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2024-12-14

历史教学案例论文(11篇)

1.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一

湖南省湘西花垣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二

其实,历史教学设计和我们传统的教案是不同的,历史教师必须对此加以认识,才能更加合理地运用历史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历史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进行比较,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区别,并且说明历史教学设计的优越性。通过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全面分析,说明历史教学设计的实践性。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概念

多年前,教学设计就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学理论的一个新兴领域,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教学设计凭借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与科学化,迅速在教育学界崛起,并且独领风骚,成为教育学界新升的明星。历史教学和其他的学科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 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再使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比较完美地解决当下的历史教学问题,实现历史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艺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曾经提到,历史教学设计是一种处方性的理论,用来指引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的基础理论也比较多,需要对教学资源,例如,教材、多媒体、历史教师、学生进行最为科学的安排。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历史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历史教学最佳效果为目的,在相应的基础理论概念的指导下,使用系统的方法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历史教学目的,最终找到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最优策略方案。历史教学设计本质上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解决策略的过程,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运用系统的教学方法,以基础的教与学理论为依据,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历史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完善方式

历史教学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过去不可重现。历史就是过去的,无论是历史著作还是流传下来的资料和传说,都是经过作者本人的思想过滤,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者情感倾向。因此,历史教学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对历史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国家对课本历史知识的削减,使得历史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当然,这样也更能突出历史教师的历史修养,历史教师要全面运用教学资源,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优化历史教学设计。

1. 历史教学设计的证据性

( 1) 历史教学内容的证据性。历史教学内容是进行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支柱,也是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依据。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历史教科书,不管是以前的教科书还是新课改后的教科书,全都是按照国家教科书编写标准来编写的,里面的历史资料都具有真实性,这些都是我国历史学界的专家多年研究成果,在历史教学设计当中可以借鉴性地利用。

( 2) 历史教学过程的证据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现代历史教学的重心已经由历史教师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这些改变需要历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想,不能简单地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传授上。历史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精心的设计,其目的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体现历史教学的证据性意识。

( 3) 课堂教学重思维的证据性。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习惯性,通过历史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证据意识对学生学习历史极其重要,因此,历史教学设计中要着重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历史教师要在整堂历史课中都要时刻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就是历史材料。教师在教学时要提倡用材料说话,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2. 历史教学设计的体验性

历史课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过程,历史教学设计无疑需要突出体验性,才能符合新课改及历史学科学习的特点。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历史教学的体验性,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知历史、体会历史。

( 1) 文字、图片资料与知识构建的引导。尤其是近代的历史,教材中会有很多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图片的辅助,文字材料就会更有说服力,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日本侵华的历史,教材就配有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和一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通过对教材图片、文字材料的讲解,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大的感触。

( 2) 视频、音频资料与思维想象的升华。视频、音频拥有文字和图片所没有的优势,能够引起学生更强的内心感受。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这些主要有史料纪录片、电影电视相关视频,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当然,音频视频的引用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设计时就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乱用。

( 3) 文物、遗迹资料与情感价值的沉淀。“百闻不如一见”,教材上的文章材料和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等固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感触深刻,但是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资料与情感价值的沉淀却可以给学生一个原汁原味的历史,给学生更大的视觉、情感冲击。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考虑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文化遗迹等。

3. 历史教学设计的思想性

历史文献是经过人为加工的,那么在加工的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历史文献是有情感、有思想的。

( 1) 历史资料的思想性。历史资料都是经过作者的主观思考而编写的,对某一史实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这种同一史实多种观点的情况出现,这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 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思想性。由于学生能力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因此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时就会有差别。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历史知识学习时所具有的思想性。学生构建知识的思想性是历史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重点。

三、总结

3.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历史直觉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让笔者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如何有效形成问题,某种程度上讲,这应当是有效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应当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当然,历史意识是不能脱离历史知识而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其是指向学生的历史认识的,因此历史意识的教学远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那样简单。对此,笔者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究。现以“侵略与反抗”(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历史意识当以历史认识为基础

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知识很容易获得,而历史意识则不容易形成,因此在笔者看来,历史意识是基于历史知识的。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在“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的方法形成许多历史知识,但却没有有效地形成历史意识。譬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当中,教学目标原本设为让学生通过该课学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些目标,笔者发现学生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也能说出《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看到或者讨论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时,也能表现出义愤填膺。但是学生几乎认识不到鸦片战争的社会背景,认识不到不平等条约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的社会原因。这种只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或者他人历史观点的历史学习态度,笔者以为不是真正的历史学习。

