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2024-09-07

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精选12篇)

1.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一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编制说明: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目前本工程高层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较多,为减少或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项目部特制定《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解答。希望各施工队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认真整改,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过程控制和预防,保证工程质量。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二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 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 影响结构的安全, 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 保证工程结构安全, 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 本文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1 蜂窝

1.1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 产生的原因。

a.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 造成砂浆少、石于多;b.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 未拌合均匀, 和易性差, 振捣不密实;c.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 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 造成石子砂浆离析;d.混凝土未分层下料, 振捣不实, 或漏振, 或振捣时间不够;e.模板缝隙未堵严, 水泥浆流失;f.钢筋较密, 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g.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 防治的措施。

a.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经常检查, 做到计量准确, 混凝土拌合均匀, 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 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 浇灌中, 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 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避免出现“烂脖子”。b.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 刷洗净后, 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较深蜂窝, 如清除困难, 可埋压浆管、排气管, 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 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 麻面

2.1 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租糙面, 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a.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b.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 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c.摸板拼缝不严, 局部漏浆;d.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 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e.混凝土振捣不实, 气泡未悱出, 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 防治的措施。

a.模板去面清理干净, 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浇灌混凝土前, 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 模板缝隙, 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 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 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至排除气泡为止;b.表面作粉刷的, 可不处理, 表面无粉刷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 将麻面抹平压光。

3 孔洞

3.1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 产生的原因。

a.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 混凝上下料被搁住, 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b.混凝上离析, 砂浆分离, 石子成堆, 严重跑浆, 又未进行振捣;c.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过厚, 下料过高, 振捣器振动不到, 形成松散孔洞;d.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 混凝土被卡住。

3.3 防治的措施。

a.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 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 在模扳内充满, 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预留孔洞, 应两侧同时下料, 侧面加开浇灌门, 严防漏振, 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 应及时清除干净;b.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 用压力水冲洗, 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 露筋

4.1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产生的原因。

a.灌筑混凝土时, 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 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b.结构构件截面小, 钢筋过密, 石子卡在钢筋上, 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造成露筋;c.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产生离折, 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d.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 使钢筋位移, 造成露筋;e.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 拆模时缺棱、掉角, 导致漏筋。

4.3 防治的措施。

a.浇灌混凝土, 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验查, 钢筋密集时, 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 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 操作时, 避免踩踏钢筋, 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 防止过早拆模, 碰坏棱角;b.表面漏筋, 刷洗净后, 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 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 洗刷干净后, 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 缝隙、夹层

5.1 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

5.2 产生的原因。

a.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 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b.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c.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 未设串简、溜槽, 造成混凝土离析;d.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 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 防治的措施。

a.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 以利结合良好, 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b.缝隙夹层不深时, 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 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 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 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 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 强度不够, 均质性差

6.1 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6.2 产生的原因。

a.水泥过期或受潮, 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 空隙大, 含泥量大, 杂物多, 外加剂使用不当, 掺量不准确;b.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计量不准, 施工中随意加水, 使水灰比增大;c.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 搅拌时间不够, 拌合不匀;d.冬期施工, 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d.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 养护管理不善, 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 在同条件养护时, 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6.3 防治措施。

3.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三

摘要:混凝土工程施工时,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不能根除,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文章在分析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其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质量通病;缺陷;防治措施

引言: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进行探讨。

正文

一、常见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1、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使混凝土离析,造成石子集中。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2、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高度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4、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

(1)在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5、缝隙和夹层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未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高,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6、缺棱掉角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在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在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7、强度不足,均质性差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产生的原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二、防治的措施

1、蜂窝的防治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对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的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的防治措施

(1)在鋼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的防治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当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 或1:2.5 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和夹层的防治措施

4.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四

一、混凝土工程

(一)常见问题

1.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振捣不密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3.麻面: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

4.孔洞: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5.墙体烂根:模板拼缝不严、或加固不够、下料过多导致模板出缝隙,混凝土跑浆造成;

6.洞口移位变形、梁变形:浇筑时混凝土冲击洞口模板,两侧冲力不均,模板未能夹紧;造成洞口变形,梁扭曲,甚至个别部位截面“颈缩”。

7.缝隙与夹渣层:施工缝杂物清理不干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

8.墙面气泡过多:一次下料过厚,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振捣时间不够易造成墙面气泡过多。

9.顶板裂缝:顶板裂缝形成原因多样复杂,一般以下几方面原因较突出。

l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

l

模板浇筑混凝土之前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l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平压光和养护不当也易引起裂缝。

l

顶板浇注后,上人上料过早,上料集中,也易造成裂缝。

l

本工程采用快拆体系做为顶板模板支撑,施工过程中时有工人不按快拆原理进行施工现象,拆模时将立杆全部拆除然后回顶,也易造成顶板出现裂缝。

l

目前采用的商品混凝土,为了保证商品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坍落度较大,因此水灰比也较大。而混凝土中参与水化反应的水量仅为游离水的20-25%,而大部分水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这些游离水在蒸发后会在混凝土中产生大量毛细孔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掺加粉煤灰、矿渣等,也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工程中一般选用较小粒径的粗骨料,或减少粗骨料的用量。粗骨料的用量的减少和粗骨料粒径的减小,会使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下降,不稳定性变大,从而增大了混凝土收缩。

10.错台:墙体产生错台原因是大模板与木模板拼接位置未拼紧,混凝土浇注时,造成木模板移位。顶板产生错台原因是顶板支模时次龙骨未仔细筛选,模板拼缝不紧,模板与龙骨钉子过稀,未钉紧。

11.墙体底部砂浆过厚:原因是浇注墙体时,将减石砂浆或润管砂浆未均匀入模,而是集中到一点,造成部分墙体底部砂浆过厚,强度受影响。

12.墙垛、阳角受损:拆模时吊升大模板时磕碰阳角,造成破损。部分墙垛只有100mm,截面过小抗冲击力差。

(二)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

1.防烂根、防墙根砂浆过厚:所有竖向结构模内均铺预拌同混凝土配比的去石砂浆30mm~50mm,沙浆用料斗吊到现场,用铁锹均匀下料,不得用地泵直接泵送;模板下口贴双层海绵条;模板外侧根部用砂浆堵缝。

2.严格分层浇注,控制每层浇注高度不超过50cm,及时振捣,不漏振,配备足够振捣棒,钢筋密处采用小直径振捣棒;

3.模板拼逢严密,粘海绵条堵缝,模板对拉要拉紧,浇注前撒水湿润。

4.钢筋保护层垫块布置均匀,用扎丝将垫块绑扎牢固;

5.合模前将模板清理干净,均匀涂刷脱模剂;

6.洞口浇注时从两侧对称下料,及时振捣;

7.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离析,底部振捣应严格按方案操作。

8.振捣时垂直落棒。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剪力墙插点间距30cm,由于不好观察混凝土表面特征,插棒振捣时间用时间控制,约20~30S,至顶端以砼不再显著下沉,无气泡冒出,表面均匀泛出浆液为准;振捣上层砼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砼5cm左右,以便消除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接缝;砼振捣时避免振捣棒碰到主筋。

9.防顶板裂缝:

l

顶板浇筑时及时振捣,及时进行找平收面,先用木抹子搓毛,再用铁抹子压光,然后扫毛。掌握我时间火候。l

混凝土强度未达1.2Mpa不得上人。

l

吊放材料时不得集中,应分散进行吊放。

l

模板支撑体系严格按照方案进行,上下层位置对应,拆模严格执行快拆原理。

l

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两周。

(三)本工程存在问题的处理措施

1.将局部用水泥砂浆修补过的部位重新进行剔凿,冲洗干净,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查看,判断为蜂窝或孔洞,然后按下面方法进行处理。

2.蜂窝处理:较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3.麻面处理: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4.孔洞处理: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5.露筋处理:表面漏筋,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6.缝隙与夹层: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高一级别细石混凝土。

7.错台处理:错台处将凸出部位进行剔凿或打磨,使错台大小和截面偏差达到规范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剔凿部位用水冲洗干净后在表面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

