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2024-10-24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共11篇)

1.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一

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衡阳县东山完小校长 刘黎明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艰难。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待遇差距等,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不均衡。农村大部分村小完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简陋教学状态,别提什么电子黑板、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等。

(二)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大量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单向流动,原因在于城镇学校教学设施与设备好、工作条件较好。

以上不均衡势必造成:

1、学生留不住。大量学生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涌向城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造成了城市公立学校的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却校舍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2、教师留不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给老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农村老师一门心思往城市里钻,有的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磨洋工,极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质量上不来。教育的不均衡,最终造成的是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数字甚至超过城市学生,农村教育滞后发展势必拖了整个教育的后腿,同时教育的不均衡也必给社会带来不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1.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落后,别说多媒体教学设施,有的连录音机都没有。没有音、体、美、英语等专职老师,希望政府统筹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在现代教学装备、图书、课桌椅等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建立明确的规划,确保在若干年内能实现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均衡化。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能享受到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

2.探索学校公用经费分配的新思路。生均公用经费城乡统一,是教育均衡化的产物,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生源出现减少的趋势。像小班化(25~30人/班)的学校,学生总数少很多,总的公用经费也就随之下降,但是班级数、教师人数、学校支出基本不变。所以,在资金上应该向这些学校倾斜,例如以初中45人、小学40人为班级标准,不到标准人数的班级(小班),按标准人数补足公用经费。

(二)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较艰苦,建议加大农村教师津补贴,出台职称评聘优惠政策。让农村教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津贴,从而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对那些长期奉献在边远山区的老师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让他们带着感激服务于教育。

2.加强宣传,树立农村学校的良好形象。农村优秀生源的流失,既有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上不正确的主观认识,总是认为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事实上,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一些农村学校的成绩并不逊色于城镇学校,而且富有特色。只有加强宣传,充分展示农村学校的成绩和特色,才能稳定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客观上也为农村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和鼓励人才流动

教育的均衡化,说到底是人才的均衡化,“择校热”,更多反映的是对优秀教师的认可。现在,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开始接近城镇学校,此时人才的流动、师资的均衡成了最关键的因素。

1.要继续加强城乡学校“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所城镇学校带几所农村学校,形成“结对、联动、捆绑式”的发展新模式。要有明确的规定,城镇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必须到结对学校支教一段时间,所上的课全部向学校教师开放,同时需作讲座和指导教研活动若干次。相对应的,农村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去城镇学校学习。教研活动由教育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2.要探索集团化教育发展模式。优质教育需要普及、需要扩散。通过集团化教育模式,把不同的学校整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优促优,最终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在教育集团中,教师的流动是无障碍的,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佳,每个学科可以凭借优秀教师,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这样的优势和效率,比校际结对更进一步,也能使优质教育更快地覆盖更多的学生。

3.以城乡一体化的大视野,鼓励城乡教师较大比例的流动。学校需跳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以全区域教育均衡化为整体利益。可以先尝试在教育共同体的几个学校之间,教师能够较大比例地互相流动。这种流动,既是优秀教师的效能最大化,也是影响、带动一般教师培训的过程,最终实现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实现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农村教师共同努力下,农村教育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二

“十一五”期间, 琼海市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间义务教育差距,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差距

为实现这一目标, 近几年来, 琼海市通过三大工程、“一镇三优教育振兴行动”和“校校通”等三大举措, 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差距,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006年, 琼海市启动优质教育资源“三大工程”。一是重力抓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工程, 平均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用于改造农村薄弱初中和新建校舍。到2009年, 全市完成改造农村初中18所, 扩建城区中学两所的工程任务。二是实施琼海市第二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程。近4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56所, 占学校总数的25%。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不规范和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三是创建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通过优质教育资源三大工程的打造, 四年来琼海基础教育增加优质学位9500个。

同时, 琼海市从2008年起分步实施镇三优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每个镇优先办好一所优质初中、一所寄宿制中心校和一所优质中心幼儿园。发挥示范拉动作用, 实现教育资源从镇镇优到校校强, 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水平差距。到目前为止, 首批镇寄宿制中心校如原镇中心校、塔洋镇中心校、大路镇中心校、博鳌镇中心校和首批中心幼儿园———如原中心幼儿园、龙江中心幼儿园、大路中心幼儿园、博鳌朝阳中心幼儿园等已完成建设项目并交付使用。

此外, 琼海市政府近几年共投入近千万元,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校校通工程, 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26个, 卫星教学收视点179个, 计算机网络教室42间, 多媒体教室201间, 教师电子备课室10间。到目前为止, 全市125所中小学已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 占规划实施校校通工程学校总数的100%。全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100%, 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80%。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能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 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

校长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近几年, 琼海市采取“抓校长队伍”、“抓教师队伍”、“抓继续教育”和“抓业务考核”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每年拨出培训经费380多万元, 分期分批举办各级各类培训, 受训的中小学教师达12000多人次, 岗位交流中小学校长达18人, 外出挂职锻炼的校长达20人。切实加强了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 琼海市实行中小学教师业务每年一考核制度, 并将考核成绩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聘、年终考核、骨干教师选派、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2006~2010年, 琼海市共同向全国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631名, 其中大多数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和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对均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生源的均衡分布

为促进基础教育生源的均衡分布, 近几年, 琼海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坚决执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 执行划区就近入学政策。在普通高中阶段, 从2004年开始每年将重点高中20%~3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农村初中择优录取, 充分调动农村学校办学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均衡分班, 相对实现教育公平, 是琼海市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一大亮点。从2007年秋季开始, 琼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取消了重点班、实验班、提高班等, 大力推行均衡分班, 并将均衡分班列入中小学校长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 为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夯实基础。

四、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优化农村小学生源结构

琼海市把均衡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当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一是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把小学撤并后闲置的较好校园校舍改建成幼儿园, 近几年全市共改建幼儿园23所。三是以创建教育强市、强镇为抓手, 创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到目前为止, 已有四个镇建起中心幼儿园, 占全市乡镇总数的25%。四是采取以城带乡、城乡结亲等形式, 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同时也大大优化了农村小学的生源结构。

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高标准的均衡发展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体现。近年来, 琼海市通过会议、校长论坛和举办专题培训等, 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质量意识, 千方百计让校长和教师们真正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学习型、教研型、反思型教师转变。

同时, 琼海市还通过开展“片区教研和送课下乡”等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 构建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激发了教学研究的热情, 拉近了城乡师资水平之间的距离, 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均衡发展。

此外, 琼海市还实行了教学质量抽测制度和中考质量分析会制度。市教研部门坚持每学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及时将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抽测成绩、中考成绩汇总, 分析、反馈, 并组织教研人员深入教学质量较差的单位进行专项调研, 剖析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 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3.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三

