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8篇)
1.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在县委十二届十二次全委会议暨2009年度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2月7日下午)
同志们:
在这新春伊始、万家欢庆的美好日子里,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刚刚闭幕之际,县委专门召开全委会议专题开展农村党建工作述职测评活动,研究部署2009年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这充分表明县委对农村基
层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县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刚才,6位乡镇党委书记和2位村党支部书记分别做了很好的述职发言。下面,我代表县委向全委会议报告2008年度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就全县2009年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县2008年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008年,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以保持先进、提升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为目标,以建设“双强型”乡村领导班子为关键,以提高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保证,按照“继承创新,保持特色,巩固提高,确保实效”的要求,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家园”这一主题,扎实开展了2008年度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县、乡共举办培训班290期,培训人员11477人次;乡村组织共开展大讨论678场次,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1230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2780条;组织开展了乡镇党委书记和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电视访谈活动;组建了报告团,集中开展巡回报告40场次;组织开展了主题教育“送戏下乡”巡回演出,共演出20场次;组织全县14900多名党员开展了十七大知识测试竞赛和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党员寄语”活动。县委在全省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座谈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二)按照“两推直选”和村民直选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全面推行了村党组织“两推直选”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有效扩大了基层民主,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新当选的村领导班子成员中,发展能手占72%;高中以上学历占55 %;35岁以下的103人,占12.5%;女性76人。全县182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107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433人。同时,以村级换届为契机,继续推进村级党组织设置的创新,积极依托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等组织,不断优化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举办了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任职培训班;首次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选配村级党建工作文书,提高了村级党建工作文书的整体素质。
(三)立足于“三级联创”活动的整体推进,认真落实农村党建工作的各项载体。一是继续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全面推行“双向承诺”制。县委专题召开全委会议,就2008年度党建工作做出了12个方面的承诺。乡镇、村党组织在完善代理承诺、帮扶承诺、上岗承诺等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了农村党员为民办事“承诺制”。同时,把推行“双向承诺制”的范围延伸到了部分乡镇涉农站所党组织和党员,提高了乡镇涉农站所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意识和水平。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共承诺事项2122件;1959名乡村干部、6300名农村党员共承诺事项18512件。二是努力加大农村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度。全面推行了农村党员中心户制度。为畅通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5—10户党员为单位,在其中选择1户群众公认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作为“党员中心户”,由乡镇党委统一授牌命名,由中心户党员定期组织责任区的党员、群众开展活动,为乡村组织建设、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全县共建立党员中心户713户。县委、县政府共投入资金10万多元,为党员中心户统一制作了牌匾、配备了必要的电教设施。普遍建立了农村党员议事会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和村级事务管理监督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了广大农村党员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工作其他载体。在“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方面,重点把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作为重点,积极支持农村党组织或党员创办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支持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兴业。组织农村党员、干部20人次到实践培训基地开展了实践锻炼;在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方面,着重在提高党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和检查考核制度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有服务能力的无职党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上彰显先进性;在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方面,重点把加强乡镇为民代理大厅建设作为重点,不断
2.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召开第六次会议,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特别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纲。与此同时, 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对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提出了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刚才, 红民同志汇报了去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 王义同志对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作了说明。省发改委对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试点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修改完善情况作了汇报。对今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和3个试点市的《总体方案》, 我的意见今天审定通过。这项工作由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请伟平书记组织领导, 红民同志具体来抓。
去年是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一年, 总的看, 试点工作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体现了中央精神, 贯彻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反映出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强, 规划编制和资金整合等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城乡统筹等工作切入点还需认真研究探索, 这些方面的工作在今年的试点中要切实加强。
今年, 中央的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在二月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 中央又提出要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 其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一步统一思想, 统一行动。今天会议部署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全省“三农”工作目标服务的。
下面, 我就做好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
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印发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既是风向标, 也是我们整个“三农”工作的导向,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三农”工作的新形势,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文件,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主题突出、部署明确、含金量也很高、针对性很强。我们要认真学习, 深入贯彻,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突出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把深入试点示范与推进面上工作结合起来, 把农村制度建设创新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 毫不松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既然是试点, 就要允许大胆去试, 大胆去闯。要学习安徽小岗村的做法, 只要是能促进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就要千方百计去试、去闯。农村现在搞小城镇建设, 这是拉动农村消费,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实事求是讲, 要让农民仅靠几亩地实现小康、富裕起来, 是不可能的。要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 大胆的试, 大胆的闯。
一是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的总体要求已经很明确。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 按照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 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2008年底, 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确定了3个市、11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去年7月, 又部署3个试点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并要求3个试点市制定总体方案。11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在金昌召开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 并要求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试点工作要做到与全国同步, 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其它市州各抓好1个县 (市、区) 的试点。要求把规划编制作为推进一体化的首要前提, 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关键, 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 把建立一体化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管理,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投入支持力度,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劳动就业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以说,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统筹城乡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对公共服务, 要按照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人均财力、人均支出水平作全面深入分析, 财政转移支付要做到心中有数。省财政厅和省统计局要对人均综合指标尤其是财力支出作分析, 着力寻找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有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究竟如何搞, 也要深入研究, 既要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 又要立足实际做好自身工作。这里, 我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也是方法, 更是要求。