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共15篇)
1.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一
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巫溪县尖山小学——管红霞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但农村小学经济条件差,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不配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率低,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最基本的教辅材料(比如活动手册、学生卡片和教师卡片、教学挂图),而小学英语课堂就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生动而真实的语言环境。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呢?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一、巧用教学用具,激发兴趣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通过自制教具,运用实物等方法,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趣味性、形象性。
1.自制人物、动物头饰。在每册教材后面都附有主要人物和动物的图像,我在学期开始就要求学生动手将这些图像剪下制成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表演对话时,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对话,不仅能使学生融入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而且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2.自制单词卡片。每个单元都有两课时是学习英语单词的,我课前就将这些生词制成卡片,在学习时既可用卡片进行游戏活动,又可巩固生词,节省时间,使教学真正达到方便、快捷、高效。利用卡片可进行的活动很多,如“开火车”、“快看快说”、“快听快指”、“猜少了哪张”或“英汉反向说”游戏等(制卡片时,正面写英语,反面写汉语意思,若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英语,就让学生说汉语意思,反之,则相反)都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运用实物教学。实物是最具有直观性的,用实物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第一感性认识,加强记忆。如:在教到 My Classroom一课时,就可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让学生也介绍介绍自己教室里的实物,用英语说说这些实物的名称。在教到Do you like pears?一单元时,将水果搬上讲台,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使英语课堂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用英语来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二、实用简单笔画,美化教学
简笔画最适合于在黑板上表达,她可以在教学中充当“催化剂”的角色。有许多很难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他的加入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可以取得很好地效果。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4 my friends中第六课时学习window、watermelon、box、yo-yo几个单词时我用简笔画的形式在课堂上边讲边画,用简单的笔画形象地表现出这个单词的实际意思,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如在学习“laugh”(笑)这个单词时,可能用形体语言来表达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老师在课堂中哈哈大笑起来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而且老师自己也比较尴尬,但用画简笔画“^_^”并向他们演示这个动作,就简单明了了。
实践证明,简笔画教学既可增强教学趣味性,又使课堂活而不乱,变而有序,是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三、妙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但农村学生在发音、理解、认知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
1.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字母教学。如果在字母教学时枯燥地领读、跟读,学生很容易厌烦。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用手势表示大小写字母,有时让学生想象怎样用手势表示字母,发现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在指导书写时,我教学生伸出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伸直,大拇指向内弯曲,就构成了“四线三格”,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写字母,并说出笔顺,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乐于使用。
2.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单词教学。如在教到sunny、warm、cold、snowy时,教师可边教读单词边用动作表示出不同天气状况下人的不同动作,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再如,教run时可做跑的动作;教key时,可做用钥匙开门的动作;教kangaroo时,可学袋鼠向上跳的动作等等,这些方法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3.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曲教学。如在教Let’s sing时,教师边教边做动作,边唱,边做动作,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还是歌谣、儿歌,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精用儿童游戏,巩固教学
游戏教学以它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做游戏时应照顾全体学生,使他们共同参与。如在教学巩固hen、sheep、cow、horse、goat、lamb几个单词时,请两名学生背对黑板,全班学生在下面做动作,谁反应最快、最先准确指到黑板上的单词三次即为胜利者,这个游戏的覆盖面广,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如还有一个叫“看口型,猜单词”的游戏,就是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表演本节课所学单词的口型,不发出声音,让其它同学猜出是什么单词,表演的学生还要判断正误。这个游戏使出口型的学生和其它学生对单词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巩固,能加深对单词的印象。
五、增加多种评价形式,带动积极性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简单的词汇和对话教学,部分同学会觉得枯燥。1.爬格子。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中表现优秀者所在的那一组就会上前进一格,谁爬得最高就是获胜者。2.登山。可把全班分成2组,男女各一组,看谁先爬上顶峰。3.种小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谁回答的好就会得一棵树,看最后哪组的树最多等等。这些方法很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做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造性地通过自制教具、简笔画、肢体语言、游戏等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青春与活力,引导学生学英语、用英语,在英语环境中茁壮成长。
2.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二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也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情况分析总结发现, 小学生个体习作差异性较大, 存在的问题较多。另外,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同城市相比,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制约更使得小学语文习作问题更加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习作内容的单一化
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约束。实际上, 农村的小学生在素材来源上一点不比城市的少, 甚至还有所超越, 农村学生的不足就在于缺乏素材积累的经验和方法, 这就导致他们的素材积累量较少。导致很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不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写, 而是不知道写什么, 从而描述空洞简单, 再加上平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没有将身边点滴小事积累起来, 同时也没有养成在习作中使用所积累的精美词句的习惯。另外, 部分学生即使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但不懂如何选择材料, 或不知道怎么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素材, 从而造成习作内容单一, 或者出现杂乱堆叠的现象。如写一篇《我的朋友》的习作, 素材单一现象尤为严重, 多次出现“借伞”“互相帮助”或者“我的朋友性格怎样, 爱好什么”等常见材料, 不仅不会让读者觉得感动, 反而会觉得苍白无力。
(二) 童真童趣的欠缺
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 他们基本上都能“写出”所谓的好的作文, 但这样的习作在教师批改写评语时都颇感为难, 认真思考就会发现, 这些优秀写作大部分都有抄袭或者胡编乱造的现象。一开始写好人好事, 不是让座, 就是拾金不昧, 还有就是扶盲人过马路等等, 不仅不贴合农村实际, 而且也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发育期的极端, 这应该是小学生最应该具有童真童趣的一个阶段, 虽然此阶段的他们在表达上可能显得有些稚嫩, 和成人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对问题思考上相比, 缺少深度、广度, 但是如果稍加一定的引导是可以将珍贵的童真童趣保留和表现出来的。
(三) 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这些地方, 学校处在地势偏僻, 显得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 没有网络, 老师们不能及时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 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在习作的命题上,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布置的习作题目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 这里的学生虽然每天都在体验和感受生活, 也在享受着生活带来的乐趣, 但是缺乏提炼, 缺少对真实生活的体会和完美的表达, 写出来的习作就变得毫无新意可言。同时, 也很难写出优秀的习作, 而且教师不带学生去深入体验挖掘生活, 仅仅留下习作的题目让学生去写, 学生们会求助于优秀作文选或者同步作文, 从而出现抄袭或者空话套话现象。
第二, 在训练上, 很多教师在习作课上重点训练写作能力, 为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技巧, 这种训练假如长期发展下去, 就会减少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 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阻碍因素。
最后, 在评讲和评价上, 讲评还处在一种可上可下的较随意的状态中, 而且批改习作时选择的语言方式相对单一, 并且主观意愿较强, 评价标准过高。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对策
反思我们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认真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 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不仅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方面改革, 更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一) 培养学生习作“三“习惯
首先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习作的兴趣来源于生活, 如果学生的生活丰富, 那么视野也就随之开阔, 从而习作自然就会触类旁通。所以, 教师就需要有计划地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并联系生活, 比如“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通过唱歌跳舞、踢足球打篮球、养花养小动物等活动, 让学生在痛痛快快的“玩”中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其次是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扩大阅读面”, 而且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和内容正在走向多元化。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时, 还要合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内容, 不一定选择文学名著或是优秀作文选, 也可以是杂志或者报纸等平面媒体。总之, 只要书籍的内容健康, 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读物。
最后是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习作是一种由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 小学生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写不出已构思好的材料, 所以, 教师应该引导和教会学生储备语言材料, 将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所接触的词汇累积起来。
三、结语
