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2-13

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8篇)

1.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02-28

马勇

(2012年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十分重要。刚才,振宇同志对去年我市金融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当前金融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对今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我完全赞成,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会上表彰了去年支持益阳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代表作了发言。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受到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所有关心益阳金融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金融是经济运行系统的血脉,金融与经济相辅相成。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实把握益阳经济与金融的特点,抓住当前推进金融创新改革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一)深刻认识金融在益阳后发赶超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先进地区经验启示我们,经济高速增长呼唤着金融业的繁荣发展。哪个地方金融工作做好了,哪个地方就能占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就能在加快发展中赢得先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未来五年,益阳要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8位,固定资产投资至少在1400亿元以上,这些资金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信贷投放、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股权融资、小型金融机构融资等渠道获得。因此,金融是益阳经济腾飞的基石。我们必须把金融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后发赶超。

(二)切实把握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仍未散去,国际金融市场严重衰退,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从国内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把促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了解决当前国内经济运行的重要举措。1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融发展的“五个坚持”,包括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条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建立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等等,这些都预示着金融行业发展将迎来一次历史机遇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利用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来助推全市经济的后发赶超。

(三)充分认识加强我市金融工作的紧迫性。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第一选择,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培育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工业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低,益阳后发赶超任重道远。作为后发地区,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金融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后发赶超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信贷规模偏小,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活力不足,直接融资规模偏小,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等。我们一定要站在对全市人民群众负责,对经济建设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引导我市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发展的能力

2012年是全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金融系统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的“1234”总任务,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刻内涵,把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不断加大对我市经济的贷款支持力度。金融与经济同生共荣。目前,益阳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等现实困难和不足,成为影响全市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要认真抓好资源整合,做强本地企业。益阳的产业相当多是资源型产业,我们要探索运用市场和行政的手段整合产业资源,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银行提供优质客户。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在信贷投放上向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倾斜。要围绕确保“两大会战”顺利推进,切实加大对工业园区和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优质的信贷项目,要简化程序,确保贷款第一时间发放到位;对抵押有缺陷的项目,通过金融创新等有效途径,做到贷款及时下放;对融资需求巨大的项目,通过银行组团或向省级行社推荐的形式,力争满足融资需求,对园区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扶持全产业链发展或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专注某个园区或产业,通过助推产业规模化来实现金融机构的飞跃。

(二)积极搭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地方投融资平台。目前我市表面上看是企业缺资金,实际上是政府缺资金。在竞争性的区域发展中,地方产业的繁荣对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依赖性很高。益阳处在湖南新兴增长带——长益常工业走廊的有利位置,要发挥好增长潜力,必须认真贯彻政府投入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基础建设的投入,由此引导企业和民间投资的跟进。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充分激活政府资源的资本属性,树立“用资产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用预期换即期”的投融资理念,立足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更多更好地抓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市级层面要努力把城建投、交通投、高新投三大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争取培育成上市公司。县级及有条件的重点镇也要积极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核心也是要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新建和改造一批政府控股公司,使之成为与金融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也要有上市融资的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重视自有资产和行政资源的整合使用,要创新融资的方式与途径,增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要完善鼓励投融资的政策措施,创新项目融资,积极采用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运营-转让)和PPP(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建设项目的融资创新。我市还要充分利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契机,积极扩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域外甚至国外资金的引入,灵活运用企业债券、信托、基金、担保等融资手段,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坚持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目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坚持统筹城乡金融发展,重中之重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不断满足新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应当看到,农村拥有各种资源,但资源并不等于资本,只有这些资源被用于生产、投资,资源才成为资本。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比重过大即是我市的一大劣势,如果利用得好,又是一大优势,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提出后,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如何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这一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所谓资本化,就是承认农民对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允许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流转这些资源,使闲置的资源变成资本,让农民成为资本所有者,通过资本运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快速发展。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目前农村土地处于低效甚至闲置状态,开发的潜力巨大,如何通过金融创新盘活土地资源是一篇大文章。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闯市场或进城,激活土地这个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同时,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抵押等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产权流转和抵押的支持力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抵押、林权抵押等新型抵押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四)着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着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瓶颈,同时,公司管理规范与否也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通过股份改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规范财务制度和优化股权结构能够使企业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变。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获得大量资本,能够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核心技术。因此,企业上市是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筹集社会资金实现再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筑发展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机遇,大力推动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要高度重视培育企业上市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从我市骨干企业中选择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逐步建立以企业和项目为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的拟上市企业培育机制。要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对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要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搭建拟上市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台,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引入创投资金,迅速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今年要着重确保克明面业、艾华电子等企业顺利挂牌上市,同时做好宇晶机械、辣妹子上市资料申报工作。

三、切实推动金融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区县(市)要把金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工作部署等方面给予金融部门更大的支持,着力推进金融业的大发展,着力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没有设立金融办的区县(市)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增加人员。同时,要把金融工作纳入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强化金融监管。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体现。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明确工作目标,加大金融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持续深入地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研究设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并纳入到经济发展环境评价中去。要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创新方式,提高水平,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督促金融机构稳健运行。要切实完善应对危害金融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应急预案,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全市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

(三)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是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现代金融知识的学习,多向金融界、企业界专家请教,逐步把握地方金融工作规律,完善管理服务的工作思路。要将金融知识的学习纳入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其在广大干部队伍中的普及程度。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思路,紧紧围绕城镇发展、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各种融资开发方式,通过金融创新,千方百计破除资金瓶颈。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积极推进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同志们,金融工作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工作寄予厚望,也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和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围绕益阳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努力开创全市经济金融互动共赢的崭新局面!

2.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对于桂林市的旅游工作,不仅仅旅游从业人员高度关注,全国全区也给予高度关注。今天的旅游工作会议,也是桂林市最大的专项工作会议之一。我们经常说,桂林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一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从这点看,桂林市的旅游业要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人数上讲,已经看到端倪了。从过去的一年,桂林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也实现了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桂林旅游业在过去一年取得新成绩

新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讲,过去的一年实现了新跨越。无论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收入占GDP比例上,都实现了新跨越。去年自治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我们是218亿元,约占全区的五分之一;入境旅游人数约占二分之一。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桂林旅游无疑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从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在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突破。无论在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还是观光度假休闲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方面;无论是县域旅游,无论是人数、人次,还是旅游产品多样化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阳朔、兴安获得一等奖,龙胜、资源、恭城应该是第二梯队,其他县的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取得新成绩。去年,阳朔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休闲会议也在阳朔召开),兴安乐满地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两个试点,在过去的一年,为全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在旅游市场、旅游秩序和旅游队伍建设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成绩,为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五是在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最值得肯定的。作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也是重大基地,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去年7月正式动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去年桂林市几大重要的、事关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大活动,自治区都专门派出领导参加。世界旅游城奠基仪式,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参加奠基和揭幕。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等领导亲自参加开幕式。过去的一年,桂林旅游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的推进,都因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旅游局、博览局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直接参与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一线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导游等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对于过去一年全市旅游事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会议,表彰了去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县区及旅游先进集体,通过表彰和奖励对旅游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桂林旅游发展,我们尽管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大家讲得比较多。在这里,我再简要讲一下。

