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2024-12-05

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精选3篇)

1.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篇一

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教学设计

第五课

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教学目的:

1、认识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通过对比让同学们懂得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欣赏中国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2、了解古代壁画在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4、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代壁画与其种类。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作品比较多,而道教美术作品则比较少,讲清楚佛教美术作品的各种题材,如佛像画、经变画、神话故事与历史人物壁画等。教学难点:

1、了解画像石和画像砖及其艺术风格。

2、如何从构图、色彩、造型三方面去欣赏古代壁画。教学过程:导入:

1、古代人们相信人死后还能永生,进入极乐世界,所以一些地方豪强和权贵之家厚葬成风,特别是在汉代,除了带进很多贵重葬品,还在墓室里绘制各种壁画,希望死后还能享受生前那种生活。

2、同学们欣赏一下课本中各个时期的壁画作品,看看什么是壁画?并对比于现代绘画有什么不同?

一、什么是壁画?画在墙壁或天花板上用来装饰壁面的画就叫壁画

二、壁画的种类:

1、绘画型: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丙烯画。

2、绘画工艺型:壁雕壁刻、镶嵌壁画、陶瓷壁画。◎绘画工艺型主要表现为: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指在墓室建筑石下面先绘画后再刻制而成的图像石。如P26画像砖:指用刻画后的图像木范压印在土坯上,再经过烧制着色而成的画砖。如P26画像石与画像砖的艺术风格:(1)生产劳动场面(2)经济生活场面(3)动物、植物与象征物(4)历史传奇与神话故事(5)战争与刑徒

三、如何欣赏壁画:从三个角度去欣赏(1)构图(2)色彩(3)造型如P27《辟车伍佰》这幅壁画的构图比较简单,只是用平列的方式摆放,但还能注意到画面的重要位置,主次分明。色彩比较单一。因为汉代绘画还不能处理复杂的透视或比例关系,所以造型上只是一些简单的造型,画出人物的动作形态。

四、汉代壁画与唐代壁画的区别汉代壁画构图简单色彩单一造型简单。唐代壁画构图比较讲究,色彩丰富,具有一定的明暗关系,更有立体空间感,造型比较逼真。

五、宗教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敦大也,煌盛也。敦煌,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属称千佛洞。十六国前秦时期始建,后经各朝各代修建出现很多壁画。◎宗教壁画主要有以下几类:(1)佛像画P31(2)经变画P30和P31经变:通过绘画和文学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把深奥的佛教经典用绘画或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文学方式称为经变文,用绘画方式表现称为经变画。◎《九色鹿王本身故事》让同学们找出每个故事情节在画中的位置,并在看看该作品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有什么特点。(3)神话故事P32(4)历史人物P30或P29注:《九色鹿王本身故事》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佛有一世投生为一只九色鹿。这只鹿身上九种颜色相间,斗顶上的角像雪一样白。这只鹿常在恒河边上饮食水草,常年与一只乌鸦朝夕相伴,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在恒河上游有一个人掉进河里,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刚好被经过的九色鹿救了起来,这个溺水者叫调达,调达被救以后围着九色鹿走了三圈并跪地表示感谢,愿意为九色鹿寻找水草,终身为奴。善良的九色鹿不图回报,要求调达不要告诉世人见过它或者透露它的住所。调达发誓要是出卖九色鹿就浑身生疮而死,带着万分感激离开了。不久,王后做了一个梦,在梦里看到了一只漂亮的九色鹿,银色的鹿角,带着九种颜色的皮毛,然后就把她的这个美梦告诉了国王,商量着抓这只鹿,用鹿皮做衣裳,鹿角做耳环,于是国王就贴出告示说举报九色鹿者重重有赏。调达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经不起重金的诱惑,来到国王面前出卖了九色鹿,并带着国王的军队去围捕。很快九色鹿被困在国王的军队里边逃脱不掉,只好向国王询问缘由,在得知是调达透露消息以后非常生气,就把救人的经过告诉国王,这时国王认为,九色鹿虽是一种动物,但心地善良,当场就把九色鹿放了并公布天下,谁要是再捕九色鹿诛九族。事后,调达浑身生疮而死,王后却因为得不到九色鹿终日郁郁寡欢,最终也郁闷而死。

