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规划

2024-10-14

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规划(精选8篇)

1.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规划 篇一

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

(上半部分)

(2012-2020年)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2013年3月

一、规划总则................................................................................................................1

(一)规划背景.......................................................................................................1

(二)规划期限.......................................................................................................2

(三)规划范围.......................................................................................................2

(四)规划原则与目标...........................................................................................3

(五)规划依据.......................................................................................................4

二、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5

(一)天府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7

(二)成都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8

(三)成都市农产品加工基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组织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地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建设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结构调整、龙头培育、产业集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649家,占企业总数的16.7%;实现工业总产值9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75%;全市初步建成了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新津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此外,新都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和崇州桤泉农产品加工基地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全市形成了蔬菜、水果、生猪、畜禽、粮油、茶叶、白酒、林竹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了以新希望集团、丰丰、新荷花、通威、巨星、中粮等为代表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85件、四川省名牌80件、成都市著名商标87件,带动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896个;建立了农业基层综合服务体系和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市泡菜协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科技、维权、融资、网络、保险等方面提供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1.7:1,低于发达国家2-4:1的水平。尽管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目前仍以产地初加工为主,设施简易、加工能力较弱,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产值仅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20%左右,精深加工集中度不高、布局不够合理、规模效益不够明显;领军型、出口型龙头企业发育不足,市场占有份额偏低;研发平台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突破性关键技术少;产业组织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社会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从国民经济战略高度来引导与促进。

为贯彻实施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通过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基地),促进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成都市二三圈层区(市)县,包括4区4市6县(含天府新区成都区域部分)。

图1 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红线图

(四)规划原则与目标

1.规划原则

——外部衔接与内部统筹相结合:坚持与国家、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全市内部加强园区布局与产业基地布局规划的统一性和统筹性。坚持产业发展与内部相衔接,实现产城一体。

——集约化与节约化相结合:发挥园区(基地)的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按

照节约用地的要求,依托工业集中发展区及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区域,规划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基地)。

——市场导向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成都市农业优势特色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加工业技术含量,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高端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发挥成都首位城市作用,辐射引领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建设,形成成都农产品加工业“一心、六园、十基地”的新格局。“一心”:即在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形成高端化、国际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部、研发中心;“六园”:即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二三圈层区(市)县统筹规划建设6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环状产业带;“十基地”:即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1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初加工产业基地。

力争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农产品加工业的“一区、两基地”,即: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基地、企业总部基地。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规范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构建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打造西部领先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通过技术的研发创新,引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

善农产品终端形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基地。

——通过引进、培育、兼并、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西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基地。

到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精深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五)规划依据

1.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企发〔2011〕6号); 2.政协成都市委员会报送《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建议》重点调研报告的报告(成政协发〔2011〕20号);

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成办发〔2012〕12号);

4.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工业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成办发〔2010〕105号);

5.《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报告(2011-2012)》。

二、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

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根据区域和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通过规划建设,到2020年形成成都农产品加工业“一心,六园、十基地”的新格局。

在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形成高端化、国际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部、研发中心;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二三圈层区(市)县统筹规划建设6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青白江城厢特色食用菌加工基地、青白江清泉农产品加工基地、崇州桤泉农产品加工基地、邛崃冉义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新都军屯农产品加工基地、金堂竹篙农产品加工基地、金堂赵家食用菌加工基地、金堂清江食用菌加工与物流基地、新津金华农产品加工基地、都江堰崇义农产品加工基地。

图2 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布局

(一)天府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

依托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形成高端化、国际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部、研发中心。在园区推进“技术研发+精深加工+高端市场渠道”的全产业链组织模式,规划建设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发展区和高新技术成果示范转化区,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科研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促进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向高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表1 天府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具体 位置 双流大林镇和 籍田镇

/ 现有面积(亩)

规划面积(亩)

重点加 工产业 以生物产业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图3 天府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分布乡镇

建设 目标

规划建设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总部经济区,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

(结合天府新区规划)

(二)成都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

1.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郫县安德工业点内,主要发展调味品及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和川菜原辅料加工产业。2009年该产业园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川菜产业食品加工基地”,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四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授予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部分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等优势品牌。结合城镇建设,到2020年该产业园规划面积4500亩,打造为产值过100亿元的中国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

表2 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 具体 位置 现有面积(亩)

规划面积(亩)

重点加 工产业 豆瓣、川菜原辅料和农副产品加工

建设 目标

以川菜调味品产业为支撑,打造全国安德镇

3300

4500

唯一以地方菜系为主导的“中国川菜产业园”,建立川菜产业化生产、研发中心,川菜博物馆,川菜文化园及配套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图4 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分布乡镇

2.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新都新繁工业点内,重点发展泡菜产业。新繁镇也是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其优势加工产品“新都泡菜”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部分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等优势品牌。结合城镇建设,到2020年该园规划面积1410亩,打造为产值达50亿元的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

表3 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 具体 位置 新繁镇

现有面积(亩)500

规划面积(亩)1410

重点加 工产业 泡菜加工、蔬菜加工及调味品制作

建设

目标

建成西部最大的发酵泡菜产业园,打造“中国泡菜之乡”

图5 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分布乡镇

3.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邛崃工业集中发展区内,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白酒酿造业。其中,临邛绿色食品加工园已有1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伊利乳业”、“通威成都控股公司”、“金忠公司”、“文君茶业”、“神威药业”、“扬子江药业”等知名企业;中国名酒工业园已有24家酒类生产企业,包括“水井坊”、“重庆诗仙太白”、“金六福”等知名企业。到2020年该产业园规划面积8000亩,打造为产值超200亿元的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

图6 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分布乡镇

表4 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 具体 位置 临邛镇 卧龙镇

现有面积(亩)

规划面积(亩)