1、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无论有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由此带来资源配置和游客分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多方竞争的环境下,怎样争取更多客源来桂林旅游,是我们在旅游人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并多次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实现旅游人数2700多万人次,对于全市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的城市来说,容量已经很大了。今年还提出了旅游人数按照10%的比例增长,实际上,从城市游客容量来看,已经有一定的局限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在这么大的游客量的基础上提升旅游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我们客观存在的问题。

2、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不少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景区,有些老化了,有些设备比较陈旧,服务标准跟不上,这也是我们在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我们面临着旅游市场竞争、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老的景点景区老化等问题,创新手段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改善和加强。

4、桂林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旅游城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旅游市场管理上还需要完善理顺。这也是全国老的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问题。所以,满意度调查都会集中在这些旅游对外开放比较早的、旅游名气很大的城市上,而不是新兴的开发一两年的城市。正是由于我市旅游开放早、旅游发展比较长,我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会更容易发现。事实也证明,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5、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在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等方面,虽然资源很丰富,但是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旅游产业需求,还是有欠缺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桂林旅游有新的认识,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深入研究,抢抓旅游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桂林旅游业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抢占旅游发展高地在广西率先建成旅游强市。

二、抓住重点,实现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刚才讲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扎实工作,使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既要认真总结,更要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使桂林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在新的一年有新突破。关于这一点,我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特别是推动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实现旅游市场管理新突破。

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此基础上专门下发了通知,提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要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大融合,形成相互繁荣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旅游局的通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市2008年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把文化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几年旅游发展的实践和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旅游局的通知要求,全国旅游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激发功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交流的优势。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通过旅游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旅游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推进,对桂林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的大融合。

在最近召开的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有些是我们正在做的,有些是需要加快发展的。大家提出,一是要打造旅游系列品牌,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二是要加快推进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提升文化旅游企业档次和文化品位;三要深度开发旅游工艺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推广;四要积极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人才。这几个方面是今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需要突破的重点,这也是桂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桂林旅游资源有文化、历史、山水、民俗等等,要很好地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升华细化4条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等。旅游发展要评说论道,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旅游产业发展更需要我们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二,要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工作,去年做了很多努力。关于《总体方案》,国家方面正在论证。从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来看:第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出台,第二个方面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不等不靠,按照现在已经制定的政策内容,先行先试。去年,市国土局在积极争取旅游产业用地试点城市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今年我们拿到了试点城市。这个试点城市,对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旅游用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不等不靠的一个例子。如果要等到政策都批下来再去做,那就晚了。我们必须借鉴兄弟省、市在旅游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积极争取上级给我市正式批复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今年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加快试验区各项工作先行先试上来,不等不靠,加快我们自己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世界旅游城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按照“一点三星三区”规划及27个功能区,按照这样一个集旅游发展之大成的规划加快建设。我们相信,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世界旅游城的建设将会为桂林市今后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第四个方面,要按照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这一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要切实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保护好桂林旅游这张中国名片。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最有代表性的,是漓江景区。去年国家旅游局检查了一些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大家看到了,有一些城市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已经摘牌,一些5A级景区已经明令限期整改,包括炒的最厉害的嵩山少林寺景区。去年内部通报的,就是漓江5A级旅游景区。内部通报内容针对几个方面:漓江游览秩序,主要表现在游船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没有达到要求;漓江水域管理,主要是竹筏、河道挖沙及沿岸景观破坏的问题,还存在飞钩挂船的现象;漓江游览码头建设管理标准化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老化、陈旧,不符合5A景区要求。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对漓江5A景区进行了专项整改。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旅游局认可,但是按照5A景区标准,有些方面还是没有做到。今年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要求,按照桂林市打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下大力气提升旅游市场的秩序和质量。

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涉及漓江景区的市、县(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能及行政资源,明确管理主体,推进漓江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经营等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景区管理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的问题;二是要全力推动漓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漓江流域旅游的经营管理力度,调整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做到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管理规范、奖惩并举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要在确保旅游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漓江沿岸农民走发展旅游致富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漓江景区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刘君书记的指示,“码头和游船整改由交通局负责,杜绝河道挖沙由阳朔、雁山两县区政府负责,竹筏问题的解决由阳朔、雁山两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对漓江整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一项一项抓落实,涉及到的各部门和阳朔、雁山两县区必须无条件执行,谁影响5A景区谁负责”。今年,要在继续深入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漓江景区旅游秩序管理的力度,力争今年在漓江景区管理秩序和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解放思想,强力推动旅游业取得新发展

1、要以抓项目促进旅游业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做了专门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规划,推动发展,把项目作为载体,抓紧抓好落实。特别是对旅游试验区、世界旅游城、各县区在旅游项目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在投资导向、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项目的推动作用。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项目,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把我市旅游资源打造成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专用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对外集散辐射能力。要坚决杜绝资源浪费,今后凡涉及旅游的建设项目,在发改部门立项前应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自治区旅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有关部门审批属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使之符合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避免非标准化建设和同质化建设,确保资源合理利用,规范行业发展。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宁可不开发。各县区、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目光高远,绝不能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要加强旅游项目储备。广开项目源,建好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搞好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那些增值性高、成长性强的好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开发。

2、要以转变方式推动旅游业新发展。全面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首先就要转变桂林旅游的发展方式,老城区以创新为主,新城区以项目建设为主,各县区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引导扶持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引导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要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温泉康体、文化创意、养生疗养等新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智能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开展旅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把一些景点景区、街区串联打包,在桂林城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使之成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做好旅游活动策划;四是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针对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性,创新营销手段,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全市旅游行业资源、文化资源、外宣资源和新闻资源,全市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提升桂林旅游的知名度。继续加强“联盟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手段,加强与航空公司、境内外旅游机构的营销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境外桂林旅游大联盟的作用,联手做好桂林旅游营销推广。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提升桂林国际影响力,借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

3、要以增强合力推动旅游业新发展。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面广,发展旅游仅仅依靠旅游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能和特点,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发改部门要重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拟定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将旅游项目列入重点项目行列,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建规部门在城镇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结合旅游发展,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在环境营造、建筑立面控制等方面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城乡风貌改造要融入旅游元素;国土部门要支持旅游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支持世界旅游城建设用地,同时加大景区土地收储力度,筹措发展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列入规划,抓紧做好重点景区道路立项,加快在建旅游公路建设;金融部门要对旅游项目建设给予信贷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旅游宣传和新闻报道,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和指导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人事、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劳动部门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市、县两级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与上级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同级部门搞好协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全力支持和配合旅游工作。全市上下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扶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4.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同志们:

工业是XX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工业稳则经济稳、财政稳、就业稳、社会稳,工业在全局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的比重达到一半多,并且工业提供了我市近一半的就业岗位、三分之一多的税收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就抓住了全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强市的理念不仅不能丢,而且越来越重要,必须坚定不移抓实抓好。下面,我就做好全市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金融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成绩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