二、基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历史意识

由上一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起的是铺垫作用,而基于历史认识的历史意识一旦形成,则又会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侵略与反抗”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述,如果说要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话,那笔者认为应当形成这样的意识:

其一,侵略与反抗是弱肉强食时代尤其是战争时期国与国交往的常态。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政府积贫积弱,处于资本积累时期的英国、日本及其后来的八国联军的首要选择就是军事扩张以及军事扩张支撑下的经济扩张,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侵略几乎是强国对弱国的一种必然,而反抗则是弱国对强国的本能或者说被迫反应。因此,不带情绪的历史认识及其历史意识应当是: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时候,侵略与反抗就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古今中外俱有,今天仍然有。

其二,和平时期的不能忘却侵略与反抗。笔者强调历史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极少有学生能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的时候,有一种拿着历史的镜子照亮今天的意识。当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重温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时,他们读到的往往就是历史知识,而不是自身的一种历史认识甚至是历史担当。今天是和平时期,并没有显性的侵略与反抗,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性质的事情不存在。

其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化解侵略与反抗历史矛盾的重要思路。学习“侵略与反抗”最终是为了侵略不再发生,而没有侵略自然也就没有了反抗,因此,基于当前中国的外交方针去理解“侵略与反抗”这一内容,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是中国、日本、美国的领导人,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与他国的交往?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渗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的重要时机。而讨论的结果也常常是“只有面向未来,才会为现实问题寻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生语)。

三、历史意识是科学历史观的直觉

历史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事实上笔者所强调的历史意识,更多的是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对于历史与当下的直觉性的认识。因为在笔者看来,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学生在书面评价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而在于学生拥有一双能够以历史智慧判断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的眼睛,这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而这种判断往往并不是逻辑性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往往就是一种基于直觉进行的判断。这种良好的直觉从哪里来,笔者以为应当从历史课堂上来,从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来,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只有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历史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这种好的直觉。

概括地说,历史意识基于科学历史观的直觉,帮学生形成历史直觉是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恒清.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学与管理》,2009 (7).

[2] 黎秋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4.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四

..。

..《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1~12期

第1、2期

200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01、02—09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朱世光//01、02—25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朱可//01、02—29 专题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毛宏良//01、02—33 专题九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朱能//01、02—37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周崴//01、02—41 专题十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黄怀球//01、02—45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朱世光//01、02—49 专题十三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自身建设/朱可//01、02—53 专题十四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毛宏良//01、02—57 专题十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戴加平//01、02—61 专题十六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朱能//01、02—65 专题十七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崴//01、02—69 专题十八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周长森//01、02—73 专题十九

罗斯福新政及经济全球化/沈玉林//01、02—77 专题二十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发展/毛宏良//01、02—81 200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85 “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许倬云//01、02—01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三)历史教师的“史识”/徐赐成//01、02—90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教学/孟海泉,王卫华//01、02—93 教材分析

对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材及配套图册的几点建议/刘建民//01、02—94 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一个隐性问题——三省六部制确立后,三公九卿是否消失了?/丁海霞//01、02—96 对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南京条约》内容表述的商榷/虞森//01、02—92 高考指导

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陈伟国//01、02—98 对2008年广东高考基础科历史部分复习的几点思考/陈金辉//01、02—104 现实热点问题的复习要勤于四种思考/王本书//01、02—106 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张永国//01、02—107 关于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选择题24题的公平性问题/马德满//01、02—97 初中园地

初三历史复习三步曲/程德维,吴美珍//01、02—103 历史博览

小议《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刘剑//01、02—95 印度教和辨析/韩新萍//01、02—108 刘禹锡《贾客词》中的唐代经济信息/徐继宽//01、02—11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6)/陈其//01、02—109 图说历史

倭弟的食欲/吴新风//01、02—1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九):查理大帝/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01、02—封面 名师选介:刘建民//01、02—封面

第3期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汤用彤//03—01 学术茶座

“焚书坑儒”的“坑”字考/李世春//03—04 说“”与“京观”/刘德浩//03—05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四)历史教师的“史才”/徐赐成//03—09 点评课要点“实”成“精”/桂俊//03—13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作业评价的尝试/曾蕾//03—15 坚持写教学反思好处多/韩新萍//03—55 小议课间的二次备课/陈水土//03—50 教材分析

