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024-06-27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精选14篇)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篇一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工程的概念;列举生态工程的意义;列举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主要内容;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 者:刘义友 Liu Yiyou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26001 刊 名:中学生物学 英文刊名:MIDDLE SCHOOL BIOLOGY 年,卷(期):2009 25(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篇二

1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1.1 造成施工周边水污染

进行水利工作时, 蓄坝拦水工作的展开必然会对水流下游的各种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严重危害到周边的水体环境。在上流建筑蓄水坝之后, 水流被大量拦截, 以至于下游水量大幅减少, 水量分布失衡。水利施工建设过程中, 混凝土浇筑和一些机械设备维修过后产生的建筑废水在未经任何处理之后直接排入下流水域, 对居民的用水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对这些废水不加管理, 有些甚至渗入地下土层, 从而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

1.2 造成施工周边空气污染

水利施工给空气带来的污染主要来源有: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在运输、搬运等过程中造成的大量灰尘和一些废弃物。施工作业车辆、设备排放出来的扬尘和废气, 另外, 由于施工所需的水泥和石灰具有易挥发和易传播的性质, 难免会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并对周围种植的农作物等产生威胁。

1.3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如果对水利施工的监管不善, 便会有土地资源大肆浪费的的现象,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随意倾倒堆积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在水利施工过程中拦河筑坝、开山炸石等做法使区域内地址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现象。其次, 在整个工程竣工之后, 由于上流仍有很多泥沙等沉淀物, 造成水库水位连连上升, 周围的地下水位也会有所上涨, 加之周围环境的变化, 气温升高时水分加速蒸发, 从而使得水库周围土壤含水量骤增, 便会极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的现象。

1.4 噪声污染

施工的设备和设施是噪声的主要来源, 当中造成噪声污染最严重的, 主要是作业过程中由施工设备发出的, 像搅拌机在搅拌混凝土时产生的噪声, 挖掘机产生的噪声等, 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 也给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干扰。

2 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2.1 互补共生的施工原则

互补共生的原则主要是指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应用生态工程原理来解决环境问题时, 应考虑做到互惠互利, 共同协作, 以求共存共同发展。可以借鉴并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施工技术, 培养或引进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素养的先进技术人员, 在动工的过程中实行多面共抓的解决办法, 科学规划管理模式, 以互补共生的施工原则为核心, 达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最佳状态。

2.2 主体空间合理规划, 科学利用原则

生物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包括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对生物物种进行安排时, 需要考虑生态工程所面临的对象, 以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 来建立物种的分级、多层次利用体系, 这样会使施工过程更为顺利, 并且也能保护好施工周围自然环境。主体空间合理规划, 科学利用原则的应用依据了相关群落的共生关系以及物种集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将工程格局和生态系统协调起来, 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进行合理配置, 合理利用, 从而达到科学部署生物的结构层次的效果。

2.3 可再生的良性循环利用原则

可再生的良性循环利用是能够实现生态效益, 保护生态系统, 控制建设成本的有效方式。一般在施工建设过程中, 倡导尽量使用可达到循环利用或者可再生的施工原材料, 充分发挥资源本身最大价值, 对建筑施工垃圾进行科学处理, 达到再利用的效果,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形成良性循环之后, 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合理再利用, 既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对物资进行了合理配置, 对水利施工建设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例如,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可以通过发展水利方面相关旅游业或发展生态用水等, 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长久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 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水利工程施工不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2.4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

施工过程中妥善处理工程与人类、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维护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达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文明的向前迈进。所以,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应该秉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时刻心系生态环境的保护, 来协调处理工程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3 生态化水利施工工程系统的构建措施

1) 施工之前做好勘测分析工作。在整个项目开土动工之前, 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员务必要全面详细勘测施工现场以及周边环境, 全面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结合相关的施工经验和目前的环境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设计单位在对整个项目制定整体设计方案时, 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结合其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情况, 制定相对来说最科学的规划方案, 将施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2) 增强人员环保意识,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施工单位注重普遍提升人员的环境保护认知, 让人员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提升施工人员的环保素质。在主动意识上为减少生态污染, 保障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主动意识提升之后, 施工人员就会从施工源头上进行把控, 环境污染便会得到有效控制。3) 构建更科学的生态工程系统。为了实现各层次物质的综合利用, 以及多级能量的循环, 在完成水利施工项目的同时并能够维护生态环境, 保证生态利益, 需要考虑自然环境情况, 优化系统结构, 构建更为科学可持续的生态工程系统。在实施整个工程系统时, 务必要恪守生态学原理, 切实优化信息流结构、能源结构、物资结构等多元结构。例如:水利施工过程中对存在的那些由不得已而进行的开山炸石之后所产生的沟壑来进行回填, 并且跟随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 来形成水利工厂能够与机械应用相结合的新型土地资源, 并将其运用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决策上来。

4 结语

将生态工程原理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是为了能够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和谐共存, 在水利工程正常的建设施工的同时, 能够好好保护施工当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施工作业时, 应该以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再结合当地的特殊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飞.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M].2013.

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篇三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4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00-02

近年来,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CFG桩复合地基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技术,因其费用低、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和适应性强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桩体材料采用碎石、砂(石屑)、粉煤灰、水泥等材料加水配合而成,目前常采用螺旋钻机或振动沉管桩机等设备进行成孔。桩体与桩间土及褥垫层三部分构成的承载力较高的CFG桩复合地基。

CFG桩适应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处理的地基土包括:杂填土、素填土、新近沉积土、淤泥、淤泥质土及一般承载力较低的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等。对高层建筑除了上述土层外,还包括一些承载力较高,但不能满足上部结构要求的黏性土、粉土、砂土或者用于控制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高层与裙房基础不设沉降缝),在高层建筑地基中也常采用CFG桩复合地基。

1 CFG桩复合地基原理

在CFG桩复合地基中,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是由CFG桩体、桩间土和褥垫层共同承担的。褥垫层将上部基础传来的基底压力或水平力通过适当的变形以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桩及桩间土使二者共同受力,同时桩间土由于桩的挤密作用提高了承载力,而桩又由于周围土体的侧应力的增加而改善了受力性能。下面就CFG桩复合地基中的桩体、桩间土和褥垫层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讨论。

1.1 桩的加固作用

1.1.1 对地基土具有一定的挤密作用

对于填土、松散粉细砂、粉土,由于振动沉管CFG桩的振动和侧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孔隙比减小,含水量降低,土的干密度和内摩擦角有所增加,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桩间土的承载力。

1.1.2 桩体的排水作用

CFG桩复合地基在成桩初期,因桩孔内和周边充填过滤性较好的粗颗粒填料,在地基中形成了渗透性能良好的人工竖向排水、减压的通道,使孔隙水沿桩体向上排出,可以有效地消散和防止振冲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高,加速地基的排水,这种排水作用不但不会降低桩体强度,而且可以使土体强度恢复并超出原土体天然承载力。

