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精选11篇)
1.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篇一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通俗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要求,就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因此必须将此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操作层面,即“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也就是说,要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途径,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限制开发;另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
2.海绵城市之探讨 篇二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大批人口涌入城市,大量填河造路,造成河道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雨季常引发洪涝积水滞排、河流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向海绵一样有吸水、蓄水、释水功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人类大规模破坏自然,而海绵城市是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福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不变,且能保持原有的水生态。
海绵城市的目标有三,其一:保护原有水生态。最大限度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维持被开发前的自然生态水系。其二:恢复被破坏水生态环境。城市建设长期处于粗放模式,原有绿地、河道、湿地等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在给予城市一定生态空间的前提下,促进加快城市生态多样性建设。其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地表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的影响,减少对原有水环境破坏。留有生态用地,适当恢复原有河道沟渠,增加城市水域覆盖面。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建成了海绵型城市,以德国为例。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存储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减轻了城市排水管道的负担。德国通过提高城市绿化来减少雨水径流。主要城市雨水利用方面为: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用于生活中非饮用处。二是雨水截污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地面大多铺设可渗透地砖,以减少径流量。三是雨水利用系统。沿排水道可修建渗透浅沟,表面种植草皮,为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可进入雨洪池或者人工湿地。
国内以清华大学胜因院为例,用雨洪管理的设计理念缓解内涝问题。胜因院项目规模:9640m2(含建筑面积1324m2,外部空间面积8316m2)。北京市1年一遇暴雨雨量45mm,2年一遇70mm。基于此,胜因院总设有6处雨水花园。最低洼处建筑物所在汇水分区内设较大规模雨水花园,按2年一遇的暴雨量设计,过量雨水则外排,其余地区计算其径流量,而后设计雨水花园。在设计雨水花园时,考虑到毕竟是景观带,兼顾草地下凹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基于安全性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对于海绵型城市的设计土壤也是至关重要的,胜因院原始土壤大体满足了渗透系统的要求,不足之处在于渗透性有待提高,故更換了胜因院的土壤来提高土壤渗透性能。雨水花园则依据高差关系,各设溢水口,可以砾石沟或者浅草沟链接,过量雨水则用重力外排。整个雨水花园系统中有梯形石笼,表层50厚细石(树皮)覆盖,第二层400厚壤土覆盖,第三层土工布铺垫,之后由200厚碎石垫层,阶梯下渗。而选择石笼作为边界主要原因是其经济、环保、渗透性能良好,石笼中的缝隙方便雨水流进花园,且兼顾对初期雨水过滤的良效。对于植物的生长起到很好的基础与保护效果。然而胜因院只是个开始,雨水花园、雨洪管理项目日益增多,然而对于雨水的利用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譬如对于植物的筛选,作为景观,依据季节合理搭配植物原有的色彩,总结综合效益不断研究,将其变为艺术性与功能性兼顾的设计等等,故其有待不断演进和完善。
传统排水模式为“快排”而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渗、滞、蓄、净、用、排”。其关键是加大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发挥科技在提高投资和管理效益的作用。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供水采用低价政策;城市排水则是国家包下来。这种做法延续到今天。弊端十分明显,我们彻底更改此类想法,只有先自扫门前雪,才能逐步解决城市积水等问题。水是一种资源,有限且宝贵的资源。用过的水,必须经过适当的收集、处理在排放,在自然环境下再生,才能保证水的持续使用,这笔费用也应该有水的消费者负担。如果消费者不负担,国家又无力负担,污水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城市附近水域的水质下降至不宜取用对的那一天,人们付出的代价将会增加数倍以致数十倍,今天我国东部的许多城乡已面临此局面,即水质型缺水。而南部许多城市在雨季又常常面临着城市内涝,雨水不能及时排水,导致城市交通瘫痪,这类迟迟不能解决且关乎百姓日常出行的问题。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刻不容缓。第一层是城市总体规划。要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等保护、自然斑块的利用、紧凑式开发的方略。还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略等问题,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第二层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或专业规划。其中,城市水系统规划涉及到供水、节水、污水、排水、蓝线等要素;绿色建筑也被称为海绵建筑,并把绿色建筑的实施纳入到海绵城市发展战略之中。对绿地自升级周边硬件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相衔接。
故海绵城市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可通过当地政府把规划、排水、道路、交通、项目业主等单位协调起来,共同落实完成。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2016.2
[2]德国海绵城市建设参考.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2016.2
[3]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改造——深度解析篇 爱怀疑和爱飞翔鸟的博客
[4]崔理华,卢少勇. 污水处理与人工湿地构建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
[5]车伍,李俊奇.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沈励珂(1994-),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学生,给水排水工程。
3.海绵城市总结 篇三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新思想,在接受我国各试点城市的试炼。本文简略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总结了目前学者所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其进行了思考。对海绵城市的推广有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一、海绵城市的背景