浅谈对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中疑问内容的教学处理/林志海//03—17 实践中的历史探究活动课/刘玉广,汤瑞华//03—19近代条约中几个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沈为慧//03—21 太平天国的纪年/张继斌//03—48 对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认识的误区/曹靓//03—20 是“三大工厂”还是“三大工程”/郭祥贵//03—22 关于一战后德国萨尔的归属/古明//03—12 一字之差/孙永来//03—4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8)/刘琴//03—23 高考指导

2008年历史科高考创新题目分类汇编三十例

(一)/黄牧航//03—27 就高考陈寅恪题答王俊伟老师/周明学//03—33 做好二轮复习

提升高考成绩/刘森//03—35 如何提高历史高考模拟考的效率/刘锐好//03—39 新课程历史高考备考中的“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宗加银//03—42 初中园地 对初中历史课本如何写古代农民战争的历史考察与反思/马执斌//03—43 初三历史教学浅议/周灿华//03—49 何来《松竹秀石图》?/金明强//03—08 历史博览

出岛:日本锁国时代的“特区”/冯一下//03—51 锡金的历史和现在/刘秀杰//03—3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7)/陈其//03—53 图说历史

布什的新任务/易卉,任俊琴//03—54 荒唐的伴侣/姚晓慧//03—32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犹太文明

(一)/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从阿布·辛拜勒到菲莱的努比亚人文物古迹//03—封面 读者来信/谯全春,邱有耿//03—52 名师选介:杨澜平//03—封面

第4、5期

2008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20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5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30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5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何琼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04-05—40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04-05—4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04-05—48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04-05—52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郭友刚//04-05—5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郭友刚//04-05—61 2008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我的学术总结/季羡林//04-05—01 学术茶座

孔子因材施教小议/唐洪志//04-05—79 两汉地方监察制度研究概概览/李梦泽//04-05—80 教学研究

试析历史课堂探究教学的方法步骤/陈志刚//04-05—81 我的上课历程/贾安权//04-05—86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恰当反馈/徐鑫卫//04-05—87 浅谈地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潮汕文化史》教学为例/陈泽芳//04-05—111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②指瑕/方光禄//04-05—89 如何准确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国家制度?/刘松柏//04-05—91 关于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朱兴存//04-05—90 供电部门并非行政机关/李方韬//04-05—103 高考指导

2008年历史科高考创新题目分类汇编三十例

(二)/黄牧航//04-05—92 2008年文综历史考纲对比分析及高考冲刺复习对策/张波//04-05—99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有答题技巧/过清//04-05—102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浅谈/徐世斌//04-05—104 初中园地

康熙平藩中的重重“疑案”/常良泽//04-05—106 “三藩之乱”若干问题释疑/赵星光//04-05—106 历史博览

中共“三大”会址发现始末/苗体君,窦春芳//04-05—108 贝克特是哪国人?/刘玉广//04-05—105 图说历史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吕琮//04-05—110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霸权主义/解梦//04-05—88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一):犹太文明

(二)/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奥林匹亚遗址//04-05—封面 教坛新秀:林桂平//04-05—封面

第6期

世界史序说/(日)宫崎市定//06—01 学术茶座

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斗争的历史启示/李育民//06—04 教学研究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刘冬梅//06—09 回到“历史现场”的路径——以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为例/史平//06—13 浅议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阮巧玲,徐国辉//06—15 以“博客”(BLOG)技术为平台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陈明德//06—18 如何写好教后记/陈朝枫//06—52 教材分析

谈香港中学会考适用《探索中国史4(上)》(教师本)中的图像/吴羽//06—2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两幅插图质疑/林雪松//06—24 对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十点商榷/陈登鹏//06—25 英军是因为广东防守严密无隙可乘而北上的吗?——也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北上的原因/张春季//06—26 中国出现电话的时间辨析/秦敬玉//06—49 “英埃苏丹”释疑/和继斌//06—54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9)/刘琴//06—27 高考指导

2008年历史科高考创新题目分类汇编三十例

(三)/黄牧航//06—31 新课程背景下典型高考试题对试题对历史教学的导向性/赵士祥//06—38 标语设题举例/杨富丁//06—17 初中园地

人教版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张晓琴,徐贵亮//06—43 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性质还是实力?/段寒冰//06—37 历史博览

关于康熙“开海”的几个问题/冯一下//06—47 ODA——中日关系正常化后的日本对华援助/何健//06—50 我国惟一一版面额叁圆人民币/朱新昌//06—1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8)/陈其//06—53 图说历史

以怨报德的不法工商业者/李健//06—55 谁在阴挠我?/汤瑞华,刘玉广//06——08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二)“早期英国”

