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2024-07-04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精选8篇)

1.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一

陆良县马街镇特色小镇(爨隆园)及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马街镇位于陆良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地处陆良坝区,属陆良盆地拗陷带、龙海山断裂带,马街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如春,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植物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桉树、侧柏等,具有丰富多彩文物古迹及文化遗产。

二、规划依据

国家和省市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居住区设计规范》《居住区设计导则》

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9、《城市绿化工程及验收规范》(CJJ/T82-99)

三、规划主题、目标及定位

1、公园设计主题为:“碧水环绕·马街新韵” 小区景观设计主题:新马街、新思维、新商圈。

2、基本原则

1)高起点,高要求 2)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4)突出生态、“以人为本”原则

3、指导思想 1)整体性原则

2)小区创造新都市城市景观,生态公园为自然的生态景观。

3)营造交流氛围、满足市民的生活、消费、游憩的活动场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4)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 5)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四、具体设计设计

公园“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境,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其表现形式自然、原始、充满野趣,完成后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地景观效果。

景观通过自然生态湿地的表现形式,以水为主题发散衍生各种景观节点如水上折桥、水上亭、水岸广场、观鱼台、岸边栈道、湖心岛、水上木桥等等,展现从水文化和湿地公园自然之美。野趣而生态的湿地形式与城市生态公园文化的结合,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为公园的一条主要设计思想。

整体设计上公园由三条大的轴和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围合而成,构建出满足公园要求的整个道路系统,在构建出的道路系统后围绕公园的主题和要求设计了丰富的多种功能空间和环境享受空间,并应用了多种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手法使得公园内部的景观层次丰富,景观呈现多样性,有广阔的草坪,有幽静的密林,有微风吹拂的栈道、水岸亭、长廊、有蜿蜒曲折变化晨练步道等。

入口设计以自然粗狂的圆木相结合,周围绿藤缠绕,植被丛生。当进入大门,便可感受到公园的大气,主入口设计正对大戏台,在整体上形成条中轴线,周边应用曲线型设计,使得入口充满活泼自然地气氛,加之古朴的木头使得公园体现出自然生态之气,同广场的结合又给人给人以旷远、古朴幽深之感,引人入境。

广场设计是根据现阶段城市的游玩和地方民族风俗而设计的,这样个大舞台和大广场足以满足各种舞蹈和表演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平时广场的功能要求,公园是市民娱乐,交流的场所,而舞蹈,乐器等是交流的载体,故在整个广场的设计上在周边考虑了小型聚会的必要环境,在广场的周围种植几株大树,在大树周围设置树池式坐凳,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小型聚会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广场景观的层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大可小的聚会游乐场所。

广场旁的停车设计为公园来往的人们提供了方便,现今不论的大城市还是乡镇汽车出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避免了公园建成后公园区域成为城市拥堵地,正真成为人们理想之地。

整个公园的外围环道设计是一条晨练步道,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健康的大道,长言说的好,健康是福,没有比健康更快乐幸福的事。在步道德周边设置了一些休息小站,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休息交流的空间,也为游览的人们提供了驻足的场所,极大地提高了公园的利用价值,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公园的中心设计是本次设计的主题“湿地、生态之美”,设计时构建出几个无比优美的小岛,岛屿之间采用轻盈的小木桥链接,使得各个小岛既独立又联系,组成了整个公园的漂浮之岛。岛上设计有湿地之美的芦苇荡,菖蒲海,美丽的睡莲池等,在各小岛能享受不同的景观,达到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总体设计上完美体现为漂浮的岛屿,其中设计各种景观平台为人们体验和感受绿肺之美的良好条件,采用经典的折桥,高低错落的长廊,体现出中国古代园林之美,加之古朴的材质等构建出一个美好的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很自然地同小区建筑,古戏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景观融入到城市之中。同时也是对当地建筑和发展的一个引导,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园林的景观环境。

次入口设计为市民提供了另外一个体验自然享受生活的另一个通道,也是让公园向外延伸,入口设计既简单又活泼,中间是一块自然石设计,加之密密的树木,使之一进公园就能感受到公园的生态之美正对面是 一组组自然石堆砌而成的景墙,自然而大方,采用陆良的层石构成,体现了陆良青石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是对外展示陆良自然资源为社会做出巨大的社会贡献,体现了人类贡献社会,创造美好幸福的伟大理想。一组一组的景石像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同时也是对人们心里情操的一种陶冶。

岸边的太极晨练小空间采用一个椭圆型设计,在椭圆内部设计有色彩斑斓的植物色带之美,特色植物之美,植物边缘设计一休闲亭,为驻足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空间,喜好特色植物的人们可以在此尽情欣赏、拍照留念。

小区景观设计:设计独创性的街道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创造全新的城市交流空间,打造马街新形象。整体设计上设计形成纵横几大轴线,形成新的街道环境,采用地方特色的石材铺装,使之成为马街镇的步行街,打造马街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出步行商业系统独有的商业氛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整洁的、独具特色的新商圈。

在设计时,采用各色的铺装形成不同的商业景观小空间,提供适合步行商业的休憩,停留空间,独具特色的行道树种植方式,打破原有街道的两旁种植形式,形成左右前后,相互贯通的新商业格局。局部设置花箱、小品、雕塑、木凳、商业景观灯带等。打造出全新面貌的新商业形象。

街道植物种植方面采用分支点较高的乔木形成绿树成荫的步行商业街格局,植物品种注重常绿植物和落叶乔木的合理搭配,使之四季常绿,春意黯然。

五、植物设计

本次规划植物设计在总体环境景观构建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观意境以及传统文化意韵的信息传递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严谨而虚实有致的形体结构是“形而下”与“形而上”交流的有效媒介,可以通过树影、声响、叶色等传递风、月、云、日、气、四季等自然的信息,植物素材丰富而独特的形体语言作为空间塑造的工具,具有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魅力。植物材料的自然属性中蕴育着历史、文化和空间情结,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可以营造文化意境独特的空间情调。

配置丰富的植物群落,让整个湿地公园这块的植物群落主次清晰。选用种植一些乡土树种(例如滇朴、黄连木、滇桂花、拟单性木兰、华山松、油松、水竹等)。适当增加几片柿子林、杨梅林和桃树林、松树林、李树林。为了更好突出湿地公园这个主题,更好的表现整个湿地公园的植物丰富多样性,生态性,将对地被和灌木类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灌木方面的组团配置以“野”为主,将宿根花卉和灌木配置营造丰富而轻盈自然的小景。灌木和宿根花卉的品种(金丝桃、地石榴、火把果、山茶花、蜘蛛抱蛋、花叶玉簪、萱草、鸢尾等)。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关键措施。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多种植物的根系交错具强有力的去污能力,另一方面使水边的水流及生境多样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例如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茭白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芦苇和茭白混种是一种较好的植物种植方式。公园的湿地景区的挺水植物选择以芦苇、香蒲与野茭白为主,并通过片植建立人工群落,并形成极佳的水生景观效果。芦苇、香蒲与野茭 3 白群落集中布置于,水面开阔的区域。该群落植株高大繁盛,夏季生长势佳,建立了稳定的群落体系。同时,群落将乔灌木植物层自然地过渡到了水面,起到修饰水岸线与丰富植物景观层次的作用。为了与宽水面相协调,设计种植了以睡莲为主的浮叶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苦草与金鱼藻群落,形成了如水下草原般的景观。

植物设计遵循生态种植原则,注重水生植物的综合配置。水生植物多层次配置手法,大方简洁亦不乏细腻和雅致。植物组合主要有:香蒲+千屈菜+海寿花+睡莲组景;香蒲+茭白+芦苇+金鱼藻+苦草组景;再力花+水芋+石菖蒲+菹草组景;再力花+千屈菜+慈姑+睡莲组景;再力花+千屈菜+紫芋+石菖蒲组景;蒲苇+芦竹+睡莲组景;黄菖蒲+千屈菜+香菇草组景等,甚为丰富。其中,木栈道旁的香蒲+千屈菜+海寿花+睡莲组景,千屈菜将木栈道与园路的交界处很好地进行了遮挡。叶片油绿的海寿花与千屈菜高低错落,同时两者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相互映衬,显得既活泼又雅致。

