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

2024-09-10

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共10篇)

1.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一

灿烂千阳读后感

10级七年3班陈小姣 1001096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心灵发展史。

她们是焦虑的,幸福只是短暂地停留在她们的童年和“局部的”少年里,她们花季未到便要离亲迫嫁,承载着本不应属于她们的陌生生活,漫长的悲凄却似乎刚刚开始。主人公之一玛丽雅姆是个“哈拉米”(私生子),对生父的极度崇拜和热爱导致了母亲的自缢,从此,在她生父一家的导演下,被迫嫁给鞋匠拉希德,但生活从此陷入可怕的家庭暴力。后来,另一个时代的人,可以称玛丽雅姆叫母亲的女孩莱拉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后,亦被迫嫁给拉希德,陈旧而鄙陋的家族制度疯狂地压榨着她们,她们的血泪,她们的理想,她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弗洛伊德说过,“长久的沉积不可避免地致使绝望”。在无数恶劣情态的交织混杂之下,无法想象,她们是多么焦虑!她们在内心里已然成为了一个沉沦的疯子。

她们是顺从的,不顺从就意味着痛苦和黑暗的加剧,意味着不久将可能陈尸街头。于是玛丽雅姆无疑成了最具典型意义的男权牺牲品——“这么多年来,玛丽雅姆已经学会了横下一条心,忍受他的轻蔑和责骂,他的嘲弄和斥责。”而莱拉很快地步人后尘,是不是所有的阿富汗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多米诺骨牌?不顺从又能如何?内心的无助和无出路感使她们很可能最后只剩下生存的本能,或者“先活下来,再去寻找未来”?这样的命题推动着我们在不安中继续着胡赛尼给我们带来的“残酷的阅读”。

令人振奋的是,她们又是觉悟的。首先两位女性从角色的战争走向了和解,一开始,她们之间竟也充满着硝烟,但后来,由于同仇敌忾,她们终于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团结,最强悍的觉悟在于后来——最为柔弱的玛丽雅姆的“终极爆发”——她动手杀死了家庭暴君拉希德。在那一刻令人震撼的寂静之后,多年的老墙终于坍塌,而绝地而起的烟尘之后,灿烂阳光正一米一米地透露出来„„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关于阿富汗妇女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精巧恰切的隐喻、精湛的叙事能力、游刃有余的情节构筑技巧,向我们深刻而沉重地迂缓呈示,无处不在的诗意愈加使每一个热爱和平、渴望民主、呼唤和谐的人感到痛彻心骨的世纪之痛。

2.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二

近日,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书中胡塞尼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深深地吸引着我,小说开端给了我们美好的憧憬,私生女玛丽雅姆在每个星期四都满怀期待,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父亲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扎里勒给她讲故事,送她礼物,玛丽雅姆感动幸福和美好。

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在玛丽娅姆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戛然而止,母亲娜娜自杀,定期探访她的父亲也形同陌路。玛丽娅姆被迫成为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从此她饱受家暴和战乱之苦。

少女莱拉是书中另一位女主角,她和玛丽雅姆一样,在阿富汗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关于女性的地位,阿富汗妇女地位低下得让人难以想象。玛丽娅姆在听到丈夫拉希德回家的脚步声都瑟瑟发抖,她们出门要穿着裹住全身的布卡,眼睛部位都得隔着网状的屏障看路。莱拉在剖腹产时,都没有麻药,在那个国度和时代,女人如同草芥。

令人震撼的、超越生死的友谊。玛丽娅姆和莱拉嫁给同一个男人,她们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后,情谊渐深,如母女般相濡以沫。书中最温暖的情节:她们坐在屋外的折叠椅上,用手指从一个碗里拿甜饼吃,每人喝了两杯茶,当拉希德大声喊她们上去,莱拉和玛丽娅姆交换了一个坦诚的、会意的眼神。

关于宽容和自我救赎。玛丽雅姆扎里勒是和佣人生的女儿,扎里勒为了面子,把她们母女赶出去,让她们住偏僻简陋的泥屋,而扎里勒豪华的大房子里住着他的三位妻子和九个儿女。扎里勒临终忏悔既是自我救赎。

