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研讨的记录和反思(精选4篇)
1.《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研讨的记录和反思 篇一
一、导入简洁,直奔主题
“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的学习,知道我们的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并且知道物质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那么到底我们身边的物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认为这样的导入直奔主题,让同学们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的,也为后面的实验节约了时间。
二、部分实验设计不够严谨
(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们观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点,然后进行汇报。这里我没有提醒学生怎样去观察。即运用多种感官(看、摸、闻等)进行观察。这样的疏忽导致了学生们观察沙和豆子的特点时抓不住主要特征,回答时南辕北辙。虽然我提醒了学生们从颜色、状态、气味几方面进行汇报,但还是有的学生回答沙里面没有杂物;有的回答没有磨损;更有的说没有变化等。这样也导致了我的课堂语言有些凌乱。甚至有那么一会儿被学生误导了。当有的学生回答说沙没有变化时我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只能牵强的帮他补充“放在那里没有任何变化”,但我现在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样的提醒在科学课尤其是象我教学的很少做科学实验的班级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还能减少教师一些不必要的啰嗦和尴尬,更能对下一环节“白糖加热”实验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下一环节的观察活动中就可以不用提醒学生观察方法了。可谓是一箭三雕!
(2)“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师可以先提醒这个实验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只根据他们的设计提出疑问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就可以了。我没能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先观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点,然后进行混合、分离、再观察比较。这样的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说明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也说明我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
(3)这一个实验也应该填写实验记录单。如果填写了实验记录单,学生们对混合后沙和豆子“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这一结论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4)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应该提醒学生收拾好实验材料,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
(5)“加热白糖”的实验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对学生实验前的要求提醒也很到位:
1、取少量白糖放在铁勺中央,用湿纸包住铁勺放在蜡烛的外焰上加热。
2、眼睛不能靠得太近。
3、观察到白糖一有变化就马上暂停。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继续加热直到白糖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4、运用多种感官(看、摸、闻等)进行观察。
5、加热结束后把铁勺放在湿纸上。
6、留心蜡烛的变化。
三、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待培养
我对该班级的整体素质和学生的习惯等不够了解。在上这一节课时就遇到了几次冷场!比如在我提问沙和豆的特点时,居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我努力地鼓励他们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并尽量以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面对他们,举手的也仍寥寥无几。回答问题的也就那么五六个人!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下课。
在提问“预测混合沙和豆子后会发生变化吗?”全班同学都回答会发生变化。他们说:豆子会变黑,沙会变小,豆子会变得没有光泽。这样的回答我并不意外。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学都保持同一个观点——会发生变化!这只能说明有的同学没动脑筋,人云亦云!
在引导学生讨论“加热白糖”时的注意事项时,学生们都不知道要注意什么,更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讨论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我只好把要求一一告诉他们。
一节好的`课需要一位善于引导的老师,但也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科学教学在咱们县是一个薄弱环节,如果学生们平时坚持做实验,坚持大胆发言,我想整节课的感觉会更好!
四、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
整节课仍有部分语言显得还不够精炼。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加“你说”两个字,可以给他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这样就不会觉得整节课很繁琐。
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必要跟着重复一遍等。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有待加强
不是每一个学生回答完后都说“你说得很好”。说得不好的教师应及时的给予纠正或批评。其实这个道理一直都知道,只是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承受能力还没有磨练好,听到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答案时还是有些沉不住气,甚至乱了阵脚。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了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想成为什么名师,只求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篇二
教材地位: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