水生植物与园林小品完美融合,尽显乡土野趣。如一小水面一角,丛植睡莲安静地铺在水面上,为这小水景增添了一份静谧。岸边海寿花与千屈菜正开放着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顿时赋予了水景跳跃的元素。一圆木搭建而成的木栈道则邻水而设,睡莲叶片簇拥着栈道,两者结合得完美无暇,透露着原始朴素的乡野气息。另一大水面上则片植单一的睡莲,亦不时留出水面,增强水体的镜面效果。一木板搭建而成的多折形栈道穿过睡莲丛中而设,为人们近距离观赏水生植物及其景观提供了便利。另外,香蒲、野茭白等高大的挺水植物依水岸的木亭而种植,形成半抱合构景,为亭内休憩的人们带来了一份安全与神秘感。同时,也将人的活动真切地融入到景观环境当中去,给人返朴归真的感受。水生植物品种(慈姑、千屈菜、萍蓬草、花叶芦竹、水葱、茭白、泽泻、芦苇、细叶芒、海芋、海寿花、菱、水芹、雨久花、再力花、灯芯草、香蒲、梭鱼草、旱伞草、石菖蒲、玉带草、金鱼藻、斑茅、虎尾藻等)

六、道路交通规划

充分考虑游人的行为方式、感受和立体交通的需要,结合会展期间和会展期后不同的功能设置多用途、多级别游线,形成功能完备、分布合理陆地、滨水相结合的交通网络。

为便于绿地内的交通组织,游道设三级。主游路路宽3-3.5米,围绕着主游路适当设置休息广及设施,主游路材质采用石材、透水砖、青砖、卵石等,二级游路为2.0米,向公园各个景点延伸。三级游路为1.2米。

七、竖向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对高差较大的地方采用台阶和坡道来处理地形,尽量避免对地形进行大的改造。利用现有起伏地形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形成功能合理、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

八、建筑景观小品

小品与建筑是重要的景观元素,通过对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的把握与提炼,赋予建筑小品和雕塑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在造型、立意等诸方面成为重要载体,映射出公园独特的个性和时空魅力。

规划中建筑景观小品包含:花架、景墙、树池、水池、雕塑、喷泉、木平台、木栈道、小桥、硬质铺装、标识、指示牌、垃圾箱和庭院灯具等。这些景观小品不仅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设计中还结合各个场地不同的属性氛围,在适当的地点设置小品,满足游人使用观赏的需求,赋予这些小品更多景观上的用途,使这些景观细节能更好的融入主题景观空间。

九、绿化规划

1、绿化规划以自然生态绿化景观为基调形态,突出四季变化,春季赏花,夏季绿荫,秋季观叶,冬季葱郁,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生态树林景观。

2、绿化规划注重展现植物的景观形态,从疏密、层次、色彩上形成特色,并结合功能景观区的要求,不同的片区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特色。

3、根据生物学特性和美学要求进行乔木、灌木、地被三者的合理配置,并有变化丰富的季相、色相、林缘线和林冠线。

4、根据不同的景点特性使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及树种,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

5、在主要活动广场中,选用树型优美,分枝点高的常绿乔木,形成或是规整或是自然的林荫空间,为市民提供遮阳避暑的便利。规划用地主游路外围种植密度较高的树丛,便于遮挡外部环境对内部的视线及噪音干扰;主游路内侧以疏林草地为主,配以丰富的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使区域内特色鲜明、景色自然宜人,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6、树种选择

1)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种为辅,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 2)经济实用,苗木选择最适宜的,而不是最贵的; 3)苗源充足,可实施、可操作性强。

4)适当栽种大树,使植物景观在短期内达到较好的观赏效果。建议配置苗木:

常绿乔木:天竺桂、云南樟、清香木、水杉、桂花、池杉、落羽杉、缅桂、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香樟、乐昌含笑、广玉兰、榕树、华山松、头状四照花、黄槐、扶桑等。

落叶乔木:云南樱花、栾树、银杏、滇朴、黄连木、玉兰类、枫香、红枫、山楂、鹅掌楸、紫薇、垂丝海棠、悬铃木、垂柳等。

常绿灌木:含笑、云南山茶、茶梅、红花檵木、毛鹃、金森女贞、假连翘、红叶石楠、花叶鸭脚木、栀子、迎春等。

落叶灌木:梅花、紫荆、蜡梅、紫薇、碧桃等。

地被:韭兰、花叶常春藤、凤尾蕨、肾蕨、大叶红草、八角金盘、紫花地丁、满天星、蜘蛛兰、地石榴等。

水生植物类:白睡莲、红睡莲、黄睡莲、鸢尾、水竹、水菖蒲、菖蒲、石菖蒲、马蹄莲、芦苇、慈姑、水葱,茭白等。

十、给排水规划

规划中采用树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布置,管网干管尽可能靠近供水点和水量调节设施,干管应避开道路铺设,一般不超出绿化用地范围。

充分利用地形,采取拦、阻、蓄、分、导等方式进行有效排水,并考虑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注重保水保湿,利于植物生长。

排水设计考虑有组织排水与自然地形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停车场及广场区域采用有组织排水,绿地利用自然地形排水,最后汇入城市排水系统。

十一、夜景照明

夜景照明与景观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突出街道的夜景,烘托城市繁荣、热闹的氛围。按照重点突出,局部泛光的原则进行夜景照明设计,采用庭院灯、照树灯、泛光灯及水下灯等组合照明。规划景观照明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1、增强对物体的辨别性;

2、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度;

3、保证游人晚间活动的正常开展;

4、营造环境氛围。

十二、建设实施建议

秉承可持续发展,从整体出发,做到规划考虑景观的长期性,公园可分步实施,本设计从近远期都做了详细的规划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二

1. 解放公园的基本概况

解放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西北隅,南界解放公园路,西邻市委机关大院,面积38公顷。前身为英、法、俄、德、日、比六国洋商跑马场,俗称西商跑马场。公园始建于1953年,1955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六周年)建成开放,故名“解放公园”。此园1952年始建,现已成为武汉市大型公园之一。公园占地面积为4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7.6万平方米,是市区最大的自然生态公园。解放公园是建国60华诞评选的武汉市十大经典工程之一,获得了加拿大景观设计师协会三等奖,又经历了数次改建,在城市公园的水景观设计中有着经典的参考价值。

2. 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与水景观的关系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而由于城市的发展,其中的水景观更是越来越少,城市公园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可是现在的城市公园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堪忧,过大而单调的水体,笔直而毫无新意的水道,缺乏绿色植被点缀的河岸,随处可见的大喷泉却静静地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池塘、小溪,更不用说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这在城市公园中是一种很普遍的水景现象。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公园中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1 将现代生活与自然生态结合

城市公园的概念应是面向公众开放,具有比较完善的设施和绿化环境,并能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具有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科教健身、文化艺术、防灾避灾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原本存在的植被和水体日益被高楼大厦取代,城市公园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自然,融于自然,因此水景观作为最具视感类的自然界景观,会带给游玩的居民最直接的感受。解放公园位于闹市区附近,西门入口就是一片几百米宽的水域,水中有草有鱼有鸟,岸边有花有石有小桥,与周围的高楼对比,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公园中荷花、芦苇、梭鱼草、慈姑、非洲睡莲……水生植物达60余种,或摇曳生姿,或浮于水面,在初夏的阳光里,波光粼粼,清香阵阵,就像城市中的神秘花园,给人一种回归田园的感觉。

2.2 将现代生活与地域文化结合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对区域传统文化表达的探讨一直在延续。城市公园的文化底蕴不仅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也成为城市文化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公园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言人,通过刻画城市的个性、弘扬城市精神、传播城市文化、陶冶市民情操,使人们对该城市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增强情感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城市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对武汉来说,最大的景观特点便是水资源多,为了展示特有的水景观文化,需要在水景观上设计出更有代入感的效果,使市民和外来旅游者都有强烈的感受与深刻的印象。解放公园生态湿地景观,占地1万平方米,是江城首个人工湿地景观。新建的生态湿地由一个大湖、2个小湖、4条连通沟渠及1个净水渠组成,美丽的水景观给市民和旅游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2.3 将现代生活与生态修复结合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户外游憩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济活动也对环境造成越来越多的污染和不利影响。当前,城市公园的开发利用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公众需求;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协调各部门机构的职能和利益等一系列挑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城市公园建设应首先强调水景观的环境建设。清澈洁净的河流、湖泊才能成为景观利用的对象和载体。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水景观建设,对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营造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生存环境,实现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放公园设计方案采用生态水净化系统,建立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对水进行净化。简而言之,该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机器,为解放公园增添了更深的趣味和教育功能。

