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一个人

2024-11-12

一座城市。一个人(共14篇)(共14篇)

1.一座城市。一个人 篇一

一座山 一个人

大山承载了沉重的希望,她背上就肩负了殷实的责任,随之存在的还有血液里流淌的无尽的爱。

在那个进城务工成为热潮翻滚之势的年代。家乡越来越多的人收拾好行囊带着妻子,撇下老幼向城市进军。所以当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那个年代的产物,或者说时代特色时,有很多人感叹老不养,幼不亲,却很少有人了解到在这种背景下还有一类人---留守老师。留守老师,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有称呼。她就是南阳市西峡县最高海拔山区--西庄河小学唯一的一位教师!她不是抛下城市荣华的支教教师,也不是下乡知青,她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或许人们很难明白大山所赋予大山人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或者品质。而在她身上,我感受到最多的的就是大山的一切:宽宏,博爱,无私。

这个村庄里的路老人们说,她从小就是学习拔尖,惹人喜欢的姑娘。说她不该是会在山里待着的闺女。我常常想,拥有这样赞誉的女性,为什么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呢?在对村子里的人采访过后,我了解到了这位平凡的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艰苦的环境下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

她一直成绩优异,本想考上当时的内乡师范,端上”铁饭碗”。谁知她的恩师,(当时西庄河小学的校长)因为学校留守学生数量多,年级层次多,但老师极度紧缺,就来请求她放弃学业,做一名代课教师。也许师恩难负,也许大山里的孩子更懂得知识对于山里娃的重要性。她纠结许久,终是同意啦。谁曾想,这一代,就是十年光阴。

十年里,她放弃了原本可以得到的城里职位,十年里,她待在大山里日夜守候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十年后,恩师调走,校点合并,于是位于西峡县最高海拔的西庄河小学只剩下一位老师,就是她---姚青月。没有人想得到当年的一次选择就是独留大山30年.这30年里,她早把学校当了家。事实上,为了全心照顾学生,她与她的爱人就把家安在了学校。她的丈夫也因此放弃了城镇工厂的优厚待遇,成了学校的修理工,清洁工,运输工。据振海(她的爱人)回忆说那时候的他不是没有怨言的,因为同村和他一样年纪的男子,现在基本都已在城里安家。只有他们还是留在山里。只是因为习惯了身边人对事业的忠诚,也被感染到那份无私的爱。

采访过程中,她的女儿告诉了我们他印象里最深刻的事:“记得我5岁那年的冬天,天还没有亮,就听见母亲起床的声音,起腰问:妈,你去哪。突然一阵刺骨的冷让我急忙缩回被窝,迷迷糊糊听父亲说路上慢点。早上醒来,地上的雪已经越过我的膝盖。一直等到夜里

十二点左右,母亲回来了,浑身是雪,不停的抖,眼睛里还有泪珠,父亲急忙倒热水,帮她换衣服说本来要去接她的,却不放心我。

数日之后,一群人来到这个由泥巴垒成的学校,只见他们不断地测量写画,时不时眉头紧皱,还说了什么很难修,不好弄之类的话,但母亲对他们甚是热情,不停地端茶倒水.再后来,西庄河村出现了第一座两层楼---西庄河小学。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为了集资盖这个学校,母亲先后去找领导,相关负责人数次协商,而冻成雪人的那次,正是母亲去找领导协商的日子。那次,柔弱的母亲,竟独自一人凌晨冒着暴风雪在夜里,来回徒步走了80多里的山路„„现在母亲患有严重冻伤,一到冬天就浑身疼痛便是那时候落下的旧疾。”

2011年的冬天,姚青月班里的学生很多得了感冒,为了给孩子们驱寒防流感,她亲自爬山给孩子们找草药,一次在拿草药的过程中,不慎摔倒,左腿脚踝处粉碎性骨折。现在村里的人说起这件事,眼眶里还是溢着晶莹的泪珠,:“人们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是她动完手术的第二天,不顾医生的反对,就逼着振海把她带回家,振海说她放不下她的学生,那时候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每天早晨,振海把她背到教室里的破沙发上,她就左手输着液,右手给学生写字,算题。白天上完课,夜里爱人再把她背回去。她的学生说:”那个月姚妈妈的手从来没有热过,她一坐就是一天,陈老师(对于经常为他们打扫卫生修理桌椅的振海,学生们都叫他陈老师)背了一个月。姚青月的家人说:直到寒假的时候,她的整个左腿都已经肿大,整个过年,都是在病床和输水中度过,而她最大的安慰就是她的学生又给她带来了乡镇第一名的成绩!姚青月的母亲对我们说,我那闺女就是个死心眼,认准的事就要死磕(坚持)下去,她认准这些娃们的父母把娃留在这是信任她,她就宁肯自己委屈也要把娃们的成绩提上去。姚青月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就读于信阳师范学院。据大女儿回忆说:那个时候我8岁,不会穿衣服,不会叠被子,却因为校点合并,被迫到离家30多里的镇上做了一个寄宿生,寒冬腊月里终于熬到星期天回家,母亲总是含着泪给我考棉裤,记忆里最深的就是那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的尿骚味„忘记我在母亲面前跪过多少次求她去镇上照顾我,只知道她从来没离开她的学生”。

而现在同样八九岁的孩子,却留在这里,姚青月说孩子们太小离家远没人照顾太可怜。为了让这些孩子留下来,她做了很多努力,求了领导很多次,最后的结果就是她依然一个人,7个孩子,四个年级„ 她知道不能让领导为难,所以她的两个孩子先后从8岁起就成了住校生,她怕她的学生离家远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她愿意一个人留在这里守候。她的儿子不是正常聪明的孩子,她教过很多拿乡镇第一,县级第一的学生,拿过很多乡镇特等奖的荣誉,可唯独顾及不到她那个整天倒数第一的儿子。她的孩子们说以前一直觉得她不是个称职的妈妈。现在懂得了,她不是不爱我们,只是她的孩子从来就不是只有我们两个„

姚青月村子里的人说,青月摔到腿那个年下,村子里的人一下子就多了,那些好几年没回来的一到村子里就去看他老师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都是这些没进过厨房的人给姚青月做的。我们也因此联系上了姚青月的学生,现在在汕头就职的飞行员张某。他告诉我们,在看老师之前他已经3年没回来了。他还说那天晚上大家都聊了很多,回忆很多事,老师心情也很好。另一个女生李某联系上以后告诉我们:当年她不小心掉到厕所,姚青月不顾一切的就下去把她救出来,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只有姚老师不嫌恶臭的给她洗刷,还给她换上自己的新衣服。如今李某已经是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职员,这次是特意请假回来的。而她另一个在读博士后的女学生却告诉我们:“那天,大家多年未见,一起做饭,熬年,带着给老师的礼物。都挺温馨的,但老师好像有什么心事”。最后,还是姚青月的女儿为我们揭开了答案。:“母亲说这些孩子走出去了,有能力了,我打心眼里高兴,只是要是这些礼品都变成玩具就好了,山里不比城里,山里娃可怜,连个像样的玩具都没玩过„”姚青月一直责怪自己没能给她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她常说,我苦点累点没关系,不能苦了孩子们.村子里很多人说过她傻,也有她在外面的同学说她孬,说她为了别人的孩子硬是在这个人烟越来越少村庄里--这个没有老师可以待到一个月的小学里待了30多年„

但姚青月说她是幸福的,每次她生病,都会在桌子上看到她学生给她买的药,一袋感冒灵,一包板蓝根冲剂,都是学生对她的,她说她很快乐,因为那些出门的家长在城里专心打拼后,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更好的条件。她也说,每次听到他的学生叫她姚妈妈的时候,她就觉得她不是在坚持什么,什么困难啊,苦环境啊,都不重要了。她反而是在享受这些馈赠。最后她的女儿说:“岁月如斯,当我升入大学,竞选班干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当我总想尽自己全力为我的班级,我的同学奉献所有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母亲的选择,不单单是责任的驱使,更是对他人付出自己真心的喜悦,只不过,母亲更是将爱人当做习惯.习惯了大山的空气,习惯了为人付出,也习惯了燃烧自己只为照亮他人„”

一座山,一个学校,一个人,七个学生,四个年级。我不知道姚青月还要守多久。只是我们都相信在这座大山里蕴藏的有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伊人冠盖满京华,勿忘斯人独憔悴.在离开西庄河小学的路上,我们看着两边的大山,都在思考,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在这个强调正能量的社会,在这个经不起艰苦的社会,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是归于本心的宁静,还是像姚青月这样的人的担当和爱。更值得大家深思的是是什么让一个乡村教师30余年如一日的独自一人坚守在大山深处,是责任,是爱,还是因为她明白社会上最大的美德就是予人玫瑰„„(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2.一座城市。一个人 篇二

从本质上说, 由商品交换集中地演化而来的城市, 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公共场所, 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体。建设这样一个公共体的过程既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城市的确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但必须认识到, 这种美好的前提是充分尊重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 因为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建设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远不是靠“拍脑袋、拍胸脯、拍大腿”就能做好的。如果片面强调扩大城市规模的经济效益, 忽略城市膨胀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只讲究城市表面的光鲜富丽而忽视内在的建设, 必将付出巨大的民生成本。

