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2025-01-17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共20篇)

1.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观察主题图:买东西、买车票、存钱)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让学生动手先自己认一认人民币,再通过当小老师、我会拿等活动进行集体反馈。同时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人民币的一种分类方法:纸币和硬币。

三次课下来,在这一环节,我都低估了学生的认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堆刚刚认过的杂乱无章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并动手分类。由于学具的限制,在我下去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分类错误,导致我直接把分对的学生作品拿上台,打击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下次一定注意了。

通过分类,再次让学生强化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接下来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道1元=10角及人民币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小男孩买一元钱的练习本却不知道怎样付钱,请小朋友帮忙的情境。让同桌先讨论好一种付钱方法,并摆一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摆出了1张一元,2张5角,5张2角,10个1角……各种各样的付钱方法。但是由于给学生准备的学具包括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有点多,学生找到需要的钱也花了不少的时间。最后,我只剩下一点点的时间来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1元=10角的认识。

总之,三次课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当,导致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不完整。

2.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二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导学案的设计,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导学案对教师而言, 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 而是学生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本人担任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 作为小学阶段的最低年级, 学生的年龄还很小, 虽然不能放手进行导学案教学尝试, 但我想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做些尝试。于是, 我选择了在课堂中灵活渗透导学案中的一些好方法, 尝试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比如认识图形章节和统计章节, 我都放手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先预习和自学, 再把问题和自学情况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解决。几次下来, 有些收获, 也有些思考。

由于学生年龄很小, 甚至有些想法都表达不清楚。如果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可以省去课堂中很多麻烦, 让课堂变得顺利,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训练, 自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有时在某些程度上成了家长直接把知识传授给了孩子, 教师省了事, 可时间一长, 我发现学生学的知识参差不齐, 教师也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导学后的课堂跟平常的课堂应该有所不同。创设情景就变成了检查自学情况的方法, 有些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课前完成, 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辅导。

因为是低年级学生, 对导学案上课流程还掌握不了, 所以我在课堂中时时渗透导学案的学习流程, 让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流程, 慢慢熟悉导学案, 为进一步使用导学案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 在编写一年级导学案时, 一方面要根据每课的目标要求设置问题, 另一方面问题的设置不能太死板, 单调的问题就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问题设置灵活, 问题形式活泼生动, 学生就很感兴趣。比如, 在合作展示课上使用的导学案题目设置首先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设置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特别是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在问题展示方法引导上, 形式要灵活, 不要一味地让学生上黑板说, 一直下去只能让学生厌烦, 没有积极性。我们可以试着让小朋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 可以跳舞、画画、讲故事、唱歌、朗诵等等方式, 不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不能让他们偏离了主题。

另外, 导学案的编排版面也要迎合小学生的心理要求, 他们喜欢看起来很有趣、很生动的画面, 而不是满眼的习题, 从而产生压力甚至厌烦, 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中增加些小图案, 或者一些很生动的话语等等。

以上是我对编写导学案的一些感受与想法。导学案的编写要考虑到教学的多方面, 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教材是导学案的根本, 而且, 教材分析得越透彻, 导学案编排得越精当, 课堂才会越高效!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导学案的设计,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3.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没有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原因应有很多种。

首先从学生来分析, 虽然人民币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应该说是最为熟悉不过了。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是相当缺少的,能直接接触人民币的机会更是甚少,所以在具体教学时,也就使得孩子不容易接受与理解人民币,造成教学难以深入人心。

其次,从教材安排角度来看,人民币的认识虽然是建立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之后来进行教学的,表面上看,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不存在学不好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细究一下,就不难发现,教材对人民币认识的安排并不合理。因为这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并笼统的放在一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违背了学习应该呈螺旋上升这一规律,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或许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有难度的一个原因。

从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上去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认识现在流通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5、通过购物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过程,最后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人民币的概念?1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知识内涵等等,恐怕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

教学目标要实现其自身的功能,需要对它进行适当的描述。

《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用到了一些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认识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这些目标中提到的“认识”、“培养”、“意识”、“体验”都是指内部心理状态。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或者“体验”过了呢?这样的目标描述是含糊不清的,也是无法观察到的。 “培养学生……的意识”与“使学生认识……”等的描述显然是在陈述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因为教学目标在陈述与定位上存在着以上问题,导致我们的教学也是模糊与笼统,随意性很大,也无法测量。

依据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我们可以重新设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2、 智慧技能。使用符号办事的能力。3、认知策略,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4、动作技能。5、态度。依据加涅的理论,我们将原先的目标修订成如下几点:

1、学生能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能识别现流通的人民币面值。

2、学生能说出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认识商品的标价牌,能正确读出商品的价格是( )元( )角( )分

4、会进行简单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5、会比较不同单位人民币的大小。

根据具体情景,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能解决实际购物中的简单问题。

这样的目标陈述通过使用一系列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识别”、“比较“等使行为目标与内在心理变化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对应关系。这样的陈述很具体、很清晰、达到可观察与测量的目的。有了这样的目标再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的理论与技术,我们可以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纬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深入分析。

知识的纬度包括以下几点:

1、事实性知识:是指分散的、孤立的“点滴信息。如目标1 、2、3都属于事实性知识。

2、概念性知识:以相互联系的、非任意的和系统的方式组织整体信息。

3、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做“事”的知识,通常以一系列要遵循的步骤的形式出现。它包括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以及用于决定何时运用不同程序的标准的知识。

4、反省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以及个人对自身的意识和知识。

认知过程的维度包括:

1、记忆:再认(识别)、回忆。如目标1、2、3都属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2、理解: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3、 运用:使用程序完成练习或解决问题。目标4、5、6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4、分析: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确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

5、评价:依据标准做出判断。

6、创造:将要素加以组合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组织成新的模式或结构。

由于教材本身的设计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很难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点,为了让人民币的认识在低年级进行教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给学生建构人民币的概念。这一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这一内容前布置学生参加一次购物活动,真正了解1元能买到多少东西,即1元钱的背后所代表物质的多少,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民币的概念。

