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发展教案

2024-11-16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案(8篇)

1.教育与社会发展教案 篇一

第一单元 走向文明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由《科技带给我们什么》《社会文明大家谈》《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学会拒绝》四个主题构成。本单元编排的基本思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自觉抵制黄赌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从这四个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本单元着重让学生明确这样两点认识:第一,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着为人类造福的积极方面,也有着违背人性、违背科技伦理等消极、甚至是恶性的方面;第二,科学技术不仅从很多方面“解放”了我们,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建设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文明,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我们该怎样过文明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建设文明的社会,确立文明行为、选择健康而文明的生活方式。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自己的见解,以及一定的辨别客观事实的能力。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前人劳动发明给我们今天带来的美好生活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奋发读书,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动力基础。单元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社会或自己生活的社区中人们文明素养的现状考察探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文明社会需要文明人;知道人们在休闲时间里开展的各种各样活动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 1 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 ;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 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科学思想认识、分析事物,树立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的意识,培养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遵纪守法积极要求上进的品德。

单元总课时:

8课时 第一课: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科学思想认识、分析事物,树立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的意识,培养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资料)

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⒊小组交流。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举例说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其次,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如:

表格展示式。将“科技成果名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我们的理由”等栏目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然后在每个栏目中填写内容。

图文并茂式。与教材第2页呈现的方式一样,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拟人表演式。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⒋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⒌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活动二:从“双刃剑”说起……

1、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你知道吗?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上交流:举例说说科技这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页中提供的信息,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发现、交流。如: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飞机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洗涤剂的使用等等。

⒊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5页中的内容,讨论:通过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克隆技术,你了解到了什么?教材中以克隆技术为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怎样借鉴?

⒋全班交流、⒌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以科技是把双刃剑为内容,办一期手抄报。可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熟悉的科学技术,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具体的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同时提出预防不利因素影响的措施。通过内容丰富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技是把双刃剑,树立防范科技不利因素的意识,学会防范的方法。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组织学生阅读手抄报,并做一份手抄报,展示评价。评价的主要方面是:表述是否清楚有理;呈现方式是否美观有创意。板书设计: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活动一: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二:从“双刃剑”说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崇尚科学不迷信

1.师:什么是迷信?在我们生活有哪些迷信现象?

⒉对一些迷信活动、练习“****”的事例展开讨论:你认为迷信的做法能战胜病魔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对刘思颖的悲惨结局你的感想是什么?

⒊专题声讨:封建迷信、邪教害人。

⒋你还知道哪些迷信、邪教以及伪科学欺骗人、愚弄人、害人的把戏?

(师生列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关事例,进一步揭穿。如:算命、伪科学宣传的“特异功能”、“气功大师”等。)

⒌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认清迷信、邪教以及伪科学真实的丑恶的面目,为牢固树立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6、探究活动。

(1)师:怎样破除迷信?怎样抵制邪教、伪科学? ⑵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寻找多种方法。如:科学实验法;事 实破除法等。

⑶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⑷师:是呀,科学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的有力武器。我们应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破除迷信,抵抗污染的能力。

7、实践活动。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作业布置:课后学生分组或结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小品表演,可以是诗歌朗诵,可以是板报等;宣传的内容可以是歌颂科学的,可以是破除迷信的,可以是揭露伪科学的;可以是批判邪教的等。)板书设计: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第二课:社会文明大家谈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社会或自己生活的社区中人们文明素养的现状考察探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文明社会需要文明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文明形象。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论谈小事中的文明

1、出示图文资料(教材的第8、9页)

师:“你从教材提供的这些信息中想到了什么?你最想对哪件事发表自己的评论?

2、学生拟定题目,写出自己的交流要点,如:“从乱扔口香糖想到的……”、“时尚穿着与出口成脏”、“一口痰虽小,影响却大”等。

3、小组交流。

要求:在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要选出在班级交流的同学;小组的全体同学要帮助参加班级交流的同学完善发言内容;在班级交流的同学要善于提出问题与大家探讨,如: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假如你是清除口香糖的工人……”、“假如你是一个游客……”等,联系生活实际,虚拟情景设计问题。

4、全班交流。

师:文明的人、文明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在小事上不注重文明,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5、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可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引导学生初步懂得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每个人也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现代的文明人。

活动二:文明素养面面观

1、组织班级交流。

师:课前,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学校、社区或进出的公共场所做了一次调查,找到了与文明社会不和谐的看上去不起眼的行为,现在请同学们用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表格,可以是调查报告。

2、学生汇报

师:你对哪些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

生:对自己所做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对破坏文明氛围的人 感到气愤;对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评等。……

3、师:“……一点小事能折射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谈体会)

4、总结:是呀,小事不可忽视,小事也体现公民对社会的责任。

作业布置:课后再做一次调查,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存在?在小组间相互交流一下。板书设计: 社会文明大家谈

活动一:论谈小事中的文明 活动二:文明素养面面观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社会或自己生活的社区中人们文明素养的现状考察探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文明社会需要文明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文明形象。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三:“一米线”告诉我 ⒈师:你知道“一米线”吗?有什么作用?

⒉模拟体验。你在银行取款时输密码,旁边有人站着看,你会是什么感觉?

⒊学生表演。

⒋讨论交流。“一米线”告诉了我们什么?

⒌小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注意保持这种距离,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一个文明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

⒍探讨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一米线”现象?自己跨越过“一米线”吗?

今后应怎样注意给别人保留一定的空间。

⒎活动:“给自己提个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提醒自己不要跨越生活中的一米线。可以编儿歌,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可以画图等。学生先自己设计,然后再交流。

活动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1、走进瞭望台。看“公交车上„六少‟折射市民公德水平”,谈感想体会。

2、小结:社会的文明风气,是通过每个公民在每个场所的点滴行为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每个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在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学会尊重他人、给社会带来温馨和谐,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

3、设计自己的文明形象。

作业布置:课后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一个有教养、讲文明的美好形象。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采用不同的形式设计,交流“形象设计”,请大家提建议。

板书设计: 社会文明大家谈

活动三:“一米线”告诉我 活动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教学后记:

第三课: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们在休闲时间里开展的各种各样活动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过程与方法: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积极参加或开展健康的、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活动。

教学重点: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教学难点:用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积极参加或开展健康的、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活动。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休闲活动

1、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调查休闲时候大家在做什么?现在请在小组里交流。" 交流: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

2、每个同学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在小组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总,把全小组同学的内容合在一张表上。(注意:相同的进行合并。)

3、班级交流。各小组将自己了解的情况向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汇总,从中可以看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们休闲时候开展了哪些活动。

(1)讨论:这些休闲活动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为什么?

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看看这些休闲活动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为什么? ⑵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选出观点不一致的项目作为专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教材中提到的“麻将是非小辩论”。

讨论小结。在讨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参加休闲活动应坚持一个原则,把握好一个度,那就是任何活动要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文明。

活动二:休闲活动树新风

1、出示图文资料: 我们社区的新风尚

⑴师:各地人们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休闲生活的信息,看看这些新风尚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⑵利用课前调查自己社区的人们有关休闲活动的情况,组织交流:在社区人们的休闲活动中,哪些是新风尚?这些新风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⑶体验讨论。什么是高品质、高品位的的休闲活动?

2、让我们为社区休闲活动提提建议。

(1)交流。在我们的社区休闲活动中,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品位不高或不满意的?

