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观调查论文

2025-02-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论文(8篇)

1.大学生爱情观调查论文 篇一

贺州学院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联系电话:指导老师:大学生爱情观调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电气(2)班08106172···········1507747········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向往爱情,追求爱情的黄金时期。为了及时

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及给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大学生的参

考。我对本院学生作了调查。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我与一部分来大学生交谈。从他们 口中得知,他们不想在大学

里恋爱,他们认为现在恋爱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并且很难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不过,在他们心中仍保留一份纯真的爱,他们认为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承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

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男女生对爱情有些一致的看法,在有些观点上区别较大,但每一位同

学都向往真诚的爱情。

调查方式:上网查资料,发问卷调查,借助QQ聊天工具等。

调查时间:2011年8月——2011年10月

调查目的:爱情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萌芽并绵延至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两性的基

础,是情爱与性爱的统一,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因,是文明社会永恒的图腾。伴随着身心的逐步发展成熟,大学生必然要面临爱情这一旦吉常新的课题。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虽然生

理发育趋于成熟,性仪式逐渐觉醒,但是心理上的稚嫩,理智上的脆弱和性道德意识上的模

糊也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为了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审视自己的爱情,以正确健康的态度来对

待即将到和已经到来的爱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爱情观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实际回收48份,回收率为80%,其中有效问卷为47份,男生30份,女生17份,有效率为97.9%。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针对大学生的普遍心

理进行问卷设计,以便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调查内容:

你在乎男(女)朋友比你矮(高)吗?

调查结果显示6%朋友一点不在乎对方身高,7%朋友非常在乎对方身高,82%朋友认为只

要情投意合就好,对方身高不是很重要,也有5%的朋友不确定的。由此可见身高不是衡量

爱情的标准,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只要情投意合就好。

你的爱情观是什么?

在恋爱的态度方面,70%的人不会轻易去爱一个人,20%的人一生只爱一个人,9%的人选

择了其它,几乎没有人认为可以同是爱多人。这表明了大多数人在择偶方面都非常严谨,不

轻易去爱一个人。

理想中的恋人关系

几乎全部的男士都希望能够保护对方,照顾对方,而对于女士来说,都希望被自己心爱的人保护、照顾。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对方的地位平等,应该相互照顾,相互尊重。

什么是你心目中最重要的数据统计分析得,68%的学生认为事业是最重要的,有24%的学生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

主,学业才是最重要的,还有5%的比较钟情于爱情,他们觉得爱情才是心目中最重要的,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压力,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

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暂时把事业放在了首要位置。

大学生对异地恋的看法

对于这个话题,学生的看法并不统一,有22%的学生认为太幼稚太天真,根本不可能长

久,有25%学生认为很浪漫,但是难度太大,也有26%的学生认为能够考验感情,值得一试,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一开始会很有信心,但终究抵不住身边的诱惑。因而,对于异地恋的观

点看法是因人而异的。

对同性恋的看法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们通过网络也会发现大学生也会有此类事情发生,这是绝大

部人都无法接受的,调查结果显示也正是如此,86%学生都认为无法理解,当然也有8%的学

生认为表示理解,但是自己不会这么做,另外6%则是其它情况。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都

对这一现象基本都持排斥的态度,很难接受这一现象的发生。

大学恋情与婚姻

大学恋爱是一很普遍的现象,而大学恋情与婚姻又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多方面的调查,29%的学生认为大学恋情很有可能发展为牢固的婚姻,21%的学生认为大学恋情可能发展为婚

姻,但是不见得牢固,也有30%的学生认为很多现实因素使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小,除此之外,20%的学生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关系。

婚前性行为

关于这一话题,也是比较普遍受关注的,那我们有应该持何种态度呢?数据统计显示,15%的学生觉得很正常,都什么年代了,10%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但不刻意追求,33%的学生

认为表示尊重,但自己不会这么做,而对于42%的学生来说表示反对,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

婚后爱人的不尊重。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婚前性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裸婚热?

随着电视剧《裸婚》的高收视率,“裸婚”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调查问卷,也

不难看出裸婚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的,虽然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物质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人来说短期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长期裸婚,很容易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对于结婚对象的承受月薪底线方面,82%的学生认为应该是人民币1000-5000,11%学生认为应该是人民币5000-10000,剩下的7%为其它情况。可见大多数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基本一致。还有就是谈恋爱的目的74%的学生都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希望能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有12%的学生觉得应该跟这感觉走,14%的学生为其他情况。

恋爱动机多种多样,但良莠不齐

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再对传统的爱情理念顶礼膜拜,社会多元价值观对爱情的神圣性与传

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不同的信念,思想,人生观和心理素质造成了不同类型的恋爱动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慰藉型:大学生大都远离父母和家园,孤身前往

异地求学。他们进入了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时常感到空虚寂寞,非常渴求得到社会和

他人的理解。于是,大学生便寻觅恋爱对象来抚慰心灵,寄托感情,排遗孤独,填补内心的空白。②友情型:有些大学生原来是同学或者同乡,有些甚至青梅竹马,本来就有一定的感

情基础,他们在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为恋爱关系。这种恋爱关系比较稳定,恋

爱的成功率也比较高。③志趣型:恋爱双方在思想道德,事业理想,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追求

