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智慧数学教学(11篇)
1.简约智慧数学教学 篇一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前不久,学校组织教师观摩聆听名师讲座,对于我来说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课堂中,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让我受益匪浅。一共听了三位名师的讲课和讲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的 《简约数学教学》的专题讲座。
许卫兵老师说:简约数学,是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蕴“简约”于“丰富”之中,强调简于“形”而精于“心”
数学课堂走向简约,要求教师学会做减法。这种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提炼、合理地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空。简约数学教学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构架求简约,二是简约之中求丰富。
教学构架求简约
1.教学内容的简约。例如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时,教材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为一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为一课时。在集体备课时,大家提出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是一致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是一致的,如果将它们合并为一课时,这样可以及时有效的实行方法的迁移,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在正式教学时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紧接着出现两位数减整十数,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进行了方法的迁移,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接着出现对应的减法,学生也是不费力地就算出来了。
2.情境创设的简约。计算学习比较枯燥,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能够极大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创设学习情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创设情境中与数学无关的因素太多,弱化了学习情境中隐含的数学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利于从生活原型到数学原型的过渡。简约化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简化情境中非数学因素,对情境素材精简妙用,让探究情境由俏变实。
3.练习设计的简约。简约化数学课堂的练习设计要求我们从有效出发,不花哨,不含糊,针对性强,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个重点。简约之中求丰富
简约教学追求在简洁、清晰的教学中透出深刻和丰富。
1.学习方式的丰富。简约课堂关注学生本身,注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2.教学结构的丰富。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是单一的“线性”教学思路,而是采取“块状”的纵横交错的教学思路。既能在横向上得以延展,体现出广阔、开放和丰富,又能在纵向上实现突破,体现出深刻、厚实和高效。
3.数学思维的丰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简约化的课堂始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是“简约”给了学生更多发展的时空,是“简约”使数学课堂的培养目标切实的体现,是“简约”才有了数学课堂的“丰富”。简约但不简单,就如一杯茶,开始觉得味道一般,但你品尝过后,却觉得余香满口。
以上就是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2.简约智慧数学教学 篇二
一、创设简单的游戏情境, 在趣味中增长智慧
对小学生来说, 数学游戏是进行数学活动的一个好形式。但是, 形式过于烦琐, 也可能形成多余的干扰因素, 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游戏”不应只是课堂的情绪添加剂, 只为了“趣味”而“趣味”。有效的数学游戏活动应该兼顾趣味与数学之间和谐一致的点, 简单的游戏素材, 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生成。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 充分发挥想象力, 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
以人教版三上《可能性》为例, 在第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况,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情境。
课一开始, 教师提出“你玩过扑克牌吗?”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接着老师拿出四张牌, 把牌面背对着学生, 问:“如果请你抽出一张牌, 你猜会是几呢?”学生面露难色, 但也有学生跃跃欲试, 想挑战一翻。紧接着, 课件马上呈现了四张不同花色的扑克牌5, 教师说明:“如果告诉你, 我手上的就是这四张牌呢?”接下来分别请几个同学从中抽一张牌, 都明确地猜中是5。老师故作惊讶, “你们怎么这么厉害?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会心一笑, 纷纷表示, 因为4张牌都是5, 所以不管抽到哪一张, 一定都是5。这时, “一定”这个词已经被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教师加以小结, 就在黑板上板书“一定”。
这时, 老师另外换了牌面是“1、2、3、4”这四张牌, 并在课件上呈现。同样让学生猜牌, 学生猜了几个, 教师又故作疑惑:“怎么没人猜9?”学生马上回答:“因为这四张牌里面没有9啊, 不可能是9。”老师趁机板书“不可能”, 接着追问:“那为什么不猜10呢?”学生同样表示不可能, 教师又提出, 那谁来说说, 哪些牌是不可能抽到的呢?学生表示, 这四张牌以外的数都不可能抽到。这时, 学生已对“不可能”的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回到这四张牌, 抽一张, 你能确定是几吗?你肯定吗?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和回答, 学生明确了, 四张牌有四种可能。学生感受到了“可能”这种不确定的情况, 还能列出四种可能的结果。
活动没有结束, 教师接着请两个同学各抽一张牌比大小, 赢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一个朋友式的拥抱。这时候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在抽之前, 老师又问, 你想抽到哪张牌?学生回答4, 师接着问, 他很想抽到4, 就一定能抽到4吗?学生回答“不一定”, 让学生感受到, 不确定的现象并不能因为人为的意愿而改变, 进一步体验活动的不确定性。第一个同学抽完之后, 老师又请第二个同学把抽到的牌藏在胸前, 让学生继续猜牌, 让学生感受到这是因为只有三张牌, 所以只有三种可能。最后剩两张牌, 仍然再请同学比大小猜牌, 感受两张牌只有两种可能性, 最后剩一张就是“一定”的情况了。
在这里, 素材和形式都很简单, 只是四张小小的牌, 却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数学情境, 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一个关于可能性的知识点。扑克牌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同时游戏的趣味性加上拥抱的奖励,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巧妙设置的活动情境中, 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感受并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种情况, 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增长了智慧。
二、简单暗藏神奇, 小细节生成大智慧
细节是课堂成败的关键, 细节虽小, 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 却举足轻重。精心设计的细节可以起到激发兴趣、激活课堂的作用, 有些细节看似简单而不简单, 实际上, 有时一个细节的成功运用, 可能就是点睛之笔, 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关注简约活动, 体验生成智慧
“简约教学”强调过程的简化、活动的简约,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可能的探索、交流。同时简约教学强调活动与环节要注意层次性, 每个环节的活动力求深入、充实、不流于形式。