我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资源配置要着重体现城乡统筹和相对集中, 应该从县城、小城镇特别是有条件的建制镇、中心村三个层面做起, 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统筹规划, 把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统筹考虑, 带动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 促进资源要素聚集,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框架。另一个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努力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的相关政策。省公安厅要积极主动地在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上提出意见建议, 把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市县来进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吸纳就业的能力。把促进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作为城乡联动的切入点。要点面结合,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 让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同时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是要继续大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把农民增收摆在新农村建设首要位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的战略思想。促进农民增收是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 试点市县要在实施“六大行动”上起带头作用。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试点市县统计, 新一轮11个试点县,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预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首批省上重点抓的100个试点村, 2005年试点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50元, 低于当时全省平均水平330元, 经过几年试点和巩固提高, 去年预计平均达到4327元, 高出全省平均数1277元, 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 显现出了试点促进增收的效果。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只要路子对, 措施实, 农民增收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要继续把促农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进一步实施好“六大行动”, 努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今年农民增收12%预期目标如期实现, 试点县农民增收幅度要力争高于全省和所在市州的平均水平。要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采取集中扶持和减免税收等政策, 支持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兼并、联合重组, 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围绕主导产业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看,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在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中, 兰州市和西和、永靖等7个试点市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5%以上, 这充分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 落实有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 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要加大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金, 拓展培训渠道, 大力宣传通过培训促进致富的先进典型。
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中央的要求,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争取项目资金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落实中央政策, 高度重视“三农”领域和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项目, 谋划论证一批农田水利建设、电网改造、生态改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尤其是抓好农村“六小工程”项目, 争取中央资金。要按市场机制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调动各地积极性。
四是要抓好扶贫开发。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有机结合, 统筹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 积极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生活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 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向集中连片和重点地区扶贫开发转变, 落实完善倾斜政策。今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还要进一步扩大。
五是要协调推进各项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资源, 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布局调整务求要搞好配套建设, 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完成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做好村干部报酬的督察调研工作, 这几年省财政连续预算投入, 也有量化的指标, 目前落实的情况怎么样, 要分片抓好落实。
二、围绕阶段性目标任务, 扎实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 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抓主抓重。
一是切实抓好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一定要取得新进展。省直各部门要按照支持试点市县创新发展的要求, 根据自身职能, 能简化的程序要简化、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 鼓励探索试验,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去年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提出, 凡涉及农村改革的相关试点都要向试点市县相对集中, 截止目前,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5项试点工作和4项单项重点工作对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各试点市县要抢抓机遇, 充分发挥试点的平台作用, 用足用活政策, 从关键问题入手, 从深层次突破。要充分运用制度建设和创新成果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特别是要按照省上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配套衔接制度, 探索建立城镇化制度体系。
二是切实抓好规划编制与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部署了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任务, 目的是节约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少走弯路。去年, 各试点市县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所有试点乡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部分市县的规划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如瓜州县编制完成了全部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武山县完成了全县34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和158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泾川县完成全县70%的乡镇规划和47%的村庄建设规划。但从面上看, 规划工作还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按照领导小组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到2012年要完成全省所有乡村的建设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重点支持, 规划经费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给予扶持。今年, 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州所在地的区以及有条件的县 (市) ,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其他县 (市、区) ,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特别是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 都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衔接。执行规划要做到制度化, 要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资金整合, 形成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整合资金新机制。要注重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制度, 把转变城乡分割的思想观念体现到新的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城乡生产生活, 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要积极探索建立各项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价机制。
三是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今年, 各试点市县要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农村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和“新网工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构筑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电话、邮政、网络通达工程, 实现广播电视、电话全覆盖。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促进信息消费, 达到“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供销社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在农产品收储、农资供应等方面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沼气后续管理的相关补贴政策, 制定村级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工作评估管理办法, 把沼气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办好。这里, 我再强调一下, 各试点市县要带头完成省上下达的农田基本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旱作农业增产计划等重点工作任务, 带头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四是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建立在抓好培训的基础上, 培训的重点放在培训资源整合上, 切实提高劳动力的培训率和培训效果, 提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技能素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后, 全省共确定了1个市、22个县开展试点工作。两年来, 各试点单位采取“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探索培训形式、完善培训网络”等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强领导, 理顺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今年, 要坚持以就业和增收为导向, 创新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办学。尤其要针对当前东南沿海农民工短缺的机会, 抓好短平快劳务培训和输出。
五是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借助于基础设施建设来整治村容村貌, 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一些试点县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把行路、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庄建设统筹起来,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村容村貌整洁。要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做法。目前, 乡村道路只规划建设到村头, 村内道路建设属于“盲区”, 有一些已经硬化了通村道路的村, 村外村内道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群众要求改造建设的愿望很迫切。这项工作在部分县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成效, 群众十分欢迎。从今年起, 要把村内道路纳入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交通、财政部门要有投入, 安排到试点村进行,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同时, 要拓宽思路, 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村内道路建设。