重点加 工产业 粮油、肉制品、茶叶、中药材、白酒酿造

建设 目标

打造高端食品制造、茶叶、6000

8000

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国白酒产业优势集群,创建“中国酒源”品牌

4.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内,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制造业。依托蒲江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以“佳享食品”、“中食集团”、“派立食品”、“全兴水厂”、“绿昌茗”为重点的食品饮料业,以“永安制药”、“新朝阳生物”、“新希臣药业”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业。产业园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0家,部分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等优势品牌。到2020年该产业园规划面积9000亩,打造为产值超150亿元的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表5 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具体 位置 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

6000

9000 现有面积(亩)

规划面积(亩)

重点加 工产业

建设 目标

图7 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分布乡镇

打造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绿色

食品、饮料、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开发产业

生物制药

集群

5.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彭州濛阳工业点,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彭州市农产品原料资源优势明显,全市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基地近80万亩,其中蔬菜68万亩,猕猴桃4.6万亩,中药材7万亩。结合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到2020年该园规划面积1000亩,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

表6 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 具体 位置 濛阳镇

现有面积(亩)

规划面积(亩)

重点加 工产业 蔬菜、肉制品、300

1000

高端种业等农副产品加工

建设 目标

打造泡菜、畜产品、种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图8 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分布乡镇

6.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内,重点发展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制造业。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亿元。结合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表7 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

园区 名称 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 具体 位置 王泗镇

现有面积(亩)300

规划面积(亩)500

重点加 工产业 食用菌、榨菜、肉制品加工

建设 目标

打造现代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图9 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分布乡镇

2.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商机无限 篇二

随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出产国,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深加工总量每年达到1100万吨,深加工产品也从初级的淀粉、味精等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山梨醇和变性淀粉等转变,同时带动了食品、医药、造纸、纺织等行业的发展。

美国的玉米年产量在2.53亿吨左右,同时也是玉米深加工最发达的国家,每年深加工消耗玉米量约5000万吨左右。其淀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深加工量占玉米总量的18%左右,玉米深加工产品达3000多种。

在产品结构上,消费市场不同,主导产品也各不相同,如:美国以淀粉糖和发酵酒精为主导产品,占深加工消耗玉米总产量的75%,而淀粉糖中又以果葡糖为主,占淀粉糖总量的70%;发酵酒精中以燃料酒精为主,占总酒精量的80%,目前美国规定汽车燃料中必须加入10%的工业酒精。

在欧洲,玉米深加工主导产品为淀粉糖及变性淀粉。 欧洲淀粉产量目前已达 820万吨,70%为玉米淀粉,30%为小麦淀粉。

在玉米深加工技术方面,现代生物技术和电子智能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该行业中,使美国、欧洲等国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收益率不断提高,成本日趋下降。从玉米深加工综合利用看,国外目前主要以饲料工业为主,占综合利用消耗玉米量的60%左右。 在发展饲料工业的同时,促进畜牧业、饲养业的发展,以饲养业的发展带动肉、蛋、乳等食品工业的发展。

我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0%以上。90年代初,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逐步得到重视,玉米大省开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国内首批建设了4个10万吨级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均在20万吨左右,部分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0万吨。

目前,我国玉米产量为1.2亿吨,大体消费领域为:饲料9000万吨、口粮1500万吨、工业消耗1100万吨、贮运消耗500万吨、种子120万吨。 作为玉米深加工初级产品的淀粉产量增长迅猛,1978年仅28万吨,2001年已达50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0%。我国淀粉应用大户是发酵行业,消耗量占淀粉消耗总量的35%,主要产品为味精、酶制剂;其次为淀粉糖工业,占淀粉消耗总量的20%;变性淀粉消耗占9%;医药产品消耗(包括抗菌素、口服及注射用葡萄糖)占20%,其他占16%。

3.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规划 篇三

一、园区简况

山东芝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化马湾乡,是一家集中药资源保存、开发、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公司2016年租地500亩,开展中药材资源引进、种植与加工产业。公司依托泰山特色中药资源和山东中医院大学技术优势,收集全国特色中药资源,为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

依托山东芝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各级政府农业政策的支持下,在化马湾乡政府的协助下,2017年开始建设化马湾中草药产业园区。园区位于化马湾乡周家庄村西,244省道东,核心园区面积800亩,三年内辐射带动400亩。

园区总体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通过保护发展野生中草药资源,在化马湾乡建立具有泰山中药资源特色的中草药产业化基地,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医药技术学院的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建成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核心种植示范基地,使整个园区成为集旅游采摘、养生保健、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和产业化开发于一体的特色园区,农民增收,村集体受益。

园区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中草药种质资源库1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区300亩,药食两用中草药种植示范区300亩,旅游观光示范区100亩,中药材产地加工示范区6000平方米,保健产品生产车间2000平方米,生产道路10千米,水利、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电子商务等市场配套设施。

二、园区发展与运行情况

1、品种资源

核心园区----山东芝草公司基地以中草药品种资源为发展动力和基础,非常重视资源引进和保存。截止2017年5月,园区共引进中药材品种资源50个,包括金银花、丹参、玉竹、山楂、药菊、大蓟、罗尔、艾蒿、玫瑰、白头翁等,其中金银花、丹参已规模化栽培。

2、管理运行

园区以企业化管理为主,地方政府从政策上起引导作用,为企业和园区发展服务。

园区核心山东芝草公司注重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就强化产学研合作。2017年上半年,山东芝草公司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签订了产学研科技合作协议,引进泰山学者等专家教授和最新科研成果。

公司化管理方面,公司与泰安市工商联药业商会理事长单位山东诺安诺泰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园区发展提供资金、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园区已投资水利资金50万元,打井2眼,建立塘坝2座,灌溉管道已铺设500亩。

园区铺设主干道3千米,已铺设碎石20厘米厚,但没有硬化。

3、园区社会效益 自公司基地建设以来,已投入300万元。乡政府也与园区基地建立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园区接收长期农村劳动力30多人,5月份的金银花采收季节每天劳动力需求达50人以上。预计2018年后,季节性劳动力需求达100人以上。2016年园区农民务工劳务收入达40万元,预计2017年园区农民务工劳务收入将达到50万元以上。园区建设已经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起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4、园区经济效益

