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2024-09-27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精选8篇)

1.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篇一

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材料

主讲人 郭洪林(2014年12月9日)

第一个内容:科学实验室如何建帐

1.按照省颁仪器目录建帐(按小学三位编号、中学四位编号建帐)。

2.请大家对照表格,看一下。统计帐、明细帐、低值易耗品明细帐,要统一填写学科、编号(所有编号都要抄写)、名称、存放、橱号、层数,其中橱号、层数用铅笔填写;填写年、月、日;“凭证”栏,“字”这一栏填写“拨”或“购”,“号”这一栏,填写发票号或调拨单号码;摘要、序号,正常可不填;规格型号填写简明、摘要,正常可不填写;填全单位、单价,现有数量、金额,结存数及金额。

3.教学仪器统计帐,大类编号填写两位数,无论学校有无仪器,都要抄全所有省颁仪器标准目录编号,按类别分类建帐,某一类别本页填满可顺延下页填写(两位数编号不相同不可填写在同一页数内),填全仪器名称、单位、配备标准数。初次建帐,填全年、月、日、数量、金额。统计帐原则上按学年结存一次,仪器增、减变化较多的可顺延结存,本页金额用铅笔填写,上页与下页金额不累计(单页合计金额)。

4.教学仪器设备明细帐,初次建帐,在帐页第一行填写所有项目,再次填写增减仪器时,所有项目填写在第二行页面内,数量、金额填写在增加、减少栏内,每增加、减少一次往下顺延一行,结存数、金额、合计、填写。

5.低值易耗品明细帐,建帐范围,玻璃仪器、药品、生物切片及少量的易耗品,切记:低值易耗品明细帐,不建统计帐,其他内容与教学仪器设备明细帐同样要求填写。

第二个内容:科学实验室仪器如何摆放

一、仪器存放要求,原则是科学、规范、安全、合理、美观、方便

1.科学存放指不能乱堆乱放,如磁铁摆放要防振动与退磁等,要闭合。

2.要分类,按类别定橱,依号(指仪器编号)定位,做到纵横整齐,上下垂直,存放有序,药品单独存放加锁,要干燥、通风、避光。

3.标明橱号,所有橱签统一贴在仪器橱右上角,大小适中、项目填全(编号、名称、数量、层数等)。

4.所有仪器均要入橱(体积过大可以在橱顶,加塑料袋防尘),仪器摆放一般是大件在下,小件在上,矮件、小件在前,高件大件在后。

仪器一般要正放平放,如天平、显微镜等不能侧放与倒放,易变形仪器不能叠放、勾搭、滚动,易碎仪器要用柔软棉纸垫衬,如温度计、试管(加橡皮筋)

5.避免阳光反射在仪器上。光学、电子仪器,应用窗帘或加布罩遮光,仪器室内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防尘,电子仪器一般放在仪器橱上层,定期通电,要通风防潮,显微镜要放在木盒内(放干燥剂)。

6.注意仪器性能保护,彩电切记磁场干扰,避免仪器造成损坏。金属仪器表面防锈,定期涂油。生物标本必须放在干燥处,标本要放置樟脑丸等杀虫药物以防虫,浸制标本液体要定期更换。

7.避免器材造成浪费,对易蒸发的药品材料,如酒精、乙醚要注意封口,长期借存的药品要用蜡封上。

8.仪器存放要保持成套性、完整性,同类仪器要放一起,如人体骨骼要组装,同一仪器的主机附件、零配件要存放一处,防丢失,如天平、各种实验室的附件、教具的零配件用后要还原存放箱内。