8.胀模处理:将胀模范围进行标识,标识后进行剔凿或打磨,使截面尺寸满足规范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剔凿部位用水冲洗干净后在表面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

9.梁变形、洞口变形处理:对变形位置进行挂线,凸出部分进行剔凿或打磨,凹下部分视情节进行挂网抹灰找平或凿毛植入短钢筋支模灌高一级别细石砼。

10.阳角处理:阳角出现保护不周缺棱掉角的根据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处理,较小的剔除松散石子撒水润湿,采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较大部位剔除松散石子后打孔植入钢筋头支模灌高一级别细石砼。

11.顶板裂缝处理:先对裂缝进行普查,根据裂缝大小采取不同方式处理。l

表面处理法:用胶拌灰浆对裂缝进行表面涂抹,适用于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当建筑做法上有界面处理时,此类裂缝可不处理。

l

填充法:用水泥基防水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宽度大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l

灌浆法:适用于处理宽度大于0.3mm,深度较大的裂缝,利用压送设备(压力0.2~0.4Mpa)将补缝浆液(环氧树脂)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12.墙体底部处理:墙体跟部砂浆厚度超过50mm的,将顶板进行支顶,然后剔除跟部砂浆,撒水润湿,支模灌高一标号膨胀混凝土。

13.空调板处理:个别二次浇注的空调板上侧跟部出现裂缝,将原板进行剔除,调整钢筋位置,重新支模重新浇筑。

14.门洞口、梁端变形处理:挂线对变形的门洞、梁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处理。

l

超出线外的可采取剔凿或打磨的方式进行处理,但剔凿过程必须保证截面。

l

线内偏差不超过10mm的,可用钉钢丝网抹灰进行找平。

l

线内偏差超过10mm的,立面采用钉钢丝网抹灰找平。

l

梁截面偏差超过10mm的,对偏差部位进行剔凿,露出主筋,在梁上打孔植入短钢筋,支模灌高一标号细石混凝土。

15.墙垛、阳角处理:根据墙垛受损大小采取不同措施。

l

墙垛、阳角缺棱掉角不严重的,将破损处剔掉,撒水润湿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

l

墙垛、阳角确棱掉角严重的,将破损处剔掉,在界面处植入短钢筋,支模灌高一标号细石混凝土。

l

5.混凝土质量控制与通病防治 篇五

1.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首先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1.1.1 水泥质量控制:水泥在使用前,应提供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及检测报告,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1.2 骨料的质量控制: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

l.1.3 拌和混凝土用水: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

1.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经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

1.3 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1.3.1 混凝土浇筑前,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例如基础、主体、技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和后浇带等部位)的结构应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认真审查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l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后浇带的技术处理措施工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施工机械及材料储备、停水、停电等应急措施工审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计算书、拆除时间及拆除顺序,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专项控制措施等。

并审查钢筋的制作安装方案、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的锚固定位等技术措施。

1.3.2 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浇筑流程。合理安排工序,分层、分块浇筑。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二次振动完成后,板面要找平,排除板面多余水分。

若发现局部有漏振及过振情况时,及时返工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灌过程中,我们应实行旁站,检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振或振动太久的情况。

1.3.3 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在高温季节泵送时,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覆盖保温措施,防止寒潮袭击。

2 质量通病与防治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质量管理部门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很多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程量越来越大,结合工作实践,,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2.1 不均匀沉降裂缝

2.1.1 原因分析:裂缝多属贯穿性的,走向与沉降情况有关,裂缝宽度与荷载大小有较大关系,且与不均匀沉降值成比例。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原因是由于结构下面的地基未经夯实和来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或地基受到破坏,使浇筑后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另外由于模板支撑不牢固及过早拆模,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裂缝。

2.1.2 预防措施

2.1.2.1 对软硬地基、松软土,填土地基应进行必要的夯实与加固.

2.1.2.2 避免在较深的松软土或回填土上预制构件,如预制应压实加固。

2.1.2.3 构件预制场地不应设在冻土上,周围应做好排水措施。

2.2 蜂窝、麻面: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1 产生的原因

2.2.1.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

2.2.1.2 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

2.2.1.3 未按操作规程浇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

2.2.1.4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捣又下。

2.2.1.5 模板孔晾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2.2.1.6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2.1.7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出现麻。

2.2.1.8 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l

2.2.2 防治措施

2.2.2.1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香己合比,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I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申筒或漓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严。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I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2.2.2 小蜂窝: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松散颗粒。冲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

2.2.2.3 模板表面清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堵严,模板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

2.3 露筋、缺棱掉角: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3.1 产生原因

2.3.1.1 浇筑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

2.3.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遇粒径大碎石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2.3.1.3 配合比调配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或模板严重漏浆.

2.3.1.4 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2.3.1.5 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

2.3.2 防治措施

2.3.2.1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缝;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避免踩踏钢筋,如踩弯或脱扣应及时调整校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3.2.2 表面漏筋缺棱掉角,冲净后,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和突出颗粒。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3.2.3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

参考文献

[1]冯开红,梁战锁。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6)

6.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六

苏州市水运工程建设指挥部

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要求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有效使用。

申张线-张家港复线船闸项目是市交通局确定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典型示范项目。作为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水运指积极响应此项活动,扎实有序地推进了此项工作,现就2009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通病治理实施方案

为使此项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水运指挥部及时成立了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领导小组,日常活动办公室设在工程科。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活动总体方案、加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开展,同时出台了《苏州市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 动实施方案》,向监理组、各项目部传达了活动的治理目标、治理内容,并就治理要求提出了具体措施。

二、具体做法

(一)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水运指根据工程特点,明确治理目标和环节,认真组织制定治理质量通病实施要点,落实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单位责任。

1.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积极响应这次活动,成立了项目部、监理组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活动领导小组,保证了活动有效推进。施工单位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查找混凝土通病具体要点、项目,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QC”小组活动,全员动员开展通病治理工作,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确保不留质量隐患。监理组按照活动要求细化了监理实施细则、规范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理,严格把好材料设备进场、施工组织设计审查、现场管理、试验检测、工程验收等各个重要关口。

2.水运指加强与勘察设计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着眼点,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组织做好技术交底、变更设计等工作,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3.严格工地试验室检查和考核,根据《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我部对现 场试验室及第三方委托试验室的人员数量、资质、试验环境和设备满足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督促相应母体试验室应加强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和指导,确保现场试验检测工作规范有序。

(二)针对水运工程特点,开展通病治理活动。1.船闸土建项目部在上闸首施工前,根据以往船闸施工经验,结合在建类似闸首结构的施工情况发现,闸首出现裂缝的位置一般位于:廊道预留宽缝的边角向廊道顶板方向、闸首阀门井的处、廊道与门库轮廓相交处。我部对这一船闸闸首混凝土质量通病很重视,组织召开了项目部、监理组及专家研讨会,对裂缝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原设计预留宽缝,断面反而成为了廊道拐弯段的薄弱环节;阀门井位置同样也由于壁厚最薄,也是结构的薄弱断面,从而成为应力释放点,导致裂缝出现;廊道与门库相交处的裂缝是由于结构断面在该处出现突变,出现应力集中,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研讨会形成了具体裂缝防治措施,我部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了沟通,建议闸首优化宽缝预留位置。设计院通过复核,调整了闸首宽缝的预留位置。预留的原则为:让应力在设计的位置集中、完全释放,且新设置的宽缝不应成为闸首结构新的薄弱环节,从而成为新的应力释放点。从目前观测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为了提高船闸闸室墙倒角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消除气 泡,减少混凝土的砂斑砂线等外观质量问题,船闸土建项目部采用已在整体钢模外贴优质模板布得方法很好地消除了倒角砼的气泡,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船闸闸室墙身属于薄臂混凝土结构,高度达8.5米。为了确保闸室墙达到精品工程质量要求,市水运与项目部、监理组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引用大型龙门支架结合大型模板施工工法,同时加强了对混凝土生产、混凝土分层厚度、入仓高度、振捣等环节的控制。混凝土质量良好,闸室墙的线形顺直。

