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2024-12-10

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共8篇)

1.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篇一

Ⅰ 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一、了解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

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的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词语的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多指名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014·湖南)《粮食》(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9段和第10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2015·江苏)《比邻而居》(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精要点拨

1.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

①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文中含义。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以文解文。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其意思。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2.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

①审视词语:一看其自身(内部),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二看其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②理解语境义(情景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

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

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如第1题中的“篡改”一词的内涵,这时,就要跨越远距离(指隔了几段文字)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记住: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了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理解词义就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

理解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

要“一把握”“四注重”

标题(题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意思是说文章的标题(题目)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题(题目)自然成为现代文阅读命题最热的文章部位之一,对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题屡屡出现在高考试卷及大市模拟卷中。如何解答“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这类试题呢?

1.把握解答的总体原则

(1)弄清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和特点。

①抓标题(题目)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弄清题目意思。

②看命题方法及其效果,拟定标题(题目)的方法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题(题目)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

(2)弄清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做标题(题目)类试题的核心。一定要抓住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哪个(些)方面、角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把这种联系找出来至关重要。

2.答题“四注重”

从理解标题(题目)含义角度看:

(1)注重分析标题(题目)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特定义指标题(题目)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题目)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标题(题目)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

(2)注重分析标题(题目)“三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表层义指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深层义指标题(题目)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上面的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题目)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从分析标题(题目)作用看:

(1)注重结合标题(题目)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2)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题目)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即时巩固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明华丽。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碎”则凸显了作者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从局部着眼。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Ⅱ 掌握理解句子含意的四方法三角度

一、掌握高考常考的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1.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存已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析 该句是过渡句,须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了一个人”的含义。“为了一个人”在①⑥两段可推断出。

精要点拨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节选自叶延滨《听雨》,有删改)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解析 “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一语双关,既指客观外界的实际天气情况,又暗示了人事的不幸遭遇。把握句意要由表及里,先说出句子本身的表层意思,然后指明其深层意蕴。

精要点拨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选自阎连科《说村落》)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聚居的地方。解析 分析此句,先要明白它是一个暗喻句。“符号”是什么?就是记号、标记。村庄成了符号,失去了其本质意义。那么这样的村庄是什么样的呢?只成了农民们聚居的地方。这样返本还源,答案就出来了。

精要点拨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

(四)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

(2015·北京)《说起梅花》(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题目要求紧扣“书香”与“诗心”,显然二者是答题的核心。“书香”本义为笔墨之香,“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除此之外,还要把二者放在句子中来理解,并结合原文所要表现的主旨。

精要点拨

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既要把握该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此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作者蕴含在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句子的丰富含意

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下面三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角度一 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为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有改动)5.怎样理解“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抓住“大西北”),会强烈地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脆弱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抓住“长不大”和“长大”)。解析 理解这个句子的含意关键在于抓住“大西北”“长不大”“长大”三个关键词。抓“大西北”主要在于抓住大西北的特征,抓“长不大”“长大”主要在于抓住它们不同于以往的深层含义。通过上下文,我们发现作者重在以“左公柳”“胡杨林”等体现大西北虽然条件艰苦、恶劣,却能给人震撼,让人变得坚强的内在品质。如此,问题迎刃而解。

精要点拨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的主要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只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这样,就能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

角度二 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选自赵本夫《告别三峡》,有删节)6.“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解析 所给句子是个复句,用“而”字表明是转折关系,讲游人是“偏”,说移民是“正”,是重点。故答案应对这个内部层次分两层进行解说。

精要点拨

高考考查所选的句子一般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或是修饰、限制成分较多的单句,或是层次较多的复句。结构层次的复杂决定了表意的丰富。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其内部结构层次关系,做到合理、有条理的切分,也会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如在理解转折类句子的含意时,既要关注“转折”的前一层面,又要关注“转折”的后一层面。

