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2024-09-22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共8篇)(共8篇)

1.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张露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机械学习,满足于课本结论。对结论的必然性和来龙去脉却不求甚解,喜欢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教师的依赖,导致了消极学习后果的出现,同时也使得学生好奇、探究、创新的内在动力减退。有鉴于此,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必须提倡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是: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对立→转化→统一中,学生体现以下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巩固→应用或:旧知→新知→巩固→应用。针对这一认识规律,强调应设疑、激疑、质疑、释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会数学。就这一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创造良好质疑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首先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 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 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热情的语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营造一种良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其次尊重学生思维。尊重给学生带来“心理自由”,能激起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出现的错误,坚持做到耐心听取,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欠缺的问题应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完善。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师不相信学生完全可能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更不相信学生会质疑。教师总怕学生学不会,因而讲得又多又碎,练得既繁冗又重复。不给学生思维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不给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实际问题,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抓住思维的深化点,设置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一上课就让学生计算三道计算题,以算得又对又快者取胜。这三道题分别是:(1)300÷15(没有余数),(2)48÷15(可除尽),(3)605÷33(除不尽)。学生在计算前两题时很顺利,当做到第(3)题时有些学生出现了思

维障碍,有的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他们就停止了计算。这道题要不要继续除下去?此时教师给予引导,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讨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质疑胆量和兴趣,却往往提不出质疑或者提出的疑问很散,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贴边。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一些普遍的提问技巧,质疑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不但善于质疑,而且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能反映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什么是比例?和比一样吗?它有哪些部分?比例有什么性质?怎样才能知道呢?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等。接下去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地开始探索新知。

2.抓住字词质疑。数学概念、性质、结论中的关键字词恰好是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质疑,追根问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抓住旁注质疑。教材以文字叙述、方框示意、符号指向等形式出现很多旁注,包含着算理、思路、说明和规律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旁注质疑。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让学生阅读课本,针对276+95=276+100○□=□中的虚线框图质疑: 现在算式和原来有什么不同?结果和原来一样吗?要得到原来的结果怎么办?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4.抓住新旧知识点衔接处质疑。教学中要抓住教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质疑。

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质疑; 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 既可以在正面问, 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即无处不可生疑, 无时不可生疑。

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 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四、引导学生共同释疑,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体现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共同释疑,才能发挥质疑的应有作用,才能起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学生提出了疑问,就要得到解决,而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且不可“包办”,应逐步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会用相应的方法去解决。经过引导,学生就能逐步学会释疑。同时在释疑中,不要追求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释疑,自主求知。我认为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 没有质疑, 就没有探索, 就没有思维, 就没有创新。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斌.敢问能问善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半月刊),2003,01: 40:41

[2] 黄满雄.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胜利石油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6

(2)63:79

[3] 李其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科研,2002,02:56:57

2.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二

一、优化环境, 营造质疑氛围

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 在课堂上要注意营造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接纳学生的奇特问题, 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 能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好奇应给予鼓励和赞赏, 不应忽视或讥讽。

2. 鼓励求异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并要求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学生质疑, 集体解疑探究, 经老师引导总结, 使数学知识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让学生的求异思维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巩固。

3. 拓展问题, 培养质疑精神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应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再深入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 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申。这样不仅拓展了教材, 而且鼓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创设情境, 让质疑成为可能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学中也提到: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这样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1. 操作式情境

新课标中提出: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给学生创设操作式的情境, 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而准确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思维的基础。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让学生自己用12个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一个任意的长方形, 并探究如何计算出它的面积。在学生动手剪、拼、算的过程中, 我听到学生间互相发出疑问:怎样才能剪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怎样拼出一个长方形, 拼出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面积可以怎样求, 它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拼出来的长方形和你的不一样, 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吗……这些很有意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实践式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他们初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深刻的理解, 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 在学习了小数的运算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题:统计自己家里平常用电情况, 然后尝试每天节约一点电, 再把一天、一个月、一年的节约用电情况统计出来。在实践中, 学生提出了种种疑问:我们家每天用多少度电, 怎样做可以每天节约一点电, 一个月能节约多少电, 一年能节约多少电, 这样做有什么益处, 在实践情境中, 学生不仅加强了小数的运算能力, 学会了一些节约资源的知识, 还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主动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 探索出多种多样的情境。

