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丰富内涵(11篇)
1.创新思路丰富内涵 篇一
在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中,武功县从创新载体入手,不断扩大外延,丰富内涵,努力塑造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树立组工干部业务精的形象。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载体,树立组工干部纪律严的形象。各级各部门着眼于构建坚持公道正派的长效机制,以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岗位责任、加强监督约束、严格考核评价为重点,完善健全了学习、管理、工作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体现公道正派。县委组织部修订完善了4类23项216条规章制度,并打印成册,全体干部人手一份,规范了每个岗位、每项工作和每名同志的行为;制定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流程图,对每一项工作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质量标准和完成时限,明确了具体的责任人,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和工作创新制度,要求每个干部围绕本科(室、办)的重点工作和部里的中心工作,每月至少向所在科(室、办)和部领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开展一项工作创新,有效地激发了干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和部长接待日制度,先后接待前来咨询、办事的党员、干部1260多人(次),及时回复、办理党员干部提出的问题6类198个,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党员干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实行一厅式办公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前来办理的干部群众,不出一个办公室,就可把一切手续全部办完。这样以来,既便于股、室互相监督,又便利了群众办事,群众十分满意。
三是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树立组工干部作风硬的形象。3月份,县委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作出安排,要求各级各部门对去年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情况认真开展一次回访复查活动。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县委要求,集中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学习教育活动情况进行了“回头望”,重点对去年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查摆和群众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已经整改、群众满意的问题,总结了经验,对还没有整改到位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了整改责任、措施和完成时限。同时,各级各部门还在组工干部中,开展了联系一个基层党支部、帮扶一个贫困党员、征求一条群众意见、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党员干部最关心的问题的“五个一”活动,全县组工干部共联系机关单位和农村党支部232个,帮扶贫困党员128名,征求各类意见、建议256条,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解难事、办实事324件,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树立了组工干部为民、务实的形象。县委组织部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在全体干部中开展了帮扶一个贫困党员、联系一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户)、包抓一个后进村、创建一个“五个好”典型村党支部、解决一个“两无”村问题的“五个一”活动,从部领导到同志,深入基层,竭尽全力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今年以来,先后帮扶了15名停产企业和农村贫困党员,为他们解决医疗保险、工资统筹发放和生产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问题21个,扶持建立党员科技示范基地13个、示范户24个,协助乡镇党委整建软弱涣散后进村级班子12个,指导创建农村“五个好”典型党支部18个,帮助16个村解决了无“两委会”办公室和党员活动阵地的“两无”问题,赢得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四是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载体,树立组工干部形象清的形象。县委组织部在继续抓好已出台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措施实施的同时,制定了《武功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开展调研,着手研究制定全委会票决制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以及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4月份,在调整部分乡镇和部门领
2.创新思路丰富内涵 篇二
1 独立学院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环境支持现状
医科独立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医学本科创新人才为目标。这是一种纵向的办学定位,也是大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缺乏强有力的环境支持[1]。主要涉及软环境,表现为学生、学校及家长、社会等方面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存在认知和扶持软肋。导致医科独立学院虽然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但培养的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特色难显。软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1.1 学生生源特殊性影响学院文化底蕴的形成
医科独立学院招收第三批本科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喜欢医学实践性课程,有较强表现欲,但存在眼高手低现象,原因主要是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兴趣爱好广泛,但多喜欢娱乐性、简单化的文体活动,却对社会性、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活动敬而远之;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取得大学毕业证,疏于勤奋,懒于刻苦,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被动,文化成绩较差。这些特点造成医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防卫式的“自我”优越感,自我意识非常强,心理较敏感。另一方面却因接触医学新领域,无医学文化奠基,所以考试成绩差,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在学习中急功近利,学风较为浮躁。所以表现出学生主体上欠缺营造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追求“大医精诚”文化的厚重精神凝聚,这样形成的“学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院校园文化提升。
1.2 “母体”影响导致校风、教风雷同
大多医科独立学院目前硬件和规模建设均有很大完善,但由于依托“母校”,故在师资、教育教学模式、就业等软环境方面仍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实践教学与就业观。从教师层面来说,对独立学院特色缺乏深层次探索,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看成抽象而遥不可及的目标,故对培养特色人才的定位亦变得渺茫、迷失;由于学院缺乏师资培养投资及评价激励机制,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医科大学母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实践中使用同样教材;在评价学生成绩中,考试形式仍注重书本医学知识的考察等,并一味地鼓励学生考研究生。最终导致医科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与母校“同质化”,因而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医学毕业生如出一辙,应用型医学人才特色难显,在就业竞争中与第二批医学本科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2]。这种“校风和教风”,与医科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呈现非同步性,缺乏对医学生应用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缺乏对与医学专业相关实践活动的足够重视,缺乏营造有利于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持。
1.3 家庭及社会态度成为学院文化环境的“负催化剂”
学生家长往往掺杂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认为医学是高回报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视自己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应用型医学人才内涵,没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扬长避短,去进行鼓励、支持,却经常把自己子女与母体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比较,并把他们作为追赶的目标。其结果往往是导致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及心理压力陡然增大;或者家长以富人姿态鼓吹有能力不如有钱有权谬论,导致学生形成“读书无用论”;在医学就业方面,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对医科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戴上了有色眼镜。这一系列因素必然形成一种负反馈,成为医学院文化环境的“负催化剂”,影响学生对医学实践创新能力的追求。
上述与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和谐的环境因素,是制约医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的瓶颈。这就迫切需要着眼于构建一种突出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院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意识,这是对传统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培养模式的矫正[3]。
2 以创新精神为中心,培育“创新文化”