我国年际降雨变化大,年内降雨季节不均匀,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受维度、海陆影响,东西南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显著,南方靠近海洋水汽充足,北方靠近内陆水汽缺乏,季风由南向北减弱。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造成夏季暴雨洪水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因城市化迅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恶变成了内涝灾害。近几年各地均出现暴雨频频,2015年全国20个省遭遇暴雨灾害,强度为历年罕见。说明城市内雨水排水系统的存在严重缺陷。此外,水污染事件也屡见不鲜。4月江西省新余仙女湖水质污染事件是今年第一起水污染大型事件。我国的水资源因水质污染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现象。然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传统城市排水模式以工程管道方式直排。力求雨水尽快排出,造成雨水不能在城市中下渗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补充,人为增大径流量,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这样一个背景下,2014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面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旨在落实总书记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广“海绵城市”,促进自然积存、渗透、净化,节约水资源,已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根本的建设。2015年有16个城市成为我国海绵城市首批试点,2016年先后有公布新加入试点城市名单[1]。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概念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思想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水防涝思路有一个新的格局,保证了城市和城市周围自然的原水文特征稳定,资源的可持续化。
三、建设措施提出、思考
海绵城市的目标即是使城市拥有面对自然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等问题的弹性适应力,增强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表象上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实质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措施。
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如今多数学者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更倾向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焦点在防洪内涝的雨水利用及管理问题上。诚然为重点之一,但解决问题的前提应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在现有城市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部分走向整体。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区域划分,森林、河流、农田、城市生活区、城市市政区等,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保护与修复,建设园林相关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跟上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水涵养水源的能力。
2、以海绵城市为指导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把水文条件、因地制宜等放在第一位。此外,俞孔坚教授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需进行跨尺度的生态规划。要研究水生态系统,不能只关注于水本身这一特殊的环境因子,因为其的流动和循环特点,与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相关联,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应从更高的层次进行研究,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或流域以及景观尺度。要认识水域、水体本身的服务对象不仅仅为水生态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而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从宏观上看,要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从中观上看,城市或者乡村的新区和功能区块,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等;从微观层面,包括公园、小雨等区域和局域给水单元的具体“海绵体”。上述各层面需落实到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正是由于跨尺度设计,“海绵城市”才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2]。
3、有效的雨水、中水回用
作为水循环中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为降雨。过去的排水将大量降雨直接排走增大了径流量,严重破坏了城市与周遭自然水文特征。在缺水时却又不能有效利用。仇保兴博士提出了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办法[3]。建筑中灰色水与黑色水分开处理。同时建设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在建筑周围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目的在于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的雨水渗水、净水、储水、用水。在独栋私人建筑可建设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城市蒸发量增大对空气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
4、结合经验及时修改措施
古代人类在长期与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生态价值的实践经验,在城乡选址、水资源管理、水适应性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对如今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启示意义。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概念,在建设系统上有多方面不足,需要对古代技术的借鉴以及现代试点经验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海绵城市的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起重要指导作用。在行之有效的前提,应加以推广。能使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上升空间,使城市质量总体提高。自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得到进一步认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能在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中得以验证。
五、参考文献
4.海绵城市计划书 篇四
学号:20131046 姓名:黄晨阳 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2013-01班时间:9月21日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3年12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此后,北京、河北、安徽、福建等省市纷纷出台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计划。然而,各地对“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途径与基本原则、规划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等仍存在不少困惑和疑问。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概念的由来从台湾到大陆,国内到国外均有涉及。《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