三、教会方法, 提高质疑水平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育,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 从学习目标入手进行联想质疑

在揭示一堂课的课题后, 我一般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联想式质疑。学生对课题联想质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这个课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课题。 (3) 学习它有什么应用。 (4) 这个课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例如:我在出示了“倍数和因数”这一课题后, 学生提出“什么是倍数和因数”“它有何作用”“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等等, 学生的问题有的能及时解决, 不能及时解决的要求学生把它记录下来, 等教师教授完教学内容后再解决。这样, 学生以问导学, 以问促学, 使知识点更加具体明确。

2. 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质疑

一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或需要突破认知困难的一些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然后经由其他学生的帮助、集体的讨论与争辩、老师的点拨加以解决。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难点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在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引导下得以成功完成。

3. 从数学概念入手进行比较质疑

数学中有很多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这些概念一旦没有掌握好, 就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比较边质疑, 从而较好地掌握概念。例: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概念时, 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在哪, 联系在哪”“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而梯形不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 能比较细致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者的概念。

4.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质疑

3.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俗语说得好:“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但有的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鼓起勇气敢于质疑,不仅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应以一个共同学习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快乐有意思的事,增强质疑问难的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才会在学习中积极地获取知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数学的归宿是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目的在于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三、留给宽泛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是“问”,而“问”源于思。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提供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动画课件出示了一条数轴0 1 2 3()()6 7 8()10,在学生顺利填出所空数字之后,我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2的前面是几?”学生立刻作答。紧接着把质疑的权力转交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你能结合这条数轴,试着自己提一个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4的前面是几?”“9的后面是几?”……他们一个个地照着样子说了起来。这时有个学生换了一个问法:“5的前面都有谁?”这一问不要紧,那些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7的后面都有谁?”“6的前面有几个数字,后面又有几个数字?”……看着学生兴致盎然的样子,我耐心聆听,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对伙伴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接着提醒学生可以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提问,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比2小的数是几?” “比8大的數是几?”“比1大比5小的数是几?”“数轴上最小的数是几?最大的数是几?它们之间相差几?”“从左边数第三个数字是几?”“从左边数第三个数字比从右边数第五个数字少几?”……就这样,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积极提取着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质疑中学,在学中质疑。

四、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炼就学生敢于质疑的胆量

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适时进行正面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勇敢的行为,增强学生质疑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兴趣。有这样一道题:“用10元一张的钱去买9盒牛奶,每盒5元,至少要带几张?”学生都知道9盒牛奶是45元,但在回答时,有的学生提出“至少”两字可以不要,有的学生却不同意。我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是好的,并且表扬了他们,然后又引导学生想:既然题目中有这两个字,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到底能不能丢?经过一番讨论,不少学生提出“至少”两字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有多种答案,如5张10元、6张10元、7张10元……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责任编辑 付淑霞)

4.数学课堂质疑问题习惯的培养 篇四

另一方面:数学的教与学离不开解题。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的主旋律,是一门科学。但在某些人眼中,解题教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做题,致使解题教学陷入种种误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也有一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思想以及质疑、反思能力。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解题后学会反思,“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与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所以,要创设情境,留下思维空间,让学生反思:(1)解决本题所需要的知识有哪些?(2)解题思路受阻和思维出错的原因是什么?(3)解题步骤是什么?(4)有没有其他解法?…… 通过学生解题后的反思,从而让学生牢固掌握解题思路。养成使自己始终置于解题思路的反思之中的好习惯,这是掌握解题思路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教师的人生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思考、质疑、反思的过程,我们要思考如何备课、如何上好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我们要质疑传统、经典、原有的经验理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数学课上,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意之笔成功之处、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的得与失,培养自己和学生质疑反思的习惯,教学相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效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2011-5-26 11:28:00作者:任学伟来源:新课标教学网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质疑思维。质疑思维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可否或假设)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知识的思维。它不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更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潜能的方法手段。

