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2024-10-2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精选10篇)

1.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篇一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以惊人的速度出现,随之也给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与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实践工作中的教训,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框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一、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格变动包括利率、汇率、 股票、债券行情变动等。管理市场风险,要的是要及时、准确地评估市场价值,随后计算总敞口额度,严格交易程序,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引发价格剧烈震荡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即所谓“ 压力测试”。

(二)信用风险。即交易合约的对方无力履行义务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控制信用风险也是要测定和估算衍生商品的敞口头寸,并使敞口头寸与所确定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额度相匹配,然后可以像传统信贷业务一样,控制和减少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 一是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而造成的市场价格风险;二是由于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在市场上出现逆势时按要求追回保证金而造成的金流动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实现降低风险。

(四)运作风险。即人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失误蒙受亏损的风险,它们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因此重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素质,提高计算机处理系统的效率,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职责分开,以确保风险处在可控制及可承受的范围。

(五)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悉衍生金融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的制定。另外,应尽量改善内部风险管理, 增强交易透明度和披露要求,强化安全的结算制度以控制法律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 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 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 从宏观层面上看,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 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有效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扭曲资本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 转化为实物投资, 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 成为虚拟资本, 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 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

(三) 从微观层面上看, 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 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为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形成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笔者认为, 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框架应包含几个方面:

(一) 建立企业总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总体战略必须首先同会计控制技术的风险量化、风险预测、风险的披露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会计视角整合。会计视角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不同品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量化某一时点的在风险头寸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损益。

(二) 建立企业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业务流程

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业务流程是确保企业内部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都在被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包含以下几个程序:1.识别风险。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会计视角下的定性分析部分, 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断企业的某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管理战略和避险业务从风险调整的角度看是否相宜。3. 规范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操作规程。4.对风险头寸量化和控制。会计视角的风险测量和控制是会计核算技术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部分。因为会计视角的风险量化承担着定量风险和判断风险程度是否和设定的风险偏好相适应, 而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则是诸如设定权限和防止越权行为等措施的基础。

(三)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体系。良好的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 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则和业务指南, 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包括

1.明确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规定经办人员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前应提交的说明文件, 特别是避险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因经济实质的避险交易不一定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避险会计规范, 为避免企业因无法适用避险会计从而使企业会计报表造成大幅度波动, 应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被避险项目的相关资料及避险策略资料。

2.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会计人员应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职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中或会计报表日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头寸量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特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 财务部门还要将风险头寸按公允价值计量, 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试验, 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2.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篇二

1 现行会计理论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缺陷

现行的会计理论是以会计循环为基础的, 所以会计理论的核心观念也基本上表现为会计循环各阶段, 即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中的各个核心观念。在应用这些观念处理衍生工具时都暴露出了难以克服的缺陷。

1.1 会计确认的核心观念及其缺陷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会计确认的核心观念可谓权责发生制, 在这种观念下, 会计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衍生金融工具至少对可计量性和可靠性难以做到。虽然也由投资者控制, 但其实质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 而在于未来合约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情况, 其收益和付出具有很强的或然性, 正是合约履行的不确定性使其无法满足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因此传统的确认观念无法对衍生工具加以确认。

1.2 会计计量的核心观念及其缺陷

现行会计理论计量的核心观念应为历史成本。然而, 按照历史成本的要求恰恰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由于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 其只产生交易的权利和义务, 而真正的交易只有到履约时才能确定, 但在会计上却要求在合约签订时便加以计量, 此时的成本在到期履约前将发生无法准确预测的变化, 甚至有时根本没有历史成本可言, 因为拥有交易的权利却未必一定进行交易。

1.3 会计报告的核心观念及其缺陷

现行会计理论关于会计报告的核心观念莫过于充分揭示原则。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等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使得会计报告至今也没有把其列入资产负债表项目, 从而也就无法准确地予以揭示。然而当衍生工具的金额巨大, 对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产生重大影响时,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 都要求对衍生工具的信息必须加以披露。显然, 目前完全揭示对于衍生工具还无法做到。

2 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会计工作的内容远非对外报告所能概括得了。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日新月异, 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企业的重要业务之一以后, 如何加强其风险管理就又一次成为讨论的主题。可以说, 对外报告的确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但却不是全部内容。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 可以看出会计的职能主要是核算和反映的时代已经过去, 管理和监督也成为会计的主要职能。

正如上面所述, 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目标也同样如此。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侧重于对外报告这一目标, 而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则侧重于会计的对内目标。这两方面的目标并不是相互矛盾的, 而是相互渗透、一致的。会计工作不仅要对外报告信息, 还要利用对外报告的信息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 而且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内部管理工作时, 同样要考虑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就具体而言,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对外的信息报告目标和对内的风险管理目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制定的, 许多经营不佳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因连续亏损而被强制取消上市资格, 利用以前经营良好的年度计提的大量资产减值在本年度转回, 从而使自己转亏为盈;另外上市公司为了得到很好的融资, 也常利用资产减值计提与冲回来调节利润, 给外部信息使用者造成错误的判断。新准则颁布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任意操纵,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资产减值一经确认, 不得转回的规定虽然能有效地防止企业利润操纵, 但却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因为如果不允许恢复已计提的减值, 会导致费用有计提而无摊销, 对资产价值真正得到恢复后会低估企业资产, 对资产价值的确认不准确, 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这里建议对资产减值计提后又得到恢复的部分, 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得到记录反映, 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参考。

其次, 新的会计准则看似解决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这个问题,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如果企业以前年度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 则造成以前年度的利润水平下降, 而在处置资产的当期, 假如资产的价值能够得到恢复, 那么企业势必会进行调整, 冲减当期的费用或支出, 这样就造成了当期利润大大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企业将以前年度的利润调到了本年度。对那些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 如果第三年也亏损了, 那么其也可以将以前年度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的资产进行出售或者进行售后租回, 这样对于企业本身经营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它仍然可以进行利润调节, 只是没有以前调节那么随意而已, 需要对资产进行转移才能达到调节的目的。新准则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约上市公司进行利润任意操纵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其实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这项规定并没有达到其想要达到的目的。