以人教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为例,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 创设了大量丰富直观的动手操作情境,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辨一辨、描一描、剪一剪、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刺激学生感官,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提升对周长的认识, 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在其中的一个环节, 学生要用彩笔描出一个小房子图形的周长, 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把房子中间的线条描出来了, 有的没描, 到底要不要描呢?学生为此争论不休。其实这是巧妙预设的一个情境, 看时机来了, 老师并不给予评论, 而是适时提出:“让我们用行动来证明好不好?”请同学把小房子剪下来, 然后用手摸一摸, 哪里是小房子的周长?学生通过动手剪图形发现, 中间的线条不能剪, 不然就不是小房子了。学生在摸小房子的周长时, 并没有摸到中间的线条。老师进一步提出, 现在你有什么发现?至此,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 都能提出自己的发现, 一致同意描小房子的周长时不能描中间的横线, 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一个看似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老师并没有通过理论上的说教,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感悟发现, 轻轻松松就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
本节课, 在大量的“做数学”活动中, 学生完善了自己对周长的理解, 在体验中完成了对周长概念的建构。特别是在“剪房子”的环节中, 以学生的体验取代了教师的讲评, 在后面的检测中, 发现学生对这一块的知识掌握得特别到位。
总之, “简约教学”提倡删繁就简,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不仅仅是在活动情境的创设过程上, 包括在所有的数学课上, 遵循“简约、智慧”的教学思想, 就有可能把简单的知识上出内涵, 把复杂的知识教得简单。就有可能于简单之处见深刻, 平常之处展博远, 数学课堂就有厚度和内涵, 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可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爱华等著.智慧数学课.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0
[2]钟建林、王珍主编.小学数学名师名课——异构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3]施勤、柴林编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2
3.让简约的课堂折射智慧的光芒 篇三
近段时间,我聆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学写总分结构段》作前指导,她清晰的教学流程、亲切的教学态度、清新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学流程虽然很简单,但无不显示出教者的教学智慧。执教者在作前指导时,先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何为“总分结构段”,再通过学生的一篇习作,让学生了解了“总分结构段”的几种不同形式。再让学生选择最想写的事物,学写“总分结构段”,一切水到渠成。
课堂回放:
其中这样的一段教学环节给我的触动较大:
师:(出示一篇学生习作——《猕猴桃》)
我最喜欢的水果是“水果之王”——猕猴桃。它的外皮是棕色的,全身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绒毛,胖胖的、鼓鼓的,像一个圆形的大土豆,又像一个黄乎乎的小猴头,毛茸茸的,真可爱呀,怪不得人们都叫它猕猴桃呢!掀掉猕猴桃那薄薄的皮儿,里面立即露出翠绿的果肉,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恨不得一口咬下去。我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小圆片,只见最中间淡黄的心儿,四周撒满了黑黑的小籽儿,像极了黑芝麻。我用牙签钉了一块塞在嘴里,啊,味道真是好极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我最喜欢的水果是“水果之王”——猕猴桃。
师:作者在描写时,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生:外形、果肉、颜色、味道……
师:是啊,作者从猕猴桃的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具体写。那这段话还可以这样写,看:
它的外皮是棕色的,全身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绒毛,胖胖的、鼓鼓的,像一个圆形的大土豆,又像一个黄乎乎的小猴头,毛茸茸的,真可爱呀,怪不得人们都叫它猕猴桃呢!掀掉猕猴桃那薄薄的皮儿,里面立即露出翠绿的果肉,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恨不得一口咬下去。我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小圆片,只见最中间淡黄的心儿,四周撒满了黑黑的小籽儿,像极了黑芝麻。我用牙签钉了一块塞在嘴里,啊,味道真是好极了。它就是我最喜欢的水果——猕猴桃!
师:刚才是先总写再分写,现在是先分写再总写。先分述再总述的也叫“总分结构段”。
师:同学们再看,老师又要变戏法了。出示:
我最喜欢的水果是猕猴桃。它的外皮是棕色的,全身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绒毛,胖胖的、鼓鼓的,像一个圆形的大土豆,又像一个黄乎乎的小猴头,毛茸茸的,真可爱呀,怪不得人们都叫它猕猴桃呢!掀掉猕猴桃那薄薄的皮儿,里面立即露出翠绿的果肉,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恨不得一口咬下去。我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小圆片,只见最中间淡黄的心儿,四周撒满了黑黑的小籽儿,像极了黑芝麻。我用牙签钉了一块塞在嘴里,啊,味道真是好极了。它真不愧是“水果之王”。
师:这样写有什么不同?
生:先总写,再分写,最后总结。
师:是啊,这样的构段方式也叫“总分结构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总分结构段”。
我的思考:
三年级属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正是关键的门槛。这时,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就这样的一段教学过程来说,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体会之一:简单的模式,简约的课堂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徐老师的课堂就给了我们这种简约的意境。简朴的教学情境、简明的教学语言、简约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手段,无不折射出老师精湛的艺术。
徐老师在课堂上,由《庐山的云雾》入手,又将描写水果的片段中的重点句子换来换去,饱含了执教者的思考。看似简单的模式,却让孩子们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掌握了“总分结构段”的写法。
体会之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本节作前指导课其实就是结合阅读教学展开的一次小练笔。叶圣陶曾说过:“阅读就像是吸收营养,而写作则是表达,两者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三年级是孩子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
徐老师在指导孩子学写总分结构段时,就是借助课文《庐山的云雾》中的相关语段,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段落的特点,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非常有条理地让孩子弄懂了总分结构段的几种形式。如此练习仿写,减缓了写作的坡度,降低了作文教学的难度。我想,这种习作指导的方法,是三年级作文教学起始阶段的有效手段。
体会之三:和谐的氛围,润物细无声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人际交往活动。
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亲切温柔的话语、温馨甜美的笑容、机智及时的评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起来。我想:正是这种和谐的氛围,让孩子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整节课充满了激情,涌动着灵感,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听课老师都感觉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深地明白: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让简约的课堂折射出智慧的
光芒。
参考文献:
4.简约教学丰实课堂 篇四
丰实课堂
内容摘要:
简约教学就是指目标到环节,从导入到研读,从提问到评价都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具体地说就是教学目标简明,课堂导入简洁,课堂提问简要,教学手段简化。把课上得真实,朴实,扎实。关键词:
目标简明
导入简洁
提问简要
手段简化
简约教学是把课讲的简单一些,有条理一些,并不是简而不精,单而不实,而是更精练一些,更高效一些,更艺术一些。因此简约教学是一种境界,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超越,不是花样繁多,华而不实,更不是故弄玄虚,教师表演。语文教学,简单才是最美的。
一. 教学目标简明,把握文本脉搏
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就是方向,就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课堂问题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它就好比是一堂课的“心脏”。一堂课设定的目标太多,每个目标都想抓,张三也不愿放弃,李四也舍不得丢掉。那么你的课只能是什么都抓不了,什么都抓不好。一堂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标是制定不完的。这时就需要智慧教学,制定最简明有效的目标,学生才能把握文本脉搏,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揣摩文本,获得最真切感受。