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深入推进“265”产业培育和“5633”企业培植工程,扩大对外开放,强化金融保障,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累计为XX家企业提供还贷周转金X亿元,保障了企业资金链安全。这些成绩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取得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充分肯定、倍加珍惜,进一步增强在困难环境下做好工业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困难不容低估,一定要高度重视

当前,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工业遇到的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稳增长、调结构的进展备受关注。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化解过剩产能成为工业健康运行必须解决的难题。总的来看,我市工业发展已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更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三、机遇非常难得,一定要牢牢抓住

一是各级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针对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及时采取了稳增长措施对冲,近期,密集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等一系列有利于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政策措施,设立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二是改革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工业领域,国家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狠抓供给质量和效率,支持高端产品关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困难企业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扭亏增盈。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紧盯上级各项政策措施和市场动向,加大产品升级换代力度,争取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抢得先机,打造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新优势。

三是企业发展劲头越来越足。

近年来,我们牢牢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步伐,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XX管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国内少数几个通过发达国家认证的企业之一,产品出口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0余个国家,2015年出口额增长50%。这些企业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市场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只要企业坚定信心,加大市场开拓和科技创新力度,就一定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赢得新的更大发展。

四、任务异常繁重,一定要强力推进

新常态下,做大做强我市工业,要在加强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经济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工业集群化战略,深入推进“265”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抓好总投资XX亿元的XX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计划投资XX亿元。两大支柱产业要“强筋骨”。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力争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XX亿元。同时,要加快总投资XX亿元的儿童用品产业园、总投资XX亿元的2×350MW电厂等项目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企业培植壮大。

一要抓好“5633”企业培植工程。引导规模骨干企业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一批自主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能够引领和影响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力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XX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过XX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二要抓好企业上市。牢牢抓住国家加快资本市场改革的机遇,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鼓励支持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对益康药业、三合机械等拟上市企业,做好前期辅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争取年内5家企业上市挂牌。三要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家培养、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企业家素质,着力解决家族式发展模式,培养一批闯劲足、思维新、能力强的新生代企业家。继续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让发展快、贡献大的企业家赢得更多荣誉和更大支持。

(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重点是推动工业的供给侧改革。一要稳妥“去产能”。要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对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僵尸”企业,出台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配套政策,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妥善安置产能过剩行业失业人员。对中盛化工、开元生化、亿诺轮胎等优质资产闲置的企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盘活低效闲置资产,促进企业转产转型、焕发生机。二要积极“降成本”。认真落实枣庄市关于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千方百计为企业“减负松绑”。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组合拳”,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广大企业要主动发力,广泛开展“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活动,切实加强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营销管理,尽可能减少内部生产经营销售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三要全力“抓运行”。进一步健全企业微观运行机制,年内完成10%的规上工业企业规范化公司改制,促进企业健康运行。引导企业树立“保市场就是保生存”的理念,调整营销策略,充分利用“好品XX”、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全年新增电商企业XX家,最大限度抢占市场份额。

(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是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依托和动力源泉。一要实施“创新驱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联合,加快XX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年内争创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新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处,争创国家级玻璃质检中心;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00项,力争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个;实施过千万元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技改投资XX亿元。二要培育“工匠精神”。重点支持机械机床、玻璃深加工、童车童床、家居装饰、食品加工等企业树立以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加快从重视产品生产向为客户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售后等全程服务转变,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要打造“知名品牌”。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新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2件,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3-5件,省长、市长质量奖2-4件。支持机械机床、煤化工、玻璃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四要吸引“优秀人才”。深入实施“神州英才”计划,继续在全国中心城市设立一批人才工作联络站,全年引进各类高端人才XX人以上;开展“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技术能手”评选活动,新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XX人以上、高技能人才XX人以上。

(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立足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民营经济扩大规模、提升实力。一要激活市场主体。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促进各类企业各展其长、共同发展,力争年内市场主体发展到XX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XX万户。二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让更多的“创客”脱颖而出,力争全年新增创业XX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三要提升企业实力。以培育行业龙头为突破口,重点发挥好20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开展XX家中小微企业“育苗扶壮”帮扶活动,培育一批“小巨人”甚至“旗舰型”民营企业,努力克服“长不大”的困扰。四要完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与高端客户对接、开拓市场,对参加境内外展会的企业给予展位费用补贴,搭建跨境电商平台,组织企业外出参观学习,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六)加快推进招商引资。

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必须要瞄准靶心、精准招引、务实高效。一要更加注重招商选资。虽然目前招商困难、招一个项目不容易,但绝不能“饥不择食”、“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善于“选资”,优中选优,多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推进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的项目,多招对神州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大、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多招打基础利长远、有利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项目,以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建设提升发展质效。二要更加注重招大引强。面向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行业500强、知名央企、大型民企,围绕其投资方向量身打造和编制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接,集中力量招引对我市转型发展具有支撑力、带动力的大项目,力争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100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三要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围绕把传统产业做优做精、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认真研究国内外重点区域的产业现状,找准与我市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实施补链招商、强链招商和扩链招商,重点招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对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关联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集约集群发展。四要更加注重以商招商。用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引导企业拿出优质资产、优势产品、潜力项目,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租赁联合等方式,实现借力发展、融合发展,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五要更加注重专业招商。继续发挥12个产业招商组的作用,落实牵头领导、责任部门的招商责任,积极走出去开展登门招商、小分队招商,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要积极实施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充实完善全市招商信息互通共享体系,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六要更加注重专题招商。结合省、市今年的国内外招商计划,我市初步拟定了XX项外出招商活动。要精心组织参加香港、台湾和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周活动,以及赴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系列招商活动。各镇街、各产业招商组一定要认真把握,提前搞好对接,精心包装项目,重点承接一批高新技术、劳动密集型项目。要市场化办好红荷节、机床展、玻璃展等节会活动,搭建经贸合作平台,真正把节会活动的成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项目上。

(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我市确定实施过亿元项目XX个,其中投资过XXX亿元的项目XX个,过XX亿元的项目XX个,是近年来实施项目建设个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年。一要全力推进项目。对全年确定实施的XX个重点项目,继续坚持领导帮包制度,落实“四个一”推进机制,抓住当前施工的黄金季节,倒排工期,卡紧时间节点,强化“一对一”现场调度,靠上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靠上,帮助完善规划、土地、环评、招投标等各项手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二要切实盯紧项目。对在谈的一些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尤其对有合作意向或已经签订框架协议的项目,要主动登门拜访,及时跟进洽谈,加强跟踪调度,争取尽快签约落地。对已签约、尚未开工的项目,要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定期督导、定期通报,确保尽快开工建设。三要精心包装项目。市商务局在调研、摸排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XX个对外重点招商项目,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市级帮包领导,为全年开展精准招商树立了“靶心”。这种做法很好,下一步,要结合“十三五”规划,围绕产业发展蓝图谋划项目,精心包装一批煤化工、机械机床、玻璃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项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积蓄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四要向上争取项目。市商务、发改、财政、经信等部门要在抓好常规招商的同时,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加强对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落地神州。

