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精选10篇)
1.高中生物实验改进 篇一
高 中 生 物 实 验 的 改 进
江西省九江市第二中学332000 吴娜
关 键 词:高中生物实验 改进 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 实验方法步骤 内容提要: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遵循因地制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好的原则下,从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实验方法步骤三个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改进,体现教师的专业、敬业精神,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教版)自2002年审查通过,至今已经使用了五年,教科书上根据教学大纲规定配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分组实验十二个,演示实验一个,共计十三个实验,体现了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在遵循因地制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好的原则,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使得十三个实验均能正常开设,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主要从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实验方法步骤三个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一、实验材料的改进
实验材料的选取和准备对实验能否开设及实验能否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科书中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材料,有些实验的实验材料比较普通,效果也好,可采用,有些实验的实验材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如市区内不易采集或培养过程复杂或操作不便或与教学进度不符或实验现象不明显,就不予采用,需要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在“实验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观察叶绿体选用的材料是葫芦藓或菠菜叶,由于葫芦藓为小型藓类,小叶少而小,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少而小;而用菠菜叶时,必须要撕取其叶片的下表皮,学生往往把较多的叶肉也撕取下来,使得临时装片的效果较差,可用替代材料——绢藓(图一),小叶薄而较大,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清晰可见,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而且它的培养非常简单,将它连根铲起,移栽在花房角较阴暗潮湿的地上,让它自然生长,一年四季可随时取材做实验。
教材中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用的实验材料是黑藻,由于黑藻要在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连续培养,因为我市的池塘、湖水水质达不到黑藻生长的要求,很难捞取到,而且连续培养也较麻烦,可选取替代材料——紫鸭跖草(图二)雄蕊的花丝表皮毛,一株紫鸭跖草开花多,且一朵花中雄蕊也较多,而且表皮毛密而长,在显微镜下其表皮毛由多个呈珠状排列的细胞构成,它的细胞质里有小油滴和其他颗粒状内含物,这些物质随细胞质流动,在9月间,室温26℃~28℃条件下,不用蔗糖溶液也能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注:上午三、四节课效果最好,下午其花会关闭)
2、在“实验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中,教材提供的材料是洋葱根尖,由于洋葱不易生根,新洋葱培养生根则要用低浓度的赤霉素浸泡洋葱底盘促使其生根;对于头年收下的洋葱,则要剥去老皮削去老根,连续培养2~3天,为了防止烂根,每天至少换水一次;若班级较多,后用的班级的根长得很长,影响了实验效果。可选取替代材料——大蒜,把若干大蒜串在一起,放在清水上培养,只要一个晚上就长出根,而且根不会长得很长,培养非常方便(图三),实验效果也很好。
3、在“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中,教材选用的是一种半透膜——玻璃纸即羊皮纸,这种羊皮纸目前很难找到,备选的替代材料很多,如花生种皮、猪肠衣、鱼鳔及鸡卵的卵表膜,而花生种皮小,易破,不透明,直观性差;猪肠衣要将猪小肠的浆膜剥离才能得到,操作麻烦,不干净;鱼鳔虽好,但很滑,不易与玻璃管捆绑;替代材料鸡卵的卵壳膜效果较好,剥取一个完整的卵壳膜有个方法,可将生鸡蛋放在稀盐酸浸泡三、四个小时,取出后,将鸡蛋的钝端打开一个小洞,去掉蛋清和蛋黄,很容易就剥取到一个又大又有韧性的卵壳膜,实验操作非常方便。
二、实验用具的改进
生物实验对实验用具的要求是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
1、在“实验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漂洗、染色过程中均用到玻璃皿,而玻璃制品使用越多损耗越大,安全性也越低,并且漂洗也不够彻底。我们选用了化学实验用的——点滴板(图四),它不易碎,其上有很多孔穴,在一个孔穴中染色,在十个孔穴中依次漂洗,减少了玻璃皿的使用,漂洗也很彻底,使下一步染色效果极佳。
2、在“实验五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中,要求将试管下半部放到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如果用大烧杯水浴加热,则要达到要求不仅消耗大量酒精,危险性较大,还很难保持恒温,影响酶的活性。可购买恒温水浴锅(图五),自动控制水温度,并且它设计合理,一个恒温水浴锅一次可加热80多支试管,足够一个班学生同时使用。
3、在“实验六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要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直的滤液细线,毛细吸管是玻璃制品,学生稍一用力,就容易破,耗损性大,可选用蘸水笔——钢制品(图六),便于学生划滤液细线。
4、在“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实验中,若用教材上所说的长颈漏斗做,由于漏斗管的管径大,液面上升的速度慢,发生渗透作用的时间较长,在课堂上做效果不明显,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可选用了移液管,移液管的管径很细很小,在很短的时间内,液面迅速上升,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分组及演示实验对实全方法步骤的要求是:科学、简便、操作性强、效果好。
1、在“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中,脂肪的鉴定需要做切片,要求刀口向内,与花生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这种操作技术对学生要求很高,即使有些同学动作符合要求,切下来的薄片也很厚。有些学生怕切到手,干脆像切菜一样,切出的薄片就更厚了,实验基本失败。有二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还是做切片,选用的是双片刀片(图七),把两片刀片合并在一起进行切片,这样在二片刀片之间很容易得到薄片,但还是有些学生怕切到手,不敢做;第二个方法改做涂片,学生只需要用刀片在花生断面上轻轻刮取一些粉末,做成涂片,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很容易找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使得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2、在“实验四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中,学生按实验顺序先把H2O2溶液与酶混合后,再来点卫生香,则无法用手指堵住试管口,氧气迅速扩散到空气中,带有火星的卫生香很难复燃,可要求学生先点卫生香备用,再把H2O2溶液与酶混合,这样一只手的手指就可以堵住试管口,另一只手就可以取已带有火星的卫生香做下一步实验。这是对细节的很小的改进,但它使实验能成功的进行。
3、在“演示实验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实验中,把一组实验变成三组实验(图八),A组和B组的漏斗口外密封一层半透膜,C组的漏斗口外密封一层塑料纸,A组漏斗和烧杯内的溶液均为30%的蔗糖溶液,B组和C组漏斗内的溶液为30%的蔗糖溶液,烧杯内的溶液为清水,这样B组和C组对照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一个条件具有半透膜,A组和B组对照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这些实验的改进,是智慧的结晶,不仅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师的专业、敬业精神,而且改进的实验仍全部出现在2004年审查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中,对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教材选择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该实验材料用于学生实验有如下缺点:一是紫色洋葱不易购买,二是撕取的洋葱表皮厚薄不均,细胞重叠,不易观察;或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撕取紫色的表皮细胞。用马齿苋代替洋葱,一是材料易得,在田野、路边或花坛处都可能采集到这种茎干是紫红色的马齿苋,二是便于操作,只要将嫩茎折断,向一端撕拉,即可获得又轻又薄的茎表皮组织,再制成装片即可实验。或者也可以用一串红的叶子上的茎。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四、对“脂肪的鉴定”实验中,我建议实验老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小段胶皮管,大约3cm长,沿管用剪子将其冲开。在做徙手切片实验时,让学生把它套在食指的指肚一侧,这样取材时可以避免学生切伤手指;同时由于有保护措施,学生也敢于大胆操作,自然所切下的花生子叶薄片非常理想。