4.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6——P49例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2)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购物,初步认识商品有标价,感知购物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从小懂得要爱护人民币、爱惜人民币,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呢?(用钱去买)对了,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1认一认,说一说。

师:小朋友认识人民币吗? 生:认识。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都认识哪些人民币? 生1:我认识1毛,2毛,1块,2块。

生2:我认识5毛,10块,20块,100块,50块。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几毛、几块又叫几角、几元。生3:我全部都认识。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人民币,咱们一起来认一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随机认识样币。小结: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

观察人民币的正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人们银行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2、给人民币分类。

(1)师:这么多的人民币小朋友都能认识,真棒!不过,这么多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同学先思考再小组互相讨论怎样给人民币分类,然后动手分类。)

小组代表发言,说说分类的方法和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做得最好的这一小组上来吧!(一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生:我们组是这样整理的,我们把元的人民币放在一起,角的放在一起,分的放在一起。(边说边展示不同的人民币)元的有:100元的(2个),50元的(2个),20元的(2个),10元的(2个),5元的,2元的,1元的(3种)师:怎么会有两个100元的呢? 生:一个100元是现在用的,一个100元是原来用的。师:说得真好,一个是新版的100元,一个是旧版的100元。两个50元、20 元、10元的人民币也分别是一个新版的,一个旧版的。

(学生再展示角的、分的人民币)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小朋友是把元和元放在一起,角和角放在一起,分和分放在一起。(板书:元、角、分)整理得很好,既清晰,又有条理。还有没有其他的整理方法? 生:我们组是把大钱和大钱放在一起,小钱和小钱放在一起。大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小钱有5角、2角、1角、5分、2分、1分。

生:我们组是把都是1的放在一起,有100元、10元、1元、1角、1分;都是2的放在一起;都是5的放在一起……

生:我们是把硬币放在一起,纸币放在一起。

(2)、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3)、学生评价(你最喜欢谁的分法,为什么?)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张1角的。(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4、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师生间进行换钱游戏

师:现在老师有一张5角的人民币,想换有1角和2角的零钱,谁愿意帮老师的忙?(学生自由发言)

(2)生生间进行换钱游戏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一张5角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的;

三、巩固提高。

谈话: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人民币王国的国王呀想考考大家了,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1.完成48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2、买卖东西交易活动(实践活动)出示各种物品及价格

a、教师卖,学生买。(教师出示真实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付钱)b、学生卖,教师买。(目的是训练学生找钱)

c、学生卖,学生买。(四人小组合作,用模拟人民币和标有价格的模拟物品小纸图片进行交易活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五、作业。

课本第53页第1、2题。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5.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五

鹿家庄小学:张艳芳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价值。

2、使学生掌握较大人民币的十进制关系,能正确地认清币值。过程与方法

经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活动和商品交换功能中的功能与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节约用钱和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重点:

认识大面值人民币并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突破方法:

借助常用面值的人民币,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加强认识。难点:

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突破方法:

自主发现与探讨交流。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探究法

学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一认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你还记得它吗?

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请学生说出以上人民币的面值 2.数一数

师: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 3.填一填

师:请你填一填

1元=()角 1角=()分 60角=()元 8角=()分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1)请你看一看这是多少钱?

学生回答出以上人民币的面值(2)交流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引导总结出:只要看钱币上的数字或者汉字,再读出后面的单位就知道是多少钱

了。

2.找一找

师:我们刚才掌握了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老师说钱币面值大小,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来,举起,看谁最快!(学具带中有1角、5 角、1分、2分、5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学具纸币)3.分一分

(1)师:刚刚我们在比赛的时候,有的同学找的特别快,你有什么好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把人民币按单位分开放比较快捷。(2)师:下面我们就按这种方法把人民币整理一下。

学生独立操作给人民币进行分类,分币放一起、角币放一起、元币放一起。(3)分类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听口令从众多钱币中找出指定的面值。口令:请拿出5元、14元、8元6角、37元 请学生拿出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换一换

(1)认识元币之间的关系

师:我没有找到5元,我都拿1元的人民币行不行?可以拿几张? 引导学生说出5里面有5个1,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师:那这些你会兑换吗?为什么这样换?

引导学生回答10里面有10个1,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

20里面有2个10,一张20元可以换2张10元。50里面有5个10,一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

总结:在大面值人民币兑换成小面值人民币时,思考大数里有几个小数,有几个就是换成几张。

师:100元和10元、50元如何兑换?请用手势表示。

6.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六

教师:高志富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主题图及第53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小面值人民币,能准确识别小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

突破方法:借助常用面值的人民币,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借助1分、2分、5分、1角、5角和1元面值的人民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和讨论。

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突破方法:自主发现与探讨交流。通过操作活动来加强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介绍人民币。

师:我们到商店购物时,一般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同学们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吗?(板书:认识人民币)生1:有1元的,5角的。生2:有5元的,10元的。生3:还有50元的,100元的。

(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情况,师根据生的叙述播放出课件人民币PPT图片)

2、分类。

师:这么多的人民币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好吗?

(生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并分小组进行讨论)

师: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生1:我按纸币、硬币来分的。

生2:我按面值来分的,可以分为元、角、分。

(师板书:纸币、硬币;元、角、分)

师:人民币按材质分类,可分为纸币和硬币;按单位分,可分为元、角、分。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人民币上都有国微。

小结:(国微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元、角、分的关系

1、角和分的关系。

师:我们先来研究角和分的关系,角和分有什么关系呢?请小朋友们动手摆一摆,如果碰到了困难,可以请教同桌或者请教老师,好吗?(课件演示:一分一分地数,数到10分)师:猜一猜,10分是几角? 【板书:10分=()角)】 生:10分=1角。师:同学们真棒!