二、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
2、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3、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篇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
(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通过经济技术比
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一)主要工程
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1)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2)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4)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5)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6)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2)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
(3)水源涵养工程: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建设期限。按照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公共部分的设施布局,以及工程投资建设主体的不同,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测算工程规模和投资安排(填写附表)。1.城市建成区内:
(1)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工程类型、工程量、投资来源;市场化运作情况,政府提出的规模建设管控要求;投资来源等,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公共部分(可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收益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3)公共部分(非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城市建成区外:篇三:2016xx县城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目 录
第一部分 县城基本情况介绍
(一)自然环境
(二)县城排水情况
(三)园林绿地规划与建设情况
(四)县城道路建设情况
(五)县城水系情况
第二部分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三)建设资金短缺
(四)融资渠道狭窄
第三部分 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建设
(二)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建立项目库,制定建设计划,多渠道保障资金落实
(四)充分利用某某某县优势,选择适合某某某县实际的建设措施
(五)科学调度,统筹协调,高效开展
第四部分 结束语
前 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在当前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为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城市地表径流量大,易于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和水污染等问题加剧。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了海绵城市规范要点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下面就某某某县海绵城市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部分 某某某县基本情况(一)自然环境
某某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均降雨量1709.5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554.3小
时,年平均气温18.6摄氏度,无霜期296天。山林、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平均海拔360米,拥有山林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88%,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水域面积165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3.6万千瓦,是全国首批初级电气化达标县。
(二)县城排水情况
某某某县县城排水能力较为滞后。新城区道路排水设计全部采用了雨污分流式。老城区排水设施还采用落后的雨污合流式,城区雨水、污水基本上顺地势高低直接排入截污干管,无污水提升泵站,遇山区的暴雨季节时,雨污溢流至桃江。县城只有一座排涝站,调节池容量仅约1000立方米,在暴雨时节排水能力更显不畅。1.城区排水排污管网建设情况
(1)2009年投资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一座(远期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现已建成通过环保验收并投入使用,目前运行效果良好。同时沿小慕河与桃江河两侧配套建设了约13公里截污干管。
(2)2011年竣工的某某某县老城区主干道油路面改造及出城口建设工程一标段、二标段,完成了含江路、老车站北路东侧、老车站西路、二中路、寿梅路道路排水污水管网5.49公里。
(3)2012年竣工的某某某县工业大道建设工程和某某某县金龙大道高峰转盘改造污水管网安装工程完成了工业大道、高峰转盘道路排水污水管网3.83公里。
(4)2014-2015年实施了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建设工程,目前工
程已完成施工,正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约2500万元,完成排水污水管道安装长度约17公里。
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范围:老车站北路、晶环路、黄金路、育才路、新一路、新二路安装污水管,老水沟清於加装盖板(林业局至小慕河、县委至下圩坝、总工会至排涝站)、山水导流出河(老酒厂、实验小学、下圩),新建和改建管沟总长度约6.4公里。
新城区排水管网改造范围:二中路、金龙大道、滨江路、信安路、财源路、桃江路、希桥路、员山路、站前路、金源一路、金源二路,新建和改建管沟总长度约10.8公里。2.2016-2018年排水排污管网建设计划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老城区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及居民区污水管网改造,全面实现雨污分流,项目总投资约1.23亿元,改造管网总长61.38公里,其中新城区40.16公里,老城区21.22公里。工程涉及某某某县多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分期分批予以实施。其中某某某县路住坝桥至第四小学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计划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道路沿线排水排污管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和管理。
(三)园林绿地规划与建设情况
某某某县根据总体规划对绿地建设的要求,结合创建省市园林县城的标准,委托有关单位对某某某县园林绿地系统进行了科学规划。规划对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交通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都作了具体要求,成为某某某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篇四: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化比例越来越高 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表现最突出的雨洪问题。