最后, 既然计提资产减值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 为管理决策层做出决策作参考的标准, 那么, 当一项资产处于持续增值的状态下, 并且不出现大的环境变化则不会出现价值下滑的可能时, 是否也应该增加其账面价值呢?如果不增加其账面价值, 在将来处置这项资产时就会出现巨额的营业外收入, 从而影响当期利润, 而这些利润其实是在企业持有资产这段时间共同创造的。

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措施

为实现其管理目标,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 需要我们从内外两目标做起。对外的信息报告的总的目标是要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具体说又包括:①为谁提供信息;②提供哪些信息;③通过什么手段提供信息。对于问题①,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信息的提供对象不仅包括现实和潜在的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债权人, 更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高风险性, 所以对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机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使用者。对于问题②, 对外的财务报告中首先应包括持仓头寸的基本情况, 更应包括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 这将决定对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一系列的问题, 还应包括有关衍生工具交易的未来财务预测、交易保证金的缴纳及变更、衍生工具的市场现值、持仓合约的浮动盈亏等。对于问题③, 则可以采取重新定义有关资产和负债, 使表外业务转化为表内业务, 或者专设衍生金融工具报表加以披露。

对内的管理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 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结果的最大化, 保证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有效运行。具体地说有:

(1) 准确识别衍生工具所包含的风险的类型。一般说来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产生于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变动而导致的整个衍生工具市场的波动。它的存在是客观的, 无法通过投资多样化消除。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因素变动而引起的个别工具的价格波动, 可以通过投资的多样化加以规避和消除。另外, 根据衍生工具风险的来源, 还可详细地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由于合约标的所指向的基础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引起的衍生工具价格波动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履行责任而造成的违约风险。资金流动风险是由于资金的流通量和流动方向等引起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电脑系统或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而导致的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交易在法律范围内无效, 或者由于税制、破产制度等法律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风险。以上风险并不彼此独立, 而是交织在一起, 使得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工作越发显得复杂。

(2)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模型。风险评估体系的主要作用是:①通过风险评估体系测量企业所能承受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程度, 并进而确立可能从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范围;②通过风险评估体系来测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及趋势。

(3) 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同部门或人员在交易过程中的权责划分;交易人员和中间人交易限额的设定;各种合约交易限额的设定;重要账目的核对程序和核对时间;交易凭单的编号及交易性质的确定;合约的操作程序及责任归属等。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得到广泛的运用, 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主要投资工具之一, 但是与此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主要先从现行会计理论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的缺陷入手, 根据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目标, 提出了相应的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对衍生工具的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引, 许永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35.

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43-04

1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目的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应首先服从于财务报告的目的,即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目的在于,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充分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给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带来的影响,从而对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收益与高风险、投资(投机)与套期并存,以及其交易的复杂性,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详尽具体,充分披露,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原则:①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②只有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才给予披露;③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具有可理解性;④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方式和内容应根据会计主体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

总之,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本着充分披露的原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示作出规范,并要求按规定及时披露,披露的内容应尽可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避免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规模和水平有限,但从近年来国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节奏将加快。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副主任叶春和此前也表示“目前要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而我国要在健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就必须依靠会计这个信息服务系统,发挥其监督职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显然,传统会计模式难以胜任此项工作,探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防范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二是建立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至今我国还未颁布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准则。建立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是势在必行。

2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

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无法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产生的损益的确认也是需要在准则中予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对损益项目的会计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这就使得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未实现的损益无法得到及时的反映,而这部分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且会进一步影响到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控制。显然,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确认方面的一大缺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准则,一方面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另一方面,对于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部分列示,这说明尽管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实务有所发展,但对于未实现损益仍没有将其作为收入予以确认。因此,针对衍生金融工具是未来某一时期履行的合同的这一特点,在会计准则中,适当突破收入实现原则,将企业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期间内由于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及时计入报告当期,可提前化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潜在风险,与会计界倡导的稳健主义原则也相吻合。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

3.1 合理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初始净投资额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初始净投资额的,如金融远期合约、利率合约、利率互换,其在合同签订时就没有初始成本,也就没有历史成本可言。另一类是对市场条件变化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需要较少初始净投资,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它们自签订到实际交割过程中的价值变动在历史成本原则下都得不到反映。而根据前文论述,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此没有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作出明确规定,这可能导致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将根据自身的管理意图选择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法,而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因此,我们在准则中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作出适当的规范。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最终目标,但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即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现阶段也无法对所有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目前我国实行表内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尚未成熟,应循序渐进,待条件成熟之后,方可实行和国际惯例接轨的公允价值会计。

3.2 逐步建立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实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是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则是前提。为此,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但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不太熟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等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首先,我们应理清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在现有及以后修订的准则和制度中对公允价值和现值会计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明确的指导,使会计人员逐步认识和理解公允价值。其次,规范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这种技术方法。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估价计量公允价值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①继续建设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②健全与完善监管机构与机制;③建立专门机构对证券市场与相关数据进行评估;④建立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加强数据的管理;⑤加快计价模型的研究,根据现实情况对计价模型的前提条件进行调整,使其假定性更加合理,以及被计量的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变量更符合使用模型的条件,提高计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4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建议

在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问题后,针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现状,笔者建议,采用变通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式。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太广泛,而且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因此,报表模式的改革需谨慎从事,不宜过快、过宽,实务中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小和目的,来规定是必须编制附加的报表,还是仅在附注中披露即可。当前,我国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应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

5 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在市场发展中,国债期货从推出到关闭仅30个月的事实,暴露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内部风险管理的不健全,前面的案例分析,也充分说明要防范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内容:

(1)建立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见图1。

(2)制定合理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业务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风险的度量;②风险限额;③资讯系统。

(3)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的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

内部审计指企业的稽核部门对其各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树立各阶层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清晰明确的内部分工;完整明确的组织架构;详尽的工作手册;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