1.1.3 预震效应

CFG桩复合地基成桩过程中,振冲器以一定的振动频率或冲击水平向加速激振土体,使填料和地基土在提高相对密实度的同时获得强烈的预震。提高了砂土抗液化能力。

1.1.4 桩的置换作用

CFG桩中的水泥经水解和水化反应以及与粉煤灰的凝硬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结晶化合物,它能使桩体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大大提高,所以在荷载作用下,CFG桩的压缩性明显比桩间土小,因此,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附加应力,随地层的变形逐渐集中到桩体上,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大部分荷载将由桩周和桩端承受,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小,于是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比原有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

1.2 褥垫层的作用

1.2.1 减小和减缓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

当桩顶与基础间不设褥垫层,桩顶直接与基础接触的CFG桩对基础的应力集中和钢筋混凝土对承台或桩上基础应力集中现象类似,设计时需要考虑桩对基础的冲切破坏,造成基础尺寸的增加,如果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由于褥垫层产生应力扩散作用,使基底的应力扩散范围增大,相应应力集中减小。有试验研究表明:当厚度等于零时,桩对基础的冲切相当明显,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CFG桩对基础的冲切逐渐减小,当厚度大于300 nm时应力集中已经很小,设计时不考虑桩对基础的集中应力。

1.2.2 保证CFG桩共同承担荷载

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由于基础是通过褥垫层与桩和桩间土进行联系。故当基础承受荷载时先传给褥垫层,通过褥垫层传给桩和桩间土,由于褥垫层的存在,桩可以向上刺入。桩顶上的垫层材料在受压的同时会挤向周围桩间土,以保证在任一荷载下桩和桩间土始终参与工作,桩间土首先承受较多荷载并发生沉降变形。随着桩间土沉降的增大,桩间土会不断地将荷载通过桩侧摩阻力传递给桩。因此,褥垫层能保证桩间土在任意荷载作用下都始终参与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承载力。

当桩顶与基础间不设褥垫层,桩顶直接与基础相接触时,桩与桩间土的变形相同,由于桩的变形模量远大于土的变形模量,受荷载后,绝大部分荷载由桩承担,桩间土承担的荷载很少,随着荷载的增加,桩的沉降增加,此时,桩间土也承担了一定的荷载增量。

基础和桩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抗压强度小于桩的抗压强度,桩顶出现应力集中,由于褥垫层在受压时具有塑性,褥垫层中与桩接触的部分产生压缩量,其他部分也向下移动,压缩桩间土,使其发挥作用。褥垫层的作用就在于使基础传递的荷载通过其塑性调节作用将荷载传到桩间土,达到共同承担荷载的目的。

1.3 桩间土的作用

(1)承担竖向、水平荷载。

(2)对桩具有约束的作用,可以提高桩的承载力。CFG桩复合地基由于桩间土承受荷载,产生的正向压力,增大了桩周的摩阻力;从而桩端处围压增加,桩承受荷载的能力增加。

2 CFG桩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主要依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要求,确定桩长、桩径、桩间距、桩体材料强度等有关参数极为重要,试用实体工程作以下阐述:

2.1 工程地质条件

某小区住宅楼18层,基础埋深5.0 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由上到下可分为:①杂填土:褐黄、褐灰色,以粉土、建筑垃圾为主,层厚0.5~1.5 m,承载力为90 kPa;②粗砂:褐黄色,中密,层厚5.0~6.0 m,承载力为220 kPa;③粉土:褐黄色,稍密,层厚1.5~2.5 m,承载力为160 kPa;④中砂:褐黄色,中密,层厚1.0~2.0 m,承载力为180 kPa;⑤粉质黏土:褐黄色,可塑,层厚8.0~10.0 m。

2.2 地基处理方案

天然地基:基底持力层为②粗砂,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但软弱下卧层③粉土不满足设计要求。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制桩或其他桩型,不考虑天然地基承载力,造成天然地基承载力的浪费,这样造价也很高,最终决定采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

2.3 CFG桩的设计与计算

2.3.1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依据公式

取桩长L=6.0 m

Quk=3.14×0.40×(80×1.0+30×2.0+60×1.5+55×1.5)+800×3.14×0.22=492 kN

式中:u:桩的周长,m;

n: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qsik、qpk: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桩端端阻力标准值,kPa;

li:第i层土的厚度,m;

Ap:桩的截面面积。

2.3.2 处理后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满足设计要求

fspk=mRa/Ap+αβ(1-m)fsk=502 kPa>320 kPa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Ra: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α:桩间土强度提高系数,通常α=1;

β:桩间土强度发挥系数,取0.8;

m:面积置换率;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kPa。

2.3.3 设计参数的选取

(1)桩径:一般取350~600 mm。本工程选用400 mm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根据地质情况,选取第⑤层的粉质黏土层作为持力层,按照公式计算单桩承载力标准值为492 kPa。

(2)桩长:由于持力层为⑤粉质黏土,桩端井入持力层不宜小于二倍的桩径。桩长实际是6~8 m。

(3)面积置换率m及桩间距s:由m=d2/de2=0.087

式中,d:桩径;

de:影响半径de=1.33 ;

桩间距一般为3~6倍桩径,根据桩土面积置换率计算桩间距公式如下:

等边三角形布桩:s=d/1.05

正方形布桩:s=d/1.13

本工程三角形布桩,桩间距为1.2 m。

(4)桩体强度:

桩顶应力δp=Ra/Ap=492/3.14×0.22=3 917 kN/m2

桩体强度按≥3倍桩顶应力确定,即

R28>3δp=3×3 917=11 751 kPa。

(5)褥垫层:褥垫层虚铺0.23 m,夯实至0.20 m。

2.4 CFG桩的施工

本工程采用长螺旋桩机成桩工艺,待桩检测合格后,进行人工清槽,同时进行桩头剔凿处理。清槽时,严格监控桩顶标高。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3 结束语

(1)通过对CFG桩复合地基基本原理的阐述和论证,得出结论:CFG桩在地基加固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在CFG桩复合地基工程设计中,必须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来合理选取参数。

(3)CFG桩和桩基相比,可明显节约工程造价,因此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为在软弱地基土建设不同类型的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水工建筑开创了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军等.CFG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Basic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CFG Pile Composite Ground

li pei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CFG pile composite ground is expounded. The actions of CFG composite ground pile, soil near pile and bed cushion are introduced. An engineering example is given to indicate the application and rational parameter selection of this ground in engineering.

