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目录

2024-12-01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目录(10篇)

1.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目录 篇一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赴庐山野外实习总结

根据我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赴庐山圆满的完成了为期5天的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学科的野外实习,现将实习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实习概况

实习学科: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学 实习班级:地理科学系2006级 实习时间:2008.9.23~9.27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指导与带队老师:徐志兵、徐先海、余世金、潘少兵、王萍和刘俊

二、野外实习日程、线路安排 1、9月23日(晴)上午 :安庆—庐山;下午 :牯岭—月照松林 2、9月24日(晴)牯岭—庐山大厦—芦林大桥—电站大坝—石门涧—龙首崖 3、9月25日(晴)上午:牯岭—如琴湖—锦绣谷;下午 :牯岭—王家坡 4、9月26日(小雨)牯岭—五老峰——三叠泉 5、9月27日(晴)上午: 牯岭—含鄱口—植物园 下午:庐山—安庆

三、野外实习内容简介 地貌学部分:

1、实地考察了解庐山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2、根据各种地质地貌特征分析庐山地壳运动的总体特征;

3、认识并理解庐山主要的地貌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4.认识并理解庐山的各种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5、调查庐山的河谷地貌类型及其特征,观测山区河流沉积物特征,观察河流袭夺地貌并理解其形成机制;

6、调查并理解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川地貌类型、特征及其分布。

植物地理学部分:

1、观察庐山的植被类型,掌握庐山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理解这些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鉴别等基本方法,认识一些庐山常见的木本植物。

3、学习和掌握植被地理的野外调查方法——样方法。

4、参观庐山植物园,了解庐山植物园在国内外植物地理学、植物学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土壤地理学部分:

1、了解实习区域的气候、植被、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联系

2、掌握主要庐山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

四、野外实习的收获

1、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仪器和工具(地质罗盘仪、GPS定位仪、海拔高度计、放大镜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工具;

2、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通过分析了解了庐山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3、培养了学生学会野外观察与分析能力,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庐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5、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

6、通过野外的整体认知,强化了专业技能、加深了专业认识、巩固了专业思想。

五、对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几点想法

1、由于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质地貌、土壤和生物课程进行野外实习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庐山特殊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类群,从而成为地质地貌、土壤和生物专业理想的实习地点,目前每年有60多所高校在庐山实习,30多所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我们选取庐山作为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点对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由于到各实习点的考察以及各种样本的采集基本是徒步的,因此对天气、能见度、植物花期等都有一定要求,这就要求今后应合理安排各学科的教学进度,选择最佳的实习日期(错开雨季,尽量选择植物花期或果期),以免影响实习效果;

3、由于实习期间每天需要徒步行走约30公里的路程,食宿条件很艰苦(午餐只能在外吃馒头),这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意志品质、协作互助精神很重要;

4、高校地理专业学生进行野外实习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为保证实习效果和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实习,学校能否考虑适度增加学生野外专业实习经费。

5、这次实习,全体带队教师甘于吃苦,以身作责,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考察,05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听从指挥,纪律严明,实习认真,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展示了良好的实习风貌,取得了丰硕的实习成果。

资源环境学院

2006/11/25

2.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目录 篇二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近几年教育部批准的一个特设专业, 学科门类归于农学的植物生产类[1], 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多学科、宽口径的应用型专业。洛阳师范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生, 开设有园艺花卉方向和水生生物方向, 学制四年, 授予农学学士学位[2]。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植物的积极性, 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较多。包括: (1) 没有突出该专业“应用性”的专业特色, 野外实习常常与生物科学专业一起进行, 并未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体系。 (2) 实习多采用传统模式, 教学方式单一。我校在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内拟定了4条不同生境的实习线路, 主要进行植物种类识别和标本采集。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低, 没有体现创新性,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实习教学手段落后, 主要通过学生采集标本, 教师讲解的方式, 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手机) 。 (4) 考核方式以植物类群识别为主, 方式单一, 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

文献中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多有探讨, 而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习体系探讨则少之又少。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实习基地为例, 探讨该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

1 实习基地简介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丰富,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国重要自然地理过渡带,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 是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因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 地貌多样, 因而汇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56科667属1961种4亚种128变种8变型, 占河南植物总数的80.9%, 其中蕨类植物20科47属127种7变种2变型, 裸子植物6科9属11种1变型, 被子植物130科611属1523种4亚种121变种5变型[3]。

其中有的具有园艺观赏价值, 比如较为常见的有珍珠梅、南川绣线菊、中华常春藤、黄栌、铁筷子、铁木、膀胱果、青钱柳、红豆杉、米心水青岗、华山参、河南杜鹃、太白杜鹃、河南杜鹃、棣棠花、蝴蝶荚迷、猥实、五角枫、虎耳草、惠兰等;有的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如五味子、乌头、香附子、茵陈蒿、柴胡、薄荷、山楂、紫苏、荆介、野菊花等;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种类, 如翠雀属、乌头属、风仙花属、四照花、紫斑风铃草等。此外还有用于园林搭配的芳香植物如松柏类、香附子、惠兰、望春玉兰、土荆介、野菊花等。

2 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2.1 改革教学内容, 体现专业“应用性”特征

教学内容应服务于教学对象。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 植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也必须做出改革。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园艺花卉方向和植物学野外实习联系紧密, 在实习过程中要强化植物的园艺观赏价值, 引导学习发掘不同植物类群的潜在园艺价值。实习过程中把具有园艺观赏价值的植物类群做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并要求学生对其园艺性状做初步的描述和评价。

在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将野外植物按观花类植物、观叶类植物、观果类植物、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宿根植物等进行分类, 进一步加深记忆。此外, 根据不同植物生长的最适生境, 将野外植物按阴生植物、阳生植物、耐旱植物、喜湿植物等进行归类, 从而帮助学生熟悉野外植物在园艺种植中的应用。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野外植物的用途, 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如将植物可以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有毒植物、珍稀植物等, 要求学生在学会识别植物的基础上, 明确其用途, 为应用生物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更新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学生对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很高, 但对于野外实习真正的实质内容, 即较为枯燥的植物分类学的学习则缺乏热情。因此, 需要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植物学的实践教学中来。

一是, 增加实习工具的种类, 充分发挥实习工具和工具书的作用。除了常用的本地植物志之外, 还可以增加解剖镜、显微镜、图鉴等。利用实习地丰富的植物资源, 补充植物学实验课中材料不足的缺点,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微观结构, 更好的识别不同种类的植物。

二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科技。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在学生中普及,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植物实习, 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实习中来。比如中国植物志推出了手机APP应用, 极大的方便了学生检索和认识植物;各种植物分类的QQ交流群和论坛也能为学生解惑答疑, 学生也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别人解惑, 增加学习的成就感。

2.3 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老师指定一个方向, 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项目, 并写出项目报告;同时不同小组间相互竞争, 提高学生的紧张感和参与感。研究方向拟定有:野生植物园艺性状评价、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野生观赏植物的引种驯化、龙峪湾绣线菊属植物的遗传结构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科研素质。

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性的实习比赛。大学生对手机拍照的积极性很高, 因此可以在实习时举办小型的植物摄影比赛;同时老师对植物摄影进行指导, 让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主要性状, 了解基本的植物摄影规则。

2.4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群落, 现有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 占河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60%, 此外还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实习中强调植物与其生境的关系, 增加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标本采集时选择鉴别性状突出的个体, 尽量减少采集数量, 保证采集质量, 避免同组学生间的重复采集, 注意对植物的保护。此外还要教育学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不乱丢垃圾, 不污染水源, 不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境。通过野外实习, 不但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 更培养了其保护环境的人文素质, 受益终生。

2.5 考核方式多元化,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植物学野外实习常用的考核方式是植物辨别和植物标本制作, 这种考核方式仅考核了学生单一的专业技能, 未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只有考核方式多元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增加一些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如实习表现、组织纪律、团队合作精神等, 增加检索表、实习报告等方式[4], 同时结合实习比赛的成绩, 项目报告的成果、学生对园艺植物分类情况, 环保意识等综合判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3 总结

应用生物科学的专业特点需要构建新型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体系。通过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 使学生在掌握植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 了解野外常见的观赏植物及其在野外的分布、生境与用途, 丰富学生的植物学知识面, 同时为以后观赏园艺专业课及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文也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摘要: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根据植物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生物科学的专业特点, 结合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的经验, 提出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 构建新型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植物学,野外实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陈万光, 易力, 郑玲, 押辉远, 张耀武.地方高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9:241-243.

[3]丁宝章.河南植物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1.

3.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目录 篇三

关键词: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教改项目(Jg07209)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8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环节中的关键步骤,是优化教学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相比较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让学生置身实地实景中,进一步理解、验证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实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掌握野外工作技能,印证、应用所学理论。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理专业起步较晚、发展受综合条件限制的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还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学生对实习内容掌握还不够全面、系统的时候就匆忙 “旅游实习”了,而实习结束后,成绩评定不够系统、全面,仅仅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了事,从而使地理实践课程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扎实开展野外实习前期准备工作、科学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扎实做好实习准备阶段各项工作

1.1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科学选择最佳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保证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必须对多种方案进行充分论证,选择最佳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依据实习目的进行筛选[1-4]。点上实习以就近为原则,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线上实习以地理要素为主导,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构架,选择代表性线路;区域实习应挑选完整的地域单元,既能反映自然地理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群落,独特的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规律,也要体现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5]。同时,实习范围的确定要兼顾考虑经费开支、师生的食宿生活安排、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等问题。以我院为例,野外实习基地,省内短线实习主要在安康辖区范围内的南宫山、柞水的牛背梁、西安的翠华山,长线野外实习主要包括陕北地区、四川成都和都江堰等地区。这些地方基本能反映植被、土壤、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典型特征。同时,为进一步拓宽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渠道,我院联合宝鸡文理学院组织了“地方高校地理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及校外实践基地共建研究”项目,共享、共建了四个地理专业野外实践和教育实习基地。这种共建做法可在地方高校推广,特别是为相同或相关专业如何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2确立最佳野外实习路线

科学确定野外实习路线是关系到一次野外实习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步骤。在确定实习路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前期成果积累,系统储备数条野外实习长途路线、短途路线和实习区域,而后根据每次实习目的和具体情况从中优选最佳实习路线。实习路线布置原则是:一是每年实习路线规划时,尽量不和近年路线重复,让学生有更多不同体验;二是能穿过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尽可能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以省内实习为例,线路可以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三是包括能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典型地点[6]。

1.3编写实习指导手册

实习指导手册编写是建立在对实地反复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编写指导手册,一方面可以系统归纳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使学生对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学习实习指导书,可以使学生对实习范围、路线和具体内容事先有较系统了解,激发学生实习主动性。在具体编写手册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好内容结构,避免出现通篇简单罗列实习区域资料的问题,突出手册的可操作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指导学习方法的功能。

2建立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

科学而有效地评定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定量实习评价标准,传统野外实习成绩的评定较难做到公正、全面、准确。为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学生野外实习的成绩考核和量化管理。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 不仅要考虑专业技能知识,还要考虑学生实习态度、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实习效果等,结合本专业近年野外实习经验,可以将地理野外实习成绩评价的总目标分为三个评价因子: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成果总结。在实习的每个阶段根据实习的活动内容建立不同评价指标和要求格次,在给出每个评价指标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阶段权重,计算出最终实习成绩。通过建立详细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要做些什么、要求是什么,同时也便于老师分阶段、分步骤、分指标、及时地给出成绩[7]。因此,我们将野外实习成绩评定内容分为三大块,即准备、过程、成果三个评价因子,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后再细分每个评价因子下的考评指标,制定出每个评价指标的考评标准,构成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理野外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2.2成绩评定过程

在实习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体力和性别等进行异质性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组,设置组长一名,负责记录实习物品的携带情况、考勤和实习过程中学生违纪情况。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应根据实习过程检查情况、学生的实习态度和表现、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情况、学生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与反馈[8]。同时,可在每小组随机抽取1~2名同学进行现场情景测验。在实习完成阶段,可进行实习成果考核,采取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提交实习技术成果等方式完成。endprint

通过实施本评价方法,可以系统量化学生实习成绩,规范学生野外实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的学生完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实习效果;同时,该方法对促进野外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也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评价体系已在2014 年暑期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中实施,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和考评作用。

3 结语

提升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内容广泛。通过改进野外实习每个环节中诸如实习基地选择、系统储备实习路线、科学评估学生成绩等关键步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预期成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实现知——能的迁移、转化和创新。当然,提升地理专业野外实习质量的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修正,使教学准备过程进一步标准化,教学评价进一步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长运.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都学坛(自然版),2000,20(6):89-91.