大学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根本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在形成过程之中。文化的介入和渗透、孕育和滋养,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医学院创新文化的培育可从以下四个环节着手。
勤奋是创新人才的基石。挣脱了高考“镣铐”后考入大学的三本大学生,出现大面积“厌学现象”,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创造力后劲不足。勤学、苦练完全是受外力逼迫,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学分。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国内、国外,无论何种类型大学的学生,勤奋都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石。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付出百倍勤奋。医学更是要求真才实学,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毫不气馁,发扬超越自我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5]。
宽松的环境创新。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无形“自卑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创新的医学文化氛围,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这种沃土最大的育才功能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与医学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创造各种表现机会,给予学生发挥的舞台,取得成绩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最终改变自己,不再浮躁和急功近利。只有获得自信,才能无拘无束,发挥超越自我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评价标准的创新。积极推进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医学考试内容和形式,除组织传统笔试外,加强医学实践技能考评手段,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创建“以彰显个性、适应市场需求为特色”的综合素质质量评价内容。
3 以培养医学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文化”
3.1 以大学就业文化为导航,营造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就业文化
独立学院通过各种渠道,使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范围,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构建和谐健康的医科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文化。学院及社会通过多方宣传,促使社会形成正确的就业及用人观,营造有利于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们在医学探索中合理设计自己的生涯,尽快把握机遇、融入社会、适应岗位,释放个人的潜能,迸发自身的创造动力和激情,实现自身价值[6]。
3.2 重视医学实验、实习实践,夯实基本功是实践文化的支撑点
医科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娴熟,临床实践能力突出。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教学过程。医科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医学本科人才,实验、实践教学尤其重要。因此,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进行了多项改革:如针灸推拿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及毕业实习大纲的修订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习、实验课占总学时的52%;专门开设针灸技能室和推拿技能室,以保证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实习质量,在临床实习基地,遴选带教意识强、带教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到带教第一线,在实习中积极推行PBL教学、病案教学法,力求学生更好地掌握为病人服务的技能。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认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工伤、交通事故造成大量急需康复治疗的病人,加之医疗保险的全面推广使得我国医疗康复人才逐需增加,及时申报并获批了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专业方向),建立康复实验室,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人才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在学院中传递一切围绕提高实践技能的文化信息。
3.3 社交实践文化教育不可或缺
丰富的社交实践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方式与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从而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及时调节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医学生面对的对象是人,所以和谐的社交实践是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医学院完善的学院文化要求,是对医学生必须培养的素质之一。
3.4 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面向社区、农村基层
我国城市社区和农村迫切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学人才。医科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向学生宣传服务社会的义务和人生价值,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区、农村基层。使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愿服务社会,奉献地方。那么,自己独特的学院文化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和升华,在服务空间和地域上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是一流的医学院。
透析我国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构建以“创新文化”和“实践文化”为主题的应用型医学特色“学院文化”,丰富学院文化内涵,赋予学院文化时代性、可行性、具体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医科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银生,刘亚婷.当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5):40-41.
[2]廖前进,周钰娟,罗筑华,等.独立学院医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6):45-54.
[3]何秋芳,俞婷婷.创新:独立学院的杨合校园文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8(1):81-83.
[4]王兵.大学创新文化视野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5.
[5]樊翠英,赵建英,成晓曼.独立学院文化内涵建设方略[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78-81.
3.创新思路丰富内涵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师;实验;创新;参谋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告诫人们,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极其重要的途径。
一、做好化学实验设计和改进的好参谋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又是对化学理论的检验和证明物质性质的客观标准。笔者认为,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一大批学生丧失了创新意识,也使教师失去了创新的激情。为此,笔者在平时实验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内涵,对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很不方便,加之白磷的着火点太低,实验时往往刚把白磷放入锥形瓶内,还未来得及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为此,笔者就改用一小粒火柴头置于试管内(火柴头中含有磷),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放在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后再进行称量,在观察到天平仍平衡的同时,还清晰地看到试管内产生的大量白烟缓缓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这样的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做好药品回收、规范学生实验行为和保护环境的带头人
规范学生实验行为,培养节约、环保意识,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实验室管理中负担最重的一项,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辛辛苦苦准备实验,学生热热闹闹做实验。实验后,实验室的地面上、桌面上到处是药品,仪器横七竖八、脏兮兮地满桌都是,让实验管理员和任课教师苦不堪言。其实这是学生实验的习惯没有培养好。教师可以在此做相应的指导:
1.在做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反应之后,可以保留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用于不需精确知道浓度的实验。
2.将实验结束后成分较为单一的酸液或碱液要求学生保留下来,交还实验室供其他需使用的实验使用。
3.对于某些污染性严重的实验,可以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并录制成录像资料,下次做相同实验时可直接观看录像。
4.设计模拟实验室。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氧气在101千帕,温度降到-183℃时,得到的是一种淡蓝色液体的液态氧,实际上学生根本无法观察感知这一物理变化。在教学中,笔者用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液态氧展示给学生,并把一朵鲜花放到液态氧中,过一会儿把它取出,发现鲜花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花瓣却像玻璃一样脆。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还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做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引路人