(一)/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庞培、海库拉诺伊姆和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发掘地//06—封面 学者选介:陈志刚//06—封二

第7期

谈史料引用/严耕望//07—01 学术茶座

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胡阿祥//07—04 教学研究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给历史教育的启示/陈志刚//07—08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其启示》探究活动课教学实录/王俊昌,叶小兵//07—1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黄辉//07—16 教材分析

试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夏天”/杜海军//07—19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租界”/张钊//07—21 民族融合也要讲“胡化”/刘振修//07—23 关于北京四合院大门的方位/陈艳//07—07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李海军//07—37 关于戈尔马乔夫改革的评价/话兴东//07—43 逼蒋抗日?联共抗日?/向新军//07—5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辨析/徐继宽//07—55 高考指导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4 在两大历史课程观的辉映下——2008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评析/黄牧航//07—28 情境·热点·价值·探索——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简评/孙双武//07—34 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分析/杨润平//07—38 三朵姊妹花

争妍斗艳——京、海、奥三首管窥/王涛//07—40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简评及启示/徐峰//07—44 阴阳与古今地名——从2008年两道高考选择题谈起/徐寅冰//07—49 也谈2007年高考历史科中的陈寅恪题/张元//07—46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材三幅插图补注/葛明//07—48 是“拱辰桥”还是“拱宸桥”/07—15 历史博览

解说海昏国/黎传绪//07—50 孔子姓孔吗?/高春林,张东霞//07—52 孔子姓氏小议/谢志杰,骆春榕//07—53 八路军臂章小释/张继斌//07—3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9)/陈其//07—54 图说历史

北京奥运,渐渐走来„„/张小华//07—47 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易卉,任俊琴//07—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三):早期英国

(二)/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和皇家公园//07—封面 学者选介:胡阿祥//07—封二

第8期

关于掌握资料的问题/范文澜//08—01 学术茶座

冷战史研究现状与相关历史教学特点/姚昱//08—04 教学研究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

(一)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黄牧航//08—08 从穗港“一课两讲”(历史学科)交流活动看新课程改革/罗俊新//08—11 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谢波//08—15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凸显问题的思考/周锐武//08—18 谈目前中小学伪教科研的几个特征/徐金卫//08—55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一)美术的辉煌/陈伟国//08—21 “协定关税”之由来/赵玲//08—27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两处错误/章银杰//08—28 对人教版《历史》必修3中两幅插图的质疑/郭友刚//08—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0)/刘琴//08—29 高考指导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II世界历史考试初探/郝海萍//08—32 高考历史研究性试题命题模式例谈(上)/唐华义//08—35 高考历史试题的反猜题特点及其启示/王俊伟//08—40 高考命题应克服学术本位意识——以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17题为例/王涛//08—42 时间,历史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点——2008年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的解法例谈/桂俊//08—44 说有易,说无难——谁猜中了高考题目?/王叶军//08—52 初中园地

带着镣铐跳舞——从我市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周道贵//08—46 “世界意识”与“国际意识”辨析/冯一下//08—48 历史博览

浅谈《木兰诗》中的历史信息/侯振胜,姜威//08—49 关于《木兰诗》的几个问题/杨怀雪//08—50 郡望与以地称人/刘晓兵//08—53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0)/陈其//08—54 图说历史

愚蠢徒走的宣传单/刘天明//08—4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四):早期法国

(一)/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08—封面 学者选介:陈辉教授//08—封二

第9期

“科学”和“民主”的定义/胡适//09—01 学术茶座

注重时序材料教学法

(二)一个改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法/陈伟壁译//09—07 从调查问卷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张晓琴//09—15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品质的策略/朱世光//09—17 浅谈历史教师双语教学尝试的两个层次/周明//09—21 让教科研之花盛开/侯召生//09—53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二)音乐与影视艺术/陈伟国//09—23 关于有效使用新教科书插图的三个问题/周仕德//09—29 《导引图》与“五禽戏”/陆皓楠//09—32 关于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间/刘涛//09—22 读图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徐继宽//09—31 宋代的“瓦子”是什么场所?/刘振修//09—3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工非中共“十四大”确立/李新爱//09—47 英国为什么敌视法国大革命/陈红//09—55 高考指导

高考历史研究性试题命题模式例谈(下)/唐华义//09—34 剖析文综全国卷I37题

反思复习备考策略得失/张世芳,林桂平//09—39 2007、2008年新课标卷历史空间类型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李卫明//09—42 历史命题中引述的材料要言简而意丰/王雪梅//09—44 从近两年广东高考综合科历史试题看版本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游欢//09—46 历史考试中的错别字现象透视/吴洪华//09—49 初中园地

