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2024-07-14

自救互救基本知识(精选8篇)

1.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篇一

自救互救知识竞赛试题

1、导致战场伤员休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食物中毒B、多处骨折

C、细菌感染D、大量的战伤出血

2、在战场救护中,对止血的要求叙述较准确的是:()

A、迅速、准确、有效

B、及时、简单、牢固

C、及时、准确、牢固

D、简单、准确、有效

3、按出血性质可将出血分为哪三种:()

A、头部出血、四肢出血、躯干出血

B、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C、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微血管出血

D、以上都不对

4、动脉出血的特点是:()

A、血色鲜红、片状渗出

B、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C、血色暗红、呈泡沫状

D、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

5、静脉出血的特点是:()

A、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

B、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C、血色鲜红、片状渗出

D、血色暗红、呈泡沫状

6、毛细血管出血的特点是:()

A、血色鲜红、片状渗出

B、血色暗红、呈泡沫状

C、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D、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

7、对组织损伤较小的止血法是:()

A、屈指加压止血法

B、止血带止血法

C、止血钳止血法D、绞棒止血法

8、指压止血法的操作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动脉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骨面上而止血

B、根据静脉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骨面上而止血

C、根据动脉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远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骨面上而止血

D、根据动脉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肌肉上而止血

9、面动脉压迫止血法的适用范围:()

A、用于眼部以上的面部出血

B、用于眼部以下的面部出血

C、用于唇部以下的面部出血

D、用于唇部以上的面部出血

10、面动脉压迫止血法的压迫部位通常在:()

A、在下颌角前约2cm处

B、在下颌角后约2cm处

C、在下颌角前约4cm处

D、在下颌角后约4cm处

11、颞浅动脉止血法的适用范围:()

A、用于同侧额部,枕部出血

B、用于对侧额部,颞部出血

C、用于同侧额部,颞部出血

D、用于同侧颞部,枕部出血

12、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的压迫部位通常在:()

A、在耳下对准下颌关节上方处加压

B、在耳后对准下颌关节上方处加压

C、在耳上对准下颌关节上方处加压

D、在耳前对准下颌关节上方处加压

13、肱动脉压迫止血法的适用范围:()

A、用于同侧上臂下1/3,前臂和手部出血

B、用于同侧上臂上1/3,前臂和手部出血

C、用于同侧上臂下2/3,前臂和手部出血

D、用于同侧上臂上2/3,前臂和手部出血

14.肱动脉压迫止血法压迫部位通常在:()

A、在上臂内侧中点,肱三头肌内侧沟处,将肱动脉向外压在肱骨上

B、在上臂内侧中点,肱二头肌内侧沟处,将肱动脉向外压在肱骨上

C、在上臂外侧中点,肱二头肌内侧沟处,将肱动脉向外压在肱骨上

D、在上臂内侧中点,肱二头肌外侧沟处,将肱动脉向外压在肱骨上

1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常用于:()

A、单个手指出血B、多个手指出血

C、手掌出血D、手背出血

16、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于哪种情况的出血:()

A、多用于四肢毛细血管出血

B、多用于四肢小动脉出血

C、多用于四肢较大的静脉出血

D、多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

17、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如何操作:()

A、先在出血的远心端用纱布垫或衣服、毛巾等物垫好,然后再扎上橡皮止血带

B、先在出血的近心端用纱布垫或衣服、毛巾等物垫好,然后再扎上橡皮止血带

C、在出血的部位直接扎上橡皮止血带

D、以上都不对

18、止血带通常应扎在什么部位:()

A、通常扎在大腿或上臂靠近伤口的近心端

B、通常扎在大腿或上臂靠近伤口的远心端

C、通常扎在小腿或前臂靠近伤口的近心端

D、通常扎在小腿或前臂靠近伤口的远心端

19、对扎止血带的伤员,应该每隔多少时间松开一次止血带,松开的时间为多少:()

A、1-3小时;30分钟

B、1-2小时;15-20分钟

C、2-3小时;5-10分钟

D、3-4小时;30-40分钟

20、扎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最好不要超过几小时:()

A、2小时B、4小时

C、5小时D、6小时

21.对扎止血带的伤员应该挂上标识,下面哪种是正确的:()

A、在伤员前臂挂上红色伤标,并注明时间

B、在伤员胸前挂上红色伤标,并注明时间

C、在伤员肩部挂上黄色伤标,并注明时间

D、在伤员前臂挂上白色伤标,并注明时间

22、对于一般性创伤出血应尽量采取的止血方法是:()

A、加压包止血法B、止血钳止血法

C、止血带止血法D、以上都不对

23、对颅顶部、面部、下颌和伤肢残端包扎时均可选用下列哪种包扎法:()

A、环形包扎法

B、螺旋形包扎法

C、风帽式包扎法

D、面具式包扎法

24、指(趾)包扎时,必须注意:()

A、指(趾)端应暴露

B、指(趾)末端应露出

C、指(趾)端应露出,以便随时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

D、指(趾)包扎时,不露出指(趾)端

25、头部包扎时三角巾最佳的位置于:()

A、前额上方B、压在双眉上

C、前额上方二指D、前额眉上

26、头部包扎的方法哪项是错误的:()

A、帽式包扎法

B、风帽包扎法

C、面具式包扎法

D、螺旋形包扎法

27、颅顶部三角巾帽式包扎时,操作者通常站在病人:()

