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录历史的读后感

2024-10-19

史记记录历史的读后感(精选5篇)

1.史记记录历史的读后感 篇一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化古国里,中华文明,积厚流光,博大高深,先贤们留给咱们浩如烟海的精力财产――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残暴,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能够是人觉得30前,群雄蜂起,好汉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录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有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维深奥、气概宽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跟文学的发展都发生了深远影响,其开创的纪传体通史方式为历代“正史”首创先河。其丰盛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一直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估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代的影响。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赫然的个性。活泼的语言,精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好像置身于一个个幽美的意境中。跟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转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想着主人公的感触。轻松风趣的语言,缓和刺激的情节,恍如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期。各个时代的背景特点;各个国度的风土着土偶情;各个民族的风气习惯,在《史记》中表示得酣畅淋漓,娓娓动听。

读《史记》,使我意识了腹背受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民不聊生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迫危难中,有勇无谋的蔺相如;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刚毅与无畏;重耳在外亡命十九载,却终登帝位,流芳百世;勾践发愤图强,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放逐蜀地,留下了《吕氏年龄》……历史**,世间百态。

2.史记记录历史的读后感 篇二

我现将其不同之处列出如下:在贾谊劝谏皇上的过程方面, 《史记》:“贾生数上疏, 言诸侯或连数郡, 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而《汉书》抄录了贾谊的几篇长篇“上疏”, 以古论今, 从“削藩、抚边、务本、铸钱”等角度论述, 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劝谏的结果方面, 《史记》仅以“文帝不听”概括, 而《汉书》中记载得更为具体, 不仅写了文帝的作法, 并将后来淮南王之子叛乱之事记入, 让人更加佩服贾谊的长远眼光;在评论贾谊没被重用方面, 《史记》写道:“文帝不听”, 更多的把责任归咎于皇上的不识人才, 《汉书》认为“谊亦天年早终, 虽不至公卿, 未为不遇也”。班固认为贾谊有机遇, 只是英年早逝;而在最后的论述中, 司马迁谈道:“读《服鸟赋》, 同死生, 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矣。”班固的评论为:“贾谊言三代与秦之乱之意, 其论甚美, 通达国体, 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 功化必盛。”

通过以上对比可见, 司马迁在写贾谊的一生时侧重于其“同死生, 轻去就”的精神, 班固着重于贾谊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司马迁在其笔下的“贾生”身上, 倾注了大量的感情, 使读者对贾谊产生深切的同情。但从史学性传记角度看, “司马迁的做法显然值得商榷, 因为他过于垂青贾谊的文才, 而忽略了贾谊杰出的政治才华”。梁启超认为“以吾论之, (《屈原贾生传》) 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 因为他没有把史实很好地呈现出来, 令读者云里雾里的;而班固则以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贾谊在政治方面的事迹较为全面的记载下来, 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但读起来较为枯燥, 在今天这个流行速食文化的社会, 较难找到像黄庭坚和苏舜钦一样酷爱《汉书》的读者了。

对于同一个贾谊, 为何在两位史学大家的笔下, 显出这么大的差异呢?究竟原因何在?我认为这要追溯一下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

