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精选15篇)
1.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一
本节课的亮点是比较成功地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地理复习课之中:
1、本节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加深了记忆: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象、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把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归纳起来,增强记忆的深刻性。
本节课只用了4幅思维导图就把《中国的地理差异》整一章的主要内容生动有趣地归纳出来,右总到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非常有趣紧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4幅思维导图如下:
2、本节通过思维导图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反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反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主题中心,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点的连接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发散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更加庞大有序的数据库,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就越强。
如本节课《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最中心的主题就是“青藏地区”,由于地区轮廓也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本节课“青藏地区思维导图”就以青藏地区的轮廓和轮廓内部的“青藏地区”主题作为导图中心。为加深学生记忆和加强记忆的有趣性,本人将青藏地区的轮廓进行加工,使其与海豚的轮廓有几分相似。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部份内容的`重点,因此延伸出去的两个关键词就是“高”和“寒”,自然环境特征深刻地影响了青藏地区人文特征,因此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人文”。而“高”、“寒” 和“人文”三个关键词又可以继续发散,发散内容可以有很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人就只列出一些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适当发散。发散过程中非常注意思维的逻辑过程,因为无序的发散会使知识变得凌乱,违背思维导图的宗旨。通过这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青藏地区”的数据库,也同学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3、本节通过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鼓励多用生动的图形来取代生硬的文字,鼓励根据个人喜好形成自己风格的思维导图,鼓励多发散等方面的特点都说明了它将非常有效地激发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兴趣。
如本节课的“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都是我国地理环境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也是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可能很多学生都去过这些地方旅游,这样他们就可以把一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加到思维导图里面去,体验到创作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4、本节使用的思维导图框架预先设好并印发给学生,减少笔记时间,增加思维空间,而且方便学生进行再次复习。
2.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二
一、GIS的发展解读
何为GIS?GIS的全称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技术演进,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力,时至今日,GIS作为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已经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应用技术。其以计算机软硬件为技术支撑平台,根植于地理空间数据库,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地理空间的一系列数据,构建起系统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成为当前地理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更在地理决策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给对对GIS的应用要晚一些。进入21世纪,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图景下,GIS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折射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就中学地理教育的学科范畴而言,GIS不仅仅是教学辅助手段,更被国家纳入了地理课程标准顶层设计。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围绕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建立起一系列的新课标话语,这不仅彰显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回应,更为加速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和综合能力,发出了迫切的现实呼唤。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GIS的应用
(一)应用GIS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离不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自主观察、探究学习这一必要条件,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采取教师独自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的单一模式,从本质上看,这种主体—客体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容易造成“我说你听,我演你看”的教学困境。而利用GIS则可以改善这一局面。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系统而全面地明确需要捕捉和利用的重要信息,并进一步确定探究的切入点。在这一情景下,学生从被动的、单向接收的客体,转型为主动的、双向互动的主体。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选取适合的切入点,通过读图分析和归纳,激发探究精神。学生不再依赖老师的讲解得出结论,而是在自己的观察思考下开展探究,通过老师的点拨启发得出结论,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应用GIS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地理教学教材体系中所附的图像与教学地图是固定的,即便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仍然受制于图像与地图的单一和滞后的局限,无法完全满足地理教学更新的时效性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造成了多媒体教学中感性知识的大量堆积,使学生对图像和地图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对教材文本的记忆层面和推理层面,因此,教师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严峻挑战。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认知结构局限,我尝试采用GIS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感性”的思维重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全球多雨带、少雨带分布与实际干湿地区的分布时,利用GIS制图与布局的定制化优势,我制作了包括范围图、个别值地图、分级符号图、点密度图在内的系列图集,帮助学生建立起雨带的分布和变化的整体认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应用GIS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环境教育已成为高中地理学科课程育人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课程,不仅蕴含着地理科学与技术的意蕴,更蕴含着环境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教师不仅要应用GIS完成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更要注重应用GIS开展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例如:我选取了北京连续数天出现雾霾天气这一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精心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北京雾霾天气的GIS影像图,引导学生透过雾霾这一现象,通过读图进一步分析雾霾的形成原因。通过读图,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雾霾的形成与危害,表示“很有危机感”。这不仅完成了知识教学,更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洗礼。
摘要:随着GIS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利用GIS探索教学改革,提升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可以遵循以下三方面进行:应用GIS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应用GIS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应用GIS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GIS,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涛玲,汤国安.基于GIS的中学生空间智能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0):34-36.