3. 现代城市公园水景观的主要设计原则探讨

3.1 水景观面积不可太大

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水体。之所以现在出现了那么多的大水体可能与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也许大水体会让人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可是建成后的大水体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解放公园的水体可以说大,因为整个公园的水域几乎是全部相连的,但是每个部分通过几个渠道相通,可以随时关闭通道。每段水体都有不同的景观和植物,提供的游玩方式也不一样,如划船、赏鱼、赏荷花、垂钓等等。这样将大块水体分割成了多个小块,便于管理,也便于营造更多的景观多态性。

3.2 水景观形状不可太直

水体最好设计成曲形。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为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则将水体设计成笔直的,也许此种做法体现的是一种秩序美,一种征服自然的心理满足感。解放公园的水体几乎没有直道,湖之间连着河,河岸在树林和山石之间蜿蜒,同时每隔不远就有一座石桥,使水道看似时宽时窄,与山石树木相互环绕,显出缠绵而精致的景观。

3.3 以协调的桥与水体搭配

对于城市公园的水体来说,最重要的点缀莫过于桥。在古典景观中,桥和水从来都是相依并存的。在城市公园中,不同宽度的河与不同大小的湖都需要设计与之相搭配的桥。桥梁建筑不仅要具备结构上的稳定连续和跨越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城市公园中的桥与市区中的其他桥不完全一样,但是也得讲究设计的线型、造型、色彩、饰面肌理。进一步来说,因为公园中的水是静的,并且跨度一般都不大,可以多采用更具古典气质的拱桥,或者平铺、弯曲的木板桥。解放公园中,有石桥六座,人工桥近二十座。石桥以拥翠桥、曲水桥、文华桥为最美,它们掩映在绿水与蓝天之间,水是蓝色的,天是蓝色的,不细看的话,还真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3.4 重视水景观的休闲性

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必须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即要努力为人们在居住区中营建一个休闲性的水景,而并不是仅仅让人们远观。这同样也是当今景观设计师设计现代水景时,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原则。如果缺乏植物等软质景观的穿插,可能作为一个展示性的景观是合适的,但是从城市公园的角度考虑,整个景观太硬了,缺乏温馨的感觉,这样的地方恐怕是很少有人愿意在这儿休息娱乐的。所以好的城市公园,水景观一定要有足够的植物穿插。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休闲性。这更是一种现代城市空间水景的个性。而在植物穿插时要注意植物合理的生态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解放公园的水体周围一般都不会全是湿地,每隔几米会有一棵树,周围有乔木与草本植物,除了树林与草地中穿行的石板地以外,在游客的眼中,公园的水景观是被绿色包围的,给游客带来明朗、舒畅的景观感受。

4. 结语

3.滑板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三

关键词:滑板公园;景观设计;问题;设计策略

近几年来,滑板运动风靡全球,成为年轻人非常热衷的一项运动。伴随着滑板运动的发展,滑板公园也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开始兴建。

滑板运动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灵感和设计理念,形成了一种新的景观类型——滑板公园。它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人们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更体现出滑板运动爱好者试图通过建筑美学来表达自我的愿望。

一、滑板运动与滑板公园

(一)滑板运动

滑板运动是由海上冲浪运动演化而来的,是冲浪运动在陆地上的延伸。这项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阳光明媚的南加州海滩社区的居民们受冲浪运动的启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滑板。由于滑板运动动作炫目、刺激,形式自由,很快就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1]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滑板热潮。由于滑板运动太过惊险、刺激,滑板运动曾受到美国政府严令禁止,并一度沦为“地下项目”。一直到上世纪8O年代中期,滑板项目才被公开解禁,重见天日,使得这项运动卷土重来。[2]而此时,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俨然逐渐形成了一股由美国本土席卷全球的浪潮。

(二)滑板公园

年轻人朝气蓬勃,喜爱运动,天生有挑战传统的创新精神,滑板运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领域。但城市给他们提供的场地并不多,使其犹如困兽一般无处施展,当他们只能在街头甚至地铁站台玩滑板时,不仅影响行人,造成不便,同时,对他人和自身安全也是很大问题。因此,滑板公园应运而生,不光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纷纷建设滑板公园。在滑板运动鼎盛的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仅加里福尼亚州就有300余个滑板公园。现在,美国的极限公园就已经超过了 5000多家,滑板运动的发烧友多达450万。澳大利亚超过1000个,其他地区总共有2000到3000个,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

(三)滑板公园与景观设计

滑板文化经历了从一项业余爱好的边缘运动成为一项极限运动的发展历程。最初没有专门的场地玩滑板,如今却可以在为此项运动专门设计的公园里玩。包括街头滑板在内的大众滑板文化曾经均被禁止,然而可以通过创建滑板公园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使用公园的方式。滑板公园反映了城市环境中的新事物,并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的形式和关系,以欣赏到滑板运动者特有的动感流线、运动路线和其他高水平的技巧。

通过对传统建筑环境的改造和重新解释来形成一种新的景观类型,并且在景观设计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年轻人的影响。这种景观类型起源于对街道元素和水池元素的复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应用来使得滑板爱好者可以不受约束的享受这项运动。如今,这种形式已经发展成独特的景观特征,如水池元素已经改进得更适合滑板运动,它增加了光滑的转折区,并形成了新的形式。[3]

当代的滑板爱好者和城市环境需要的不再是一块纯粹由混凝土构成的单调无趣的滑板场,而是一块能够为滑板爱好者提供聚集和多样化滑板体验的都市运动空间,一块环境优美、充满创意的运动场地、一块为社区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多种人群需求的公众场所。

二、当前中国滑板公园设计现状

作为“舶来品”的滑板运动,在中国开展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后,滑板运动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尽管此项目起步较晚,却有着无限的潜力。在一些大城市中,滑板运动正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一种都市文化的象征。[4]同时,全国各个城市都掀起了滑板公园建设的热潮,相较于国外滑板公园设计而言,中国的滑板公园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使用功能单一且与周边城市景观环境不协调

当前许多滑板公园的设计名不副实、单调乏味,实则就是开辟了一块硬质场地,设置一些简易的滑道、平台、地形、高差以及金属或者钢结构的设施,亦或是作为一个公园的附属产地,就美其名曰滑板公园。场地缺乏景观设计以及空间层次。这样的设计也并没有与周边的城市景观相融,既孤立又无趣。同时,这样的场地往往无法拓展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一些看似与滑板运动无关的人失去了进入这个空间的意义。如今的滑板爱好者渴望的是一处集都市庭院、公园和行人广场为一体的公共场所。是一个造型美观,建筑可靠的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二)缺乏特色,“千园一面”

趋同现象以及缺乏创意和特色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滑板公园普遍且严重的问题。没有将历史文化、本土特色加以提炼,并以现代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以及无法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地形特点,使得当前国内的滑板公园出现了“千园一面”、似曾相识的现象。

(三)忽视细节、缺少精细化设计

不同于国外优秀的滑板公园,国内的滑板公园对于细节设计较为马虎随意,缺乏精细化设计。细节及精细化设计往往反映在场地材料、景观元素的选择和细节施工品质等方面。我国的滑板公园在这一环节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场地硬质纯粹单一的使用混凝土,缺乏变化且对透水性欠缺考虑;

2.植物等绿化景观只是作为滑板场地的附属,没有与硬质空间发生互动;

3.景观小品随意堆砌,缺乏创意等。

三、滑板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滑板爱好者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处在社会边缘的群体,因此规划和设计好滑板公园将对社会产生重要而又积极的影响。