[2] 邓宏兵.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2):269 -272.

[3] 毛卫华.自然地理学玲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6(4):79-81.

[4] 林孝松.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8(7):86-89.

[5] 许建国.高师地理野外实习新模式与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15-118.

[6] 许俐俐,胡宝清.浅论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提高[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4):385-388.

[7] 武锐.文山学院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0,23(3):98-101.

[8] 于法展, 张志华.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

与教学效果评价[J]. 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2): 102-106.

4.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四

导师:李瑞辛晓十边柳齐曙光王书转 学校:南阳师范学院

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日期: 2011年5月10日

目录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25倍。其中,天然碱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有全国最大的露天金矿银洞坡金矿、全国四大银矿之首的桐柏银矿。盛产木瓜、板栗、茶叶等农副土特产,被称为“木瓜之乡”。

桐柏山属于秦岭——大别山褶皱带,崛起于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中间经过加里东运动。大致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其西为长江流域,东为淮河流域,其分水岭大致为固庙——太白顶盘山公路一线。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使地貌结构复杂,由南向北,沟谷发育,切划深度较大。因而奇山异石较多,地下矿产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矿藏达60种,原矿价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数的14倍。这里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质纯碱矿,有位居国内四大银矿之首的露天开采金矿,还有在世界首次发现,被国际矿物质学会命名的“桐柏矿”和“围山矿”。国际矿物质学会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学者到这里考察,桐柏山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地质之谜”、“地质博物馆”、“地质橱窗”。红石崖为景区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层,高数百米,望若红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为景区不可多得的胜景。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

三.土壤地理实习(部分)1.土壤剖面的挖掘

①选择标准: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带性,还要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不应在道路两旁,也不能位于山脚因为山脚有山上土壤堆积,不具代表性。应该选择在山腰地带。

②挖掘标准:土壤剖面应挖掘一个宽 1m、深达母质的坑,必须沿山坡垂直与水平挖下去,剖面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为了便于观察剖面应呈斗型。还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叶层。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则会影响腐殖质层性状。2.土壤剖面的分析描述(表)

四.植物地理实习(部分)

(一).认识植物

在桐柏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植物种类2000多种,我们在实习的第一天主要是认识一些植物,然而我们所认识的植物却不足100种。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我们所认识的部分植物种类:

1、国槐:豆科,乔木,奇数羽状复叶,葇状花序,豆粒状果实。刺槐:豆科,乔木,又称洋槐,带托叶刺。

龙爪槐:豆科,乔木,是国槐的变种,在生长期时把芽打掉而就成。

紫穗槐:豆科,灌木,羽状复叶,卵形、基部圆形,两边都有白色柔毛、穗状花须。

2、辛夷:木兰科木兰属,又名木兰、紫玉兰,为中国特有植物,年幼时皮光滑,年长时皮粗超。花紫色,落叶,是优良的绿化植物,可入药。

3、梧桐:树干通直,树皮浅绿色光滑。叶子厚纸质,有缺刻,曲裂,掌状三裂。果实是蓇葖果,属梧桐科。

泡桐:玄参科,叶子纸质、无缺刻,叶子背部有绒毛,花呈喇 状一般为紫色,枝干有髓。悬铃木(法国梧桐):一般作为行道树,果实有三球(一球的为美国梧桐)。油桐:球形果实,大戟科,叶基有两个红色腺条。

4、棕榈:棕榈科,叶鞘纤维质,包茎,叶柄长,叶圆扇形,所以又扇子树,掌状深裂,叶脉为辐射状平行脉。

5、河南杨:杨树有20多种,叶子边缘波浪形锯齿状,两侧压扁叶尖较尖,属杨柳科,总脉状花絮形成的果实。

柳:杨柳科,叶子条形叶,叶脉只有一条。

6、油菜:十字花科,角果。

7、花椒树:樟科,叶轴有狭翅,小叶有5-7片,茎上有皮刺,奇数羽状复叶,果实是球形(花椒)。樟科一般具有皮刺,叶轴有狭翅,果子有辛香味,樟科还有野山椒,它的刺较大。

8、雪松:宝塔形树形,一束7~15针以上。

9、银杏:叉状脉,叉状分枝,也有缺刻,边缘不十分整齐。

10、楝树:属于楝科,奇数二回羽状复叶,叶子是倒卵圆形,叶缘有粗锯齿,奇数二回羽状复叶,互生,它的果实是椭球状,圆锥花序。

11、香椿:楝科,奇数羽状复叶。臭椿比它的叶基部多了两个线点

12、枸树:属桑科,叶子掌状深裂,花为粉红色毛绒花,聚花果实。

13、枇杷:叶轮生,叶子是厚革质,叶缘是粗锯齿,叶轮生,果实球形,属蔷薇科,叶面不平整,有凹凸感。

14、金银花(二花):忍冬科,二花瓣,右旋缠绕。

15、女贞:大叶女贞的叶子光滑革质,卵状,羽状侧脉,卵状,叶缘是披针形,球状花序,乔木。

小叶女贞是球状圆锥花序,灌木,叶纸质。

16、红叶李:属蔷薇科,灌木。

17、枫杨:胡桃科,果实带翅,叶柄具狭翅。羽状复叶,叶子革质。

18、合欢树:叶子较小,二回羽状复叶。粉红色伞房花序,小叶小,叶长有1cm左右。属于豆科。

19、荷花玉兰: 木兰科,常绿乔木,叶子是大型白色,厚革质,叶被带锈斑,花在叶后开。白玉兰:落叶乔木,先开花后展叶,软革质叶。

20、侧柏:柏科,属常绿乔木,干皮淡灰褐色,条片状纵裂。小枝排成平面,两中央叶与两侧叶交互对生,雌雄同株异花。圆柏(龙柏):蜡质状叶,叶子不在一个平面上。翠柏:柏科,叶子只有刺状叶形。

21、大叶黄杨(冬青):卫茅科,叶厚质,带锯齿。小叶黄杨:黄杨科,叶全圆。

22、盐肤木:漆树科,叶柄具翅,林下灌木。

23、马尾松:松科,两针一束,针较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耐瘠薄,树木可很高大。油松:松科,两针一束,针较硬。

24、黄荆:掌状复叶,马鞭草科。

25、苎麻:大戟科,草本,叶子背部有银白色绒毛。

26、枸骨树:叶盾牌形,边缘带刺。

27、杉树:松科,常绿乔木。树干端直,树形整齐,针状叶,较硬。

(二).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植物标本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也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资料。我们可以通过标本来了解植物,所以植物标本的制作是有实际意义的。(1)标本的采集

采集要求:①标本要大于台纸。②标本在采集过程中要选择叶子无虫眼和缺损的。③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稀有的植物。④草本植物要采全株,掘出根部,保持完整:蕨类植物要采全株,带孢子囊与根茎;种子植物花、果实至少要有其一。(2)标本的制作

①把采集的植物固定在台纸上,分两种方法,一是用白乳胶粘贴、二是用针线固定(尤其是根和茎);

②放的时候要美观,一般把植物竖放在台纸上,草本植物太高大时,中间茎可剪掉一部分。也可把植物弯成U型或Z型;

③固定叶子的时候以正面为主,也要有部分背面;

④对于比较浓密的叶子要进行修剪。剪去叶子时要留下叶柄,显示此处有叶子。若为复叶剪去叶子的一边;

⑤刷保护膜:要对白乳胶进行调试,当白乳胶刷在植物上时,植物不变色方可。

(三).植物群落样地调查 植物群落的调查目的是:

1、识别植物群落、2、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阐明植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样方法是研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主要方法。Ⅰ样方位置要选代表当地自然环境植被状况

Ⅱ样方的面积选取方法:随机选取一个最小面积地块,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种数与种类,然后逐渐向外扩展地块面积,没扩展一次登记一次新发现的种类,这样不断扩大地块面积,直至基本上不再增加新物种为止。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是按照经验来选取样方面积。一般来说热带地区样方面积较大,为100*100m,而北亚热带就较小了,乔木用10*10m面积的,而草本地用2*2m就可以了,温带一般用8*8m的样方。

我们在刘湾村一具有代表性的山麓对该地进行了植物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用标尺线山腰围成一个10x10平方米的正方形样地,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四).观察植物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动因。以内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内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给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以外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外因演替。在我们实习的地方,一进山门看见的山上的植物基本上都是马尾松,因为它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往里走可以看见马尾松逐渐减少,山上为常绿针叶落叶混交林,再往里走马尾松基本上消失,属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到了实习地点后,植被变成与当地气候、水文相适应的植物并最终演替成当地的顶级群落。

(五).山地垂直带谱

指在山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分布带而言。从低海拔处向高海拔处上升,每升高1OOm,年平均温度约下降0.6℃,而相对湿度却有增加。垂直分布的模式是从热带雨林过渡到阔叶常绿树带、阔叶落叶树带、针叶树带、灌木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冻原带直至雪线。

在我们所实习的太白岭,海拔高度<500米属于常绿针叶林,500米<海拔高度<800米属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800米<海拔高度<1000米属于落叶阔叶林,>1000米属于亚高山草甸和灌丛。

五.实习总结

在夏至未至的五月初,我们在辛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山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我们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在这里,我们观赏了水帘洞风景区,登上了海拔1140的太白顶,还有淮河源,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前进不掉队!我们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此次实习认识了很多原来经常见到却说不出名字的植物,采集并制作了数十种植物标本,初步掌握这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生活习性、所属科目、分类地位、生态分布等知识。了解组织专业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学会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处理及制作,为将来从事工作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生物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还有就是桐柏山的各项实习条件不是太好,植物、土壤的实习还是到宝天曼效果会更好一点。

5.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 篇五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

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了解和掌握水文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了解水文测验的程序和方法,掌握河流水情的测验与分析。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重点掌握海岸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地貌灾害与防治;重点掌握河流水文、海洋水文的基本知识,地表水的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水污染与防治;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福建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实习时间与人员安排