内部审计需以内部控制原则为准绳,做好以下几点:担任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员一定要对金融衍生工具有足够的认识,识别内部控制的弱点和系统上的不足;提供改进这些弱点的建议,每年最少进行一次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

6 衍生金融工具各种类型风险的内部管理

(1)市场风险的内部管理。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任何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信用风险的内部管理。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不履行责任而导致的风险,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工具交易最为严重。

(3)流动性风险的内部管理。由于流动性风险多出现在新兴金融衍生工具和场外交易市场上,所以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若市场需求不大,那么设计出的金融衍生工具流动性必然较差。另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使用了高新技术,运作比较复杂,较难为常人接受。因而市场管理者要对已有和刚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工作,以增加客户对该工具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和认识的增加代表着客户的增加,客户的增加又代表着流动性的增强。还有,按照单个客户要求特制的金融衍生工具,往往会缺乏交易对手,流动性更差,这时交易商和客户要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加以明晰,使其明了风险。

(4)操作风险的内部管理。操作风险是因负责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出现差错,导致不能正确地把握市场风险。此外,在操作风险管理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清楚规定每个交易员的交易范围及限额:每次交易必须立即向结算部报告、列明已知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对手、数量、种类、价格等等,由结算部单独与对手核对;在可能情形下使用标准事约;所有交易必须由结算部,而不是交易部报告输入电脑系统,以保证交易的准确性,财务部必须知道交易的详细资料以拟定盈亏,准备资金。

(5)法律风险的内部管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新兴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往往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知金融衍生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条例的制订,使法律能够跟得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的实际。在尚无明确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交易方应明确交易对手是否有权经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无足够法律依据确保对方如期履约。若以抵押、保证金等方式参与交易,要明确交易对方的抵押品或保证金能否弥补交易的损失,并清楚列明对方违约时应该支付的罚金。

7 衍生金融工具的外部监管

7.1 政府的依法监管

政府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应是宏观的、全局的和基础性的。政府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进行监管,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为市场管理创造一个有法可依、有纪可守、有章可循的有利环境,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交易按照诚实信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7.2 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

成功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需要有行之有效的行业自我约束管理与之相配合,衍生金融工具行业协会,是指由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理论研究的学者、交易参与者以及政府管理者等组成的民间行业组织,是金融工具市场自我管理协调的联合会。它以“行业自治,协调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行使职权,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和“自治性”的特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是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7.3 交易所的自我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一种组织化的有序市场,其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是交易所。交易所是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指交易所通过制订各种规则来规范其交易活动。在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三级管理体系”中,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整个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它为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提供可靠的基础,对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7.4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构建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框架,改变分散的、孤立的、静态的风险防范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风险防范系统才能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以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从总体的视角考察,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基础框架至少应由相互联系的组织分系统、内容分系统、职能分系统和方法分系统所构成。这些分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交叉、内外结合的会计防范网络系统。各级组织的会计防范是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对其防范对象,通过反映、监督、分析等职能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会计防范系统结构。

按照系统结构的特征,我们把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放到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就能够达到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相互协调地去实现会计防范的最佳效果。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组织分系统包括: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子系统、金融企业会计防范子系统和审计防范系统。

(1)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是会计防范的最高组织系统,它担负着对整个银行风险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本监管系统具有间接性、指导性、调控性和服务性的职能特性。其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表内业务风险监管、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和会计风险监管。

(2)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是指防范金融企业自身风险而构成的会计系统,它是整个会计防范的基础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防、规避、化解、转嫁和日常管理均依赖于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防范。按照会计职能的划分可将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分为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会计监督子系统、会计预测子系统和会计分析子系统。

(3)审计防范系统。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难度较大、工作量不小,单靠金融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借助审计力量,动员各方参与,形成一个以金融会计为主,审计防范参与的大防范体系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会计防范质量的客观要求。

金融审计防范系统按其组织授权形式可分为内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和外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内部审计防范是由本级金融企业授权于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针对金融风险的情况,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风险防范、审明风险责任、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的过程。外部审计防范系统由两个层次构成:①政府审计防范,即由政府授权审计部门对银行风险进行审计防范;②银行授权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风险进行审计防范。

综上所述,只有对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原则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因此,会计必须尽快改变。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应该对传统会计准则作出修改和补充,使其适应一般的会计原则。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适合衍生金融工具的要求,但是公允价值在全面实施上还有难度,所以在我国现今对衍生金融工具实行表内历史成本计量和表外公允价值及其相关信息披露的会计模式是比较适合的。在金融市场监管上,政府就应处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体系中核心的地位,应该负起更大的责任。政府也应该建立完整的报表披露体制,完善相关监督制度并且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Deriva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Risk Question Research

Lei Hongmin

Abstract: The article in derives the overseas home to grow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search in the foundation,from to grew in the tool transaction the risk recognition to begin,to study the deriva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risk internal control with the exterior supervision,had the strong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4.金融衍生工具 篇四

金融监管【1】

摘要: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含义内容以及存在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概况。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一 金融监管的内容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如下内容: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

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二 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分类管理原则就是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分别管理。

所谓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分监管对象,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

这一原则与分类管理原则并不矛盾,分类管理是为了突出重点,加强监测,但并不降低监管标准。

公开监管原则就是指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监管时须明确适用的银行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并公布于众,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明确监管内容、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接受监管,同时也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业的重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业的高风险性。

金融业存在着诸多风险,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果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道德风险的存在。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款人( 个人或集体) 必然会评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但在受监管的金融体系中,个人和企业通常认为政府会确保金融机构安全,或至少在发生违约时偿还存款,因而在存款时并不考虑银行的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

因此,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旨在提高公众金融信心的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

(4)金融市场失灵。

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

金融监管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监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四 我国金融监管概况

3月1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获准成立;时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并于2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三部银行法和《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票据法》及有关的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中有关金融监管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三部银行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确立。

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职能,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转移给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留了与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有关的部分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继续实行对人民币流通、外汇的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活动的监管。

至此,我国金融监管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个机构分别执行。

为确保四部门间在监管方面的协调一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授权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5.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篇五

库存现金属于金融资产分类四类中的哪一种?银行存款属于金融资产吗?