比较类似,把感情融合,志趣相投作为爱情的基础建立爱情。

恋爱的标准多样化

与已经走向社会的青年相比,大学生谈恋爱更看重情感本身,而不是经济条件,家庭背

景等因素。大学生择偶看中“品德和能力”的标准就是普遍看重对方的内在及文化程度。这

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已经进入深层,他们已不再是许多人以为的那样盲目恋爱,或者仅仅停留于肤浅的传统择偶标准表面。当然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的存在,使得他们在择偶

条件以及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上存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映射出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

同。

大学生恋爱对自身学业影响不大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大学生能否谈恋爱,其实争论的重要原因在于如何处理好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爱情固然可贵,但爱情不能至上,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事作支撑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在大学生中,爱情是一柄双刃剑,可以促进和阻碍学习。但如果处理得当,爱情和学业并不冲突。调查数据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爱情与事业已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

恋爱道德的宽容性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同居,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反映了他们的婚恋道德,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性文明教育关注的核心内容。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的男生和女生在同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表现得比较宽容是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可是在心理上还不具备成熟的思考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而宽容的两性观念引发出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大学生无力承担的。对于当前大学生婚恋,性观念复杂多样的情况,关键的问题不是去讨论他们该不该恋爱,可不可以发生性行为,而是去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使大学生们意识到在恋爱中应提倡含蓄,适度,落落大方,不轻率妄动,注意自身的修养情操。

理智对待失恋

首先,失恋不失志。无论怎样的失恋,对当事人来讲都不可能很快从痛苦中走出来。失恋,并不意味着自我价值的降低,没有任何自卑的理由,更不能淡漠对理想,对事业的追求,影响自己的一生的道路。

其次,失恋不失德。失恋是痛苦的,但不能因此失去理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来。虽然在调查中也有极少数人存在些轻微的报复心理,但相信只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就会消除。毕竟,恋爱是双方的事情,只有在互相了解,相互爱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才是幸福的爱情。

第三,失恋不失态。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失恋后悲痛欲绝,整天闷闷不乐,萎靡不振,但大部分大学生则在失恋后拥有宽广的胸怀,把失恋当作一种人生体验,坦然面对,弥补不足,完善自我。以更加完善的姿态面对以后的生活和爱情。

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同,只要保持着一种正确的理智的爱情观,那么它将可以使得我们生活变得更充实,也跟美好。

问卷编号: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

A男B 女

2你在乎男(女)朋友比你矮(高)吗?()

A一点不在乎B非常在乎C只要情投意合就好 D没想过

3你的爱情观是什么()

A一生只爱一个人B可同时爱多人C不轻易爱一个人D 其他

4你理想中的恋人的关系是()

A保护对方,照顾对方B被保护,被照顾

C对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D 没有类似的经历,不能确定

5在你心目中最重要的是()

A爱情B学业C事业D 其他

6你对大学生异地恋的看法是()

A太幼稚太天真,根本不可能长久B很浪漫,但是难度太大

C能够考验感情,值得一试D一开始会很有信心,但终究抵不住身边诱惑 7你对大学生同性恋的看法是()

A无法理解B充满好奇,跃跃欲试C表示理解,但是不会尝试D完全是跟风 8如果突然发生地震而且你可以决定生死,在你和大学生恋人之间,你希望()活下来,如果是你和你婚后的爱人希望()活下来。

A自己B大学恋人C婚后爱人D 无法做出决定你认为大学恋情和婚姻的关系是()

A大学恋情很有可能发展为牢固的婚姻B大学恋情可能发展为婚姻,但是不见得牢固 C很多现实因素使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小D完全没有关系

10你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是()

A很正常,都神马时代了B 可以接受,但不会刻意追求

C表示尊重,但自己不会这样做D坚决反对,这是对婚后爱人的不尊重你能接受裸婚吗()

A如果感情深厚,没钱没房没车也无所谓B不能,因为物质是生活的基础

C短期可以接受D憧憬电视剧中纯粹的感情对于你的结婚对象,你能承受的月薪底线是()

A RMB1000以下B RMB1000-5000C RMB5000-10000D RMB10000以上你对“大学期间领结婚证可以加学分”的传闻持什么态度()

A有这等好事?赶快行动B大家都这么说应该是真的C拿不准真假D骗人的14你认为男女朋友和夫妻的区别在哪里()

A夫妻关系比较稳定B 夫妻之间有责任,男女朋友更倾向玉满足感情需求

C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一张结婚证的区别D夫妻共有财产,男女朋友没有

15你谈恋爱是为了()

A选择终身伴侣B排除空虚和寂寞C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D跟着感觉走

2.大学生爱情观调查论文 篇二

一、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爱情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爱情的正确认知, 对爱情存在困惑与不解, 发生了许多对大学生前途不利的事情, 甚至一些大学生由于不能理性对待爱情问题而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自身性欲望和性意识相对强烈的生理特点, 思想逐渐开放又缺乏科学的性知识, 导致了许多问题, 如近年来婚前性行为、女生未婚先孕、同居、一夜情的现象不断增加, 这些无疑都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强爱情观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爱情观的特点包括:观念开放化。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 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动机多样化。生活方式、观念的不同使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日益复杂, 因为相互爱慕、吸引而在一起的爱情早已不是大学校园爱情的唯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利益、盲目从众、寂寞空虚等原因谈恋爱, 恋爱的动机呈复杂多样化;自控力与耐挫力差。物质生活的充足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当养成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特点, 恋爱时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失恋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混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 大学生对于爱情的看法总体上理性化, 但不乏一部分大学生“专业是恋爱, 业余才是学习”。在轰轰烈烈的爱情面前不能自拔, 学习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学期间正是青年人学习知识, 锻炼生存技能的特殊时期,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 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到求知的重要性, 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那对于大学生自身、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极其恶劣的。