实习时间:2010年7月3日--7月9日,共7天。

2007级规划管理专业学生81人,领队教师沈金瑞,指导教师郑敏、陈香、傅文杰等。

三、实习地点、内容和实习路线

福建省永安市等地

第一天(7月3日):上午莆田—永安,住永安市。下午 实习地点:龟山公园。实习内容:观察山区河流、水情、常见的庭院观赏树木的种类、形态、特征;永安市主要城市的绿化树种。

第二天(7月4日):永安—天宝岩保护区、加福煤矿和桃源洞

第一班(1-4组)永安—天宝岩保护区

地点:天宝岩植物保护区。实习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景观,主要保护动植物,山地的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河流的成因与特点。

第二班(5-8组)永安—加福煤矿、桃源洞

地点:加福煤矿实习内容: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等;观察和认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三天(7月5日):永安市区—永安水泥厂、大湖隐鳞石林

实习地点:永安水泥厂、大湖隐鳞石林

实习内容:观察和认识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四天(7月6日):永安—天宝岩保护区、加福煤矿

第二班(5-8组)永安—天宝岩保护区

地点:天宝岩植物保护区。实习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景观,主要保护动植物,山地的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河流的成因与特点。

第一班(1-4组)永安—加福煤矿、桃源洞

地点:加福煤矿实习内容: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等;观察和认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五天(7月7日):永安—莆田 休息半天。

第六、七天(7月8-9日)室内资料整理,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用具

铁锤、罗盘、放大镜、化学试剂、皮尺、标本袋、标签、手电筒、望远镜、照相机、GPS定位仪、地形图、地质图、笔记本等。

五、实习过程

2010/07/03下午实习地点:龟山公园

主要观察:①植物类型搭配;②布局;③设计

地质点一:龟山公园原本为河漫滩——一级阶地

龟山公园主要的植物:

1.无患;2.香樟;3..木棉;4..朴树;5凤尾葵;6.红叶檵木;7.苏铁;8.红叶梨;9.文兰兰;

10.假连翘;11.海桐;12.伏地柏;13.鹅掌楸;14.含笑(永安市花);15.紫薇;16.紫藤;17.扶桑;18.银槐;19.水杉(福建特有品种);20.桂树;21.雪松;22.迎春花;23.佛肚竹;24.黄杨;25.三处叶脉(樟科);26.大戟科;27.活力楠;28.侧柏;29.鸟臼;30.苟骨;31.桑树;

32.蒲葵;33.南洋杉;34.绿竹;35.黄金间碧玉竹;36.高山榕;37.(银)合欢38.骨碎补(附古植物、骨头受伤可用);39.崇洋木;40.牛角焦

灌木类:

1.苏铁;2.红叶檵木;3.九里香;4.海桐;5.文殊兰;6.假连翘;7.伏地柏;8.紫藤;9.紫薇;

10.迎春花;11.构骨;12.牛角焦;13.冬青;14.蓝花楹

草本类:

1.麦冬;2.紫鸭趾草

参观园艺馆中,园林盆景植物包括:

1.雪松;2.文竹;3.榕树;4.构骨;5.白花檵木;6.铁树

2010/07/04实习地点: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地质点二:位置——桃园往清水10公里左右

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

土壤的类型:红壤——红中带黄,与成土母质有关。

土壤的形成过程:自然五大形成因素——母质、地形、时间、生物、气候

山体成土原因:水山石灰岩为主

山顶:残积母质为主

点三:位置——植物展览馆

天宝岩保护区中的缓冲区可有人居住生活,但是其核心区就不能有人生活。

展览馆中的种类:

1.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①南方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具有抗癌功效);②苏铁;③四川苏铁;⑤钟苊木;⑥银杏

2.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

3.①蒲兰;②三尖杉;③虾脊兰;④叶艺建兰;⑤银边建兰

4.昆虫类——蝶类:

①蓝凤蝶;②柑橘凤蝶;③浓紫彩左蝶;④琉璃硖蝶;⑤腌紫弄蝶;⑥二属硖蝶

5.鸟类:

①白腰;②粉红色椒鸡;③橙腹叶卑鸟;④竹芦虫;⑤豆芜青;

地质点四:山中

植物:①三尖杉;②沉水樟;③大叶锥;④草珊瑚;⑤丝栗;⑥罗孚;⑦梨茶;⑧茗竹;⑨白花树;等等

点五:海拔在700~800之间,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剖面厚度在1~1.5米左右,植物以毛竹为

主。

点六:海拔在1300~1400米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气温降低但是紫外线更强烈。植物以黄山松、柳杉、山顶灌木、竹类为主。

点七:海拔在1604米,植被只有稀疏的黑松和柳杉,非常颓化,多为杜鹃、红牡丹、禾本科的草本植物。黄壤进一步发育为偏山地草甸。通体A~H层为主,角砾很多。气候特点为风大,气温较低,紫外线强。

2010/07/05实习地点:桃源乡

点八:地貌点

由咯斯特地貌、溶蚀作用产生石钟乳、石笋、石芽、溶蚀、石灰岩(刀砍状)

岩性:石灰系中的船山组。岩山主要分布溶沟和石芽地貌。其中石芽最小在25米,最大为石林或石芽。

点九:地貌点——石灰岩

地貌类型:石林(高30~50米、直径10~15米),形成石林的岩石产状较平,沿节理裂为石缝,有的岩石上有灰炭钙堆积。

点十:地质地貌点

该点位白垩纪砂砾岩,砾石大小大多在2~5cm之间,更大的也有8cm,更小的为0.5~1cm左右。成分复杂,颜色为砖红色。为菱角到次菱角度,厚度在厚层到巨厚层。该点地貌为大徒壁,几乎成90度,壁上流水冲到明显会形成许多洞穴,有桃源洞。

点十二:地貌点——全世界最大的一线天

该点位白垩纪的砂砾岩,颜色为红色,为丹霞地貌,桌状山,塔柱徙岩,燕江从中穿过,高度为50~100cm。

2010/07/06实习地点:永安水泥厂

点十四:地质点

该点位中生界下肚组委紫红色的火山角砾岩或为灰白色的含角砾凝灰岩。粒径在0.5~1mm之间,含有石英、石灰岩、橄榄石、胶结物为火山灰火山角砾岩的角砾含量>50%,含角砾凝灰岩的角砾含量<50%。角砾粒径为5~8mm之间,露头风华严重。

点十五:地质点——坂头组

该点为含砂粉砾岩或含砂泥岩。颜色为砖红色或灰绿色,为沉积岩,磨圆度较差,直径为0.1~0.5mm,胶结物为泥质胶结。

点十六:地质点

点上为灰白色的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形成,泥盆纪。点上西侧岩性为坂头组的点性同点十五位含砂粉砂岩,东侧为泥盆纪天瓦洞族,岩性主要是石英岩,岩石坚硬,露头完整。点的西侧300米推测为一条断层,它的走向大致为25°,断层的西盘为坂头组,东盘为泥盆纪天瓦峒组,推测东盘为上升盘。

点十七:地质点

白垩纪的粉砂岩,点上为白垩纪砖红色的粉砂岩。

五、实习感想

6.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篇六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要“严加看管”。

四、学习总结

总结是对以前所学能容的重现与再认识。总结做得好,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还有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掌握。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学习总结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实践体会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无限的想象力,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7.树木学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七

实习报告

院系风景园林系

班级

姓名

辅导老师

日期 2013-5-27至2013-5-

31目录

一、前言

(一)实习目的及行程

(二)区域简介

二、实习内容

第一章浙江天目山区

第二章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中

第三章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杭州市植物园

第四章杭州市西湖风景区

三、后记

前言

(一)实习目的及行程

2013年5月27日到5月31日,我们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风景园林系11年级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这次实习的主旨是: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分析浙江地区的植物配置情况,以及城市规划中有关植物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次实习的目的地是浙江天目山景区及杭州地区。整个实习的时间安排是5月27日当天从学校出发先到达浙江天目山景区外围村庄中,在对当地植物种类大概了解。第二天,驱车天目山风景区内,对景区整体感知欣赏后。第四天,来到杭州市湿地公园及植物园,调查分析该地的植物类别。第五天,从昨晚住宿处到了美丽的西湖边,对西湖边植物进行认知和研究。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五天,我们参观游玩西湖风景区,并分析其中的旅游区植物配置。对不同树种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区域简介

目山素以“大树华盖”名满天下,更有文人墨客感叹“天目千重秀,林海十里深”。在秀丽风景装扮下的天目山,更有长盛不衰的文化灵魂,一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文化名山。现在的天目山景区分为三大部分:禅源寺景区、登山体验景观带、大树王景区。树王景区则是天目山的核心部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目不暇接。天目野银杏为世界银杏之祖,“五世同堂”,国之瑰宝;柳杉群落为世界罕见,“大树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金钱松是世界同类树种之冠,“冲天树”傲然挺立,直冲云霄;开山老殿,狮子正宗;张公舍,自然天成,神秘之迷;四面峰之颠,极目览尽千层绿;个中胜景,举不枚举。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秀色,点缀杭州,吸引游客,抚慰众生。

第一章

1、浙江天目山区

我们于星期一下午坐车来到了天目山景区,于农家安顿好之后,大家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进山辨识植物,采集标本。

一个老师带了5个小组,一小组有6名成员,大家事先就分工好,所以跟着老师搜集植物时,大家都井然有序,没有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而在这次小组分工中,我主要负责标本 的编号与装袋,也就是将其他成员采集的标本用标本签编上编号绑好,以方便后期对植物的辨识工作。

天目山区 的植物真是丰富,这让一直在校园中的我感受到了知识 的贫乏,后来也发现大家都是这样的感受,这让我们跟紧老师努力辨别数木。

头一天大家性质很高,老师一口气带领我们认识了100种植物,对于接触标本给标本编号的我来说,接到组员给的不同树木的枝叶,都感觉是一样的,因为那些树都是第一次见,树叶形状也都差不多。

在老师的采摘下,第一次在野外吃到了野果,其实是悬钩子属 的果实,老师说这类果实都是可以吃的,他们在山里也经常吃。

一下午下来记得最清楚的植物要数枫香了,因为它那三裂式的叶片很好认,另外伞八仙也记得很熟,现在正值它的花期,白白 的小花是它很好认的一个标志。

第二章

1、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中

第二天一早7点大家都自觉的起床洗漱,吃完早饭,于8点钟,大家准时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步行了近半小时才开始进入景区,进入景区之后才发现,里面的植物也是品种繁多,除了有昨天下午认识的100多种之外,还有些新面孔,像是山胡椒,水马桑,扶芳藤,苦枥木,麻栗等等,大家几乎都是第一次见。

一路都是向高处走,大家明显都开始体力不支,于山腰休息片刻后,大家由小路继续向着山上前进,在一处山腰建筑的后院,我们发现了很多植物:含笑,冬青,杭州榆,高粱泡等等,其中让我记得清楚的就是含笑,因为它的小枝上有明显的花絮,很好辨识。

走 了一早上近5个小时,下午大家基本上都呆在屋里整理标本,要标本和复习今天讲的植物。

第三章

1、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杭州市植物园上

第四天,8点离开了山区,我们开心的奔向了这次向往已久 的杭州市区。天目山到杭州市距离很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们先是到达了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一下车,杭州微微小雨的天气让大家感受到了凉意,但是这也减灭不了大家的兴奋劲。

