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听课心得体会(共15篇)(共15篇)
1.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马春
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中,我只要没有课就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老师授课的精彩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如从了解学生对水的净化引到活性炭的作用而进入主题。②诗歌朗诵导入:如师生共同朗诵引入《分子和原子》,让听课者感到亲切自然。③图片导入:上课铃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图片,由此导入新课。琳琅满目的美丽图片把同学们一下子带入了异彩纷呈的化学世界之中来。④实验导入:生活中闻到桂花香引入《分子和原子》等。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9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学过程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有的教师在下课时还不忘把课堂作为逃生演练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了学会逃生本领。
4.实验中颇有创新
在授课中多数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磷的燃烧实验的改进和课本完全不一样,一个实验引出一个结论,而且还防止了环境污染。电解水实验中氢气的检验和氢气性质的实验和课本也不一样,把实验现象一下子变得直观明了,学生也容易掌握。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教育专家总结了现在的教学形势。新的形势下应关注:
1、体现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3、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5、课堂的生成性(上课时出现的意外问题),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多元化学习方式,7、师生互动,8、课堂情景,9、个体差异,10、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
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例如:矿泉水瓶剪开就成漏斗和烧杯;药瓶就变为药剂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变成导管,将食品垫板改成多孔井穴板等等。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事们讨论、交流。例如:
1、教师应该如何点评学生的发言?
2、很多活动的情节设计得不错,老师应该如何在活动的基础上展开、顺势扩大成果?
3、教师在课中为什么不愿意偏离自己设计好的轨道?
4、上课时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吗?
5、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学生奖品吗?
总之,通过听老师们的课,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些优秀的老教师的上课中,我们确实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2.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片面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使教师成为了“讲师”, 而学生成了听众, 束缚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 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面对新课程, 老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 可使用个别学习, 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老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老师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并探究其原因,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老师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 更有情感的。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同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 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在必修一教材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除思考交流、实验、科学探究等外, 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 如关于金属的课题进行调查, 完成一篇关于金属的小论文。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用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获得知识。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如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 先声夺人, 或用化学实验入手, 自主体验, 或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优化课堂教学, 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寻求知识目标, 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改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做法有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作用, 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并在评价中始终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总之, 面对新课改, 我会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反思, 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 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 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中得以落实, 获得体现。本文总结在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3.初中化学听课心得 篇三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
按照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教务处的安排,在化学组老师的支持配合下,我听了各位老教师的课,其中我主要听了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聂敬玉老师的课,我听的课不仅有新课,还有习题课,以及复习课。现在将我听聂老师讲的《化学式》一节课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初中生对于初三阶段新开设的化学课,往往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因此一开始对化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基本上都想学好化学这门功课,争取拿到高分。但每当学到“化学式”这一版块内容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错误百出,化学式的听写、测试总过不了关,典型的例子如把碳酸钠的化学式写成“NaCO3”、把氧化铝写成“Al3O2”等。在“读、写、用”三方面困难都很大,从而感到越学越难学、越学越糊涂,最终丧失了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造成了学习上的分化,致使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进入低谷!