什么是非衍生金融资产

什么是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付款额还有最高最低吗?

P101:现行利率风险头寸、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

P119历史损失率?

P123例13:2005年5月收到上年现金股利40万元,书上做了两笔分录,是否可以做一笔分录:借银行存款4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40 ?

第七章练习

四、计算分析题

1、甲公司和丁公司同为远大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甲20×7年至20×8年有关长期股权投资资料如下: ⑴20×7年4月1日,甲公司以原价为2000万元,累计折旧为60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的固定资产作为合并对价,从丁公司取得其子公司A公司60%的普通股权,合并日A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000万元,可辩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200万元。在合并过程中,甲公司支付相关法律费用20万元,相关手续均已办理完毕。为什么借:管理费用 20贷:银行存款 20?购买方在进行企业合并时所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要计入合并的成本,在这里为什么不计入合并的成本?

七章例12:

1、账面价值:1000+1140=2140(万元)、处置收入:3500。“差额1340万元不是处置这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中,的“1340万元”是否应是“3500-2140=1360”?

2、“B企业今年有资本公积600万元”,是不是指“B企业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600万元”?如果是的话,例子是否举错了?

P150:为什么乙公司固定资产入账是117万元,而不是100万元?是不是材料的公允价值都是不含税价?设备的公允价值都是含税价?

P153:为什么支付补价时,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贷:银行存款100000。可以这样吗:借 固定资产3450000,贷:固定资产清理3350000银行存款100000

本期退回的前期多交的税费,算不算是“本期退回的税费”?

P394: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什么要减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P395:(13)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20000(元)是怎么来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包括: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还包括持有并准备增值后的建筑物吗?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用于资本增值应当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吗?

6.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篇六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处理

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相继引入了一些西方公司理财中普遍应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由资产、利率、汇率、指数等衍生的交易契约,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及其他性质类似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实质上是一种金融合约,它极具风险性.从合约签订到履约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其间由于市价或费率变动导致公允价值的变动,必然会产生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损益的处理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还没有专门的准则加以规范,因此,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损益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8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标准,就此进行以下探讨.

作 者:章清 樊纪明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财经学院刊 名:财会月刊(B财苑)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年,卷(期):2003“”(7)分类号:F8关键词:

7.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研究 篇七

一、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要素的有效性

财务报表要素也称会计要素, 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表要素共同构成概念结构的基础层次。有了财务报表要素, 才能进一步对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 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或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现金、现金等价物、清偿企业所承担的负债以及其它对企业有价值的东西。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之时, 相关的控制权或义务己经形成。并不是说, 只要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就应该将其作为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只有为企业所控制的排它性资源或将来要牺牲的经济利益涉及对另一个主体的义务时, 才能将其称之为资产或者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 签约一方的义务同时意味着另一方的权利。如果合约是不可撤销的, 那么在签订之时, 其中一方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另一方就得到某种权利, 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合约自签订之日起, 其相关的权利或者义务就已经形成。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计量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会计的目标是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量化信息, 而生成量化信息的过程就是会计计量。可以说,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 会计计量主要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 计量单位是指被计量对象按某一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 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按对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动是否进行调整, 可分为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一般使用名义货币单位, 除非存在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 才采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问题的探讨, 主要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

三、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 一是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并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1.持有至到期日或较长时期的衍生金融工具, 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 基于被套期保值的头寸一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2.为套期保值目的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一致的计量属性, 即被套期保值的头寸采用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 采用套期保值的工具也采用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3.其他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上述按持有目的将衍生金融工具分类并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的办法欠妥。首先,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 管理当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很可能会改变, 这样, 以前选择的计量属性就不恰当, 不客观了;其次, 管理者很可能根据当期经营业绩的情况,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量属性, 主观随意性较大。再次, 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为合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影响, 这将是一次规模浩大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列报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会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 它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也就是说, 不论人们怎么强调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重要性, 其最终结果总是要通过会计报告体现出来。

一般来讲, 企业的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最初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 与之相关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社会各界要求改革会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衍生金融工具的一般信息。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内容、条件、面值、期限以及持有目的等, 对于企业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 应详细说明持有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获利。2.相关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和终止确认标准,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会计政策的变更等。3.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信息。对于估计的公允价值, 应说明其估计的方法及理由。

五、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自由化, 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高风险的工具, 会计报表使用者不仅关心企业过去事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且更加关心经营的过程及其风险。目一前, 国际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还没有广泛被接受的模式, 这样大大降低了相关信息的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降低了对投资者的透明度, 当问题一旦出现的时候, 广大投资者就会成为受害者, 所以必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

摘要:当前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众多,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必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文章基于此主要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确认相关问题, 以期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析,会计

参考文献

[1]、李艳, 成涛林.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6, (12) :22-23

[2]、刘敏, 刘云.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的诠释[J].会计之友, 2007, (2) :69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8-13

8.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篇八

杨娟(198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会计与营销的教学工作。

赵艳飞(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保险与金融的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越来越突出,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受到西方国家的推崇。本文拟从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进行分析,并针对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来防范利率风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

200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也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加严峻。

1.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一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下,由于利率的波动,银行财务状况面临的风险。包括利率的变动对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及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会更复杂,使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净现金流现值以及市场价值收到影响。利率风险分为四种:

1.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 risk),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因此,一旦市场利率下调,贷款利息收入将随之下降,从而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最终导致银行利润的下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

1.2收益曲线风险(Yeild curve risk)

是指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或斜率的变化造成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发生不利的变化。由于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

1.3基准风险(basic risk)

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相关性引起的。因此,当利率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1.4选择性风险(Embedded options)

产生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资产的期权选择中的风险。对期权的买方来说,无论是直接还是隐含期权工具都具有不对称支付特征而给卖方带来了极高的风险。实施利率市场化,利率升降将非常频繁,银行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商业银行不利,导致商业银行的选择性风险大大增加。

