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郭沫若诗两首

2024-07-12

27郭沫若诗两首(精选9篇)

1.27郭沫若诗两首 篇一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

2.《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篇二

长兴实验初中 钱伟燕

前阶段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和学)

作为教师来说,存在着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备课时自身储备不足,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学生的智能积累情况不是很了解。

作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学会自觉地听记、自觉地预习和复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老师的检查和监督才能完成。教学目的:

1、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2、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3、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深意。知识点:

1、掌握“缥缈、鲛人”的音、形、义;

2、了解郭沫若的基本常识。

能力点: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老师范读,明确节奏和重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的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他曾在《凤凰涅槃》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 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象。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象。)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象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做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最后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八、拓展

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南方同是一座坟墓!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北方同是一座地狱!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九、作业布置

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象,正是有 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象: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象(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象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学生范读、学生齐读。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5.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6.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7.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 不在眼前的想象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迁移巩固: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学生讲的精彩句子用投影仪投影,全班一起欣赏。巩固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发挥想象,将这两首诗歌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3.郭沫若诗两首预习 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在熟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预习指南:

一、简介作者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作者___(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___,字鼎堂,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1919年到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___。一生著作颇丰:诗集___、___、___等,散文___、___、___等,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二、写作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同,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三、生字词注音

飘渺 鲛人 疏星 笼罩

《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体验,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二、探究讨论

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想象的内容及想象过程。

3、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4、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5、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三、问题思考

1、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悲剧变喜剧,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四、议一议

请同学们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静夜》

一、朗读品味

1、诵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2、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三、比较阅读

1.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四、拓展训练。

1、熟练背诵两首诗,并且会默写。

2.发挥联想与想像,补写句子。①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月亮说,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4.郭沫若诗两首复习要点 篇四

一、文学常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诗人、学者。著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二、结构分析

第一节:用比喻自然而然地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既描写出了迷人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第四节:想象天上牛郎织女美满幸福地生活。

全诗内容由实到虚,由眼前的所见,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出对天上街市美丽幻景的描绘,表达作品的主题,衔接自然紧密,结构完整。

三、文章主旨

《天上的街市》一诗,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的天上街市图,表达了追求光明的信念,也反映了被压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起了人们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的勇气。

四、重点理解:

1、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来实写夜景的?

抓住“街灯”和“明星”两个侧面来实写夜景。先写地上——“街灯”,这是作者所能最直观地看到的。在联想中,以点点闪烁的繁星作比。紧接着,又把读者的视线由地上引到空中——写“明星”,并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以空中似乎也有街市,也点着无数明亮的街灯设喻,把我们带进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2、街灯与明星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同是在黑夜间,同是隐隐约约的无数光亮,仅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而已。

3、天上本是缥缈的,诗中却把天街想象得那么繁华美丽,牛郎织女本是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化身,生活是痛苦的,诗人把牛郎织女的生活想象得那么自由幸福,有什么意义?

作者渴望出现一个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诗人所想象的天上,也正是他所追求的人间,这种生活在当时反动统治下是不可能的,赞美天上的光明和幸福,就反衬出人间的黑暗和悲惨,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这对当时的人民是有鼓舞作用的。

4、归纳本诗的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感情,通过对理想境界的向往,5、①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②改写牛郎织女神话,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③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静夜》

一、结构分析

第一节,透过月光、云团、松林和疏星,描写了一副优美的静夜图。着重突出一个“静”字。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鲛人对月流珠,大胆而奇特。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二、文章主旨

《静夜》一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等景物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三、重点理解: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由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5.全诗分两小节。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6.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5.27郭沫若诗两首 篇五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1 人教新

课标版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

[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缥缈()():

2、笼罩():

3、鲛人():

4、疏星():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A、远远的街灯明了 B、闪着无数的明星 C、明灯处处照长街 D、窗明几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A、街灯 B、流星 C、天上的明星 D、以上三者都是

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 B、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C、漏出了/ 几点/ 疏星 D、怕/ 会有鲛人/ 在岸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C、若把句中逗号去掉,两句的意思都没有改变,语句也都通顺。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 》、《 》,话剧《 》。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 和 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 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 ”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 ”营造出 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训练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阅读《静夜》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 的基础上,转而进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 ”的传说,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

5、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⑵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⑴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⑶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请找出诗的⑴、⑵节的韵脚:

8、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9、诗中主要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摹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