⑵小组讨论。选择大家认为好的的办法给社区提建议。用各种形式表达你的建议,可以是唱跳的;也可以是文字的等。

(3)交流建议。一边交流,一边评价,这些建议怎样?可以给大家带来什么?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把你今天学到的知识课后与你的伙伴分享 板书设计: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活动一:我看休闲活动 活动二:休闲活动树新风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们在休闲时间里开展的各种各样活动有的是健 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过程与方法: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积极参加或开展健康的、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活动。

教学重点: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教学难点:用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积极参加或开展健康的、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活动。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三:走进流行文化

1、师:流行文化是我们休闲活动的一种方式,大家知道什么是流行文化吗?我们经历哪些流行文化?

2、班级交流。你喜欢流行文化中的哪些形式?有什么感受?

3、读读教材中提供报道,说说我们的看法。

4、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5、讨论:怎样抵制流行文化中的垃圾文化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6、学生寻找多种办法。如:不参加;寻找其他健康的休闲方式;创编健康的内容等。

7、师:阅读,也是一种休闲方式。我们可以选择这健康的休闲方式。你喜欢读的书有哪些?谈谈你的感想?

8、小组活动。用健康的内容抵制垃圾文化。各小组选择编童谣或做游戏等形式进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就近期学生中流行的玩耍形式进行内容创编,不只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形式。

9、交流创编成果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板书设计: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走进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我们休闲活动的一种方式)教学后记:

第四课:学会拒绝

知识与技能:知道身边存在的种种诱惑;知道诱惑的促进作用和不良诱惑的危害;初步知道网络、毒品等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鼓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遵纪守法积极要求上进的品德。

教学重点:拒绝毒品、烟酒。

教学难点:网络的诱惑。一难在不易辨别利与害;二难在在生活中如何把握“度”。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陷阱

师: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都会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你会识别和判断吗?你能把握好你自己吗?你懂得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吗?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学会拒绝”。(出示图片)

在生活中都有哪些陷阱?许多时候人们明知道它们的危害,可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里跳?

小组讨论,先请每小组组长代表发言 指明回答(举例说明)活动二:吸毒一口,落入虎口

师:什么是毒品?吸毒的危害有哪些?青少年吸毒的诱因有哪些?我们应如何面对毒品的诱惑?(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的插图故事并思考)(小组讨论)

⑴毒品是指鸦片、大麻、吗啡、可卡因、海洛因、以及其它能使人吸食成瘾的,国家规定管制使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⑵吸毒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是严重摧残身体;二是使人精神颓废、意志衰退,严重影响生活、学习、生产、工作;三是使人道德沦丧,六亲不认;四是诱发多种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⑶诱发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觉得吸毒新鲜、好奇、刺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染上毒品;二是盲目从众,往往看到同伴吸毒,自己也跟着吸,以此保持与群体的一致;三是为了寻求自己的价值份量,为了在群体中自我炫耀,以获得在群体中同伴的肯定。

⑷由于吸毒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我们应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拒绝毒品。不要因为好奇而吸毒,不要因为“免费”而吸毒,不要因为“快乐”而吸毒,不要因为“刺激”而吸毒,不要因为“朋友吸毒”而吸毒,不要因为毒能“解乏提神”而吸毒,不要因为毒能“治病”而吸毒,不要因为“追求时髦”而吸毒,不要因为毒能“减肥”而吸毒,在吸毒的种种诱惑面前,我们要敢于说“不”!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认真阅读教材21页的小资料,和同学之间交流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学会拒绝

活动一:生活中的陷阱

活动二:吸毒一口,落入虎口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知道身边存在的种种诱惑;知道诱惑的促进作用和不良诱惑的危害;初步知道网络、毒品等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鼓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遵纪守法积极要求上进的品德。

教学重点:拒绝毒品、烟酒。

教学难点:网络的诱惑。一难在不易辨别利与害;二难在在生活中如何把握“度”。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三:不和烟酒交朋友

1.师:老师布置的“调查本地区人们吸烟、酗酒的情况”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

⒉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⒊听到这些报道和看到这些现象时自己的说说想法和感受。结合材料,思考:

1)好玩、好奇会造成什么后果?

2)如果总想“吸两口没关系”,久而久之会怎样?吸烟是靠什么使人“提神”的?

3)能吸烟、能喝酒,这种豪爽该不该要?

4)大人们这样做是不是就应该?吸烟喝酒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更为严重的后果? 5)让学生在探讨中找答案 活动四:小心网络陷阱

1.师:我们应如何面对游戏机的诱惑?(板书)

2.电子游戏是不是只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我们应如何面对它?(教师提问并进行讲解)沉迷于游戏,最终会导致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开始借钱,然后可能逐渐发展到抢劫、偷盗、勒索。我们自己周围也有极少数这样的同学。我们应该劝告他,让他人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性。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型娱乐形式,集多种技术和众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它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但是,由于电子游戏的画面变幻莫测,内容惊险刺激,使人一旦置身其中就得全力以赴地进入“角色”,因而对青少年有一定的诱惑力。当我们休闲时,可以通过玩电子游戏来适当放松和调节自己,但决不能沉迷于电子游戏,过度、沉迷于玩电子游戏则有害无益。我们要以丰富的学习、健身、交友等活动坚决抵制这一诱惑。

⒊长时间上网对青少年有哪些严重的危害?

长时间上网对青少年有严重的危害:一是长时间在网上逗留,会造成身心劳累,眼睛近视,影响学习;二是长时间费用高昂,寄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又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诱发各种违法犯罪,危害社会治安。;三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许多信息垃圾对青少年的思想冲击很大,毒害较深。

⒋小事例:

事例一:2001年2月26日凌晨,浙江省华市区某中学的学生从东市大桥上跳入江中自杀身亡。据了解,该少年今年14岁,从上周五起三天三夜一直未回家,父母到处寻找,结果在市区某网吧找到儿子,在网吧里泡了三天三夜的冯某,被父亲批评后,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从大桥上跳入江中。

事例二:新疆乌鲁木齐市的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偷拿了爷爷3900元钱,在网吧里呆了22天,渴了在网吧买饮料喝,饿了到网吧外的小饭馆吃饭,困了还有网吧里的沙发可以睡,连春节都是在 网吧里度过的。

事例三:据调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网吧里的生意火暴让人惊讶,而中小学生则是网吧里的常客。网上聊天,玩网络游戏就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

请你思考:有的同学认为,通过玩电子游戏,开发了我的智力。因此,应提倡学生玩电子游戏;也有的同学认为玩电子游戏对我们有害无益。因此,应该禁止玩电子游戏。对此,你持什么观点?(学生讨论)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诱惑。有很多美好的诱惑,激励我们去追寻,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干扰我们成功、影响我们幸福生活、甚至严重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诱惑。那些不良诱惑有时就像“吸血蝙蝠”,让你舒舒服服的上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作业布置:自己选一个专题,选择一种形式,甚至还可以选择宣传的对象以及宣传的时间,设计自己的宣传手册。可以对立做,也可以选择伙伴一起做。

板书设计: 学会拒绝

活动三:不和烟酒交朋友 活动四:小心网络陷阱 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由《不能忘记的屈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三个主题,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的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为列强的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上。所以,“讲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阐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这课的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本单元设计主要反映了我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注意侵略的屈辱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以及为祖国强盛所走的探索历程,其中重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所以,按照“遭受欺侮——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这样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五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以及一定的辨别客观事实的能力。这一单元承接前面所学,从历史角度,一个较高起点切入,把历史的残酷、悲惨与现实所连接,让学生懂得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要从自身做起,不忘曾经的屈辱,奋发读书,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动力基础。单元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当时列强在侵略时所作所为,体会当时侵略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打击与苦难,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和许多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过程与方法:感受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进行英勇反抗的原因;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让学生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国家的发展是自己肩上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单元总课时:6课时

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

知识与技能:了解当时列强在侵略时所作所为。

过程与方法:体会当时侵略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打击与苦难,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感受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进行英勇反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国家的发展是自己肩上的责任。

教学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破碎的山河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1、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版图,(展示地图)但是他们有些被强行租借,有的被列强强取豪夺,四散飘零。仔细观察,从图中香港、澳门的名称中,你发现了什么?