一座城市, 就是城市人共同雕琢的一件艺术品, 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无论是古典时期的雅典、罗马、佛罗伦萨, 还是极具现代气息的巴黎、东京、纽约, 都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征服世界。不可否认的是, 城市化发展到今天,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意识到了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今, 我们能经常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形象广告, 不少城市的品牌营销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但是, 正如艺术品质量有高低之分, 城市建设的艺术也千差万别, 有些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或许, 当“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 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很显然, 一个徒有光鲜外表而生活不便的城市, 一个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城市, 一个权力随时有可能强行剥夺和限制市民的城市, 显然只会让生活变得更糟糕。让城市建设得“美好”不是最终目的, 让市民生活得更美好才是终极目标。

城市生活的欢乐要素

独一无二:关于“理想城市”的想象是件仁者见仁的事情。比如柯布西耶, 他的“理想城市”太牛了, 他要消灭人行街道、临街商业, 他要让整个城市漂浮起来, 上面竖着摩天大楼……任何模式都是某种“谋杀”, 谋杀单座城市的生命力。一座城市为什么要跟另一座城市一样?这关乎城市市民的尊严问题、个性的尊严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 《新周刊》为中国的城市做出了贡献。

交叉混杂:城市生活有很多需求, 交叉混杂在一个地区才能有优化效应。除了功能交叉, 文化要多元。宽容的城市, 才可能是杂种城市。宽容、自由的城市, 才可能吸引创意阶层, 而文化的多元, 才能更进一步刺激创意, 最终推动经济。

优良的下水道: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龙应台女士认为下水道是一个指标。“下水道”代指城市的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的构思与规划是城市面向未来的重要表现, 而下水道最具有代表性。比如巴黎的下水道, 于百余年前规划建造, 其工程之宏伟、设计之精巧, 堪称奇迹, 至今仍然在繁华的巴黎城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巴黎, 海明威称“在巴黎待过的人足够幸运”。

行走在街上:让人行走的前提是, 城市的街区要小。街区小, 道路自然就比较密集, 鼓励了步行, 商店可以存活下去, 就会成就街头的丰富感。有了生机勃勃的紧凑街头和公共空间, 才有可能出现波特莱尔、本雅明式的城市步行漫游者。但最重要的是, 在这个城市工作和居住的人, 他们的良好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 城市是他们的。

建筑并存:这些建筑涵盖标志性建筑、有历史或美学价值的建筑以及普通建筑。前两者承载历史和文化, 后者沉淀情感归属。普通建筑的保护亦非常重要, 因为陈冠中说:“普通建筑才是一个城市的主菜、城市的母体。”可惜, 一个大大的“拆”, 在王军的《城记》中让人痛惜至扼腕。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照顾眼前。

不过分拥挤的高密度:高密度不意味着过分拥挤。另外, 城市密度一低, 行人稀落, 街边商业无法生存, 就会出现市区内的亚市区现象——功能分区明显、汽车横行、商店归总在大型商场、居住只是为了睡眠, 本来丰富、复杂的城市生活就沦为单调的亚市区生活。

和谐相处:一个理想的城市, 由于良好的规则, 穷人和富人和谐相处, 相安无事;制度严惩违法的人, 带来多数人的安全感;服务机构工作高效, 比如打了110, 十分钟内即可赶到现场;政府廉洁, 没有公车霸道等。

良好的公共空间:街道上绿树成荫, 夏天走在街上可以悠然;政府牺牲掉一些卖地的利润, 根据街区规模兴建街心公园, 孩子们可以玩耍踢球, 人们慢慢在这里熟识、交流;城市艺术家介入了公共空间的雕塑, 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和熏陶;上街不用担心没有干净的厕所可去……人们从容的状态显示着一个城市带给人们的幸福指数。

美丽城市的文化滋养

“一个城市所谓有没有文化, 大概要看文化是否成为当地的主流价值, 是否日复一日是当地人生活的主要养分。”画家陈冠中这样评述一个城市的文化状态。

书店:说起书店和城市的交融, 莫过于台湾的诚品书店。“诚品书店在台北已不只是书店, 是酷, 是嬉。”本来不近书的人也被带动、也可感受到它的氛围而接触, 诚品书店太神奇了!作家李欣频在他的《诚品的副作用》中说:“诚品之于我, 与其说是一间书店, 不如说是一种态度, 一种沉溺, 一种自恋, 一种性格, 一种过瘾, 一种感染, 一种必要。”

大学:大学怎么产生的?如果从大学与城市这个角度来看, 可以说:大学因城市而生。城市的出现, 意味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财富的集聚、生活方式的进化、文明、文化的传播……这些都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虽脱胎于城市, 可是大学并非依附于城市。学习的声望高于城市的声望的一个例子就是:牛津大学与牛津城, 而牛津城存在于牛津大学之中。大学和城市, 是一种互生的哲学, 它应该为城市带来自由、包容、开放的精神。

文化角:一个城市中, 是否可以容纳闲人、文人、艺人、嬉皮士、波波族, 各种稀奇的次文化人, 还有媒体发明的概念:飘一代、鸟世代, 让他们有各自生存的空间, 这个城市需要有很多文化角。这些空间也孕育着城市的艺术家。

涂鸦文化:涂鸦文化的形成, 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反主流文化兴起之时, 是西方盛行的嘻哈 (Hip-Hop) 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涂鸦是街头文化静止的表现形式, 它可以是政治的, 可以是人性的, 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含义。它是来源于最直接的内心的声音, 色彩明艳, 声音铿锵, 个性张扬。它是一个城市年轻的标志。

酒吧文化:酒吧文化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一位法国诗人是这样描述的:“巴黎人喜欢泡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 他们都毫不避讳地面街而坐, 人在前面经过是无路可逃的, 那目光肯定在检阅你, 和着一小口咖啡或一个烟圈, 你就被重重咽下了。”

咖啡馆文化:一些作家如龙应台、苏伟贞对香港有小小的不满, 就在于香港没有可以让她们闲坐下来写文章的咖啡馆。而巴黎的咖啡馆已成为巴黎文化的一部分, 那里诞生了很多哲学家和作家。还有一些艺术展、演艺活动、电影等等, 它们都滋养着这个城市的各种人群, 成为一代代人真实的艺术记忆。

“堵城”之毒

堵车, 是全世界人口密集的城市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就像一处经常发作的外伤, 时不时会触动城市的痛感, 却不致命。受此连累的多是城市中的小人物, 于是很难让管理者去关注或改善这块症结。

城市一层层外延式扩张, 很多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工作在市中心;或者生活在旧城区, 工作在新城区。很多人记忆中儿时那种一个大院, 父母下班就可以走回家, 有急事也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邻居的日子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去不返。横亘在家与公司间的距离, 让人们不得不选择汽车这种既不低碳又不环保的交通工具。早高峰时, 人们要向市中心或者商业区“挺进”, 晚高峰时, 又得一起往城外或居住地赶。职居分离成了城市中拥堵的最大原因。城市规划不合理, 住宅、商业、写字楼分布不均衡, 让我们只得沉浸在汽车尾灯的霓虹中。

城市道路设计不科学, 没有考虑到车辆增加的速度。从辅路到主路, 大多进口、出口都在一起, 于是形成堵车。在大城市, 右转弯车辆还常和行人斑马线发生冲突。有个笑话是这样的:“曾有个日本人在上海从人行道横过马路, 由于右转弯车辆占道, 他就一直等, 一天都没有过去马路。”在工程措施方面, 城市需要完善路网, 改进道路交叉口、立交桥的设计, 才能适应不断增加的汽车数量。比如郑东新区的CBD, 每个环形道路, 都有多个入口、出口, 可以有效地分散车流。

交通信息和控制技术的落后都是城市拥堵的症结。在公共交通发达的纽约, 到纽约曼哈顿上班的人, 基本都是从家里开车到市郊地铁站或火车站再换乘地铁或火车进入市区, 在市内的活动靠公共汽车、地铁和出租汽车。曼哈顿的许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车辆才能停车, 其他车辆停车就会被罚款。华盛顿也是如此, 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 而是住在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三个州的小城镇上, 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去华盛顿上班, 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 美国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 使部分人放弃自己开车改由公交车接送。

城市里私家车连年增多, 让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成为巨大的停车场。在城市规划已成定局的情况下, 韩国首尔在1997年政府提高汽油税, 提高停车费, 加征道路使用费。三管齐下, 使许多车主放弃了开车上班的打算, 堵车情况马上缓解。而新加坡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市区征收特定道路使用费, 交了费的汽车才能驶入。这些行政手段也仅仅是短期解决城市拥堵的一种方法。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 汽车密度远大于国内, 无论交通秩序或流量却大大好于国内。除了更好的交通设施外, 驾驶者的素质起着同样关键的作用。教育引导公众树立交通公共道德, 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也是防止城市拥堵的重要手段。比如作为绿灯前的头车有义务尽快起步, 让出身后的道路, 不给其他车辆添堵;每次出行前, 合理规划自己的行车路线;在遇到刮蹭等小事故的时候, 用《轻微事故的快速处理方案》到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 或者尽快协商解决, 不给交通造成负担。

