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2024-12-11

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精选14篇)

1.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一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

广东广州●赖韵婷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在音乐方面,来自56 个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地经受时代、社会和人民的筛选、加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宝贵的人文教育财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教育性。由于民族民间音乐长期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欣赏本土音乐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可行性、感染力和深刻性,从而更到位地收到教育成效。

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传承民族文化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在学习的初期犹如一张白纸,他们等待着教学者的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我们目前的钢琴教学主要以技术为主,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人类的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理想,拓展人的心灵和提高人的修养、素质为主要目的人文教育。民族民间音乐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是人文教育最直接的.良好素材。

下面,我针对钢琴教学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作分析和讨论。

一、入门阶段的渗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选择学习钢琴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约翰・汤普森”在学习钢琴的学生当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当初引进《简易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这套教材,就是想通过这套教材去学它的技术,特别是学它的音乐。但是,时代在发展,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国钢琴教育也应该随之获得发展。《简易约翰・汤普森钢琴教程》固然有它的科学性,但我们还需要有中华民族色彩的音乐。”――我国钢琴教育泰斗周广仁教授预见了民族民间音乐在普及入门阶段的重要性。

演奏中华民族民间钢琴作品对入门的学生来说,贴近自己的生活、耳熟能详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两只老虎》《小白船》等小曲,是从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改编而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明显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两首小曲时,学习兴致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这是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能用自己的双手弹奏出自己喜爱的、熟悉的乐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深刻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钢琴业余考级的曲目。现在的业余考级当中,中国乐曲是作为可选曲目存在,这对要求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掌握也变得可有可无。本人认为,中国乐曲可考虑设为必选曲目,这样从入门阶段就给学生赋予接触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条件和硬性要求,这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中等艺术教育模式下的钢琴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一些用人单位从文凭的“高消费”――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中逐渐清醒。中等艺术教育模式不是每个钢琴学生必经之路,但中等艺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大量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与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研究型人才互相补充和支撑,兼容共存。正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需要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但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样,在艺术生产中仅有作家、艺术家是不够的,真正要实现艺术生产转换还要靠大量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只有以他们作为载体,才能实现和完整我们的艺术创造。所以,在中等艺术教育的钢琴教育中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等艺术教育模式在学习文化和专业方面有着与普通中学不同的侧重点,但单纯地以面向高考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渗透会有较大的阻碍。由于当前高考的应试要求偏向外国作品,就钢琴专业而言,从练习曲到奏鸣曲快板乐章,从联考到单考,都相对忽略了我国的民族民间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民族意识的角度出发,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相应程度的中国钢琴作品,如《中国钢琴名曲曲库》中涵盖的大量中级阶段的中国乐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陈培勋的《旱天雷》《卖杂货》,桑桐的《春风竹笛》,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选曲等,这些无疑对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下的钢琴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中一个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独具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为国家文化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艺术高级专门人才,在艺术创作、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独特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下的钢琴教育以钢琴为载体,以深程度的技巧技术为基础,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任务上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首先,在钢琴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我国的民间音乐。其次,由于学生具备较好的视谱能力,可推荐参与民族声乐、舞蹈、合唱等领域的伴奏,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能开阔视野,并可以多元化地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对我国民族艺术的推动与发展。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认识身边的民俗文化,尝试参与乐曲写作。总之,善用高校教学资源,能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注入新能量,开辟新天地。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人文文化的精髓,是人文教育的最直接的材料。民族艺术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钢琴教师,把民族民间音乐渗透于入门、中等、高等艺术教育三个阶段,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蔡松琦,蔡幸子。钢琴宝典[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广东省广州市艺术学校)

2.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二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百育德为先。对于学生来说, 其实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很多的学校或者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是先成人、后成才。这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对于德育的重视。其实, 在教育改革纲要中已经早就明确地提出要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的教学都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由于处在青春期, 年纪又比较小许多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 所以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 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独特意义

(一) 音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娱乐和教化的作用。音乐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音乐作为一种超越文字的载体的存在、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我们产生娱乐和教化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感受音乐作品本身及作者的当时的情感。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娱乐, 也是一种无形的教化, 并且这种教化功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情操的陶冶完成的。正是由于音乐是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 所以通过演奏及艺术实践就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道德情感和内涵, 这就将娱乐与教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比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音乐作品, 我们在欣赏的时候通过他的歌词以及饱含深情地演唱就能够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传承性, 这在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二) 音乐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音乐美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的课题, 正是由于音乐的表现的内容的广泛性、蕴含的情感的丰富性, 所以音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在音乐课堂上,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音乐的学习及各类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的学习中, 去领悟各式各样的风俗文化和社会内容, 领悟人生道理, 进而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其实正是由于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注重情感上的感染,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比如音乐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 每当这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想起来的时候, 都会激起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及对于那种和谐生活的向往。而对于中学生来说, 教师播放这样的音乐作品给他们欣赏的时候, 他们不禁都会聚精会神的跟着一起去唱。这就是音乐作品的魅力, 这就是音乐作品在无形中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 音乐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德育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是德育的结果。科学证明, 音乐可以促进人类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的学习氛围, 改善他们的低落的情绪。比如在学生的情绪低落的时候, 给他们欣赏一些摇滚的音乐作品, 就能够立刻调动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重新获得激情;而在学生感觉学习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 就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悠缓的钢琴曲来抚慰他们的心灵。

三、结语

德育教育作为现在学生教育的重点之一, 可以与音乐课堂教育很好地结合, 因为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有着同样的教育目的。音乐作为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重视音乐课堂上的德育教育是正确的理念和选择。因为要想把道德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必须需要情感作为基础, 而音乐就为道德教育特供了这样的一个情感基础。总之, 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 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李琴.钢琴即兴伴奏课《送别》教学设计[J].北方音乐, 2012 (02) .

[2]彭微琴, 仲佳静.浅谈实效的音乐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 2010 (08) .

[3]吴蕾.论连动性思维教学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J].大舞台, 2011 (10) .

