是国家行政管理学院的徐坷教授在《政府执行力》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政府执行力的概念,认为政府执行力贯穿政府执行活动的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三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了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从政府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出发,认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如:邹水才、莫勇波、陈朝宗、徐刚等。他们认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主观方面原因主要包括执行主体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等因素,执行主体能否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知工作任务,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合法的使用权力成为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执行主体的不利心态是影响政府执行力的首要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执行运行过程中的执行组织构建是否合理、执行资源

是否充足、执行环境的优劣等方面的影响。还有的学者则从执行过程的角度出发探究执行不力的原因,如:陈朝宗、吴江、孙增武、唐仕军等。他们通过对执行过程中的执行认知、执行行为、执行程序、执行沟通、执行监控、执行效果的绩效考评等一系列环节的认识和考察,指明了造成执行不力的过程缺陷或障碍因素。他们分析了行政主体选择执行政策的原因、剖析了影响执行运作的组织结构;揭露了执行体制中的制度缺失和行为不力现象;研究了执行的监控和绩效评估环节。四是提出了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相关对策措施。首先,莫勇波在政府执行力的建设上针对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和运行过程及其外部环境的联动进行了系统研究,把政府执行力的治理策略归纳为:培育政府执行主体良好的执行心态、建立利益整合机制、建立学习型政府、重朔政府组织构架和运行方式、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培育政府执行力文化等六个方面。其次,姚克利博士基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视角,认为政府执行力的生成离不开政府内在的各种要素和外在的现实的客观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认为,执行环境是外部条件,执行主体是主导因素,执行客体是作用对象,执行资源是现实基础,执行绩效是最终结果。还有相当部分学者在研究这个选题的时候,倾向于借鉴和引用企业界关于执行力研究的相关概念和模式,如汪圣佳的《论政府执行力》,把企业管理中经常讨论的“执行力”的概念引入政府行政管理的体系中,从人员、战略和运营三个方面总结影响行政执行力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三、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作为行政管理学界的一个崭新课题,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虽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刚刚起步,国内外学者对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还是显的零星、散乱,缺乏系统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对政府执行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还不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欠缺。因此研究者应加强对政府执行力理论的系统应用和系统化研究,加强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好的做法,达到求同存异,吸收借鉴的目的。其次,从目前学界对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的模式来看,较多的移植了企业执行力研究的模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主要借鉴了企业执行力的那一套做法,可能忽视政府公共性这一特质,导致水土不服。因此,在研究范围和方法上,既要注重企业管理经验的吸收借鉴,又要强化与我国古代管理想的融合和扩展,做到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政府管理思想相得益彰。再次,目前学界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视野不开阔,视角不丰富。政府执行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横跨多个学科,研究者应善于借鉴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

?参考文献:

?[1](美)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2](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2.? ?

2.研究综述写作范文 篇二

1 语言迁移理论的相关研究

迁移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后来这一术语被引用到二语习得领域。Ellis (1965) 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假设。”后来James (1980:11) 将Ellis的定义中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置换成第一语言 (L1) 和第二语言 (L2) ”, 那就是语言迁移 (转引自俞理明, 2006:3) 。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有很多。但目前为二语习得领域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Odlin (1989) 下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用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转引自俞理明, 2006:4) 。他将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出现错误;负迁移是指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产生错误。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 就会产生正迁移, 目的语的学习就会很容易;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完全不同或者根本大相径庭时, 学习者如果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 就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写作作为一种目的语输出方式, 会反映出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

2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2.1 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以来, 人们对于语言迁移的说法很多。1989年Odlin在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 给迁移下了一个广泛被接受和认可的定义。1976年Freeman研究指出日语中没有冠词这一语法范畴。日本学生同母语中有冠词这一语法范畴的学习者相比在习得冠词的过程中无所参照, 就易犯错误。从而肯定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Bhela (1999) 对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影响进行了个案研究, 4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测试者在写英语作文时使用了一些母语句子结构。汉语句子结构的个数说明母语负迁移对英语的产出的影响程度。Ellis (2000) 列举了1970年以来母语负迁移对不同学习者影响的调查研究。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年龄和掌握的英语水平方面都存在差异, 母语负迁移错误百分比各不相同 (俞理明, 2006:59) 。国外关于母语负迁移研究得出一致结果, 母语负迁移对学生的写作有影响。

国内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范围比较宽泛, 如王文宇 (1999) 总结和回顾了1950-1990这五十年间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 讨论了语言迁移研究领域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并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和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兴趣。戴炜栋、王栋 (2002) 针对制约迁移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迁移的定义、比较、预测和概括化进行讨论。唐承贤 (2003) 、彭曼君、沈迎辉 (2007) 将近半个世纪的语言迁移研究作一个述评, 给出一些建议来促进第二语言教学。吴小力 (2006) 、艾素萍 (2008) 等分析母语负迁移错误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建议。由于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 较具体,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母语负迁移研究的深入。

2.2 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国外也有学者研究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母语负迁移, 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是受中文句法和中国文化两方面制约。认为受中文句法句法制约的有Schachter (1979) 认为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在句法层面的负迁移是由于中文的话题突出式结构所决定的。Kaplan (1966) 认为中国学生的间接地英语写作方式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中有关文章的长度、组织和选题方面所规定的“八股”格式影响。而持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观点的有:Uzawa (1989) 研究发现二语习得者在他们作文写作中经常是用母语思维, 然后将他们译成目标语;Scollon (1991) 认为应当从中国文化中对自我价值认识与西方自我价值认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采用间接方式的原因。中国人的自我价值观使其很难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达他们的思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二语学习者语料库相继建立起来。很多学者如Leech James通过语料来研究二语学习者在写作时受母语负迁移。