3.《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三

阿富汗几十年的揪心历史里,国家命运关乎个人生存,战争、饥饿、生离、死别、私生女、虐待、家暴、冷漠、谎言、男权相互交织,政权的更迭让悲剧无限循环,暴力就象一个无底洞,根本无法想象那里的家庭、孩子、妇女他们究竟在经历什么,而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无数新闻里幻化成一个有关恐怖主义和战争的符号,让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充满了迷惘、失去和不可想象的悲哀,这是一个不可宽恕的时代,却有不可能的友谊和不可毁灭的爱,那里生活着有心跳、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实的人!她们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样如此真实,她们迸发的最后的光芒一如灿烂千阳,令人无法直视。

胡赛尼的叙事手法更加精妙了,语言也更加纯熟优美了。而对书里涉及到的政治历史事件,不是很了解,影响了读书的酣畅,得补补了。继续读他的《群山回唱》,继续感受这片土地里的动人心魄的故事。[难过]

4.灿烂千阳英文读后感 篇四

After reading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One could not count the moons that shimmer on her roofs, and the thousand splendid suns that hide behind her walls”.It’s from an ancient poem which was in praise of the wonderful city Kabul,the capital of Afghan.Today , what we can get from all media about Afghan,seldom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Taliban ,the war, or somewhat a armed conflict.But,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book,the author gives us a peaceful,charming place.The exotic mosque’s temple was shinning softly in a cozy morning,little children gathered together running and laughing,the tempting smell of barbecue fulfilled you heart when you woke up.Kabul,once led everyone there a wonderful life,has already attracted me.With such a smooth beginning, the story went on with a large change,just liked a boat attacked by a storm.Maria,one of the heroines in this book,spent her part of youth in such a memorable place ,with her rest life liked a nightmare.As a child without father,Maria really had a relatively easy life in her girlhood,till a ridiculous compulsory marriage came to her.The blow of her father’s rejection taught the fifteen-year-old girl that “The man’s heart is a cruel thing”,casting a shadow on her growing mind especially on her marriage.Her husband,Rachid,a devil with a bad temper,always found any chance to beat her.The everlasting boring and hard life gave Maria a totally desperation.It could be hard for me to imagine how she faced her seven times abortion and the never-forgotten heart hurt of the children’s loss.She was really a innocent girl ,but the cruel reality and unfair social rules has already damaged her.No matter what kind of the pain she suffered , physically or mentally hurt , Maria,a common Afghan woman,just endured,and beared.She would keep her Kabul life as a treasure,liked a spiritual pillar in her hellish life in Afghanistan.

5.《灿烂千阳》读后感3000字 篇五

2018年4月14日早晨6时,闹铃一响,从床上弹起,脑海里快速列出今天的任务。片刻,摊开昨天上课的课本,回顾关于联合国(UN)的知识点。读完整整38页的英文讲义加上老师的讲解笔记,脑海里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介绍联合国安理会篇章中的一句话:中法俄英美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5 permanent members:China, France, Russia,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合上讲义,从书架上取出《灿烂千阳》,开始阅读,合上书时已是4个小时后。内心的震撼、惊讶、愤怒让我忍不住打开电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灿烂千阳》的作者是美籍阿富汗裔的卡勒德·胡赛尼,其曾凭借《追风筝的人》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121周。胡赛尼的笔触下的阿富汗从上世纪70年代道本世纪初,政权更迭,冲突流血斗争不断,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而印象中的阿富汗,似乎与和平离得很远,新闻中每每出现“塔利班政权,恐怖主义,汽车炸弹袭击,自杀式袭击,基地组织宣称对XX袭击负责······”的字眼让人不禁心生畏惧。

灿烂千阳在何处?