2.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篇二

第三章 中国佛教壁画与基督教壁画题材之比较

中国佛教壁画与基督教壁画因为在其地域之内的文化根源不同,所以它们所呈现的题材也是不同的。因为壁画是根据它们各自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来的。又因为它们的文化根源,这些宗教的题材在整体壁画中的比例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这些题材又大不一样。

(以下两个节写4000字)

一、神像类题材

1、神像类题材的作用与所占比例

神像对于我国的文化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佛教对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佛教思想无可异议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它对于“我”、“心”、“性”、“气”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认识过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唯心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评价。他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佛教中关于“空有”、“生灭”“轮回”等都是辩证法中的宝贵遗产。在中外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学成为我国该时期哲学主要思想潮流之一。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后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二、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随着佛教传播的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以及健身术。佛教美术 约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印度,约公元1世纪出现,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和日本,由南路遍及斯里兰卡和东南亚,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佛教艺术中,佛教美术在建筑上主要是寺、塔,在雕塑上主要是佛像及其以下诸尊,在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的单身画和以佛说法为中心的众多形象组合──说法图、佛传图、本生图、佛位变相、佛教故事、水陆画、杂画和供养人图像,在工艺美术上是各种佛具。由于佛教重视造像,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壁画是石窟的要组成部分,在敦煌石窟里有数以万计的壁画,精美绝伦,是民族壁画艺术的宝库。这些壁画通常可以分为七类: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山水画。其中佛像画的占有率最高。几乎占到了传统题材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次是经变画和民族传统题材的神话占有率也达到百分之三十,其次是其他一些题材的笔画,可以见得佛像题材的画像在整个画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基督教美术约2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亚洲部分,以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南北美洲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从而成为西方2~17世纪美术的主流。它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基督教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以后。基督教美术中是否容许出现圣像,如果容许,应如何表现,始终是有争议的中心问题。因此,它在雕塑上的成就不及佛教美术,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其次是绘画上。在宗教美术中,基督教美术传播的地域最广。基督教壁画的内容和佛教相比,也是将人物题材作为一个重点,比如耶稣像、圣母像等题材都是比较突出的,每一个不同的画家会根据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进行绘画,在基督教壁画中,人像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占到了宗教类壁画的比例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人物的画像是基督教笔画的灵魂与支柱之一。人们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将自己对基督教信念融入其中,有人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人物壁画也是一样的,如果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对于人物的理解也是有所差异的,所包含的感情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基督画像中人物其实是比较单一的,就主要围绕着几个基督教中的主体人物。所以相对于佛教中的壁画,基督教中的大部分绘画都是放在对于基督教故事情节的描绘。

2、神像类题材的作用与环境的关系

在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的历史最长,雕塑和绘画方面的成就最大,影响的人口最多。佛经中不少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某些写意画,又与禅宗思想有关。佛教对建筑学和美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各地竞相修建寺庙,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当时寺庙状况的真实写照。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古代的雕塑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逐渐成为当时雕塑的主要题材,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逐渐渗透并应用于雕塑。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群雕佛像,气势宏伟,生动逼真,就是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之作。到现在为止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的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源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极为重要的艺术样式,佛教绘画主要是壁画。现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画所代替。正如文学中有变文一样,佛画中的“经变”,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绘《维摩经》的“维摩变”,演绘净土经的“净土变”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动的伟大作品。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当时名画家辈出,在姓名有记载的数十人中,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多是从事于佛画的。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佛教版画,随着佛经的刊印而很早就产生了,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在大藏经上面的佛画。到现在为止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的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源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极为重要的艺术样式,佛绘画主要是壁画。现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画所代替。正如文学中有变文一样,佛画中的“经变”,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绘《维摩经》的“维摩变”,演绘净土经的“净土变”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动的伟大作品。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当时名画家辈出,在姓名有记载的数十人中,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多是从事于佛画的。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佛教版画,随着佛经的刊印而很早就产生了,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在大藏经上面的佛画。绘画基督教还处于地下状态时,信徒们按《圣经》内容在地下墓窟的四壁和顶部画了不少壁画,手法虽较稚拙,形象却基本是仿照希腊罗马的,比如墨丘利式的“善良的牧羊人”、胜利女神式的天使等。还有各种线条组 成的圆形或方形图案,中间有花环、鸟类、四足动物,还有四季的象征物作装饰母题。