【关键词】城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27-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应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目标。

教育公平既应表现为教育过程公平,即学校在设备、生源、师资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又应体现为教育结果公平,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必需。

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力促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校舍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乡村学校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公共教育資源向农村倾斜。第一,切实搞好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教师特别是高素质教师严重紧缺,应着力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其素质;第二,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保障和改善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后劲和动力;第三,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尽快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学生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二、城乡教育信息互动,打造基础教育一体化格局。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构建城乡教育互动平台,加大以城支农、带农力度,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城乡之间的教育,具有各自的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互补性强,城镇学校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信息丰富,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性,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但也具有自己传统的文化底蕴,挖潜、改造、提升的空间巨大,城乡教育界之间应多渠道、多方式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开展结对子和教育帮扶活动,城镇学校应在信息资源、管理经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乡村学校更大的无私援助,促进乡村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挖掘潜力,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乡村学校要尽快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取长补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有限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农村教育实现腾飞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以往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农村学校凭借加班加点地拼消耗,赢得一定的高校录取率的优势,输送了一批批高分大学生,但在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日显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出这一尴尬困境,除相关部门鼎力协助外,从事农村教学的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克服功利性思想,摒弃“满堂灌”、“输入法”等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求知的自觉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尽情彰显。第二,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俗语云,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可以说,渊博的知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第一要素。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第三,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友、交心,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每一名学生要有爱心;精心设计学生发展方案,对每一名学生成才要有信心;耐心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并对此要有恒心。应当相信,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换来丰硕成果。

4.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四

摘 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精神,我们应该强化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兴旺,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我是一名山区乡村教师,学校的搬迁、变化,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山区教育发展的艰辛。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待遇差距等,严重制约了山区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山区教育的现状呈现

(一)教学设施与设备的不均衡。山区大部分教学点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简陋教学状态,更别提什么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标准实验操作室等。

(二)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大量优秀教师从山区学校向县城学校单向流动,原因在于城镇学校离家近、交通便利、教学设施与设备好、工作条件较好等。

以上不均衡势必造成:1、学生留不住。少量学生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涌向县城学校,增加了山区家庭的教育支出。2、教师留不住。山区与城市学校的巨大差距,给老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山区老师一门心思往城里钻,有的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磨洋工,极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3、质量上不来。教育的不均衡,最终造成的是山区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山区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数字甚至超过城市学生,山区教育滞后发展势必拖了整个教育的后腿,同时教育的不均衡也必给社会带来不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山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1、加强山区学校硬件建设。

山区教学点的教学设备落后。没有音、体、美、英语等专职老师,希望政府统筹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的东风,加大对山区教学点的教育投入,在现代教学装备、图书、课桌椅等配置上向山区学校倾斜,改善山区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要建立明确的规划,确保在若干年内能实现城乡学校硬件上的均衡化。让山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能享受到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

2、探索学校公用经费分配的新思路。

生均公用经费城乡统一,是教育均衡化的产物,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山区学校生源出现减少的趋势。像小班化(25~30人/班)的学校,学生总数少很多,总的公用经费也就随之下降,但是班级数、教师人数、学校支出基本不变。所以,在资金上应该向这些学校倾斜,例如以初中45人、小学40人为班级标准,不到标准人数的班级(小班),按标准人数补足公用经费。

(二)为山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山区教师工作条件较艰苦,建议加大山区教师津补贴,出台职称评聘优惠政策。

让山区教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津贴,从而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对那些长期奉献在边远山区的老师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让他们带着感激服务于教育。

2.加强宣传,树立山区学校的良好形象。

山区优秀生源的流失,既有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上不正确的主观认识,总是认为城里学校要优于山区学校。事实上,随着均衡教育的推进,城里学校和山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一些山区学校的成绩并不逊色于城里学校,而且富有特色。只有加强宣传,充分展示山区学校的成绩和特色,才能稳定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客观上也为山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和鼓励人才流动

教育的均衡化,说到底是人才的均衡化,“择校热”,更多反映的是对优秀教师的认可。现在,在硬件设施上,山区学校开始接近城里学校,此时人才的流动、师资的均衡成了最关键的因素。

1、要继续加强城乡学校“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

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所城里学校带几所山区学校,形成“结对、联动、捆绑式”的发展新模式。要有明确的规定,城镇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必须到结对学校支教一段时间,所上的课全部向学校教师开放,同时需作讲座和指导教研活动若干次。相对应的,山区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去城里学校学习。教研活动由教育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2、要探索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优质教育需要普及、需要扩散。通过集团化教育模式,把不同的学校整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优促优,最终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在教育集团中,教师的流动是无障碍的,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佳,每个学科可以凭借优秀教师,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这样的优势和效率,比校际结对更进一步,也能使优质教育更快地覆盖更多的学生。

3、以城乡一体化的大视野,鼓励城乡教师较大比例的流动。学校需跳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以全乡区域教育均衡化为整体利益。可以先尝试在教育共同体的几个学校之间,教师能够较大比例地互相流动。这种流动,既是优秀教师的效能最大化,也是影响、带动一般教师培训的过程,最终实现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实现全县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山区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山区教师共同努力下,山区教育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5.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五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实质上就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1]基础教育作为各级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尤为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正确把握教育公平的思想,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正确推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本文拟通过对教育公平思想内涵的梳理,结合基础教育自身的特性来对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所启示。

一、多维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理念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代,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就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已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2]但是对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动态性的。

1.教育公平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的一个层面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关于永恒的公平的现象,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一个人有一个的理解。”[3]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的受教育权利是与其所属的社会等级相一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是看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判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的、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人人平等”的公平观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却受着金钱的限制。如今,人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一个人不可让渡的权利,不应受财富、权力、家庭等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应以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为准则来分配教育资源,追求教育的“能力”公平。总之,公平的内涵及与其他诸多问题的关系只有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社会结构变动之中,即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此,对待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看到它的动态性、时间性。

2.教育公平是个过程性的概念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公平也应当是一个过程性的,具体可包括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平要求,在实践中尤指保障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又叫参与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质量,以保障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公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经由教育过程然后才进入社会的,因此个人的教育公平就是其日后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个人教育公平的终点就是其社会公平的起点,如果教育公平无法保证其全过程的公平,那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对教育公平的把握也要建立在对其过程性的全局理解之上,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做到了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实现。既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各阶段的实现,也要认识到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搞大跃进,盲目发展。