A、左侧B、右侧

C、前面D、后面

28、用卷轴绷带斜行缠绕前臂,每圈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不相重叠,此法为绷带基本包扎法的:()

A、回返包扎法

B、“8”字形包扎法

C、螺旋形包扎法

D、蛇形包扎法

29、腹部燕尾式包扎时,通常燕尾夹角成多少度:()

A、70°角左右B、80°角左右

C、90°角左右D、100°角左右

30、单肩燕尾式包扎时通常将三角巾折叠成多少度:()

A、60°角左右B、70°角左右

C、80°角左右D、90°角左右

31、腹部包扎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腹部兜式包扎法

B、腹部燕尾式包扎法

C、腹部环形包扎法

D、腹股沟与臂部包扎法

32、大悬臂带法适用下列哪项:()

A、前臂伤和锁骨

B、肱骨骨折

C、肩关节和前臂伤

D、前臂伤和骨折(除肱骨骨折外)

33、绷带的种类哪项是不正确的:()

A、卷轴带B、丁字带

C、四头带D、以上都不是

34、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哪项是错误的:()

A、压力要均匀

B、松紧要适度

C、从近端缠向远端

D、包扎时必须露出指(趾)端,以便观察肢体血液情况

35、单丁字带主要适用于:()

A、男伤员B、女伤员

C、男女都适用D、以上都不对

36、绷带的基本包扎方法哪项是对的:()

A、环形包扎法

B、蛇形包扎法

C、“8”字形包扎法

D、以上都对

37、胸部绷带包扎时下列哪项是对的:()

A、在胸部可自由确定方向固定

B、在胸部由患侧到健侧固定

C、在胸部由左向右环形缠绕两周固定

D、在胸部由右向左环形缠绕两周固定

38、四头带包扎多用于:()

A、四肢

B、头颈部

C、头、鼻、眼

D、头、下颌、鼻、眼、膝关节

39.航空帽式包扎时正常将三角巾底边:()

A、上折2-4指宽

B、反折3-4指宽

C、上折3-4指宽

D、反折向上约3-4指宽

40、诊断骨折的确证为:()

A、疼痛B、畸形、异常活动

C、肿胀D、功能障碍

41.下列不属于完全骨折的是:()

A、横断骨折B、斜形骨折

C、粉碎性骨折D、穿通骨折

42.下列不属于畸形的是:()

A、肢体缩短B、患肢成角

C、旋转D、弹性固定

43、骨折临时固定的目的:()

A、避免加重损伤B、减轻疼痛

C、便于后送D、以上都正确

44、临时固定骨折,常用的材料包括:()

A、制式夹板B、临时夹板

C、充气夹板D、以上都正确

45、充气夹板固定骨折充气时,充气多少千帕即可:()

A、6.7~9.3KpaB、9.4~10.5Kpa

C、9.8~12.3KpaD、10.3~13.3Kpa

46、关于抗休克裤的作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休克B、止血效果差

C、固定D、牵引

47、抗休克裤一般用于哪个部位的骨折:()

A、肋骨骨折B、双下肢骨折

C、双上肢骨折D、颈椎骨折

48、战场救护时骨折急救方法错误的是:()

A、临时固定B、强行复位

C、解除疼痛D、消除肿胀

49、战场救护时伤员骨折伴有伤口出血,抢救的顺序应为:()

A、先固定骨折,再止血,最后包扎伤口

B、先包扎伤口,再止血,最后固定骨折

C、先止血,再包扎伤口,最后固定骨折

D、先固定骨折,再包扎伤口,最后止血

50、对下面夹板固定描述错误的是:()

A、夹板的长度必须包括骨折部的上个关节

B、夹板的长度必须包括骨折部的下个关节

C、固定时,先固定下端,后固定上端

D、固定时,先固定上端,后固定下端

2.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篇二

1. 大学生进行自救互救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改革, 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 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 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 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及自救互救意识, 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已迫在眉睫。

1.1 自救互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5.12”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各地, 尤其是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承载着祖国的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 由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结合的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 办学形式多样化, 学生结构复杂化, 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1]所以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 教给学生自救互救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免除灾难的伤害。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安全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全体师生“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意识, 进一步丰富其自救互救知识, 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更好地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自救互救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鲜活的生命逝去了,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成功逃生了。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 一个人假如有较强的自我防范意识及较高的自我保护能力的话, 他免除灾难伤害的几率会提高很多。当代大学生由于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 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 思想比较单纯, 因此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坏人坏事抵制能力很差, 甚至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 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 以致留下种种影响安全的隐患。因此, 由于还不成熟, 社会经验欠缺, 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就相对比较弱。因此高校在学生中间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学生进行自救互救安全教育时, 要加强安全防患意识的宣传, 及时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 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在紧急情况下, 机智逃生的本领, 从而让学生能够远离灾害。[2]

2. 高校开展自救互救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领导牵头, 共同努力, 认真做好研究部署。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 带领全校教师认真研究部署, 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真正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切实增强全体师生“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意识, 进一步丰富其自救互救知识, 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从而更好地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结合本校实际, 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

对于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教育, 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我们可以把自救互救教育的知识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 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二是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自救互救教育的实践活动。如我们可以举办有关自救互救实际案例的讨论会、演讲会, 并可以模拟各种场景, 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 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3]