国内关于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起步较晚,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郭纯洁 (1997) 、王文宇 (2002) 都通过有声思维的方式对学生英语作文中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蔡金婷 (1998) 研究发现汉语的主题突出特征对英语写作有影响。朱中都 (1999) 通过比较并结合实例论证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层面上有差异。刘东虹 (2002) 发现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多采用母语策略, 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与他们所处的特殊阶段 (初高级阶段) 有关。王立非 (2004) 认为汉语水平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产生影响, 并且英语水平在汉语能力变量向英语写作能力的迁移中起着制约作用。俞理明 (2004) 、程彩容 (2007) 、张红梅 (2007) 、刘可 (2007) 、李莲 (2011) 对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 (大学非英语专业生, 高三生、彝族大学生、高一生) 的作文母语负迁移错误错误进行统计, 分析起原因, 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3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外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去思考。

3.1 国内研究起步晚, 发展缓慢, 成果较少

国外的母语负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的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 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不多, 研究专著也是寥寥无几, 理论探究不够深入、透彻, 实践研究更是少见。所以, 今后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3.2 研究对象多样性不够

国外关于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较多, 但是, 研究对象中多是母语与英语同属一个语系的二语学习者。而像母语为汉语等其他语系的二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少之又少。那些与英语不属同一语系的二语学习者也应该被纳入到研究范围中, 这样才可以避免研究的局限性, 达到最大限度地揭示母语负迁移, 有利于找出母语负迁移的普遍规律, 以促进人类语言的学习。国内虽有学者以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也有研究彝族大学生母语负迁移的, 但其他少数民族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否也和他们一样具有同样的母语负迁移特征呢?这些都有待以后的研究加以证实。

3.3 研究范围不广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和词汇层面, 有关阅读、听力、语音等方面的研究数量真是凤毛麟角。而语言负迁移应当是全方位, 它不但能反映在词、句方面, 在篇章结构和衔接, 甚至与社会、文化等非语言方面也有所体现, 这些内容也是需要我们去探讨的。

3.4 研究方法单一

调查研究成为了母语负迁移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 个案研究, 特别是实验性研究极少。今后的研究如能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 如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采用访谈、问卷等多种手段, 可以避免空洞的纯理论探讨, 是研究更具说服力。

3.5 研究语料样本偏少

母语负迁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征。要确定语言负迁移的存在和发生规律, 必须进行长期的跟踪实验, 并要有足够的语料, 只有这样, 研究的结果才具有普遍性, 代表性, 才能真正的反映出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本质。今后的研究者是否可以直接研究目前已有的语料库, 或者考虑自建一个大型的语料库并以它作为研究样本。

4 结束语

作为语言输出手段的写作能反映二语习得者语言学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错误。国内外的学者对此都非常重视, 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这样定能促进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同时, 这些研究有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还有待更多的学者去探讨。笔者相信, 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研究必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分析学生的英语作文可以发现母语是如何迁移到学生的二语或外语中去的。该研究对国内外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做一述评, 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 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3.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研究综述 篇三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各类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本文通过对有关大数据背景下英语写作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现有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 英语写作研究 主要内容 前景

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不断增加的大数据时代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英语写作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也毫无例外地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英语写作研究论文开始见诸各类期刊。本文拟对有关大数据背景下英语写作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前景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的定义、特征以及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将大数据(Big Data)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麦肯锡公司给出的定义为:大数据是一种大到在获取、储存、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数据的上述特征改变了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写作目的、写作辅助手段、评估主体、写作成果的处理方式等等,从观念到行为带给英语写作教学巨大影响,推动着英语写作教学不断变革(王海啸,2014)。

二、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研究主要内容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途径研究

首先,多角度认识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以语言应用为教学目的;其次,将写作教学活动与网络教学平台和评估系统无缝衔接;再次,提升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王海啸,2014;王凡,2014;张鸾,2015)。此外,大數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和角色,从传统的资源拥有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张红艳,2015)。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运用,基于网络资源的英语自主写作能力的培养模式得以实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带动写作,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来提高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质量(胡小颖,2013)。此外,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创新工具,在词汇和篇章教学活动中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语料库研究工具的应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蒋婷,杨梅,2006)。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应用日渐增多,句酷批改网在国内的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操作简单、反馈及时、按句点评、激励反复修改、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等优点,被公认为英语写作教学的好帮手(陈成辉,2013)。

(三)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智能评价系统信度和效度研究

何旭良(2013)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句酷批改网英语作文评分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从信度上看,批改网的评分比人工评分显著偏高,不能反映学生英语作文的真实水平;从效度上看,批改网着重评价文中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但在思想内容、逻辑关系及篇章结构方面反馈较少,不能评估作文的流畅性、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文体修辞及内容逻辑性与关联性。因此,英语写作智能评价系统在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需要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在线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蒋艳,马武林,2013)。

三、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研究前景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目前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途径和模式探索方面,研究方向比较单一,内容上也大同小异,这类研究浪费了研究者的时间精力,也无益于英语写作研究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海量数据信息的特点和在线智能评估系统提供科研平台的功能,深度挖掘相关数据,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开展多角度的实证性研究。

四、结语

随着智能化平台的普及,大数据对于英语写作教学和科研的作用日益彰显,但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基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继续探索,不断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66-72,86.

[2]王凡.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1):24-25.

[3]张红艳.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变化和反思[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3):171-172.

[4]张鸾.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途径探讨[J].亚太教育,2015(34).

[5]胡小颖.基于网络资源的英语自主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4):164-167.

[6]蒋婷,杨梅.数据驱动学习与专业英语写作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6):115-120.