2.高中生物实验改进 篇二
一、弱化实验现象归因
1. 定位错
不少教师没有深刻领会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对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清。他们错误地认为, 学习高中生物就应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 实验只是理论的补充, 是教学的点缀, 教学应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这样的定位显然是错误的。实验和理论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 同等重要, 不可分割, 根本不存在主次关系。强调理论没有错, 但是绝不能弱化实验教学。
2. 观念陈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部分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是纸笔检测肯定不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因此部分教师也就紧跟指挥棒转, 用在黑板上讲实验代替了动手做实验, 弱化了实验教学。
3. 方式旧
由于大多数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开设较少, 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实验室, 偶尔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只有参照书上的要求, 按图索骥, 机械模仿, 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 很少有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种操作模仿式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做与不做差别不大, 这也导致部分教师放弃了学生实验。
4. 时间紧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 选修部分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按照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 的要求, 高中生必须学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 选修生物的学生还要在3个选修模块中任选2个进行学习。这样一来, 高中生物的教学时间就显得非常紧张。而做实验肯定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且不做实验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 实验题照样可以解答, 因此不少教师选择这种经济又实惠的方式。
5. 仪器缺
不少学校只有在上级检查或验收时, 才会添置少量器材和药品。如果没有检查、验收、评比, 实验室中自然损坏的仪器、消耗的药品等, 学校根本不予补充。这必然导致许多实验课无法开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学校一切围绕升学率转, 少数学校对考试大纲上要求的实验课还能马马虎虎地开设, 对考试大纲上不要求做的实验所需要的相关器材、试剂就从不购置。生物学中的有些实验考试大纲中虽然不作要求, 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生物学原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中因为没有PCR扩增仪、微量移液器、微量离心管等设备, 所以PCR扩增DNA片段这个实验就无法做。另外, 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菊花的组织培养、月季的花药培养、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等实验受到仪器、药品缺乏等限制, 也无法完成。
6. 组织难
现在每班学生数一般都在60人左右, 教室里安排这些学生问题不大, 可实验室空间有限, 要想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 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把一个班分在两个实验室中, 又不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也容易导致学生失控。组织学生做实验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7. 学生乱
除了体育课外, 学生基本上一天到晚呆在教室里。一旦进入实验室, 他们就会十分兴奋, 对他们来说, 实验室里所有一切都是新鲜的, 他们对实验充满着好奇, 而且实验小组一般有4~6人, 学生可以不再像在教室里那样正襟危坐, 于是少数学生就聚在一起聊天, 左顾右盼, 课堂秩序容易失控。
8. 教师累
由于不重视实验, 许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个别学校虽然有实验员, 但是他们只负责保管钥匙, 对实验基本不懂, 不可能为教师准备实验。要想上实验课所有的一切必须由生物教师自己动手准备, 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生物教师周课时量一般较多, 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外, 再去准备实验, 时间就显得非常紧张, 实验课管理难度远远高于理论课, 一堂课下来, 教师精疲力尽。
9. 评价弱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中基本上不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评价, 这也必然导致大部分教师不想带领学生做实验。且高考是纸笔检测, 不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所以绝大部分教师紧跟着高考指挥棒转, 用在黑板上讲实验代替了动手做实验, 弱化了生物实验教学。
二、强化实验教学的几点措施
1. 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教用手的人不用脑, 所以一无所获。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 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 要认识到实验教学和理论知识学习是生物教学的两翼, 缺一不可, 它们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 也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对实验教学的定位准确了, 才有可能加强实验教学。
2. 让学生接触实验
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实验这个载体, 要设法让学生接触实验。教师要变“讲实验”为“做实验”, 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他们在“做”中学, 通过“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做”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现有条件,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 把能做的实验做完。同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 做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或验证实验。由于条件限制确实不能完成的实验以及许多经典实验,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以加深他们对实验的理解, 提高实验技能。
3. 改进评价方式
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 通过操作考查督促生物教师加强实验教学。各级各类考试中多命制一些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准确解答的习题, 让背实验的学生无法解答, 这也必将促进教师加强实验教学。例如, 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 某学生在选择新鲜的菠菜后, 研磨时不小心加入了过量的二氧化硅, 将导致滤液颜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用洗净干燥后的白细河沙代替二氧化硅, 实验效果更明显, 为什么?解析:研磨菠菜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更有效地破坏细胞结构;但二氧化硅是特别细的白色粉末状物质, 加入过量后, 滤液中会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硅, 导致滤液颜色变浅。实验证明, 滤液中杂质越多, 实验现象越不明显。改用白细河沙 (洗净干燥后用) 代替二氧化硅粉末, 研磨更充分, 滤液中减少了杂质的含量, 颜色变得深绿, 实验效果更明显。学生不做实验难以了解实验室中的二氧化硅是细粉末, 不做实验更难以理解使用白细河沙的优点, 如果平时没有做过实验, 该题就不好解答。