2.3 注重防范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 很多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都比较差, 因此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不能很好地开展自救互救。我们在工作中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为学生搞好防范教育, 并做好必要的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和素质。如我们可以进行如何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侵害、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常规安全防范训练, 教给他们一些安全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丰富他们的间接经验, 提高他们防范安全事故的自觉性和实际应对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 从而自觉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3. 我校开展的自救互救教育工作及其成果

3.1 领导牵头, 认真做好研究部署工作。

“5.12”大地震中的伤亡令很多人都感到悲痛和叹惜, 但也为人们敲起了警钟。对此, 我校领导对自救互救教育活动非常重视, 并根据自身情况, 本着对全体师生生命安全和集体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我校整个系部开展了“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展前, 多次研究商讨,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安排部署。

3.2 举办丰富多彩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

为了将“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教育活动开展的既有意义, 又确保效果, 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 认真布置, 最终将活动分为六项,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系列教育活动, 活动如下:

3.2.1“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教育动员会。

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动员布置活动方案。首先, 以班级为单位, 给各班下发有关防震、防灾、防事故资料。同时发动全体师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防震、防灾、自救互救资料。其次, 老师深入到班级, 参与动员会, 共同学习, 加深印象。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 丰富防震防灾知识, 增强自救互救的信心和勇气。

3.2.2 学习抗灾先进事迹, 坚定自救互救信心。

各班组织集中学习“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当前的学生大部分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 生活大多比较安逸, 缺少危机感, 而真正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会惊慌失措, 无所适从。学习抗灾英雄的先进事迹, 在让人感受到高尚风貌的同时, 亦能让人明智, 自强不息, 奋起抗争。震撼学生心灵的同时, 增强其先人后己、知恩感恩的品德意识, 提升其勇于救助、勇于担当的精神境界。

3.2.3 保持警惕, 遵守规则, 远离危险。

我们深入班级, 亲自指导, 各班针对交通、火灾、冰雪灾害等各类事故的防范展开激烈讨论, 学生热情高昂, 发言踊跃, 参与积极。大家通过讨论, 提高了警惕感, 增强了遵守交通规则、消防规则及校规校纪意识, 掌握了必备的安全知识, 丰富了远离危险的智慧。大家纷纷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 要时刻保持警惕, 更好地保护个人财产、集体财产的安全。

3.2.4 开展实际演练活动。

在成功组织以上活动的基础上, 为了将学生的安全意识潜能进一步挖掘, 并将其升华, 同时为切实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在所在系部举办了“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综合演练汇报会。整个汇报会分为紧急疏散演习、抢救及救护演练、卫生防疫演练和震后心理干预四项内容, 旨在通过实践演练, 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弘扬“珍爱生命, 自救互救”精神。

3.3 活动成效显著。

根据制定的完善方案, 在多次实践演练后, 我们组织部分师生进行了汇报演练。全校七千余人进行现场观摩, 前来参加观摩的领导还有沧州地震局、沧州教育局、沧州红十字会及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领导。在整个演练活动中, 学生面对危险反应敏捷, 活动迅速, 并能够团结一致, 及时地开展自救互救, 说明我们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高校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要珍爱生命, 并使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而只有注重搞好自救互救教育才能为创建一个和谐安乐的校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进一步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5.12”大地震中的惨痛伤亡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 使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很多学校也开始注重自救互救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更要注重自救互救的教育。文章针对这一问题, 指出高校要搞好自救互救教育, 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充分动员一切力量, 并就如何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同时对我校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自救互救教育,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2]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3.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篇三

刘 颖  李 红  崔广凯  景 鹤  张观宇  王晶岩

辽阳石化总医院急诊科,辽宁辽阳 11100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辽阳市宏伟地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实际掌握及需求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宏伟地区居民自救互救现状研究的科学结论,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愿意接受调查的家属或陪送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并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实际演练等)。 结果 88.2%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过急救培训,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职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求救电话的掌握情况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的调查对象有接受培训的意愿,而且与年龄和职业均无关(P>0.05)。结论 宏伟地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现状不容乐观;熟练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比例较低,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参加急救培训的比例较低,但公众接受培训的意愿较高。所以宏伟地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亟待提高,并应根据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同情况设置培训内容;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年龄、职业、行政职务等对急救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和不同需求进行合理设置,以避免资源浪费。

[关键词] 自救互救;知识技能;问卷调查;社区居民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28-03

Investigation of self-rescue and mutual aid knowledge from Hongwei district residents

LIU Ying  LI Hong  CUI Guangkai  JING He  ZHANG Guanyu  WANG Jingy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Liaoyang Petroleum Chemical General Hospital,Liaoyang 11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elf-rescue and mutual aid knowledge mastered by Hongwei district residents in Liaoyang city,to obtain scientific conclusion and provide consult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Methods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questionnaire was made. Then the patients,family members or chaperones that will to accept the investig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the sample investigation was marched of community resident (includ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ractical exercises,etc). Results The rate of the respondents never attended first-aid training was 88.2%,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all kinds of first aid skills and master degree (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on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mastering the call of first aid (P>0.05),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 (P<0.01). The persons which have the desire to undergo training was 90.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age and profession (P>0.05).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lf-rescue and mutual aid of Hongwei district residents is not optimistic. The proportion of basic first aid skill knowledge is poor,the proportion of residents take part in first aid training is fewer,there are many residents who would accept the training. As a result,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of self-rescue and mutual aid in Hongwei distric residents should be improved,and the training content should be set 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 to avoid the wasting of resources,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needs,different age,occup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uties.

