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研课标说教材讲稿

2024-10-11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研课标说教材讲稿(共3篇)

1.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研课标说教材讲稿 篇一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从这首歌曲的学习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

通过用和谐的二声部演唱这首歌曲,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艺术交融点。

这是一节以音乐为主的艺术课。本课通过对童年的回忆作为基点,联系图画对歌曲的学习展开艺术教育,进而感知并加深对童年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曲《童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童年的快乐难忘吧!”(播放《童年》学生边拍手边感受歌曲)

“童年是美丽的,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田野上放风筝;去爬山。)

“童年象一首动人的歌,下面老师再带给大家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红蜻蜓》教师引导学生击沙锤,划指挥图示感受。)

谁知道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

那我们带着这种情绪边听边用‘呜’来哼唱全曲好吗?”(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

“这首乐曲如此美妙,你在哼唱的时候脑海里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呢?我们边听音乐边用手中的画笔把你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好吗?”(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且评价)

画的太好了,看了同学们的作品老师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那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情境?”(池塘边蜻蜓戏水)

二、寓教于乐

朗读歌词:“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旋律就叫《红蜻蜓》,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的儿童歌曲。歌词取材于一首回忆童年的诗,由山田谱曲的。下面我们就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好吗?”(教师起头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这首歌曲是那么优美抒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范唱。”

学唱歌曲: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多种形式熟悉了全曲,下面我们轻声地唱一遍好吗?注意第三段“红蜻蜓呀”“竹竿尖上”这两处节奏要唱准。”

唱得不错,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是怎么把它唱的更好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在乐谱上访的强弱力度标记,歌曲每一乐句以弱开头,渐渐达到中强,再渐渐弱下去。下面我们试着用粒度标记来把歌曲唱地更好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用力度变化演唱)

三、创造表现

二声部的学习。

同学们,《红蜻蜓》这首歌曲带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听出这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曲了吗?”“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声部的旋律,老师先来唱一遍。(教师范唱第二声部)“请同学门随音乐哼唱第二声部旋律。”(学生哼唱并填词演唱)

二声部合唱.“唱的不错,下面我们分声部演唱这首歌曲好吗?”(全班分两组来演唱歌曲)

情境练习.“那么我们请几名同学饰演蜻蜓,一组同学饰演水草,一组同学饰演水波来唱好吗?”

“同学们,一首《红蜻蜓》带给我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们欣赏着音乐动话来演唱一遍好吗?”

四、完美结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红蜻蜓》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回到了美丽的童年,请同学们刻后写一篇童年趣事的短文,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下课!

教学反思: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设计的不理想,教学单一呆板。短短的一首歌曲,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教唱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听音乐自学第一声部,而我不仅没给机会让学生自学,还犯了“填鸭”式的教学大忌;其次两个声部教学太杂乱,老在高声部、低声部中游走,高声部还没巩固好,就教学低声部,以致在和声时学生根本不能将两声部和谐演唱下来。所以这节课没能达到主要目标。没能将歌曲的情绪很好的传达于学生。这首歌的优美之处没能应用资源很好的展现出来。一节课下来就是我教,学生跟唱,我也没有范唱过,以至于学生没能好好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提示语不明确。在听音视唱部分,我出示的简谱上没有蜻蜓,却让学生猜出是那只蜻蜓在唱歌,导致学生和听课老师不知所指,以致学生回答不出。

2.研课标 说教材说课稿 篇二

研课标 说教材说课稿

金鸡学校 汪支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初步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及相互作用;2.理解物理学产生的背景;3.认识科学发展的艰辛,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会记录数据处理数据。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愿与人交流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科技对社会生活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主要环节。

科学内容含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二、说教材

(一)教材编写特点

1.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倡导探究学习方式。2.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

3.教材中增加了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实验等实践活动,并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

4.教材在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教材总特点:

1、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事物类比。如:(1)电流类比水流(2)电压类比水压

(3)导体、绝缘体的本质

(4)理解电阻及电阻的大小与何因素有关

2、用形象的图画表示。

3.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研课标说教材讲稿 篇三

桑阿镇中学 冯文凡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这三方面内容是教学的基石,说课标是明确教学的方向,说教材是明确教学的结构,说建议是教学具体实施的方式。

说 课 标

总目标:

九年义务课程标准的制定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预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第四学段的总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归纳: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3、能具体明确、文从子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5、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深入品味,联系生活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

旧的课程标准: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2、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

1、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2、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2、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内容标准:

根据学段目标和第一单元特点,本单元内容标准为: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散文、小说、童话、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3、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2、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课文中表现的,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说 教 材

主要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材的相关性来阐述。

一、编写体例:

1、本册编排体例: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由单元提示、课文、研习与练习、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四部分组成。

2、本单元编写体例:

在本单元中课文又可以分为讲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讲读课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和《伤仲永》三篇,自读课有《丑小鸭》、《诗两首》两篇。

3、就本单元人教版与苏教版的对比:

人教版在安排课文方面,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了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教学氛围。一篇略读,一篇精读,由粗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后再精读,效果更好。苏教版的课文安排没有明显的精读和略读的区别,但是在单元课文安排结束之后,苏教版安排了一些诗文的诵读与欣赏。在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积累知识方面有很大的好处。

二、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主题组织单元。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中,课文按照专题成长足迹、热爱祖国、名人伟人、文化艺术、漫话探险、动物世界,分为六个单元,而第一单元即为成长足迹单元。

打破文体界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特点二:单元内部自成系统。

每个单元又分为单元提示、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而每一篇课文又包括课文提示、课文、研讨与联系和读一读写一写。其中,单元提示起到了点明主旨,明确要求的作用,课文提示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新课;研讨与联系则可以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同时又得到了扩展延伸。读一读写一写则集中了本课的生字词;

特点三:阅读链接,拓展文本。

在本单元中,每节课结束都会给学生安排一篇阅读文章。这样不但提供教学资源,而且增大了信息量。

特点四:注重写作的指导

这个单元的写作专题为叙事要完整,专题中包括写作引导、写作实践。每一部分都讲解的到位,特别是“提示”部分,帮助学生如何去做,字数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特点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过去的“师授”,转变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的“生学”。

三、教材内容和结构:

本单元的专题内容为成长足迹,由精读、略读和写作三个板块构成。从文体上分又可分为散文、小说、童话、诗歌和文言文等。从年代和区域上可划分国内作品和国外作品,国内作品又可分为古代作品、现代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了中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注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五篇课文内容上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利》),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四、立体整合。

横向联系:本单元是以成长足迹为主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样在七上的

纵向联系:本单元的文体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还是属于记叙文范畴,这就为后面八年级的说明文,九年级的议论文、戏剧、小说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说 建 议

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三方面来谈。

一、教学建议: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立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精讲释疑、达标测评五个环节。大力提倡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2、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阅读,在学习本单元时,我根据课文主题和学习需要,选择了四篇阅读材料,分别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篇,和本单元学习的某一篇进行赏析,通过以上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感,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开展“我说我的童年”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可以采取自主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口头评和当面评要及时,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3、质量结合,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会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问题。每周还有一次周清考试目的是巩固本周所学的知识。这样就把口头考试和问卷考试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老师要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1、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2、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手抄报展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班级实际,定期更换黑板报,张贴优秀习作和手抄报,每周更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量化考核成绩,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处处是语文,课堂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合理利用,就一定能享受到那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乐趣。

我的理想课堂是:让自己的观念转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设计新颖,教学程序应当是有条不紊的,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气氛轻松活泼,教学内容厚重丰满,力求课堂的有效,并进一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相长,充分展示语文魅力,课堂内容是拓展的、延伸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享受的。

青山、绿林,有活泉环绕。传道、授业,让课标领航。

上一篇:国外治理水污染案例下一篇:政工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