中国城市的八种悲情

飘忽不定的城市规划:1887年, 火灾焚毁了当时还是小镇的芝加哥城, 重建之时, 当局做了一个城市发展规划, 直到现在该城的建设还是依照这个规划, 没有大的变化, 那张规划大图至今还挂在市规划局里。反观中国, 许多城市的规划会随主政者的更替而在数年内变幻不定。城市规划的任意、多变、粗糙、落后, 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也给许多人带来了生活不便甚至投资损失。必须指出, 城市规划的多变与政府和官员自身利益的过于张扬, 造成的城市普通公众发言权空间狭小乃至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

上行板结:曾经大热一时的电影《海角七号》的开头, 范逸臣摔碎吉他, 说出电影的第一句台词:“×你妈的台北!”如果镜头可以扫描神州大地, 不知道多少青年正在说出这句台词, 只需要把地名换一换。城市本来是许多人梦想的开始, 而它如今容纳的则更多是梦想的碎片。有人调侃:“中国梦就是你做梦。”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富二代、官二代……它们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在使社会底层进阶之路日渐狭窄。城市正在变得危险, 只因为在这里生存着太多心理失衡的人。

汽车杀手:水泥车、垃圾车、醉驾、“七十码”……夜色渐浓的时刻, 也是中国汽车杀手们肆无忌惮残酷表演的开始。无怪乎韩寒感叹“城市, 让人民死得早”。中国人的生命价值本已在系列灾变、矿难中贬值, 如今又与金钱挂钩变得更加廉价, 对于某些人来说, 用汽车杀死一个人的代价似乎是可以轻易承受的。这也是群众对奢侈品牌汽车肇事者更加关注和痛恨的根源。

乡土情深:迅猛城市化只为中国带来海量庞大建筑, 而居住其间的人们, 却未充分拥有与之匹配的居住文明和生活价值观。农耕文明下的“休管他人瓦上霜”心态阻碍了居民公共意识的成长。私拉乱建、随意圈占公共绿地的行为四处可见, 为社区做奉献、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意识却从未蔚然成风。他们有一栋别墅, 面对大海, 春暖花开, 却在院子中种满了菠菜。

重地上轻地下:夏初, 迅猛的城市洪涝灾害即已凸显了中国城市建设过度追求“水泥硬化”, “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在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规划上, 我们总是对极端降水情况估计不足。此外, “水泥化”、“硬质化”又给排涝添堵, 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 雪上加霜。绿地日益减少, 水渗透不到地下, 而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市区, 最终导致城区出现积涝。

基本生存:虽则官方媒体早已在宣扬中国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利好, 但相信对于许多普通市民来说, 这不过是徒增调侃的素材和一丝苦涩。如果说农民还可以依靠土地的收获以及节俭的生活习惯部分免疫于高涨的CPI的话, 工薪阶层则是通胀的最大受害者, 他们是固定收入群, 物价微微上升, 生活质量陡然下降。生老病死, 每一阶段均都是负担;吃穿住用, 无一不耗资甚巨。每日奔波只为基本生存, 又有谁会顾及城市的美好或肮脏?

毒源环伺:在粗放工业化和扭曲商业价值观共同的粗暴教育下, 中国人逐渐学会了许许多多冷僻的化学名词。比如苏丹红、PX、三聚氰胺……通过各种渠道, 比如居民区附近的化工厂、建筑材料、食品, 毒素悄无声息渗透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侵蚀着本就逼仄的生存空间。

不可逆转的异化:城市越来越大, 人却越来越孤独。人性屈从于物欲, 这种异化现象在中国城市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而它的后果也在骇人的社会新闻中渐露端倪。经济学家陈志武在微博中谈到, 富士康连跳事件、多起屠童事件等, 显示以政府为主导、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冷酷面。这种模式下, 个人在GDP机器中只是一颗颗螺丝钉, 是工具, 而不是具有天赋人权、有血有肉、有心灵感受的人。陈教授认为中国需要从教科书开始, 全面强化人文价值;需要类似“五�四时期”的思想升华, 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复兴。

被遗忘的角落

朋友生活在上海, 在他眼中人口已接近2000万的上海, 是一场活生生的城市化实验——污染严重的黄浦江两岸密布混凝土公寓高楼的住宅小区, 几乎没什么绿化 (晾的衣服倒是不少) 。公园很少, 游乐场几乎闻所未闻;行人专用区有限, 步行被视为该市最危险的运动之一。不仅仅是上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城市都存在公共空间缺失的现状。

城市化对旧城而言, 拆迁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公共生活的格局, 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对新城而言, 似乎是为了避免犯错, 规划了大尺度的交通和绿色空间, 但这些大绿地往往远离居住区, 或位于公园围墙内部, 或位于立交桥下, 被车流阻隔, 或作为交通岛, 让人望而却步。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参与性的缺失, 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 城市活力正在逐渐衰落和丧失, 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城市的改造区, 整条街都是大大的“拆”字。而新区, 被狭小道路分隔的区域中, 高层住宅鳞次栉比, 底商则是各种超市、影院、餐厅、咖啡馆、小商铺。不难想象, 当这些高层的入住率逐渐上升, 小区外的交通可想而知, 不论是TT、保时捷还是mini, 任凭车标熠熠生辉, 也无法让司机感受涡轮增压的驾驶快感。新建小区的周围, 我们很难找到可供老人、孩子活动的场所。一个有着绿草的小型足球场, 一个可以打打三人篮球的地方, 一个可以让老年人不必出远门就能够跳舞、歌唱的场所, 都成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奢侈。住在家里的同时, 我们也是住在这个城市里。出行不畅、空气污染、关系冷漠。封闭的大社区将城市切割成碎片, 公共空间的缺失令行走其间枯燥无味……

在西方, 中世纪的城镇广场或方场被称为公共空间的典型, 它是城市居民户外生活、聚会、了解新闻、谈论时政或观察事态万象的场所, 也是集市和庆典的场地。其本质是一个对话性的场所, 人们聚集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 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并形成“公共生活”。对中国而言, 生活意义上的传统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街巷、聚落集市及城市市井, 按照一种松散而有机的形式存在。

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的思想和对策是具体而日常的, 她推崇城市的多样性, 提出街边步道要连续、街区要短小、要有各类商贩杂铺, 才能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 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当然的活力场所, 应与其他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

简·雅各布斯的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写于1961年, 被奉为经典。许多段落犹如直指今日的中国城市规划。“他们建这个地方的时候, 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他们推倒了我们的房子, 将我们赶到这里, 把我们的朋友赶到别的地方。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喝咖啡、看报纸或借5美分的地方。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这句话出自纽约一位居民的嘴, 但这分明也是今日的北京、上海……无数被拆迁居民想要说的话。

“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 伸向何处, 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 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 这是对城市的洗劫。”即使她没能成为我们的先知, 即使她已死去, 她的书总算摆在这里, 成为一个警示, 让我们没有借口重蹈覆辙。

太阳城启示录

冷暖不定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更加成熟的消费者都在力促行业细分化时代的降临。在这个时代下, 粗犷和非理性开发经营迈向衰亡, 产品与服务为王。目前, 养老社区无疑仍是中国细分化时代市场上的“无主之地”, 当我们寻找借鉴对象时, 美国最著名的养老社区太阳城中心无疑是一个理想的标本。当然, 在这里关注太阳城的时候, 我们不仅学习它养老社区营造的专业经验, 更想要借此探讨理想化社区生活的构成要素。

合理化的配套规划:1959年, 德尔·韦布公司开始建造社区, 首先建起来的是一个商业中心, 然后是个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个娱乐中心。这个模式——建造一个小社区紧临商业及娱乐设施——也成为所有退休社区规划的学习的对象。

在开盘之前, 德尔·韦布做好了五件事情:价格适当的样板房, 娱乐、工艺设施, 拥有好餐厅的宾馆, 一个邮局, 以及一个商业中心。德尔·韦布公司将娱乐设施、高尔夫球场、商业设施作为太阳城发展的关键。

同质化的客户选择:一个社区固然需要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才会有生机, 但我们都认同, 只有居民具备相对一致的收入水平、生活趣味时, 才会更容易形成融洽的社区关系。从一开始, 德尔·韦布即严格规范社区的居民构成, 这里的居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老人, 18岁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时间不能超过30天。这样无疑使社区的诸多服务更具针对性、专业化。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太阳城有专为老年人考虑的建筑规划, 它有许多种住宅类型, 以独栋和双拼为主, 包括:独栋住宅, 双拼住宅, 多层公寓, 独立居住中心, 生活救助中心, 生活照料社区, 复合公寓住宅等。小区内实现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 低按键、高插座设置, 社区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同时, 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被强调: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做了安排, 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在这里, 体现的是一种生活, 一种不孤独、不依赖的老年生活, 充实、健康。

奢华的休闲设施:太阳城的休闲设施简直好到让人心生嫉妒, 高尔夫球在这里跟上流、华贵丝毫不沾边, 彻底迈向平民。太阳城有7个娱乐中心, 它们提供游泳、网球和工艺制作场地, 另外还有两个图书馆、两个保龄球馆、8个高尔夫场、3个乡村俱乐部、一间美术馆和一个交响乐演奏厅。通常, 借着福利基金的东风, 我们也能在中国的社区看到一些简易的健身器材, 对比之下, 情何以堪!