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难读的字/朱新昌//09—14 再议“拱宸桥”/葛明//09—43 历史博览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对人种问题的叙述/张天明//09—48 浅谈新闻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李东珠//09—50 黑死病与文艺复兴/苗颖,刘晓兵//09—20 “五七干校”是什么学校?/贾文治//09—33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1)/陈其//09—52 图说历史

神情各异的山姆大叔/吕琮//09—5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五):早期法国

(二)/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遗产:布拉格旧城//09—封面 名师选介:何琼//09—封二

第10期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序言(节选)/章开沅//10—01 学术茶座

“马陵”究竟在何方/高万章//10—04 齐魏马陵战址考略/李平原//10—05 教学研究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

(二)师生共同“做历史”——在初中进行材料教学法的一次尝试/林文强//10—08 活的历史——中学历史戏剧创作与表演的尝试与思考/梅金娣//10—15 依史之框,缀史之魂——关于中学师生编撰历史剧的意见/孙曙光//10—20 由学生命题、阅卷、讲课所想到的/田占军//10—23 当被学生问住时/韩新萍//10—22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三)文学的繁荣/陈伟国//10—25 讲好《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应当把握的两个要点/马执斌//10—3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指瑕/方光禄//10—34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胡昌军,孙辉//10—36 关于三寸金莲与高跟鞋的思考/李萍//10—52 胡旋舞是健舞还是软舞?/彭太军//10—19 何谓“印度支那”/贾文治//10—38 高考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有效备考略谈/林桂平//10—39 对广东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再分析与思考——与陈工凡等老师商榷/陈新祥//10—42 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2008全国文综卷I第17题的教学启示/徐金超//10—45 从历史高考题看新课程专题教学中的通史教学/袁辉,王秀娟//10—47 例谈漫画入题的考查功能与命题角度/陈家华//10—49 初中园地 文字是咋演变的?/宋仲明//10—48 历史博览

读史札记二则/冯一下//10—51 唐高宗是懦弱皇帝吗?/徐德厚//10—53 历史剧中的文史知识错误/侯召生,尹燕聪//10—55 关于旅顺大屠杀的人数/周仕德//10—44 “总统山”上的罗斯福/沈为慧//10—54 图说历史

学生漫画汇编:闭关销国的清朝/刘琴//10—24 默克尔走钢丝练举重为哪般?/陆皓楠//10—1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六):早期俄国

(一)/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10—封面 名师选介:孙曙光//10—封二

第11期

专题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王加丰//11—05 课程研究

我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再思考/赵亚夫//11—10 社会史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挑战/冯一下//11—15 教学研究

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由一道貌岸然读图思考题引发的思考/陈康衡//11—19 美国星条旗诞生于何时——对人教版历史选修4一幅插图的质疑与利用/陈欢夸//11—22 各抒已见

对聂幼犁教授解答的商榷/徐圣伦//11—25 关于“骨鲠在喉“的案例及其说明/聂幼犁//11—27 高考研究

注意高考命题的新导向——以2008年广东卷第4题为例/王生//11—30 南京国民政府在近代史上的作用——由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

(一)第17题想到的/黄顺源//11—32 关注新课程

新课程促进我成长/沈为慧//11—35 对初中课改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李玉江//11—38 案例分析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学实录/刘晓华//11—40 人文性、艺术性和厚重的历史感——刘晓华老师《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课例评析/王涛//11—46 命题研究

两道历史漫画选择题的启示/聂幼犁//11—49 材料选择题中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语境”/何成刚,沈为慧//11—52 读书有益

《战争论》:一部可供高中历史教学参考的军事著作/刘建伦//11—54 质疑教材

诠释《元朝行省图》之疑窦/张华中//11—57 讲经说法

老师读《通鉴》——魏文帝曹丕其人其政/张元//11—59 资源共享

香港中学会考中国历史科校本评核的特点和启示/陈伟壁,李娟//11—63 进修资料

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的诞生/刘正涛//11—67 唐代公主“愁嫁”现象及其原因/方胜//11—70 补白

“九一三”事件后公布的毛泽东的一封信//11—45 日本将中国史知识视为文化修养//11—69

第12期

专题

与美国历史教学的短暂接触/任世江//12—05 教学研究

在联系和对比中理解和教授历史——以雅典和罗马古典奴隶制志邦的建立与发展为例/陈其//12—08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教学价值与单元设计/姚锦祥//12—15 学会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新尝试/苏海//12—19 板书与PPT的教学运用/陶建萍//12—21 案例分析