3.教育公平的倡导并不必然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即过于强调教育公平的实现会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则会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本身是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保障社会起点公平的重要工具,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保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让所有适龄人群接受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融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最基本素质,而这些则是现代社会正常、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所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决定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完全统一的,教育公平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真正贯彻和实现就是教育效率最大的发挥。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里会“失灵”,因而建立在市场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效率概念也不能简单套用在教育之上。教育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其必然需要由政府进行供给,因为其有很大的外部效应,但同时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纯公共物品,其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还是会出现竞争和排他性的,所以,效率问题还是存在的。不过从教育的层次来看,基础教育因为其基础性,公共物品的属性更强,在这一阶段之上保持教育公平,社会获得的正效益更大,因此这一阶段让每个人都公平地受到教育是最重要的;而在高等教育层次,其私人物品的属性更强,个人因此获得的正效益更大,所以这一阶段实行的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教育效率的强调也更重一些。

二、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化均衡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同样,在教育公平指导下的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应该是静态的、线性单一的。在中国搞基础教育均衡更是忌讳简单的平均主义、一刀切,因为各个地区都是不同的,有一些还差别很大,所以杀富济贫式、削峰填谷式的均衡发展都是不对的,也是与教育公平理念不合的。要想真正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现实和理论上的分析。

首先,从客观现实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也较低。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历史条件、社区环境、师资水平等的不同决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彼此差异的存在。但差异不是差距,差异是和谐的前提,正是学校间彼此的差异才使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有了可能。因此无论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还是基于均衡发展的本然意蕴,基础教育的均衡都应该是一种差异均衡。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底线合格”的教育而不是“培育英才”的教育,是“打好人生成长基础”的教育而不是“社会分层流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考试选拔教育”。[4]基础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最基本生活能力的人,是为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当然,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最杰出的人才”,但那不是它的本然目标。对基础教育的“基础”要有科学的理性判断,促使基础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良性均衡发展。

实行一种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即以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底线,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它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保证教育质量底线发展的均衡,追求教育发展基本条件的满足和基础教育最低目标的实现。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模式奉行“合格即优秀”的教育标准,它将目标定位于基础教育的底线,而不是将目光定位于所谓“优质”、“第一流”发展的顶线。它不仅重视政府对基础教育适当的经济投入,更重视基础教育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它重视的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底线,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要达到一个底线标准,每一个基础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在底线上合格。同时,这一发展模式还更多地着眼于以差异的特色来研究基础教育,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寻找特色,通过特色实现基础教育的底线均衡,追求一种在现有物质条件下的“低位高水平”(物质条件的相对低位和学校发展的高水平)的发展。差异均衡视角下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贵族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应该保持教育基础底线的一致,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管理评价都应该具有共同的底线标准。这一发展模式也正科学地诠释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5]

三、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是在多维教育公平观指导之下的、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基础教育基础性之上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把握好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部分。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是其内部各要素的全面均衡。因为这三部分是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均衡与否都直接决定了下一阶段的起点公平,而每一阶段的均衡也都会对上一阶段能否均衡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如果不均衡,有的学校特别好,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多,而有的学校却十分薄弱,这必然会产生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想向优质高中涌入,从而造成优质高中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无人问津的情况,这反映在中招考试中就会使得初中教育受制于中考的指挥棒,不得不实行应试教育,推行“重点班”,讲求“效率优先”。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必然也就导致了整体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偏向于优质学校,产生马太效应,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当然,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还无法实现这种整体的均衡,但是以义务教育均衡为主体,向上下延伸的均衡发展模式在各地都已经推行开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一定能够实现。2.基础教育的底线均衡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应该是底线均衡。我国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各不相同,不能整齐划一地划定一个均衡发展的线,但是基本的教育公平是要保证的,因此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就要实行底线均衡。

基础教育底线均衡的这一底线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底线均衡就是在保证学生底线合格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均衡。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质合格的社会公民,学校要保证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后实现底线上的优质合格,合格底线上的优质就是优质学校的主要特征。夯实基础、保证底线是基础教育底线均衡的基本任务。底线均衡的内容包括:学生具有优良的公民素质;学生在优良公民素质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自由发展。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学校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能够为每一个学生的和谐成长提供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合适的课程和教学。课程设置要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彻底落实的基础上建设好有差异的校本课程,选择运用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育人成人,它不应当过分承担人才选拔和输送的任务,但它并不排斥培养知识基础牢固、创新能力强的“精英学生”,这些“精英学生”的成长是在底线均衡发展上的有差异的发展。不过,基础教育学校不能为了“精英”而实行所谓的“精英教育”,更不能为了“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成长。

3.基础教育的过程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既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每一阶段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包括基础教育内部各阶段的公平与均衡。这就要求我们秉持一种内生性的面向过程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注重教育过程的监测与反馈,保证教育质量的全面均衡提高,坚决杜绝目标导向的只重物质条件和考试结果的教育发展观。

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二是师资力量;三是学生素质。这三个因素中的第一个因素主要是由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具有区域性和外部性,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能左右的;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第二、第三个因素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所要重视和着力把握的。

4.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差异中的均衡,而不是千校一面、整齐划

一、平均主义的均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杂居、城乡二元化发展的社会之中。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应该顺应这一差异,凸显出有特色的均衡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统一和标准化。例如,新农村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不必也不应该简单效仿城市化,而是可以凭借农村学校文化与城市学校文化的差异创造特色均衡。更重要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未必就意味着它的教育也欠发达或者贫困,这些地区的教育完全可能凭借特色优质发展,纵横考察古今名校,许多恰恰与经济不发达相关而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出了享有盛誉的学校。

教育差异也可以是人才培养特色的不同。首先,基础教育在严格履行教育责任,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因全面合格而优秀,实现底线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人发展的不同特色实施差异教育,形成培养不同人才的特色发展。其次,我国基础教育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均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客观存在的教育个别差异人为地制造成了教育群体差异,把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学生差异制造成了不同学校的差异。应该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让不同学校承担培养不同人才的教育责任。例如,对一所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成绩较差的学校可以确立“考试成绩合格就是优秀”的评价标准,激活“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发展趋向,让它培养的大多数学生理直气壮地报考职业技术学校;而对一所生源质量优异、学生成绩较好的学校,在“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底线评价标准基础上,可以让它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报考普通高中。

总之,如果教育评价部门能够以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标准来评价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各类高等院校能够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不同人才公平地敞开大门,那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就能够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6.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篇六

---海丰县小漠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中共海丰县小漠镇委员会 海丰县小漠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十月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丰县小漠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小漠的明天看教育,教育的明天看小漠。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举全镇之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实现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体系,现将小漠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小漠镇位于海丰县西南部,东南临海,西与惠东县黄埠镇接壤,北与赤石河为界与鲘门镇沙埔村相隔。地形自南向北呈三角形片状。面积34.5平方公里,下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9.6%,渔业人口占总人的26.9%;非农、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5%,此外,有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近千人。通行客家话、学佬话。