3.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三

一、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娱乐与教化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应该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以说是高度赞赏了音乐的作用,使之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结晶之一。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的生活,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音乐的作用可谓比较多,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娱乐、教化。音乐可以娱人,也可以是自我娱乐。如劳动人民在长期单调、重复的劳动中唱歌、唱小调,就是为了自我娱乐;人们在寂寞的时候或者走在路上的时候唱歌,是为了驱赶寂寞,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可以说,大多数人欣赏音乐的目的是在娱乐,但音乐本身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具有教化的作用,因此在欣赏音乐进行娱乐的过程中,音乐的教化功能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教育了学生,使学生既得到了享受,又陶冶了情操。可以说,音乐的教化功能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得以完成。

二、音乐可以培养人类的美好情感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因素。比如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歌唱现在的美好生活,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讴歌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题材。从《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到《黄河船夫曲》《三峡情》《长江之歌》《太湖岛上》,在这些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心中装满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眷恋,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理解能力渐渐地增强,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比较典雅、意境深邃的古典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雨打芭蕉》的轻柔明快。在这些古典乐曲中,优美的旋律,诗情画意的内涵,都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民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等,都让学生为之倾倒,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前,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音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和风俗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就可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领悟人生的哲理,也能帮助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可以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能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要想真正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就应该系统地学习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的学习来充实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对初中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种独特且非常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实践已经证明,音乐对人类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它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人的肌体健康发展。悦耳的音乐经过大脑皮层的听觉器官,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变化,心情变得愉快,情绪也变得振奋,有效地改善了人的心情,缓解了疲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将环境和音乐交融在一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休息一下聆听动听的音乐,一下子就可以使紧绷的大脑神经得到放松,注意力集中地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校园中,利用一切时机播放一些民族歌曲,不仅可以使校园充满音乐文化氛围,而且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精神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中学进行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营造音乐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放松身心。此外,唱歌时的腹式呼吸运动,不仅能锻炼肺活量,还能做到心肺的保健按摩。

四、有机地论证音乐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音乐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音乐和音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统一的目的,为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前提。音乐课是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一定要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并且把道德教育和音乐教育一起抓,效果会更好。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困难和障碍,并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和社会。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独特的音乐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任何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是一句空话,音乐教育正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因此,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可以给学生积极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开拓进取,做有着崇高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机械地去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的。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音乐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而且还要进行丰富的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唱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教育,教师要牢牢把握住音乐内涵,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音乐对德育教育的功能有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是直接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所不能获得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无形中提升了道德素质。所以,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运用有声有色的音乐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篇四

溧阳市职教中心范勇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据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逐渐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文而化之,化自身,然后化家庭,然后化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现代语就是感悟、感染、感化。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诗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古诗文常见的三类文章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看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而孔子明确了以“爱人”释“仁”,突出了“仁”在诸多德目的主导地位,并以“仁”为中心,探讨“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仁”与“勇”、“智”的关系等等。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其实是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不把对方作为人来看待,不从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根本谈不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利民也是爱人的主要方面,这就扩充了“爱人”的内涵。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1

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为促进中国文化建设,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二十四人举行过一次正式的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所谓儒学现代化就是对固有的内容做现代的解释,从而使他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或者说,从其能发挥现代作用的方面加入现时代的世界学术文化之中”,又说:“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偷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人文教育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生性豪爽,重视友情,留下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直抒生死隔离,思念难忘之情,吐露死者幽冥的凄苦,生者世间的辛酸,情深意挚。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三)明清小说海纳百川

有意思的是,尽管小说地位历来不及诗词散文,可是在中国社会,一个受过初级以上教育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间,这些小说的普及率更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在普通的中国人的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社会观里面,笔者相信可以随处轻易地发现传统小说的影响,且其影响未必就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要小。举一个例子,《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开篇有一首词,这首词从来不曾入选任何一本词选,但词中所隐藏的历史观——那是一种对人世的悲凉感触与历史循环论的自然而然的混合物,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所刻下的痕迹,未必会比任何一本著名的史书小。至今仍在生活中活跃的熟语,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可以和这首词的基调相印证,或者说,它们其实就是同一个观念的不同表达而已。即使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小说也是中国文化里的活跃因素,在中国普通大众包括读书人中间一向有着很高的普及率和很深的影响。毫无疑问,谈到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决不能忽视小说。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全新的一页,给小说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视野,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部部具体作品,而是中国传统小说从发轫到成熟、衰落的完整过程,以及小说与社会、与文化其他领域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了鲁迅,传统小说也就变成了我们和中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我们会从小说里读到我们的前人和前世,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曾说过“《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就拿选进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举例,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文化。而众多人物的华丽登场,更透视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至尊至贵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

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我们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重要环节。我们与学生一道读《论语》,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们与学生一道读唐宋诗词,读得热血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闲适恬静;我们与学生一道读明清小说,读成忧国忧民,读成海纳百川,读成世事练达。

5.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五

语文学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文化决定社会制度与机制,决定人们的思想信仰与精神状态以及道德观念。先进的文化是使“近者悦,远者来”的东西,是使社会和谐安定并繁荣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先进的文化,才会形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形成先进文明的社会气氛与秩序,使人们形成先进的思想信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没有先进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种先进的文化来,以对人们和整个社会进行正确的号召、教育与规范、疏导。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学科就因其学科特殊性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甚至可以说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形成先进的文化。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透彻的认识。

对“语文”含义如何认识决定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界定。有的人认为“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起所突出的是语言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有的人认为“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学,其所突出的是语言和语文学科的文学艺术教育功能;还有的人认为“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化,其所突出的是语言和语文学科思想性作用。这几种认识都是对的,但每一种认识却有都是不全面的,若只坚持其中一种,就会不可避免的造成语文教学方向的偏颇。如果认为“语文”仅仅是语言和文字,就会导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和突出字、词汇和语法的工具性作用,从而忽略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教育作用。如果认为“语文”只是语言和文学,就可能导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过于突出文学鉴赏的教育,忽略基本工具性的教育和独立思考的思想性教育。如果认为“语文”仅仅是语言和文化,虽然可突出彰显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突出思考与反思,但若没有基本字词语法的积累,没有文学素养的积淀,那么思想的发展与成长就会陷入困境,其文化教育的目的也不能达到。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需要我们把以上三种认识串联归纳并使它们有机统一起来,得出一个整体的新的认识和界定。可以说“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是语文学科性质的三个台阶,“语言和文字”是基础性性质,“语言和文化”是最高级的目的性性质,而“语言和文学”是它们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且有机统一的。教育部颁布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对以上三种观点的总结和归纳。基于这种认识,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基本能力,还要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教育,以使语文充分发挥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1、搞好写字教学,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汉字,并体会汉字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写字教学做起。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与其他语言有着极为显著的不同,它的方块结构本身就有着美的、文化的蕴涵。汉字的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就源于这个特点。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篇字迹流畅、字体优美的文章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往往会不由的产生爽心悦目的感觉,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而急切的看下去。这是书写优美的汉字对阅读者产生的心理效应,那么对于书写者呢?如果一个人能写得一手好字,他就会对自己有一种喜悦感或成就感,从而不惧于写字写东西。反之,如果这个人字写得不好,歪七扭八。他自己看了都不舒服,他就不会喜欢写字了,甚至会对他的母语产生疏离情绪。为此,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的从写字教学做起,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具有良好的写字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的写出一手好字,这样才能为他们喜爱祖国的语言打下良好心理基础。有人认为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已经是电子化、无纸化,汉字的书写也就不重要了,这种认识是一种肤浅的错误。其原因是:其