2、都是特别行政区。

3、是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国土,为什么称为特别行政区呢?因为它们都曾被英国和葡萄牙所占领。在著名的鸦片战争中,我们的国家更是受到了外来国家严重的侵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请大家互相讨论。

4、学生互相讨论:首先,让大家先要弄清楚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然后再互相集中其所带来的伤害;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补充完整自己的资料,如:分别有那些国家,进行划分,再在每个国 家下方写出其所做出的侵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不同的形式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5、在同学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更深入的讨论,比如:“我们的国家还有被强占或租借的地方”让学生知道,国土曾因为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被瓜分,中华民族饱受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

6、在班级交流基础上,让一些学生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活动二: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1、师: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所瓜分,随着他们的铁蹄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他们所掠夺,说说你所知道的事件。

2、在学生所讲事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的图片对比,让他们从真实的图片中感受当时列强的可耻行为。从而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教材第33页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夺走我们的国宝呢?

3、联系现在,国家花重金从国外买回了许多国宝,说说当你看到被掠夺的国宝,需要花重金买回时,你的感受和心情怎样?

4、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后师小结

作业布置:写篇小作文,谈谈自己对于祖国所受侵略的看法,感受。

板书设计: 不能忘记的屈辱

活动一:破碎的山河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活动二: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当时列强在侵略时所作所为。

过程与方法:体会当时侵略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打击与苦难,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感受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进行英勇反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国家的发展是自己肩上的责任。教学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三: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1、师:1931年的9月18日晚,是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夜晚。就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出示图片资料(日军在入侵中国以后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国人所带来的伤害)展开讨论:你所了解的日本侵略事件,你的看法,以及你的感受。

3、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对我们国家的沉痛打击,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耻辱。

4、联系时事,日本篡改教科书一事,你有什么看法?

5、历史不容篡改,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引导学生看教材35页日本老兵所说以及36页经历日军屠杀事实的中国百姓所说的事情)

6、在看到祖国所受侵略以后,你有何感受?(激起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感)

7、回到现实,说说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打算怎么做?大家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除了可以说出自己的愤怒之情,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不仅可以再次认识所学课文,也可以将其联系到自己的平时生活,用实际行动反映自己所想。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将有关资料,做成一份手抄报。可以选择某一个历史事件做主题,也可以说说自己看法。历史与现实结合,真实、具有现 实意义。

板书设计: 不能忘记的屈辱

活动三: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爱国意识与情感)

教学后记:

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和许多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林则徐与虎门硝烟

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近百年来祖国屡遭劫难、倍受欺辱的历史,谁能来谈一谈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2、师: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是什么态度,有没有反抗呢?又 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起来,不做奴隶的人们》让我们从1800年开始来回顾历史。(出示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图片资料)

3、师:(出示1800-1840年的鸦片输入中国数量图)请同学们通过这张数量图,思考思考急剧增长的鸦片数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4、小组交流:

图文并茂式:通过在鸦片馆吸鸦片的图,证明鸦片极大的摧残着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表格展示:通过对鸦片输入中国数量图下小字说明外国列强利用鸦片每年大量地掠夺的钱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

在小组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5、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6、让学生阅读39页的故事,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如果中国的国民吸食鸦片成风,会是什么情景?

7、谈一谈你对林则徐的看法? 活动二:英雄故事会

1、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看看三元里抗英和黄海海战的故事。现在谁能来讲一讲这两的故事。

2、师:听了同学们的讲述,我们知道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意义,值得后人纪念,激励后人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黄海海战体现了邓世昌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将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3、分小组讨论:你从邓世昌的话和歌颂他的诗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开展想象当邓世昌指挥军舰冲向敌人,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时他想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全班交流)

4、爱国故事交流会,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英雄故事给家讲一讲。通过倾听不同的英雄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 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课后把你收集到的英雄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板书设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一、林则徐与虎门硝烟

二、英雄故事会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和许多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三:寻找抗日的足迹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抗争精神,也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书中学习到的,那你们还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国有那些有名的抗日英雄?(学生汇报)

2、同学们都花了心思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的抗日资料。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故事。(出示资料)如:有关纲纪日本侵略者的人和事、抗日战争的一些遗址和反映抗日战争的图片和故事。

3、中国受到外国侵略者侵略的一幕幕到还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还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应该追寻着抗日英雄的足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活动四: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1、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书中42-43页的抗日故事。

2、思考:当祖国面临危亡的时候,中国人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汇报)

3、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的故事,假如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听到胜利的捷报和抗日官兵不屈不饶、奋勇作战的英雄事迹是什么心情?(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观看抗日影片,了解国歌的来历,理解体会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体验当时人民的心情。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观看或是阅读一篇抗日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寻找抗日的足迹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教学后记:

第三课: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救国之路

1、结合前两课的学习,分析思考,为什么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总是被践踏和侵略?

2、分小组研讨: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并说明理由。

3、结合45页和资料库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归纳改革方案和措施,并与自己“方案”相比较异同。

4、这些改革措施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哪些积极作用?但为什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活动二:革命先驱故事会

1、用讲故事、表演、图片介绍等多种形式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再现当年历史。

2、读一读,议一议秋瑾等革命先烈的诗文,感受与祖国共存亡的革命气概。

3、把感受写在日记中。活动三:五四青年节的来历

1、知道5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

2、读47页的介绍和资料库中相关资料,了解五四爱国运动。

3、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哪年,为什么要游行,提出了什么口号,都有哪些人参加?

4、比较三元里抗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参加人员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听歌曲。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边听边想:歌词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2、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如果家人有党员,向同学介绍他们是哪年入党的? 师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布置:读48页和资料库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共产党诞生的过程。

板书设计: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活动一:救国之路 活动二:革命先驱故事会 活动三:五四青年节的来历 活动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五:战斗在井冈山

1、师生一起找反映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的歌曲。

2、想象当年革命者的生活情况,并演唱当年红军唱的歌曲。

3、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讲当年朱德、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的生活和斗争情况。

活动六:寻找红军长征足迹

1、收集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图片等。

2、看图片,讲故事,听长征组歌,了解和感受红军在长征中的故事及革命精神。

3、观看红军长征的有关影片。

4、查看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数数红军经历了哪些省,并标出来?

5、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活动七:革命英烈故事会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读碑文,思考:为什么要在天安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你知道哪些牺牲的英雄?