园区刚起步,是以种植为主,目前还处于投资阶段,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中草药核心园区建设1年多,目前主要工作还是品种资源引进和水电路等园区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的配套。5、2017年主要建设工作

一是药用山楂园与山楂资源圃建设。

二是新品种金银花的新品种审定与产业化开发。三是中药材采后干燥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中药材加工新产品的研发,为中草药的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五是昆虫养殖园区的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中药材采后干燥加工车间建设存在用地指标的难题。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采后要加工干燥,规模大的种植必须机械化的烘干车间相配套。

2、电力不足。目前,电力终端远离变压器,电压不足,仅够小功率电器使用,大规模的灌溉以及烘干车间的建设运营将受到影响。

3、水利设施配套不足。虽然水管道已铺设500亩,但水利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塘坝蓄水量不足、水井水量不足、电力供应不足、灌溉效率不足等方面。

4、园区主干道道路没有硬化,田间生产路还没有开通,资金需求大。

4.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篇四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15

一、前言部分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盛产小麦和玉米两大骨干品种,稻谷、油料、杂粮等也占有一定份额。“十五”期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产业进入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购销市场化、经营产业化的新阶段,特别是作为粮食产业链条中关键环节的粮食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其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杂粮、花生、棉籽等粮食和油料的加工。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提升粮油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粮油加工业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指导,结合我省粮油加工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粮食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全面提升我省粮油加工业产业水平,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粮食资源的转化增值及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五”时期粮食加工业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省粮油加工企业充分依托粮油基础资源优势,积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立足省内,面向京津,服务全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了规模化、集团化生产,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着较高声誉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十一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粮油加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转化企业308家,资产总额198.1亿元,加工转化粮食1399万吨,销售收入369.1亿元,实现利税17.2亿元,年末从业人数6万人。其中小麦粉加工企业130家,占企业总数的42.2%;大米加工企业11家,占企业总数的3.6%;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5家,占企业总数的4.9%;饲料加工企业71家,占企业总数的23.1%;淀粉加工企业28家,占企业总数的9.1%;其他企业53家,占企业总数的17.2%。按可比口径计算,2005年全省粮油加工业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国的6%。9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在全国粮食加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十五”期间,随着粮食企业国有资本的逐步退出,非国有经济在全省粮食加工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引导粮食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从企业所有制构成看,在全省粮食加工转化企业中,私营企业163家,占53%;股份制企业106家,占3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家,占5%;外商投资企业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3家,占4%;集体企业、联营企业共11家,占4%。从企业资本构成看,股份制企业资本总额达89.6亿元,占45%;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本总额达52.4亿元,占26%;私营企业资本总额达39.4亿元,占20%。从产品产值看,股份制企业产品产值149.9亿元,占38%;私营企业产品产值143.9亿元,占37%;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品产值81.6亿元,占20%。

(三)粮油加工区域化格局正在形成。小麦、玉米是我省两大主导粮食品种,以品质高、产量大而闻名。“十五”期间,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主要粮食品种区域集中趋势明显,已经形成了京山、京广铁路沿线的优质小麦、专用玉米生产带,黑龙港流域、太行山区和北部地区的杂粮集中生产区,冀东、冀中、冀南和坝上优质油料主产区域。按照粮源分布格局,我省粮食加工业也呈现出区域化格局。小麦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等市,日处理小麦能力在500吨以上企业有10家,主要集中在南部5市。其中邯郸市2005年实际转化小麦109.9万吨,年产小麦粉60.4万吨。饲料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邢台、石家庄等市,其中邢台市2005年饲料产量达131.9万吨,占全省产量的30%。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和廊坊两市,其中秦皇岛市2005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68万吨,占植物油总产量的68.9%,年转化大豆201万吨,占转化量的67.5%。稻谷加工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市,大米年产量达3.3万吨,占全省产量的68%。总的看,我省粮食加工业呈现出依托产地优势,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的格局。

(四)粮油加工业服务范围以京、津等北方主销区为主。我省毗邻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与东北三省相接,成品粮油的销售半径主要集中在周边省份。小麦粉主要销向北京、天津、内蒙、山西和东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饲料、淀粉除满足当地养殖业需要外,主要销往山东、山西等地的畜禽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等;食用植物油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以及四川等地;酿酒企业主要产品基本在本省内销售,部分也销往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总体看,我省粮食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半径以北京、天津为主,辐射周边山西、内蒙、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部分产品正在向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四川、贵州等地辐射。

三、“十五”期间粮食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粮油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与国际粮油加工业发展趋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宏观上缺乏总体规划,发展带有盲目性。长期以来,河北的粮油加工业一直没有规范的产业发展规划,企业盲目上项目,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

二是与其他粮食主产省相比,粮食加工转化率较低。山东、河南两省同为粮食主产省份,粮食品种结构和粮油加工企业类型与我省基本相似,加工转化水平明显高于我省。国家粮食局《2005粮油加工业统计报告》显示,我省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总数346家,山东省440家,河南省520家,分别比我省高出27%和50%。我省粮油加工企业年产量440.8万吨,山东、河南两省的年产量分别为988.6和827.5万吨,远远高于我省。

三是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比重较高,难以形成龙头。我省已有“五得利”、“甲家”、“黑马”、“廊雪”、“鹏泰”、“金沙河”等小麦粉品牌在省内外有着较高知名度,五得利面粉集团、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亿元。但多数中小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开工不足,全省粮食加工企业设备开工使用率为53%,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带动区域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龙头。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深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近年来,我省粮油加工企业虽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产品已向食品、化工等行业发展。但大多数产品仍然以米、面、油、饲料、淀粉等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全省2005年小麦粉产量357.9万吨,其中专用小麦粉产量35.4万吨,仅占小麦粉总产量的10%;加工转化小麦493万吨,其中优质小麦仅41.6万吨,占加工转化小麦总量的8%。饲料、淀粉企业产品主要为畜牧养殖以及工业和民用淀粉,缺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总体粮食加工转化仍处于低水平。