2.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篇二

一、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呼唤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气氛,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究。儿童天性好说、好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世界在孩子眼中永远是那么神奇,那么充满幻想,那么妙趣横生。他们总是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有的同学问我:“鱼会不会思考?”“鸡为什么不会飞?”等问题。教师用征求、询问、商量的语句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我来给大家一个建议好吗”“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等。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过,课堂上若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了,我也会坦然地承认:我不懂,然后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他们都非常乐意帮助我弄懂问题,让大家共同进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于自然现象中的许多问题很感兴趣。例如,苹果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动物有尾巴,为什么人没有尾巴;为什么月亮总跟着人走……我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实验做迁移,并给以简单讲解,使学生虽然没有具体的理论,但已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解开了疑团。例如,一连几天阴雨绵绵,三年级某学生问道:“老师,下雨真是上天伤心流泪吗?”听后,我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在自习课时让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由于年纪小,知识少,最终没能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我布置他们课外找答案:他们有的去找“百科全书”,有的请教朋友、长辈,有的上网查资料……在他们得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后,我又在自习课上请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做了“模拟降雨”的实验,当学生看到酒精灯加热下的烧杯中不断有水蒸气上升(相当于自然界的水蒸气),在冷的玻璃片上冷却形成小水珠(相当于云),而且越积越多,最后终于承受不住而流下来的时候,顿时茅塞顿开。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非得探究出个究竟来。

2.在操作实验的活动中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玩、好动、好胜,表现欲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对身旁的自然现象的简单观察。而总想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他们了解如何引起或改变一些现象的要求和欲望,并愈来愈强烈地想进行各种尝试。因此,我就注意时时处处多让他们动手实践。例如,在讲“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实验:想办法把一杯水和一杯空气交换一下,并以此来证明空气确实占据着空间。实验所用器材简单,只有两个水杯、一玻璃缸水。为了锻炼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好。

3.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句名言:“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所以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例如,在“热空气”一课开始,我将悬挂纸蛇的铁架台和酒精灯按小组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把酒精灯放在纸蛇的下端(留有一定距离)。我提出问题:当点燃酒精灯,纸蛇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纸蛇会转动,有的说纸蛇会上升,还有的说纸蛇会螺旋上升,我也随着学生说纸蛇可能会摆动,此时通过老师参与猜想,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更能大胆地设想,敢于质疑。当教师参与猜想后,学生还有一种急于知道“谁的猜想对”的想法,于是想动手实验,亲自看看现象的出现,用事实证明准猜想的对。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纸蛇会螺旋上升,此情此景掀起了学生的思维高潮:纸蛇为什么会上升呢?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书中实验和小制作中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实验,从中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扶他们一把,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科学探究应该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者的结合

记得科学教学刚刚开始时,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科学课堂教学旨在探究,只要让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就可以了,在参加一些科学教研活动时,我甚至听到过一些教师说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重要之类的话,因此教学设计也由此而展开,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确实是培养了,但一堂课下来,几堂课下来,甚至一年下来,如果让学生回答你学到了什么,我想学生很难回答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迷惑的地方。随着“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使我对《科学》这一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出现,学生在各个领域中都空前地活跃,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注重了让学生自主体验。科学课更是由于自身的特点,走在了所有课程的最前面。通过让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知识情感技能的培养得到了提高。

四、让学生自主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之后,还应注意安排科学知识的实践。教师要适当安排时间,使学生走入大自然中,使他们放眼世界,开拓思维,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获取灵感,并利用科学的结论进行发明创造。

纵观科学教材,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有很多可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素材。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独具匠心的实验材料往往不被重视,此谓师之过也。教学中,我在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制作。几年来,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做成了地球仪、孔明灯、土电活、不倒翁、温度计等,还做成了各种动、植物标本。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像接受式学习也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在教学中要明确怎样处理好探究这种主要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真正落到实处。