对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对事物的好奇、探索本能,但由于已形成的老式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这种思维能力,学生只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有限的知识。我们有的老师还把“听老师的话、按老师讲的去做,甚至“背会某道题”这样的学生看成好学生。而实际上,教师的做法、看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学生没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觉得自己的学习枯燥无味、漫长繁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很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建议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熟知质疑思维的特征

1、质疑思维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它的疑问性。疑问性充分体现在问“为什么”上。这是探索问题的切入点、入口处,表达了一种开发、开掘的欲望,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钥匙。

2、质疑思维表现最明显、活跃的特征就是它的探索性。探索性充分体现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穷追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索精神,直到无疑可质,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3、质疑思维最可宝贵的特征是它的求实性。质疑思维的结果目的完全在于他的求实性,亦包括他的求真性、完整性、价值性和规律性。

二、根据质疑思维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同一时间情况下),只有一个思维的最敏感问题,我们称之为“思维敏感点”。激活学生质疑思维的课堂提问是寻找触发学生质疑思维敏感点的关键。这样易使学生质疑思维高度集中,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质疑思维敏锐性。通过上课深入思考的多次参与和课上自主、热烈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自主空间

要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摒弃“满堂灌”的老式教学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致、认真地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精讲,甚至是不讲。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教师明确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导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其次,教师要指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以便学生能围绕重点拓展思维。最后,教师的任务就是到位的、及时的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点拨、解释,并加以指导,让学生解惑,得以求知。而在这三个任务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作、探讨的方法激活提问

有些数学课堂,针对要学的数学知识,教师虽然事先安排好像上述的教学过程,但往往教学过程不随人愿,学生并不能很快地、自主地投入到自学、找疑的过程中。此时教师可采用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激活质疑。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本小组里或小组间进行问题的讨论,教师要给不同小组相同或不同的探讨任务,让学生找出疑问。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带动每一个同学参与学习,参与动脑思考。学生一旦学会合作、探讨,享受到合作、质疑学习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来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达到培养质疑思维的目的。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解决学生的课堂提问

不论多新颖、适当的教学形式,结构多严谨、科学、有序的教学环节,最终还要看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时,为激发学生质疑,教师安排了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而探讨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归纳、分类,逐一点拨、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把学生所提问题连接成知识链的能力,把本节数学知识由浅入深,有层次的总结,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提倡有疑便问,有问便答的思想。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分散、零散的知识点,有条理的融合在一起,成为自己在大脑中的知识网。当然,这也是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最终效果。

三、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赏识、表扬、鼓励是对人肯定的表现,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学生得到表扬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事实恰恰相反,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些积极地提示,或是热烈的掌声,热情的喝彩,或是只言片语的赞美,微笑点头认可,这些对成长中的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质疑思维,鼓励学生提问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更应肯定、认可,它能使学生,特别是胆小、腼腆的学生抛弃自卑,增强自信的勇气,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提出一个笨问题时,通常可以得到一个聪明的答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当学生说出心中的疑惑时,不论问题是否可笑,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教师都应当给于是当鼓励。因为学生能提出不同问题,说明学生在用脑思考,这为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不同,所以他们会以不同的提问形式把内心的疑问表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如形成了质疑思维,相应具有了创新能力。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破除消极思维定势,发挥独特作用,特别是对形成积极进取精神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在发明创造上,都有重要作用。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通过激励提问、相互解疑、合作学习、激发问题产生、合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次研究在有关资料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个案调查、实践的对比,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反馈的各项指标来看,研究事实的效果明显优于实验前。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 合作 激发 问题产生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指出:“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则生疑,疑则学进。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登上这个境界,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