一、书写的意义与作用是任何时候都无法取代的,其

二、语言符号尤其是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种思想或精神。所以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必须要搞好写字教学,要认真对待并上好书法课,让学生学会正确优美的书写汉字,以助他们喜爱祖国的语文。

2、搞好说话教学,使学生学会文明高雅的表达谈吐,抵制低俗语言 进行说话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敢说会说,还要让他们学会文明高雅而且准确的说,从而体会汉语的优美与严谨。这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语言的词汇、短语、句子以及语法逻辑等往往展示着那种文化的特色,反映着那种文化的实质和内涵。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语言系统,其优美、高雅、准确且形象,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别具风韵的一种语言。例如农民把庄稼成熟晚的现象叫“恋秋”,把动物冬眠叫“避宿”,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强烈的文学与文化色彩。又例如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敬仰和与尊崇。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就是在这些优美的语言中蕴藏与包含着的。为此要传承民族文化,就应该使学生从民族的语言中汲取营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用优美高雅的语言来感染与带动学生,让他们在言谈过程中文明、优美、高雅,甚至咬文嚼字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以使他们从中体会与感受民族文化,吸收并传承民族的精神与思想。同时在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一现象,即一个人的语言是否文明,他所接触的人的语言是否文明,往往会影响他对某种语言的情感,学生只有能够文明高雅的谈吐,不断接触文明高雅的语言,他们才能逐渐时体会汉语的优美,产生喜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从而对他们传承民族文化产生有利的影响。

3、搞好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学与文化素养。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与表现着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观念、理想境界以及精神状态。因而文学作品记录着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常常是靠文学艺术作品来传承的。一个人的民族文学素养往往在某一种角度上反映着他的民族文化素养。所以要传承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致力于努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学素养,要搞好古诗文教学,让他们牢固的掌握相当数量的古诗文。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主要的做法是:第一、要选择那些思想格调高雅健康、积极向上,且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思想的作品来让学生学习,以保证学生能受到正确思想的影响,例如《诗经》中的《采薇》《东山》,《楚辞》中的《离骚》《国殇》,乐府诗中的《十五从军征》,《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曹操的《短歌行》,杜甫“三吏”“三别”等,以倡导中华民族的勇敢坚韧的阳刚之气,弘扬民族先人爱国爱民、心忧天下的情怀,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第二、要搞好教学中的鉴赏鉴赏教学,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实质。第三、要搞好古诗文的记忆与背诵,让学生记忆背诵古诗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他们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学积淀,以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一生都能时刻体会品位民族文化,从而有效的把民族文化向下传承。4、搞好外国文学教学,使学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饿精华,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的发展的,都在历史的进程中从其他的民族文化里汲取营养,不断发展丰富自己。如果一种文化不能接受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其发展必定是缓慢甚至是停滞的。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发展我们 的新文化,形成我们的新思想、新精神。为此就需要我们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学习借鉴和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认真对待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要把他当作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其他民族与文化的一个桥梁,使学生了解世界其他民族人民的思想信仰、社会观念等,让他们以尊重的态度来学习,发现其他民族文化的光辉,给自己的思想做借鉴,养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也为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打好基础。

5、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具备过硬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吸收知识,还能领略其中的情操,品味其中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文化主要是以书籍记录下来,并以书籍来传播的,因而对书籍的阅读就是文化传承与学习的最主要手段。为此语文教学中要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使学生掌握过硬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强烈的阅读欲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对他们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掌握必要的阅读经验,以便于他们在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基本的文化学习与传承能力,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6、要培养学生较高级的阅读品位,自觉的接受高雅文化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雅健康的阅读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课程总目标中的第一条“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第二条中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第四条中的“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第七条中的“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目标任务的完成,都要靠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这一基本手段。因为只有高品位的优秀书籍才能记载与传达优秀的思想和优良的道德以及深厚的文化,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阅读品位,才能喜爱那些高品位的书籍并受到良好的影响。所以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汲取优秀的思想道德营养,接触并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就应该使学生有较高阅读品位,使他们能够进行高雅的阅读,进行较高品位的阅读。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品位,对学生人生成长也与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利于他们形成高雅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有利于他们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所以无论从传承文化还是从思想道德教育来说,我们都要陪养学生较高的阅读品位。

6.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篇六

关键词:音乐教学;钢琴伴奏;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钢琴伴奏是歌曲演唱的一种辅助形式,如果用红花和绿叶来比喻的话,那么钢琴伴奏就只能是起陪衬作用的绿叶。实际上钢琴伴奏和演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钢琴伴奏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陪衬,或者是一个音乐背景,没有伴奏的演唱将是毫无生机和索然无味的。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作品想要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就离不开钢琴伴奏。1 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概述 1.1 钢琴伴奏的定义 历经了300年的历史,一次次的改良和完善后钢琴以几乎完美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钢琴凭借着其宽广的音域、良好的性能、以及及其强大的表现力和震撼的音量成为了众多外来乐器的佼佼者。一度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与中华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之时,能够完美融为一体,使其在这篇广阔的领土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钢琴伴奏能够结合不同的音色,丰富演奏主体内容,呈献给观众的作品具有立体感和美感,能够跟其他乐器完美的融合,正因如此钢琴成为了众多演出当中伴奏的必备乐器,它的存在也使得音乐教学能够完美顺利的进行。1.2钢琴伴奏的特点 1.2.1多声性

钢琴一共有88个键位,在此基础上音域可以达到7个八度,因此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在其掌控之下。正因为钢琴在音域上面的广度是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因此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成为了伴奏的首选乐器。1.2.2和声性

和声性是评价乐器在伴奏过程中的作用优良,钢琴的和声性良好,能够将音乐作品内容和特点展露无遗。12.3复调性

复调性能够让音乐作品展现出各个层次来,使其脱离单一的表现形式,告别音乐的枯燥乏味,钢琴的复调性极佳,能够通过完美的音质来使音乐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渲染能力。2 钢琴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演唱方面

2.1.1帮助演唱者掌握音准

音准是音乐作品表达是否完整和准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很多情感都是通过音高的各种变化来达到最后的效果,如果想要完美表现作品,就需要在唱谱的过程中,将每一个音都唱好,而这时钢琴伴奏能够帮助演唱者完成对音准和调的掌控。2.1.2帮助演唱者掌握节奏、节拍