《灿烂千阳》从玛丽亚姆和莱拉两位女性的视角,一点一点地呈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太多的无辜者在敌对双方的交火中死于非命,百姓心灵饱受煎熬和摧残。莱拉的两个哥哥在战场牺牲,莱拉的父母死于战乱的火箭弹袭击,莱拉本人也在袭击中严重受伤;除了眼睛可见肩膀、前臂、小腿伤势外,莱拉永久失去左耳的听力。拉希德从废墟中将莱拉挖出后,妻子玛丽亚姆细心地照顾着莱拉这个孤苦无仃的邻居。

书中的诸多描写让人无比痛心遗憾:那些人挥舞着斧头,冲向破败已久的喀布尔博物馆,将伊斯兰文明之前的雕像砸得粉碎——都是圣战组织还没来得及抢走的文物。大学被关停,学生被打发回家;挂在墙上的话被刀和剑刮得粉碎;电视屏幕被踢碎;除了《古兰经》之外,所有的书籍都被成堆地烧掉,书店不复存在;诸多诗人的的作品付诸一炬。

更可怕还有漏掉祈祷仪式的行人被塔利班从街头拖进各处清真寺、曾经的马可波罗餐厅成为提审中心、漆黑的窗户后面不时传来阵阵惨叫、乘坐红色的丰田卡车的大胡子巡逻队四处游荡,将一些刮掉胡子的人打得鲜血淋漓。电影院被关停,放映室被洗劫,影片被焚烧,音乐家被毒打,甚至被抓进监狱,其雷布巴琴、冬不拉和手风琴被踏碎。

遥不可及的梦

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刹那间后背发凉,眼眶变红,无法想象: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下,和平和安宁对某些国家/地区的老百姓而言竟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当猝不及防的炸弹袭击,充满酷刑和不公的处罚,匪夷所思的斥责不断出现在阿富汗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时,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是否意识到:一家人齐齐整整开开心心吃顿饭、偶尔去博物馆看看文物亦或是去美术馆看场画展、亦或是牵着心爱的人的手一起去看场电影、或是能自由创作音乐等等其实真得很幸福。战争和内乱给人心灵和精神带来的创伤很难用言语准确描述,但是经常从梦中惊醒的现实会告诉我们战争和内乱从来都是一件令人痛苦无比的事情。阅读的过程,一直很心痛,无法想象在阿富汗地区有多少儿童能安稳地睡个觉,能肆意地向父母撒娇要糖吃,能撅着嘴让父母买玩具,或者是能开开心心地唱着童歌跳着舞,亦或是能心无旁骛地呆在学校放声朗读诗歌······在阿富汗地区,连年的战乱和频繁的内战给本应天真的儿童带来的或许更多是恐惧与饥饿,害怕与哭泣。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童年:是那个偏爱花裙子,天天喊着吃冰棍买雪糕,在爸爸回家时以百米冲刺速度奔向父亲怀抱,还会悄悄在爸爸耳边低声埋怨“妈妈不让吃薯条不给买芭比娃娃”的小女孩;也是那个每天会早早起床喊妈妈扎好辫子,背着书包,然后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去上学的小女孩;还是那个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到学校门口会喊门卫叔叔早,向校长和老师敬礼,然后奔向教室开始早读的小女孩;更是那个在六一儿童节开心玩游戏赢糖果,然后跟自己玩得最好的同学分享玩游戏致胜秘密诀窍,并充满期待从老师手中接过奖品的小女孩······越长大越发现,不是每个小孩都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可以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可以天真无暇地成长。每次打开电视收看国际新闻,看到某个国家或地区又遭受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听到在袭击中受伤的平民尤其是儿童的数字时,真得很难受很痛心。

书籍外的世界

把书放回书架上,看了闹钟,已是中午时分。午饭后,打开手机《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始看今天的新闻。瞬间,眼泪掉下来了,刚刚才从《灿烂千阳》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还有对小孩童年所带来的创伤,这下就来了一连串的有关叙利亚遭受来自美英法导弹空袭的新闻推送:

凌晨03:59特朗普宣布对叙利亚实施精准打击;

凌晨05:30美国轰炸叙利亚;

早上10:17叙利亚遭超100枚导弹袭击;

早上10:55俄罗斯将会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

中午12:15外交部回应英美法对叙的空袭。

被战火蹂躏了整整7年,饱经沧桑苦苦挣扎风雨飘摇的叙利亚,竟然被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三的美英法“群殴”.极度的震惊,压抑和心碎!叙利亚努力在劫后重生,可是却遭美英法无端指控在杜马镇使用化学武器。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没有对叙利亚政府是否在杜马镇使用化学武器的指控进行公正、独立和专业的彻底调查前,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美、英、法就预判结果,主动挑衅,联合实施军事打击。讽刺的更是违背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宗旨,违反《联合国宪章》第33条:“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三个常任理事国。公然采取单边主义做法,漠视叙利亚平民生命和利益,只顾自身利益,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精神,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情况下肆意发起空袭······无疑,这次的空袭是对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严重挑衅,也是对联合国190多个国家的挑衅,更是对和平秩序的挑衅。