事实上,“化学式”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一个“分化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坎儿”,如何突破它将成为本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导入部分
聂老师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水出发,让学生表达对水的认识,包括各方面的理解。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先是分散了难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后又在学生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聂老师做了精致的处理,逐步引导到课题。
2、学习部分
一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设计组织学生绘制对化学式的基本结构图,从不断的补充中逐渐完善对化学式概念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聂老师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巧妙进行梳理及整理,学生较易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程参与,效果不错。
二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容易出现课堂过于沉闷的现象,而聂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使我耳目一新,她在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后,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化学式,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她的精心设计一下子使课堂异常活跃。
3、衔接计算方面
从生活的实例出发,避免了纯粹计算的抽象性,让计算教学更有趣,难能可贵。聂老师在设计上还巧妙地赋予了学生很多解题技巧,使课堂更生动。三聚氰胺也上了课堂,她注重了热点问题的结合,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并且全方位阐述了化学物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值得学习。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间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的时间。”它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上要适时学会运用这种“闭嘴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4.市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四
2013年3月14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有幸去参加了市里化学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听了很多非常精彩的优质课。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这正符合素质教育精神,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从总体出发,不能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要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能透过具体的物质看到抽象出来的元素。
通过本次听课让我们看到课堂上上课的那些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这些深深地折服了我们,我们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赶上新课改步伐的紧迫性。
一、情境的引入要简单直接。课堂导入有时候为了新颖,趣味,与学生实际结合等方面的考虑,浪费很多时间而往往切不入正题。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一些小的礼物或者口头奖励,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五
东田中学 刘登怡
2011年11月14日,县初中协作片化学展示课在白芒营中学举行,我非常有幸聆听了这次教学活动。进入学校,一块刻有‘博’字的巨石让人顿生敬意。带着这份敬意,我们游览了整个校园。学校的布局合理,绿树成荫,校园非常干净。随后我们听了四节化学展示课,观看了学校的升旗仪式,阳光体育。
一天的学习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说真的,一天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听课者心旷神怡;课后激情生活,更让我们观看者叹为观止。体会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②故事导入;③图片导入;④实验导入。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4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教学模式日新月异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四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老师们精心的设计讲学稿或导学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课前培训。按照预定的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当堂检测”进行。把讲台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
4.课余生活像模像样
我们听完第一节课后正赶上升旗仪式。学生跑步入场,方块列队,齐唱国歌升旗。随后是学生讲话、老师讲话;校长带领老师宣誓,学生领宣誓。形式丰富的阳光体育(特别是广场舞和长鼓舞做得是有声有色),让人觉得那不是在作秀而是在享受生活。看到那场面,作为老师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6.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心得 篇六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问, 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虽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方面不同, 但在教师眼里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 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二、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老师要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 精彩的结尾, 幽默的故事, 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 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 课堂上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 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习优等生创造机会让他更好地表现和发挥。并且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以微笑、点头、欣赏的目光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忽视、不嘲笑, 并给予热情的指点,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运用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能给学生展现诸如颜色变化、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生动、新奇、鲜明的化学现象。教学中要借助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模型、流程图、标本、投影、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学习,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编成口诀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 在学习药品的取用时, 编成“一横二放三慢竖, 一斜二送三直立。”
学习氧气的制取时, 实验步骤记为“查, 装, 定, 点, 收, 离 (利) , 熄 (息) 。”
7.初中化学听课评语 篇七
一、评价的收获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与评价,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听课状态有所改观,课堂管理比以往轻松很多,学习兴趣,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能力,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等有全方位提升。
二、困惑
仍有少数学生对评价不屑一顾。
三、今后评价的设想与建议
1、突出探究、创新和能力的评价
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中突出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生都是想学好的,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都对化学充满着好奇,并有一定要学好化学的强烈愿望,当第一次考试之后,名次排在后面的学生总是不服气,他们总要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时学生并不厌学,反而会更加努力。但可悲的是,每一次考试后都会排名次(哪些学生过了重点线、普高线),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名字被排在后面的次数难免会多一些,虽然可能是各种原因所致。但这样反复出现,这些学生的自豪感便会逐渐下降,厌学情绪也慢慢形成,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其实,研究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变差了,学习成绩才变得差了起来。如何使“差生”转变,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而对“差生”的治本之策下在于此。人与人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这就是心态的积极或消极;但就是这微小的差异,往往造成很大差异,那就是成功与失败。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的成功做好准备。根据建构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力的增长,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完善的。因此,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如每单元结束后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单元测验的内容、方式,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使在考试中获得成功。一次单元测验后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时,告诉学生努力复习一周后,老师重新命一套题,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两次考试取成绩好的一次进行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对于“差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活力。
8.化学听课评课反思 篇八
了完成作业,本人在本校教研组听了大量的课,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我认为化学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实验探究,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讲课教师应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引者。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鼓励学生创新。这样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化学天地中自由翱翔,真正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民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的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的课应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是完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每堂课都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所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要较好地体现和反映了这一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需要,能够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一言堂等家长式作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就真正让学生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次听课学习,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别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自身的素质也急需提高。课堂教学犹如演戏,编、导、演每个环节都要充分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教师愉快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的目的!