通过对现状特点的描述, 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在爱情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恋爱观盲目开放化。性、理想和责任是爱情的三要素。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爱情的真谛, 没有明确的爱情价值取向, 只是盲目随意的恋爱, 甚至误把性爱当做爱情, 没有从本质的高度看待爱情, 这也造成了失恋的频繁性, 心理和情绪的波动性;恋爱动机偏差。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 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不再根植于大学生心中, 他们有的为了排解寂寞、消磨时光, 获取经验, 有的则受从众心理驱使加入恋爱行列, 有的纯粹为了满足生理需要, 更有的为了金钱、名誉等利益, 把爱情当做商品。这些不良恋爱动机不仅无法获得真正的爱情, 也会让大学生的心理遭受隐藏的挫折, 那些痛苦和伤害埋藏在潜意识中, 在他们未来的爱情、生活道路上随时引爆;恋爱道德观念弱化。一些大学生对待爱情的责任意识淡薄, 对恋爱道德认识模糊, 他们轻视社会公德, 否认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性责任感缺失、性行为轻率。这些背后是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对待爱情非理性化。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遍化, 校园中的各种恋爱问题也频繁发生, 许多大学生由于心理上无法自控、缺乏理性思考等原因导致恋爱问题处理不当, 对学习、生活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消极作用。近年来, 大学校园中的极端事件频发, 也使这个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进行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不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 更是学校、社会的责任。

二、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趋于完美的状态。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我们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但这一过程却出现了许多的偏差,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们, 他们处于发育高峰期, 自我意识增强, 情绪丰富但不稳定, 迫切需要人际交往, 异性交往愿望强烈。青年大学生群体可塑性很强又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因此,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爱情观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爱情方面的体现, 在青春期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爱情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拥有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不仅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 也是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保证, 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 是良好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爱情围绕着大学生活, 伴随我们的成长, 爱情是美好的, 也是邪恶的。面对爱情需要一颗勇敢又坚强的心, 在甜蜜时能理智控制, 在失意时能理性驾驭。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不成熟的状态下, 任凭自己青春期的冲动对待爱情, 把事情想象的简单又美好, 一旦碰到困难, 他们缺少锻炼, 心理承受能力太弱, 不能很好的应付挫折, 这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波折是在所难免的, 当爱情受挫时, 用理智驾驭情感,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转移, 进一步认识自我, 在新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提高自我思想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不光是他们年轻不成熟, 同样也是教育者在爱情观教育上缺乏一定的指导, 忽视了这一问题的敏感性。健康、科学的对待爱情观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三、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爱情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和成熟, 另一方面又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良影响。这朵绽放在圣殿里的爱情之花美丽又脆弱。高校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和思考, 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 抵御不良的恋爱问题干扰, 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活, 积极阳光的度过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 大力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 倡导校园文明行为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与现实文化产生认同, 达到精神的塑造。高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 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减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人生价值, 增强自我认同和满足感, 更要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同时, 高校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开展爱情心理讲座和咨询等, 积极正面的引导, 排遣大学生恋爱中遇到的不良情绪, 及时消除隐患,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 增强恋爱道德观念, 培养健康恋爱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恋爱道德教育, 引导他们了解有关的社会道德规范, 培养他们自尊自爱的意识, 训练他们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让他们认识到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 更是持续一生的责任和义务, 对待爱情必须要谨慎。同时要尊重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 对待爱情要掌握分寸, 持之有度, 保持好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并且适时适当的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普及生活和心理知识, 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 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崇高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 爱情观教育的前提是对人生观的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把握人生真谛,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心。恋爱的目的不是暂时性的生理、心理满足, 而是要以共同理想为基础, 对彼此承担责任的行为。同时, 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鼓励大学生“学习在先, 恋爱在后”, 并且可以将爱情化作学习的动力, 督促自己进取向上, 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四) 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成熟度和恋爱观, 一旦大学生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 那么往往会变得更加成熟。但任有一些同学, 自己无法拜托失恋的阴影,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通过单独辅导, 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恢复自信。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不仅如此, 大学生个人也应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 以文明恋爱为基础、责任意识为前提, 理性看待爱情, 也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传播更多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 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爱情观。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合作, 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摘要:青年大学生们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青春期, 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发展, 渴望爱情、想谈恋爱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们所向往和体验, 恋爱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自我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 也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家兵.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06) .