四、“十一五”时期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保证粮食供给和安全为核心,以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搞好行业指导,不断满足各层次消费者,加快我省由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转变,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方便、卫生、营养的粮食加工产品。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大力培育粮食加工优质产品和龙头企业。

2、食品安全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粮食加工产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把产品质量关,坚决关闭和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3、科技进步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粮食加工技术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和档次。

4、节约资源原则。新上粮食加工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生产优质高效、无污染的粮食产品。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节约粮食资源的加工项目,搞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宏观调控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导粮食加工业建设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有效调控,保证粮食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省粮食加工业整体水平要有明显提高,企业整合和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粮食产业化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自主科技研发能力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打造一批名牌粮食产品,使粮食加工业成为全省粮食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目标: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950万吨,占小麦产量的70%以上;大米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占稻谷产量的70%以上;食用油料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含大豆)1000万吨;玉米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50%以上。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0家。

2、龙头企业显著增加。抓住国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末,新培育20家粮食加工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30家粮食加工企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发挥其在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5家,其中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家。

3、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力争到“十一五”末,我省国家和省名牌粮油产品达到30个以上,全面提升粮食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使我省跨入粮食加工产品名牌大省行列。

五、“十一五”时期粮食加工业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1、小麦加工。继续沿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向产品系列化和食品工业化延伸。在满足城乡居民日常口粮消费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多种用途的高级食品专用粉和强化营养粉。有条件的企业,可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小麦谷朊粉,通过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小麦胚芽食品,提高小麦的利用率和深加工水平。

在石家庄、保定、衡水、邢台、邯郸等小麦主产区,形成优质小麦加工群,重点发展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水饺粉、面包粉等专用小麦粉为主的加工企业。

2、稻谷加工。在巩固现有产品的同时,向高、精、安全、绿色方向发展,开发精米新产品,发展免淘米、微量营养强化大米和绿色大米产品,合理利用米糠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发以大米为原料的功能食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在唐山、秦皇岛等稻谷主产区,形成稻谷加工群,发展以稻谷为原料,生产特等米,开发方便食用免淘米为主的大米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米糠、稻壳、碎米的综合利用。通过整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

3、玉米加工。在饲料、淀粉、制药等传统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向玉米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开发玉米淀粉糖、玉米蛋白粉等产品,发展多样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业原料。

在石家庄、保定、衡水、邢台、邯郸、沧州、唐山、廊坊、秦皇岛等玉米主产区,优化产品结构,发展玉米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扩建、改建或新建等方式,逐步调整玉米加工企业区域布局,做强做优玉米加工产业。

4、杂粮加工。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向营养、保健和复合食品等领域延伸,研发和推广杂豆、谷子、薯类等杂粮的精深加工技术,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档次。采用成熟技术,生产燕麦β-葡聚糖、蛋白质和抗性淀粉及燕麦食品。利用丰富的荞麦资源,生产荞麦米、挂面、通心粉和保健饼干等系列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在张家口、承德等杂粮主产区,发展燕麦、荞麦等杂粮精深加工,建设杂粮加工生产基地,促进杂粮的转化增值。

5、粮食制品加工。将发展粮食制品生产作为发展粮食加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支持大宗粮食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加快传统粮食制品依靠手工生产转向工业化生产的研究,尽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粮食制品工业体系。利用小麦粉、大米等初加工产品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符合消费者饮食习惯的食品,包括旅游食品、方便食品、大众主食产品、速冻食品、功能食品等,使粮食制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

在小麦和稻谷产区建设以小麦粉和大米为原料的粮食二次以上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食制品的精深加工产业,提高粮食初加工产品的深加工比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粮食制品的附加值。

6、油料和大豆加工。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引导企业继续做强做大。重点发展各品种的小包装油生产,推广营养、健康食用油产品,引导消费市场向营养化方向发展。开发和生产大豆磷脂、低聚糖、异黄酮、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研究和开发高附加值、高质量的新产品,提高植物油加工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在唐山、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等地油料主产区,继续扶持花生、棉籽等传统食用油加工业的发展,减少原料输出,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巩固和扩大廊坊、秦皇岛等大豆加工基地,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蛋白、饲用蛋白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基地。

六、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强行业指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粮食加工业的行业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协调、自律和服务功能,及时向社会发布行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合理投资,控制盲目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凝聚力,克服市场风险,提高运营效益。

2、认真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环境。继续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以及“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粮食生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要求。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在信贷资金、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面广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粮食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确保相关资金落实到位。发展改革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搞好对粮食加工业的宏观指导和项目的核准、备案。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粮食加工企业解决收购原料资金不足的问题;实施信贷倾斜,简化放贷手续,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资金投入,按照政策和条件提供必要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资金。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及时发放卫生和工业产品许可证,为企业生产和销售创造条件,共同营造促进粮食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培养和引进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自主开发、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应用高新技术,推进粮食加工向深度和广度开发,生产优质粮油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

二是加快技术和设备改造,消化吸收和推广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加快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推进产品更新换代。

四是建立利益联结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以技术、资金投资入股,吸纳社会资金对企业科技投入,增加科研经费资金来源渠道。

五是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高技能的粮食加工队伍,为行业振兴与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5.贸易加工产业升级分析论文 篇五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首先,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特定行业中竞争力强的若干少数国家占据寡头优势环节,提供价值链上相对较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

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会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现代广义的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实现形式,成为现代产业分工和国际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工贸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较之一般贸易更具普遍性,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许多情况下将变得没有实质意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网络、促进出口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它们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加工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在最初的组装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天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和营销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贸易利益;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渐次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梯提升。在达到最后阶梯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属于加工贸易形态。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一揽子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须而发展中国家又十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由此逐步积累资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

化与加工贸易

高科技产业不仅具有远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其他传统技术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积极影响,是决定民族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目前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跨国投资状况难以作直接的统计和评估。但根据对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潘悦:《高新技术产业中跨国投资的趋势与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5期)。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加工贸易成为各国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对于其摆脱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长期被动不利的局面,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融入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捷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包加工和其它配套业务,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转移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需要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分析