小漠镇现有初级中学l所,完全小学2所,小学分教点3个,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全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105人,其中:中学41人,小学57人,幼儿园10人。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全镇17个自然村都建有篮球场,尤其是于2012年在镇区内建有1座占地3400平方米的文体综合中心,另外还有文化娱乐场所16个,这此设施的上马建设,大大丰富了小漠镇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同时,小漠旅游资源丰富多彩,1

有始建于明末的游览胜地狮山深藏寺,殿宇庄严,规模壮丽,青山绿水,群峰奇秀,驰名遐迩,游客络绎不绝。有小漠南方澳天然海滨浴场,沙滩细白,碧海蓝天,并配套了“拉大网、尝海鲜、牧海渔歌、游艇观光”等旅游项目,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主动融入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强镇,科教兴镇”之路,围绕打造人文教育强镇的奋斗目标。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成人文化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小漠教育快速发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我镇获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市“项目建设、维稳信访、财税征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连续5年获得县“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政重视,责任到位

1、统一思想,建立教育工作机制。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虽然我镇经济基础较薄弱,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社区教育纳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教育“创强”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育强镇创建工作。

镇党委、政府建立多种教育工作机制,确保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开展。(1)建立健全镇党委政府教育领导体制,明确管理的内容和工作职责,确保教育创强工作顺利开展。(2)建立镇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每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一所学校,经常深入学校,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3)建立和健全了镇、村、学校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4)把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教育实行“四

个优先”:一是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我镇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规划,尤其在用地规划上,优先保障教育教学用地,将最好的地方用于办学。如在2013年,我镇在镇区内选择位置最佳,环境最美的地方用于小漠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二是优先安排教育经费。我镇在财政仍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做到优先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三是优先解决教育问题。镇党委、政府始终认为“教育领域无小事”,凡是教育问题就必须研究解决对策,哪怕困难再大,也要设法解决。积极落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开展扶困助学解决读书难的问题,全力保障本地户籍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都不因贫辍学,确保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入学(园)率。目前,幼儿毛入园率8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入学率100%。四是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我镇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确保广大教师安心乐教。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镇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创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创强”工作开展。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了镇党委书记刘锦荣任组长,镇长谭梅唇任常务副组长、副书记林大壮、分管教育副镇长张小亚、中学校长刘锦波、中心小学校长陈帝展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强”办公室,负责抓好“创强”的组织、指导、协调等日常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中小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局面。二是精心组织。我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教育强镇调研活动,摸清了教育的底子,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标准,制定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创强”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动员会议、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电视宣传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和意义,争取社会

各界的支持,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落实责任。首先,我镇成立文化、工商、派出所联合执法小组,依法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清查,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辖区内无违法招收童工现象。其次,通过捐资帮助贫困学生、适龄学生,扶助他们就学。

3、尊师重教,改善教育环境。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坚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改善的做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1)采用上级拨款、政府补助、乡贤捐资等形式,解决教师安居工程,投入资金480万元,新建和改造教师宿舍共68套。目前,全镇中小学教师实现了教者有其居的目标,为安教乐教创造了良好条件。(2)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落实教师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岗位津贴等多项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3)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设立“小漠教育基金会”,实行奖教奖学制度,每年春节和教师节,慰问困难教师,在每年的教师节,镇党委、镇政府举行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同时,增加教师当选党代表、人 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席位,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

4、出台措施,筹集资金。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投资于教育,就是投资于人民,投资于未来”的思想,重教为先、兴学为责,在镇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压缩行政开支,多方筹集资金,做到教育资金优先保障和“创强”资金足额到位。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创强”资金足额投入。创建教育强镇,涉及到学校工程多,工程资金与教学设备设施资金投入大,我镇党委、政府以创强为“抓手”,开展广泛筹资活动。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二是争取海内外乡贤的支持,先后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召开乡贤座谈会,广泛发动海内外乡贤和社会各界捐资,筹集“创强”资金。据统计,几年来,我镇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集资形式,共筹集2830

万元(包含正在改建的小漠中学)“创强”专项资金,投入教育强镇建设。

(二)优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1、抓好硬件建设,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我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方筹资用于各学校的基建、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环境建设等工程,全面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水平,有力地推进规范化学校和规范化幼儿园的创建。我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了社会各界热心教育人士,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关心、支持我镇教育事业。至2013年12月止,共投入133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计划投入1500万元,用于改建小漠中学。其中:2014年7月,旅港同胞杨国生先生捐资1050万元,用于改建小漠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宿舍楼、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建设;2013年,莫道明先生捐资10万元,用于南香小学改建工程;发动社会乡贤和华润电厂、华城石化、昊源集团、通天地度假村等落户小漠的企业捐资270万元,用于小漠中学教师宿舍楼、元云小学和大澳小学校园整治、全镇各学校多媒体设施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我镇在全县率先应用多媒体教育,为全县教育信息平台提供了现场,发挥了示范推动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镇大力抓好“强师兴教”工程,高水准实施人才战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1)各校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镇各校注重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骨干教师被选拨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增强了班子的活力。(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各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心。开展以“正己、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强化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竞争意识,真正做到爱、严相结合,在爱与严之间找到切合点,树立安教、乐教、勤教为荣的高尚师德。多年来,全镇教职工遵守职业道

德,无违法事件发生,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同时,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各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技能提高。如小漠中学刘锦波校长参加京苏粤优秀中青年校长高级研讨班学习、其他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全员培训”等,近三年还有分管教育张小亚副镇长分别带领中小学骨干教师和科目代表先后到省实验中学、深圳坪山小学、惠州市第一中学交流学习。(3)配齐配足幼儿园、中小学教职员工。三年来,我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对教职工素质、学历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镇小学教职工学历达标率100%,中学教职工学历达标率99.7%。认真落实省定编制标准配齐幼儿园、中小学教职工人数,对规模较小的小学、教学点在教师配备方面做到班均不少于1人,做到全镇学校无聘请代课教师顶替在编教师现象。(4)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和逐年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持证率。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我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结构与中小学课程结构匹配,体育、艺术、信息技术以及小学英语、学科教师基本满足课程开设要求,配足配好学科教师。

(三)、规范办学行为,推动素质教育

我镇重视教育的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为此,我镇出台多项措施,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让所有在读的学生都能接受同等资源的教育。(1)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要求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公平、公正办学。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立门槛招收学生,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立重点校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入学,无任何形式的选拨性考试行为,确保学生能接受同等资源的教育。要求学校严格执行省规定中小学作息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有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还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课时。不得违规补课,实现无违规集体补课现象,不得乱收费。确保办学行为的规范化。(2)成立检查组,不定时进村入校调查,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的办学行为。通过多年努力,我镇各校办学秩序规范、有序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良