(师出示1枚2分的硬币)

师:1个2分可以换成几个1分? 生:2个。

师:两分两分地数,几个2分是1角? 生:5个。

(师出示一枚5分的硬币)

师:1个5分可以换成几个1分? 生:5个。

师:如果五分五分地数,几个5分是1角? 生:2个。

(生反复练习,了解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和进率,知道1角=10分)

师:由多少个1分、2分或5分可组成1角?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法? 生1:可以拿两个5分的。生2:可以拿五个2分的。生3:可以拿十个1分的。

生4:可以拿五个1分的和一个5分的。

(生分组操作,师发巡回了解情况,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一共找了10种不同的方法,说明了还是集体的国量大。

2、元和角的关系。师:我们知道了1角等于10分,猜 一猜1元等于多少角呢? [板书:1元=()角] 生:1元=10角。【师出示投影做练习: 1元可以换成()个1角,1元可以换成()个5角】

师:你会填吗?快与同桌合作完成吧!(生合作练习)【师投影出示】:

1角=()分

1元=()角

3角=()分 50分=()角

1元=()分

20角=()元 师:新的挑战又来了,这次你能独自完成了吗?快试一试!(生独立完成)

三、实际应用,模拟购物。

1、购物活动。师:(投影出示)同学们走进一家文具商店,文具有:橡皮擦1角、长尺8角、铅笔5角、卷笔刀1元2角、练习本2角、文具盒6元5角、钢笔1元、彩笔9元8角。用人民币可以买上面这些文具,每次买两种商品,应付多少钱? 生1:买一个练习本和一个长尺子要1元。生2:买一个橡皮擦和一个卷笔刀要1元3角。生3:

生4:等等。

2、想一想。

师:买一盒彩笔和一支铅笔,付给售货员1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生:4元7角钱。

3、投影出示:港币、法郎、日元、美元,让同学们认一认。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们对自己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

5角

1角

1分

2分

5分

1元=10角

7.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七

一、科学认知的前提:实现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过程结构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把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更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结构, 知道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 唯有结构才具最强的迁移性, 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活动过程结构, 就可以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 学习同类的知识,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化过程.

一是明确重点、难点.这是认知结构的前提.如10以内的加减法, 正确说出算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二是分析知识结构.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认知意义上的工具是数的组成.“合”是学习加法的基础, “分”是学习减法的基础.将数的分与合及加减法配合在一起教学, 先教“2”的分与合及加、减法的概念……以次类推.这样, 促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强化“看到加法想合成, 看到减法想分成”, 从而提高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即突破了难点, 又突出了重点.这就是我认为10以内加减法中应教会学生的结构性知识.

三是分析学习过程结构.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直观图引进加、减算式, 其次是导出该数的分与合, 第三步是熟练口算及算理, 形成动态的教学模式, 重点放在加、减法概念的理解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上.

四是让学生感知知识结构.

二、科学认知的关键:改造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构, 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

在突出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中, 教师成了学生课堂行为的诱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总结者和评定者, 学生的学成为教的基础和依据, 师生两方是相关和相依的, 真正形成了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而这些又必然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1. 单体式活动.

即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的单体式独立的主动性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 如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独立解题, 等等.

2. 对组式活动.

即学生同桌邻座之间的互查、互评、互改、互学活动.如两两相互讲算理, 相互抽卡片计算, 等等.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向别人学习的意识, 大大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动的时间.

3. 小组式活动.

学生以邻座前后排构成四人小组的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有: (1) 练习式, 比如四人小组向组长抽卡片练习口算 (组长可轮换) , 适宜在低年级使用. (2) 检查式, 比如四人轮流解答各自题目, 检查学习掌握的情况. (3) 多解式, 比如四人小组每人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目, 适宜在中、高年级使用. (4) 讨论式, 比如四人小组讨论解答共同完成某一难题, 适宜在高年级使用. (5) 竞赛式, 比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加班级竞赛, 四人共同讨论解题, 组长代表回答问题.同样, 每一种形式的应用, 教师必须作出指导和明确要求.

4. 全体式活动.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有一个小组重点汇报讨论情况 (汇报小组需轮流) , 其他小组作补充.二是根据交流情况, 或教师作总结, 或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或发现新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改变, 真正增加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提高了课的效益与质量.

三、科学认知的捷径: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引入学习.如教学连加运算时, 我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 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我要买一个汉堡、一杯可乐和一份小薯条要多少元?引出算式:10加5加3得多少的运算题.实现了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还指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入.

四、科学认知的难点: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 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在计算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1. 复习导入时, 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 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 新授环节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首先要学生试做, 小组交流.

(2)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这过程当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辨异同;而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 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

(3) 就近总结归纳, 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作到引而不牵, 放而不纵.

3. 练习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

如何使学生对计算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能力是计算教学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在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科学认知应注意的问题:尊重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潜能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 要实现教学的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到综合的三个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要实现教学的趣味化.在练习中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 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 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 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满足.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要把他的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 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8.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9.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九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1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收到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重难点

认识常见的1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各种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核心问题

这1颗糖的价格是1角。如果要买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带1元的人民币,只带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币,你有办法买下这些糖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储蓄罐)

储蓄罐有什么作用?(存钱)

钱可以用来干什么?(买很多东西)

钱的作用真大,我们要爱护钱,不浪费钱。在我们国家,把钱叫做人民币。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看,这是商店出售的一种糖,这么多需要1元人民币,请你找出课前准备的人民币的学具中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

你怎么知道这是1元的?

生:(硬币)写着1,单位是元

生:(纸币)这也是1元,上面写着“1”,还写着“壹圆”

“壹圆”就是“一元”的大写

2、如果只买其中1颗糖,用1元买合适吗?

生:不合适,太大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比元小的单位“角”。看一看你手中邮那些是用角作单位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x角的?它有什么特点?