[Key words] Self-rescue and mutual aid;Knowledge and skills;Questionnaire survey;Community residents

随着社会的发展,急救理念也在不断进步,现在单纯依靠专业性急救体系已很难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所以迫切要求提高全民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让非专业人员参与院前急救,以提高其抢救的成功率。政府和国有大企业也有责任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国民素质,以期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然而目前本地区居民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现状,并没有一个科学研究结果,而且不同年龄段、不同职

业、不同岗位的居民对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也不尽相同。笔者对宏伟地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掌握和培训需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并愿意接受调查的家属或陪送人员131例,并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100例开展问卷调查;并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调查人员对抽样调查的100例,又随机抽取50例进行急救操作能力调查。

1.2 方法

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求救电话的知晓及使用情况、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放问卷者统一发放问卷时的用语,当场发放并回收;被调查的对象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自愿填写;调查问卷回收后整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急救操作能力调查,由课题组设计制定评分标准,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人员对被调查者进行测试评分,5名调查人员同时打分,不能协商一致的分项分数,取其中间3位的平均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汁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辽阳市宏伟地区居民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现状,本次调查对象为近半年来本地区居民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家属、陪送人员以及该社区居民共231例,回收有效问卷共220份,回收率为95.2%。其中男113例,女107例;年龄(46.0±10.2)岁。调查对象的年龄、职业情况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段培训意愿、求救电话掌握情况、培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1,P>0.05)。见表2。

2.3 不同职业人群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比较

不同职业人群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7,P>0.05)。见表3。

2.4 人群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程度

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P<0.05)。见表4。

2.5 不同职业现场急救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程度

不同职业现场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见表5。

3 讨论

我国当前面临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作和生活节奏较前明显加快,各种急症和意外伤害明显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入院前自救互救的重要性。但与国外相比较,面向公众的正规标准的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得较晚,而且培训公众早期的急救意识较差,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低,我国报告的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率仅为1%左右[2]。为了和国际接轨,提高人口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急重伤病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和有关部门已把社区培训提到议事日程。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88.2%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过急救培训,虽然我们调查得出的培训率高于有关报道[3]。但较发达国家仍明显落后,例如,美国公众心肺复苏的培训普及率,在1992年就达20%~40%[4]。

时间在挽救生命上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原因。提高了对伤病员的抢救成功率,除了院前反应时间的影响外,“第1目击者”能否对患者采取正确及时的急救措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加大培训的普及力度[5]。

目前宏伟地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现状不容乐观,熟练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比例较低,问卷调查显示心肺复苏知识基本了解率为45.0%,而比较常见的排出卡喉异物急救技术基本了解率只有25.9%。其他如止血包扎、断肢(指)现场处理、骨折固定、正确搬运、、烧烫伤急救、心绞痛的处理、中风的现场处理、昏迷的处理、抽搐的处理等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年龄与总体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无差异显著性,但在有关方面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不同;中老年人对心绞痛的处理、中风的现场处理有关知识了解程度较高,而年轻被调查者则对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知识了解程度较高,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个人关注度有关;同时急救技能操作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业务职称和行政级别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呈正相关。

其他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如求救电话的掌握情况,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虽然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掌握现状不容乐观,但值得欣慰的是,90.0%的调查对象有接受培训的意愿,而且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职业之间无显著差异。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企业员工希望有机会参加诸如学习班一类的正规培训,但更多的人希望以电视短片、电视节目等形式了解一些关于自救互救的知识,或者发放教学光盘在业余时间自学,希望政府加大这方面投入。

本课题得出的结论:如果能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有关部门能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急救培训。可以根据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同情况设置培训内容,并且还要考虑到不同人群进行合理设置,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相信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第1目击者的作用,在专业医学人员未达到现场前,采取措施自救或者互救,从而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各种意外伤害的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丁一鹛.中美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27-28.

[2] 黄翠红,王文均,杨芳,等.社区公众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培训[J].护理学杂志,2008,21(3):169-171.

[3] 甘美连,许士海,梁美玉.急诊患者家庭自救互救知识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11,1(13):59-60.

[4] Naughton MJ,Luepker RV,Sprafka JM,et al.Community trends in CPR training and use:the Minnersota Heart Survey[J].Ann Emerg Med,1992,21(6):698-703.

[5] 陈锋,柯俊,王晓萍,等.福建省急救中心116例院前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0,3(1):99-101.