(一) 广泛的社会参与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参考不同类型滑板运动爱好者的不同的喜好、习惯等,是滑板公园及其景观设计成功的首要且关键性的因素。例如,在Metro滑板公园的设计中,从概念设计开始一直到最后整体方案的调整及优化,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积极邀请当地的滑板爱好者参与到设计中来,反复征集了不同类型滑板运动爱好者的意见。根据征集的结果,设计师建造了滑板爱好者情有独钟的造型——管形区。但儿童更喜欢流线型的设计,而青少年则钟爱棱角鲜明的设计,所以设计师又将儿童活动区和观赏区与碗池区连接在一起,设计万案公布后赢得了良好的反响。[5]

(二)加强滑板公园与周边城市景观的和谐化、一体化

在设计伊始,就应该树立和谐的思想。将周边的环境景观纳入滑板公园的设计考量,不仅能加强滑板公园的空间层次,丰富景观资源,使得滑板公园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上均得到提高,并且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发展,优化了城市整体的景观系统。凯恩斯海滨滑板公园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滑板公园,位于凯思斯前滩这个广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公园设计了一体化的活力景观,糅合了原有海滩的美景,更为前滩创制了交通便利的运动主题焦点。为这个本已充满动感的沿海娱乐区域增添丰富的视觉效果(图1)。[6]

(三)尝试历史与地域文化的融入

将历史与文化恰当的融入到滑板这项现代都市活动中,并运用合理的现代的设计手法,根据场地内的高差地形,在滑板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不仅能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滑板公园,同时也让滑板爱好者们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例如,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大约241公里的瑞典滑板公园,它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出的世界遗产红线之内,13世纪人们在此开采铜矿的痕迹至今还遗留在这片土地之上。设计师采用考古的方法,创建了一系列浇灌了混凝土的“裸露”的“战壕公园”,并将楼梯、砖石和围栏都位于朝向城市的一边,以堆叠、折叠、切割与弧度等方式组合,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考古挖却出来的前人开采铜矿的遗迹。而位于莫伊拉河旁的滑板公园,设计灵感就源于加拿大人所钟爱的莫伊拉河。设计师从河流中汲取灵感,根据莫伊拉河中的叠层小瀑布设计的保持滑行速度的台阶和高差,以及根据河中翻腾的浪花和水流的弧线所设计的特殊滑板技巧的训练设施,使得当地无论是滑板爱好者还是非专业人士来到这个公园,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图2)。[7]

(四)多种硬质材料的使用

现浇混凝土是滑板公园与滑板文化的精神象征,而滑板公园也可以全方位的去展现这种材质的可塑潜力,将这种粗犷材质的自然美诠释的淋漓尽致。但是大面积单一的使用钢制边缘的光滑混凝土构筑物难免使得长时间运动的爱好者们感觉单调,因此就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混凝土及其他材质的运用。可以加入多种质地与花色的材料,在Metro滑板公园的设计中,花岗岩被设计师作为横档,将镀锌钢镶嵌在某些构筑物的表面,龟裂状的混凝土使墙面看上去更有厚重感。[5]对场地内的各种类型的硬质材料,包括石头、砖、钢材、花岗岩、混凝土等进行分层使用,也能有效的丰富场地内的硬质。

(五)重视细节,进行精细化设计

细节以及精细化设计对于滑板公园而言,是最能体现公园品质以及设计师创意的重要方面。在灰桥湾滑板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以合理的成本,通过混凝土和植物等元素创造出了高水平的细部结构。通过形状来诠释雕塑艺术,如运用直线与二维或三维空间曲线相交叉的百台叶雕塑,大大鼓舞了滑板爱好者。公园中的条形雕塑和滑行弯道也都很引人注目(图3)。

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在灰桥湾滑板公园中,植被开始介入硬质空间,二者的互动在两个坡道下的空隙处发生——仿佛是从公园地面上升起来的两个悬臂,在空中融合并形成了—座桥;[8]在朗斯代尔滑板广场设计中,其拥有一块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区域,遍植着本土植物,解决了几乎所有设施的地表排水。

在景观小品方面,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在设计形式上则可以采用暗纹与暗花的雕刻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使用楼梯和栏杆。

(六)多功能设施的设置及增加

在滑板公园中及其周边地区设置及增加多功能的设施,能够跳脱出传统混凝土的单调造型,使之成为多样化的空间,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人来此休闲放松。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更加多样,场地的社会敏感性也就更强,能够吸引更多的非滑板公众来到其中,使滑板公园的设计能够触及更加深刻的社会层面,变成一个受欢迎的“真正的开放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滑板的产地。例如,在Metro滑板公园中就设置了色彩缤纷的儿童活动区,配有相应的游乐设施和塑胶保护层。与活动区相对的是一面颜色亮丽的瓷砖墙,墙上的图案也是由当地孩子们绘出。仿佛这里是只属于他们的天地。[9]亦或是在朗斯代尔滑板广场的设计中,广场西部边缘向上提升与相邻的人行道形成阶梯状关系.下层广场形成了一个露天剧场场景,与木板人行道、其他观赏空间以及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色一起将人们吸引至此,使其成为一个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市民的各种需求的受欢迎的新社会空间。[10]

四、结语

滑板公园不仅是滑板青少年们释放活力的安全场所,同时也能为他们有时表现出的消极行为提供了一种替代方式,无论是对社区还是公众而言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而当前的滑板公园已经一改过去单调的混凝土空间,因此,就要求设计师们以新的思维和理念去进行设计,使其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多样化体验、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的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姜广义,马鸿侠.滑板[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08):2-3.

[2]靽祢.滑板运动:挑战自我的陆地冲浪[J].中国信用卡,2008(07):38-39.

[3]《景观设计》杂志社编.世界前沿景观设计TOP50[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246-247.

[4]郝勤主.挑战极限:风靡世界的极限运动[M].蜀蓉棋艺出版社,2001(02):9-10.

[5]Derek.DeLand,王睿瑾,孙路.混凝土的构筑:Metro滑板公园[J].景观设计,2008(04):06-09.

[6]任宪玉.亚太景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184.

[7]Jim.Barnum,王玲.莫伊拉河滑板运动场[J].景观设计,2009(5):80-81.

[8]《景观设计》杂志社.全球经典景观设计探索集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9):17-21.

[10]Jim.Barnum.Derek.DeLand.B.Sc.B.Arch.刘丹春. 朗斯代尔滑板广场[J]. 景观设计,2010(02):30-31.

作者简介:

4.广场公园设计说明 篇四

作者:严鹏 Q Q:345269294

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是提供人们散步休息、接触交往和娱乐等的公共活动场所。

⒈文化原则

广场设计力求挖掘高安历史文化底蕴,并体现新时代的城市风貌。⒉以人为本

该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设计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广场空间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多维感觉。

⒊生态原则

充分考虑田南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⒋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广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⒌经济原则

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⒍分期建筑原则

广场建筑可以分阶段及分片实施。每一步实施的过程都以整体空间形态相结合。

三、绿色景观设计

㈠本方案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下: 1.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

2.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3.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

4.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5.使绿地林荫等“软质景观”与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达到平衡。6.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植物配植要点

1.整个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香樟、桂花、红枫、银杏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台湾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5.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一、规划设计背景

登封市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少林寺位于该市。本次规划的广场位于登封市区北部,通往少林寺的公路从此地经过,本广场上承著名风景区少林寺,下接旅游城市登封市,上可观嵩山巍峨雄姿,下可览登封市现代的城市建设新貌。次广场为登封市主要的一处景观节点,是联结登封市区和少林寺的重要的节点。