2、讲江姐、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雄的故事,他们共有什么样的信念,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3、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曾经出现了哪些英雄或英雄的故事。活动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总结:回顾本单元,谈感受。

作业布置:课后办一个以“我们心中的领袖”为主题的手抄报或墙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板书设计: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教学后记: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课,第一课《站立起来的中国人》,第二课《日益富强的祖国》,第三课《告别贫困奔小康》,第四课《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在第一课中,通过历届奥运会上中国的不同情况,鲜明地展示出我们伟大祖国振奋人心的腾飞,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到现在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国家,引导学生们体味这其中的艰辛和飞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第二课,要求学生通过餐桌上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知道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第三课,让学生认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特有的计划经济产物—票证的种类、用途、产生的原因以及各种票证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了解改观,新老照片比较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人们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第四课主要是以中国的对外发展、国际交流为基本出发点,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展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在对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的努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生活经验,他们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他们开始更加广泛地关注社会,这时候,只要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单元从祖国的未来和变化入手,使学生对伟大祖国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民族的自豪感初步形成。单元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懂得以往生活的艰辛,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

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不怕困难。

单元总课时:8课时

第一课: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很高兴来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品德与社会课。首先给大家播放一首好听的歌如果会唱就大声唱出来。(播放歌曲)师: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 生:《北京欢迎你》

师:你知道北京在欢迎谁吗?(北京在欢迎世界各国的来宾;北京在欢迎世界各国的运动员)

师:是的。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都聚集到北京呢?(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师:你们知道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历史时刻吗?书中为我们再现了

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把书轻轻翻到58页,认真看这两幅图,你能用一句话描述吗?谁先试试? 生:这是人们在庆祝北京申奥成功。

生:还有很多小学生也在表达着自己的喜悦心情。

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那就让我们怀着这种喜悦激动的心情读第一自然段好吗?(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是啊,当申奥成功这一喜讯传来时,北京沸腾了,全国沸腾了!请大家想一想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国家申办奥运会,为什么世界会选择北京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国强大了。生: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生:说明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了。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骄傲、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今天的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板书课题: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二、信息共享,体验感知 1.小组交流:艰辛的奥运历程。

师: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国拥有过辉煌,但也蒙受了许多屈辱。你们知道吗?从1896年到194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了14届,而偌大的中国仅参加了3次,结果怎样呢? 师:老师了解到我们班的同学已经会用多种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请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汇报,此时此刻,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生:我们的国家太贫穷了,太落后了。

生:旧中国我们国家的体育太落后了,运动员太少了·····

师:是啊,每位运动员,每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盼望我们的祖国富强起来,在世人面前也能一展我们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啊。52年后,这

一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2.文本对话:强盛的中国国力。

师:请同学们再次看书,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59页第二幅图的内容。

师:是谁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让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许海峰)

师:这是哪一年的奥运会?(这是在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

师: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84年。(师板书:新中国。)师: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位居第几?(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5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四位)

师:在新中国,我国运动员终于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赛场上第一次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是什么让我们祖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祖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在国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凝结了几代人的梦想与自豪,只有新中国,才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站起来!3.数据对比:中国的日益强大。

师:日渐富强的祖国在奥运赛场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印记。你还记得中国运动员夺冠的场景吗?你都记住了哪些奥运健儿的名字?(大屏幕出示邓亚萍、刘翔、姚明等运动员比赛图片。请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和比赛项目。)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都参加了哪届奥运会?每一届的结果怎样呢?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你能说出我国这一次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吗?位于世界第几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阅读。小组合作,完成教材60页的统计表。(生填写统计表并汇报填写情况)师:从这张统计表的一组组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越来越有实力了;世人看到了一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民族······

三、课堂延伸,寓情于行

师:今天我们从体育方面看到了我国不断增强的国力,也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已经崛起的民族。中国用自己的实力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出示:五星红旗。)此时此刻,面对庄严的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你对我们的祖国有哪些美好的祝福呢? 师小结:面对五星红旗,我也由衷地祝福祖**亲,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会更好!作业布置:课后再想一想,找一找,还有哪些标志性的活动或事件,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

板书设计: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屈辱→自尊→光荣 落后→发展→富强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

自豪和骄傲。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百年反差,感受强大。

⒈体育的兴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的强盛,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是那么的无能衰弱(出示签定《辛丑条约》图)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在北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等12个重要地区,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⒉(出示2001年亚太会议图)百年后我们祖国又迎来了各国首脑,而这次却是在我们祖国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合作、参与、促进共同繁荣。这么重要的会议在中国举办,这么多重要的国家首脑聚集上海,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鲜活事例,体验强大。

⒈逐幅出示62页四幅图,并配上讲解。师生共同感受。最后四幅图定格在画面上。

⒉大家还从哪些渠道知道有关祖国参与各种国际活动的报道,赶快来向大家说说吧。

三、走进生活,领略强大。⒈介绍世博会

自从1851年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起,世博会就一直在发达国家轮流举办,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只有有实力、有影响的国家才能举办综合性博览会。

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获得成功,改写了世博会从未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历史,全面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影响。

⒉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地位日益提高,大家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

例呢?

四、回顾总结,升华感情。

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的祖国历经沧桑,一天天强大起来。从“东亚病夫”到“世界的雄鹰”,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各个方面都大大提高了。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振奋,为之骄傲,让我们不尽要大声欢呼“中国人站起来了!”那么日益强大的祖国,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经济得到了哪些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哪些改善呢?让我们到下一节课去探讨吧。

作业布置:每人出一期《我爱中华》的手抄报,反映祖国的强盛。板书设计: 站起来的中国人

奥运强国 经济富强 国际大国 地位提高

骄傲 自豪

第三课:告别贫困奔小康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懂得以往生活的艰辛,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过程与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懂得以往生活的艰辛,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懂得以往生活的艰辛,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

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物,激趣导入

1.票证展示(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

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小组学习,交流感受

(一)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质量、数量、颜色、款式等。要求:

1.对比图册上三个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2.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两代人的帐本”和“我家今昔小调查”

1.通过两代人的收入和支出消费对比,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刚维持温饱到小康)。

2.调查自己家祖孙三代人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完成调查表。3.你对怎样看待过去的生活?

三、畅谈向小康迈进

(一)师: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眼中的小康生活各有不同。

1.谈谈你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

2.生活条件改善后,人们的平均寿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二)生活改善了,我们周围的人们都在进行那些文化活动?(生自由回答)

四、情感升华拓展交流

1.对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域经济差异,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

2.你们心中的理想是什么呢?可以说说你对未来的构想 作业布置:课后写一篇畅想未来的作文 板书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

第四课: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将从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1、师: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现在我国的很多产品,走向了世界。

2、阅读第78页关于圣诞节玩具的叙述.让学生谈一谈西方圣诞节许多饰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举例说明)

3、小组交流:先将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产品到海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4、汇报:中国的产品到海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5、总结: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和世界各国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

6、讨论:看图文资料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国的出口品种有哪些?)(出口方式是怎样的?)

7、师:是呀!中国打开国门后将会走向世界。

(在小组交流和讨论汇报中,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确实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将从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二:走出国门的中国人

1、师: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请阅读第80页的报道

2、谈感受和想法(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加深印象)活动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

1、师:中国人走出了国门,那外国人是不是也走入了我们中国呢?

2、想象一下:第一次见外国人的情景.(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3、谁来说说初次见外国人的想法?