10、诗歌中将“乡愁”寄托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种意象中,想一想,还可以将“乡愁”寄托在什么意象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11、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及朝代】(至少写三句。)

答:

二十七.《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一

一.1.piāo miǎo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zhào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3.jiāo 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4.shū 稀疏的星星。二.1.A 2.B 3.D 4.C 三.1.郭沫若 郭开贞 诗人 学者 《女神》《星空》《屈原》 2.联想 想像 否定 追求 3.静 静 恬静、清新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二

1.写景 想像 2.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 3.鲛人流珠惆怅、无奈 4.不好。因为“漏”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显现。5.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6.(略)7.水 味 红 痛 8.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烧痛 乡愁的等待 乡土的芬芳 9.比喻 反复 仿句略。10.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11.如:李白(唐)《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唐)《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6.诗两首 篇六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讲解: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请一生朗读,读出感觉;请大家评价,能否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⑴ 问:诗歌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忧愁呢?通过什么表现出忧愁?

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雨巷

“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请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⑵ 问: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问:为什么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呢? 丁香这个意象有什么特点?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⑶还有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⑷问: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解说: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解说: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解说: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结束语:“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附:

1、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现当代诗歌介绍

⑴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时期的诗歌。

特点:用白话语言写作,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表现科学民主的时代内容。

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

各种流派: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有创造社诗人组成,著名的还有田汉。他们的是个具有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

“为人生”诗派。主要成员朱自清,俞平伯等。他们以“为人生”作为诗歌的核心价值,主要代表作:朱自清《踪迹》,冰心《繁星》《春水》。

“湖畔”诗派。代表诗人冯雪峰,潘漠华。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冯雪峰《落花》,潘漠华《月夜》。

新格律诗派(因成立新月社,也被称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他们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红烛》《死水》。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作有:戴望舒《雨巷》,何其芳《预言》,卞之琳《断章》。

中国诗歌会诗派。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诗歌宗旨是“捉住现实”。代表作蒲风《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只要诗人还有贺敬之,艾青,田间。代表作有:胡风《为祖国而歌》,艾青《我爱这土地》,田间《给战斗者》。

⑵当代诗歌

第一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激励战斗与建设的“战歌”与“颂歌”为主。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田间,公刘,闻捷,都有歌颂新时代的乐章。代表作:

第二时期: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当代诗歌的暗淡期。代表作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流露着忧思与激愤。

第三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也被称为“新时期诗歌”。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我熟悉的影响较大的是朦胧派诗群,北岛《》,顾群《》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⑶外国诗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到5世纪)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

第三阶段:中世纪(5到15世纪),也称圣经诗歌时期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到16世纪),伟大的诗人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到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诗歌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时期(18到19世纪)。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莱蒙托夫;美国的惠特曼《草叶集》匈牙利的裴多菲。

第七阶段:19世纪以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层出不穷。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重点:

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艺术上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再别康桥》

1、了解徐志摩(问答式)

从刚才的介绍中知道,他是新月派诗人。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标题出自林徽因的同名诗歌》吗?将它与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张幼仪,林徽因,陆晓曼,他比较风流,中国有一不太好的传统,一成了名人,缺点也成了优点;不过因为感情丰富,所以才能写出好作品,两方面应该分开评价。他因飞机失事去世。他对新诗贡献很大,还做过大学教授,那个时代的人,很多20几岁就做了教授,比如胡适。朱光潜的文章里讲过,人不一定要写诗,但要有诗情。

2、同学齐读,老师指导

插问:标题为什么是“再别”?

“康桥”即剑桥,1920年——1922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之后他写了诗歌《康桥西野暮色》(1922);《康桥再会吧》《康河晚照即景》(1923),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1928年秋,他重访康桥,在回国途中轮船上写这首诗。他对康桥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

范读第一段:

作别——西天的云彩。问:为什么在这里停顿?表现依依不舍。

同学再读第一段。

大家自由读,体会感情。

请一女生,一男生分别朗读,谈谈处理理由。

老师朗读,大家评价,讨论设计理由。

3、分段朗读指导

同学一段段朗读,老师与一朗诵水平高的同学做朗读指导。

第一段:读第一节,借用诗中的那个词作基调?“轻轻的”——留恋,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第二节:大家读,学生评为评价。老师指导:“金柳”,“金”要重一些;“新娘”要有幸福感;“波光里的艳影,读时眼前要有一片波光,“荡漾”读得轻柔;