社区自治:对于中国人来说, 太阳城社区最最特殊的, 也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 在这个小城里是没有政府管理机构的, 它是一个完全由志愿者管理的城市。太阳城有一组很有特色的雕塑, 太阳城人认为这是自己城市的精神雕塑。这组雕塑由四个人和一只小狗组成。他们分别代表了负责公共清洁的志愿者 (“太阳城骄傲”组织) 、警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儿童志愿者, 而小狗作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宠物代表着动物志愿者 (很多动物也在从事志愿者的工作, 它们从事一些帮助残疾人的心理辅导工作) 。

虽然只是一些退休过后的老人在从事这些工作, 但我们仍然看到整座城市井井有条, 绿树成荫, 生机盎然。而老人们也无疑在这些志愿工作中延续了社会角色, 增添了自信和认同感。

在中国, 业主委员会成立起来, 主要被用作同开发商斗争, 而公共区域的绿化及保洁则自然要归诸物业服务公司。社区自治如果说是一种权利的话, 那么志愿精神则是背后的隐藏责任, 我们只看到权利被强烈要求, 责任却从来无人主动承担。

社区精神让城市更温情

历史的分野为居住文化带来深刻影响。在中国, 农耕文明浓厚影响下人们更注重血缘关系内小家之安稳与壮大。而在美国, 早期来到新殖民地的欧洲定居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重大问题:生存。于是, 出于一种开明的自私观, 每个新社区的成员必须承担各种工作, 满足每一个方面的需要。沿袭至今, 互助式的服务不仅已经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还提供了社交渠道并培养了社区精神, 而也正是这种精神逐渐奠定了美国生活方式的基石。

历史置疑, 中国的社区建造水平已经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而不断提升, 但住宅毕竟只是社区的外壳, 如若我们想要真正拥有完美的社区生活体验, 恐怕还必须拿来社区精神作为灵魂。完整理解社区精神, 离不开以下一些关键词的诠释:社区委员会:美国的社区管理谁在具体做?核心是社区委员会, 主体是非政府组织。由政府行政首长任命成员组成、成员不享受任何工资和津贴的社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整合社区居民的意见, 向政府反映社区民意, 并提出相关建议, 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的管理。

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美国的很多城市政府组织非常精干, 效率也非常高, 原因就在于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存在。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 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它一方面要以自己优质高效的服务来取得社区居民的满意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要与社区居民和社区委员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进行良好的合作, 以不断发现新的需求, 开拓新的服务项目, 扩大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值得指出的是, 非政府组织的成立都有赖于创建者的无私奉献, 有赖于社会的大量捐助, 其雇员素质虽然都较高, 但不享受类似私营企业的高薪水。

捐赠:一百多年来, 美国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企业家都明白保持个人和社会平衡的重要性。捐赠在各个层面发生, 并成为一种时尚。除了大型捐赠如比尔�盖茨的基金会, 更多的捐赠就发生在社区层面, 并且尤重于文化及教育设施。比如美国的社区图书馆、小型音乐厅基本全部为捐赠的产物。

志愿精神:如今, 美国每年有近亿人参与志愿者服务, 从学龄前儿童到百岁之外的老人, 从无业者到高收入群体, 为他人服务深入人心。正是通过志愿精神的倡导和践行, 让更多的美国人民参与到公共的生活中来。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参与, 自我需求、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利益, 最终是多方得益。“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各项活动的公民越多, 他们与实现民主理想的距离就越接近。”——在诸多学者看来, 志愿精神也是民主政体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柱。而志愿精神正是社区精神的母文化。

社区精神的激励机制:一个强调个人主义和权利平等的国家, 乍一看上去无论如何都不像是社区精神的发源地。但仔细分析之下你会发现, 精明的美国人其实早已算计清楚, 社区建设与民主机制一样, 都是参加的人越多, 优越性才能发挥得越充分, 独善其身正如独裁一样, 带来的只能是一团糟。当然, 美国人还是建立了一套机制来保证志愿者们的收益。比如, 美国法律规定, 学生只有参与社区服务达到一定数量才可以被高一级的学校所录取;轻微犯罪的人也可以通过提供社区服务来减少或者抵消所应受到的惩罚。同时, 舆论普遍认为, 是否对所在社区有所奉献, 是体现各级选举中的候选人道德素质特别是责任心和奉献心的一个重要标志。

使富者足以显贵而不骄, 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忧, 这是社区关系和谐稳定的基础, 而社区服务、志愿者无疑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有效平台。

高密度不意味着过分拥挤。另外, 城市密度一低, 行人稀落, 街边商业无法生存, 就会出现市区内的亚市区现象。

一个城市中, 是否可以容纳闲人、文人、艺人、嬉皮士、波波族, 各种稀奇的次文化人, 还有媒体发明的概念:飘一代、鸟世代

城市规划的任意、多变、粗糙、落后, 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也给许多人带来了生活不便甚至投资损失。

3.一个人撑起一座城市的时尚天空 篇三

“我可以成为任何人”!

我不知道作为昆明时尚界巨擎的杨洋有没有这样宣誓过,但是我愿意在心里假想这样的无数个画面——留着光头的他曾这样宣誓,一头白发游走巴黎的他曾这样宣誓,穿着高跟鞋的他曾这样宣誓,一身朋克装的他曾这样宣誓,穿着袈裟和喇嘛合影的他曾这样宣誓,身着裙子的他曾这样宣誓,把自己包裹在五颜六色中的他曾这样宣誓,和各种大牌明星举杯豪饮的他曾这样宣誓,捧着《丘特切夫诗选》轻声吟诵那首《别声响》的他曾这样宣誓。因为他是多变而复杂的,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任何人。

这个出生在7月的巨蟹座男子,身上拥有许多头衔:国家级造型师,时尚先生,亚洲化妆先生大奖获得者,彩妆教父,昆明时尚界掌门,学校校长。2004年他亲自创办的杨洋造型化妆摄影学校,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培训专业化妆师、摄影师、美容师、美发师的艺术学校。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

在昆明的文化界和艺术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创库刚刚开业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画家和各界精英人士齐聚昆明,在创库展出了很多艺术品。就在当晚,著名的画家叶永青开玩笑似地说“杨洋才是最大的艺术品”。

虽说这是一个玩笑,但从另一个侧面也道出了杨洋作为一个时尚宠儿身上敏感的的艺术气质。很多人见到杨洋的时候,都会惊呼他自成一派的穿着和风格是一件艺术品。

至此,我不得不以为,杨洋,这个时尚界宠儿,一定是在冥冥之中被艺术女神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人。他说,一个人只要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并代表了他的特色的话,他无形中就引领了一种时尚,同时也成为了时尚。这说的也许就是他自己。

一只象征的蝴蝶

昆明,一座包容的城市,一座容纳万物和各种流派的城市。也许因为容纳了太多东西,也许又因为周围的山太高阻挡了自身的光芒,昆明又是一座不太耀眼的城市。但是,在这样的不耀眼中却又闪现着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那便是杨洋。

说他是蝴蝶,多少显得有些阴柔。但是,想想可怕的蝴蝶效应,便会知道蝴蝶的力量: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只充满力量的蝴蝶,1992年在美国加州十美跨国医学美容学院扇动了一下翅膀,成为会员,之后便引起了一系列的风暴。

1997年杨洋成为上海圣玛丽礼服有限公司首席化妆师,1998年做了香港、泰国、新加坡化妆造型指导,1999年又成为云南电视台《美肤之夜》指定造型师、TOP国际专业摄影美容造型师名师学院化妆造型讲师,以及中国第三届华人发型化妆邀请赛大会评判长。

转眼到了2001年,他又成为新丝路全国模特大赛西南赛区评委和第三届舒蕾世纪之星西南赛区评委。接下来的2002年,他开始马来西亚的巡回演讲,荣获中国专业发型化妆世纪明星金奖以及国家级专业化妆师技师的荣誉,之后当上了时尚中国皮尔·卡丹枫桦盛典——2004中国精英模特大赛西南赛区决赛评委、 云南艺术学院2004级模特表演班毕业会报造型总监、第五届世界华人发型化妆邀请赛大会副主席,紧接着他开办了杨洋国际形象整体造型机构、造型艺术学校,当起了校长,并在这一年为中央电视台CCTV模特大赛的外景化妆造型。

2005年,环球中国小姐中心赛区云南赛区指定他为形象设计,又于2006年当上了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东南亚民族彩妆节评判长,以及中央电视台第六届CCTV模特大赛造型总监。又于2007年做了世界顶尖超级模特大赛总决赛造型总监,以及2008年百威ALL FORU校际音乐巡航星级评判。

2008年,除了做第九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云南选拔赛的评委,他出席并做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发布会的造型总监,比如ESPRIT春夏装发布会、法国国际品牌KOOKAI时装发布会、韩国品牌KANGJINGYONG女装发布、Jackie Chan 服装发布、MAX&Co.秋冬发布会、成龙服饰品牌昆明春夏时装发布会等。