二、故事性题材

1、故事性题材的作用与所占比例

故事性的壁画在壁画的题材中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房山石经中有唐代的石刻线条佛画,宋元以来的观音画、罗汉画以及水陆画等都是很流行的.而且自佛教传入以后,各朝统治者广开石窟,石窟中绘制了大量关于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西方极乐世界、佛像、菩萨以及飞天等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些壁画以敦煌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为主要代表,题材丰富,色彩绚丽,风格多样,笔法细腻,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古代画家高潮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重要遗产。同时从这些不同时代的壁画中我们能明显看出佛教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和世俗化。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中所保存的佛教雕像与壁画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它们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还有拉萨的布达拉宫、青海佛教对建筑学和美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各地竞相修建寺庙,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当时寺庙状况的真实写照。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古代的雕塑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逐渐成为当时雕塑的主要题材,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逐渐渗透并应用于雕塑。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群雕佛像,气势宏伟,生动逼真,就是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之作。

以基督教圣经、教义、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事迹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雕塑,以及教堂、修院、祭坛等建筑物所表现的造型艺术。基督教壁画中故事性绘画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因为基督教善于用故事来进行人物教育不仅是传记画,而且教义和典礼的意义、神学的各种观点也可用图画来表现,以说教图、寓意图表示伦理生活规范,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表现方法上都具有显著的多样性。

2、故事性题材的作用与环境的关系

房山石经中有唐代的石刻线条佛画,宋元以来的观音画、罗汉画以及水陆画等都是很流行的.而且自佛教传入以后,各朝统治者广开石窟,石窟中绘制了大量关于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西方极乐世界、佛像、菩萨以及飞天等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些壁画以敦煌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为主要代表,题材丰富,色彩绚丽,风格多样,笔法细腻,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古代画家高潮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重要遗产。同时从这些不同时代的壁画中我们能明显看出佛教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和世俗化。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中所保存的佛教雕像与壁画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它们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还有拉萨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等,建筑庄严雄伟,雕塑绘画精美的塔尔寺等,建筑庄严雄伟,雕塑绘画精美绝伦。

早在3世纪初,壁画上就有福音书故事和旧约故事,具有浓厚的希腊罗马绘画的痕迹。4世纪的画风更强调轮廓线,绘画性和图示性也更强。早期的基督教美术作品一般都出自教徒们之手,为了逃避统治阶级的迫害,他们大都采用象征手法表现宗教内容,创造了许多神秘的形象。如用牧羊人代表耶稣、孔雀象征永恒、葡萄代表基督教、船表示教堂等等。他们着力表现上帝的力量而不在于画面的真实生动,因此,画面极为粗糙简单、抽象古怪而不够自然和谐。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室中著名的天顶壁画《善良的牧羊人》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着古典的传统,形象准确生动。基督肩托羔羊站立,生机勃勃,线条流畅简练,四周的图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墓室墙壁上的《预言者像》,人物比例不准,笔法潦草,线条粗陋,色彩单一。墓室壁画《熔炉中的三个犹太人》,作于公元3世纪,人物形象只用寥寥数笔,显得比较稚拙。基督教从创建之初就掺杂了许多消极的因素,它不是鼓舞号召人民去和统治者进行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宣扬顺从、忍耐。因此,基督教很快被统治阶级利用,他们要求下层教徒容忍现实生活的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忠于国家政权。基督教成了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维护政权的精神武器。

第四章 中国佛教壁画与基督教壁画绘画风格之比较

三、色彩明暗

在色彩的使用上,中西宗教壁画有着相同的地方,这些画家们都是使用自己研制的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但是这些颜色在这些画家的手中却展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感受。中国的佛教壁画用色明净、协调,整体和谐悦目。在对具体的对象的表现上,它们以丰富的色彩描绘着面目神情、手势和身体的姿态,让平面墙壁里产生多种的空间感。

而在对大面积的衣裙与田野、山坡、天空等描绘中,则选择了纯正沉着的色彩对比与协调,以造成一种总体上统一的风格。而西方教堂镶嵌画大多以金黄色为背景色,以红色、蓝色、和绿色来勾画出景物和人物形象。以炫目的色彩把人的视觉引入非现实的幻想中,也表现宗教的威仪和不可界越,使观者产生的则是一种神圣、高贵的心里感受。