4.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篇四

(1) pdca循环原理

pdca循环(图1z204013),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方法。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确定任务目标,并按照pdca循环原理来实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

● 计划p(plan) 可以理解为质量计划阶段,明确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计划”是指各相关主体根据其任务目标和责任范围,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检验试验要求、质量记录方式、不合格处理、管理措施等具体内容和做法的文件,“计划”还须对其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权限审批执行。

● 实施d(do) 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计划交底目的在于使具体的作业者和管理者,明确计划的意图和要求,掌握标准,从而规范行为,全面地执行计划的行动方案,步调一致地去努力实现预期的目标。

● 检查c(check) 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不执行计划的原因。二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产出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对此进行确认和评价。

● 处置a(action) 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处置分纠偏和预防两个步骤。前者是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后者是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例题: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中,处置分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骤的工作内容是:( )

a.核对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b.评价计划执行的结果;

c.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d.信息反馈管理部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答案:c。

例题: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pdca的中文解释为( )

a.计划-实施-对比-处置;b.计划-实施-检查-处置;

c.计划-实施-对比-纠偏;e.计划-实施-检查-纠偏;

答案:b。

(2)三阶段控制原理

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 事前控制 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尤其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制订质量计划或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目前这三种计划方式基本上并用),都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有效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行动方案进行施工部署。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尤其是一些资质较低的企业在承建中小型的一般工程项目时,往往把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曲解成“以包代管”的模式,忽略了技术质量管理的系统控制,失去企业整体技术和管理经验对项目施工计划的指导和支撑作用,这将造成质量预控的先天性缺陷。

事前控制,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

例题:目前,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计划方式有( )

a.施工组织设计;b.质量控制计划;c.质量保证计划;d.质量管理体系;e.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答案:abe。

● 事中控制 首先是对质量活动的行为约束,即对质量产生过程各项技术作业活动操作者在相关制度的管理下的自我行为约束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去完成预定质量目标的作业任务;其次是对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自他人的监督控制,这里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管理者的检查检验和来自企业外部的工程监理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监控。

事中控制虽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大环节,但其关键还是增强质量意识,发挥操作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即坚持质量标准是根本的,监控或他人控制是必要的补充,没有前者或用后者取代前者都是不正确的。因此在企业组织的质量活动中,通过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来发挥操作者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质量控制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来达到。

● 事后控制 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订的行动方案考虑得越是周密,事中约束监控的能力越强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理想的状况就是希望做到各项作业活动“一次成功”、“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但客观上相当部分的工程不可能达到,因为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当出现质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持质量受控状态。

● 以上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实质上也就是pdca循环具体化,并在每一次滚动循环中不断提高,达到质量管理或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3) 三全控制管理

● 三全管理是来自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思想,同时包融在质量体系标准(gb/t19000一iso 9000)中,它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这一原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同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例题:三全控制管理中的“三全”是指( )质量控制。

a.全面;b.全过程;c.全员参与;d.全部。

答案:abc。

● 全面质量控制 是指工程(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形成。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而言,全面质量控制还应该包括建设工程各参与主体的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如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总包,施工分包,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任何一方任何环节的怠慢疏忽或质量责任不到位都会造成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例题:全面质量控制指的是( )

a.过程质量;b.工程质量;c.工作质量;d.原材料质量;e.半成品质量。

答案:bc。

● 全过程质量控制 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gb/t19000强调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按照建设程序,建设工程从项目建议书或建设构想提出,历经项目鉴别,选择,策划,可研,决策,立项,勘察,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个有机联系的环节,构成了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必须掌握识别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的过程有:项目策划与决策过程;勘察设计过程;施工采购过程;施工组织与准备过程;检测设备控制与计量过程;施工生产的检验试验过程;工程质量的评定过程;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过程;工程回访维修服务过程。

5.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篇五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火扑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

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即会燃烧或持续燃烧。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即会停止。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用水扑火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很高的汽化潜热,冷却性能很好。在用水灭火的过程中,水大量的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致使火焰熄灭、火势得到控制、火灾终止。水喷雾灭火系统(详见第三篇第四章)的水雾,其水滴直径细小,比表面积大,和空气接触范围大,极易吸收热气流的热量,也能很快地降低温度,效果更为明显。

二、隔离灭火

在燃烧三要素中,可燃物是燃烧的主要因素。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就可以中止燃烧、扑灭火灾。例如,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发挥冷却作用的同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开,从而可以灭火。再如,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火灾,在灭火时,迅速关闭输送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管道上的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输送,同时也打开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管道通向安全区域的阀门,使已经燃烧或即将燃烧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转移。

三、窒息灭火

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实施工作时,喷出的水滴吸收热气流热量而转化成蒸汽,当空气中水蒸汽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这也是窒息灭火的应用。

四、化学抑制灭火

由于有焰燃烧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即可使燃烧中止。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化学抑制法灭火,灭火速度快,使用得当可有效地扑灭初期火灾,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但抑制法灭火对于有焰燃烧火灾效果好,对深度火灾,由于渗透性较差,灭火效果不理想。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采用抑制法灭火的灭火剂与水、泡沫等灭火剂联用,会取得满意效果。

本章思考题

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

2.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有哪些?

4.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参考文献

[1]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词术语符号分技术委员会。GB/T4968-2008.火灾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2朱耀辉。现代消防知识问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一卷):总论,消防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10.[4]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邢法室,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 /T’5907。1-2014.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6.水库防洪调节计算的基本原理 篇六

1.水库泄洪建筑物泄流能力分析

水库通过泄洪建筑物泄洪,不同泄洪建筑物的泄流能力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对溢洪道和泄洪洞的泄流能力作简要分析,详细分析请参考《水力学》等有关资料。

(1)溢洪道

溢洪道所能通过的流量,主要决定于溢流堰的堰顶水头、宽度和堰型。当溢流堰的堰顶水平长度大于堰顶水头h的10倍时,按明渠水流计算;若在2.5~10h之间,按宽顶堰计算;而在0.67~2.5h之间,且具有光滑的曲线外形时,则按实用堰计算。一般中小型水库的溢洪道,常常设计为宽顶堰或实用堰,其泄放流量q按下式计算:

(8.2-1)

式中:q为下泄流量(m3/s);B为溢流堰堰顶净宽(m);h0为计入行进流速的堰上水头(m),量系数,一般v0忽略不计,故h0= h。M为第二流,宽顶堰取1.42~1.70,实用堰取大于1.77,而大中型工程的M值,需要通过模型试验确定。

(2)泄洪洞

深水式泄洪洞(或泄流底孔)一般设闸门控制,而且位置较低,它的下泄流量q按有压管流(孔流)计算,即:

(8.2-2)

式中:q为下泄流量(m3/s);h0为计入行进流速的计算水头(m),非淹没出流时,h取上游水位与泄洪洞出口中心处高程之差,淹

没出流时,则取上下游水位差。ω为泄洪洞出口横断面的过水面积(m2);M为流量系数,可根据淹没出流或非淹没出流查水力学手册或做试验确定。

2.水库防洪调节计算基本原理

(1)水库的水量平衡方程

在某一时段Δt内,入库水量与出库水量之差等于该时段内水库蓄水量的变化量,如下图所示,以式(8.2-3)表示,称为水库的水量平衡方程。

(8.2-3)