教学目标:本课是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沙、豆混合后的变化,二是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通过“变”与“不变”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白糖加热的活动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做实验养成细心观察和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准备:沙子、黄豆、白糖、汤匙、蜡烛、火柴、筛网、玻璃杯
解读学生
本科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望,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剖析与对学生的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这一课改方向,我觉得本课宜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以合作探究,小组实际操作、讨论等为主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实际生活入手,调查两三名同学在家里是怎样做菜的,来导出物质之间相互混合这一现象,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很多同学会有做菜的经历,他们也会很高兴的说出自己做菜的经历。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下来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两道能看不能吃的菜,沙子炒黄豆和铁勺炖白糖。要大家分组来用心地观察。
2、观察沙子和豆子
我们先来做一道沙子炒黄豆,把沙子和黄豆混合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多数可能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说不会,但有根据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首先把一些黄豆和沙子分别倒在白纸上,这时启发学生要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摸一摸手感,闻一闻味道,看一看颜色、大小、形状之后把各自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描述出来,接下来再把杯子中沙子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的过程中,继续观察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工具来分离沙、豆混合物,并与白纸上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没有。得出结论:没有明显变化。
此时要告诉学生:虽然大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变化,但这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它同样是大家通过认真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有的学生说沙子粘在豆子上,豆子好像变了一些颜色,搅拌时产生一些碎屑,这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严密细致的观察态度,但从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来看,沙是沙,豆是豆,结论依然是没有明显变化。
3、观察白糖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做第二道菜,铁勺炖白糖。首先要强调安全问题,第一,不要被加热的金属汤匙烫到,学生可以自己想办法。第二,白天不能用太多,那样加热后产生的气泡会冒出。第三,加热结束后,勺子要放到盘子上,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
(1)、用摸、闻、尝、看的方法观察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3)、讲解示范白糖加热的方法。
(4)、学生分组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充分加热后得到的物质不是白糖吗?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4、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白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3)、出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名称,并举例说明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变化。
(4)、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5、板书设计
白糖―――――――――→液体糖――――――――→炭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3.《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篇三
这节课主要内容为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即原子的构成、物质分类以及物质构成,这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从平时的宏观世界转移到了现在的微观世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说有了很大的挑战,但是这节课是复习课,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所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回顾和总结,并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网络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经反复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并结合相关的例题加以说明,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再结合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这部分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要教师把知识分解,再交给学生,并且及时给予练习。在授课前,我设计了7个不同类型的例题,每个例题都与知识点紧密联系,并且将知识点加以融合。但在讲课时,每个例题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较少,导致全班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当堂接受,其他学生仍留有疑问,这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和反思的。
4.托福口语改革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篇四
8月1日托福改革前
208月1日托福改革后
◆ 6道题,2个独立口语任务,4个综合口语任务 20分钟
◆ 4道题,1个独立口语任务,3个综合口语任务 17分钟