(一)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我国加工贸易也在诸生产要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着产业构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台、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90年代后期,加工贸易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达到了40%。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因而,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概括地反映我国加工贸易在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升级和转换状况。表1展示了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总额的增长状况,表2则展示了加工贸易各类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比重的变化。

表1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根据表1的数据,1992年至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化工、纸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和仪器仪表的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长近6倍。90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车船设备的增长速度加速提升,而皮革和鞋帽的增长速度则显著下降,表明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明显减速状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朗。

表2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3中国加工贸易强势产业(%)

资料来源:表2。

表2显示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更能够反映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2年,占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机电、鞋帽、杂项制品和皮革,其中,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出口的支柱产品;1995年,机电和纺织产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转换,仪器仪表替代皮革进入前五位;2000年,产品位次没有变化,但机电产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纺织产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产品的比重则在10%以下。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产品排序状况列表,得表3。

(二)加工贸易产业内部的阶梯递升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产业间分工和贸易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所替代,国家燉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因此,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逐渐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在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率便成为能够准确提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状态的判断指标。

表4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4显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状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到90年代后期已达到50%上下,这与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加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提升。

进一

步的考察还可以通过产品性质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度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进而确认其在全球化产业内的升级换代状况。根据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见表5)(由于多数问卷问题可以复选,因此,除表中列明外,各项选择占样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加工贸易产品的上述阶梯分布状态,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并非全部从事各产业的简单组装工序,相反,已有1燉3强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已摆脱了简单组装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进机器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既可以采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也可以将技术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机器设备、雇用简单劳动力的方式,因此,仅以阶梯分布还难以准确显现加工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而判断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表3.7显示了课题组调研结果,样本企业中,67%的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8%的企业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生产,17%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和为25%,表明我国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为非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归结起来,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的基本状况是,54%的出口产品是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25%的企业生产属资本燉技术密集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进程是十分显著的。

表5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阶梯递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6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按照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市场导向进行划分,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实施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和实施深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后者便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中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加工贸易投资实现的。

外商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前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长期失衡,与整体国民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在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和家电等行业的投资,一方面从总体上改善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迅速提高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并使这些部门迅速获得了国际竞争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化工、机电等资金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长状态。表7显示了80年代以来按照附加值计算和衡量的制造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到,20年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其中,加工贸易集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分阶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不同产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有所差异,产业结构在90年代的变动状况比80年代更为剧烈。在升幅较大的产业群体中,服装业的提升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半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90年代提升速度加快,电子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的增幅尤其明显,说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显著提高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述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依次提升的顺序,与加工贸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

表7制造业产出结构的变化(MVA)(1980~19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依据制造业各行业的附加值产出状况和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强势产业组合(见表8),将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与表3加工贸易强势行业及表1加工贸易增长状况作对照,可以看到,强势产业中的全球化产业都是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强势产业中排名提升最快的电子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增速尤为明显。电气机械产业在强势产业中位居后位,但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外突出,如果机电产业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作用得到发挥,则该行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亟待升级的产业结构将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

综合考察表明,加工贸易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在总体趋势和动态阶段性变化上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结合外商投资推动的加工贸易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诸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的变化(1980~1999,%)

资料来源:表7。

四、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基储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相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及非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置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密集区,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运营。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亚洲“四小龙”也将中国作为其高新技术产业

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将其在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环节逐步移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3~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4%,高于全部制造业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9%,同样显著高于全部制造业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燉3,占出口值的3燉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在此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表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构成(亿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

从表9中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增长,出口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在进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大致相当,但在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远远小于加工贸易,并且,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幅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显著上升。到1999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一般贸易下滑至8.8%。在加工贸易的增长中,来料加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增长来自外资企业的进料加工。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构建了初步的规模。

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地区经济中表现更加明显。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深圳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在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贸易发展已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员工的培养和配套产业的跟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口形势乏力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成为支撑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达48.4%,占加工贸易出口净增长的93%,深圳市出口增幅减缓,但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其对加工贸易出口的贡献率达86%(国际经贸消息,2001.7.26)。

6.越南咖啡加工产业迅速发展 篇六

农业林业、海产品加工、盐业部门副部长Vo Thanh Do称,尽管越南中粒种咖啡的产量和出口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越南加工业条件的不足依然限制着咖啡附加值的提高。

根据此项咖啡加工系统总体规划,咖啡生产部门通过现代技术提高咖啡产量和品质,这样每年可以出口咖啡100万t。

越南改进了炭烧咖啡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并争取把当前咖啡年产量从2.6万t提高为2020年的5万t。越南也在努力提升速溶咖啡的产品附加值,提高越南速溶咖啡在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20年,越南咖啡国内消费量为5.5万t,至2030年,争取将咖啡消费量提高到12万t。2020年,现磨热咖啡消费量将达20万t,2030年消费量为23万t。在未来的15年中,国内外咖啡消费额将会达到1亿美元。

越南鼓励在中部高原地区发展速溶咖啡加工业、东南部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现磨热咖啡加工业。

Do称,发展越南国内咖啡市场非常重要,越南北部地区的咖啡消费能力低于10%,到2030年,越南会将这一地区的咖啡消费能力提高到25%。

越南会加强与东北亚、东欧国家之间的咖啡贸易往来。

越南目前的咖啡豆生产率为40%,到2020年争取提高到70%,到2030年提高到80%。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预测,2020年与2030年越南咖啡出口额将分别达到38亿美元和42亿美元。

(郑淑娟摘译自www.intellasia.com,2015-05-05)

7.畜产品加工实施产业方案 篇七

关于推进畜产品(饲料)加工产业跨越发展的

(2011年4月16日)

为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幸福德州建设,依据《德州市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3)》和《德州市推进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结合我市畜产品(饲料)加工产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今后三年,全市畜产品(饲料)加工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提出的“继承创新、务实求进、跨越发展”主基调,突出做大做强存量、招商膨胀增量,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加大

—1—

投入为依托,以补齐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市畜产品(饲料)加工产业跨越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目前,全市畜产品(饲料)加工企业共183家。其中畜产品加工企业129家,饲料加工企业54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78.37亿元。其中畜产品134.84亿元,饲料加工43.53亿元。今后三年奋斗目标是:

2011年,新增投入2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畜产品加工新增投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增长52%。饲料加工新增投入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销售收入65.3亿元,增长50%。

2012年,新增投入37.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7.3亿元,增长51%。其中畜产品加工新增投入36.4亿元,增长52%;实现销售收入309.3亿元,增长52%;饲料加工新增投入9000万元,增长50%;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增长50%。

2013年,新增投入55.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11.4亿元,增长50%。其中畜产品加工新增投入53.8亿元,增长50%;实现销售收入464.4亿元,增长50%;饲料加工新增投入13500万元,增长50%;实现销售收入147亿元,增长50%。

三、发展方向

肉类加工:以猪、牛、羊、禽类加工为主,鲜肉类重点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2—

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禽蛋加工,重点推行分级、灭菌、包装、冷藏等生产工艺;改进皮蛋、咸蛋、卤蛋等传统蛋类加工工艺;开发蛋粉、分离蛋、冰蛋、湿蛋和液蛋等蛋制品。奶类加工,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开发酸奶、奶粉、奶酪、黄油及富含钙、锌、维生素等营养强化奶制品和免疫牛奶、功能性奶等。饲料工业,针对本地市场,主要生产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和使用环保绿色饲料添加剂。主攻方向为:

畜产品加工产业,三年分别新增固定资产投入24亿元、36.4亿元和53.8亿元。

以宁津、临邑、德州经济开发区等县市区为重点,围绕现有生猪加工企业,延长生猪精深加工产业链,着力发展高温肉制品、调理制品、鲜冻分割肉等;同时,加快在齐河、平原、夏津、武城和乐陵、庆云两个区域内引进或建设生猪加工项目。

以禹城、乐陵、宁津、齐河、陵县等县市区为重点,围绕现有牛羊肉加工企业,延长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链,突出现有企业扩张、产品档次提升,着力扩大日本和牛、鲁西黄牛、德州黑驴、波尔山羊精深加工规模;同时,加快在夏津、武城、德城区域内引进或建设牛羊肉加工项目。

以德城、禹城、临邑、平原、庆云等县市区为重点,围绕现有禽肉、蛋品加工企业,扩大禽肉、蛋品精深加工产业规模,着

—3—

力增强德州扒鸡、鸭制品、蛋制品的加工能力;同时,加快在齐河、宁津、武城、夏津区域内引进或建设禽肉、蛋品加工项目。

以禹城、临邑、德州经济开发区等县市区为重点,采取现有企业扩张、招商引资方式,扩大乳品产业规模,引导光明乳业、东君乳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快在齐河、武城、夏津区域内引进或建设乳品加工项目。

饲料加工产业,三年分别新增固定资产投入6000万元、9000万元和13500万元。以经济开发区、临邑、德城区、平原、庆云、陵县等县市区为重点,采取扩大产能、科技研发和拓展市场等手段,引导六和、宇星、新杨、大北农、天恩、大蔡等饲料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快在齐河、夏津、武城等引进或建设饲料生产项目。

四、主要措施

(一)保障优质原料有效供应。一是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在大力发展生猪和家禽养殖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饲料秸秆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肉牛、奶牛、肉羊、德州驴和肉兔等食草家畜。到2013年,建成620万头生猪、85万头肉牛、13万头奶牛和3亿只家禽生产基地,肉、蛋、奶、饲料产量分别达到65万吨、35万吨、50万吨和200万吨,全部满足我市龙头企业原料需求。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实施品质畜牧业“双百”工程,每年新增和提升标准化养殖场(区)200个,到2013年达到600个以上;同时,加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加快发展无公害、绿—4—

色和有机畜产品。到2013年全市“三品”畜产品达到300个以上,全面提升我市畜产品质量。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建设自备养殖基地,加快畜牧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的密切联系,确保加工原料优质安全和有效供给。

(二)加快加工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引导现有部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解决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的问题。二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基地,加快自建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分三年实施并逐步达产。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项目和金融资本,壮大和完善我市畜产品加工体系。到2013年畜产品(饲料)加工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四是强化对企业的指导服务,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扶持的相关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推动效力。

(三)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装备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加快粗放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我市畜产品质量和档次。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服务单位的合作,积极开展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三是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扩大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我市现有品牌基础上,积极争创国际、国内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出口。

(四)加大畜产品监督管理力度。一是加强产品卫生安全监管。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流行。二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快推进

—5—

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三是鼓励和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严把产品加工入口关。四是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剂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严打制售假劣产品违法行为。

(五)大力开拓国内外畜产品市场。一是立足当地及周边地市,提供鲜活产品、简单加工产品及初级加工产品。二是大力开拓京津济、苏沪浙等大中城市市场,提供初级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三是瞄准国际市场,提供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深入国际竞争。

(六)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畜牧兽医局成立全市畜产品(饲料)加工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各县(市、区)畜牧兽医局也应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方案,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共同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加强督促指导。坚持季调度和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制度,总结推广典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任务措施。三是强化跟踪服务。加强对企业扩张、重大招商引资等项目的指导服务,随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今年上半年,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健全完善肉类加工、禽蛋加工、乳制品加工和饲料加工行业协会,打造行业平台,强化行业管理、企业自律,促进交流合作。

—6—

附:

1、德州市2011年畜产品(饲料)加工产业新增投入和销售收入目标

2、德州市2011年已确定畜产品(饲料)加工重点建设项目

主题词:畜产品 加工产业 方案

德州市畜牧兽医局办公室 2011年4月16日印发

8.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规划 篇八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膨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特征红外干燥技术、新型贮运保鲜技术等。

4、农产品加工产品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更加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休闲食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据统计,美国每年每人的休闲食品平均消费量达8.6公斤,各国企业都看好休闲食品的生产,使全球休闲食品市场相对集中,竞争非常激烈,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该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5、农产品加工投入比例越来越大