式中:Q1、Q2分别为计算时段初、末的入库流量(m3/s);q1、q2分别为计算时段初、末的出库(下泄)流量(m3/s);V1、V2分别为计算时段初、末的水库蓄水量(m3);ΔV为V2和V1之差(m3),即时段Δt内水库蓄水量的变化量;Δt为计算时段(s),一般取1~6h,需化为秒数。

水量平衡示意图

计算时段Δt的长短视入库流量的变化程度和调洪计算的精度而定。陡涨陡落的中小河流,Δt可取短些;流量变化平缓的大河流,Δt可适当取长。Δt取值时,注意不要把洪峰流量Qm漏掉。

一般情况下,入库流量过程Q~t为已知,则方程式(8.2-3)中Q1、Q2为已知数,时段初的下泄流量q1和水库蓄水量V1可由前一时段求得,则q1、V1也为已知数。Δt按上述情况选取,而q2和V2是两个未知数,故方程式(8.2-3)不能独立求解,还须建立第二个方程。

(2)水库蓄泄方程

水库通过泄洪建筑物泄洪,该泄量就是出库流量。在泄洪建筑物型式、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泄流量取决于水头h,即q=f(h)。当水库内水面坡降较小,可视为静水面,此时,h只是水库蓄水量V的函数,即h=f(V),故下泄流量q又可写成蓄水量V的函数式,此式称为蓄泄方程,以式(8.2-4)表示,即:

(8.2-4)

于是,可列出如下方程组求q2和V2。

(8.2.5)

该方程组概括了水库防洪调节计算的基本原理。进行调洪计算,实质上就是求解这个方程组。当已知Q1、Q2和时段Δt初的q1、V1,利用上述方程组,便可求出时段末的q2和V2。由于水库形状极不规则,很难列出q=f(V)的具体函数式。进行调洪计算时,只能借助于库容曲线Z~V,以库中水位反映出泄流水头h,以库容V反映出蓄水量w,将q=f(V)用列表或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在水库规划设计阶段,根据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或下游防洪标准,按第5章所介绍的方法,可推求出设计洪水流量过程线。因此,对调洪计算来说,入库洪水过程及下游允许水库下泄的最大流量是已知的。拟定几个比较方案后,水库的汛期防洪限制水位、泄洪建筑物的型式和尺寸也是已知的。于是,调洪计算就是在这些初始的已知条件下,推求下泄洪水过程线、拦蓄洪水的库容和水库水位的变化过程。在水库的运行中,调洪计算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基本上也与上述相似。

7.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篇七

关键词: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网站建设

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一般能在网站上获得供求信息(如化工,服装等行业产品信息等)从而达成交易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如具体的各类产品的供求信息网站也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网站,真正的目的是双方不曾谋面从而以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成功从事各种商贸活动。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在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在规模和实际运作中不断成熟和增长,但其开发水平仍然因各种因素的局限而处于网站建设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得不到充分保证,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状况。具体来讲,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网站不能清晰地反映企业所能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全面情况;主题不突出,内容不完整,不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网站建设缺乏搜索引擎优化意识;片面理解搜索引擎优化;忽视网站可用度和可信度建设;网站内容更新不足等。

如何建立一个经济、实用、安全、高效、稳定的电子商务网站,是每一个商家或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而软件工程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软件危机”而提出的。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软件。实践证明,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和设计能有效地克服软件危机的大规模发生,从而达到提高软件的生产率及其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以及用户的满意程度的目的。

因此,本文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过程。

二、软件工程基本理论

为使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简单化,软件工程提出了“生存周期”的概念。软件的生存周期从时间的角度对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将软件的整个计划、开发和运行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并针对各阶段的特点展开工作,从而降低软件的开发难度,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从软件项目需求定义直至软件经使用后废弃为止,跨越整个生存周期的系统开发、运作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软件生存周期的不同划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我们以瀑布模型为基础,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活动,包括:制定开发计划,进行需求分析和说明,软件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瀑布模型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强调了阶段间的顺序性与依赖性: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且每个阶段的结束必须以相应的文档作为阶段结束象征。强调了软件开发过程中推迟实现的观点:软件开发在编码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与设计工作,如果急于求成,过早地考虑程序代码的实现,往往会导致大量返工从而带来灾难性后果。强调了软件开发中保证质量的观点:每个阶段都必须包含相应的文档,文档未完成视为阶段未完成;每个阶段都要对文档进行复审,以尽早发现问题,如果复审未通过必须返回到前一阶段进行甚至更前面的阶段返工。

三、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特殊的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除应具有传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所有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围绕企业营销的目标来展开。首先应确定建设网站的主题和目的,确定网站设计的最终目标及总体指导方针。它包括:网站目标定位、网站信息内容确定、网站客户定位、网站盈利模式的设定、网上购物流程的设定、客户付款方式的设定、物流配送作业处理的设定、网络广告促销计划。结合软件工程中生存周期的原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可按系统规划(规划商务模式,确定体系结构)、系统开发实施阶段(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结构确认、系统平台搭建、应用软件开发、软硬件系统集成、系统测试、实施计划于人员培训)、运行/维护阶段步骤进行。

其中,系统规划阶段是整个电子商务网站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它是整个系统建造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实施的基本依据。这一阶段中需要确定企业未来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及其体系结构。

系统开发实施阶段则要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整个商务系统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完成应用软件系统的编码,最终将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软件和各种平台集成在一起,完成电子商务系统的上线运行准备。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需求分析,通过对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企业的需求,明确电子商务系统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为系统结构的确认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明确了利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开发电子商务网站的过程,并且清楚地看出:要开发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必须利用软件工程原理,分阶段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实施,才能在网站的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提高其稳定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用户满意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淼.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8.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分析 篇八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设计原则;分析

一、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我们也应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人类兴修水利工程的种种人为活动致使河流的多样性、流动性和连续性发生改变,水域的水温、水深、自流水边界、水域流速等自然规律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对这些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兴修时,应全面把握生态系统健康与社会经济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分支,首先要遵守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保证工程安全性是任何水利工程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深入实际,充分考察水体的水质、水流等基本情况,进而充分考虑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对泥沙的堆积和搬运作用,同时还应全面把握河道走势的自然规律等。只有保证了工程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设施的安全,才能确保建筑物持久地发挥其功能。在保证了工程安全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对工程的经济性进行合理分析,力求实现资金投入最少、经济小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二)保证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

相关调查显示,一个地区的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能够影响其生活群落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多样,当地的生物种类也会日渐丰富,食物链的组成也将更复杂,这样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越强。如果我们兴建的水利工程致使该流域内的水体内部环境日趋单一化,那么,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减少、食物链结构逐渐简化、生态系统日趋单一化,造成水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自然净化能力逐渐下降,并逐步丧失其基本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河流的近期及远期的水文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进而对设计草案组建数学模型,对其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从而保证水利设施的兴建能够拥有足够的丰富多样的环境,进而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除了要保证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也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在这一方面,人工建筑物所起的作用则十分有限,只有自然因素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所形成的生态圈才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绝对化的人为力量,应充分将人为力量与自然的影响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功能和自组织功能,从大自然中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良好的合力结构。这样,不仅仅可以取得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方面的成效,还能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降低工程造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确保河流生态系統的整体性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体常被人为地划分成不同功能且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影响了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极大地降低了水体内不同小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及物质交换速度,从而人为地破坏来河流生态形同的稳定性和整体性。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应充分掌握施工流域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尽最大限度地保持并恢复水体的原始状态,确保河流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受到外力的破坏,而不能仅仅是在工程结束后,单纯地对河道水文系统进行修复或是只对河岸的植被进行修复。