实验教学的改革,强调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探究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得到了尊重时,才能轻松愉快地思考、探究,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
2.改变程式化的化学实验,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高高兴兴地走出实验室。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性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照单抓药的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材上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
石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笔者就补充了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很快并有大量气泡产生,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直至无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达不到实验目的。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制取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容易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了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又如,在做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时,可把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形成四个格子,再把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分别放入,倒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了四种金属的活泼性。这样的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笔者深感自豪的是,与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流,各
抒己见,集思广益,认真负责,不断推进实验室的科学管理,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者單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学)
4.丰富学校文化内涵1 篇四
新洲乡中心学校陈刚
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也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走向。教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职业分化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人的变革,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升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也是适应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认为应该从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入手,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文化立校,是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推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办一流的学校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经营学校,因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感染师生,陶冶师生,使校园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信念。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影响着师生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二、校长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形成教师群体向共同目标前进的合力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所谓“内隐概念”就是指做事的价值取
1向,即实施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所谓“内隐规矩”就是指不约而同的某种方法,即实施教育活动的共同的基本方式。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的精神的培育。校长的任务是创造和支持一种追求每一项工作效率和价值的态度,从而引领学校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学校的价值观塑造通常是由校长这一“总指挥”来完成的。校长主要借助诗性的、感人肺腑的语言,融合个人价值观与学校共同愿景,凝聚学校全体成员愿景,将学校的核心灵魂抒写出来。这一整体愿景成为学校文化的领导,统帅和规范着学校每一个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激励着教师群体向整体愿景目标共同奋进。
三、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论述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时,强调教育要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提高民族素质是基础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核心内容。
孩子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主要靠学校。现代的学校不仅仅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地方。现代学校的管理不仅要关注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情况,更要关注师生在校园的精神生活状态,不断提高校园精神生活的质量。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要想教师为孩子们创造成长的乐园,管理者就必须考虑为教师创造教师教育生命发展的诺言,让教师感受到校园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当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获得快乐后,他才能
输出幸福、输出快乐;当教师体验到校长在管理过程中以教师发展为本,他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教育生态的过程是:学校人性化民主管理──教师人文关怀体验──教师热爱学生及良好职业操守──与学生快乐民主地交流──学生喜欢学校生活。因此,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确立一种新的学习型学校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形成教师群体学习、研究、创造的意愿和行为,建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经验的校本化学习、培训、研修制度,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规定。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态度、情感观相统一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学生,要求课程与教学本身成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过程和体验,从而形成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的人。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全面的、充分的、有个性的人,教学才能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
5.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篇五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同样是落花,南唐后主李煜看到的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龚自珍看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同样是乌鸦,在寓言故事中常是呆头呆脑的傻瓜,在西顿和沈石溪的笔下她就是聪明睿智的精灵。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读者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受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文学形象在读者心中形成的视像也必然不尽相同。人人读《红楼梦》,道家看淫,儒家看礼,阴阳家看易。都读《走月亮》,这个孩子看到的是月夜的美,那个看到的是亲情的甜。同样一篇《空城计》,有人读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同时也有人看到司马懿的谨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在处理《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什么?大多数孩子批评狐狸狡猾,骗人,说乌鸦不该不动脑子受骗上当。这时一个女孩小声的说:“乌鸦你的肉被骗走了,你别难过,我送给你一块肉吃”。这女孩不是想别的孩子似的教育乌鸦责备乌鸦,而是要把自己的肉送一块给他,这善良的童心多么宝贵,语文教育不就是要滋养人的情感吗?这善良不正是我们该守护的吗?还说《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在请孩子谈谈读懂了什么时,一孩子说:“你在管别人要东西的时候,你要多说他的好话,她就会给你”。这时候老师是否应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还能联系生活实际”积极肯定孩子的想法呢?当然不。尊重孩子的见解我们要把握住一个尺度:对内容的理解,可以求异,鼓励创新,但是一点,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有和我们不一致的意见,价值观出现偏差的要加以引导,只要是大方向上没错误的想法,我们都应该予以积极肯定。
语文的人文教育在于渗透熏陶,在于潜移默化。它是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不着痕迹的滋养着孩子的精神。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明是非、悟道理,不要空洞说教。我们不用在学完课文之后非要加上个政治性的尾巴,比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非得对孩子们说咱们不要学小灰兔,要学小白兔......这不是语文课的味道,我们不喊口号,不对号入座,不急于求成。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咱就指望孩子上课不做小动作了?学了《匆匆》他们就能做到分秒必争了?思想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该把宝贵的时间放在空洞的谈感受上,空谈感受不如让学生试着运用文中规范的语言。比如《匆匆》,我觉得让学生说说学了课文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呀?有什么收获呀?孩子们无非是说要抓紧时间。我在上这课时,是这样处理的:这篇课文一定对你有所触动,请选择文中的一两句话,作为礼物送给同桌,与你的伙伴互相勉励。