2.利率衍生工具防范利率风险的内在机制

近年来,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理论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强,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理论和表外管理理论,由于进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直接调整比较困难,收益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可以选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利率风险管理。

根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系“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它能赋予交易中的一方在将来对某一项既定资产的债权,同时对另一方的债务作出明确的约束。一般来说,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即避险、投资和投机,但其首要的经济功能还是转移和分散风险,以满足市场保值要求。

金融衍生工具防范风险的本质在于:不同投资者对于同一资产的边际效应不同。不妨假设:MU=f(λ,Y)(1.1)

MU是投资者的边际效应,λ使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价,Y是其他影响边际效应的因素。

显然,MU和评价λ之间成非负相关关系,即:(dMU/dλ)≥0(1.2)

所以,评价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投资者投资于同一资产得到不同的边际效应。因此,投资者可以将两种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收益和风险进行交换,从而提高各自的期望效应,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利率衍生工具可以起到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作用,目前西方国家主要使用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工具。

3.商业银行发展利率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这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时,可选择的发展思路主要有:第一,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现货和已有衍生市场,科学地选择并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第二,既优先发展场内交易,也适度发展场外交易。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明确金融衍生工具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强化内控机制

第一,突破固有的理念,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放在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上,并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支持方面付诸实施。第二,增强创新意识,根据未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監管的发展情况,适时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这不仅可以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而且可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第三,借鉴西方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技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建立利率走势的收集、分析、预测及风险识别与衡量系统,提供信息支持。第四,根据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关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方针”建立一套识别、检测、管理、监控、缓解和反馈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的市场风险的程序和措施,完善风险管理程序,防范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墨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N].金融时报,2012,04(09).

[2]刘强.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完善与展望[D].河南郑州大学,2012.

9.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篇九

安然公司是金融创新的巨擘,其发明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复杂到令专业人士都未必尽然了解,加之有意识地隐藏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复杂的关联交易,多年以来其财务报表在华尔街无人真正理解,但很少有人敢于挑战这个资本市场的宠儿。

引言

美国安然公司(Enron Corp)于2001年12月正式申请破产,这不仅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宗破产案,更意味着在美国500强公司中排名第七、连续6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明星公司一瞬间从顶峰坠落到谷底。在申请破产时,安然的股票价格由最高时的90.75美元跌至约50美分。

接下来必将是一系列讼案,机构投资者以及许多个人投资者已对安然公司、29位公司管理层人士和董事以及安然的审计公司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提起集体诉讼,诉讼事由包括欺诈、误导性陈述、假账和内幕交易。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安然从一家天然气、石油传输公司变成一个类似美林、高盛的华尔街公司。差别仅在于,安然交易能源证券,而美林和高盛交易金融证券和股票。安然公司是金融创新的巨擘,其发明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复杂到令专业人士都未必尽然了解,加之有意识地隐藏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复杂的关联交易,多年以来其财务报表在华尔街其实无人真正理解,但很少有人敢于挑战这个资本市场的宠儿。虽然安然公司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有违反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Principle,GAAP)的行为,但是,其大量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打GAAP的“擦边球”,构造出形式重于实质的财务报表,从而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使大多数投资者在安然事件败露之前对投资安然公司的巨大风险一无所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这一日显重要的问题的关注。

安然公司年报简析

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公开、透明的信息。美国证券法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全面和公允的信息披露来保证诚实有效的市场和信息充分的投资决策。一份投资者能够理解的透明的财务报告是形成有效、流动、有弹性的市场的基本条件。而安然公司的年报曾令一般投资者望而生畏,其中复杂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处理连一般专业人员都很难看懂。在丑闻败露后对安然公司2000年年报的研读似乎不再那么令人困惑了。当年的年报成了现在对安然之谜的一种解释和对安然罪行进行举证的证据。

安然公司2000年年报第36页合并财务报表的注释1中提到“为了使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GAAP,管理层必须作出估计和假设,从而影响资产、负债的报告金额、或有资产和负债的披露,以及报告期内的收入和费用金额。实际结果可能不同于这些估计”。这段话隐晦地提醒了年报阅读者其中的风险。但是在总计56页的年报信息中,这句话由于湮没在大量的其他信息中,而没有引起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安然从事的业务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相关能源合同及其他衍生工具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市场因素的预期。根据美国现有会计规定,可以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和对未来的市场预期将这些预计在未来期间实现的收益作为本期收益入账。安然未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及假设予以充分披露,却将相关收入记入“其他收入”项内,列于合并损益表中最后一项收入。根据年报附注推测“其他收入”实质上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利得(或损失),据此,为了突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将损益表重编为表1.表1 安然公司2000年合并损益表

2000 1999 1998 非衍生金融工具收入 93557 34774 27215 非衍生金融工具成本(94517)(34761)(26381)非衍生金融工具毛利(960)13 834 非衍生金融工具利得(或损失)

7232 5338 4045 其他费用(4319)(4549)(3501)营业利润 1953 802 1378 净利润 979 893 703

从表1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第一,2000年非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大于收入,虽然其收入比上年将近增长了两倍,但成本增长更快。非衍生金融工具收人和成本的增长主要来自“安然在线”的业务,可见这个业务并没产生利润。

第二,安然公司的非衍生金融工具的毛利处于逐年递减的趋势。在1998年有一些盈利,1999年几乎是不盈利,2000年就亏损了。

第三,安然公司正的营业利润主要来自金融衍生工具的利得。安然像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报表中尽量回避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而使用“价格风险管理”的委婉说法,后来安然公开表示两者的含义其实是一样的。剔除衍生金融工具的利得,安然连续3年的营业利润都是亏损的。

第四,安然公司的衍生金融工具利得对报表有着重大影响。2000年衍生金融工具利得是净利润的将近8倍。相对于净利润来说,这项利得非常重大。安然在年报申报告了2000年衍生金融工具720万美元的利润和2000年12月31日存在的216亿美元的合同名义价格。