90分钟,110枚导弹倾泻而下。大马士革的夜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中新网的一张名为“战火中的叙利亚母子”图片让人无比动容:母亲脸上写满惊恐,小男孩头裹纱布,额头脸颊下巴流着血,稚气的脸庞流露出坚毅镇定的表情,没有哭泣也没有喊疼,没有愤怒也没有沮丧,没有恐惧也没有闹别扭,懂事得让人无比心疼。生活在战火和袭击的威胁中的叙利亚儿童,忍受着孤独与无助,饥饿与贫寒,死亡与分别。当曾经美好的家园变成废墟,曾经充满同伴欢声和笑语的教室、操场、公园被战火摧毁时,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美英法也来添一波乱时,叙利亚小孩心中的一切美好希望也许也随着炮火在爆炸那一瞬间不复存在······

再看放在书架上的《灿烂千阳》以及手机客户端上推送的叙利亚战报,()突然明白了最近在朋友圈老刷屏的那句话:“我们从来都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阿富汗地区的小孩、叙利亚地区的小孩童年与战火为伴,废墟也许是他们的游乐场,一颗糖果也许是他们的奢侈品。食不饱腹,衣不保暖也许是这些小孩所面临的常态。对比起来,觉得自己真得非常幸福,非常感恩党和国家为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未来的老年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我们能在公园的秋千、跷跷板、操场的嬉笑声中、学校和老师的关怀中、父母的疼爱中茁壮成长;让我们有权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平等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里寻找和更换工作岗位还有在最近的医院就医看病检查买药报销费用;让我们有机会在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欣赏展品缅怀先烈;让我们方便地使用4G网络与家人朋友工作伙伴面对面沟通倾诉或商量工作;让我们无障碍地使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利的机场设施以及不断发展完善的高铁轻轨还有引领世界支付发展潮流的支付宝微信扫一扫二维码支付;让我们每个家庭都能享受节假日高速免费出行的政策措施;让老人在晚年每个月能收到一笔津贴以使其能安详地度过晚年······有时候,透过一本书,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才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享受所拥有的东西。

下午,看着窗外的一片小树林,在强烈的太阳光线下,那一片片树叶明晃晃地闪烁着光辉。太阳每天升起时,是否也柔和地照耀在每一个阿富汗儿童,叙利亚儿童的脸庞?一千个灿烂的阳光能否驱散战火硝烟所带来的黑暗?或许唯有爱才能让我们看到这灿烂千阳。

愿世界和平安宁,愿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能坚定地矢志不渝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要求和国际法原则,愿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开心快乐成长,愿所有人都能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享受生活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感谢党和国家以及逝去的先烈们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和不易,感谢共青团和关工委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耐心教育和辛勤付出。

我们今天所得到并享受的一切,来之不易!感恩!珍惜!

作者:苏翠珊

6.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六

《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追风筝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制度与时代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十八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莱拉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胡塞尼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心思缜密,出奇制胜,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想好好活着,像个人样活着,即使是最卑微的女性她也有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她一直忍耐,忍耐所有的辱骂和鞭打。因为她的母亲曾和她说:“女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忍耐。”可是这一次,玛丽雅为保护那个曾经视为敌人的莱拉,用铁锹杀死了拉西德,玛丽雅姆选择了自首,来保全莱拉和孩子,玛丽雅姆死了,但这一次,她死的毫无畏惧。我觉得那一刻她是解脱的,是对命运的解脱,是对心灵的解脱,血腥的情节,让人读来却是很平静,很满足。她用自己的悲剧结束开启了莱拉的希望人生,玛丽雅姆始终活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故事到最后,莱拉前往玛丽娅姆儿时的泥屋,去打听曾经玛丽娅姆生活过的痕迹,她得知玛丽娅姆的父亲,曾经千里迢迢,开车前去寻找玛丽娅姆,只为了寻求她的原谅。他的父亲给玛丽娅姆留下了一笔钱,一封悔过信,还有一盘那年,他们没有一起看的电影录像。塔里克和莱拉决定回到最初他们相遇的地方,喀布尔,重新开始他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去帮助这个城市,重建他们的家园。