(二)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材料,尽可能多的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逐渐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育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习惯于把语文知识系统化,字词句段篇的机械分析是重头戏,新课标没有在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方面提要求,这是有道理的。维果茨基说“要求十二岁以前就能摆脱知觉,用概念进行思维,这是超出心里可能性的。”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那我们是不是要完全抛弃分段与归纳中心这样的练习呢?也不能完全舍弃。每单元我们应该选取一篇典型的课文来进行分段归纳中心的练习。比如结构典型的文章,如《东北大森林》,有着清晰的线索的文章,如《黄继光》,让学生感悟到文章原来是要这样写,这样的分段练习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有效指导。
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生成靠什么?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不妨采取各种手段来使孩子们乐于学习语文。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好胜的心里搞一些赛一赛的活动,赛组词赛造句赛背课文,仅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就提起了学生兴趣,既增强了竞争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故事性强,就像一个小剧本,比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蝴蝶和毛毛虫》《荷叶伞》《空城计》《将相和》如果老师舍得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来演一演,得有多少孩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语文课任务这么重真的没有时间啊,我想,我们偶尔可以少做一节课的习题,在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后,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来表演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有辩一辩,课文越辩越深,真理越辩越明,比如《放弃射门》一课,让学生辩一辩作为足球运动员,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通过学生们的辩论更深的感受到福勒的人格之美。在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有争议时,辩一辩的方法做容易解决问题。
如何学习书面语言,是我们最该重视而又最伤脑筋的事。怎样让学生们学会写?首先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要内化必先输入。让学生有感情的有节奏的去诵读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能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起来,产生内心视像,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句式词语布局谋篇修辞手段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例”,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意到笔随,左右逢源。我们平时教学要考虑时间要赶进度,所以还是留给孩子们的读的时间远远不够,学生们对优美句段、对文章的章法结构积累的少,在写作时就感觉没有思路,语言干巴。所以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孩子们喜欢怎样读书?我们都做过学生,都还记得咱们小时候最喜欢分角色读,同伴互读了。现在有了配乐读、表演读,这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我们要运用孩子们喜爱的多种形式来指导他们学习语言,鼓励他们熟读成诵,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熟读成诵是学好语文的最佳路径。
(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汉字是一种符号,一种蕴含文化的符号。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意义,可以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
汉字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打好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获得迅速提高,甚至产生飞跃。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分析比较是识字写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就生动的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但我们不能对汉字任意曲解,比如把“照”字解为“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四口人,流了四滴血”。怎么减少这样的任意曲解?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学专家黄亢美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对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准备这样一本工具书,来帮我们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汉语组字成词,缀词成句、连句成段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组合,不受形态限制。我们要重整体把握,轻机械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来实现。多读,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接触大量语言材料,一方面反复的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的体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方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我们除了反复诵读教材选文之外,还应该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在这里我想就读什么样的课外书多聊两句:要引导孩子们去广泛的阅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精品书籍。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就是我们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比如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读《列那狐的故事》《木偶的森林》《洋葱头历险记》《波普先生和他的企鹅》《西游记》等等他们感兴趣的童话神话,如果你给他们一本《阅读改变人生》我想十有八九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五六年级,孩子的思想眼界都宽一些了可以推荐他们《爱的教育》《八十天环游地球》《三国演义》《绿山墙的安妮》《青铜葵花》等故事情节复杂些的作品。我在今年的《语文教学通讯》2月刊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介绍拱宸桥小学课外阅读考级成果的文章中就附有一个书目,有心的老师可以去拿来做参考。
语文的教学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揣摩。虚词,特别是副词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口语。语文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虚词的用法的揣摩。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的运用书面语言,并提高口语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那一年,她才十五岁”一句,表达了对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惋惜,如果去掉副词“才”,立刻变得冷冰冰,如果换成“已经”,不但冷冰冰,还好像嫌她活得长了。又如,“他给了我一支枪”如果把量词省去就成了“他给了我一枪”意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虚词如何去教?答:让学生多与语言材料接触,反复接触,多读多悟,其含义其用法,学生明矣!
坐在这里啰啰嗦嗦这么久,向大家汇报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因为水平所限,必然会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指教。
6.红旗渠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篇六
红旗渠位于林州市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起来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
程。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酷旱山区。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勒紧裤带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开凿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乡候壁 断下的漳河上。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长2000公里。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墙高4.3米、底宽3米,引水量-1-
20立方米/秒。总干渠及3条干渠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跨越沟涧274条,修建隧洞、渡槽、涵洞等各种建筑物1080座。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
60年代由林县人民群众修建的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
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同志参观红旗渠时,对这一巨大工程连声赞扬,他说,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修建这么巨大的工程,林州人民真是了不起。红旗渠的艰苦创业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而且在改革开放年代需要进一步弘扬光大。李长春同志把红旗渠精神称之为“中华魂”、“民族魂”。1996年6月1日,江泽民同志到红旗渠视察后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构筑在风景如画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达到了“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审美高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工程量之大,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有雄险的自然景观,而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国际国内素有很高的知名度。