四、关于上习题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9.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九
1.充分利用趣味实验, 实现实验教学中教学生活化。 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的实验, 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 如演示蔗糖遇浓硫酸的黑面包的实验;点燃浸有酒精和水的棉手帕却烧不着的实验; 用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玻璃棒与酒精灯摩擦使之点燃的魔棒点火的实验; 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 有同学竟然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 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 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 烘托节日气氛。 比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 有的学生竟然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块, 问老师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 后来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生锈的金属放到酸里怎么一会儿就变光亮了? 能否用家里的醋酸代替稀盐酸? 同时让学生知道, 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之情。
2.追踪社会热点,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 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 它和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 还是新能源开发, 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 “化学与新材料”, “化学与新能源”,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命科学”, “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 也引导学生多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变化, 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例如,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 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难度较大,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在正式探讨原子的内部构成前先利用一段视频资料短片———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产生巨大能量。 再接着水到渠成地引出探讨的主题———原子结构的奥秘。
3.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如学习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 介绍妈妈晚上烧了醋熘茄子, 因为比较粘锅, 所以先用水浸泡, 打算明天再洗。可是早上起来发现水面与空气交界处已经生锈了。 妈妈根据以往的经验, 认为铁生锈起码需要三天甚至更长时间, 她百思不得其解, 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学习的动机。
4.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探究, 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化学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关系密切, 化学知识已渗透到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学好化学, 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 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和课外探究活动, 创造条件到工厂、农村、社会中学习参观。 例如, 布置作业要由统一走向自由,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由题海战术走向求精求活, 使作业个性化、活动化与生活化。 如: (1) 做调查、考察等; (2) 做查阅资料等收集信息; (3) 做实验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寻找解决的办法, 收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化学与生活”的学习, 让学生总结服装商场如何鉴别“真丝”与“人造丝”, 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珠宝店鉴别真假金银的方法、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 居家装修如何选购绿色材料; 家庭饮食如何平衡膳食, 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 等等。 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 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化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同时,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 如上网查询市售净水器的原理、运载火箭的燃料问题等,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体验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10.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作文课听课心得体会_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小学作文课是培养学生表述个人情感,用文字来传达思想的一门语文综合课,是辅助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课程。下面是带来的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作文课的听课心得...小学作文课是培养学生表述个人情感,用文字来传达思想的一门语文综合课,是辅助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课程。下面是带来的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篇一月 20 日上午,邢台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这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 100,150 等。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
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4.评价方式采用高分值。于老师在给学生作文打分时是给 100 分,150分,120 分不等,他从来不吝啬手中的笔,是采用高分值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课的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篇二月 17 日,我们有幸到无锡沁园小学聆听了特级教师张赛琴的一节作文课,这次听课,真是为我们这一百位小学语文教师降下了一场作文教学的喜雨,使我们对作文课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这是一堂针对中高年级的作文课——《气象报告》。她先出示暑假里的一天无锡的气象报告:“上午多云;中午多云转阴,有雷雨,雨量大到中等;午后晴转多云。”张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上午多云”。首先,她让所有学生轮流快速地到黑板上画一朵云,使黑板成为了“云天”,随后,请全班学生离开座位,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蹲下来看黑板上的云,并想象:你在何地观察多云的天空?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天上的云多不多?美不美?并在指导后让学生即时作文。习作后让学生念一念自己的作文并进行点评。第二阶段是描写“中午多云转阴,有雷雨,雨量大到中等”的情景。在指导描写电闪雷鸣时,张赛琴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闪电,但她却没有让学生马上去画,而是询问所有的学生,闪电应该画成什么样子的?