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共14篇)(共14篇)
1.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一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努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时代健身娱乐文化,成为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要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世界,就要构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新体系,这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
2.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 民族传统体育长期依附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 因此在流传至今的同时, 仍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族特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养生、娱乐、交际、旅游等特征, 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在全民健身工程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启动以来 , 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能够对“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农民体育健康工程 ”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互动的可行性
首先, 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具有乡土文化的特征, 所以比较容易被当地的农民群众所接受。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在特征和外在开展形式来看, 都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文化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很自然被农民接纳, 并积极的参与到传统体育运动中来, 这就为“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经历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特色化的运动特征, 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 还能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芒, 所以“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 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创新, 是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次,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备基本的娱乐健身功能, 其开展过程对场地、年龄、性别等的限制相对较少, 而且通常都已经具有一定的体育建设基础, 后期开展的经济投入不是很大, 有的运动项目甚至可以就地取材、自行加工, 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短缺等问题, 很好的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
2、“农民体育健康工程 ”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策略
2.1、当地政府要加强投入与引导
“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与融合 , 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加大经济建设投入的同时, 对农村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引导, 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工程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发展。对此, 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完善的引导政策和管理办法, 还要拓宽思路和视野, 执行具体、可行的互动方案, 安排专人对相关工作进行负责, 并将相关考核工作进行量化, 确保对各项措施进行深入的贯彻与执行。
2.2、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期间, 往往是引导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最佳时间, 因此镇、村两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有利时机,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尤其是那些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要积极纳入到农村的民俗节庆文化体系当中来, 这无疑是加强“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的一个有利契机。此外, 由于乡村民俗节庆活动具有民族性、周期性、岁时节令性的特征,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能够赋予“农民体育健康工程”更多的文化内涵, 提高“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层次。
2.3、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在“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进程中, 资金始终是最核心的因素, 是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物质保障。目前,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和村民自己筹资, 这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对此, 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要鼓励社会力量以及个人参与到村级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来, 并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期性、持续性。
2.4、深入挖掘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积淀, 其多元化的体育功能、深厚的文化地域、独特的民族特征都能在“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没有对其健身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 也没有将其有效纳入到“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体系当中, 从而限制了其综合价值的发挥。因此, 有必要借助“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的有力时机,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深入挖掘,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也能够有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和功能结构, 对“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能够形成良好的促进, 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不仅很好的满足了农村群众的运动健身需求, 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还可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很好继承与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敬华, 邓梅花, 任保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实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J].体育与科学, 2010, (02) .
3.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运用、动画片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儒家文化是核心思想。主要指从古至今居住在中国(华夏)域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被民族成员一代代继承和创新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博大精深。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都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地方特色文化。但是,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出了有极强大的包容性。各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博大”。“精深”二字说的是传统文化的深度。
第二、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各种方式一直在记录和传递。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传统文学(主要指诗词曲赋)、诸子百家(儒、法、道等)、琴棋书画、传统节日(春节、中秋、元宵等)、礼仪习俗(十二生肖、龙舟等)、中国戏剧(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中国建筑(长城、故宫等)、汉字汉语(成语、猜谜等)、传统中医(针灸、百草纲目等)、宗教哲学(五行、八卦等)、衣冠服饰(汉服、唐装等)、中国武术(太极、李小龙等)、饮食厨艺(八大菜系、茶酒文化等)等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民族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并且成了中华民族的标示。
2 中国动画片发展的困境
中国动画片的制作起源非常早,早在1922年万氏兄弟就开始制作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动画片的发展曾有非常辉煌的时刻,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片口碑非常好。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国的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大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欧美动画和日本动漫加大了对中国的输出,我国国产的动画片似乎自救无门。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许多文化扶持政策,例如5155工程、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等等。但是,我国的动画片制作仍然处在困境之中。主要表现为:
第一、动画片的内容题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中国的动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戏称为“动物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国动画片的制作往往是将动物作为主角,拟人化的剧情简单,模式单一。近年来少有取得成功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套摆脱不了将主角定位成人物画的“羊和狼”这一对天敌的命运。它成功的模式是,首先在小银幕取得成功,继而开发相关产品,最终登陆大荧幕。但是,这部动画片的内容实际上仍然是比较薄弱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寥寥无几。相比于欧美动画制作巨头迪斯尼制作的以中国古代勇敢女性代父从军故事为原型的《花木兰》这一人物动画片、带有英国名著哈姆雷特色彩的《狮子王》、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等等成功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国产动画片内容素材狭窄、故事单薄的缺点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文所述的《花木兰》就是取自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更是宣称向中国文化致敬。我国动画片制作没有充分利用我们本土的文化素材,反而是国外的包装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第二、动画片的创意环节不足,形象塑造失败。在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双重重压之下,我国动画片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显得非常不专业。动画片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典型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变形精刚、灌篮高手等都成了青少年市场流行的快消品。但是,我国的动画片鲜有形象鲜明的角色塑造。黑猫警长、孙悟空这种辨识度极高的动画角色非常少。国内制作方对动画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给儿童休闲娱乐的阶段上。实际上,有一大批的成年动画爱好者在追求动画文化,如典型的动画文化COSPLAY。动画创意的不足往往是因为故事挖掘的不够充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琴棋书画、四大雅戏、武术功夫中的可利用的鲜明形象、动作、故事非常多。仅仅是依靠重新包装传统故事都可以吸引市场的目光,例如《秦时明月》的历史题材、《风云决》的武术擂台等等都是塑造了鲜明的特色内容,历史人物、武术功夫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扑面而来。
3 传统文化在动画片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动画片素材的宝库。在我国的动画片制作历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中国动画学派”。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和传承主要表现为:
第一、中国传统画派水墨画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在动画片中利用水墨画,从屏幕里到屏幕外都透露出了强烈的古韵色彩。
第二、传统文化中民间宝贵遗产剪纸、皮影等手艺艺术的运用。剪纸艺术主要来自于民间的镂空剪刻,皮影则是剪纸、戏曲、木偶戏静动结合的艺术。
第三、动画角色的设计直接取材于经典故事。主要是对传统故事无论是民间杂谈还是神话故事的素材。取其中一个部分或是整个故事进行再包装。因为该故事原来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只需要根据故事的设定对故事角色再润色就可以轻松的赢得观众共鸣。
4 以动画片为媒介,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艺术大宝库,其神话故事、琴棋书画等内容都可以直接被运用到动画片的设计包装之中。动画片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本土文化氛围。国产的动画产业从本土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形象,可以摆脱照抄、模仿的弱势地位。动画艺术真真实实的和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極大的增强动画片的故事性和民族性。动画艺术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形象、角色、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动画创作过度的消耗某一种文化资源。比如武术这一在世界范围内闻名的传统艺术,如果对武术的动画创作变成了“人人都是大侠,家家都会武功”,满屏幕各种飞檐走壁的人物形象,这也会对动画制作造成一定的伤害。最主要的是寻求传统文化和动画创作的平衡点,找到可以利用创作的题材。
需要通过动画能够获得文化和精神教育。如果仅仅把动画产业当作一个纯消耗产业,不从文化层面上思考。对增强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伤害。动画产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青年人,选择通过动画产业这一青少年感兴趣的产业作为媒介,向青少年灌输传统民族文化所要传递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极大的利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文化产业这一朝阳行业的前景,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精神文明培养和中华文明身份认同的重大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动画银幕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大舞台,2010(09).
[2] 饶威.论民族文化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
[3] 张耕云.论传统文化对民族动画发展的消极制约因素[J].电影文学,2010(12).
4.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四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21-25.
5.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篇五
——采访稿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总面积为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居住着汉、回、藏等10个民族。目前全县有新华书店、影剧院、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一处,文化广场4处,文管会一处,建有乡镇文化站3个,农民文化书屋20处,县文化馆现有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墓群,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流顺红堡子城堡、侯家寺、石旗崖遗址、吊坪遗址、庄子园遗址、园尼遗址、大庙台遗址、鸣鹤城遗址、尕路田大房子)。
临潭县是古洮州的中心地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区域,璀璨夺目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并独具特色。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体系。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和有效保护、发展,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省、州高度重视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文物保护、基层文化建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县上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抢救、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一是2004年,公布了全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与竞技五大类38项,其中,万人扯绳、洮州花儿、新城花儿会(龙神赛会)、洮砚雕刻技艺、洮绣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将“万人拔河(扯绳)”和“洮砚雕刻技艺”、“新城花儿会”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并申报新城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为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三是2008年,成功申报临潭县为“全国拔河之乡”。四是整理出版了《临潭县民俗文化大观》、《洮州花儿集锦》、《冶力关景点汇萃》。五是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技艺,采取重点扶持政策,2008年,对“洮绣”、“新城花儿会”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卓著的人员9人申报为“临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
2、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是先后投入了1千万元,先后修建了县图书、文化综合业务楼、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各类民俗藏品800多件套。二是完成了3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2008年完成了总投资51万元的17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三是今年,政府还将投入120万元,建设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城关、新城、冶力关文化广场4处。
3、强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强化宏观管理体制,结合省州扫黄打非活动,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二是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继续严把外地演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审核关,严防敲诈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四是对新开设的文化经营户进行指导,使其尽快办理各种证照,合法经营。
4、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是对临潭县城关镇寺裸村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葬和挖掘的文物进行了保护,追回了被盗文物7件(酱釉白底瓷碗、酱釉白底瓷小盘、青釉压花白底瓷小碗、定窑印花芦雁水单纹白瓷碗2个、黑釉盘2个),并对原墓葬地进行了封存和派专人看管。二是将流顺侯家寺和古战尕路田大房子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积极开展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四是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九甸峡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的各类古墓352座,各类文物2600多件套,并积极申报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并在1月13日北京“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会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08全国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五是从今年开始,我县还将借助旅游示范县、世行贷款建设项目,维修并开放包括洮州卫城、李家坟古墓群、流顺红堡子、侯家寺等在内的重要古文物建筑和寺庙多处。
6.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六
自动化1301 黄梓径 201321095037 摘要:土掌房 传统文化 保护 开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土掌房
1、基本介绍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土掌房的远观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城子古村隶属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距泸西县城25公里。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处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
2、特色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3、性质价值
景观价值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建筑价值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文价值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过一位风云人物,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当时张冲的家乡小布坎一带没有学校,父母将他送到城子村小学就读,住在同学陈学易家,度过了自己的启蒙时期,后张冲在离村二十余华里的熊山梁子上进行抗日斗争,带出了曾任省民政厅副厅长的张士明和第一任宜良专区专员张永和,这三人合称“熊山三杰”,使城子村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民主革命时期,城子村是中共泸西县地下党的核心堡垒、根据中心。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路南、邱北等县的武装斗争。1949年2月5日,“边纵”解放了泸西县城,同时中共泸西县委和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在城子村诞生。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这里开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去,奔赴解放滇东,解放云南的滚滚洪流中。
城子村历史悠久,历史人物众多,如“昂土司”、“李将军”等人物。
二、旅游开发
城子古村,无论从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变,城子古村周围崛起的现代建筑,使城子古村土掌房的古老容颜正开始淡出我们的视线。城子土掌房由于建筑用材的特殊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之数百年来风雨的剥蚀,古村土掌房也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数也已成为危房,村中道路多被损毁、环境卫生差脏乱现象明显、从县城到城子古村无交通标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同时,由于城子古村旅游价值和旅游特点的特殊性,以及知名度不高、远离县城的局限,城子土掌房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着诸多困难。要保护原貌、恢复原貌,实现景观的协调,不仅需要对原有的房屋进行维护,还需要对现在的居民进行搬迁安置,对周围部分建筑进行拆迁或改造;要提高城子旅游的知名度,就需要大量的宣传和包装,而宣传费和广告费的投入,又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仅靠泸西县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城子古村的开发与保护也就成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现新华社、云南经济日报、红河日报这些中央、省、州主流媒体,也在为此奔走呼吁。。
三、保护研究
目前,城子土掌房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泸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城子土掌房的保护与开发,我们请省有关部门做了规划。一是在开发上,将严格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以保护为主,进行有效开发;二是在景观上,要尽量恢复城子古村原貌,实现环境、生态与景观的协调和一体化。三是在开发资金上,要以全县旅游资源整合为依托,在自主开发的同时,筹备对外招商引资。
7.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七
1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背景