然而,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既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教育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造成这种学生问题意识较薄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

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其次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是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导致我们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学生是“不敢有问题”。

总之,当前教育虽在不断改革,老师的观念也稍有改变,但大部分教学过程仍存在“问”的“教师化”现象。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材或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他们的思维也是跟随性的,问题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课题组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必须突破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①。

2、赞可夫提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的综述

“所谓问题就是你遇到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遵循的情境。”国外的一些专家也给出了多种定义。②如“当生物有一个目的而不知如何去达到该目的时,问题就发生了。” “问题是„所应该‟与„所实际发生‟之间的差异。”③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秋金斯认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他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千年所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④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本课题组认为,这些理论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中心,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容易给人以误导。

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W、类推,灵活运用这10种提问的方式⑤。但课题组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训练一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并不仅仅是一种模式。

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该理论提出了较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自己去摸索,这样容易失控,而且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使他们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但课题组认为,他们还未深入下去,倡导的仅仅是理论而已,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我们可以把问题意识的培养理解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初期可以由教师创设提问的情境,再进行相应的评价,鼓励他们质疑,激发他们产生新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及内容设计。

1、问题意识的概念范畴: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决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施教者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疑问”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萌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②激烈竞争意识,提高兴趣

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④有效改变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⑤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目标:

①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爱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③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4、课题研究的内容:

(1)问题意识的研究。

①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⑵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⑶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⑷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①引入开放题教学② 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五、研究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紧紧把握培养的方向。在创新学习课堂中则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学校、教师的重要位置,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性的原则:问题意识培养从培养的方法和技巧上都力求科学合理,项目的分类具体简明,易于操作。

(三)交流反馈原则

要使实验取得成功,富有实效,最根本的方法是畅通实验的信息渠道,实验中的要求应及时贯彻,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应及时解决。因此,实验中,要创设机会,多途径交流反馈,使实验始终在互动中实施。

2、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②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③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④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3、阶段研究要求

坚持课题研究与提高参加实验人员的素质相结合,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和研究情况的报告,及时纠正研究措施,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加强调查研究,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力求在学习能力和习惯上养成有一定突破。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5—2006.9)

1、学习有关理论文章,积累心得,进行调查论证。

2、制订并上报课题研究方案。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课题小组。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06.10—2007.6)

(1)、2006.10—2006.12 着力构建七年级段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2)、2007.1—2007.3 着力构建八年级段问题式课堂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教、合作探究的能力。3、2007.4—2007.8 重点研究如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7.9—2007.10)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总结,撰写实验报告。(2)、开观摩课,邀请专家鉴定,做好结题的各项准备

七、课题实施内容的研究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教学策略是:

(一)问题意识的研究、1、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要鼓励学生勇于批判,有批判才能开拓,才能有问题,才能有创新。课题组通过给学生讲名人故事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还要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再次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论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识。最后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要取笑提问的同学。我们通过调查反馈表明由于课前鼓动学生提问的工作比较到位,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提些问题,不懂的问题还展开讨论,有的下课后还继续与老师一起共同问题,学风相当不错,非实验班则不然,与实验班相比差近20个百分点。具体统计如下

2、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课题组教师通过四节课(附件1-4)对实验班学生的用心指导,发现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很快,下表是我对实验班两位同学进行跟踪调查的情况。

(二)、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着重从以下几种情况实施“合作学习”:(1)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2)学习活动量较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当小组合作学习中遇见了新问题,则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记录下来让其他小组解决,如果再解决不了的,就与老师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相互解疑能力。由于课题组对实验班的“合作学习”实施比较到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提升。我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都给出这样一道题:如图一,当AB∥CD时,图中的∠APC与∠PAB,∠PCD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对这个问题,实验班不仅给出了五种解法,而且有些解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非实验班只给出了三种解法。说明实验效果是有效的。