二、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该广场环境设计上,充分体现本广场的观景、休闲功能,利用植物在环境与观赏上的主要功能,改变由大面积的铺地形成的硬质大空间(主空间),创造由植物构成的软质小空间(次空间),将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一系列亲切的富有生命力的、和谐的绿化空间,使在次地游玩、休闲的人们真正能感受到亲切、自然、赏心悦目。因此,我们确立了在使用功能、观赏功能及景观质量设计中的几条原则:

a)在设计中、充分结合环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使用功能要求,运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创造一种开朗明丽、恬静自然的新世纪高品位的广场绿化景观。

b)充分突出其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给从此地经过的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强大冲击,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让在次地游玩、赏景的人们留恋忘返。

c)广场内植物配置上选择落叶和常绿树木相结合,观花、观果、观叶树木兼顾,创造“季季有变化,四季色不同”的景观效果。

d)在总体设计中,大面积地进行绿化,提高其观赏性;绿地内硬化地面,为人们提供休憩、游玩的空间;园林小品控制在较低限度,以提高绿化率,降低资金投入。

e)依据确定的特色和绿地的空间形式,创造与之协调的地形、地貌,建设出独具特色、高质量、高品位、高标准、低投资、优美宜人的环境氛围。

三、设计构思

广场环境的设计中运用规则简洁的图案突出其开朗明丽、恬静自然、简洁大方的特色;绿化以烂漫的春景和绚丽的秋韵为主旋律,以浓荫的夏景和翠绿的冬景为基调;以简单、活泼、明了的雕塑群反映登封市文化特色。广场规划共分为东、西、中三部分:中部礼仪广场区,为整个广场的重点部分,是整个广场的主题、灵魂所在;东部、西部分别为两处休闲观景区,为中心广场的展开部分:

1)礼仪广场区

该区位于广场中部,是文化广场的主要部分,采用规则对称手法,入口处两侧运用彩色卵石铺装,创造充满活泼、自然情趣的意境;沿入口中间部分向里为规则整齐的花岗岩铺装,其上嵌条形草坪,草坪上沿中心轴线两侧布置两排灯柱,再往里正对广场中间部分布置了主题雕塑,其后设置了四根景观柱,作为主题雕塑的背景。这样就形成了广场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的空间。

该区为广场中心部分,通过规则铺装、草坪,使其主题、灵魂功能更加突出。另外,广场主题雕塑群为抽象少林武僧样式,生动活泼、直观地体现了登封少林寺特色。

2)东西部休闲观景区

东西部景观区为广场的展开和丰富部分。在该部分设置了景观柱廊、附属雕塑、景石等小品设施,景观柱廊不仅构成了广场的背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观景平台;附属雕塑为主题雕塑的补充,与主题雕塑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雕塑群。另外还布置了行列式的林木,突出广场的简洁大方。

四、绿化景观效果

5.荀林公园设计说明 篇五

一、“许昌市荀林公园”景观设计的创意来源

一个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欣赏、锻炼、纪念以及举办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纪念性公园作为公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其它类型公园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人文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重视起来。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遗忘越来越严重,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显重要,在人们忙于奔波劳累的时候出现一种可以让人们忘记烦恼和忧愁,减轻压力又可以让人们怀念历史文化的场所日显重要,然而,纪念性公园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促使下产生的。

二、“许昌市荀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复古之风在近几年悄然风行起来,中式古典园林广泛被人们接受,它不仅能反映出强烈的中式名族文化特点而且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于这一点更有一种亲和力。简单的复古是不适应当今社会的,用现代手法与古典元素相结合,融合一体,古今结合,融合中式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异景,隔障法,借景法等中式典雅意境,让整个园林弥漫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气韵,使进入园林的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起到教育和纪念性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而城市绿地面积越来越少,绿地对于净化空气,吸收粉尘,美化环境,改变局部小气候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所以,城市公园的建设就非常重要了,它改善了城市环境问题,也让人们对古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许昌市荀林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案说明 本次设计旨在与研究景观建筑和周边环境设计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发展趋势,努力做到文化精神的探员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地块环境的保护,整体效益的研究和社区气氛的营造,着力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游览空间。既有现代的智能与设计,又有传统的内涵和稳重,保留了古代文化的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对环境生活的需求。

在设计手法上,以一横一纵的主干道方式设计出整体感强,内容规整,功能分区合理,植物配置适合,游览路线清晰明了的总体布局。在各个建筑小品上,充分利用东汉元素,让人们在游览园区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东汉时期的文化内涵,游园思情。在功能上,景观设计的物理功能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尺度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人们在园林活动中舒适,安全高效的目的。在设计上,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在设计中简历环境舒适,功能齐全,无障碍的园林空间,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在细节设计中,用微妙的汉代元素变化让游园者感受到汉代文化的源远流长,是设计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更具人性化。在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因地制宜,生态设计,绿色建筑等生态原则。在园林设计上,将整个园林分为中心广场区、停车区、广场雕塑区、休息娱乐区、活动区、观光区、亲水区、儿童乐园、卫生间等。

中心广场区:此区以园、半圆以及半圆条形组成,中心以一个大圆,周围以半圆或以半圆条环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中心的植物花卉,外围在以游览圈广场,文化石,景观小品,花廊,景观带组成的中心广场。

停车场:此区以园林一角为地点,为交通要到,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解决交通不畅问题而设计的,在此停车后还可以直接进入中心广场区,交通便利,方便,舒适。

广场雕塑区:此区交通便利,以荀淑雕塑为中心,来显示整个园林的重点,纪念荀淑以及八龙冢,使人们刚进入园林就开始感受到汉代文化的博大,后有小叠泉,广场等,雕塑后一小条泉水直达中心湖区。

休息娱乐区:休息娱乐区以安逸,悠闲,休息娱乐为主,设置了一些座椅,供人们休息,周围植物配置最丰富,使人们即使在不同的地点也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景,配置了各个季节的植物,使在不同的季节也能感受到园林的美景,在植物搭配上,也比较注重植物的高低搭配,有高大的树木,中间也有灌木等,再配合色调丰富的的低矮植物,形成立体布局,地面植物和水生植物公有的局面,改变单一的植物种植,为人们休息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周围也有湖水,使人们在休息时能够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受。

中部的休息娱乐区以河面上为主,以亭子、小桥、走廊组成,使人们突破一贯的地面休息娱乐去的布局,让人们在水上休息、娱乐。让人们感受水面上的乐趣。

活动区:此区以三个小广场组成,用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需要,并且这三个活动区间隔较远,互补干扰,活动区周围都相应的配置休息娱乐的设施供人们使用。

观光区:观光区主要以游览时供人们观赏,相对于植物的配置要求较高,做到高中低,近中远,白天和夜晚,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不同空间可以观赏到不同的美景的要求。

亲水区:此区主要在湖边进行,以湖和湖边一些设施组成,供人们在水边游戏、玩耍使用,主要有小桥流水、小船、水上走廊、亭子等,使人们在此区玩耍时舒适,方便,达到情感交流,亲情融洽,容和家庭情感的作用。

卫生间:由于此园林面积较大,卫生间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方向设计两个卫生间,满足不同方向人群使用。

儿童乐园:此区以三个六边形为主要基地,在六边形中设置儿童玩耍设施,主要有草地,沙地,还有一些儿童娱乐的基本设施等,用以满足儿童玩耍的作用,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此区设计一定要确保儿童在此区的安全,包裹设施,基地的无障碍等,确保无坚硬棱角等出现。

6.上海古城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篇六

目录

一、概述

二、景区资源背景

三、规划设计原则与主题构思

四、景区结构及景观分区、五、植物造景与园路组织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七、工程投资框算

一、概述:

上海古城公园根据其地理位臵和拆迁范围具体划分为A、B两块,A块位于人民路、福佑路与安仁街之间,面积约为3.8公顷;B块位于人民路南侧,河南南路东西两侧,面积约为3.4公顷。即为原老城厢遗址,其邻近为众多文化景区如:城隍庙、豫园等。

二、景区资源背景:

(一)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上海地区为吴越分疆处,吴越文化均对上海发生影响。楚灭吴和越后,上海地区是楚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秦始皇统一中国,上海属会稽郡。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式设华亭县,县治即现在的松江,这是上海地区设县之始。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分华亭东境立上海县,今老城厢就是县治所在地,并成为上海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中国沿海倭患严重,仅当年上半年倭寇就三次袭扰上海县城。因此,在三个月内就将城墙筑起。从此,将城墙内外的地区统称为“城厢”。

上海县城墙周围4.5公里,高8米,初建有6个城门,即东大门、小东门、老北门、老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城外是护城河并有水门三座,至辛亥革命后,由于旧城墙严重妨碍了城市经济和交通 的发展,故决定将其拆除,填平城壕,修筑道路。该工程从1912年7月至1914年全部完成,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环状圆形路。上海老城墙拆除后修建了人民路和中华路,人民路淮海东路交叉处是老城厢的小北门。在拆城过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旧城墙以及建在箭台上的大境阁---大境关帝庙。古城墙、大境阁在明清时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景点。