7.灿烂千阳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七

而现在火车上,将要到北京,闲来无事,我又看起了这本书。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不算特别高明,但里面展现的情感很丰富,而且主角是女性更能打动我的心。两三个小时看完后的现在是晚饭饭点,但是看完书以后心情的沉重加上火车上闭塞的环境,现在难受的想吐。这个故事应该会和《穆斯林的葬礼》一样,在我心里回荡很久。

年前看了《养家之人》,年前回家无意中开始读《追风筝的人》,而现在现在读的《灿烂千阳》,我在一步步了解阿富汗的历史和普通人民的生活。《灿烂千阳》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以某某年开始,所以读的时候,我在比对我自己的经历和书里的情节。我从没想过,在,在我还算美好平和的小学时期,有一些人在世界其他角落过着思想倒退的悲惨生活。

以前读世界历史,知道二战后某些国家还有战争,我都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不能和平好好发展。看《灿烂千阳》里侧面写的阿富汗各种政变,感觉也是我国曾经经历过的,还好我们的文明很悠久,即使有断档或者落后的时间也不长,所以现在整体很和平,可以好好地发展。而历史上常年动荡的地区,文明经常断档,还有一些很难改的风俗,而且这里还生活着不同种族的人,矛盾不断,想要保持长久的和平太难了。

书最开始的三分之一还是挺美好的,主要是玛丽雅姆的童年生活。虽然她是一个私生女,虽然她的妈妈脾气不太好,但她的爸爸每周都能来看她。给我的感觉是当地的人文关怀不错。我感觉在现在的大环境,我们国内很少有父亲能做到如此地步的。另外给玛丽雅姆和她的妈妈送菜的还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们。这些在我看来很特别的现象也许就是那边的风俗吧。可惜玛丽雅姆15岁夜不归宿的那晚,妈妈自杀了,而她到了爸爸家,爸爸被几个老婆撺掇着,将玛丽雅姆嫁给了四十多岁的拉希德。

本书中间三分之二讲的是另一个女主角莱拉的成长故事。莱拉有一个全世界最英明睿智的爸爸,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青梅竹马塔里克。可惜在动荡年代,先是两个哥哥被征去当兵,再然后是他们的死讯传来,妈妈精神崩溃了。爸爸虽然知道离开这里是更好的选择,但他选择陪着妈妈,而莱拉也只能拒绝爱着她的塔里克。塔里克走了七天后,妈妈想通离开家乡,然而搬家前家里被火箭炮打中,爸妈死了,莱拉被救到拉希德家。

拉希德几乎是书中平民里最坏的人。初期他对玛丽雅姆很好,但是在玛丽雅姆多次流产之后,他恢复成暴躁易怒的人,为了小事动不动打玛丽雅姆。而他收留莱拉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她把莱拉比作奔驰车。

本书最后三分之一主要讲的是拉希德和两位女主角一起的生活。莱拉为了保住塔里克的孩子,假意顺从拉希德,引发了玛丽雅姆的嫉妒。然而某一次拉希德打玛丽雅姆的时候,莱拉挡住了他,于是两个女人慢慢成为好朋友。

随后莱拉策划了逃跑,可惜被人告密失败了。回家后被暴打还关在密不通风的小黑屋里,她真的害怕看着孩子死去自己再死去。还好最后拉希德开了门。后来塔利班掌控了国内政权,拉希德的生意越来越惨淡,几乎做不下去了,莱拉的第二个孩子胎位不正,最后是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剖腹产的。其余生活里,莱拉和玛丽雅姆无数次遭受拉希德的家暴。

每次看到她们挨打的片段,我都恨其不争,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后来莱拉重新遇到了塔里克,她心中逐渐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玛丽雅姆知道这个情况后,也衷心希望莱拉带着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拉希德再一次疯狂殴打莱拉的时候(莱拉和拉希德的孩子告的密,说有男的来找莱拉),玛丽雅姆一狠心杀了他。拉希德被打死的片段,给我的感觉是象征着淳朴的人民开始反抗,想过上他们期望的和平美好的日子。