角度三 从句外相邻、句外主旨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未名社是在一间破小屋子里,其骨干就是素园。(编者加)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节选自鲁迅《忆韦素园君》,有删改)7.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解析 单看这一句,似乎写出了韦素园的沉默个性,这个性让他内心痛苦。但如果联系上一句看,作者说话的重心并不在此,而在于写韦君的认真、激烈及这种性格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从句外看,才能发现它的另一层意思。

精要点拨

很多句子自身含着一层意思,但如果从它的外部语境看,又有着另外一些意思。这外部语境主要有:

(1)相邻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等。

(2)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句子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含意,主要指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因此,从句子外部语境看其含意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想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意。这里,特别强调作者思想感情这一层面的含意。有时,试题所给句子与文中某个人物相关,我们往往会答出它表现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之意,但有时又会忽略作者借这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理解句子情感这一层面上,要把“两个人”的感情都考虑到: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

2.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篇二

江苏《考试说明》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很多高考参考书对“句子含义题”的解答方法多有介绍, 但是这些方法在学生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并不实用, 本文将从三个大方面切入, 结合实例, 详细介绍解答此类题目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 以供各位同仁相互探讨。

一.明确高考重点考查的句子类型

《考试说明》中所说的重要句子多指那些能够表达作者观点或者概括文本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它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

1. 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 是指那些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如段首总领句、段末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例如2010年上海卷的大阅读《天目山》中的一道题目:文中第2段开头的“去天目山, 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无论是为了树, 还是为了人”有什么含义?从该句在文中的位置我们不难看出是过渡句, 弄清了这一点, 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就容易多了。

2.含蓄句。

含蓄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 同时又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哲理的句子。2011年的大纲全国卷《针挑土》中考查的句子“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就是一个典型的含蓄句。

3.修辞句。

修辞句就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常考的修辞句往往是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这类句子考查得较多, 也较常见。

4.主旨句。

主旨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 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句子,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文眼”句。2012江苏高考《邮差先生》考查的结尾句“为此, 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就是小说的主旨句。

明确这四类高考常考的重点句子, 是解答句子含义题的一个必要前提。少了这个前提, 就如无米下锅的巧妇一样, 即使烧饭技术再佳, 也烧不出香喷喷的米饭来。考生如若能准确把握住这些句子的类型以及特点, 就等于在高考的这场战争中, 已经有了三分之一的胜算。

二.准确寻找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 高考所选的句子, 一定是在“体会”“品味”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即有“可考性”的句子, 而这些可考性的句子的可考点往往在一些关键词语上。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那么体会其重要含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 拿到一个句子后, 一定要能准确找出关键词语, 才能真正抓住理解句子含义题的命门。那么, 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语呢?

1.指代词。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句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如若命题人所出的句子中有指代词的话, 那这个指代词就是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而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往往在它的上文或下文, 只要我们挖掘出这个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那么句子的含义就不难解答了。如《生命的暗示》阅读中有一道题:理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句子中的“这”是该句的关键词语, 我们只要在该句的上文找到“这”所指代的内容, 这个句子的含义就解答出来了。

2. 象征词。

就是在句子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这类词语若出现在句子含义题中, 一定是解答句子含义题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只要通过分析象征词, 找到象征体, 就能找寻到句子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真实本意。

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现代文阅读题的选文是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 其中有一道题目是:理解“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 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 迷失了回家的路途”的具体含义。要完成这道题, 必须首先找准关键词语“回家的路途”, 然后再去观照相关文段, 我们不难发现“回家的路途”使用了象征手法, 它的象征体是回家的路途, 找到了象征体, “回家的路途”的象征意义就不难理解了, 原来是指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

3. 抽象词。

或叫概括词, 就是指意义概括抽象的词语。这类词也是句子含义题中的关键词之一, 它主要出现在意义抽象概括的句子中, 如文中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我们只要把抽象概括词的具体内容找出来, 句子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修辞词。

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若是比喻, 喻体就是关键词, 通过分析喻体的特点, 再返原探本, 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出来了;若是借代, 借代物就是关键词, 透过借代物找到它所借代的东西, 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关键词的含义就能解答出来;若是拟人, 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只要透过拟人词找到被拟的物与人的相似性, 关键词的含义就会浮出水面。如《说村落》阅读中的一道题目:怎样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此句, 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个暗喻句。喻体“符号”是该句的关键词, 符号是什么?就是记号、标记, 村庄成了符号, 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那么这样的村庄是什么样的呢?稍作思考, 便知这样的村庄只是成了农民们聚居的地方。如此这般返原探本, 答案就出来了。