(五)确保建立完善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水利设施之间的反馈机制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以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为主要参照物,并充分利用生态学可的相关理论和环境工程的先进技术,力求打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系统,从而保证工程设施内部的各自然要素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环境自发地进行活动,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河流水体的质量。通常这种自发活动的方向不是单向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一种“反馈调整”的设计方法,也就是说,在设计方案执行之后,仍旧需要对水体的环境进行长期的监督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三、生态水利工程面对的新问题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生态目标,同时还要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实用性,所以,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需要不断地去适应日趋完善的评价标准以及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同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必能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点。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由于经验积累问题上的不足,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9.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的论文 篇九

近百年的现代学校语文教育效果不佳,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研究这个特点,并依此制定策略与实施。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讲,主要有六个:

第一、“发面”原理

这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第一大原理。过去北方人发面,不用酵母粉,而是用“面肥”。它是上一次发面特意留下来的一块活酵母。和面的时候把它搋进去。当时不见什么效力,过上几十分钟,面就发起来了。学语文也是如此。人在幼年期、儿童期、少年期记忆力非常强,而理解力却很弱。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逐渐变强了,相反记忆力却在减弱。因此学习语文就要在小学、初中阶段多多阅读、背诵一些精美的语料。尤其是背诵,这个时候不必要求他们全部理解,应充分利用儿童记忆的最佳期,能记多少就记多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理解就不理解,囫囵吞枣就囫囵吞枣吧,吞下去就行。就像发面一样,当时没有什么明显作用,但是若干年后就会“发”起来,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地变得文从字顺,晓畅通达。语文学习远期效应这个规律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早就掌握并运用纯熟。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陆世仪曾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

自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使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必不能诵读矣。”这个道理讲得多么透彻啊!可惜自从戊戌变法以来,现代学校的语文教学把古代的这些优秀传统全部抛弃了。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大反“死记硬背”,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一棍子打死。其实,小学到初中这一段主要是积贮语料、搋“面肥”的时候,不应该提倡“理解以后再记忆”。学生只要多读多背就行。现在的语文课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分析课文,结果事倍功半,把时间都让教师给占了。该背诵的东西没背多少,不该记的东西,如老师分析课文的答案等,倒装了一脑袋:这真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不能“近视眼”。眼前懂得少一点没有大碍,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语文能力自会有个“飞跃”。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大规律,万万不能违反。谁违背它,谁就要受惩罚。我们现代学校语文教学为什么效果不佳?最大的失误就在这里。

第二、“难易不序”原理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如何安排?很多人一想到它,头脑里立刻就跳出“循序渐进”这个念头。于是,很多语文改革者便冥思苦想,孜孜以求,费尽心力想要找到语文教育应如何渐进的“序”。然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循序渐进”果真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对它连一点怀疑都不行吗?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学大多是这样讲的。语文教育自然也就人云亦云。这个观念太深入人心,太根深蒂固了,人们习以为常,对怀疑它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这是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误区。学习并不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循序渐进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语文学习即是如此。比如,现今的语文教材编者认为文言难,所以就安排到后面,白话文易,就安排到前面。小学只有三十多首古诗,初中才有三十来篇古文,高中多一点,约有五十多篇文言文。实际上,古文学习需要背诵,年龄越小才越好。这个顺序就应该是倒的,由难到易为对。再一个是小学教材,低年级以识字、识词和句的教学为主,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主,高年级才进入篇的教学。“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这个顺序完全是编者主观上的臆想。儿童学习母语,五六岁的幼儿期学习口语时,就已经掌握了它的基本语法规律。因此,根本不必像学习外语一样,由一句句的话开始,到一段段的话,再到一篇篇的文章。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情,偏偏给拉成了六个年级。这样的循序渐进怎么不少慢差费呢?古代蒙学教育,一上来的集中识字就是编成“篇”来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如此。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速成。现行教材的这个序又是不妥当的。它应该采用跳跃式的“序”,而不能一点点地、爬行式地“渐”进。由此看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两个主“序”都有问题。语文教学是有“序”的,但是这个“序”却不一定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语文教学要有效率,就得寻找自己独特的“序”。“难易不序”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

第三、“不求甚解”原理

陶渊明先生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借过来,用于表述语文教学的一个规律,十分恰当。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心力飞速发展的成长期。学习语文,有很多东西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里面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些难点,不一定非得马上就解决。有的时候跳过去,不必管它,接着学别的文章。看着看着,读多了,这个难点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开了。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搞繁琐哲学,不能形而上学。教语文课别斤斤计较,抓住一点纠缠不休。否则,执著于小的芝麻,就会把大的西瓜丢掉。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高跟这个“力求甚解”有很大关系。许多教师把一篇课文肢解万段,编出大量的问题,掰开揉碎,分析来分析去,惟恐学生有一点遗漏,有一点不明白。这样的教学,必然侵占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学生读的少了,背诵的少了,他的语文能力怎么能快速进步呢!

更何况语言文学的东西历来就有“诗无达诂,文无定解”的说法,每个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非要学生完全接受统一的观点,这就是强加于人,就是抹杀个性,抹杀创造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不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当适可而止。

第四、书面语发展原理

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于是,人们就此又产生了一个误解:读写是书面语能力,听说则是口语能力。包括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在内,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也是模糊不清的。其实,无论听说还是读写,需要发展的都是书面语能力。因为,儿童学习母语的幼儿期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语,上学以后主要是书面语的`发展问题了。听和说,是口头交际,但它使用的语言却不一定是口语;反之,读和写,是书面交际,但它所用的语言也未必是书面语。听说读写是指的言语行为,而口语和书面语指的是语言形式。两者有一致的时候,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完全一致,它们不是一回事。口语和书面语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当中,都是有区别的。汉语也一样。儿童学习口语的时候,是他言语能力发展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学校学习书面语,那就是高级阶段了。汉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大体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发音方面。

口语是方言,书面语是普通话。第二、词汇方面。口语的词汇范围狭窄,主要是日常生活的词汇,总量也少。同时它的很多词语是方言土语,其交际作用受到地域的限制。第三、语法方面。口语由于有语境的辅助,所以它的语法比较简单、宽松、不规范。而书面语的语法相对则复杂、严格、规范化。如果从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角度具体地讲,这个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主要有七点差异:(1)