3.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三
摘要:翻转课堂和地理案例教学有机融合,可使地理教学更具活力。本文尝试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有机融合进行创新应用,弥补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
关键词: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地理教学;教学范式
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方法[1]。翻转课堂是学生课下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下,完成任课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上师生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协作探讨等活动[2]。将翻转课堂和地理案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使地理教学更具活力。因此,笔者尝试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地理案例教学模型图(图1、图2)。
一、教师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准备阶段——基于目标、完备资源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等因素。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教学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其次是搜集案例资料,可搜集来自于教材、源于生活或自己编写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代表性筛选。选择案例后教师就要编写教学设计,注意尽可能详细,然后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案例课件。案例课件内容包含相关视频以及案例资料和要学习掌握的问题。最后,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案例课件以及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如以“2007年罗莎台风”为例,深入学习气旋的基本特征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清楚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大气运动有相关认知,初步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了解行星风系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季风的知识,可通过努力学习气旋影响下的台风问题。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并结合台风的具体案例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掌握台风的形成原因、结构、风向,了解台风带来的危害;联系实际情况分析气旋的基本原理以及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兴趣。搜集资料时,可把教材案例作为基础学习对象,然后搜集台风的卫星云图、2007年台风“罗莎”的相关视频、台风结构图、“罗莎”登陆我国的路径示意图等,把这些视频、图片或相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并插入课件中,结合教学目标,制作出资料整齐、目标导向明确的案例学习课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使之进行自主学习。
2.课堂组织教学阶段——深入合作、引领探讨
经过课前的知识传递,学生已通过课件掌握了部分知识,清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基础知识结构,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遗留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问题。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随时关注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进展,对于经过互助讨论仍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应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教师要在引导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对地理原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教学设计来检验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及时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如“山地的形成”之褶皱山,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教学案例。经过课前学习,学生已解决部分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遗留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其进行知识迁移与运用。褶皱山的成因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虽对山地有初步了解,但对山地形成的错误认知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海洋为什么变成了山脉,提示学生考虑板块运动学说。对于学生通过讨论仍较难得到确切答案的问题,如运用内外力作用知识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教师应进行详细的原理讲解,通过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可看出,两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然后分析内外力作用下背斜、向斜发展形成褶皱山脉的原理。启发学生运用内外力原理分析其它褶皱山的成因,如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脉,使学生内化原理知识的同时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究喜马拉雅山脉对聚落与交通的影响,运用知识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3.课后总结阶段——科学评价、有效反思
与传统评价方式不同,融入翻转课堂后要求对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所以单一的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这种教学新应用的需求。翻转课堂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3]。翻转课堂和地理案例教学融合后,其评价机制也要随之完善,做到及时全面的科学评价。
教学活动结束,教师应对课堂中学生讨论后仍难以解决的案例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找出教学过程的瑕疵,补充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到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二、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1.课前学习阶段——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学生首先阅读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在学习前对案例课件进行浏览,分析案例后的问题,认真观看案例课件,阅读相关资料,根据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内化基础概念。同时,学生应对地理案例中的理论原理、解决措施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根据个人能力自主进行学习。
如学习“人口迁移”,以美国人口迁移案例为主。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识记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种类;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然后对美国人口迁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时间自由安排对案例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不难发现美国的人口迁移有国际和国内两种形式,国际迁移高潮有一次,国内迁移高潮有四次。对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定义学生通过美国的例子可形成区别记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前的学习目标,所以可通过网络查找美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和同学进行课前沟通交流等各种方式深入挖掘迁移背后的原因。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周围有没有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提供帮助。如果学生对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分析不全面,可把疑问保留到课堂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探讨。
2.课堂能力提升阶段——协作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参与对地理案例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让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吸收不同观点,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化新知识。通过讨论总结、深化、拓展知识,与教师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学会对案例知识的迁移运用,锻炼高阶能力。
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选取西气东输为案例,学生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是西气东输的原因,二是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个问题涉及方面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堂经过讨论,各抒己见并归纳总结。对于西气东输的原因,学生容易忽略国家政策这一影响因素,所以在讨论中学生要主动和教师及时沟通交流,根据提示从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地区差异、能源消费结构、国家政策三方面进行总结。关于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只看到它的积极影响,没有关注它的弊端,或只关注到西气东输缓解了东部的资源短缺问题,却忽视这项工程也推动了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所以学生课堂上相互补充各自课前学习的不足,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原因和意义的分析方向,然后对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问题进行知识迁移。学生经过讨论可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
3.课后巩固阶段——学习总结、反馈信息
学生课堂上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课后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特别是课前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复习知识可强化记忆,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记录学习感悟,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使整个教学更加完整。
以秘鲁寒流为例学习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下就可分析与之同纬度的本格拉寒流、北半球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加那利寒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资源与渔场分布、航海的影响,总结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经过分析、对比、总结、反馈的过程不仅可对洋流的原理知识进行印证,同时也完善了此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知识复习。
参考文献:
[1] 吉亚鹏. 浅析地理案例教学方法——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为例[J]. 考试周刊,2014(09):125-126.
[2] 宋朝霞,俞启定.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01):96-104.
4.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四
林贤如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类的情感和意图用音乐的形式表达的一种方法。语言有国界,而音乐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小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将音乐作为一种元素,甚至是一种手段运用到其他课程中,已有不少有益尝试。特别是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音乐在促进学生理解、领悟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普及,相应教学设备的更新和配备也为音乐走入课堂提供了硬件保障。
地理作为一门跨越文理的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角度出发,将音乐适度地引入地理课堂,不但可以帮助在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增加学生对自然、人文的感性认识,更可以陶冶情操。因此,我们若能在课堂上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以恰当的音乐作衬,二者定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在把音乐引进地理课堂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一、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1、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地理学科中所强调的地域差异,除了自然的,更多的是人文的差异,而音乐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正体现了这种差异。将合适的音乐引入课堂,可以多方位展现文化地理景观,为辅助地理教学提供广阔空间。
地理课堂是进行爱国情怀、人文情结、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音乐可以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2、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
对于某一确定的音乐,听众往往在感受上产生共鸣。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虽不具有形象直观性,但可以再现某些自然、人文现象以及启发一种主观性的内心情感。这对地理课堂中自然过程的揭示,人文现象的展现和情感的激发都有直接意义。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为音乐辅助实体内容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音乐在地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类型
地里教学在涉及国家、民族、地区、文化、景观等教学内容以及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选取适当的音乐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或背景配乐。鉴于不同音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差异,因此可以将音乐分为以下两种运用类型。
1、作为与地域文化关联的音乐。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地理课学习相关的国家、民族、文化等区域地理内容时,音乐更可以有发挥的空间。例如学习国家地理,我就试着做过这些尝试。
譬如在学习东亚国家日本时,放上一段《樱花》乐曲,和着音乐轻声旁白:“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季开放,有的雪白、有的粉红,如霞似锦,惹人喜爱……”。在音乐声中把学生带进日本国度,这样开头既自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此外可作为新课引入、制造气氛的地方还有:如讲南亚开头,可放一段颇有地方风韵的印度舞曲,把学生带进南亚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国度;讲俄罗斯时,先放一段俄罗斯民歌如《三套车》,歌词写道:“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乘着歌声的翅膀学生的心早就飞到了冰雪覆盖的俄罗斯大地,和那条母亲河之称的伏尔加河畔……
讲拉丁美洲国家巴西时,可以引用一段桑巴舞曲,并介绍说:“足球是巴西恩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桑巴舞是巴西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有人说,巴西人踢足球就象跳桑巴舞一样好看而富有节奏……,足球、桑巴舞、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构成巴西的特色。”接着,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巴西经济及其他内容。南美洲重要国家阿根廷,可以播放一段热情奔放的探戈和潘帕斯大草原牧牛的视频,通过声音和图像生动表现阿根廷的特色。
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插入一些音乐片段,即可以缓解课堂紧张气氛,调节情绪,又可以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如学习北非国家埃及一课,讲到尼罗河与埃及的关系时,不妨来一段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歌声落下,老师评述:“歌曲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富饶、祥和安宁的尼罗河沿岸田园风光,这一切连同埃及六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都离不开尼罗河的无私奉献……”。
再如讲到欧洲西部发达的旅游业时,以斯特劳斯优美动听的《蓝色多瑙河》为背景音乐,从多瑙河上的航行,维也纳的音乐会讲开去,让学生沉浸在西欧浪漫旅游的遐想之中。至于中国地理部分,可涉及的音乐就更多、更熟悉。比如在全文开头,书中就首页刊出歌曲《歌唱祖国》拉开中国地理的序幕,在嘹亮的歌声中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富饶资源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其报效祖国,为祖国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爱国情感。在此高昂的状态下进入章节学习,学生求知主动性增强,精力集中,易进入角色。