我国农村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 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 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一线的教师不断分析和总结出现的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探索加以解决, 从而保证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摘要:写作是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同时, 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更是整个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极其关键的阶段。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分析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的现状和对策, 以此来指导今后的语文习作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
参考文献
[1]孙洪卫.提高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英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现有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缺乏、观念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困扰着小学英语教学。
1.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的限制,农村孩子接触英语的时间较晚,机会较少,缺乏对英语的启蒙认识。加之受家长文化水平的限制,容易造成对英语学习的忽视。这样就使农村孩子的英语学习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城镇孩子相比,输在了“起跑线”上。
2.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农村小学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制订学期计划时,详细安排了语文、数学和各项比赛及活动,却很少安排英语的学习和活动。而很多农村学生家长普遍认为语文、数学才是主课,孩子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至于英语,学不学都无所謂。学校、家长的不够重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使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只是辅助学科,并不重要,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
3.师资配备不足,教师任务繁重。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对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专业的英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标志着我国英语教学的进步,但英语师资匮乏的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小学,80%以上的英语教师是非专职,38.3%的英语教师已取得的或正在进行的高学历进修并非英语专业,83.7%的英语教师的周课时在16节以上,一个教师要任5~6个班的课,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在教学活动中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4.应试教育的观念严重影响其发展。一直以来,很多农村小学都把语文、数学当做孩子的重点学科,教师的教学评估也是以这两科的成绩为标准,这样一来就造成小学英语教育工作没人去落实,工作也没人去做好。农村小学普遍都是学什么考什么,与语文、数学有关的各类升学、评估性的评价体制无形中束缚了外语教学的手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七八岁的少儿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备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通过对外语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品德、文化和心理素质,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英语教学应体现小学英语独特性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通过听、说、读、唱、演、玩等方式,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智力,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最终培养广泛的英语交际能力。
5.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滞后。相对于城市一流的多媒体、多功能的电子备课室和较高的英语网络利用率,农村小学在利用先进的教育设备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校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室,即使有的学校也只有那么几台电脑,大多由于条件的限制成了摆设。很多时候,学生只能靠录音机去听英语,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6.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农村小学的学生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比较胆小害羞。与城市孩子比起来较为拘谨,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怕挨教师批评,常机械地背诵条文,不敢大胆地说英语。更为甚者,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这种“满堂灌”“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被动接受,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从而易造成他们兴趣全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工作的策略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资源配备,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学校也要更新观念,建立严格的英语教学考评管理制度。要充实师资力量,重视教师培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重在教师的操作,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结合才能把英语课堂上好、上活。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聘请专业的英语人才,增加教师培训与交流的机会。
2.要有创新的理念,敢于突破。农村小学的英语教育,很多东西都刚刚开始,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摸索问题,敢于突破,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新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论,提出大胆的创新举措。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小学英语教师要走出去,引进来,多探索,多学习。教育不能埋头苦干,还要多向他人学习,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教师要多到其他学校听课,多参加一些县、市、省的专家讲座,把好的人才引进来,把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引进来。
3.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英语学习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涉及学生的视、听、说等全方位的感官。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其学习兴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多媒体的应用对小学英语的学习影响至深。
4.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四
恩施市盛家坝乡大集场小学覃艳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其思想世界凸显出自我封闭、放任自流等问题,已[1]
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在寄宿制的农村小学里,即使物质方面的需要可以解决,但留守儿童心灵关爱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如何塑造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着力提升留守儿童独立自主意识;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创新留守儿童德育培养新模式;落实政府相关决策,夯实留守儿童精神关爱的现实基础等方面,经多方协同治理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德育工作 心灵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年到沿海城市务工,其中仅很小一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孩子可以随父母到务工城市读书。但更多的孩子无法随父母到城市,只有继续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有的甚至还寄放在其他亲戚朋友家里。这样在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作者所执教的学校当中,有大约70%以上的学生属于该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正确的监督和引导,形成了自我封闭、性格忧郁、脾气暴躁、学习懒惰等问题。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了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思想品德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在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因此,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恩施市盛家坝乡大集场村属于经济落后的山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非常薄弱,十多年前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务农。由于地处山区,农业水平低,农民的年收入水平一直不高,故造成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18-60 岁年龄段的男性,以及年富力强的女性基本没有在家的。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大人的引导、关爱和教育,监护人的思想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基本都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 1
低。近年来农村隔代监护的规模呈增长趋势。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第一,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第二,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即便是有时间,因为代沟原因,他们也很难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滞后,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农村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很少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开发。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首先是学习环境差。我校由于地方经济落后,资金投入少,导致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水平低。孩子们的所见所闻与城市中的孩子相比相去甚远。而在家中,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就更加恶劣,很多家庭甚至都没有孩子的学习空间,除了睡觉的一张床,基本上只是再有一盏昏暗的灯。贫困的生活条件大大限制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
第二是志向不明确。很多孩子由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因此对学习的目的以及未来的理想缺乏认识。有些孩子来到学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等待到了合适的年龄,可以跟随父母一起出去务工。
第三是学习成绩差。极小部分有父母在家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其他留守孩子要好很多,这种差距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明显。据老师反映,留守的孩子升学到中学,不仅思想行为方面表现普遍很差以外,学习成绩也非常糟糕。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正处在人心理成型的关键时刻,若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模式,将会影响到个体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缺乏心理关爱和对现实的不满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
首先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孩子与祖辈在一起生活,与父母相处和沟通的机会很少,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很少,因此孩子的内心不免感受到失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有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存有抱怨。在于孩子们沟通当中,绝大部分孩子表示他们都希望父母不要外出打工。
第二是留守的孩子大都认为自己家里很穷父母才出去打工,自己的很多方面都不如他人,尤其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方面,再加上他们的这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便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少,能力没得到发展,[2]
导致自我封闭,消极退缩的人际交往模式。寄养家庭的不良代养方式,使孩子变得内向、敏感和多疑。