3、这1颗糖的价格是1角。如果要买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带1元的人民币,只带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币,你有办法买下这些糖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买。

生1: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0角

生2:1角+1角+1角+1角+1角+5角=10角

生3:5角+5角=10角

观察这些方法,1元和10角有什么关系?

生:1元=10角

4、买这支笔要2元,你也可以用多少角买?(20角)

买这个本子用了30角,也可以怎么买?(3元)

三、认识分

1、比元小的单位是角,还有比角更小的单位:分

找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这几种人民币好像啊,你们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

2、1个1分是1分

2个1分是2分

3个1分是3分

……

10个1分是10分

10分就是?

生:1角

对1角=10分

四、应用新知

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都能分得清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10.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常用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第一课时

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教具准备

1、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课件及人民币有关挂图。2、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1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3、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十一是()十,1个十有()个一

2.一百有()十十,一百有()个一

3.2个十是(),5个十是()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教学挂图,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1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10角和1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1元=10角)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钱可以换()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张1角钱。

2、填空。

70分=()角3元=()角 8角=()分 10角=()元50角=()元20角=()元

3、买一本6元5角的书,下面哪种付钱方法最简便?(1)6张1元,5枚1角;

(2)1张5元,1张1元,5枚1角;(3)1张5元,1张1元,1枚5角。

4、买一个48元的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写出两种。

第二课时

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2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人民币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面值吗?两人小组互相说悄悄话,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人民币。

2.教学例4 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表示出来,然后填在书上。

(1)1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

(2)1张10元可以换几张1元?(3)1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4)1张5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5)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6)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4页“做一做”。

2、课本第55页第5题。

3、第56页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补充练习

一、填空。

1、一张10元币可以换()张5元币。

2、一张50元币可以换()张20元币和()张10元币。

3、一张100元币可以换()张10元。

4、一张20元币可以换()张5元币。

5、一张50元币可以换()张5元币。

6、一张50元币、一张10元币、一张5元币、一张1元币共()元。

二、判断。

1、我有一张7元币。()2、1张1元纸币可以换10张1分纸币。()3、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人民币单位。

1、一个文具盒12()。

2、一根油条8()。

3、一个练习本5()。

4、一个书包58()。

5、市内通话费每分钟12()。

四、想一想,在足够多的10元、20元、50元钱中,拿出80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第三课时

简单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具准备:例

5、例6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3元=()角

50角=()元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想一想:

18角=()元()角

65角=()元()角 3元8角=()角

8元7角=()角

3、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说一说,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1)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问:还可以怎样表示1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6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3)例6第三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强调:(1)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相加,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后再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单位,如所求结果的单位是元,那么计算后一定要把单位不是元的换成“元”。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7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补充练习

(一)想一想,填一填。

10角-2角=()角

8角+7角=()角=()元()角 7元+9元=()元

5角+2元4角=()元()角

(二)在()里填上“>”、“<”或“=” 5元()67角 1元()100分 5元4角()4元5角 68角()6元8角 99角()100分 2角8分()38分 7角+8角()3元 7角+6角()76角 1元-2角()80分 3元-2角=1元

(三)解决问题。

一个文具盒6元,一块橡皮5角,一个笔记本1元5角

1、一个文具盒和一个练习本一共多少钱?

2、一块橡皮比一个文具盒少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第四课时

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具准备:例7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元8角=()角12角=()元()角

6元3角=()角 1元3角=()角15角=()元()角

9元8角=()角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7,出示例7主题图。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观察,汇报。“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

讨论,交流,汇报。组织看书中方案。引导比较哪种更好。方案一:随便选2本,再根据结果调整。方案二:先任意选1本再有顺序地“试算”。一共找出几种? 5+8=13

6+7=13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用一定的钱去买两种物品时,一种方法是先随便选择规定的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总价,再根据这个总价和实际的钱数的差进行调换;另一种方法是先按一定的顺序选定一种物品,再与剩下的物品一一去试,找出所有可以购买的方案。

五、补充练习

1、计算

3元8角-6角=

4元2角+5元= 9角+8角=

7元6角-4元=

2、一件上衣56元,一条围巾6元,一副手套3元5角(1)一件上衣比一条围巾贵多少钱?(2)买一条围巾和一双手套一共要多少钱? 3、14元正好可以买下面的哪两种物品?(连一连)

练习本2元

文具盒8元

钢笔6元

水彩笔12元

4、一本«海洋世界»36元,买这本书可以怎样付钱?写出两种方案?

5、在合适的答案后面打“√”

买一个书包付了4张20元币,找回的钱比10元少。这个书包的价钱是多少?

62元()72元()82元()

11.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一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实践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让学生在取、换、付、找币中,初步感受一些商品的价格,学习一些简单的购物。能帮父母进行简单购物,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培养自信心。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一定量的人民币

重点、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单位、之间进率,学会简单购物。

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人民币;通过购买不同的物体,需要不同数额的钱引出不同单位的人民币;通过不同的付钱方式引出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互换;通过简单的购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相应的人民币若干

一、创设购物情境,引出所学内容

1.教师随机拿起学生的文具盒,问:文具盒是哪里来的?(学生会说是爸爸或妈妈买的)教师接着问:用什么买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问书包是哪里来的,学生一定会说是用钱买来的。

2.教师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用钱买来的。各国使用不同的钱,钱有不同的名字。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吧。(板书课题)

(新课开始就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认识1元,1角,1分

1.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那么老师来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说的对不对。(用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认识人民币单位

师拿出1元人民币说:这是多少钱?(1元)能不能说是1钱?(不能)

师进行适当表扬。(通过能不能说1钱,让学生直观体会人民币有不同的单位。)

3.认识进率

课件演示:3个学生在商店里,小红说:“请问阿姨,这本练习本多少钱?”售货员说:“1元钱。”小红说:“我可以付10角钱吗?”