在讲中华民族时,可采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在歌词中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族之间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共同携手创建祖国明天。
《长江之歌》是一首气势磅礴、而又脍炙人口的好歌曲。“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短短几句,唱出了中国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也包含了很多地理常识,假若以此曲作为《长江》一课的“引言”,相信学生会在这饱含深情的歌声中胸潮澎湃,心驰神往,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与此有类似效果的还有《黄河》、《京杭运河之歌》等。
在学习中国分区地理香港和澳门时,有两首好歌值得推荐,一是《东方之珠》,一是《澳门》,两首歌都唱出了香港、澳门这两个在外已逾百年的游子历经沧桑、磨难,日思夜想盼望着早日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我们了解港、澳历史及地理位置等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我们在学习中国各分区地理时,还可采用一些富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民歌片段,这样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既轻松愉悦而又紧扣课文内容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如反映西北风情的《兰兰花》(陕西),《达坂城的姑娘》(新疆);反映南方江浙一带情调的《紫竹调》,广东乐曲《步步高》;反映青藏地区特色的《献上最洁白的哈达》《青藏高原》等相关曲目,在此不一一列举。
2、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背景音乐
由于人类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感受方式,聆听同样的音乐,能够产生相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背景音乐虽然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可以营造不同的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和音乐的认识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音乐中传递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要素能很好把握。因此,在不同课堂环节中,针对特定需要,可以选取一些适当的音乐作为烘托。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播放一段马斯内的《黛依斯》中的沉思曲,以烘托课堂气氛。在讨论后,为了让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平静下来,可以选择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为了缓解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过度的紧张,可以放一段抒情的轻松音乐,如海顿的《小夜曲》,以便放松心情。
三、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运用的要求
将音乐搬上地理课堂之前,一定要仔细筛选考量,在这当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所选取的音乐要注意典型性和进步性
音乐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是为地理学习服务的,因此选取的音乐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性,尽量选用特色鲜明、学生熟悉的乐曲,不要将生僻艰涩、难以理解的音乐搬进课堂。
2、要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音乐
使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帮助地理学习,反之生硬运用音乐,则会适得其反,不但浪费了地理课的时间,而且不免有哗众取宠之感。如学习北欧、南亚、非洲地理时,若一时找不到对应音乐,应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同时,播放音乐的时间宜短不宜长,时间最好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不应该喧宾夺主,将地理课变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5.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五
在我看来,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或简单的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它应该是一个向学生传递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一种意识的过程。这种思维,我认为是一种综合、辩证、创新的思维,;而这种观念、意识我确定为“和谐发展”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同时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我采用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源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必须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
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一:灵活的使用教材,释放思维空间。
具体来讲,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教学内容开放的。
1、以教材为支点,撬动学生思维
在学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教材当中提到我国采取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在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南水北调可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的情况,但这种做法能不能带来更大的生态危机呢?如果不实行跨流域调水,还可采取什么办法呢?是否可在北方建立更多的海水淡化工程呢?对北方来讲,是调水更重要,还是节水更重要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要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在学习珠江三角洲时,书上有一个关于民工潮的阅读材料,大量农民工涌入到城市中,给城市的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近两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经常受到歧视等等。对此,为让学生对我国目前2亿多的农民工有一个有全面的了解,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然后课堂上讨论,作为初中生,你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你认为国家和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来制定一些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还有像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没有把目光只放到书上的内容,而是启发学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保护那些少数民族保持了千百年的生活习俗,又如何保护好我们 1 那些正在大量流失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少数民族的同胞们怎样才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之,通过这些内容,和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转换视角,把教材当参考资料
学习《日本》这节课时,刚好电视中正播出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我就把一些节目片段下载下来,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看,一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这样不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而且学生对日本的了解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了,而是形成了立体的深刻的印象。
还有在讲北京时,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08年的奥运会。所以我事先把学生分组,让各组收集有关北京和北京奥运的知识,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譬如“绿色奥运”的含义,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名字及他们所代表的含义。北京代表中国申办奥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等等。大家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实际上对北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诸如是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北京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的问题,还有政府和北京市民做了哪些努力等等。课堂上,我们一起讨论学生收集的这些资料,而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作为补充,学生的兴趣很浓,因为,我们讨论的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实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目光集中到课本上,毕竟书上的内容有限,而且对学生来讲又太陌生、枯燥。所以我让学生收集报纸上的有关的信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我自己也注意经常收听、收看新闻,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探讨交流,以新闻为切入点,以事件为导线,这样,在生动鲜活的事件案例的指引下,完成课堂教学。
还有,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的时候,我没有给学生直接讲书上的各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而是让他们回去收集图片,包括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景图片,各地的传统民居的图片,动植物图片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大家把这些图片分类,并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并进行总结,这样几个主要的气候类型大家就掌握了。最后大家对照书上的气候分布图,进行总结归纳。
像这样不要拿着书本不放,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一举两得。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魏书生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里我也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具体谈一谈。
1、动手操作 :
如在学习气温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己分组,每组自己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每天测4—5次,每次间隔4个小时左右,连续观测三天。然后记录下不同时间的温度值,并在坐标上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这个活动的设计我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理解气温日变化的特点,并通过绘制曲线图,寻找到一种规律。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组的同学完成得都非常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组的同学,不但完成了我交给的任务,而且还创造性地测量了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异,它们分别测量了在同一时间阳光充足的地方的温度,被楼体遮挡住的阴影地方的温度,以及阴影中的树荫底下的温度。并把结果记录了下来,结果是阴影中的树荫底下的温度比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要低4——5度,背阴处但无树木的地方比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低2度左右。这个活动结果让我充分体会到,我们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相信他们,会给我们惊喜的。
还有,像学习聚落一节时,要求学生理解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我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讲解。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我要求以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最好制作成幻灯片。两天以后,开始上课了,学生再一次让我感动了。
其实,像这样的学习内容,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它们所获得的远比结果要多得多。
2、模拟表演 :
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让学生模拟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运动过程,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来表演,下面看的学生挑错误,一组表演的不对,换下一组,还有错误,再换一组。而且,我在旁边见缝插针的提出一些问题,如自转的周期,公转的周期是多少,方向是什么 方向,若按错误的转法,会产生哪些与现在不同的地理现象。这样,在不断讨论,不断的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深刻的理解。
还有像在学习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北方地区的人、南方地区的人,表现出两大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区别。
像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也是我所期待的。
3、专题讨论
课堂上,我还偶尔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影视资料或新闻事件,引发学生讨论水污染的问题,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气候环境变暖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
4、调查访问
在课外时间,我还让同学们回家后调查小区附近的环境卫生状况,分析脏、乱、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有的同学提出来说在他们家的周围,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这样垃圾就不会乱丢了,还有的同学提出来应该多放一些警示性的标语,以免居民和行人都乱扔东西,还有同学提出来应制作一些宣传画报,倡议大家爱护环境。
由于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为了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我让学生有问题可以在QQ上与我探讨,这样,不但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还多了一种沟通的渠道。通过这种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把学习的时间也延伸到了45分钟以外,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校内,因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他们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积极参与,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机会等等,而这样有利于突出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开展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评的时候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评价不作为学习的终结,而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正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以多种方式展开的,所以,我们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像回家调查小区环境问题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宣传画报,并把优秀的作品粘 贴在学校的走廊上,以示鼓励;测量气温的活动,要求交上详细的记录;收集资料的活动,要求每组的组长交上一份组内成员所收集的资料的名称和资料来源;每学习一个单元后,要进行知识问答活动,表现好的同学,给他发一张奖励卡;还有像学完了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图上标明所学过的地区名称,并在旁边注明这个地区的特点。让学生收集报刊上有关地理的信息,并粘贴或摘抄在本子上。在课堂中,我也是以鼓励为主,问题回答错了,我会赞赏他的思维方式很独特,或表扬他的学习的热情,听课的专注等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别人的优点是什么,自己的优点在哪,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样的评价活动。
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新气象。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地理课成了很多学生心中最喜欢的课程,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也变得异常的快乐和轻松。教学检测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有的学生说考试已经变成接受自我挑战、展示胜利成果的舞台。
6.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六
王水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地理教育班