如<风筝>一文写了 “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为此,我抓住他们心情这一线索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3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如何把伤心、快乐的心情写具体的。3.感受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这三个目标分别从认知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紧扣文本,简明又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都有体会,都有收获。又如《赵州桥》教学片段
(一)、谈话导入
桥,我们并不陌生,有木桥、石桥、过街天桥,各具特色。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受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3.卡片认读生字词(可采用小组认读,全班认读、个别练读以及找朋友读等多种方式)
4.教师抽查,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指导。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三)、小节过渡
师:你们真会读书啊!赵州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雄伟坚固、更是非常美观。让我们慢慢地走进它,好好去欣赏一番„„
(评析:“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这一关键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脉搏,是目标更简明,教学内容更简约。)
二. 课堂导入简洁,激发学习兴趣
在优质课,公开课上,老师们为了有个非同寻常的开头,对于课堂的导入总是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有些甚至不惜花费多时来调节气氛,或是拐弯抹角地创设一些情境,这完全没必要。课堂导入应简洁明了些,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就抓住学生心理和情感,设疑,激趣,深深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新知探究。做到既简约又有效。切不可在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新知识教学。
如一位老师教学《麻雀》一文,为了一开始就营造感动的场面,讲了汶川大地震时父母是如何救自己孩子的故事,故事讲得深情并茂,感动在场所有听众。可一看时间已过了7,8分钟了,况且感动的场面马上被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奋力反抗的激烈危险场面所替代,少了它异曲同工的作用。
三. 课堂提问简要,提高课堂效益
一堂课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就应该注意自己提问准确精炼,一语中的,切忌提拖长繁杂的问题,学生记不住,让人摸不找头脑,更不知如何回答。简约的问题既表现老师提问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还表现为教师一次只提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串问题,因为问题的清晰度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过多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无法把握核心问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她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
当然问题要有价值。如你们觉得高兴吗?他读得好不好?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等类似于这些问题,那么不提也罢。问题既要符合文本特点,更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推进。问题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巧设疑点,彰显特点,凸显亮点,填补空白点,即所谓“问在点子上了”。
同时课堂提问方向要明确,有针对性。问题一提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维水平,知识累积等就有自己思考的方向,这样就避免了课堂提问抽象笼统,学生无从回答,上课一片“安静”的现象。例如,一些老师喜欢问:这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其实这类问题指向不明确,要求不清:你是问人物描写还是环境、社会描写,或是正侧面描写?是内容上的作用还是表达上的作用,或是结构上的作用呢?那学生回答也是含糊不清的。又如一位老师上《给予树》,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老师发问,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发问是简约的,但不免失之于简单,而如果是这样发问金吉娅给予小女孩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还给予她什么了?这样的发问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就立刻找到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美德。
四. 教学手段简化,静心研读文本
如今的课堂,活跃的气氛往往成为一堂优秀语文课的标志,环节多了,形式也多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讲故事,看录像,还有丰富多彩的奖励措施等诸多方式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似乎为语文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是的,我们课堂就是缺少那一份“静”界。而简化教学手段,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现状。
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让孩子们专心地读书,静默地读书,自由而不受外界干扰地读书,即自然状态下读书,学生能从阅读中体会快乐和启发,获得基本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然而,现在学生的课堂阅读基本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各种各样的“活动”代替了学生潜心品读,深入体悟,自主表达,课堂上没有让学生静思,细读的空间,教师的强势主导压迫着学生,学生已剥夺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权利,更别谈惊喜和体会。
我认为语文课繁琐的教学手段可以少些,再少些,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智慧的火花才会绽放得更加舒展艳丽。这种成效老师的各种“活动”是无法代替。
最后,我想到了汪潮教授的话 “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因简约而变得更丰实。
参考文献 《新语文学习》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5 《新语文学习》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王家井镇小
陈丹
87571558
简约教学
丰实课堂
学校 王家井镇小 姓名
陈丹 电话
5.简约智慧数学教学 篇五
湖北省红安县龙泉小学 刘昌华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当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观察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本偏高,主要表现为:情境创设案例不当,浪费感情;教具、学具准备豪化,浪费财力;媒体运用过于精美,浪费精力;学习方式选择有名无实,浪费时间。我们反思,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简练教学语言、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过程、简朴教学手段、简缩课堂活动、简洁教学评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和深度,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充盈浓浓的数学味,在简约中走向深刻。【关键词】简约 ;深刻 ;本色课堂
“大道至简”。所谓“简约”,《辞源》上的解释就是“简易”“简单”。但我们这里的简约并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相反,它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在简约的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一种超越。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化,是指对课堂教学的语言锤炼、目标定位、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课堂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
一、惜语如金,简练教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用来认识和处理量化模式问题的特殊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谓数学的本色体现。数学教学语言传载的信息内容是数学思想,这无形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准确规范,简洁明确。曾有一位大学教授指出指出:“语言之外无教学”。简练之美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高峰.不同领域的交际语言都有简练的要求,但是教学语言的简练具有特殊的意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魅力。
有些数学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复习一道判断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的题,教师出示的题目是“判断出直角”,这话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应该说,“判断下面每个角,哪个是直角?”