师问:你们说行吗?(可以)为什么可以呢?(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 10角)教师相机板书:1元=10角

齐读两遍。(齐读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同学们,请你们打开书69页看最上面的图,看一看,数一数,填一填。

(这儿的内容比较浅显,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交流:谁能说一说1元=( )角 1角=( )分(多名学生回答)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出示挂图,指着人民币,让学生数。

(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直观感受人民币的进率。)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一边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一边讲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的是人民币中一部分,还有哪些人民币呢?

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认识另外一些人民币。

4.认识1元以内其他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指名学生回答是怎么区别认识这些人民币的。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字、图案、颜色等方面去认识区分。)

小结:区分的方法。

5.给人民币分类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可以按纸币和硬币来分,可以按元角分来分,还可以按数字1,2,5来分。

(让学生给人民币分类,既是对上面内容的小结。也为下面的换人民币的教学做了铺垫。)

6.教学“试一试”

我们讲了1元和10角一样多。那么1元可以换几个5角呢?

同桌互拿互换。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指导出现的情况。也可讨论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一练

1.出示挂图或课件:4件物品和4张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正好用我们刚才认识的1张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了。下面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哪一张人民币能买哪一个物品,就和哪一个物品连起来。注意不要把人民币弄坏了,也不要把人民币弄脏了,不然人家就不要了。请不要从人民币上画线。(针对儿童特点,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爱护人民币教育。)

指名连线。

展示,交流。

2.刚才,我们都是一张一张地认识人民币的,那么几张在一起你能认识吗?

幻灯片出示几张人民币的组合。

指名上台练习,其余书上练习。

展示,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刚才是老师拿,你们说。现在调换一下,老师说,你们拿。看谁拿得快。(出示课前准备一定数量人民币。)

教师说:5角。(学生拿)

你们还有其他拿法吗?小组之间互相拿一拿。

交流,展示。

4.想想做做4。

教师导入语: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认识人民币,还能正确拿出人民币,这样老师就放心让你们去买东西了。说买东西,老师这儿真有几样你们经常用的物品。(一边说,一边把物品出示在黑板上:铅笔4角、小刀9角、自动铅笔7角、橡皮3角)同时问:这些物品每样多少钱呀?(指名回答)

如果你拿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呢?

如果买1件,你想买什么,还应找回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买2件,你能买到什么呢?买3件呢?

5.这儿有一张邮票,面值8角钱,请你从课前准备的纸袋里拿出8角钱。

你还有其他的拿法吗?

展示交流。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感到哪些地方表现的特别好,说一说。

(引导学生正面评价,树立自信心。)

五、课后实践

12.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 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从小懂得, 合理使用零花钱, 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1.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2.理解1元=10角。

教学难点:人民币之间的对换。

教学准备:人民币六套, 玩具若干 (标明价格) , 彩色纸板3张 (6份) , 彩色小鱼若干 (标明价格) 。

一、情境导入

欢迎小朋友们来到“精灵超市”, 这里有好多玩具, 你们喜欢吗?要想买这些玩具需要用到什么?对, 钱是一种货币, 我们国家发行的货币就叫人民币 (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 学习新知

(一) 认识价格。

你们平时自己花过钱吗?学生随便说说, 看来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做过小顾客了, 那你想做这儿的小顾客吗?要想做一名小顾客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需要认识商品的价格:瞧!出示标明价格的玩具, 学生说说价格。只认识了商品的价格还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二) 认识面值。

1.现在每个小组中都有许多人民币, 把你认识的人民币说给你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内同学互说 (初次认识人民币) 。2.谁来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自己认识人民币的方法。3.大家还有不认识的人民币吗?老师出示人民币, 学生快速抢答说面值。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反馈, 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 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快速找出他介绍的这一张人民币, 再一次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 进而追问:“你是怎么认识的呢?”在此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自己是如何认识人民币的, 在交流之后, 学生的思维又由发散指向集中, 总结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达到教学目标之一。

(三) 认识单位。

1.动手摆, 现在我们来动手摆一摆, 摆之前请听清楚要求:把以元作单位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顺序贴在紫色的纸板上;把以角作单位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顺序贴在绿色的纸板上;把以分作单位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顺序贴在黄色的纸板上。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摆的既快又对!通过刚才的认识, 学生已经能够认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 这时通过提问“你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吗?”过渡到下一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摆, 给人民币分类, 分别摆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 进一步认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哪些, 在这个环节中, 既加强了学生对人民币单位以及分类的记忆, 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顺应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人民币的单位。

三、模拟购物

学习1元=10角及其中的换算, 现在小朋友都成为合格的小顾客了。这儿有一支一元钱的棒棒糖, 你能拿正好的钱来买它吗?小组讨论怎样付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付钱。从付钱方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元=10角 (多说几遍, 同位互说) 。创设购物情景, 学生来做小顾客, 用正好的钱来买“精灵超市”中的一个一元钱的棒棒糖, 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价钱有不同的付钱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而且从1元的不同付钱方法中, 体会到1元就是10角, 再通过推想, 得出1角=10分, 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总结

13.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三

茶陵思源实验学校 刘剑星

教学内容: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人教版教材第52。教学目标: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 角,1角=10分。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民币、文具用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朋友买东西的图片。同学们这位小朋友在干嘛啊!(买东西)那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呢?(钱)那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一认

(1)在学具中找一找你认识的人民币。

(2)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认出来的。比一比,看谁认得多。

(3)师:谁愿意做光荣的小老师? 请学生上台介绍。这是1元,你是怎么认出来的呢?(上面有数字1和汉字圆,所以是1元)......那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了吗?(认识),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老师指一个你们认一个。2.分一分

人民币分类:

1、按单位分:元、角、分。

2、按材质分:纸币和硬币。

出示人民币课件,同学们这些人民币都有一个相同的图案你们发现了吗?(国徽)国徽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3、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逛一逛文具店,你们高兴吗?(高兴)(1)出示铅笔(1元)

问:该怎么付钱正好买?