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展示着林州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丰功伟绩,闪烁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红旗渠风景区以其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雄伟独特的自然风光,舒适方便的旅游环境,温馨周到的人性服务,吸引着四方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可以使您的情操受到陶冶,斗志受到鼓舞,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充分领略到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真谛。
7.文化,让学校内涵更丰富 篇七
创建“五园”学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五园”即是文明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创建“五园”学校是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也是提高学校管理品位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明德文化, 创建文明校园
“明德唯馨”, 借助老校长俞明德的名字, 一方面是继承他的精神、传统, 另一方面是对德育工作深入实践、发扬光大。于是,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 质量为本、弘扬特色、创新发展”的思路。2005年, 学校开始实施以学习解放军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此, 学校开始探讨德育的特色及德育的有效性。一方面把学习解放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另一方面以活动性为基本思路, 扩展和深化德育的内容与形式, 整体构建起以“学军育人”“读书育人”“常规育人”“拓展育人”“艺术育人”为主体框架的校本行动德育模式。这种模式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德育课程资源, 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重视开展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融入生动的道德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突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注重体验,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 把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精神财富。从此, 学校在行动德育上不断下工夫, 不断出成果, 行动德育在实验小学开花结果, 反映学校德育特色与成果的书籍《德育, 因行动而精彩》结集出版, 学校也逐步形成了学军文化、“明德”文化。
二、弘扬艺术文化, 创建艺术校园
“艺术校园”创建内涵深刻, 工作扎实有力。“艺术化”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理念, 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我们以“艺术化”教育为抓手, 推进“艺术理念、艺术场所、艺术环境、艺术活动”建设, 创新教育活动载体,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学校以“全面发展+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明确方向, 推动实践。二是建设“艺术校园”, 使学校的精神文化、艺术特色、育人环境等一系列的建设达到协调统—, 让校园充满艺术, 让教师充满智慧, 让学生快乐成长。三是丰富艺术活动。我们设立12月28日为校庆日, 每年的五月为艺术节, 每学期开展一次才艺展示活动, 同时开展艺术进社区、进幼儿园活动;广泛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类艺术表演与比赛活动, 创新了教育活动载体。四是加强外联活动, 构建“上下联动, 左右抱团”的方式。“上”指与艺术院校挂钩, 如成立浙江艺术学校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下”指与幼儿园紧密合作, 成立合作幼儿园, 同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研讨, 支持幼儿园艺术工作;左右是指同兄弟学校, 一方面向优秀学校学习, 借他山之石来攻玉, 另一方面与结对学校共同探讨, 抱团发展。五是研发“艺术”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形成钢琴、舞蹈、二胡、笛子、琵琶、古筝等十几门专业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历。
三、营造和谐文化, 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办学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它是旨在通过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的和谐, 加强内部的校务公开、民主协商, 加强本校与外界、与外校等的联系, 积极对话, 积极协作, 积极学习。在了解自己、了解外界、了解他人的基础上, 不断明晰自己, 不断吸收经验, 从而促进学校自身对办学思路、管理模式、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与创新发展。从和谐办学的内容来说, 和谐办学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在实际运行中, 我们采取以下几个具体策略:
民主决策:坚持班子议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学校重大事情都要经过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从而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和才能, 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超前性, 使学校班子团结, 政通人和。
制度管理:学校管理都有着一定的法规和制度, 依“法”治校, 是阳光管理的基本一环。学校制订了“教师工作手册”, 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进行汇编, 使全体教师明白学校的发展策略, 清楚学校的“法”, 从而做到依“法”办事。
校务公开:凡是校内重大事项、制度和教职工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学校都必须全面、准确、详尽地予以公开。必须多一项公开, 少一项非议;多一项公开, 多一份安定。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务公开机制, 有利于推进民主管理。
校情发布:电视媒体, 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传播平台。学校也应有校情发布会, 可以利用周会、教师大会、座谈会等形式, 经常性地向教师通报学校重大决策、工作计划、财务开支情况。让教师知晓学校情况,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主人公意识, 爱校之情。
通过和谐办学, 增强了学校凝聚力, 提升了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
四、培育书香文化, 创建书香校园
学校之所以是学校, 是因为有书香, 因而“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让书香溢满校园, 是我校非常重视的工作。
一是重视读书场所的建设与读书氛围的营造, 建成了温岭小学界第一个以“亲近自然, 品味书香”为主题的“森林图书馆”, 书阁、书廊、茅亭、绿树、草地营造了优美的读书环境。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和评比也使图书角成为学生随时补充“营养”、陶冶情操的宝地。教工阅览室也别具一格, 装饰别致, 融休闲、阅览、会客、研讨于一体, 是教师们修身养性、读书增智的好去处。
二是有序开展读书活动。学生每天中午都有专门的阅读时间, 喧闹的校园开始宁静, 老师、学生都会回到办公室、教室, 开始他们的阅读之旅;晚上, 学生回到家也有诵读作业, 让家庭也多了一份书卷气。每年4月份为读书节, 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教育活动。
三是开展读书考级活动, 制订考级方案, 规定读书数量与级别, 制作漂亮的“荣誉证书”。考级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沉醉于书间, 一批批“小书迷”“小学士”“小博士”和“读书大王”不断涌现。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整体风貌, 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师生徜徉其中, 浸润其间, 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
五、打造安全文化, 创建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健康、安全文化的构建, 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我校以狠抓安全为主线, 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为保障, 积极营造平安校园环境。一是树立“安全第一, 生命至上”的安全观念文化, 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二是将安全工作按范围划片管理, 班主任包班, 教师包块, 全员动员, 齐抓共管, 严格实行安全责任追究制, 形成“责任制”的安全管理文化。三是养成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时时抓、事事抓的习惯, 坚持安全工作每周一小查, 每月一大查, 即针对校舍、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及活动设施来一次全面性的安全大排查, 且做好专项记录, 并及时整改, 逐步形成“常抓不懈”的安全行为文化。四是充分发挥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 形成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先进”的物态文化。
8.创新思路丰富内涵 篇八
——创先争优活动体会