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策略探究 篇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切实要求,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课时限制、方法单一等问题,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推行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硬件设备不完备,使用力度不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设备的完善是实验教学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然而,在大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虽然专门的实验室基本已经普及,但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设备的情况仍比比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得不轮流使用实验设备,其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实验课时、考虑实验设备不足,老师常常采取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而是通过演示,直接让学生记住实验现象和结果,这种流于形式的实验教学不仅没能让那些实验设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相应实验能力的提升。
二、实验内容陈旧乏味,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操作能力,是要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往往以知识点为依据,却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最后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过后就丢至一边,难以形成应有的实验效果。而且部分实验原理抽象、步骤烦琐、耗时长,容易引起学生的挫败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长久以来,实验教学都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验证法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而实验课评价考核制度的单一,也限制了学生对于实验学习的目标和热情。
结合以上问题,为了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发展,我们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借助丰富的实验教学设备,通过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设计,建设一套模块化、个性化、层次化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使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高效率,更加高质量,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首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维护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实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课堂性质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观。因此,老师在实验设计时,需要时刻兼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将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以动手为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兴趣参与到生物实验的教学中去。
其次,改善生物实验教学基本步骤,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步骤大致分为目的、原理、材料与设备、步骤、结论等几个部分,容易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想学什么,想怎么学”等问题,通过“情境设置(提供拓展性资料知道学生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搭建桥梁(利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出示任务、应用与展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沟通,检验自己的认知体系)、反思”等创新性的教学步骤设置,发挥学生主动性,丰富实验教学过程。
第三, 改进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教”,针对性不强,忽略了“教”与“学”之间的重要联系。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对象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乏味的现状。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体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情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研究、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高中生物实验改进 篇四
【摘要】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良好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吸收内化知识。当然,在实际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接下来对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字】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02-02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初中学生初次接触这门学科,对于学科内容没有较深的认识,加上这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良好地展开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带领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奥妙。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其中的知识点。初中生物教学应当适当地安排生物实验课程,并根据课程及学生的需要进行改动或是创新,让初中生物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存问题
1.普遍存在省略学生实验的教学环节
初中教学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并且福生物实验教学的忽视,导致初中生物教师为了学生可以更快地、更直接地得到正确的教材知识,教师普遍存在省去学生亲手实验的教学过程。初中生物教师们在教学中会用视频影像资料、图片或是板书的手段,替代了让学生动手自己做生物实验的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和过程有很深切地体会和印象,只能靠课后的死记硬背记住实验的注意事项、流程和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降低教学效率。
2.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
由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任务重,初中生物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前,会为学生亲自示范本节课实验内容的全过程,并且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会就今后的考点作出重?c的提示。之后再要求学生模仿教师先前的实验再规范地做一遍,并得出课本中的答案。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样形式化的实验教学阻碍了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索、思考和发问,全过程的模仿再得出书中的答案,学生关注的不是“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这么操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而是“我得出的答案和书本上是不是一样的”,并且学生对课本中的答案也不会进行探究,这失去了做实验的根本目的。
3.实验教学的重点有所偏差
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实验的步骤正确与否,在实验之后用划重点、题海战术来为学生加深正确实验步骤的所应注意的事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丧失了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让学生无端的增加了大量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这不但会让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产生莫大的抵触心理,还会让学生们丧失对生物学科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