后来莱拉如愿和塔里克带着两个孩子在外地过上了一段平静美好的时光。塔利班后来被驱逐了,然后回国前,莱拉去看了玛丽雅姆从小生活的地方,看到了玛丽雅姆的爸爸留给玛丽雅姆的信,战火中的他明白了亲情的可贵。可惜一切都晚了。但现在对于莱拉和塔里克来说,美好的家园将要重建,而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也即将出世。

8.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八

内容简介: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9.灿烂千阳读书心得 篇九

在午后日光微醺的色泽中翻开《灿烂千阳》温黄的封面,我不知自己已经开始了一段心灵救赎与洗浴的道路。

曾诞生过一千零一夜的美好国度烬灭在硝烟迷乱之中,寓言与故事依旧在繁衍,不过丰饶的家乡在弹药中化为炮火,美丽的公主变成了蓬头垢面受尽屈辱的妇女,希望幻化成绝望。

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年代,却注定要缱绻进更多的爱与深情、无奈与荒凉。人性在硝烟与弹丸中才显得愈发真实,爱在易碎的生命前才愈发显得不可毁灭。一切真实的存在都可能在刹那间化为乌有,当人们不再相信时间的存在,其实也就否认了自身的存在,而留存心底无形无影的爱竟会成为惟一凝固致永恒的实物。胡塞尔在《灿烂千阳》中真实地描绘了阿富汗三十年来征伐不休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在这里,战争已不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切实进入人物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生存方式的可感物。读者也并非被作者牵引进入阿富汗战争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主动走入战争中,寻求情感的立场。

胡塞尔残酷而真实地揭示了在阿拉伯国家古***俗对女性权力和意志的剥夺,在阿富汗战火与硝烟中美的毁灭和价值的瞬间生成;用两个从不识、到敌对、再到相依为命、相互救赎的两个女性,寓示了一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苦难和救赎。

玛里雅姆从小在母亲的教诲与诅咒——幸福永远不可能得到——中长大。因为她是一个“哈依米”(私生女),注定了一生都会被打上低贱、屈辱的标签。悲惨遭遇和畸形婚姻让母亲失去了对爱、幸福和公平的信仰,于是她将自己对世界的怀疑和否定毫无保留地嫁接给了玛里雅姆。然而,过于单纯的人往往为自己不被伤害而往往编织着一个个光彩又崇高的谎言,他们对待幸福的态度就像对太阳那样——它的存在毋庸置疑,阳光最好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直视。于是玛里雅姆一边顺从地听着母亲的劝诫,一边对自己的生活留有期待和幻想。直至父亲虚伪的面具被揭穿、母亲绝望地溘然长逝,作为洗清父亲道德污点的牺牲品而远嫁喀布尔四十岁的鞋匠拉希德,玛里雅姆仍在无数次的绝望中抬头仰望,用天真和单纯的谎言冲刷掉命运的不幸。

然而接下来所要面临的婚姻生活甚至比父亲的背叛、母亲的离世更为残酷无情。传统观念对妇女的束缚、接二连三的流产、拉希德无头无绪的毒打谩骂……随着历事的增多和年岁的增长,现实终于把一个敢于希望和反叛的小女孩磨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在暴打和辱骂中默默忍受,将已流尽泪水的双眸中善睐的眼神深藏,用形容枯槁而早衰的躯体承载着自己所编织的美好梦境破灭的伤痛。一次毒打更能加深一次玛里雅姆的绝望,也更进一步地剥离了玛里雅姆的灵魂,使她丧失了抬头仰望的能力。

在玛里雅姆19岁时出生的邻家少女莱拉家庭背景与玛里雅姆完全不同,她出身于一个温馨和睦的知识分子家庭,聪明美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一个英俊善良有一只假腿的少年。如若不是那枚无情的子弹掀翻了莱拉家的屋顶,莱拉也许会永远这么明媚而开朗地微笑着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就在母亲好不容易决定从失去儿子的痛楚中走出、同意举家搬迁到安全之地的前夜,那声爆炸永远夺去了莱拉最亲的家人。拉希德从废墟中救出了莱拉,并用谎言骗娶了已怀有塔里克的孩子的莱拉。