学习环境。(3)重视德育工作。各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力推进德育观念人本化、管理科学化、教育情感化、活动实践化,健全“社会—学校—家长”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学生素质行为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格局,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跨越。各学校以体育运动会、艺术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家长会等德育常规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每各校组织校运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每学期开展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帮扶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每年开展团队活动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生活,张扬了学生个性,挖掘了学生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德育活动呈现出生动化、特色化的良好局面。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为每所学校聘请了一名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师生上法制课,学校运用板报、辩论赛等宣传法律知识,增强了师生法制意识。同时,我镇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举办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和防震演练,积极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安全教育周的活动。各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年来,全镇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违法犯罪率均为零,无发生由于心理失衡导致学生伤害事故,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达标率逐年提高。中小学生德育优良率达到91%以上,全镇中小学操行评定优良率达到90.5%以上。(4)各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学改革。我镇各学校开展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目标,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了“学案导学”教学改革,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几年来,全镇小学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初中检测合格率达到88%以上。(5)树立生本意识,科教体艺教育放异彩。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镇各中小学认真执

行国家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四年级开设信息课,开齐开足了包括图音体等在内的所有课程。我镇各中小学在抓好德育、智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的培训,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举办“欢乐六

一、我心飞扬”文艺汇演、举办学生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校园文化建设多年被县评为一、二等奖,其中中心小学舞蹈《渔家娃》、合唱《歌唱祖国》分别获得县中小学生艺术展二、三等奖。我镇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中小学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和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基本达标,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学生体质优秀率达22%。(6)重视学生健康发展。我镇中小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发展,认真落实省有关文件精神,各中小学校落实年体检制度。

(四)抓好“四大教育 ”,推动教育协调发展

我镇在创建教育强镇中,坚持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我镇认真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大力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一是落实防流控辍措施。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的管理机制三结合教育工作机制,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0;初中入学率100%,年辍学率控制在1.41%以下。二是严格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同时积极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问题,抓好“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的发放,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我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小漠中学方面:2013年中考总平均分居全县第三名。其中6位同学总分突破600分,20位同学入围县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有6位教师分别获得市、县一等奖,8位教师分别获得二等奖,12位教师分别获得三等奖。特别是黄晓丽老师,在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县一等奖。余政铭同学在全国英语习思竞赛中荣获三等奖,郭苗

苗同学在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全县三等奖,余思莹同学在礼仪知识竞赛中荣获全县二等奖。小漠中心小学方面:近七年来,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校管理及少先队集体连续荣获全县同类地区一、二、三等奖,2014年被汕 尾市教育局授予市规范化学校,几年来,有4位教师被评为南粤山区优秀教师,10多位教师荣获市、县先进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称号。10多篇学生作文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粤星杯作文比赛获得较好名次。20多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多年获市、县一、二、三等奖。

2、挖掘潜力发展幼儿教育。我镇为了夯实教育发展基础,积极推进教育协调发展,先后投入100万元按规范化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标准进行改建,充实和完善幼儿园设施设备,改善了办园条件。同时,重视幼儿园的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从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接送等环节要求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实现了设施标准化,办园规范化。目前,镇中心幼儿园是公办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立足需求办好成人教育。我镇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结合本镇实际,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办学思路,充分发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举办各种长短班、特色班,多渠道、多层次做好各项技术教育、上岗就业培训工作。近三年来,我镇先后在各村举办了海水养殖、出海捕捞等农业知识讲座和南美对虾、鲍鱼养殖等实用型专业培训。成人教育年培训面达39%以上。

4、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我镇结合实际,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村(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教育。一是深化素质教育活动。我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卫生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如香坑村、埔仔村分别被省、市评为“生态文明村”。二是完善镇、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如“村村通广播”工程、“农家书屋”,中心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和室内羽毛球、乒乓球馆等文体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三是文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以民

间传统节日为载体,加强情感交流,共享奔康喜悦,不断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如春节篮球赛,元宵节灯谜、象棋比赛,端午节旺官社区和旺渔村龙舟赛,戏曲弹唱“海丰八音”汇演,尤为可喜的是,2012年参加全县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篮球、乒乓球比赛“双料冠军”。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镇将从两个方面努力,进一步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1、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狠抓业务培训工作,培养更多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2、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严格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努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注重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自评结果。

我镇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自查自评,经自评:各项必达指标均达到了标准要求,政府责任67.3分,教育管理18.8分,办学水平10.8分,自评总分为96.9分,已达到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要求,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报,敬请省教育督导验收专家组对小漠镇的创强工作进行督导验收。

中共海丰县小漠镇委员会 海丰县小漠镇人民政府

7.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七

1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的解说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 应该明白均衡是指平衡。均衡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被引入经济学中, 逐步引入教育学中, 可以说教育均衡发展是经济均衡发展的移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教育均衡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 决不是搞教育的平均主义, 它更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它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目的及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2]。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2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6年重新修订, 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发展, 并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运行。经过十多年努力, 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 为广大适龄儿童年提供了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教育的普及。欣喜之余, 纵观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同时我们更应审视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财政紧张, 而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倾斜向城市, 农村所得十分有限, 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需求, 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校舍陈旧, 教学仪器和工具短缺, 体育设施基本上是空白等等是农村学校的通常情形, 在贫困农村情况更加严重。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 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 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

2.2 师资力量薄弱,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 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 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 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 大部分教师老年化现象突出, 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 还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老化[3]。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 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 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

2.3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 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 对教育的投入都是有增无减。1998~2006年八年间, 全国教育经费从1998年的2 949.06亿元升至2006年的9 815.31亿元, 增加了2.33倍;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从1998年的 2032.45亿元增至2006年的6 348.36亿元, 增加了2.12倍。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但相对于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财政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不容乐观的。到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01%, 见表1。远远没有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的“到2000年达到4%的目标”, 而早在1991年部分世界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已超过我国最高时期, 见表2。

注:数据从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整理得出。

注:以上数据由2008国际年鉴整理得出, NA为无法获得数据。

2.4 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 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 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 由于生源不断减少, 人口分散, 有些地区非常偏僻, 学校进行合并后, 学校不能相对集中, 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 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 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 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3 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3.1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由于农业发展缓慢,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 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 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 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

3.2 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 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地方财政承担了教育投资的主要责任, 由于各个地方财政水平的不同, 教育支出的水平也不同。而每年我国中央财政对公共教育的支出不足地方财政此项支出的10%, 如图1所示, 对于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来说, 教育经费对财政的依赖性很大, 而偏偏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使得经费严重短缺, 这样又进一步加大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差距, 造成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2006) 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一书中, 研究者们用了教育发展指数来显示中国各省的教育发展概况。根据这套指数, 教育发展水平被分成发达、较发达、发展一般和发展滞后四个层次, 所有的发展滞后的省份都是西部省份, 教育水平发展一般的省份也集中在中部和西部, 见表3[4]。