[7]陈成辉.基于语料库和云计算技术的写作自动批阅系统评介——以句酷批改网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07):56-57,69.

[8]何旭良.句酷批改网英语作文评分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64-67.

4.研究综述写作范文 篇四

陵县实验小学苗文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能帮助孩子开始“精彩人生”,阅读能让孩子“诗意的生活”。而阅读是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结晶。儿童6—8岁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把握住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二、课题基本界定:

“快乐”:一种幸福而满意的积极生命体验,一种最大多数个体心向往之的美好境界。“快乐”既是对学生阅读、习作体验、学习状态、生存状态的真诚关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追求。作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生活情感体验的互相促进。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写作的情感,在写作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试验班级确定为二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体验习作之乐、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善于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创造快乐。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为高年级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探索有利于学生摆脱“应考”作文奴役,形成个性化、生活化、需求化的诚实活泼的“文风”的作文教学策略及方法。开发并建构生活化、开放化的作文教学系统。

(三)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遭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

(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

(五、)作文评价的研究: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重点评价学生的写作态度,赏识学生的作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评价和相互评价。不断探讨评价的最佳方法。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捧起书本来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当你置身于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时,你的身上能不浸染书香吗?当老师在读书,同伴在读书,书籍在向自己招手、有人在诉说书籍地神奇时,你能不捧起书本吗?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低年级地老师,要精心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捧起书本。

1)教师读书

学生对书籍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书籍的热爱程度。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读书,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形象。老师每天早读、午后坐在班里静静地看书,当孩子们看见老师陶醉于书香时,他们对书籍会多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孩子们向书籍靠近,一天、两天,安静的孩子多了;三天、四天看书的孩子多了;一个月、两个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捧起一本书籍。

2)设置图书角(或图书交换角)

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可如果他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在班级里放置一个图书角,可以号召孩子们的力量,从家里挑选一些优秀的图书放在图书角,让其他同学们随手可拿、随手可阅。也许,有一天,最不爱看书的孩子也会被书籍吸引。

3)开辟名言栏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读书名言或许能让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也捧起一本书。因此,低年级老师应该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出一个专供写读书名言的专栏。

2、介绍精彩内容、让学生不假思索走进课本

小学生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喜欢对事情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把书籍中最精彩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并且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就一定能吸引学生走进书本。

1)欣赏封面插图

一张封面就是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就是一段精彩,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封面插图时,学生的心会不加思索的飞进书本,他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走进文字,走进故事。

2)朗读精彩片段

一本好书都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或温馨感人,或轻松幽默,或快乐有趣,当老师将这些有趣的片段,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给学生听时,他们一定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3)人物介绍

窗边的小豆豆、丑小鸭、白雪公主、蜘蛛夏洛等这些经典的形象在无数儿童的心中都曾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当学生对这些主人公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一定就会翻开那本书。

4)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当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老师的嘴里潺潺流出时,孩子们一定十分的羡慕,这时,如果你告诉孩子,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藏在书中,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

3、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热爱书本

当老师将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时,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低年级的老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爱上书本。如:举行各种比赛、制作读书卡片、评选读书之星。

4、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1)、低年级的课堂作业一般是抄生字。机械,学生没有兴趣。所以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将学生的作业自行设计,设计了三项内容:小小书法家,我的积累(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小练笔,让学生每节课均进行书写的练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且每节课找到读写结合点

进行写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有限,我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己读绘本,并且让学生自己制作绘本,学生喜欢画画,喜欢读故事,讲故事。把这些当作家庭作业,不枯燥,孩子们愿意做,作业质量也有保证。并以此帮助学生练习为绘本的图配上话。

5、建立作文集,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班里,将每次小练笔写的好的同学评选出来。并收集在本班的作文集中,让学生有写作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

5.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篇五

文献综述又可以称为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目的是要了解研究选题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以及确立本研究的起点。文献综述内容包括某一主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学生在选定题目后,要围绕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归纳、整理。文献综述字数一般要求1000-3000字。

参考范文附后

文献综述:

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综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各种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纷纷抢滩旅游市场,因此各个旅游企业竞相推出各类产品促销,吸引旅游者购买。营业推广作为旅游促销方式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辅助性的促销方式,它将成为最有效最简单的市场竞争手段和最强大的品牌传播手段。营业推广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不仅因为旅游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特征、业务流程还是组织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也是其顺应社会环境变化之后的必然结果。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意义

营业推广是营销活动的一个关键要素(科特勒,1999)。长期以来,由于翻译等原因,营业推广有很多叫法。在国内早期市场营销及相关著述中,它被翻译成“促进销售、营业提升、促销推广、促销”等等,但营业推广在旅游行业中运用一般称为旅游营业推广。

由于营业推广有着众多的工具,因此,在市场营销实践中,随着企业和营销人员对它在产品与服务销售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加深,它已成为企业和商界最重要的工具(Ken Peattie,1996)。不仅如此,在许多包装类消费品促销组合中,营业推广早已取代广告,成为企业营销费用“开支大户”。因此,在企业越来越依赖营业推广,甚至是“滥用” 营业推广(乔治等,2000)的今天,如何解决旅游营业推广理论研究中的非系统性及其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显得既迫切又非常有必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现状,那么就是分歧与成果并存。如果片面地接受某些研究成果,我们甚至可以拒绝它的存在。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而且对旅游企业在运用营业推广时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内容

从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围绕营业推广的纷争主要集中在营业推广定义、基本类型以及营业推广负面作用与实际效果等重要层面上,并且在这些研究内容上也是各执一词,存在众多分歧。2.1 旅游营业推广定义与基本类型的研究