有的教师话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中,问完好以后,一位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象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直入课题,简单明确。
又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在分完1个苹果准备分第二盒苹果时,教者提问:“为了分得公平,她也会怎么分呢?”一个“也”字,暗示了“平均分”“平均分成4份”“一只小猴1份”等不变思路。在大家初步形成一致意见后,老师的总结提示语是:“看来不管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猴妈妈都会怎样?”在猜想和合理的推演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有效的铺垫。
在数学课堂教学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惜语如金,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练就纯净、精当、明快的教学语言,从而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把学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二、一点突破,简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有人说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歌,要唱响主旋律;犹如开掘一弯清清的泉,要奔向主渠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细想起来,我们每堂数学课的知识教学任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或者说是比较单一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拎清“主线”。所谓“主线”,也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主干脉络,三角形面积计算学习时的“转化”思路、旋转和平移的“运动特征”等均属于此,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是前提和保证。目标明确,“主线”明了,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主线”扣紧了,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新课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纬度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但这个三维的目标是渐进的,综合的,每一天,每一堂课抓住主线,突破一点,落实到位,当时光逝去,在如潺潺流水一样轻快流淌的每一堂课的积淀中,我们追求的整体目标就会悄然实现。
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 数学的特点是严谨,而小学数学则除了严谨之外,更应是简明的数学,课堂中的每个步骤应是简洁的,实用的,具有激发性的,“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更深刻的简约,在简明中蕴藏丰富的底蕴与内涵,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很多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素材的取用显得不够经济和精炼,没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就串起“平移”教学,在名师们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或者说是“题量”)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
当然,能在课堂上演绎精彩的素材,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劲的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进行精心的预设,对课堂教学一个环节的处理,一个情境的设计,也许要想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潜心钻研,潜下去,潜下去,“十年磨一剑”,即使生成了素材的雏形,也要像修改文章一样,反复推敲,仔细精磨。
但这样慎重的、细致的、投入的思考是值得的。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中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炼,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还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题境、语境)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这,应该成为简约化数学课堂的成功实施的有效策略。
四、返朴归真,简朴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一幅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有些媒体运用过于豪华,浪费精力。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上好《分数的初步认识》,用了真苹果、真蛋糕,既浪费财力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还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听课教师),本来用小黑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课件;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不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彰显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我们应该返朴归真,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我曾听过一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课开始,教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分数应用题”这5个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今天复习的内容,已写的这5个字只占这支粉笔能写字数的1/40,这枝粉笔能写多少个字?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短暂思考纷纷举手说:可以用5÷1/40求出这支粉笔能写200个字。教师接着说:那么余下的粉笔还能写多少个字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能!”学生很快列出200-200×1)/40和200×(1-1/40)两种算式。教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拿起另外一支粉笔并把它折断,拿着其中的一段说:这段占全长的2/5,另外一段能写180个字,你们有办法求出它共能写多少个字吗„„
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而教学手段的使用却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其实,在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用传统的教具像挂图、模型、黑板、卡片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像以上案例中教师基本上以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为主展开教学,却把学生引进充满奇趣的数学世界,以致于课后还回味良久、良久。用简朴、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有“数学味”的课,那是教师“化腐朽为神奇”专业水平的体现。
五、削枝强干,简缩课堂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
一位教师在教学笔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时,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猜谜语。(录音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虽然学生经过思考最终都猜出来了,但是花五分钟时间用不同的谜面打同样的谜底,显得重复。)(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学生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像小猫、小狗、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就发出鸡叫、狗叫的,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由于学生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再加上学生徒手画圆的技能较弱,展示学生画的钟面时竟没有一个是基本准确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画的是小猫、小狗。)(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开始活动,结果数数组有的数得很快有的数得很慢互相干扰,测脉搏组好多学生找不到脉跳处以至汇报时闹了很多笑话,跳绳组的两个代表跳到半分钟时就满头大汗直喘气实在跳不动了,在这么热闹的活动中,静坐组还能静坐吗?)„„(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个活动花费了将近十分钟,但活动的目标与本堂课有多大关联呢?)„„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有必要将教学活动设计得如此复杂多样吗?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将纷繁杂乱,数学本真的理性、冷静、善思也将失去生长的土壤。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表示出1/4,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表示出4个苹果的1/4,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明明是“1”个,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呢?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讨论出: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数量是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接着,又让学生把8只小兔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得出: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至此,分数意义中的要点已在不知不觉中凸现出来,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活动设计清晰明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体现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六、淡墨无痕,简洁教学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着眼长远”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课堂评价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
有的课堂评价太多太滥,失去了激励功能。数学课上,老师问:“正方形有几个角?”生答:“四个”。老师表扬:“真棒,表扬她!”于是我们听到“嗨,嗨,你真棒!”这如潮的掌声;一堂数学课终了,林林总总的五角星和小红花贴满了孩子们的脑门。为了实践课标理念,为了不顾一切地“鼓励”学生,我们的评价就如此廉价了。长此以往,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与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激下,很难想像孩子们能由此滋长出对数学本体的热情。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渗透学习方法,促进认识提高,激发表现欲望,沟通师生心灵,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例如:当学生的回答并非完全正确时,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当学生的表述有问题,可提示:“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怎样说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 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可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 当学生回答出了难度较大的问题,可表扬:“你说得很正确,真会积极动脑!”
