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古诗词完美

2024-12-02

六下古诗词完美(共6篇)

1.六下古诗词完美 篇一

小学毕业班语文古诗复习课设计

漫 步 古 诗 园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读诗句、晓诗意、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掌握如何阅读诗歌,感悟诗情。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上下册所学过的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二、欣赏图画,感受诗篇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4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

(1)、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首词描绘了秀丽的山乡春景,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学生朗诵。

预设:《春雨》《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惠崇春江晚景》(苏轼)、(3)、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

学生朗诵。

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

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元日》、《梅花》

(4)、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回味无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舞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鹿柴》、《望岳》)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第一幅图,居然由一幅画联想到了这么多有关联的诗词,同学们真了不起啊!老师真佩服!其它三幅图啊,老师想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按照我们刚才联想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复习,并把你们联想到的古诗题目写下来,同时交流一下古诗内容。如果有时间也可以一起复习几幅图哦!

2、学生按小组复习,老师巡视,并参与活动。

3、全班交流。

(1)、出示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图)看到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有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出示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书中插图)看到此图,你仿佛想起了——

A、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B、看到祖国统一竟喜极而涕,这是多么浓郁的爱国热情啊!真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啊!像杜甫这样爱国的诗人数不胜数,他们也写下许多杰出的爱国诗篇,你还知道哪些? 预设:《过零丁洋》、《春望》、《秋夜将晓出净慈寺迎凉有感》、《十月二十四日风雨大作》《示

儿》

过渡: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负责的父亲,还记得他教育小儿子读书的诗篇吗?关于读书的诗篇还有很多,如——《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你从这些读书名诗中懂得了什么?

(3)、出示图,《石灰吟》插图,看到此图,你想起了——

A、从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B、这一类的诗篇诗人都借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称它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那你知道类似的诗篇吗?

预设:《青松》《墨梅》《马诗》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想象,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描写四季美景、友情送别、托物言志、热爱祖国、读书学习等相关诗句。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阅读诗歌。

三、阅读诗歌,感悟诗情

1.阅读诗歌,感悟诗情,通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读懂题意;借助注释,读通诗句;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举例:(出示: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降(xiáng),服输。②“骚人”,即诗人;阁,同“搁”,放下。③“平章”,评论。

(1)了解作者,读懂题意

初读一首诗,我们首先要看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人的基本情况如何,写诗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然后再读懂诗题。

出示:【作家卡片】卢梅坡:属于花鸟诗人,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其诗中从不感慨国家大事与黎民疾苦,以揭示事理为主。读读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2)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阅读古诗,一定要借助注释,因为古诗词中的许多字音、词义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按现在的读音、意思去理解必然会出错,因此,阅读时要做个有心人,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指名读古诗《雪梅》: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我们基本读通诗句之后,还应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

色彩鲜明,可触可感的图画。

出示:《雪梅》(配图)在你的头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谁来描述一下?

师: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引背)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巧妙地突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作者用梅和雪 争春的现象,来告诫人们: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其实这首诗也是属于托物言志一类的诗。

齐读古诗,自由背背。

5、小结:刚才我们从了解作者,读懂题意;借助注释,读通诗句;充分想象,领悟诗情这3方面来阅读古诗,准确地感受古诗《雪梅》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

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

我们还以托物言志的诗为例(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练习比较诗的异同:

(1)从作者来看,《墨梅》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竹石》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代______;三首诗都是采用了_______的手法。

(2)从内容上看,《墨梅》、《竹石》、《石灰吟》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事物,分别写了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从表达的志向来看:《墨梅》表达了_________;《竹石》表现了__________;《石灰吟》表现了____________。

(4)从修辞手法来看:不同的是_______和______运用了__拟人___修辞手法,_______和______运用了___双关____的手法。

五、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作业纸)

(1)情景一:小学毕业在即,同窗好友就要分离,在写给你好友的同学录上,你会写下哪些诗句呢?在这里我们自然还会想到一些送别诗:(出示:送别诗填空)海内存知己;劝君

更尽一杯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桃花潭水深千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还可以写下激励性的诗句(课件出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情境二:搜狐网站2003年3月21日消息:在美对伊战中,美国为在伊解除作战士兵的思乡之苦,在军营中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士兵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互通讯息。一位美军家属在受到采访时说,没有什么能比收到来自前线作战亲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贵的了。由这则消息你可以联想到了哪句诗句?