(八)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面对外需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各级各部门要把外经贸工作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大引擎,千方百计拓市场、扩规模、稳增长、调结构,确保完成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6.4%的目标。一要千方百计促进外贸出口。加快培植壮大出口主体,开展“国际市场开拓年”活动、零业绩企业“唤醒行动”和外贸业绩回归服务活动,加大出口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展会和南美国际机床机械展、科隆婴童用品展等境外展会,抢抓外贸订单。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加大对腾达不锈钢、辛化硅胶、金晶玻璃、日盈食品等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体系认证、专利注册和宣传推广,引导企业到境外收购和租用国际品牌、兼并品牌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积极争创省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自主品牌”。积极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和跨境电商,支持企业建设一批产品“海外仓”,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二要千方百计加强外经合作。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战略机遇,引导企业大力开拓自贸伙伴及周边地区市场,鼓励三维钢结构、雄狮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工程承包、境外投资、援外项目等方式,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力争全年完成海外营业额XXX万美元,实现外派劳务XXX人次。三要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更多的组织招商专业队伍走出国门,借助各种关系对接港澳台、日韩新、欧美澳等地区和国家的企业,引进更多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XXX万美元。四要千方百计完成任务目标。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已列入省、市目标考核,是刚性指标,围绕枣庄市委、市政府下达给我市的任务目标,各单位要自我加压、奋发有为,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商务等部门要采取月通报,季分析、不定期督查等方式,加大督导力度,确保任务目标的完成。

(九)加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建。

市经济开发区要紧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不动摇,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一要理顺体制机制。按照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尽快研究落实方案,明确区域界定,明确人权、事权、财权单独设置,确保评估验收一次过关。学习借鉴日照、烟台等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做法,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下放行政审批权,实行扎口管理,赋予园区更多管理权限。二要强化配套服务。采取市场化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园区“九通一平”配套,重点导入居住、商贸、孵化、研发等功能,推动园区职能从单纯开发向综合运营转型。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开展园区土地清理整治行动,坚决清理“空壳”企业、“僵尸”企业,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厂房、设备,实现“腾笼换鸟”、二次创业。探索“园区+担保+银行”模式,积极开展企业无形资产质押,以生产设备、产成品等动产抵押。四要发展“飞地经济”。建立飞地项目主体税收分享制度,进一步理顺飞地项目利益分配关系,引导各镇街积极向开发区引项目,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十个镇街特色园区要抬高标杆,按照集约化、特色化发展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板块。

(十)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央行等8部委出台的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16条意见,牢固树立“金融与实体经济、特别与工业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在工业企业直接融资、企业债转股、降低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缓解企业债务压力、实施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提升各类投资基金支持能力、加强对工业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支持、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拓宽兼并重组融资渠道、核销企业不良资产等方面,加大支持扶持力度,确保全市贷款余额新增30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二要深化金融改革。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实力,引进XX银行来滕设立支行,年内确保2家银行开业运营。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设立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加强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运作国开行、农发行贷款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资金和地方债券额度。三要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市金融风险预防化解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未雨绸缪,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预警,第一时间跟进措施,果断处置。要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非法集资,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各金融机构要树立大局意识,通过及时输送“新鲜血液”,来挽救得了“小病”的企业。四要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政府部门特别是金融办、经信、发改等职能部门要当好“架桥牵线”的“红娘”、银企合作的“纽带”,真正把优势项目、优势企业,尤其是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推介给银行。要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畅通银行债权维护绿色通道,发挥好金融法庭作用,切实维护银行债权。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的“信用高地”和“资金洼地”,把我市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

五、环境弥足珍贵,一定要持续优化

一要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能不能迎难而上、加快发展,检验的是能力,体现的是担当。全市上下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要突出科学理性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则快、能好则好,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确保我市经济在全省全国强县中的位次不断前移。

二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要坚持“亲”、“清”共融,各级干部要多“亲近”民营企业家,靠前服务,主动帮忙,关系清白,襟怀坦荡;企业家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高效运行“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体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积极推动部门实行审批监管分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维护市场秩序。要加大对破坏和影响发展环境行为的监督监察力度,依法打击、严惩不贷,真正让我市成为手续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的投资“洼地”。

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去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发展的政策,我市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尽快把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要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兑现力度,该奖励的要大胆奖励、该减免的要坚决减免、该投入的要舍得投入,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四要勤勉履职、主动作为。施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实干。对确定的任务目标,要进一步细化分工,逐项逐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置不干事。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敢于为敢担当者而担当,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5.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篇五

人民银行滕州市支行

(2010年4月2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2009全市银行机构主要工作及2010年工作重点,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2009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抢抓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机遇,强化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金融支撑,滕州市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

(一)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市金融运行创历史最高水平。为积极寻求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制定了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林权改革、机床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信贷指导意见,引导银行机构做好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文章,全年贷款增量、增幅再创历史新高,至2009年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7.24亿元,比年初增加65.12亿元,增长32.21%;各项贷款余额274.07亿元,较年初增加85.76亿元,增长45.54%,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2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增加贷款0.93亿元,全市各项贷款总计增加90.89亿元。同时,表外融资业务强劲增长,银行承兑汇票余额达15.81亿元,较年初增加9.12亿元,增长136.3%,融通资金总额达43.66亿元,核销不良贷款1.63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实际新增信用总量突破100亿元,达101.64亿元,同比增长57.66%。在全省县域中,贷款增量位居第一位,贷款余额居第三位,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探索推进信贷产品创新,有效破解县域融资难题。为有效破解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抵押担保不足瓶颈,我们积极探索创新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破解融资瓶颈。先后联合市经贸局、中小企业局、工商局、林业局等部门推出了钢结构资产抵押、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搭桥贷款等创新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中小企业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抵押贷款被人行济南分行与银监局列为全省第一项推广产品;建立的“五四四二” 林权抵押贷款操作管理模式,得到了省林业厅、济南分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实现了全市林业发展史和农村信贷史上的双重突破,为破解县域融资难题探索出一条新路子。2009年,累计发放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2.70亿元,林权抵押贷款突破1000万元。