(三)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建构观认为,知识必须形成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才会形成力量。建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智力活动。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形成了一套“探疑-质疑-释疑-留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探疑阶段,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新奇想法,哪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只要有创新成分就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在质疑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化训练,如一题多解、改变条件、改变结论、变换角度等方法来寻求问题的变异。在释疑阶段,师生以创新性为标准,各持己见,共同评价学生的思维结论,对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树立尊重差异,追求新颖性的概念,通过发散性的答案引导学生以创新为标准去评价别人与自己的思维成果。留疑阶段是知识的应用阶段,给学生以极大的余地和广阔的探究空间。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课题组通过四节课(见附件1-4)的教学统计,发现实验班创新型的学生人数比例高出非实验班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较好。具体统计如下表:

表三:思维类型测查情况统计表

(四)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1、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开放题有其特定功能。课题组教师设计“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哪些信息”这类难度较大且开放性的问题,使之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并且常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编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2007年5月,由课题组负责人鬃?/SPAN>老师开了一堂关于开放题教学的观摩课,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进行本课题研究,效果非常显著。(见附件四)

2、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①学生相互评价。

课题组开展了“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的评价尝试。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动脑筋出题,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进行评价。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而且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通过各种方法的实施,实验班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所以这项活动实验班完成率比非实验班高出30个百分点。具体统计如下:

表四:“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完成率对照表

②分层要求,分层评价。

具体办法是:分别对待、分层表扬、分层评价。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能提出简单的问题给予鼓励,并引导延伸;对优等生要求高一些,多鼓励他们去挖深知识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研究成果

1、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习惯、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表五:实验班创新素质对照表

2、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思想,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了质量 通过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十),有90%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适当。具体统计如下:

表六:学生学习负担量调查统计

4、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见附件五)

5、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毕业班升学率居全市前列,其它非毕业班的优生率、及格率及平均分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成员的收获

教科研成果喜人。课题组在科研期间,举行了多层次的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深受各级领导与同行的好评。同时,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一大批教学科研论文和案例,在市学科论文中获得好评。撰写的论文有:

教师论文(见附件六-八):①鬃?/SPAN>:《浅谈初中数学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获江山市二等奖,《寓情感教育与数学学习中》获 江山市三等奖

②鬃?/SPAN>:《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教学案例分析(见附件九)鬃?/SPAN>:《情趣中学数学,探究中求发展》获江山市三等奖

九、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在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灵活运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变通,产生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变式。

2、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教改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善解人意,学会解读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运作也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十、参考文献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 杨春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跨世纪中小学教师教改论文集》赵来群 何柯可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年 《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 魏书生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数学教育评价》 马云鹏 张春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 顾益 浙江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2006年 《推敲新课程课堂》 徐斌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积极学习》M.希尔伯曼著 陆怡如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合作课堂》L.A.巴洛赫著 曾守锤 吴华清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十一、注解

①《数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②甘华鸣:《创新的策略》,四页,北京,红旗出版社

③【美】郭有迂:《创造性问题解决法》,117页,(台)心理出版社,2001 ④高文:问题教学,《外国教育资料》,1988(2)

⑤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作者: 种山区望海小学 吴晓丽

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术。问题又是创造的基础,一黎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在寂

数学课堂中唤起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教会学生察 善于质疑问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

一、唤起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作创新的动力源。我们从教这师为学生写的观察日记和教学反思中了解到,学生不敢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25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是错了或别人都懂了怕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求知的过远程中,不懂就问,不需要举手起来就答,对于大胆提间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于提错问题的同学教师绝不言批评,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饱含深情赞许的目光,给以积极的鼓励;对于能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并重视所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组织讨论或启发点拔或分析讲解,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的知识范围的,或师生一时难以回答的可以把问题暂存入“问题银行”里有待提取解决。这样让学生消除了心理负担,得到老师的尊重,感受到老师喜欢勇于提问的意学生,同时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惟书,不惟师。

