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2024-11-22

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精选4篇)

1.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一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 语文

1.【解析】选B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依据文中论述的悲剧在第三段限定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而D项为历史事实,而非文学艺术。

2.【解析】选C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为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2段倒数第2行说,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获得悲剧感。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依据文章倒数第2段,悲剧作为艺术,它建立了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展现的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些陌生的空间,审美主体才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才能体会“以悲为美”的意思。

4.【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励精”是“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之意。

5.【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解读推断能力。断句遵循两个原则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断句语句表现的是面对李揆的嫉妒休烈坦然应对,前主语多为李揆,后主语多为休烈,先交代李揆嫉妒的缘由,采用的打压手段,后叙写休烈的坦然。补充省略的主语,抓住词语名词、代词“宰相李揆”“之”“国子祭酒”“之”“休烈”以及虚词“以”,理清事件的逻辑性就可以了。

6.【解析】选A。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评析不当,错误。并非直言不讳,而是委婉含蓄。

7.【解析】

(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罪”,从句子结构看应为动词,可翻译为“归罪”。重点实词为“规”,依语境理解为“改正”。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主,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下”“亲”“推毂”等实词和“曾无”固定句式。可以翻译成“屈身对待”“亲近”“推荐”,“曾无”可以翻译成“连„„都没有”。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评分标准】(1)“罪己”“规过”翻译正确各1分。(2)“亲贤”“推毂”“曾无”翻译正确各1分。

附【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有美好的品性,坚贞、诚实,机敏有悟性。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擅长写作文章。被举荐为进士后,授官秘书省正字,后又转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做了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发动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升迁做了太常少卿,掌管礼仪方面的事,兼修订国史。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城,振奋精神致力于听从接受大臣建议。曾经对休烈说:“国君的举动一定书写,是好的历史。我有过失,你书写吗?”于休烈回答说:“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

主,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当时中原发生了动荡叛乱,经典书籍基本找不到了,没有历史书籍可以检索、搜寻。休烈上奏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的经典,修订撰写了很长时间,现在没有底本。我期望下御史台推断勘订从史馆得来的资料,让府县官吏收集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到《国史》《实录》,如果送到官府掌管机构,要付大价钱收购赏赐。”以前的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战胜贼人,进入东京,至此把他家里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不久,于休烈转任工部侍郎,修订国史,奉献《五代帝王论》,皇帝嘉奖了他。宰相李揆自夸才能嫉妒贤臣,因为休烈修订国史和自己地位并列,很嫉妒他。上奏让休烈做了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订编撰史料来使他在自己下列,休烈很恬然淡定,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代宗即位后,辨别名望官品,宰臣元戴很赞成他,于是征拜他做了右散骑常侍,依照以前兼修订国史,多次升迁被封为东海郡公,加任金紫光禄大夫。在朝总共三十余年,多次掌管要职,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为人恭敬节俭温和仁爱,不曾在脸上显现欢喜生气的神情。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休烈)十分喜好经典书籍,经常手不释卷,直到临终。大历七年去世,年龄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赠名号韦氏国夫人,埋葬那天提供了很盛大的礼仪。等到得知休烈去世的消息,追思悼念了很长时间,褒扬赐官尚书左仆射,赏赐百匹赙绢、五十端布,派拜见使者内常侍吴承倩去个人府第宣告慰问。作为一介儒生的荣耀,很少有和他并列的。

8.【解析】这首词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评分标准】既明确作用还要结合内容分析。要点答出奠定感情基调,2分。要点②结合内容分析,描绘画面概括氛围,3分。

9.【解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因而思绪烦乱,犹豫不决。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评分标准】准确答出词人愁情,2分;能借助诗句,抓住动作“整顿”、“沉吟”进行分析阐述的,4分。

10.【解析】(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易错字为“长”,易写为“常”;还有“太”值得注意。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其中难写字为“猱”;易错字为“度”,易写为“渡”;“援”字也为难写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是易错字。

只有建立在对默写名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联想得到答案。

【评分标准】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11.(1)【解析】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本题考查对文学

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涵盖面广,涉及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需要我们全面分析选项,落实相关文段、放眼全文脉络、慎重确定答案。B项,原因分析不完全正确,我吃惊的是为何渡夫说出这般吓人的话,当然也有防范意识和担心。C项,结合文章相关语段分析,留下住宿的缘由是上岸返回,路途遥远,一样危险。E项,对渡夫脸上没有异样表情,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的心理情感分析不正确。应该是惊诧于老人的淡定以及胸怀的宽广。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正面描写来分析总结,还要结合环境描写、陪衬人物等侧面手法来剖析。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复。结合语言,自述的自身经历以及神情举止可整理概括出人物性格。由文中渡夫对“我”的种种担心安排,以及和我的坦诚对话、“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可分析出人物热心等性格;由文中“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等句子可看出对生活的态度,刚强不屈,坚强对待,坚持自由的性格。