第三、留守儿童经常对临时监护人无理由地发脾气,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这是由于留守儿童内心需求长期得不到关注和维护,压抑的内心情感没有得到正当的宣泄,没有安全感,焦虑地担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警惕甚至是敌意。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留守儿童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监护的义务和责任,千方百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应当从一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第一是要加强对子女德育的重视,鼓励留守儿童提升独立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理想。康德曾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应该有鼓励孩子多锻炼和实践。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使留守儿童获得“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生活”及“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勇于面对和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是要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尽可能做到多关心鼓励孩子,而不仅仅是以金钱弥补。很多孩子家里没有通讯设备的,学校可以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室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和家长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第三是家长应当重视与学校的联系。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代理监护人,都应当与学校保持联系,时刻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以便及早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二)营造社会教育环境
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施行的。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小环境的社会风气治理,给予儿童正确的道德引导。儿童因为交际范围的限制,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主要限于所在的村镇,社会信息的来源也主要
依托电视和社会人员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因此,社会要重视多给孩子以正确的社会道德引导。
[3]
(三)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应该加强对政教处或德育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进行,落实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之联系起来,互相补充,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学校应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其次学校要提高监护力度,学校要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数量上确保“一个不能少”,在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再次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带去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同时也能拓展孩子们的视野。[5][4]
三、结语
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塑造,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共同努力。但是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只有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整体加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才有可能获得解决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J].德育研究.2011,01
[2] 刘桂智 洪庆喜.“类学校”模式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运用———对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5)
[3] 卞桂平,焦晶.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困境与多方协同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4]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5.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五
神农架林区妇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农村妇女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如何动员占农村劳动力60%以上的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各级妇联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在此,就如何动员基层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作一番探讨。
一、神农架林区妇女的现状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妇女的作用逐渐显现,妇女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在积极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自身也取得到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分享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1.在新农村建设中增长知识才干。广大农村妇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逐渐摒弃了自卑、自弱、依附心理,开始树立起市场意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她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有的大刀阔斧办企业、勇立潮头兴农业;有的走出家门闯市场、离乡离土搞劳务;还有的自愿合作建协会;努力寻求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方案,求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上级妇联的指导扶持下,神农架林区涌现出了一批敢为人先,带头致富,积极向上,有理想,有作为的新女性真正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
2.在“双学双比”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调查,约有60%的农村女性愿意接受继续教育,近几年来,累计有上千名农村社会女青年接受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生产技能培训。
3.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体现自身价值。近几年来,神农架林区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各种创建活动,她们争创文明家庭,摒弃封建、愚昧的传统风俗,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她们以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平安家庭”创建,维护社会稳定,带头搞好庭院整治,帮助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她们积极参与小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优化青少年教育环境,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4.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逐步提升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神农架林区妇女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法律观念有所增强,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妇女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与新农村建设所担负的任务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思想观念与新形势不太适应。一是思想观念、开拓精神与农村建设主力军地位还不相适应。多数妇女还只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仍有一部分妇女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理想和追求,缺乏自我意识,思想停滞在“满足温饱,吃穿不愁,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态。还有极少数妇女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文化层次低,满脑子封建迷信,整天出入歌舞厅,沉湎于赌博场所。二是部分农村妇女文化科技素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农村妇女小学学历以下居多,社交圈子狭窄,导致所能拥有和所能利用的资源偏少,难以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农业产业化当中。三是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农村女党员人数不多,年龄结构偏大,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妇女人数少,从事管理工作比例低,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力量。
2.致富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一是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高效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被动,生产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二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尽管各级组织实施了小额信贷项目和一些帮助农村妇女提高素质、脱贫致富的项目,但因资金额度少,覆盖面不广,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需要。三是中介服务组织还不健全。即使妇女群众寻求到了新的项目、好的投资,也由于没有稳固的销售关系和畅通的销售渠道,难以实现丰产增收。
3.参政议政的比例还不够高。一是农村妇女组织的工作模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太适应。妇女参政比例低、参政议政程度不高。这样,一方面导致女性的意愿不能在决策层有效地表达和融入政策之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女性特有的优势和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二是农村妇女干部整体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这种较低层次的文化技术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太适应,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思考与对策
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激发广大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她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既要致力于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要根据农村妇女的个性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妇女能力的培养,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重要的作用,使她们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做贡献,在“乡风文明”中做表率,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在“管理民主”中献良策。因而,基层妇联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需要各级妇联做出不懈的努力。
1.宣传教育是永恒主题。妇联组织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广大妇女和家庭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妇女典型及各地创造的先进经验,激发广大农村妇女的发展意识、主体意识,调动她们的参与热情、创业激情,影响和带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2.提高素质是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服务中心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载体,向广大农村妇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她们掌握现代社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每个村应建立和办好“妇女之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开展技术经验交流、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妇女之家”办成科学文化学习的课堂,致富信息交流的窗口,实用技术比武的阵地,最大限度地把妇女们吸引到学文化,学技术中来,达到人人长知识,个个有技艺的成效。第三,要引导妇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以致用,把实用技术尽快转化成商品生产,转化成先进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培训和推广新技术、创造新成果结合起来,形成人才培训、推广技术、发展生产的协调统一。