进入公园后,大家就跟着老师一路辨识植物。公园里的植物又跟山里的很不一样,首先树没有山里那么高大了,灌木种类增加,用于道路两旁很是好看,老

师同时也给我们说了植物配置,这对于我们以后设计时,对于植物的选取有很大的帮助。

中午时刻,我们坐着车来到 了杭州市植物园,小憩过后,老师就开始带领我们参观植物园。植物园内分类很清楚,桃园区,竹园区,蔷薇花区等等,第四章

1、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后记

8.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篇八

姓名

时间 野外教学实习指导

第一章 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野外调查是地貌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地貌学理论应用的实际资料,绝大部分是由野外获得的。地貌野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通过地貌野外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地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准备

一、实习地区和路线选择

1、选择地质地貌实习地区的主要原则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能观察到多种成因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应选择地质、地貌类型及其组成物质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使学生既能看到丰富的地貌现象又容易掌握各种地貌现象的典型特征。

2、选择观测路线的主要原则是较短的距离内,既观察到较多和较全的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现象。

二、资料的搜集

1.搜集实习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地貌,地质和第四纪的研究文献和有关图件。

2.搜集有关实习地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和大比例尺(如1:100000或1:500000)地形图。以便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

3.搜集实习地区的地质图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图表。

三、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和分析

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大多是通过路线观察和观测点上的观测来完成的。在观测点上要对观测的内容记录下来。地貌观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的量测与描述,地貌物质结构的量测和描述,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等。

(一)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

确定地貌形态特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既包括形态的测量,又包括形态的描述。定性描述由大到小,先叙述大的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再叙述低一级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岭、河谷、洪积扇等。接着描述阶地、倒石堆、沙丘、沟谷等更小的形态类型。最后还要描述组成地貌的各个形态要素的形态特征,如山峰、山脊、山坡、坡折线、阶地面、阶地陡坎等。定量描述包括其几何轮廓特征,如扇形、锥形、阶梯形、三角形等;分布位置,如平面相对位置;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等;形体或面积的大小,如长度、宽度、高度;表面起伏的变化,如坡形、坡度、坡长、切割深度、切割密度等内容,其中许多数据可根据地形图测出。

(二)地貌物质结构的观测与描述

地貌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物质结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地表露头较好的地点必须进行地表物质的详细观测和记录,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名称、性质、结构、风化物的特征,岩层或岩体的产状。与相邻层位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现象等。其步骤一般是由表及里。由上往下逐层记录,尽可能搞清地层的年代、成因、层序和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它们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三)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

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于地表的结果,确定地貌的成因是揭示地貌发育规律和预测地貌发展趋势的前提。分析地貌成因的途径主要有:①对地貌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②对地貌形态与岩性构成及其厚度、结构、构造等关系的分析;③对地貌类型及其相关沉积物的分析;④对地貌动力过程与自然地理(或古地理)环境的分析;⑤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地壳运动等因素关系的分析等。

(四)地貌相对年龄的确定

地貌的年龄也就是地貌形成的时代,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之分,地貌发育的年龄对认识地貌的发展历史和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地貌相对年龄是指地貌形成的先后次序,即哪些地貌是先形成的,哪些地貌是后形成的。哪些是较老的,哪些是较新的,而不指准确的时间或年代。地貌的相对年龄,主要是通过查清各种地貌类型形成的先后次序,通过与地貌发育有关的地层顺序来确定的。其主要方法有下列几种。

1、根据组成正向地貌所含地层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在一个横断面上有几级河流阶地都是同一条河流形成的,那么分布的位置愈高,其形成的相对时代就愈老。

2、根据充填在负向地貌中地层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埋藏盆地或谷地的基岩面上最老的沉积地层的相对时代。可认为是盆地或谷地开始的形成的时代。

3、根据有关沉积物的相对时代确定,由基岩所组成的侵蚀或剥蚀地貌类型,它们的形成时代,可以根据其剥蚀或侵蚀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地层的相对时代来确定。如在一个剖面出现多极夷平面或剥蚀面时,当然愈高的时代愈老。

4、根据同时异相的沉积物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在一个地区的同一时期内,常有不同类型的沉积相和沉积亚相。若能确定某一沉积下或沉积亚相的时代,就可以推定与它相关的同时异相的其它沉积物时代,从而推定与它们有关的地貌的相对年龄。

5、根据与地貌发育有关的上、下地层的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果某个夷平面被夷平的最新地层属上白垩统,而覆盖在该剥蚀夷平面上的最老地层属始新统,这 样就可以推定该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是在白垩纪末到始新世的时间范围内。

第二节

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类型

一、地质类型

二、地貌类型

第三节

南京地区地质地貌实习路线

一、×××路线

1、路线

2、目的

3.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 4.观察与思考

第三章 水文野外实习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自然环境中十分活跃的因素。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必须了解区域的水文状况。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水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水也对人类带来了无穷的优患。水文野外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一定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观测、调查、计算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水文测验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从事水文野外调查和水文资料统计分析的能力。

第一节 水文野外实习的准备

一、实习区及实习地点的选择

水文实习要求选择典型的地区、流域或河段,进行水文调查与观测。地表水实习和地下水实习。对新选择的地区的要求是不同的。

进行水文测验实习,要选择河流的理想河段,选择适宜水文测验的河段,最好能利用天然河道中具有断面控制或河槽控制作用的地点,河床应尽量稳定,应避开分流、斜流等水流不规则现象及变动回水的影响。新选择的河段附近不应有大的支流汇入。

在进行洪水调查实习时,应选择易于泛滥的河流,而且应选择历史洪水痕迹明显的流域水系或河段。

在进行地下水实习时,应选择地下水类型比较齐全的地区。同时,新选择的地区应便于进行含水层岩性和构造的观察。地下水应有较好的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二、资料准备 水文实习主要应准备下列资料:

调查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调查地区的水文资料,包括水系状况、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化学、降水、蒸发、地下水的埋深和水量,以及地下水的类型、水化学等资料。

河流的洪水和枯水调查资料,水、旱田灌溉及水土保持资料、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资料、区域内水文年鉴、水文手册等资料。

区域水文图集。综合水文地质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地下水埋藏深度图、水化学类型图等,以及调查区的1:10000、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等。

三、实习用品

水文野外实习应准备的仪器和备品有:流速仪、水尺、水温表、钢卷尺、测绳、经纬仪、塔尺、罗盘仪、气压表、计算器、求积仪、两脚规、计算纸、笔记本、铅笔、小刀、橡皮等。

第二节 南京地区水文类型

一、河流

二、地下水

石门寨地区地下水如按空隙条件分类可分为基岩裂隙和岩溶水。如按埋藏条件则大部分为潜水,局部地区为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1、地下水特点

与平原地区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相比较,在山区基岩地下水不论在其埋藏分布方面,还是水动力性质方面,都是非常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岩石的裂隙或溶洞之中,而裂隙溶洞在岩石中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或溶洞很发育,即裂隙或溶洞又大又多,这些地方含水就多,岩石透水性也强;另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溶洞不发育。这些地方岩石含水就少,透水性也弱。如在石门寨可看到较大的溶洞。这些部位溶洞连通性强,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就丰富。而一些地方岩石致密,基本不含水,地下水就贫乏。

(2)由于岩石中空隙分布的不均匀,含水层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与地层层位一致的层状似层状的含水层,也有不受层位限制的带状的、脉状的、暗河状的含水带。尤其在岩溶地区,更呈现出含水层(带)的多样性。

(3)地下水动力性质较特殊。埋藏在同一地层中的地下水,不一定具有一 个统一的地下水位。有时承压水与无压水交替出现,运动状态复杂。有层流也有紊流。在地下溶洞中还常驻有管道流和明渠流等运动形式。这是由岩石裂隙和溶洞特殊形态所决定的。

2、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形式有:

(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这种补给就其局部来说其补给量并不大,但因接受补给的面积往往很大,所以总的来说其补给量还是很大的。这种补给形式在地下水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补给量的大小决定于降水量的大小、岩性、地形及透水岩层出露面积(补给面积)等条件。

(2)地表水体渗漏补给。大石河、汤河及石门寨地区水库,当该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即通过其下部的透水岩层渗漏于地下,补给地下水。河流或渠道的渗漏补给段特点是其流量沿途逐渐减小甚至断流。这种形式的补给虽然常常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补给面积不大,但因其补给时间长,所以补给量也往往很大。

3、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区是水文地质单元内排泄地下水的地区。它通常位于地形较低的地方。例如河谷、洼地、山前地带等。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和方式:

(1)形成泉水集中排泄。这种排泄方式及排泄范围,在石门寨地区山前地带可见到。排泄较集中,易于寻找和利用。

(2)河流排泄。排泄区沿沟谷河流呈线状分布。河流排泄地下水的现象,我们从地表上可观察到。河流自上游往下游沿途在没有支流汇入的情况下,流量自行增加。在封冻期河床中出现局部河段不冻或晚冻、早融等现象。丰水期在混浊的河水中出现局部清流现象。这些都说明河流排泄地下水。

(3)蒸发排泄。排泄区呈面状分布。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浅的地方。(4)地下排泄。地下水并不都排出地表,而是在地下排泄到与基岩含水层直接接触的第四系松散岩层,转变为孔隙水。

(5)人工排泄。即人工取水或人工排水。如供水井及排水井。

在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补给区好比地下水的入口,排泄区则相当于地下水的出口。水文地质单元或蓄水构造好象一个大的蓄水池。我们在山区寻找地下水时,有的从补给区抓住一些迹象往下游追溯。寻找地下水集中富集的部位。有时也从排泄区抓住一些迹象往上游追溯,寻找地下水的集中富集部位,排泄区往往是地下水富集的地方。

第三节 水文实习路线

一、×××路线1、2、3、4、路线: 目的: 教学内容: 观察与思考

第四章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要求:

1.了解实习地区土壤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2.了解实习地区成土因素和土壤发育特点及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3.学习、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

二、野外调查主要用具:

土铲、土刀、罗盘、蒸馏水桶(1公斤左右)、白瓷盘(小型)、卷尺(或布尺)、PH试纸、布袋(1公斤左右)、纸盒、10%稀盐酸、土壤调查表格等。

三、观察内容:

1、观察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根据对分布在山间平原、河流阶地、河漫滩、山坡、山顶等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剖面的观察,总结分析地形,母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2、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掘并观察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填写有关表格,采集土样并填定好标签,观察埋藏土壤剖面的特征,并作记录,采集纸盒标本。

3、观察点及主要内容:

四、南京市土壤的分布概况

(一)土类及其分布

(二)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是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的总结和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检验野外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实习报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 报告形式,另一种是习作论文形式。

习作论文形式的实习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单论文选题要恰当。一般选题不宜过大,并根据地理专业的特点,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生产性强的题目。

第一节

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

野外工作结束,在室内整理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着手撰写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分三个步骤:

一 选题

报告形式的题目较容易选择,如**地区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地区的河流地貌、**地区的地表水等。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选择:野外工作期间有所发现而前人没有报道过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对前人工作有不同的看法等。

草拟提纲

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一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包括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实习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交通情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线路、工作方式和方法、任务完成情况,运用的主要资料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实习报告的主体。报告形式和题目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即指在实习报告中,有单项专题性报告和单项综合性报告之分。单项专题性报告主要针对自然地理某专业的一个专题进行详尽进地分析、论述。单项综合性报告在这部分中要对自然地理某要素进行全面论述。