等到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闪电的形状(像利剑,像大写的Z,像长蛇等)之后,再让该学生到黑板上去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激活所有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闪电的速度和样子也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能使学生将脑海中的印象化为具体的语言,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指导描写“雷鸣”时,老师拍打麦克风,学生敲击桌面,模拟表演“炸雷”、“滚雷”、“雷声越来越远”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不断地询问学生,“炸雷”的声音像什么,“滚雷”的声音像什么?等等,使学生在不停的询问中,将不同的雷声用准确的语句形容出来。同样的,在指导之后,老师让学生即时作文。习作后让学生念一念自己的作文并逐句进行点评。在指导写雨时,张老师指导学生说出形容雨大、雨小的词语,并引领学生手捏一张 4A 纸张抖动出大雨、中雨、小雨的声音,使学生得到一个思维的训练,即想到雨,就想到要有雨声的变化,并用这个方式感觉到雨声的变化,雨势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写了出来。在第三阶段中,张老师让学生思考“午后晴转多云”后天空该有什么?彩虹有几种颜色?并在黑板上画出彩虹和太阳,并给太阳画上表情。这样,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然就运用上拟人句进行描写。学生边体验边书写,一路下来,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诞生”,四十分钟竟在不经意间流逝了。张老师就是这样采用绘画体验、想象体会、模拟融合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写气象多变的情景,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多云转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雨过天晴”拓展成一篇篇语言生动、联想丰富的文章。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煞费心思,独具匠心,整堂课处处是风景,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在课堂中,张赛琴老师还精心设计了与台下老师交流自己的作文教学心得这一环节,让在座的老师对其作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既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发挥和培养,也使所有听课的老师都能“信手拈来”学一手。
反思自己的课堂,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困惑,总不想
用范文去引导学生,觉得那样会为学生设下条框。总希望学生能够写出富有个性语言的文章,可也就是因为没有教师恰当的引领,这样“美好的愿望”很难实现。而这次张老师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上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如,她认为让一个小学生一节课 40 分钟不动地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很辛苦的,所以,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动起来。的确,学生积累的词语是尘封的,他需要我们教师恰当地激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给学生创造更多个“出其不意”,让学生不吐不快!但张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玩,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习,所以我们要带着学习目的地玩、动;再如,学生的作文是可以存在大同小异的;再有,有些孩子在写作上可能缺乏自信,这时我们教师要帮她抚平,呵护他,帮助他......总之,听完张老师的作文课,我可以感觉到所有的孩子都在这堂课中收获到了习作的快乐,也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一篇篇生动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文。
11.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一
明明
一年来,自己已经听了很多的优质课,对于如何评课,也也积攒了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第一、在进入教室,首先观察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英语课。
第二、开始进入上课,教师的复习,热身是如何呈现的。热身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有老师采用唱歌的方式,让学生复习知识。把Hello.这首歌,套进很多已经学习的单词,来复习。这是很新颖、灵活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再如:可采用快闪的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回顾先前的知识。而在这个环节上,我在评课上,主要看复习的知识是否跟后面的新知呈现有关系。如果复习的知识,在后面的各个环节中可运用到。那么这个复习是有效的。但是往往很多新教师,复习与新知识的教授往往是脱节的。那么这个热身,就是无用功。是敷衍的环节。并且热身,要能够迅速的让学生投入到英语的课堂中。
第三、新知识的呈现上面。是否新颖。例如:有老师采用先前学习的知识引入新知,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难度大大的降低。英语的教授,分为单词以及课文。这两个部分是脱节的。存在着纯粹的教单词,纯粹的教课文。教师时常将这两部分脱节的来接。因此,在评课的时候,我会看教师的教学上,有没有相互渗透。将句子拉到单词来教授,渗透句子。对于后面的学习降低难度。
第四、教师对于本教材,本课文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是否把握明确。重难点有没有突破,突破的方式是怎么样的。这都是在评课中我会注意的地方。尤其在情感、能力目标上,我们往往注重知识目标,忽略这两个目标。例如:在教授动物单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学生We should love animals.这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很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五、课堂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反应情况。师生互动体现在学生进行操练的时候,教师是否有走到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发现学生中发音,或者不知道怎么操练等问题,即使的纠正。学生的反应情况,可间接的呈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从学生的反应我们大可知道教师的这堂课是否成功。
第六、课堂管理方面。英语的课堂时常在唱、跳、跑,做动作当中。课堂的纪律时常会出现混乱的现象。教师的管理,调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评课时候,教师管理方面,也是我会注重的地方。
第七、既然是英语的课堂,作为英语老师,是否应该采用全英文教学。答案是肯定的。我很推崇这个全英文教学。营造一个英文气氛,不断的渗透英文。英语是说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第八、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新颖。能够凸显出教师的简笔画功底。板书在评课的当中也是我会关注的。板书明确、新颖、能让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后,一下子就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
12.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篇十二