3.发挥载体优势是有效途径。以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着力点,培养一批新型女农民队伍;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创业大户、营销大户,培养一批农村龙头项目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扶持妇女参与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建立一批“妇字号”农产品示范品牌;提高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组建一批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女经济人;拓宽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渠道,转移一批农村妇女劳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文化活动,培养一批乡村业余文娱宣传骨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塑造家庭文明新风;引导妇女参与村和谐促进会,关爱外来人口特别是贫困子女;开展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一批教子有方的好家长。
4.参政议政是重要保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重大意义,为妇女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民主管理,重视发挥农村妇女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中参与决策和民主管理能力。在优秀女性中大力发展中共党员,培养一批女村支书、女村委
会主任,力争妇女进入村级两委的比例达100%,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推广“妇代会+协会”的模式,大力开展“双培养、双带动”工作,把女能手培养成为妇代会干部,把妇代会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要从增强妇女法制意识入手,引导广大妇女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要开展以无毒品、无赌博、无暴力、无黄色、无邪教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平安促社会和谐稳定。
5.完善服务体系是动力之源。妇联组织是协调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桥梁和纽带,不断发展和完善针对基层妇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信息指导力度。协调建立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信息服务平台,为妇女提供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集技术、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同时,建立使科研人员、农业专家能够定期进村、入农户服务的畅通渠道。二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村妇女建立“妇字号”示范基地,推动大规模产业基地的形成,发展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让妇女在互助互利中提高抵御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要加大面向农村妇女的小额贷款、项目扶持力度,有效扶持她们发展农业生产。
6.发展经济是重要前提。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妇女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主力军。第一,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以奋斗求发展、创新业。要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村优势产业建设,引导农村妇女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花卉园林业等新兴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第二,依靠知识、依靠科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程中,由劳动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小户型向规模大户型集中,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第三,在农村妇女中大力开展“争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流通大户”活动,鼓励农村妇女经纪人队伍发展。鼓励农村妇女大胆迈出家门闯市场,跨出农业求发展,转移就业谋致富,走出农村奔小康。引导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村妇女,带着资金、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扩大投资创业。
6.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六
1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 1 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低
1. 1. 1 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农村不同于城镇, 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在这里的农民们有多少知识, 是从前期学校里获得的; 从父辈、乡俗里习得的。他们普遍受教育的程度相对偏低, 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家开始重点关注农村教育, 农民们对待教育的认识开始大幅提升。他们期望子女们能够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历, 免受耕种的劳力之苦, 即是这种急切的期望使他们在重视文化课的同时, 却忽视了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1. 1. 2 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低
当前, 校领导对升学率重视程度较高, 但却忽视了对体育课的安排, 对体育教师的考核力度放松, 未要求体育教师备课, 甚至放任其不按教学大纲、无教案的授课, 且安排体育课时较少, 体育设备、器械在学生中供不应求。
1. 2 体育教师队伍缺乏, 专业性不足
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缺乏, 当下, 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的守旧, 认为只有文化课学得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考体育专业; 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科学历以上的体育教师大多会选择在一、二线城市就业, 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学历程度偏低、没有完全掌握创新性、标准性的教学方法, 专业水平欠佳。
1. 3 体育器械的匮乏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没有宽敞的体育场、充足的体育运动设备、体育器材, 再好的体育教师也无法展开较好的教学。农村学校的占地面积普遍不是很大, 排除教室的面积, 操场的面积所剩甚小, 而且根据当地的环境及财力, 有些场地、设备是无法建设和引进的, 如橡胶体育场、游泳馆等, 在北方, 若是露天场地, 农村春天风沙较大, 体育场可能不到2 天就会铺满灰尘; 农村没有自来水的供应, 若是建游泳馆, 只能依靠人力每天挑水进行换水、消毒。
1. 4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偏低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 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上体育课最轻松, 不用写作业, 只是玩玩就行”的状态。由于体育教师的放松, 课程枯燥, 体育器械不健全、数量不够等, 学生们自然不会重视体育课, 对其不感兴趣, 感兴趣的也只是可以利用体育课放松一下。
2 对策
要想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 必须从根本出发, 解决上述具体问题的同时, 从内在提高全民的体育健康意识。让家长、学生们了解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了解体育是带给你健康的唯一途径, 尤其对正在发育的青少年, 体育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农村小学教育的主管领导及校长对体育教育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使农村小学生也能得到多方面的教育, 同时可以使群体性意识观念转变, 还学校体育应有的位置, 促进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的开展。
2. 2 大力引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重视和关心体育教师, 适当提高其福利待遇等, 大力引进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也可号召专职教师来校支教, 并针对问题给予合理建议; 多派体育教师外出培训, 学习并引进创新性、专业性更强的教学方法。
2. 3 合理引进、购买体育器材,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应多于政府或小学教育分管领导沟通, 尽可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消费水平, 合理购买体育器材; 同时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修旧利废的原则, 自己动手制作与修缮体育器材。
2. 4 丰富体育课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不可一味地上理论课, 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储备量; 同时, 也可在课上进行一些体育游戏, 以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增强其兴趣; 多举行体育竞技赛, 让学生从运动中体会体育课程带给他们的激情与自豪。
3 小结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是影响我国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农村的体育教育, 加快、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提高校领导、家长们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从根本解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育器械不充分的问题, 让全民真正转变观念, 还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一席之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其当前的教育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主要分析并总结出家长、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不足, 体育器械匮乏,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现状。提出了从转变思想观念出发, 采取大力引进高质量体育教育人才, 适当购进体育器械,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措施解决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卢永雪.阿坝州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4 (03) :103-105.
7.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七
关健词 农村小学 语文综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92-02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近段时间以来,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深入我学区多所学校课堂,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客观上还存在着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的状况。
现状一:综合性学习不姓“语”
综合性学习,它的显著特点就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方式选择等多个层面。目前课堂上的实际最突出的体现是,没有体现为字词句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有效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最终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些教师为了体现综合性,纷纷使出表演绝活,课堂俨然成了“星光大道”,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成为表演的“大拼盘”。
现状二:综合性学习重结果轻过程
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涉及教学资源多、容量大,仅靠一两堂课不能解决。一些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教师,拟订好学习活动方案,分配学生各自完成哪些任务,于是乎学生让家长帮忙完成作业。一些教师甚至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三四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欲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意义缺乏认识,重结果轻过程。
现状三:“主导”与“主体”地位不当
由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多、难度深的客观现实,有些教师存在急躁畏难心理,采用大包大揽的方法,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梳理出来,每一个知识点的答案或结果都罗列出来,让学生抄列记录。教师过于强调“主导”性,学生的观察思考被教师的讲授取代,学生的思维探究被明示的答案取代。
又有些教师过于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力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活动。于是在“选取话题、制订计划”“实践探究、实施计划”乃至“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几个阶段,教师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有效地指导小语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固本求源,突出“语文性”
尽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多门学科,但它首先姓“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让知识形成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标在综合性学习的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综合性学习应始终凸显语文味。