贾谊和司马迁在出身和个人经历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贾谊同样出身一般, “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 招置门下, 甚幸爱”。仅仅因为其“秀才” (才学优秀) , 被吴廷尉起用, 后来由于汉文帝初立, 积极网罗天下人才, 使得贾谊得以被文帝召为博士。可见贾谊“不属于贵族地主阶级, 而是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司马迁从祖上到他当时, 家道已经没落了, 属于中、下等的地主阶级。在个人经历方面, 贾谊也因为制定法律有功, 招致小人陷害而被贬至长沙;司马迁一生经历的最具转折性的事件就是李陵事件, 他为李陵辩护而惨遭宫刑。“肠一日而九回,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综上可见, 相似的经历使得司马迁在写到贾谊时, 寄寓了自己无限的感慨。所以司马迁就封淮南王之子为列侯一事时, 着墨很少, 令读者有些不知所云, 而其对于贾谊所倾注的感情之真, 理解之切, 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班固和贾谊的经历就相去甚远了。班固出身豪族, “始皇之末, 班壹避墬于楼烦, 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 与民无禁, 当孝惠、高后时, 以财雄边, 出入戈猎, 旌旗鼓吹”。其家族做过的官职如下:上官守、长子令、上河农都尉、左曹越骑校尉、婕妤、奉车都尉, 经济和政治地位都很显赫。班固在当时基本上处于顺境, 受惠于此时的制度, 所以更多的是从维护这种制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班固在记述贾谊时更多地关注了他在政治方面的建树, 而对其在人生道路的失意仅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史实为主, 并在最后的评述中, 丝毫没从贾谊的精神方面予以评价, 令人觉得刻板生硬。

正是由于司马迁、班固在出身、个人经历上与所记述对象贾谊的异同, 使得他们对同一个人的记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而今天的我们, 出身的阶级差异已不复存在, 但个人经历上的不同, 又会对看待问题的角度产生影响。书籍教育和教师的课堂教育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那么高中历史教师, 从个人经历这一角度来看, 应该如何上好历史课呢?我认为从司马迁、班固对贾谊记叙的差异中, 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一、讲授内容:提供全面的营养

历史教师要将史实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因为只有完整的历史框架, 才会使学生养成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习惯, 不至于偏激。并且人们在思维方面, 连贯系统的知识会更容易被接受。正如范晔所言:“迁文直而事核, 固文赡而事详。”在《史记》、《汉书》对于贾谊的描写中, 司马迁并没有清楚地介绍政治方面的史实, 使得读者在知识架构上出现空白。而班固则将贾谊的政治生涯、文学生涯介绍得较为全面。朱自清评价《汉书》说:“史书叙汉事, 有阙略的, 有隐晦的, 经他润色, 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 班固要比司马迁讲解得更全面。班固“博贯载籍, 九流百家之言, 无不究穷”。所以历史教师自身要掌握好系统、完整的史实, “无论是治一民族一国家一社会或一地方的历史, 都应在空间上力求其遍, 在时间上力求其通, 在内容上力求其整, 在对象上力求其全”。其次, 我们千万不要因个人喜好, 而自行删减历史内容, 而应以追求全面地、清晰地叙述史实为目标去努力。

二、讲授对象:“跳一跳, 摘苹果”

历史教师在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后, 对于各个方面的内容, 应根据讲授对象的爱好、水平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处理。根据学生的爱好, 教师适当地增加一些故事, 或缩减一些较为枯燥的情节, 使学生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张显传教授认为, “史记中讲述了很多历史故事, 有些篇目本身就是用一个个故事编纂成的。这种方法又能适用于不同的人来学习历史, 发挥其教育功能”。

根据学生的水平、认知规律, 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删减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次要内容, 增加一些学生踮踮脚尖可以接受的内容, 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 他认为儿童发展分两个水平:第一个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第二个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应当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因素, 创造最近发展区, 让儿童经过自己的努力, 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李帆老师认为, “没有思维难度的课堂, 就无法实现受教育者内心精神的主动生长, 更无益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汉书》中, 班固将贾谊大段的“上谏”完全摘录其中, 确实可以很好地展示贾谊的政治智慧。但如果拿此书给高中生看, 能看进去的人寥寥无几。而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简短的、有代表性的句子给学生学习, 这样效果会更好。太多时候, 我们总是想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 孰不知过犹不及。

另外, 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 大量使用课堂情景设置, 使得课堂呈现出娱乐化趋势, 而其对于历史教学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却没有深入思考。这种种情形, 不免令人担忧, 究竟在知识和兴趣的天平上, 历史教师应如何去平衡?我认为我们不妨多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最近发展区”, 使得他们愿意跳一跳, 摘到更高处的苹果。