一、实例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特点, 采用实例引导法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的手段, 在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对生化课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学生既开阔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也提高了兴趣, 拓展了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采用实例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采用实例引导法, 以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病例作为实例, 带着问题, 层层导入,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把被动灌输知识转化成学生主动求索答案的过程, 以具体生动的实例、逻辑清晰的讲解, 达到教学目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手段教学时, 注意通过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语言, 配以实例强化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很大。比如把DNA的双螺旋结构比喻为旋转向上的楼梯, 碱基相当于台阶, 磷酸戊糖链相当于楼梯的扶手, 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它的结构, 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核酸的结构, 找出基本结构单位、主要化学键、官能团的差别, 再介绍性质。如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较为复杂, 可以记忆为“乘客” (氨基酸) 乘着“小推车” (转运RNA) 来到“大火车” (核蛋白体) , 沿着“轨道” (信使RNA) 5′-3′方向前进的过程。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生化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枯燥。运用多媒体技术, 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动画等方式展示, 形象直观, 便于理解记忆, 让课堂教学艺术化。比如以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还原代谢的动态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想象空间, 学生可以轻松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此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改进教学模式, 合理引导, 让学生课外检索搜集相关知识, 扩大摄取知识的能力, 学以致用, 养成让知识生活化的习惯。例如学习核酸化学的时候, 先让学生上网收集核酸的相关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核酸有个全面的了解, 能起到入门生趣的作用。
二、联系学科背景, 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并注意把握信息反馈
1. 联系学科背景, 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教学中, 适当融入生物化学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人类最新科研进展, 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比如2009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以色列女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三位科学家构筑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 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 而“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 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 拯救生命”。教学中及时地把最新科研进展介绍给学生, 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 了解人类科学的认知规律, 丰富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2]。
2. 信息反馈和教育引导并重,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 必须注重信息的反馈和教育的引导。如每次课后, 我都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交流, 第一手掌握学生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反映情况, 通过他们的反馈信息来完善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适当提问、布置适当的作业, 都是获取信息反馈的直接途径。
三、狠抓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效果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属于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课, 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因此, 生物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笔者主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环节狠抓管理, 实验结束后系统考核, 严格把关, 收效明显。
实验前,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包括实验涉及的相关理论部分和实验操作程序的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课都要有预习报告, 做到对实验内容心中有数。
实验中, 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则, 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结果, 督促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客观记录实验结果, 如果实验没能一次成功, 不准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 应该查找原因, 再重新进行实验。同时,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探讨其他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验教学中, 笔者常发现很多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 不重视实验过程分析, 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 而忽略对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的实验目的不明确外, 没有掌握好实验分析方法、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学会实验分析方法, 培养其实验分析能力。
实验后, 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为了防止学生间互相抄袭实验报告, 明确要求如果报告雷同, 所有雷同实验报告以零分记, 并给予批评。同时要求学生写实验的心得体会及对实验改进的意见,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实验结束, 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尤为重要。笔者将以往单一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依据的传统考核方式改变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方式, 制定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理论考核成绩。除了考查学生的实验效果、所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外, 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讨论部分, 对于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的实验报告, 将给予“综合分析讨论附加分”, 加以鼓励。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 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起着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总之, 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两方面, 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考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受益无穷。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 灵活运用实例和现代化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 狠抓实验教学管理和考核, 优化教学过程, 是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手段,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20) :155-156.