4、汇报

5、师:对外国人我们越来越不陌生了.因为,他们也走入了我们中国,这都是祖国的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

6、请阅读第81页材料,从我国接见留学生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呢?(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中国有世界,世界有中国”中国正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社会有了更深的感悟)

7、师:那外国人在中国是怎样过节的呢?请看第82页资料,谈一谈你的想法吧!总结:同学们,自从咱国家打开国门后和其他国家人民在民间层次上的友好交流越来越好.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咱们国家越来越繁荣了,它将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添砖加瓦 作业布置:搜集世界离不开中国的理由是什么? 搜集中国离不开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 国际化

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到周边去看看》《环球旅行去》《文化采风》三个主题构成。当代少年儿童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以及相互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密切,儿童们接触世界的机会也较多。世界上不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传统礼仪上都有所不同,帮助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到这些不同,并能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很有必要。世界上有许多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它们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本部分的内容是将看似距学生遥远,实际上已与学生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今日世界,通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战争与和平等不同侧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并引导学生走近世界,关心并初步了解世界,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增进对世界的亲近感,愿意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的中国人。本部分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让学生从小认识和知晓这些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激发学生对世界古文明的探究兴趣,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下基础十分必要。本单元通过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代文化遗址和特色城市,引导学生对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和特色城市的探究和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世界文化的兴趣。单元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我们周边的国家,能够在比较、探究中发现亚洲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懂得我们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渊源及文化交融的关系,应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参与、讨论、比较等,了解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人类文化的多彩与奇妙,产生对

人类多样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认识世界多样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并建立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能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为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总课时:6课时

第一课:到周边去看看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与我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联系。

2、能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的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异同,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

3、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例,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能借助资料、事实,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与我过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其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与我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联系。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和邻国之间要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地球村里的邻居

1、师:同学们,谁能说说在我们中国的周围都有哪些国家?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需及时纠错。

3、小组讨论,在地图中找到我国的邻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 45 确的认识。

4、巩固练习。教师任意指定我国周围的某个方位,让学生说出处于这个方位的我国邻国的名称。

活动二:去邻居家瞧瞧

1、师:关于这些周边国家,你知道些什么?怎么知道的?

2、学生自由发言,也许有些学生会有回答错误、片面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

3、根据学生找到的周边国家的信息以及教材第85--86页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名或别称的角度,把握该国的一些特征。

4、学生根据其他国家的信息概括出别名,充分尊重学生的概括。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到周边去看看

一、地球村里的邻居

二、去邻居家瞧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与我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联系。

2、能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的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异同,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

3、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例,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能借助资料、事实,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与我过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其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与我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联系。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和邻国之间要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三:与邻居的交往

1、开展互访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现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国家,自己扮演这个国家的“公民”,用各种形式把国家的风土人情展示出来,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国家。

2、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准备,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其他邻国的了解。

活动四:古往今来话邻国

1、课前学生搜集了古代关于邻国的故事,让他们讲给大家听。

2、师:同学们,通过听这些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生:我国和邻国从古代起就有交往。

4、师:除了古代的故事,从现在的生活中你能找到什么与邻国相似的东西和生活习惯吗?

5、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找到各国之间的共同之处。

6、师:是啊,这些共同之出可以看出我们与邻国之间的文化一直都有友好的交往,通过这些交往,促进了我们的共同发展。

7、新闻调查。

(1)通过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新闻报道,记录我国与邻国友好往来的新闻报道。

47(2)课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些事例。

(3)将这些事例进行整理分类,看看各属于哪些方面的交往。

(4)想一想这些友好往来对我国和我们的邻国有什么好处。

8、练习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绘图、制表、读后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总结。

作业布置:搜集了古代关于邻国的故事,让他们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 到周边去看看

活动三:与邻居的交往

活动四:古往今来话邻国

第二课:环球旅行去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世界、认识世界。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神奇探秘之旅 活动一:神秘的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我向往的特色城市”世界之旅吧!去感受世界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的魅力。(出示相关图文资料)

全班交流:深入探讨

探讨题:想象一下,建造金字塔都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金字塔的难解之谜?

师:除了神秘的金字塔和谜一样的玛雅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还有许多人类之谜。它们展示了千百年来人类和智慧,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今天,我们来探寻古遗迹中的人类之谜,也许,将来揭开谜底的,就会是我们中的一个。

活动二:追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

师:你知道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话和奥运会的来历吗?它们都来自古希腊,一提起希腊,西方人就会有一种家园之感,希腊也因此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介绍: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冬欲争夺一座城市保护神的位置,最后二神决定每人给市民一份礼物,然后由市民选择谁来做保护神。最后市民选择了献出橄榄树的雅典娜,于是这座城市就叫做雅典。)

师:同学们,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原因呢。(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96面的内容)讨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古希腊的历史名人? 作业设计:故事续编:密林深处的秘密

让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整理成小故事,把玛雅人的消失作为一个 49 开放的结尾,思考失踪的原因,按照自己的猜想将故事续写完成。板书设计: 环球旅行去

一、神秘的世界

二、追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世界、认识世界。教法:讲授

学法:交流、合作学习教具: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感受现代文明之美与现代艺术之精髓

一、游览艺术之都----巴黎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拥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和宏伟壮丽的现代建筑。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艺术之都的魅力。

(组织学生阅读97页内容)

二、到维也纳听音乐

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歌剧院。从落成那

2.教育与社会发展教案 篇二

一、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它规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1]因此,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具体性”意味着学习目标的可操作与可达成;“准确性”决定着学习目标的价值性,即学习目标必须是学生“要学的”“愿学的”“学了之后能提高”的。学习目标的“具体性”需要依据目标分类学理论,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认知水平和核心概念;“准确性”则需要教师分析、把握教材及洞察、前瞻学情。具体来说,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分析与把握教材的能力

我们提倡“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主要是因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相比,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创造性加工教材。“教教材”把教材当作“知识”本身,不加分析地照本宣科,生吞活剥;“用教材教”则建立在分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当作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原稿“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

崔稿“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第八章“数据的代表”的第一节内容,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教科书中没有给出该公式,而是通过具体例题对这一概念加以诠释。对于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权”,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都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所以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重点,对每个数据的“权”的理解是难点。

分析:崔稿三言两语,句句点到教材要害。首先指出“平均数”所在教材中的地位,包括所在章节的位置、课时比重等;其次点明核心概念“加权平均数”教材内容特点及“权”的作用等,并据此具体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确立学习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原稿则以描述代替分析,主要陈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未对教材产生实质性的“分析和把握”,说明教师虽然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背景下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根本上还未摆脱“教材奴隶”的身份,在教材面前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论:分析与把握教材是制订学习目标的着力点,它既需要站在学段整体内容的高度将本节所学内容看成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点,分析其在知能网络中的关联作用,把握教学重点;也需要从学生接受或运用的角度分析所学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把握教学难点。重、难点一经明了,教师就等于占领了教材内容的制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就不再是“教材编写者”的教材,而是经教师创造性解读的“教师的教材”,是因地制宜的、适用的教学内容。受长期“教教材”习惯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分析与把握教材的能力相当欠缺,只知沿用、照搬教材,唯教材是尊;不知教材仅是可用的一般教学资源,不敢或不会以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思维分析教材。

2.洞察与前瞻学情的能力

学情分析的角度很多,对于制订学习目标而言,主要是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把握了学习起点,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牛鼻子,学习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学习策略由此建立;而这一节课的终点就是下节课的起点,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起点,分层教学、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因而得以实现。

原稿“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但学生不能用语言规范地描述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在概念的描述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我们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改进。

崔稿“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但学生在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平均数、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方面会有困难,尤其是基础薄弱的近1/3学生,所以在概念的描述过程中就需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至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通过自学之后,会有4/5的学生能够独立计算。

分析:崔稿“学情分析”与其“教材分析”一脉相承,一语点出学生的前备知识和技能,进而分层明确学生在学习新知上存在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以及选取的教学策略等,学生面目清晰可见,根据学情分析就基本可以预见课堂教学的重心、思路和效果。原稿也点明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但未对学情展开实质性的分析。其一,教师心目中的学生一张面孔,没有学习层次之分;其二,忽略教材的核心内容,没有教学轻重之别;其三,有关学生合作能力的陈述指向不明,策略与内容脱节。