“法国大革命”教学实录/陈宇静//12—23 从“法国大革命”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聂幼犁//12—29 关注新课程

是世界史?还是欧美史?——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世界史内容/邵光前//12—32 中国老师如何看待“二期课改”教科书/“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12—35 新方法≠新课程/梁明//12—39 各抒己见

实事求是评价《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大尊重/陈新祥//12—41 再说“摆脱历史宿命论”/石章波//12—43 历史教学有别于政治教学——对石章波老师的答复/黄牧航//12—45 高考研究

从考查目标分析历史试题/曹心意,郑流爱//12—48 文科班教学的“新”思路/老任//12—51 命题研究

选择题之偏——知识的游离/聂幼犁//12—53 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历史思维训练实验研究/康铮,林唯//12—55 听课随笔

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刘新宇,王豫萍//12—60 讲经说法 老师读《通鉴》——五胡十六时代的外交辞令/张元//12—62 教学随笔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反思/陈东亮//12—67 “对的”教学与“好的”教学——从道题目“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说起/邹远航//12—68 进修资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当今全球金融危机/龚正良//12—70 《历史教学》(中学版)第91卷(2008年7~12期)总目/马莉编//12—71 补白

5.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五

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试图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析中,揭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地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让学生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教学、民主、权利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是什么?乃至,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们应该赋予历史学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纷繁复杂。比如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是当代人的思想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如此等等。

从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来讲,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规定,总结起来,大体要求学生会学历史,体验历史,既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又能识古鉴今;从高考文科综合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适应高素质人才选拔的要求。因此,从历史学的学术范畴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精神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下面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学习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既是本节知识点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内容主题是“民主”“国体”“政体”“公民权利”“宪法”等等,同时,在我们现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民来说,在历史上并没有受过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洗礼,在现实中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和教育,这样一来,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数人既无理论的熏陶,也无感性的认识,难免会感觉到模糊和枯燥,相比现实,也会遇到些许尴尬。但是,作为历史学在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适时地承担起宏大的历史使命,将历史的智慧和教训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改造现实世界。

二、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

首先,从原始材料本身入手,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真实历史的面目,而非人为地、改造地、甚至加工过的“历史”,从而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客观公正”的历史思维观。在大屏幕上打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材料(在此省略),请同学结合课本叙述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要点。

其次,在落实基本知识点中,进一步诠释相关问题。

1、指导学生掌握《临时约法》基本概况:(1)时间:1912年3月11日;(2)颁布者: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国会);(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5)背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将卸任,将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与袁世凯。

2、剖析《临时约法》之内容及其实质:

(1)国体之规定。原文中“国家主权归属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国体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社会性质。其次,与封建社会相对比,国家的主权归属君主或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描写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是,对于理解国家的主权问题,这句是恰当不过的。)在《临时约法》中,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来看,国家主权是归属全体国民的,国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而 1

且是人人平等。

再次,历史意义上来看,这个规定实质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揭穿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的道统。最后,在现实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问题,让青年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精神、平等意识、公民意识。

(2)公民自由和权利之规定。原文中“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对于此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公民意识教育来授课,使学生了解奴隶、臣民和公民的本质不同,树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3)国家政体之规定。原文中“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议会负责任,总统颁布的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总理对总统颁布的命令可以行使否决权。”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三权分立学说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政治观,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对于防止暴政和独裁的出现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最近以李金华为首的“审计风暴”以及最近几年的反腐倡廉的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例的分析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让学生能够让历史学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例如,在学到科技类知识点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②每个民族要有科技意识、创新意识。③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及时转化优秀科技成果。④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又例如“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处于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勇于批判地继承而不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也不能武断地否定马克思主义。④当今我们仍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赋于新的时代内容。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6.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六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一、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章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两种新旧势力的斗争,即民主共和思想与专制、独裁、复辟势力的斗争。但是学生在学习本章的时候并不感兴趣,对其中的内容乏味且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前后注意了以下问题:

7.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七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历史课的备课目的、方法、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 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 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 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工夫, 在落实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 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工夫, 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 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工夫。因此, 备课已升华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时的侧重, 除了对本课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等的分析与处理外, 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而且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个子目怎么讲, 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 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都设计好, 却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途径和学习资料的储备。结果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学生“被学习”了, 认为历史就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和死记硬背, 就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 最终对历史失去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因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 历史课无处不快乐, 没了兴趣, 历史就是琐碎无聊的知识点背诵。比如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因为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 我先介绍周恩来的一些外交活动, 由此引出教学内容, 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再如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中我先告诉学生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来概括, 简单称之为“3R”。学生没学过本课知识, 可又想知道是哪三个英文单词, 就会很有兴趣地看书找答案,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还能巧妙记忆,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举多得。