口语的一般词汇量少。书面语的一般词汇量大,特别是同义词、反义词丰富。(2)口语冗余度大,允许出现大量的哕嗦、重复。

口头语、插入语及多余的重复成分比比皆是。书面语则要求精练、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这种现象。(3)口语语序不严格,可以颠三倒四,语言成分的位置不固定。书面语各种语言成分的位置是确定的,不允许随意出现倒装。(4)口语有语境的帮助,允许任意省略。书面语成分省略是有条件的,不能有随意性。(5)口语的句子,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很少有齐备或重叠使用的现象。而书面语,尤其在议论文体中,则普遍存在。(6)口语用“意合法”组织复句,不使用关联词。书面语复句一般都用关联词语。(7)口语中复句使用得很少,关联词语数量也少。书面语中复句使用得多,关联词语总量也大。儿童上学以后,学习写字、阅读,那么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主要就是在这七个方面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现行的中小学大纲和教材之所以不很成功,就是没有按它办事。

第五、“先用后理”原理

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语文课程涉及很多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理论,最主要的大约就是语法、修辞、逻辑了。这些都属于归纳性的理论。它们的那些原理、法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思维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要想明白这些抽象的“理”,就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在这里,学习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层面的活动,而懂得理论则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基础之上的理性的活动。所以,中小学语文课不能上成语言、文学理论课,而只能是在语言、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课、应用课。不讲或少讲语言理论,却要让儿童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讲这些“语、修、逻”的,可它的教学效果却很好。比如,蒙学要“作对”,就是学习词语、语法、修辞、逻辑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认真研究,加以继承。近百年的语文教学,总是想让学生“先明理,后会用”,实在是南辕北辙,走了一条弯路。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非得按照“先用后理”原理来安排课程内容不可。而且,最好是往后放,高中阶段讲一点就算了。千万不要像现在这样,死抠许多语修逻的名词术语,结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却提高不大。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必须改掉的。

第六、“八股文”原理

“八股文”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就被废除了。它作为封建王朝考官取仕的选拔制度当然是有害的,理应取缔。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语文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察,“八股文”却并非一无可取。“八股文”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议论文的模式。它把“代圣人立言”这种议论文规定出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套路,要求学生“照着曲子填词”。用这种方法去考试、选拔官吏当然不科学,考不出学生的创造性,鉴别不出人才。但是如果从教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看,却大有好处。小孩子学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式化”则是模仿学习的最佳途径。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去“套”写文章,可以让学生“入门”阶段变得容易起来。虽然开始会有些生搬硬套,显得僵化可笑,但是“套”来“套”去,由生变熟,他就会驾轻就熟,生发出许多创造性来。“八股文”教育尽管培养不出“李白”“杜甫”,可是受教育者却很少有“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为什么效果不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继承“八股文”教育的合理内核——“模式化”教学的缘故。实际上,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许多采用“模式化”教学的地方,都获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比如,现在经常受到人们批评的应用文教学。过去有一种书叫做“尺牍”把常用的应用文设定出一些“套词”,让初学者去照猫画虎地“套”用。一开始当然写不太妥帖,但是“套”长了自然而然就运用自如了。现在的应用文教学抛弃了这个好传统,于是有些人学问很大,可在这方面却每每闹出笑话来。这就是“八股文”教学原理的一个有力的反证。再比如写字教学。如今的中小学生字写不好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历史上的情况不是这样,小孩子习字先“描红”,即拓“仿影”。“描红”差不多了,才“临帖”,通常“临”颜、柳、欧、赵四体。这四体是什么?不就是书法的四种基本“模式”吗?初学书法不能提倡什么创造性,就是临摹四大家的“八股”。什么时候临帖过关了,创造不创造那就看学习者个人的禀赋了。这种“模式化”习字教学,虽然大多数人并无创新,但是写的字有体有式,总比现在的“螃蟹爬”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八股文”原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遵循它与不遵循它,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是“一纲多本”,

10.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篇十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1从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说起 经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凡称得上资源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如果资源不稀缺,就没必要谈它的经济性了.

作 者:崔源声  作者单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100083 刊 名:新世纪水泥导报 英文刊名:CEMENT GUIDE FOR NEW EPOCH 年,卷(期): “”(z1) 分类号:F06 X11 关键词: 

11.冷焊粘接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 篇十一

[关键词]冷焊粘接 表面特征 浸润 冷焊粘接理论

前言

传统的焊接技术为热焊接,零件容易产生热应力,同时对人体的伤害很大,虽然大规模的修复采用机器人焊接,但机器人价格昂贵,小批量修复和单件修复不可能应用机器人,只能采用人工焊接,这和以人为本的政策是相悖的,针对上述情况,“冷焊”技术随之产生,也称为化学粘接技术,是指采用化学粘合材料(胶粘剂、固持剂、修补剂等)实现连接、固持功能的一项新技术。与焊接技术不同,因为它通常在常温下施工,不需要专门设备和能源,随意性强,对人体伤害小,因此被称为“冷焊”技术。

1.冷焊粘接的一般过程

在粘接之前,先要对被粘物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将准备好的胶粘剂均匀地涂敷于被粘物表面上,接着便是胶粘剂扩散、流变、渗透、合拢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固化。当胶粘剂的大分子与被粘物表面的距离小于5A时,则会彼此相互吸引,产生范德华力或形成氢键、共价键、配位键、离子键等,加上渗入孔隙中的胶粘剂固化后生成无数的小“胶勾子”从而完成了粘接过程。一般来说,粘接过程包括表面处理、涂胶、合拢、固化,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

2.被粘物表面特征

对于被粘接的表面来说,粘接作用仅发生在表面及其薄层,因此,被粘物的表面性质和表面特征对粘接接头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被粘物的表面层性质同材料有关,而被粘物表面层的性质同它的内部又不相同。例如金属的表面总是带一层氧化皮,氧化皮的性质又各不相同,铁锈结构疏松,强度很差;铝的自然氧化膜结构比较致密,但是粘接活性很低,粘接强度不高。

任何被粘物表面在微观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粗糙度,由于加工方法不同粗糙度的大小和形态又各不相同,对于粘接表面一定的粗糙度,将有利于粘接强度的提高,因此,粘接之前被粘物表面一般都用机械的或其他的方法打毛。

此外,被粘物表面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油污,这种带有油污的表面是不利于粘接的,未经处理的表面进行粘接,胶层和零件表面的结合强度是很低的。

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结合强度,对被粘物表面层的性质和特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粘接之前,被粘物都要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化表面,所谓净化表面就是除去被粘物表面上不利于粘接的杂质,如油污、氧化皮、水珠等,净化程度视胶粘剂的种类而不同,一般结构胶粘剂都要求彻底去油,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可以在油污表面上使用的胶粘剂;又如,一般胶粘剂对水分都比较敏感,在潮湿表面粘接性差,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在潮湿表面粘接甚至水中固化的胶粘剂。