5. 含蓄词。

就是指表达含蓄, 内涵丰富的词语。如若给出的句子里有这类词语, 那么它必定是解读句子含义的关键词语。

三.确定好最佳解题角度

把握住了重要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如果不能落实关键词语的含义, 那么很容易导致句子理解的表面化, 仍然无法拿到理想的分数。因此, 一定要结合文本把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透, 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那么理解句子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切入角度呢?

1.从“是什么”的角度来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针挑土》中的一道题目:理解“太阳已经有倦容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一个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 能体现出拟人手法的词语“倦容”是本句的关键词, 只要找出“倦容”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这个句子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根据文意, 考生不难理解“太阳有倦容”表面指天色已晚, 同时又暗示了黑妮等人工作的辛苦。

2.从“为什么”的角度来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针挑土》中的另一道句子含义题:理解“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一个含蓄句, 句中的关键词语是“亮了”, 找到了这个关键词语, 我们便可以就关键词语发问了:黑妮的眼睛为什么亮了?细读文章, 我们较容易找到原因, 那就是: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 高兴得眼睛亮了。这种溯因法是解答一些句子含义的绝好方法。

3.从“是什么”与“为什么”两者结合的角度来把握句子的含义

如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彩色的荒漠》中考查的句子含义题:理解“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个内涵丰富的句子, 通过分析, 不难找出关键词是两个“荒凉”, 只要在文中理出两个“荒凉”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个句子的其中一层含义就出来了。根据文意, 第一个“荒凉”指戈壁滩环境恶劣、色彩单调, 第二个“荒凉”指人生是单调的、没有色彩的、无意义的。句子的另外一层含义我们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去追问:为什么文中说“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呢?细读相关文段, 我们不难找到原因: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没有荒凉的人生。把两层意思合在一起, 这个句子的含义就完整地解答出来了。

3.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例谈 篇三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很多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题型之一,也是阅读题型中得分率较低的一类。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哪些方法呢?本文拟结合一些中考试题来谈谈。

一、 联系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找含义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理解。通过对该句上下文意思的概括和分析,可以弄清它的含义。一般来说,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有时甚至是原句。例如,贵州安顺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一样的渺小》第21题:结合上下文,解读画线的两句话: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选文《一样的渺小》的前三段是这样的:

①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②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③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第①题,联系画线句子上文,可以知道画家取得了成功。再联系画线句子下文,画家成功后“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和“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他取得成功后,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追求,也就陷入了孤独寂寞之中。这样画线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出来。这句话的含义是“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采用以上方法,同样可以准确理解出第② 题画线语句的含义,即“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再如,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石》第24题: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选文《母亲石》的前两段是这样的:

①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

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联系第①段的下文,即第②段开头第一句“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很容易得出“普通”就是指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联系“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这句话的下文,可以看出这块石的来历是宗喀巴的母亲“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并接受信徒的朝拜。“真正的文化石”就是指石上蕴含的母亲盼儿想儿望儿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此题可解作“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二、 找出句中关键词,分析词义知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理解句子可通过找出关键词,结合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来揣摩句意。

例如,江苏南京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天窗》第19题第2小题: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上面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两处:一是“生命早期”,二是“根”。联系这句话的上文内容,如第一段中“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第二段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等等。可以看出“生命早期”是指“童年生活”。对于树来说“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树存活的基础,同样,对于“一个人生活”而言“根”也是基础、根本。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其实,以上方法一和方法二常常是结合在一起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例如,理解语句“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时,也需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渺小”。

三、 抓住句中修辞,分析效果知含义

文中重要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抓住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基本上可以理解出句子含义。