例如:学生在进行显微镜操作时要将视野中图像向左移动,时常会之间将载玻片往左移动,这时候教师应当对学生现场直接作出引导,尽量避免让学生背记实验步骤的情况。
二、对当前初中生物现存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树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群众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化教育愈发地重视,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不断结合当下的教学特色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革新,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对初中生物教学理念进行重新的树立,推进初中教育素质化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对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在之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比赛方式让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励学生去自主地探索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列一些可以种植简单且周期较短的植物名单,让学生们选择他们喜欢的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在动手培育植物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和学习到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全过程。
2.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留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观察或是了解到的相应知识进行发言,既可以鼓舞学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又可以为其他同学扩展知识面。
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初中生物中《植物的生殖方式》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植物,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在校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户外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一课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生长影响的实验教学。因为要探究两个条件对霉的生长影响,教师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不急于告诉学生具体的实验步骤,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尊重学生的思考意见,再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自主探究。
3.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实验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改革,抛却形式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蒜苗生长进行观察,将蒜苗放在向阳、阴暗、潮湿、干燥四个环境下观察,让学生尝试总结蒜苗生长情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
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用于探究的精神。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给予学生动手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存祥.(2012).浅析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教育革新(2),34-35
[2]李世刚.(2013).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4),168-168
5.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篇五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
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九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被调查人数×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实验十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十四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五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十六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方法体系。
1、常用器材和**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碘液:鉴定淀粉。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吡罗红:对RNA进行染色
实验设计的技术手段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如对光、低倍物镜的使用、高倍物镜的使用、反光镜的使用、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对象、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适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8、同位素示踪技术: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高中生物复习的十个常见误区
1.认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是无丝分裂。其实,变形虫分裂过程中有核膜解体、纺锤体和染
色体形成等过程,是典型的有丝分裂。
2.认为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其实,在生物体内有些反应是不需要酶的,例如“水的光解”,只需光和叶绿素分子,没有酶的参与。
3.认为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培养出的婴儿。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即在体外的一定培养液中让精子与卵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行分裂,发育成一个多细胞胚,再将这个胚移植到母体培养,最终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4.认为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其实,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不含线粒体,因为它们长期适应寄生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缺乏游离氧气的环境中,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5.认为腺体都是内胚层发育而来。其实,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垂体等腺体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肾上腺、精巢、卵巢等腺体却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6.认为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其实,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只是无其他细胞器的明显分化而已。
7.认为人体的体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实,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消化液、汗液和尿液等都是体液
8.认为酶都是蛋白质。其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②有些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③有些酶是由核酸组成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9.认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其实,已发现自然界中大约有500个种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当它们捕虫时则以狰狞的消费者面貌出现。10.认为“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其实,多倍体应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由其花粉经离体培育法获得的新植株,体细胞内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由于不是合子发育而来的,所以不是三倍体,而是单倍体。