三、情感教育:以实动人

作为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 这是很多教师都熟知并且越来越重视的。但是一些教师将此项教育视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 讲的内容空且大, 难免会令学生摸不到边际, 效果可想而知。我认为越具体的情感, 越易打动学生。怎样才能使得教师将历史的情感教育讲得更具体, 这要和教师自身的阅历有关。正如《史记》中, 由于司马迁与贾谊有过相似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所以他与笔下的人物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令读者既对贾谊的被贬深感痛心, 又被贾谊的诗赋所打动, 司马迁的一句“同死生, 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使得身在繁华浮躁世界中的读者, 开始看淡功名利禄, 开始耕耘已经荒芜了的心灵后花园, 寻找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

萧功秦教授认为:“人文科学, 尤其是那些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 学者的个人经验至关重要。”例如, “在对人的生和死上, 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司马迁的看法却与此不同……那些一遇侮辱就轻生自杀的人, 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 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司马迁对于生和死的精彩议论, 在他的道德思想中具有特殊意义。”他犹如一位优秀的教师, 将自己的感想与学生分享, 感动并影响着后人。而司马迁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影响力, 和他那独特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我认为, 也要多用心去积累情感教育的素材, 不仅要在书籍、网络中, 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联系、多体会, 这样我们在讲历史课时, 才会有真实的感情融入, 只有先感动过教师自己的内容, 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诚然, 司马迁和班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著书立说, 有诸多令今人无法想象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 但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不断地在各自的前进征途中迈出崭新的一步, 我认为这也是司马迁、班固甚感欣慰之处。

摘要:《史记·屈原贾生传》和《汉书·贾谊传》都有对贾谊的记述, 但出现一些较大的差异:司马迁重视贾谊“同死生, 轻去就”的精神, 但对于其政治方面的记述过于简略;班固则重视贾谊政治方面的成就, 而忽略其精神方面的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文章作者就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这两方面进行探究, 并且由此进一步寻找这些因素对于现今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上好历史课的启示。

关键词:《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班固.汉书·贾谊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杨生枝.司马迁教育思想述略[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湖南:岳麓书社, 2003.

[5]李帆.教育:让思考力生长[J].人民教育, 2006, (23) .

3.记录消防历史的沧桑 篇三

陈鸣鸣是一位非常沉得住心的女子。她说:“人类是用脚步丈量着历史,我是用脚步丈量着人生。”

《消防历史的祛魅》分为三个篇章:《神奇的消防》、《传奇的消防》、《绮奇的消防》,让人们以“奇”为脉,对消防的历史有一个贯通的认识。事实上,人们也以奇为“径”,对陈鸣鸣八年的历史研究有了一个通透的认肯。

为什么消防的历史需要有人记录?

因为陈鸣鸣是一位充满绮丽色彩的女人。她会把所有的枯燥都化为层峦叠嶂的山水。我很欣赏鸣鸣的一句话:“越是扩展的生命越能透彻生命的本质,掌握生命科学的真谛。”

多年来,她多次走访各地的博物馆,对博物馆的体系渐渐一目了然,触类旁通,亦然半个博物馆布展专家。所以,她有了发言的资格,也有了发言的自信。

历史是交给有历史使命感的人写的。陈鸣鸣的魅力在于,不计得失、大智若愚,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打造无限的历史人生。

不被重复的历史,才是历史。在陈鸣鸣心里,历史和文物如同自然风物一样,有着四季循环的生命力,放任滋长,随意书写,有意栽培,无意挽留,擦肩而过也好,刻意记忆也好,从事和记载成就了她生命中的一个历史篇章。

想起来,陈鸣鸣从本质上并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她从盐城收集来的木质水龙才搬到部队的停车场,就被清洁工人当作废物劈成碎片。她哭笑不得,在一个没有历史氛围的环境里,从事着历史的工作,耐不住寂寞和不解,不可能成事。她从老城南找来了快失传的箍桶匠,把水龙修复如初。