吉首大学位于湘鄂渝黔交汇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湘西自治州以及湖南省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偏远山区培养各类建设人才。至1985年各类在校学生2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376人,其中土家、苗、侗、瑶、白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全日制学生总人数的70.42%。这时的学校占地面积仅有144 亩,只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和2个篮球场及一个改造的体操房,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根据吉首大学志记载,从1977 年至1983 年的7年间,国家一共向吉首大学下拨各类教育经费总计1155万元),[1]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吉首大学地武陵山区,区域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40余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各民族在社会历史进行中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这些资源为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便捷条件。吉首大学的体育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先后对武陵山区的14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对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和分类,并将部分项目引入到了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学校已成为各类设施完备,拥有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体育也成为了“省级重点学科”。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进步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国体育学科研究长期存在偏重技术实践的倾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方面,长期以来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主干——武术替代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整体,以拳种、套路项目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性质,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缺乏研究环境,忽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2]导致学科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的支撑,成果难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针对国内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该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方向。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课程方面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基本思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内涵。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都克服了当前国内同类学科仅仅将视角集中在武术领域的局限。研究不满足于体育史学关于体育历史的描述,注重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关注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及未来命运,将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研究视野,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论,研究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以及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及其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探索推进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以及各种体育形态在全球化时代共存与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率先在国内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发展成一门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与体育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及各种形态体育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存与融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是人才。只有有了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火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中都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就必须在高等体育教育系统中培养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来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3]但现实是在我国普通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中,只是招收武术和散打方面的学生,而在其它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未能纳入招生范围。在高等教育领域,除极少数院校外,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系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课程知识。
吉首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成为既了解和掌握现代体育学科理论与方法,又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吉首大学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群,通过不断的教学、训练实践与探索,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招生后,该课程群中的大部分课程,通过提高层次和深度,使其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学院领导又重新统筹规划,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以学位点建设带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加强学科研究、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出了大量成果。30余年来,吉首大学为我国西部及民族地区培养了2000 余名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在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4 民族传统体育团队建设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样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道德素养好的师资队伍是学院的办学之基。基于这样的认识,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从20世纪90年末开始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由于学校地处湘西,交通不便,经济不够发达,外地人才不太愿意来湘西工作的实际,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在对待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方面,坚持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为先导,以个人具体从事的教学课程为方向,提高全体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形成一种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方式,建立一种教育、研究、学习和教学一体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学院教师重视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素质意识和质量意识。他们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形成一支学历高、素质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整体结构状态合理,且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2010年7月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经部确定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5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1)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吉首大学所在的武陵山区居住着40余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9个,是全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在该的稳中有降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且这些项目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将部分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体育学院的教师先对武陵山区的30余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计358项。[5]同时对调查收集的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项目进行相应改造,在深入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引入并开展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教材编写工作。
(2)在确定是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前,为了充分了解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以及体育行为是否产生影响,通常先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只对那些通过教学,和项目活动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肺功能的改善;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项目才能进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推广。
(3)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十分重要。它既是每位授课教师的必备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指导日常锻炼的向导。因此,教材的内容不仅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大影响。到目前我们共编写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程》《民族民间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保健学》等教材7部。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4)积极探索民族体育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通过继承优良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结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对民族体育知识的理解以及技术的掌握。突出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锻炼相结合的三自能力的培养运用到民族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并创建了民族体育教学网站,为民族体育项目教学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在网站中建有大量的民族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教师教学录像(如:武术、跳竹杆、陀螺、舞龙舞狮、高脚等)及优秀教案和课件等,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互动。
(5)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推广方面,建立了全国首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成列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经吉首大学改造后现已成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近20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舞龙、舞狮和民族健身操等项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和铜奖,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6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传承和创新的中心。30余年来,吉首大学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就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整体来看,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民族地区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责任,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文化创新中,项目推广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行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民.吉首大学志[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13-114.