安然公司来源不明的财务数据的背后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不充分披露这些交易的实质,使得一般投资者确实难以从财务报告中看清其真实面目。安然的问题存在并非一朝一夕,但并没有引起华尔街人士和新闻媒体应有的警觉。而被操纵的财务报表是对信息来源有限的投资者的误导信号之一。那么安然是如何构造交易来达到报表操纵的目的呢?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外部衍生金融工具一一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问题和内部衍生金融工具——能源合同的收益确认问题。安然有3500多个关联企业,其复杂业务无法一一穷尽,本文将就当前媒体报道的典型交易的经济实质和会计处理进行分析。

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问题

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Entity,SPE)是为了特定目的(如为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特定交易)而构造的实体。SPE常被用作一种融资工具,通常是公司将存量资产卖给SPE,然后SPE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sBacked Securities,ABS)以获取资金,来支持其支付给公司的现金。这一过程即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在成熟资本市场上,运用SPE进行表外融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并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正是它直接引发了安然公司这一资本市场上的“巨无霸”的轰然倒塌。

这种类型的交易方便了发起公司出售特定的资产。这类资产可以包括应收账款、权益证券、应收票据等等。但是独立第三方对SPE的合法权益投资不得少于SPE总资产公允价值的3%。由独立第三方控制SPE的经营活动,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如果SPE不被合并迸发起公司的报表,独立第三方必须有能力承担投资风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只是SPE多种业务中的一种,SPE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业务,而无须在发起公司的报表上进行反映。新兴问题任务组(E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EITF),作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的一个部门,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并为FASB制定准则提供依据。它规定,为了遵守GAAP,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允许不将 SPE合并进公司报表:第一,资产必须出售给SPE,就是说资产出售者(发起公司或其他方)不再拥有此项资产,放弃了此项资产将来的收益和损失。第二,已经投入占SPE资产总额的3%以上的独立第三方必须控制SPE同时承担所拥有资产的风险和回报。如果独立第三方的收益是被保证的,即没有风险的、资产转出者的财务报表就不能将与SPE的交易作为表外事项处理。

下面通过安然与其关联企业LJM资本管理公司(LJM CapitalManagement)拥有的一个有限合伙企业Raptor的交易来进行分析。

安然曾经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首次发行的科技股,在科技股股价高涨的时候,由于受首次发行股必须保留6个月的限制,安然无法将其卖出。在科技股股价开始下跌后,安然与LJM所属的SPE—Raptor进行了一系列交易。

(1)安然将科技股转让给Raptor.(2)安然从Raptor得到资金。(3)Raptor发行证券给投资者。(4)Raptor从投资者处得到资金。(5)(6)LJM拥有Raptor,对其有权益投资。(7)安然与Raptor签订保证协议,当 Raptor的资产价值低于12亿美元时,安然发行股票给Raptor.我们对此交易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安然对LJM有控制权,LJM是安然公司的关联企业,安然公司前副总裁、财务主管在其中任职,现任财务主管直接参与经营活动,所以LJM不能被称为独立第三方。其次,最为关键的是,安然要对Raptor的资产进行保值,Raptor投资者的利益并不随科技股股价的下跌而受影响,所以并不承担Raptor的风险、Raptor投资者购买的并不是Raptor的股票而是对安然公司的债权。同时事实上这相当于一个期权交易,安然出售了一个Raptor资产的看跌期权,Raptor的投资者拥有Raptor资产的看跌期权。这都违反了EITF规定的SPE可以不被合并进财务报表的两个条件。而安然的财务报表由此得到了改善,在确认了科技股出售的利得的同时,避免了短期内确认科技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但是对于安然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当科技股股价和安然公司股价同时下跌时,股权将严重稀释。然而从安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并不能看出这些风险的存在。

据《华尔街》杂志报道,安然3500个子公司和关联公司中至少有数百个是类似于SPE的实体。通过建立这些实体,安然可以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个人那里筹得资金。进一步说,因为很大一部分债务是通过SPE的,没有反映到报表上来,所以安然保持良好的信用等级。安然显然给它的一些SPE提供所有或部分总投资的3%,同时用现金、安然的股票和抵押品为其银行贷款担保。另外,安然还通过SPE隐瞒不良投资,如海外的能源设备投资等,而这些交易由于被作为表外事项处理,并不被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了解。

从1982年起,财务会计准则57号(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No.57,FAS 57)“关联方披露”就要求公司要对关联关系的性质进行披露,同时要描述与关联方的业务。会计人员可能会对安然公司常人难以参透的报表附注是否符合FAS 57号进行争论。但显然安然的披露不是最优的。近来,在美国证监会(Securities andExchange Commission,SEC)已催促FASB重新修改FAS 57号。

20年来,关联方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曾适用于租赁的相应规则被移植到现在对SPE特殊目的实体的处理中来。3%的比例就是来自于以前对租赁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以及来自于审计人员和律师的意见,在实务中月要满足以下条件:(1)公司不拥有SPE50%以上的股权,(2)SPE的所有者权益至少是其总资产的3%,发起公司即可不将SPE合并进公司报表。显然,现实中的实务操作与EITF的建议有相当的差别。利用这些会计规则而设计的交易已使很多美国公司的财务报表失去了意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越来越多的债务在表外反映,以至现在投资者已很难知道公司的债务状况。安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安然没有违反这些规则,还是可以在表外借到占SPE总资产的97%的资金,故此,SEC对国会2000年的年度报告中已经催促FASB为SPE的合并问题建立规则。FASB也宣布将专注于为解决新出现的实务中的合并问题建立指导规则,包括与SPE相关的问题。目前SEC正进一步催促FASB解决SPE的合并问题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

逐日盯市的利得(损失)确认问题

安然破产案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国能源公司中普遍使用的逐日盯市(Mark-to-Market)会计处理的关注。逐日盯市会计处理使得能源公司可以把从相关能源合同中获得的将来的收益确认为当期的收益。据报道,这种形式的收益占到安然2000年税前利润的一半以上和 1999年税前利润的三分之一。逐日盯市会计是FASB允许的,公司通常在每个季度末对能源合同的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将账面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同时确认相应的利得和损失。因此,管理层在使用逐日盯市会计的时候具有很大的操纵空间。FASB曾对这一会计处理进行过争论,但最终还是决定将解释权让给各个公司。