3.大学生的爱情观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爱情观

分类号 B848.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7.006

1 问题提出

社会心理学家Rubin(1970)将爱情界定为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她)以某种方式表现对该特定对象的思考、感情与行为。因为态度是可测量的,所以爱情也可测量。而后,加拿大社会学家Lee(1973)提出爱情的三原色:激情、游戏和友谊,并进而把爱情划分为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等6种类型。(1)浪漫爱类型的人最注重的是对方的外表和身体的接触,只要是好看的,就容易跟对方坠入情网;(2)游戏爱类型的人视爱情为游戏,爱情的关系短暂,经常更换对象,承诺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3)同伴爱类型的人感情发展细水长流,平静而祥和,通常刚开始时都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后来才慢慢从相知友谊发展成爱情;(4)现实爱类型的人选择对象以理性条件的考虑为主,诸如教育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5)占有爱类型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强烈,关系也有如风暴,起伏不定,对方一点爱意的表示就会让他狂喜,一点点降温或关系出现点小问题就痛苦不已;(6)奉献爱类型的人与占有型相反,愿意为爱人完全付出自己,关心对方、爱对方而不求回报。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1986)根据Rubin和Lee的理论,编制了爱情观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确有6个维度,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被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广泛使用,证明爱情观六类型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性(Neto, Mullet, Deschamps,

Bartos, Benvindo, Carmino, et al.,2000)。

很多研究中涉及性别差异时,sex与gender常常混用,但二者区别甚大,sex指生理性别,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别或社会性别,即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人格特征(郭永玉,2005)。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学者将男女性别角色特质视为单一维度上的两端,认为男性化特质高者相对的女性化特质必然低,反之亦然。后来的学者则将男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视为互相独立或相关很低的特质,它们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很多研究都发现,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双性化者的性别角色行为较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男性或女性角色行为,因此较容易获得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各方面的良好适应(Bem,1975)。我国大陆学者近几年才修订了性别角色量表,有关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研究者习惯以生理性别(sex)作为自变量探讨与因变量的关系,等于预先承认了所研究的因变量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

许多性别角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亲密关系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

Hendrick, & Hendrick,

1987;Davidson,& Sollie,1987)。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由于双性化者会受到社会期待人们表现与性别相符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压力,且当本身的两种性别角色无法统合或转换不适应时,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更多的角色困扰(李美枝,钟秋玉,1996)。在爱情关系方面,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缺乏使用标准化量表的爱情观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具备了深入探究的价值。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分布及其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原则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地的师范类高校以整群取样和个别取样结合的方式对9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没有回答完整及不认真填答的问卷72份和未通过检测题的问卷13份,共得有效样本822人,占90.63%。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龄21.23±1.57岁。

2.2 测量工具

2.2.1 爱情观问卷

采用Hendrick夫妇(1986)编制的爱情观量表,参考我国台湾学者张志成(2005)的译本,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该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7个题项,共42题。被试根据题项所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各分量表总分即反映被试的爱情观倾向。此量表的编制者Hendrick夫妇(1986)报告其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1之间;效度方面,6个因素共可解释44.2%,因素负荷量介于0.33~0.83之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使用此量表时进行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与之接近(张志成,2005;吴昭仪,吴丽娟,2005)。

2.2.2 性别角色问卷

选用钱铭怡和张光健(2000)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该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20个题项,共100个题项。题项均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词,顺序随机排列,回答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nlc202309081956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问卷的施测采用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个别施测以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自习室、寝室等场所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两种施测方式分别发放问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

爱情观量表的6个分量表、性别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总分均大体符合正态分布。爱情观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间,男性化与女性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和0.88。爱情观量表中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爱的平均得分依次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 性别与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数分类法,即找出总样本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中位数(分别为119.5和129),男性特质高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低于中位数的为男性化类型;男性特质低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高于中位数的为女性化类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数的为双性化类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数则为未分化类型。被试中各性别角色类型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经卡方检验,本研究中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相比,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显著不同,χ2(3,822)=26.254,p<0.001。男性被试中男性化类型最多,女性化类型最少;女性被试中女性化类型占多数,男性化类型和未分化类型都较少。本研究与钱铭怡等人(200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在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其男性被试χ2(3,330)=2.146,p=0.543,女性被试χ2(3,492)=0.802,p=0.849。

3.3 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根据Anderson(1986)对性别角色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议,首先计算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爱情观6个分量表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2)。可以看出,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均有显著正相关;女性特质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与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显著正相关。虽然性别角色特质与爱情观之间显示出一些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应该注意的是,其相关系数值均不高(0.095~0.227),这可能是受样本量较大的影响。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验证性别、性别角色类型与爱情观的关系。

4 讨论

4.1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分布

我国大陆学者以大学生为样本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男性样本中的双性化类型最多(钱铭怡,张光健,2000;杨玲,王雄雄,2005)。本研究总体样本中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女性样本中女性化类型最多,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男性被试中的男性化类型最多,未分化类型其次,结果与上述研究并不一致。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样的地域在东北地区,样本以东北人为主,东北男性的性别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谓“东北爷们儿”。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仍受传统性别角色观的影响,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当今社会对跨性别角色者的态度愈渐宽容,现实中存在着男性女性化者相对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而具备男性特质的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 性别与爱情观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女生的爱情观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现实成分(董福强,2004;吴昭仪,吴丽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卓纹君,2004)。本研究发现,男性样本的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占有爱和奉献爱都显著高于女性样本,只有现实爱得分略低于女性样本。显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现较女性浪漫、热烈,也较勇于付出,而且带有游戏性,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类似。男性在求偶过程中一直扮演主动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多半扮演被动等待与抉择的角色(李美枝,钟秋玉,1996)。这个现象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从生物演化的机制上说,男性生物遗传的生理机制表现为明显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务;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色期许上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冲锋陷阵般的投入与付出,才有赢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 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本研究发现男性化特质与浪漫爱和游戏爱显著正相关;女性化特质与现实爱和占有爱显著正相关、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都与奉献爱显著正相关。男性化者较女性化者更倾向于游戏爱,而女性化者更倾向于现实爱和占有爱。可见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仍多少反映出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许,“大丈夫何患无妻”式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规范还未完全被“男女平等”的观念取代。