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把历史讲“活”的优秀讲述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 要留一点空间, 给学生思考、谈看法、进行讨论的机会, 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切不可照搬教案, 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

教育家张炳生说:“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 而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震撼获得。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赵亚夫教授指出:“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 本来就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

高一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 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如果从高一就能正确引导, 那么三年、三十年甚至终生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不能一味地高呼优秀率, 而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德育理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生好好做人,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在讲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 我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明白: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它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通过学习, 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 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达想了解什么, 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创造性学习。对于这个问题, 我觉得应处理好两点, 一是用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要尽量贴近主干知识。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口语化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讲解内容不宜过多, 太多的话, 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覆盖所学习的历史知识, 造成主次不分, 条理不清。

例如, 在讲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 我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 问学生想到了哪些问题, 根据他们的疑惑导入新课, 这样学生边看课件, 边讨论,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特征, 又紧密围绕课本, 通过活动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历史选修三中东问题时, 有学生很感兴趣, 我就让他们结成小组, 搜集材料, 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讲解, 之后再总结, 点评。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又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 掌握了知识, 还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历史课不再沉闷。

总之, 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只能是历史本身。其实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再现历史, 学生都喜欢听、喜欢看。所以, 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历史或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 则既可以减轻学生们的负担, 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信这样的历史课才会实现人人乐学, 人人爱学, 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8.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 乡土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113-02

乡土历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历史,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中较富有活力的因素,它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列入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因受“没有统编乡土史教材”、“乡土史是副科”等因素影响,多数学校的乡土史教学是比较滞后的,各校乡土史教学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更有的学校乡土史课形同虚设。为了使高校历史教学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高校乡土史教学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本省实际,借鉴其他学校乡土史教学成果,经多年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种新的乡土史教学模式,从而扭转了我校长期以来乡土史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

一、高校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巩固历史专业知识

历史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要想顺利、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做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其必备的前提条件。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开设乡土历史课,为学生打下牢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是有很大的帮助。

对本地的乡土历史是学生必须所熟悉的。乡土历史一般包括本地区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文化传统、风土民情、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等等。从小生活在本乡本土的学生对于这些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感性认识,其中耳闻目睹的史事和史迹,都已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乡历史的有利条件,将祖国的“大历史”与故乡的“小历史”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性知识感性化,这样就会缩短学生认识水平和遥远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就会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深刻理解某些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此外,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开设乡土历史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乡土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阶级分析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是有益的。

二、高校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就历史教学来说,乡土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乡土历史采用的是曾经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历史事件,曾经战斗在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的记述,这些材料对学生来说新鲜、生动、具体、亲切。每当谈及故乡的史事,学生往往兴趣盎然。可见,乡土历史是由近及远启发学生兴趣的天然向导。同时,乡土历史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它可以通过看、听、闻来进行学习,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双向交流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便于联想,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乡土历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对纠正一些不良的学风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风气不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可以利用乡土历史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产生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历史的动力。在其深入学习时,就能体会到肤浅学习中体会不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于潜移默化中端正了学风,进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高校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乡土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要靠长期不断的教育和熏陶,尤其要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的、向上的、奋进的、热爱故乡的感情,而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热爱祖国,首先要爱自己的家乡。加里宁也曾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因此。乡土历史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思想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这个时期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念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尤其是青年学生,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对经历的事情缺乏甄别的经验和能力,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需要积极地引导。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开设乡土历史课,就能适应这一现实要求,利用本乡本土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作为思想教育的教材,通过对本乡多本土历史上优秀人物事迹的讲述与实地参观、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空洞说教给学生带来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把自己家乡的历史同祖国的历史联系起来,从家乡的历史遗迹中看到祖国历史上的成就,从祖国历史的发展上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又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从热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入手,升华到热爱伟大祖国和全国各族人民。

其次,乡土历史还是进行我国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学生们从故乡仁人志士的言行中吸收精华,从家乡的光荣革命斗争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化为献身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