情境三:中秋佳节,远在美国留学的小王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贺卡祝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平安,请你替小王在他的贺卡上写一句诗,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情境四:暑假期间,李明到南岳旅游,当他爬上衡山祝融峰顶时,面对眼前美景,一句诗从他的口中脱口而出,你猜会是哪一句?

(2)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这是同学们在《老师我想对您说》小作中的一些作文片断,例一:深秋,火红的枫叶,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红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例二:、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例三: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你不就像我们的老师吗?我们在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作业纸)

菊 花(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2、“似陶家”的陶家,指的是哪一位爱菊的诗人的家?他《饮酒》中的爱菊名句是什么?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表明了什么?

3.默写陈毅的《秋菊》,风霜重重恶;,?诗中的秋菊具有的品格

4、结合陈毅的《秋菊》再读读古诗想想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附板书设计

漫步古诗园

观图―――忆诗―――晓诗―――归类

四季美景

友情送别

托物言志

热爱祖国

读书学习

读诗方法:

1、了解作者,读懂题意;

2、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3、充分想象,领悟诗情;

2.六下古诗词完美 篇二

师: (板书:匆匆) 预习过课文, 你们应该知道,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 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到时间匆匆, 古往今来, 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 他们是怎么表达的。 (板书:表达) 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 (背景音乐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 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 会各具特色。开课伊始, 教师从内容入手,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 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 从“表达”的角度, 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 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 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 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 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 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 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 (板书:清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 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板书:散文) 让我们通过学习, 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 请大家拿起笔, 边听边动笔, 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 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师播放朗诵音频, 生听读并做记号)

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 我们来交流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 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汇报交流, 过程略)

师:非常了不起, 你们都很善于倾听, 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 但又集中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 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 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 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 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 这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 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 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 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 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一) 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 (板书:明了) 大家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 这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 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 都能让你有所发现, 有所感受。看来, 《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 (板书:经典) 再看看, 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 (生读问句, 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经典, 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 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 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课件出示)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 “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 学生有了“疑惑”, 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 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 在发现中领悟, 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 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 (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 杨柳, 桃花。

师: (师生接读第一句) 这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 从第一句“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再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 不断强调。

师:很好, 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 写“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 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 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吗?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 通过这样的对比, 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 希望抓住时光, 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 带着理解去读, 会读得更有滋味。 (生读)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 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其实, 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 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 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 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 (板书:内容, 形式) 真会读书。现在, 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 关注作者的表达。 (生读)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 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 在这样的领会中, “话锋”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 学生赫然发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而也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教师的设计, 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 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三)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 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来表达, 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 (板书:陌生) 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 这一段让我们更熟悉。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 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 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生:洗手, 吃饭, 睡觉, 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 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 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 时间过去;玩游戏时, 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 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 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 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 相反, 是逃去如飞的, 找几个词来说说, 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 闪过, 伶伶俐俐……

师:是啊, 用词多么准确, 多么形象啊。孩子们,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 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生读)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 在陌生中寻找疑问, 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 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 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 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 各种方式, 不厌其烦地读。 (板书:读) 接下来, 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内容上, 你读懂了什么;形式上, 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自由读)

生: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 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 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 所以很惆怅。

师:好, 你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时间匆匆。请你说说, 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 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 让他心痛, 这是他的八千多个日子, 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啊。请你读出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 惋惜, 悲痛。 (生读)

师:是啊,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 不管是谁, 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 都会害怕, 怕得冷汗直冒, 热泪直流, 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 (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好!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种切实的感受, 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 (生再读第二段)

【点评】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 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 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 是思维的进步。

四、延伸, 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 发现了一些经典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 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是值得我们深入其间, 沉醉其中, 不断涵泳咀嚼、反复品读的。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课件出示)