时下,“创先争优”活动在党员中开展的如火如荼,这项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党员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校党支部非常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不断组织党员学习提高。为了将“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传达至每名党员教师,开学至今,在学校党支部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陆续学习了胡锦涛、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顺城区教育局党委《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同时刘书记还向全体党员教师宣读了《将军一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她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工作要求,在学校党员中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奉献、比业绩,争当雷锋式教师,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为了更好的接受群众的监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校党支部在2010年10月15日下午组织全体党员签订了“创先争优”公开承诺书,每位党员教师根据学校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从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信仰,履行义务、教育教学、办学行为、无私奉献,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树好形象等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制定了个人“创先争优”的具体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的“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充分展示了将军一校党员教师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学校党支部将承诺张贴到校展示板上,并
在学校公共文件夹中向全体教师公布,接受群众的广泛监督。这项活动提高了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积极进取,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创先争优活动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激励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光荣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我校结合支部的实际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90周年系列活动,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的党课报告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如何做一名优秀党员》交流活动、每周三的唱红歌活动、“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假期走访活动、党员一帮一活动、为灾区捐款献爱心活动、邀请顺城区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徐岩主任主讲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专题讲座、为净化党员教师的心灵开展的好书推荐活动、领导示范课、“爱满校园倾情未来”师德故事演讲、“以郭明义同志为榜样、争做雷锋式教师”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党员教师的内涵,提升了党员教师的自身素质。
通过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多次的学习讨论及开展的各项活动,对我触动很深,尤其是学习了党支部提出的党员“五带头”的内容,体会更加深刻。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做到党员“五带头”,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创先争优,加强学习。当今的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永无止境,要想更好的完成工作,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面,为此,我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等重要理论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同时,更得加强业务学习,结合业务,努力扩大知识面,做好知识积累,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在创先争优中,将学习放在首位,持之以恒,求真务实,学以致用,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
其次要在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立足本职。李源潮部长在调研指导创先争优活动时指出:“党员创先争优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优秀业绩,争当先进个人。”在工作中我会结合本职岗位及日常工作,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不断创新方法和思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献身教学。作为一名党员,要把“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人生格言,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时想到学生,处处为学生服务。
9.创新思路丰富内涵 篇九
姓 名: 郑珍珍
学 校: 坡头镇第二小学
电 话: ***
依托红色地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坡头镇第二小学 郑珍珍
关键字:红色地域文化 德育教育 内涵发展
摘 要:坡头二小位于红色老区----坡头镇连地村,东临“留庄英雄民兵营”、西临“杜八联革命教育基地”,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少年军校。多年来学校依托红色地域文化,培养学生自理、自信、自律、自护、自强的能力。本着“以军健体、以军塑形、以军养德、以军促教、以军睿智”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本地域的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思想引领人、红色文化影响人、红色环境熏陶人、多彩活动锻造人”为办学目标,积极打造少年军校品牌,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化发展。
一、开展红色教育,“净化”学员思想。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没坐像站没站像、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等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了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我校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勇于奉献等方面的教育。
(一)开设校本课程《星火传承》,重温历史。
新课标提倡开发和激活课程资源,由课堂为中心向接近生活转变。为此,我们积极开发了富有军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星火传承》。其内容包括“红色资源”“国家尊严”“军人风范”“军事操练”“军事体验”五方面内容。《星火传承》是我镇少年军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军队文化教育、国防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性用书,也是我镇少年军校开发的第一本系统性校本教材,为坡头少年军校创建和德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除了开发校本课程外,我镇各少年军校还将校本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外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清明节前夕,各少年军校先后组织学生到“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还组织师生进行了野外拓展拉练、深入到部队营房参观内务整理、观看队列、军体拳、警棍操等表演,和部队官兵共唱红歌,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丰富学生对新时期人民军队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学生刚柔相济的军人品格,树立学生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建红色校园文化,创设红色育人环境。
为了让学员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熏陶,产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在进一步改造校园环境时,我们充分考虑学员的成长需要,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学员成功的环境。围绕学校教育的主导理念,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前沿上制作了英雄人物故事展板挂图等,每一个图文并茂、生动感人的故事时刻激励着学员取得成功的信心。一幅幅优美图案,再配上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的话语,置放在学员经常活动的地方,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温馨的鼓励、忠恳的提醒、善意的劝诫、美好的祝愿。
(三)开展听红歌、赏红歌、唱红歌活动。
听红歌、赏红歌、唱红歌是打造红色校园、营造红色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在“雏鹰广播站”中的“音乐地带”(中午12:50——13:00,下午17:00——17:30)栏目中反复播放音乐课上教唱的歌曲,并在校园的板报上的“每周一曲”板块中板出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并在重要的节日(如“七一”节、“十一”国庆节等)来临之际举行 “唱红色歌曲、做红色传人”的唱红歌比赛(分班级比赛和个人比赛),让师生在红歌的熏陶中成长。
(四)听红色传奇、讲红色故事、写红色感受。听故事讲故事是最贴近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一种育人方式,也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为此,学校在“雏鹰广播站”中的“文海冲浪”(每天下午15:00——15:15)栏目中除了朗读精美的文学片段外,还加入了“讲红色传奇、听红色故事”的内容,一个个动人的红色传奇故事通过校园广播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校园的每位师生以及一草一木无不接受着红色文化的洗礼。然后在校园里开展讲红色故事或演红色课本剧比赛活动,活动结束后,并让学生写出自己参加比赛活动以及听过红色故事的感受,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此种方式,让红色历史传统在未成年人身上发扬光大。
(五)观看红色影片,重温红色历史。
我校学生80%以上都是住校生,教师们也是以校为家,每周能看上一部影片是全体师生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尤其是对于一些还不习惯于住校的孩子们)。于是,学校决定每周三晚上为师生播放革命战争影片,这样既丰富了师生业余文化生活、让师生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又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让其感受到学校像家一般的温暖,就连本村的学生也纷纷加入了住校的行列。每看完一部影片,都要写出观后感(双休日完成),每月评比一次,对写的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