再次,乡土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放前后本乡本土的社会面貌、政治经济状况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这对学生以后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高校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如1949年,遵义全地区只有l4家小手工业作坊,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地区农业产值的0.1%,而到1988年,全地区有各类工业企业1400多个,并有15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年创汇额达数百万美元,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变化更大,如今再也见不到“半年糠菜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过去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家电现代化消费品,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对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通过对身边前后事实的鲜明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历史教学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的历史教师,应当对乡土历史的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9.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篇九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岳麓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2课《新航路的开辟》谈谈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而言,任何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另外,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二、领会课标精神、确定三维目标

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该课课标表述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课标仅有这些要求,但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应将其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为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分析某一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能力。介绍新航路开辟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学生体验感受重走新航路。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 1 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须把握其整体性和统一性,统筹安排,切忌彼此孤立和割裂。

三、感受课改魅力、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作为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除了其本身与生俱来的那种内涵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历史、揭示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增加才智,正所谓“学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不再是“本本课程”,而是全新的“体验课程”。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互动的渗透式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的魅力,让学生在教与学之间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使思想与情感上得到升华。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互助的能力。另外,介绍了《大国崛起》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资料。(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哥伦布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行将发生叛乱。明智的他,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航海家们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着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了解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

以上结合新教材《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介绍了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实践中能体验到课改的魅力和压力。紧扣新课程三维目标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0.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篇十

昌盛的秦汉文化

扒齿港镇初级中学张志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

和道教兴起的原因。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

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11.历史教学如何感悟历史的美 篇十一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

有正确的审美观,才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史料中欣赏真正的美。历史教师要善于发挥历史审美素材丰富的优势,以声情并茂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历史的美景,触发其感官,激发其情感,开启其想象,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例如中国史上,忧国忧民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忠心报国的岳飞、文天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也为我们提供了美育素材;卖国求荣的秦桧、汪精卫,贪婪残暴的商封王、隋杨帝,奢侈腐朽,投降卖国的慈禧太后……一个个丑恶的嘴脸则永远钉在历史的十字架匕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种人及其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借签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启迪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学科的理性素材,对学生进行情神品质教育。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凭着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为社会的进步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奉献,表现出祟高的思想美、意志美和情操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这些素材为切人点,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实现人格塑造。例如,天文学家哥白尼,天文观察几十年如一日,创立了“太阳中心说”,遭到反动宗教势力的残酷迫害;布鲁诺为坚持真理,宣传这一学说,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伽利略为证实一学说的正确性,被囚禁九年直到逝世。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表现了崇高的科学精神美,他们这种顽强不屈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深深感染着后人,在这样的审美教育中,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从而铸就了其健康的人格。

三、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接受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不能脱离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从知识内容的角度进行美感教育。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让学生感悟艺术美。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美术作品插图.为我们留下了美的形象。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东京汁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敦煌壁画中身披飘带、凌空起舞的“飞天”,展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油画《开国大典》,面带微笑、维妙维肖的《蒙娜丽莎》,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形象逼真的《宋孩儿枕》等等。这些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尽管表现方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培养。

2、通过对杰出建筑的观摩,让学生欣赏形态美。

古今中外有许多建筑,有的历史悠久,有的气势宏伟,有的精美、有的技术高超。如赵州桥、北京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等等。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图片,认真领会建设者们的独特构思,在欣赏中认识美。以秦、明两朝的长城为例.曲折蜿蜓万余里,雄伟坚固“臥”北疆,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古老中国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和人文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长城形态美的同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领悟意境美。

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结合来表现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能够表达美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作品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如讲到唐诗时,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两首诗的诗情画意,揭示作者的诗歌特色。再如讲到南北朝的民歌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读《救勒歌》,学生就仿佛看到塞外那一望无际的原野,牛羊成群地在草原上奔跑,美不胜收。

4、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行为美。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学中要正确、具体、生动、实事求是地叙述和加以评价。特别是对历.史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们的贡献.又应该指出其缺点或局限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评价秦始皇时,可引导学生列举他的功绩和过失,并进行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秦始皇既是一个残暴的封建帝王,又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又如世界史上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生动的概括,强调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但应该指出,马克思并非一个天生的共产主义者,而是他在深人研究政治经济和空想社会主义、研究各国革命史以及参加工人运动实践之后,才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而他的后半生确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受到马克思心灵美、行为美的感染薰陶。

5、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尝试实践美。

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教师应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来丰富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美,增加情感体验。例如:我们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上网查看故宫、孔府、孔庙等名胜古迹;让学生搜集一些古钱币,增加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通过校园网搜集、整理有关考古发掘信息和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现,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与信念端正。”

上一篇:古诗文专题教案下一篇:雨中的思绪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