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特例汇总
1、人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2、一般体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增殖方式是减数分裂;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但是人的红细胞不能增殖。
3、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而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4、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一般不具全能性,但卵细胞比较特殊,其全能性较一般体细胞的全能性高;在自然界中,有的极少数生物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象蜜蜂中的雄蜂、蚂蚁中的雄蚁及蚜虫中的雌虫等。
5、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的水的光解就不需要酶,只是需要利用光能促进水的分解。
6、光合作用一般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但蓝藻和光合细菌的他们没有叶绿体,同样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7、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8、人体酶适宜的PH值一般是接近中性,但胃蛋白酶的适宜的PH值是1.5-2.2。
9、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大多数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吸收后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吸收甘油与脂肪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0、纤维素在人体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等,也是人体也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1、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12、有氧呼吸一般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而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的有氧呼吸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13、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几种特殊生物的代谢类型:①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②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③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16、并不是所以叫菌的都是细菌,带杆的、带球的都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乳酸菌其实是乳酸杆菌;酵母菌不是细菌,而是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17、一般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而病毒(由蛋白质与一种核酸构成)、类病毒(只由核酸构成)及朊病毒(只有蛋白质)则没有细胞结构,但他们同样有严整的结构。
18、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①下丘脑:是神经系统控制 内分泌系统的桥梁,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还能分泌激素,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②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内分泌系统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体现。③胸腺: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经胸腺素的作用而转化为T淋巴细胞,因此,胸腺即属于免疫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④胰脏:外分泌部—胰腺,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属于消化系统。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属于内分泌腺;胰岛中的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 细胞:分泌胰岛素。⑤性腺:分泌性激素,属于内分泌系统系统;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属于生殖系统系统。
19、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20、组织培养是属于无性生殖,但是花粉离体培养一般认为是属于有性生殖。
21、果实、种子基因型的特殊性:种子的果皮与种皮是属于亲代的,而胚与胚乳是属于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做母本,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做父本,授粉后,结出果实中胚细胞、胚乳细胞、果皮细胞的基因型依次是AaBb、AAaBBb、AABB。
22、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样相同,而X与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其形态大小相差较远
介绍几种制剂的作用
(1)2,4-D生长素类似物: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培育无籽果实。(2)10-4M的秋水仙素:a.诱发基因突变。b.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多倍体。c.单倍体育种,培育纯种。高考资源网
(3)0.9%生理盐水(维持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形态),10%KNO3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5%CaCl2溶液和0.01%亚甲基蓝溶液(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15%盐酸溶液(对根尖解离),丙酮、酒精(溶解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30%蔗糖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4)紫外线:一定剂量作为能量、保温,高剂量导致细胞基因突变。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6.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总结 篇六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
6.杂交法:如植物的杂交、测交实验等。
7.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对Ca和Si的选择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8.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实验”“植物向性动物的研究”等。
9.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10.引流法:临时装片中液体的更换,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于另一侧滴加换进的液体。
11.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⑴增加水中O2: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⑵减少水中O2: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⑶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Na2CO3溶液;
⑷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
⑸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酒精脱色);
⑹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⑺单色光的获得:棱镜色散或透明薄膜滤光;
⑻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去掉血液中的Ca2+);
⑼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⑽骨无机盐的除去:HCl溶液;
⑾消除叶片中脱落酸的影响:去除成熟的叶片;