3.3 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 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而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只能回乡务农。造成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 读书无

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笔者统计得到

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 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 家长文化水平低, 没有法制观念, 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 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 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 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4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义务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与否是检验政府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5]。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义务教育法》制定了一系列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责任;在经费投入机制上制定了确保义务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在政策措施上,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的配置上来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明确规定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实行督导、监督, 并且向社会公布, 这从宏观上保证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明确提出组织和鼓励发达地区支援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义务教育。这几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 将有力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6]。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义既要积极作为, 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主要政策建议是: (1) 中央政府要下决心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 并在2010年达到4. 5%左右或者更高。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 (2) 由于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发展还存在差距, 所以应该用差异发展的战略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地政府应将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贫困地区以及非贫困地区的贫困学校中去。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进一步提高教育、经济的耦合度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4) 加大对农户教育意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对于《义务教育法》的了解, 要让他们把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观念挂钩。 (5) 加强边远农村中小学建设, 制定和实施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人事及工资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 是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问题进而降低辍学率的一个有效的措施。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一起的关注和努力中, 农村义务教育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 2006 (3) .

[2]蔡国英.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J].宁夏教育, 2007 (1) .

[3]朱爱国, 胡小英.老化:农村教育队伍的无奈[N].中国教育报, 2004-3-19.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R].2005-2006.

[5]赵秀红, 余冠仕.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N].中国教育报, 2006-09-11 (1) .

8.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八

在初步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了扭转。

第二件大事,是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到2008年城市也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第三件大事,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从2006年到2011年6年间,国家财政投入从53.6亿元增加到674.1亿元,累计投入242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从20.1亿元增加到317.4亿元,增加了近16倍。全社会投入助学资金总额更是达到3638.8亿元。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推进教育更好更快发展,让教育更好地惠及全民。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职责是保基本、促公平。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如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等,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9.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九

——忠县农村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我委组织人员深入我县农村各类学校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形式,开展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873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513人;民办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8222人。另小学附设幼儿13319人(含民办小学附设幼儿393人)。园点布局基本满足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100%和85.1%。

——全县现有小学71 所,小学生53852 人(含民办学校7所,小学生862人),校均学生758人。其中:城区小学7所,学生13028人;乡镇驻地小学27所,学生26227人;农村小学37所,学生14597人。全县小学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25 所,学生数少于300人的5所。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县现有初中22所,学生23857人,校均学生1085人。其中:城区3所,学生4629人;乡镇驻地17所,学生18102人;农村2所,学生1126人。另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946人,高中附设初中学生10030人。全县初中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6所,12个班以下的5所。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14.82%以上。

——全县现有普通高中8所,学生18954人。普通高中达到市级重点学校3所,在校学生12879人。职业教育学校1所(市级重点职业中心),学生1387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解除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制约。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逐渐相当,基本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

——全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生85人,其中:小学生60人,初中生25人。另白公路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生20人。乡镇成人学校28所。青少年体校1所。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26%以上,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二、我县教育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04重庆市两基复查验收以来,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较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教育资源整合上,我县仍局限或停留于教学 点撤并工作上。尤其是面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发展均势的新情况,出现农村偏远学校生源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城镇学校学生人满为患教育资源不足,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新问题,导致教育经费、师资的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学校村级小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失调,一些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仍比较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管理模式滞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近年来,我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落实城乡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发展,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进步,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整体水平。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倾向,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一体化的推进。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偏小。我委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启动了“内引外联、嫁接办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验,探索建立了1所城区优质学校帮扶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机制。扎实开展“百校牵手”活动,部分中小学与重庆名校结为友好帮扶对子,实现“捆绑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县级特色合格学校5所、特色示范校2所;重庆市绿色学校1所、县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1所、县级文明 礼仪示范学校3所、达标学校5所。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较强的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是校点布局有所失衡。我委认真着眼于优化教育资源配臵,促进优质资源不断再生和扩张,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突破点,通过“撤、并、建”等措施,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结构。2010年,将4所完全小学改为基点校,撤并3所镇中。但由于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校产闲臵、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同时,大量务工农民子女随迁涌向城镇,而城镇学校规划建设又相对滞后,学校扩容建设推进缓慢,导致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校舍容量严重不足,大班额比较突出。

四是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通过专项资金、引进投资主体等方式,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满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需要。但由于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实施新机制过后,虽然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但学校在保运转的同时,还要化解历史债务,无力顾及教育设备设施的添臵更新,致使大部分学校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配备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家长“择校择班”之风盛行。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规定,对同一乡镇内有2所及以 上中学的小学毕业生采用免试就近入学与微机抽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分配生源,严格执行学籍管理程序,全力化解“大班额”。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着力打造公平教育。但受地域条件限制,乡镇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为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一些家长舍近求远,盲目择校择班,造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生人数悬殊。

六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建立教师城乡互派机制,出台评优选模、晋级升职优先考虑和经济适当补偿的支教优惠政策,每年面向社会择优录用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从数量、年龄、学历等方面满足了农村学校的需求。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均普遍较缺乏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在不少学校尤其是村完小、教学点,有的教师不得不兼上几个学科的课程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是教育管理体制不灵活。建构统筹城乡教育互动运行与管理机制,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层层相扣又层层职责明确、工作方式分明、考评指标分明的高效管理系统。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学校在创新办学方面思考不深,动作不大,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存在重智育、轻德 育,重应试、轻能力的现象。

八是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我县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学生宿舍、食堂和厕所新建改建力度,大力改善了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由于学校分布点多面广,使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得不到集中投入使用,在校舍的维修、危房改造等中央专项资金不得不分散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同时,由于学校规模小公用经费少,投入校舍维修资金十分有限。2006年以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虽然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公用经费是按生均或人头拨付的,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尽管得到有效保障,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维修的经费几乎为零。如:我县中、小学虽于2004年通过了重庆市“两基”复查评估验收,但大部分的村小校舍还是没能得到根本上改善,有的校舍已变成了危房,辅助用房严重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学校最低限度的运转和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需求。

九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在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中,共有“留守儿童”46850人,占在校生的52.2%,其中小学生29145人,占在校生小学生总数的54.0%;初中生17705人,占在校初中生总数的49.4%。在“留守儿童”学生中,“隔代抚养”、“亲属寄养”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一般都由祖父母或 其他亲属监护,由于祖孙年龄差异大,监护人本身文化低,平时对“留守学生”监管不力、监护不到位,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导致“留守学生”在缺乏父母亲情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时常会感到失落和孤独。甚至会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产生无奈和自卑心理。有的“留守学生”产生逃学、打架等不良生活习惯的行为。

十是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基本没有设立公办的中心幼儿园,也没有专业的幼教师资,出现了农村小学生源不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发展滞后。