六是切实找准工作切入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涉及方方面面, 如何去抓,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首批三年试点和新一轮试点一年来的情况看, 工作做得有成效的试点单位,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选准了试点工作的切入点, 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有了切入点, 就有了推动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如有的试点单位把群众急需解决的村庄道路硬化、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受到了群众欢迎;有的立足实际,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效果明显、长期关系重大的问题入手, 从中心村、小城镇、县城三个层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 把推进中心村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 创新了做法, 取得了成效。今年, 试点市县要在找准着力点、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推进试点工作方面, 下功夫研究探索。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部门的积极性, 改变面貌, 提升形象, 进而赢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三、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 也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寄予厚望, 在去年成立了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地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 目前已有10个市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具体抓这项工作。今年, 要以试点工作中期检查评估为重点,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主抓试点工作的职责, 加强协调、督导和服务工作。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去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资金项目和工作重点上对试点市县给予了倾斜。省委组织部通过实施“百乡党建整推”计划, 加大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力度。省委宣传部加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省财政厅把试点县全部纳入省财政直管县范围。省交通厅对试点市县部署的试点村安排了通村道路专项补助资金。省新闻出版局优先安排了试点市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农牧、扶贫、教育、卫生、文化、民政、国土、建设、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也强化了扶持措施。今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 要继续把各类涉及农业农村的试点向试点市县集中, 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涉农项目都要向试点单位倾斜。同时,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帮助试点单位抓好制度建设和创新。各地要对照省上制订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 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工作, 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牵头抓好考核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3个试点市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从今年起, 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扶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 抓好村内道路建设、培训资源整合、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
3.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药物作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从制度和体制机制上实现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满足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这不仅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执政理念。
第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的重要举措。医改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药品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集中关注和反映的焦点。当前,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也直接危害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着力于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通过基本药物统一制定价格、集中招标采购、合理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提高报销比例,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基本药物的价格,让广大群众受益。同时,通过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将有力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共有药品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00多家,批发企业1.3万家。产能总体过剩,产业相对分散,造成药品营销成本过高,竞争力差,制约了医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将有效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有利于降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提出了今年推进医改的10项工作。目前,这些工作都在积极、有序推进。其中,基本医疗保障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体系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医改能否顺利推进。今天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工作,既是对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也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本药物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涉及重大利益的深刻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分析制度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为了稳妥推进这项制度,国务院决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并明确了今年的分阶段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艰巨,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集中力量,全力加快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
按照国务院推进医改的统一部署,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的工作任务是,不迟于12月份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要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效,确保制度框架不走样、不变形,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证基本药物及时、足量、保质供应,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用药的首要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将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以省为单位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各地要进一步细化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办法,确保基本药物保质保量,及时配送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到不缺货、不断档。
二是确保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基本药物由国家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的零售价格(包含配送费用)。基本药物定价要兼顾生产厂家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既要考虑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生产基本药物;又要切实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各地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基本药物招标环节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全国统一市场,坚持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也要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各方的监督和效果反馈。
三是要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医保报销。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在制度建立初期尤为重要。要严格配备使用制度,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确保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要同步落实好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选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将对群众用药习惯,特别是过去习惯用“新药”和“贵药”的群众产生影响,在制度实施初期,群众可能出现不理解或不习惯,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要结合制度的实施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四是要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相应减少,需要同步建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需补偿资金应在政府财力承受范围内,各地要落实好政府卫生投入的相关政策,政府补偿要及时到位,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还要强调的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收入产生影响,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以药补医”这一有利契机,加快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改进服务质量获得合理报酬,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
三、扎实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崭新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今年关键在于开好局、起好步。各地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有序有力推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预期效果。
第一,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实施的大量工作主要在地方,省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办法,抓好制度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尽快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确定2009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市、区),进行药品需求测算,制定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实施办法。二是抓紧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要深入贯彻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文件精神,统筹协调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各个环节建设,确保不迟于12月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制度取得实效。