例如,湖北襄樊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雪中小卓玛》第20题: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首先判断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并抓住本体和喻体,再分析这句话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抓住关键词“篝火”和“燃烧”,分析本体“雪中小卓玛的身影”与喻体“一族猩红的篝火”之间的相似点,再联系上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即可。所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人民灾后重建的信心”。

四、 通览全文明中心,句子含义整体悟

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它的含义。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句子含义的基础。

例如,云南红河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善良的种子》第25题:“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选文《善良的种子》主要内容如下: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有一天,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在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不翼而飞了。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尖叫自己的种子丢了。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父亲把自己的袋子里种子捧了一些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女人。与父亲同来的乡邻,也都纷纷打开袋子,捧一些种子给了这个女人。下车后,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这篇文章主要写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可以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这句话正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4.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技巧。

3、情感目标:体会现代文中重要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掌握重要词语的内涵,明确其在句中文中的作用。

【引导自学、边练边悟】

(一)掌握常见设问方式(见《三维》187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啊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攸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孤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象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1.文章开头说村庄是“固执”“自信”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固执”“自信”的理解。(6分)

【答案】①“固执”言村庄永远固定在那个地方,多少年多少代保持其朴素自然的风貌;

②“自信”用拟人手法,从村庄角度入手,意在表达远离村庄的人,对故乡眷念难舍的情感是永远难以割舍的。

2、(原文见“整体行文思路分析”例2《朦胧的敬慕》)“朦胧的敬慕”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2分)[解析] 句中的“贝多芬”“莫扎特”用了借代的修辞,依据“飘出”,可知是演奏,由“三月不知肉味”可知是高雅的,因此,“贝多芬”“莫扎特”代指的是: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声。

[参考答案] 用“贝多芬”“莫扎特”形容歌舞厅弹奏者的高超技术,(1分)他弹奏名曲如同出自原创者弹奏那样优雅动听。(1分)

[例2](2014·湖南高考)阅读《粮食》一文(正文见本专题“学案2”[例四])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非指代词的指代。“篡改”出自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主要说的是许多植物、动物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给人类提供粮食,但因其随处可见,人们容易忽视它们、改变对它们的看法等。由此可以知道,所谓“篡改”,主要是指人们对粮食的看法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就在于机器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没有了敬意。

[参考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例3]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节选自《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解析] 本题属于深层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解说庄子精神的关键的词语来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1分)不屈从权势的精神。(1分)学生讨论: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思路

教师点拨:

1、前后勾联: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和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2、表里参验: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3、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1)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2)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义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3)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主宾互解。

(4)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等等。文章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

【规范训练 当堂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 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5.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篇五

基础点: 1.重要词语

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

(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

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

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1)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2)含蓄句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一些深层意义,或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

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3)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

(4)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重难点:散文对于词和句子的考查,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求分析时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这就要求分析时,一定要抓住词和句子的思想性,尤其是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考法综述] 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六看”。句内三看,看关键词、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

命题法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

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2)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解析] 首先要从事件本身来看,一些人为了争牛犊,对簿公堂,结果却得不偿失,具有讽刺性。其次通过老规矩的被破坏,表现了以前那种质朴的水乡观念受到挑战,美好的东西被玷污,表明了作者的无奈。

解题法1 ---------------------- 1.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2.理解词语含义的四个角度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典例1] 中的“黑色幽默”就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把“黑色幽默”用在水乡村民对牛犊的争夺上,既有讽刺意味,又暗含了作者的无奈。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解答时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命题法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 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解题法2 ---------------------- 1.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句在文中的含意?(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句的理解。(4)×××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理解句意的五种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典例2] 中的句子可以从“竟”入手,“竟”于此有竟然之意,可知前后句意相对。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5)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好主旨,才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典例2] 中马在过岭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由“不憎不敬”到后来的理解甚至欣赏、赞赏,态度的转变在例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了解了这些,理解句意便不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赣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意。文章题目是“纸上故乡”,“纸”在文中应是“文字”的意思。可以结合全文,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因向往外面世界而离乡,心生不安;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慰藉;用自己不成熟的文字寄托情感;最后因“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感到安慰。抓住关键的句子,了解作者的情感和“纸”的关系,不难写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碰头食 刘心武