答案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各2分。要点①要答出对人的态度,热心。要点②要答坚强独立的性格;要点③要答出对生活有信念、对命运不屈服的意思。

(3)【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叙述表现手法,是一道鉴赏题。要重点考虑情节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注意不同叙述角度的作用,结合叙述方式的好处,分析文本。叙述角度上,文章以第一人称写作,显现了事件的真实性;叙述方式上,作者并未直奔主体,而是用谈价钱引出,颇为引人;主体通过两人的交谈展开流动,落脚点可集中在渡夫身上;内容安排上溶入情景描写,让人展开联想体会

【评分标准】第一点是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结合文本分析好处,2分;第二点叙述方式上开篇引入方式及好处,2分;叙事过程的方式及作用,2分;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2分。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阅读能力。赏析解读赏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文章故事情节由渡夫感情的急剧变化结尾,在歌声中结束,出人意料形成突转;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上,前文写了渡夫经受的打击、苦难,而仅隔一晚,态度发生巨大变化,看出人物胸怀的宽广,洒脱豪放,同时也可理解为排遣自己的痛苦;抒发的思想情感上,默默的承受变化突变为纵情高歌,体现了苦难的深重;主题的关系上,歌声也唱出了渡夫的心声,体现了渡夫对生活的态度。

答案:

【评分标准】答案能答出结构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思想情感的抒发,和主题表现的关系四方面作答,每方面2分,两点5分,三点以上8分

12.(1)【解析】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A得1分,选CD不得分。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项文章第二段中虽提及玻尔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但未明确表明爱因斯坦对他有直接的支持;C项关注倒数第三段信息,文中只是说玻尔去德国调查德国科学家安全情况,并非有敏锐的察觉,也未提及是大批犹太科学家,他参加的是救援组织,并非抗敌组织。D项倒数第二段是着力点,文中只是出于对研究原子弹成果的担心,是出于良知,并非有政治家远见,只是建议英美首脑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而并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是歪曲文意。

(2)【解析】考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第一、二段,尤其是第二段开头两句话。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点明身份地位;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

学点明争论内容;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点明影响的广泛。整理即可。

【答案】(1)从成员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2)从内容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3)从影响看,辩论带动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3)【解析】考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倒数第三段,段落结构为分总式,结论句就是“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推前整理分三条三个层次概括,第一层从“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抽取信息;第二层从“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抽取信息;第三层从“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可概括出精神独特。

(4)【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探究能力并能提出个人见解。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标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作深入的分析。立足人格魅力分析整合文本材料,从第二段“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可看出无个人恩怨;从第三段“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可分析出善于培养发现人才;从第五段可抽取信息整合出人道主义精神,从立足本国建立哥本哈根学派为祖国培养人才,看出其爱国情怀。

【答案】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现代汉语成语运用的能力。“当仁不让”侧重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责无旁贷”侧重责任担当;“义不容辞”侧重道义必须性。① 句中“天职”强调应当应分,指的是道义;②句中“承担义务”则更多是一种责任;③句中突出面对重任,强调积极主动。此题分析语境是重点,故选C项

14.【解析】选D。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他充满着辩证法”主谓搭配不当,应该为“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运用了辩证法”;

C项乱用介词,“就„„方面”后面连接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应该将“就„„方面”改为“在„„方面”;D项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应该把“不仅”放在“过程中”的后面。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语言连贯、语言内部联系的掌握程度。答题的时候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

根据③叙述内容推断主语应为“珠算口诀”,而④句依照逻辑应该是“珠算算盘”,可以连接为⑥③和②④,⑥中关联词“则”可确定上句对应句有②,①和⑤ 都是珠算的优势,与前面对珠算的介绍构成前因后果关系,而⑤为最终结论,因此排列为②④⑥③①⑤

1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内容,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根据上文的坏处列举,应该为概括性较强的一句话。②处根据转折连词“然而”应为“坏处”的反面“好处”,下文具体内容

也印证了这点。③根据前文内容植物还活着,而如果土壤被污染,后果则为植物死掉,也回应了后面“失去”二字。

【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1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图是构思框架,表述时依照一定的顺序,先总后分注意事件的开展顺序,先准备后实施,不要丢落信息,再调整保持连贯。