(生读课件中的文字)

师:课后,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 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点评】通过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向经典学习表达, 是完全正确的, 但语文学习从来就不能用纯理性的思维模式, 如果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同时, 再次回归到经典所传递的思想, 回到开课时关于《匆匆》一课慨叹时光流逝, 不能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笔者以为, 可更加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使这篇“指向表达”的设计, 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总评】

感动于何捷老师在以《匆匆》一课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之后, 仍能不断思考、改进、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怀着崇敬之心认真阅读了他“指向表达”的《匆匆》最新版教学设计, 我以为, 这篇教学设计很有现实意义, 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多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表达方法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注文体特点, 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的课文, 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何捷老师善于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 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何老师的教学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 因此, 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师则不惜时, 反之则略讲。这样的处理, 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 关注学习主体, 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何捷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之所以思维活跃, 几乎每一个结论都来自学生的发现, 那是因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每个教学环节都遵从“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3.六下古诗词完美 篇三

(2012盐城)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分)

(2011盐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2010盐城)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2009盐城)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8、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2008盐城)游 山 西 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9.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4分)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2012连云港)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3分)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2011连云港)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2010连云港)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李白诗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1分)

李煜词借月亮表达了离愁。(1分)

王建诗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1分)

8.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李白诗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李煜词用比喻手法,以“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王建诗用夸张手法,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2009连云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2008连云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分)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2012徐州)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2011徐州)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2010徐州)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凄苦的心情。

(2009徐州)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最爱(爱)(1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2008徐州)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 分)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1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2 分)

答: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2012扬州)【甲】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①当时体,轻薄为文哂②未休。尔曹③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shěn):讥笑。③尔曹:你们。

8.甲诗中“李杜”也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轻薄”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2分)

9.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甲诗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2011扬州)【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乙】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秋涨池。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当共剪西窗烛,洛阳亲友如相问,却话巴山夜雨时。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⑴“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2分)

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⑵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的志向。(4分)

(2010扬州)【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乙】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注释:①参军:官名。②丹阳郭里:地名,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今属江苏,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地方。10.这两首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2分)王勃诗豁达、昂扬;严维诗依恋、哀婉。

11.【乙】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怎样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的?(3分)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空阔、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就你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2009扬州)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①11.(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早春(或“初春”)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暮春(或“晚春”“季春”)时的景物。(2分)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1分)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3分)

(2008扬州)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漂泊远方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 繁花似锦情景。(2 分)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像,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3 分)甲诗:(要点):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1分),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1 分);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1 分)(2009宿迁)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答: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答: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2分)

分)

(2008镇江)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诗歌颔联通过絮和萍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心情。(3分)8.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2分)

4.六下复习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一 生字词掌握

zī yuán

ēn cì

kū jié yáo wàng kuàng wù jié zhì jīng yíng

làn yòng wēi xié shè xiǎng yí mín mù dǔ shèng jié ùn mǎ

xióng yīng pò suì zhǐ wàng chán chán

huí dàng shàn dài sōng zhī bǎo guì zī yǎng yīng ér

juàn liàn zàng lǐ bēi jù zhì lǐ dàng yàng lǐng wù zhǔ chí

guī sù yǔ diào hé ǎi kě qīn yí xiè qiān lǐ

fēn zhì tà lái tāo tāo bù jué shēng mìng chuí wēi shìwài táo yuán

cóng tiān ér jiàng shǎn shǎn fā guāng

fēng yǔ tóng zhōu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可亲

群星()()

不加()()

()()不绝

()()千里

震耳()()

纷至()()

从天()()流连()()

毫无()()

()()而来

()()而去()()一息

()()不息

风雨()()

日月()()生命()()

世外()()

闪闪()()

()()而渔

第二课时

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1.《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打比方:‚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列数字:‚……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作比较:‚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2、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日积月累: 默写第四组日积月累‚环保宣传标语‛,并从课外再写三句 课外:

四、重点段落背诵默写

1.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条

(),每一根(),每一只(),还有那(),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和()中,都是()的.2.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也是().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那()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