很多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都显示,双性化者有着相对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和谐水平,有学者认为浪漫爱与游戏爱都是不适应的爱情观,并发现双性化者具有较少的不适应的爱情观,由此认为双性化者会发展出更和谐的爱情关系(王庆福,王郁茗,200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即女性化者在占有爱中显著稍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其余未见差异(卓纹君,2004)。本研究中的双性化样本的浪漫爱和游戏爱得分并未明显低于其他性别类型,其浪漫爱的得分反而最高。比较明显的是,男性化样本存在相对较多不适应的爱情观。造成这些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所使用的爱情观量表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删除或添改不适当的题目;(2)所用测定性别角色的工具不统一;(3)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观在性别角色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nlc202309081956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分别以性别和性别角色为自变量得到的,其与大学生爱情观的关系并不一致。性别与性别角色对爱情观的影响不具有交互作用。相对性别而言,引入性别角色变量能够深入探讨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们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中性别角色特质与部分爱情观的相关显著但相关系数并不高,虽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弥补,但本研究的结论仍受一定制约,有待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在爱情观上,男性接收到的多是诸如“妻子如衣服”这样的信息,而女性则接收到“女怕嫁错郎”的信息,不同的生物性别取向和社会性别角色期许在择偶和婚配过程中的关系不可分割,今后可以对不同性别角色类型搭配的情侣或夫妻的爱情关系及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不仅极具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董福强(2004). 高职学生爱情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高雄:台湾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

郭永玉(2005). 人格心理学:人格与差异的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美枝, 钟秋玉(1996). 性别与性别角色析论. 本土心理学研究, (6), 260-299.

钱铭怡, 张光健(2000).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心理学报, 32(1), 99-104.

王庆福, 王郁茗(2003). 性别、性别角色取向与爱情观及爱情关系的分析研究. 中山医学杂志, 14(1), 71-82.

吴昭仪, 吴丽娟(2005). 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 教育心理学报, 36(3), 241-263.

杨玲, 王雄雄(2005).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63(5), 23-27.

张志成(2005). 高雄市国中资优生的爱情观与现况之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卓纹君(2004). 台湾人爱情风格之分析研究. 中华辅导学报, 16(9), 71-117.

Anderson, K. L. (1986). Androgeny, flexibility, an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2), 265-278.

Antill, J. K. (1983). Sex role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 145-155.

Bailey, W. C.,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7). Relation of sex and gender role to love, sexual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Sex Roles, 16(11/12), 637-648.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Davidson, B., & Sollie, D. L. (1987).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5(1), 59-69.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Lee, J. A.(1973). Colou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Neto, F., Mullet, E., Deschamps, J., Bartos, J., Benvindo, R., Carmino, L., ... & Machado, M.(2000).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ttitudes toward lov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5), 626-635.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pence, J. T. (1993). 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24-635.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2004). 社会心理学. 第10版. 谢晓非, 谢冬梅, 张怡玲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69-271.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gender roles and lov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tated as follows:(1)Mal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female in gender roles. The interactions of sex and gender roles in love attitudes were not significant. (2)The average score of Allgiving Love was the highest, secondly was Friendship Love, and Gameplaying Love was the lowest. (3)Males average score of Romantic, Gameplaying, Friendship, Possessive and Allgiving Love were higher than them of female significantly. (4)The masculine samples average score of Gameplaying Lo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in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That of androgynous sample was higher than feminine significantly. The feminine and androgynous samples scores of Logical and Possessive Lov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scul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Androgynous score of Allgiving Lo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scul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gender role; love attitude

4.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 篇四

组员:和艳国 缪潇 周健 何升科

一、前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但是现在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是否都正确呢?最近许多媒体都频繁请专家作了专门的探讨和讲说,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是有许多令人堪忧的地方,针对这一问题,并为了探明大学生的基本爱情价值观,我们做了此次调查。

大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有理想,有上进心,但对永恒的话题—爱情,既向往,又缺乏理智。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是想在大学里找一个伴侣以消灭大学时光,为大学生活增添点“感情色彩”;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是想在大学里找到能够和自己能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生活的异性伴侣,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精彩更丰富,也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做点铺垫;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没有原因,但是由于一时的冲动或糊里糊涂中自然谈起了恋爱;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是一时的好奇,经历了十二年寒窗之苦、高考的艰辛、无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拼搏,进入了象牙塔,青少年压抑久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已经改变了高中的那种只有读书为高考的观念已不复存在了,思想放松了,再由于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大学生终于找到了释放情感的方式—谈恋爱„„爱情,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那么究竟有多少大学生在谈恋爱呢,他们对谈恋爱报有怎样的态度呢?他们认为谈恋爱对学习有怎样的影响呢?他们谈恋爱时选择对象的标准时什么呢„„为了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爱情价值观,我们以重庆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主体,进行了调查。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和缺陷。

二、调研概述

1、调查目的

A、对大学生爱价值观多方面的综合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状况、对学习的影响、对谈恋爱亲密行为和同居的态度、选择对象的标准等自身因素进行调查、了解。