[内容摘要]由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地理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当前教育新理念下,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笔者以为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何种手段,何种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应从有没有恰到好处地情境设计、有没有学生的主观评价、有没有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有没有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等几个方面去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 评价机制
1.引言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由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地理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在促进地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如重“教”轻“学”、重“字”轻“图”、重“知”轻“能”、重“法”轻“情”、重“ 师”轻“生”、重“讲”轻“问”、重“静”轻“动”、重“呆”轻“活”等。更重要的是没有恰到好处地情境设计,没有学生的主观评价,没有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没有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在当前教育新理念下,只有建立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来解决。
2.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
2.1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2.1.1以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
地理教学评价是对地理教学进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取向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方式其评价功能不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对与了解学生学习结果与预定课程目标的关系有参照作用;诊断性的教学评价能促使改进教学服务;过程性的教学评价可凸显教学价值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即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 1 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要能发挥地理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体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精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应是地理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2.1.2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制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最主要依据。地理课程目标是时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体现了目标的全面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传统教学中, 地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单边的活动, 地理课堂特有的感情交流、生命体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地理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以学生为本,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个性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开放性原则: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不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 只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材是一种材料和资源, 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 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 它更关注学生地理能力、野外考察能力的培养, 这种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和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必然要求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3)多元性原则:第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既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 也有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第二, 评价客体的多元性, 评价的客体主要是指学生,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无论哪一位学生, 只要其有特长或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 都要给予肯定。第三,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包括三层含义: 既要评价学 2 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也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技能、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等方面;既要注重教学结果, 也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第四, 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除考试、作业批改方式外, 还可以有地理活动报告、小组讨论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报告、日记、问卷调查、过程诊断等方式, 或利用计算机进行检测。
2.3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2.3.1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方向
由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地理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当前教育新理念下,什么是一堂好的地理课?笔者以为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何种手段,何种形式,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是否真正起到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1)有没有恰到好处地情境设计。听一堂好课,总会令人心情舒畅,回味无穷。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师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而这要看教师如何把握,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在地理课上如能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就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像这样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设计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主动要学,乐意去学”。当然,创设地理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法、图片情境法、阅读材料情境法、音乐情境法等等,关键在于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各种丰富的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善于总结,开动脑筋,勇于探索。
2)有没有学生的主观评价。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因为知识点可以忘掉,但思维作为一种能力,作为一种素质是永远不会忘掉的。这些能力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发展是极为有用的。例如,“讨论式教学”本应是地理课中极好的体现民主、平等、和谐,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因为它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 3 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地理教师在像这样的完全开放性的问题讨论中只能起启发和引导作用,设法鼓励他们发言,而不应控制得太多。教师如果参与讨论,应以班内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不做定性发言,也不应寻求统一的结论。
3)有没有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其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肤浅的说教式的形式主义的教育不可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动于衷,起不到怎样深刻的效果。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讲授地理知识,训练地理技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说到底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的教育。如果教育得法的话,才会起到实效,甚至对其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4)有没有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在传统的教学中,而且往往在好的学校,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师讲课生动有趣,神采飞扬。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课,认真真地做笔记,老师讲了五条,他们不会只记四条,不会“越雷池半步”。整个课堂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剧本,即使有双边活动,也像在演戏,学生也是配合教师将戏演完。整节课学生完全跟着教师那唯一的思路。而且越是公开课,好教师,越是模式化。像这样的教学,用传统的眼光看应该是很完美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简直天衣无缝,无可挑剔。然而,这就是成功的课么?学生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提出问题,缺少质疑,缺少批判性思维。因为这一切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备课很充分,教案很翔实),安排得太紧凑了,太严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太少了。他们怎么会有质疑的机会?怎么会有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2.3.2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必须确定评价的基本指标,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包含有若干不同的因 4 素。为使地理教师和参与评价的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每一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 在确定评价基本指标的基础上, 应将每项评价指标进一步分解出若干个评价要点。其评价指标应包括7个基本评价项目, 20个评价要点。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 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教学目标的评价,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合理, 切合学生实际, 表述明确、具体, 教学过程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评价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地理价值观的渗透;二是正确理解地理教材, 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准确。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应该了如指掌, 明确教材中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本节教材在全章节的地位与作用,对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能理顺并融会贯通。学内容正确, 无知识性错误, 与大纲和教材内容相符合;三是重视更新教学内容,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科学具有时代性, 需要地理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 紧密联系实际, 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四是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抓住关键。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但在使用教材时, 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抓住关键。
3)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首先是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运用灵活, 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择优选用教法, 并能根据课堂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一种方法为主, 合理地将几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教学过程处于良好状态。要坚持实行启发式教学, 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 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重视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要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和熟练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整个课堂教 5 学结构设计接近或达到最优化, 教学思路清晰, 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 教学重点突出, 难点得到解决, 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师生互动、积极性较高,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进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进行思维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三是注意对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5)教学基本功。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主要是教师教学语言表述准确、清晰, 教态亲切自然;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教学地图、图表、教具选择恰当, 熟悉板图、板画、板书, 设计规范合理。
6)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兴趣浓厚, 师生均有满足感;其次是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要求;此外是体现分层次教学, 好中差均有所得, 对教学反映良好。一堂好课应该是在平等、民主气氛中, 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情感交流融洽, 合作和谐, 配合默契, 师生均有满足感,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程度。
7)效益指标。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都强调以上几个指标, 而效益指标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 存在投入)产出的关系, 即对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占用和学生的实际收获或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 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这与经济活动相似。效益评价指标将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改变一些不良状况。
3.结语
陶行知早就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当今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但不同的评价方式其评价功能不同,我们应注重过程性 6 的教学评价,凸显出教学价值,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即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要能发挥地理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体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精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应是地理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像这种由师生共同塑造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理想的。
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可能有很多,但无论怎样,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参考文献:
7.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七