„„
教师要努力做到言要由衷,淡化评价的形式,丰富评价的内涵,以淡墨无痕、润物无声的简洁、真诚的评价,换取学生的真心听,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精彩的课堂。理想状态下的简约化数学课堂特质应该是这样的:课堂结构——清晰、明快、整体感强;教学素材——经济、高效、少而精练;节奏控制——匀称、舒缓、张弛有致;活动展开——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教师上课——轻松、自如、胸怀全局;学生学习——愉快、主动、学有成效;„„简约是返璞归真,是本色的教学,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但简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对教材的解读与加工,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与教师丰厚的修养与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认识。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可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中才可能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想所思,去关注孩子的独特发现与另类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心真正地“牵挂”课堂中的主人——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预约更多的美丽与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数学,丰满境界。数学教学就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当“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达到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我们终将实现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完美超越,到达数学本色课堂理性回归的美丽彼岸。
参考资料: ①《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纵横谈》 ②《上一节简约愉快的数学课》 ③《让数学教学更深刻、更理性》
6.追求简约课堂 致力有效教学 篇六
[摘要]通过对复习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针对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以期构建以生为本的简约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复习教学调研分析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1
一、调研目的及背景
(一)复习教学的整体感知
学生整体感觉:复习课就是知识的不断重复训练。
教师整体感觉:复习课难把握,不知如何统筹兼顾,实效性不强。
(二)工作目标
为了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初中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初中教研室利用3~7周深入学校进行全面教学视导,旨在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全面提升学校的复习教学质量。
二、调研的方式
调研对象:全区19所初级中学教师的整体面貌及复习课堂教学的现状。
调研时间: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各学校化学的复习情况,每所学校的调研时间为一天。
调研流程:一是深入课堂听毕业班的化学复习课,主要看教师对复习课的组织及课堂的实效性;二是与毕业年级教师交流,主要了解教师的教学困惑,帮助教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三是汇总情况,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反馈,目的是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听课48节,学科座谈25次,查阅教师教学计划及学生作业若干份。全面了解毕业班化学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状况及教学的整体情况。
(一)主要优点
1.教师队伍整体精神面貌较好,敬业,集体备课扎实。
2.复习计划可行,目标明确。
3.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考点,创造性使用复习资料,实效性强。
4.课堂教学亮点不断: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复习兴趣,注重知识应用;
(2)有效建构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系统归纳;
(3)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细节和规范,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问题
教师对复习内容和考点研究得多,但对学生研究得少。虽然备课比较认真,但立足学生设计教学的意识还不到位,备“教什么”的多,备“怎样教”的少,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低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撒网式复习,教学内容多,面面俱到;课堂环节冗繁,不舍得删减,导致目标不明确,主次不清。
2.课堂教学起点偏高或偏低,不能以学生思维为核心展开教学,学生思维参与度不高,课堂有效性差。
3.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没有思考、检测、反馈的时间和空间。
4.课件内容过多、过泛,学生过足眼瘾,但收效不高。
5.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关注学生群体。
存在以上主要问题的原因是,教师不舍得删减教学内容和环节,一味求全而不求精,总想着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掌握最多的内容,课堂教学过满。整堂课下来,教师牵着学生赶过场,导致学生消化不良,课堂效率自然不高。
四、改进建议及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于有效生成。面对化学教学内容繁多、琐碎,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形,课堂教学“多”“满”的状况,应该摒弃华而不实、冗繁的低效教学,删繁就简,以生为本,打造简约课堂,致力有效教学。
(一)教研组层面
学校教师增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加强教材和考点的研究,吃透学情,力求做到“精于心,简于形”,使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力争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复习内容和教学环节。
教师要抓住核心内容,对复习内容和教学环?整合简化,使情景简单、环节简约、活动适度、课件有效等,要求做到思路清晰、突出主干、把握重点、理清主线。
2.优化复习模式和方法。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思维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精选典例和习题、注重学生生成、当堂训练、反馈学情、及时纠错。可以采取“核心问题引领――主干网络建构――案例分析――当堂训练”的模式,并不断丰富完善,力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区级教研层面
主要采用思想引领,行为跟进,采取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来引领教师打造简约课堂,致力有效教学。
1.明确方向。
调研之初,在计划传达及复习研讨会上,为教师们明晰了在“深备细研”的基础上,抓住核心知识,提升有效教学的复习思路,并制订了相关复习策略。
2.视导跟进。
在视导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困惑,与教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教师们及时改进教学,调整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3.经验推广。
4月21日,在教研中心开展了一摸分析及视导总结会,针对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两个课型,结合视导中具体的成功教学案例,就如何抓住核心知识建构有效教学与教师们做了推广交流,使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4.课例引领。
主要借助于骨干教师引领的方式辐射带动其他教师对简约、有效课堂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4月28日在实验初中开展了“氢氧化钠变质”的专题复习课,围绕“变质”这主线以及学生生成的四个核心问题“如何检验变质、变质程度,如何除去变质的杂质,如何测定变质成分的含量”,层层递进,由定性到定量,抓住核心知识,有效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能力。
7.田红简约教学 丰富课堂 篇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构建简约课堂,追求“真实、有效、简单”的课堂境界,是有效教学的呼唤,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途中。这幸福,首先需要让语文从繁复走向简约。
语文名家余映潮老师,他的评课标准有30个字。一思路明晰单纯。二提问精粹实在。
三品读细腻深入。四学生活动深入。五课堂积累丰富。积累是语文教育之魂。积累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
他告诉我们教材是美丽的语言,思想,能力的海洋,教材是陪伴学生最长时间的书,教材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让课堂简约而丰美,才能体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爱上语文。
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所以,在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上,要课堂导入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目标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合为“五简”。
一
课堂导入应简洁明了些,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就抓住学生心理和情感,设疑,激趣,深深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新知探究。做到既简约又有效。切不可在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新知识教学。二
课堂提问简要,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时间是固定的,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应当从减少提问开始。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5-6个。教师要尽可能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也可以无问题,抓住关键字。比如王君老师的《老王》,以关键字“活命” 一线串珠。三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精简目标,让每一个环节都深入而扎实。简约的课堂去掉了许多浮华和急功近利,语文非本质的东西少了,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语文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例如《桥之美》一课,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通过赏析描写桥之美的优美画面,学习掌握文本的语言特点上。无论是学生阅读文本、搜集信息、赏析评价、思考交流、写作练笔等等,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都是为了突出赏析语言这个教学重点进行。这样,一节课时间,主要精力都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领悟也一步一步地深化。
四 教学手段简化,静心研读文本。
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是的,我们课堂就是缺少那一份“静”界。而简化教学手段,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现状。
比如设计自己读一读,一起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值得欣赏的句子,问一问疑难的句子。我们看到去年北京来的老师的课堂上,读书是安静的,没有什么热闹的场面。
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让孩子们专心地读书,静默地读书,自由而不受外界干扰地读书,即自然状态下读书,学生能从阅读中体会快乐和启发,获得基本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然而,现在学生的课堂阅读基本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各种各样的“活动”代替了学生潜心品读,深入体悟,自主表达,课堂上没有让学生静思,细读的空间,教师主导着学生,学生已没有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权利,更别谈惊喜和体会。
语文课繁琐的教学手段可以少些,再少些,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智慧的火花才会绽放得更加舒展艳丽。这种成效,老师的各种“活动”是无法代替。
五
教学媒介简单。“乱花迷人眼”,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多媒体在展示它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无不在暴露出它的弊端。归结起来,当今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当而产生的最大弊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削弱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禁锢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所以要恰当使用多媒体,不做多媒体使用巨人。
8.片段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篇八
简约也好,不简单也罢,一节课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何况是一个片段教学的课堂?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让目标更加明确,让程序更加清晰,让内容更加突出,让风格更加鲜明。下面,以《乡下人家》片段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目标应一需而谋
师:学校的“快乐积累”活动已经开展很长时间了,但每次都有一些同学不能愉快地完成积累的任务,为什么呢?