安然公司目前还没有声明由于能源合同交易用逐日盯市会计处理的问题而调整会计报表。安然公司过去的能源交易合同是实物交易。近年来,安然公司大量从事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投机、保值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如果合同被确定是一个能源交易合同,GAAP要求按公允价值调整出于交易目的的能源合同,确认利润和损失,另外还应单独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进行披露。同时,GAAP还提供了一套指标用于判断一项能源合同的交易是否是出于交易目的。

安然公司在2000年年报附注中对于交易目的的衍生合约和套期保值目的的衍生合约分别采用逐日盯市的会计处理和保值会计处理。在逐日盯市会计方法下,用于交易目的的远期合同(Forwards)、互换合同(Swaps)、期权(Options)和能源运输合约以公允价值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价格风险管理中的资产和负债”项,同时将未实现的收益及损失确认在“其他收入”中。套期保值会计用于非交易目的的合约。当用于保值的合约标的与被保值标的价格的变化有较大相关性的时候,即保值合约能起到保值作用的时候,用套期保值会计处理。当发现保值合约不能起到保值作用的时候,停止使用套期保值会计,对保值合约价值的变化确认收益或损失。也就是说管理层可以主观判断某一衍生工具是用于保值目的还是交易目的。如果是交易目的,就可以按公允价值调整合约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相应的收益或损失。安然公司从价格风险管理盾动中得到的净资产在2000年末和1999年末分别约为10.88亿美元和3亿美元。当安然公司披露将市场价值的变化作为“其他收入”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个项目的金额在2000年年末达到72亿美元之多,从其公开文件中就无法得知从市场价值变化中得到的收入到底是多少。然而在其现金流量表中,安然公司在附注中提到,在2000年和1999年年末分别大约有7.63亿美元和3.95亿美元的收入来自价格风险管理活动却没有现金流入。

与GAAP对金融工具(如债务和权益证券)、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相一致,GAAP除了规定要逐个计算每个能源合同的公允价值外,没有规定如何计算能源合同的公允价值。对于这种情况GAAP也只是提供了一条普遍适用的准则,即公允价值是一个合同在与自愿方进行现金买卖此合同时的金额,而所谓自愿方是指此交易不是在强迫和清算出售的情况下进行的。可见,管理层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存在着较大的操纵空间。

依据GAAP,基于公开交易市场的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的根据,应被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如果市场报价不能得到,GAAP要求公司基于市场中可得的最好的信息估计公允价值。由于很多能源交易合同的市场报价不存在,公司必须根据市场上相似的合同和估价技术的结果来确定价格。当使用估价技术或模型时,公司用于估计价值的最好的信息包括近期的现货价格和远期价格。能源价格曲线表示能源商品1、5年的远期价格。这是从市场中可以得到的。很多能源合同期限超过5年,因此,只有很小一部分的能源合同有直接可得的公允价值。超过5年的远期价格必须估计,所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从长期看价格更具有稳定性。然而,由于现行的会计规则对公允价值使用的规定不够详尽,所以由各个公司假定的能源价格的波动性的差异导致公允价值的估计差别很大。

安然与其他能源公司一样用逐日盯市法处理其能源交易活动。安然披露用于估价其能源交易合同的市场价格反映了“其在考虑多种因素后的最佳估计,包括标准合约交易价、场外交易报价、时间价值和合同保证的不确定因素等”。但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如何确认能源合约是否出于交易目的以及如何确认能源合约的公允价值均存在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因素,投资者很难通过财务报表对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只看财务报表很难看出安然的盈利质量到底怎样。

安然事件后的反思及对我国会计呈报的启示

资产证券化可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汇集起来,转变为资本市场上可以流动的以资产收益支撑的证券。这种金融交易方式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发展迅速,现在很多美国公司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表外融资。通过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企业不仅可以改善负债比率,优化资产结构,还能扩大资金来源,突破当前预算规模的限制。尤其在处理银行资产的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1999年以来央行成立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都提出通过资产证券化来盘活不良资产的设想。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会在我国广泛开展起来。安然事件表明,公司进行复杂的表外融资,在现行GAAP下的不详尽的披露,使得会计报表的透明度下降。因此,相关会计准则不完善造成的严重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应从中汲取教训,关注新兴金融活动的出现,基于实践的需要,对其进行会计规范,使财务报表的信息能如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

逐日盯市的会计计量方法在能源合同中的使用使管理层可以“有选择地”选择确认早已存在的“可实现而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从而为管理层利用这种会计方法人为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之所以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是认为由此得出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然而由于缺乏对公允价值确定的进一步研究,使得在实务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管理层的估计。同一项资产或负债使用的估计方法不一样,得到的金额就不一样。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而言,各项计提准备都需要运用“市价”,而具体采用何种价格作为“市价”就有一个管理层判断的过程。会计选择一方面可以使管理层运用合理的估计,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也带来了财务报表的操纵空间。我国应在目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调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0.浅谈外汇衍生工具会计 篇十

 2006-08-07外汇交易是指外汇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发生的将一种货币按照既定的汇率,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买卖行为和过程。一般人们也称之为外汇买卖。而从交易的本质和实现的类型来看,外汇买卖则可以为以下两大类:(1)为满足客户真实的贸易、资本交易需求进行的基础外汇交易;(2)在基础外汇交易之上,为规避和防范汇率风险或出于外汇投资、投机需求进行的外汇衍生工具交易。从这个角度出发,属于第一类的基础外汇交易主要是即期外汇交易,而外汇衍生工具交易则包括远期外汇交易,以及外汇择期交易、掉期交易、互换交易等。