迄今为止,营业推广还没有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且“一统江湖”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据我们对现有营销理论和促销组合的研究和分析,有关营业推广定义的分歧既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营业推广功能、作用、内涵和形式的看法差异,同时也反映了现有市场营销理论对营业推广基本类型的研究不足。

Haugh(1983)在对营业推广再定义时认为:“营业推广是一种直接的诱惑,它向购买产品的销售人员、分销商或者最终的使用者提供一种额外的价值或者激励,其首要的目标是创造即刻的销售”。

科特勒(1999)认为:“营业推广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和贸易商迅速和,或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2003)认为营业推广是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以外的,用以增进消费者购买和交易效益的那些促销活动,诸如陈列、展览会、规则的、非周期性发生的销售努力。

而在国内相关著述中,李先国(1998)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营业推广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购买或销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促销活动”。

中国的于由(2005)认为旅游销售促进也成为旅游营业推广,它是指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旅游者或旅游中间商提供临时性激励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促使其尽快或大量购买某些特定产品。

吴金林(2009)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旅游企业在特定时间、在一定的预算内,对某一目标旅游市场所采取的能够迅速刺激购买欲望以达成交易放入临时性促销措施。旅游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方式等不同的是,旅游营业推广限定时间和地点,以对购买者一定奖励的形式促进其购买。这些奖励或是金钱或是实物产品或是附加服务,以此快速激发需求。

在总结各种定义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指旅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通过刺激和鼓励交易双方,并促使旅游者尽快购买或大量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而采取的一系列促销措施和手段。同广告和公共关系等都属于大众促销工具,但是广告更多产生的是购买理由,而营业推广带来的是购买刺激。旅游营业推广是行为导向型,是为获得旅游者的立即购买二设计的。营销推广与其他促销策略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以强烈的呈现和特殊的优惠为特征,给消费者以不同寻常的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为取得最佳销售效果,在实际中营业推广和其他促销方式常常协同使用。

2.2 旅游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的研究

Peattie等(1997)介绍促销竞赛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存在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研究中的诸多分歧。他们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销售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的一系列“偏见”及坚定的信念。研究者通常认为营业推广是成本高的、作用有限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战术性工具。因此它只会引起短期销售的繁荣,不会产生长期的效果

但是一些研究者却认为,营业推广可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乔治等,2000),可以为企业宣传或者其他长期目的服务,而且营业推广效果比广告快,也易于吸引追求交易优惠的消费者,易于控制渠道,易于小企业与大企业展开灵活的竞争(科特勒,1999)。David R.等(200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营业推广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增长。Peattiv等(1997)认为上述有关营业推广的偏见是以偏概全,是将所有的工具都认作是价格性销售促进工具的错误看法。

但总体而言,各种关于旅游营业推广作用的研究中关于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可以有效地加速新的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的进程;可以有效地抵御和击败竞争者的营业推广促销活动;有利于增加旅游产品的消费,提高销售额,并带动关联产品的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发掘新客户,强化、巩固老客户;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主要成果。

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在对营业推广最优策略探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营业推广策略制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中诸要素的影响。“在某地、某时等特定的环境下,针对某产品,最优的促销策略只有一种”(贺福升,1996)“而选择营业推广主要考虑市场类型,目标和竞争情况、促销预算以及每一种工具的成本效益”(李先国,1998)。研究者指出营业推广运用不当会对产品销售会产生致命打击,因此科学的营业推广策略必须包括以下一套流程,即建立销售促进目标、确定预算,充分考虑促销对象,并据此“确定范围,什么该打折;确定程度,打折程度和让利幅度;确定时机,在什么时候打折;确定期间,促销应该持续多长时间:确定频率,即一年内打折次数;确定方式,即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李先国等,2002)。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指出、营业推广的成功与企业执行能力有关(陈长明,2002)。尽管研究者普遍对营业推广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也认为营业推广在增加短期利润、应对竞争以及获得市场份额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显得非常“零散”,但这并非说现有研究就一无可取。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

事实上,这也是笔者选择“旅游营业推广”作为研究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希望能在探究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旅游营业推广研究体制,并向企业提供更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不足

3.1 对旅游营业推广存在偏见,相关研究不重视

营业推广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者对营业推广功能和效用认识上存在各种“偏见”,诚如Baker(1993)所说,直到现在,它还是学术界内不为人重视的“灰姑娘”。KenPeattie(1997)指出:尽管在许多企业的营销沟通中,营业推广数量、范围以及技巧在不断增长,但是市场营销研究却未能把握住这个现实。由于缺乏广告在建立品牌资产方面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同广告相比,营业推广明显受到了学术界的冷落。

不仅如此,旅游营业推广所有工具还被看成是具有“理论经济缺点”的工具,并被贴上了“战术性”工具的标签。旅游营业推广在理论界受到的冷落反映到体制建设上,就是缺乏系统研究且纷争不断。

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且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不仅造成了研究者在探索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框架上的止步不前,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在面对诸多旅游营业推广工具、组织实施策略时缺乏必要理论指导的不利局面。

3.2 旅游营业推广的国内研究起步晚,缺少实证研究

比照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水平还显得非常“稚嫩”,且研究大多是理论推演和国外研究的转述,极少有实证性文章。没有任何文献综述,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此其结论总显得有些“武断和苍白”。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在这期间,大量国外市场营销知识和理论纷至沓来,人们在“拿来主义”的大旗下,以坦然的心情接受科特勒等人智慧的同时,基于国内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旅游企业实践的市场营销理论或基本框架却寥若晨星。

由于翻译和其他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译自其他国家的销售促进研究专著。在诸多国外文献中,我们只发现ScottA.Neslin(1990)一本专著《营业推广:概念、方法和策略》。同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涉猎非常广泛。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包装类消费品上。本论文课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