学生付钱购买,体验元和角之间关系 :1元=10角

追问:20张1角的等于几张1元?引导20角=(2)出示橡皮(1角)。

问:该怎么付钱? 学生付钱购买,体验元和角之间关系 :1角=10分

追问:2张1角的应该等于几张1分的?引导 2角=20分 一分钱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分现在很少用了,但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以前就是一分钱一分钱的攒,那要攒多少分才是1角啊?(10分)关于一分钱还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首歌它就叫一分钱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想)播放“一分钱之歌”。

三、自主反馈,强化新知

同学们不但热爱数学,而且歌也唱的好,表演也非常的棒!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我们一起去智慧岛进行智力大闯关游戏,敢不敢接受挑战? 第一关 :练一练。

1角=()分 20分=()角 1元=()角 40角=()元

学生抢答。第二关:选一选

下面物品,一元钱能买什么?

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关:买一买。

小组分工交易,并交流汇报。

四、回顾总结,评价体验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14.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四

命题人:周辉

一、填空题(注释)

1、填一填。

9分+5分=()角()分

4角9分-4分=()角()分

4角+9角=()元()角

2元6角+4角=()元

答案、1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2、填一填。

3元+3角=()元()角

1元-6角=()角

1角8分-7分=()角()分

1角3分-6分=()分

答案、3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3、填一填。

1角-9分=()分

4角+9角=()元()角

1元-8角=()角

5分+3分=()分

答案、1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4、填一填。

2角-2分=()分

6角+9角=()元()角

9角-4角=()角

5角+2元3角=()元()角

答案、18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5、填一填。

1元-2角=()角

8角+7角=()角

9角-4角=()角

6角+1元2角=()元()角

答案、8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

6、填一填。

7元1角=()角

83角=()元()角

9角4分=()分

46分=()角()分

答案、71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7、填一填。

3元5角=()角

72角=()元()角

4角8分=()分

11分=()角()分

答案、35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8、填一填。

6元7角=()角

45角=()元()角

3角6分=()分

28分=()角()分

答案、67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9、填一填。

3元5角=()角

99角=()元()角

1角6分=()分

42角=()元()角

答案、35

解析、利用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其中1元=10角,1角=10分。

10、做一做。

1元3角=()角

35角=()元()角

答案、13

15.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五

学生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课堂, 概括而言, 可分为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而其中, 行为参与是所有参与形式中最外显、最直观、最易于被评价的参与形式。因此, 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就着重考虑给予学生充分的行为参与的机会。

一、在行为中思考

本课我设计了两次跳蚤市场的购物活动, 其中我完全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的位置, 不断创造学生行为参与的机会, 以行导思, 因思而行。

我看过很多同课题教案, 对于“购物”这一活动是这样处理的:在教学孩子们认识完人民币, 明确进率之后进行一次购物活动, 意在巩固和应用新知。而我则安排了两次购物活动。第一次是虚拟的, 在课的一开始, 直接请有购物经验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认识部分人民币的面值, 从“说一说”, “指一指”到“认一认”这三个具体的行为参与过程中, 讲台上的孩子用思维指导行为, 讲台下的孩子通过观察讲台上孩子的行为来整理思维。在整个认识过程中, 孩子们的举手人数明显从少到多, 这个过程, 我没有实质性的参与, 而是通过学生的互动、互学, 让大多数的孩子从不知到知。之后用一个“听教师口令拿出相应人民币”的小游戏, 从孩子的外在表现来检验他们的掌握情况。第二次购物是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进率之后, 从虚拟走向实际操作, 商品价格设定在现有人民币面值之外, 需要用多张人民币来组合, 我让所有的孩子参与其中, 分小组进行活动, 通过“拿”、“说”、“举”灵动孩子的思维, 提升他们的兴趣, 张扬他们的个性, 孩子们的购物行为得以充分展现, 他们学习如何文明购物, 如何有计划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 我始终在他们身边, 从他们兴奋的眼神、挥舞的小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快乐与激情。

和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 我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购物”的情境, 在购物中获知, 在购物中提升, 全方位调动了孩子的参与度, 将这样实质性的行为参与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

二、在行为中顿悟

在认识人民币的三个单位时, 我也没有遵循以往让学生只在口头说一说分类方法的教学设计, 而是先让一个孩子上黑板动手移动面值卡片, 再让分类的孩子说一说他这样分类的理由, 学生通过这一行为参与, 显露了他的思考过程, 而其他同学在看, 在找, 在想, 在台上这位同学完成一半的过程中其实就已有所感悟。这样由做到说, 比原来光说不练更让孩子印象深刻, 这样一个知识点, 我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去归纳, 去总结, 从表象到理解, 掌握得也就更为充分、深入。

最后设计的抽奖活动将整个教学氛围推向了高潮。抽奖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奖项是要求学生猜出小刀的价格, 这样很多孩子都有了参与的机会, 区间概念也在不经意间进入孩子的思想, 同时对人民币的三个单位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从让孩子“猜”这样的思考行为, 直击学生的思维。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猜到最后的结果, 但是他们在思考过程中, 不同程度对1元以内价钱排序方式有了理解, 直至最后一个孩子猜出正确结果, 别的孩子应该有恍然大悟的感触。

三、在行为中展露

莎士比亚说:“口头的推测不过是一些悬空的希望, 实际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决定的结果。”

我设计了换钱数钱的活动, 一元钱购物的情景, 还设计了小玲给姐姐寄贺卡买8角钱邮票的情境, 学生讨论、寻找、汇报、书写等一系列的参与, 无论从参与的广度还是深度, 我都照顾到了, 孩子在找找写写说说的过程中充分展露了自己的认知与思维。特别是换钱活动, 我设计让学生小组讨论操作, 亲自动手数一数, 换一换, 通过这个活动, 孩子更深刻认识了单位间的进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无论是认识面值也好, 认识人民币三个单位也好, 还是认识单位间的进率也好, 我都尽可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渠道, 使更多的学生拥有参与的机会。