现行城市的雨洪模型如同一个山峰来的快走的快,但带给我们的灾难,触目惊心。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在我的认识中,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的洪水只会发生在有超大面积降雨的季节,而不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和这么小的降雨面积。日本已经有成功的项目,在综合考虑的种植模式,种植可以给提供小鸟食物的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我国政府提出的整改目标很迫切,提高城市的排涝标准。实施时间段要求高。有专家教授说不能实现。根据我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能够实现。
首要任务改变现在的雨洪模型,由山峰变为缓坡,不让雨水快来快走,改为缓来慢走。如图
具体措施由政府部门统一指导监督运作会取得最好效果。
首先改变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一:积极开展城市大面积立体绿化,屋顶绿化。
作用:1,进行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后,降低城市的温度。2,延长雨水进入排水管道的时间,形成错峰排水。道路积水,屋顶植物过滤后的水,立体植物上的水先后进入排水沟。
措施二,城市中心建立永久的蓄水设施。屋顶露天水池和地下水池。
其次:人工控制降雨强度和梯次降雨,措施;根据早期预测降雨规模,有计划的人工降雨,达到大面积、弱强度、多梯次降雨的效果。也可以根据地区能承受的降雨强度差异,合理安排降雨强度。干旱区、平原区、森林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可计划降雨强度较高,荒山区,城市区可多批次,弱强度降雨。
第三:优先在关键位置实施合适排水工程
结合地形在排水困难处,充分考虑流域面积合理计算地表 径流量,实施合理排水工程。如:方案1深层大直径排水管道(盾构法施工)
方案2大型地下蓄水建筑(蓄水利用)
方案3地上水体设施(配备补水排水两用管
道保持水面)
方案123相互结合以上措施综合运用实施,有决心就能取的很好的效果。篇五:《海绵城市》系列丛书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系列丛书调研报告
报告人: 王伟楠
部门:建筑工程编辑部
报告日期:2016年1月8日
一、调研背景 2015年12月28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全面总结了2015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并对2016`年工作任务做出部署,并提出了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指示,其中,第四条为“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与此同时,在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大力倡导之下,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关于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工作。许多协会、组织、科研机构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财政部的资金保障下,以及各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全面促进之下相继成立。1.现状
根据建设部 2010 年对349个城市内涝情况的调查,2008-2010年共有289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占调查城市数的 80%;据报道,“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 12小时,淹水深度超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近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20个省市因为洪涝导致 2000多万人受灾,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53亿元,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建设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础设施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2.理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3.建设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1
二、调研方法` 访问法;观察法;深度交流法;全部分析法;预测估计法。
三、市场与需求量分析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的充分保证、地方企业的全力配合之下,关于海绵城市的电子信息已经铺天盖地地在网络进行流传与推广,但是作为信息传播的传统媒介,并没有一套详细地、全方位地阐述与描述海绵城市的图书。因此,出版并发行一套既能够全面总结政府政策和技术标准,又能够对国内外先进案例以及相关建筑材料和施工进行指导的系列丛书,显得尤为迫在眉睫。因此,以下需求罗列仅供参考。1.市场分析
(1)市面上关于《海绵城市》的图书介绍,请参考图1-1,所有资料来源于亚马逊。
图1-1(2)参与“海绵城市”类图书编辑与发行的相关出版社分析
根据图1-1可以得出,参加出版关于“海绵城市”图书的出版社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以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三家出版社。
需要明确指出:目前图书市场关于“海绵城市”的图书非常匮乏,并且关于外文引进类图书也非常有限。
(3)对该类图书市场的思考
基于如此,相对于比较空白的图书市场,我个人觉得应该抢占市场先机,在中国广泛并大力开展海绵城市活动的过程当中,多出版发行关于“海绵城市”的图书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找寻最强的合伙人(协会、机构、院校或者海内外企业、学者等)也迫在眉睫。2.需求量分析
(1)参编协会品牌树立的需求 2 a.提升相关参编协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b.确立相关参编协会在行业中的地位; c.促进相关参编协会与企业、院校以及国内外专家之间的交流。
(2)行业动态传播的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系列丛书,可以为读者以及社会客观地、整体地传播行业动态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与方针:
a.介绍国外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b.介绍国内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相关信息; c.介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科研机关、企业、以及协会所扮演的角色; d.国家相关政策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的介绍与解读; e.最前沿、最时尚的行业资讯介绍。
(3)企业产品推广的需求
有许许多多专门从事雨水收集利用,建材、建工等相关行业的企业随着政府对海绵城市的大力推进而积极参与到相关试点城市的建设当中来,其中也不乏国外知名的企业。通过《海绵城市》系列丛书,可以为更多国内外相关企业做产品的推广,从而实现产能的最大化,与国际接轨。而与海绵城市相关的生产型企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在保证世界领先技术的同时,也保证所有建筑产品的质量。而有意向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本套丛书足够的版面,对企业自身、科技含量、销售情况做充足的介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条件。
四、调研报告的要点与难点 1.调研报告的要点
(1)关于“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2)“海绵城市”类图书在市场中的情况;
(3)如何寻找合作伙伴。2.调研报告的难点
(1)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方式;
(2)如果有第一步的合作或者合作意向,如何共同开拓市场;
(3)如何收集更多信息资源,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五、调研结论