一、做好备课工作,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要先打好基础,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学开始前必须做好备课这一基本工作,才能打好有效教学的基础。不管是新入职的教师,还是资质较深的教师,都不能忽视教学前备课这一环节,有效教学的实现不能仅仅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会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过于单调,也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具体来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最开始要对新课标的要求进行仔细的研读,了解接下来授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以及学生在该堂课中应该得到的收获。另外,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对学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地理基础和学习能力,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后,教师在上课前还要将上课所需用到的器材、道具和活动策略准备好,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能力
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但需要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将学生的具体需求考虑其中,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此外,创设问题情境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入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同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保证师生之间有较多的交流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提高求知欲。
目前,仅仅让学生熟悉地图,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积、环境有基本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当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答案,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去寻求某一问题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中心,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各个方法,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实现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倘若教师没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能力,则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时的注意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第二,完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仅仅强调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降低,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进而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不断加以改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和日照图等设备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堂问答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第三,开展课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地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其他科目没有的优势,教师应对这一优势加以利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地理知识竞赛,也可以是民歌演唱会,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我国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学生也能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进而奠定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工具,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国家领导层也增强了对当代学生教育的重视。高中是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创建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具体探讨了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8):183-184.
[2]刘谆谆.在品味中获取真知——论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0):38-39.
[3]杨润林.灵活演绎教材,追求有效教学——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37):21-79.
8.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真实的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和高效。这里的高效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尽量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新课标提出的“一切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教给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等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都给我们如何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下面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等几个方面和同仁共同探索构建高中地理实效课堂的艺术。
一、设定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艺术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最基本依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知的知识有哪些,未知的有哪些,通过教学能知的有哪些,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有哪些,他们要经过怎样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获得新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以便于我们因材施教。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既不是太难,又不是太容易,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是都能达到的。另外,在以往的教学中,迫于高考升学压力,我们制定的教学往往比较单一,只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地理学科融合了科学性和人文性,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
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艺术
高中地理教学是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和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以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感到枯燥难懂的原因主要是觉得地理中的理论知识太多,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离得很远。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出发,不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亲切、有趣、实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三、设计开放、民主、互动的教学过程的艺术
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就好比一个导演,而学生才是主角,是精彩剧情中活生生的演员。高效课堂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产生思维碰撞的课堂、才谈得上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的课堂。
1.创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情境导入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耳闻目睹的地理事件导入、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动画导入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生动的地理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思想与教学内容发生联结,从而情不自禁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设计开放的地理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辩论,开展地理实验让学生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展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模拟地理过程和实验,例如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迸发等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化难为易。
总之,高效的地理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只有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使课堂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富有节奏、充满变化,让高中地理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常华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9.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九
语文课内容丰富,课文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用一篇篇美文去感召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自我人格。马卡连柯曾经在他的教育日记中写道:“课堂真的好神奇,可以让教师在小天地中带领孩子去领略大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如水的心灵泛起阵阵涟漪,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借儒家精华净化心灵
学生难教,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盲目追求分数与升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孝其实恰恰是当下所提倡的养成教育的精髓。教师如果把古老的说教照搬到课堂上,学生就会听而不闻,甚至会反感。如今的学生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情感意识,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认知感知世界,感悟情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情怀,在因形悟情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认知。如在教授《论语》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农村亲戚的孩子来到你家,他穿着十分朴素,有点像少年闰土,你会如何接待?你会和他讨论什么样的问题?请大家分享类似的故事,然后谈感受。一些学生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农村孩子啥也没见过,没玩过游戏机,没吃过“麦当劳”,没……总之就是农村的孩子没什么见识,不选择和他交流。这时学生小Z站起来说:“不对!我家有一个农村的亲戚,他比我小两岁,但是他到我家替我扫地、拖地,什么活都会干。他给我讲他远大的抱负,说他将来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把农村建设得漂漂亮亮的。他还领着我去了他们家,教我认识了那么多动植物。你们知道白面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小米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当时就有很多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小Z。小Z接着说:“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Z刚说完,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做人要谦虚,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进而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的掌声说明你们也都是君子,也都懂得尊重他人。
二、以经典诵读提高品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是祖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有很多的名人学者在回顾自己的求学成长历程时,都感怀于多年的古诗文修养。古诗文中展现的丰富广袤的世界、精彩纷呈的人生体验、优美精粹的语句表达,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由此可见,利用古诗文的美丽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效果不可轻估。源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举办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接龙游戏、古诗文鉴赏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怀,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用作文教学培养习惯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教师给学生们讲《刀之爱》,这个故事借助奶奶在冬季用刀砍梨树以使它来年能更好地开花结果,告诉人们父母伟大的爱不是溺爱。在精心挑选的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学生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完成写作。这样的写作,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喜欢写、愿意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们写随笔。通过写随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可让学生瞬间感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时,应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
参考文献:
10.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十
内容提要: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初一英语新教材信息和容量比较大,词汇有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境。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法,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观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法而创造教法,关注“学”的终身理念,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主题词:教法的张力;兴趣 ;学习习惯养成;教学多样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将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活动个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法适应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变革的需要,发挥出教法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新教材初中英语信息量和教学容量比较大,词汇不老教材有了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境。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努力 “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观念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而创新教法,关注终身“学”的教学理念 。最近几年以来,我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可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的探索以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一、教法的改革应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而展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的特点。我们英语教师只要坚持认知与情感互动的原则,立足于认知,体现其发展,引导其乐学,使学生主动汲取、内渗知识并生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立足于新课程要真正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的特点出发,不论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或结尾阶段,我很注意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指导、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依赖的、真实的语言交往环境,积极营造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个个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他们展现出一个个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例如在Unit11,Junior I中,为了引出新课内容:“What time is it?”这一重点句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了展示。我首先展示了同学们都很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two baseballs,使同学们很快便饶有兴致地纷纷说出:
A:I like baseballs very much .