托福改革TPO口语删除了哪些题目? 托福口语方面,相较于旧版,新版删除一个独立任务,一个综合任务。这留下了备考的最大悬疑,我们都知道旧版两个独立任务不同,四个综合任务也不同。那么如果删除一个独立删除哪一个呢?如果删除综合又是哪一个呢?目前ETS中国区经理王女士已经否认了昨日的传闻(昨日有传闻删除的是口语1和5题),在口语部分究竟删除哪个题型还未知。而如果是随机删除,则对我们的备考毫无影响,因为六个题型都需要进行准备。
从时间上我们再进行分析。旧版托福考试20分钟6道题目,新版去掉一道独立题,去掉一道综合题。通常来说独立题从开始读题到作答完毕约90秒,最短的综合题(第五题)时间约为160秒,即如果删掉两道题,减少的答题时间是4分钟。而现在只减少了三分钟,目前还无法猜测这多出来的一分钟将如何分配,是否平均拉长每个题目,还是某个题目长度增加。
分析托福考试中独立口语部分的题型改革
在下半年,新托福考试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改革,除了听力和阅读部分大量增加新题导致题目难度有所提升以外,托福口语题在出题形式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针对独立口语部分。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改革前的独立口语Task One部分主要考查的题型.从托福的官方指南OG上可以看出,ETS出题者对Task One的定义为Personal Preference(个人偏好),具体的解释为:This question asks the test taker to express and defend a personal choice from a given category- for example, important people, places, events, or activities that the test taker enjoys(这个问题会要求考生针对所提供的话题表达观点并解释自己的选择,这个话题有可能是关于一个重要的人、地方、事件或者喜欢的活动)。从官方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知,Task One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描述能力,描述对象的范围包含人、地、物、事等,因此我们会统称这一类题目为“描述类”话题。学生在回答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一个核心答题目标“讲自己的故事”即可,表达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会使答案更有说服力,并在必要的时候举出基于个人经验的事例。另外,注意时态上的准确性,一般会需要运用一般过去时态或现在完成时态。
但是这个出题形式的解释是官方在托福考试刚刚从老托福改革为新托福的时候给出的,而随着考试场次越来越多,话题的范围也渐渐多样起来。最先出现的是后来我们将之归纳为“建议类”的题目,举个例子,12月14日大陆出现的一道题为:If friends from another country were going to spend time in your country, what city or place would you suggest they visit? 后来被收录于TPO7的Task One中。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询问的对象不再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人或物、或者是一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针对一个可能发生的行为或场景,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这一类题目在此之后屡次在Task One中出现,虽然并不普遍,但是已渐渐单独成为一类很有特征的出题形式,题目出常常出现的关键词为suggest、advise或should 、would等。而学生在答题时的论述逻辑应该和“描述类”题目较相似,都是以举例说明为主,但在语气上要注意,尽量加入“shouldwouldcould”等可以强调虚拟的语气词。而在20之后,这类“建议类”题目的出题频率基本保持在一、两个月出现一次,话题有围绕某一个学校政策提出个人意见,例如:If one aspect of the school needs to be improved, 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 ( .7.15-Task One);或者围绕一种个人行为提出建议,例如:Your friend has suddenly received a lot of money.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ay for your friend to spend this money? (2012.5.20- Task One)和What will you suggest to somebody if he is planning to come to your country to study abroad? (2012.12.8-Task One),等等。
在年9月的托福考试中出现了一道独立口语,题目为:School decides to open a cafe in campu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2011.9.24- Task One)。这种出题的形式是之前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的考试中出现过的,当时有很多学生在考场上答题时,由于紧张或为了抓紧时间开始准备答题思路而审题不仔细,导致看到题目的前半句,便想当然得以为题目是在问学生对于该政策持同意还是反对观点,并没有注意到,该题目其实是在要求学生对于该政策的优点和缺点正反两个方面各进行分析。相同类型的出题形式在大约半年后又在中国大陆的考试中出现了一次: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etting students evaluate their professor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2012.3.24-Task One)。由于出现的频率逐渐提高,我们现在将这类题目归纳成为一种最新的Task One的出题类型-“利弊类”。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学生对于一个现象、一种个人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讨论的对象为学生)、或学校的一项新政策分析其优点以及缺点,由于题目中会用advantage disadvantage的名字复数形式,我们在答题时可以列举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也可以列举多个优点和多个缺点。需要注意的是,有时题目中会同时要求学生对该现象或行为表达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个答题要点是不可以遗漏的。
在之前的段落中,已经提到了一类出题形式,也就是要求学生针对一件事情表达自己同意或反对的观点,并解释原因。对托福考试比较了解的学生应该知道,这是在托福独立口语题中特别常见的一类话题,特别是在Task Two中。首先,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托福的官方指南OG上对Task Two的出题形式的描述。Task Two叫做Personal Choice(个人选择),具体说明为:This question asks the test taker to make and defend a personal choice between two contrasting behaviors or courses of action(这个问题会要求考生在两个相对立的行为或方法之间做出个人的选择并解释支持自己偏向的原因)。这类题目在考试中的出题形式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 单方观点题:题目中会给出一个陈述句,要求考生表明同意或反对的态度,并解释原因。出题结构为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One Statement. (e.g.: Children should be required to help with household tasks as soon as they are old enough to do so.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above statement? Why or why not? --.9.20 Task Two);