4.水运工程结构物长期浸润在水中,钢筋保护层厚度影响到工程的耐久性。土建项目部主动采取了加密垫块数量,用钢管固定墙身钢筋笼骨架,避免因钢筋长细比过大导致变形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有效地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率。实体检测结果表明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明显提高,指挥部对底板钢筋保护层的抽检情况来看,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100%,工后委托第三方检测保护层合格率达90%以上。

5.针对跨闸大桥拱脚纵、横预应力管道和钢筋密集难以保证混凝土密实的情况,监理组、桥梁项目部积极与设计院联系,商量进行优化设计。设计院通过计算调整了部分预应力管道的位置,减少了部分钢筋。同时桥梁项目部在混凝土浇筑时,加强了混凝土浇筑分层和振捣控制,采取上述措施很好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全桥8个拱脚均做到了“内实外 美”的效果。

6.预应力是跨闸大桥主桥的“生命线”,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下发了《江苏高速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真空辅助压浆施工指导意见》,借鉴了高速公路的孔道压浆经验,很好的解决了预应力管道压浆不密实的质量通病;另一方面,对预应力筋张拉采用预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工艺,采取上述措施较好保证了全桥预应力的施工质量。

(三)精细化管理,力求实效。

1.选用原材料优质高效外加剂,严格控制砼配合比。张家港复线船闸工程在闸室底板、闸首等都为大体积大方量混凝土,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特别是预防和减少裂缝质量通病的产生,原材料、外加剂和砼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船闸土建项目部在船闸主体开工后,认真组织砂、碎石、水泥等货源,材料检验合格后方投入使用,杜绝了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

外加剂一直是我部关注的重点,我部要求各项目部用于工程的外加剂一定要提供产品出厂合格报告及工地现场抽样合格报告。针对我部的要求,项目部在减水剂采购中,通过招议标确定外加剂侯选单位,由外加剂侯选单位采用已确定的主要原料和各自外加剂,模拟工地上的材料状态,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初步设计与试验,确定满足试验大纲要求的混 凝土配合比,最后本项目工地试验室和公司中心试验室同步对各外加剂侯选供货单位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复验,从复验合格的配合比中选择性能最优,混凝土单方成本较低的配合比和相应的外加剂。此项举措不但保证了混凝土性能的稳定性,有效的防止了混凝土质量通病的发生,而且降低了单方混凝土成本,杜绝了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的控制了混凝土强度离散性。

采取严格的混凝土配合比报批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配合比进行拌和。加强混凝土拌和楼的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雨天施工应增加对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

2.全面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

对项目重点分项工程全面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通过首件,认真对施工组织、施工方案、工艺要点、材料控制、实体与外观质量进行总结与完善,让首件起到典型示范、总结提高的作用。针对张家港复线船闸工程大体积大方量混凝土,我部对首个底板、首个闸首边墩廊道进行了首件认可,并召开首件总结会议,总结检查首件质量,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后续混凝土外观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深入开展“两创三比”活动,确保施工工艺规范,精 细化施工。

水运指挥部在学习兄弟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推行精细化管理办法,在工程实施中要求施工单位细分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实施精细计划、精细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科学管理模式。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监理组都自觉从严要求,自加压力,混凝土外观质量、精细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真正使对混凝土的精细化要求变成了自己的追求。

以上取得的成绩无疑得益于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活动的开展,我部将继续按照交通运输厅苏交质[2009]28号文件《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深化综合治理,找出自身不足,着力打造出1~2个代表江苏水运建设水平的优质精品工程。

7.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七

1 蜂窝

1.1 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产生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 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 未拌合均匀, 和易性差, 振捣不密实;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 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 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 振捣不实, 或漏振, 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未堵严, 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 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基础、柱、墙根部未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2 防治的措施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经常检查, 做到计量准确, 混凝土拌合均匀, 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 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 浇灌中, 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 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避免出现“烂脖子”。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 刷洗净后, 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较深蜂窝, 如清除困难, 可埋压浆管、排气管, 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 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 麻面

2.1 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 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 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摸板拼缝不严, 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 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实, 气泡未排出, 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 防治的措施

模板去面清理干净, 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浇灌混凝土前, 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 模板缝隙, 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 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 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至排除气泡为止。

表面作粉刷的, 可不处理, 表面无粉刷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 将麻面抹平压光。

3 孔洞

3.1 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 产生的原因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 混凝上下料被搁住, 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上离析, 砂浆分离, 石子成堆, 严重跑浆, 又未进行振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过厚, 下料过高, 振捣器振动不到, 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 混凝土被卡住。

3.3 防治的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 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 在模板内充满, 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预留孔洞, 应两侧同时下料, 侧面加开浇灌门, 严防漏振, 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 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 用压力水冲洗, 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 露筋

4.1 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产生的原因

灌注混凝土时, 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 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结构构件截面小, 钢筋过密, 石子卡在钢筋上, 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造成露筋;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产生离析, 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 使钢筋位移, 造成露筋;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 拆模时缺棱、掉角, 导致漏筋

4.3 防治的措施

浇灌混凝土, 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查, 钢筋密集时, 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 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 操作时, 避免踩踏钢筋, 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 防止过早拆模, 碰坏棱角。

表面漏筋, 刷洗净后, 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 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 洗刷干净后, 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 缝隙、夹层

5.1 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5.2 产生的原因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 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 未设串简、溜槽, 造成混凝土离析;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 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 防治的措施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 以利结合良好, 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缝隙夹层不深时, 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 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 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 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 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 缺棱掉角

6.1 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 不规则, 棱角有缺陷

6.2 产生的原因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 造成脱水, 强度低, 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 拆模时, 棱角被粘掉;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拆模时, 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 或保护不好, 棱角被碰掉;模板未涂刷隔离剂, 或涂刷不均。

6.3 防治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 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 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 防止撞击棱角, 运输时, 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 以免碰损。

缺棱掉角, 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 冲洗充分湿润后, 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 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 认真养护。

7 强度不够, 均质性差

7.1 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7.2 产生的原因

水泥过期或受潮, 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 空隙大, 含泥量大, 杂物多, 外加剂使用不当, 掺量不准确;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计量不准, 施工中随意加水, 使水灰比增大;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 搅拌时间不够, 拌合不匀;冬期施工, 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 养护管理不善, 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 在同条件养护时, 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7.3 防治措施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 新鲜无结块, 水泥期限达三个月的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保证计量准确, 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 保证搅拌时间及拌和均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 强度达到30%以上, 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 强度达到40%以上, 始可遭受冻结, 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 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8.浅谈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篇八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94-01

最近几年,人们对建筑项目质量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曾经发生多起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其对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予以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混凝土的质量通病,有针对性的予以改进,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以下简要针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混凝土质量通病--蜂窝

(一)引发蜂窝问题的原因。

蜂窝是混凝土项目施工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其表现情况为表面松散,有蜂窝状的空洞等。造成蜂窝问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混凝土的配合时间或配合比不当,在配合混凝土期间砂石、水泥原料等质量不精准,从而造成砂石多、泥浆少的情况,影响混凝土的粘着性,形成蜂窝;其二,混凝土的拌合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完全搅拌均匀,从而造成混凝土的和易性相对较弱,造成振捣不实的问题;其三,在配备混凝土期间,下料过高或者不正确,没有将砂石集中,从而引起泥沙分离情况;其四,在下料期间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分层,加之存在漏振、振捣不充分等情况,振捣时间过短,进而引发混凝土蜂窝问题;其五,施工期间选用的模板存在缝隙,没有将其封堵密实,从而引发砂浆流失问题;其六,混凝土中钢筋过多,选用的砂石粒径较大,混凝土的坍落度相对较低;其七,在房屋建筑的基础墙、柱等位置没有间歇,连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二)预防蜂窝问题的方法。