如今随着上海的大规模的改造建设,老城厢的容貌已逐渐隐没,所以被保留的这一段老城也就成了后人窥视前史的一处珍贵处所,被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座游览胜境。

(二)丰富的文化遗韵和历史建筑

老城厢是文物古迹的“富矿”。从老城厢到十六铺沿江,是上海城的发祥地,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名闻遐迩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小桃园清真寺、四明公所、三山会馆等古迹和革命遗址外,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精美的深宅大院“书隐楼”等一批市民还知之甚少的文物古迹。已列入全国、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1处,保护建筑5处。据黄浦区文物保护部门最近一次普查,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之后、尚待开发的古迹遗存还有数十处,文物古迹的“矿藏”相当丰富。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丰富老城厢旅游内涵的宝贵资源。

(1):豫园位于古城公园西南角与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了让曾任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安享晚年,•尽心经营20年,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豫园内约有48处风景点,•按主体建筑可分为若干风景区域: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等景区。“城市山林”赞誉豫园虽在城内,却有山林之趣,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此处留下传世墨宝,园内题词匾额也取意于这些佳句:“此处有祟山峻岭”匾额,自王羲之《兰亭序》,取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园内宋时花石纲遗物同具透、绉、漏、瘦为最大特点的“玉玲珑”

与苏州瑞云峰、杭州冠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

豫园内楼、•台、亭、阁、树、石、池、山,景致丰富,错落有致。婉蜒园中的龙墙,巧妙地使全园合中有分,•连中有隔。龙墙上的龙有的似穿云,有的如戏珠,•有的在假寐,各具特色。此外,•遍布全园的砖雕泥塑也是美不胜收,为古园添色增辉。

(2):商船会馆建于1715年,建得如此规模,与上海开埠前海运业已十分发达紧密相关。据载,当时上海来往于日本、东南亚的沙船有3500多艘,会馆门前黄浦江上帆樯林立,百货山积,人马喧闹。这座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会馆内砖雕门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双合式大殿,一排三个石门框通道,可见当年的气派。踏上扶梯,门楼高约五六米,花岗石门券,方砖贴面,门头非常考究,双叠式出檐椽,砖雕斗拱、砖雕梁枋、砖雕挂落,雕出莲、荷、梅、菊、如意等图案,门匾也用方砖浮雕。大殿前是两层楼戏台,梁枋上露出一角鎏金的双龙戏珠浮雕,顶部的八角形漆画藻井已被封掉,在上海当年248座会馆中绝无仅有。站在戏台楼上望去,大殿屋脊高耸巍峨。进入约有300平方米的大殿,高近十米的殿顶,雕花和鎏金彩绘的柱、梁、桁……可见当年之金碧辉煌。

商船会馆于1987年11月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3):福佑路清真寺在是清朝时由在城隍庙一带经营珠宝玉器皮货的回族商人集资建造的,外面是两层楼房,里侧是中国古典宫廷式礼拜堂,而内部装饰是阿拉伯风格,可谓中外合璧,在全市清真寺中独此一家。这座130年前建造的清真寺已列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信徒来往频繁。

上海名人潘恩的部分旧宅---世春堂。“先有世春堂,后有豫园”。潘家大宅历史上曾称海上甲第之首。世春堂在1640年后变为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改名敬一堂,是完全中式建筑的天主教堂,世春堂“涂金染彩,丹垩雕刻,极工作之巧”。

梓园与徐光启故居同在小南门乔家路上,相距仅百多米。沿街是一幢中西式塔式洋楼,百叶长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是罗马柱浮雕,中间为吴昌硕题额“梓园”,屋顶铺的是日式菱形瓦。梓园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构筑的宜园,几经移主,后归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书画家、慈善家、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主席王一亭所有,因园中有棵百年梓树,改名为梓园。

(4):旧城遗迹:小北门老城墙

老城厢,从它以行业和富家大宅命名的街巷,从陋巷中的老宅,感受到它昔日的繁华和七百年历史的厚重,能品出真正老城厢的味道。

三、规划设计原则与主题构思

(一)规划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古城公园是首先作为一个开放场所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城市公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人的活动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要。、2、与城市周边环境和整个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发展趋势相协调的原则

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调节器”,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明确本身的区位和性质,恰如其份的表达和实现其功能。

3、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作为人类文化在物质空间结构上的投影,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创新有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和文脉的继承。

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应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的自然的清新、自由和愉悦。

5、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在公园环境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参与中,做到“人尽其兴”“物尽其用”,发挥主客体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

(二)主题构思

运用凝重又浪漫的手笔刻画“上海滩”特有的韵味和积淀。

从曲院半开过渡到开放的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空间形式,使公园成为老上海古城文化的载体。通过从豫园到上海外滩至浦东经贸大楼这一深刻的变迁来编排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对话,表现都市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的转换与过渡。通过“木文化”与“石文化”撞击点的恢弘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结合。

江南自然山水园林在都市城隍庙氛围中的完美契入!

四、景区结构及景观分区、设计将上海古城花园两大块分为十二大景区共计十八处主要景点。A块分七大景区,分别为:悦园南入口区、中心意境区、丹凤朝阳区、古城怀旧区、阳光草坪区、黄浦名人区及悦园北入口区。B块有桃园景区、老北门景区、福佑园景区、浦江掠影区和新北门景区。B块以中国自然式造园手法结合表现古城文化的小品体现老上海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变迁,A块则围绕豫园至外滩这一景观轴线发展延伸,表现上海城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完美结合渗透。

B块:

1、桃园景区:在河南南路以西块设一小型营业性茶楼(或酒楼),采用明清时期古典民居式的建筑形式,通过一系列的阁、廊、亭等构成一组典雅别致的建筑小品,沿建筑四周广植桃、杏、梅等,按意取名桃园醉歌。河南南路与福佑路交叉口处设一入口小铺装,青石板嵌草铺装上臵一海棠型花坛,一株气宇不凡的五针松仿佛一位童颜鹤发、满目慈祥的老者在邀请大家入园小憩片刻。茶楼西入口前为一小型盆景园,放臵各种造型的松、榆桩景,周围绿地内则植以各种露地兰花。清朗的月光下、在清幽的兰香中,在茶楼饮酒品茗之客不觉臵身于世外桃源。在该块于人民路与旧仓街的叉口处

以一组青砖黛瓦清水砌筑的文化墙作为对景,墙上阳刻记述“老上海文化”的文字,起到一种点睛之用。沿文化墙拾阶而上,可见一白沙铺就的旱水,边上自由放臵若干大鹅卵石,上刻“浦江石影”,其后以成林种植的浓厚的黑松林为背景。

2、老北门景区:河南路两侧绿地以一环抱式城楼加以连接。按仿原有遗留城墙的形式做一城楼,中间为4米高6米宽的双车道,边上开两道小门其位臵臵于人行道上,为人行门。城楼立面上在中间主城门上篆刻“上海县”老北门的匾额,城楼两侧各臵一角楼,角楼上挂若干铜制风铃,微风吹过,悦耳的铃声将人带入一片暇思的境界。

3、福佑园景区:该区临近福佑门小商品市场故而以历史遗产钱业公社为原型,拟建一组四合院式仿古建筑群,通过地形的升降、空间的围合与封闭来造就一处典型的江南格局的景观。被构筑成水榭形式的咸宜堂挑空搭建于水面上,自然的块石驳岸边种植一些野趣叠生的鸢尾、蒲尾、迎春等、婀娜多姿的杨柳为这一景观增添了无限魅力、平静的池水、如鸥的浮石、随意搁臵的小木船、熠熠的花草、阵阵的荷香,池边臵一造型古朴的原木花架,形成的半通透空间使人沉醉,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历史沧桑变迁又可以忘却尘世的喧嚣与嘈杂,换来心灵空间的纯洁。