[2]夏琼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1):70-72.
[3]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56-60.
8.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八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但一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与普通高校之间的衔接性并不十分连贯。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普通高校 群体认知
一、宏观方面
(一)政府政策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强调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上取得的各种殊荣,均证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多是靠西方体育项目支撑的,作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发展状况则不容乐观。国家及各级部门对体育的关注严重偏向了西方体育项目,比如从国家对体育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3],这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西方体育项目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其主体地位,不断附庸于其他体育项目之后,从而被边缘化。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切实转变观念,不断加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重视宣传,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制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划、纲要,从宏观政治层面提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的理念。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提高民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与参与意识;组织专业人员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挖掘并加以创新,编辑出版有针对性的传统体育教学教材及其他读物;也可以鼓励社区及其他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在最广泛的群众中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力度,从而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转型过渡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文化模式与文化形态的碰撞与融合,人们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也开始被颠覆、重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开始出现多层面的沟通与交融,這些变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价值真空”的出现。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体育项目,在世界大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存在被西方体育项目所融合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剥离并独立出来,因此其受到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一些西方文化不断与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表现出了诸多的与社会转型不相适应的特点。而这一时期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被隐匿在不被大众所关注的范围,逐渐失去了其主体地位。在西方体育项目不断被引进中国的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而不断的被动同化,更加快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衰败的步伐,失去了其独特的民族特点。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付出的必要代价,多种文化的冲突势必造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或者被迫融合丧失特色,从而被大众化;或者完成历史意义上的终结,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面对社会转型期时所面临的无奈又尴尬的局面。
二、微观方面
(一)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尤其是专业化体育教学,是体育学习最系统的阶段,也是逐步强化体育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阶段,同时也是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能够有机会得到长足发展的阶段,因此发展传统体育教育教学,需要重视高校环境。高等院校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场所和领域,也是最能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地位得以稳固并不断提升的重要阵地。西方体育能够借助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这一平台,经过不断的社会化发展而一跃超过民族传统体育成为现代化主导体育项目的经验和过程,同样也可以应用到传统体育的发展及地位的恢复方面,不断推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与科学化的同时,还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续社会化。
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环境相对较好,首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设施、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高素质的体育接受者及传播者,另外还有浓厚的体育学习与交流的环境。最重要的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有理论基础,发展任何教育都应该从基础理论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及措施,保证教学环节的开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也应注重基础的技巧、方式等理论学习,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尤其是在一些专业化的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传统体育专业,能够极大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恢复与发展。
(二)群体认知度较低
群体认知度主要是指群体对他人或物的认知,表现为人或物的产生、发展、联系、行为及原因等方面的认知,是对他人或物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等的推测过程。一般群体认知是根据群体经验及现有状况的分析而进行的,在认知过程中伴随着认知者个体的思维活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施教者、受教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度,施教者与受教者构成认知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主要群体,因此如何提高施教者与受教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认知度,是有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一些体育项目不断被吸收引进中国,并替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目前中国体育界的主导项目,这一状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对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的侧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忽视。另外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施教者与受教者迎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发展的形势,逐渐退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这些都不利于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侠.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8(17).
[2] 何文明.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教育报.2007(8-9).
[3] 张勇.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4).