B. 双方观点题:题目中会给出两种观点或行为或习惯,要求考生表明倾向哪一种的态度,并解释原因。出题结构为Some people prefer A, others prefer B. Which do you prefer? (e.g.: Which way do you prefer to spend your spare time, reading, thinking alone or participating in group activities? Why? -2009.8.22 Task Two)
C. 三方观点题:这种题目出现次数不多,题目的形式和双方观点题非常相似,会给出三种观点或行为或习惯,要求考生表明倾向哪一种的态度,并解释原因。出题结构为Some people prefer A, some people prefer B, others prefer C. Which do you prefer? (e.g.: When you have a question, do you prefer to ask your teacher or search on the Internet or check reference books? -2009.3.14 Task Two)
以上三种题目被统称为“倾向类”,是从20托福口语考试出现后一直固定出现在独立口语题Task Two中的题目类型。说到改革,并不像Task One从原先的一种题型变为三种,Task Two的题型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倾向类”话题,在近期的考试中不仅仅会出现在Task Two中,同样且已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Task One中。也就是说,从2011年下半年起,考生们偶尔会在当次考试的独立口语题中同时被问到两道“倾向类”话题。
综上所述,托福独立口语题从先前的Task One-描述类、Task Two-倾向类单独分类,逐渐改革成为Task One和Task Two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包括出现频率越来越少的描述类、一直会在Task Two出现且偶尔也会在Task One中出现的倾向类、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建议类、和近期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至两次的利弊类。而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独立口语题所考察的话题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针对日常生活或校园学习中的某一个具体场景,这也体现了ETS在题目的改革中逐渐突出了应用类语言考试这一特征。希望学生们不要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对考试,而应该重视该考试的应用价值、真正提高自己针对各种话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托福改革:口语引入SpeechRater打分
5月22日ETS在北京召开托福改革新政策发布会,公布了此前已经透露的托福拼分政策,以及托福考试时长缩短的信息。与此同时,ETS还透露了托福口语将引入机器打分SpeechRater。
托福口语评分流程也有了最新变化:Speech-Rater将在年8月1日后正式启用到官方的评分流程中,每道题的分数由机评分数和人评分数共同构成,且每位考官只会评分同一位考生的1道题,不会有考官听评同一个考生的2道题,这样做保证了最大化消除偏见,同时利用机评和人评的优势结合,保证口语评分的公平与公正。
新东方老师在直播中分析,写作是人和机器同时评分,之后口语也会是这个趋势。人评分还是会保留,但是有机器评分这个辅助工具。ETS在发布会上也透露,口语考试将由机器和人共同评分。
托福改革首考后的感受及备考建议
托福考试感觉
从考试感觉来说,尽管托福考试时长缩短,但考生由于全程高度紧张地做题,并不会因为少了半小时而明显感觉到考试变轻松。
除阅读考试时间的分配会有些变化外,其他考试的时间都是等比进行了缩减,平坦到每道题目上的时间没有变化。
托福考试难度
ETS此前已明确表示过,此次托福改革不会改变托福考试的难度。
从阅读来看,文章和题目难度没有变化,尽管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词汇题目减少,一般考生会遇到4个单词题,但也有考生反映遇到每篇2道单词题。
从北京新东方美本封闭项目集训项目参加今日托福考试的学员反馈来看,今天托福阅读题目至少出现了3套,即总题库至少启用10篇文章。
而改革后托福题目数量减少后的算分方式目前还没有公布,只有等到新版的官方指南Official Guide发布,大家才会清楚改革后阅读如何计分。
听力考试唯一变动在讲座题目减少,不含加试为2篇对话3篇讲座,包含加试为3篇对话4篇讲座。
有考生反馈了听力中带口音,此前也有考生在托福考试中遇到过英音。ETS在发布会曾表示,会增加听力音频口音的多样性。
口语方面,ETS明确减少了原本的Task1&5,这样给同学们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术类场景综合题比例加大。
写作如预期一样,没有任何改变。
托福复习建议
对于此次托福改革,建议大家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 阅读:增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 托福词汇题比例降低,但这两种题目依然存在,并且要求考生理解词义,还要清楚语境中单词的用法和同义替换,段落中的语法和逻辑联系。
2) 句子简化题和总结题数目不变,说明ETS相对更加看重对段落、 篇章的整体理解。这要求考生复习时更注重文章和段落的结构,即重视句子主干+句间关系。
2. 听力:评分标准可能变严(尤其针对高分)
题目总量减少可能会带来容错率降低。尤其针对高分段的考生,备考时更要注意硬实力的提升:学科词汇背诵+听力技能训练(做题+分析错题+听写+订正+跟读)
3. 口语: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1) 口语删去1和5题相当于降低了答案的开放性,更加强调口语考试的学术性和逻辑性。这对我们要求更高。等于备考思路要从多背,转变为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
2) 独立题目从两个变为一个,缓冲时间变短,实考时会更快进入难度更高的综合题。这要求我们在平常训练时就要更严格的提升自己的瞬时反应速度和语言组织能力。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研讨的记录和反思】推荐阅读:
生物质蒸汽发生器10-16
家乡发生了变化的作文11-25
我家发生了的变化的作文11-08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反思11-02
态度发生变化的成语11-1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01-30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05
中班安全教案《发生地震我不怕》及教学反思08-25
幼儿园中班安全优秀教案《发生地震我不怕》及教学反思0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