从此,莱拉开始了自己万劫不复的生活。躲在布卡背后的女人,注定要在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与所有的失落就在战火纷飞的国度里经受着数千次的沉浮。对于曾经经历过幸福的莱拉而言,面对此时的家庭暴力就显得更为惶惑失落和手足无措。她因为诞下一个女儿而令拉希德彻底失望,从此她与玛里雅姆一样开始了整天在毒打谩骂中度日的生活。惟一令她还心存希望的,是怀中的女儿,那是她曾深爱过塔里克的唯一证明,也是虚妄的生活中唯一能支撑她挨过的力量。尽管塔里克一直被她认为已经去世,那种绝望之后然后淡然的心境不由得使我们会心一笑,是爱与希望的伟大让莱拉始终不忘仰望天空,坚持信仰。

当玛里雅姆和莱拉的生命出现交集时,二者奏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互怀的敌意让同为受害者的两人间不能达成谅解与同情,代之以争斗和敌视。是莱拉女儿的出世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让二者在共同的苦难中建立起像母女也像姐妹的深厚情谊。最终,为了莱拉母女的幸福,玛里雅姆在生与死面前选择了就死,果断地用自己的生命救赎了莱拉母女,也救赎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灵魂。所以当死前的刹那,玛里雅姆竟然兴高采烈起来,在自己的生命中,这还是第一次如此地受人关注和感激,第一次在别人的生命中意义非凡。如果自己的价值要考死亡来实现,那么还有什么好值得伤悲呢?生命在爱面前显得微乎其微,而又沉甸甸足以承担起那份爱的重量。

然而,玛里雅姆的自我牺牲和毁灭是否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从胡塞尔对玛里雅姆的评价中,丝毫看不出毁灭是一种绝望的消沉:“这个女人将会像一块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着流水的冲利,然而她的圣洁将不会因此被站污,她将会变得更加高责……那是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将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到头来,这种东西将会成全她的解脱和莱拉的获救。”毫无疑问,玛里雅姆肉体的毁灭在这里被赋予了灵魂新生的涵义。精神在对生命苦难的体察中获得了自我救赎的力量,从此她不是感受痛苦并远离苦难,而是与苦难同在。只有在苦难中历尽绝望的寂尽,那份对爱和希望的执着才足以收拾起碎片残渣,在跌倒时还保持微笑仰望的姿势。

其实不妨将两位女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和整部小说的主题看作一种回归。

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窗口沾沾自喜,以为贫穷落后战乱烟火都已是父辈们的专属品时,胡塞尔将我们的视角拉回了真实存在与发生着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这里的土地依然被鲜血和烟尘覆盖,这里的妇女依然被迫穿上“布卡”、不能外出工作,这里的人民依然为了生存不得不东躲西藏。关于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上对中东的断想不过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己之词,而胡塞尔为我们呈现的完整的战争中人民的生活风貌,不能不说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的回归。这种人道主义回归把战争作为一场宏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隐去,而着眼于普通的小人物,发现一个独立自主的普通人在战争中性格、命运所受到的影响以及生存方式的改变。记得有句话这样说形容躺在墓地里的两万战争牺牲士兵:“对于整个世界,你只是一名大兵;而对于你的家人,你就是整个世界。”太多平凡的小人物造就了历史,然而历史却故意将他们遗忘。胡塞尔正是要抓住历史流逝的一个个细节和瞬间,把战争的残忍残酷残烈暴露给人看,让人识清战争的无意义和人价值的宝贵。

在胡塞尼的笔头,战火如炬让一座城市昏暗下来,原先听凭它们扑腾腾栖落的十几岁的少女终于逐渐变得难以安身,她们试图避让和原理,却又更加牢固地被束缚于传统家庭制度之下。这是一群人民的悲哀,更是对一个偌大国家深刻的讽刺!于是在逆来顺受之后要萌生变动,要冲着和平的霓虹顶礼膜拜,要在茫茫硝烟的灰蒙蒙中离析出夺目的光影。那些即将酿成一汪巨大波澜的希望的胚芽,便在岌岌可危的炽热的土壤中修面和默默壮大。在这种精神背后,我不得不慨叹与胡塞尔坚强深邃的心灵,在一片废墟之城上萌生出的希望之光,无论何时,要面带微笑、抬头仰望。