业、由意向型向协议型的三个转变,形成了贯彻货币政策的有效合力。

(四)以行风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人民银行设立了支付结算、账户、征信、外汇管理金融“一站式”服务大厅,进一步提升和规范了金融服务功能,并加大了金融服务监督管理力度,维护了良好的金融秩序。二是联合劳动局,组织辖区银行、证券、保险等10家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民生服务中心。各银行机构先后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信贷审批权限扩大、门槛降低、流程简化,特别是对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资金需求跟踪服务,做到了及时、到位。三是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各金融机构联合枣庄日报、滕州日报等单位开展了百日金融产品推介活动和 “普及金融知识 服务经济发展”金融集中宣传活动;联合市外经贸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了“外汇政策暨诚信兴商宣传”培训活动;并相继组织全辖金融机构开展了人民反假、国债知识下乡和迎全运支付结算暨银行卡知识宣传等活动,树立了银行业整体品牌形象。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金融的结果,是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银行机构努力工作、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人民银行向市委、市政府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金融部门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构流动性相对比较充裕,重点工程项目储备比较充足,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弯道超车,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为金融信贷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承载平台。我市金融运行也实现了“开门红”,至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达301.72亿元,较年初新增26.71亿元,同比增长44.82%。但应当看到,我市金融运行当中仍然存在着信贷投放结构不均衡、信贷资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在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会更多,在信贷政策和贷款投放上,将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支持新兴产业、三农、中小企业、重大在建项目,环境保护等重点会更加突出,对高耗能、高投放、产能过剩行业等项目贷款会受到严格的控制,做好今年的金融工作仍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对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争当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各银行机构要围绕全市经济中心工作和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目标,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服务大局,把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立足点,积极向上级行争优惠政策,争资金规模,我们要按照全市新增存款60亿、贷款80亿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推动全市“项目带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等九大战略的实施,通过积极高效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为全市经济提供

6.在全市禁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市禁毒办主任传达了《XX市“XX天目”铲毒战役实施方案》,各镇街签订了禁种铲毒工作责任状。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禁毒委研究的意见,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全市2021年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参与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为主线,以禁毒重点整治和“两打两控”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毒品预防、戒毒管控、缉毒打击、禁毒监管、毒情监测和组织保障六大体系,实现了毒品治理整体稳中有进、毒情形势总体持续向好的目标,得到了省禁毒委和XX市禁毒委的充分肯定。一是认识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将禁毒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和部署,列为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平安工程重要内容实施。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禁毒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禁毒工作作出批示指示,各镇街、禁毒委各成员单位也分别定期研究部署禁毒工作。二是措施扎实。深入开展“两打两控”专项行动和“清源”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毒贩毒,严格管控制毒物品和涉毒人员。去年由市禁毒委牵头,对全市化工医药企业、易造成重大流弊的医药农药中间体企业和易制毒化学品经贸公司等排查管控重点单位开展拉网式实地摸排,全面掌握底数清单并签订责任状;严格管控吸毒人员,由市禁毒办牵头,在全市开展两次见面核查,进行毛检、尿检“双”检测,真正做到了逐人建档,对复吸的吸毒人员严格依法查处;全面落实“毛发检毒”措施,对进入公安机关办案场所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全部落实毛发检测筛查工作,做到“毛检”“尿检”并行;组织开展“天目铲毒”行动,铁腕治理罂粟非法种植。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予以处理,顺利通过国家、省和XX市三级禁毒办检查验收;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有力有效,去年深挖案源,对与毒品违法犯罪有关的人、车、物进行动态监管,对违法犯罪人员及时收网,全市未发生制毒重大流弊问题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事件。三是宣传有力。以“6.26”国际禁毒宣传日为契机,特别是结合参与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相关工作,通过悬挂禁毒宣传横幅及图板、深入各场所、村居发放禁毒宣传单、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声有色地大型禁毒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提高了广大群众抵御合成毒品侵害的能力。在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中,XX学生参与率100%,满分率100%,平均分100分,受到省、XX市禁毒办的肯定。四是成效显著。从全省城市污水毒品检测看,我市毒品目标物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市禁毒委向长期奋斗在禁毒一线的广大参战民警和禁毒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进一步坚定打赢全市新一轮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的信心和决心

总体看,全市三年禁毒人民战争进展顺利、成效初显。但我市面临的毒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重大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缉毒执法战果不显著。去年禁毒主要战果完成率较低,在XX排名不靠前,今年第一季度缉毒执法战果成绩不理想。二是制毒物品流弊风险加剧。我市医药化工企业众多,易制毒物品管控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罂粟非法种植面临反弹。全市铲除罂粟数量逐年下降,多年没有发生大面积非法种植的情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罂粟非法种植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禁绝。

目前我们在工作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个别单位站位不高。个别部门单位在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工作措施上,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完善的问题。二是工作不到位。有的单位和同志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得过且过,工作安排部署流于形式、止于口号、形式大于内容,工作进度不快,战果不够明显,尤其是在去年的“天目”铲毒战役中,罂粟零星种植问题仍然存在。三是职责落实不到位。在1月份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循环互检中,个别镇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条件较简陋,个别村无固定宣传栏,被XX市禁毒办通报。

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XX市已成功入围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命名公示名单,国家禁毒委员会命名在即,成果来之不易,各镇街各有关部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做好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大力整治突出毒品问题,有效防控化解涉毒风险,为XX市成功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作出XX贡献。

三、拉高标杆、决战决胜,坚决打赢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攻坚战

一要严打制毒贩毒犯罪,坚决遏制毒品发展蔓延。要全链条打击制毒犯罪,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认真履行打击整治制毒、种毒违法犯罪的属地管理责任,完善排查整治机制,组织警务助理、禁毒社工等社会力量会同派出所,常态化清查易发制毒活动的高危地区和重点部位。要全方位堵截毒品渗透,完善公安、交通、邮政管理等部门毒品查缉协作机制,加大物流渠道查缉力度,推动寄递企业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斩断毒品运输通道。公安机关要坚持以侦破毒品目标案件为龙头,主动向外延伸,真正实现打深打透打出去的战略目标。派出所要认真履行打击零包吸贩毒和查处管控吸毒人员等禁毒职责,必须完成“清零”任务。

二要严格管控吸毒人员,坚决防止吸毒人员肇事肇祸。要全面落实“毛发检毒”措施,对进入公安机关办案场所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全部落实毛发检测筛查工作,做到“毛检”“尿检”并行。继续深化“清隐清零”,推动“查吸毒必查毒友圈”,顺线深挖隐性吸毒人员。对查获的吸毒人员,除公安机关能够依法认定吸毒成瘾以外,一律委托XX精神病医院进行成瘾认定。近期,省禁毒办结合建党xx周年安保活动,组织各地对辖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进行见面核查,同时还布置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对毛发检毒、禁种铲毒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进行循环互检。这项工作抽查人数多、任务重,各镇街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三要严格管控制毒物品,严防制毒和制毒物品流弊现象。我市目前“大清仓大见底”行动完成率较低,各镇街务必力争尽快将核查告知工作落实到位。要持续深化“大查缉”行动。要把公开查缉作为有效遏制易制毒物品流失流弊的重要一环,延伸管控防中间流失,延伸打击防末端流弊,全力防范易制毒物品非法出境。禁毒办要牵头会同交通运输、邮政管理和治安、交警等部门警种按照全省查缉易制毒物品工作规范要求,进一步织密查缉网络和防线,切实防止制毒物品非法流失。