4.1 研究内容

4.1.1理论方面

整合现有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重视程度,理顺旅游营业推广工具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克服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的矛盾。

4.1.2现实方面

回应现实需求,赋予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更多的实践意义,综合回答并解释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理清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应注意的方面,以期概括出控制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和提升旅游营业推广效用的一些方式,帮助企业克服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投入产出倒挂的风险。

4.2研究方法

由于促销策略的选择受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技术和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并与目标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等有直接的联系(贺福升,1996),因此,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不仅需要从现有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理论中汲取营养,而且也需要从旅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中借鉴相关工具和成熟理论。鉴于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对实践的要求,在课题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综合使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一方面,使用规范研究来构建旅游营业推广=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以保证所有的研究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使用实证研究来验证我们研究框架的实用性,保证研究对旅游营业推广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4.3研究意义

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研究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4.3.1理论方面

本文在吸取现代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业的新的角度来研究营业推广问题,分析旅游营业推广的内涵、特征、方式及过程,丰富旅游营业推广的内容,同时延伸它的应用领域。

4.3.2帮助旅游企业选择正确的营业推广方式

有助于旅游企业准确地把握影响旅游营业推广竞争强度与具体效用的外部因素,并能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点、产品属性、消费者特征、渠道状况等重要因素选择恰当的旅游营业推广工具,规避不必要的竞争风险等等。为旅游企业产品选择促销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旅游企业制定一个切合旅游企业实际的、科学的旅游营业推广方式,不仅仅能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同时能够给予品牌资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对旅游企业产品销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4.3.3有助于旅游企业制定合理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有助于国内旅游企业了解最新的旅游营业推广知识和理论,并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下消费人群的基本态度综合考虑旅游营业推广的范围、诱因的大小、参与条件、促销时间、促销频度、传播媒体制定相应的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参考文献

[1]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60-267. [2]吴金林.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6,258-264. [3]于由.旅游市场营销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3-184.

[4]贺福升.促销策略的最优化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6,18(6):15-20. [5]魏李鹏,施华淼.市场营销理论演进的制度分析[J].当代财经,2001,22(6):60-62. [6]李先国,任锅源.商家如何运用折价促销[J].成人高教学刊,2002,20(2):42-53. [7]马绝尘.会员制促销的方法、实例和技巧[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123-125. [8]卢长宝.企业销售促进行为研究[J].东南学术,2003,16(6):38-43. [9]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研究[J].亚太经济,2004,21(1):63-66.

[10]蔡升桂.对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新思考[J].企业经济,2001,(6),12-13. [11]艾治国.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0,(12),158-160.

[12]华楠,约翰·奥尼尔,安娜·玛蒂拉.酒店市场营销:花得越多越好?[J].旅游学刊,2009,24(3):82-89.

[13]郭英之,张丽.旅游市场营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杜,2005:126-129. [14]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欧阳明校.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6-376.

[15]李晏墅,张永志.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382-389. [16]姜玉洁,纵清辉.促销策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285. [17]林成安.促销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13-231.

[18]陈觉.餐饮营销经典案例及点评[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158. [19]钱炜.饭店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4-65. [20]李晓.服务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67-380.

6.综述写作要点及应用 篇六

一、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目的是反映一个课题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技术等。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介绍和评论(关于我们的药化实验,可能不用涉及太深,但至少要讲清诺氟沙星最早发现和合成,现在的合成工艺,我们实验的方法,和实验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吧,∩)O~)。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发展,为开题做准备。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式多样,一般包含4结和附录,基本意思一样)。

1篇幅写。

2改变...比较简单~适合我们写o(╯□╰)o)...),3、总结:类似研究性论文,对全文主题扼要总结,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待解决问题(姚和权老师说过,话不能说死了还要写写后续研究之类的)等。

4、附录:列出参考文献,提高综述科学性,方便阅读者检索。

三、写综述要求?

1、语言通顺,文字简练,合理引用文献(呃„„合理„„)

2、文献引用方式在相关语段后使用[](具体方法参见各种文献和课本)。

3、写之前至少看30篇左右与主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这是研究生开题综述的要求,具

体的自行考虑O(∩_∩)O~)

4、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无论对错,至少是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

5、3000字左右。

*****************************************************************************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总结实用篇)

一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 1 题目

1.1a(因素)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b)Progressc)无固定格式

1.2 for „ Progress2 摘要常用句型归纳了„4

4.1 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是„的重要研究内容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主题句陈述理论1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研究支持2

略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略例外情况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

5.46

1;主体部分

一是简要介绍讨论中形成的各种观点,而不涉及具体内容。这种写法高度概括,但信息价值并不很高。

二是介绍讨论的问题并围绕问题介绍各种观点及主要论据。在写作中一般是先列出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再在各个问题之下分别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主要论据。

三是讨论的引起和发展顺序,写明各阶段争议的焦点并列举各种意见。这种写作方法,能够使读者较好地了解整个讨论的来龙去脉。

3、研究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

7.研究综述写作范文 篇七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 越来越受到中国学习者的重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日新月异, 人们将大量的目光放在了英语口语的提高上, 然而英语写作方面的问题亦不可忽视。写作作为被动输出式技能, 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弱项, 许多写作错误长期得不到根除, 导致错误固化。作者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亦经历了写作错误固化的困扰与瓶颈。这一现象在二语习得领域中被称作中介语石化, 近年来引起了英语教学领域的广泛兴趣。

2 理论依据

拉里塞林格Larry Selinker (1972) 定义中介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SavilleTroike (2008) 指出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可变性及目的语简化性。Selinker把中介语石化归纳为五个关键过程, 具体为母语负迁移、不当的培训、不佳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以及目的语泛化。