习作论文在这部分内容中,要介绍前人研究的现状、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实习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得出什么结论,采用了哪种新方法和新仪器,其理论实践意义如何,资料来源及获取过程、资料的可信度和误差等内容。

第三部分(结束语)。包括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有何建议等内容。

三 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内容充实,文字简明扼要,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合理又有价值。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格、照片、及标本、样品鉴定结果等。

第二节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的题目通常为**地区自然地理,所以实习报告的撰写只 有两个步骤:首先,拟出详细的编写提纲;第二步,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序言:包括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社会经济和交通状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地质:包括实习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地质发展简史、矿产等内容。地貌:包括地貌营力、现代地貌过程、地貌形态、形态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地貌分区等内容。

气候:包括气候的时空特点、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水文:包括水系、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征,水文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土壤:包括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生物: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种群、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等内容。

自然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带的性质、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划分,以及评价自然地理要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简述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存在问题和建议。

9.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 篇九

桂林

桂林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条件及后期的形态特征。

1.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2.形成条件 ⑴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

⑵岩石透水性

⑶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 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4.喀斯特地貌

⑴.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石芽与溶沟,孤峰、峰林和峰丛。值得说明的是: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在桂林地区,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此外,在去到漓江游览时,知道了漓江的形成,广西阳朔以上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漓江流域,是一个在地形上和地质构造上的双重盆地。盆地内部分布着国内外最为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仅占流域面

【实习感言】 这次实习,收获颇多,累并快乐着。在庐山上,最累的时候也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所谓美景皆在 少人处。这次实习,既看到了桂林的山水美,也陶醉在庐山的秀美中,流连忘返在避暑胜 地上。在桂林阳朔,乘船游漓江,看到了平原上的座座孤峰;远距离观看月亮山,体验手 捞月亮的奇妙;观赏了聚龙潭地下溶洞,感受地形溶洞的奇特之处;游览木龙湖景区、古 东瀑布,感受桂林的自然魅力;夜游步行街,感悟桂林的独特风情。使我对桂林又多了一 份了解。在古东瀑布时,走过了高险的的吊桥,听到导游唱山歌,更陶醉在这个民族中。实习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是此次实习的最大收获。接触才能更 好的认识,不到自然中就是纸上谈兵,这点在我们的实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庐山的 实习中,许多课本上讲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了呈现,给了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在地形地 貌方面:我们看到向斜背斜,看到了背斜因受力而发生的变形,同时也看到了岩层面与断 层面,还有岩石上的层理结构,这些都是在我们布行去石门涧的路上所看到的,另外也学 会了岩层倾向倾角的测定。在庐山的许多景点如:芦林湖,飞来石,看到了第四纪冰川的 遗迹,虽然这些还有待考证,但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而在植物方面:看到了人工林 的特征:树种单一,树下植物种类少,容易水土流失;同时在植物园也看多了丰富多样的 植物种类,认识了一种有趣的痒痒树:只要你在树干上帮她挠痒痒的话,他的枝干就会摆 动;另外,我们还看多了许多松树,柏树还有杉树,也了解了三种树的区分;最重要的是 在野外看到了针阔叶林的混交形成的景观。在土壤方面:看到了庐山的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同时也在大月山看到了网状红土和草甸土这两种非地带性的土壤,这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分布较少,散布在地带性的土壤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带性土 壤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其他地带的土壤,比如在海拔 900 多米本应是黄棕壤分布的地方却 看到了红壤,其具体成因还有待实验室化验分析,突然发现土壤原来也这么有趣。在岩石 方面:我们看到了石英砂岩,流纹岩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野外亲眼所见的。实习中,游览了许多景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也是此次实习的收获之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庐山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三叠泉。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这句话 早已家喻户晓。这次考察,很庆幸我看到了三叠泉的美景。走的三叠泉的底部,早已疲敝 不堪,但美景

10.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 篇十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1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1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1 第二章 新宁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新宁县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白垩系红色岩层的沉积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珍稀生物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8 第一节 区域概况..................................................8

一、地质地貌....................................................8

二、气候.......................................................15

三、水系.......................................................15

四、土壤:.....................................................16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17

一、牛塘界.....................................................17

二、胡家垌.....................................................20

三、公平.......................................................20

四、反虹管:...................................................22

五、螺狮山.....................................................24

六、漓江.......................................................27

七、永福.......................................................30

八、杨堤.......................................................33

九、古东.......................................................35

十、白竹境.....................................................36

十一、大圩.....................................................37

十二、唐家湾...................................................41 第四章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i 第一节 庐山地质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的地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图2)................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庐山地质发育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庐山的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构造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山地夷平面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河谷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水系及其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庐山的气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庐山的土壤...............................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要土壤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庐山的植被................................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牯岭气象站-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莲谷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牯岭-西谷-锦绣谷-虎背岭-仙人洞-龙首崖.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牯岭-汉口峡-大月山-芦林盆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月照松林-东谷-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五老峰-七里冲-三叠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44

一、实习要求...................................................44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44 ii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任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所以,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

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实验室分析、测定、鉴定和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要求各不相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

1、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

2、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等。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

3、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品和装备,如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样品袋、标签、野外记录本、文具(2H铅笔、红铅笔、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以及饭具、饮水用具、遮阳用具、登山用鞋等生活用品。

4、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地形图是作为野外实习底图的必具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视实习地区的范围大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定。范围大、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用比例尺大些的地图,反之则选比例小些的地图。

二、实习路线和观测点的选择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尽可能多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现象和剖面,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外实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区的路线调查和代表点的观察。实习路线布置可以为线状、网格状、环状、放射状等,确定原则是:

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2、能穿越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装着界线、山顶、谷底等;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

观测点的选择在野外实习中十分重要。一个好的观测点,特别是那些能观察到实习地区具有代表性自然地理要素和结构的观测点最有意义。因此,观测点的选择要典型和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观测点的观察,能印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能说明实习地区发育历史的关键地点,能观察大范围景观的制高点以及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转折点等(如山顶、分水岭、河谷、湖岸等)。前人实习用过的剖面或地点。各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相应的观察点的分布也应作适当调整,如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湖泊河流频繁交替的地区等结构复杂的区域要加密观察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将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告诉学生,以便做好准备,随时遵义观察沿途周围的情况,捕捉有意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野外实习观察和记录

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工作,还是野外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记录格式如下:

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

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 路线一

实习驻地—虹吸管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1、观察虹吸管的地貌、地层;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1.„„

2.„„

„„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初学者,刚开始时野外观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野外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腿要勤,多观察一些自然现象;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以及时记录;四是脑要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自然现象及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在记录是要力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要用铅笔记录。以防雨水浸湿、失效。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三、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必备的装备之一,在野外用来导向、定位、测量岩层产状、确定矿体形态、研究构造等。在地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1、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预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E表示东(为90。),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与(南北)线一致的为S—N90。

2、磁偏角的校正

罗盘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如淮南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即以356°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点即可。

3、使用罗盘进行定向与定位

定向: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房屋、山顶等)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1)手持罗盘至腰部,打开并将瞄准砚板大致对准标志物;(2)将罗盘保持水平;(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行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二者可以换算。例如E30°S,读作“东偏南30°”,实际为120°方向;260°可以标志为W10°S。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观察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取得数据后作图: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4、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记录形式如下:如记做90°∠45°,其中90°为倾向,∠45°为倾角。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其中长线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为倾角。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从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东西,倾向南。

四、标本采集

采集标本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是野外实习的重要一环。野外实习一般时间短,走过的路线长,观察的内容多,装备条件有限,因此往往对一些现象、地物,如岩矿、土壤、植物等,观察鉴别不细致,或一时难以鉴别,故需要采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鉴定。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对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运输、保管等都各有不同的要求,要了解这些要求。总的来说,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而且要及时填写和贴(挂)上标签,标签最好一式三份,一份 贴(挂)在袋子(容器)外,一份和样品一起装在袋内,一份作存根备查。而且在实习底图上标上采样点,采样点编号要与样品标签编号和笔记本记录编号一致。笔记本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环境状况,以便室内分析参考。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文字编录,填写文字标签,内容如下:标本类型、编号;采集层位及位置;采集地点;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集人。编录完毕,将标签与标本用软纸包装,外注明标本类型及编号,分类装箱。到达驻地,应将标本、标签一一核对无误,然后送交测试和研究部门。

五、专题地图的使用

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但它和一般的地形图不同,是用地形等高线和地物符号表示地形情况的平面图件。借助地形图,可以了解工作(实习区)的地貌、交通、水系、经济等自然地理情况,为制定野外工作(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减少盲目性。也 5 可以通过分析地形图获取地质信息,例如通过淮南地区地形分析,可以发现舜耕山和八公山的山脉走向不一样,为什么?八公山区从山金家到山王集之间的谷地意味着什么?等等。同时,地形图也是编制各类地质图件的基础图件,同学们在下一次的实习中将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1、选择地形图

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10000以上)、中(1:10000—1:200000)、小(1: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50000的地形图(图6—3)。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2、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在观察点上练习用罗盘定点,将测量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将所测岩层产状用符号标示于图上。

六、室内整理

返回驻地当天,指导学生将当日在野外采集的标本和测量数据以及有关的实习记录,按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分组分类整理并保存好。整个实习过程结束后,指导学生将整个实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及有用数据整理并以专业思维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提取有用数据以便进行实习报告的撰写。

七、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最后,每个人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将本次实习情况及本人在实习中的收获全面、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实习报告的编写方式、内容如下:

(1)实习概况 内容包括:

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及组织情况; 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过程和实习内容; 实习区及地质、地理概况。

(2)实习报告正文部分

在野外记录了大量的各种地质资料,系统整理后,可分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桂林地层和地貌;各种地质作用等专题。每个专题中又有不同类型的内容。编写过程中可在以上专题中任选一项内容,但在“地质作用”专题中,构造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少的。编写过程中,应有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变化规律等。

(3)实习后的感想

可以谈谈实习的收获、自己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野外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内容例如资源、环境等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实习报告要求立意明确,资料详实,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自己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附些图件说明问题。编写实习报告是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能力是地质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对待。

编写报告材料来源主要来自野外记录,可以参考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相互抄袭。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每个人三方面的表现:野外实习中的表现;野外原始记录;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每个人应提交的作业是:野外记录本和实习报告。

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地质地貌

(一)地层 :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现由老至新简述于下:

1、前寒武系(An∈):包括区内最老地层板溪群为浅变质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

2、寒武系(∈):主要为海相碎屑岩,间夹少量碳酸盐岩。由于区域变质的影响,岩石受轻度变质,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厚度巨大,达数千米。

3、奥陶系(O):为海相碎屑岩,底部见碳酸盐岩,页岩中产笔石及腕足类,主要分布于北部,厚度超过千米。

4、志留系(S):为海相碎屑岩,零星分布于北部。

5、下泥盆统(D 1):分布于南部,为滨~浅海相碎屑岩,产鱼类、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局部夹鲕状赤铁矿层。分上下二组,厚度 500-1000m。

6、中泥盆统(D 2):区内广泛分布,分上下二组;下部称信都组(D 2 x),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 280-500m。上部称东岗龄组(D 2 d),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厚度 60-500m。

7、上泥盆统(D 3):区内分布极大,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 3 g)及上部融县组(D 3 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 200m ;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厚度大于 400m。