9.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九
4.1 社会发展的进程
唐朝贞观盛世之后,国家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代。公元 960 年,赵匡胤建宋,与并立的辽、金、西夏、葱岭西回鹘、大理等政权相对峙。虽属不同族体所建,但尚未窒息封建文化繁荣盛期的余波,浪峰迭起,光华四射,各自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这就为中华民族在元、明、清 700 年间的统一发展铺平了道路。
4.2 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
4.2.1 宋明理学导致重文轻武理学亦称道学,肇始于唐代,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派别。理学提出的封建伦常道德、存养、克治等理论,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取开放。像汉、唐兴盛的蹴鞠,由多球门互相争强的踢法改为一门踢,而且是先队长后队员轮流踢,因为长幼有序。到了明代,球门也没有了,只有“一般场户”的踢法。
4.2.2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武术的产生自有文字记载,随着社会发展的质的变化,明清时各种武术流派此起被伏,这时的武术从理论到实践,从练功方法到演练手段,逐步形成了-个独立的体系,开始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发展,与宗教组织和秘密宗教相联系的民间习武,寺院僧侣的练武和表演艺术等的长期浸润、积淀、凝聚,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征。
综上所述,两宋明清期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武术的形成,全民尚武、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特别是养生学着述的大量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体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
市民文化的兴起,促使体育娱乐活动进一步深入民间。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广泛的开展和流传。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空前活跃并达到了基本完善的时代。
5 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盛兴
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 30 年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级的民族运动会此起彼伏,全国性的民族运动会四年一次,并逐步形成了较正规的竞赛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文史办都把民族体育资料的挖掘整理纳入到工作范围,出版了一些书刊,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与交流。[13]
5.1 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普遍开展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新的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新的发展,已成为体现国家兴旺、民族发达的象征。改革开放 30 年来,党和政府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普遍提倡、重点扶持、逐步发展的方针,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如:反映民族繁衍的西南许多民族的丢包、黎族的跳竹竿、侗族的哆毽、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羌族的推杆、朝鲜族的跳板、旧时汉族妇女的走夜等;反映生产劳动的回族掼牛、蒙古族的布鲁、回族的斗牛、瑶族的跳鼓、苗族的划龙舟、白族的耍海、高山族的杆球、赫哲族的叉草球;反映军事活动性质的各个民族的武术;反映民族起源、复兴、发展等有关历史或神话人物的赛龙舟、彝族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地域特征的南人善舟、北人善骑等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狭小的地域内放射性地迅速扩大范围,并随着各民族的密切交往迅速推广。
5.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
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使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造福人类,国家通过对武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发扬光大方针的指导下,加强外部联系,传播武术文化,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继而,不同国家、地区成立武术联合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和洲际武术锦标赛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举行。
1990 年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运会,武术被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迈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第-步,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看到武术的最终历史使命---进入奥运会,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运动项目即将全面走向世界。
10.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十
马龙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
发展对策
根据区委要求,现就马龙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为主题,马龙区教育体育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相关情况分析。当前,马龙区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彝族,均与自然村落形式分布于马龙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彝族的4项,即摔跤、、磨秋、踩踩高跷、弹弓;苗族族项目有4项,即陀螺、爬花花杆、踢脚架、射射弩。但以上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当中,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同时,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展受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因素影响,开展活动和推广群众参与效果并不理想。现对马龙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作如下分析。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不不可或缺的内容,民族传统体体育与喜庆节日联系密切,是是节日文化中展现民族魅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民族传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多在传统统节日习俗中,以群体活动为为主,而在闲暇娱乐时间自觉觉参与的人较少。随着历史的的变迁,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项目出现了退化和消亡。目前前,我区彝族的摔跤项目苗族的弹弓项目在马鸣乡咨卡、月望乡深沟、月望半个山、马过河的黑石头个别村村组自行组织的火把节、花山节上表演演,而其它项目则很少见到,踩高跷项目则已成为中老年年人的记忆。从组织方式看,民间自发组织。其中原因主要一是学校体育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无教师进行授课,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严重缺失,导致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普及传承只能通过民间传承,影响了普及面和传承效果;二是相关单位和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组织的少,引导活动开展不够。从而导致我区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
二、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弊端。
由于历史的原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民族族村庄在全区分布散,人口少,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发展极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后。经济基础的薄薄弱,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事事业的发展。边远山区的少数数民族群众为了生存,男女老老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而且且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奔波在外外,除了逢春节、花山节、火把节,根本没有有空余时间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开展与生活沉的经济压力矛盾突显,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使使传统体育项目闲置并逐渐被被遗忘。
三、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亟待加强。
民族传统体育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要充充分肯定传统体育的健身、社社交、娱乐等功能,努力继承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应以建设新农村、保护非物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作,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多建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从从而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品牌。为此,应加强传统体育的宣宣传工作,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展和民族节日活动的开展,加加强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用,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助,增强开展、挖掘、整理、、保护民族体育的内驱力。如通泉街道大湾河苗族新村、月望乡深沟苗族村、马过河的黑石苗族村,均可开展陀螺、爬花花杆、踢脚架、射射弩项目。马鸣乡咨卡、月望半个山均可开展即摔跤、、磨秋、踩踩高跷、弹弓项目。同时,区政府可筹集一定资金召开少数民族运动会或者在民族村庄举办相应规模的民族体育赛事。在民族村庄聚居的学校利用体育课、课间操规范推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传承。
采取摒弃弃与弘扬并举、改革与发展并并进的措施进行科学分类。对对那些正处于摒弃与褒扬之间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做好好挽救与保护工作,并加以改改造,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和和价值;对那些既体现民族特特性,又融合竞技性、健身性性、娱乐性、教育性、表演性性于一体的项目,应采取积极极弘扬、发展的态度,做到尊尊重传统,注重古今融合,既既保留传统体育特殊性,又增增加新型体育元素,给传统体体育注入新鲜血液。
曲靖市马龙区教育体育局
2020年8月25日
撰写人:
姓名:戴正祥
11.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1、要加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这样不但能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西藏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因为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牧民家庭,他们从小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了解较多,对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的提升和互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为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应从这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到课程内容的突出位置,合理安排;二是树立现代民族体育观,坚持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趣味性相统一,重视体育课的民族化和乡土化;三是各级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补充教学大纲,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四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紧密结合,并互为补充;五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有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教学方式。尤其要在西藏民族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养能在西藏指导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指导员,有了这方面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才能形成农牧区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师资力量较强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方式,他们走向西藏各地后能有效地向社会辐射,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西藏高校的不少学生未来择业时,将有很多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也将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要通过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把在学校继承和开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具体化,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专门课程,传授有关藏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培养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弘扬和发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及道德观,有助于把社会成员教育成为有道德、守规范的文明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5、要利用电视媒体等传媒工具传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的影响最大、普及率最高、消费门槛最低,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看电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民都可以欣赏音乐、体育乃至舞蹈等,它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西藏电视台可通过藏汉频道,请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或专家讲解有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由来、项目,对一些项目作示范性的介绍与表演。这样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课堂上传播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使学生亲近民族传统文化,又使这一行动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如果这一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学生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实实在在地起到教育传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如果在西藏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融进“西藏登山队”的体育精神,就会在文化传承方面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