四要深入开展“天目”铲毒战役,严厉打击零星种植毒品原植物现象。全市“天目”铲毒战役实施方案已下发,镇街要主动发动各村居两委班子,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及禁毒志愿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组包干,对村庄、社区、山岭林地、田地、河道沟渠进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做到“五个不放过”。在踏查中,要注意发现养殖场、林场、停工的化工厂、各类外租厂房及农村闲置院落是否有制毒或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的窝点。对发现的罂粟或者有制毒嫌疑的窝点,要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记录在册。公安机关要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对查获的各类非法种植罂粟违法人员要依法处理,力争惩处一批,震慑一批。

五要大力加强预防教育,全面提升群众识毒防毒拒毒能力。要多种力量共同发力,不同资源优化使用,全力提升群众禁毒知识知晓率。各类媒体要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播发禁毒公益广告。要大力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教育部门要认真策划,做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用好数字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平台,切实提升学校教师及学生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坚决做到“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要积极鼓励学校建设禁毒微展馆,推进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水平。要充分发动民间力量,用好社会资源,壮大发展禁毒协会等禁毒志愿组织,积极开展禁毒“六进”宣传活动,广泛倡导“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生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禁毒氛围。

四、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措施执行到位

禁毒人民战争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领导,核心在于抓好抓实。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紧紧抓住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强化担当意识,压实工作责任,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党委政府禁毒工作属地责任。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本镇街禁毒工作负总责。要加强组织领导,把禁毒工作上升为党政工程,置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统筹,纳入平安建设全局来推进,加大经费、人员、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力度,及时解决禁毒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认真履行禁毒第一责任人责任,把禁毒斗争置于重要位置,近期要听取一次禁毒工作汇报,做到亲自抓、经常抓,特别是对污水毒品检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禁种铲毒、打击制毒和禁毒综合考评等可能被禁毒重点整治的重点问题要切实引起重视。对因领导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导致毒品问题泛滥的,要依照规定予以禁毒重点整治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要强化群防群治。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专业优势,加强协调联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着力打好整体仗、联手仗。要把开展好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列入本部门、本系统整体工作规划,落实禁毒经费预算,把各项工作任务一项一项地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与本部门、本系统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切实履行好禁毒工作职责任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要及时兑现群众举报奖励,鼓励群众参与禁毒工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禁毒公益事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禁毒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打造禁绝毒品的“天罗地网”。

三要强化督导推动。市禁毒委和禁毒办担负着禁毒工作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的职能作用,要认真履职尽责,健全完善考评制度,优化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的作用。要健全完善督导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导,实地检查禁毒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健全完善工作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要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约谈有关单位党政负责同志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同志们,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幸福安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清新时代赋予禁毒工作的新使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旺盛的斗志和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打赢这场人民战争!

7.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 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 对201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水利部对贵州的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 陈雷部长亲自率队专程到贵州与我省签署了部、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共同推进贵州水利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 并莅临我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向与会同志作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辅导报告。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 深入搞好农业农村工作,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省委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听取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汇报, 讨论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会前, 省委办公厅已将这两个文件印发各地进行讨论, 会后下发。等一会, 克志同志还要作具体部署, 富玉同志还要作总结讲话, 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下面, 我讲四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显著成绩, 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

“十一五”是我省“三农”工作历尽艰辛、攻坚克难、再创佳绩的五年。我们克服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三农”工作的影响,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农业农村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农业增产增效取得重大成绩。粮食产量稳定, 肉、蛋、奶、蔬菜产量大幅增长, 市场供应充足。烟叶产业稳定发展, 全国第二大烟叶产区的地位更加牢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加快, 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规模扩大, 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是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减负增收、特色优势产业增收、务工增收、补贴增收等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村贫困人口由777.7万减少到505.3万。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滋黔”一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 96.9%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 96.7%的建制村通公路, 解决了无电村和无电户的用电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扎实推进, 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五是农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 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土地承包经营从耕地向林地延伸。六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明显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民生的改善, 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说,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较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好成绩, 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 为什么省委十届十次全会还要在两个“重中之重”的基础上, 提出第三个“重中之重”, 即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呢?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 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在农村。2009年, 全国各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指数分为四个方阵, 贵州排最末方阵, 实现程度为59.4% (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 100为全面小康) , 与全国2000年水平基本相当。从具体指标来看, 2009年, 我省经济发展、人均GDP, 文化教育实现程度在全国倒数第一, 分别只有48.51%、21.9%和46.6%;生活水平实现程度不足60%, 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省区之一;社会结构实现程度在60%以下, 仅高于两个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 均处于全国挂末位置。其中,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30.8%, 如果按100%的实现程度来比较, 我省农村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还相差69.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 我省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能不能在2020年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也取决于农村。中央反复强调,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第二, 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我省农村人口多, 市场潜力大。现在我们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 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严重滞后, 由于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2009年,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28∶1, 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省份;城乡居民消费比为3.74∶1, 是全国城乡消费差距最大的三个省份之一;农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2421.95元, 仅为全国的60.65%, 列全国倒数第二;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全国的54%, 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全国最低的三个省份之一。我们要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对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 确保社会稳定的深厚基础在农村。我省贫困人口多, 贫困程度深, 这本身就给农村稳定带来很大压力。近年来, 随着城乡互动增强和农村社会深刻变革, 出现了一些影响农村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一些地方, 因土地征收、环境污染、移民搬迁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 因村庄整治、土地承包、集体资产管理等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 导致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 群体上访事件增加, 社会治安不好。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 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才能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 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和谐稳定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总之, 在我省,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三农”问题忽视不得、松懈不得、麻痹不得。无论任何时候, 我们都要坚持三个“重中之重”不动摇, 领导力量不削弱, 工作要求不放松, 投入力度不减少。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机遇、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精心谋划好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深入贯彻“三化同步”重大部署, 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整体水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 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是“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对推动“三农”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 深刻理解, 切实贯彻落实。如何从贵州实际出发, 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 这是我省“三农”工作必须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