().河水为我们(),滋润我们的(),养育我们的().河水()我们的木舟,木舟在()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3.印第安人喜爱()的气息,喜爱它()的声音,喜爱()的松脂的().4.()与它()是一体的,清风给了(), 也送走了().五、课文知识点掌握

由所学课文想开去: 1.《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如果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可再生资源不但不能再生,还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联系到生活中,这些生态灾难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化……

2.《大瀑布的葬礼》想到我们目前一些面临枯竭的瀑布,想到该如何去保护它们.3.《青山不老》想到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节约每一张纸,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栽种小树苗……

4.《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联系生活来谈? 第三课时

一、生字词掌握

shū shì gē bǎn bào yuàn qīng tīng miǎn qiǎng xiān qǐ kuí wǔ sī pò

yán sù yōu lǜ dǎo méi zhuāng zhòng yí shì bào qiàn zhuī wèn gē shě

liū zǒu shén shèng huāng táng shēng wàng yōu yōu jiè yì kuān hòu jié lì

máng rán cán jí shòu xuē zhāng huáng tài rán qiáng zhì quàn zǔ zháo mí

jiāo huáng rú yuàn nài xīn xiū lǐ xīn jīng ròu tiào zì zuò zì shòu zì yán zì yǔ féng féng bǔ bǔ dà chī yì jīng liú lián wàng fǎn shēn wú fēn wén liū zhī dà jí

shí zhǐ lián xīn nù mù yuán zhēng xìng gāo cǎi liè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寒风()()

汹涌()()

波涛()()

自()自()

心惊()()()()不安

自()自()

流连()()

刻骨()()

怒目()()()手()脚

兴高()()()()大吉

十指()()()()分文

第四课时

三、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1.《穷人》:‚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侧面烘托桑娜对家人的热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飞这样做不可.‛(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2.《唯一的听众》:‚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明‚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琴充满信心.)日积月累:传统美德名言警句

1、《老子》

2、《庄子》

3、《论语》

4、《礼记》

5、《袁氏世范》

课外补充: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四、重点段落背诵默写(无)五、课文知识点掌握

1.《穷人》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本课的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1)

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赞颂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在写作上,通过(环境),(心理)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多处运用省略号,主要作用有(1)表现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3)表示语意的跳跃(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他还有其他的作品:《童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唯一的听众》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3.《绿山墙的安妮》创作于1904年,作者是(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还写了另外六部小说《少女安妮》、《女大学生安妮》、《风吹杨柳的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温馨壁炉山庄的安妮》、《彩虹幽谷》.六、课标古诗

1.《元日》----()一岁除,春风送暖().千门万户(),().2.《泊船瓜舟》----京口瓜舟一水涧,().春风又绿江南岸,()? 3.《书湖阴先生壁》----(),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5.《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6.《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正是河豚欲上时.7.《题西林壁》-----(),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8.《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不肯过江东.第五课时

一 生字词掌握

shè jì shī gōng zǔ náo jié chū xiū zhù kòng zhì hōng dòng jiān jù

()()()()()()()()chǎn píng miǎn lì ní jiāng zhēn zhì bìmiǎn méng lóng chà dào

è liè

()()()()()()()()yìin yòng qiáng liè qī liáng fǔ yǎng chún jié chén mèn kān cè tiáo jié fù sū

()()()()()()()()()rè liè gāng jìng lǐng lüè xiān qū mí liàn zhuāng diǎn jīng tàn sīcháo qǐ fú

()()()()()()()()xuán yá qiào bì kuáng fēng nù háo rě rén jī xiào qǐn bù ān xí kě jiàn yì bān

()()()()()bǎi zhé bù huí shuǐ luò shí chū bō tāo qǐ fú bìkōng rú xǐ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峭壁

狂风()()

攀山()()()()讥笑()()灰天()()安席

可见()()

水()石()()()不回()()起伏

碧空()()三 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日积月累:爱国名言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3、唯有

是值得宝贵的,唯有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 ,离开了她, ,我就 ,(把金)

5、补充爱国格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爱国古诗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六课时