根据此调研报告的要点以及难点,得出如下结论: 3 1.“海绵城市”类的图书个人觉得非常具有实际的意义,一方面政府拨出了大量的资金在各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契机,去联系与结合更多的机构组织与企业,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多元化的收益。2.通过对“海绵城市”类的图书搜索,在各大主流图书网站中,并不多见,因此我拿出了亚马逊网站关于其所有的图书来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系统的、全面的图书并不多见。至少,从网站的调研结果来看,发行的相关图书,市场处于暂时空白的阶段。3.如果策划“海绵城市”类图书的选题,就要找优质的机构与作者共同参编,那么关于图书的内容,我有以下想法: a.政策方面:按国家和地区,整合并汇编行业法规以及政策,例如《海绵城市之政策汇编》、《海绵城市之行业法规手册》等; b.技术方面:标准规范技术文件导读,如《海绵城市之标准规范技术导读》、《海绵城市之中外论文汇编》等; c.案例方面:分多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城市的概况。鼓励国际国内现做或者已经取得成果的机构、组织来介绍当地的成功或者进行中的案例,例如《海绵城市之海外成功案例精选》、《海绵城市之国内试点工程概览》、《海绵城市之国内试点城市汇总》、《海绵城市之某一具体地区或者城市概览》等(对于有兴趣单独立项的城市或者地区,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并且按照其意愿,进行详细组稿以及出版。); d.产品以及材料:分为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两大模块进行编组,例如《海绵城市之建筑材料手册》、《海绵城市之重点建筑材料图解》、《海绵城市之施工技术规范》、《海绵城市之施工技术安全规范手册》、《海绵城市之项目管理》等。4.与合伙人之间的合作方式:
(1)分工合作制;(2)共同成立编委会;(3)项目成本:依托于具体的协会或者组织,发动相关企业进行赞助,并且根据其特点,产生图书产品附加值,我们做好相关的推广以及服务工作,并签订合作协议意向书等文件;
(4)图书销售渠道:建立以合作伙伴自行消化为主,出版社正常发行渠道为辅的销售模式。
5.关于后期共同开拓市场、深入合作以及收集更多资源
首先在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工作之时,与合作机构或组织建立起信任联系;其次,不管规模大小,先做出图书成品并投入市场,增强双方合作的信念并取得更多信任;然后,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协会组织的需求,进行深入合作,在我社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共同开辟相关的图书市场或者其他增值服务领域,如果可行,创造更大的市场机遇;最后,与该协会组织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去做关于“海绵城市”类的相关文化以及服务工作,并且从这个过程中消化尽可能多的资源,并与之善用。
六、跟进方式
1.起草《海绵城市》系列丛书的企划案; 2.与对方进行洽谈和协商,协商的内容主要是该系列丛书的内容、角度、读者范围、前期资金支持以及后续的利润分成; 3.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尽快将双方的要求细节进行整理并落实,为后续出版工作做积极的准备; 4.如果协会不能通过自身力量以及周边的企业力量提供充足的成本资金支持,那么需要自己进行深度的市场开发,罗列出所有存在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制作相关分析表格,并且联系这些企业,以图书作为载体为其提供市场宣传机会; 5.联系建筑类的高校、专科以及职高,为《海绵城市》图书部分关于理论和教育等分册进行推广;
6.发掘更多的专题报告会议,从中继续寻找思路以及合作点。
七、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时下较流行的词汇,也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因此对于这样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控,并加以利用。当然,在进行的过程中会遇见很多可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困难与阻碍,但是要抱着一颗不怕失败的心态去做事。大胆尝试,并且随时制定可行性的计划,从而付之于行动。
5.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篇五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有旅游开发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被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是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是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现在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铺满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做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们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或干旱的时候又能将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的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考量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某地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同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元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的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薄”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科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体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建设海绵体城市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发展时期,把排水变为吸水,重视“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城市中的雨水要好好利用,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
6.海绵城市落实&延展 篇六
首先,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
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
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再次,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
要做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要配备相应的监测手段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最后,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
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海绵城市的“延伸”角度,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7.海绵校园景观设计 篇七
关键词:海绵校园;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6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海绵校园雨洪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060