结论:要想带学生到某个地方(学习目标),必须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指的就是学生现有学情,它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更是学生达成新目标的前提、基础。一个对学情了如指掌的教师,深知学生前备知能及其在接受新知上的短板,就能够准确地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准确推断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因深知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别,也能够基本预测出目标达成程度,从而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虽然新课程强调生本教学思想,但教学实践中很难刹住“教师中心”的思维惯性,备课“凭主观”,教学“想当然”,学生是教师眼里“熟悉的陌生人”,分析学情自然成为教师能力中的重要盲区。

3.分解与整合课程标准的能力

“学生学的是不是有价值”这个问题除由“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之外,需要首先由课程标准做出回答。课程标准是学习目标的立足点,分解与整合课标是制订学习目标的前提。“分解”课标指的是运用目标分类学理论,将课标中的关键词(认知过程和核心概念)具体化;“整合”课标指将三维目标融合于学习目标之中,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原稿“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崔稿“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3)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分析:关于“平均数(1)”章节教学,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其中的关键词词为为““理理解解””““计计算算””和和““加加权权平平均均数数””。。原原稿稿用用具具体体的的行行为为动动词词““用用自自己己的的语语言言描描述述””““解解决决””““求求””替替换换认认知知过程“理解”“计算”,目标表述具体、明确。崔稿肯定了原稿目标,只字未改,但是增加了第3条目标。这一条目标既是表现性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一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态度及学习数学的价值取向。

结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支撑,学习不会“走远”也不会“走好”,因此新课程特别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三维目标具有一定的伴随性和共生性,“过程与方法”是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必要策略和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积淀。但是,许多教师在制订目标上或是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是割裂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落到实处。

二、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大小,因此,能否有效刺激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

1.设置思考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引擎,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最好用问题来引发思考,用思考来催生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原稿“问题探究”:

归纳一:算术平均数。

问题3:如果给出n个数x1,x2,…,xn,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问题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均数的定义吗?

归纳二:加权平均数。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的平均数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

问题6:对比课本例题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崔稿“释疑”:

何为算术平均数?

问题3:如果给出n个数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问题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吗?

何为加权平均数?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还是不够的,有时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还需要……

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问题6:对比课本例题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分析:崔稿将“问题探究”环节改为“释疑”,并将问题纳入三个层面之中:何为算术平均数?何为加权平均数?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概念深入思考、实践,使课堂学习呈现一条清晰的“课脉”。同时,崔稿在学生得出结论后随机发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唤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反省、顿悟,体现出鲜明的生本意识。原稿则将核心问题与实践问题、思考与例题、教学与评价等混为一谈,教师处处站在教学设计者的角度“质询”学生,教学缺少一定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灵活性。

结论:设置问题首先要预设主导性问题,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如何逐层展开等,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并有序编排,课堂教学才能因此成为有机的教学系统;其次是随机设置生成性问题,在学生若有所思之处、似有所得之处等,适时提出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质疑问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具备设置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师将教学材料当作问题本身,满堂“碎问”将课堂拆解得七零八落,造成教学低效。

2.适时指导学习的能力

设置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要让学生“学好”“学会”则还需要教师做出各种尝试与努力,亦即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指导要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还要让“学会”的学生学得更深入。

原稿“学习活动”:(1)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试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2)通过过自自学学课课本本,,小小组组交交流流,,能能说说出出权权的的意意义义,,并并会会解解决决实实际际问问题题。。

崔稿“提示”:(1)重点在第二、三两个问题上面;(2)注意自学指导;(3)请两个学生板演,由其他同学点评,并且给出评价标准;(4)对问题6的两种结果作对比,加深印象和理解。

分析:原稿在“学习过程”(上述“问题探究”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之后设置“学习活动”,表面上看就是学习目标的简略陈述,指出学生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但如何达成目标并不具体明确;尤其是将“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分开设置,表明教师对“学习”本身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崔稿将原稿的“学习活动”改为“提示”,表明“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提示”则是教师的活动,主要明确教学重点、注意事项及教师的主要作为等,在显示鲜明的生本意识的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适时指导学习的能力。

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迷途,使之在顿开茅塞的愉悦之中认识到思考的魅力与新知的重要,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这是教师将学习思维引向纵深的指导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学法指导的能力、指导学生互学的能力、指导差生学习的能力。崔稿在“提示”栏中强调“注意自学指导、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等就是这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许多教师长于“讲”却短于“指导”,或不知道如何指导,或不知道在何时指导,致使学生学习停留在原发状态。

三、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

课堂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适时实施监管、反馈的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设计与实施得当,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符合实际的反馈、解释和指导,就能够促进和完善学生学习表现。

原稿“检测”: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成绩如下表(略)。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按照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

崔稿“提高”: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问题8:假如你是某公司经理,欲招收一名职员,从学历、经验和撰写个人简历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评价,结果如下(略)。如果将学历、经验和态度按1∶2∶2的比例来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看看你会录用谁?评价标准如下:正确列出算式(4分),准确计算(4分),步骤规范(2分)

分析:崔稿将“检测”改为“提高”,与其他学习环节“生疑”“释疑”等形成一体,并用“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这个问题与“释疑”环节的三个问题融会贯通,教学思路开阔、明朗而不落俗套。在设计评价任务上,以“假如你是某公司经理”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同时发出邀约,激发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热情;而“看看你会录用谁?”的询问则具有挑战性,引导学生“一试身手”的心理预期;最后,从三个角度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学有规范,评有依据,这在“释疑”环节中也有体现,在“提示”中多次强调“给出评价标准”。原稿则以“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陈述任务,将学生主体与任务主体强行分开,同时也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给学生造成“学习与生活无关”的印象;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最好?”因为没有评价标准的具体描述,学生学习陷入自发、盲目状态。

结论(略)。

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堂评价是实现教学效益的三大着力点:学习目标规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与价值;教学策略决定着目标达成的效率与质量;课堂评价则验证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三者之间以接力互推的方式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将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目标导向的师生互动的磁场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益。因此,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亟待明确与着力的专业发展方向。

摘要:通过一线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崔允漷教授在此基础上的修改稿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与专业发展的方向:一是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二是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三是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抓手。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堂评价

参考文献

3.教育与社会发展教案 篇三

关键词: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

一、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

教育目的──关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何种人的教育理想在教育活动中居核心地位。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宗旨,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很多,但文艺复兴后,人的全面发展几乎为近代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推崇,成为贯穿在近代历史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

对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似乎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种认为二者完全是一回事,即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反之亦然;再一种则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不完全一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持第三种看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性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两种发展的要求有质和量、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显然指量和广度而言:而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充分”与“自由”,则就质和深度说的。我认为,个性的发展要达到充分而自由,只有到了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而且,可以这样说,在那时,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全面、充分、自由三方面的要求上可以统一起来,从而使二者完全趋于一致。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总和。个性即禀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创造个性的特征是: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力、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一个拔尖的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和卓越之处。如果求全,就只能助长平庸,抹杀卓越,埋没人才。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角度论及教育本质时指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由出生时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知晓社会规范,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教育。在个体的自然遗传因素、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个体本身的能动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每个个体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绝无仅有的“经典”,个体社会化就是促使不同个体的个性健康地发展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人的和谐发展”或“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教育”。

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应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在个体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发展健康个性,注意做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相互融合。只有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健康发展教育同时进行,教育才能使人打破束缚,使人性获得解放,才能使人的成长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光明大道。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现在我们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行,样样都精,事事都成,其结果将来可能一事无成。