想要预防混凝土发生蜂窝情况,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设计与规划,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严密掌控,时常抽查,从而保证混凝土配合精准、计算正确、搅拌均匀、坍落度良好。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混凝土在进行下料操作时,如果大于200cm,则需要利用溜槽、串筒等工具进行辅助。在建筑混凝土期间,应分层下料,实施分层振捣,从而预防出现漏振、振捣不全面的情况。如果选用的混凝土模板存在缝隙,需要及时进行封堵,并且时刻对模板的支撑状态进行检查,预防发生漏浆问题。当浇筑基础墙、柱下部区域后,需要停止1小时左右,带混凝土完全沉实以后在进行上部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进而预防发生蜂窝问题。

当混凝土施工已经出现蜂窝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修复,将墙面清洗干净,选用1:2的水泥砂浆进行涂抹、压实。如果蜂窝孔径较大,则需要先清除蜂窝周边的颗粒,对墙面进行清洗,然后选用高一级的混凝土对蜂窝进行封堵。假如蜂窝的深入较深,清理十分困难,则需要事先预埋排气管、压降管等,然后对水泥砂浆进行处理。

二、混凝土质量通病--麻面

(一)引发麻面问题的原因。

当混凝土部分位置存在小凹凸、缺浆、麻点、表面粗糙情况时,则混凝土就出现了麻面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麻面情况并没有裸露内部的钢筋。造成混凝土麻面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建筑混凝土选用的模板表面不光滑,依据较多水泥砂浆、杂物等,并且在模板拆除过程中粘坏混凝土表面;或者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对模板进行润湿,或润湿不充分,进而使混凝土构件中水分被模板吸收,混凝土由于缺水而出现麻面;亦或是模板的拼接不密实,局部发生漏浆情况。再例如:在浇筑混凝土前需要在模板上刷涂一层隔离层,假如刷涂不均匀或者不充分,也会引发混凝土麻面问题。同样,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期间,如果振捣不充分,内部含有气泡,则会使混凝土表面出现麻点。

(二)预防麻面问题的方法。

要想防止混凝土出现麻面情况,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保证混凝土浇筑模板的洁净,不可以粘有水泥砂浆等杂质,同时在浇筑混凝土前,需要对模板进行充分、细致的润湿,如果模板存在缝隙,可以选用腻子、油毡纸等进行封堵。同时,在刷涂隔离层时,需要选用隔离时间较长的材料,并且确保刷涂均匀、无遗漏。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期间,需要保证振捣时间及振捣质量,从而保证气泡全部排除。

当混凝土发生麻面情况时,如果麻面出现的位置表面需要进行再次粉刷,则不需要对其进行治理,而假如麻面不需要进行粉刷,则需要对其进行治理,将麻面的混凝土进行充分润湿,选用原等级的混凝土进行麻面抹光、压平,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良好。

三、混凝土质量通病--孔洞

(一)引发孔洞问题的原因。

对于混凝土施工项目来讲,孔洞问题是影响其质量性能的重要问题,指的是在混凝土的构件内部存在尺寸较大的缝隙,周边缺少混凝土,造成内部钢筋部分或者全部裸露出来。引发混凝土孔洞问题的因素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在混凝土预留埋件、孔洞位置或者钢筋较为密集的区域,混凝土的下料停滞,没有经过振捣就实施上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二,混凝土出现离析问题,砂石成堆、泥沙分离,发生严重跑浆情况,并且也没有实施振捣操作;第三,一次混凝土下料的数量过多,较厚,高度过高,同时振捣设备没有充分振捣,进而产生较为松散的孔洞;第四,在浇筑混凝土期间,木块、泥土、工具等掉入其中,造成混凝土卡住的情况。

(二)預防孔洞问题的方法。

要提高混凝土施工项目的质量,就需要对孔洞的预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理:其一,在构件较为复杂的区域或者钢筋较密集位置,需要选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并且细致进行振捣,在预留的孔洞位置,需要采用两侧下料的方法进行施工。如果在浇筑混凝土期间有模具、粘土等掉入期间,需要尽快进行清理,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当混凝土出现孔洞问题以后,需要将孔洞四周的松散混凝土进行清除,然后使用压力水进行冲洗,待完全润湿后使用高等级混凝土进行浇灌,振实。

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工作人员应认真对混凝土的质量通病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并探讨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而保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杜玉彪,邓程来,卢武成.浅谈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施工技术——以北海富丽华大酒店(白金五星级)工程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2(11).

[2]尚静媛,陈倩,文超.混凝土结构实体强度检测方法实验对比分析[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2(04).

9.质量通病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九

a.墙、柱根部漏浆导致烂根

通病分析:模板支设和砼振捣施工不规范,水泥浆从模内漏出,墙、柱等部位的根部出现砼不密实的现象。

防治措施:控制楼板结构面的收面质量,特别是墙、柱根部20cm内的结构面。距墙外边线2cm处固定木条,作为墙、柱模板插入的预留槽缝。

b.锯末、杂物未清理形成夹渣现象

通病分析:支模、绑扎钢筋过程中,未能做到文明施工,作业面垃圾无固定的丢弃点;浇筑砼前,未将锯末、杂物等清理到位。

防治措施:①采用集中配模等措施,减少作业面锯末的产生;②在作业面设置垃圾集中存放点(比如专用的吊笼);③砼浇筑前,采用大功率吸尘器或气泵(效果更佳)清理垃圾、杂物。

c.顶托失稳影响楼板的局部水平极差

通病分析:传统顶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心受力状态,从而影响支撑的稳定性,影响砼楼板的极差。

防治措施:在普通顶托顶板的基础上设置两个U状的凹槽,从而使顶托上的钢管有效固定,防止偏心受力,增强架体的稳定性。

d.模板周转多次后边角受损影响模板拼缝

通病分析:模板锯开后,易受水泡发;同时多次使用后,将对模板边角产生一定的破损。

防治措施:模板锯开后,集中进行油漆封边,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模板不被水泡发,提高模板周转次数,节约成本。同时,结合集中下料、配送的工艺流程,提高了模板的精度,从而提升拼缝质量。

e.梁墙节点处错台

通病分析:传统施工,梁墙节点处剪力墙竖向背楞木方伸至板底,梁侧水平木方在梁墙节点处截断,造成梁墙拼缝处不能有效的加固,易形成错台。

防治措施:剪力墙边的竖向背楞木方向梁的一侧外露15mm,使木方同时支撑剪力墙侧模及梁侧模。

f.梁侧胀模

通病分析:传统梁侧模采用步步紧加固,由于步步紧的加固能力有限,对于腹板高度大于400的梁,未能形成有效加固,易发生胀模。防治措施:采用方木制作定型化卡具,通过调节螺母使卡具夹紧梁侧模,形成有效加固。二次结构阶段,也可将定型化卡具用于加固导墙侧模和现浇过梁、窗台的侧模。

g.外墙竖向结构接茬处成型差

通病分析:外墙、电梯井等竖向墙体接茬处加固措施不到位、接缝不严,导致后浇筑砼突出先浇筑砼面或形成“穿裙子”现象。

防治措施:在下部砼浇筑前,距楼层面以下100处预埋螺杆,待上部支模前,先贴好双面胶,底部与外接螺杆连接,拧紧加固。

h.卫生间降板部位成型效果差

通病分析:传统卫生间楼板挂模施工采用木方支模,加固不牢,踩踏严重,拆模时间不控制,拆模后成品保护不到位。防治措施:①采用型钢制作工具式模具,每次使用前进行清理并刷脱模剂;②转角拼装处采用插销连接,焊定位卡控制水平标高及位置;③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拆模后采用钉木条等措施保护阳角。

i.楼板裂缝

通病分析:未做二次收面;养护不到位;过早的上料。

防治措施:砼初凝前用2m刮尺沿四周墙的墙根处向中间刮平,再用压光机压实。终凝前用木抹子搓平,再用铁抹子压实2-3遍,减少砼收缩量;同时覆盖无纺布或塑料薄膜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钢管等材料必须在砼浇筑完成24小时后,才可上吊,且需均匀堆放。

j.结构楼梯砼变形、扭曲、收面差

通病分析:主龙骨采用单方木进行加固;使用铁丝和步步紧进行楼梯加固。

防治措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先使用定型化工具化支模方式或钢楼梯进行楼梯支模;收面应及时到位,上层支模时注意对下层楼梯面的保护,拆模后铺设废旧模板对踏步进行保护。

k.墙、柱主筋偏位

通病分析:轴线位置偏移但未及时发现;未放、漏放定位筋;砼浇捣过程中钢筋偏移但未及时进行校正。

防治措施:加强放线时的轴线复核,实行工序交接制;采用定位箍筋;最上口钢筋保护层垫块要有效的设置。

l.露筋

通病分析: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小或漏放;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漏筋;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拆模时间过早。