第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地方要在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框架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基本药物定价、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方式,确保药品生产供应,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考虑到地区差异,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省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严格把握。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注重制度实施的统筹协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性强,涉及到发改、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工信、商务等诸多部门的职能和工作,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协同配合。各地医改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工作,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落实。一是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本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时间表和工作步骤,有序有力推动制度实施;二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周密制定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做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遇到需要多部门协商的情况,医改办公室要积极服务,加强统筹协调;四是督促地方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实现预定目标;五是加强信息收集和经验总结,动态跟踪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通报工作進展;六是监督检查制度的实施情况,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纳入本地医改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年底进行考核总结。
4.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同志们:
近年来,中央每年年初发布的1号文件都是三农工作,每次三农工作都有一个侧重点,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侧重点就是水利工作。所以说,2011年是我们国家水利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年初,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9月15日召开了全省水利工作会议;10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强调,出台了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和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市对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议,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各级水利改革发展的会议精神和系列文件,大力推进我县水利改革发展。等一下,县委龙飞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抓好落实。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加快构建“四大水利” 首先,我们温习一下什么叫水利。水利是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制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止水患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第二,水利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开篇是这样说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所以说,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大禹治水、都江堰,历史上从古到今水利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当前我们的水资源与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自身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利放在突出位置。第三,靖安水利的情况。靖安处于赣西北暴雨区,雨量集中,强度大,山洪易暴发。靖安防汛抗旱压力大,水利建设任务重,水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全县3座中型水库,7座小
(一)型水库,20座小
(二)型水库,今后五到十年,是靖安水利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关键期,我们必须始终把水利作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转变治水思路,深化水利改革,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县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加快构建“四大水利”: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防灾减灾,构建“平安水利”。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确保防洪安全放在水利建设的第一位。重点做到“三个抓紧”。一是抓紧完成水库除险。今年年底前要全面完成仁首镇戴家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2年汛前,要全面完成香田乡安全水库、仁首镇若源水库和大树塘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5年汛前全面完成17座一般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20年前,力争完成所有病险山塘加固达标任务。二是抓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全县已列入国家规划的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城北河堤、罗湾乡河堤、城南河堤、香干左堤、香干右堤、仁首镇河堤、高湖镇河堤、水口乡河堤)。其中,城北防洪堤和罗湾防洪堤水下工程要在2012年3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2020年底,要完成所有国家规划内项目治理任务。三是抓紧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深山库区移民搬迁,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治理。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小型水库水雨情监测系统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水库自动水位测报站11个,新增雨情自动测报站6个,实现全县水位、水量站全覆盖,防汛预警及时准确。
(二)坚持民生为先,突出富民惠民,构建“民生水利”。水利工作本身就是民生工作,水利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上说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建设尤其要与生态富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水利事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机遇和渠道,千方百计让群众得实惠。一是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座大型灌区、1座中型灌区、184座200亩以上小型灌区、812处200亩以下灌区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到2020年使我县设计灌溉面积达到17.42万亩。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完善灌排体系,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3月上旬前,要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二是要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按照城乡统筹和一体化供水要求,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今年年底,要完成罗湾乡集镇等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解决 3736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100%达标,完成2012农饮千吨万人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上报工作。到2020年,我县要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落实建设与管护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将石马水库定为我县城市的备用水源。
(三)坚持严格管理,突出综合治理,构建“生态水利”。按照“白云深处、靖安人家”建设要求,为保护好我县一方“青山绿水”,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执行水资源论证机制,促进科学高效用水,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量。二是要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和崩岗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扶持和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加快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城乡水环境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三是要加大水库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禁止水库肥料养鱼和养殖污染物向河流水库直接排放。2013年底前,我县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一律退出养殖承包。
(四)坚持合理开发,突出有效利用,构建“资源水利”。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优势,按照科学合理原则,不断提高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水电资源,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范开发许可,强化安全监管。积极实施“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开发水能资源,鼓励、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小水电,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万千瓦。
二、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努力做到“三个确保”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水利投入达4000余万元,完成除险加固中型水库(石马水库)1座,小
(一)型水库4座,加固堤防6公里,整治灌溉渠道80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2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等。面对当前千载难逢的水利发展历史机遇,我们更要顺势而为,勇往直前,加快推进水利建设改革的步伐。如何加快改革发展,首先必须找准位置,分析问题,必须弄清靖安水利要改什么,发展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序发展,从靖安的水情、实情看,“水利投入不足、专业人才不足、水利管理体制不顺”一直是制约我县水利发展的三大问题。针对这三大问题,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难题,切实做到“三个确保”,从政策层面解决好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一)确保有人管事。一是要加强乡镇水务站、防办机构建设。市里要求今年年底前乡镇水务站、防办要全面组建达标。要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每个行政村均要设立一名兼职水管员,并给予适当补贴。建立堤防安全员巡查制度,加强小型水库安全员管理。建立巡防管理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有责任。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二是要加强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县、乡两级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落实督察人员。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县、乡两级防汛应急救生队、防汛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建设,落实人员、经费和设施设备。乡村也要按要求健全完善防汛抗旱抢险服务队伍,按要求储备防汛物资,确保防汛安全。加强县、乡两级防办能力建设,居安思危才能做到临危不乱。三是要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要重点打击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湖水域、非法取水、污染水体、干扰工程建设和造成水土流失等违法行为。四是要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站网布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响应能力和气象信息传播能力建设。
(二)确保有人做事。成倍增长的水利建设任务,要靠人来完成,要靠能做事的人来做。水务部门必须配齐配强人才队伍,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才能把好事办好办实。“专业人做专业事”,今后我县将逐年加大对水利人才的引进力度,力争到2015年实现水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占单位人员总数的60%以上,确保每座中型水利工程至少有1名本科以上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每个乡镇水务站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