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

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

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实

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是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碰头食”指要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

6.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篇六

教学建议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分值常超过3分。

本专题复习的目标

一是让学生明确文章中哪些是重要词语,以便平时阅读时加以留意和揣摩,提高阅读能力;

二是高考考查涉及到哪几种类型,并作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提高解答这几种类型的题目的能力。 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特别留意这样五类词语:

①体现全文主旨的`词语;

②文章着重要说明介绍的核心概念;

③体现作者意图和情感倾向的词语;

④比较复杂的语段或句子中的代词(起指代作用的词语);

⑤含义深刻含蓄的词语;⑥在文中起结构性作用的词语。 关于本考点所涉及的考题类型及解题的要点,在“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栏目中已作了详细的说明。 专题中的几个栏目均围绕近年高考所涉及的几种类型设计的。重点放在词语的指代内容概括、概念的理解和词语在文中的情景义的理解上。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设题,意在让学生经过思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引发兴趣并引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作铺垫。使用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暴露出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可根据需要再补充几个思考题加以拓展,教师在点拨中可初步引出相关的知识和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一位外出打工的父亲,对他的儿子感慨地说:“儿子啊,你真的要好好读书,没有文化的打工真苦:吃不着苦的苦比吃苦的苦还要苦!”儿子听了不解其意,这么多的“苦”,什么意思啊?你能帮他解释这6个“苦”吗?

7.现代文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方略 篇七

对重要语句含义的考查贯穿历年高考,梳理一下历年试题,我们可以将考纲规定的“重要语句”分为四种类型,现逐一为大家讲解一下解题方法: ①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主要指向言简意赅的句子:包含代词或对前后文有概括性的词语,句意理解层面多的句子(表层意义、句内意义、言外之意),包含辨证关系或矛盾关系词语的句子(这样的句子答案往往要包含三点),包含多层次的句子。

【例1】 :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眼光颇高,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2014南通二模《忆夏志清》)题目: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解析】 :

该划线句子包含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语“真诚”“偏见”,对这样的句子,我们的答案一般要组织为三点,首先分别解释“批评的真诚”与“批评的偏见”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这两点,只要仔细加以阅读,在选段的前三节可以明确找到答案,第三点则要综合起来考虑“批评的真诚与偏见”这句话包含了作者以及作品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醒一下,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大家一定要注意考虑划线句子所蕴含的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作为答案要点之一。这一点,学生们以往总会忽视。【参考答案】 :

①“批评的真诚”:指夏先生完全依据文学审美作出评价,具有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态度。

②“批评的偏见”:指夏先生对文学进行评价时,观点激越,明确表达喜好(或答成“避免四平八稳、缺乏观点的长篇大论式批评”亦可)。③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夏志清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

【例2】 :常挂在黄永玉心上的是巴尔蒙特的一句诗“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而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有生命而无感情是不可能的,我深爱这个世界,包括它的悲苦。”尝遍了人世间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艺术大师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

曾有幸在黄老家吃过几次饭,一次被家乡凤凰的醇香米酒灌了个红头涨脸。还有一次,餐中,黄老手端一碗,碗中有其家乡自己腌制的小山椒。黄老介绍说,这东西可香了,吃一口想两口,下饭。我问道:“辣不辣?”老爷子从口中取下烟斗,说:“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耐辣的人认为不辣,不善辣的人会认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点不同,立场观点也就大不一样了!”这碗辣椒到底辣不辣,我早已记不得了,但是黄老的这番话我却牢记在心了,够我使一辈子的。

(王维强 《真性情笑言“老奸巨猾”》)题目:如何理解“看你从什么角度看这个问题了„„立场、观点也就不大一样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

题目明确要求我们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就要注意结合语段与文本中心去思考该句的含义。从“这碗辣椒到底辣不辣,我早已记不得了,但是黄老的这番话我却牢记在心了,够我使一辈子的”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该句不仅说的是辣椒辣不辣的问题,更阐述了一种人生态度。该句属于理解层面多的句子。【参考答案】 :