之后,杨洋与本土电视台强强合作,为昆明电视台《看我72变》栏目和云南电视台《百变衣橱》栏目化妆造型。接下来他做了2009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中国云南赛区评委。就在最近,杨洋老师刚刚应邀亲赴上海Vidal Sassoon为外籍专业模特打造经典妆面,以精湛的化妆技术为“Vidal Sassoon2012专业美发流行趋势”的外籍专业模特打造完美化妆造型。人们深信此次活动必将引领2012年流行美发化妆造型趋势,并达到2012时尚流行化妆造型秀的一个制高点。

昆明的时尚之父,而不是时尚的亲人

昆明是幸福之都。继2008年、2009年连续摘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后,2010年,昆明再次凭借多项突出的幸福感调查指标,问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并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奖”等荣誉。

昆明也是时尚之城。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顶级奢侈品品牌不断在昆明落脚,LV店开业就排长队,巴黎的ZARA店甚至还没昆明的店大,巴黎的IT、BAG、COACH转眼在昆明随处可见。昆明的时尚,与世界无距离,昆明人对追求时尚的步伐,也是亦步亦趋。

而当这些世界大牌在昆明落脚或者举行发布会的时候,总少不了一个人的身影,那个人便是——杨洋。没人能否认昆明的时尚指数,也没人能够否认昆明和国际的接轨。特别是以杨洋为为首的杨洋本人和他的圈子,共同构成了昆明的时尚光环。而就在2010年,杨洋本人更是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名匠称号,他的杨洋造型学校被授予名匠工作室,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赞许。

在初次见到杨洋老师的时候,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一个故事,高大强壮的阿忒拉斯,他因为反叛天神宙斯的统治而被惩罚顶天。因为我觉得杨洋就是这样一个人。杨洋,这个被天上的彩虹罚下凡间的精灵,又因反叛现实而被罚顶天的阿忒拉斯,这个被艺术女神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人,他不附和任何人,也不继承任何传统,他甚至无视过去,更不想理会现在,他只影响将来。因为这样,他被罚顶起了昆明的时尚天空。

其紧跟潮流,自成一派的时尚风格被誉为造型界的典范,得到世界各国同行认可,并常应邀到各地演示、讲学。

他已经不再是一个造型师和一个校长那么简单,他已经成为了昆明这座城市的时尚符号。他成了昆明的时尚之父,而不仅仅只是时尚的亲人。杨洋自从十年前来到了昆明,便决定了他和昆明的关系。杨洋可以没有昆明,但是昆明不能没有杨洋。

正因为有了杨洋,昆明才有了时尚。

也正因为有了杨洋,才让昆明的审美情趣和国际接轨。

4.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篇四

我静静靠在窗口 默默的为你祈求

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温柔 看夕阳将城市染透 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 盼望着一个人让我感动 我宁愿为情为爱付出所有 愿意为你驻足停留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真爱需要用心去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相信生命的缘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从此生命变得完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痴心的守候在这一刻永恒 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 盼望着一个人让我感动 我宁愿为情为爱付出所有 愿意为你驻足停留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真爱需要用心去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相信生命的缘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从此生命变得完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痴心的守候在这一刻永恒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真爱需要用心去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相信生命的缘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从此生命变得完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痴心的守候在这一刻永恒

5.随笔: 一个人一座一生之城 篇五

月色如银,那银白色就在广褒无垠的大地间展开,稀稀拉拉的影影绰绰,微柔的晚风吹的窗棂声声作响,我一个人的思念被你带向远方,也曾想起那些美好,也曾在每个夜深人静的之时,倚框而思。

我注定是个感情上恋旧的人,也许我痴痴的守望对你来说不过是一种打扰,我漫天的愁思都在为你席卷,等待更多,等待那个未老的灵魂,情伤情殇,怎奈何这感情上缘起缘落,岁月静好,到底是谁在左右谁的感情,满份柔情却也注定不会相守。

倘若有风就把这思念吹走,倘若有雨就把这思念浇灭。一行清泪挂眼边,情已离去又何以让爱成伤害。

缘尽生生世世,有多少人为做到相守缠绵,谁会牵着谁的手慢慢变老,谁会和谁演绎不老的尘世情缘,情感里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这一生怎能忘记也明眉皓齿的`容颜,怎能离别带来的丝丝疼痛,也许注定要悲苦连连。

6.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伤感句子 篇六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伤感句子》

一切都要变了吗,是不是不会再回来了,如果回忆再久一点?我又能做什么,换来的只是悲伤,始终再努力什么也是假的了,就在那一刻总是会发生自已意想不到的事,难道没了过去,而现在就是这样的结果吗,再也不想说,不想看别人是对自已什么看法,一直都是这样的活着,我在乎的你在哪。站在喧闹的大街上,看着烟花闪烁的天空,喧闹的人,喧闹的事不断的在发生,我笑笑一过,看着眼前的一切跟我是那么的不相干,又是一年多了,这样的伤感原来已经持续这么久了,只是就真的有那么多人不理解我,坚持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其实有时候我真的好累,累到每时每刻都想睡觉,闭上双眼,就不存在了。

站在我家的后园,风吹过、午后的阳光洒在脸上,树叶的飘动随着风落了下来,这一刻怎么变得那么安静,脑海划过了一个人,不过那个人让我变得好可笑,可笑的泪都流下来了,习惯远离人群的我是那么迷惘的望着天空,只是安静的我会好伤感,不会有人懂,有人想听了。

翻了个身走下床,站在门口,现在已是下午6点多钟了,天上的云被夕阳映的特别通红,我就这样一直望着,直到黑夜的光芒拉下围绕,可是这个夜晚没有星星,忽然已经好几天没有看到星星了,眼睛的视线在这一刻模糊了双眼,为什么那首《我的心好冷》又响起了,只是找不到感觉,想让伤心来代替。

难过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站在楼顶上吹吹风,或许我想把心里的一切都吹干了,就算这样不能好过一点,而那悲伤还是会在的,爱听我说心里话的那些人都去哪了,为什么我看到的只有自已的影子,始终永远是不会有了,苦苦的努力是那么可笑,没了新意,最少我还是最真的那个自我,只是谁都变了,离去了。

有时候想要快乐真的有那么难吗,此刻站在楼顶上,感觉到自已是多么的累,我仰望着星空,忽然感到风好大,头发都已经被风吹的挡住一半眼睛了,烟头烧到了手指头,原来我还会感觉到疼。悲伤的时候总是没有人理解自已,说的再多又怎么了,别人还是不会理解,人总是原谅自已容易,原谅别人难,在表面上笑的那么开心,其实也只不过是一张面具,原来我错了,摘下的面具再也带不回来了,因为没人想看到这样丑陋的自已。

原来一开始什么都是假的,心里复杂的压抑在心里,找不到方向从何说起,看着窗外,我想要的真的只有这些吗,或许是我太执着了,闭上双眼,真的好想将这回忆都终结掉。

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看着病人来来往往的经过,以前的我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可以说是麻木的没有感觉,伤口又再一次的在我胸口剖开了一个洞,只是我的爷爷奶奶这几天都在生病,躺在病床上一直在输液,而我爸在医院的街道上漫步着,抬起头看到了他眼中无近的迷惘还有压力,而我妈守在病床旁边,谁都没远去。

一切怎么都安静了,我仿佛什么都听不到了,看着窗外,夜还是那么黑,我坐在角落里无力的敲打着键盘,看着你给我的留言,原来你早已不需要我了,始终我一个人过的好不好,也没人会在乎,带上耳机,那首歌《我爱的你不在身边》,我紧紧的缩成一团,何时我习惯了都是一个人在网吧包夜,泪怎么就流满了脸颊。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曾经你对我说过你喜欢写伤感的文字,也喜欢听伤感的歌,你说的那些歌我都有好好的去听过,还有那些话我都放在了心里面,可是我最爱听的还是那首《你画的彩虹》,你说这首歌你也爱听,还把它搞成了手机铃声,只不过满满的思念在心中,直到深深的忘记对方,陌生人已是最后一次了。

我去上学的那天,我爸叫我吃个饭再走,我答应了,桌上的饭菜都已凉了,我爸帮我热了一下,看着他忙碌的样子,感觉他又老了,心里的那种心疼总是说不出来,我这一走又要很久才回来了,沉默已久我们什么话都没有说,吃完饭提着东西我就走了,我深深的记得的是我走的那天,我爸一直站在门口。有些人,有些事,变了就是变了,过去的那些记忆始终会被人当作是一个笑话,有谁和我一样等不到那个谁,在2012年我找到了什么,或许每个人都不觉得自已得到了什么,只是在这新的一年里这个世界变了,该笑的人总是会笑着,而难过的人总是一直在难过着,只是想笑,却觉得越来越累,手怎么摸到的还是悲伤。

或许爱过一个人,就会深深的记得,一直都以为现在的爱都只是玩玩,玩着玩着连自已的真心也用上了,爱是没有永远的,曾经的苦苦坚信和努力都会被人当作一个笑话,可想而知你知道自已是爱她的,那你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吗,不是你为了她做什么,她就会为了你做什么,而爱的永远就是你放不下她。

或许谁都只是自私的,就为了一个面子,可以去伤害自已在乎的人,我也是那样的一个人吗,如果我说的再多,有些人就是不懂我,看着曾经走过的道路,总会觉的这满路都是自已的伤害,怎么可以总是去在乎伤害,而忘了开心,自已的努力,别人会把它当作一文不值,我想这个世界永远都会这样,不会再看到渴望。