四 重点段落背诵默写

詹天佑 ,也 ,毅然接受了任务,.哪里 , 哪 里 ,哪里 ,哪里 ,都要经过勘测,.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 ,不能.‘

’‘

’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 , , 在峭壁上、.塞外常常 , ,.不管,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 ,;晚上,他就、.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否则, , 还会.五 课文知识点掌握

1、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打动了你?说说理由!《詹 天佑》:我被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所打动.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詹天佑临危受命,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了 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性的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在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创造才能,提前两年完成铁路竣工.长了中 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怀念母亲》:我被作者在自己亲身母亲离去时,内心承受巨大痛苦时的情节所打动.作者从小就离开母亲,很少回 来,没有很好的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她带着遗憾与不舍离开这个世界,这使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唯有关 于母亲的记忆成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慰藉.2、歌颂祖国的诗文: 《归根》、《江山如画》;歌颂祖国的歌曲: 《歌唱祖国》《祖国你好》

近年来祖国或家乡发生的变化:

你知道多少祖国建设的新成就:新农村建设,铁路建设,经济发展

祖国版图上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长的古代防御工事——()

世界最高的咸水湖——()

世界最高的山峰——()

世界最低的盆地——()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4、演讲稿的特点 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六 课标古诗

1、()万事空,()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示儿》.宋.陆游

2、三万里河东入海,()。()胡尘里。()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3、()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宋.范大成

4、()杏子肥,()菜花稀。()无人过,()。——《四时田园杂兴》.宋.范大成

5、泉眼无声惜细流,()。(),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唐.杨万里

6、()六月中,()四时同。(),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唐.杨万里

7、(),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宋.朱熹

8、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题林安邸》.宋.林升

第七课时

一 生字词掌握

yín sòng

chàng hè

pù bù

tǐng bá

shēn qū qīng shuǎng dǒu qiào

qiào lì

()()()()()()()()

jīng zhì

yùn hán

xiá kè

jìng mì

ào mì

zhuī suí

xiǎo xiàng hōng kǎo()()()()()()()()

yīn yùn

tàn suǒ

yǎn zòu

qín miǎn

áo yóu

qīn wěn

shén qí

yōu yǎ

()()()()()()()()

huān yuè

qīng cuì

níng jù

biàn rèn

qīng xīn

dé gāo wàng zhòng()()()()()()

bù jū yì gé yì wèi shēn cháng bié yǒu shēn yì jīn jīn lè dào

páng rán dà wù

()()()()()xíng sè cōng cōng zuǒ chōng yòu zhuàng nián guò huā jiǎ

qí miào wú bǐ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岁月()()

波光()()

()()乐道

别有()()()()攘攘

()()深长

花色()()

驻足()()()()大物

()()匆匆

望而()()

千峰()()

绵亘()()

随心()()

()()一格

旁逸(窈窕(真

左(年过()()()右()()))

()()直跳

()()归)

奇妙()()

德高()()

第八课时

三 课文语言积累运用

1.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用上‚不……不……也不……就……‛写一句话)2.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能仿造一字诗也来写写吗? 日积月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新雷》 3.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4.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秋夜洛城闻笛》

5., 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6.不是花中偏爱菊,.(元稹)---《菊花》 四 重点段落背诵默写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

,在涧水上

? 你把多少人马

, ,你

,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岁月悠悠, , ,唯有你依然如旧.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

,露珠与我.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

,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我脚下

,深深扎进

;头发

,胳膊

,血液 ,在年轮里、.3.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一片落叶, 细数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听见

..4.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

在天上吼叫,又像有

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

? 5.大街小巷里,的小圆虫 , 披着

的彩衣.在这些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

,逗得多少虫子

.五 课文知识点掌握 1.《山中访友》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2.《*山雨》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草虫的村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4.《索溪峪的‚野‛》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独特感受.六 课标古诗

1.《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不拘一格降人才.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儿童散学归来早,.3.《所见》

牧童骑黄牛,., 忽然闭口立.4.《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东西南北风.5.《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粉骨碎身浑不怕,6.《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不要人夸颜色好,7.《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乡村四月闲人少,8.《游园不值》