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布局的优化,特别是受到市场和经济回报的吸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引导了大批企业纷纷投身农产品加工领域,成为该产业的投资主体。与产值相对应,发达国家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

员的28%。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将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

2、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加工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保鲜储藏、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膨化等应用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乳品、啤酒、方便面和饮料等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到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的阶段。

3、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突破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劣的格局。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上升,2004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接近50%,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位。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

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6、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面临动植物疾病疫情、周边环境污染、投入品污染和流通加工过程中污染等“四大风险”。为此,国家正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修订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强制实施QS(质量与安全)认证,按照GMP(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GAP(良好的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规范中的要求控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政府、企业和农户“三管齐下”,通过建立企业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测部门终端检测和市场可回溯制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071家,从业人员4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利税总额71.92亿元。

2005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产量及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农产品工业):白酒57.8万千升,增长16.23%;啤酒126.2万千升,增长15.77%;罐头7.2万吨,增长17.35%;软饮料120.4万吨,增长25.5%;乳制

新模式。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带动968万个农户家庭增收,占农村家庭数的51%,农产品加工业中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共有262家。

2、产业(产品)链进一步延伸

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逐步成为自有知识产权创新主体,产品质量、档次及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种类渐趋多样化、专业化,一批农产品“精品’及其产业链正在形成。我省肉食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以高金、四海、美宁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主要生产分割肉,发展成为生猪养殖、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鲜销连锁及熟食品生产为一体的外向型猪肉食品综合加工企业,扩大了四川肉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纺织业产业链从解决制约因素入手,加大了污水处理、印染环节的投资,带动了棉丝麻纺织和服装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3、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区域间协作配套日趋紧密,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宜宾、泸州为代表的酿酒(白酒)产业集群,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峨眉竹叶青茶叶、通江银耳、南充丝绸、达州苎麻、广元油橄榄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呈规模发展态势;

度低。

优质专用农产品品种缺乏。目前国际上有专用小麦、玉米、大米品种多达几十乃至上百种,而我省适合食品工业的专用小麦品种仅六、七个,形成规模的品种三、四个。

2、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加工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差距大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80%以上,我国为45-50%,四川仅为35-45%。2005年我省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之比为1:0.7,山东、广东、江苏等省达到1:3。

(2)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

加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缺乏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导致加工企业的精深度不足,加工链条短,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例如:四川皮鞋及服装生产企业大多数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差,多为“贴牌”及团体式订单生产。产品加工度低,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3)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盈利能力差 四川农产品加工种类较多,但同质化严重,出省、出口产品相对较少,市场主体仍在省内。消费者选择余地小,导致恶性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影响了企业的扩张

1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加工与原料供应之间、生产加工与终端市场之间的信息衔接不对称,存在农户盲种盲收,企业盲目生产的现象。

(2)种植农户与加工企业协调差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探讨,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型、直接租赁型和订单农业型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农户连接经营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关系多数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相互之间缺乏履约机制,压价收购和高价惜售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加工与流通环节的利益。

5、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紧密联系,不但具有工业企业市场风险的特征,同时还具有自然风险和季产年销等明显的农业特性,流动资金使用集中、量大、季节性强。

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财政及金融支持上,只有极少龙头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绝大多数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政府或金融部门的支持较少,企业融资能力弱,融资范围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6、社会化服务亟待完善

3专业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绿色环保品牌,把四川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集聚发展的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积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质量安全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坚决禁止超标使用添加剂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加工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3、集成创新原则

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4、比较优势原则

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

5干企业。

扶小——重点放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政策倾斜的力度,使之形成新的增长极。

3、加快产业升级的力度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提升、品牌塑造、技术竞争的阶段,必须在产业集中度上升级,打造专业产业经济区,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1)在做强、做优、做全上下功夫

做强就是在本领域不求规模最大,但求实力最强,发展要有特色;做优,就是塑造品牌,有品牌优势就有市场优势;做全,就是对农产品加工链条尽可能地长、精深度高,发展综合利用加工,多品种、系列化,将农产品效益潜力发挥到极致。

(2)提高产业集聚度

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加工精深度上下功夫。

由于初加工受资源的制约明显,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化上下功夫,稳定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在产业化

7四、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元、多重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和成果推广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功能健全的各类服务机制,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基地。

(二)具体目标

1、增长速度与效益目标

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3087亿元,年均增长16.3%。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16.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其中: 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纺织丝绸制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5%;

94、技术与装备水平目标

“十一五”期间,攻克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装备,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推广和较广泛应用,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

5、企业规模结构目标

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1户,100-300亿元的企业3-5户,50-100亿元的企业10户,20-50亿元的 20户,10-20亿元的企业30户,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规模协调、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

6、市场竞争力目标

到2010年,主要产品国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3%以上、省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品牌产品,培育22个以上的中国驰名商标,比2005年增加10个以上;培育13个以上的中国名牌产品,比2005年增加5个以上;培育5个以上的中国重点出口品牌,比2005年增加3个以上;培育50个以上的国家免检产品,比2005年增加23个以上;打造25个以上的国家级地域工业品牌,比2005年增加11个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

1产物生产高蛋白、膳食纤维保健食品。以雄健实业、川粮米业、若男食品等为重点企业。

红薯、马铃薯加工以生产工业淀粉和变型淀粉为主,重点开发薯干、薯条、粉丝等营养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以光友薯业、白家食品等为重点企业。

油菜籽加工重点发展优质双低食用油、调和油、营养油,利用高芥酸菜籽油及油脚等副产物生产精细化工产品,解决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优质低毒饲用蛋白。以嘉里粮油、金石油粕等为重点企业。

绿豆、红小豆等小杂粮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为重点,开发市场潜力大的川杂粮产品,同时,进行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高品质、精加工、品牌效应明显的营养保健杂粮食品,满足膳食搭配多元化需求。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快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开发加工专用品种,开展粮油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餐桌安全和餐桌环保为方向,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粮油食品,开发优质、营养、方便食品。研究开发以粮油及副产物为原料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和工业辅料。