第三节:请学生评委讲讲如何读。

“油油的”停顿一下;“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第四节:“天上的虹”要读得快一些,“彩虹似的梦”要读得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

第六节:“悄悄”慢一些,后面停顿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家有感情的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第3节,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向诗人招手,使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成后康河轻波的爱抚。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拜伦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清泉倒映彩虹,五彩斑斓。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清泉是一种颜色,虹是五颜六色,怎么比?(余霞的倒影,以虹形容梦想,为下句作铺垫);为什么在国外的河里做水草?(表达喜爱,爱国和爱地球其他地方的美景不矛盾,理解不能狭隘)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不能放歌?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总有“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却“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而且,选取的景物都是自然的,避开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诗歌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为什么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能带走。(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二、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三、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1、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轻轻的”有轻微跳跃的节奏,展现了一个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回环呼应: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2、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这首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字数也大体相同。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7.诗两首教案 篇七

胶州八中 迟清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

3.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4.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5.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在情感酝酿中诵读。2.品评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普希金面对生活的坚强态度。二.诗人简介: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下注释①,初步了解普希金这位传奇诗人。2.我知道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读书,课外知识很丰富,那么哪个小组是读书王呢?谁能给我们提供关于普希金更多的资料呢?

明确: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以能诗闻名。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其间参加文学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利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大量利用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他的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统治者不满和仇恨,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与敌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师生共同赏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诗:

1.同学们还记得诗歌学习的三步走吗? 明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学习诗歌的窍门,那我们就先走第一步,我来读,你来挑,看看我们是否心意相通,读音完全吻合。

3.下面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完成大屏幕上的练习,哪两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做给其他同学看呢?

(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同位上来批改,其他同学互批。将自己错的字在练习本上正确书写两遍。)

4.听我读完后,你们有没有想读的冲动呢?现在就把时间交给你们,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读,试着像老师一样读出停顿和感情,并且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1)学生集体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教师指名读,生生互评,生再读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朗诵水平与日俱增,对这首诗的朗诵技巧把握得也很到位,想必这首诗已叩响你的心扉,接下来让我们悉心品味,深层探究。

(二)悟诗:

A.悟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什么?

明确:生活中的挫折、磨难;磨难将是生命中的宝贵财富。B.品读:

(1)你对“欺骗”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青年人往往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美好的期待,往往简单的认为一切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但人生道路上不仅仅有鲜花,也有荆棘。现实生活往往不尽人意,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这里“欺骗”可理解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落差。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在这里,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C.情读:

成长的天空中,总会有阴霾,在泥泞的小路上踽踽独行时,你曾经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这首诗会引发你怎样的人生感叹?

(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教师巡视各组,选交流较好的小组选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三)品诗:

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悟出了这么多人生真谛,也畅谈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那么我想以一名记者的身份采访几名同学“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形象,却被世界各地人民广为传诵,依你看,原因是什么?”

明确:诗中流露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四)背诗:

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方面表达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喜爱。既然这么喜爱,一定能够熟读成诵了。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过来。(教师随堂检查几名学生,全班齐背)

四、学生自主赏读《未选择的路》

师:面对人生中的逆境或是挫折,我们选择“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那当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我们又当何去何从呢?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一)读诗:

1.教师播放《未选择的路》音频,学生听读正音,整理、交流需要积累的词语。

2.现在你们利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方法自学这一首诗,划出节奏,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组展示:用自己设计的朗诵形式朗诵诗歌,评选最佳创意小组。

(二)悟诗:

(学生自由提问在自学过程中未能解决的疑惑,教师分类整理学生的疑问,把共性的较有价值的问题交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将各小组可能产生的疑问用投影展示出来)

A.悟读: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它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明确: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B.品读:

说说诗歌中“路”的含义,诗人为何取诗题为“未选择的路”?

明确: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C.情读:

(1)诗歌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2)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三)品诗:

1.“这首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诗人表面上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哲理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象征”。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它是诗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要说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学生齐读《未选择的路》。

五、比较鉴赏,学生畅谈学诗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关于人生态度的诗歌,人生需要坚强和乐观,同样需要面临选择。两首诗歌,两种情怀,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请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这些大师伟大人格的光辉照耀,有他们智慧的浇灌,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七、作业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8.《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郭沫若、吴望尧的文学常识;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2、通过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鼓励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把握诗歌所传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自然地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课时: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预习检测。

飘缈(miǎo)镀金(dù)卸下(xiè)闪烁(shuò)白昼(zhòu)焚起(fén)溅起(jiàn)

三、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9)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四、自学与探究

1、请大家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依次想到什么?