4.自救互救复习题 篇四

1、如果只注意预防事故而忽视了、就不是一名合格矿工。

⑴安全第一⑵综合治理⑶自救互救

2、抢救伤员现场急救操作技术: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止血、包扎和现场搬运。⑴仰卧压胸⑵俯卧压背⑶骨折固定

3、井下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⑴积极抢救;⑵及时报告灾情;⑶安全撤离 ; ⑷安全防护。

A、对B、不对

4、在灾区避灾的行动准则:⑴选择适宜的避灾地点; 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⑶加强安全防护; ⑷改善避灾地点的生存条件; ⑸妥善避灾; ⑹积极同救护人员取得联系。

A、对B、不对

5、《煤矿安全规程》第10条中规定: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

⑴矿灯⑵安全帽⑶自救器

6、在事故现场抢救伤员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

A、对B不对

7、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几种。

A、二种B、三种C、四种

8、当发生火灾时,位于火源回风侧人员,应迎着新鲜风流撤退。

A、对B、不对

9、自救互救的成效如何,决定于自救和互救方法的正确性。

A、对B、不对

10、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分钟平均操作18次为宜。

A、对B、不对

11、当井下发生任何灾害事故时,必须立即佩用自救器,然后撤离现场。

A、对B、不对

12、过滤式自救器,仅能防护一氧化碳一种气体中毒。

A、对B、不对

13、过滤式自救器适用于灾内空气中氧气浓度不低于。

A、17%B、18%C、19%

14、过滤式自救器适用于灾区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不高于的环境。

A、1%B、1.5%C、2%

15、佩用自救器撤离时,要求快速行走。

A、对B、不对

16、隔离式自救器用于灾区环境大气中缺氧或存有有毒有害气体的条件下。

A、对B、不对

17、被水堵在上山时,要时刻跑出向下探望,观察情况。

A、对B、不对

18、透水后,应撤到透水地点以上水平,不能进入透水点附近及下方独头巷道。

A、对B、不对

19、过滤式自救器不受使用条件限制。

A、对B、不对

20、避难硐室构筑坚固,净高不低于3米。

A、对B、不对

21、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必须采用过滤式自救器。

A、对B、不对

22、《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

A、0.24%B、0.024%C、0.0024%

23、瓦斯爆炸的浓度范围是:。

A、6%—15%B、5%—16%C、5%—18%

24、瓦斯是指井下以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 C、甲烷。

25、当氧气浓度小于时,人就会呼吸困难,心跳加快。

A、19%B、17%C、15%

26、矿工自救应遵守四原则。

A、灭护退躲B、灭护撤躲C、灭撤藏躲

27、在心脏停博后秒内心脏的应激性是增强的,扣击心前区往往可以使心脏复跳。

A、60秒B、70秒C、90秒

28、瓦斯比空气轻,相对空气的比重为。

A、0.55B、0.54C、0.55429、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每分种次为宜。

A、50—60B、60—80C、70—8030、瓦斯比空气轻,常常聚集在巷道的。

A、上部B、中部C、下部

31、上臂骨折临时固定时,先将肘关节曲成度。

A、70B、80C、9032、矿井火灾对人员的伤害主要原因是。

A、一氧化碳中毒B、甲烷C、二氧化碳

33、井下搬运伤员要点:轻、慢、快。

A、对B、不对

34、搬运伤员时,要求头在前、脚在后。

A、对B、不对

35、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的血管。

A、远心端B、近心端C、伤口

36、井下空气中的瓦斯浓度达到时,人会立即窒息或死亡。

A、40%B、50%C、60%

37、包扎的目的:止血、止痛、防止感染。

A、对B、不对

38、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位于事故地点上风侧人员,应逆风流撤退。

A、对B、不对

39、发生透水事故时,若出路被阻断,撤退有困难可以找独头巷道,上山躲避待救。

A、对B、不对

40、动脉出血的特点是。

A、暗红、徐徐外流B、鲜红、创面渗出C、鲜红、喷射状

41、正常人呼吸次数每分钟16次至18次。

A、对B、不对

42、心脏复苏操作主要方法:心前区扣击和俯卧压背法。

A、对B、不对

43、创伤一次失血量达到就有生命危险。

A、500—800毫升B、800—1000毫升C、1000—2000毫升

44、止血带止血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小时,就要放松一次止血带。

A、0.5小时B、1小时C、2小时

45、包扎范围应超出伤口边缘厘米。

A、2—5B、5—10C、10—1546、对烧伤人员的急救要点:灭、护、防、包、送、五个字。

A、对B、不对

47、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一般分为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两大类。

A、对B、不对

48、井下引爆引燃火源主要有:⑴电火花;⑵放炮火花;⑶撞击摩擦火花;⑷明火。

A、对B、不对

49、设在采区安全出口路线的避难硐室,距人员集中地点,不得超过

A、100mB、300mC、500m50、对于受伤不能行走的伤员,在靠近新鲜风流范围内,要设法抬运到新风中,如距离远,则只能为其佩戴自救器,不可抬远。

5.遇到溺水如何自救与互救 篇五

溺水自救方法

不熟悉水性者自救方法。溺水后不要试图通过挣扎使自己浮出水面,那样只能适得其反。此时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同时去除身上的重物。因水有浮力,身体沉到一定程度,没有负重的人体就会向上浮起。等待救援时,学会“水母漂”:吸气后全身放松俯漂在水面,四肢自然下垂,似水母般静静漂浮,待需要吸气时,双手向下向外压划水,顺势抬头吐吸气,随即低头闭气恢复漂浮姿势。而四肢乱动,拼命挣扎,大喊大叫,会浪费体力、导致溺亡。上浮时双臂像鸟飞一样顺势向下划水,向下划要快,抬上臂要慢。同时采取头向后仰、口向上方的姿势,先将口鼻露出水面,并立即呼吸。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救护。