二、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促学员习惯养成。
学校在雏鹰争章原有的基础上,将争章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广泛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月突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定出具体的争章标准。如学习章,纪律章、卫生章、节约章、雷锋章等等,考评分六个级别:新兵、士官、尉官、校官、将官,以此来提高学生争章的兴趣。月底班级进行汇总评比,学校对荣获将官章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考核结束后学生写出自己在本月争章中的心得与感受。通过活动,促使学员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三、开展军训活动,磨练学员钢铁意志
开展军训活动是我校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于这项活动,我校坚持做到工作有方案、日常有教育、训练有教材、活动有场地、组织有教官、奖励有措施、学员有收获。注重平时的训练活动,将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常规教学。每节体育课前20分钟全部用于队列队形训练,包括齐步走与立定、正步走与立定、跑步走与立定、敬礼、蹲下、起立、跨立等内容。并将每天课间操和下午的活动课时间用于军体拳训练。每天早、晚各抽出10分钟时间进行内务整理训练,包括叠被子、洗漱用品摆放等。每年开展一次“国防教育周”活动,通过参观留庄英雄民兵营、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磨练意志的步行活动、军事知识讲座、观看军事表演、和部队官兵开展联欢活动等一系列定期的训练、教育活动,切实保障了军校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训练和比赛,学员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逐渐消失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部分学员以前遇难而退的态度,已逐步被知难而进的奋发精神所取代。看到比赛场上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学员们,我们都倍感欣慰。
四、借用军队管理形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军事管理是从古至今人类所组成的任何团队中最高规格的管理,借用军队管理形式,必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我校以“准教官”的标准去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要求教师和学员上下课行军礼、呼班级誓词,学员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课堂气氛活跃,坐姿、读姿端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员在就餐时排着整齐的队伍,并响亮地呼号,规范了学员的就餐纪律,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学员吃饭时吵闹敲碗的不良习惯;要求学员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牙缸、脸盆排放有序,床单、被子整理平整,有效地改变了学员的生活习惯,学员的宿舍变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要求学员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成长。
10.让学校管理文化不断丰富人文内涵 篇十
用善于发现的睿智来丰富学校管理文化的人文内涵
我们以为丰富学校管理文化的人文内涵校长要从了解“人”开始, 从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入手。尤其是对“人”的潜能与个性的发现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当中, 我们力求实现两个追求, 即:
●实现校长和领导成员以发现人才的睿智, 力推“贤者”和“能者”各安其位, 各尽其才。以实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乐其业、尽其职, 有所创造, 有所发展的追求。
●实现领导者对教职员工的“知人善任”。做到对教师的深度“了解”和广度“发现”。实现行政一班人与教师“心心相印”情形下共同发展的追求。
用“以人为本”的情怀来丰富学校管理文化的人文内涵
学校的管理文化从“以人为本”的意义上讲是其人文内涵的核心和灵魂。
办学中我们注重传承三个经验:
●做计划、办事情必须“以师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 以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为根本”。
●在满足教职工事业的追求, 师生工作与学习的需要的过程中渗透和体现人文关怀, 以丰富学校管理文化的人文内涵。
●在管理中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以达到与教师相互信任、相互趋近、相互认同的亲和之情。
2008年4月, 我们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了“美丽的香小我的家”校园环境设计最佳方案征集工作, 每位行政人员也都拿出具体设计思路, 参加最佳方案的评选。如今:整洁优美的校园、高规格的装备设施、班级个性展示、温馨提示、班级全家福、植被班级养护与介绍、苗苗书屋、创意展台制作、生态墙科技墙等主题墙新颖的设计已经成为我校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来宾行走于富于动感设计的楼梯间, 欣赏着来自孩子的原生态作品时, 无不被老师及孩子们巧妙的设计而折服, 他们手中频频按动的相机让我们每一位参与者心中充满了自豪。
用为人师表的示范来丰富学校管理文化的人文内涵
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管理文化, 那就是“以令率人, 不若身先”。管理者要率先呈现四个示范:
做课程改革理念先行的示范者, 学习宣传的示范者, 研究实践的示范者, 探索创新的示范者。
●管理者努力提高课程改革的执行力, 校长及行政一班人亲临一线上课、说课、评课引领着我校的课改之路, 无声胜有声地提高了课程改革的执行力。
●领导成员坚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高效的工作效率面对广大教职工, 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校长和行政一班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驱动;精湛的专业技能的示范和引领的驱动, 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用催人奋进的激励来丰富学校管理文化的人文内涵
在工作中我们实施了五个坚持, 即:
●坚持“师本化管理—生本化管理”, 从走进师生心灵、了解教师的需求、对师生进行激励和期待做起。
●坚持在学校管理中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成果, 随时确认和放大他们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
●坚持遵循人的个性和心理发展规律, 运用情感关怀激励、目标愿景激励、发现成就激励、多元评价激励、校长示范激励……来调动学校各类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建立有效的自下而上的发现反馈的管理文化机制, 让每个人的发展性成就和建设性建议都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
●坚持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 尽最大努力为教职工着想, 为教师办一些实事。让教师对学校产生依恋之情, 有亲近感和归属感, 进而提升工作的幸福感。当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时候, 就会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师爱把这份关怀创造性地传递给学生, 并在学校逐渐形成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文化氛围。
为了激励教师思想现代化自我期待, 去年我们开展了“我为香小绿色生态文化教育建言献策”活动, 来自教职工的每一份提案我亲自拜读, 经统计分析, 将提案逐条归类整理, 在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及学期工作计划中加以广泛遴选、精心整合、充分采纳、有效落实, 有力地引发、激励、吸引、期待了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们于去年年终还评选表彰了“感动香小08年度风云人物”。活动中我们广设提名奖, 由校长亲自整理全校每一位提名员工的闪光点, 将其制作成精美的塑封卡, 把充分的尊重与肯定、真诚的祝福与感谢送给每一位教师, 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只要为学校工作做出过努力与贡献的价值与成就感。这之后, 我们又巧设风云人物奖, 岁末, 隆重召开命名表彰大会, 12位教师的事迹经过自我宣讲、同伴介绍、现场采访、发表获奖感言等形式得以放大宣传, 精美的水晶相框里留下的是老师们永久的珍藏, 在愉悦的气氛中, 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得以进一步弘扬。
校长施以人文性的种种关怀, 收获着亲和性的种种发现。我们说的这种“发现”, 更多的是优秀的教师文化影响下的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教育成果犹如企业畅销的名牌产品, 是学校成功育人的成果和标志。在我们看来领导者有真实的“关怀”才会有真实的“发现”, 只有不断地有所发现才会不断地对教职工施以更深度的人文关怀。
11.创新思路丰富内涵 篇十一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扶贫开发问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
从党的十八大发展到今天,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筑,形成了涵括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内核、战略重点、战略保障在内的严密逻辑体系。
1.以“两个重中之重”为战略定位。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之定位体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5年6月,他在贵州调研时更是从战略高度提出明确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他再次强调:如果我们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边却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这无疑会影响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分别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党的重要使命、人民群众满意度以及国际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阐释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他强调:“三农”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扶贫开发”又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两个“重中之重”是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具体战略定位。