四、笔法笔触

中国佛教壁画是中国绘画的一部分,分隔不开,所以中国佛教壁画的绘画技法也是从中国传统的笔墨中来,大量的使用线条和晕染的方法,加上传统的矿物质和植物性的颜料,加上毛笔的简单质朴的内涵,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细腻而纯朴,表情微妙生动。

西方的教堂里面的壁画主要是以镶嵌壁画为主,用的都是小刷子。描绘的出的对象色彩炫目靓丽,金碧辉煌,块面性体积性都很强烈,也因此失去了人物个性的表现力,人物表情也相对僵化。例如敦煌的莫高窟壁画,不仅完全继承了书法的用笔技法,自由而流畅的使用各种笔法,描绘出各种线条。线条的变化是无穷的,刚柔、曲直、粗细等等,表现着中国画特有的虚实。如人物的肤色的渲染,头发的勾勒,山水的皴法,等等。还有飞天的菩萨,体态优美动人,极其生动。而基督教壁画使用刷子作画,因为墙体的材料限制,不能很好的使用线条,它们的工具致使走另外一种路线,表现的对象主要是通过色块表达光影,使用色块自然的过度,这样在具体的对象的表现上,这种笔法特别能营造出生动真实的体积感,这些画家们用各种渐变色,复色进行细致而精巧的描绘。工具的使用也不单一,刷子的软硬表会出面部表情上,皮肤头发等各种质感,逼真动人。

1、佛教画家

中国佛教艺术中较早出现是壁画,制作壁画的队伍和人数都是最大最多的,民间艺人是主力军(文人画家也曾参与其中,不过很快就退出了,元明清时的文人画家们更是耻于画壁画,认为壁画是匠人之作),所以中国的佛教壁画主要是由工匠匠创作完成的,但他们的姓氏并不多见于画史,在佛教壁画的代表敦煌,数千年中只有五代的董保德和元代史小玉的名字出现在壁画中不显眼的位置。中国的佛教壁画工匠们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他们忠于艺术,工作态度谨严,并不在意身后的声名。从魏晋到隋唐,佛教发展迅速,影响范围扩大,信徒也不断增多。但是寺院了却没有专门进行佛教艺术创作的僧人,而要雇佣民间的工匠来从事美术活动,在佛教流行地的宗教艺术,几乎没有一个民间艺人不参与进来,他们中有等级之别,也有师徒之分。

从有关文献中我们得知:古代敦煌工匠中的第二大类型是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和敦煌艺术创作有直接关系的工匠。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敦煌工匠营造活动的描述:乃招巧匠、选工师,穷天下之谲诡,尽人间之丽饰。遂请丹青上士、僧氏门人,绘十地之圣贤,采三身之相好。

画匠要负责整个佛窟内的壁画制作,包括洞窟四壁、窟顶,还有泥塑、窟檐的彩绘与装饰。

2、基督教画家

3.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篇三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演变的比较与影响