16.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学生;教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72-01

当今社会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不断冲击我们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索和探究机会。我可以用我以前老师教授的方法去教我的学生呢?答案当然是“不”。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途径、空间等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

我们要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本校老教师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以游戏开始,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玩的世界里 。脑袋里想着怎么去玩好。他们很爱一起玩。所以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自编一个小游戏,配上手势,以游戏开头。我们班有46个学生,单靠我控制课堂纪律,那一节课下来就别上课了。用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让学生们听我的,这节课才能上下去,学生一但做游戏,个个都投入到里面时,那我所要教的知识他们都学会了,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比如我在叫数字1-10时我就采用儿歌加舞蹈的方式教会孩子们1-10数字的特征,并教会他们用数字。

二、多媒应用,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刚教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数学课,那真是“惨不忍睹”,教室里根本没人听我说的,因为他们都会啊,但这样下去肯定是不可以的,所以我用自己最擅长的多媒体来上课啊。多媒体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三、让学生手动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做数一数,摆一摆的题时,我至少花费5分钟时间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这种题,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面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年级教学,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书写方面十分重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要把10个基本数字的写法,作为书写第一关来抓,让每个学生都明确笔顺,找准落笔、行笔、收笔的位置,对照课本练习书写。在一年级上学期坚持天天练,在“田字格”里严格训练数字的端正书写。学生养成了书写端正的良好习惯,也会使学生更加端正学习的态度,更加细心,题目的出错率也会降低。

五、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多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

最重要的还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呢?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道这样的文字应用题:星期天,爸爸买了一小箱又红又大的苹果共10个,你和你哥哥吃了4个,还剩几个?从10个里面吃了4个,则用10减去4得6个。又如教学“小明要写9个字,已经写了6个,还要写几个?”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就画9个方格,在6个格子中写6个字,指着剩下方格格问学生“还要写几个”。写一个字就相当于去掉了(手势)一个格(因为这个格子写过了就不能再写了),写6个字去掉了几个格?去掉用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还要写几个用减法,用总数减去已经写的个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至于怎样表述更有利于不同的学生理解,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导方式了。

除此之外,组织教学是上好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的重中之中,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活跃的学习氛围,如故事、比赛、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傅红英;;学会倾听——数学课堂不可缺失的习惯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4期

[2] 陈学武;;营造快乐数学课堂 引领学生有效参与[J];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04期

17.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十七

认识人民币

长沙市芙蓉区火炬小学李敏 情景说明:

周四的上午第一节课是一甲班的数学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这个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事物了。因为每天都要用到钱,如何教学这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呢,让他们真正认识人民币,以及爱护我们的人民币呢?教学一直在延续,如何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并爱护人民币,上课继续……

案例经过:

“如果李老师要去买文具,需要带上什么?也就是用什么去买文具呢?”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齐声说是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吧。孩子们兴奋的回答我,“好的!”

我用多媒体出示人民币图片,并且对学生们说:“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谁来告诉大家,上面这些人民币各是多少钱呢?”

班中有许多小朋友踊跃举手,回答课件上人民币各是多少钱,各说各的,课堂的气氛十分热闹。

“看来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先研究小面值的吧。”

“小朋友们,请四人小组拿出信封里的人民币,它们各表示多少钱,你是怎么认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交流后老师要考考你们。”

接着,四人小组议论纷纷,都在认真的讨论着,我下到小组里听听孩子们的说法。走到四大组的最后几排,文骞正在兴致勃勃地说:“你们看20元的是黄色有一个毛主席的头像呢,我就是这样记住的。”班长周杨荻说:“我也记住了5元的,是红色上面有数字5。”其他小朋友们议论得更欢了。

“好了,下面就请几个同学上台来介绍人民币吧。”孩子们纷纷举手。我指名几个同学上台,大家都说得挺不错的。

有的是从颜色、大小来看,有的是从图案字样来记住的。

我出示钱上的国徽:这是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如果你看见一位小朋友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 这时候,梅杰站起来讲:“小朋友,你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是不对的,我们都要爱护它。” 其他小朋友也你一言我一语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我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让我感受很深。把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人民币知识教授给同学们,让他们对这个知识点记忆深刻。

这个案例给了我如下启示:

1、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

这节课我与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让他们来说来讲,让他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空间。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来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如本节课,把人民币以多媒体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较清晰地看到它们的面值与样式的同时,初步感知人民币的表象,为下面的具体探究与辩识作铺垫。让生自己看真实的人民币,架设了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桥梁。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较好地认识了各种小面值人民币的特征。接下来是灌输爱护人民币的思想,这是每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位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从小教育小学生养成对人民币的尊重。养成合理用钱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适度的引导与发散,使学生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讲出了爱护人民币的一些做法,无形中又反过来强化了必须爱护人民币的立论。

18.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 篇十八

人民币认识和换算是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此章教学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纸币的认识尚且不够,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先将种种困难总结如下。

一、对纸币认识不足

小学一年级生由于在生活中缺乏使用货币购物的亲身生活经历对纸币本身的认识不到位,具体如100元,50元,20元,10元等大面额纸币分辨不出,对于此问题,我在教学中用实物货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货币,让他们发现100元货币是红色的,50元货币是绿色的,20元货币是棕色的,10元货币是深蓝色的。每钟货币上面额的大小会叫学生回答出来,如果回答不出则记录在案,哪些学生对哪些货币的面额还认识不到位。课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后辅导。