B、父母的影响等外界因素对个人谈恋爱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重庆大学大学生为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由于对外部学院的接触较少,我们以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学生为主,以其它学院学生为辅调查对象。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爱情价值观,我们在总问卷中对男女各调查了一半,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可能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

3、调查分工

问卷由小组四人共同讨论确定,由小组四人在不同的地点发放问卷,数据统计处理由和艳国和缪潇完成,小组全体成员对结果进行讨论,并由何升科和周健执笔完成初稿,经小组讨论修改成文。

4、资料收集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并适当结合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实际情况和行为。问卷由12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大学生自身的恋爱情况、对恋爱的态度、对各种行为的看法以及来自父母方面的影响及其它其它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实验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状况的基本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所有问卷结果中,中立的答案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成熟,他们即不盲目追求爱情,也不认为大学生恋爱过早,他们思想比较灵活,感情是不能勉强,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而没有恋爱倾向的答案(没有交男女朋友或没有打算谈恋爱)出项频率也比较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大学也以学业为重,可能他们认为爱情可能会影响学习。在调查结果中,根据数据整理显示,20%的男同学已经处于恋爱阶段,80%的男同学则还没有进入该阶段:而女生中26%的同学进入了热恋阶段,其它74%则还没有进入。再者,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反对大学生谈恋爱。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大学生恋爱已经不是说明奇怪的事情了,而且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大众化,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显得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选择对象的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男女朋友的主要标准都是平行,达到了58%,这也是一个比较可喜的结果,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显示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选择男女朋友以此为主要标准体现了现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又一大突破,那种在农村里所谓的“人才”不仅仅以外貌为标准,更以人的品行和人格为标准。而女生与男生相比,以品行为主要标准的人数显然较多,说明了女大学生的总体爱情观更接近健康。但是也有些人摆脱不了各种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把经济和外貌等因素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主要标准,大学生爱情观仍然存在不良之风,他们还需要端正恋爱态度,结合正确的标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男女朋友。

(三)父母和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恋爱影响的情况分析

由上图可知,父母对大部分大学生的恋爱也有一些影响,33%的同学认为父母对他们无影响,而有4%的女生认为他们的恋爱完全是由他们的父母决定的,男生没有认为自己的恋爱是由父母完全决定的。老生的消极思想依然对少部分大学生也有一定的敷束。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因此我们要摆脱传统不良影响,继承优秀爱情作风,做一个爱情观健康向上的合格人。从上图的右半部分可以看出,大学生谈恋爱也存在着一定的负担,对少数人则是有很大负担,说明经济条件对恋爱有一定影响。作为大学生,不管我们是否谈恋爱,不管我们经济条件如何,我们都不能铺张浪费,不能无谓的给父母增加负担。而对于谈恋爱的同学更是如此,为了在大学里谈甜蜜恋爱,炫耀自己,甚至天天互送高档消费品,用钱如纸,铺张浪费的同学也屡见不鲜。如果谈恋爱把握不好,不但不能得到恋爱的果子,更会陷入感情的痛苦之中。因此我们更需要端正恋爱态度。

(四)大学生对过于亲密恋爱行为态度的基本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大学生之间公共场合的亲密动作,同居等行为更犹如家常便饭,随处可见。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又看到了什么呢?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上述行为能够忍受的同学的答案出现频率相当高,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既向往,又缺乏理智。他们的爱情观还不太成熟、责任感不强。

(五)大学生恋爱与学习、人际、平时的影响分析

由上图可知,认为恋爱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的人(21%)相对较少,认为恋爱对学习有阻碍作用的人(41%)最多,其次是认为没有影响(38%)的人。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当贪恋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甜蜜的爱情中,而耽误了双方的学业。而对于人际,超过80%的同学认为恋爱对此没有限制,只有少部分的人认为有一定的限制和有很大的限制,由此现在大学生基本能够调节好恋爱与其它同学交往的平衡。恋爱对平时则观点多元化,都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各自认为恋爱对平时有影响和没有影响,而认为无关紧要的同学较少,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果当然不能完全反应什么问题,这还与个人对恋爱处理能力的差别,但是现在大学生的恋爱有部分同学仍不能把握关系,处理好关系,他们缺乏理智,思想脆弱,需要有所改变。要知道当一个人恋爱时,他的的判断力通常不太清楚。

(六)爱忠诚重要性的看法的分析

由上图可知,8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爱情的忠诚性很重要,15%的人认为一般重要,只有2%的人认为不太重要(都是男的),也有1%人说自己美感觉。由此可知,大部分人队爱情是比较坚贞的。确实,坚贞不渝的爱情才是完美的、感人的感情。忠诚是有责任感的表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已经具备了一定责任感,这是很欣慰的。但是,我们要努力改变少部分错误的观念,少部分有错误观念的人。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现在大学生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

2、大学生的爱情观既让人充满向往,又很脆弱

大学生朝气蓬勃,有理想,有上进心,而对永恒的话题──爱情,既向往,又缺乏理智。在当代大学生之间仍存在一些爱情的非理性观念,如“爱是缘分也是感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爱情重在过程不在结果”;“爱情能够改变对方”;“失恋是人生重大的失败”种种观点都是带有片面性或错误性的。我们要克服心灵上的脆弱,在思想上克服传统的爱情观念,做事多理智,不盲目开始,也不盲目放弃。