(2)深水型(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 3 l)及上部三里组(D 3 s);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总厚小于 400m。

8、下石炭统(C 1):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 1 y)及上部大塘(C 1 d):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至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 468M。(2)深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地貌特征为土丘。厚度 200m。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 300m。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

9、中、上石炭统(C 2+3):全为白云岩,产蜓类化石;分布于区外。

10、二迭系(P):分布于区外。以灰岩、硅质岩及含锰为特征。

11、三迭系(T):分布于区外。为桂北地区最晚的海相地层,以页岩、灰岩为主。

12、侏罗系(J):分布于区外。为陆相地层,以砂页岩夹煤层为特征。

13、白垩系(K):零星分布区内西南及北部边缘。为陆相地层,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厚度大于 200m。

14、第四系(Q):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可为分下部更新统和上部全新统。

(1)更新统(Q p):冲积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高出水面 15-30m,多为基座阶地及堆积阶地,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石层、砂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上部为河漫滩相含砾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大于 16m。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麓、丘陵及陇岗地带,为红色、杂色或灰白色砂、砾、亚粘土及粘土;厚度 5-15m。洞穴堆积:分布于溶洞中,底部为砾岩、含砾亚砂土,中部为砂质粘土、含砾亚粘土或砂,上部为石灰华盖板;产哺乳类化石(剑齿象、大熊猫等)。厚度 1-5m。

(2)全新统(Q h):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淮、一级阶地、溶洞及岩溶洼地。其中以河流冲积层较发育,具二元结构,下部为大小混杂,不稳定的泥炭层。厚度 3-7m。

(二)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西以及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西侧,属桂东南北构造带的桂林孤形构造亚带。并夹于东西两侧之富川及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主要出现地貌有元古界板溪潭至上古生界,下石灰统及中生界下白垩统,新生界第四系,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界构成基底岩系,上古界至新生界为界层沉 9 积,降上古生界中泥盆统东岗岭至下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外,其余则主要发育碎屑岩。

孤形构造是在早期桂林——柳洲北东向拗陷的基础上(即基底岩系经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拗陷区,而后接受上古生界盖层沉积)经印支、燕山运动使盖层褶皱,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而引起自东而西的水平挤压力,在使盖层沉海洋山凸起两侧斜坡面向西滑动过程中,因受区域上南北向大瑶山复背斜和桂林北降起的制约和受北东向灵川断裂带及架桥岭凸起的阻挡至使盖层产生差异滑动而形成弧顶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由上所述,并从弧形构造东西两侧皆与南北构造带过渡,说明弧形构造是在其特定边界条件下,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变种。

弧形构造带展布范围,北起全洲绍水,南到平乐青龙,西达永福罗锦一带,东抵恭城栗木以西,约相当于东径110°57’——110°53’,北纬24°30’——25°50’,南北长150公里,宽70余公里,北翼展布于长安灵川境内,自北而南宽45—60公里,故其总体为一北窄南宽的状形态,其原因是弧形构造的北西侧与新华夏委灵川断裂带呈斜接复合受其桥压所致,弧位于临桂睦洞至灵川南圩一带,约为北纬25°03’—25°08’,位置适中,故总体而言,两翼仍基本对称。

组成弧形构造的主要成分主要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线状褶皱和递冲断裂,由于受基本构造的控制和后期构造的干扰,褶皱基线常现弯曲和起伏而呈鞍状,背斜和向斜相干大致平行排列。一般是背斜较为狭窄,向斜较宽缓,岩层倾角段为20°-30°,局部可见缓倾或陡倾岩层。其原因与所处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岩性特征有关。如褶皱的轴部或厚层状大于一般较来缓为10°左右。而在翼部或近裂挤压带,中薄层状灰岩而倾角较陡,可达50°-70°或更陡,主要弧形褶皱自西而东有:

塘家湾——驾桥岭背斜,灵川——六塘向斜,黄山—— 田——大圩向斜,东山——阳溯背斜,高尚田——福利向斜,狮子山——马山背斜等,上述背斜中常见次级褶皱发育。

于褶皱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区内弧形压扭性断裂,沉褶皱轴部发生,连续性较好,除主干断裂外,常见有伴生扭性断裂与之斜交。张笥断裂与之垂直,主要断裂自西而东——南边山断裂带,雁山——高田断裂带,灵田——白沙断裂带,高洲断裂带,四所——降村断裂带。区域节理为北东60°和北西30°两组剪节理及北西向张节理。据区域构造发展史资料,本区弧形构造发生以后,于燕山晚期至喜山期,还迭加有东西向构造。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但就本区情况而言其强度规模均相对较弱,较少,有不足以对弧形构 10 造作很大破坏。以致毁其外貌,因而后期构造主要是干扰利用早期构造形迹,使之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主要反映在断裂方面,褶皱改造则不明显。如弧形构造翼之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早期为顺时针扭动,后期受新华夏系断裂复合利用改造,反映为反时针方向扭动性质,而南北的北北西至北向早期弧形构造的压扭性断裂,因相继受后期新华夏系构造成分的大义山式张性断裂的作用、改造和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的复合迭加,常使断裂后期表现为张扭性质,晚期则又反映压扭性特征,近弧顶的南北向压性断裂,则因后其东西向构造的活动而使其具有张性的改造,晚期又受新华夏系的影响。

总之,区内断裂力学性质转变与不同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改变有关,它使构造复杂化,向有利或不利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发展。是控制岩溶,洞穴发生、发展因素之一。因而在分析本区地貌与岩溶洞穴发育特征时,值得注意研究。

(三)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东北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 , 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加里东期侵入。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乏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苗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

2、变质作用

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份变为绢云母,局部尚有变为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变质为板岩,千枚页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西构造层的一个特点。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在加里东期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角,这种现象和规律是确定泥质碎屑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的有力证据,也是寻找隐伏岩体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类角岩的标本可在漓江沿岸的砾石中普遍见到。如果花岗岩侵入的围岩是碳酸盐岩,则产生大理岩化,硅灰石化,矽卡岩化,如 11 南源洞岩体即普遍见到。断裂作用也可使岩石变质,形成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这往往是断层存在的证据。

(四)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内生、外生矿产均有。金属矿种有铅、锌、铜、铁、钨、金及外围的锡、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重晶石、硅灰石、石英砂岩(玻璃原料)、磷、煤及外围的滑石等。值得指出的是,建筑用石材、砾石、砂、粘土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五)地貌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七星岩:位于花桥东面普陀山之中。

上泥盆统融县组的中上部,厚层块状碎屑灰岩,倾向西南,倾角5~15度,北西及东北两组高倾角裂隙特别发育,使岩层具有较好的次生渗透性,并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之下,形成七星岩这个绚丽多彩的洞穴系统。

(1)七星岩山体已洞穴化,其洞穴系统主要有:霞洞(游览进口),弹子岩,曾公岩,元风洞,省春岩,老虎岩,抽水洞及豆芽湾水洞口等23个洞口,洞穴呈层状分布,共有四层:上层相对高度(指洞底高出平原面)为35-40米以上,以普陀茶室洞穴为代表;中层,相对高度为25-30米,以游览廊道为代表,是典型的“地下沙道”型洞穴,其长度大于1300米,中层与下层洞穴一般不易区分,下层洞穴有以下特征:A、洞壁边槽发育,说的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C、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2)从龙隐洞左壁张定叟等人的石刻上发现的石钟乳长1.6米,据考证石树是宋代的,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依此可以推算该石钟乳的生长速度为20厘米/ 12 百年。

2、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桃花江右岸的光阴山南侧,所在地层是上泥盆统融县组下部,岩性为亮晶砂屑灰岩及残作微晶砂屑灰岩,质纯层厚,岩层向西北缓倾,倾角小于15度,北60~70度西及北30度东两组节理或断层十分发育,常形成强烈的构造破碎带,因此,岩溶发育强烈。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洞口绝对高程比七星岩高1-2米,洞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50-90米,洞高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为18米,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3、穿山洞

穿山洞位于桂林市东南小东江之东岸,是峰林平原上的一座石山,穿山的洞穴以横向洞穴为主,自然洞穴有30个。除了横向洞穴之外,还有些筒状的竖向洞穴,共有7处,它们连接上、下层横向洞穴,并且底部多伸延到现今地下水位以下,其顶部多在枯水面以上35米范围内,即主要在这个高度发育的,不过大多数因有崩块,人工堆积物和粘土等充填而未能直接见到水面。

穿山的洞穴主要分布在山林四周,尤以西半部最为发育,这些不同高度的洞穴有一个共同特点属流入型。即古水流是从洞外往洞内流,古平原地面的水流主要来自山东方向,即水文网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洞穴主要发育在枯水位高40米范围内,洞穴县有浅饱水带洞穴的特征,在洞穴空间形成后,由于洪水泛滥,从洞口和裂隙带入大量粘土物质,沉积于洞底,当洪水消退后有较多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在洞口附近堆积下来,并在距今3.6—3.3亿年左右形成了钙华板和大量化学沉积物。随后溶蚀作用和洞穴化仍然继续进行,部分粘土被冲刷流失形成吊石柱,在坍塌的粘土层之上,在距今7000-8000年期间内产生了后期的化学沉积作用,生成了洁白的石钟乳、石柱、石盾、石幔等产物,穿山岩中的鹅管、石枝等仍是最新的产物,还在继续发育。

4、甑皮岩

位于桂林市南郊大风山附近一座独山的西南山麓,独山的岩性为上泥盆地纪融县组灰岩,甑皮岩洞口西南方向,背风向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主洞内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片、螺蚌壳和其他动化石,并出土了三十余具人类骨骼化石,经炭14洼测定,贝壳和骨化石的年龄约为一万年左右,化石分散在堆积层内,堆积层主要是亚砂土和亚粘土,大小不一的角砾石,以及三层石灰华层,径碳14法测定,这三层石灰华层年龄从下至上,依次为6千6百年、4千年、3千年左右。考古工作者认为,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典型的原始文化。

5、优坡山还珠洞和象鼻山水月洞一样,是发育在江水面附近的侧洞,它们的形成主要是漓江水流的机械侵蚀为主,而且现在还在发育,洪水期还会受到江水的冲刷侵蚀,可以看到洞壁上正在受江水侧蚀的边槽,蚀余石柱——试剑石,沿着岩石层面侵蚀展布的涧底等。

6、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在桂林附近,漓江沙谷,峰丛一般发育在距漓江较远的山地,峰林位于距河床较近的山地边缘,而孤峰则稀疏地点缀在宽广的溶蚀盆地和岩溶平原之上(如桂林伏波山、独秀峰等)。

在葡萄乡附近的公路旁可看到一座孤峰上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石柱。总有一天,这石柱会崩塌下来,由于石灰岩的垂直节理发育,山坡产生重力崩塌,14 许多峰林和孤峰的陡坡就是这样平行后退的。

7、尧山是桂林附近的最高峰,海拔909.3米,它是南北走向逆断层的上升盘,岩层为古老的泥盆系紫色砂岩,在地貌上,它与桂林冲积平原(下伏岩层为上石炭系黑色灰岩),形成一个明显坡折,由于尧山的花高达700多米,所以,在山麓广泛发育大片的洪积扇,这些洪积扇连成一片,形成山脚倾斜平原,但是由于后期坡面水流的破坏,使得平原支离破碎,部分冲沟的陡坡形成的剖面上,可以看出洪积物的内部结构,据地院的工作,认为从山脚至公路,洪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砾石粒经也逐渐变小。