三、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教育加快发展,推动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基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能得到较好发展,基础教育稳步推进,高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由学前教育到高(职)中等教育相衔接,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财政共投入上亿元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面积4.3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容校貌明显改观,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图书馆资料不断充实。据2010年初报统计,现有公办学校 98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职中1所、初级中学22 所、完全小学64所,教师进修校、特殊教育学校、忠州幼儿园各1所;拥有公办学校教师7253人,民办学校教师598人。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38956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5102万平方米,其中图书室0.25万平方米,藏书量75.3万册,实验室0.3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93.21万元;微机室1.4万平方米,计算机1.54万台;体育运动场地2.54万平方米。根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撤并村小428所、小学附设初中22所,合并完小12所、乡镇初中8所,农村资源整合平稳运行。

我县在2008年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教育统筹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企校联合办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较快。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两基”验收以来,全县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高学历师资培养工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四、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教育是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关系到我县教育优质、高效、公平、均衡、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抓好这项工作对于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力量办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摊子大、基础差、生源少、效益低的 8 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此,对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科学制定规划。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教育、财政、人事、发改、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下组织实施。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层层建立工作机制,认真制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规划和目标,做到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运作有序,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其次要认真研究出台我县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有关政策,积极探讨解决我县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问题,为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推进农村教育布局结构改革。要根据适龄入学人口规模和学校发展现状,结合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统筹规划、整合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按照“合理整合、相对集中、分布实施、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农村小学布点过多、班额过小、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低的学校列入整合范围,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可根据各乡(镇)、村 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分布及增长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群众承受能力,采取集中办学、分片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和其它灵活的方式进行撤并整合,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对人口规模、幅员面积较小的乡(镇)初中要并入大乡(镇)或县域初中,村级小学要并入乡、镇中心小学,一个乡镇保留一所中心小学。乡镇、村闲臵校产应主要用于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成人学校、社区幼儿园。

三是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要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教育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用房建设,提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城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交流教学过程与手段,改进和创新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资源的深度开发应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猎取新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和载体。

四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要根据《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改造等工程,有效解决中心镇学校容 量不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学校校舍陈旧、条件简陋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设备设施不齐和教学仪器陈旧等问题。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生产活动的结合。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高中招生实行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综合评价相结合、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合理配臵高中生源。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建立教育评估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有效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设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指导。

五是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要依法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加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权限,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实行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由编制部门核定全县教职工编制总数,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负责分解到校,负责教育系统编制工作的日常管理。探索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在岗位设臵、职称评审中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比例。要按规定足额配备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小教职工,完 小及以上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增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管理、安全保卫、卫生保健等工作人员。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学校到高校选拔人才的机制。加强农村缺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支教制度,推进教师双向交流,引导城镇学校、超编学校教师到农村缺编学校工作。

六是推进教育帮扶机制改革。继续建立城乡教育帮扶制度和优质教育资源延伸机制,实行1所城区(中心场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捆绑发展”、“百校牵手”等帮扶形式及绩效评估机制。同时,打破学校体制、类别和学区界限,在城区内划分若干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区,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通过开放课堂、开放管理、网上集体备课、跨校学术交流、跨校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学校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在优质资源校和薄弱校之间的流动。要认真落实国家“免、补”政策,成立政府教育助学基金会,倡导“一帮一”帮扶等手段,建立健全长效的助学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办法,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鼓励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资助学,帮助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逐年提高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完善“校财局管”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协调规 范我县教育转移支付运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协调落实城市建设配套费、城市维护费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和社会捐赠用于教育等已出台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差距逐步缩小,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积极拓展教育融资渠道,探索建立教育发展公司,稳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完善学校建设贷款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以“挂账停息”等方式帮助学校化解债务。完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市委统一部署落实并规范教师绩效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安居工程试点。

八是充分发挥特色学校引领作用。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积极规划、探索错位发展,在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在打造学校品牌上做文章,在提升师生精气神上动脑筋,规模大的学校要在“大”字上下功夫,打造得气势磅礴;中等规模的学校要在“强”字上下功夫,打造得处处书香;规模小的学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打造得巧夺天工。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忠县特色学校创建规划》部署,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针对自我特点,确立办学特色。坚持“靠发展成优势、以优势促发展”的原则,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的特色 学校建设要求,对教师注重全面发展特长优势,对学生着眼特长发展,形成特色办学的思路与格局。

九是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执法力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加强学籍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强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动的监测和控制。要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依次推开。大力开展与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重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重庆市教科院等机构合作,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切实增强高中教师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要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创办乡镇中心合格幼儿园。完善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学前教育质量考核方案,加强幼儿教育实验、科研管理与指导,提高幼儿园规范化办园水平。关心特殊教育,做好“三残”儿童、少年的鉴定工作,广泛组织和动员“三残”儿童、少年入学,提高盲、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聋哑儿童进入县特殊学校学习的比例。

10.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十

沅江市北大学校:彭卫峰

摘要:全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优秀师资单向上位流动,拉大了城乡学校发展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花大力气: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调配公平;普及农村学前教育;鼓励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联谊帮扶,扶持薄弱学校;控制重点学校人数,保证城乡学校生源(基础与人数)的均衡。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督导

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弱势学校的办学水平,优化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的创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人就如何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谈个人粗浅看法。

一、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真正的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和其它功能室的配套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些学校虽进行了合格学校的验收,但很多设备只是摆设,不能使用或不能完全的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

农村学校布局比较分散,教育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专任师资不足,办学效益差,是教育整体水平低下的一大症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调整学校布局方案,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如学校十分靠近的初中与小学可以考虑合并重组,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要加大投入,提高硬件设施。督导部门应将此项作为对各级政府、教委、学校的重要评估内容,督促乡镇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各类教育统筹安排,实行区域教育资源重组,综合利用,提高办学效益。上级主管部门跟踪督导,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每年年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督导评估工作能真正促使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扩、联、建、撤的办法,使各乡镇中小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调配公平。师资是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纷纷进入城区或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致使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农村小学平均年龄普遍上了50岁)、知识老化,学科不配套,专业老师严重缺乏。师资一直是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影响到了学校教育的正常、持续发展,拉大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育所需为本,制度为根本,保证师资分配公平。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从公平出发,本着对教育的责任,让人民满意的态度,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手下的学校,用心去感悟他们真正的需要,将优秀的教师选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源头上保证师资均衡。

2、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教育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让真正在农村一线工作,缺少经费又没有时间出来参加学习的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让他们有更高的发展空间和深造平台,让教师能够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学术气氛的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和生活,有一颗安定工作的心。