首先教学目的上要体现语文味。如《生活中的精妙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仔细研读教材,知道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善于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兴趣极高。可在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多角度深化认识精妙语言,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和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在体验中感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略)。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语文味。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要贯穿听、说、读、写的训练。
除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选题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一起,突出学科特点。
二、注重过程,突出“实践性”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置通常是这样的,在单元导读中有所提示,在第一篇精讲课文之后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在语文园地中有汇报展示的要求。
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选取话题、制订计划。要根据教材意图、认真分析本校本地资源,捕捉选择巧妙的切入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课题,组织学生围绕课题确定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分工与合作。这个阶段,老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第二步:实践探究、实施计划。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实践,在这为期一周或一个月的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为主,但老师也不是一个“甩手掌柜”,而应该是一个帮助者。第三步: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要将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就要精心地设计汇报的形式,力求能去粗取精,而这时老师是一个引领者。
教师在这三个阶段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帮助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更要主动参与,“下水”带路,才能实现有效的过程指导。
首先,带学生“上路”。当学生选定了学习课题,产生了学习、探究的需求时,合适的范本便是极好的“学习导言”,学生们可以在模仿操作中实现方法、策略的迁移。除了文本之外,语言交流也能构成范本。比如在“广告”的学习主题中,学生们有的从广告词切入,有的从画面入手,也有的对广告历史感兴趣,等等。尽管选题不一,但在定期的交流会上大家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结构安排、活动组织、成果形式等方面的有益启示。
其次,示范要“下水”。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教师“下水”,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过程的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局外人”,这是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作为教师,也在切身的学习中加深了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张扬个性,突出“自主性”
首先,对“观点异类”者包容和赞赏。课标指出: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由于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因而他们的学习目标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状况。即便是同一个关注点,是侧重知识的学习,还是侧重态度、情感的养成,也都需因人因境而定。况且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对学科选择的偏好,对学习组织内容的偏好等。教师的评价要更加复杂、敏感和细微,在甄别思考中多一些包容和赞赏。
其次,淡化知识传授,重视方法指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惟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教师要指导学生相互帮助,解答疑难,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互动中激活思维,在巧妙启发中开启智慧,在耐心的点拨中教给方法,在生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催生情感。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术、资料以及信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综合性学习中,内容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其中,教师特别要尊重每个学生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自主性,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教学重心的这一转变虽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难度,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艰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叶圣陶)因此适应个别差异,认真组织课外辅导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自主的选择,并运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是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的主旨所在。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确实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学习上深钻课标教材,从教学上认真组织学生设计好活动,积极参与实践,从教研上有效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而引领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长知识、增才干,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浅谈农村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 篇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农村劳作人口结构也从原来的青壮年逐步向老年化转变,而在劳动中因生产发生的森林火灾也经常发生,由于退耕还林和对滥砍滥伐的禁止,加之人民的环保意识在提高,发生森林火灾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农村的森林防火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做好农村防火工作,必须结合农村火灾实际,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探索农村消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才能切实扭转农村防火工作相对薄弱的被动局面。
我村所在的乡镇是产煤地,由于一直以来煤碳开采,导致附近山头森林覆盖率不是很高,有大部分的山头属于茅草和小灌木杂生的地面,临近秋季,茅草干枯,极易引发火灾。近几年来,我村共发生森林火灾 起,火烧面积达 亩,直接经济损失达,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防火意识淡薄,由于在家务农的人员大多为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和小孩,这一类人防火意识比年青人较差,加之法律观念淡薄,对火势的方向根本不掌握,加上处置不当,导致山火发生。
2.特别是在烧自家田梗和菜地边沿时,根本不会采取防患措施,有相当数量的农户习惯农忙期间在田地里焚烧玉米杆或烧荒育肥,还有许多农户习惯在房前屋后堆放柴草,不仅占用了防火间距,也进 一步加大了引发火灾的危险性,一旦可燃物被未熄灭的柴草或者烟头引燃,就会引起火灾的发生。
3.消防常识欠缺,自救能力极差,农村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文化素质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消防安全知识普遍缺乏,没有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对用火用的火灾危险性缺乏认识,麻痹大意、违章操作、野蛮操作较多。同时,一旦发生火灾时不会正确处置,往往使小火酿成大灾。
4.缺乏事后补救意识,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火警电话是“ I19”,更有甚者认为消防队救火要收费而不报警。有的报警时由于讲方言土话等原因常常讲不清楚正确的火灾地址,造成报警不及时,无法给消防队员提供正确到达火灾现场路线,延误了有利的灭火时机,从而导致火灾的迅猛发展。
5、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可靠的消防水源和有效的灭火设施,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消防基础设施和火灾扑救力量严重欠缺。虽然有山塘、水库和小河,但由于交通不便,消防车无法取水,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农村环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村的防火工作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重视。根据我村实际情况,我认为,农村防火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
1、加强防火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防自救能力。现在的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防火宣传活动,村级组织可以通过这一活动,加大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还可以借助广播站、发放宣传单、张贴消防安全标语、组织村民收看防火宣传教育片等,或者还可以通过一些村民会议进行宣讲。不断提高广大村民防火意识。
2.改善农村防火安全环境。主要应加大消防资金投人,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如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通道等,达到防火要求,不遗留先天性火灾隐患。
3、完善农村消防工作运行机制,齐抓共管,群防群治。村民委员会应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要求,切实担负起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检查职能,认真贯彻执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兼任防火安全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本村的消防安全工作;村民委员会应成立防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范围,制定村民防火公约,充分发挥广大村民主人翁意识,坚持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定期对村民委员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评议,真正做到农村防火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安全局面。
4、积极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提高农村防火、灭火能力。《消防法》明确规定:“ 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工作,乡、村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由职工或者村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建立一支由各组人员组成的联防、巡逻消防队伍,特别是火灾易发高峰期,如春耕秋种时节、清明节、秋冬干枯季等。充分发挥消防主力军作用,经常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和有效扑救初期火灾。
9.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九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受到严重阻碍。
(1)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经过对多所农村中学调查,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只要是中考、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许多农村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常常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学校其它活动挪做他用,有些学校的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有为数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很多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2~3名体育教师,这种状态算是好的,剩下这些兼职老师,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学校评优评先,体育教师也往往被列出名单之外,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心,敷衍了事。例如:还有一些农村体育教师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据调查: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到1000元左右,有的学校连一快普通的垫子也没有,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三、针对农村地区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
(1)利用校外周边场地地形。在山地丘陵地区,好多学校都建在山坡旁边。自然环境优美,并且许多学校旁边有河流沙滩,学校附近的山坡平坦,车辆行人较少,学生活动安全而又方便,如学生爬山、冲坡、翻山丘、穿越树林等练习。农闲时的打谷场,夏天里绿荫连天的河堤,这些都是天然的运动场,还可利用山地开展野外活动,利用江河湖畔有组织的开展游泳活动等。
(2)在教学的安排上要有选择性、目的性。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只要有活动的场地,不影响教学秩序,例如:在走廊过道、花坛等处安排武术、健美操、健身走、体操、身体素质练习等,这种不用多少器材,学生的活动范围小,固定队形进行的练习,要求学生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用以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来开展体育教学。