13.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宜宾市翠屏区南广中学
9月份,由四川省教科所组织的“四川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在泸州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观摩了22位来自各地市州选手的说课、公开课展示、专家点评,课堂上教师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积极表现,创新性思维,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这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而且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高度参与,通过教师的调控,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给学生的分工明确,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通过分解困难,使孩子们尝试自己解决。教师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解决了课本知识,还将文本知识拓展开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二、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比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就围绕蚂蚁的种内斗争——蚂蚁打架来进行设计。再比如有一些实验不可能一节课就在课堂上完成,就设计为课前观察和后续实验相结合。
实验材料体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试验中,在进行遮光的时候,同学们把纸片剪成各种动物、笑脸等,做出来以后同学们都很惊奇,很兴奋,对生物实验很感兴趣,从而喜欢生物探究实验,喜欢生物学科,有效提高生物成绩。
实验材料的替代:有很多实验都进行了实验材料的替代,如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教材上提到用棉花纤维来使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减慢,但在实际的观察中,棉花纤维的量很不好控制,少了不起作用,多了草履虫又动不了,老师就通过让学生用浆糊、蛋清稀释液、胶水分别观察得出用1:1的蛋清稀释液最有利于观察,也不会对草履虫造成伤害。再比如天竺葵不太好找,教师就改用小白菜叶等好找且实验现象明显的材料来进行。
三、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方法选择各不相同: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提问法等等,但提问法、观察实验法用的是最多的,也是效果最好的。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此外,我也有一些感悟:加强生物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组织实验教学的关键。我校的生物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的,缺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定期组织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培训,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预见能力。多
提供这样的优质课展示活动,增加我们学习的机会。
14.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四
2002年10月17日我们化学组一行四人赴大连参加全国初中化学(东北大区)第五届优质课评比活动。本次活动安排三天,17日报到,18日上课评比(分两个会场进行,每个会场8节课,共16节课),19日说课评比(分两个会场进行,每个会场说15节课,共30节)。张老师和秦老师在主会场,赵老师和我在分会场。我聆听了8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他们精心的课堂设计和专家精彩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 说真的,一天半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宴。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图片导入:上课铃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图片,并根据图片描述二氧化碳的用途,由此转到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哪些?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②实验导入:利用魔术——神奇的手帕引入课题《燃烧与灭火》;找两名学生分别用普通小刀和玻璃刀切割玻璃引入《金刚石、石墨和C60》;“火箭升空”——注射器插入可乐活塞弹出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大象的牙膏、神奇的粉末等。③动画导入:投影火的动画,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化学原理引出《燃烧与灭火》。④实物展示导入:展示“八王寺”汽水,并检验汽水中冒出的气体引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⑤歌曲导入:未上课之前,几乎每位老师都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听课者都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之中。这种方式在给听课者带来音乐享受的同时,自然地导出了新课。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我聆听的8节课中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例如:沈阳43中黄燕老师讲解《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不是直接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而是就学生们根据已有知识提出的获取二氧化碳途径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步淘汰一些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来掌握知识;还有大连育文中学的康洁老师用捉迷藏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完成“燃烧”这一概念的形成。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如大连理工大学附中邵继光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质量守恒定律时同一张幻灯片上链接的巧妙使用,使内容的呈现一目了然;利用多媒体独有音频、视频效果,巧妙插入动画、新闻的片断,起到独到的教学效果,如吉林大学附中姜雪梅老师的《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和吉林通化五中刘艳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这样的例子每一课都有。
4.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8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有的教师在下课时还不忘把课堂作为逃生演练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了学会逃
生本领。
5.实验中颇有创新
在8节课中多数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的改进和课本完全不一样,一个实验引出一个结论,而且还防止了环境污染。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教育专家总结了现在的教学形势。强调这次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学习的心态和研究的视角来观摩课。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仁们讨论、交流。例如:
①教师应该如何点评学生的发言?
②教师在课中为什么不愿意偏离自己设计好的轨道?
③上课时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吗?
④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学生奖品吗?