3、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四、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已成为学生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边远农村的幼儿园建设过于简单,设施简陋,筹办人文化程度低,教师不够专业,园地大部分比较狭小,绿化更谈不上,有些幼儿园,就是普通民房改建,安全根本就没保障,何况生活和学习。而去城镇幼儿园路途遥远,而且费用较高,农村的父母只能望园心叹。现在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少读两年幼儿园。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农村的义务教育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1、尽量普及农村乡镇幼儿园建设。让学前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小学教育一样共同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2、要有专业人才服务幼教事业。幼儿教育同任何阶段的教育一样,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撑。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而言,有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务之急。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我们的农村学前教育才会有希望。

五、鼓励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联谊帮扶,扶持薄弱学校。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优秀师资单向上位流动,拉大了学校发展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作为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但也不能做到立竿见影,只有 “城乡学校联谊协作”,以城区优势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校际结对,建立协作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对协作学校进行一体化捆绑式考核评估,鼓励发展快的学校在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带动、帮扶办学水平相对不高的学校;鼓励暂时落后的学校,主动争取支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缩小校际差距。通过结对子,建立联谊协作关系,优质学校送教下乡、送设备、图书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听课,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等。督导室及时进行过程性督导评估,对好的经验、效果,多宣传推广,并纳入综合评估考核,这可为基础薄弱学校增强活力,加快发展提高的步伐。

六、控制重点学校人数,保证城乡学校生源(学习层次与人数)的均衡。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择校风,助长了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不应该具有的竞争性,而一些热点名校还会不择手段(减免学费、助学金等)从其他学校拉本身就不够多的优质生源。这样就形成了这种“削弱助强”、“锦上添花”的做法,也使得“优秀”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距离更大,导致一部分学校大班额,而另一些学校学生大量减少,形成了明显的生源量与质的差别。

由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均衡的实现。在投入上,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把教育视为一盘棋,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少数重点示范学校上,农村孩子同样需要优质的教育,政府把资助对象多扩大到农村,让瓶库地区的孩子安心学习生活。且农村受教育人数占大多数,少数学校再强,最终不能提高整体质量,只有整体质量的提高,才是我国教育的真正目的。同时要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控制大班额——控制城区班额人数,让在城区上学的孩子回到附近的学校,保证农村学校的班额人数,有学生,才能有老师,有优质学生,才能让老师乐教。

11.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篇十一

关键词:城乡小学教育;教育失衡;体育教育;教育公平

一、小学城乡教育的阐述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块重要部分,体育教育担负着一种学生启蒙老师的重任,起着强健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并结合“德、智、美、勞”,保证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的作用,为社会之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学生通过体育来感受身体与生活的美之所在,是对自身情操的一种陶冶,从而更好地形成一种完善、健康的人格与心理。

反观乡镇体育教育,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乡镇教学体制发展缓慢且阻力重重,同时,从政府到地方对于体育教育的忽视也是造成体育教育质量远远落后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乡镇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缺陷主要有教学内容的落后与乏味、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师资力量的薄弱和设施设备的匮乏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乡镇学生在身体与身心方面的正常发展,阻碍了乡镇小学的发展。大力推动以小学体育教学为主的乡镇体育教育,不仅仅关系着学生个人的发展好坏、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人才的储备。所以说,推动城乡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成为现如今的重中之重。

二、造成城乡教育体系失衡原因

想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不是一件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事情,面对当下种种的教育不公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政策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只有从根源解决,才能够使得政策更加健全,制度愈发完善,随之延伸出的相应法律法规走上正轨,才能使得教育体制得以在其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1.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失衡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有着密切的关联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教学方面几十年的历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一种“以城市发展为主,以农村发展为辅”的形式发展下去,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畸形的形态,是不利于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长期发展。教育是依托于经济的,随着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速度的步调不一现象越来越严重,乡镇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乡教育资金投入不均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乡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2.需要明确的是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重要性

但在乡镇教育中,处在薄弱环节的体育教育不仅仅制约着乡镇小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可怕之处在于它制约着学生的身体身心发展,这种对祖国未来人才的不重视性是严重错误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往往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而忽视体育教育的做法是极其不正确的,但越来越多的乡镇学校中出现了体育场、

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匮乏的体育设施状况更是不胜枚举。在政策制度不完善、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校方更愿意注重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加大对体育教育方面的重视及投入。

3.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乡镇小学中的受重视程度也与城市教师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与不公,乡镇教师的生存环境更是每况愈下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单单是指学生在受教育方面的公平,同时也是指教师的权益保障方面的公平。只有做到保障教师的权益及收益,拉近乡镇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差距,才可以让乡镇教育尽早赶上城市教育。乡镇体育教师常年在一种艰苦的环境、微薄的工资、福利状态下工作与生活,本身就与城市教师之间产生了巨大偏差,更不用说城市教师所拥有的职称晋升、学习深造、住房条件、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越待遇了。再加之不被重视的体育课程,严重打击了乡镇体育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如何均衡发展乡镇小学体育教育

1.利用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政策来保障城乡学生应当享有的权益

制度、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城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运用这些制度及政策来更好地规范体育教育,真正保障城乡小学接受体育教学的权益。虽然我国早就拥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样的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很多内容已经不能为时代所运用,它的不健全性制约着城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进步。所以从上级政府到地方领导,再到校方,针对这一条例的探讨与修订工作都应及时摆上台面,本着为了下一代的思想方针积极落实相关事项是当务之急。

2.尽早促进体育资源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的基础是资源公平,缺少了资源的公平,教育是无法公平的。充分的经费支持是保证基础教育资源均衡的关键所在。目前而言,城乡体育教学在基础教育硬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乡镇小学缺乏器材,城市小学缺少场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重视此类问题,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下属教育部门,都应当针对城乡小学所存在的不同环境及相应问题加大对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将体育器材的完善,人均使用场地作为办学标准之一纳入重要指标之中,对资源匮乏地区加大补助力度。乡镇与城市之间的家庭经济能力差距也很大,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更多的乡镇孩子加入到锻炼身体,强健身心体魄,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中来。

3.推动乡镇体育师资的发展及流动

师资均衡也能够反映出教育的公平性,推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改善乡镇小学体育老师的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手段,一方面可以改善现有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更多的城市教师、应届师范毕业生吸纳到乡镇小学教学的队伍中来。还可以通过城市教师与乡镇教师的工作互换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拉近教学差距,全面提升乡镇小学教师素质的同时,也更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造成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失衡的原因除了本身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外,还和教育的公平性有着紧密关系,只有更加重视乡镇小学的教育发展,不断增加对乡镇小学的投入与扶持,

才能最有效地消除城乡小学在教育失衡方面的现状。而改善乡镇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也可以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结合日益向上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可以达到让学生茁壮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祥云.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7(02).

[2]徐宏丽.对农村弱势群体少年儿童教育的政策导向[J].科技资讯,2009(1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上一篇:小城的冬天随笔下一篇:财务术语的中英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