综上所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实了体育教育内容,完善了体育教育功能。建设和谐社会,物是基础,人是关键。传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要以创新来应对变迁,做到继承、创新与丰富相结合。“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这是判断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它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迂于传统、沉缅于传统。”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在日益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文化创新,也要善于在诸多文化因子中寻找对本民族成员有用的文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传承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使其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传旗,简谈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4-6-1[B1]。
[2]强巴俄 多吉欧珠,略谈西藏俗官学校—孜康的教育情况[G],西藏教委编,西藏教育论文集,1989:16。
12.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优化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不同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及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带动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还有助于人们实现身心上的愉悦、放松, 同时,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的体育项目相比,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但是, 随着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中外交流程度的加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对严峻的挑战, 需要有关部门采取合理的优化途径。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
1.1 缺乏重视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多达970项左右,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占到了670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所遗留的宝贵遗产, 对于不同民族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地加快, 体育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奥运会等大型比赛的竞技类项目上,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也缺乏重视。目前, 虽然我国也定期举办了民族运动会, 旨在宣传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 但是没有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民族运动会也只能流于形式。
1.2 学校教育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还面临着学校教育缺失的困境, 这也是其得不到合理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很多体育类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都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考量, 而是着重选择竞技类体育项目, 如, 田径、足球、篮球等。很多中小学校的体育课也很难见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 教师一般带领学生进行的都是集体项目或趣味运动项目。由于体育类院校及我国的中小学都不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造成我国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疏于了解, 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3 研究力度小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研究力度较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的重要方面。目前, 我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够重视, 很多研究机构都是自发成立的, 缺少相应的科学指导, 也缺少研究资金的支持。这样,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 其内在的价值、内涵、作用、意义等难以得到挖掘。
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具体优化途径
2.1 提高认识
若想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化发展, 让其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 就需要有关部门提高对其的认识。我国的体育部门应当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体育部门应当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各项内容对工作人员展开培训, 以此提高所有相关人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体育部门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重要价值、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等纳入培训内容, 相关人员就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知识并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这样, 就可以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工作人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有了较为清晰、合理的认识之后, 体育部门应将其派往基层, 收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料等, 并帮助当地基层部门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工作。这样, 工作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合理创新与传承。
2.2 加强研究
我国体育部门还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力度, 在研究工作中挖掘其内在价值。对于已经存在的民间自发性质的研究机构, 体育部门应当对其加以积极引导, 并定期派工作人员与其加强沟通, 双方合作, 提高研究工作的整体效率。我国现存的民间自发性质的研究机构, 经常会面临缺少资金的情况, 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 体育部门应当定期拨款, 支持民间机构的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 我国的体育部门还应当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收集、整理、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资料。体育部门可以邀请不同民族中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专家、民间人士等, 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这不仅可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能实现研究工作的深层次开展。体育部门还应当将研究工作中整理出来的资料加以分析、总结,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 将其以电子文档形式备份在电脑中。这样, 可以确保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资料得到妥善保管, 以免出现丢失等情况, 给其未来发展、传承带来严重不便。
此外, 在加强研究力度的同时, 体育部门还应积极筹措资金来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作。体育部门可以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如, 与相关企业之间紧密合作, 让其作为研究工作的赞助商。体育部门还可以发行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体育彩票, 将这部分收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资金。与此同时, 体育部门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项资金, 并做好资金流向的监督工作, 以免研究资金被随意挪用。
2.3 加强宣传
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化发展, 离不开体育部门的大力宣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与很多人们的生活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 因此, 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 自然也无法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价值及其魅力。在此背景下, 体育部门应当积极展开宣传, 让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正确认识。
某地区为了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十分注重宣传工作。当地体育部门与传统媒体如, 报纸、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加强合作, 开展定期宣传, 人们通过看报纸、收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等就可以对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形成初步了解, 在长期宣传环境下, 自然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认识。此外, 当地的体育部门还与新媒体达成合作, 通过微博、微信等推送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正是由于当地的体育部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视, 才使当地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有了合理认识, 并产生了主动保护、传承的欲望,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4 加强学校教育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 学校的体育教育也要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在开设体育课时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合进去。这样, 学生就可以通过体育课认识民族传统体育, 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日后才会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投入精力并作出贡献。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体育类院校, 可以在体育课中加入有一定难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对于基础性较强的中小学等, 则可以将带有趣味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课程相结合, 以此吸引学生兴趣。这样, 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为其合理传承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 应从学生角度出发, 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及个人兴趣的项目, 确保其应用效果。
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及应用价值, 但是其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却面临重重困境。目前,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没有得到合理的重视, 研究力度也较小, 很多学校也不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在此背景下, 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合理的优化途径, 提高对其的认识, 加强宣传力度等。这样, 民族传统体育才会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茂林, 余启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8) :37-40.
[2]汤立许, 蔡仲林, 刘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574-578.