防治措施: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正确掌握拆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砼振捣尽量避免撞击、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应及时修复;保护层处砼要振捣密实;绑扎钢筋和浇筑砼过程中,应铺设定型化作业通道。

m.斜屋面结构砼不密实造成渗漏水

通病分析:屋面坡度大,砼在振捣过程中易滑落、离析,使砼在斜坡面上无约束滑落、自然成型。砼密实性难以得到控制,留下屋面渗漏隐患。

防治措施:在浇筑前,所有阴、阳脊必须用钢筋定位。砼浇筑时,所有的梁、柱采用插入式振动机振捣密实,将斜板上流淌下来的砼铺平,待板砼的坍落度达到3cm-5cm时,用手提式平板振动机自下往上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后加1:3水泥砂浆随捣随抹,并扫毛,确保结构砼具有自防水能力。

n.墙柱垂直度偏差大

通病分析:墙板单侧支模时,墙模板固定不牢固,在砼浇筑时,未进行模板垂直度的复测检查。

防治措施:由于剪力墙自身刚度有限,在墙模垂直度偏差较大时,采用钢管进行顶撑或者采用钢丝绳进行拉拽,从而控制剪力墙垂直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对对拉螺杆的数量、间距进行全数检查,事中采用激光水平仪对模板垂直度进行复查,砼浇筑完毕后再次复查模板垂直度,发现偏差时及时整改。

o.砌体灰缝不饱满、不均匀

通病分析:砌筑前未排版,砌筑过程中未使用皮数杆,不用“三一”砌筑法使灰缝不均匀、不饱满。

防治措施:根据墙体尺寸及砌块规格进行排版,适当调配皮数,将灰缝作出标记,拉通线砌筑,做到灰缝基本一致。及时勾缝,并做到横平竖直,深浅一致。

p.砌体拉结筋位置偏差

通病分析:结构施工预埋时未按砌体皮数精确预埋或者后植筋时未按灰缝位置进行植筋,导致拉结筋没有处在砌体灰缝位置,砌筑时直接弯折进入灰缝,达不到拉结作用。

防治措施:采用预埋时,应精确测定楼层标高线,按确定的灰缝位置进行预埋;采用后植筋做法时,应先在砼墙柱上测定楼层标高线,画出皮数杆,按灰缝位置进行植筋。

q.窗台压顶部位过梁欠规范产生裂缝

通病分析:窗台压顶搁置长度不够或厚度达不到规范要求,窗角部位应力集中导致窗台下墙开裂或洞口变形。

10.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篇十

一、混凝土墙体裂缝防治:

1、配合比不良

混凝土拌合物松散,保水性差,易于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不到要求的强度。

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未经认真设计和试配,材料用量比例不当,水灰比大,砂浆少,石子多。

(2)使用原材料不符合施工配合比设计要求,袋装水泥重量不够或受潮结块,活性降低;骨料级配差,含杂质多;水被污染,或砂石含水率未扣除。

(3)材料未采用称量,用体积比代替重量比,用手推车量度,或虽用磅秤计量,计量工具未经校验,误差很大,材料用量不符合配合比要求。

(4)外加剂和掺料未严格称量,加料顺序错误,混凝土未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匀质性很差,性能达不到要求。

(5)质量管理不善,拌制时,随意增减混凝土组成材料用量,使混凝土配合比不准。

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认真设计和试配,使符合设计强度和性能要求,以及施工时和易性的要求,不得随意套用经验配合比。(2)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材料应经严格检验,水泥应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妥加保管,袋装水泥应抽查其重量,砂石粒径、级配、含泥量应符合要求;堆场应经清理,防止杂草、木屑、石灰、粘土等杂物混入。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材料均应按重量比称量,计量工具应经常维修、校核,每班应复验1~2次。(4)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验室通过试验提出,并严格按配合比配料,不得随意加水。外加剂应先试验,严格控制掺用量,并按规程使用。

(5)混凝土拌制应根据砂、石实际含水量情况调整加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符合要求。混凝土施工和易性和保水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调整,不得在已拌好的拌合物中随意添加材料。(6)混凝土运输应采用不易使混凝土离析、漏浆或水分散失的运输工具。

2、混凝土和易性差

拌合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或拌合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原因:(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22时,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合物松散;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10时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难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3)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与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中不易控制其均匀性。

(4)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不正确的计量方法,造成配合比执行不准,和易性差。(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没有拌合均匀。

(6)配合比的设计,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

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宜小于或等于1:2.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38%~45%。

2)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3)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00~180mm。4)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5)混凝土选用原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3)应合理选用水泥强度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混合材料(如粉煤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4)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水的计量,应作标准计量水桶,外加剂应用小台秤计量。

(5)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工作班应不少于2次。

(6)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或工作度,每一个工作班至少2次。

(7)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调整。

(8)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最短时间。

3、外加剂使用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分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或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或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前坍落度过小,不易浇筑。

原因:(1)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掺入量过多。(2)以干粉状掺入混凝土中的外加剂(如硫酸钠早强剂),细度不符合要求,含有大量未碾细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花”。

(3)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停放时间过长,造成坍落度、稠度损失过大。

措施:(1)施工前应详细了解外加剂的品种和特性,正确合理选用外加剂品种,其掺加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按有关标准鉴定合格,并经试验符合施工要求才可使用。

(3)运到现场的不同品种、用途的外加剂应分别存放,妥加保管,防止混淆或变质。

(4)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已经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细,过0.6mm筛孔后使用。

(5)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必须搅拌均匀,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6)尽量缩短掺外加剂混凝土的运输和停放时间,减小坍落度损失。

4、混凝土强度不足或强度不均匀,强度离差大

原因:混凝土拌制原材料质量未控制好,计量不严格,未认真执行配合比。

措施:控制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要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原材料的配料计量。

5、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稳定

原因:用水量掌握不准确,粗细骨料中含水率的变化未及时测定,未及时调整用水量。其次是用水计量不准确,水用量时多时少。

措施:混凝土搅拌时严格计量,及时测定粗细骨料中含水率的变化,调整用水量。

6、混凝土施工缝设置位置、形式及接缝处理不规范

原因:混凝土施工缝设置未事先根据规范或设计要求进行确定,随意留置;施工缝处理无专项处理方案或进行技术交底。

措施:混凝土浇筑前,首先根据规范或设计要求进行确定施工缝位置;施工缝处理做好专项处理方案或进行技术交底。

7、匀质性差,强度达不到要求,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强度等级,或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

原因:(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骨料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含泥量和杂质超过规定,有冻块混入;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袋装水泥欠重,计量器具失灵,施工中随意加水,没有扣除砂、石的含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增大。(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低温施工,未采取保温措施,拆模过早,混凝土早期受冻。(5)混凝土试块没有代表性,试模保管不善,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当,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受冻或受外力损伤。

(6)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完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过长,振捣过度,养护差,使混凝土强度受到损失。措施:(1)水泥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并应加强水泥保管工作,要求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的强度等级使用。(2)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及时测量砂、石含水率并扣除用水量。

(4)混凝土应按顺序加料、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5)冬期施工;应根据环境大气温度情况,保持一定的浇灌温度,认真做好混凝土结构的保温和测温工作,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在冬期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在遭受冻结前,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30%以上。

(6)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二.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防治 2.1基本措施

1、现浇板的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

2、混凝土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8%。

3、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kg,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15%。

4、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应大于180mm,其它住宅不应大于150mm。

5、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00mm的钢筋保护层垫块,在浇筑混凝土是保证钢筋不位移。

6、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

7、现浇板浇筑时,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

8、现浇板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9、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O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吊运、堆放重物时应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10、现浇板的板底宜采用免刷措施。