3、为使大学生的爱情观更趋成熟、更富责任感,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端正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不良之风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有美好的爱情观念,但又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导致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源: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必再为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这为人们的爱情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提供更多的资本;二是外来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最主要的还是部分大学生游手好闲、思想放松、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进取精神,再加上一些老生的消极宣传,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一种“晚追不如早追,不早追连丑的都不剩”的错误意识。

(一)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的教育

1、端正恋爱态度

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2、摆正爱情的位置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

要克服大学生客观上的爱情至上,光懂上述道理还不够,还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

3、加强恋爱道德教育

(一)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的特点,进行恋爱道德观教育,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结合正确的标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男女朋友

如果大学生真的要谈恋爱,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保持慎重。在选择“对象”方面,不应过于片面,身材不应成为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对方是否具有上进心和善良心、是否跟自己志同道合和起到相互促进之作用。在追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相信“随缘”和“顺其自然”之说,因为爱情是可以追求但绝不能强求的,只要双方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相互从对方得到帮助、依托和快乐,所谓的“爱情”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三)大学生应注意交往基本做人的原则

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学会爱他人,重你爱的人,助对方积极发展自我,同创造美好未来。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

i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应该本着“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原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

在交往过程中,也不要不要花太多的财力、时间和精力到对方身上。作为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因此恋爱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应是为之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我们要学会学习爱,爱是自我成长;爱是一种能力,既认识自己也认识对方的能力;爱是给予,而非获取。只有你自己才能成为你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爱的前提。再者恋爱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和快乐的,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对方对自己冷落而全盘否定自己。在失落之时,多考虑自己的闪光点和回忆与感情无关的美好往事,以此来进行自我安慰和解脱。

5.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调查问卷 篇五

()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

2、你对恋爱对象性别概念A、异性恋,崇尚磁铁的异性相吸B、同性恋,志同道合有何不可C、性别模糊,爱无限制,我的瞳孔映不出性别差异

()

3、你认为恋爱是大学必经的内容吗?A、是,恋爱的世界妙不可言,多姿的生活,丰富的感受B、不是,恋爱是在消耗大好青春C、顺其自然,缘分到了挡不住()

4、如果你喜欢某人,会主动表白吗A、会,爱要大声说出来B、不会,最美的爱情在于持久的等待C、具体情况具体行动,略有暗示,爱就要循序渐进()

5、在校园看到情侣有太过亲密的举止,你怎么看A、现在社会环境很自由,这种行为很正常B、有败坏风气之嫌,大庭广众之下应有所收敛C、熟视无睹,早已习以为常,无所谓

()

6、毕业即将来临,恋人会分手吗?A、会,童话敌不过现实,曾今山盟哪知有愚公B、会一起走下去,距离阻止不了一辈子的守护C、距离产生美,但太远的距离抹杀了合理范围的美感

()

7、你对大学期间的恋爱的看法A、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B、出于相互取暖,填补大学生活蓝图的你那一块拼图C、有时候就是要迷糊才轻松()

8、你所期待的爱情类型A、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B、波澜不惊的如父辈的稳定爱情C、戏剧的童话浪漫爱情D、文学中刻骨铭心的爱情E、其他()

9、你现在的恋爱状态是A、正沉溺于恋爱阶段B、等待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C、大学又比恋爱更为重要的事D、曾有过恋爱

()

10、如果恋情出现了隔膜,你怎么处理A、时间会治愈伤口,淡到终止

B、极力挽回,爱是恒久忍耐而具有恩慈C、静观其变,听之任之

()

11、如果失恋了,你会以什么方式排解?A、总有一个角落有形单影只的我在默默哭泣B、我的疯狂你不懂,去做以前想尝试却害怕的事C、忘记最好的方式不是擦拭式空白而是另一种色彩的填充,治疗情伤可以开始一段新恋情情

()

12、恋人分手,双方以后相处的位置A、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以后陌路陌人B、分手只意味恋情终结,友谊地久天长C、不能绝对化,每一高度的风景不尽相同

()

13、你和你的好朋友同一时间喜欢了同个人y,你会怎么做?A、天平不会偏转,公平竞争看y选择谁B、主动退出,朋友一生一起走,而y未必能陪你到老C、静静守护y,如果他(她)不幸福再现身,你在我就在()

14、你最看重对方的哪一方面?A、外貌协会,我就是视觉动物B、家庭条件优越C、才华横溢,有佩服感D、志同道合才能靠在一起()

15、你怎么看大学生奢侈恋爱?

A、正常,必要开销B、反对却无力抗拒,不管是否蔚然但已成风C、坚决反对,现在经济来源于父母,不能过度取乐自己

()

6.大学生爱情观调查论文 篇六

非常感谢你能抽出时间填写我们的问卷(打勾即可),你的想法对我们的调查非常重要!你的性别:___________你的年级:___________

1.你现在的恋爱状态是

A 正在谈恋爱B处于观望状态,有了合适的考虑恋爱

C 曾经有过恋爱经历D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

2.您觉得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是

A 清晰明确的B 盲目模糊的C 不知道

3.你选择恋人的标准是:(可多选,不多于二项)

A 相貌气质外表B共同的兴趣爱好与性格趋向C才华横溢

D 经济条件与未来发展前景E其他__________

4.您觉得自己去谈恋爱的目的是

A 选择终生伴侣B 排解空虚和寂寞,寻找精神寄托

C 跟着感觉走,没有考虑将来D 周围人都恋爱了

5.如果您遇到喜欢的人,您会:

A 大胆的主动的追求B 会有暗示C 单相思D 静观而已

6.假如你有了恋人,那么你希望你们的爱情的时间在大学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是:

A 25%以下B 25%—50%C 50%—75%D 75%以上

7.你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

A 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B 顺其自然,不能强求

C 只是游戏D 没概念

8.你认为在大学谈恋爱,将来会有可能结婚吗?