⑿消除植株本身的生长素:去掉生长旺盛的器官或组织(芽、生长点);
⒀补充植物激素的方法:涂抹、喷洒、用含植物激素的羊毛脂膏或琼脂作载体;
⒁补充动物激素的方法:口服(饲喂)、注射;
⒂阻断植物激素传递:插云母片法。
1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现象的观测指标
⑴光合作用: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生成量。例:水生植物可依气泡的产生量或产生速率;离体叶片若事先沉入水底可依单位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目;植物体上的叶片可依指示剂(如碘液)处理后叶片颜色深浅。
⑵呼吸作用: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有机物消耗量
⑶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或元素示踪法
⑷细胞液浓度大小或植物细胞活性:质壁分离与复原
⑸溶液浓度的大小:U型管+半透膜
⑹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⑺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体长变化)
⑻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昏迷)
⑼胰高血糖素作用:尿糖的检测(在尿液中加班氏试剂进行沸水浴,看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⑽菌量的多少:菌落数、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⑾生长素作用及浓度高低的显示:可通过去除胚芽鞘后补充生长素后的胚芽生长情况来判断(弯曲、高度)
⑿淀粉:碘液(变蓝色)
⒀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沸水浴后生成砖红色沉淀)
⒁CO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⒂乳酸:pH试纸
⒃O2:余烬复燃
⒄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⒅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⒆DNA:二苯胺(沸水浴,蓝色)、甲基绿(染色后,呈绿色)
7.关于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七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只要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死板地操作即可,一般由教师来准备实验,学生来完成实验,实际教学效果差。为了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尝试对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有以下做法。
1.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能力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讲解与示教,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这样造成实验从属于理论课,内容偏重于验证理论,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次实验课都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一切准备,学生按老师所讲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后学生对此印象也不深,照抄课本把实验报告交上来[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轮流写预习报告,在开放性条件下提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修改实验方案后,进课程结束时,安排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实习,学生分组到不同的岗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摩,并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然后不同岗位的学生换岗,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亲身体会生产实践,激起学生的责任感。
3.建立多元考核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采用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理论课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1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结合。
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比例为6∶4。理论课的平时成绩主要指课程表现、课堂纪律和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参与和讨论;实践课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态度,实验纪律,以及在设计性实验操作中的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
3.2理论课成绩与实践课成绩的结合。
理论课成绩与实践课成绩的比例为4∶6,实践课成绩包括基本技能成绩(40%)、实验成绩(40%)和实验报告成绩(20%)。
3.3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合。
学生自评成绩、互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成绩的比例为3∶3∶4。
这三种考核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包含,构成一个考核网络,最终决定学生成绩。
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以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时间较短,但准备工作非常繁琐,每次实验之前均有大量的玻璃仪器需要清洗、包扎、灭菌等。目前,各个学校均面临学生人数明显增多的局面,这些工作单独由教师或实验教师去完成,工作量很大。同时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多学生并不珍惜上实验课的机会,对实验敷衍了事。因此我们对学生分组,由学生按照要求,在教师的演示和指导下准备实验,如清洗、安装玻璃器皿,做棉塞,灭菌操作,配制试剂,等等。学生的感受很深刻,了解到了准备实验的辛苦,也由于参与了实验准备过程,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实验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又获得了准备微生物学实验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开展工作。
3.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应根据本学科的具体特征,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系统的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注重基础技能操作,如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培养基的配置、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染色镜检等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重点和注意事项,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其次,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做基础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得结果与实验前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充分讨论所得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
4.实施成效
4.1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改革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训练、成果展示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找到了自信。
4.2课程在内容设置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从发酵工程的基本知识入手,以常规发酵目安排教学,逐步深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更能适应未来就业需要,以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近距离对接。
5.结语
教师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紧贴岗位能力需求,能真正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而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薛娟萍,苏杰南.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职业圈,2007,19:114-115.