水中抽筋自救法。抽筋的主要部位是小腿和大腿,有时手指、脚趾及胃部等部位也会抽筋。游泳时发生抽筋,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先吸一口气,仰面浮于水面,并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自救。若因水温过低而疲劳产生小腿抽筋,则可使身体成仰卧姿势。用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使抽筋腿伸直,并用另一腿踩水,另一手划水,帮助身体上浮,这样连续多次即可恢复正常。上岸后用中、食指尖掐承山穴或委中穴,进行按摩。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两手抽筋时,应迅速握紧拳头,再用力伸直,反复多次,直至复原。如单手抽筋,除做上述动作外,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上腹部肌肉抽筋,可掐中脘穴(在脐上四寸),配合掐足三里穴,还可仰卧水里,把双腿向腹壁弯收,再行伸直,重复几次。抽过筋后,改用别种游泳姿势游回岸边。如果不得不仍采用同一游泳姿势时,就要提防再次抽筋。

水草缠身自救法。首先要镇静,切不可踩水或手脚乱动,否则就会使肢体被缠得更难解脱,或在淤泥中越陷越深。用仰泳方式(两腿伸直、用手掌倒划水)顺原路慢慢退回。或平卧水面,使两腿分开,用手解脱。如随身携带小刀,可把水草割断,不然试试把水草踢开,或像脱袜那样把水草从手脚上捋下来。自己无法摆脱时,应及时呼救。摆脱水草后,轻轻踢腿而游,并尽快离开水草丛生的地方。

身陷漩涡自救法。有漩涡的地方,一般水面常有垃圾、树叶杂物在漩涡处打转,只要注意就可早发现,应尽量避免接近。如果已经接近,切勿踩水,应立刻平卧水面,沿着漩涡边,用爬泳快速地游过。因为漩涡边缘处吸引力较弱,不容易卷入面积较大的物体,所以身体必须平卧水面,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潜入水中。

疲劳过度自救法。觉得寒冷或疲劳,应马上游回岸边。如果离岸甚远,或过度疲乏而不能立即回岸,就仰浮在水上以保留力气。举起一只手,放松身体,让对方拯救。不要紧抱着拯救者不放。如果没有人来,就继续浮在水上,等到体力恢复后再游回岸边。

判断是否溺水的八种迹象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溺水者总是双手乱挥、大声呼救,然后咕咕地吞水。然而,真正的溺水可不是这样!水中安全专家指出,溺水者并不像多数人以为的那样,会猛烈拍水求救;相反的,溺水几乎总是悄然发生。调查显示,90%的孩童发生溺水事故时,均有成人或青少年在旁看顾。但由于溺水者“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溺水”,照顾者往往以下8大迹象察觉。

1.溺水者不会呼救,他们必须先能呼吸才能说话。人溺水时嘴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中间没有时间呼气吸气和呼救。

2.溺水者也无法挥手求救。他们会本能地将双臂伸到两侧,向下压,好让嘴巴浮出水面。小孩则可能将手臂前伸。总之,他们无法划水朝救援者移动,或把手伸向救援设备。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没有踢腿动作,他们只能挣扎20~60秒,之后下沉。

4.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5.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6.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头后仰,嘴巴张开。小孩的头可能前倾。

7.有时,溺水最重要的迹象就是看起来不像溺水。他们看起来可能像抬头在看天或岸边,这时你要问:“你还好吗?”如果他们能回答,大概就没事。如果眼神涣散,则需立即施以援手。

8.小孩在戏水时会发出很多声音。当发现孩子安静无声时,就该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溺水互救方法

若发现溺水者,施救者一定要冷静,选择最正确的方法来救人。首先,要确定自己会游泳,才能跳进水里救人。其次,善于观察和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可优先考虑用竹竿、绳子等来救人。第三,跳进水里前,先要看清楚落水者的位置。入水的方式有多种,假如水浅的话可以采取直立式,水深的话可采取浅跳式。

当施救者游向溺水者时,必须注意,在接近时应与其保持3米的安全距离,并在接近后尽可能从溺水者背后做动作,以确保自身安全。此时,施救者用右手托溺水者的右腋,另一只手从溺水者的左肩处夹胸托右腋或双手拖腋。

需要谨记的是,下水救助溺水者时,应从溺水者背后拖着溺水者的头颈与上背使其成直线尽量不动,避免被溺水者抱住,并使其脸朝上并露出水面,以利于呼吸,两人均采用仰泳姿态,再将其带到平安处。

6.地震应急演练常识及自救互救常识 篇六

一、地震应急演练常识

1.总指挥宣布新集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开始。

2.各负责老师到指定的疏散路径,各楼层的楼梯口处,负责学生的安全疏散工作。

3.当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三声短促的紧急哨声,各班班主任及配班教师组织安排学生安全避险。要做到保持镇定,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尽量缩小自己的身体,躲在桌下或墙角,以保持身体不被砸到,但不要靠近窗口。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书包或课本遮住头部和颈部。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靠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巴,用鼻子呼吸。

4.主震结束后,听到一声长哨声,班主任和配班教师要配合好,一前一后,把学生护送到安全区域。手持书包或书遮挡头部,下楼梯时,要走楼梯内侧,不要在楼梯或走道内相互拥挤,避免争先恐后,避免跌倒。迅速跑到指定的安全区,蹲下直到演练结束后再站立集合队伍。