【摘 要】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曾经有过相似,但也隐藏着分歧。由于古希腊完成了向形而上学的转变,中国则没有形成希腊式形而上学,使中西方自然观分道扬镳了。分道扬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科学文化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 自然观 形而上学 努斯 农耕经济 天人合一 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总看法。包括人们对于自然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一定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下形成,又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历史产生影响。中国的春秋战国与西方的古典希腊同处于上古文明的的辉煌时期,那个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苏格拉底前的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有相似之处,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进入形而上学时代,而中国则没有完成这种转变,中西方自然观终于出现了分道扬镳,这些分道扬镳一直影响了中西方两千多年的文明进程,面对近现代中西方科学文化差距,我们有必要反思分道扬镳的原因与影响。 1 中西方早期自然观的似与非似 1.1 “混沌”“始基”“努斯” 静观自然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的特征。人类早期自然观都是受巫术图腾与神话影响发展而来,巫术图腾是原始人的初级宗教,也是人类直观自然的初级形式,之后人类用神话形式阐述自己的自然观。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形成了人类最早的自然哲学,中国的哲学自然观虽然先天不足,但在探究自然根源方面,中西方早期自然观都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特征。 “混沌”是万物之先的原始状态。最早都出现在各自神话中,希腊创世神话体现在公元前8世纪-7世纪赫西俄德《神谱》,混沌神名为卡俄斯,生地母该亚,该亚又生天神乌拉诺斯。该亚与儿子乌拉诺斯结合,生了十二提坦神。中国神话则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之后的老子用中国人的思辨阐述宇宙起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可见中西方认识具有相同。不同之处:西方神话谱系分明,因果清晰,神具人性;中国神话比较凌乱,神非人性。 “始基”是思考本原的直观取象。把世界本原直观为某种具体物质,是中西方早期自然观共同特征。古希腊最早科学家与哲学家泰勒斯说是“水”,阿纳克西曼德说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说是“气”,毕达哥拉斯说是“数”,赫拉克利特说是永恒运动的“活火”,阿那克萨戈拉说“种子”,德谟克利特说是“原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创立了物质结构学说,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在虚空中自动,他把苏格拉底前的自然哲学推向顶峰。中国的《尚书・洪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五行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关系,使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汉代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精于数的毕达哥拉斯的与致力道的老子,他们在对数的认识都是一生二、二生三。不同之处:西方自然观发展到基本粒子的物质结构思想, 中国停留在整体意象综合阶段;西方人对自然要刨根问底,而中国古人则不求甚解。所以李约瑟说: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避开了本体,而抓住了关系。 “努斯”潜伏着分道扬镳根源。希腊人普遍信奉“努斯”(心灵或精神实体),泰勒斯就是确信“万物有灵”而观天。“努斯”是做为整个世界的外在的精神推动力量,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奴斯”安排的。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引申为:“逻各斯”,在德谟克利特那里表现为“必然性”。“奴斯”做为为理性精神实体,也影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使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为形而上学形态。中国人心中的道的作用类似努斯,但没有像西方的努斯具有最高本体的一元神特征,华夏民族延续原始图腾的自然崇拜特征,使人缺乏对外在精神的追求,表现为信仰匮乏、鬼仙崇拜,也影响到理性与科学的发展。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 希腊神话的体系性与思辨精神已经具有哲学胚胎特征,特别是神灵创造、人性至上、理性原则、英雄主义被后来的哲学所继承。中国神话有些杂乱无章,难以产生深远影响。做为中国哲学发源的《易经》与《道德经》难以延续中国神话的神灵论,只能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起源,《易传》:“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方“努斯”后来发展为上帝或精神实体,激励人们对自然的探索。老子的道既是起源,又是逻各斯,又没有脱离形而下世界,模糊特征使普通人难以把握,但明确提出人法自然观念,代表着中国人天人观念。 中国人古人是把世界分为人与自然两类实体,天人关系是不平等的,自然至上,人要顺从自然。西方人那里,人与自然都是被神灵所创造 自然并不神圣,这种思想被笛卡尔表述为心物平行的二元论,看得见是二实体,实质是三种实体,还有创造心与物的万能的最高实体,这样观念一直贯穿在自古至今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三种世界实体不同于中国的两种实体,那里人的认识也就表现为三种形式:感性、理性、信仰或灵性。信仰追求终极,理性代表真理,感性象征意见。按照神学目的论,自然可以被人认识,也可以被人利用,这样就激发着人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由此也就促进了西方科学与生产的突破发展。中国哲人思想则不同,自然是神圣的。天不像西方是人间彼岸的终极推动,而是在人间此岸可以被人感应,天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世人,人在自然面前应该是无为的,虽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并不代表儒家主流思想。