(三)确保有钱办事。我县今后5年需要实施的重点水利项目共80项,总投资约为3亿多元,各级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保障水利配套资金100%落实到位。保障水利经费有稳定的来源渠道,确保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确保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到位;二是确保水利前期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水利前期工作经费;三是确保水利建设基金政策落实到位,按全市统一要求,今年年底全面开征水利建设基金。
三、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切实抓好“三大保障”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工作。要确保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形成合力,切实为水利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一)强化责任保障。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农田水利建设年”任务奖惩制,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水务站站长缴纳责任金,实行重奖重罚。要结合我县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要加大力度宣传靖安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水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宣传部门要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做好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政策的宣传报道;发改部门要配合水务部门做好水利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对已批复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做好项目争资工作。审计、国土、环保、建设、林业、供电、供水等部门都要结合各自职责,做好水利服务工作。各乡镇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强化落实保障。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把水利改革发展纳入对各乡(镇)考核评价体系,对水利建设、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等各项水利工作任务以及水利投入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到位、前期工作经费到位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完成任务不打折,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考核结果将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两办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强化项目保障。加快水利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项目上。为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各有关部门要为项目开绿灯,积极配合好争取项目,搞好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并创造条件尽快启动实施。要抓好水利普查。自去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开展以来,我县水利普查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普查清查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里统一部署,配合好、落实好,确保圆满完成普查任务。
同志们,加强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县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推进靖安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为建设幸福靖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在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4月9日)
同志们:
这次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县安全生产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刚才,已与乡镇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希望各乡镇严格按照责任书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我县实际,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08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扎实开展各项安全整治行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呈现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下降,较大事故杜绝”的“三下降一杜绝”的良好局面,连续两年被省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过去一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出台了《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乡镇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全面促进了责任落实。对 县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突出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安全检查服务,督促企业负责人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防范和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增强了各级抓安全生产的压力感和责任感,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全县12处乡镇均成立了安全生产监察中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镇安全生产监察工作有编制、有队伍、有人干事的工作局面。投入20多万元购置设备,调剂120余平方米办公场地,用于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了与市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的联网。设立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基础设施与执法监察,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力保障。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开展大密度、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强化安全生产培训,营造了“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的浓厚舆论氛围。目前,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完备、设施良好、队伍健全,基础工作实现了上台阶、上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成效显著。围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特别是奥运期间和重大节日,各级各部门采取得力措施,深入乡村企业,持续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400余个次,纠正违法违规行为1700余项。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严格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季通报,实行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严防死守,2 较好地预防和减少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在山西襄汾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后,迅速着手对尾矿库进行了摸底整顿治理,组织实施了安全设计、安全评价,有效保证了坝体安全,并顺利通过了省安监局的验收。
总之,在过去一年里,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生产隐患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查出的隐患没有按期整改,隐患依然存在,有的隐患排查走过场,致使隐患长期存在、不能发现,对生产安全构成了威胁。二是监管责任落实没有完全到位。个别乡镇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监管职责不能严格履行,致使非法现象长期存在;有的对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不认识、不配合,造成了新的安全隐患。三是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部分企业存在安全投入不足、教育培训工作不重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等情况,人为加大了安全风险。四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预案体系建设尚不成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对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得力的措施,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二、毫不松懈地做好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地级日照市建市20周年,重大活动多,敏感时段多,做好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我县 3 安全生产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全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强源头治理,提高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的目标,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是督促各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要根据省政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要求,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义务。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建立企业信息化台帐,实行安全生产等级管理和分类执法制度,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以及其他企业按其隐患情况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执法频次,切实做到生产务必安全,不安全决不允许生产。要严格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全面落实好监管职责。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细化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主体,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责任体系。要层层分解指标,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村、车间和班组,落实到岗到人,确保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要强化事故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事故责任调查处理的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善后处理机制,按照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广大干部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和“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注重实 4 效”的要求,严肃查处各类事故。