11、支撑模板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300mm,中间不宜大于800mm。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

12、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宽度为700~1000mm。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应在主体结构浇筑60d后进行,浇筑时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2.2现浇板龟裂甚至形成沿板厚贯通 原因:(1)混凝土配比砂率大,混凝土收缩变形大。

(2)混凝土浇筑后,未按要求及时养护,使混凝土失水干缩形成裂缝。

(3)混凝土板面堆载超载,或荷载不均匀,甚至使混凝土受冲击荷载。

措施:(1)混凝土配比要合理,防止出现砂率过大造成混凝土严重收缩变形。

(2)混凝土浇筑后,应按要求及时浇水或覆盖塑料布养护,防止混凝土失水干缩形成裂缝。

(3)混凝土板面荷载应根据设计荷载进行验算,不得随意在板面堆载,并要注意板面荷载要均匀,严禁出现冲击荷载。

2.3混凝土结构构件浇筑脱模后,表面酥松脱落 原因:(1)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泥水化的水分被吸去,造成混凝土脱水酥松、脱落。

(2)炎热刮风天浇筑混凝土,脱模后未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

(3)冬期低温浇筑的混凝土,浇筑温度低,未采取保温措施,造成混凝土表面受冻,酥松、脱落。

措施:(1)木模板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充分浇水湿透。

(2)炎热刮风天浇筑混凝土,脱模后应立即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避免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

(3)冬期低温浇筑的混凝土,应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入模温度,采取保温措施,避免混凝土表面受冻。

三、楼地面渗漏防治 3.1基本措施

1、上下水管等预留洞口座标位置应正确,洞口形状为上大下小。

2、管道安装前,楼板板厚范围内上下水管的光滑外壁应先做毛化处理,再均匀涂一层胶,然后用筛洗的中粗砂喷洒均匀。

3、现浇板预留洞口填塞前,应将洞口清洗干净、毛化处理、涂刷加胶水泥浆作粘结层。洞口填塞分二次浇筑,先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至楼板厚度的2/3处,待混凝土凝固后进行蓄水试验;无渗漏后,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水泥砂浆填塞。管道安装后,应在洞口处进行24h蓄水试验。

4、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防水层的泛水高度不得小于300mm。

5、地面找平层向地漏放坡1~1.5%,地漏口要比相邻地面低5mm。

6、有防水要求的地面施工完毕后,应进行24h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为20~30mm。

7、烟道根部向上300mm的范围内宜采用聚合物防水砂浆粉刷,或采用柔性防水层。

8、卫生间墙面防水砂浆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刮糙。3.2带坡度地面倒泛水

(1)现象:地漏处地面偏高,地面倒泛水,积水。(2)原因分析:

1)阳台(外走廊)、浴厕间的地面一般应比室内低20~50mm,但有时因图纸设计成一样平,施工时又疏忽,造成地面积水外流。2)施工前,地面标高抄平弹线不准确,施工中未按规定的泛水坡度冲筋、刮平。

3)浴厕间地漏安装过高,以致形成地漏四周积水。

4)土建施工与管道安装施工不协调,或中途变更管线走向,使土建施工时预留的地漏位置不合安装要求,管道安装时另行凿洞,造成泛水方向不对。

(3)预防措施:

1)阳台、浴厕间的地面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比室内地面低20~50mm。

2)施工中首先应保证楼地面标高准确,抹地面前以地漏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冲筋,找好坡度,用刮尺刮平。抹面时注意不留洼坑。3)水暖工安装地漏时,应注意标高准确,不要超高,完成后的地漏低于楼地面面层5mm。

4)加强土建施工和管道安装施工的配合,控制施工中途变更,认真进行施工交底,做到一次留置正确。

3.3浴厕间地面渗漏滴水

(1)现象:浴厕间地面常有积水,顶棚表面经常潮湿,沿管道边缘或管道接头处渗漏滴水。(2)原因分析:

1)土建施工对浴厕间楼地面混凝土浇筑质量不够重视。2)管道预留孔位置不正确,剔凿造成孔洞过大。3)浇补穿越楼板管道四周空洞混凝土时,清洗不干净,浇捣不密实,浇捣后养护不好,致使混凝土质量低劣或有干缩裂缝,防水做法不符合要求。

4)楼面坡度设置不妥,防水层施工不认真。

5)安装坐便器、浴盆等的排水口预留标高不准,方向歪斜,上下接口不严。

6)管道内掉入异物,管道支(托)架固定不牢。7)地漏设置粗糙等。(3)预防措施:

1)重视浴厕间楼地面混凝土浇筑质量,施工时该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振捣密实,认真养护。

2)楼面上预留的管道孔洞上下位置应一致,防止出现较大误差,避免剔凿。

3)管道安装好后,宜用细石混凝土认真补浇穿越楼板管道四周洞口。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楼面结构的混凝土提高一级,并认真做好养护。按要求做好防水施工。

4)认真做好防水层施工,施工结束后应作蓄水试验(蓄水20~30mm,24h不渗漏为合格),合格后方可铺设地面面层。铺设地面前应检查找坡方向和坡度是否正确,保证地面排水通畅。

5)坐便器在楼板上的排水预留口应高出地面(建筑标高)10mm,切不可歪斜或低于楼地面。浴盆在楼板上的排水预留口应高出地面(建筑标高)10mm,浴盆的排水铜管插入排水管内不应少于50mm。6)管道安装过程中凡敞口的管口,应用临时堵盖随手封严,防止杂物掉入管膛内。排水管道应用吊筋或支(托)架固定牢固,排水横管的坡度应符合要求,使排水畅通。管道安装后应及时进行注水试压(用于上水管)和注水试验(用于下水管)。

7)地漏安装标高应正确,地漏接口安装好地漏防水托盘后,仍应低于地面20mm,以保证满足地面排水坡度。8)地面防水、管根处理按规范要求施工。

四、外墙渗漏防治 外墙粉刷

1、外墙粉刷应使用含泥量低于2%、细度模量不小于2.5的中粗砂。严禁使用石粉、混合粉。

2、外墙涂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测。

3、抹灰工程不得使用过期水泥,其凝结时间和安定性须合格。

4、外墙洞眼应按规范留置,采用半砖、防水砂浆二次堵砌,表面采用1:3防水砂浆粉严,小圆孔宜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二次填塞密实。孔洞填塞应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办理专项隐蔽验收手续。

5、外墙粉刷基层应采用人工凿毛或界面剂抹砂浆进行毛化处理,并应进行喷水养护。基层平整度偏差超标时,应进行局部凿除(凿除时不得露出钢筋),再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6、粉刷前应清除墙面污物,并提前1d浇水湿润。

7、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的处理应符合墙体防裂措施的要求。

8、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严禁一遍成活,施工时每层厚度宜控制在6~10mm。外墙粉刷各层接缝位置应错开,并设置在混凝土梁、柱中部。

9、外粉刷必须设置分格缝。

10、外墙涂料找平腻子的厚度不应大于1mm。

11、外墙面砖嵌缝必须采用勾缝条抽压出浆至密实。

12、窗台、窗眉、阳台、雨蓬、腰线和挑檐等处粉刷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9%。滴水线粉刷应密实、顶直,不得出现爬水和排水不畅的现象。

五、门窗渗漏防治 5.1基本措施

1、门窗安装前应进行三项性能的见证取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验。

2、门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然后实施外框固定。固定后的外框与墙体应根据饰面材料确定间隙。

3、门窗安装应采用镀锌铁片连接固定,镀锌铁片厚度不小于1.5mm,固定点间距:转角处1800mm,框边处不大于500mm。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

4、门窗洞口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发泡剂,发泡剂应连续施打、一次成型、充填饱满,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应在结膜前塞入缝隙内,防止发泡剂外膜破损。

5、门窗框外侧应留5mm宽的打胶槽口;外墙面层为粉刷层时,宜贴塑料条做槽口。

6、打胶面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密封胶,且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严禁在涂料面层上打密封胶。