二、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改革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两者有严格的区别。人的全面发展及全面发展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主要是一种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及教育的理想描述,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改革的理论,而非系统的教育理论。它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它蕴涵一定的实践导向,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素质教育,并非是只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而是针对我国教育还存在不适应状况及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审美,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有一致性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一定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是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世界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用在素质教育涵义上恰如其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是取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优化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社会必须重视起来,作长远打算,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白天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晚上又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其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各类教育和各个教育阶段,促进教育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民族基本素质的目的。总之,只有把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把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或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渗透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必须认真把握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谐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与个性教育始终相伴随、共同实施。在个性教育中,应当处理好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没有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指导,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别性甚至个别专长、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变划一性的教育为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包括:(1)尊重人和人的个性;(2)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3)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4)教育的特色化。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实质上是一致的。目前的共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这一根本目的就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补充的关系讲透彻了,即以“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素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素质的易于把握、操作的教育格局。至于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可理解为,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个性是由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三方面统一的构成物。据此,适用于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的思想,必然适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个性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没有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思想的渗透,就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据此,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总是笼统地讲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而应做到:德与才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良好发展;在教育中必须处理好情知关系,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方能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既要让学生动脑,又要让他们动手。手脑结合是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个人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不能为了个人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要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谁破坏大自然,最终自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在教育中片面强调个体发展或集体发展,即把个体与集体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桑新民,陈建功.教育哲学对话[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社会性别教育教案 篇四

教学对象:高一、二班 教学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水平五(高中一至三年级):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要求:社会性别的特点;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追求性别平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清楚社会性别的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变化;了解社会性别平等的概念和意义。

能力目标:了解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动因,克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讨论和思考,唤起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渴望,尊重自己和他人。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以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追求性别平等,实现个体的最大发展。教学准备: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图片、绘画纸、彩色笔、吸铁

PPT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导入

一、学习本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次学习活动的目标:理解社会性别,了解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了解社会性别角色及社会分工的变化发展,积极推进社会性别平等

三、热身活动:

1、排序游戏

2、回顾上次观看视频的收获

生理性别——男性、女性 社会性别——男人、女人

第二单元

理解社会性别

一、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期待和规范

二、社会性别的社会化

分组讨论:社会性别是怎样形成的?

三、社会性别的概念

第三单元

社会性别与性的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的歧视

显性歧视

隐性歧视

反向歧视

三、对于男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四、社会性别不平等极端现象:“伪娘”和“假小子”现象

五、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尊重身边的人,做全面发展的男人和女人。

第四单元

变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

一、分享你所了解到的变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

二、在你的下一代,性别角色还会继续变化吗?会有哪些变化?

5.幼儿社会教育教案:进餐礼仪 篇五

1、通过观察,操作,知道进餐的礼仪。、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专心进餐并正确使用餐具,爱护卫生,进餐时保持自己、桌面、地面的清洁,进餐后会收拾自己的餐具等。养成正确进餐的好习惯。

3、享受进餐的过程,珍惜粮食,爱护食物。

1、,养成文明进餐的良好习惯。

2、继续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好!”“谢谢”、“再见”“请”等。活动准备:

小猫、小狗、小老鼠头饰若干个,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老师听说森林王国里要要进行一场关于“文明进餐者”的调查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

师:我们看完狮子、猴子、兔子、小猫咪进餐表现,我们来投票吧!看谁是最文明的进餐者?(小猫咪)为什么?

师:狮子、猴子、兔子为什么不是最文明的进餐者?他们什么表现不好啊?

2、传授进餐礼仪。进行到“老婆婆家做客”的游戏,在游戏情景中愉快地练习进餐的正确姿势。

(1)师: “今天我和小朋友玩个游戏叫“到老婆婆家做客”,我

扮演老婆婆,你们呐,扮演小动物。老婆婆请小动物到我家做客,你们高兴不高兴?好!看我扮演老婆婆了,戴上头饰,请小朋友也来扮演小动物,来吧,自己戴头饰。

(2)老婆婆慈爱地抚摸着小姑娘说:“我家小姑娘可能干呢?她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饭,不要妈妈、老师喂,吃得可好呐!你们看鸡宝宝是怎样吃饭的呢?看,她先坐在椅子上,两脚放在桌子下面,身子靠着桌子,坐得很好,一手扶碗,一手拿勺,一口接一口地吃,不用手抓饭菜”。小动物们跟着做。

并伴随提问:两只小脚放在哪里?身子靠哪里,有没有用手抓饭菜?

吃好了提问:“小姑娘用什么擦嘴巴的?”,“谁替她擦嘴巴的?”“看看碗底怎么样?”“鸡小姑娘把碗和勺放在哪里了呢?” 老师,鸡宝宝吃得真干净,你们到我家来做客,我请你们吃又香又甜的炒米,你们要像鸡宝宝一样认真吃饭噢!”

小动物做客时“老婆婆”和“小动物”要注意礼貌,鸡婆婆态度亲切地检查幼儿进餐的姿势,对规则遵守好的,吃得干净的要予以表扬。(强化规则教育)(3)活动总结 老婆婆说了,小动物们真棒,来做客又懂礼貌,又会吃饭吃得真干净,也不挑食你们在家,在幼儿园是不是也是这样自己吃饭的? 那老师要问问你们我们在进餐时都要做到什么啊?(专心进餐。进餐时不讲话,不能边吃边做其他的事,不能挑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

6.教育与社会发展教案 篇六

[课标内容]

(1)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讨论课中题“你认为***的三个面向中,哪一个是最基本的?为什么?”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2)通过讨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课文以及观赏音像资料,在互探索的`基础上,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虽然经历了挫折,但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民教育制度的建立、“科教兴国”的决策和***“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素质教育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国运的兴衰。

(2)认识到我国现代科技、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成就突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感情。

(3)通过介绍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阅读、欣赏、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让学生回顾第21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出,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于教育,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导入新课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2、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小说、戏剧、绘画、音乐和舞蹈的突出成就

三、中国成为体育强国

1、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

[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21课的内容,将两课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与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联系,说明教育、科技、文艺、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

[作业]

7.推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共同发展 篇七

一创新创业和高校人才培养

在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体制机制创新, 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有关国家的营商环境。在这其中创新已成为推进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并且也是最为根本的内生要素。不能单纯地将“创新”等同于“发明”“创造”“革新”等社会经济行为。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他们已成为创新过程的主体。创业则是一种突破现有资源的束缚, 寻求机遇并且加以实现的过程。大学生既是无资金、无经验、无技能的最清贫的创业者, 同时大学生也是有青春、有专业、有团队的最富有的创业者,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校园学习期间加以引导和培养。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育创新型企业, 大力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这不仅促进我国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而且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创业教育的系统体系, 不仅在大学生当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同时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创业文化, 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

创业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是有高风险, 容易失败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创业不仅在于创造财富, 更在于其能够创新。创新的范畴包含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所有组织的、技术的、系统的、方法的变革和最终价值实现的过程, 而创业是为了推进创新的实现, 由一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进行的动态过程。创业和创新相比更加强调愿景形成和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 创业要求人们必须拥有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转变为成功的社会实践过程。因此这不仅要包含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人们具备发现变革趋势并且把握机会的能力、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并且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制定可持续的创业计划的能力和抵御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说来, 创新是更为宏观的、更注重系统分析, 而创业则是更加注重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过程。