另一类表面处理是改变零件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些金属表面必须通过表面处理进行活化才能得到良好的粘接性能,许多塑料如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的表面也必须通过适当的处理,才能获得较高的粘接强度。

3.胶粘剂对被粘物表面的浸润

为了获得优良粘接接头,胶粘剂应与被粘部位的表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使胶粘剂充分浸润被粘表面,如果浸润不完全,就会有许多空隙出现在界面中,在粘接接头承受外力作用时,这些空隙的周围就会发生应力集中致使强度大大下降。

胶粘剂对被粘表面的浸润情况与胶粘剂的性质、被粘表面状况、材料的性质及粘接过程中的工艺条件有关。

当一滴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后,接触面自动增大的过程,即所谓的浸润,它是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发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固体表面可以分为两大类,金属和一般无机物的表面能在0.1J/㎡以上,称为高能表面,一般胶粘剂都能在高能表面上展开。而塑料类有机物表面的表面能比较低,称为低能表面,胶粘剂对低能表面的浸润性不好。

在实际工作中,胶粘剂对一些高能表面浸润不好的情况还是常常会遇到。这里存在一个浸润速度问题,浸润速度受胶粘剂的粘度影响很大,低粘度的胶粘剂几秒钟之内就能充分浸润零件的表面,高粘度的胶粘剂往往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胶粘剂对被粘物的浸润有些情况下在固化前就完成了,有些情况下浸润在固化过程中进行。胶粘剂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因此配胶时要注意粘度问题,比如在夏天气温比较高,胶粘剂的粘度较低,有利于浸润。而到了冬天,气温较低,胶粘剂的粘度随之增大,不利于浸润,所以在冬天采取一定的加温措施,降低胶粘剂的粘度,从而改善浸润性。

4.冷焊粘接理论简介

胶粘剂对被粘物的浸润只是粘接的前提,它们之间必须形成粘接力,才能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粘接力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对粘接机理已经进行了相当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论采解释粘接本质,目前有如下几种比较公认的理论。

(1)机械结合理论

机械结合理论是最早提出的粘接理论。任何物体表面即使宏观上用肉眼看起来十分光滑,但放大起来看还是十分粗糙,遍布沟痕,有些表面还是多孔性的,胶粘剂渗透到这些凸凹不平的沟痕或孔隙中,固化后在界面区产生了啮合力,这些情况类似于木箱边角的嵌接,钉子与木材的接合或根植入泥土的作用。机械连接力本质是摩擦力,在粘接多孔材料、布、织物及纸等时,机械作用力是很重要的。

(2)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类似吸附現象的表面过程,胶粘剂中的有机大分子通过链段与分子链的运动逐渐向被粘物表面迁移,极性基团靠近,当距离小于5A时,能够相互吸引,产生分子间力,也就是所谓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形成粘接。

分子间作用力是粘接力的最主要来源。它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粘接体系中。

吸附理论正确地把粘接现象与分子间的作用力联系起来。但早期的吸附理论过于强调了粘接力和胶粘剂极性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非极性聚合物能够牢固粘合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必要孤立地研究粘接强度与极性的关系。胶粘剂的极性太高,有时会严重防碍浸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

(3)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认为分子或链段的热运动(微布朗运动)产生了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之间的互相扩散,从而使一个物体的分子跑到另一个物体的表层里,另一物体的分子也跑到这个物体的表层里,中间的界面逐渐消失,相互“交织”而牢固地结合。

扩散理论在解释聚合物的自粘作用方面已得到公认,但对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粘接,是否存在穿越界面的扩散作用,目前尚在争议阶段。

(4)化学键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而在界面上形成化学键结合,像铁链一样,把两者牢固地连接起来。因为化学键能比分子间力要大l-2个数量级,所以能获得高强度的牢固粘接。化学键力包括离子键力、共价键力、配位键力。离子键力有时候可能存在于无机胶粘剂与无机材料表面之间的界面区内;共价键力可能存在于带有化学活性极团的胶粘剂分子与带有活性基团被粘物分子之间。

(5)静电理论

静电理论认为胶粘剂和被粘物之间存在双电层,由于静电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粘附力。

当金属与高分子胶粘剂密切接触时,由于金属对电子的亲合力低,容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对电子亲合力高,容易得到电子,故电子可以从金属移向非金属,使界面两侧产生接触电势,并形成双电层,双电层电荷性质相反,从而产生了静电引力。总之,当胶粘剂与被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接受体与供给体的组合形式时,都可能产生界面静电引力。

在干燥环境中从金属表面快速剥离胶层时,可以用仪器或肉眼观察到放电的光、声现象,证实了静电作用的存在。但静电作用仅存在于能够形成双电层的粘接体系中,因此,不具有普遍性。

上述是产生粘附力的五种理论,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在各种产生粘接力的因素中,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普遍存在于所有粘接体系,其他作用仅在特殊情况下成为粘接力的来源。

12.论轨道电路的基本原理 篇十二

我国铁路在新中国建立前采用的轨道电路传输信息少、分布也极不平衡, 但新中国建立后从50年代中期开始轨道电路技术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传输的信息量增加, 而且它的使用已遍及全国铁路各线, 构成了我国铁路信号技术法阵的基础。我国的轨道电路发展分为直流轨道电路, 交流连续式轨道电路, 以及交流计数电码、移频、高频轨道电路 (包括计轴设备) 、无绝缘轨道电路等几种。

一、直流轨道电路

直流轨道电路分为普通直流轨道电路和直流脉冲轨道电路。

㈠普通直流轨道电路

随着铁路的发展, 由于它抗干扰性差, 继电器不能集中管理, 所以使用较少, 已逐步被交直流轨道电路所取代。直流轨道电路没有绝缘被损防护功能, 抗干扰性能差, 受直流电气牵引电流的干扰, 不能正常工作。

㈡直流脉冲式轨道电路

直流脉冲式轨道电路的轨道继电器为桥式磁系统的偏极继电器, 它的衔铁材质性能差, 接点弹力容易变化, 继电器工作不够稳定, 以后改为极性保持式轨道继电器。这种轨道电路结构简单, 传输距离较远, 缺点是抗干扰能力差。

二、交流连续式轨道电路

交流连续式轨道电路又分为交直流轨道电路、驼峰轨道电路、阀式轨道电路、25HZ轨道电路和相敏轨道电路。

㈠交直流轨道电路

我国在主要车站修建了电气集中连锁, 轨道电路用的是N-8型交直流轨道电路和二元二位式轨道电路。

㈡驼峰轨道电路、阀式轨道电路与25HZ长轨道电路

JW-2型驼峰轨道电路应变速度较慢, 调整困难, 不甚适合驼峰轨道电路的技术要求。阀式轨道电路主要为了节省电缆, 对牵出线, 接近区段的安全、平交道口设计道口信号。25HZ长轨道电路实质上也是二元二位式轨道电路, 不同点是信号频率为25HZ。在自动闭塞区段, 轨道电路采用二元三位式相敏轨道电路, 轨道继电器接点有3个位置, 所以以它为基础修建的自动闭塞无需架空线, 就可实现三显示自动闭塞。