B: I don’t like baseballs, but I like basketballs .
C: My favorite is footballs...
于是我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很自然地利用实物展示了两个棒球、四个篮球、六个足球,逐步形成一个闹钟的雏形,同学们便开始互相猜测:What’s this? Is it a clock? 从而引发他们极大的好奇新和学习的积极性;于是, 我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内容:Yes, it’s a clock. What time is it now? 如图:
接着,我创设了新的活动任务:It’s seven o’clock in Beijing now. Please discuss: What time is it in other countries?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组还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的求助办法互相了解和探讨地理知识和时区的知识,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上台很自豪地展示自己渊博、丰富的知识:It’s twelve o’clock in Paris. But it’s eighteen in New York... 掌握了时间概念之后,同学们开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每个时间段他们通常所做的事情,例如:I get up at six thirty. We play basketball at four in the afternoon... 这样在学生轻松、直观又浓烈的学习环境中扎实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临结束时,我又采取悬念法提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如,What’s my favorite day and what do I do on that day?为下节课的内容My favorite ...埋下了伏笔,为继续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 诸,如成功激励、习惯培养、情感体念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和运用各种高效的教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教法要体现对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展开。
正如叶圣陶说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因此,教法改革应围绕培养学习习惯而展开,这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在初一英语课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贯彻在课前课后,课内课外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学好英语,先养好习惯。我主要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英语教学习惯养成的要求,帮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做到课前能专注听讲能提问,能质疑,能答辩,并能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很重要,对掌握好知识点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Unit 9 Junior I单词多且难,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无法熟悉巩固好学习内容,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对父母家人进行一次调查,了解他们喜欢哪类电影,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难以记忆的comedy, thriller, documentary等单词和句型: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很有兴致地迫切地询问起彼此的喜好,达到了交际互动的学习目的。在课堂内,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答辩的能力。我经常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教学方法, 我比较重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加强他们的鉴别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课后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影视作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节目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做到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课后视听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法改革要围绕学生多样化“乐学”的方法而展开。
新课程和新教材倡导教和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乐学”。这样,就要求英语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讲究学习指导艺术,促进多样学习指导模式的生成。例如,我常运用游戏法,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最受学生欢迎,能体现游戏伴随着紧张和愉快,使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的强迫下,在欢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的常见做法有:
1、创设情景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 新课程旨在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互动,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开展“情景-问题-探索”为线的游戏活动,对问题开展讨论。
2、看图说话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单词和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
3、开展不同的问题的游戏活动,可以是小组与个人,单堂与连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文字、图片、影像 、交流、表演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可接受。例如 Unit 4 Senior I要求掌握in ,on, under等方位词及家居用品,我利用学生喜爱电脑的特点,制作了课件,进行电脑游戏教学。让学生自行组合,两个或多个同学对话表演,内容是帮助整理杂乱的房间,如,A: Where is the drawer now? B: Look, it’s on the table...在表演的同时,需要一个学生用鼠标把对话中提到的用具拖移到正确的位置上去,使房间井然有序。如图,
我们要想达到成功的表演,学生必须听、说、做相结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结果台上台下融成一片,形成探究气氛。这样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诠释,效果很好。
总之,英语教法问题的探讨,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将教材分析研究透彻,切入点处理的科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确定适当的教法以及设计CAI软件做好准备,实施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章节中的重点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知识 整合提出新颖的教法,达到发挥教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张力的根本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1.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篇十一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1 用新课标指导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例如:在教学《俄罗斯》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俄罗斯的认识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教师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表示不解:它的面积最大,人口比我国少,为什么粮食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进口呢?教师设疑:这与俄罗斯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就有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进入思考状态。有的在查看资料;有的在分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讨论、争议……说出各自不同的理由。因此,地理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的問题时,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融生活实际于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感和探究欲。例如在教学“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过多讲述,而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能在探究中找出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让学生亲自观察直观对象。以前常见教师在课堂上指着挂图或投影图,把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山脉、什么河流、城市、港口等等,造成学生识图能力低下,翻开地图时找不到,找不准,所以在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认真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例如在讲地球自转运动时,先让学生用一物(墨水瓶、杯子等)充当太阳,假想它们是圆的球体,并能自身发光,然后一手托地球仪离开“太阳”一定距离,另一手自西向东拨转地球仪,学生会发现地球仪上的各个地方,有时候会背向太阳(黑夜),有时候会面向太阳(白昼),于是很快得出,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同样,改变和附加一定条件也可让学生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从而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现象。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发现,所学知识无疑是牢固难忘的。
4 创造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在组成教学的各个动因中,学习情绪的培养、教学气氛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因此“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为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维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12.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十二
一、活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这是先辈告诫我们, 教师不能死板教条, 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记得十多年前在祁东二中教育实习中, 听了王老师的地理示范课, 他在讲授“七大洲四大洋”的内容课时, 通过黑板徒手画、幻灯放图片比较说明、录像总结等多种手段运用, 再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导, 课堂活跃, 老师讲得少, 学生活动多。老师启发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学生通过多方面对比和练习把握住了各大洲和各大洋的特点, 他们大脑中形成并嵌入了一幅地图。尽管工作中还听了其他教师的课, 但总觉得王老师的地理课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多种手段和方法的融合、读图和用图、通过对比抓住特征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0世纪90年代末, 我在从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虽然没有王老师那“阔绰”的设备, 但我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教具 (如挂图、地球仪等) 和徒手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中国的行政区划中“省会和各省分布与轮廓”知识点的时候, 我在按分区、旅游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完挂图后, 通过徒手画中国轮廓和主要交通干线等信息让学生练习性回答问题, 达到向学生大脑“植图”的目的, 最后用填图册练习检测, 发现学生达到了教学目的。
“活”字, 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能从学生比较关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出发, 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谆谆诱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新