二、培养质疑习惯,使学生乐问

教师应该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题意识来源于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儿童天性好玩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而,我校在实践过程中:

1、通过创设能让学生具体感知的问题情境,引人图画、动画片,生活中的游戏,实景演示等,从中让学生“问起来”。例如一年级教学《统计》一课时,我们放映一个动画片段:兔妈妈带着小兔子拔萝卡场面,让学生亲自观赏动画看到小兔子拔了许多萝札横七竖八地扔了一地,而兔妈妈要根据拔萝卡数的多少奖励能干的小兔子,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发问:“怎么办?”同学们各自帮助小花兔、小白兔、小黑兔数起来,可越数越乱。又发起疑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样自然而然进人统计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质疑,根据统计表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常常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生疑。

3、运用预习向自我质疑。为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的探索中,充分利用以前的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预习中自己对自己质疑: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我又发现哪些数学问题?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能概括什么法则?等等。然后在讨论中初步解疑,在交流中释疑。

4、创设冲突

性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识平衡,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5、培养思维

灵活性,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去理解概念的意义,计算教学训练学生一式多解的能力,应用题教学我们通过让学生补充缺少的条件或提出合适的问题,或根据条件展开思路变换数量关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我们通过评选“问题博士”、“爱问小灵通”、“最佳提问小组”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热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自动发问,养成质疑的习惯,由敢问到爱问。

三、指导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学生具备了敢问和爱间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把问 题问得贴切,问得有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想问、敢问,还要善问。

1、注重示范,通过教师的“举一”引导学生“反三”。

教师可选取一些较为典型的题目因势利导,以一种解法为“一”,做深刻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如:“按比例分配”例题教学后,学生很自然地提出质疑:此类题可否用归一法解、用分数法解,以后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吗?通过这样的训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学会质疑打好基础。

2、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

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敢于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对所学内容能独立思考,并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对数学课本中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文字说明设问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处处掩盖着有关新知识的问题信息,探索出新的问题。

3、向常规解法发问。经常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质疑、评价、拓展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式。如:“圆的面积”这节教学,在让学生将圆等分成16份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用多媒体演示将圆等分成32、64、128份。有的学生问:“老师,我还拼成了近似三角形,能否推导出同样的圆的面积公式?在老师适时点拨下同学们又动手拼出了梯形,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堂课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印象尤为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4、向教师发间,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质疑习惯后,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质疑的状态。如:《分数的意义》教学,新授结束后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质疑。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张纸的二分之一是半张纸,两张纸的二分之一是一张纸,四张纸的二分之一是两张纸,同样是二分之一,纸的张数却不一样?老师则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拒理力争,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泛己总结,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5、向生活发间,提高学生质疑水平。旧教材中存在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知识,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到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富有挑战性已的问题,在发现中质疑,在探究中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的金钥匙,常有疑点、常 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5.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五

姓名:郑学严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质疑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质疑能力培养的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字:物理教学培养质疑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才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是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前,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 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心理学角度诠释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具有强烈质疑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质疑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说来,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就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与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无疑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质疑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使个体可以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二)从物理学的发展角度阐述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大量经验事实,经推理而抽象概括出了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数学甚至哲学的发展。以上举例可以得知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验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显然,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这是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成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与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性能力奠定基础。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它启示人们应摆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敢于、善于探索和创造。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都取得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当学生怀着质疑的态度学习时,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产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活跃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和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这无疑需要质疑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与发展。而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方能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的态度,越会坚信自己有所发现的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经常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及分析

现行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提出问题即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是高材生,这种能力也较差。无论是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还是提出问题的质量都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他们只管一个字——“答”。学生没有

意识提问,没有质疑,没有“挑战”,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作答,即使偶尔提问,也只是为了获得标准答案,提问僵化成了“单向流程”,难怪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孩子们入学前是个“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究其原因,有以下两大点:

(一)从教师方面看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物理教学围绕着一张升学考试的试卷转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仅为升学考试而教学,没有认清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问的超越“考纲”的内容一律不予作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把物理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

3、极少数教师由于害怕学生质疑的一些“古怪”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爱质疑的学生敬而远之,这必然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看

1、有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就不想问。

2、有兴趣但怕问得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就不敢问。

3、有兴趣又敢问但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就不会或不善于问。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质疑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产生质疑和培养质疑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质疑能力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质疑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人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质疑”开始的。

(二)精心设置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以提高质疑的水平。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因此,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以提高质疑的水平。

1、通过实验演示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实验能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首先让学生思考:用均匀的细棉线提重物,用一根时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这时学生认为肯定是只用一根棉线容易断。然后教师开始演示,如图所示:

一根线能提起重物,而用两根夹角较大的线提重物时,线却断了!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学生首先会问道:“ 为什么两根线能承受的拉力还不如一根线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因利势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中的物理原因。可以看到,这个情境设置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演示所得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将学生轻松引入充满疑问的情境。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中学物理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居多,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入,有时很难引起质疑,而探究性实验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实验探究式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利用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物理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认知与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 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多从生活事实出发,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3、通过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创新都源于问题,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例如,“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如下程序展开:

(1)为了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强度,将电流表直接串联入电路,随着电键短促闭合,电流表指针迅猛撞击过去时,这说明电流表不能测量较大的电流,怎么办?

(2)有同学提出将多只电表串联起来,按此演示,结果电表果真保护住了,但灯泡L却不发光了。可见,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

(3)少学生因见讲台上放着一些同样的电流表,就提议把他们并联起来接入电路。这样一来果然解决了单只电流表量程过小的问题。但这样做显然不方便,如果只有一只电表(或从经济、或观察方便角度考虑)能否作进一步的简化呢?

(4)通过师生合作讨论,很快提出了一种方案:只保留一只电流表,其余电流表用一只等效电阻R代替,同时改变表盘的刻度值,经实验验证,该方案果然可行。这样一只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安培表已初步完成。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和分析,学生对“分压和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教会学生常用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并不是随便提问题,而是经过充分地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质疑方法有:

1.类比联想进行质疑

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内容、规律,处理方法是相类似的,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到它们共同的特点,培养求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刚讲过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我让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根据电子绕核转动时充当向心力的库仑力和卫星绕地球转动时充当向心力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的相似性,提出电子和卫星的环绕速度、运转周期、动能随半径R的变化是否相似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讨论、比较进行释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由因及果,追根溯源,进行质疑

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见到一个物理现象和问题,要习惯于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追根溯源。例如:在学习多用电表时,让学生观察表盘上电阻、电流、电压等各种量程的刻度,通过观察进行质疑,如:(1)为什么电阻的刻度值与电流、电压

相反?(2)为什么电阻刻度是不均匀的?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的过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3、改变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物理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在复习单摆周期公式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从天是到地下深井,从单一引力场到几种力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

4、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在讲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对于匀减速运动,我们可以问一问这种运动的逆过程能否当作匀加速运动来处理?再如在几何光学中讲过已知物点和透镜求像点的方法后,可以质疑一下已知像点和透镜如何求解物点?这些都属于逆向质疑。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质疑;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除此之外,在具体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斌 宇慧《教学方法与艺术案例全书》下卷 长城出版社

2、《物理教学》2000年8月第8期

6.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篇六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那么课堂上什么情况下才是学生讨论的最佳时候?怎样启发学生讨论问题?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此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圆锥的特征,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质疑解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的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学生想质疑;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会质疑。创设质疑的条件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