许昌市科技局2016软科学研究项目“许昌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工业等领域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出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因此,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即要求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建筑、绿色、道路等生态系统调节功能。而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应吸纳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现有校园景观进行规划、改造,以期缓解生态危机。以下就是对海绵校园景观设计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海绵校园概念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受到了城建工作的重视,即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逐渐倡导海绵校园的建设,海绵校园即指整个大学校园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如,在遇到自然灾害问题时,可借助自身弹性,对雨水进行收放,且在降雨期间合理规划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处理程序,而在校园水资源短缺时,及时释放蓄存水,最终改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此外,海绵校园理念在提出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校园建设思想,倡导渗、滞、蓄、净、用、排等的一体化设计,继而通过雨水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修复校园水生态,同时,建设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但在海绵校园景观规划期间,为了符合海绵校园理论思想,需突出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即站在人们审美习惯、自然心理需求等角度,挖掘校园文化特色,且坚持乔、灌、草等的合理布局,体现多层次景观设计特色,并以绿色景观为依托,创建良好的水生态空间。
二、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路径
(一)分区规划设计
在许昌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突出海绵校园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分区规划设计方式达到渗、滞、蓄、净、用、排水等环境建设目的。而许昌校园景观分区规划主要包含了英杰园、思故园等的设计,其中,英杰园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以浮雕水幕墙为主,注重表现许昌名人历史。同时,为了突出景观设计水文化特色,在英杰园壁顶设计了一个水堰,继而通过水景的动态性,吸引人们注意。此外,在许昌学院思故园区域规划期间,借鉴了传统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思想,将许昌历史文化浓缩为山水文化,即在思故园中央设置一个水池,水池北侧为假山,东侧为亭廊,南侧为缓坡地形,种满翠竹,继而通过水、石、亭等的情景交融,引人深思,并迎合海绵校园设计要求。另外,在许昌学院占地1万平方米的苗圃园景观规划过程中,以花坛、盆景、盆花等花草设计为主,同时,布置了温室等基础设施,由此打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通过英杰园、思故园、苗圃园等的分区设计,可依据各个区域水资源等的需求不同,合理规划水资源渗、滞、蓄、净等工作,避免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海绵校园设计理念。
(二)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设计
在许昌学院海绵校园设计过程中为了创造良好的水生态,注重强调景观水系管网系统的改造设计亦是非常必要的。而在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期间,首先,应考慮校园环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将南边区域作为储水区域,以湖景观带为中心,而后,增设污水管道、人工蓄水池、雨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对校园景观水资源进行合理化渗、蓄、净、排。同时,基于基础设施设置完备的基础上,需将人工蓄水池和雨水管道等与校园集水系统进行连接,而后,当湖景观带水资源缺乏时,及时启动人工蓄水池对其水资源进行补充,且完成绿地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等的供给工作,达到最佳的水资源利用状态。其次,在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将校园污水、多余雨水排放至市政污水管道,即通过校园污水的及时排放,保证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打造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三)绿地系统改造设计
在许昌学院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绿地系统改造设计环节的开展需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露台、屋顶、飘窗等教学楼屋顶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需种植大量的花草,由此提高校园绿化率,同时,通过屋顶盆栽、屋顶花棚、屋顶绿地、屋顶花园等的设计规划,弥补建筑所侵占的绿地面积(图1)。
第二,在许昌学院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由于广场区域占据较大的面积,因此,需在广场空间内,增设以花草为主的绿化带。例如,在校门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若地形平坦,将影响雨水的收集,造成水资源流失问题。因此,可借鉴凹凸化设计理念,在校门平坦区域设置绿地系统,最终通过凹面集水带的设计方法,加快周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并保证雨水渗入到地下,改善地下水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空间,在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地形做陡缓相宜的设计。
第三,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道路绿地系统改造过程中,为了增强校园生态环境弹性,需在道路两旁采取雨水花园的下沉式绿地布置方法,由此减缓雨水在绿地中的流速,最终完成雨水的蓄存等工作。同时,在校园雨水收集利用过程中,亦需增设集水设施、储水设施等,以期配合雨水处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四)路面铺装改造设计
在许昌学院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路面铺装的改造设计亦可达到海绵校园设计目的,如,在校园人行道改造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校园水生态建设要求,需采取透水铺装为主的施工方法,且通过倒梯形地砖的铺装方式,实现对多余污水的排出(图2)。而在校园机动车道改造设计期间,为了便于雨水下渗,需采用渗水砖铺设校园机动车道,同时,需在路面路沿石上设置排水口,以便多余雨水从排水口流走。此外,在校园人行道改造期间,应保持绿地整体高度比路沿石低约50-100mm,同时,在绿地与路沿石间设置渗沟,而后,当雨水经过路沿石时,可进入到渗沟,就此达到水资源净化的目的。另外,在校园停车场规划设计期间,为了践行海绵校园设计理念,应注重在该区域铺装过程中选用植草砖或者透水砖,以期实现对校园地表湿度的调节,达到最佳的校园水生态设计状态,且避免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凸显。
三、结论
综上可知,传统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其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为了维持校园水生态的平衡性,应注重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许昌学院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从路面铺装改造设计、绿地系统改造设计、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设计等层面入手,对校园景观进行优化,同时,在降雨时,实现对雨水的收集,然后,当景观环境水资源短缺时,及时进行资源补充,最终呈现良好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钰,唐洪亚.海绵校园排水系统问题分析与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2(04):242-243.