4、浦江掠影区:水池和边上的绿地在靠近人行道侧被勾勒成城墙型的锯齿状,齿间地刻一些有关颂扬上海的名句佳篇。宽阔的水面在这里演变为涓涓细流,如同上海渊源留长的发展史,池边的假山瀑布犹如上海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向人们述说她的荣,她的辱。溪流边设一文化广场,广场内绿地与铺装相互交织,由卵石和花岗岩拼砌成的铺装设计成旋涡状,寓意上海正在以无穷的生命力向全世界发展她的政治、她的经济、她的文化……围绕场半周的渐渐隐没的文化墙记述了这位“老人”的前半生。由于考虑地下停车库的实地情况,一条流水状的卵石铺装既成了流水的继续,又可以作为老人门锻炼身体的健康布道。

5、新北门景区:B块靠近丽水路侧为新北门景区。与现有的立于丽水路上的大门楼相互应在此块靠近人民路端建一段体量适宜的古城墙,城楼底层考虑其实用价值,将其设计为商业性空间,对外营业。城墙上无序的镂空,打破古城墙的呆板,形成既具有文化内涵又不失生活趣味的建筑体。丽水路上的出入口广场以各色卵石海棠状铺砌,广场上设一琴键状花架,寓意上海人民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弹奏出美妙动人的篇章。地下车库出入口用四季竹、红花继木球、紫荆等加以遮掩屏蔽。考虑其地理位臵和景观游览线的布臵在该处设一公共厕所。

A块:

1、悦园南入口区:A块西南角是与豫园的交汇处,因而该块成为从纯正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现代山水园林过渡的重要环节。在这一传统与现代都市生活、历史与未来的轴线的端点上我们起好了头。入口左右两侧为相对称的双亭构筑物,体量上较大以形成一种气势,亭子造型以

模仿豫园内古建为原型,正立面以联排窗形式,其功能以零售或咨询为目的。左侧双亭以一半镂空式的连廊与一碑亭相连,碑上刻“上海古城公园”。建筑上的挂落、窗格的花式均参考豫园内的形式,以形成一种统一。双亭中间为一青石制的牌楼。从牌楼中间想园内看便是一幅——“两水夹明镜,双桥剪彩虹”的美妙画卷。过了双桥便是一古舫型的平台,平台中间镂空一块,以让水通过,晴空月夜下,方形的水池里仿佛有一洁白无暇的玉盘在熠熠生辉。石舫的一端挑出水面,做一临水平台,增加与水的亲和力。

2、中心意境区:

3、丹凤朝阳景区:以丹凤楼为景观制高点,形成一景——丹凤远眺。与浦东的经贸大楼相互应

4、古城怀旧景区:

5、阳光草坪景区:

6、黄浦名人景区:

7、悦园北入口区

五、植物造景与园路铺装

本次绿化设计以点、线、面展开,在各入口、区内设臵若干个植物小景点,并通过绿色路网将各区内景观串为一体。同时在苑内较大绿地上成片栽植一至二种植物,形成数量上的优势,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植物栽植上考虑高低错落之变化,落叶与常绿的搭配,季相与色彩的变化,疏与密的对比。同时考虑生态效应、多维空间的绿化,包括垂直绿化、门柱的绿化,使整个园区沉浸在绿色之中。种植设计选择造型优美、无毒的植物作为四季花园的绿化素材。根据各苑区的景观特色重点栽植季节性植物,同时又保证各季节的景观需求如:春有竹子、海棠、白玉兰,夏有马褂木、紫薇、栾树,秋有桂花、红枫、三角枫、芙蓉、金钱松、银杏,冬有梅花、腊梅、山茶、罗汉松等能代表个季节特色的绿化植物。经合理配臵后,各绿化元素能在最大限度上创造动人的自然之美。

主干道面层采用美国自然美彩色仿石混凝土预制块,各园区内干道以不同的色彩、形状进行区分。铺装用材总的原则要求贴近自然,在各种精致的布局中选用多种材料混用,以营造不同的视觉与肌理效果。园路尽可能采用自然材质,如青石板、毛面花岗岩、卵石、毛石等。绿地内小径多用石板嵌草步道,使之更好的贴近自然,融于自然。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占地面积:7.2公顷(72000平方米)

2、建筑总面积:2450平方米

3、建筑占地总面积:2240平方米

4、道路广场占地面积:

5、建筑密度:3.2%

6、绿化覆盖率:

7、水域面积:6610平方米

8、仿古城墙面积:990平方米

9、地上停车场面积:850平方米

七、工程投资框算

7.公园景观设计问题探究 篇七

关键词:公园建设,景观设计,问题探究

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一个城市、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功能齐全的休闲文化公园来反映。19世纪末,西方城市就已经开始建造公园等城市景观系统来满足社会需求。其中,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颇具代表性。从此开始,世界公园景观有了设计和建设的蓝本。在之后的时间里,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了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灯光、音像设备等元素。而我国公园建设不仅追随着世界的主流,同时也开始了“城镇化”的普遍推广过程。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现状,在公园景观的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相应的考虑诸多问题。

一、公园景观设计的层次问题

1. 公园植被景观的层次化设计。

草木植被是公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从植被科学来讲,植被大致分为:(1)乔木,小乔木高度为5~9米,大乔木高度达到十数米以上,主要占据高层空间。(2)灌木,没有明显的主干,多呈丛生状或分枝点低至基部,占据中下层空间。(3)草本植物,即以花草、藤蔓为主的底层生长植被。通过对三种植被的合理设计,能够实现植被之间所占的空间互补,形成空间上的层次性;而植被与周边建筑物的之间进行搭配,也能体现植物的框景作用和识别功能,可以以植物为依托,凸显建筑物的特征。

2. 公园整体景观的层次化设计。

从结构上讲:公园景观的设计需要以公园可占地面积为框架,对整体面积进行合理规划,既要做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又要做到保障每一个景观组成部分的建设。即以绿化带、道路、护栏、墙体等设施,将公园土地划分成不同区域,继而再对区域进行进一步划分,每一个分景观的设计都要讲究配合,以满足上一级区域的限制要求。从时间上讲:设计景观,其目的是在于合理地进行公园景观建设,以保障公园最终效能的实现。而公园的建设活动是以先前设计而进行的,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景观建设的耗时,思考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公园的成功建设。

3. 景观功能的层次化考虑。

从规划角度来讲,景观设计的整体目的是为民众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公园的区域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而作为公园的景观组成,植被不仅要提供能够舒缓神经的视觉感受,还应当作为公园“有氧运动”基础,为城镇制造绿意。建筑设施是公园景观的一大部分,是彰显公园主题的重要标志。此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如:喷泉、灯光、公园音响,乃至于水幕电影等设施逐渐占据了公园景观更大的比重,代表着公园建设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当时刻注重公园各部分“功能”的价值最大化保障,不能片面地将公园作为设计者主观观念的体现工具,或是单纯地为了显摆一些肤浅的东西而忽视公园的“效能”,造成本末倒置甚至是滥竽充数的恶劣后果。

二、公园景观设计应当考虑的社会、环境问题

1. 公园景观设计须考虑地区经济现状。

经济、财务是一切建设活动开展的保障,不管是景观选材还是工程进度、工程量的设计规划,都必须以地区经济实力为依据,只有在足够的经济保障下,公园建设才能有机开展下去。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两个原则:(1)节俭,公园景观设计不是为了宣扬经济上的何种成就,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直接性利益,只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精神需求下的功能性建设。(2)效益,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某种间接效益,即通过为人群提供精神感官上的享受,从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稍显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从而调动人们的活力,进而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在景观设计上的贯彻。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环保、和谐等理念是社会各种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自然也是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切实问题。第一,公园景观的在设计目的和设计方向上应当注重公园自身的生态效益(对城镇环境的调节作用、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对城镇的绿化效果)等,不仅要形成公园内部的小型生态循环体系,也要考虑公园景观与周边建筑、城镇整体规划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第二,建设过程的环保性,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环境问题进行预见,并设计相应的规避措施。包括景观建设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固体废料等的处理,以及在公园投用之后,由参观、可能由游览人群而造成次生环境问题和直接环境破坏能。因此,应当注意建设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的公园设施。