音乐作品中,音乐情绪是通过节奏、节拍来表现的,每一个作品根据其风格不同,内在的节奏和速度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演唱者根据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作品风格来演唱,但是在实际演唱中往往会因为节奏的快慢和节拍的掌握不准确导致演唱失误,钢琴伴奏能够在节奏和节拍上面给予演唱者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帮助演唱者遵循作曲家的思路来完成对作品的演绎。2.2 声乐表演

参考文献:

7.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七

民族音乐近年来面临着快速衰落的困境, 有些民族音乐甚至已经没有传承人, 已经无法看到原本的面貌。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审美倾向的转变所造成的。科技发展, 各种新媒体的更新换代也使得人们更加喜欢新媒体。而社会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繁荣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 新鲜好玩的业余娱乐项目, 从而使得传统的民间音乐失去了优势和光彩。久而久之, 民族民间音乐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弃, 现在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承载群体是占比较小的中老年人, 而真正能够演奏或者演绎民间音乐的又都是一些高龄的老者, 很多艺人因为生活压力也放弃了民间音乐的继续传承, 而年轻人则极少会心甘情愿学习民间音乐, 从观念上认为民间音乐比较低俗, 从现实上从事民间音乐传承不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 无法养家糊口, 所以民间音乐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艰难处境。

而作为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 相对于社会传承人来说, 更多的是专注与教育, 而不是经济收入。所以在高等院校的音乐院系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传承有特殊的优势。首先, 高等学校的专业音乐院系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音乐基础, 不论是在乐器演奏还是在音乐理论方面都有相当的基础和功底, 这一点是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绝大多数没有经过音乐的专门训练。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基本靠口传心授, 靠师傅的示范和模范来学习, 往往学习过程漫长, 进度很慢, 且没有对音乐形成一种系统的认识, 这也是现代很多社会青年不愿意传承民族音乐的其中一个原因, 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音乐, 会担心自己无法学会。而高等学校的音乐学生已经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理论基础, 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很快入手。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高等学校一般开始单独的一门民族音乐学课程。但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为主, 以整体的, 框架性的认识为思路。很少以某一种民族音乐形式为学习对象, 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一点是目前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因为学生对全国民族音乐虽然有了轮廓的了解, 但并不能真正演绎某一种民族音乐。还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今后高等院校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和传承应该转向更加专业话的方向上来。比如, 不同地区的大学音乐教育可以选取一两项改地区的民族音乐形式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学习。或者是选取该地区周边地区的民族音乐形式进行研究, 这样就具有天然的地缘性优势, 无论从地理上, 还是从文化上都容易接触和理解。比如笔者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 就可以在民族音乐课堂选择甘肃地区特有的“花儿”“秦腔”“兰州鼓子”等作为教学的重点课程。尤其是“花儿”, 甘肃临夏有全国闻名的“花儿会”, 还有花儿王朱仲禄。这些都是非常便利的教学资源。另外, 学生对于“花儿”和“秦腔”都是比较熟悉的, 虽然不能达到开口就唱的水平, 但是因为经常接触到这种演唱形式, 耳濡目染, 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再者也有临夏籍学生, 可以让他们讲解关于“花儿”的文化背景, 或者进行表演唱。总体来说可操作性很强。

其次,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因为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和技能。院系可以组织学生与地方文化馆或者民间音乐比较繁荣的村落或者文化活动点进行长期的合作。比如高等院校音乐学生可以定期定点下乡进行采风, 同时对有意愿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农村青年进行免费的培训。教授他们专业的音乐素养课程, 让他们掌握基本音乐知识, 这样就可以解决音乐入门的问题。而专业的学生又可以同时向农村艺人请教民间某一种音乐形式的演唱演绎问题。因为学生毕竟学习的是比较系统和专业的音乐, 而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和演奏跟专业的音乐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 学生在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了初步了解后应该深入村落学习原始的演绎, 这是很重要的。所以, 学生下乡到村落, 跟民间艺人相合作, 可以优势互补, 相互学习。除此以外, 学校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走入课堂, 进行一定学时的教学活动, 通过与民间艺人的接触和学习, 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会某一种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以及背后蕴藏的各种背景和故事,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从直观上感受民族音乐。

总之,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要靠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高等学校的音乐专业院系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到“走出去, 引进来”双管齐下的学习双向模式, 从而最大限度地承担起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载于《中国音乐学》, 2004.1.

[2]庄敏莹.《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路》.载于《艺海》, 2009.7.

[3]博特乐图.《高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传承人?——内蒙古大学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探索》.载于《人民音乐》, 2015.1.

8.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高师民族声乐  传统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  教师  传承

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支持,而音乐教育本身正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因为首先音乐教师获得关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然后通过教学过程用音乐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生,最后实现学生的审美品格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养成。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早在我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音乐教育界就曾达成“重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共识,表明了学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目前音乐教育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学者进一步地研究、分析与实践,将传统音乐文化融于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一、高师民声教学中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

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高师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可以说高师教育理念对青少年思维的影响是久远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注释:

①陶能清:《有多少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第5期。

②徐琨、张小军:《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大舞台》,2012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耀华,郑锦扬.高师音乐教育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9.音乐学习中歌唱的重要性探讨论文 篇九

音乐是表演艺术,人们通过欣赏音乐表演获得审美感受,同时亦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满足自己的音乐表现需要,因此,表现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实现歌唱表现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呢?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笔者想谈谈歌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在歌唱学习中建立情感价值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唱的情感表现是最关键的切入点,歌唱学习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用歌唱的情感来吸引学生会不会让他们走进歌曲赋予的意境呢?比如歌曲《歌唱祖国》,学生每当听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旋律接唱,这正是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从心中唱出炙热的音乐,雄壮有力的旋律让他们唱出了激情、唱出了信心、唱出了希望。学生通过情感的共鸣歌唱出好听的歌曲,用自己的感悟体会音乐的魅力。在表现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出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比如日常生活排练中,参加合唱或者管乐训练的学生,通常对音乐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欲望与兴趣促使他们每天都愿意坚持练习演奏,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美妙。在价值观方面,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的教学内容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快乐,音乐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和兴趣。一首好的歌曲应能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处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心灵萌发共鸣的种子,从而产生兴趣与爱好。同时,好的歌曲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具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曲调和音韵的美吸引着学生,使学生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运用不同的美,激发与保持学习兴趣。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唱学习主要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大方面。例如:儿童自然发展法,此法在新授知识点中包含六个步骤:听―― ― 唱―― ― 获知―― ― 书写―― ― 读谱―― ― 创造。初听中体