(3)老师学生自己制作器材。农村中学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用竹子做标枪,喝过的矿泉水瓶做“保龄球瓶”的掷球游戏,利用废旧轮胎做滚动游戏练习,跳绳、乒乓球台等都可自制,老师和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上课时不能体会的另外乐趣,做沙包、做毽子,很早以前的游戏现在照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雨天室内课。3~5月,阴雨连天,平均雨日为55天,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没有室内体育馆,雨天室外是无法教学,在不影响邻近教室教学的情况下,我们的雨天室内课可以这样上。比如:①新闻聚集课。平时体育教师收集的体育新闻、体育节目、体育赛事等各种资料整理摘抄好,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进行报道,大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②知识拓展课。向学生讲授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生理解剖学知识、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知识、预防常见病、传染病常识、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应遵循的原则等。③室内体育游戏。如“原地投镖”、“乒乓球颠球接力赛”“小篮球、小排球等,做击鼓传球”等游戏,室内体育活动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多数学生能上台表演节目,如:讲一个体育故事,做一个体育动作、出一道体育知识题等。总之,体育课前的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是室内体育课能生动有趣的前提之一。
四、结束语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10.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十
关键词:阅读 教学 现状 对策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习作能力都是在平时的语文阅读中获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人在平常的听课评课中发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其表现是众多教师仍以传授讲解为主,把阅读课上成分析课,把安排阅读的真正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放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
如何改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质量差这个不容置疑的状况,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那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打破这个坚冰呢?我们又该如何在新形势下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去改变这种状况呢?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一种局面呢?以下是笔者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线所感受到的切身体验。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出现的原因 1.农村小学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学校地处远离城镇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的制约,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农村学生要帮助家长做些家务,所以不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面过窄。由于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阅读仅限于课本,其阅读量很少,甚至严重不足,造成学生阅读面过窄。即使有些农村小学有图书馆,学校藏书量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内容单一,学生根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更何况大多数农村小学还没有图书室。显然,这样的状况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
3.农村小学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应有的辅导。目前,我国农村孩子的家长对教育的关心程度不够。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存的需要,农村地区出现的一大批留守孩子就是典型的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他们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的监护人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支持,他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至多是形式上问一句“作业做完了吗?”,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不饿着冻着,就是尽力了。至于学习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更不用说辅导孩子了,孩子只要到学校便似乎与他们无关了。主动到学校找老师交流或者打电话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也不多,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与辅导。在农村,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爱好庸俗,不看书不读报,对孩子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更不用说是对语文阅读的辅导。这一点与城市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和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4.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简单,造成学生积极性低下。在广大农村地区,对教师教育的管理仍然是以简单的考试来考核教育教学。受其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陷入“高耗低效”的误区。一切围绕考试转,功利化的目标指向使得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烦琐冗长,毫无延续性、方向性和目标性,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原本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变得沉闷,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新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另外,课堂阅读教学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关系;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教师依然把学生视为“装书器”,用自己的思想去操纵、控制和灌输, 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不到肯定,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二、针对以上情况,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从教师自身做起,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理念、研究新方法、刻苦钻研教材。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努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师生合作互动、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利用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阅读时间上,教育学生善于挤时间读书,持之以恒,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阅读材料上,倡导学生利用零花钱,自己买书读或者同学之间互相借阅或者向亲戚朋友借阅。教师还应积极与家长联系,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建议家长做好表率,带头和孩子一起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与子女交流。阅读方法上,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3.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促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尽可能创设学习情境,多让他们汇报学习收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受益终身。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乐趣是教师的责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他们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一旦在快乐中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阅读的效果就会明显得到提高。良好的习惯就是要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就是能利用语文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就是要会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而且在时间安排上要善于挤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总的来说,只要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丰富的阅读材料,再加上正确指导,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的效果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11.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一
一、阅读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
农村小学1320名学生。
(二)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
1. 学生阅读类型,多项选择
2. 阅读的目的,多项选择
3. 阅读的方法,多项选择
二、采取的有效对策
(一)激发阅读的动机,让学生知道阅读是有用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取得的成绩、进步的程度明显优于动机弱的学生。阅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正比例关系,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书籍的目的,往往是从个人的阅读兴趣出发。这种阅读缺乏阅读指向,选择书籍往往杂乱而肤浅,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借鉴。语文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注意图书种类的选择,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离学生实际较近的科普读物、名人传记来读。这类图书学生兴趣较浓,对其知识水平的限制较小,往往会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这种阅读的目的在于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学生读起来轻松,特别是名人传记中的那些榜样人物,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目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名著,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励志为之去奋斗。
(二)感受阅读的快乐,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有味的
《语文课程标准》,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相传,以色列人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当孩子还在吃奶时,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书是甜的)。一个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纯粹而高尚的追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阅读是可行的。
成功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快乐,关键是要有第一次的体验。刚产下的羊羔,由于本能会去找奶吃,当有了第一次吃饱奶的体验、感受、快乐后,就形成了习惯,获得了满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阅读的成功。如说了一句可以受到表扬的话,掌握一个字、一个词,学会了一种写法方法,懂得了一个道理等都是阅读成功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早已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三)体验阅读的关系,让学生懂得阅读是可行的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指导需要教师情感投入,寓教于乐。课堂上,有的教师上课风趣幽默,逻辑性强,学生积极主动配合,爱听学得懂,主体作用发挥好;有的却枯燥乏味。其实,也是教师阅读水平、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一种体现。阅读指导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同样要投入情感,在自己充分感受阅读情趣的同时,给学生同样的情绪感染,一起去领悟作者的感情世界。让学生懂得自己是最棒的,独立阅读是可行的。
(四)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感悟阅读是有益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推行,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查尔斯·里德说:“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实现快乐、有意识、愉悦地阅读。