要解决我省要不要、能不能搞农业现代化问题。不少同志认为, 只有大平原才有条件实现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省是山地农业, 地块小而散, 没必要也不可能搞农业现代化。这主要是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全面认识。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 我省不少地方难以实施大农机作业, 但不等于不能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 它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一场变革。传统农业是孤立的农业生产, 而现代农业则是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相联, 是产加销服一条龙;传统农业是自然农业, 基本上是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而现代农业则是不断用新技术更新发展的农业, 从土壤到种子, 从耕作到植保, 从加工到销售等, 总是在轮回中得到提升;传统农业是手工劳作、粗放经营的农业, 而现代农业则是信息化引导、机械化武装的高效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不断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觉得, 中央提出“六用三提高”, 就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概括和描述。从这些方面综合来看我省农业, 我们搞农业现代化, 还是有必要、有条件、有潜力、有作为的。当然, 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同东北、华北大平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同华东、华南城镇密集、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要解决“三化”要不要、能不能同步的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这是许多地方的事实所证明了的。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特别是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差, 农业技术水平不高, 经营粗放, 农业效率和效益比较低下, 解决农民吃粮问题、收入问题、农村脱贫问题一直是我省的头等大事, 客观上影响我们腾出手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但同时必须看到, 这种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抓法、打法,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农村面貌,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必须相应地抓好工业化, 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质来装备和改造农业,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必须相应地抓好城镇化, 吸引更多的富余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这个问题在我省尤为突出。我们曾经讲过, 在现阶段我们推进城镇化, 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需要疏散问题, 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创业致富问题。只有这样形成“三化”良性互动, 农业才能为城镇和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生活、生产必需品, 工业才能为农业和城镇提供强大的装备和支撑, 城镇才能为农村人口提供巨大的就业空间, 为农业和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温家宝总理视察我省时曾指出:贵州的欠发达、欠开发, 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的欠发达、欠开发。这句话很有份量, 切中要害。在我省, 统筹城乡发展, 任重道远;实施“三化同步”, 至关重要。如果把握不好, 农业将出现受到削弱、面临萎缩的风险;农村将出现受到忽视、面临凋敝的风险;农民将出现从业艰难、深陷贫困的风险。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比, 农业现代化更为滞后, 已经成为推进“三化同步”的“短板”。我们强调“三化同步”, 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补齐农业这个“短板”。我们强调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 其目的之一, 也在于着力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努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我省农业、农村的最基本特征是:地少人多, 且大部分是山区小地块;农业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村落和农民居住分散, 交通不方便。我省发展农业现代化一定要从这些基本特征出发, 因地制宜, 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侧重、有所突破。一是多措并举实现水利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在工程措施中, 大型枢纽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举;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 库、渠、站等排灌工程和窖、塘、池等集雨工程并举, 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农业。二是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推进农业机械化。就大多数地区来讲, 无论是动力机械还是配套机械, 都不宜追求大, 而要追求各种作物的各个环节从整地、耕翻、播种, 到追肥、排灌、植保, 再到收获、加工、运输、销售等, 都能够实现机械作业, 减轻人工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为此, 宜研制和发展各种中小型、多功能的农机具, 如中小型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浇灌机、植保机、采掘机、去壳机、脱粒机及深加工机械, 研制和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等大宗农作物作业使用的机械。在发展农机组织上, 既要扶持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 也要更多地发展农机专业户特别是农机专业大户, 这样可以提高机械使用率, 降低千家万户的购机、作业成本。三是普遍地、大规模地推广农业科技。这是不受地域、不受交通、不受作物品种限制, 各地都可以、都必须要搞的。现在经常谈到的信息农业、精准农业、低碳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项目农业、旱作农业、转基因农业、太空农业、高效农业等, 说到底都是用现代技术武装的科技农业。我们要着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深度研发和大规模推广运用, 从质上提高我省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拉长农副产品的加工链条, 把农业向工业环节、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 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五是多点布局、尽可能多地发展中小城镇, 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统筹推进。除培育、建设大城市或大型城镇外, 更多的地方是发展功能完备、产业特色突出、能够容纳就业, 规模却不一定很大的中小城镇。当前, 要根据农业滞后的特征,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面向农民, 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性、传统特征、民族特色, 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妥善解决失地与就业及医保、低保、住房、就学等保障的有机衔接, 切实解决好农民“愿意进、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以上五个方面, 可能就是具有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三、突出工作重点, 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 统筹城乡的任务更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多,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更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更高, 加之宏观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 使201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必须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总的要求是,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工作目标上要体现“四个高于”, 即: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要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要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 高于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高于以往历史时期的最高增幅。在工作思路上要提高“三个比重”, 即:着力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 立足特色、生态、安全、优质、高效, 大力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 积极发展薏苡、芸豆、高粱、荞麦等小杂粮;着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抓住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牛鼻子”, 巩固生猪生产, 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着力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产业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鼓足农民的“钱袋子”。在工作措施上要实施“十大助农增收措施”, 即: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乡村旅游等服务业、搞活农产品大流通、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实施城镇化带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等助农增收措施。在来源渠道上要增加“四项收入”, 即: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走出去”, 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转移性收入;发展农村投资理财服务, 增加财产性收入。要突出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 努力提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来得最快、增收最多的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又是农民向工人、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镇过渡的便捷通道。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重点培育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引导、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组建大型农业产业集团, 并推动其上市;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 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引导、扶持农民通过合作方式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 积极发展劳务合作、消费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 逐步改变我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覆盖面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

(二) 以水利交通为重点,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重点研究了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问题, 首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水利综合性文件, 这为推动我省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建立部省合作机制为契机, 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步伐, 努力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工程性缺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水利设施薄弱是我省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水旱灾害频繁是我省的心腹大患,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去年特大干旱以及多年的洪涝灾害警示我们, 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要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 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提高灌溉保障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水利问题, 抓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和《贵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布局, 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继续开展长距离管道输水、江河湖库提水等试点工程建设, 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着力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基本建立起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抓好农田末级渠系配套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 要继续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 狠抓乡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水电, 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 以扶贫攻坚为重点,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只是局部问题, 而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全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13973个贫困村, 不少地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一半。按1196元的扶贫标准, 我省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左右, 居全国第一。如国家执行新的扶贫标准, 我省贫困人口将大幅增加, 贫困人口绝对数和贫困发生率都居全国第一, 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要实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的战略目标, 贵州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下更大的功夫, 花更大的力气, 用更大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不管任务多么繁重, 工作多么艰巨, 时间多么紧迫, 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心绝不能动摇, “减贫摘帽”的要求绝不能动摇, 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绝不能动摇。我省不能拖全国的后腿, 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牢固树立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是贵州“第一民生工程”、是最大民生的意识, 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在新十年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一是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差别化扶贫和社会化扶贫, 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和“双万”结对帮扶活动。二是在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 重点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 集中攻克占我省贫困人口95%的老、少、穷地区的贫困问题, 鼓励重点县和贫困乡“减贫摘帽”。三是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和大娄山山脉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主攻方向, 把贫困乡作为工作重点, 实施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四是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完善、规范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五是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依托各级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墓地、党校和远程教育资源, 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订单输出培训, 大力实施劳务输出, 鼓励贫困农户自主创业,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同时, 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体育和农村危房改造等社会事业发展, 凡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 都必须一以贯之落实好, 切实构建少有所学、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济的农村和谐局面。

(四)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 激活农村体制机制。二十多年来, 我省农村改革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在土地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很重要的经验, 得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当前, 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深层次推进,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十二五”期间, 要力争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在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取得进展, 为改革探索路子, 为发展注入活力, 为决策提供参考。一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促进土地经营承包权的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改革试点,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等专项改革, 深入推进毕节、湄潭等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及站、点建设。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诚信农民创建活动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力。探索建立政府支持, 企业、农户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着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 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四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构建多元化农业投入格局。五是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以县乡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建立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有规范的运行机制, 有精干的人员队伍, 有稳定的经费保障, 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基层服务机构。六是创新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机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鼓励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与基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 鼓励引导科技人员、资深专家、良种良法、资金项目下农村。发挥科技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作用, 推动形成城乡农业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五大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高产创建工程, 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和重大专项计划, 研究特色、优势产业的优良品种, 生产耐运输、耐储藏的鲜活农产品, 构建和完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体系, 着力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