3.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欠缺。

我国公园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加上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较大,造成目前我国公园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首先,部分设计人员在追求西方潮流的同时,不能够做好中西方景观特色的结合,反倒在景观设计时造成了东西方风格的过分碰撞,让人产生审美上的矛盾。其次,我国当前公园建设方面,模仿之风盛行,公园设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特别是“广场热”现象严重。如公园结合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公园中建设游乐设施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园的新意,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社会需求,进行大胆创新设计。

三、总结

现如今,在“可持续”的主题下,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因此,当今时代的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又要注重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时代性,即“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而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只有立足于客观规律,寻找影响公园最终功效的问题,继而优化公园景观设计,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同华.美学的跨文化研究[J].学术月刊, 1993 (1)

[2]李文;纪思佳.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初探[J].北方园艺, 2010 (9)

[3]伍世良;方世明;李江风.浅论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之策略[J].应用生态学报, 2012 (4)

8.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 篇八

关键词: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表达;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75-02

1 文化主题公园的含义

城市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与内容,具有创意性的形式与特征,以人文景观为主体,人工建造的一种能够满足游人多样化休闲、娱乐与文化需求的现代旅游目的地[1]。我国主题公园根据主题内容大致可分为2类,即以娱乐文化为主的主题乐园和以展示文化为主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是以各地的历史人文、风土风貌等文化景观为创作源泉,提炼出1个或多个主题,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园的景观营造[2]。

2 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文化表达

文化内涵是文化主题公园灵魂所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对公园土地上的人文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设计,既要满足一般公园的各项基本要求,又要通过某一文化主题的集中体现,创造具有公园游赏娱乐和特殊园林环境特征的休闲娱乐空间[3]。

2.1 地域景观的再现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发展的影响,会出现一些令人难忘、具有标志性作用的地域景观,这些地域景观往往使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该城市,从而成为城市特色的代表。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城市的风景名胜、传统建筑、特色构筑物、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等。通过对城市地域景观的直接模仿和复制来表达城市的地域文化,便于游人理解[4]。

2.2 传统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风格和手法的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小中见大,精在体宜”,通过借景、框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园景。传统形式的提炼与融合:对于传统形式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仅在于整体风格和手法的应用,通过单纯语汇式的,或者对形式的抽象变形,也能取得相应的效果[5]。历史场景的再现和文学诗歌的物化:将文学、诗歌通过景墙、铺装、雕塑等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还原文学、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场景,或者再现历史场景,都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当对传统生活中的某些典型同时又具有特定的地点、地域特性的场面进行物化,将会使人想起某个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从而更加具体和生动地表达城市文化[6]。

2.3 象征与隐喻 突破功能与表面形式的束缚来传达具有深层内涵的内容,一般有直观和抽象两种形式。象征或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传达设计者某种深邃的思想,引起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联想与意象。隐喻借助于具有某种情感语言的物质属性或人们赋予景观的不同文化场所的精神内容与性格,使希望表达的概念具有直观效果,使人们与场所精神进行对话和共鸣[7]。

3 “明月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3.1 总体构思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政为荣、以贪为耻的精神境界和良好氛围,对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安庆市在菱湖风景区内打造一处具有廉政主题文化的景观花园——清风园。“清”取清新雅致、清明廉政之意,意在营造一方沉淀心灵、静雅沉思的公共活动空间。

总体设计构思体现“融合”的理念,把现状、生态、人文、艺术4个层面叠加,构建绿色文化休闲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段解决现状中的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更好地结合景观和人文层面,使其成为集文化、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景观花园。

设计中选择“墙”与“石”这一空间构筑,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契合点,赋予其思想与内涵。在“墙”的引导下,通过空间转换,让廉政主题文化在不同的空间片断中得到“叠加”,突出公园的主题文化氛围。

3.2 文化内涵的表达 公园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主题进行设计,结合广场、园路、园林小品、植物配置等景观元素,融入历史典故、风土文化,在每个景区主题展现中起到重要作用。

3.2.1 景点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 园区内分为清风广场、源远流长、片墙语望、宜城清韵等8大景点。(1)清风广场:为入口处休闲小广场,一组组合式景墙将人们视线引入公园。景墙之上题刻“清风园”3个大字作为公园入口标志,并配有清风园简介及总平面图,让人一目了然。周边结合现状雪松配置景石、矮墙、坐凳及花木,形成亲切宜人的入口空间。(2)源远流长:通过亲人的人物场景雕塑与故事墙,艺术讲述历史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太守陆绩身上的故事——廉石的故事,以此表达中国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石墙选用不同纹理的自然面与镜面花岗岩进行块面切割,配以场景雕塑、抬高的地面及矮墙等形成艺术气息浓厚的画面。(3)片墙语望:以一组掩映于雪松林中的石墙来突出空间的引导性,石墙选用不同纹理的自然面与镜面花岗岩(或不同材质的铜浮雕与花岗岩)进行搭配。石墙之上按时间顺序分别镶刻3位安庆地方名人赵朴初、陈独秀等人有关清廉的箴言、诗句,表达智者先贤的人生态度,让人不经意间有所感悟。这是一组过渡空间,以现代感的疏林草坪和序列感的景墙等要素,将空间处理得精致而富于变化,在感悟之时也让人领会到细腻的园林空间之美。(4)宜城清韵:香樟林下浓荫匝地,以一组浅浮雕的形式讲述两则发生在安庆本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六尺仁巷等,这里没有悲壮的、戏剧性的或轰轰烈烈的事件发生,但却在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里也是一处停留、休息的小空间,游人至此可在一片轻松、闲适的氛围中细细品味。(5)明月清风:这是一组以石为主的景点,景石布置力求有聚有散、顾盼呼应,错落有致,宛若天成。清风徐来,明月从树的罅隙中洒落下来,一组景石自然散置于微微起伏的地形之上,主景石上题刻赵朴初先生“明月清风”4个大字,点明主题。此处为点晴之处,前面通过艺术手段表现的各种情境与故事至此令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6)清风竹林:结合现状竹林向北延伸,竹下林缘,三石成组,错落有致的散置景石,构成竹石为绘的园林画意空间。石上题刻咏竹诗句,以竹喻人言志,烘托气氛。游人漫步其间,或走或停,慢慢观赏,自然过渡到下一空间。(7)爱莲怡情: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花中君子。利用莲湖水域,水中植莲,岸边设台,置身台上可观赏湖中大片荷花,故名“爱莲台”。莲者“廉”也,借物言志,意味深长。同时通过莲花汉白玉浅浮雕铺地,“莲”字篆体文字雕刻,题刻于景石之上的咏莲文字等,营造整体环境氛围,以感染游人,陶冶情操。(8)怡莲幽思:利用园内闲置的游船码头——莲怡港,进行修缮,廊内增设碑刻,或季节性开展宣教活动。廊外在草坪上、竹丛旁散置三组亲人尺度的人物寓言故事雕塑(或人物雕塑),以富有哲理的故事宣扬正义,启迪人生,寓教于乐。

3.2.2 植物配置中文化内涵的表达 植物是营造景观的重要素材之一,植物配置以体现主题文化为原则。设计时对园内现有的香樟、雪松、竹、梨花、龙柏等植物均采用保留的方式,既是对现状的尊重,也避免浪费。局部地段结合景点建设及地形改造,适当增植苗木,以丰富植物空间层次。为了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突出主题,增植的苗木以竹、梅、莲花为主,喻意高风亮节。

4 结语

文化主题公园不同于一般概念的主题公园,而是现今主题公园向文化资源转向的产物,其景观设计接近园林化、自然化,担当多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安庆市“明月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通过深入发掘和提炼安庆文化的丰富内涵,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来传递城市信息,塑造城市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园林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勤智,冯阿巧,刘美星.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11(6):39-43.

[2]杨晓曼,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8-19.

[3]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姜涛,杜莹,杨芳绒.郑州绿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29(2):37-40.

[5]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一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J].规划师,2001,17(6):57-60.

[6]张群,高翅,裘鸿菲.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J].华中建筑,2006,24(8):135-136.

[7]陈明,陈勇.园博会地方性展园中主题的表达一以江苏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地方主题展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0(5):l-3.

上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900字下一篇:同学之间35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