中介语石化现象还有很多其他原因。Lenneberg (1967) 指出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左右脑进行功能分工, 左脑的语言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此后大脑因缺乏可塑性, 会导致语言石化。文化迁移理论强调第二语言习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所决定的。距离越近, 第二语言越易获得。在积极的认知反馈与积极的情感反馈下, 中介语石化最容易产生, 而消极的认知反馈与积极的情感反馈则会促使学习者不断完善中介语体系, 防止石化。

【案例分析】错误分析理论

该案例分析的研究背景为纽约大学美语研究中心的高级读写课堂。该课程的学生群体是母语为非英语的高级英语学习者 (每位学生都会参加该美语研究中心的相关考试, 从而确定参加什么课程) 。该案例分析选取其中三名学生 (包括作者自己) 为研究对象, 三人均来自中国, 赴美攻读Tesol (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 硕士。作者通过半结构性访谈搜集到三位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及其对中介语石化的主观认识。该案例研究的客观数据来源为研究对象在为期14周的读写课堂完成的5 篇独立写作, 包括logical divisio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argumentative essay, cause and effect essay and summary analysis. 作者总共搜集到15篇文章, 按照错误类型分类整理, 计算出反复出现的错误的频率及其占总错误数的百分比。通过归类分析, 作者总共找到290处错误, 分为冠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介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用词不当;名词单复数误用及词性误用。如下表所示。

其中, 研究对象1 的错误总数为82 处, 表现为:冠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34处, 介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18处, 用词不当13处, 名词单复数误用9处, 词性误用8处。研究对象2的错误总数为94处, 表现为:冠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38处、介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15 处, 用词不当16 处, 名词单复数误用13 处, 词性误用12 处。研究对象3 的错误总数为114 处, 表现为:冠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49处, 介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27处, 用词不当12处, 名词单复数误用13处, 词性误用13处。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冠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是写作错误石化中最严重的问题。其中定冠词“the”的误用与省略最为突出。介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为第二大问题。其次为用词不当问题。名词单复数误用及词性误用所占错误比率相对较小, 但仍旧反复出现, 难以根除。在此研究中, 我们可以推测用词不当属于此类。学习者不了解个别目的语相近词语的区别而误用导致错误。系统错误指由于学习者不完善的目的语知识所造成的错误, 比如冠词及介词的省略、泛用及错用就属于此类。尽管这三位研究对象为高级英语学习者, 但他们仍然没有达到母语为英语者的水平, 对虚词的掌握不完善造成此类错误。后系统错误指由于学习者的疏忽与粗心造成的错误, 比如名词单复数误用和词性误用就属于此类。如果学习者上心, 便可以避免。

3 成因分析

3.1 与学习者相关的因素

3.1.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态度与动机

Corder (1971) 指出, “当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构成足够他与该语言母语的使用者进行无障碍交流时, 他进一步完善中介语体系的动机就会减弱, 甚至消失。上述案例中的5类错误均符合此种情况, 这些错误并不影响作者的表达, 读者通过实词和语境仍然可以读懂他们的文章, 因此大大减弱了作者修改这些错误的动机。

Garder把动机分为两类, 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融合性动机学习者希望融入目的语文化, 精神上喜欢目的语, 学习对于他们是一种享受。工具性动机学习者把目的语学习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比如通过考试, 做生意等。一旦目的达成, 学习动机往往就会终止。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融合性动机应得到推广与重视。

3.1.2 学习者消极的学习策略

3.1.2.1 语际负迁移

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 因此两种语言在语法、句法和语言成分上有很多不同。比如, 汉语中没有冠词, 因此, 中国学习者经常会在冠词的使用上犯错误。再比如汉语名词没有单复数, 也造成一些石化问题的出现。

3.1.2.2 目的语泛化

目的语泛化又叫语内迁移, 错误的来源是目的语规则的误用。当二语习得者没有完全掌握一门目的语时, 往往会泛化目的语规则。比如, 中国学习者在初学英语名词单复数时, 会泛化复数加S的规则, 出现mans, chickens等类似的错误。

3.2 非学习者因素

3.2.1 缺乏目的语输入

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促进语言学习, 理论上存在两种语言学习环境, 一种是正式的语言授课模式, 比如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习英语, 另一种是在目的语环境中通过与当地人交流来习得语言。后一种自然环境显然有利于语言习得者中介语的建立与发展, 而前一种环境相对被动, 缺乏自然性与趣味性。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主要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前一种,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语言输入缺少原汁原味, 间接促发石化现象。

3.2.2 教师的无效反馈

在中国, 英语写作的批改与校对常是令英语教师头痛的事情。通常教师只对学生英语写作的整体内容与结构给予综合评判, 而避免对每一类错误进行细致批改, 因此老师的无效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中介语石化。

4 教学启示

为了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并帮助已出现石化现象的二语习得者, 大学英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A. 采用“过程写作”的方法, 通过大脑风暴、提纲、草拟、同伴互改、自我修改、最终成型、成品互品等步骤, 学习者可以养成核查错误与互相学习的好习惯,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石化错误的出现。

B. 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习者, 教师可以圈出错误, 由学习者自己进行错误归类改正。

C.教师可以开设讲座讨论汉语与英语的语法构成, 着重讲解两者的区别, 帮助学生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D.教师应努力优化语言输入与学习环境, 输入和环境与目的语越接近, 石化现象的发生率越低。只有输入准确自然了, 学习者的输出 (写作) 才能准确流畅。

5 研究缺陷

本文试图研究中介语石化在英语写作中的表现与成因。但本文的案例研究对象数量有限, 英语程度单一, 因此他们的石化错误仅仅反映了部分学习者的现状, 不能代表中国所有英语学习者的普遍错误。另外, 由于该英语写作班的时间限制 (为期14 周) , 该案例仅研究了每位学习者的5 篇写作, 一些错误可能没有暴露出来, 未来应搜集更多的写作案例做长期研究。此外, 案例中的三名学习者均长期在中国学习英语, 因此学习环境对其石化错误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通过在美国的学习与生活, 这些错误会不断减少和消失, 因此他们的错误只可归结为“暂时石化”。最后, 本案例中的三位学习者均为中国人, 未来研究应覆盖其他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以及其他目的语, 从而对中介语石化现象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utler-Tanaka P.Fossilization:A chronic condition or is con-sciousness-raising the cure?[D].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Faculty of Arts of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00.