地理信息是海量的, 我们生活中的信息80%是地理信息, 身边区域内外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地理事物或地理想象。而地理教材是5年前 (甚至更早的时间) 审订的, 尽管是经典内容, 但教师不应囿于教材, 应不断地自我吸收新的内容, 可引导学生从新的地理材料中发现地理规律和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从结合时政用最新的数据或现象进行, 如:仅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05.2, 引导学生思考, 就可以从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入讨论, 得到深层次的令人惊讶的结论, 可谓从知识、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育;8月份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 巢湖市撤销, 原所辖区、县、市进行区域调整, 并入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 构建大合肥市。利用这种区划变动,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组织一堂好的探究式教学课堂。
现在是信息经济社会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缩短, 技术日新月异, 从传统教学, 到幻灯、多媒体教学等。地理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 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 以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地理课堂情景构建和知识扩容的需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讲授地震灾害, 中国唐山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方面进行对比, 也可与美国等国家地震灾害比较, 也可将震前、震后与建后对比, 这样横比、纵比就能把“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自然无情人有情”“本届政府突出人本关怀”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观点跃然纸上。
“新”字, 需要地理教师善于捕捉区域内外发生的新地理事物和新地理信息, 并不断地与时俱进, 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 补充新内容,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避免课堂形式单一、单调, 用“心”想着学生, 用“新”吸引学生。
三、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这充分地说明了“练”字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地理教学中, 孤立、零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区域 (空间) 联系起来的, 其中交通线、河流、政策等多因素可能成为其联系纽带。这感性的“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要逐步的向高级发展为“抽象的经验”, 教师应利用多样教学素材, 多方创设情境, 科学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 在做和观察中获得经验, 并逐步与已有知识体系融合。如讲高中地理知识点“黄赤交角变大或缩小, 地球上温度带是如何变化”时, 可以用多媒体或幻灯片动态演示, 也可以黑板示意图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发现温度带的变化。可是, 此处知识点较难, 学生巩固还应适当练习。
尽管地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人们长期的认识是地理是“副”科, 地理教师应向45分钟要效率。练在课内, 贯穿在教师教授的问答过程, 在构建情景练习和回顾后, 要发挥地理教材体系的填充图和练习册, 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字, 需要学生动脑思考, 把握住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 抓住其本质, 不能人云亦云。否则, 学生没有掌握地理科学的思维方法, 没有培养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没有达到“路过留痕”的效果, 很难与已有知识融为一体。
13.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篇十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人类正步入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培养能力,成为学习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元认知理论、元学习理论和能力,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元认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最新研究课题。弗拉维尔最早进行元记忆的研究,后来于1978年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元学习理论
元学习是元认知研究的带动下,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即教师要善于系统地传授地理学习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习自我激励从序言课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确认学习地理的价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识就是地理),并坚定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念。
2.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无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无目标的学习,是一种偶然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时,目标不明确,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行为,而不能达到“顿悟”水平。因而在学习地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中:哪些是泛泛了解(许多例子和解释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须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气旋、反气旋等);哪些需要记忆(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数据等);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哪些要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如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3.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1)对于应该“了解”的知识,应采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筛选和浓缩,使知识更凝炼。如对内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叙述“提炼”出四个字――坦荡开阔。(2)对于要“理解”的知识,可将它们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例子去理解它们。如太阳高度角与获得热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电筒直射与斜射光的明暗来理解。(3)对于要“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一系列“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谐音串联法、歌谣口诀法、形象直观记忆法等。(4)为了初步学会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就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并多读图、用图、绘图。(5)为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就要采取各种适当的“纲要法”来组织所学知识,善于前后联系,综合分析。
4.善于在检测目标的基础上采取调控措施在地理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例如:若发现知识上“预备度”不足,就要查漏补缺;如果熟练度不够,就要补充练习;如果“知识面”不够,就要博览群书;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
14.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十四
摘 要: 开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选编、分类、运用中学地理案例开展有效课堂的教学实践,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价值。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选择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出特点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并强调师生对所提供的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者写出有关的详细的研究报告,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中学地理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138-01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某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被案例情景所吸引并产生了兴趣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解答疑难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课堂中,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类型的问题,进而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规律,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头脑。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效应
1.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切合教育心理学要求
人类的认知规律就是有已知到未知,有熟悉到陌生,有现象到本质,案例教学法正好切合了人类的这一认知的规律。符合了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2.激励学生提高自觉性、能自己独立思考
在案例教学中,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会使干瘪的知识就变得象鱼儿一样的鲜活。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就是让每位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可以是争论,以达成大家一致的意见和见解。
3.引导学生从“以知识为重” 过渡为“以能力为重”
现在的教师、相关学者都普遍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是不对等的。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要重视生活实践、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更是要重视学习效率的。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
4.重视互动交流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在主动、自主的情境下进行的。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可以及时给以引导、指点和修正,这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下,教师更不断完善自我,加强学习,不断地探索,做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要具备和形成一定的驾驭课堂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优势