没有声张,没有标榜。当几百件文物摆进仓库的时候,有人要参观,她悄悄地把它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展厅,为水龙挂上红绸,为水枪绑上红丝带,列清条目。但她不介绍,来者自己看。看得明白,她就笑;看不明白,她也笑。她知道,讲得多是没用的,每个人都有观察的眼睛。

从当时一纸通知,征集文物,陈鸣鸣领命,几乎走访了省消防总队所有离开部队的老前辈,听他们讲述故事,征集他们手上留下的老照片,旧实物。她征集了四十多篇关于消防历史的征文,报送给省公安厅江苏警察博物馆筹备办。这些资料她都保存一份。

她收集了1982年以来消防部队所有立过三等功以上的同志的名录。几乎每一个立过功的同志,她都能讲出一则故事。她列清所有消防文实物的档案,每一则档案都对号入座,图文说明清晰。她被黑龙江《飞翔119》杂志聘为专栏作家,写了十三篇关于消防文实物的故事。她踏走大江南北,只要有一点消防文实的影子,她都尽可能亲临现场。

人的一生中,很多并不是从喜欢才开始,是开始了才知道停不下来,让人误以为喜欢。陈鸣鸣在从事消防历史的研究中,就是这样的阴错阳差。一个人在办公室,为了把每一件实物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经常奋战几个小时,累了,再用清水洗把脸。她耐住性子,把每件实物拍照留档,把每张老照片翻拍或扫描,好似“汗滴禾下土”的老农。

她没说过,从来不说。也正是因为这种执著的努力,才成就了《消防历史的祛魅》。

成就学问,就是对陈鸣鸣人格魅力最大的褒奖。

4.史记中国历史故事读书笔记 篇四

我家的这本《史记》是5月1日我从第17届北京特价书市上买回来的,算来在我家“睡”了近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当作“书”读它,只是当作工具书查资料了。如果不是这次学校组织的“家庭阅读”比赛,真不知它还会“睡”多久呢。当儿子拿回“家庭阅读情况统计表”时,我们为读什么书进行了讨论。说实在话,家里的书不能算太少,没有上万的话,几千册还是有的,但儿子感兴趣的他都读过不知多少遍了,再说,既然是家庭阅读,总得是适合孩子和大人共同阅读的书、共同提高才行呀!于是,从书柜的文学类图书中,我们最终选择了《史记》。

《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宏篇,共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次阅读中,感受最深的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是失败的大英雄,只可惜“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如果少年项羽能苦心研读多一些兵书,恐怕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大英雄了,也许中国的历史会为之而重写。李清照有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豪情让古今读史人感动。但少年朋友应该反思一下,项羽从小很有志向,见秦始皇帝过江,竟说“彼可取而代也”,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没有为实现这一志向而努力增长自己本事的毅力!

项羽也许算是天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天才也许会有天助,但天助不如自助,因为上天最终没有能够帮助项羽。只有自己立下志向,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5.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历史记录 篇五

1958年3月10日,南京汽车制配厂仿制前苏联嘎斯51型2.5吨载货车制造出我国第一辆国产轻型载货汽车,被国家命名为跃进牌。这是新中国生产的最早的轻卡。同年,该厂改名为南京汽车制造厂。

1958年,一汽按一机部的通知开始生产轿车,试制出东风牌71型小轿车。这是一汽生产的第一辆轿车。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后花园观看并乘坐了这辆轿车。

1958年5月,原456厂(长安集团公司前身)生产出长江牌46型越野车。这是最早的国产越野车。

1958年6月20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真、李富春、邓小平在中南海观看并乘坐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的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

1958年7月,为了解决中央领导乘坐国产轿车的问题,一汽参考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55年产C69轿车开始研制。试制出第一辆红旗CA72高级轿车。1960年在一汽简易厂房的基础上建成轿车车间,成为一汽红旗牌轿车的生产基地前身。