5.六下语文目标答案 篇五

一、字词句积累与运用(2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7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而(yǒnɡ ɡǎn)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跨过艰难坎坷,经受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A 谱写了 B(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恢弘诗篇。今天,我们的祖国大踏步赶上世界前进潮流,迎来繁荣昌盛的光明前景。当代青少年要高扬爱国主义的光辉(qí zhì),追求卓越,乐于(fènɡ xiàn),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C(奋发有为/奋不顾身),奏响辉煌的青春乐章!1.“举世瞩目”的“瞩”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除去部首再查 画。(1分)2.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3.在横线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人B、C两处。(2分)B处应填_______________,C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5.口语交际(6分)

亲爱的同学,在人生旅途中,你已经走过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迎送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这些幸福难忘的日子里,是父母,像日月一样紧紧相伴在你身边,用一片真情呵护着你,培育着你;是父母,带给你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成功的动力。而他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岁月沧桑的印记。但他们无怨无悔,只用自己的爱心蘸着浓浓的真情默默地为你书写着一个大字——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下面假设的各种情景,向自己的父母说一些真心话,诉一片真情。(要求:说话意思要明白,语言要得体。在表述时,可同时针对父母两人,也可只针对父或母。答题时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

(1)当父母为你过度操劳病倒后,你安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地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在老师、同学面前评价自己的父母时,你深有感触地说: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育才小学决定于9月21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举办全校学生参加的诗歌朗诵会。请你根据活动目的,为本次诗歌朗诵会取一个名称。不超过8个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朗诵会 7.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1)少壮不努力。(长歌行《汉乐府》)(2)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3)天地本无心。(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4),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冬景》)(5)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荷塘旧事》)(6)《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刻友谊,为历来人所称道。8.句子演练(3分)

(1)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换一种表达法)(《草船借箭》)

(2)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缩句)(方纪《三峡之秋》)

(3)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于康华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修改病句)

二、阅读理解与运用(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

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其一人专心致志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2)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4)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2.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通过两个学棋之人之间的,启示我们不管学习什么,都要。(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7题。(11分)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最近的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

13.海啸是一种怎样的现象?请从文中找到一句较恰当的话用横线画出来。(2分)14.从文中看,引起海啸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二是,三是。(3分)15.作者引用杜甫诗句“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的目的是什么?(2分)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B.导致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各种海洋地质的突变。

C.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

D.由于海啸产生的主要诱因在海底,所以它造成的危害都非常小。

17.文中第4自然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17分)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 游宇明

①人生有两种成功: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或权力;一种是虽然没有外在的成功标志,但你的性格有人喜欢,你的操守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一颗纯净优雅的心。前一种成功受天时地利人和的限制,获得它们的人不会太多;后一种成功则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而心灵就像一棵树,有时难免生出枝枝蔓蔓,要让它保持纯净优雅,我们就必须对它进行修剪。

②剪去散漫。一个人固然不应该把生命的弦绷得太紧,否则,可能会有弦断之忧,但我们同样不能对什么都不在乎。一个人工作、生活过于散漫,必然导致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从而一事无成。

③剪去阴暗。人与人相处,贵在灵魂透明。你的心灵透明了,别人与你相处才有安全感,你才可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如果一个人心理阴暗,事事都想算计别人,你的朋友就会愈来愈少,自己遇到什么困难也没有人愿意帮你,寂寞、孤独、无助必然会成为你生命路上的一颗颗巨石。

④剪去浮躁。希望自己在生活中顺风顺水,在事业上平步青云,这固然可以理解,但你必须学会一步步来。春天只有播种,夏天只有浇水施肥,秋天才能指望有所收获。如果你为了追逐一夜成功而要省略奋斗的过程,那么,即使成功了,也肯定是虚飘的,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失去。

⑤剪去虚荣。俗话说:“人活一张脸。”在乎脸面,希望自己在公众中有个好的形象,这是人之常情。只是这种在乎不要太过,太过就变成了虚荣。现在有些人虚荣心极强,写了几十首诗,就自称“中国诗坛领军人物”;出了一本画册,就声称自己是“艺术大师”,这样必然让人反感。