生1:因为他们不想背。
生2:因为他们懒惰。
师:是啊,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懒惰的,所以我在想,他们不想积累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没有兴趣的事情,有多难啊!所以,刘老师想帮帮这些同学。我送你们三个词——感受、体验、积累(板书)。其实,这三个词在第六单元的导读里有,请大家打开99页,迅速浏览导读的内容,画出有这三个词的句子。(学生批划后)谁来读一读。
生:“学习本组课文,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补充板书:田园诗情、优美语言、精彩句段)
师:下面,先让我们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目标的确定,体现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学生终极发展的教育思想,而学生的需要与单元训练重点的契合,则是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意识的体现。
二、程序得一法而用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或许,这个片段教学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了——就是读。除了读,再没有用别的什么“高招”解决学生感受、体验与积累的问题。五彩缤纷的课件在短促的时间内闪烁,显然不合时宜;演一演、画一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多元互动,似乎也显得多余。所以,就保持了一条清晰的线条,在读的线索中,把学习活动串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又不失浑然天成的整体和谐。
三、内容取一经而念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9.用心引领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九
摘 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领;简约有效;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结合几年来数学课堂实践,认为简洁有效是改进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以数学本真之美拨动学习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借实物教具直击概念本质激发兴趣
合理地使教具,实物,能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生材料,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盒子六个面厚度较厚),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能很快地算出盒子的体积是1372.5立方厘米。然后教师打开纸盒,出示给学生,此时教师接着问:在这个盒子里装满沙子,能容纳多少体积的沙子?生1:“纸盒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生2:”有点不同意,纸盒有厚度。“师:”要求沙子的体积,必须怎么测量呢“生:从里面量长,宽,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从里面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算出得50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强调: “1372.5立方厘米的纸盒只能容纳下500立方厘米体积的沙子。在数学上,500立方厘米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师继续追问:“这个纸盒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谁能总结一下体积和容积哪里一样?这时,结论就顺理成章的得到,即:体积包括容积,容积是从里面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从外面量长宽高相乘。继而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容纳物体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举出诸如瓶子,冰箱,集装箱,房子,牛奶罐等许多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随着学生的举例,教师出示了一些有容积的物体。而后,教师抛出本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即:谁能结合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什么是容积吗?
在揭示容积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以上的直观学示后,兴趣盎然,学生很容易就容积的概念表达出来了,对于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有了较深层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言,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了能力。本节课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是充分利用最普通的实物――六个面很厚的盒子,采用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真正凸显数学课堂的本味,学生收益较大。
二、巧用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突破重难点
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操作,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知识,更应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具体实物的感知,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形成解题的技巧,技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牢固地掌握。
我曾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对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当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 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到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相等。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单纯的讲授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此情此景,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学具、实物的操作与现代化的课件相比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务求本效的课堂追求。
三、巧借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知识拓展延升
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得以应用,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人类的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能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我曾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这节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卡纸(长8厘米,宽5厘米),师生共同简要的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张长方形的纸,剪一个下底是8厘米,高5厘米的梯形,并求出你所得到的梯形的面积,再逐步地要求学生在下底和高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底逐步变短,通过学生的剪,最终,梯形的上底为0,即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从前不一样的体验,一次从“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变换过程。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只有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才能把其他平面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沟通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0.简约智慧数学教学 篇十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语文在教学这个文化样态下更规范、更普及、更丰富,学生既已掌握了并不算少的语言规范、语言内容,我们就应坦然地简简单单地让他们去简简单单地习得。简约的语文教学——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让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一段话本是一位记者针对建筑艺术而发表的慨论。然而,以这样富有哲思的语论来观照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也令人思绪万千。新课程改革己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小学语文的决策者、研究者、实验者,毕聚全力,以高涨而真诚的热情进行着课改实践。改革与实验的建设性、创新性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巅峰时刻,既要领略无限的风光,又要回望历程的弯曲。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历经四年多,这“弯曲”之处更多地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以及在此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只有回归简约,语文课改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语文教育实践者也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望简约,语文教学方能返朴归简。
一
[现象]假生发,真矫情
语文课程观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文本的某一触点,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外壳上烙下文本传递的“未白”情感,并由此生发阅读主体建构于此的若干相关情感。但是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生发”而“生发”,让人感到无病呻吟。深究之,其实质是“矫情”。有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槐花之香的陶醉,作了以下的安排。师:同学们,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
生自由读文、画句。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1: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吗?
生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找得太准了!同学们,“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1:被薰得像喝醉酒一样。
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薰得就要醉倒了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被槐花香薰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薰醉一下?请你。生1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醉得还不够,谁再来。
生2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薰醉吧!