3.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策略的探讨 篇三

一、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呼唤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气氛,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究。儿童天性好说、好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世界在孩子眼中永远是那么神奇,那么充满幻想,那么妙趣横生。他们总是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有的同学问我:“鱼会不会思考?”“鸡为什么不会飞?”等问题。教师用征求、询问、商量的语句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我来给大家一个建议好吗”“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等。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过,课堂上若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了,我也会坦然地承认:我不懂,然后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他们都非常乐意帮助我弄懂问题,让大家共同进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于自然现象中的许多问题很感兴趣。例如,苹果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动物有尾巴,为什么人没有尾巴;为什么月亮总跟着人走……我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实验做迁移,并给以简单讲解,使学生虽然没有具体的理论,但已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解开了疑团。例如,一连几天阴雨绵绵,三年级某学生问道:“老师,下雨真是上天伤心流泪吗?”听后,我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在自习课时让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由于年纪小,知识少,最终没能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我布置他们课外找答案:他们有的去找“百科全书”,有的请教朋友、长辈,有的上网查资料……在他们得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后,我又在自习课上请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做了“模拟降雨”的实验,当学生看到酒精灯加热下的烧杯中不断有水蒸气上升(相当于自然界的水蒸气),在冷的玻璃片上冷却形成小水珠(相当于云),而且越积越多,最后终于承受不住而流下来的时候,顿时茅塞顿开。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非得探究出个究竟来。

2.在操作实验的活动中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玩、好动、好胜,表现欲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对身旁的自然现象的简单观察。而总想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他们了解如何引起或改变一些现象的要求和欲望,并愈来愈强烈地想进行各种尝试。因此,我就注意时时处处多让他们动手实践。例如,在讲“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实验:想办法把一杯水和一杯空气交换一下,并以此来证明空气确实占据着空间。实验所用器材简单,只有两个水杯、一玻璃缸水。为了锻炼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好。

3.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句名言:“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所以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例如,在“热空气”一课开始,我将悬挂纸蛇的铁架台和酒精灯按小组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把酒精灯放在纸蛇的下端(留有一定距离)。我提出问题:当点燃酒精灯,纸蛇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纸蛇会转动,有的说纸蛇会上升,还有的说纸蛇会螺旋上升,我也随着学生说纸蛇可能会摆动,此时通过老师参与猜想,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更能大胆地设想,敢于质疑。当教师参与猜想后,学生还有一种急于知道“谁的猜想对”的想法,于是想动手实验,亲自看看现象的出现,用事实证明准猜想的对。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纸蛇会螺旋上升,此情此景掀起了学生的思维高潮:纸蛇为什么会上升呢?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书中实验和小制作中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实验,从中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扶他们一把,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科学探究应该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者的结合

记得科学教学刚刚开始时,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科学课堂教学旨在探究,只要让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就可以了,在参加一些科学教研活动时,我甚至听到过一些教师说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重要之类的话,因此教学设计也由此而展开,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确实是培养了,但一堂课下来,几堂课下来,甚至一年下来,如果让学生回答你学到了什么,我想学生很难回答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迷惑的地方。随着“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使我对《科学》这一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出现,学生在各个领域中都空前地活跃,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注重了让学生自主体验。科学课更是由于自身的特点,走在了所有课程的最前面。通过让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知识情感技能的培养得到了提高。

四、让学生自主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之后,还应注意安排科学知识的实践。教师要适当安排时间,使学生走入大自然中,使他们放眼世界,开拓思维,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获取灵感,并利用科学的结论进行发明创造。

纵观科学教材,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有很多可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素材。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独具匠心的实验材料往往不被重视,此谓师之过也。教学中,我在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情况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制作。几年来,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做成了地球仪、孔明灯、土电活、不倒翁、温度计等,还做成了各种动、植物标本。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像接受式学习也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在教学中要明确怎样处理好探究这种主要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真正落到实处。

事实胜于雄辩,科学课程的改革还将不断地深入。我们要坚信:只有我们今天的付出,才会有明天的收获。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亲历探究过程,他们才能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给人带来的魅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区域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研究”(批准号:XJK12JJZB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4.小学科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提高科学成绩

近一段时间,对科学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成绩说说自己的浅显看法,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科学课的特点

1、知识面较宽。小学科学是启蒙教育,不要求学生掌握过深的概念,但知识面很宽,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科学文化(科学史)、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些内容。