[2]Corder S P.Idiosyncratic errors and error analysis[M].IRAL, 1971:147-160.

8.研究综述写作范文 篇八

【摘要】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讨论由来已久,本文将中外学者对翻译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尤其在写作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翻译 外语 外语教学

一、国外对翻译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国外有些学者对翻译和翻译法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例如,Helta在他《口译中的词汇教学》一文中对翻译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在下列情况中应该使用翻译:当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外语的时候;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时候;对于有意识学习的成人;师生都说同一种母的时候等。虽然这些不是针对翻译在高中阶段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但是也引发了作者一些有益的思考。Atkinson在《课堂中的母语:被忽略的资源》一文中强调了课堂教学法中利用母语的重大作用,强调母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资源。艾Ellis在其《二语习得的理解》著作中强调了母语作为一种知识和习惯对二外习得的促进作用。Howa于1986 在他所著的文章中表示,译可以用于学生需要和能够从中获益的时候。他声明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是语法翻译法目前仍然在实践中被采用,尤其是在英语是一门外语的课堂教学中。Gominlich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当人们坚持语言教学应该作为交际而排斥母语教学的时候,他们没能发觉翻译自身是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过程的事实并且是外语习得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因此,他说道“禁止还是不禁止,这已不再是一个问题。”To ban, or not to Ban: that is no longer the question。

国内对翻译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关于翻译的研究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对于翻译教学研究,而对教学翻译的研究很少,尤其涉及到把翻译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阶段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当然少数学者和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翻译高中英语教学中作用和应用做了一些探讨,比如周玉兰所发表的《教学翻译在中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郑锦怀的《翻译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尹秀梅的《浅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陈先骏的《翻译在中学英语学中的必要性》等。只是这些研究未能深入、系统,或是仅针对英语学习的某一方面做出探讨。因此,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展开。同样,国内对于教学法的研究也是相当多,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的一些新的教学法,而对之前的教学法往往进行批判。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和教师在主张新的教学法的同时,对于翻译法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依然行之有效的现实进行了肯定。比如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冷洁发表的《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历时性地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客观分析了语法翻译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纪玉华、许其潮所写的《从重复和记忆的关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学法”》介绍了一种过渡性的传授外语的方法,特点是以母语夹杂外语,逐步地增加外语词汇比例,最终完全摆脱母语。他们在儿童英语口语教学中实践了这种奇特的方法,证明了的可行性、科学性和独到的效果。

二、翻译在外语写作中的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

1.国外对翻译在外语写作中的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Zamel (1982)在研究中发现,在他的8名研究对象中,唯一通过翻译来写作文的学生,英文写作水平最高。Cumming (1987) 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六个以法语为母语的加拿大成年人在用英文写作时,写作水平低的只是通过法语生成英文作文内容,写而作水平高的不仅用法语生成内容,检查文体,而且更多的是用于选择英文单词。这实际上也是指翻译在外语写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林岚,2005:100)。Kobayashi和 Rinner(1992)对48名日本大学生写作进行实验研究,他们比较了日本学生通过翻译写的英语作文和直接用英文写的作文,发现语言水平低的学生与高水平的学生相比,明显得益于翻译,这表明翻译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有促进作用。Brooks(1993)对31名初级和中级的法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母语翻译的学生的作文质量比直接用法语进行写作的要高,这再次证明,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言,翻译对其有促进作用。

2.国内对翻译在外语写作中的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和教师对翻译在外语写作中的积极作用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王晓燕(2015)、毛晴艳(2015)认为,英语翻译和英语写作具备一样的基础,二者具备相通的技巧,因此把翻译引入到写作之中十分可行。英语翻译练习是教师为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采用的较为直接和常见的训练手段之一。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紧密相关(蒋凤霞,2011)。英语写作中出现的许多突出问题实际是汉语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汉英翻译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解决(刘联党,2014)。梁君(2013)、梅爱祥,林丽霞(2013)认为,汉英翻译训练可被视为一种简化了的写作,训练汉英翻译课程不仅仅是教学汉译英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汉译英技能训练和英语写作技能训练要求基本一致,汉译英实质上是运用英语写作的一种特殊形式。黄燕惠(2013)对双向翻译克服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双向翻译法对克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翻译在外语写作中的积极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外语写作的实证研究方面,但是其研究语言多是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或成人英语学习者,因此,对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借鉴意义不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论述方面,实证研究缺乏,且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研究成果多适应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Camilleri George.“Native Transfer In Maltese Students Writing In English.” Journal of Maltese Education Research.