生齐站立,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而后或趴在桌上,或仰卧于后面课桌上。[剖析]耗时费力,情感生硬
用心爱心专心 1
五月的槐乡充溢着洋槐的花香。这花香一度使作者醉心、沉迷,使作者思乡情愫经久缠绵。“醉”是思乡之源,爱乡之泉。教者抓住了“薰醉”是对的,但关键是,学生体验“醉”感是否要通过多达三次耗时五分钟之多的表演呢?教者课前得准备大槐树模型(估计要花2个小时),课上还要场内场外跑,拿来和搬走大槐树。课堂上的组织量(时间人数)又很大。如此高耗下的细节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显然,学生对“醉”字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醉”岂是醉酒之醉?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对这个其实是“陶醉”之“醉”的情感表现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矫情”,决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
[建言]诵读体味情感,涵泳生情
周一贯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他认为,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扬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视界和阅读主体情感。《槐乡五月》中“薰醉”一词的体悟可以这样简单地处理:一读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洋槐花香的句子;二读重点句,理解“薰醉”:“薰醉”可以用什么词替换,那么为什么不用“陶醉”‘沉醉”呢?“薰”更能说明什么(花香袭人、沁人心脾)?三读重点句,体会“悠香、弥香”之感:读“薰醉”时的轻飘,读“傻乎乎”时的谐趣;四读重点句,体味作者恋乡、爱乡之情:悠然回忆,如入其境,如闻其香。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字的意蕴、创作者的思维,需要多数敲击阅读主体下意识表层才能显现,与主体意识共合。四次关于语言文字的诵读有力地敲醒了学生固有的“醉”像,顺应了文本新递的“醉”的图式,使学生在涵泳中体味了作者的情思。简单而又浑然,真实而又柔和。
二
[现象]假多维,真割裂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三维界定是课程文化走向多维与和谐的重要里程碑。在课程改革中,把着力点置于传统上所忽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成为一种矫枉的需要,匡正的必然。顺延直线和传统的思维,矫枉容易过正,我们惊讶而不诧异地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生硬地把后两维目标似“万润油”般强加于本应牢牢夯实、扎实达成的“双基”目标中,三维成为粗暴的拼凑,拼凑致使三维目标割裂,“双基”及其他目标的达成弱化、缺失。再审视一个课例——一位教师执教《天鹅的故事》的片断:
师: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令人撼动。同学们,其他的天鹅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读。
师:其他的天鹅是怎么做的?
生1: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生2:很快整体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之中。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天鹅们怎样?
生1:天鹅们很勇敢!
生2:天鹅们比较困难!
生3:天鹅们不怕困难。
师:从“它们干得那样欢快”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它们破冰时快乐无比。
师:是快乐,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生默然。
师:它们破冰苦吗?
生齐:苦!
师:那么这到底是以什么为什么?
生1:以苦为乐。
师:对!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2:不怕苦。
师:是什么主义的精神?
生3:乐观主义。
师:这说明团结代表着什么?
生1:快乐。
生2:力量。
生3:胜利。
师:对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希望!
[剖析]缺乏深研,叠加维度
老天鹅以身破冰,以身垂范,凄美的壮举暗示着生命的不屈,召唤着同伴的支撑。整群天鹅的加盟是对老天鹅之举的回应,是生灵间感化和协同心理的表征。透过文本勾勒的表象,引领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以渐进的方法悟得天鹅们群力破冰中所蕴含的团结的深远意义,无疑应成为《天鹅的故事》一文“三维”的教学点。在上述课堂实录中,教者意在指向给学生一个悟得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团结的无穷力量。可是,在学生对其他天鹅举动还未深研的情况下,匆匆要求学生说出团结的丰妙内涵。学生言之无据、赞之无感。这就出现了在老师的艰难牵引下,学生才答问式地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的现象。“这是什么样的快乐”,假若不对天鹅破冰同伴艰辛有一番深解,如何说出“以苦为乐”“乐观主义”?对文字只读却非解读,情蕴怎能凸现?老师发出了十来个问,学生才答出所需,这样的悟情过程是虚幻的、生硬的,悟得的情是孤立的、突兀的,三维目标自然是割裂式的叠加而非悄然地融合的了。
[建言]训练催生颖悟,自在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设立应该是平行的,无主次之分。果真要给出排位的话,倒是知识与技能应处于三维之基。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为我们常说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夯实“双基”,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点,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点。更多的课程实践者形成这样一种思考:抛却硬靠死贴式的人文灌通,踏稳和凭借知识与技能的基石,在言语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颖悟,实现三维目标自在无痕的整合。魏南江教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着知识能力的反思、批判和应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这更说明强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显性化是失之偏颇的。对于引领学生感悟团结的涵义和效果这一教学环节,还是应回归到训练思路上来:首先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给语段加个标题;其次根据标题(一般集中于“团结”、“凝聚”等词语),给出一个句式“团结就是”,再品语段后填充;第三步想像团结的号子中隐藏着怎样的语言,以天鹅的身份说一说;最后再读第5自然段,读出雄壮的味道。这种加标题、练句式、拟说人物语言的教法目标简明,步骤简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训练中定会参悟人物的伟大精神、团结的巨大作用,三维目标的达成了然无痕。
三
[现象]假综合,真偏离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语文教育观也提出,语文教育的视角应扫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学还承载着道德感化、生命激发、审美熏陶、广纳信息等二级任务。可见,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中体现与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适时适度地强化综合性。在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推助理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综合性教学的定式。但是,有的课堂教学光着力于打破学科界限,卖力地将其他学科的资源引进过来,让这些资源主宰着语文课堂,导致“语文”改名换姓,不再姓“语”,不再属“文”。《捞铁牛》是一篇老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中至少“居住”了二十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出新意?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瞄准了文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决定用科学实验来贯穿全课堂: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表现很出色,这节课老师决定奖赏大家,让大家都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高兴吗?
生齐:高兴!
师: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只小玻璃水缸、两只小木船模型、一块小铁块、一根细绳、一量杯沙子。请同学们以玻璃缸为黄河,以铁块为铁牛。一边读课文,一边做捞铁牛的实验。生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课文边做实验,师巡视。其间不少小组为实验的步骤,做法或争论不休,或请教老师。师一会儿挨组辅导,一会儿让学生停下来听他讲解实验。实验时间大约为15分钟。
师:同学们,实验做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也有回答:还没有)
师:相信大家对怎样捞铁牛一定弄明白了。谁来讲讲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生答。
师:那么,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工作?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生读、思。(时间约3分钟)
师:怀丙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出发点又是什么呢?