15.关于大学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十五
大学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非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如材料、环境、生物、食品、地质、医学等)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众多,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高中并未选修化学,他们的化学基础非常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1 教学内容的取舍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大学化学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面向新生开设,旨在使学生对化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融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1,2],涉及面甚广,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加快教学进度、内容过分求全,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
(1)由于大学化学的授课对象广,各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差异较大,授课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学生不同的化学基础,通过降低教学起点,适当补充中学化学的内容,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大学化学的内容。
(2)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合理的调节授课内容。对于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应针对具体专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各章节的课时数做出合理的调整,并将化学的基础知识与相应专业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在心理上缩短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对大学化学课程的距离感,使他们了解大学化学在其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比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介绍稀溶液的依数性时,重点讲解渗透压并详细说明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对于化学化工类学生,授课时也不必过分求全求深,可以根据后续课程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性讲解。比如,绝大多数学校会在高年级为学生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因此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物理化学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与大学化学课程中其他章节紧密联系的部分着重进行讲解,删减一些几乎完全独立的物理化学内容。例如,大学化学中判断一个化学反应在给定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一般使用Gibbs自由能判据,而不用Helmholtz自由能判据,因此Helmholtz自由能的有关内容可以不列入大学化学的授课内容。
(3)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舍弃一些繁杂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计算,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上。比如,在讲解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这一章节时,大部分教材对各种类型溶液(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多元弱酸弱碱、两性物质溶液、两种弱酸的混合溶液等等)的pH计算公式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分别给出了精确式、近似式和最简式,并给出了各自的数学适用条件。若将上述所有体系的推导过程一步一步解释清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只对一元弱酸溶液的pH计算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理清计算公式的推导思路,让学生学习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然后直接给出其他溶液的pH计算公式,并解释清楚公式中每一项代表的具体含义,同时举例说明。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采用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多设问和反问,让学生多思考和多参与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新知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原子结构这一章节包含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时,如果直接介绍波函数会比较突兀,学生不易接受。但若以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讲解,效果则不一样。讲解时可以先介绍测不准原理,说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粒子,我们不能用经典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接着设疑“那么,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是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呢?如果有,那究竟是什么特殊的规律?这种特殊的规律又应该如何描述?”然后逐一回答,引出波函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波函数的涵义,明白其实质是一种概率波。又比如,在化学平衡这一章节中通过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引出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标准平衡常数是否一定对应于标准态下系统达到平衡时的情况?”,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并仔细体会标准平衡常数的引出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涵义。
2.2 运用类比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大学化学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教师授课时恰当运用类比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热力学中介绍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时,可以与标准摩尔生成焓进行类比,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及其用途。再如对于化学分析的内容,在已经详细讲解酸碱滴定的基础上,再介绍配位滴定、沉淀滴定以及氧化还原滴定时,可以引导学生与前面已经学过的滴定进行类比,比较出各种滴定的异同点(如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能够被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等)并分析原因,以加强学生对四大滴定的理解。
2.3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讲解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可以结合实际提出并解答“冬天下雪后,为什么要在路上撒盐?高温作业者为什么要饮用盐汽水?盐碱地的植物为什么长势不好?”等问题。另外,教师可以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介绍化学知识。比如,结合2010年安徽泗县儿童铅中毒事件介绍铅的性质。
3 教学手段的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引入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板书的刻板、枯燥、费时的缺点,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速度。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讲解公式的推导时,写板书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索,加强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而若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公式的推导过程整篇或逐条列出,由于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容易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切忌滥用多媒体“一翻到底”[4],尤其应该避免将所有的授课内容全部写在ppt上,然后照本宣科。我们应该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手段,在讲解一些抽象的、需要空间想象力或画图说明的知识时,优先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而在进行理论推导时,尽量使用板书的教学方式。如此扬长避短,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轨道杂化理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动态的显示出杂化前后轨道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轨道杂化理论。
4 结 语
大学化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授课对象个体差异大,只有结合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取舍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恰当的选择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献彩.大学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61.
[2]印永嘉,姚天扬.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05.
[3]代小平.非化工专业大学化学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2):159-161.
【化学听课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化学11-08
高中化学听课评课10-08
科学听课体会08-04
《搭石》听课体会08-11
学期听课心得10-26
网络听课心得体会07-07
科学听课心得体会07-24
通用听课心得体会07-30
《通分》听课心得体会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