躺在床上久久的睡不着,或许只是我想太多了,听着手机中的歌,心情又有了好多的想念,说也说不出来,到底我可以放下的是什么,我只不过是一个生物,想得到的只有一个快乐,可是哪有什么永远的快乐,想得到的始终不单单是一个快乐,不过有时候想要快乐真的有那么难吗,此刻只是觉的自已好累。

夜好静,我站在路边看着过往的人,忽然感觉不到了吵闹,或许谁都只是想静一静,想一想明天的明天我们又会在哪里,只是知道了结局就是永远都不能陪着对方,总会分开,对于陌生人来说也是一样,身在其中的一种感觉,想来想去也只会是这种感觉,如果没了明天,自已还会去想吗,我想会去想今天该怎么去过。

我曾经遇到的那些人你们过的还好吗,我只是想说忽然好想你们,可是那过去它不会再回来了,走在大街上,觉的此刻真的好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懂我,就算我说过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已活,可我还会去相信那不可能的事,或许等到谁都分开了,就不会再去相信了,因为什么都不再重要了。

期望在这一刻打上了绝望的符号,曾经的苦苦练习始终抵不过现实的磨炼,站在楼顶上抽了好几根烟,心里的感觉怎么就越来越深了,忘不掉的最终是痛苦,何必去自我折磨,就是因为明白了这一切,才会去相信有什么坚定,如果这就可以改变,那还用去相信吗。

无奈的生活忽然一直在从复着,其实我不介意,就算是累了,也只有自己能懂这样的心情,添着的伤口,告诉自己要坚强,因为谁都不愿看到你的软弱,每个人都只是在为自己而活,曾经的等待就随风飘去吧,一切都只是笑话,笑着看自己是多么的傻,回不去了还能从来吗。

看着那些吵闹的人,我不言不语的站在那里,有的人说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因为有那么多人在开心的叫着,灯光打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流下来的泪,或许在开心当中忽然之间感到了悲伤,只是不能再一起这样的笑了,就算是分开了,泪总是不想让别人看到,因为怕说出来就更悲伤了。

回忆也慢慢的开始散了,渴望过的东西连想去努力都没有了,原来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想什么陪我的是自已,如果爱才能让我不孤单,那我何必还用去想而再想,只因为爱过才更孤单,一个人,两个人,到最后我还是一人。

7.一座城市。一个人 篇七

细节,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纪录片的细节,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激发观众兴趣的“特写”。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细节不可或缺[1]。

1.1 讲述故事时,要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故事,对于历史,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会比模糊的讲述更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整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纪录片刚开始,讲述彭永恩和夏洛特结婚这一段的解说词是这样的:“这里是位于徐州市中心的基督教堂,1914年由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出资一万美金,美国传教士安思东主持建造。就在教堂落成这年的8月1日,彭永恩和另外一位传教士夏洛特在这里举行了婚礼,这年彭永恩38岁。”在这段解说词中,准确的时间、地点,建构了纪录片可靠的真实性。

1.2 叙述史实时,涉及尽可能多的细节

史实的细节蕴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纪录史实时,引用日记等资料

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当事人的日记、见闻录等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史料,这些成为纪录片撰稿时的重要依据,其中也包含许多细节。例如,在讲述日军攻占徐州时,编导就直接引用了彭永恩当时的日记(小乔治·布朗《遗产——传教士弗兰克·奥古斯塔斯·布朗在中国》),这段讲述既有具体日期,也有具体事件、数量,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核实历史史料,最大限度还原历史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它要求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以非虚构的方式从事创作[2]。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真实,这就要求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时间、空间和细节等方面都是真实的。

2.1 重要史实,必须多方核实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讲述:“1936年,华北平原遭受洪水灾害,黄河、淮河相继决堤,成千上万的灾民无家可归,一些人辗转来到徐州。国际组织要求彭永恩组织大规模的救灾活动,于是,他雇用这些难民修筑铁路、公路,平山口就是那时修整的。”虽然编导在调研时就了解到了这一信息,但并未经过详细的核实。因此,撰稿时,编导分别向彭永恩研究者李建华,彭永恩同事的儿子丁文志进行核实,并在徐州市档案局查阅了《徐州交通史》。根据当事人的讲述、史料的记载,编导不仅核实了这段史实,而且还补充和扩展了相关内容。

2.2 细节史实,仍需进一步核实

在讲述1938年4月,侵华日军包围徐州这段史实时,原来的解说词为“徐州境内的两条铁路都被切断,中国军队大规模撤离”。讨论稿件时,编导组提出当时徐州境内的铁路究竟是被谁切断的,是中国军队,还是日军?为此,编导特地访问了徐州著名文史学者李世明,进一步核实,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铁路是日本军队为防止中国军队增援破坏的。尽管是一个细节,但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来说,任何一个史实的不准确都会对其真实性造成伤害。因此,尽管是细节的史实也要进行核实。

3 客观讲述历史,剔除主观臆断因素。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美国传教士彭永恩抗战时期救助徐州难民的事迹,涉及人物的报道,要求我们不神话、不美化,不拔高、不贬低,保持真实、客观、独立的立场。

3.1 客观讲述,不拔高、不美化人物

美国传教士彭永恩191 1年就来到徐州,直到1949年最后离开中国、离开徐州。在徐州近40年的时间里,他修桥补路、赈济灾民、办教育、办医院,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抗战时期救助徐州难民的事迹。尽管他所做的这些客观上起到了保护难民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当年到中国、到徐州来的主观目的还是传教。因此在讲述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一味拔高、美化彭永恩所做的一切。

3.2 解说词应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语境下创作

历史题材纪录片解说词,要在当时的语境下进行创作,尤其要注意不能用既定史实替代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件。例如,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七七事变的解说词是这样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这其中,没有出现“七七卢沟桥事变”这个历史名词,因为当时并没有这个历史名词,这个名词是后来的历史学者勘定的。所以,解说词应放在时代背景的语境下创作。这一点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尤为重要。

4 悬念设置,讲好历史故事

4.1 强化戏剧性冲突

纪录片的撰稿和拍摄过程中,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把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戏剧的冲突,是纪录片讲故事的有效途径。纪录片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凸显。例如,这部纪录片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了一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彭永恩在徐州做的公益事业和彭永恩抗战时期拯救难民的事迹。每一部分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过程,每个故事都有其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对于彭永恩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深化了纪录片的主题。

4.2 设置故事的关键点

关键点是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纪录片中要善于设置关键点,引发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绪共鸣。在这部纪录片开篇时,编导就设置了一个关键点:“这两张美国人的照片为什么会挂在徐州市第二职业中学的会议室里,他们和徐州、和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徐州二职高的会议室里挂着美国人的照片,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矛盾和冲突吸引着观众继续往下看。在接下来的部分,编导又设置了一个个故事的关键点:彭永恩如何学习汉语,为什么要参与救灾等公益事业,抗战时期为什么要救助难民,在受到日军威胁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救助等。几乎每间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故事的关键点出现,以此吸引观众一步步深入到纪录片中。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要用细节讲述故事、客观讲述历史、设置悬念、在不破坏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并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启发,实现纪录片的目的,从而获得成功。

摘要:历史题材纪录片《一座城市的记忆》是2015年徐州广播电视台的重点题材,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传教士彭永恩在徐州救助难民的故事。从2014年10月,编导发现这个选题,开始前期调研,撰写脚本,到拍摄、撰稿、剪辑、制作,这部纪录片用时近一年。本片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彭永恩的事迹至今仍让徐州父老感动不已。这部纪录片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彩虹奖三等奖。作为这部纪录片的编导,笔者试图从注重细节、史料核实、客观讲述、悬念设置等几个方面分析、总结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以期对此类纪录片的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一座城市的记忆,核实历史,讲述历史

参考文献

[1]林晓.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细节魅力——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J].东南传播,201(10).