8、江心洲和心滩

从灵川县三街以下,漓江属分汉河床,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和心滩,总的来看,本区漓江内的心滩和江心洲位置较为稳定,主支汉不像长江中下游的汉道那样频繁交潜变动,阳朔的金鳌洲和桂林的紫家洲,早在唐代或这以前就出现在诗文中,但至今变化不大,很可能是因为洲滩形成时的气候,水流状况和现今有所不同,今日之水已不可能挟运这类较粗的砂砾质流积物所造成,现今漓江河床处于稳定状态,在比降、大小和形状方面见不到趋向性的变化。

9、岗地

星散出现于岩溶平原之上,主要分布在桂林二塘至六塘一带,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大小,岗地的组成物质是红土砾石层,高出于平原面上,低者相对高度为十余米,高者达40余米,关于这一红土砾石层的成因,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以为是洪积物,有的人认为是冰川堆积物。

二、气候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19℃年降水量从北西向南东递减。蒸发量侧反向变化。

降水量全年分配不均,四至七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2%,秋季霜少较为干燥,冬季气温低时有霜雪。

三、水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土壤: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

一、牛塘界

路线:桂林工学院——大溶江——牛塘界钨矿——桂林工学院

目的:观察苗儿花岗岩岩体的岩性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初步认识小型钨矿及其岩石特征。

内容

(一):花岗岩岩性特征及其风化壳剖面(如下图): 位置:城岭林场340°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

观察内容:

1、花岗岩风化壳剖面特征;

2、花岗岩岩性特征.描述:

一、在该点可见一人工揭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风化壳剖面总厚度约3米,从上至下可分为土壤层、强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其中土壤层的厚度约0.2米,呈黑褐色,较疏松,植物根系发育,强风化层的厚度约0.3米,呈黄褐色,岩石强烈风化呈土状,半风化层厚约1米,呈黄灰色,花岗岩中的长石风化呈白色高岭土,黑云母风化后呈褐红色铁质物;基岩为花岗岩,露出厚度>1.5米,岩石新鲜呈浅灰色(见上图,详述见二)。

二、花岗岩岩性特征:浅灰色—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正长石呈肉红色,自形较好,板柱状,具卡氏双晶,大小不一,一般长4—5CM,宽约1—2CM,含量约30%;斜长石,呈灰白色,半自形,柱状,粒度0.8—1CM,含量15%—20%,石英,呈烟灰色,它形,油脂光泽,粒度0.8—1,含量15—20,黑云母,呈黑色,片状,含量10%,因部分蚀变为绿泥石。基质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含量约20%—30%。由上述岩性特征可定名为斑状花岗岩。

内容

(二):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如下图左): 位置:牛塘界钨矿大门口内。

观察内容: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见下图右)描述:

在该点可见苗儿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震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为细粒花岗岩,风化后呈褐色,近围岩处云英岩化强烈。围岩为震旦系浅变质砂岩,受岩体热接触变质后致密坚硬。岩体与围岩接触面不平整,沿接触面并有晚期石英脉侵入。图片为素描图中红色园所在位置。

内容

(三):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外接触带的白钨矿、金属硫化物的矿化现象。

位置:牛塘界钨矿坑口。

观察内容:观察坑口矿石堆中的钨矿石特征。描述:

矿石呈浅灰色,团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铁矿及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萤石及围岩角砾。

其中,白钨矿呈米黄色,不规则团块状,分布于石英脉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如下图左)

黄铁矿:稻草黄色,呈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分布与围岩中。(如下图右)

萤石:淡绿色,微透明,呈不规则的脉状分布于围岩中。(如下图)

思考:

1、风化壳剖面是如何分层的?

2、岩体与围岩各有何特征?

二、胡家垌

路线:桂林工学院——兴安——胡家桐——桂林工学院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定点、观察并描述地层岩性及背斜构造现象、测量岩层产状、绘制剖面图,检查本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效果。内容:

1、对下石炭统大塘组下段岩性及海相化石进行观察描述;

2、对胡家垌奋箕湾背斜进行观察描述并绘制剖面图; 位置:兴安胡家垌奋箕湾。

观察内容:观察下石炭统大塘组,描述胡家垌背斜。

描述:(具体内容有同学们自己完成)

(1)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由西向东分下、中、上部描述)(2)胡家垌奋箕湾背斜(对核部、翼部地层及产状、轴面和枢纽产状分别加以描述,并绘制背斜剖面图)

3、测量地层和背斜产状。说明:该点为实习考试点

三、公平

路线:桂林工学院——灵川猫山——青狮潭水库——桂林工学院

目的:了解沉积铁矿的基本特征和产出条件及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现象。内容

(一):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石灰岩中的天生桥现象(见下图):

位置:九屋村SSE170°1km处山崖下。观察内容:石灰岩区的天生桥现象。描述: 该点为一北东向展布石灰岩孤峰地貌,出露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灰岩质地较纯,孤峰南东侧为一陡立山崖,崖高15-20m,崖长>100m,在崖脚下可见一天然拱形溶洞,洞高(距水面)约3-7m,洞宽8-20m,一条小溪由洞中流出沿山脚而过,状似一天然拱桥,乡民称“万年桥”。沿山崖下发育连 20 续的溶蚀边槽。

内容

(二):中泥盆统信都组上部的沉积赤铁矿。位置:青狮潭水库北西岸山腰公路边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信都组鲕状赤铁矿层 描述:

铁矿层产位于中泥盆统信都组(D2x)上部,顶板和底板均为黄绿色砂岩、泥岩互层。矿层较平缓,产状107°∠18°,厚度>1m。矿石为块状或条带状构造,鲕状结构,矿石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赤铁矿呈鲕状,粒径1mm左右,黄铁矿多呈细脉状穿插于矿石中:脉石矿物由石英、粘土矿物和鲕绿泥石。

思考:

1、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是如何形成的?

2、本区中泥盆统的沉积铁矿是如何形成的?

四、反虹管:

路线:桂林工学院——潘家——反虹管——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观察河流的地质阶地作用及其主要产物;

2、观察下石统岩关组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内容

(一):河流的侧蚀作用、冲积物特征及河漫滩地貌; 位置:刘家村北渡口河漫滩上。

观察内容:

1、河流的侧蚀作用现象;

2、河漫滩地貌;

3、冲积物特征。

描述:

该点位于漓江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流动的转弯处,可见河流侧蚀地质作用现象。南岸为岩岸(侵蚀岸),河壁较陡,水深较大且流速较快:北岸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滩面较平坦,水深较浅且流速较慢。河漫滩宽20-30cm,由砾石和砂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花岗岩、脉石英、角岩及少量的硅质岩、灰岩,其中量最多的是砂岩。砾石的磨圆度好,分选性亦较好,由岸边至河床粒度由细变粗,岸边粒度多为6-7cm,近河床粒度多为10cm左右。砾石的扁平面多向河床方向倾斜。

本点向西望,河流分叉,见心滩,西北望见一、二级阶地。(见下两图)

内容

(二):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 位置:洲尾村北岸泻洪渠与漓江交汇处。观察内容:河谷阶地的二元结构。描述:

本点发育一个比较完整的阶地剖面。阶地由冲积物构成,属一级堆积阶地。剖面较平坦,阶地剖面高约3.5m,可见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上部为河漫滩相,厚0.5-1m,为细砂和粘土。下部为河床相,厚2.5-3cm,为砾石和粗砂。砾石磨圆度、分选性均较好,且由上到下粒度略增,一般大小为3-10cm。砾石扁平微向河床倾斜,局部呈叠瓦式排列。(如下图)

内容

(三):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位置:刘家村南岸渡口。

内容: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

2、构造现象;

3、学习使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描述: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特征:为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和泥晶灰岩,其产状为:68°∠45°。

2、灰岩中有两组方解石脉发育,一组沿岩石层理发育,呈薄膜状,脉幅0.3-1m,其上可见擦痕和阶步。由擦痕和阶步特征可判断该处岩层曾发生逆向滑动。另一组为穿层陡倾斜脉体,呈雁行排列,单脉呈透镜状,产状以305°∠65°为主,脉幅0.2-0.5cm不等。

由陡倾斜方解石脉切穿顺层方解石脉的现象,可判断后者形成较早,前者形成较晚。

思考: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有何区别?

2、河流冲积物有何特征?

五、螺狮山

桂林工学院——灵川——螺狮山——桂林工学院

目的:认识上泥盆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褶皱现象。内容:观察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并绘制剖面图.位置:螺狮山牛头岭。

观察内容:观察螺狮山牛头岭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剖面。描述:

由洞向西沿剖面依次可见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

由西向东,构成一个背斜和向斜构造。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灰岩,两翼地层为三里组上段(D3s)扁豆灰岩,两翼产状169°∠13°,向斜核部地层为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西翼产状为117°∠35°,东翼产状335°∠32°。(如下图)24 其中:

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见右图)

扁豆状灰岩:灰-浅灰色,薄层状,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cm2。胶结物为泥质条纹,条纹呈褐黄色,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

条带状灰岩:灰-浅灰色,条带宽5-30cm,成分为泥晶质灰岩,胶结物亦为泥质条纹。

岩层产状:310°∠25°.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结构。图片所示位置近背斜核部,故岩层近于水平。(见下图)

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中厚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岩层产状:118°∠53°.(见下图)25

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灰黑色,页理发育。成分为粘土矿物。(如下图):

思考:

1、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各组段岩性特征有何不同?

2、如何鉴别褶皱的存在?

六、漓江

路线:桂林工学院——杨堤——兴坪——阳朔——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认识漓江岩岸的岩溶地貌;

2、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内容

(一):认识漓江岩岸的峰丛、峰林、孤峰岩溶地貌特征;

漓江山桂林至阳朔岩岸岩溶地貌发育,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桂林市区附近为孤峰平原:桂林市区以南至阳朔,逐渐变为峰丛和峰林。(见以下组图)

右图为奇峰镇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右图为九马画山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下图为阳朔高田一带峰林地貌:山峰林立,基座均不相连。

内容

(二):观察漓江岩岸多层洞穴特征;(见下图)

内容

(三):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漓江岩岸溶洞、地下河发育。图为冠岩地下河出口与漓江交汇处。溶洞内钟乳石多见。(见下图)

思考:

1、漓江岩岸溶发育有何规律?

2、多层洞穴是怎样形成的?

七、永福

目的:认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斜冲断层。

内容

(一):观察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位置:永福凤山西南半山腰。

观察内容: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如右图)描述:

该点可见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现象。不整合面凹凸不平,不整合面之上为白垩系(K),岩层产状为:94º∠26º;不整合面之下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层产状:20º∠37º.白垩系(K):底部为土黄色中—厚层状含砾沙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硅质灰岩和燧石。砾石大小不一,砾径0.5—3cm最大的有10cm,尖棱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硅质。

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深灰色薄—中硅质灰岩。岩石致密较硬、性脆、层理清楚。灰岩中方解石脉较发育,较难风化,突出于风化面表面。

白垩系(K)与石炭系(C)不连续,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纪(J),且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内容

(二):观察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位置:永福县城管镇凤山西侧半山腰。

观察内容:

1、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2、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见右图)

描述:

1、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起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色薄—中厚层硅质灰岩,产状为175º∠20º。

2、斜冲断层: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的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断层面较平整,产状为: 70º∠26º,断面上具有明显的擦痕(侧状产状35º∠45ºN)和阶步。断层带宽30—40 cm。带内构造透镜体(见右图)、劈理和小褶皱(见下图)发育。两盘的岩层均有明显的牵引现象。

综合擦痕阶步(见下图)滑向、透镜体、霹雳排列形式、小褶皱轴面倾向、两盘底地牵引现象可知该断层为一斜冲断层(或逆—平移断层)。

断面上擦痕阶步

思考:

1、角度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

2、识别断层的标志有哪些?