1、表面上是说,不同的人对辣椒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去尝试,才能知道辣椒是否辣。

2、实际上此话有深刻的内涵。人只有尝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品出“淡”的味道,真诚对待他人,才能知道生活中真正的精彩,品出生命的珍贵。

②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主要指向突出运用表现手法的句子。

因为是考查句子的理解,因而它所包含的表现手法不会复杂,往往侧重于“比喻”、“比拟”、“双关”、“反语”、“象征”等简单的修辞及艺术手法,理解这类句子时,首先要还原修辞句的本义,再分析其深层意义,后分析其艺术效果。

【例3】 :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2013 苏锡常镇二模 王小波《智慧与国学》)

题目:如何理解“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的含义。【解析】 :

这一个划线句子,它实际已不止包括一个要点了。它既可以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有可以说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句子。首先“这”“某种偏向”是两个指代性的词语,我们应该将它们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概括出来,其次“解毒剂”一次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它的本体就是“这”一词时代的内容,它的现实理解应是“具有某种功效的药物”。最后组织答案时,我们不一定完全按照原句的顺序,而应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组织。【参考答案】 :

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2分)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2分)

③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所谓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般是指长单句和复句。

对于长单句,我们首先要去提炼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同时要理清句子修饰、限制成分,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领悟句子含义。

复句则要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一般来说表示并列、承接、选择关系的复句,我们要分别提取各句要点并进行合并;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复句,表意重点在前半部分;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的复句,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表示总分、解析关系的复句,重点提取观点。【例4】 :概括下面一段话作者表明的主张

①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②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③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④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解析】 :

该句群共四句话,第①句是从反面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②、③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优秀的作品都有倾向”,前三句属一整体。第④句“可是”一词表示转折,那么整个句群的重点应在转折之后。因此,只要将第④句抽取出来,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同时注意从正面进行表述,作者的观点就出来了。【参考答案】 :

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④探因句:

有些划线句本身不复杂,既找不到代词或具有辨证关系、矛盾关系的词语,也不包含什么艺术手法,句子平平淡淡。这类句子往往是中心句、总结句或过渡句,探究他们的含义时,我们不妨问个为什么,学会寻根究底,答案往往也就出来了。

【例5】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予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予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做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大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要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2012年全国高三大联考 鲍尔吉·原野 《天 真》)

题目:理解第三段中的两句话的含义

1、天真只存在于小孩身上。

2、因而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解析】 :

这两个就是带有小结意味的句子,我们问个为什么,从文中找出答案点,合理组织一下,就可以得分了。【参考答案】 :

1、小孩子内心无邪,没有不洁之念(世俗的杂念),因而能显露天真。

2、成年人被巧慧、诡黠等种种世俗的东西缠绕,如果还能保持天真是一种脱俗,也是一种 诚实与童心的体现,也就具有了一种浑然自的气势,因而难能可贵。

8.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篇八

基础点: 1.重要词语

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

(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

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

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1)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2)含蓄句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一些深层意义,或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3)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

(4)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重难点:散文对于词和句子的考查,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求分析时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这就要求分析时,一定要抓住词和句子的思想性,尤其是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考法综述] 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六看”。句内三看,看关键词、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

命题法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2)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析] 首先要从事件本身来看,一些人为了争牛犊,对簿公堂,结果却得不偿失,具有讽刺性。其次通过老规矩的被破坏,表现了以前那种质朴的水乡观念受到挑战,美好的东西被玷污,表明了作者的无奈。

解题法

1----------------------

1.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2.理解词语含义的四个角度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典例1] 中的“黑色幽默”就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把“黑色幽默”用在水乡村民对牛犊的争夺上,既有讽刺意味,又暗含了作者的无奈。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解答时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命题法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典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 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解题法2

----------------------

1.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句在文中的含意?(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句的理解。(4)×××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理解句意的五种角度(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典例2] 中的句子可以从“竟”入手,“竟”于此有竟然之意,可知前后句意相对。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5)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好主旨,才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上一篇:党员干部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招商部赴贵阳参观学习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