⑥最值得剪去的还是多余的欲望。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欲望,没有正当的欲望,就没有奋斗的动力,就不会追求人生的灿烂与辉煌。然而,欲望永远是把双刃剑,它可能成就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你。过盛的权欲,会使我们走入吹捧、行贿的陷阱;过旺的钱欲,会让我们坑蒙拐骗、掺杂使假„„我们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清欲望的内核,对它们做出合适的处置。一个人懂得对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也就懂得了人生。

⑦心灵是我们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拥有了一颗经过修剪的纯净优雅的心,我们也就能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有删改)18.阅读第一段,文中提出“人生有两种成功”,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两种成功分别是什么?(2分)

19.阅读全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6分)

(1)我们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是什么?(1分)

(2)为了保持心灵的“纯净优雅”,我们应该“修剪”掉哪些心灵的“枝枝蔓蔓”?(用文中原句概括回答)(5分)

20.阅读第6段,文中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最值得剪去的还是多余的欲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全文,请简要阐述本文的结构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优美精炼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请从文章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明为什么喜欢它,好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积累与运用(35分,其中含写字2分)23.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文。(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快乐„„生活的酸甜苦辣,世界的纷繁复杂,有多少事、多少想法藏在人的心里。请以“心事”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

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第一次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6.六下反思总结 篇六

马 秀 英

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个关键时期。本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课前精心备课写教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所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及时反思,写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课后及时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为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三、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测试与测后辅导工作。

本期教学工作,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完每个单元,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能力的测验,测验后我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教学调整。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狠抓学风、班风,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开展诚信教育,并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独立、认真、求实的考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时我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特别对后进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新的教学改革理念掌握不是很好,将新课改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走上一个新台阶。

《解比例》教学反思

马 秀 英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

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

5、1/

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反思之二:

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马 秀 英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也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放苹果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的各种情况的猜测,进一步感知抽屉原理。认识抽屉原理不同的表述方式:①至少有一个抽屉的苹果有2个或2个以上;②至少有一个抽屉的苹果不止一个。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猜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接着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这种“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时光流逝,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即将结束。一学期来,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以下几方面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以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习型的校园文化。

3、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同时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4、加强教师网络技术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水平。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的公开课都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多数老师都能自制教学课件,熟练操作。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能自觉地、经常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并能利用网络技术上网了解教学信息和课改新动态。

二、加强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

本学期,教研组加强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并配合教导处继续强化教学“六认真”的督查评估,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各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安排到的课上足、上好。

2、文化知识考核:平时组内单元把关、期中各年级能认真做好质量分析;迎接期末抽测考试。

3、一学期来,教师们都能按要求备足备好课,青年教师大都能写好详案,并能及时写好个人补充和教后反思。

4、本学期在教研室和教导处组织安排下,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5、本学期每位数学教师都,认真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想,积极构建新课标下的适应时代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每一位教师把“努力上好每堂课”作为自身工作的起码要求,切实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并实施“有效教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学期继续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倡了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向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把要我学变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打下基础。

3、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开展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学习与研究课改的活动,组织教师在校园网上发表论谈或上传论文。

4、建立并逐渐完善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广大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对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特长和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教学案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马 秀 英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今天我们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做题。

三、第一次检测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找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如果有错题,找学生更正,并追问为什么。

四、第二次检测

(一)判断:(找两人上台板演)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二)后教

1、认为对的请举手。错的问:为什么错了?

2、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师屏幕出示: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

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五、练一练

1、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被除数—定,()和()成()比例。(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3)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种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六、当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第27页的内容。

201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总复习阶段,为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总复习教学目标: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实际,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习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把握课标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六、复习措施

1、在复习分块章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习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地背诵;但是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比较相对的单位,理顺关系。

2、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面,重地在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习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次的过关练习;

(2)在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习题类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习;

(3)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方法,练讲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

(4)其它的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行,以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要求。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4、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习,学习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个人演奏会主持词下一篇:国际标准舞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