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携着问题步入书海,漫游于书林,让自觉阅读成为自己的习惯,精力较集中,注意度高,阅读效果自然很好。教师在指导阅读之初,要善于创设愉悦情境,避免给学生施加压力;阅读中,要保持良好的阅读环境。
2. 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阅读”。“进门休问荣枯事,多把学问口来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阅读笔记,助读、助记,留下阅读心得,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把写阅读笔记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任务来看待。在写阅读笔记时,一要注意检查督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要注意学生阅读的独立感受。允许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创造空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方法。激发兴趣促成阅读;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创设条件促进阅读是实现高效阅读的重要策略。
摘要: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的兴趣不高,氛围不浓,效果不佳的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语文教师激发兴趣促成阅读;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创设条件,促进阅读。更好地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之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3)郭清华。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张应平。
12.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十二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
一、小王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几乎为零;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没有。尤其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目前我校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有些教师在20节以上,所有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
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切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
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13.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十三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进行的;有60%以上的校长纯粹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自己的一项政绩工程,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修校园“文化墙”、立校园雕塑、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笔者对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十足。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反对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不多,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考虑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中小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校史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校庆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杰出校友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中层干部的影响(新入者的社会化过程)---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4.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十四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 家长对孩子阅读的忽视和无所适从。
据课题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此, 家长并没有感到焦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家长的态度表现比较平淡。很多家长督促学生读书, 只停留在读课文的粗浅层面。他们觉得所谓的读书就是读教科书, 课外读物还是少读为妙, 不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明显, 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还是无所适从。很多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 根本不懂得阅读对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在他们看来, 只要能够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 就算完成了养育责任。书读再多又能怎样?大学毕业了又不分配工作, 读完九年就外出打工, 赚钱养家糊口才是正道。在农村地区, 很多父母对图书的认识普遍模糊, 他们没有藏书、读书看报的习惯, 孩子从第一任老师的身上得不到很好的熏陶。影响所及, 许多孩子的童年从未有过阅读的经验。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报名时学校发的那一套教材和统一征订的教辅资料, 触摸经典对他们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2. 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课外阅读被冷落。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很多学校为了抓质量, 大搞题海战术, 教辅资料五花八门, 版本不断翻新。大部分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只管抓常规教学, 忽略了对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严重缺失, 教育制度让我们的孩子为了应付考试而念教科书。阅读学习的本意已然失去, 文字和书籍原本要传承的人类经验和知识, 只剩下为考试而读的僵硬内容。很多教师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但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付出双倍的劳动, 身心疲惫, 无暇顾及阅读。在教师和家长没有以身作则的情况下, 阅读的影响力也就无法深入学生的心中。仅靠对课本的苦学勤练, 并不能放飞心灵, 也不可能增长见识。
3. 书籍匮乏, 无法唤醒尘封的乡村阅读。
经调研发现, 我们县一些乡村小学书籍匮乏, 普遍存在课外读物陈旧、更新缓慢等现状。农村家长没有阅读、藏书的习惯, 自然不会在这方面投资。很多学校, 包括一些贫困地区的小学, 往往更注重学校硬件的建设, 反倒忽略了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使阅读成为一种可有可无、聊胜于无的教学点缀。有的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小, 经费紧缺, 不能建造一个像样的图书室, 也难以随时向学生开放, 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孩子们只能借一些陈旧的作文书“解渴”, 那些美丽的童话、经典, 原本可以润泽乡村少年的一生, 成为孩子们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可是因为淡薄的意识, “润泽”、“受用”与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渐行渐远。于是,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处于自由发展状态, 课外阅读的习惯也就无从谈起。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基于课外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以及上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现状, 我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侧重于以下方面———
1. 沟通协调,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朱永新教授指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他不止一次说过, 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 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就匆匆上路没有多大区别, 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 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朱永新的观点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 和家长沟通很重要。只有明白阅读的力量, 才会真心实意地扮演好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的角色。我和我的团队就是因为采取了多种沟通渠道打动了家长。如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宣传阅读的价值意义, 向家长发出课外阅读倡议书, 给家长提出家庭读书建议……因为沟通协调到位, 课外阅读实验班级的家长们非常支持课题实验工作。他们热心协助解决书源问题, 努力打造家庭阅读环境, 关注孩子的阅读状况, 倾听孩子阅读的感触。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我和实验班的老师怀揣着梦想, 引领孩子们幸福地踏上温馨的阅读之旅。
2. 通过观摩研讨, 探索“课外阅读推荐课”的方法。
要让儿童喜欢阅读, 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是必要的手段。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外书籍, 逐步形成读书能力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新型课型, 可分为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推荐课等。“课外阅读推荐课”是重要的课型之一。
为了让老师学会向学生、家长推荐好书, 让学生热爱书籍, 喜欢阅读, 我组织课题组成员, 集中思源学校观摩教学能手王燕燕老师展示的课外阅读推荐课———《佐贺的超级阿嬷》。活动结束后, 我把课堂的整个流程录制成光盘, 并把老师的设计反思也上传到博客上, 组织教师在线研讨。活动由我来主持, 中心发言人主要由海南省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各中心校教研员担任。通过观摩研讨, 大家达成共识:要成功推荐一本好书, 得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要推荐适合本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读物;二要抓住读本的封面、内容, 以及语言文字的魅力, 采用多种手段, 咬定“情趣”不放松, 紧扣“情趣”做文章, 讲讲情节, 留点悬念, 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三是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眼光去捕捉作品中“有意思”、“好玩”的片段, “有想象”、“新奇”的章节, 和学生一起品味、咀嚼、内化;四要指明阅读的方向, 并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课外阅读推荐课型的推进, 为语文课外阅读学习打开另一扇窗, 语文课堂因此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3. 协调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语文教学经历了几轮改革, 课外阅读最终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量, 课标有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 第一学段4万字, 第二学段40万字, 第三学段100万字。这些阅读要求县城学校是超标了, 可乡镇学校就难说了。每次下乡调研, 跟老师提课外阅读的问题, 老师的表情是一脸的苦笑, 很无奈。其实, 课标定的阅读量并不高, 但我们连这点目标都达不到, 实在令人担忧。
深入乡镇学校不管是听推门课还是公开课, 发现课外阅读链接几乎是空白。如何协调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要引发老师们的思考。朱永新教授说, “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 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 就不可能走得很远, 精神发育肯定不全。”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课内阅读材料限于篇幅, 一般只简单地叙述故事情节或整个故事中的一个部分, 讲完一篇课文, 配合一定的课外读物, 对于语文知识的巩固、扩大, 丰富写作内容, 都有很大的帮助。如《田忌赛马》一课, 课文只选孙膑和齐威王赛马的内容展开, 而对孙膑的传奇故事, 就有赖于课外阅读来补充。当然, 选择课外阅读也绝不只限于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书籍。阅读的范围应该更宽一些。如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 课后可以推荐学生读贾平凹、海伦·凯勒、巍巍等作家笔下的《我的老师》, 相信学生通过不同作家刻画不同的好老师的形象, 小练笔会写得很精彩。
4. 努力扮演好“有协助能力的大人”的角色。如何让学生热衷于阅读?扮演好“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至关重要。
