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活动:《小猴和鳄鱼》

2024-09-06

大班音乐活动:《小猴和鳄鱼》(共2篇)

1.大班音乐活动:《小猴和鳄鱼》 篇一

1.能自然、轻快地演唱歌曲, 掌握滑音的唱法。

2.初步学习说唱形式的演唱方法, 活动中会控制自己的歌声。

3.能大胆运用表情、动作表现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

活动准备

《老鼠画猫》歌曲音乐、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们见过老鼠吗?老鼠是什么样子的?见过猫吗?猫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听一听歌曲里的猫是什么样的。

2.教师合着伴奏完整范唱一遍。

二、学唱歌曲

1.出示图谱, 帮助理解歌词。

师:小老鼠画了一只什么样的猫?

2.引导幼儿看图谱演唱歌曲。

3.幼儿听音乐找歌曲里的滑音, 用标记符号在图谱上标出滑音的位置, 学唱滑音。

4.出示反复记号, 合着钢琴伴奏完整演唱。

三、用歌表演形式表现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

师:我们也来当当小老鼠, 一边唱一边跳起来, 要把小老鼠得意、高兴的样子给唱出来、表现出来, 行吗?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 边表演边走出活动室。

核心理念:童趣

杭州市安吉路幼儿园蔡伟玲刘甜甜

歌曲内容富有童趣, 幼儿爱唱、喜欢唱。《老鼠画猫》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 歌词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中的“老鼠”和“猫”是幼儿所熟知的, 与传统印象中的猫抓老鼠不同, 歌曲中的老鼠变成了得意洋洋、高高在上的“王者”, 而猫却变成了眼睛小、爪子少、胡子翘、永远也抓不着老鼠的“弱者”, 这对于爱看《猫和老鼠》动画片的孩子们来说, 是相当有趣的。选择这个活动除了考虑到动物形象贴近幼儿生活外, 歌曲的曲调、歌词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都较强, 这些恰恰迎合了幼儿活泼、天真, 同时又性格各异的特点。幼儿能够从这首歌中体验到小老鼠那种实现愿望的得意与滑稽。

图谱设计富有童趣, 幼儿爱看、喜欢看。这首歌的特点是:形象性强, 有情有物;童趣性强, 活泼轻快。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心理和视觉特点, 设计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天真烂漫儿童味的一组图谱。例如老鼠的形象是一个肥头大耳、圆眼炬亮的侧面图, 猫的形象则是一个小嘴小脑袋、一脸傻气的正面图。这样一组图谱, 直观地帮助幼儿理解了这是一只眼睛小、爪子少、胡子翘、永远也抓不着老鼠的“猫”。富有童趣的图谱不仅解决了幼儿学习歌词的难度, 而且还让幼儿明确了角色, 启发了联想, 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动作设计富有童趣, 幼儿爱学、理解快。在本次活动目标中还有对滑音的掌握, 但滑音这一专业术语难以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怎样让幼儿学习和掌握滑音呢?教师事先了解到大多幼儿有玩过滑板的经验, 于是就先从声音上作引导:猫再也抓不到老鼠了, 小老鼠很得意, 得意得就像踩着滑板, “so——”地滑出去了。“so——”这一声音比喻, 既形象又富有趣味地表现了滑音里音调的变化;玩滑板时双脚会向着同一方向滑出, 我们就用双臂滑指右上方的动作表示滑出去的动作。拟声和动作的结合, 使得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大班音乐活动:《小猴和鳄鱼》 篇二

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幼儿律动入场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 教师讲述故事, 创设音乐故事情境

1. 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情境。

2. 介绍乐曲的名称、作者。

3. 再次完整播放音乐,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三、 分段欣赏, 分析图谱,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

1. 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们由于对狮王的恐惧而出现的紧张表情和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由于得知狮王不会伤害自己后, 个个十分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指导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

一、支持幼儿乐于表达真实的音乐感受

活动实录1: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次感受了音乐情境后, 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 ”有的幼儿回答是看到了大象在跳舞。有的幼儿回答他觉得是袋鼠在玩游戏。可惜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 就通通被草草地敷衍回应了:“哦, 很棒, 还有人想说吗? ”终于, 有一幼儿答出了是狮子。教师立即回应:“小朋友们听得真对,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教师为活动预设了一个狮王过生日的故事背景, 并由此展开整个活动。可由于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 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担心活动没有办法按预设的方案进行, 因此就不顾幼儿的真实感受, 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思路上。这种情况,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 幼儿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根据《指南》的理念与要求, 对于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 教师不能仅仅鼓励与反馈符合教学预期的行为, 更应该对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只有这样, 幼儿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案例中有幼儿回答大象, 对此, 教师可以回应:“你的小耳朵真灵, 听到了有大象这种大动物, 那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大动物呢? ”这样的应对, 即肯定了幼儿听出了音乐大致的特征和风格, 还可以在幼儿再次聆听音乐时, 引导他们认真地感知乐曲的一些细节特征, 从而感受到音乐形象更为符合狮子的特征。

二、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想象的时间

教学实录2:在第二次完整播放音乐前, 教师告诉幼儿:“这首《狮王进行曲》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看我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在幼儿第二次聆听音乐时,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内容。

显而易见, 教师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结果, 在仅仅提供给幼儿一次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后, 就急于呈现预先设计好的配乐故事, 压缩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的时间, 利用预设的配乐故事来替代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习聆听是音乐感受的起点, 如果幼儿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聆听音乐, 就不会有对音乐的全面而正确的感受, 更难以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所以,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要认真地考虑幼儿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和时间, 使他们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音乐特征和想象音乐形象, 尽可能地避免利用音乐故事来隐形地规定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

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

活动实录3: 教学环节三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和创意地表现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 尽管教师不断地提示幼儿除了动作还可以用表情来表现音乐, 并不断地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如教师频频提问:“狮王终于来了。谁来学学狮王走过来时那神气的样子?”“狮王看到小动物就大吼了起来, 谁来学学狮王吼叫的样子? ”“狮王过生日时与小动物友好相处, 大家都很高兴。你是什么小动物, 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如在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们害怕等表情和动作时, 大多数幼儿的所作所为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幼儿对音乐缺乏充分自主性感受, 是造成幼儿不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在表现音乐时缺乏必要的、与音乐的特点相符合的动作表象。所以,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 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造型, 观察各种常见动物的形态及各种动态, 倾听来自生活中好听的声音, 并乐于模仿, 帮助幼儿积累各种事物形态和动作的记忆表象;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事物的音乐形象, 并逐步积累这些音乐形象, 为他们能创意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活动实录4: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中, 幼儿分角色扮演狮王和各种小动物, 用相应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但结果是许多幼儿动作的节奏不能与相应的音乐相匹配。特别是扮演狮王的幼儿, 均无法按照音乐中全音符的节奏走路, 而是走成节奏较快的二分音符。

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能根据音乐模仿狮子的步态”。但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什么是进行曲, 更没有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联想其与狮王走路姿态之间的联系。导致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 教师只能反复地提示与强调:“狮王, 走得慢一点, 走得神气一点! ”而幼儿却完全不得要领。

上一篇:中央厨房营建完全手册下一篇:校长在师德师风专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