8.陈翔 一座岛 一个人 篇八

再远,到蔚蓝大海的中央

穿上随性洒脱的衣衫

一座岛,一个人

海风扑面,海港上总有一座灯塔

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徐志摩的诗句

——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

上衣:XXEZZ 裤子:XXEZZ 鞋子:JKJY

蔚蓝,赐我自由奔跑的力量。

冲绳岛OKINAWA ISLAND

请立刻把粉色的樱花、火红的枫叶与日本的对等关系忘掉,因为冲绳岛,这种妙不可言的梦幻蓝尽然不能全部代言之,却最是让人神往。深深浅浅的蓝、黄、白、绿,奇幻的色彩用尽所有调色板上的蓝也无法形容,只有身临其境才体验其中美妙。就连岩井俊二也溺爱着这抹蓝,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主角们设计了唯美的冲绳之旅。在岩井的镜头下,冲绳炎热,神秘,当地人黝黑的皮肤穿着花哨的衬衣,配合悠扬而并不丰富的音调,一切充满着想象。

这抹蓝,即使是化身剪裁简约的T恤,依然魅力不减。与万能的卡其色和谐搭配,放佛是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将自然的清新纯净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向往一种自由不羁的生活。

上衣:MUDD 裤子:MUDD 鞋子:JKJY

青春一般的热情。

关岛(The Territory of Guahan)

北纬13°26′、东经144°43′,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南端的岛屿关岛之上,九重葛恣意生长,或深紫红或玫瑰粉,洋溢着如青春一般的热情。这种在查莫洛文唤作Puti tai nobiu的植物,由一位法国海洋探险家 Louis de Bougainville 最先发现,在约1910年代时“搬来”关岛。它的花语浪漫到忧伤——“没有真爱是一种悲伤”。

等待美好真爱的大男孩,他的衬衫总是充满着浓郁的校园风,虽是标准的衬衫板型,却在袖口的细节之处,以细细的淡蓝格纹泛起了创意的灵思。整个LOOK在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青涩大男孩的青春气息。

上衣:ANTONY MORATO 裤子:CERRUTI 1881 鞋子:JKJY

两个人的冒险游戏。

济州岛Jeju Island

说白了,它就是一座山。120万年前开始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岛屿中央,是海拔1950米高的汉拿山,周边有很多的寄生火山分布于全岛。只是当各种韩剧的男女主角们动不动就跑到这个岛屿上去开Party,再朦胧的感情得以表白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一座120万年前形成的岛屿了。

火山的浪漫是一种喷薄欲出的冒险游戏,丹宁衬衫的浪漫何尝不是如此。这种永不过时的经典,时刻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正能量,它却又是无比的低调地在散发着清爽自然的味道。百搭的它,不管搭配什么风格的下装,都能演绎独特的腔调。

T恤:EIGHTY TWENTY 上衣:CE RRUTI 1881 裤子:CE RRUTI 1881

像诗人一样行走与吟唱。

卡尼岛Kani Island

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绿洲花园”,卡尼岛一切都显得简单、自然,所有的世俗烦恼在这清新如微风的感觉中消失得无踪影,安详与宁静也将心情洗涤如新。在卡尼岛上,沙滩、海水、棕榈树都带着一丝与世隔绝的超脱感,仿佛没有沾染到一丝人世间的气息。

诗歌一般的岛屿,正是文艺LOOK的用武之地。酷感十足的字母T恤搭配简练的七分裤,简单干净的白色总是让人爱不释手,顷刻之间一拂夏日里的焦躁和烦闷。精致的小马夹雅痞味道十足,整款搭配休闲却不散漫,文艺却不做作。

9.一个人惊动一座城七年级作文 篇九

一个人惊动一座城七年级作文

那天早晨,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去学校,可我到校门口是,我并没有走进去,而是转身走向马路拦了一辆出租车离开了。在车上,我脑子全都是昨夜发生的事情。昨晚,我还在写作业,妈妈就无缘无故地乱发脾气,还把我臭骂一顿。当时,我一气之下,把书包里的钱放在口袋里,摔门走了。妈妈以为我只是下楼转转,却没有想到我再也没有回来了。我在车上,默默抹着眼泪,想要让眼泪停下,可是我的眼泪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掉。到了目的.后,我付完钱就下车了。我来到了牛岗山公园,看着这些脚印,我回想起了当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这个公园游玩的情景,可惜已经回不去了。我走累了,就坐在长椅上看着小孩快乐地玩耍,这也让我不禁想到了小时候的我,嘴角掠过一丝笑意。一阵阵风,把我的头发吹散了,细细的小雨,滴在我的手上,这时,我才意识到下雨了,我赶紧起身,拦了一辆车走了。

当我到时,雨已经停了。我慢悠悠地逛着南后街,想起了和爸爸妈妈手牵着手在街中走着。我逛着逛着来到了中瑞影城,看了看列表,最后选了《捉妖记2》和《解忧杂货店》这两部电影。我坐好位置,等待着电影的开始。电影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在看的过程中,又让我想到了和爸爸妈妈第一次来看电影的场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很想念他们。电影结束后,我走出电影院,肚子已经在咕咕叫了,我拿出钱,向肯德基走去,在那里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真叫一个痛快!我吃饱后,休息了一会儿,又起身到街上闲逛。突然,大屏幕上出现了关于我的报道:一名女孩,就读于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六年四班……我走失的这两天,爸爸妈妈一定急疯了吧,想着,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不,我不能让他们再担心我了,我要回家找爸爸妈妈!妈妈看到我出现在她的面前,眼泪夺眶而出,一把将我紧紧地搂在怀中,爸爸看了看我,脸上的黑眼圈,相信他这两天一定和妈妈一样没休息好。我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爸爸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离家出走,让你们满福州城地找我!对不起!”说着,我们一家三口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10.念一个人的故事忆一个人的城市 篇十

念一个人的故事,忆一个人的城市

念一个人的故事,忆一个人的城市

离开绿城的时候,一场春雨为我送行,朦朦胧胧的早晨,尽管自己知道自己该走的方向,但其实只要你一句话,或许,我愿放下所有留在绿城,因为,绿城有我深深喜欢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明白什么时候能结束,一直一直都没有感觉到到自己会这么的喜欢一个人,开心,难受,伤心,种种的感觉,都像初恋那样的令人刻苦铭心,只是,比初恋多了真诚,多了用心,更多了一点点的成熟与责任,或许说,这便是爱上一个人了吧!而最可笑的是,你喜欢的人却不一定喜欢你,也可以说,你深爱的人爱着另一个人!时间过的真快,感觉好久没有联系了,又感觉昨天刚刚一起做过公交车,你坐在靠窗的位置,晚上,我们坐的是爱心专座,面对着众人,靠着我的肩,我愿意帮你做你最美的梦,即使,梦里没我,我也那么希望,那是一路永远不会停的公交车…… 现在,我在另一座城市,昨晚好像你那下雨了,没打雷,你会不会吓哭呢?刚刚又看了你那里的天气,还好,不会冷着你,不知道现在的你,又在忙着什么呢,你说要变得很优秀,会的,你一直都很优秀,只是我更希望你变得很幸福!男人会为了让爱的女人幸福而成功了,女人却会因为爱她的男人而幸福了!但往往,两者人却又不会是同一个人!所以,有的人因为成功而幸福了!而我却更加的希望,在追求爱情的你们,会因为幸福而幸福了,好好珍惜爱你的女人,你会给她幸福的,好好珍惜爱你的男人,你会陪他成功的,对么? 念一个人的故事,忆一个人的城市,或思或亦,更多的时候,我却亦思亦忆……

11.爱一个人,恨一座城 篇十一

他在离她100公里外的A城。每到周五下午,她会早早结束手头的工作。下班后,她就会赶去A城的最后一班车,去和他相会。在A城的时间,她为他煮饭洗衣。他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他生气的时候,逗他开心;甚至在他家里需要经济援助的时候,她也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积蓄里,取出他所需要的那一部分。爱他,就是急他所需。这就是她对爱的理解。

他很感激她。说,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爱你,疼你,我会让你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是,甜蜜的话语好像还响在耳边。他却已经提出分手的请求。他说:我爱上了另一个人。那个人,是我的同事。她家里很富有,她说她会扶植我的事业……

她在电话里质问,痛哭。她想:我要当面问问他,仅此而已。她没有去他的那间小屋。这次,她在他公司楼下等他。他出来了,身边站着个女子,两人神态亲昵。他们从她的身边过去,他居然装着没看到她!她怔怔地看着他们远去,转头,才发觉脸上已经湿透了。

那次,是她最后一次去A城。她还爱着他,无法恨他,所以,只好去恨那座城市,恨那座,让她错付痴心的城市……她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今生今世,我再也不要踏进A城了。她这样悲伤而决绝地想,度过了分手的最早时光。

某次坐车经过A城,车进了站台。等待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下车呼吸新鲜空气,惟有她,自始至终,端坐在车上,忧伤地看着这座曾经无比熟悉的城市。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她还没达成与这座城市的和解。

12.一座城市的味道作文 篇十二

一座城市,因为它特有的味道而让人难以忘怀,仿佛品了一杯香醇的茶,即使已经咽下,余香却还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我生活在一座名为宿州的城市,但我们这里的人更喜欢亲切地叫它“虚线”。用《尤利西斯》里的话来说,从小到大,我一直是这个地方的目击者,它承载着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长大以来所有的记忆,是我的回忆录的背景,我依赖它,我敬畏它,我深爱它。它的味道,没有北京上海的物欲纵流,没有乌镇丽江的清新文艺,也没有苏州杭州的精巧别致。或许听说过宿州的人很少,但只要你到这,就不会忘记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味道。

关于宿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前,在那时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5000年来,更朝换代,宿州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在今天仍有着600万人口的生活,并且完好地记录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从古至今,这里都从来不缺少故事。当年楚汉之争,项羽四面楚歌,面对突变的军情,他的`宠姬虞姬自刎于此,项羽受到了失去爱人的巨大打击,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这里拉开了为渡江战役做了基础的淮海战役,它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形势。啊,那是经过艰难战争岁月磨洗后的味道。