5.各班级站在指定的地方,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报告情况。

二、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少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灯。照明最子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避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二)地震时,室外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要冒着大地的震动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

3.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媛地逐渐刹车,保证列车和旅客的人身安全。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5.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啸的突然袭击,尽快向高处转移。

(三)地震时,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一旦地震发生,在工作、生产岗位上的人员,首先应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阀门,个人根据所处的环境,当机立断迅速避震。

1.地震时,在办公楼的工作人员,要赶紧躲在办公桌下面,震后迅速从楼梯撤离,千万不要跳楼。

2.在厂区上班的工人,地震时,要立即关闭机器、断掉电源,迅速躲在车床、机床及高大的设备下,绝不要慌忙乱跑。

3.井下作业工人,地震时,应立即停止生产,不要急于往外跑,地面下一般较地面上安全。避开巷道或竖井等危险地区,选择有支撑的巷道避震。地震过后,有组织、有秩序地向地面转移。

4.一些生命线工程中的在岗人员,应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规范,立即采取措施避震。如化工厂在地震时,紧急防止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和液体外溢,立即关停各种闸门和电源,关闭运转设备,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地震时,在公共场所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习,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决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震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五)、地震后的个人自救方法

一次大震发生后,到处是断坦残壁,危楼及倒房构成的瓦砾堆。在没有外来人员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项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斗争。时间就是生命,从历次大地震的经验得知,地震发生后,一天内扒出的人,救活率可达80%,第二吞们有30-40%,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地震对人身的伤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压后,要做到:

1.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要有勇气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

2.被压埋后,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尽量活动手和脚,消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3.被埋压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无法爬出去时,不要大声呼喊,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求救。

4.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食物和水,并计划使用,乐观等待时机,想办法与外面援救人员取得联系。

(六)、地震后的群众互救方法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工作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减少伤亡。震后救人的原则是:

1.在互救过程中,要有组织,讲究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在开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点点拨,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应利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应保护支撑物,清除埋压物,才能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5.清除压埋物及钻凿、分割时,有条件的要泼水,以防伤员呛闷而死。

6.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护通风,递送食品,静等时机再进行营救。

7.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采取二阶段整群抽样法, 随机选取户籍不在杭州市但有组织依托的, 在杭州市拱墅区、江干区居住30日以上的建筑工人、餐饮服务人员、农贸市场商贩、经商人员、美容美发服务人员等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并经预调查后确定。内容包括基本情况, 常见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 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31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录入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为17~61岁, 平均 (28.41±8.76) 岁;其中男性132人, 占42.6%, 女性178人, 占57.4%。

2.2 意外伤害的发生 (遭遇) 情况

本次调查的310名流动人口近一年意外伤害的发生 (遭遇) 中, 50%以上的流动人口发生过中暑、创伤出血和切割伤, 40%以上发生过触电、游泳时呛水和灼烫伤, 30%以上发生过急性扭伤和动物叮咬伤, 发生过煤气中毒、暴力打击伤和药物中毒的不到10%, 见表1。

2.3 自救及互救的能力评估

2.3.1 流动人口意外伤害自救及互救的能力评估结果

310名流动人口中意外伤害自救及互救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触电 (74.2%) 、煤气中毒 (65.2%) 、高空坠落伤 (41.6%) 、游泳时呛水 (17.4%) 、无意识 (13.5%) 、灼烫伤 (11.3%) 、暴力伤 (5.8%) 、游泳时腿部抽筋 (3.9%) 、食物中毒 (3.9%) 、药物中毒 (3.9%) 、骨折 (3.5%) 、中暑 (3.2%) 、车祸伤 (1.9%) 、切割伤 (1.3%) 、动物叮咬伤 (1.9%) 、急性扭伤 (1.3%) 、创伤止血 (0.6%) 。

2.3.2 不同年龄流动人口意外伤害自救及互救的能力评估结果

40岁以上人群灼烫伤的急救能力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高空坠落伤的急救能力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P<0.05) , 其余类型意外伤害的急救能力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别, 见表2。

2.3.3 不同性别流动人口意外伤害自救及互救的能力评估结果

除女性流动人口急性扭伤和高空坠落伤的急救能力高于男性流动人口外, 其余类型意外伤害的急救能力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别 (P>0.05) , 见表3。