验音乐,体验的是情绪与乐曲的感觉。听唱中视唱模仿,教师富有激情的传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唱会的基础上再唱好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升华的过程。以游戏形式或者合作形式出现的读谱、识谱、写谱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相互配合,不断增强集体意识,把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活动综合起来形成创造的过程,更好地运用、理解音乐的意义,体会音乐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价值。

过程与方法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潜在影响,让目标循序渐进地蕴含在学习过程中,过程即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会唱歌不如唱好歌,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在歌唱学习中贯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音乐基础教育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学习,还包括音乐基本要素和常见结构,尤其是涵盖了音乐创作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创编等。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柯达伊教学法中倡导寓教于乐、生动活泼、手势教学与体态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例如:针对低年级节奏练习时,认识全音符,可以用火车声“呜 - - -”来记忆拍子。再如:学习简单的节奏“ xx x |”可用手来拍帮助记忆,那“ x xxxx x |”可手脚并用的边打边学习。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既提高了学习兴趣,重要的`是有效的掌握技能与知识。在教学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笔者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音乐智能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对应多元智能工具箱将学生的

音乐智能各项目归纳、总结如下:

智能强项:音调形式。智能弱项:音乐演奏、演唱、哼唱。学生面临主要困难是:如何提高音准、节奏的敏感性,如何提高歌曲的表现力。

(一)发展目标:使强项更强,弱项得以提高。

音准、节奏的敏感性在不断的观摩和多次练习中获得,在不断的听唱中深化音的概念,在不断练习中掌握节奏类型;唤醒学生潜在的音乐智能,树立自信心。通过音乐课堂中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课堂上的所学融会贯通,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从而提高表现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二)发展措施

感情沟通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他保持音乐兴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用眼神对学生给予关注,默默聆听,与之进行心的交流,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加强训练法。如在一年级整个学年里,笔者每节课都让学生起立表演,当然这种表演是全班性的。这之后会请个别表演出色的学生上台。表演之后号召大家给予肯定的掌声,给予足够的肯定,树立自信心。之后进行了歌谱的学唱。具体做法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听辨音高并用手指或柯达伊手势表现音的高低。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课堂上用 10 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识谱训练。从 2 个小节短小、简单的歌谱开始学起,直到能慢速唱歌谱。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学唱乐谱,师唱一句,生学一句;第二步在黑板上写音符,学生能快速回答音名;第三步学习简单的节奏类型,用手拍出节奏,并适当加入不同难度的打击乐练习;第四步结合以上内容反复试唱不同歌谱,师及时纠正。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可以在每一首歌上都加上音乐符号,例如 p、m p、m f、f (即弱、中弱、中强、强)等力度记号以及熟悉拍子的强弱规律,并教授方法自己找重拍演唱。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不知不觉中让弱项逐渐提高,在原有强项音调较准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认可,树立自信心。

赏识教育法。激励和鼓励是成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哪怕只有一句唱的完整,也及时肯定。

(三)预计研究结果及分析

1、音高、节奏的敏感性

训练前:音域窄,整体偏低,节奏不清楚,速度时而快,时而慢,演唱时音含糊不清。

训练半年后:能完整演唱歌曲,并且掌握一定乐理知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演唱基本正确,但歌曲的强弱变化可能表现不明显。

训练一年后:能合伴奏演唱歌曲。可以唱准四分休止符,符点四分音符,中速音乐基本稳定。

2、自信心及表现力

训练前:学生上台胆怯,并且没有任何表演。训练半年后:和大家一起唱歌时情绪饱满,学生主动举手上台表演。

训练一年半后:音乐感情饱满,表情生动,并且能主动报名参加班级的音乐会,和伴奏演唱歌曲。

(四) 预计训练论结

10.想象力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篇十

★ 想象力作文

★ 如何培养想象力

★ 怎么提高想象力

★ 幼儿想象力训练

★ 如何培养小学生想象力

★ 有意识的想象力训练

★ 关于想象力高二作文600字

★ 想象力更重要经典美文

★ 蒙氏教育随笔想象力

11.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十一

但现实生活中流行音乐的传播成了重头戏,当前广大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捧流行歌星,对民族音乐嗤之以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音乐教师的重视和深思,面对着如此丰富的民歌资源,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做客观的比较分析流行音乐及传统音乐的优劣之处。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学生们接受追捧,是因为它具备内容通俗、旋律流畅、节奏鲜明、歌词琅琅上口、流行一时的特点。然而我们少数民族民歌的传统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旋律自由,歌词言深意长,有一定的风格特点。照此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有多少人欣赏,还由谁来发扬广大?

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必须依靠教育,依靠我们广大音乐老师的不断努力,把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引导他们正确地去欣赏音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呢?

一、通过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特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有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彝族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的特点和丰富的音乐文化,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如:蒙古族民歌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宽广悠扬,声音要求粗犷。藏族民歌活跃热烈、朴实优美,声音要求自然流畅等特点。又如朝鲜族歌曲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起共鸣”,其我们非常了解的歌曲《桔梗谣》《阿里郎》等,在学习时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自己体会和总结歌曲特点,慢慢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活动,新的概念和知识技能的形成都是以感知开始的。如果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参加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音乐,调动情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生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很少,特别是他们的风土人情、服装服饰等,如果只凭老师的解说就会显得很空洞、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帮助孩子们更真切的感受与理解,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七年级蒙古族歌曲《牧歌》时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片段,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白鸟歌唱、毡包犹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让学生了解蒙古人民以放牧为生,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特点,无需更多的语言,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们的心情,引起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

三、演唱与律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人民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他们的音乐律动感和舞蹈性都很强,而且各有特点,因此我在上课除了学唱之外,也让学生们学一学他们的舞蹈动作,我感觉这样对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会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维吾尔歌曲《青春舞曲》就可以让他们带上维吾尔族的小帽敲起手鼓,模仿几个维吾尔族舞蹈的简单动作,学生非常兴奋,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边唱边舞,在这样特定的音乐情景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要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我觉得首先自己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同时,结合现在新教材,我们要吃透教材,努力掌握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12.试探传承与发展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篇十二