[2]宋晓梅,丁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绿地优化设计——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6,14(07):55.
[3]黄献明,王宁.既有大学校园更新规划中的可持续设计——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园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11(02):62-67.
[4]樊磊,周燕.海绵城市理论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启示——以延边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16,21(19):108-109.
[5]六月琴,林选良.人行空间透水铺装模式的综合设计应用——以陆家嘴环路生态铺装改造示范段为例[J].中国园林,2014,(07):87-92.
作者简介:
8.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流程 篇八
一、立项和用地出让阶段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提供以下材料:
1、建设项目是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
2、建设项目是否产生特殊污染源
3、建设项目开展海绵设施建设的限制性因素与有利条件
4、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建设海绵设施,建设海绵设施的标准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建设规模、内容及投资估算。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
土地局将海绵城市作为要点写入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三、方案设计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
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应提供以下材料:
1、区域排水系统图
2、项目汇水分区及模型设施布局图
3、项目目标及设计方案自评表
4、计算书
规划局和国土局根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报送材料和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形式性审查,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查意见中列入审查结论。
四、竣工验收阶段
城建局组织工程综合验收和备案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时,竣工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规划局和国土局组织规划专项验收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时,规划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9.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篇九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推进,从而使海绵城市理论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这也是我国人民需要?o予高度重视的情况。在原有城市道路工程中总是时常出现水土流失以及其他相关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促使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得以提升,有效推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事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道路设计;应用
一、应用在总体规划中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相关建设技术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应该全面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比如树木、土壤、河流等。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初期阶段或者设计阶段就应该全面考虑到自然生态的问题,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已有的道路排水系统,科学合理的避开河流等自然环境,合理的规范设计城市道路建设,保证城市道路具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借助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道路雨水等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循环利用,比如设置人行横道、绿化带等,将城市道路建设的影响降到最低[1]。
二、应用在道路结构设计中
城市道路积水排放按照最新出台的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分成三种:首先,道路表面积水可以通过路面的空隙进行排放;其次,道路积水可以渗入到道路结构的最底层,借助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最后,道路积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排放出去[2]。前两种积水排放形式与后一种相比,有效提高了城市道路路面的积水排放效果,满足排水的要求,但是无法较好的实现道路滞留、渗透等功能。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的渗透系数不能比7×10-5cm/s低,所以当道路车流量较多、承受压力较大时,道路积水则不能很好的进行渗透。在建设道路的人行横道时,一般使用的材料为混凝土和花岗岩等,为了减小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提高道路表面的透水性,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采用具有透水的材料,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道路渗透系数一般不会小于1.0×10-3mm/s,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要超过1m。
三、应用在车道设计中
城市道路的车道优化设计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的设计。当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设计,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机动车道的设计。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3]。事实上,按照海绵城市理论的规定,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都是需要使用透水材料,让积水或雨水可以渗透,因此来保证道路表面的温湿度,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四、应用在排水管和排水沟的设计中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排水沟和排水管进行设计。首先,排水管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利用直径小、颗粒小以及多孔的材料来填充排水管的四周,比如石粒等,排水管通常采用PVC高分子材料,通过多孔结构对道路积水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减小占地面积,还可以增加其协调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填充的材料很难进行清理,如果这种材料堵塞了排水管,那么排水管的透水效果将会大大的降低。其次,排水沟的设计。排水沟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排水沟与生态、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设计排水沟结构时,主要分成以下几层结构:砂石层、排水层、渗透层、土壤植被层和绿化植被层等五层结构[4]。采用这种形式的排水沟设计,可以有效发挥渗水排水的优势,还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进行重复使用。
五、应用在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中