2.以“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脱贫”为战略目标。扶贫战略目标的制定对扶贫开发工作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凝聚全党以及全社会的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攻坚克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扶贫战略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体现客观性和科学性,既要体现一定的鞭策性和牵引性,又不能好高骛远。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目标。2015年11月,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从我国的贫困现状看,实现这个扶贫目标绝非易事。但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是能够如期达到的。
3.以“四种扶贫思路”为战略内核。所谓战略内核,是指战略的核心主线,蕴含着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战略内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精准扶贫。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精准扶贫”概念的首次提出。2015年6月,他在贵州遵义调研时又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不能再“撒胡椒面”了,要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以此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二是内源扶贫。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调研时指出:这个地方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不能得到增强,那么,它的后续发展还是有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质上,“扶志”和“扶智”均属于“内源扶贫”的范畴。只有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避免造成贫困地区“一扶就富,一走就穷”的窘境,增强扶贫开发的实效性。
三是绿色扶贫。2015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对当地领导干部语重心长地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扶贫决不可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由此可以看出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绿色发展和扶贫开发不是“冰炭同炉”、水火不容的,相反,它们可以互相融合成为“绿色扶贫”“生态脱贫”的新路,从而增强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
四是合力扶贫。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他指出:扶贫开发不是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就能办成的,而要靠全党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奋斗,“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在这里,总书记超越“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层面,要求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就是要求社会各界“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协同发力”,增强扶贫开发的聚合性。
4.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为战略重点。当前,“余存贫困”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确定为脱贫攻坚的重点。
201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扶贫问题”进行了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会上提出:接下来的脱贫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而不会愈来愈小,“因为剩下的大多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如此,才能“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4月,总书记在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时强调:“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地方,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2017年6月,总书记在山西调研时又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并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守住主阵地”。毫无疑义,这里的“主阵地”指的就是“深度贫困地区”。
5.以“三大机制”为战略保障。解决扶贫开发中存在的“脱贫质量不高、帮扶工作不实、扶贫措施不够精准、资金监管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本在于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即对“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好,并强调:“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要层层落实好责任,并对那些“贫困帽”带了多年仍然“面貌不改”地方的领导干部及时问责。
二是引入激励机制。针对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热衷于搞GDP增长快的项目,对扶贫开发工作“不闻不问”或者形式化的问题。总书记要求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2015年11月,他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通过扶贫成效和干部选拔挂钩的激励机制,各级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是加强检查督查。一方面,随着大量资源、资金投入扶贫之中,扶贫领域的腐败亦越演越烈,成为阻碍脱贫进程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完成脱贫任务最后期限的临近,一些基层组织和部分领导干部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在2017年4月,总书记指出,必须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报告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把从严治党落实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6月,他再次强调,要加强检查督查,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严肃处理。“加强扶贫领域的检查督查”是防治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战略保障手段。
二、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扶贫开发的实践成就还是理论贡献来看,不管是从中国的扶贫开发还是从全球减贫事业着眼,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农民以及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在深入分析贫困的制度根源基础上,提出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教育提高人的能力素质等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一宝贵理论遗产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同时,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国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贫困状况,优化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路径和体制机制等。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就是立足新的实践,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进一步拓展,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将扶贫开发事业引向胜利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脱贫成效稳步提升,贫困地区面貌改善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过去5年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3.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扶贫开发旨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完全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融入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4.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都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而持续存在。对全球贫困进行有效遏制乃至彻底消除,必须树立“全球减贫观”,这就要求各国在减贫行动上互相扶持,在减贫理念上互相借鉴,在减贫经验上加强交流。中国为全球贫困治理树立了中国榜样、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如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所指出的,“中国扶贫开发的经验对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本文为2015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2015YZD14]的阶段性成果)
【创新思路丰富内涵】推荐阅读:
营销创新思路07-02
房地产知识创新思路09-19
加强德育工作创新管理思路10-02
“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思路10-21
创新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远程教育10-16
创新思路抓党建 科学引领促发展12-22
以创新思路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开展10-12
创新人大工作思路 破解群众信访难题11-25
创新模式探索企业劳保用品管理新思路06-08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路研究论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