(二)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力度。一是集中精力打好“春夏秋冬”四大战役。目前,春季战役已经过去,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保证了“两会”及春季期间的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夏季战役,要针对汛期安全生产特点,及早排查治理自然灾害隐患点,严防各类事故灾难发生。秋季战役,要重点抓好60周年国庆、“十一”黄金周和十一届全运会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冬季战役,要重点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做好冬季防火和交通安全工作,严防各类较大事故发生。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各个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围绕“春夏秋冬”四大战役,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抓好落实,确保收到实效。二是认真组织专项整治活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专项整治活动的经验,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整治。烟花爆竹整治要以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道路交通要以危险路段、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车、大型货车、小型客车、农用车为整治重点;非煤矿山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以安全许可办证为重点,继续严格规范、控制和治理整顿尾矿库;消防安全要以宾馆、饭店、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九小场所”为整治重点,大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施工要以现场安全管理为重点,重点纠正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三是要切实抓好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工作预防是关键,发现整改隐患是前提。各企业要把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确保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整改。要主动实施安全技改,积极采用新工艺、5 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监管部门要完善督查督办制度,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立即责成企业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整改期限、责任、资金和措施,同时严格落实各项监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三)着力构建保安全的长效机制。要用好安全生产许可执法监管手段,严格行政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对没有安全许可就违法生产建设的,要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要严明处罚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安监、公安、交通、城建、国土、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联合执法效能。要督促企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和人身保险,严格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风险抵押金的专户存储、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的办理,增强事故发生后的赔付能力。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目前,我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已严格执行了“三同时”规定,但在某些行业、企业和部门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配合不默契的问题,给新项目带来了新的隐患。安监、发改、经贸、外经贸、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切实把好每个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建设、试生产等关口,力争使每个项目都能成为有安全保障的优质工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搞好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平台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指挥能力。
(四)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和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各乡镇部 6 门单位要进一步充实力量,确保安全生产监管有专人负责、专人干,确保人员办公经费和装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安全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每一名安全监管人员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高于一切的重要位置。要针对某些企业职工不培训、不熟悉操作规程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问题,强化和规范企业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做到所有技术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要突出抓好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培训教育,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责任和工作的落实
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关键在于安全生产的责任是否到位,名项措施能否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和推进落实的力度。
(一)抓牢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县政府确定,增加张桂伟、滕厚军、牟军善、胡靖、张文宣同志为县安委会副主任,王治环同志兼任安委会办公室主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调度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领导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管人、管事、管安全统一起来,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其他负责同志对分管业务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 7 任。要经常分析研究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实行安全生产约谈制,凡是乡镇部门单位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县政府对乡镇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主要负责同志要向县政府作出检查,说明情况,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二)加强协作配合。安全生产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离不开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政府制定的《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对照各自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管职能。特别是在组织开展的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中,各相关部门都要不推不靠,积极主动,配合支持,确保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督查检查。会上,我们已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会后有关部门单位还要签订《安全生产管理承诺责任书》,这就是各乡镇各部门立下的军令状,对于责任书中确定的事项,各乡镇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全面完成。对落实情况,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6.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今天,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力求在思想解放上有新的突破,在转变职能上有新的举措,在服务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的改进。会上徐书记还作重要指示。这里,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肯定成绩,找准差距,进一步增强抓好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我县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具体表现在:
一是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县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得到进一步改变,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二是制度约束明显强化,行政行为不断规范。全面推行了“办事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三是执政能力有所提高,政令更加畅通。各级领导班子“知难而上、抓难碰硬、统筹发展”的驾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广大机关干部“务实办事、高效办事、把事办好”的工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各级各部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讲纪律、求效能的氛围逐步浓厚。
四是宗旨意识逐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宗旨意识,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去年底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的政风和行风评议中,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对机关的总体评价好于往年。
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县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政风行风、整治发展环境等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推进xx大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机关效能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许多问题还比较突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解放,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在现实当中还有少数机关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习惯于传统思维想问题、办事情,满足于照搬照套,没有很好研究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情况不清,路子不明,对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不足,什么是我们努力方向,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达到我们的目的,还没有十分明确和清晰的脑子。不少人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喜欢照搬条条本本,抠条文在行、找出路不行,管死的办法多、促活的办法少。有的主观能动性差,消极依赖思想严重,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头,缺乏攻坚破难的勇气,往往是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意见,有了意见等经验,有了经验等支持。有的工作粗放、大而化之,差不多就可以,得过且过,不是争一流,而是随大流,不是坚持标准,而是降格以求。
二是政令不畅,部门本位主义严重。一些部门和干部全局观念淡薄,工作上不协调、不沟通、不汇报,各行其是,对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到位,或对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无动于衷,合意的就办,不合意的就拖,有利的就争,麻烦的就推,致使许多工作有部署,但落实不到位。
三是工作节奏不快、行政效率低。目前,在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程序僵化、机制老化、环节繁琐、办事拖拉的现象。“群众跑来跑去、部门推来推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是哪里来哪里去”,如此工作效率,如何谈得上跨越式发展?还有的部门纪律不严,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慢作为的情况,办事看人情,以感情代替政策,以关系决定亲疏。有人情,不能办的事照办;没人情,该办的事也不给办。甚至办事看好处,无利不作为,小利慢作为,大利乱作为。
四是作风不踏实,群众反映强烈。少数部门和干部的群众观念还不强,存在着表面热情、内心淡漠;口头热情、行动冷漠的问题,对群众缺乏感情,对工作缺乏热情,听取群众意见少,涉身处地的为群众考虑少,深入实际为群众办事少。有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肯沉下身子抓落实,以会议落实工作、以文件落实工作的现象仍然有不同程度存在。
五是纪律不严明,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注意自身形象,热衷于“酒场”,热衷于拉关系,跑场子;有的就是当“看客”,光讲不练,光说不做,干工作无所用心,争名利、争位子、争待遇费尽心机,与人家不比贡献、不比工作,只比职务、只讲待遇。今天揣摩这个,明天揣摩那个,议论这个事,议论那个事。对于各级公务员来讲,不干事就是最大的失职。对领导干部来讲,无论是处在一个部门、一个乡镇,还是分管几项工作,如果无所用心,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我们又怎能对得起党性和良心,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xx的事业靠全县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党员,靠我们每一个同志的智慧和汗水。希望各个单位、各个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推进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省市党委、政府要求的基础上,做到标准不变,要求不松、力度不减、气氛不冷,切实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推动崛起。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向纵深发展
当前,全县上下盼崛起、谋崛起、干崛起的良好氛围浓厚。如何保持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引导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加快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真抓实干,需要各级机关进一步提速增效。