一个民族声音最好的表达方式是用音乐来阐述。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传统民族音乐有它的迷人的地方,在音乐技巧上也存在不足。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也需要与时俱进,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关注。这样才能融入当下,符合当代的审美并得到发展。民乐不能老待在博物馆里,隔着橱窗,把它当成文物去欣赏。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民族音乐演出组合,团体出现在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各种音乐元素不断地涌现出来,原来的坐式的演奏形式逐渐创新为站式,独奏的演绎方式逐渐添加了一人多乐器演奏的形式,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逐步添加流行的元素等等。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是热起的话题。音乐家们在研讨我国的音乐发展方向的过程中,表以各有千秋,百家齐放、兼收并蓄的包涵态度。中西方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不断融合,随着更多外来元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也有所转变,这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有力标志。

虽说逐渐引入西洋音乐并无不妥,但是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关系似乎没有摆好正确的位置。全民进行“美育”教育大计的问题中,中西乐的市场配置似乎出现了一定的比例问题。做为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进程中,不论民族器乐还是民族声乐,都需要将发展创新本民族的风格、气质为前提。近年来的笛子、二胡、古筝等民族器乐在作品创新中没有新发展,各位演奏家除了技艺有所进步,但演奏的作品还是不断重复经典名曲,再也没有超越的新作品。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创新创作的范围和空间是很大的,我们需要民族自强自立,才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创造出赋有中国特色,风格、气质,专业研究水平更高的作品。新元素的吸收和兼容是可接受,但摒弃了音乐的最根本,也就代表着民族音乐的停滞。

民歌在民族音乐中是诗歌之祖。前些年,“原生态”唱法被加入到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可以说是民族唱法的最原始最根源。所谓中国的通俗音乐,不仅要吸收西方文化元素,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和民族元素在内,让大众所广为流传,否则就是不成功不被接受。一首散发民族色彩、拥有地域文化独特魅力、在传统文化根基上拥有现代表达的民族音乐作品,将会得到认可和接纳。

一民族的艺术发展如何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之上。中国民族音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不断吸收外来的创新方法及思路,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也密切了之间的联系。在民族、美声演唱两者中,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实质上的不同。而具体的内涵就是将自身条件和外来新鲜事物很好的把握控制。中国美术史上很多中西合璧的画家和教育家,例如徐悲鸿等都是在欧洲留学归来。艺术的门类除了绘画还有音乐,两者都可将世界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有着“中西合璧的夜莺”之称的青年歌唱家吴碧霞,通过精湛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美声民族声乐比赛皆获得最高奖项。她认为,“唱法”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自身的局限性,而更应该从作品而不是唱法进行分类。好的声音需要科学的方法,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固定框架模式。她演唱的民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国风格韵味浓郁,气派特色鲜明;声音自然,毫无娇作。她演唱的美声作品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她的吴氏抒情花腔。和同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两人,淋漓尽致的展示民族与美声的美妙结合。她们的演唱技术高超,在国内外都得到高度认可,欣赏度极高,学习声乐演唱的楷模。

我国本民族的音乐要得到人们的喜爱,需要不断创新,运用现代化中的各艺术门类合作帮助,改革并发展着。与此同时,我们的乐器也要改革、要创新,要现代化,要真的达到美,真的抒情。追根究底,艺术的创新是局部性、技能性的创新,更是在局部与技能性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进而实现整体性的审美品格转化,需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保护和发展并存着。加强推动和传播的力量,让传统音乐突破国门,延续和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生命力。而支撑整体性审美品格转化的,既离不开深厚的积累,更要有文化创造的自觉和自信。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拥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它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语言简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气质、作风,它不仅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又被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国家的强大使国民更加自信,民族更加团结进步,中国民族音乐也随之在积累中创新,不断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西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碧霞,徐天祥.访学归来的回顾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9.

13.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十三

摘要: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所以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字母、音符”,这句话也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式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在这个知识发展的时代,幼儿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音乐教育,不只是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升华了孩子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了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能的发展,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兴趣培养

幼儿素质培养

幼儿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意义:音乐在幼儿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因为音乐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幼儿歌曲和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幼儿感官和动作的敏锐反应度,让幼儿的身体、身心、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让幼儿在不同音乐中获得经验和技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培养幼儿创新意识,促进其整体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幼儿音乐的研究,已经证实:幼儿音乐教育能影

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个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在这个重视素质教育的社会,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音乐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音乐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强调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魅力: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它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性,它可以使一些深刻的、孩子难以明白的道理用一种简单、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大班幼儿歌曲《牙刷的表演节目》里,形象生动地用肢体动作快乐地进行表演,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而审美能力及情趣的培养,则是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的,让孩子感受音乐,感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只有掌握了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幼儿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并运用学过的音乐技能表现自己的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兴趣的目的: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首先必须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又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最初动力,幼儿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幼儿插上音乐灵性的翅膀。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导向,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幼儿的音乐兴趣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使幼儿体验快乐:《纲要》艺术领域目标也提出: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强调幼儿的感受和兴趣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享受音乐,充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

1.首先教学内容与选材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并且要丰富多彩,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情感,让幼儿愉快地受到教育。

2.在音乐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增强学习趣味性:让幼儿对一首新歌产生兴趣,并把新歌学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只要掌握一些正确、适当的方法、策略,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抓住幼儿“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特点,进行趣味性教学。如: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幼儿听音乐的愿望,引起幼儿听音乐的兴趣。

3.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更多自己的体验、自由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机会: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老师要给幼儿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来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4.开展音乐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占主体地位,因为幼儿比较喜欢游戏,所以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能有效的激发幼儿音乐欲望。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

5.让孩子们边玩边探索,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所以,要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要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幼儿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轻松学到知识,技能,并喜爱音乐。

6.结合生活中流行的元素,激发孩子兴趣: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找素材,音乐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生活,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一定充满乐趣。

三、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在音乐中体验情感的变化与表达: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幼儿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在艺术世界里,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流露感情。正是音乐,陶冶儿童的情感,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不仅如此,音乐还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幼儿歌曲和动作,而是重视调动幼儿的情感与丰富生活的积累,引导幼儿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与快乐,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往往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触。反之,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不快乐,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通过广泛接触不同的音乐,体验不同情感,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而且,音乐是一种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着极大的感染力,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还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对与幼儿能力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深入研究,打破了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幼儿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过于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该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的美育内容: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通过这些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能真正获得美的体验。如《柳树姑娘》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中,激发他们的想象,感受柳树姑娘的美丽,和表现美。

(三)音乐教育是提升幼儿素质的一种手段: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儿童思维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是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

幼儿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从而提高幼儿的素质。如《咱们从小讲礼貌》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受到教育,养成讲礼貌、不乱丢垃圾、等。