董仲舒直接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 两种认知体系各有短长,西方征服自然使社会进步,对自然的破坏也产生新的忧患。中国倾向于顺从自然,虽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有几分得意,也阻碍着科学与文明进步的脚步,而且科学落后状态下对自然破坏程度更大。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面临着新的调整。 2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分道扬镳 2.1 分道扬镳的标志 中西方的早期自然观曾经多有相似,向前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形而上学的确立与选择,谁能创立这种体系,谁就会率先进入科学时代。我说的形而上学不是指与辩证法相对应的概念,而是词源原始用法。形而上学一词源自希腊语“超越自然”的学问,指不是直接依靠感知得到答案,而是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探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方法。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第一哲学,对应于中国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区别于具体的器的抽象化的一般法则。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定理化、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方法基本分为理性与实验两大类。形而上学则是理性方法的基本形式,也是近代实验方法产生之前的主要科学方法。 进步离不开反思,正是希腊自然观的自我批判与反思,才得以创立苏格拉底之后的形而上学。早期自然哲学主要依靠感觉认识世界,对感觉的怀疑与批判开始,始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他认为存在是永恒的,不会为感觉所认识,从感觉出发只能得到假象或意见,从理性出发才能得到知识或真理。他认为“思想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样思想激励人们去探索存在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与德谟克利特都坚持感觉产生意见与理性产生真理的思想,表明希腊自然哲学进入反思阶段,苏格拉底则直接吸收了巴门尼德这一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反思认识能力问题,柏拉图更是用理念建立了理性主义体系,并把哲学理性与数学理性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则通过对老师柏拉图的修正,用四因说与一系列范畴完善形而上学体系,认为自然界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构成物质,形式是事物目的的根源,他所创立逻辑学为人类科学提供了理性思维工具。这样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基本完成了古代形而上学的建构。 依赖于农耕经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根深蒂固,比希腊人更相信感官与经验,怀疑感官以外的存在,倾向于眼见为实。主客体不分化的认识特征表现为,不喜欢探索感觉以外的本质,而是倾向于自省内求,孟子主张“尽心知性知天”,韩非子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认识特征重在感觉。行重于知是中国人的认知特点,都是与重感觉认识相关。除了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比亚里士多德稍晚些论述个别与一般的差异。,但名家思想不足以影响后来儒家一统天下的中国社会。老子的知不知尚矣的思想。虽然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自认为无知聪明,但道家思想历史作用也不能与儒家相比;荀子“缘天官,征知”“解蔽”,看到感觉认识的`局限性,不代表儒家的主流思想。缺乏古希腊那样对感觉认识的彻底反思,中国古代就不能产生崇尚抽象与一般性的形而上学。做为形而上学思维工具的逻辑学来看,墨家有自己的不次于于西方的推论技巧,但不重法式与公理,缺乏演绎推理,不能形成独立的逻辑体系。这样追求普遍性法则的形而上学就难以在古代中国建立,中西方自然观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2.2 分道扬镳的原因 (1)信仰:人类原始宗教的早期形式影响文明的发展,最早是自然图腾与祖先图腾,其他民族一般都经过图腾自然物的多神崇拜到文明社会一神教,神已摆脱自然物象征,中国人仍然延续自然图腾与祖先图腾,龙就是自然物组合延续至今,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重,也是中国原始宗教的特点,根源也是与地理因素有关 ,得天独厚的农耕优势,有利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和氏族组织形式。神龙崇拜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祖先为家,神龙为国,国是家的延伸,家长制到君主制,君权神授,集祖先崇拜与自然图腾于一身。一神教的产生有利于人们追求形而上世界,反思感觉世界。缺乏者就容易相信感觉世界。希腊宗教传统中,自然界是充满灵魂。做为人类最早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泰勒斯,也是是哲学史最早的物活论者,认为万物充满神灵,如人的灵魂对身体的控制。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无还是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都以这种自然灵魂做为最终根源。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近代唯理论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的绝对实体,也影响到近现代科学。 (2)地理:一方面,大河灌溉的农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条件。农业经济靠天吃饭,由此产生天人合一与顺从自然观念 人们重视可见世界而不是理性。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也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与此适应的祖先崇拜与君权之上,也遏制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封建社会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与漫长,与其优厚农耕条件有关。封建专制社会中,理性难以生长。另一方面,中国地理封闭状态,使华夏文明得以独立发展。