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现上海汽车装修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开创了上海汽车工业生产轿车的历史。上海牌轿车从投产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国内惟一普通型公务用车,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接待外宾的主力车型。直到1991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轿车厂生产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

1960年,济南汽车制造厂(中国重汽的前身)参照捷克斯柯达(SKODA)706RT型试制出了国内首款8吨重型载货车,定名为黄河牌JN150型汽车。这是国内最早的重型载货车。

1978年,安徽淮海机械厂生产出国内第一款微型货车飞虎牌HH110货车。

1998年8月,浙江吉利汽车公司生产的第一辆吉利下线,这是第一辆由民营企业生产的轿车,引发了2000年的价格大战。

1999年5月21日,由哈飞与意大利宾尼法瑞那公司联合设计,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松花江中意”车正式通过国家鉴定,这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定型鉴定的汽车;2000年2月,哈飞“松花江中意”参加日内瓦国际汽车展,这是中国汽车首次参加四大国际汽车展。

1999年12月,首辆奇瑞风云轿车下线,并通过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织的40项强检。奇瑞风云系列,以车体较大称著,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轿车之一。

2000年12月,沈阳金杯华晨汽车公司生产出我国第一款拥有整车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与国际大汽车公司产品竞争的“中华”牌轿车。曾是B级车市场的“价格杀手”。

2001年8月,首批春兰卡车面市。面市后不久即成为中、重型卡车三强之一,被称为中国卡车界的“黑马”。

2002年6月,长城汽车生产的长城赛弗上市,这款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SUV,立刻收到市场欢迎,问世仅一年的时候,就销售了2万多辆。

2003年5月,吉利集团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跑车“美人豹”,同年10月该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3年5月28日,首批700辆哈飞路宝下线,是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型轿车。

2004年4月15日,代表着实现累计生产20万辆轿车的舒适型东方之子MT在奇瑞董事长尹同耀的驾驶下驶下生产线,以16.6万元创中级车市场价格新低。

2004年8月起,由江西华翔富奇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SUV——华翔富奇6500,先后在北京、湖南等地上市。

2004年12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奇瑞自主开发的全新轿车A21在第二总装车间顺利下线。至此,奇瑞公司已拥有包括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T11、A21在内的六款汽车,横跨轿车、SUV两个市场。

2005年1月28日,吉利自由舰CK—1在吉利宁波基地内部下线。吉利汽车表示2005年将推出五款新车型,并将在二季度后陆续上市。

2005年4月7日,哈飞赛豹带着众多国人的期待隆重下线。哈飞赛豹由著名的意大利宾尼法瑞纳公司和哈飞联合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商标和自主品牌。

2005年4月28日下午3时,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的自主品牌比亚迪F3,将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含金量最重的“新车大奖”收入囊中。

今年5月份,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讲述的“一个馒头与九个馒头”的故事颇令人关注——

“一个饥饿的聪明人得到一大盘馒头,吃了一个不饱,吃了两个不饱,吃了九个还不饱,吃到第十个馒头终于吃饱了。他非常气愤地说,早知道这个馒头一吃就饱,前面的九个馒头根本就用不着吃了。一汽集团董事长竺延风说了一句‘自主开发要耐得住20年的寂寞’。受到众多聪明人的抨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业的实践证明,20年来的引进合资恰恰是眼下自主开发的基础,是前面垫底的九个馒头。”

李安定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汽车报道,中国许多第一代汽车人都接受过他的采访,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他应该是感同身受。

对于历史,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会有差异。但至少,我们相信那洋溢在历史里的激情,和那个萦绕在无数个中国人心中的“汽车梦”。

理想是不会骗人的,因为它永远都会等在那里。而实现理想,却是靠前辈、后辈,一步步走过来。功过是非,都是这条路上的一块块砖而已。

上一篇:日落的描写下一篇:试论反腐倡廉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