案例教学是用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脑、手、眼、口、耳同时得到了训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才会学以致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信息,可以放眼与全人类、全世界进行搜集和获得。现在信息渠道畅通无阻,学生随时都能接触到大量的社会实际现象,通过案例教学能实现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对于学生了解认识社会现象、熟悉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和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提供了给学生探究讨论的丰富的素材资料,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信息,进行自主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取必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运用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等对案例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从中得出地理本质和具有规律性的理性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师以生动的、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整个的过程由学生自主的根据案例的信息获取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探究性的教学案例,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潜质。案例生动、形象、逼真,使学生记忆久远,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练,在“做中学,学中做”,这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于此同时,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完全不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能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一定程度上说: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往往比能够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因为现实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背景、过程、结果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不仅要找出和其他案例的共性的东西,更要学会从案例中找出与众不同的点来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开放的思维会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看问题,这样对于地理思维的提高和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
3.对于学生合作及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教学,从案例的搜集、编写和整理、再到课堂的教学的互动讨论,都离不开师生的协作、交流、沟通与合作。例如:在讲到城市空间结构时,对于“古文物”的处理问题,到底拆与不拆时,教师只提供一些背景的资料,没有倾向性,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辩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合作和竞争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地震的资料片,很多学生是感动的流着泪看了资料片。教师就结合现实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面对地震自然灾害、如何避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小结。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实践到理论的一种学习的过程,符合人类的正常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实用性。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案例教学正是从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事件入手,从这些现象性的东西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判断、综合、推导,得出地理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与之类似的地理问题。所以,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以及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5.版图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篇十五
版图是地理黑板略图的简称, 是指在地理实际教学中教师凭借娴熟技巧, 将复杂的地图及地理事物和现象, 用简易的笔法, 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 包括各种地图、剖面图、原理图、模式图和示意图等。
地理教学版图具有方便灵活、简明生动、有趣易读等优势, 在电教媒体未普及前, 版图教学特别受重视。著名地理学家卢村禾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说:“地理教师除必要的学术功底外, 应该有三大基本功:语言的基本功、地图的基本功和版图的基本功。”
自20世纪末以来, 随着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兴起, 地理版图的应用逐渐被人们忽略, 地理教师的版图能力不断下降, 这一传统特色基本功能有失传的隐患。但实际上, 版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是其他现代技术无法替代的, 特别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 版图仍然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 用简单的笔画或结合教材边讲边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沉闷单调的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老师引导的问题上。这样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 对强化教师讲授效果, 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解释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中作图的要领
1.类比联想。
轮廓的好坏是版图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绘制过程中, 应对原图图形进行细心观察和发挥想象, 并给予不致失真的适当夸张, 可以模拟勾画成实物形象, 如讲述我国陕西省可以模拟成一把钥匙, 黑龙江可以想象成一只天鹅, 意大利可以模拟成一只踢足球的靴子。这种方法便于记忆, 适合低年级学生。
2.简化细节。
对一些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应进行概括、取舍, 目的是突出重点、节省时间。根据教学需要把原图轮廓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比如, 世界各大洲轮廓略图, 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山西省的轮廓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表示;黄河可以简化成“几”字形;长江可以简化成英文字母“V+W”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计方法简单, 设计成的轮廓略图容易勾画。缺点是过于简单, 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太远。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讲述一洲的轮廓特征, 应用价值较大。如图1所示:
3.符号表示。
地球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在地图上都是通过各种象征符号、形象符号和几何符号表示的, 多种符号是构成地图的基本要求。如表示我国森林、棉花的分布, 可以采用一些形象符号法。运动线法是用运动符号 (箭头) 或不同宽窄的“带”表示现象的移动方向、路线及数量和质量特征。在示意图中常用此法揭示地理规律、因果联系, 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升华。如图2所示:
4.轮廓控制。
在绘制轮廓略图时, 可采用相关位置控制、山川控制等方法, 保证图形的正确性。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版图, 也可采用加辅助线的办法。
三、地理版图教学的应用方式
版图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且是地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体系。有人曾说:“版图是支撑地理课堂教学的‘骨架’。”因为版图教学可以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可以化繁为简, 突出难点, 强化重点, 有利于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助活动。笔者提出以下几种版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边画边讲, 化“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边画版图, 边讲解, 启发学生充分思考、分析, 可以形象地表现某些地理现象的演变形成过程, 反映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与挂图、投影图相比, 版图教学能化“静态”为“动态”, 能使死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同时,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动觉记忆, 调动学生对形象记忆的积极性, 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2.图文转换, 化繁杂的知识为简易突出的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原理、分布规律,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弄懂, 他们的时空意识较薄弱, 掌握这些知识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 运用版图直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实际上, 培养学生的地理图像运用能力与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两种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 且互相促进。以版图为载体的图文转换思维活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以文释图, 即用文字说明图像中的信息;二是以图释文, 即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语言。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非常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 也可以把文字变为图形, 还可以把复杂的图形简化成略图, 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其中。
3.学生参与, 化单一讲解版图为互动生成版图。
“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画”。地理版图简洁, 易于模仿绘制。基于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先绘制版图予以示范, 直到学生了解绘制版图的方法技巧, 再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图。在绘图过程中, 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结合, 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地理略图, 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 以便及时纠正, 这样动态生成的版图远比教师一人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是师生互动的最好载体。
4.注重设疑, 化“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由于地理略图形式内容丰富多样, 可操作性强, 现在试题越来越偏重从不同侧面, 以不同形式对学生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进行考查。因此, 在进行版图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精心设疑, 可以让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质疑更有效, 也可能开启新的思路。教师在设计版图时要开动脑筋, 寓疑于图,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 以图启智。如可以采用错误图像设疑导入, 故意将某些地理事物现象图画错, 引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再进行正确原理的讲解, 并一一分析判读方法, 这样可以收到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版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之一。教师应熟练掌握绘画版图的技能, 并将板书和版图有机结合。如果版图设计流于形式, 那么有图不如无图。运用版图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巩固知识, 运用得当, 地理课上的版图教学将是最优的教学方法之一, 是提高地理成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最佳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梦凤.论教师版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学研究.
[2]王征富.地理教学中略图的作用及其设计[J].教育创新, 2012.8.
[3]丁书通.巧用地理简图攻克高中地理教学难点[N].2013.7.1.
[4]张洋, 石万凤.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N].学知报, 20120.7.5.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推荐阅读: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09-20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1-24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范文06-24
中学地理教学的艺术风格07-10
中学地理老师教学工作总结10-30
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09-20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
[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11-17
初中地理小班化教学之探索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