2、知识开放性强。高年级很多知识的外延是开放的,它的深度、准确性没有一个尺度。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知识,就象大海捞针一样感到很茫然。

3、知识的联系性强。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高年级很多知识是建立在中年级基础之上的,知识起点比较高。

二、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我们要做好科学教学工作,就要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科学地进行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材处理要坚持“固本求变”的原则

“固本”就是要坚守本质的东西不变,“求变”就是从实际出发寻求合理的变化。处理教材时,教学目标要保持不变,不能脱离教材的教学目标或设计新的教学目标,因为教材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惯性和系统性,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拓展,可以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目标。教材处理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多样性

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使其具有多样性,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1)内容的量是多样性

对于同一个的题目,往往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这样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该题目设计多个活动的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从中选择1个或几个内容进行探究,最后通过交流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2)内容的质是有层次的 对于同一个内容来说,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3)内容的量和质是多样性 高年级很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很强,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具有层次性,这样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更大。

三、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处在起始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策略要以具体的方法为主,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怎样去探究。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策略由具体指导向综合指导发展,即由提供具体的方法向提供思路,由同步指导向分层指导发展。

1、给学生提供思路

所谓提供思路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产生某种强烈的需要帮助时,教师就进行适时点拨,使其豁然开朗。这种指导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式的,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供思路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1)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指导。(2)学生通过交流与评价,也可以达到相互提供思路的目的。

2、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同一个内容,他们的关注点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指导。教师要做好分层指导,一要准确把握不同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来设计分层指导的内容。二要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资源库”以网页的形式输入电脑,供学生学习时查阅。

四、面对质量测试的现实,我认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想方设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更多的记住课本上的内容,研究试卷就很容易的可以看出,考试题目很多来源于课本,尤其是填空题和选择题。

2、教师要时刻注意周围自然景观,比如日食、月食等,一旦出现要抓住时机给学生指导,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5.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篇五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由多种材料制成。

2.能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3.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不同德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科学探究过程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2.能通过分析知道一些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之间的关系。3.能通过观察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课前准备

1.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各种物体,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2.学生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老师身上的穿戴分别是由什么制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丝绸、布、皮、橡胶、金属、塑料等)像这些我们称为“常见材料”(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一)研究教室里的物品,认识常见材料

1、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当堂训练

(一)看投影,辨认是什么材料?

(二)、给常见材料分类

1、指导阅读教材有关材料分类的内容:材料的分类方法有许多,人们一般把 材料分成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有的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2、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看教材40、41页对材料的分类)

3、小组合作把上面板书的教室里的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4、学生讨论汇报。

当堂训练

(二):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

(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大家的鞋子,穿的衣 服、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窗户的玻璃、吃饭用的碗、勺子等和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研究,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你知道这些材料是从哪里 来的吗?

(五)、拓展延伸,了解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新型材料。

3、教师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让学生阅读、研究。

4、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许多东西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造的,而是用复合材料或合成材料。关于材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

(六)、目标回顾,小结知识要点

(七)、课后延伸

6.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方案 篇六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和新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让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切实需要,突出科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二、培训对象

全体科学学科的教师

三、培训目的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胜任科学科目的教学,使科学教师的知识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的需求。

四、培训内容

小学科学学科的基本内容,简单的科学常识,一些简单化学药品的用途及特征。

五、培训方式

外出学习、请专家作报告、集中培训、观看录像、钻研教材、听评研讨课等形式。

六、工作安排

九月份:

拟订本学期培训计划

十月份:

1、请专家上课、培训

2、研读科学课本

3、交流学习心得

十一月份:

1、组织个别教师外出学习,一人学习,多人受益

2、继续开展校内培训

十二月份:

1、资料整理、归档

7.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倾听的实践研究 篇七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 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 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 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 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 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 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 (猜想) 的倾听实践对于学生大胆 的猜想, 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 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 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 所有引擎都熄火了, 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 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 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 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 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 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 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 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 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 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 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 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 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 本的活动之一, 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