三、交流计数电码轨道电路

㈠交流计数电码轨道电路

我国为了解决与自动闭塞相配套的机车信号和得到较好的轨道电路传输特性, 从原苏联引进了交流电码轨道电路, 它采用63型译码器, 其中的轨道电路为了防止牵引电流干扰, 采用了75HZ交流计数电码轨道电路。

㈡移频轨道电路

移频轨道电路能够适应地上和地下、电化与非电化区段通用的自动闭塞制式, 确定了以移频作为主攻方向。

㈢计轴设备

它是用计轴方式来检查分界点间线路空闲状态的一种设备。

㈣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

这种轨道电路是利用并联在钢轨两端的LC谐振槽路和一小段钢轨电感利用相邻区段发送不同频率, 构成的电气绝缘节。它不但可以检测列车, 而且可由钢轨线路向超速防护系统发送速度级别信息。

㈤ZPW-2000A型 (即UM2000) 无绝缘轨道电路

ZPW-2000A型无绝缘轨道电路是我国在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提高系统安全性、系统传输性能及系统可靠性的技术再发展。ZPW-2000A型无绝缘轨道电路在轨道电路传输的安全性、传输长度、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性价比、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四、轨道电路的基本原理

㈠JZXC-480型轨道电路原理

JZXC-480型轨道电路是非电化区段使用的一种非电码化安全型交流连续式轨道电路, 这种轨道电路构成简单, 电路采用干线供电方式, 由信号流引出一对或两对电缆向各轨道区段送电端轨道变压器BG5供电, 由受电端1:20的BZ4升压变压器升压后送到室内JZXC-480型继电器。JZXC-480型轨道电路一送一受只有送端串有可调电阻, 一送多受时各受电端都加一只电阻, 送电受电端电阻均为2.2/220W型。

㈡25HZ相敏轨道电路原理

25HZ相敏轨道电路是电力牵引区段较为常用的一种轨道电路, 它也可用于非电气化区段, 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轨道电路制式。由于25HZ相敏轨道电路采用低频传输, 终端设备采用相位签别方式, 且频率限位25HZ, 因此具有相对传输损耗小 (即轨损小) 、执行设备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缺点是设备故障点多, 工作电源需两种 (局部110V及轨道220V) 。

㈢UM71轨道电路原理

道渣电阻越小, 两根钢轨间的电导 (电阻的倒数称为电导) , 是表征材料导电能力UM71轨道电路是通用调制的电气绝缘的轨道电路, 它是由发送器EM在编码系统指令控制下, 产生低频调制的移频信号, 经过电缆通道、匹配单元TDA及调谐单元BA, 送至轨道, 从送电端传输到受电端调谐单元BA再接收端的匹配单元, 电缆通道将信号送到接收器RE中, 接收器将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放大后, 动作轨道继电器, 用以反映列车是否占用轨道电路。钢轨上传输的低频信息, 经机车接收线圈接收送给TVM-3000系统, 供机车信号、速度监控使用。

㈣ZPW-2000A型无绝缘轨道原理

1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十三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书鼓励学生去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就有效课程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里要揭示的基本原理,将从定义四个基本问题开始,它们正是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即: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标语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2、如何有效的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3、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包括五点: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经验: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第二项原则是,这些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第三项有关学习经验的基本原则,是指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及立即所能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四项一般原则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目标。第五项原则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我们不仅有必要认识到学要将学习经验组织起来已达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同时需要确定主要要素,将它们作为这些学习经验的组织线索,而且要指出将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

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我们已经讨论了选择和形成教育目标,以及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所涉及的操作步骤,这样看起来我俄每年似乎已经完成了对课程编制的分析。虽然前面讨论过的那些步骤已经为学校每日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计划,但这并不构成一项课程计划的完整周期。评估也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步骤。

学校和学院教师如何进行编制课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一直是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处理制订教学计划的问题,检查了教学计划的目标、功能和结构,从而对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是,在重新编制课程时,本书还没有具体关注特定学校或学院可能会以审美方式来运用该理论基础。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当全校教师都认为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教学计划时,这种应用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之下,虽然并不期望对整个课程进行重建,但还是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理论基础来系统地解决课程计划的部分内容。

14.冲裁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篇十四

(一)简单冲裁模即敞开模

1、定义:它是指在一次冲裁中只完成冲孔或落料的一个工序。

2、简单冲裁模按其导向方式可分为:

(1)无导向单工序模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重量轻、尺寸较小、模具制造容易、成本低廉。但冲模使用安装时麻烦,模具寿命低,冲栽件精度差,操作也不安全。

无导向简单冲模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形状简单、批景小或试制的冲裁件。

(2)导板式简单冲裁模 模精度高、寿命长、使用安装帧、操作安全,.但制造比较复杂。一般适用于形状较简单、尺寸不大的工件。

(3)导柱式简单冲裁模由于这模具准确可靠,能保证冲裁间隙的均匀,冲裁的工件精度较高、模具使用寿命长A而且在冲床上安装使用方便,因此导柱式冲裁模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冲模,适合大批量生产。

(二)连续冲裁模

1、连续冲裁模的定义:按一定的先后程序,在冲床的滑块的一次到和中,在模具的不同位置上,完成冲孔,落料导两个的上的冲后工序的冲裁模,又称及进模或跳步模。

2、连续冲裁模的定位原理可分为:导正销定位原理、侧刃定距原理

(三)复合冲裁模

1、复合冲裁模的定义:在部床滑块的一次行程中,在冲模的同一工位上同时完成内孔和外形两种的上工序的冲裁模,

2、复合冲裁模按结构可分为:正装式复合模、倒装式复合模

二、我们请看看这三种模具的比较表

无导向单工序模

冲模的上模部分由模、凸模组成,通过模柄安装在冲床滑块上。下模部分由卸料板、导尺、.凹模、下模座、定位板组成,通过下模座安装在冲床工作台上。上模与下模没有直接导向关系,靠冲床导轨导向。

导板式简单冲裁模

上模部分主要由模柄、上模板、垫板、凸模固定板、凸模组成。下模部分主要由下模板凹模、导尺、导板、回带式挡料销、托料板组成。这种模具的特点是上模通过.凸模利用导板上的孔迸行导向,导板兼作卸料板。工作时凸模始终不脱离导板.以保证模具导向精度。因而,要求使用的压力机行程不大于导板厚度。

这种冲模的工作过程是:条料沿托料板、导尺从右向左送科,首次冲裁时使用临时挡料销定位,首次冲裁以后再往前送料,搭边越过活动挡料销后.A再反向拉拽条料,使挡料销后端面抵住条料搭边进行定位,凸模下行实现冲裁。

导柱式简单冲裁模

上一篇:多媒体大赛活动总结下一篇:努力达成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