(四)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它还可以满足幼儿成就感,促进有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要有创新和个性化的表现。老师要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创意,哪怕它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然而这个尝试的过程足够使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这就是目的: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促幼儿全面、和谐发展。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地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让音乐成为开启幼儿智慧的金钥匙,丰富情感,完善个性,使他们能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尤为重要,不仅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共鸣,心灵受触动,在音乐中获得真实感受,和情感的表达。让幼儿在“乐”教“乐”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通过形象音乐的艺术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努力发挥音乐教育最大的感染力,使幼儿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情感,想象力、创造力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献:

[1]王懿颖《学前包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刘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3]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03月

14.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篇十四

浅谈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

姓 名: 程龙 学 号: 院(系):

专 业: 年 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

摘要

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更熟练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和舞蹈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这其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屈伸”,以藏族和东北秧歌为主要内容,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点,把屈伸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屈伸的节奏和动作开始由简到繁地展开训练,循序渐进,然后再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屈伸;风格韵律;舞蹈教学

Abstrac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thnic folk dance, the more skillfully grasp the style of the folk dance rhythm and dance characteristics is pretty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olk dance, among them,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he “stretch”, Tibetan and the northeast yang ge as the main content, to catch the moving la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da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eaching,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rhythm and movement from flexion and extension train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Jane to numerous, step by step, and then to learn folk dance combin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Keywords:Flexion;Style of rhythm;Dance teaching

目录

一、屈伸动律的基本分类........................................................................5

1.1 慢屈伸............................................................................................5 1.2 快屈伸............................................................................................5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屈伸的具体体现....................................................6

2.1藏族舞中的屈伸特点....................................................................6 2.2东北秧歌中的屈伸特点................................................................7

三、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7

3.1屈伸在协调性的训练中的重要性.............................................8 3.2屈伸在控制力的训练中的重要性.............................................8 3.3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9

四、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0

一、屈伸动律的基本分类

“屈伸”是所有民间舞中国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中具有典型的动作,屈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上也有许多变化,力度上也是忽强忽弱。正是这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使民间舞的风格各异而同时有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动律。舞蹈风格上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屈伸”上的把握,屈伸是一切动作的核心,民间舞中的舞姿、动作过程、风格的把握、节奏的掌握全部由“屈伸”来决定。主要的屈伸动律可有:“慢屈伸”、“快屈伸”(即颤动律)。

1.1 慢屈伸

说道慢屈伸,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藏族舞,藏族舞蹈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种屈伸形式便是慢屈伸,它不光是藏族舞蹈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类型舞蹈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在常见的“弦子”、“果卓”、“卓”、“牧区”等舞蹈形式中均要用到慢屈伸。与此同时,慢屈伸包含重拍向上、重拍向下这两种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的动作都是附着在这种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屈伸动律上的,没有了屈伸动律也就等于失掉了舞蹈的风格。

1.2 快屈伸

在慢屈伸的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便是快屈伸了,所谓快屈伸,就是加快膝关节的运动而形成富有弹性,并且要求灵活的、轻盈的膝盖部位的动律。相对于慢屈伸,快屈伸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它要求学生必须要保持上、下身肢体的协调一致,以及气息与屈伸的和谐配合,如果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就会出现不均匀的、颠簸的视觉效果。“果谐”、“堆谐”以及“卓”和“牧区”表演的快板中多数用到快屈伸。此外,在“慢屈伸”和“快屈伸”的训练基础上再细分出来的部分就是上文提到的重拍向上和重拍向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准确地实施教学,就要用到重拍向上和重拍向下。如“弦子”的屈伸大部分是要求重拍向上的、饱满充实的;而“牧区”则运用重拍向下的屈伸来体现牧区人民生活劳动的场景和历史的厚重感。再如“堆谐”则以重拍向上的颤动律体现了城市生活欣欣向荣的形象。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屈伸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民族民间舞所体现出来的是风采各异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有这样的宗教人文因素的使然才形成了各种民族民间舞的运动规律和美学概念。在动与美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所有中华民族民间舞当中,膝盖有规律地屈伸和颤动,是它们均有的动作特点。可以说,要想较好地完成中华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需要肢体达到在松弛中的协调而不僵硬。要想塑造好这样的体态,主要是依靠训练膝盖部位的屈伸动律来实现的。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的基本动作,同是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舞最最典型的动律。屈伸动律的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律,才使得中华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特征,将腿的屈申作为主要的动律进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来小谈中华民族民间舞中的屈伸动律。

2.1藏族舞中的屈伸特点

提起屈伸,我想所有的同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藏族舞。因为藏族舞的屈伸是非常明显的。在舞蹈时,屈伸的下肢律动是由始至终都存在的。藏族舞中的屈伸大体可分为“颤”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三种,检验“颤”,屈伸是否自如运用的依据是踢踏。踢踏是舞者用脚掌分别先后,轻重的在地面上做节奏性的运动,发出各种不同的“踏”、“踏”声音。在踢踏中膝的屈伸频率较快,幅度较小,形成了上下快速颤动的屈伸动律,故而称“颤”屈伸。在动作中,舞者的膝部要做到松驰而富有弹性。“柔”屈伸要求膝部屈伸的频率较慢,形式为一屈一伸,连绵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能力的柔软屈伸是其内在的动律核心。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舞中的“弦子”。如“弦子”中的三步一抬、三步一撩动作,甚至简单到一个靠步,舞者都必须具备上述膝部的屈伸能力,否则舞者不可能表现出“弦子”舞特有的韵味,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再加以头部、躯子、胯部巧妙的配合,形成内在微妙的晃动,由此引发出藏民间舞的舞姿及连拉性动作的三道弯特征。“硬”屈伸在藏民间舞中的训练主要依靠锅庄来完成,虽然也是双膝一起颤动,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舞者的躯干与上肢随脚下步法而动,具有块状的整体感,表现出藏族舞中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当舞者经过硬屈伸训练后,膝部具备了很好的控制力,才能更好的表现出锅庄舞飞奔跺踏的韵味及风格特点。2.2东北秧歌中的屈伸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屈伸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它的屈伸是有停顿的。在这点上它就和藏族贯穿始终的屈伸有所不同。东北秧歌的屈伸同样有三种:软屈伸、硬屈伸和双屈伸。

所谓软屈伸就是在一定的节奏中,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秧歌步法而上下曲直。这种屈伸要求沉稳、柔韧。凡是快的步法,如男性的抬踢步、蹲后踢步,以及走场步等,是强拍向下,都要以沉稳而均匀的屈伸来完成。像踢步,如前、旁、后踢步,在屈伸时要求一长一短的节奏,即屈快慢起,或屈慢快起。这种屈伸是东北秧歌双膝的主要动律,是完成各种步法的基础。