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 要选择教学内容, 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 教师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20世纪80年代, 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 连续15米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 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 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 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 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 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 需要帮助的时候, 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 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 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 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 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 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 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 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 (争论) 、交流展示 (汇报) 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 在汇报之前, 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 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 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 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 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 教师不置可否, 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 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 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 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 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 教师就打断,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 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 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 即使学生答非所问, 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五、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 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 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 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 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 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 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 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 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8.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篇八

【案例】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自由研究》中“观察与测量”的教学中,三种不同材料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应用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行为反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案例一:选择学生常见的水果为主要材料,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的方法体验器官对认识物体的作用,孩子们很感兴趣,能主动体验,孩子们的最大兴趣是品尝享受水果的味道,印象很深。

案例二:选择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实物——水果、茶叶作为材料,教师先后组织孩子们用摸、看、闻、尝、听等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眼、耳、舌、手认识事物的作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能积极参与体验,在后面学习中,学生能说出:眼观察大小、形状、光泽等;鼻子可以观察气味;舌头可以品尝味道……这些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器官对于认识事物的作用。

案例三:选择学生身边不熟识,但具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引导学生沿着科学认识的路径学习。

选择路边一种野生植物作为探究材料,教师出示并告诉学生:它能止血,效果很好。学生们纷纷质疑,很想知道它的学名和其他知识。教师接着说:中草药书上有介绍,可是必须先要知道它的茎、叶的颜色、气味等特征,进行比较才能找到。怎样观察才能知道呢?那就要激发学生综合运用器官和借助工具探究。学生明确了观察目标,根据以往各器官作用的经验自主设计观察方法,综合运用器官和工具对材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

学生综合利用器官和辅助工具经历了一次探究。通过观察、查资料,初步认识了这种未知事物。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运用器官、工具可以认识未知物体的特点,并把对物体的观察学习从身边熟悉的移到不熟悉的,从课内引到课外,直至对周围环境的关注。

【分析】从这组案例可以发现,选择不同材料所展开的教学过程截然不同,要求学生所达到的三维目标也不一样。案例一中,由于学生对水果很熟悉,“原概念”也很丰富,但品尝是他们迫切的一种幸福快乐体验,所以观察便成了一种简单的形式。案例二中,虽选择了几种材料,并让学生体验到各种器官的作用,获得知识,但忽视了借助工具对提供的材料进行深入的观察。案例三则选择未知物,让学生综合运用器官和工具,根据以往经验自主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方法进行有序的观察。经历的是过程,享受的是探究过程中不断解决困难后的乐趣。

【反思】本课的教学,以上三种材料和活动方式的选择观点都有合理的理念支持,那么哪种选择更有价值呢?

兰本达教授认为:小学生设计探究程序包括实物探究和结果探究两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通过操作一系列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去发现各种自然现象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阶段则是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以使认识更加全面正确。随着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材料已发展到活动所需要的更为广泛的学习资源。

案例一的教学还没有进入科学问题的探究。案例二的教学还是属于被动的、知识性的学习。案例三则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其最显著的变化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外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

我们认为探究活动中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应该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考虑所获得的学习资源能否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进行。这里有时间资源、材料获得和器材限定三方面。过短的时间安排往往制约探究的深入,案例三就采用了时间相对延长一些的方法。在材料选择上,还注意了让学生联系身边,自己寻找,使得资源更为丰富充实。同时强调了使用仪器工具进行观察,使探究活动更上一个层次。

其次,考虑学习资源如何应用的问题。这对所获得的学习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适应探究的需要。案例三选择学生不熟悉的材料为切入口,不仅让学生在实际的鉴别中充分应用了感觉器官,而且在对资源的各个特征进行分类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植物。

第三,注意对学习资源进行充分估计。我们周围到处可见探究的事物,只要多加留意,深入研究,都可以发现它们神奇的品性,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上一篇:我的人生演讲稿下一篇: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消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