四、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以“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十大助农增收措施”为重要抓手,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一, 落实三个“重中之重”,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落实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 各级党委在今年换届后要有负责同志分管“三农”工作, 并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做到加强“三农”工作。要把“三农”投入、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等作为党政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 认真研究制定配套措施, 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把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来抓。

第二, 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 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 增加对农村的了解, 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在一大批有朝气、有学识、有才干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农村工作的各级领导岗位, 尽快熟悉党的农村政策, 坚持群众路线, 了解农村实际, 提高工作能力, 掌握同农民打交道的办法, 增强对农民的感情, 是他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 也要适应形势、更新知识、转变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思想上提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感情上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 行动上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力戒浮夸作假、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把农民关心关注、直接受益的事情办好。

第三, 夯实组织基础, 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紧密结合贵州农村实际和广大农民需要,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落实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行农业产业党建工作,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让党员作用发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 全面铺开“党员创业带富”工程, 建成一支带头创业致富有实际本领、带领群众致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围绕山水做文章, 走开发兴农之路;围绕资源做文章, 走地方特色之路;围绕服务做文章,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围绕效益做文章, 走兴工致富之路。今年我省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班子都要换届, 要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乡镇党委班子中来。要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村“两委”班子整体年龄偏大的实际问题, 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 切实优化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 付出了艰辛努力, 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爱, 加快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要研究、实施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和照看管理的政策、措施;要研究、实施具体的防止和处置因征地拆迁、村庄整治、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政策措施。要改进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基层平安创建, 加强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及站、点建设, 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 提高农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8.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一)总的来看,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宏观调控取得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抑制,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重要进展,价格特别是基础产品价格涨势趋缓。第二,国民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和比较快的发展势头。GDP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市场正在趋旺。

之所以说当前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经济运行当中的突出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基础还相当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一是预计今年粮食总量将会得到缓解,但粮食品种、区域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二是投资扩张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开工项目6.8万个,根据固定资产投资清理上报情况来看,还有2万多个拟建项目;三是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第二,从当前经济运行来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现象这两个月又开始呈现,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苗头;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了紧张状况;三是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升。

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还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当然也有法制不够健全、政策执行不够有力、增长方式没有转变等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的汇总情况来看,各地都比较认真,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深度和力度各省参差不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做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善后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此,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工作虽然基本告一段落,但收尾工作至关重要。对各地提出的停建、缓建和继续建设的项目的处理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暂时不作评论,待调研后再发表看法,但各地要按照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好收尾工作。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清理工作总的原则是有保有压,并不是让所有项目都停下来,而是要求各地根据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政策标准,自行提出哪些项目需要停,哪些项目需要继续建设。

第三,最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到地方调研期间,至少有3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反映,治理整顿期间的政策特别是土地控制政策过于严格,很多项目都没法批。关于土地控制政策我想跟大家讲几点看法:一是今年10月31日以前,土地严格控制政策是不会松动的。二是10月31日以后,土地管理特别是建设用地管理的严格程度有可能不会比现在松多少。三是今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工作,有1/3的省做得很不错,很快就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的要求报来了项目材料,要求尽快对重点急需建设项目予以确认。但是,还有几个省到现在还没有把文件报上来。有的省虽然报上来了,但文件不符合要求,投资司提出补充材料的要求后,还是不能尽快反馈补充材料,造成项目确认工作延误。

二、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工作

(一)对《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认识和落实问题

《决定》是经过近10年反复酝酿出台的,国务院专门研究了3次。我认为,《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文件。第一,这个文件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第二,这个文件基本适应当前我国投资管理乃至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尽快贯彻落实《决定》,应该研究怎么把《决定》具体化,怎么在实践中指导实际工作。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发展,又要加强调控。

(二)突出强调一下核准制的问题

第一,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今后侧重管理5个方面:一是看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如果已制定过有关规划,那么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在规划当中。属于城市中心或城市郊区规划范围内的,还要看是否纳入正式批准的城市规划范围。这个方面工作主要由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门负责;二是看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这主要请环保部门提出意见;三是土地部门是否出具了审查意见;四是在经济安全上有保障;五是使用银行贷款的,看银行是否承诺贷款。今后,核准项目就把握这5条,至于市场、技术、效益等等,都不属于核准内容。

第二,凡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核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所出具的文件原则上是部级的。比如,环保评价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具文件,土地利用应由国土资源部出具文件,贷款应由商业银行总行出具文件等等。一般来说,省级部门出具的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不认可。

第三,现在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可研报告,需要按核准方式办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将其转成核准项目。但应特别注意,原来可研报告达不到上面5点要求的,必须作必要的补充。二是项目建议书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不再退回,如果属于核准的,按上述5点要求,补充有关资料,符合要求的就核准,不符合要求的请抓紧做工作。总之,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从现在起都要按《决定》精神办理。这个过渡时期的处理办法,请各省发展改革委向省长报告。再重申一下,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和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各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是前置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对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地区布局、资源利用、经济安全等进行核准。各省现在就要按照这个办法做工作,共同配合,加快项目核准的步伐。

(三)关于备案制和代建制

第一,备案制度由各省自己制定,先实践,后总结。第二,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备案制和代建制一样,没有现成的办法,只能先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关于代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暂时不出台办法,也暂时不全面推行代建制,而是先搞代建制试点。从今年起,拿出两个项目作为代建制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各省可以实行各自的代建制。

(四)各级发展改革委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团结有关方面共同做好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这次机构改革后,有十几个省市的经委或经贸委保留了原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他们同样是投资项目管理战线的战友。在这里我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是省发展改革委,同时也包括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二是各省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文件(包括审批和核准文件),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涉及到上述十几个省有原来意义上的技改项目的,可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也可以会同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省级经委或经贸委单独上报的文件。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工作的一致性,同时也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和管理投资项目。

总之,这次投资体制改革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利益牵扯面也很多,在执行当中,各方面要加强协商、协调。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清欠工作

第一,各地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都要重视此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各级发展改革委不要认为这只是建设部门的责任,我们也有责任。

第二,对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问题,各省发展改革委和经委(经贸委)责无旁贷,要加大工作力度。从现在起,用两个月的时间,按项目搞清楚下面两类情况:一是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二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

第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8月23日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今年10月末以前,各省要上报有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解决办法(包括时间、进度、措施),抄送建设部、国家发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会上,曾培炎副总理还要求,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造成的拖欠,全部由地方政府负责,在今明两年内解决。这项工作总体上由建设部门负责,但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问题的措施,各级发展改革委责无旁贷。

四、关于明年的投资工作

明年的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目前可以明确的有这么几项:

第一,明年国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大可能还要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

第二,明年投资安排和管理工作会更多地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第三,明年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将会减少。

第四,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第一季度要对1998年以来国债投资的项目进行总结。这项工作已经布置,请各地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上一篇:行政.人事.后勤专员职责下一篇:届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冲量和动量定理冲量练习3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