[2]皇儒强,尤蓉,李娘辉.发酵设备课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现代食品科技,2007,8(23):98-99.
[3]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山大学学
报,2003,1,(23):155-157.
机械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刘洪桥
(陕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陕西汉中
自实施“素质教学”以来,各学校密切结合国家的培养要求,依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推行学科实验的教学体系改革,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高职院校作为学校与社会的中间体系,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使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特点及实施建议
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的制约,对投入实验室的设备资金等有限制,教学和实验室相对简单。因此创造实景育人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实践教学贴近工程实际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教学对象的不同,需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策略去全面培养学生。
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实验室构建方面。在实验设备可以达到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引进一些高质量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良好条件,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验与创新的兴趣。二是加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实践认知,注重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机器设备的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感性认识、实践经验来加强对机械知识的学习兴趣。三是增加机械课程现场教学的课时数。
二、注重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
我校组织各位老师,共同商讨,确立了一个更加贴近学主动性,又能使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4. 综合实验的开展
为了克服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连贯性的缺点[2,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建立了一些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具有一定创新研究性的综合性开放实验。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意识。
在课程后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查阅资料,查找实验方法,以解决自己的未知为目的,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中要求涉及所学过的各种实验操作,如细菌分离培养、染色、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方案完成后指导老师根据实验室条件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等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学生再进行修改。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段时间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并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以满足实验需要。实验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并将论文制作成幻灯片,班级内部进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实验过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通过学生实验的尝试,科研课题可得到一定的初试,为教师课题的后继工作打下基础[4]。
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技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
生学习的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项目设置、课时多少等都进行认真商讨。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实验,我校开放了大量公共实验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条例,确保实验室开放与使用的安全与顺利。同时我校还建立了网上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大家查询预定信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实验操作。
我校还设置了一些验证性实验模拟平台,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注重学生对感性认识的理解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为目标,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增、逐层推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层次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同时结合工程项目队工作人员解说,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使学生具备中等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实验探究,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将有创意的设计转变为产品。
三、重视教材和实验大纲的改革
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设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重,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这一直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建立理论模型,加深基础认知的关键。通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情况,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尽早地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给学生一个尽早接触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机会。开放性实验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5]。
5. 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实验课的效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了科研意识和专业信心。实验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杨双全,孙慧.浅析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0,(6):25-27.
[2]周志平.如何构建开放实验教学机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3):125-128.
[3]姜文龙,韩凤春,高万云,等.设计性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2):103-106.
[4]左勇.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7-69.