六、屋面渗漏防治

6.1基本措施

1、屋面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确认后方可组织施工。

2、卷材防水层收头宜在女儿墙凹槽内固定,收头处应用防腐木条加盖金属条固定,钉距不得大于450mm,并用密封材料将上下口封严。

3、在屋面各道防水层或隔气层施工时,伸出屋面管道、井(烟)道及高出屋面的结构处均应用柔性防水材料做泛水,其高度不小于250mm(管道泛水不小于300mm);最后一道泛水材料应采用卷材,并用管箍或压条将卷材上口压紧,再用密封材料封口。

4、刚性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施工除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钢筋网片应采用焊接型网片。

(2)混凝土浇捣时,宜先铺三分之二厚度混凝土并摊平,再放置钢筋网片,后铺三分之一的混凝土,振捣并碾压密实,收水后分二次压光。

(3)分格缝应上下贯通,缝内不得有水泥砂浆粘结。在分格缝和周边缝隙干净干燥后,用与密封材料相匹配的基层处理剂粉刷,待其表面干燥后立即嵌填防水油膏,密封材料底层应填背衬泡沫棒,分格缝上粘贴不小于200mm宽的卷材保护层。(4)保水养护不小于14d。

5、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蓄水或淋水试验。6.2具体防治措施(1)基层检查:防水层作业前必须对基层(找平层)进行全面检查。找平层强度、顺水坡度、表面压实抹光程度必须符合要求,找平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及转角处都应做成圆弧;基面干燥;分格缝已按本工艺规程设置,排汽屋面已按要求设置排汽孔并将排汽管安装牢固,保持畅通,具备排汽功能。如果找平层不合格,达不到要求,必须重新处理至合格。施工前打扫干净清除杂物。

(2)屋面细部处理:水落口、天沟、檐沟、檐口及立面卷材收头等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落口应牢固地固定在承重结构上。当采和金属制品时,所有零件均应做防锈处理。

2)天沟、檐沟铺贴卷材应从沟底开始,当沟底过宽、卷材需纵向搭接时,搭接缝应用密封材料封口。

3)至混凝土檐口或立面的卷材收头应裁齐后压入凹槽,并用压条或带热片钉子固定,最大钉距不应大于900mm,凹槽内用密封材料嵌填封严。

(4)卷材铺粘:

1)在基面上弹出基准线,基准线距离为:卷材宽度减去搭接宽度;

2)按屋面坡度确定卷材铺粘方向,由低处向高铺贴;或长边顺水接茬,短边按风向,并按“先远后近”、“先平后立”的原则铺粘;平立面处交叉搭接,接缝留在底平面。搭接宽度应符合要求。

第十三章竣工的交付、使用、售后、回访工作

我们除在施工中重视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实行过程精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严格奖罚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外,并且对工程施工完成以后的保修服务同样给以高度重视。我单位将严格履行工程投标书和与业主签订的工程合同中的工程保修承诺,在工程竣工前与业主签订《工程保修合同》。在工程竣工后有完善的信息反馈网络,精干的专业维修班组,业主完全可以享受星级跟踪服务,免除后顾之虑。

1.工程交付

为保证工程及时投入使用,我单位一贯把工程交付这项工作作为施工末期的重点工作,除留下必要的维修人员和材料外,撤出多余人员、材料、设备,及时恢复施工占用的场地,清除所有的建筑垃圾,使整个现场到达竣工验收的条件。在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的同时,完成工程资料、档案的报送、移交工作。

2.工程服务及保修

从工程交付之日起,我单位的工程保修工作随即展开,在保修期间,我单位将依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保修合同》,本着对业主负责的精神,以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优质、迅速的服务,维护业主的利益。在工程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留置保修小组,为建筑尽快地投入使用服务。建筑正常使用后,我单位将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业主进行回访,征求业主的意见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我企业的工程维修部主要负责人及通讯联络方式书面通知业主,如有质量问题,以便联系。

2.1、保修期限与承诺

本工程保修起始日期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在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条件下,本工程承诺保修期限如下:地基基础及主体结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卫生间防水、外墙及地下室防渗:五年;采暖系统:两个采暖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及装饰部分:两年。工程过保修期后,我单位仍有回访保修人员定期进行回访,为业主提供维修服务。

2.2、定期回访制度

自本工程交付之日起每三个月对本工程进行回访(雨季后或采暖期后增加回访次数)。在回访中,业主提出的任何质量问题和意见,我单位都将虚心听取,认真对待,同甘共苦时做好回访记录。凡属施工方责任的质量缺陷,认真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组织保修实施。

2.3、保修责任

我单位为工程合同范围内的施工质量保修负全部责任。若非施工方原因造成的质量缺陷,保修小组可受业主委托后给以维修。

本工程在保修期内若发生质量问题时,由业主或使用单位填写《建筑工程质量修理通知书》,通知我单位维修服务部门(或先电话通知,书面通知后补)。我单位自接到《建筑工程质量修理通知书》或电话通知后,立即组织返修,所发生的费用全部由我单位承担。业主提出的维修要求若与合同规定有出入时,由我单位合约部门负责解释处理,并做到让业主满意。

2.4、工程交付时,与业主签订工程保修合同,并建立工程保修业务档案。成立工程保修小组,工程保修小组由工作认真、经验丰富、技术好、能力强的原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组成。工程竣工后和业主签订《工程保修合同》,并建立《工程回访服务卡》。工程保修小组在接到业主的维修要求后,立即到达故障现场,积极与业主商定解决、处理办法,对于一般的质量问题,保修工作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对于较大的质量问题,首先解决满足使用功能的问题,保修工作将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未按《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维修,造成维修延误或者维修质量问题,由我单位负责。维修实施时认真作好成品及环境卫生保护。

5、保修记录

11.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市政道路;病害;防治

由于城市道路工程面广量大,直接影响到交通的便利,行车的舒适与安全,因此应引起城市建设各参建方的高度重视与防范。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受设计、施工、建材、环境以及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选料与施工。因此,市政道路质量通病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方位、全过程覆盖”的方针,使质量管理始终处于计划、施工、检查、处理循环的中心地位。

1市政道路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

1.1车辙病害

随着车流量不断增多,由于车辆的荷载次数过于频繁,另外,车辆超载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些都是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病害的原因。除此之外,因为沥青是一种对于温度的变化异常敏感的材料,所以在车辆的不断碾压下,导致路面产生很大的变形,也就更容易产生车辙。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病害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行车荷载的影响。由于车辆荷载次数过于频繁,就容易形成车槽;第二,基层施工质量较差。由于基层施工质量太差,导致基层整体的强度减弱,当荷载作用超出了路面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就很容易形成车辙和推移。第三,沥青面层的高温稳定性差。当车轮反复碾压路面的时,由于沥青路表面高温稳定性较差,会造成流动变形,也就是导致车辙和推移的产生。

1.2裂缝病害

沥青路面在建设以后,在不同时期会因为不同的原因产生裂缝,对于沥青中的裂缝而言,在初期产生的裂缝基本上对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的,但是如果在初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随着降雨的发生,以及大货车的载荷的影响,会导致沥青路面的承受强度会严重的下降。沥青路面主要从裂缝的形式上表现为横向,纵向以及网状裂缝。因此沥青路面裂缝原因非常多,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由于路面上大货车的载荷力比较大,当沥青路面能够承担的强度小于实际沥青路面材料拉伸力的强度时候,由于持续的作用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称为荷载性裂缝。其次沥青这种材料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由于温度的变化过大,会对沥青鲁路面造成非常大的干扰,由于温度的变化造成的变化,我们经常成为非在和裂缝。当然除了由于载荷和温度造成的裂缝以外,最后由于桥涵两端发展产生的裂缝也是经常会出现的,这主要是由于地基的沉降或者是填土的沉降造成的,这样的裂缝我们经常称为沉降裂缝。综上所述,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在这么多的原因中,由于载荷和温度变化造成的裂缝是最为常见的。