(1) 向学生推荐适合自己的少儿读本。为了激发儿童选择图书和阅读图书的兴趣, 老师有必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好书。向学生推荐书目, 我主要从兴趣入手, 大致围绕几个方面去操作: (1) 过分强调教化和道德的书不推荐, 学生不喜欢大道理; (2) 人物多, 关系复杂, 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的不推荐, 年龄小, 理不清; (3) 冷僻词汇堆积的书不推荐, 当然高段可以考虑; (4) 故事情节拖沓, 内容过于深沉的不推荐, 孩子喜欢风趣、幽默、节奏快; (5) 从年龄、时间和意志方面去考虑, 太厚的书不推荐。因为考虑周全, 实验班的孩子们逐渐由“阅读”向“悦读”转化。同时, 根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张精美的阅读地图, 我结合实验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作了书目介绍, 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2) 共同坚守阅读的时间, 逐渐养成阅读习惯。阅读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后盾, 只能走马观花, 甚至只是形式而已, 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 我要求实验老师要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给学生留出时间, 每天要至少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晨读10分钟、午间半小时、晚上20分钟) , 每周至少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去进行阅读、去接受新知识。虽然时间不长, 每天只有那么一点点, 但正如梅子涵教授所言:“上了路, 只要天天走, 就会遇到庆典。”对我们来讲, 教师和学生共同坚守阅读的时间, 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就是最美的庆典。
(3) 共同打造图书角, 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书籍匮乏这一问题。我建议实验老师在班级中建立起图书角,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带进班级, 写上名字, 编上书号, 给班级同学互相借阅, 并定期到学校图书室借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充实图书角。除此之外, 要求老师定期和不定期向学生家长推荐书目, 建议自由选购, 鼓励家长积极响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书目品种不断更新。有了班级图书角, 阅读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随着阅读量的递增, 孩子从书本中获得的信息量也逐渐翻倍。那些经典童话, 有如点点春雨, 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5. 注重评价, 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外阅读的评价要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 既要使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 又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让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思考和努力, 有了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一定期待交流展示, 渴望肯定和赞赏。因此, 实验开展一段时间,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积累, 我建议实验班的老师定期为学生创设展示阅读成果平台。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读书活动:举办“我读书, 我快乐”手抄报比赛、“同读一本书”阅读记录评比、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为了扩大学生作文题材范围, 丰富作文内容, 开拓思路,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验老师要求本班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练笔, 并把学生优秀的作文汇编成册—《班级优秀作文集》, 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作文誊抄在信纸上, 张贴在“班级展示栏”。通过种种活动, 表扬一些读书积极分子, 及时给予奖励, 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增强学生持续读写的动力。
15.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 篇十五
一、制约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1)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设备是教学质量的后勤保障。目前有的中心学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这也仅限于教师上观摩课,平时利用率并不高,而大部分村小的日常英语教学设备仅限于大、小黑板和教师自制的图片、卡片、简笔画以及录音机、磁带等开展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2)师资质量薄弱,课改意识缺乏。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质量的师资就难以造就高水平的学生。目前农村英语师资仍普遍较差,特别是有的村小甚至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一些在职教师转岗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几年下来,他们也完全能胜任并且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但英语专业毕业任教小学英语的教师少之又少,而且仍有部分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语音语调不规范、教学理论知识匮乏,很难与现行的以交际为主流的教材相适应。这对初学外语的学生要奠定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巨大的阻力。
(3)学科地位不高、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虽然小学英语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但由于受语文数学多年来主权地位的压制,一周三节的英语课当然被摆在了“副课”的位置,这也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价值的正确判断,认为小学英语学好学坏无所谓。再加上英语教师课时多,部分英语课排在了下午,早读也较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当他们升入初中后,对英语的兴趣很难培养起来,从而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主观上缺乏动力。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探讨
1.各级教育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它掌控着辖区内教育发展的规划、目标、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既是管理部门,更是服务部门
(1)师资不足、不强是制约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想方设法增加“量”、提高“质”,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是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最佳人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在职教师,要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教育主管部门要担负起责任,加大培训的力度,利用假期举办教师基本功培训,大练基本功;选派教师轮流外出学习、参加教学研讨会;每学期举行优秀观摩课教学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切磋教法,同时交流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课后的评级与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
(3)应该抓紧农村英语的教学,积极为英语在农村的教学创设条件。为各个学校特别是村小购买、自制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材料设备,配置语音机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并逐步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目的为了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并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优先保证农村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4)要扩大城乡教师的交流。让城镇的一些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短期任教,并担任该中心校学区的英语教研组长,使城市的英语教学先进经验结合农村实际直接向农村进行扩散;同时让一些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到城市学校短期任教,以吸收新信息、提高本人教学水平,并完成信息传递任务,完善英语教育的城乡结合。
2.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场所——学校,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英语学科地位 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英语基础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从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高度看待小学英语,保证英语的周课时数和早读,努力提高英语学科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
(2)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外语一直是最困难的教学学科,原因就在于缺乏语言环境。作为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更要从语言环境上下功夫。英语手抄报、英语故事表演赛、绕口令比赛、英语歌曲联唱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练习方式,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营造学习氛围,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学校应尽量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3)合理评价英语教师 虽然教师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有所改变,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停留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学校领导应该转变观念,毕竟英语教学在农村实施才刚刚开始,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应更多地关注英语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效率,更多的关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上来,从多角度来合理评价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
(4)重视家校联系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学校应当认识并且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校联系手册、家长会等形式多与家长交流,使他们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对他们监督子女听磁带复习给予一定的指导,将英语学习延伸到家庭,在家中创造学英语的条件和氛围。
3.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对教学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1)充足的信心、足够的耐心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办学条件不足失去信心,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因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激发主观因素的能动性。作为育人者,应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应勇敢的直面现实,相信用自己真诚的爱、过硬的教学技能一定能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那么细心必能关注细节。教师的细心主要体现在讲课细心、批改作业细心。教师应能静心屏气,虚心教学,只有付诸细腻的情感,才有可能保持十足的细心。
(2)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唱、玩、演等语言教学能力。每位英语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自修、进修等多种渠道加强学习,打好语言基本功,丰富语言能力,提高语言素养。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常规的管理。
(3)研究英语学科特点,营造氛围,加强教学针对性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需要一个良好的语境。针对农村较封闭的条件,较狭窄的学习途径,我们要利用一切时间,一切机会,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单词、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运用,譬如可以在汉语中练习学过的英语,“我可以借你的pencil吗?”鼓励学生大胆张口说英语,营造英语“大课堂”、“大环境”,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聋哑外语”。针对这一点,我们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首先要鼓励学生“开口”。教育家威兼·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赏识的渴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善于疏导,对于在课堂上羞于开口的学生,要予以多多鼓励,尽量引导他们“开口”。对于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予以大力表扬,尽可能使他们树立信心,不断激发出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oc】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01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7-07
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0-05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6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10-19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10-11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09-24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