生先后5人未说准,后因时间关系师告诉了学生各项准备工作的意图。然后带领学生读课丈,赞怀丙后结束全课。
[剖析]嫁接变异,本性缺失
《捞铁牛》一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弄清怀丙和尚是如何把铁牛捞出来的,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教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初旨是正确的。不过,搞清实验过程、明白科学道理不是仅通过亲自实验一条路径来实现的。而这堂课把近一半的时间耗在了学生做科学实验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先钻进文本,再做实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实验、讲解实验,甚至在结束实验后还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如果公开课安排表上不赫然写着“四语《捞铁牛》的字样,如果不是师生拿着语文书,或许会有人以为这是一节自然课。课后在谈到教学思路时,该老师还特地将做科学实验的环节作为本课特色来宣扬,认为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而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学科的资源和教学范式喋喋不休地统治了语文课近一半时间,这哪是语文的综合性?真正是对语文核心的偏离,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异化、泛化、复杂化。
[建言]务本内拓资源,深度生成“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张庆先生的这番论断入木三分,让我们对如何改变“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有了较明确的字句,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无论怎样综合,都要让“关于语文”服务语文,要务本。首先在文本内开拓资源,主要依靠文本这一“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让综合性、综合能力、综合目标在一遍又一遍的文本资源挖掘中深度生成。《捞铁牛》一文重难点的疏通与突破可以作如下简化处理;第一步,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用序号在有关句子前标出:第二步,思考每项准备
11.简约智慧数学教学 篇十一
[内容摘要]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一名好的数学教师要做到:能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语言,能有效地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能运用有声和无声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学好数学。
[关键词]规范,简约,生动,有趣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科整合的落实,对数学课堂、数学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五点要求:
一、丰富新鲜的教学内容。
二、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
三、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四、精巧美观的板书设计。
五、饱满端庄的精神态度。其中,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其它要素都必须以它为先导、为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艺术的核心。
虽然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不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语言地位的下降,相反,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的讲解会相应减少。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当以精讲见长,力求语言更准确,更精练,更说明,达到一语启智,一语激情,一语解惑,这就是说讲要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即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恰当的词语,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绝非一般功夫所能做到。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在职业技能上应把语言能力放在第一位。某些出类拔萃的研究工作者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其原因正在于此,如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北大任教时,由于语言表达不够精当而被嗤笑。
数学教师如果在授课时能够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性,就可以改变数学给学生留下的“冷冰冰”的印象。对那些学生数学的自学性欠缺的学生无疑增加了吸引力,从而会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所以数学教师应重视课堂语言。
一、数学教师应使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是……”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减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要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正如郑毓信教授所形容的,站在二楼,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楼,教师非得学生先回到一楼再上三楼。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续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的现象。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的发挥。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如有老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这个结果大的惊人,所有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从意义到算法,使我们记忆深刻。终生不忘。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学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黑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是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三是幽默可以开户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的享受。
(四)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深入“生”心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共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做到:
1、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
2、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他们的外表是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后,现在也能得到了,久违的表现声也能听到了。有了这一基础,就好比在他们面前点亮了前进路上的盏盏明灯,使他们重新有了信心与目标。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1、热爱学生。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的情感产生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热爱中。
2、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能接受为教学目的,授课时要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角色多变,避免发生“一言堂”。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语言要真诚并富有激情,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投入到主动的学习之中。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能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二、数学教师要有效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
无声语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接触时,通过身体的动手、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站立的姿势、距离来进行情感交流,传达自己的意思、情感方式的总称。有一位心理学家计算出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信息的表达=70%的言语+38%的声音+55%的脸部表情,显然表情占有明显的重要地位。可见无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借肋姿态、表达和手势,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数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动作、手势等无声语言的辅助,课堂教学就象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否则就会使教师的讲述显得平谈无味。
(一)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无声语言来调控课堂
数学教师可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来表达他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肯定或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例如在上活动课,使用学具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很快进入状态,于是在课堂上就表现出讨论积极、场面火爆的特点,而教师为了使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就要掌控讨论节奏,适时制止学生的讨论。这时,教师可以用点头微笑来表示赞美许可,同时手臂平伸手掌向下做向下压的动作,拍拍手,做暂停的手势等这样学生就会领会教师的意图,即避免了教师为了压过讨论声而更加提高嗓门的尴尬,又给予学生心理上的肯定与满足。
(二)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无声语言来辅助教学
教师无声语言的运用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无声语言所表征的内容。例如在讲授“杨辉三角”时,教师在带领大家观察二项式系数的特点时,可右手四指并拢,随着二项式系数的变化而让右手先斜向上运动再改为斜向下运动。从教师的手势中学生会轻松地观察出二项式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并方对称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记忆。讲到重点、难点时,教师也可配合加重处理的手势、恰当贴切的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数学教师可通过无声语言来激励“后进生”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习团体都会有一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会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惧怕甚至厌烦的心理,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在一些细微之处充分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授课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走到这些“后进生”的旁边,拉近和他们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辅助以鼓励的目光,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激励,从而促进这部分同学的进步。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教师运用各种语言的能力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不断得以提高。
然而,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必须认真下一番功夫才行。
三、提高课堂语言艺术水平的策略
(一)敬业精神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是知识的代名词,要想提高威信,就要具备高深的学识。教师的知识越广博,阅历越丰富,他的语言相应地也就愈丰富和精彩。教师思想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对事物的洞察力,反映在他的语言上就显得精辟而深刻。
(二)丰富知识
如: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汉语基础知识等。不懂得学生的心理,不懂得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懂得语言的基本知识,研究语言艺术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自觉地、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教育家叶圣陶说:“咱们要随时吸取先前不曾了解,不会使用的字词,扩大使用的词汇,扩大了再扩大,永远没有止境。平时积蓄了财富,需要的时候就见得宽裕,可以广泛地衡量,挑选最恰当的来使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张口结舌,捉襟见肘。”初了这些,平时应多观察我们的学生,多了解他们。这样课堂上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分层次,分内容,且发展性的评价。
(三)多写多学
多练笔也是增进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措施之一。好的教师,往往是笔不离手。如写备课笔记,教学心得,写讲稿,编教材、习题集,写论文,搞创作等都是练笔的好方法发,也是提高语言表达准确的一个重要途径。平时教学时还要注意掌握和运用修辞、句式、节奏、重音、幽默,以及表情手势等辅助方法。同时,还要多听听小说、广播、演讲甚至评书、相声等进行多方熏染。还要随时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要多听同行的课,每位教师的授课语言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妨取长补短,以便丰富自己。定期开展语言会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