或者说玛里雅姆的整个生命就是救赎与回归的过程。如果人真的有原罪,玛里雅姆私生女的身份无疑又为她增添了一层罪过。幼时母亲不厌其烦的“幸福不会降临”既是母亲害怕女儿受到伤害而有意给小玛里雅姆灌输的“人生经验”;又是一种因希望破灭而心怀憎恶的畸形诅咒。玛里雅姆似乎在母亲的教导和死亡中确乎受到了诅咒,所以一生才会悲剧性的如此多舛。终其一生,她只是想得到最简单的家庭温暖,这种温暖不是由养她的母亲、疼她的父亲、娶她的丈夫所给予,而竟然来自一个原本素不相识继而互视为仇敌的小女孩。正如睡美人的魔咒要由爱的一吻来解开,缠绕玛里雅姆一生的诅咒在莱拉和她的孩子的绕指柔中渐渐被解。战争、毒打、旧俗、饥饿……在最本真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中竟然都可以暂时消隐不见。玛里雅姆具有超越意义的回归是向死亡道路的自我选择。她的这一选择直接跨越了生命外沿的内涵,在人性中达到了全新的境界。玛里雅姆一生的苦难仿佛都在为死亡那一刹那的辉煌做准备,正因为一生中足以摧毁她无数次的绝望都因她的坚守和抬头看而化解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她的死亡才能作为生命历程的高潮熠熠生辉。

莱拉的生命最后确是以回归结束的。在莱拉的回归中,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本人作为美国的他者,尤其是倍加敏感的阿富汗族裔,与主流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与玛丽雅姆和莱拉在阿富汗的生活有着某些暗通的地方。莱拉最后在巴基斯坦那幸福但却找不到认同的生活,未必不是作者本人的内心写照。而莱拉的乡愁,与每一个漂泊的现代人的乡愁,也是极其相似的。这是莱拉回归阿富汗这一情节的深层意义。只是莱拉能够回去,而现实中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10.《灿烂千阳》学生读后感 篇十

《灿烂千阳》通观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悲惨人生,不难发现,她们的痛苦和灾难都根源于父权制通过社会和家庭给她们施加的压迫。“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法律是男人的法律,政府是男人的政府,国家是男人的国家”,女性的地位被父权制度所歪曲,处于远离父权文化和话语中心的边缘地位。她们生活在男性的阴影和淫威之下,成为男性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从而使她们的存在仅仅只是一种“作为符号的妇女”,而不是真正意义的自我存在。她们试图反抗,可是“在父权制下,孩子和母亲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依附于男人的地位。并且,由于男人的这一重要性不仅仅是社会性的,还涉及她的依附者赖以生存的经济权力,男性在家庭内部的地位,无论在物质或意识形态上,都是十分稳固的”。强大而稳固的父权制让作为个体的妇女无法也无力抵抗,最终陷于女性自我和本性迷失的泥淖之中。玛丽雅姆和莱拉的遭遇折射出阿富汗千千万万蒙着面纱的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是阿富汗所有苦难和灾难的缩影。

纵观整部小说,太多的痛苦和离别、暴力和流血、痛苦和灾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玛丽雅姆被枪决更是给人一种悲切甚至悲壮的感觉。然而,故事的结尾也给了读者希望:战争结束了,和平重新降临这个国度;干旱结束了,大雪昭示着绿色和丰收。最终,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民主政府上台,平等和自由开始降临这片饱受了30年灾难的土地。莱拉最后也逃脱了拉希德的魔爪,与塔里克结婚,享受与孩子一起的天伦之乐,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幸福,恢复了女性的自我和本性。诚如鲁枢元所说:“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恢复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被扭曲的天性,发扬女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优势。这表现为:大地崇拜的女性精神,护佑万物的女性伦理,充满感性与温情的女性思维。”

由此可见,阿富汗妇女一定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与男子地位平等,在阿富汗的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星星四班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我爱树朋友》幼儿园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