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在应用了海绵城市理论之后,不仅提高了渗透性能和净化雨水的性能,还增加了道路绿化带的储水直径。对道路绿化带设计来说,主要具有两种形式的设计:第一,LID设备和行道树绿带之间的设计。行道树绿带指的是一种行道树木与地表植物等相连的绿化带。如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限制,那么行带树绿带就只可以栽种行道树,不可以种植其他的植被,也能够设计成生态型的树池,而且在树池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进行填充,这种树池能够将道路雨水和积水进行汇流,然后借助渗透功能将积水或雨水汇入到地下水中,从而起到净化水资源、降低水流量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和行道树;第二,LID设备和分车绿带之间的设计。这个设计主要有三部分: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植被种植在地势低的地方,从而发挥出净化雨水、植被吸收截留等功能,主要适合运用在城市道路绿化带。下沉式绿地指的是四周道路和路面要比设计的绿地高出最多200mm,对一些雨水采用植被截流、微生物净化等,其他流水沿着排水口流入到水管[5]。雨水花园具有保护环境、净化积水、降低水流量等功能,主要是在城市道路周围地势较低的区域重视花果树木等植被。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设计理论,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减小了城市洪水内涝等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发挥了净化城市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和补给地下水等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雨水和积水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该理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实用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保护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对道路雨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有效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0.我与“海绵城市”理论的碰撞 篇十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6],最初主要用于控制城市和农村的面源污染,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7]。在BMPs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Prince Georges County)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Seattle)、波特兰市(Portland)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是一种发展中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8]。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即空间上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的天然与人工化绿色空间网络系统,通过模仿自然的进程来蓄积、延滞、渗透、蒸腾并重新利用雨水径流,削减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负荷[9]。上述3种理念在雨洪管理领域既存在差异也有部分交叉,均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以及仇保兴[10]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总体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2)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3)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10]。海绵城市技术基础设施除了自然河流、湖泊、林地等外,城市绿地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研究适宜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规模与布局方式、与周边汇水区有效衔接模式、植物及优化管理技术等,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绿地对雨水管控能力。
近20年来,英、美、澳、德、日等国家针对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分别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相应的措施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实践应用[11-13]。例如,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14],以通过科学途径管理降雨径流,实现良性的城市水循环。澳大利亚则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建立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体系[15]。同时,新西兰也在LID和WSUD的理念背景下,整合、发展、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体系[16]。此外,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雨水管控方法的探索更早,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实践效果显著(表1)。
11.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篇十一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充分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些矛盾,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都遇到过。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大规模推进,过度地使用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忽视了自然的强大报复能力,造成了今天城市中的种种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都在观念上、行为方式上实现了转变。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继承了我国的传统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历来重视自然渗透,建设海绵城市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可统筹解决城市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城市中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以及对气象造成影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需要。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 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建设海绵城市是重要的投资方向。把这件事抓好了,就是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民分忧。
建设海绵城市要实现重大转变。一是思想观念上要转变。雨水不是负担,是宝贵的资源。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二是在行为方式上要转变。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雨水当地收集、当地渗透,少形成径流;从原来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利用好河湖蓄水、马路渗水等多种方式;由重视结构性措施转向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并重,抓好法律法规、政策、体制机制、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工作。三是在筹集资金方式上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社会多渠道筹资。当前,社会资本十分充足,企业热情很高,要创新融资方式,把工作做到位,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海绵城市建设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立目标。要争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动摇。二是要千方百计把雨水留下。要借鉴国内外经验,敢于发明、创造,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复、人工工程等办法留住雨水。三是要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雨水的收集、渗透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统筹考虑、系统治理。不仅要划定区域,更要明确区域内的径流控制要求。借鉴国外做法,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建立责任制。四是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设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项目,必须把目标要求工程化、具体化,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五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各个城市要切实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工作日程,全面规划、全面建设、全面启动。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推荐阅读:
海绵城市前景10-24
海绵城市监测评估11-09
生态海绵城市规划06-22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07-15
海绵城市道路施工方案09-05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06-26
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作用10-01
中班科学《海绵宝宝》教学设计09-14
海绵钛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