(一)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加强效能建设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入手,敢于冲破束缚发展的本位思想和墨守成规的守旧思想,积极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勇于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区”,奋力突破阻碍发展的“禁区”,善于从崛起的目标、改革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创业的环境、发展的效果等方面,做好“结合”的文章、做好“试验”的文章、做好“创新”的文章,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要强化加快发展意识。当前,发展竞争的态势空前激烈,松一松,缓一缓,就会散失机遇。解放思想就是要体现在胸怀大志,目光高远,成就一流业绩的气魄上;体现在敢于实施大手笔、敢于谋求超常规发展、敢于走在前列的胆识上,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干部的共识,并付之于行动,付之于实践。
要在创新运行机制上见成效。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支持就是工作,保护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义务”的意识,正确处理“为”与“不为”的尺度、“放”与“管”的限度,切实转变职能。对基层、企业、群众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要“马上办”;反映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迎难而上“主动办”;反映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深入实际“上门办”;对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问题,要创新思维“灵活办”;努力实现基层、企业、群众满意的服务目标。尤其是对外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做出分期解决的承诺;确实不能解决的,也要向外商讲清情况,取得外商的谅解,增强外商的投资信心和积极性。切实做到“四通”,即凡部门职责内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当工作运转不畅需要协调时,要及时“沟通”;在创业者面临困难和矛盾时,要积极“疏通”;有利于xx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变通”。
(三)必须在提高干部素质上有新突破。实践可以充分证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取得工作的实绩,单靠“拍脑袋”不行,单靠“出大力、流大汗”不行,靠“跟着感觉走”更不行,必须靠长期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要将“效”和“能”联系起来考虑,“能”是“效”的基础,没有“能”是不可能有“效”的,即使你工作积极性再高,工作很有热情,没有能力,也是做不好的。现在有些同志工作打不开局面,关键还是学习不够、眼界不宽,素质能力和他的业务工作不相适应,跟他所承担的责任不相适应。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以干部个体素质的提高来促进机关整体素质的提高,以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实现机关整体效能的提高。
(四)必须在推进诚信xx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推进xx的大跨越发展,迫切需要集聚更多的要素资源,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成果,利用更多的项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全面履行公开办事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凡可以公开和承诺的事项,都要公示于众、公开承诺,切实兑现、取信于民。要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完善、强化政府网站“xx论坛”功能,保持县政府与群众、各企业间的网上联系渠道,听取意见、建议和诉求;要开办“政风行风热线”,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进一步完善督办和问责制,对超时答复、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影响或破坏发展环境、损害xx形象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所有投诉举报,必须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果,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要大力营造诚实守信氛围。新闻单位要深入实际、挖掘素材,重点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深入报道,着力培育和弘扬一诺千金、诚信为本的良好风尚,大力营造为民、利民、便民和亲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领导,全力推进,确保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效能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是否高度重视,在于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躬行实践,率先垂范。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既挂帅、又出征,要求一般干部职工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首先要做到。班子成员在分管工作中要切实负责抓好分管部门的效能建设工作,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树起旗帜,立起标杆,带好队伍。要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效能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抓好本级,指导好下级,带动全面,形成上下结合、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格局,时时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显效能,真正做到“六要六不要”,即:要政令畅通不要中间梗阻,要敢于负责不要推诿拖拉,要规范行政不要随意执法,要埋头苦干不要坐而论道,要笑脸相迎不要态度生硬,要出于公心不要吃拿卡要。
二是要精心组织,边整边改。会议之后,各单位要切实查摆问题,通过各种形式,找准问题,找出症结,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进行整改。要强化监督,开门整风。一方面,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依靠自身力量和内部整改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接受外部的监督评议,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重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形成效能建设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三要加大惩处力度。凡是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的人和事,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拍板,敢于得罪人,严格按照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做到矛盾不上交、困难不回避、责任不推诿。特别是对于在岗不履职、在位不做事,推诿扯皮、失职渎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工作人员,必须严肃处理。要进一步深化效能、政风、行风“三位一体”的评议工作,拓宽评议渠道,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尤其是要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切实纠正不正之风,不断增强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效能监察投诉受理中心要切实发挥作用,对各单位的效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察暗访,确保认识到位、推进到位、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效能建设举报投诉制度,重点受理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
7.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今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 主要目的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启动第二批试点, 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 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 0%, 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 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 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 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 除3个单位外, 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 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 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 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 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 全公司以此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 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 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 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 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 降低了能耗物耗, 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 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 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 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 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 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 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 投产试运行以来, 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 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 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 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 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 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 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 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 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 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 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 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 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 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 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 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 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 组织落实,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 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 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 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 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 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 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 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 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 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 使生产能耗降低50%, 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 建设投资节省15-20%, 生产成本降低10%, 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 钢产量增加5倍多, 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 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 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 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 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 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 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 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 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 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 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8.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一)总的来看,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宏观调控取得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抑制,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重要进展,价格特别是基础产品价格涨势趋缓。第二,国民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和比较快的发展势头。GDP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市场正在趋旺。