【评分标准】内容完整,1分;总分归类准确,1分;表述准确,2分;语言连贯,2分

18.【写作提示】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寓意,尤其是材料中提到的规则和新情况。材料中如果按照规则,习惯上结果为一人下桥,一人通过。而比赛中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众人认为这样做有争议。实力较量,体现公平。打破习惯,合作共赢。若从预赛中两个学生的做法切入,可围绕“变通““合作双赢“等立意。若从众人的角度切入,可围绕”规则““循规蹈矩”等立意。当然还可以把二者接合起来,围绕”变通与规则”立意。可用“闯红灯,等红灯” “包拯守规不徇私” “绝不在高速路上下车的日本人” “新西兰总理赔不是” “王羲之的字”“杜甫的七律,首创拗体””我国齐白石的画,西班牙毕加索的画,无不是有了深厚的规矩基础才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等材料作为论据。参考题目:《严守规则,彰显公平》《习惯可破,结果共赢》《循规蹈矩不等于墨守成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与变通》《死规则,活智慧》。(不当之处,请原谅)

2.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二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12.劳动价值论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货币产生后,下列关于价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流通中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流通中货币的多少决定的②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③价格是商品使用价值在量上的反映,使用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④价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2013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宣布对760多件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降低进口关税能

①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③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A.①③B.①④②鼓励企业海外投资 ④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C.②③D.②④

14.近年来,我国多地多次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的雾霾

天气,PM2.5(细颗粒物)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图5为

某市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的构成图。为治理空气污染,该

市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A.提高燃煤企业排污标准

B.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C.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

D.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

15.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 ①钢铁产业②信息产业③保险业④汽车产业

A.①-②-③B.①-④-③C.②-③-④D.④-③-①

16.某地乡村的“民主恳谈会”大致经历了从公民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对话型恳谈”,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的“决策型恳谈”,再到参与政府财政预算的“参与式预算恳谈”三个发展阶段。该地“民主恳谈会”的发展表明

①公民行使预算监督权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方向

②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公民参与基层政府预算决策是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

④沟通交流、参与决策和管理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7.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购买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共470个。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是 ①提升社会组织地位,弱化政府管理职权的体现

-1-

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手段

③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需求的举措

④政府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移交给社会组织的表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8.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①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

②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④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19~20题。

19.《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重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

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②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③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

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实践

A.①②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现的今天,不断出现新产品和新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次同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和犯罪行为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材料一:信息消费是指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机等)和信息服务(如电话、短信、微博、有线电视等)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近年来,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2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数量高达5.64亿。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较上年(下称“同比”)增长28%,同期,全国智能手机销售4.23亿部,同比增长99%,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70%;智能电视机销售2113万台,同比增长31%,约占国内电视机市场的40%。2012年,全国电话业务量同比下降5%,短信量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流量则大幅增长。

材料二:2009年,我国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上半年,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抓获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安全保障等原则,在收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之前,要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 B.①③C.②④D.③④ -3-

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10分)

(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6分)。

参 考 答 案

12~15:DACB16~20:DCDBC21~23:BAC

38.(26分)

(1)特点: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网民数量多;信息产品消费总体发展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发展不均衡;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

作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水平;引导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

(2)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也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监督法律的实施。政府要履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职责,健全保护机制,依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39.(26分)

(1)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3)评分量表

3.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三

二、非选择题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14分)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参考答案】

(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2)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 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答案要点】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答案要点】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 2 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答案要点】(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制制定的权利;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答案要点】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4.202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答案 篇四

2014年高考新课标II卷语法填空及答案

One morning, I was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worried about __1___(be)late for school.There were many people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___2____ some of them looked very anxious and ___3__(disappoint).When the bus finally came, we all hurried on board.I got a place next ____4___ the window, so I had a good view of the sidewalk.A boy on a bike ____5___(catch)my attention.He was riding beside the bus and waving his arms.I heard a passenger behind me shouting to the driver, but he refused ____6___(stop)until we reached the next stop.Still, the boy kept ____7___(ride).He was carrying something over his shoulder and shouting.Finally, when we came to the next stop, the boy ran up the door of the bus.I heard an excited conversation.Then the driver stood up and asked,“____8___ anyone lose a suitcase at the last stop?” A woman on the bus shouted, “Oh, dear!It „s ____9___(I)”.She pushed her way to the driver and took the suitcase thankfully.Five others on the bus began talking about what the boy had done and the crowd of strangers___10__(sudden)became friendly to one another.(答案:being, and, disappointed, to, caught, to stop, riding, Did, me/mine, suddenly)

上一篇: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汇报下一篇:秋季开学典礼活动安排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