1.3沟槽回填路面下沉

市政道路埋设有各种管线,施工开挖的沟槽宽度一般都小于 2 米,普通压路机无法作业且在回填过程中很难分层夯实,加上使用人工及小型机械难于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造成沟槽处路面慢慢下沉,起伏不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均采用米砂作沟槽底层回填料,实践证明米砂不成型,起不到稳固管道作用,日后管道周边土质流失后米砂塌陷、管道移位、漏水、漏气在所难免。另外常常由于管道接口密封不好,米砂从缝隙中随水流失,造成路面大面积沉陷,曾发生过的市政道路路面大面积塌陷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4路基纵向裂缝

路基纵向开裂是指路基修筑完成后,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方向产生的裂缝,甚至形成错台的现象。纵向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病害,而导致公路路基出现纵向裂缝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对公路路基施工时,通常都会遇到半填半挖的路段,而如果的填挖相邻的位置处没有严格的遵照台阶的方式进行分层的填筑和压实,那么就容易导致纵向裂缝的产生。(2)在路基刚开始施工时,如果填筑的宽度不符合要求,并且在填筑碾压时也没有按照规范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那么在公路竣工验收的阶段,镶边就会逐渐下沉,出现纵向裂缝。(3)在施工的过程中,在清理软土地和植被时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并没有将全部的淤泥清除干净,还盲目的进行填土的作业,就会出现纵向裂缝。

2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2.1沥青路面车辙病害防治措施

道路车辙是沥青路面在车辆荷载、温度等因素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病害之一。对于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病害时,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防治:第一,对于车辙深度不超过 8mm,并且连续长度小于 30m、行车时有小摆动情况时,可以采取烘烤路面、耙松、之后适当地添加新料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二,当沥青路基层或者土基不稳定的时候,要先采取补强处理、然后再进行修复的措施;第三,当沥青路面的辙槽深度超过 8mm 时,并且沥青面层严重磨损、横向推移时,要先清除不稳定层,之后用铣刨机拉毛,最后对路面进行重铺;第四,针对由施工质量较差而产生的车辙,要先处理好软弱基层,然后再重新摊铺面层。

2.2沥青路面裂缝病害防治措施

在处理沥青路裂缝病害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当缝宽小于3mm时,可以不作任何处理,当缝宽大于3mm小于5mm时,先将缝隙打扫干净,随后用压缩空气将尘土吹干净,最后采用热沥青进行灌缝封堵;第二,当裂缝宽度大于5mm,并且出现啃边、错台等情况时,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然后填实裂缝,并沿着裂缝铺设玻璃格栅,先摊铺中面层,之后在中面层上面在每隔5m的地方设置宽为1.2m的玻璃格栅,然后再摊铺上面层;第三,针对没有稳定的裂缝时,首先要按第一条方法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裂缝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措施防止裂缝继续发展,例如排水、边坡加固等。

3.2沟槽回填路面下沉的防治措施

首先,对于小于2米的沟槽回填料应采用粉煤灰快速增强固化剂,效果较好,由于这种材料流动性大,密实度高,操作方便,其施工方法与普通砼类似,且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耐水性能、抗冻性能,其可塑性、再生性及适应性更是其他材料难于比拟的,同时这种材料早期强度高,3 天、7天的无测限抗压强度检测高于同龄期二灰碎石,便于快速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并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其次,加强道路结构层的施工管理,保证沥青砼层的碾压温度和密实度与周围路面的平整度衔接,确保沟槽整体质量。

3.3路基纵向裂缝的防治措施

首先,良好的路基工程材料是公路路基施工的前提,在公路路基工程施工前必须对路基施工材料进行检测,确保路基工程材料符合施工要求,并清除原路面地基 30cm 左右的覆盖层。在进行路基填筑施工前,还需对路基沿线自然土的相关物理力学特性进行试验分析,确保原地基的承载能力满足上层结构和交通荷载的作用。此外,对于道路基底的处理,为保持道路基底的稳固性,需要按照道路区域的自然成分与土壤特性对其稳定性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承载要求的土壤进行清理。再者,在路基填方过程中优化工艺控制的要点主要体现在进行分层填筑及分段施工阶段。在分段施工时,为了保持路面的平坦,在路段交界处需要对其进行填充,保持路基稳定性及道路表面的平整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技术与施工人员应加强有关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解决方法的研究,总结道路质量缺陷发生规律及关键部位技术处理措施,以逐步改善道路工程整体质量。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精心科学地组织施工,优质的混合料,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合理的施工工艺,才能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

参考文献:

[1]刘成凯.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防治[J].科技视界,2013(16).

12.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篇十二

1.1 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 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 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 未拌和均匀, 和易性差, 振捣不密实;

(3)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 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 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 振捣不实, 或漏振, 或振捣时间不够;

(5) 模板缝隙未堵严, 水泥浆流失;

(6) 钢筋较密, 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 基础、柱、墙根部未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 防治的措施。

(1)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经常检查, 做到计量准确, 混凝土拌和均匀, 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 分层振捣, 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 浇灌中, 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 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避免出现“烂脖子”。

(2) 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 刷洗净后, 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较深蜂窝, 如清除困难, 可埋压浆管、排气管, 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 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2.1 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 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 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 摸板拼缝不严, 局部漏浆;

(4) 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 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 混凝土振捣不实, 气泡未排出, 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 防治的措施

(1)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 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浇灌混凝土前, 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 模板缝隙, 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 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 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至排除气泡为止;

(2) 表面作粉刷的, 可不处理, 表面无粉刷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 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3.1 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 产生的原因

(1)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 混凝土下料被搁住, 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 混凝土离析, 砂浆分离, 石子成堆, 严重跑浆, 又未进行振捣。

(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过厚, 下料过高, 振捣器振动不到, 形成松散孔洞;

(4) 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 混凝土被卡住。

3.3 防治的措施

(1)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 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 在模板内充满, 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预留孔洞, 应两侧同时下料, 侧面加开浇灌门, 严防漏振, 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 应及时清除干净;

(2)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 用压力水冲洗, 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

4.1 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产生的原因

(1) 灌筑混凝土时, 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 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 结构构件截面小, 钢筋过密, 石子卡在钢筋上, 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产生离析, 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 使钢筋位移, 造成露筋;

(5)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 拆模时缺棱、掉角, 导致漏筋。

4.3 防治的措施

(1) 浇灌混凝土, 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验查, 钢筋密集时, 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 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 操作时, 避免踩踏钢筋, 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 防止过早拆模, 碰坏棱角。

(2) 表面漏筋, 刷洗净后, 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 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 洗刷干净后, 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

5.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

5.2 产生的原因

(1)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 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 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 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 未设串筒、溜槽, 造成混凝土离析;

(4)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 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 防治措施

(1)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 以利接合良好, 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 缝隙夹层不深时, 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 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 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 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 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

6.1 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 不规则, 棱角有缺陷

6.2 产生的原因

(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 造成脱水, 强度低, 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 拆模时, 棱角被粘掉;

(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 拆模时, 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 或保护不好, 棱角被碰掉;

(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 或涂刷不均。

6.3 防治措施

(1)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 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 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 防止撞击棱角, 运输时, 将成品棱角用草袋等保护好, 以免碰损。

(2) 缺棱掉角, 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 冲洗充分湿润后, 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 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 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7.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 或板厚薄不一, 表面不平。

7.2 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浇筑后, 表面仅用铁锹拍子, 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 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 或支承面不足, 或支撑松动、泡水, 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 上人操作或运料, 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7.3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 灌筑混凝土后, 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 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应支在坚实地基上, 有足够的支撑面积, 开防止浸水, 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 加强检查, 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 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 均质性差

8.1 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8.2 产生的原因

(1) 水泥过期或受潮, 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 空隙大, 含泥量大, 杂物多, 外加剂使用不当, 掺量不准确;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计量不准, 施工中随意加水, 使水灰比增大;

(3) 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 搅拌时间不够, 拌合不匀;

(4) 冬期施工, 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5) 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 养护管理不善, 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 在同条件养护时, 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8.3 防治措施

(1)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 新鲜无结块, 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保证计量准确, 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 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冬季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 强度达到30%以上, 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 强度达到40%以上, 始可遭受冻结, 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 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上一篇:优秀幼儿园食堂自查报告下一篇:《一面》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