之所以说当前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经济运行当中的突出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基础还相当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一是预计今年粮食总量将会得到缓解,但粮食品种、区域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二是投资扩张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开工项目6.8万个,根据固定资产投资清理上报情况来看,还有2万多个拟建项目;三是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第二,从当前经济运行来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现象这两个月又开始呈现,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苗头;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了紧张状况;三是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升。
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还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当然也有法制不够健全、政策执行不够有力、增长方式没有转变等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的汇总情况来看,各地都比较认真,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深度和力度各省参差不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做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善后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此,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工作虽然基本告一段落,但收尾工作至关重要。对各地提出的停建、缓建和继续建设的项目的处理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暂时不作评论,待调研后再发表看法,但各地要按照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好收尾工作。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清理工作总的原则是有保有压,并不是让所有项目都停下来,而是要求各地根据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政策标准,自行提出哪些项目需要停,哪些项目需要继续建设。
第三,最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到地方调研期间,至少有3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反映,治理整顿期间的政策特别是土地控制政策过于严格,很多项目都没法批。关于土地控制政策我想跟大家讲几点看法:一是今年10月31日以前,土地严格控制政策是不会松动的。二是10月31日以后,土地管理特别是建设用地管理的严格程度有可能不会比现在松多少。三是今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工作,有1/3的省做得很不错,很快就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的要求报来了项目材料,要求尽快对重点急需建设项目予以确认。但是,还有几个省到现在还没有把文件报上来。有的省虽然报上来了,但文件不符合要求,投资司提出补充材料的要求后,还是不能尽快反馈补充材料,造成项目确认工作延误。
二、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工作
(一)对《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认识和落实问题
《决定》是经过近10年反复酝酿出台的,国务院专门研究了3次。我认为,《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文件。第一,这个文件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第二,这个文件基本适应当前我国投资管理乃至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尽快贯彻落实《决定》,应该研究怎么把《决定》具体化,怎么在实践中指导实际工作。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发展,又要加强调控。
(二)突出强调一下核准制的问题
第一,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今后侧重管理5个方面:一是看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如果已制定过有关规划,那么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在规划当中。属于城市中心或城市郊区规划范围内的,还要看是否纳入正式批准的城市规划范围。这个方面工作主要由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门负责;二是看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这主要请环保部门提出意见;三是土地部门是否出具了审查意见;四是在经济安全上有保障;五是使用银行贷款的,看银行是否承诺贷款。今后,核准项目就把握这5条,至于市场、技术、效益等等,都不属于核准内容。
第二,凡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核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所出具的文件原则上是部级的。比如,环保评价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具文件,土地利用应由国土资源部出具文件,贷款应由商业银行总行出具文件等等。一般来说,省级部门出具的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不认可。
第三,现在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可研报告,需要按核准方式办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将其转成核准项目。但应特别注意,原来可研报告达不到上面5点要求的,必须作必要的补充。二是项目建议书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不再退回,如果属于核准的,按上述5点要求,补充有关资料,符合要求的就核准,不符合要求的请抓紧做工作。总之,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从现在起都要按《决定》精神办理。这个过渡时期的处理办法,请各省发展改革委向省长报告。再重申一下,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和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各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是前置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对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地区布局、资源利用、经济安全等进行核准。各省现在就要按照这个办法做工作,共同配合,加快项目核准的步伐。
(三)关于备案制和代建制
第一,备案制度由各省自己制定,先实践,后总结。第二,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备案制和代建制一样,没有现成的办法,只能先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关于代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暂时不出台办法,也暂时不全面推行代建制,而是先搞代建制试点。从今年起,拿出两个项目作为代建制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各省可以实行各自的代建制。
(四)各级发展改革委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团结有关方面共同做好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这次机构改革后,有十几个省市的经委或经贸委保留了原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他们同样是投资项目管理战线的战友。在这里我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是省发展改革委,同时也包括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二是各省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文件(包括审批和核准文件),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涉及到上述十几个省有原来意义上的技改项目的,可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也可以会同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省级经委或经贸委单独上报的文件。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工作的一致性,同时也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和管理投资项目。
总之,这次投资体制改革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利益牵扯面也很多,在执行当中,各方面要加强协商、协调。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清欠工作
第一,各地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都要重视此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各级发展改革委不要认为这只是建设部门的责任,我们也有责任。
第二,对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问题,各省发展改革委和经委(经贸委)责无旁贷,要加大工作力度。从现在起,用两个月的时间,按项目搞清楚下面两类情况:一是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二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
第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8月23日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今年10月末以前,各省要上报有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解决办法(包括时间、进度、措施),抄送建设部、国家发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会上,曾培炎副总理还要求,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造成的拖欠,全部由地方政府负责,在今明两年内解决。这项工作总体上由建设部门负责,但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问题的措施,各级发展改革委责无旁贷。
四、关于明年的投资工作
明年的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目前可以明确的有这么几项:
第一,明年国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大可能还要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
第二,明年投资安排和管理工作会更多地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第三,明年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将会减少。
第四,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第一季度要对1998年以来国债投资的项目进行总结。这项工作已经布置,请各地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2009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在全县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0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09-30
书记在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05
在全县2006年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09
2022年在全县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8
在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7
在全县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