A 很有可能B较少数C基本不可能D完全不可能

9.你认为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吗?

A 两者没有冲突B虽然有点难,但是我还是能够处理好

C 我能够尽力,但有点困难D我看来这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处理好

10.你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素是(多选,不多于三项):

A 坦诚B信赖C尊重D忠诚

E 慷慨大方F宽容G其他__________

11.你能允许的恋爱平均每个月的花销是多少?(单位:元)

A 50以下B 50-250C 250-500D更多

12.你能接受自己的另一半异性缘好吗?

A 可以B 绝对不能C 难以决定

13.你认为恋人应该:

A 天天粘在一起B一天至少见一面

C 距离产生美,偶尔见见D看情况

14.如果你失恋了,你会:

A 依然相信爱情,分手以后还可做好朋友

B 就此消沉,分手以后不再系也不再相信爱情

C 怨恨你的恋人,从此成为陌路人

D 感觉有些尴尬,但可以争取好好相处

15.在如下选项中:亲情、爱情、友情、事业,你将爱情排第___位

7.试析大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1) 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2) 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3) 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4) 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性爱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 2007, (11) .

[7]王守纪等.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 (5) .

[8]潘清泉.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思考.柳州师专学报, 2005, (4) .

8.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篇八

2004年,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对本市高中学生性心理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34.7%以上的“学生情侣”存在拥抱、接吻现象,4.1%以上存在同居现象!

2007年,一项上海市高中生的性心理课题研究的调查显示,高中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表现得越来越开放。23.6%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35.2%的学生会同意接受恋人提出的性要求,并且有42.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认同“性与婚姻应保持统一”的学生仅占46.5%。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令人警醒,正如调查者所说:“传统的青春期教育往往只讲异性间的友情,回避中学生自然萌生的初恋爱情,这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不敢直面部分中学生业已萌动的爱情,也就不可能对这类少男少女间的爱情萌芽加以保护和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中学生的爱情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用不着抱什么神秘的态度,不是一讲‘性教育’就有什么副作用,而应作为一个道德教育问题来研究,找到规律办事,正确引导。”因此,直面现状,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是极其重要的。

培养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教学设想:

语文学科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也更为多种多样,因此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得天独到的优势。如今的《语文》教材收入了不少表现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致橡树》,其立意或许也在于要加强对少男少女进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教师只要能正确合理地指导学生来阅读欣赏这些爱情文学作品,相信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至纯、至真、至美的爱情观。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选择《致橡树》一课进行了教学尝试。

二、教学实践

1.第一轮教学实践——在比较阅读中预设讨论框架

在赏析当代中国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时,我特地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爱有着倔强敏感的个性、充实丰富的内心,始终追求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她长相不美,身材矮小,地位低微,却敢于当面质问罗切斯特,要求对她平等相待。其不寻常的气质和高尚的心灵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最终获得心灵契合的爱。借助这种比较文学的开阔视角,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升华。文中简爱的人生宣言“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同学。通过这些中外作品的比较阅读、讲授,学生对爱情形成了初步的认知能力,知道在交往的过程中把对方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生命个体,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爱情的尊重,更是获得美好爱情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预设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框架: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首先,教师是无法把握预设教学内容在40分钟里完成,预先设想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因为学生的意外思維(指与教师期望不吻合的思路)而无法控制;其次,是课堂教学过程一旦放开,很难驾驭,教师难以即刻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猜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应对。

片段一: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讨论

师: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生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生2“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生1:“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女性的形象呢?

生1:“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生3:老师,“铜枝铁干”和“花朵”是什么意思呢?

在对第一轮教学进行课后讨论时,教研组的老师和我都有一种感觉——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还不够到位。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

2.第二轮教学实践——在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中生成问题并引发讨论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教师范读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有有效的感性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地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再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

片段二:在诵读、分析意象中明确真正的爱情观

师:爱不应该是怎样的?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师: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生:对“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爱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范读。

生: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师: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男女生齐读片断。

生4: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师: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男女生分读片断。

生4: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对问题的把握较准确,课堂效果较好。

三、课后反思

创造必要的思考空间,在本案例的实践中,除了教师每次提问之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外,还有两处特殊而必要的空白。第一处,是在导入部分,无论是设计朗读柳永的词, 还是设计对所唱歌词的反思,都需要教师有意无意留有至少20 秒以上的时间,让学生有咀嚼的空间。第二处,是在教师范读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读,而是留出10 秒钟的空白, 因为成功的范读会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诗歌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教师切不可急着叫醒“着迷”的学生。另外,最后的课尾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但是由于学生对这方面感受不深,除了重复文中的观点外,基本上没能说出新的内容来,学生出于羞涩,不想也不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再加上时间不够,最后只好草草结束,这样就使得这个环节显得有效性不强,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要慎重考虑其有效性。

四、结束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基层部队下一篇:丑小鸭的心得体会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