[3]刘冰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7) :76-78.
[4]陈永红.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6) :210, 212.
13.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十三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等方法分别从政治、经济和人文三方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加强项目创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等途径。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协同政府、社会团体的呼应,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潜力资源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价值与传承
Discussing on the Valu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ang Na-na, Zhang Wen-hui, Zhang Yu-c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his paper,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documentary and using logical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ree aspect,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humanistic culture.It points out, even at the present time, with the higher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till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suggest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hich include making use of the channels of TV medium and Internet, reinforcing the innovation of relating programs, performing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schools and society, government formulating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investing more, etc.With schools displaying their constructive role and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action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features of times and nation can provid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manners;Value and development
现阶段的社会中,“全球化”和“现代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过去的近百年间,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逐步走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的演变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并相互冲击的状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进程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10YJCZH23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2010SJD890008)
作者简介:康娜娜(1989.3---),女,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法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联系方式:E-mail:nanakang1989@yahoo.cn,***
张文慧(1988.3---),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张玉超(1972.12---),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法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怎么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笔宝贵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了现阶段许多学者和专家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制定并下发一系列保护措施与保护文件,并将其列为法律保护的范畴。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保护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纳入正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多项民族体育项目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
[1]文化遗产。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体育和游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前急需探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
[2]育文化模式,是整个民族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的、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
据1982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类多达977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整理并介绍了全国范围内55个少数民族676个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经久不衰取决于这些传统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无疑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即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并与本民族,并与本民族共生存。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1经济价值
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
[3]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中国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与节日、宗教活动
种类繁多,单从数量上来比较就比外国有明显的优势。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让人们亲身经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神秘与魅力,感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同时推动旅游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刺激了与此类项目相关的体育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民族传统体育与医学保健康复相结合,其简单易行的特点和强大的健身养生功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费市场开辟新景。
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潜在的消费市场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国内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在当今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之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现出萎缩的趋势,经济市场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发展空间较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预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费
[4]将支出4.1万亿美元,占居民个人总消费支出的12%。
1.2政治价值
中华民族体育从起步到发展经历巨大的考验,由体育弱国发展至今,中国正值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机,民族传统体育在此过程中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责任感,从而,维护了民族自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东方、成为东方强国的积极推进因素,民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切都是祖国内繁荣、外强大的必要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从这个民族的生活中历经千百年沉淀而成,使这个民族具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在抵御外来文化政治侵略时,容易形成统一的防御战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与国外交流的信息,是中国外交的一种手段。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广受西方人的喜爱。体育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交流都不会有障碍,因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交流困难不攻而破。通过传
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使外交国领会中华民族的和平、和谐外交精神,秉承和谐相处五项基本原则,加深对中国的信任。传统体育文化将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1.3人文价值
《周易正义》是“人文”为“文明”“文德之教”,具体就是“诗书礼乐”之教,是从我[5]国周朝开始的,改造社会和教化民众的治国方略和措施。西方体育重视竞争性和功利性,这种思想也给起源与发展于西方的奥利匹克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一度受到种种不道德行为与现象的阻扰,过度的商业化、兴奋剂现像屡禁不止,而“真、善、美的统一”是中国文化的强调点,在这种礼文化的约束下的中国传统体育都是以德、仁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的。强调和谐中国文化对这些问题特殊的协调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强调“和谐”的理念不仅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和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显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与方法论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
[6]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1健身与休闲娱乐价值
作为体育活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而解决身体健康最好的途径就是参加体育运动。自古至今民族传统体育都广在民间流传。据1997年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气功、健美操、交谊舞、武术、秧歌位居前五,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的项目位居第一,显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下,民主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独有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首选。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我们更加充分的去挖掘民族传统提议的健身价值,使对国民强身健体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我国从历史上盛行的体育项目种类很多,蹴鞠、捶丸、角抵经过改造与发展形成了现代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最早创立的初衷也是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锻炼人的感知器官,实现愉悦身心。民族传统体育中观赏性和娱乐性项目内容丰富,各种球戏和杂技扔广为流传,被人们保留在民间与艺术的大舞台。
1.3.2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和谐文
[7]化的建设。” 社会道德风尚在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赋予道德和伦理关系的属性,在集中力量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突出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功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持续性,后作用是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规范着人的行为,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教化和熏陶这民族的发展。唐代的木射是具有道德人文精神项目典型的代表,击打者轮流击打木柱,这些木柱上用红笔标仁、智、信、礼、义,打中用红笔标注的木柱为赢,而打中黑笔标注的傲慢、贪婪等字样的木柱为输。这种行为模式丰富了人文内涵,又为其注入了道德准则。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今天得比赛场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比赛团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性是为了优劣的争,在比赛中,参赛人员比较技术高低、本领强弱,明显其别于西方体育竞技的功力主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为贵,以“和”为特点的竞争性是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粹和魅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民族传统个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社会和时代提出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追求利益的思想深入给体育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的逐渐消亡的局面给人民敲响了警钟,寻找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已迫在眉睫。由于缺少组织和支持,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手段单一等,使得挖掘保护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关注保护的形式和结果,而没有甚至是很少考
虑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等至为关键的问题。因此,挖掘整理、继承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1保护形式
人民政府为开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政策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共体育法》第十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面对当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从国家政府到地方应建立起一条系统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实“从整体到局部”严密的保护线。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人民劳动的产物,它来源于劳动实践、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等。在我国,许多民族关于历史文化的文字记载较晚,甚至有些民族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文字,那么用身体语言进行历史教育就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体育文化就是身体语