二、对纸币换算易出现错误

19.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激趣 篇十九

一、导语激趣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一堂课有好的开端就能先声夺人, 使学生迅速进入追求新知的状态。因此, 教师要善于用导语抓住学生的心, 从上课开始, 就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7的认识”时, 教师在计数器上依次拨上1、2、3、4、5、6边拨边让学生数, 又一个一个地拨下去, 边拨边让学生读数。拨完后问:“6比5多几?”学生说:“多1。”教师接过学生的话问:“因为6比5多1, 所以6就站在5的后面, 那么, 6的后面站的是几呢?”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宣布本节课课题, 并板书“7”。按照这样的操作顺序一问一答, 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如, 在教学“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时, 设计“考考老师”的活动, 让学生出题, 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 对答如流, 准确无误。教师是怎么算出得数的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圈画激趣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爱好, 把他们感兴趣的图像运用到数学课堂,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时, 先在黑板上贴5只小蝴蝶, 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5”。又贴上1只, 问:“又飞来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1”。“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一共有几只蝴蝶?”教师在蝴蝶的外面画一个圈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师边指图边问:“5+1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6”。从以上的问答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 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图画的辅助引导, 不但便于学生理解, 从而也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 教师演示小棒, 学生数数, 把一根一根的小棒贴在黑板上, 学生数1, 教师贴1根, 学生数2, 教师贴2根……数到10根时, 教师让学生停止, 告诉学生10个“一”就是1个“十”。然后, 再继续数1, 把1根小棒贴在1的右边, 告诉学生这是11, 它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按照同样的方法数12、13……19, 学生数到20时, 告诉学生, 数到1个“十”后, 再数1个“十”, 2个“十”就是20。

三、操作激趣

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于整套教材中, 体现了动手操作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做游戏, 小强的前面有5个小朋友, 小强的后面有4个小朋友,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让学生摆学具:△△△△△☆△△△△。“☆”表示小强, “△”表示做游戏的其他小朋友。通过操作, 学生知道这一队一共有10人, 接着把题目改为:一共有10个小朋友做游戏, 从前数小强第6, 从后数小强第几?这样, 学生很快就能从摆好的学具中发现从后数小强排第5。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有乐趣, 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儿歌激趣

数学知识的表述往往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它们编成口诀、儿歌等, 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 而且富有情趣。如学完10个数字后, 编一首儿歌, 并配有动作, 教学生演唱:1像小棒斜着放 (小朋友拍手) ;2像小鸭脖子长 (双手扶颈头向上仰) ;3像耳朵听声音 (左手轻拉耳朵, 做倾听的动作) ;4像红旗随风飘 (右手握拳念到“随风飘”时稍微倾斜) ;5像秤钩多一横 (右手食指书写5字, 念到“多一横”时向右画一横) ;6像哨子嘟嘟吹 (左手大拇指伸直, 其余四指弯曲成圈像6字, 放到嘴边“嘟嘟吹”) ;7像镰刀割青草 (左手握草, 右手握刀, 做割草的动作) ;8像麻花拧一圈 (右手食指书写8) ;9像勺子能盛饭 (做用勺子舀饭的动作) ;10像一根筷子和鸡蛋 (左手食指伸直作1, 右边拇指与食指弯曲作0, 念“10”时两手靠近) 。又如, 在学习“凑十法”时编“凑十”儿歌:小朋友, 拍拍手, 大家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 二凑八, 三凑七来四凑六, 两五相凑就满十, 九和一、八和二, 七三、六四也好凑, 两数相凑都是十, 做加做减想到它, 又对又快用处大。

五、童话激趣

一位数学家曾说过, 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 最好不要失去机会, 要把它弄得趣味化。因此, 采用童话激趣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班里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 但每次总是答错, 我并没有批评她, 只是微笑对她说:“你反应很快, 肯动脑, 真是个好孩子!再好好想想, 行吗?”对于课本上的主题图,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编成一个个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神话故事。这样, 学生就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竞赛激趣

一年级学生求知欲、表现欲都很强, 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 因此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学中, 可开展“比一比”“我是智多星”“夺红旗”“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 组织“比一比, 赛一赛”“夺星”之类的竞赛活动, 能增强学习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从而提高整体水平。

七、多媒体激趣

教学中可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课件来提高学习材料的可视性、趣味性, 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同时, 化静为动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突破教学难点。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另外, 将一些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小故事, 采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篇二十

【关 键 词】 激趣;数学;教学

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怎样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是件很头痛的事情。过去自己读书的时候,数学课上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每天都是握着铅笔,做很多很多的练习。我自己都厌倦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所以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愿采取。并且确实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也不能激发出小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句名言说得很好:“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跟着新课改的实施,把对数学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一、运用游戏、谜语、故事、儿歌等组织教学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6、7的加法》时,授课前,设计“打电话,找朋友”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首先出示电话铃声响了,接电话并问:“我们是好朋友吗?我们的密码你知道吗”,设定个密码6,说:“我出4”,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出2和4合起来是6”,先师生找朋友,然后小朋友自己互相找朋友。学生们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低年级孩子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教师在讲《时、分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时、分,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再如讲《年月日》时,为了孩子很方便地记住每个月份有多少天,编这样的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多变化。”通过儿歌,小孩便轻松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通过操作,手脑并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是的!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等等。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边数1摆1,添1是2,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为了能让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把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个位有几个珠子?十位有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和上几合起来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

三、发挥图示、多媒体教学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所以现在不论什么教材都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比较》时,先剪出三朵花、三只蜜蜂、四只蜻蜓,并摆成三组,让学生直观的就可以看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在讲《5以内数的加法》时,先演示停在车库的2辆车,又开来1辆车,一共有几辆车,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知识的学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四、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随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把数学贯穿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有用数学的意识。如你家门牌号是多少,年历卡片有哪些数呢,妈妈给你买了5支铅笔,送给小弟弟2支,你还有几支。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小孩知识,还应给予激情,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时,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马薇. 试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J]. 速读(下旬),2015(7).

[2] 刘小莉. 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J].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36).

上一篇:药店验收标准下一篇:监理例会会议记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