2.3.4 不同平均工作时间流动人口意外伤害自救及互救的能力评估结果

经统计学检验, 不同工作时间流动人口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差别, 见表4。

3讨论

目前, 意外伤害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它不仅加大了直接医疗费用的支出, 而且造成潜在生产力的巨大损失[1]。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多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较低的工作, 作为城市中的弱势人群, 其生活状况与健康情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本次调查显示, 50%以上的流动人口发生过中暑、创伤出血和切割伤, 40%以上发生过触电、游泳呛水和灼烫伤, 30%以上发生过急性扭伤和动物叮咬伤, 10%以上发生 (遭遇) 过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骨折、车祸和食物中毒, 发生 (遭遇) 过煤气中毒、暴力打击伤和药物中毒的不到10%。降低流动人口意外伤害的发生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伤害要引起高度重视, 应尽快建立流动人口的伤害监测体系, 结合各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以确保流动人口的生命安全,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民工的健康权益, 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提高流动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降低流动人口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伤残率和病死率, 提高生命质量, 并减少医疗费用, 减轻医疗负担[3,4,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流动人口的意外伤害急救能力普遍偏低, 知识比较匮乏。除触电和煤气中毒以外, 其他各种意外伤害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不足5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流动人群意外伤害自救及互救的能力有所不同, 不同工作时间流动人群的急救能力无差别。据公安部门统计, 200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亿[6]。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他们的收入的确在向城市居民靠近, 但是他们的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知识的掌握水平并未得到很大的提高。急救训练对于维护健康与生命能起到重要的、积极的预防作用[7]。对流动人口开展意外伤害的急救培训势在必行。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摘要: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为准确评估意外伤害对流动人口生命健康的威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杭州市310名流动人群进行了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 50%以上的流动人口发生过中暑、创伤出血和切割伤, 40%以上发生过触电、游泳呛水和灼烫伤, 30%以上发生过急性扭伤和动物叮咬伤。除触电和煤气中毒以外, 其他各种意外伤害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不足50%。结论 流动人口的意外伤害急救能力普遍偏低, 急救培训势在必行。

关键词:流动人口,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

参考文献

[1]王声涌.我国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急需开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 18 (3) :131.

[2]张良.济宁市流动人口门诊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3]朱筱凯.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4]邱五七.中国城市民工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杂志, 2005, 21 (11) :.

[5]张爱莲, 韩颖.健康教育在预防意外伤害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8) :152.

[6]人民日报, 2005年7月27日.

8.防范恐怖袭击与自救互救指南 篇八

1.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及各类公共场所都应提高预防恐怖袭击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2.制订应急预案,规划逃生、疏散路线,并进行演练。

3.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避难场所等)、用品(如应急包、急救包等)随时可以使用。

4.对周围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进行评估,并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

5.阅读公安部发布的《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了解防恐相关知识。

6.发现可疑的人或可疑的物品,要向公安机关报告。

7.进入陌生环境时,首先要了解应急逃生方式。

8.到当地红十字会参加应急救护培训。

二、恐怖袭击事件的应对

1.遇到恐怖袭击事件不要围观,应立即离开。

2.如果正处在恐怖袭击事件现场,且无法逃避时,应利用地形、遮蔽物遮掩、躲藏。

3.如遇恐怖事件实施者抛洒不明气体或液体,应迅速躲避,且用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4.尽量保持沉着冷静,不要惊恐喊叫。

5.观察现场状况,时机成熟时迅速撤走,远离现场。

6.路过恐怖事件现场,不要停留,不要拿出手机拍照、发微博等。

7.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8确保个人安全情况下,进行报警、呼救和救助他人的行为。

三、恐怖袭击事件中的现场急救

(一)出血控制

1.用干净的毛巾、衣物等敷料或直接用手用力按住伤口,以求止血或减缓出血。

2.持续用力按住伤口,如血液渗过敷料,在原有敷料上再加一块敷料。

3.可以将衣物撕成粗布条,用来包扎止血。

4.如果确定伤者没有骨折,可将受伤部位抬至高于心脏水平。

(二)骨折固定

1.鼓励伤者用自己的手承托伤肢,或用衣物、棉垫等固定,避免活动。

2.开放性伤口先包扎再固定,不要送回外露的骨折端。

3.除非必要,不要移动骨折伤者,特别是怀疑脊椎損伤者。

(三)烧伤急救

1.用大量洁净的水冲洗伤处降温。

2.用干燥、清洁的敷料(如布、保鲜膜等)覆盖伤处。

3.不要直接用冰敷在伤处上,不要刺破水疱。

(四)休克急救

1.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可以用衣物、毯子保暖。

2.若无骨折,将伤者双腿抬高30厘米左右。

3.不要给伤者饮水或喂食。

4.持续观察伤者的清醒程度。

(五)心肺复苏

对无意识、无呼吸的伤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1.使伤者平躺在坚实平面上,头部后仰,判断是否有意识和呼吸。

2.如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将掌根放在伤者胸部正中,双手重叠,十指相扣,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速度大于100次/分,深度大于5厘米。对儿童适当减小按压深度。

3.按压30次后,进行两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未接受过训练或不愿进行人工呼吸,可只做胸外按压。

4.持续、快速按压,直至救护人员到达。

(六)特殊伤急救注意事项

1.异物插入:切勿拔出异物(匕首、铁器等),环绕异物进行加压止血包扎后,送医院救治。

2.内脏脱出:切勿还纳脱出的脏器,可先用敷料覆盖脏器,再用碗、杯等遮扣保护,尽快送医院救治。

3.肢体离断:首先对伤肢包扎止血;同时,收集离断肢体,用敷料(如干净的布、塑料袋)包裹后,妥善保存于2℃~3℃干燥环境中,随伤者一同送医院救治。

(七)心理支持

恐怖袭击受害者除身体受到伤害外,精神上也遭受了过度惊吓,需要心理支持。

1.陪伴在伤者身边,轻声安慰,并试着与其交流。

2.平静询问伤者,可以帮忙做些什么,如联系家人。

3.让伤者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

(八)救护者自我防护

1.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伤者的血液和其他体液。

2.如有条件,接触伤者时,应使用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和口罩)。

上一篇:10年计量法规培训试卷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 an ang教案 西师大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