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可以入侵中原,但他们难以对抗以定居农业为根基的悠久的华夏文明。四周的海洋、山脉、沙漠,阻挡地了诸多地跨欧亚非强国的侵入,但也使我们难以吸收遥远的其它世界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地理条件,古希腊山脊贫乏,土地稀少,人口集中,不具有优厚的农耕经济条件,也就较少依赖对自然的直观。众多城邦国家经济贸易活跃,有利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海洋性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其他文明精华,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文化等,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多元文明融合体。虽然农耕文明条件不佳,但内部的活跃交流与外部的多元开放,为希腊理性思想提供有利条件。 (3)制度:大河灌溉的广阔平原,与集权制度相得益彰,从大禹治水就显像出灌溉农业与统一集权的结合。专制制度的权威,统治者伦理道德观,都压制着理性,排斥着知识。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更是使知识分子难以独立,知识不被重视的历史传统由来已久。古希腊是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发源地,民主制度有利于人们追求知识,知识分子能够相对独立探索,哲学王的思想深入人心。亚历山大大帝被狄奥根尼斥退的事例,说明希腊人对知识的尊重。 (4)文字:中国文字沿袭原始象形体系,与封闭农耕文明有关。没有文法(词类、单复数、时态、词根、主宾格)偏于意象,含糊费解,经常靠感悟领会,不利于表达逻辑思维,以至于近代许多吸收西方词汇需要借助于日文。书写繁琐,文言远离口语, 不利于多数人掌握。逻辑的细胞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概念,仅仅依靠意象是无法把握的,所以汉字的意象特征存在不利因素,也影响着理性思维。腓尼基字母在3500多年前产生后就几乎被全世界所接受,书写容易、重注文法、便于掌握。 希腊文字是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改造发展的,古希腊文字注重概念的明确性与结论可证性,我们现在应用的许多科学概念都源于古希腊,足见希腊人重视形而上学。 2.3 分道扬镳的影响 (1)科学: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转变,也是人类从感觉直观向理性科学的飞跃,因为科学创立的确需要一般性抽象,需要概念推理的逻辑体系。有了这样的历史飞跃,古希腊那里才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科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形而上学与近代的实验科学结合,才产生近代科学。中国的形而上学的缺乏,就忽视理论性,注重实用性。尽管有四大发明,仍然属于技术领先。内河灌溉的农耕优势使中国古代在数的测量、天文观测与仪器制造等走在世界前列,缺乏逻辑公理与抽象符号,始终没有形成数学、天文学。《墨经》分析众多物理、逻辑、几何现象,缺乏公理也无法形成物理学。只有《黄帝内经》与中医学另外,把中国哲理思辩与取类比象方法融为一体,建立于“阴阳五行、脉象、藏象学说基础上。中国人顺从自然的观念,以及重于伦理秩序道德,也不利于探索自然本质与规律。注重经验和感觉,也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文化:精神追求。形而上学的特征在于超越感觉的具体,达到一般性抽象,使主观与客观符合,这是西方从巴门尼德就开始明确的认识真理的道路,对理性的尊崇激励着众多西方的思想家科学家,如苏格拉底、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布鲁诺,追求知识献身精神。中国人则重伦理,道德判断与内省意识也是与感觉相联系,忽视感觉之外世界的追求,包括终极世界的信仰,重视世俗人生,容易导致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流行泛,知足常乐、不求进取,或急功近利,情绪浮躁,都与形而上学精神缺乏相关。 (3)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有利于主客体分化,超越感觉认识本质、缺乏者容易思维模糊性,以感觉经验判断事物,缺乏对本质把握,经常可见的是,感觉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结论不依靠逻辑论证,用不完全归纳做肯定或否定判断。 (4)文人趋向:形而上学是影响西方人对知识追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知识分子是以独立追求知识和批评现实为特征,西方文人也就更具知识分子特征。中国文人现象的出现,虽然与社会经济政治有关,但与形而上学先天不足也有关系,历史文人们更多不是追求知识,而是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意识,或者吟诗作赋感悟传统,或者遁入超脱的无为之道。 (5)契约精神:形而上学有利于人们对一般法则的敬畏,民主与法制社会正是建立在对普遍性原则的敬畏基础之上,从苏格拉底服从契约而殉道开始,西方人就有尊崇契约的习惯。缺乏对普遍性原则的尊崇与服从,就会助长世俗权力。新文化运动曾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但中国人缺乏对形而上精神的尊崇传统,百年的努力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苏格拉底之前的西方古代自然观都处于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差异,西方建立形而上学体系,使西方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而中国缺乏向形而上学的飞跃,中西方自然观开始分道扬镳。这次分道扬镳对中西方各自科学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形而上学推动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缺乏形而上学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面对如此现实,我们有必要反思形而上学的缺乏,倡导科学理性精神,以推动中国工业化过程,而不应该追逐西方上一世纪曾兴起的反形而上学的非理性思潮,因为他们经过了形而上学推动科学发展,我们则是面临科学发展不足的挑战,只有别无选择地发展理性。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务印书馆,1977-01. [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12.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08.

上一篇:食品工艺学思考题答案总结下一篇:厨师长必须具备的十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