外汇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处较为陌生,也难于理解和掌握。本文就笔者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就银行外汇衍生工具会计:即远期结售汇业务会计核算,代客买卖外汇业务会计核算,调期业务会计核算中的难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望有所借鉴。

一、外汇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确认问题

外汇衍生工具总是与风险和报酬息息相关。风险与报酬是指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它不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而是以签订合约为起点,从而为初始确认奠定了理论依据。相应地,也为之确立了终止确认的标准。在会计处理中确认外汇衍生工具的另一障碍是它们的计量问题。其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当然不适宜以传统的历史成本(过去的交易价格)计量,金融工具总是与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其价值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动而不断变动。因此,在探索外汇衍生工具的确认标准时,必须联系到它们的计量标准问题。确立以公允价值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也正是确立对外汇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标准的需要。外汇衍生工具的确认应改革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

初始确认是指当某一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使一个项目符合确认的基本标准时,就应当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并计入财务报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规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有两个标准:(1)与资产或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得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者预计的负债金额能可靠地加以计量。外汇衍生工具在订合同时,就约定了权利与义务,其风险与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本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确认。但在我国现行财务会计确认标准是权责发生制和收入实现原则,其特点是以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确认,这样就将外汇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作为表外处理。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客户申请办理时向银行提交经有权签字人签字的“远期结汇/售汇申请书”、商业票据及其他有效凭证,并在银行存入不少于远期外币交易金额的3%的保证金,经银行审查同意后,向客户发送“远期结汇/售汇交

易证实书”,就此证明交易合同的成立,初始确认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这样处理就有悖于国际会计准则,因此,须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标准,在保留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向国际会计准则看齐。

外汇衍生工具经初始确认后,由于受到汇率、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其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动,当其变动部分能可靠地加以计量时就需要进行再确认,即按新的公允价值确认外汇衍生工具。终止确认的标准有两个:(1)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了其他企业,且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加以计量;(2)契约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经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到期自行作废。在现实会计处理中应将终止确认按会计分期划分为跨期履行年终确认和同期到期、展期、违约的终止确认。

1、跨期履行年终确认。一项外汇衍生工具的交易如跨期履行,就应于年终以公允价值重新加以确认,这是因为这项业务的资产和负债在报告期内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且所包含的公允价值(年终决算牌价)能可靠地加以计量。合同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在报告期内得到了履行。重新确认与初始确认的差额,作为当期的汇兑损益。

2、到期、展期、违约的终止确认。(1)合同到期的终止确认,客户如数与银行办理资金交割,银行将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转销就完成了终止确认。(2)合同展期的终止确认,客户因履行贸易合同遇到困难,申请推迟交割,银行应以公允价值重新加以确认。具体作法,应首先转销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同时确认因即期汇率与原协议汇率不同而形成的损益,然后按新的远期汇率办理展期交易。(3)客户违约的终止确认,客户不按协议日期办理交割,银行应将始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全部转销,同时,对于因即期汇率与原协议汇率不同所形成的损益,按以下确认原则处理:属于客户的收益(汇率变动产生的价差),银行不予确认;属于银行的收益,直接从客户保证金账户中扣收。

二、外汇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计量问题

现行会计模式主要采取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汇衍生工具只是表现为一种合同,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既然不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当然难以适用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外汇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额中的比重的提高,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财务会计唯一的计量属性。美国(FASB)已发布的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建议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即使对传统的基础外汇交易来说,其计量属性也不应是历史成本,因为金融工具(包括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的价值总是随市场行情变动而变动的。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根据(FASB)和(ISAC)的有关规定,公允价值可以是一个交易市场资产的市价,也可以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公允价值对外汇衍生工具而言是相关的计量属性,这是由外汇衍生工具汇率的变动性决定的。外汇衍生工具价值由内涵价值和货币时间价值两部分构成。其内涵价值是指外汇衍生工具的即期汇率与协议汇率的差额,这种差额体现的是外汇衍生工具的损益。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价值增值,这种价值的变化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用于外汇衍生工具的计量,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鉴于外汇衍生工具总是和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因此应改变外汇衍生工具的计量方法,应为历史成本属性和公允价值属性并存,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同时并存。外汇衍生工具在初始确认时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在后续计量时,既然外汇衍生工具的价值变动需要再确认和计量,那么就应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外汇衍生工具价值的动态信息和未来经济损益。

三、外汇衍生工具的会计报告与信息披露

外汇衍生工具由于基本特征是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在未来时期,在订合同时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成本,因此现行会计框架中没有纳入会计报表中进行确认和计量。会计报告应揭示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现金流量等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全部信息。现行会计报告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采用分货币单位进行信息披露的,外汇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大打折扣,违背了充分揭示的原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外汇衍生工具交易频繁,金额巨大且价值波动较大,若投资者不能从报表中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就看不到投资项目潜在的风险,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金融监管部门也因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而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体现充分揭示原则必须改革现行会计报表体系,加强对外汇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

1、表内揭示。由于外汇衍生工具在成交日时会计处理已作初始确认和计量,因此,外汇衍生工具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披露,这就需要对原有资产负债表进行适当改造。如在表内增设或有资产负债项目,或者另编一张专门反映或有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表,以便直接向投资者提供有关外汇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

2、表外披露。外汇衍生工具内涵丰富且交易复杂,仅在表内揭示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还必须充分利用报表附注和补充资料进行表外披露。表外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

(1)外汇衍生工具的种类、性质、使用目的、期限、协议汇率以及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条件和情况等;(2)外汇衍生工具损益的处理方法,即由于外汇衍生工具汇率的变动而形成的银行未实现损益是否直接计入当期损益;(3)外汇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即年终报告日外汇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年终决算汇率)取的途径和相应的会计假设等;(4)外汇衍生工具风险,包括由于市场汇率变动造成亏损的市场风险,由于买卖方无法履行义务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法律风险以及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政策等预警信

息。

总之,在进行外汇衍生工具信息披露时应将表内揭示和表外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强表外披露的规范化,杜绝主观随意性,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完整的、对其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减少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

上一篇:镇党委委员直选演讲稿下一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