硬屈伸。这种屈伸是在均匀的节奏中完成的。弱拍下屈,强拍上直。即强拍向上,要顿挫有力。最后就是双屈伸,双屈伸要柔韧而有弹力,是在一定的节奏中上下屈伸两次,要有一种颤动的感觉。屈伸时要节奏均匀,即强拍向下。在做各种步法屈伸时,女多为上立,男为向下刹。要有蹲的感觉,就要在上立时双膝不能绷直。东北秧歌中的屈伸多为提压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不同之处只是在节奏重拍的处理上和脚运动的方向上。这种提压式屈伸在准备动作时,膝部的直——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着一种短促而有弹性并带有一种提压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间的屈膝和出脚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种缓慢的膝伸和稳稳的收脚,从而形成“出脚急、落脚稳”的动感特点;顿步中的屈伸力量较短促而有弹性,与此同时双膝存有反弹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压并迅速提起,有了这种特殊的屈伸动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绕花及躯干协调颤动式的起伏和扭动感,就把东北秧歌“艮、俏、浪”的独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所以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舞者膝部的这种提压式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训练,体现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双屈伸是指双膝在一定的节拍中曲直两次。双屈伸多为强拍向下,两次屈伸要有连续性,动作时要一小二大,即第一次屈伸要小,第二次屈伸要大,屈伸有颤劲。该屈伸既能表现健康向上有力的动作,又能表现俊俏而洒脱的情绪。

三、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伴随着屈伸而进行的。小到手指尖,都有屈伸的动律存在。舞蹈中经常有停顿的动作,特别是民间舞,但我们细细观察连接动作的时候屈伸的运用会更加明显。比如说东北秧歌中“艮”的动作过后,接放松下肢的一些动作,就能明显地看出来驱动力是在于屈伸。有的时候屈伸会直接被沿用到舞蹈作为动作使用。像海阳秧歌中的“直波浪”就是很好的例子,动作是由胯带动逐渐屈伸向下,再由旁腰挑起的一个向上的波浪。更有的时候,民族民间舞动作的力是直接由屈伸的进行而获得的,这样以屈伸借力的动作在朝鲜族舞蹈里面最为常见。朝鲜族舞蹈中的鹤步就是典型的借屈伸的力而完成的动作,上身放松,膝盖弯曲,屈伸经过膝盖、脚踝,在立起半脚掌的时候由屈伸的力量推人向前。

在民族民间舞课中,我们每每刚开始接触新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的时候,首先要学的就是动律。比如说膝盖的上下屈伸动律,上下肢的屈伸动律等等。动律的特点可以说是各个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尤其是屈伸动律。它的强弱深浅区分着不同民间舞蹈。在教学中首先掌握好一个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动律,往后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学习研究。老师反复不断地强调训练屈伸的重要性,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抓住特征性的东西,从而达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其次,在屈伸训练中,针对性地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单一的训练,更有助于学生明了,屈伸的发力和运用等基本要素。比如说,在单一地做藏族颤膝动律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同学们按照节奏快慢、颤动深浅、时间长短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这样一来,存在于民族民间舞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动律的问题就会随着单一训练的深入而得到解决。下面从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3.1屈伸在协调性的训练中的重要性

虽然在舞蹈训练中最基础的、最单一的训练内容便是屈伸,但民族舞蹈的灵魂却凝聚其中。不管对于一个舞蹈学员或者舞蹈演员来说,在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屈伸动律的训练和运用。虽然屈伸的每个动作都看似简单易懂,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其对训练的重要意义,就如同达芬奇重复的绘画鸡蛋一样,看似简单枯燥的重复工作,其中却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生身体协调性训练的最佳手段就是保证下肢与头部、上肢、胯部的摆动相配合。正是这种单一的屈伸动律形成了藏族舞蹈独有的审美特质,要实现屈伸在舞动过程中平稳性,膝部的力量必须要得到保证,不能让人有爆发或者断截的感觉,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3.2屈伸在控制力的训练中的重要性

膝关节的运动是实现屈伸的关键所在,而膝部作为人体主要的运动关节,在人体步行、奔跑、舞蹈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膝部的控制力起增强作用的还有膝关节周围的多个韧带组织,它们对保护膝关节,增强膝关节的力量方面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屈伸的控制力体现在组合中对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舞蹈的表现。要想达到不同节奏的屈伸对比鲜明的效果就要加强膝部控制力,同时还要保证不同类型的屈伸保持相互一致,从而应用多种屈伸动律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多种屈伸动律的组合在提高组合的观赏性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屈伸不单单对膝部有训练价值,对大腿、腹部以及背部的控制力也有训练的价值,这是由于支撑起整个身体,单靠膝关节是万万不够的,膝关节只是作为一个主要的支撑点而已,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带动身体各部位,最终才能得到造型饱满、充实的舞姿。

3.3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

细腻、优美、舒展的感觉是慢屈伸所要追求的;而快屈伸则倾向于追求欢快、喜庆、轻松的感觉,人们在快屈伸与慢屈伸的综合作用下可以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值得注意的是,在组合训练或是剧目编排中切记不要使同一个节奏类型的反复出现,因为这会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适当的、合理的调剂是人们的审美所需要的,这就要求编排者应当适应受众者的需要,采用不用的节奏韵律,尽量做到不重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如添加一个或者多个大幅度的屈伸动作到一系列的屈伸动作中去,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控制力,更加重要的是,也给受众者新鲜、愉悦的感觉。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创新就可以给受众一种全新的,美好的感觉,可见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屈伸动律的分类以及屈伸在藏族及东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引出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从上面所展现的两个民族民间舞看来,有时屈伸像是一具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动作;有时象“粘合剂”把动作和动作有机连接起来;有时又象“涟漪”似的连续不断地贯穿在各种动作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膝的屈伸是舞蹈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笔者认为,能否准确、自如、充分地掌握与运用不同民间舞种当中的膝的屈伸,是检验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表演者的重要依据。舞蹈中膝的屈伸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的、有移动的;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中国舞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各民间舞中膝的屈伸动律的妙处所在,它的风格韵味才会巧妙而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样它在教学中自然会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淼.试论 “屈伸” 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 2012(26).[2] 吴颖梅.腿的屈伸——在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J].黄梅戏艺术, 2008(3): 54-55.[3] 李北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M].中信出版社, 2006.[4] 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 “屈伸动律” 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學教育, 2010, 2010(2B): 47-48.致 谢

上一篇:农工委书记汇报下一篇:护士面试如何回答:你是如何看待护士这个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