宿州这个城市既有战争洗礼过的红色印记,也有柔情似水的无限风光。

坐落在萧县的皇藏峪是国家森林公园,茂密的树林在山间蓬勃生长,郁郁葱葱,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斑驳剪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人行在其间,好像浑身都被上了一层薄薄的羽纱。夹沟的五柳风景区有着不同于皇藏峪的美。它依山傍水,因柳树多而得名。那碧绿的湖面上倒映着湖边的柳树,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不远处朦胧的深色的山是它们的背景,颇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感。三角洲公园作为新建的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与前两者相比,更富有现代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回响,可以听到敢于冒险的年轻人玩惊险游戏时的连连尖叫,也可以听到古稀老人缓慢而又沉稳的交谈声……啊,这是清新淡雅、返璞归真而沉淀下来的味道。

宿州的味道是多元的,既有战争后硝烟弥漫的味道,也有美景中新鲜草木的味道;既有商业繁华的财富的味道,也有农家小院的温馨的味道;既有现代工业的味道,也有悠久历史的味道……

13.离开一座城市的说说 篇十三

2) 如若不是为了一个人,谁肯枯守一座城。城市和爱情,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去到那座城,因为那是一座爱的城;我们也会因为一个人,离开一座城,那是一座绝望的伤城。

3)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以前从没觉得这个城市有多大,直到现在,怎么就不会在某时某地遇见你呢,哪怕是一个侧脸也罢,一秒钟都好。

4) 有的两个人在两个城市,相隔几千里,但是却很好很好。有的人,两个人在同一个城市,却也已经走到尽头了。距离时间什么的,说到底都是为自己不能坚持找的托辞。

5)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这个城市,我是否还会眷念着回来聆听木兰花开的声音,如果我真的在另一个城市的音符中纸醉金迷,我担心是否迷失自我?

6) 回得了这里,回不到过去,故事仍在续写,只是结局已然改变,再也没有人相信住在一座叫做天长的城市真的可以相伴到天长地久。

7) 有一个城市叫无泪之城。因为里面的人只有欢笑,没有泪水。可是后来变了,这个城市依然叫无泪之城,可是是因为这个城市里的人的眼泪,都流光了。

8) 如果有一天,我是带着泪水离开还是带着眷恋,如果我真的离开了,是在另一个城市沉醉不知归路吗?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还会回来这片记载着曾经的土地吗?一丝忧伤略过心头。

9) 我脑海中反复闪现的那张脸,渐渐变得模糊,我不会忘记他,也忘不了,只是对他的依赖和爱恋淡了,他在我的生命中不再是唯一,他成了我的世界里最多角色中的一个,那就是在这个复杂而残酷的城市出现最多的匆匆过客。

14.一个人,一座城,一束光 篇十四

“状元”和“实业家”矛盾又统一的两个词并排在一起,构成了极其奇异的生命角色,一如张謇失败又辉煌的一生。南通,这座城的荣耀,曾是“张謇”一个人的王朝。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体育之乡、纺织之乡和建筑之乡,一山一水,一砂一石之间,你都能强烈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地方,甚而影响历史的进程。南通,这个弹丸小镇,因为这个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毫不夸张地说,张謇,是南通的灵魂。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因排行第四,后被称为“四先生”。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高中状元,弃官从商: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出身“冷籍”的张謇,坎坷艰难的科举之路无疑是《儒林外史》的一例佐证。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的张謇,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从16岁到41岁的壮美岁月里,张謇卧薪尝胆般地跋涉于功名路上,25年忍辱负重的科举苦旅之后,最终高中状元。

来之不易的功名,光宗耀祖的前程,张謇却未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是倦遁仕途创实业。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1898年,张謇回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开缺回籍”。张謇闻讯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赠翁同龢,并前往火车站泣泪送别。恩师遭遇,官场浮沉使他目睹了险恶仕途的危机四伏;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委曲求全,对内则专制集权,固步自封更让他心如死灰,萌生了“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的念头。尤其是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于张謇可谓当头一棒,他在日记里痛心疾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半月之后,张謇借故请假南归,“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华夏几千年来视商为末、状元为尊的传统思想,刚刚“大魁天下”的张謇做此抉择时是否有过丝毫犹豫?殿试摘桂是中华书生梦寐以求的巅峰荣耀,而状元下海的冷嘲热讽他可曾有过点滴预料?或许,身为孝子的他,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解除了“光宗耀祖、父命难违”的桎梏,正好以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身份突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心,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倾注在狼山濠河之间。为此,风雨欲来,他是不怕的!

为了筹款办厂,张謇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海各地,心力憔悴。对这段曲折,他的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曾详细记载:张謇“白天谈论写信筹划得手口不停,夜间又苦心焦思,翻来覆去,寐不安枕;官绅的接洽说话,一天几变,捉摸不定。有钱人的面孔,更是难看,推三阻四。上面的总督虽然赞助,而底下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拆台。旁人也没有一个不是看好看。”张孝若说父亲那时候到万无办法的时候,常常跑到黄埔滩对天长叹,流眼泪。有时候,他还得卖字筹自己的旅费,写给盛宣怀的资金告急书几乎字字有泪,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过自杀……创业艰难百战多!文人的清高与骨气,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他忍辱放下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社会的种种碰壁,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他默默承受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张謇,这个商海里的状元郎,儒家中的改革派,似一铁锤,彻底砸烂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顽固形象。他是一束光,照亮商人旅途的一抹黑,温暖千秋以来万千书生践行的一点脉。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更高程度的“光宗耀祖”。可惜,几千年来,只出一个张謇!可敬,张謇,这个人,这束光,将照亮一座城,照耀无数人,并将一直照耀下去!

大德曰生,实业救国: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1896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其意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张謇的经商之路,并没有因为他的状元身份一帆风顺;萌芽的大生纱厂,是四处奔波的张謇用血汗苦泪浇灌而成的。身负张之洞重托,心系救国之大计,让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既非个人私利,就无需在意个人荣辱,再低三下四也要委曲求全地做出点样子来。这个当年曾痛斥袁世凯的名士,弹劾李鸿章的翰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放下书生意气,弃绝儒家文化浇灌的硬气和骨气,狼狈至极、步步维艰地彳亍在实业救国的从商路上,成为近代历史人物中头脑最清醒、目标最明确、态度最坚忍、步履最沉着、践行最彻底的一个时代领跑人。

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到1899年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张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最后作为张謇多年挚友和忠实助手的沈敬夫提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

1901年,张謇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自此,大生集团轰轰烈烈、风生水起地发展开来了。

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不可思议且令人叹为观止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这些企业宛若提款机,好似孵化器,才得以有那么多功在当代、惠泽后人的学校诞生。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这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张謇这束光,照亮了南通,使南通这座小城初为世界瞩目。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1925年7月,张謇度过了黄金时代后最为悲凉酸楚的一段岁月,他毕30年心血创办的大生纱厂被上海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家银行和永丰、永聚钱庄债权人组成的银团接管。30年的心血付诸流水,已经73岁的张謇悲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胡适评价说:“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张謇的失败是当时大时代背景的失败,是处于当时时代中他自身认识局限的失败……但即便如此,失败亦堪豪,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失败,再多些又何妨?

兴办教育,慈善惠民: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父教育而母实业”既是张謇对自己多年教育实业实践的提炼总结,亦是他后来从事教育实业的指南。在此精神指导下,张謇所办的实业与社会事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围绕着 “教育”,他使所有的非教育部门都承担起了教育职能,把传统的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改造成了为多数人服务的教育。在《欢迎日本青年会来通参观演说》中,他说:“教育方面,全县初级小学校,已有三百余所。又从全般社会上着眼,为老幼残废、无告之民设计,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平民工厂等相继观成。”

张謇的教育实践,纵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所办学校之多,成效之卓著,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实践,改变了封建教育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陋习,具备了近代教育实用性的特点。他用毕生的努力,建构起了南通地区层次和门类齐全,且趋于完整的大教育体系。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来南通考察后表示:“南通是教育的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在张謇眼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他在所办的学校里安排了伦理课,以华夏优良的道德传统陶冶学生,让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学生公德的养成上,他强调“教道以严”。张謇首重道德的思想从他创办的诸多学校的校训中可见一斑。如南通大学农科的“勤苦俭朴”、盲哑学校的“勤俭”、南通中学的“诚恒”、南通师范的“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等。就连他给儿子书房里的对联中,都题有“白饭道德黄金时间”的字样。

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办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须努力于学业,将来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370所学校,当时有多少人因为这些学校得以改写了命运。更让我感怀的是,他不但办了那么多的学校,还写了诸多恢弘明亮的校歌传唱下来。当年,有幸吟唱那些校歌的莘莘学子啊,在放开玻璃般清脆童音的那一刻,心智是否被一束光照亮,心头可曾被这束光温暖,梦想可曾被这束光激荡?那一定是的。

张謇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这个有着丰沛生命能量的状元郎,他赚钱赚得那么漂亮,花钱花得这般潇洒,唯独没有自私狭隘地存钱,却留给后人比金钱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如此,他一个人,就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南通;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1926年8月1日,张謇带病视察江堤,最终因病情加剧于8月24日抱憾离世,正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入殓时,家人依其吩咐,给他穿上大生纱厂织就的布衣。

“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带着壮志未酬遗憾离去的张謇长眠于南通的五山,与草木同生,与南通同生,而他这束光,将与日月同辉。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三乡镇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上一篇:教师思想品德方面自我评价下一篇:仓库防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