7.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七

一、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21 世纪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人们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眼前所见闻的事物。因此,小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往往有很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会有一些知识性问题不能理解。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时老师往往闭口不谈或者喝止,甚至把他们看成“问题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不再自动思考,因为即使思考了也得不到老师的回应。于是,每天就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老师讲,学生记,再将记忆书写在试卷上的机械式学习。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这类学生的问题是从他们孩子的视角提出的,往往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是对书本上知识理论的怀疑。学生的思维并不局限于现有理论,而是对现有知识的进一步思考,结合他们的已有经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其实只需要老师稍加引导,让学生保持怀疑态度,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动手解决问题,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他们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语文课程相比,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做好传授知识的职责外,还需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加以引导和培养。

1.课堂氛围轻松,鼓励学生质疑

任何人都喜欢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内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才会更活跃,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苟言笑、要求严格的老师,学生会从心底里害怕老师,何来质疑?同样,遇到学生讲话,老师会以不守纪律为由严令喝止。学生的质疑天性从小被抹杀了。对此,老师对小学生应要有耐心和信心。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不管对错,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对的问题耐心解答,错的问题积极引导,杜绝挖苦讽刺不耐烦。对不敢质疑的学生,老师应该对他们有信心,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多与学生沟通,让他们从心底接受老师。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内向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他们谈谈心、做做游戏,让他们敞开心扉。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指名回答问题,甚至让学生上台板演,锻炼他们的胆量。

2.故意设置提问环节

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会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但“怪异”的问题,引导他们从新角度进行思考,让他们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其中有不懂的,可以向老师提问。例如,学生掌握了一道数学题,老师可以更换题的条件、内容、问题,让学生再思考,渐渐地,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一道题,而是一个类型的题甚至是多个类型的题。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植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将学生置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提问环节,老师问、学生答是常见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老师答的形式,学生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可以得到老师的小奖励。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提问环节大胆提问。

3.设置情境促进学生质疑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教师都是按照概念、例题、练习的方式进行讲课的,能够传授知识,但很难激起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激情。现在的教学中,不仅是语文学科需要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运用到数学当中的效果同样很好。遇到难理解枯燥的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将知识点进行情境转化。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一些有趣的事情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在这样的数学情境中,学生才会自觉质疑,并会主动积极地寻求解疑的途径。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的就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疑”是问题,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是学习的开端。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就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提,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是性格偏内向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质疑。一种是性格非常活泼,问题特多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盲目质疑。这两类学生若不加以重点引导,可能导致他们将来还是不敢质疑或者盲目质疑。在课堂上应鼓励第一类学生主动学习质疑,引导第二类学生学会合理质疑。小学是培养他们适时质疑、合理质疑的最佳阶段。老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利用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而故意设置提问环节,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和理解问题。要提出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质疑。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总结出课堂氛围、课堂设置和情境设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质疑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学贵有疑厚积薄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8.

[2]罗永成.略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23):153.

[3]宋慧.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16):34-35.

8.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八

我认为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宜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形成的机会,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愉快的具体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建立利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生质疑后,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赞赏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当学生有不同于老师或教材的看法时,也不强求意见统一,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提出问题。我经常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创设竞争机制,树立榜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我设立了评比表,在小队中开展评优、创优活动。在平日教学中,注意树立榜样,通过开展“最佳问题”“最佳动脑小博士”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地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这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学生应该质疑什么呢?

(一)对课题进行质疑

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有利于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所学内容。例如,教学《元、角、分》一课时,当学生们通过生活实际联系到要学的就是每天花的钱时,我便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想学习什么知识?”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都有什么样的钱?”另一位学生说:“我想学会花钱。”……问题提了很多,把这节课的目标都列了出来,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迫不及待的探究起知识来。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安排具体生活情景。低年级学生知识面较窄,害怕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开展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活动,来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质疑

如数数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提问:数一数班上有几位同学,教室里有几扇窗子,每扇窗子上有几块玻璃,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数一数自己有几本书,有几本本子,学具有几件;回家后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口人,几间房间,几盏灯,客厅里瓷砖有几块、光碟有几张等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具体事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等待大家去发现、去解决。

(三)课末反恩进行质疑

上一篇:比例尺教学设计片段下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