8.初中生物实验改进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 实验改进 生物教师
生物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书中给出的材料当然是经典的,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索,努力去寻找采集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下是根据我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体会,对其中两个生物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介绍如下:
1.探究水分运输途径的小实验
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说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教材中给出的材料是树枝,我们观察过这个实验效果不是太明显。经过多种材料的筛选我发现:观察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好材料——白色月季花准备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倒入半瓶红墨水,再剪取有叶和白色花的植物 枝条,插入瓶中,放在阳光下,过半个小时,花瓣和叶脉都会呈现红色。
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向切下一段,可以看到截面上出现的一些红色细点, 把茎纵向切开就可以看到一些红色的线,这叫维管束。植物的茎就是通过维 管束来输送水分和养料的。把植物枝条插入红墨水中,由于叶片和花瓣的蒸腾作用,红色墨水就会自下而上逐渐延伸到叶脉和花瓣中。观察效果明显。下图是实验过程图:
■ ■
2.鸡蛋气孔的观察
目的:观察蛋壳上的气孔,了解它的作用。
实验前的思考 挑选蛋种,应该挑选蛋壳上不沾污秽的蛋,被沾污的蛋往往孵不出小鸡。蛋壳上粘附了脏物不能水洗,洗涤后的蛋极易腐败。由此可见,蛋壳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密不透”风“的。
方法:注射墨水观察气孔
材料器具:鸡蛋;放大镜,探针,注射器;红墨水或蓝墨水。
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蛋壳,可以看到蛋壳表面粗糙,有许许多多极细微的小孔。
2.取一只鸡蛋,先用探针小心地在蛋的一端钻一个小洞。再把探针伸进蛋内,以小洞为轴心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搅动,搅和蛋黄和蛋清。
3.用注射器伸入小洞逐次抽出蛋的内含物,直到抽清为止。
4.再用注射器吸取墨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直到蛋内灌满墨水为止。
5.接着,用注射器向小洞里面慢慢地注射空气,然后观察蛋壳表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空气的注入,蛋壳表面有墨水慢慢地渗出。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应该小心仔细,保持蛋体的完好。
2.小洞不宜大,否则注射空气时墨水会从小洞中溢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蛋的小洞上盖上几层纱布。注射时,用手按住覆盖在小洞上的纱布,堵住针头和小洞之间的空隙。也可以用蜡把小洞封住,再注入空气 。
教材中吸取完蛋壳内含物后再用注射器吸取墨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直到蛋内灌满墨水为止接着,用注射器向小洞里面慢慢地注射空气,然后观察蛋壳表面的变化。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第4,第5两步在操作时容易使鸡蛋壳破裂,在吸取内容物后用注射器吸取清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一些做一个简单地清洗后,用注射器吸取出后,再用注射器吸取墨水,分次向小洞中注入直到蛋内灌满墨水为止。接着,用注射器向小洞里面慢慢地注射空气,然后观察蛋壳表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空气的注入,蛋壳表面有墨水慢慢地渗出。观察效果明显。下图是实验过程图:
9.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答题 篇九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10.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篇十
一、实验原理的概念: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二、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
三、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
一般有两种题型:
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
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
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
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
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四、典例剖析:
1、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2、全国卷Ⅰ第30题:(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写实验原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解析:此题给出了实验步骤。让考生写出实验原理。
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即高考答案“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此实验原理包括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也体现了实验步骤设计的整体思路。
五、课堂练习:根据实验背景和实验步骤写原理。
1.你曾看到过某些水果如苹果、桃子等以及某些蔬菜如马铃薯、山药等去皮后颜色的变化吗?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原来是由于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研究表明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据测定得知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用抛光、增白、上油等方法处理陈稻米,以假乱真,坑害消费者。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原理,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并预测结果及结论。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1%愈创木酚(氧气存在时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与氧浓度成正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等量的待测稻米
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往两只试管内加入适量等量的1%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充分摇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第三步:将两试管中浸有l%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l%过氧化氢分别滴向培养皿中的稻米,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稻米是新稻米还是陈稻米
实验原理:要写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自变量的作用原理,因变量的检测原理等。)或(操作原量、现象原理。)
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成正比。
预期结果及结论:A培养皿中的新稻米呈红褐色。B培养皿中的待测稻米若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则是陈稻米;若待测稻米颜色也呈红褐色,则是新稻米
实验八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实验原理:包括实验的科学论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和整体思路。不过不用答整体思路。
2.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度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
实验前pH6.16.16.1
实验后pH5.95.65.3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l)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pH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线粒体
30.(21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05全国一30.(21分)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30.(21分)
(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1、20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
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
1、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高中生物实验改进】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实验四07-31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09-03
乡镇高中生物实验现状10-17
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06-25
高中生物研修心得06-14
高中生物听课感悟09-01
高中生物预设与生成06-08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06-21
高中生物教学应用07-29
高中生物试卷讲评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