9.综述小论文写作介绍 篇九

一、综述性质

本小论文属归纳性文献综述,主要目的是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形成一篇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

论文应能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动态、分支和方向。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前言部分 状,也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主体部分 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发展前景预测三部分。总结部分 对主体部分进行扼要的概括。参考文献

三、注意事项

1.文献30文献(最少2.引注要明确,原文中必须指明何处引注哪篇文献。3.不能以他人的综述文章做为自己的素材。4.尽可能多地搜集文献,切忌随便搜几篇就动手写。5.小论文的长度:小四号字,单倍行距,以及以上。6.小论文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

四、评分标准

优良(25~点囊括,概念、理论介绍明确清晰,主体部分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将主题的部分发展状况,特别是写作格式符合要求,要求。

中等(18~

不得低于篇)。不能用翻译软件直接翻了贴上去!文献阅读充分,广泛,最新发展前沿清楚正确地呈现出来语言凝练,表达清楚准确。文献阅读不够充分,目

20篇

A4将本主题下的重要、主要文章和观参考文献的引处及书写格式符合囊括了1

年以内,最好全部是英文

。总结部分简练,准确。本主题的主要文献和观点,署名介绍综述的目的作用,相关概述定义,简述主题的背景,发展现篇左右以及以上,1010纸,默认页边距,三页纸左右

30)24)一些

概念理论介绍比较明确。主体部分对检索的文章进行了列举,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呈现了主题的发展历程和部分发展前沿。总结部分不够简练。写作格式基本符合要求,表达基本清楚准确。参考文献的引处及书写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10.新闻综述稿的写作方法 篇十

1.真实性:新闻稿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的原则,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活实践活动的事实;

2.政治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从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社会民生;3、时效性:充分考虑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做到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及时快速地投递新闻稿件;4、重要性:充分考虑所投递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力求发布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5、内涵性:切合本地方、本部门和本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言之有物,传达信息丰富,叙述事实清晰,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6、严肃性:符合新闻稿件的基本写作格式,具有新闻语言风格,结构清晰、合理,语言规范、简练,表述准确、流畅,讲究遣词造句。

11.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综述 篇十一

关键词: 第二语言 议论文写作 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日益精进,研究者们在前人的不断努力之中继续找寻研究问题、发现研究难点、补充研究漏洞。本文主要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议论文写作为背景,主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中外研究者共同进行了关于英汉两种写作模式的差异;二是关于第二语言写作,主要是议论文写作,本身的语言特点;三是学习者进行写作时的认知心理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往往就其中的一类或结合两类进行研究,以下进行详述。

“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体现出来”。关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对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研究者们关心的重点,细化到第二语言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成为写作模式、语篇特征上的显著差异。Kaplan[1]的观点认为,英语的议论文写作模式讲求先明确表达观点,再进行论证,呈直线型;而中文的写作讲究“起-承-转-合”,呈螺旋形。从议论文写作的研究伊始,中外学者就从思维层面、结构层面、语言层面等对中外的议论文写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的结果日益成熟。

Lu Liu对美国学生及中国大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两种文化背景的写作者在写作目的、篇章结构(三段式)和逻辑使用上都保持一致,但是在论证方法上美国学生认为对比论证是必要依据,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类比方法。这就体现出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后,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对写作者的构思的行文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Wenyu Wang和Qiufang Wen[2]运用think-aloud的方法对中国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同时使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构思,在此过程中,第一语言更多地被使用在过程组织和观点形成中,而第二语言更多地被使用于任务检查和文本形成的过程当中。除了中英两种写作模式的对比外,国外非英语本族语者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也有相当多的研究,例如Shelley Staples和Randi Reppen[3]在2016年对母语为英语、阿拉伯语、汉语的写作者进行的研究等。

第二类有关语言特点的研究是国内第二语言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数量最多、涉及角度最细化,国内的研究者们从词汇、句法、衔接、篇章结构等各个不同的视角对议论文写作的特点进行分析,致力于为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支撑。

金一斌、翟良锴[4]对西安三所大学的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分析,归纳其特征为“趋于使用简单词汇;重复现象严重;抽象名词少且抽象程度不高;词汇误用频繁”。王立非、张岩[7]以疑问句的使用为例,使用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外学习者对于疑问句的使用量及该句式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对于衔接的研究更为细致和全面,但都呈现出使用过多或过少、混淆使用和机械套用等问题。

关于写作过程当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与第一类中的中英写作对比研究有重合。例如徐章宏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存在“(1)观点不明确,论述松散,表达含混;(2)思维出现‘非法跳跃(illicit jump),逻辑关系朦胧;(3)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关联性,在话题推进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认为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元语用并且强化主体意识可以提高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又如罗明礼[5]认为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是阻碍写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学生随意写作、用汉语式的思维模式进行英语表达和缺乏足够的英语议论文输入”。

此外,写作声音和身份构建是此类别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欧阳护华、唐适宜“[6]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作者身份体现的问题,以‘你和‘我为例。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极少用‘我,并把自己的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同时,他们极少用‘你单指读者,而是更多指代‘你和‘我,并假定读者和作者高度一致,从而给人以‘集体化声音的印象”。

总结起来,无论是从其中任意一个角度着手,学者们对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的关注度都有增无减,就实际情况来说,中国学生在写作这项输出型技能具有劣势,议论文又是近年来较为常用到的考试文体,对于议论文写作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Kaplan,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Language Learning16,1966.

[2]Wenyu Wang&Qiufang Wen.L1 use in the L2 composing proces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16 Chinese EFL writers,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

[3]Shelley Staples,Randi Reppen.Understanding first-year L2 writing:Alexico-grammatical analysis acrossL1s,genres,and language ratings,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6.

[4]金一斌,翟良锴.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汇特征分析.教学改革,2013.

[5]罗明礼.国外构思性写作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教育探索,2007.

[6]欧阳护华,唐适宜.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电影《大路朝天》观后感怎么写观看《大路朝天》的感悟作文参考下一篇:七一建党节有哪些祝福说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