[9]言的重要形式。由此看来,保护好民族体育的继承人与代代传授的方法是保护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2.1.1 开展全国性民族传统体育盛会
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共有十六个竞技项目,3大类表演项目展开角逐。它不仅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的舞台,更是成为我国各民族和谐团结、拼搏奋进的重要象征。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项目运动会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被纳入比赛中。从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始,取消金牌榜,更没有人使用兴奋剂,前八名的选手可以在同一个领奖台上领奖,在这种和谐友谊的比赛理念影响下,没有人使用兴奋剂,这种亲和力是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和谐友好相处。这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被很好的保护,而且通过比赛的角逐使项目本身趣味性增加,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2.1.2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
国家为了保护原始得自然环境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建立起自然保护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可以吸取其宝贵经验,建立一系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选拨优秀的继承人,开办民传教育班,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后代,改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形成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整理部门,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其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使宝贵的文化得到发展,民族体育基地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任务刻不容缓。
2.2发展与传承
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本民族特色又被国际社会认同的必经之路。现在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各方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任务就是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和保护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2.1 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
电视与电脑的发展与普及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天便捷而又广泛的道路。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通过一定的整理出现在荧屏上远比那些令人乏味的非黄金时段和重复播放的节目来的更吸引人民的眼球,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时事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逐步走进人们的身边,加深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同时能激起人们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的热情。
CBA、CUBA、中超等国内体育赛事,广受人民喜爱的节目,其追捧的原因并不是比赛的的激烈与精彩,中场休息时的表演类节目也深受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也给中国传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将表演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激烈的赛事一起呈现给观众,无论是坐在观众席还是电视电脑前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激情体验。[8]
新兴媒体,如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等作为为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媒体形态,能将信息覆盖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快捷的传递信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观众同步观看赛事转播,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心得,这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2.2.2 加强项目创新
一种文化要想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创新是唯一一条途径,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通过文化整合而走上奥运的先例给我们启迪和经验。相比较之下,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则模仿较多,创新较少。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消了金银牌的争夺,改为等级评判一二三等奖,这就较具有竞争性和功利性特点的西方体育文化创新的一点,顺应了重视养生、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国的体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举国体制”的全西化学习在很到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与独立,但是这种“效仿”性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创造的发展路线阻碍重重,以至于现在也很少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所创新的项目,现在世界体育舞台上也很难发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看来,创新才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创新需要资金和精力的投入,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后背人力资源的储备。这就为政府和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2.2.3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社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和丰富的体育设备,集前沿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为一体,学校是民族体育发展与传承的摇篮。经过专家的调查与研究,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都有作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其发展空间较大。在学校中开展趣味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读本,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头到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学校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薄弱,可供参考的理论相对较少许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待提升,学校有研究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有基础理论丰富的学习团体,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大幅度扩展的有利因素。学校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社区是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基本单位,社区人群相对集中,居民价值取向易于整合。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体育广场等场所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传统体育,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是西方体育思想入侵的时代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行之有效的方法。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另一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健身热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表演性、健身性较强且易于开展的项目加以改造创新并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解决了全民健身场地、器材供应和无内容可练的困难。
2.2.4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地位,首先,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各种政策。一方面,对外,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奥林匹克文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展现平台,为它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对内,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根基,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组织相应的研究团体,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在人们的体育行为中只依靠的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球场暴力”、“黑哨”这些体育赛场上出现的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体育领
域内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人民法律意识淡薄。体育事业中侵权行为也是屡禁不止,比赛转播权、赛事商标的知识产权破坏等。这些问题急待民族传统立法工作的解决。第二,政府应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较早,而且受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杂、分布广泛而不均,这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带来很大的不便,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政府的自己援助是不可能在民传保护中大有作为。一方面,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体育产业,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云南省旅游收入从2002年200亿人民币到2004年360亿人民币,如此大的盘升幅度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巨大经济价值。彩票福利事业、体育商品产业、体育娱乐事业等得快速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这些项目的收入投入到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工作中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有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政府部门、商业区等地的娱乐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广场,放松工作者的同时扩大了商品交易。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时代,政府应抓住时机,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市场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强大,走上国际并影响国际。结束语
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变的紧张与迫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因为保护而限制了发展,发展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而又不能因为发展丢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中国内涵。介于此种情况下,我国有必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都有责任为此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要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潜力资源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应注意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协同政府、社会团体的呼应,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珍视传统,才能形成我的文化向往力。
参考文献:
14.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篇十四
单位:
姓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信阳市光山县北向店中学 黄晓凌 huangxiaoling20092@qq.com ***
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中国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美德。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对青少年进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精神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崇尚适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继承、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广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嘴里念着英文、吃着汉堡、看着大片、玩着电脑长大的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学校在对待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同时,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还可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眼中的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应具有贤者风度和人格魅力,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内容的系列讲座、故事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校报、学生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文化为当代教育服务。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 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推荐阅读:
花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06-30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08-17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07-24
志愿填报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解读11-20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6-17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09-23
民族传统节日作文500字11-12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文化精髓作文07-2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0-21
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