目前高校教育目的不单单仅是教给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当今的世界, 同时怎样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改变世界, 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奉献力量。从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方面看, 高校创业教育是目前实现这一目的的行之有效方法。高校的创业教育本质就是以更具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的方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创业教育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1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创业教育并不是创建企业的速成教育, 而是不断激发人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这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隐性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无法直接传授, 只有在讲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程中, 用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来加以熏陶的模式, 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 而这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内含于专业教育当之中的。专业教育不仅能让学生领会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知识, 而且可以传承其专业精神文化。自此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能依靠相关的专业教育。不然创业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无法实施。创业教育只有服从专业教育的相关规律, 把创业技能与创业意识融入到各专业教育的课程当中, 逐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并且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构建适合其专业发展方向的创业所必需的相关能力结构体系,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2 应用创业教育来引导和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专业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本专业、本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只关注其自身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这必将造成各学科之间、每个学科其内部专业之间的关联被人为阻隔。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是只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 该模式必将严重制约高校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说, “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 然后才是专业的”。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和专业、课内与课外等关系各方面, 可以规避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教学倾向, 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相融与统一,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专业教育逐步回归到育人与训技的统一上来。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帮助大学生建立有机且关联的知识。通过这些相关联的知识, 使大学生们学会思考、比较、推理与辨析, 提高其选择、洞察、整合与创新能力。专业教育只有顺应发展的要求与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创业需求, 这就是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调控与引导。总之, 创业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并且能使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育相互统一在一起。

三推动两种教育发展的建议

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 建立适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并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提升创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为此提出促进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是, 高等教育教学要由刚性到柔性的改革,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实现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原有刚性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压制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但这样一来造成学生创业思维拓展性不强, 多为被动跟随创业。柔性教育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与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因此,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要由刚性教育向柔性教育转变, 这对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是, 高校人才培养要由统一到个性化转变, 不断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业潜力, 点燃其创业的热情。目前由于大学生人数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很难实现, 经常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每个人自己的个性行为与个性思维的形成, 不利于其日后的自身发展, 为此高校教育应向启发性教学方向转变, 提升学生个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进而带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 开展管理、人文类方向的教学活动。高校要开设人文、经济管理类选修课, 并经常进行专业读书、经管知识普及等相关活动, 逐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 增加创业的灵感产生机会,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创业要求大学生拥有极高的综合能力, 单方面的专业教育是不够的, 创业者的人格魅力、广阔的胸怀和抱, 也是必须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锻炼。

四是, 条件充裕的高校可以实施项目型创业教学模式。创业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一个好的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生产转化, 实现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结合,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能更好推进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总之, 面对当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新形势,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要求我们不断继续探索。要想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 实现两者之间的联合与相互支撑, 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提高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的内源作用, 同时建立一套推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2]董显辉, 程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4 (3) :62-66.

[3]张景胜, 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0) :3-4.

8.教育博客与教师发展 篇八

关键词:教育博客;教师发展;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32-02

当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基于网络的个人博客(Blog)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很多领域呈现流行之势。在教育领域,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博客也是如火如荼。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甚至教师自己的人生感悟等等,通过博客平台,进行跨时空的交流、探讨。笔者认为,教育博客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它不仅是教师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是教师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平台。

一、教育博客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是教师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在生命的言说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管理,规范与制度很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 “应然”的要求多,对教师内心状态的探究少,忽视教师内在的“实然”状态,或者是“被悬置为一个存而不论的背景”,这样就造成了外在倡导的教育价值难以转化为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从而使教师发展失去立足点,影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1] 纵观以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制度规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理论规定了教学程序和技艺,教师就是在课堂上依据工艺规范,实现既定目标,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和发展的内在动机,缺乏有效、适宜的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基于教师个体内隐对教育的认识,基于教师发自内心对教育的热爱,直至把教育当作一种内在的生命需求,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进行追求。教育博客的出现,令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博客上,人人可以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表达。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言说是基于教师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它不是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何的理论”,而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它能反映教师个体如何看待教育的真实状态。教育博客,就像是教师自己的一方园地,在自己的园地里,教师以多元而生动的样式呈现和描述着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故事、经验、行为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对这些个人的“经验事实”进行领会和反思。因此,在这种方式里,对教育问题的呈现更多地表现出私己性、个体性、情境性和充分的自由性。对教育问题的真实体验,更能引发教师切身的感悟和内心的震动。教师在博客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体悟、反思和追问,与外在的教育权威的说教相比,它给教师的最大收获是“自由的言论和体悟”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当然更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教育博客能使教师真正达到“为自己的教育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研究”的理想情形,所以教师会用个人理性的审视和筹划,倾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用“教育心”来经营自己的教育,从而实现教师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发展。

二、教育博客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能促进教师与他人真正的平等对话

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所有人的发展,人性只能由人性来培养,情感只能由情感来陶冶。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博客是一种共享的资源,我需要的时候,可以浏览你的资料,向你借鉴;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我的资料,寻找信息。通过教育博客,教师与他人(特别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可以实现平等交往和对话。

把交往与对话纳入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是由人的本性、教育的本质及教师的职责使然。教师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交往与对话有三类:一是与学生间的,二是与同伴和教育专家间的,三是与学生家长及其社会上其他相关人员间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将交往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交往与对话的实质性缺失,从而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与对话是最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强烈的成就感首先来源于学生,但他们之间的对话仍有诸多问题。比如在教育观念上,由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盛行,教师很难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学生坐下来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本来“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不仅意味着对话的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也意味着每位学生都具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种针对部分学生的对话实际上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剥夺了另一部分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进而剥夺了学生平等发展的权利。

此外,教师的“对话”常常是预设的,这种形式上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独自言说,教师仍以独白者的面目出现,是一种异化了的交往。在第二、三类的交往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第一类交往相似的情形,要不就是教师之间或与家长间交往的缺失,教师只是孤军作战,要不就是即便有交往,也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达成实质上的理解与对话。那么,导致对话与交往缺失或异化的因素是什么呢?除了教师在观念上没有真正领会其精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真正的对话与交往是一种情境,它需要一个适宜的空间和舞台,这个空间不能有太多的规则性和确定性,否则,交往和对话就会受限,受到束缚。

教育博客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身份限制,打破了话语霸主,话语权是平等的,交流是广泛而且自由的。教师具有话语权,学生、学生家长也有同样的话语权。这就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等人员之间真正的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三、教育博客是一个思想积累的平台,能缩小教师的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鸿沟

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之路,促进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术型教师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下,“教师成为研究者”、“科教兴校”的口号不断响起,由于这些观念的倡导,教师开展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与实验,不可否认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环顾各校的科研之路却走得相当的艰难,原因之一是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这就把一线教师排除在教育研究之外而无视教师的经验。实际上教师的经验在其专业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杜威就曾指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来自经验的,经验既是教育的方法又是教育的目的。原因之二是教师本身把教研工作神秘化和功利化,有些一线教师认为教研就意味着要出高深的理论,自己没有专门的时间,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是不敢写),不如扎扎实实做些事务性工作;有些教师写论文也是为了评职称而硬挤出一些心得与感悟,或简单地移植、借用大量的教育理论术语和僵化呆板的文字,这样便扩大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

而在教育博客的天地里,教师却可以变得自信,摆脱被“写”的从属状态。在这里,教师真诚叙说的是自己教育世界的故事,领会的是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意义,反思的是自己实践中的教育事件,整个过程中都具有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所做、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写得多了,必然为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大量素材,自然而然地将会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从故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并走向规律性的“形式理论”。这些成果将能对纯粹的经院式教育理论进行有效弥补。

教育博客以深受教师关注和欢迎的“生活世界的朴素的说话方式”,提供了教师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素材,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和动机,增强了进行理论研究的信心,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因此它能缩小教师的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鸿沟,充当着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庞丽娟.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反思与改善教师教育的新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上一篇:社会工作师职业展望下一篇:对事故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