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市,再想象物品和牛郎织女的生活。2)、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幸福美好的 3)、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痛恨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补充知识: 联想: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相似性 客观存在)

想象: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存在)(不存在)

五、教师总结:

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六、作业布置:

仿照例子,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联系起来。

例子: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1).雪花——茶(2).钢笔——月亮(3).夏夜——钢铁(4).沙滩——车轮

七、板书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 街灯 — 明星 自由

想 明星 — 街灯 光明

街市 — 美丽 幸福

想 物品 — 珍奇

象 天河 — 浅浅的、不甚宽广 美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有听过月亮船,大家有听过“太阳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乘坐吴望尧的太阳船去感受一下其带给我们的奇特想象之旅吧!作者简介

二、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三、请大家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或/停靠于/云的/海岸,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四、自学与探究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3.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4.“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5.“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6.“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7.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8.读《太阳船》,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人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热爱生活,富有童心的人。)

五、当堂检测:背诵诗两首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出有关太阳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篇九

人教版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运用“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等词语。

2、了解新诗的特点及其郭沫若的创作。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和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技巧和借助想像、联想的表现手法。

3、拓展阅读,对《星空》中的其他诗篇做一些泛读。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要反复诵读,分清节奏,念准字音,读出其中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2、想像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和联想去构建、描述诗作的想像世界。

3、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相比较,从不同的生活状况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教具准备】

初中语文 悦考网

多媒体 CAI 课件、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指导诵读;分析诗作内容和情感意趣,重点研读《天上的街市》;指导自读《静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民间故事导入)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够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请1~2名同学试讲,教师作关键情节补充)是啊,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给后人留下太多的感慨和遐想。杜牧《秋夕》诗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个失意宫女对于真挚爱情向往的满怀心事寄寓在举首仰望之中,然而在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板书文题)中,我们将读到别样的故事,别样的生活。

二、关于郭沫若和时代背景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郭沫若(1892~1978)诗人、字者。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并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皖南事变前后,写了《屈原》《棠棣之花》等六部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2、关于时代背景: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皂!”的黑暗现实,使他对“五四”后祖国新面貌的美丽憧憬,以及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以达到社会进取的愿望,陡然归于破灭,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星空》表达了这一思想感情。初中语文 悦考网

如《黄海中的哀歌》写道:“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浪,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好我的清明哟!”但诗人并没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献诗》中写道:“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蕴了多少深沉苦闷!”就在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整体感知《天上的街市》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正确、清楚地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投影:

⑴注音:

缥缈(piāo miǎo)闲游(xián)隔(ɡé)

甚(shèn)灯笼(lónɡ)

⑵释义:

①缥缈: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浅浅: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③甚:很、极。

④闲游:悠闲地逛。

⑤定然:必定。

教师作诵读提示:《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诗句匀称,音律和谐悠扬。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时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

3、学生集体朗读,要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注意体会节拍和重音。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提示如下: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初中语文 悦考网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明确:全诗共四节,先后用了“nɡ(星、灯)”“i(市、奇)”“ɑnɡ(广、往)”“ou(游、走)”等韵脚。

5、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抑扬顿挫的声调的传情达意。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具体研习《天上的街市》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⑴请学生美读。

⑵诗作开头,以浓郁的浪漫气息渲染了在迷人夜色中放明的街灯与明星。“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从修辞手法来说,是回环往复的比喻,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这种街灯与明星相映成趣,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美妙意境的艺术手法,我们称为“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⑴请学生集体诵读。

⑵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思考: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诗人想像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街灯

初中语文 悦考网

}→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明星

诗人运用想像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显得具体、真切。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似幻似真,引发读者遐思,追随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⑶诗作中是怎样描述牛郎织女生活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结:

对民间故事中那隔河相望,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全新诠释,扬弃了悲剧内容,代之以令人神往的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一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蹚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一是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氨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对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⑷诗作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3、学生品味并背诵全诗。