八、杨堤

目的: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认识并描述短轴背斜和大型断层。内容

(一):观察短轴背斜及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

观察内容:

1、观察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2、观察短背斜。

描述:

1、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岩性特征: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见右图),细沙结构,成分主要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2、可见一发育较好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浅灰色(风化后呈黄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层理清晰。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夹层孔虫白云岩。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280º∠35º;91º∠25º。轴面向东倾斜,背斜轴向近于南北,北端向北倾伏,南端向南倾伏,核部长宽之比约为:6:1,故短轴斜歪背斜,背斜两翼的节理比较发育。由于核部砂岩较难风化,该背斜地表呈一馒头状小山包。

说明:地面大致为褶皱面。上覆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地层被风化剥蚀,残留下伏褶皱核部的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

内容

(二):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北侧山脚下。观察内容:由此点向北观察中上泥盆统地层剖面。描述: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东岗岭组白云岩和灰岩、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三里组扁豆灰岩。

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见图六):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沙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1)白云岩(见下图):深灰色,中厚层,岩石中含有大量双孔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化石内部构造不清楚,以被方解石交代。岩石风化面黑色,刀砍状,俗称“太婆脸”。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岩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上部泥晶灰岩(见下图):

泥晶灰岩,深灰色,薄—忠厚层状,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晶灰岩中夹少量硅质岩、硅质页岩。由上至下,硅质、泥质逐渐增多。

岩石产状:262º∠16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泥晶灰岩

上泥盆统榴江组(D3l)硅质岩、硅质页岩(见下图):

硅质岩呈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含较多有竹节虫和牙形石化石。硅质页岩呈夹层或与硅质岩互层出现,易风化,风化后呈土状。

岩层产状:246º∠8º。

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硅质页岩

上泥盆统三里组(D3S)扁豆状灰岩(见右图):

灰色—灰绿色,薄—中厚层,扁豆和条纹构造发育。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1×4 cm2.条纹具水平纹理,围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条纹较细,宽约0.2—0.5 cm,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级石英,有时可见黄铁矿颗粒。由于差异风化作用,风化面上扁豆体微凹,条纹微凸。

岩层产状:233º∠22º。

内容

(三):观察白沙—寿崴断层。位置: 杨堤公路与桂阳公路交汇处附近观察内容:白沙-寿崴断层 描述:

该点为白沙-寿崴断层出露点。断层倾向西,倾角较陡,东盘为上泥盆统三里组(D3S)薄层泥晶灰岩,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厚层白云岩,东盘上升,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20—30cm。

断层证据有:

1、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2、两盘地层岩性、产状不一;

3、断层带岩层直立,且具牵引现象;

4、断层带具大量张性角砾,被不规则方解石脉胶结。角砾棱角状,大小不等,直径多几十厘米。

上图

白沙—寿崴断层通过处,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左上图

断层旁侧的劈理

左下图

断层带内岩层破碎,为方解石脉胶结

思考:

1、褶皱的基本几何要素有哪些?

2、中、上泥盆统各组段岩性各有何特征?

九、古东

目的:观察碳酸盐岩区的多级瀑布及其岩性特征。内容

(一):观察多级瀑布; 位置:大圩古东村南边山沟中。

观察内容:石灰岩区山区小溪及多级瀑布(见右图)。描述:

古东瀑布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碳酸盐岩中,瀑布总长500多米,呈多级瀑布出现,每一瀑布下均有一水潭相伴,故有“八瀑九潭”之称单个瀑布落差在4—5米左右,总落差达九十多米。

下图为古东瀑布最底级瀑布,其规模最大,瀑布宽约2.5米,斜高17米左右,落差约10米。

在瀑布跌水台阶表面有大量钙华沉积,是使瀑布逐渐长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思考:古东的多级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内容

(二):观察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岩性特征。

位置:小溪上游森林乐园。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岩性特征(见下图)。描述:

本组岩性主要为薄—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互层。岩层层理清晰。是溪水中大量溶解钙的重要来源。

山区上游主要为砂泥质岩石,受水面积较宽,地表植被发育,为瀑布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条件。

十、白竹境

目的:重点观察区域性大断层及其伴生构造,并绘制断裂构造剖面图。内容:观察奇峰镇—大埠逆断层及其旁侧的伴生构造。位置:白竹境水库北侧观音山南坡。

观察内容:奇峰镇—大埠断层及其伴生褶皱构造。描述:

从水库南岸向北看,大断层地貌上表现为陡壁和台阶状。断层倾向西,倾角较缓,断层上盘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白云岩。下盘为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薄—中层状灰岩,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和大量的笛管珊瑚、贵州珊瑚等化石。中间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断层上盘岩层比较厚,主要表现为破碎,下盘岩层较薄,褶皱复杂,且多数褶皱不对称。其中较明显的一个为小型斜歪尖棱褶皱(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56º∠25º;285º∠41º)(见下图);

另一个为斜歪箱状褶皱(见下图)

根据断层面产状、多数牵引褶皱、上下盘地层新老关系可推断:断层导致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为一大型逆断层。

思考:

1、区域性断层与一般的断层有什么不同?

2、该断层上、下两盘伴生褶皱发育程度为何有所不同?

十一、大圩

目的: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和大塘组的地层岩性及其接触关系; 观察小型褶皱和层间构造现象。

内容

(一):观察地层整合接触现象并远观“牛轭湖”; 位置:大圩钓鱼山半山腰。

观察内容:

1、下石炭统大塘组和岩关组及其接触关系;

2、轭湖及峰丛地貌。

描述:

大塘组(C1d):位于山坡上部,地形较和缓,主要为浅灰色泥灰岩与灰岩互层,灰岩呈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灰岩风化后显黄色,较疏松。多见珊瑚(笛管珊瑚、贵州珊瑚)、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见下图组)

笛管珊瑚

贵州珊瑚化石

枝状层孔虫化石

长身贝化石

岩关组(C1Y)位于山坡下部地形较陡峻,主要为深灰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细晶结构,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化石稀少。风化面呈黑色,刀砍状。

大塘组与岩关组呈整合接触,接触面上产状为135º∠23º.该点西眺约500米处为黄沙河,在河流转弯处由于河水截弯取直作用形成一牛轭湖(如右图)和心滩。该点西面更远处见大

片峰丛地貌。(如右图)

内容

(二):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中的小型褶皱及劈理构造; 位置:袁家村南公路与小路交汇处。

观察内容:下石炭统岩关组层间构造现象(如下图)。

描述 :

本点岩关组(C1Y)为中厚层泥质灰岩与粉砂泥质岩互层。泥质灰岩相对较 硬,表现为层间小褶皱,粉砂质泥岩较软,表现为层间劈理。层间小褶皱东翼长,西翼短,轴面劈理发育,轴面向东陡倾。层间劈理与层面同向倾斜,层间劈理产状为91º∠63º,岩层产状为110°∠40º。层间褶皱和层间劈理均指示岩层顺层逆向滑动。

此外,还可见一些晚期褶皱发育。(见下图)内容

(三):观察直立倾伏背斜、理解轴面和枢纽产状。位置:袁家村沿河进约5000米南壁。观察内容:下石炭统的小褶皱现象。描述:

该点见一背斜构造。背斜的东翼较陡,产状为72º∠62º。西翼较缓,产状为272º∠50º。轴面向西陡倾,枢纽向北倾伏。褶皱转折端可见纵张裂隙为方解石脉充填。核部可见与大褶皱同型的次级小褶皱,其枢纽亦向北倾状。

由两翼及顺产状可将该背斜定名为直立倾状背斜。

思考:

1、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2、间褶皱与主褶皱有何不同?

十二、唐家湾

目的: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内容

(一):过程大型直立倾伏背斜; 位置:唐家湾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

观察内容:大型直立倾伏褶皱。描述:

该点可见一完整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和泥岩。植被发育,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和灰岩,表现为陡峭的石山地貌,东翼产状为260º∠35º西翼产状为110º∠28º。背斜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内容

(二):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

位置:牛奶场小西山的南侧面山脚下。观察内容: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描述:

该点可见一断裂破碎带。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发育。角砾岩呈粉红色,角砾构造,块状构造,角砾呈深灰色,大小几厘米—几十厘米不等,棱角分明,杂乱分布,成分为灰岩,钙质、铁质、泥质以及不规则网脉状方解石胶结。(如右图)上述特征表明为张性构造角砾岩。

张性构造角砾岩

内容

(三):追踪地下暗河、盲谷及落水洞现象。位置:市委党校西边黄村西南600m 的小型盆地中。

观察内容:小型暗河的溶蚀现象及相关地貌。描述:

此处为以小型的峰林盆地,面积约0.6 Km2,四周被峰丛环绕,峰顶到盆地中心的高度约140—180m,盆地中部发育一条延伸方向NEW—SEE的地下河。自盆地中水泵房边进入地下开始,向南东方向约100 m的地段内时隐时现构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转为地上河的奇特地形。在最西端的出口处可见到随季节变动的水位,水位随季节变化,水温较稳定,常年在10—20°C之间变化。水质优良,无色无味,可供饮用。

沿暗河可到小型天生桥和落水洞。暗河出露地表后的明流地段称为盲谷,盲谷中可见到很多

落水洞非原生的灰岩露头,产状各异,表明该盆地溶蚀坍塌时岩块杂乱堆积,致使灰岩产状多变。

思考:

1、张性角砾岩与压性角砾岩的区分标志是什么?

2、地下暗河及相伴的盲谷见、落水洞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

一、实习要求

实习结束时,每个同学应独立完成一份有实际观察资料为依据的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题目:应体现实习的基本内容,前面要求冠以实习地区的名称。

2、前言:简述自然地理概况,研究简史,本次实习目的和过程。

3、正文:包括地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

4、结论:全面概要地总结实习的主要成果,提出实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归纳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附图: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图,实习路线及实习观察点的分布图,实测剖面图,各类自然地理现象的素描图或照片。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

地理调查是沿路线进行,在各条路线上布有若干个观察点,通过在点上的观察、点的联结和比较完成该线的内容,线的联网就构成区域性概况,通过眼的实景观察、地形图及航片与实景对照、摄影、画景、远眺、推测、理论的应用、记录、画草图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景观察和分析研究。野外的考核有如下的内容:

1.地形图应用:在山顶和谷底的定位;高程判定;山顶和谷地形态判定;路线和观察点判定;填图。

2.海拔仪、地质罗盘、风向仪等仪器使用。

3.岩石类型和性态判定;构造类型和成因分析以及其与地貌的关系。4.土壤类型和性态。

上一篇:小学语文拼音(ie üe er)教案下一篇:庆国庆演讲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