4、小结:《天上的街市》一曲清朗隽美的夜歌。诗作意境优美,不仅诗如画图,而且诗情深沉、画意含蕴。诗人憧憬天上的街市实际上就是憧憬自己幸福的理想境界。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这正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才情。

5、诗人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编织了一幅神话般的美景。你由生活中的灯产生过哪些联想或想像,请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五、指导学生自读《静夜》

1、学生集体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

投影:

⑴字词:

笼罩:(lǒnɡ zhào)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初中语文 悦考网

疏(shū)星:疏,跟“密”相对,指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鲛(jiāo)人: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⑵诵读节拍和重音提示: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2、《静夜》在写作方法和风格上与《天上的街市》十分相似,都体现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共同特色。《静夜》一诗描绘静谧的夜景,宁静、典雅,很富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品味诗作,回答下列问题:(投影)

⑴月光淡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者把团团白云想像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作者把几点疏星想像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作者由静夜的现实情景联想到神话传说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白云团团

⑵天上的海雾

⑶鲛人流珠

⑷疏星

3、借鉴对《天上的街市》的分析思路,概括每小节的内容,梳理诗作结构。并与《天上的街市》试作比较。

明确:诗的第1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静夜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的疏星。第2节“天河何处?”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广袤的宇宙中。“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人的想像已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初中语文 悦考网

这首诗先写实景,后展开想像写虚,但绝不是生硬的拼凑。诗人后来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如果只写景不想像,全诗充其量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不会有思想的深化;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像,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者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虚与实的结合,使景平添了生气和活力,变得空灵、美丽,共同营造了一曲“静夜”的乐章。

诗的结构两者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像的世界,结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

4、想像鲛人对月流珠的情景,并把它扩展成一个片断,请学生口头表述。

5、学生品味并背诵全诗。

六、课堂小结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以夜空为自己的心灵对应明慧地沉思生命。《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见于《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中的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平和洁净”世界里牛郎织女和鲛人神话传说的诠释,更显真切新美、意韵悠然,因为那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的感受。

七、课堂练习

阅读《鱼化石》一诗,完成习题。(投影显示)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便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初中语文 悦考网

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本诗作者艾青。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了20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失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做深入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思考之下,诗人的灵感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口。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仅对自己内心的情绪有准确把握,而且对鱼化石的形象也有准确的把握,并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1、本诗第1节中“跳跃”与“浮沉”能否调换?为什么? 初中语文 悦考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前两节通过作者的想像,写出了鱼化石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第1节写出了鱼儿生前的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作者在描写鱼儿和鱼化石时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4、本诗点明中心意思的一节诗是________________。

5、第4节诗中的“但你是沉默的”中的“但”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作者由眼前的一块鱼化石展开想像与联想,把笔触伸向几亿年以前的远古,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

⑵本文运用了几处对比,如鱼儿生前的自由、快乐与死后的压抑、痛苦;“栩栩如生”与“不能动弹”;“绝对静止”与“运动”等。()

⑶本文表面是写鱼化石,深层来说又是在写人,在写诗人的不幸遭遇,这明暗两条线结合得很巧妙。()

〖参考答案〗

1、不能互换。

⑴押韵的需要,“浮沉”一词放在末段更琅琅上口。

⑵鱼儿一般也不能在大海里“跳跃”,只能是“浮沉”。

2、来历

3、第1节极力渲染鱼儿在成为化石之前的快乐、自由,更能反衬出遭受灭顶之灾后的不幸,突出了中心。作者在此寄托了同情、忧伤的感情。

4、最后一节。

5、不能去掉。因为上一节有一句“在岩石层里发现了你,依然栩栩如生”,本节的“沉默”“不能动弹”与之构成了转折关系。

6、⑴√⑵×⑶√

初中语文 悦考网

八、布置作业

1、在月明星稀或繁星闪烁的夜晚,进行一次观察,并展开想像和联想,然后把看到的、想到的以《望星空》为题写成一篇文章。

2、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并了解民间有关纪念它们的风俗、活动,完成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比较阅读:

甲:《天上的街市》

乙:《迢迢牵牛星》(汉·佚名《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初中语文 悦考网

思考:从想像、形象、情感等方面,比较异同。

2、阅读下列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材料,发挥想像,进行改写。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在织布机前辛勤地劳动),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没有时间修饰容貌)。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荒废了织布劳动)。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资料来源:初中语文。

上一篇:两个方案的请示下一篇:现行财务报告质量研究及改进刍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