(2)肉食品产品链

猪肉加工以发展优质分割肉、冷却肉为主,发展高温、低温和西式火腿产品,以成都新希望、四川高金、四海实业、井研食品、绵阳双汇、四川福润、自贡华润为龙头企业。

3类黄酮等保健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保鲜贮藏、运销冷藏系统。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品牌。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生产果胶、类黄酮等保健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保鲜贮藏、运销冷链系统。对果蔬渣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初步实现无废弃开发。

(4)饲料产品链。

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系列。以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正大集团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开发优质专用及特种动物饲料,综合利用粮油、果蔬等加工剩料及酒糟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推广无公害绿色饲料。根据养殖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饲料加工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2、饮料产业链(1)白酒产品链

重点发展市场销售体系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品牌白酒。继续做强做大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沱牌、郎

5果和药物资源,结合不同酿造工艺,调制药香味、花香味、功能性的新型啤酒。

(3)软饮料产品链

发展适合市场特点的果蔬汁饮料、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以及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性饮料。以娃哈哈、统一食品、汇源成都公司、佳美食品、统力食品、润田食品公司、蓝剑饮品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采用不同的包装风格,重点开发高质量浓缩果蔬汁、复合果蔬汁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发展时尚运动型饮料,利用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各种保健饮料。改进口味风格和包装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4)乳制品产品链

重点开发高品质奶粉、干酪、乳糖、乳清粉、黄油等多种固态奶制品,发展高品质液体奶、发酵风味酸乳、功能奶制品,生产含奶冰淇淋、学生奶和战士奶。以新希望乳业、菊乐食品等为龙头企业,支持眉山妙士、西充李子园、金堂蒙牛、绵阳雪宝、达州西塔等乳业公司的发展。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整合全省奶加工企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并吸收、改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开发货架期较长的利乐包装产品,7川宜宾烟叶复烤厂等烟叶复烤企业发展。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发展烟草种植大户、建立优质烟叶种植基地,推广规范化种植和集约化烘烤工艺,扩大省内烟叶供应量,提高烟叶的初烤、复烤能力。增加低焦油含量的卷烟品种,树立全国性的名烟品牌,开发不同个性和风味的中高档雪茄烟。

4、棉麻丝制品产业链

以华润锦华、华成银华、贤成嘉纺、朗瑞丝绸、新世纪丝绸、南充六合等为龙头企业,开发丝绸、丝绢系列产品;以绵阳南山印染、遂宁新绿洲为龙头企业,开发染整面料。

突破苎麻纯纺、多纤维混纺交织以及高档面料的织造、染色、后整理技术和带状精干麻牵切纺生产工艺技术难关,发展天然抑菌、绿色保健、无污染、舒适凉爽的苎麻制品。以大竹金桥、达县智鹏、南国印染等为龙头企业。

注重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时装理念的结合,发展品牌服装.以青白江巨人树等为龙头,培育西服产品链。以德阳琪达等为龙头,发展德阳衬衫产业链。以什邡可可斯等为龙头企业,发展童装产品链。以青岛双星集团等为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服产品链。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快培育服装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力度,着重在丝、棉、麻制品印染、后整理及服装面料等薄弱环节进行突破,研究易护理高档丝

9主知识产权、安全环保的家具产品,打造四川家具知名品牌。

(2)竹制品产品链

重点发展竹子制浆造纸、纸、纸板及纸制品,发展竹编胶合板、竹地板、人造板、竹工艺品。以永丰纸业、宜宾纸业、崃山纸业、南充富达竹业等为重点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根据纸浆竹资源分布状况,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布点制浆造纸企业。完善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提高造纸、制板水平,培育国内领先的骨干龙头企业。搞好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纤维板、竹纤维等新产品。

7、旅游纪念品产业链

重点发展以蜀锦蜀绣、丝绸工艺品、工艺扇、竹藤草编、根雕等具有四川人文、自然特色的旅游商品。以成都蜀绣、成都蜀锦、广汉三星堆艺术品、刘氏竹编、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成都天和银楼、成都艺朗雕塑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开发体现我省旅游景区特色的纪念品、蕴含古蜀文化、佛教文化、三星堆文化、藏羌文化内涵和具有大熊猫、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旅游产品,综合运用“银、漆、绣、竹、锦”等传统工艺表现形式和传统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提高产品规模和档次。在设计、工艺技术、规模发展和质量等方面进行重

1药、艾丽碧丝制药为重点。

培育发展三七通舒胶囊、活力苏口服液、三勒浆口服液、六位地黄胶囊、首乌延寿片、红景天胶囊等优势产品。

发展和弥补环节:积极培育中药生产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进中药材种植基地配套建议及其GAP认证,提高药材生产规范化、品牌化种植的集中度;加大中药产品创新工作力度,在提取、分离、纯化等高新技术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二)产业布局

以成都市为中心,连接德阳、绵阳、乐山为一体,形成腹心地带,加速攀西、川南开发,扶持盆周山区。要以粮油、畜禽(蛋奶)、果蔬、茶叶、中药材等加工为重点,同时发展具有产地资源优势的烟叶、棉麻、蚕桑、皮革和竹木制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粮油:我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2005年我省粮食总产量3409万吨,居全国前茅。由于人口多、畜牧(饲料)和酿酒业发达,所以又是粮食的消费大省。根据我省粮油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进行粮油加工区域布局。其中,水稻:我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以水稻为主)已在我省全面启动并取得成效,2005年我省稻谷产量为1526万吨。川西平原、川中的高中档优质稻,攀西安宁河流域的高档优质稻,川东南再生稻、地方特种稻和川东北地方特种

3害、绿色和有机猪肉食品生产。高原畜产品以川西北的甘孜、阿坝两州和攀西地区的凉山、攀枝花两州市为重点,建设牦牛肉、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并开发皮毛加工。在秦巴山和川西南丘陵地区的巴中、广元、南充、资阳、眉山、成都、乐山、德阳、达州等地建立优质肉牛、肉羊产区和加工基地。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达州、南充、广元的优质奶牛养殖有优势,在这些区域合理建设一批奶制品加工企业,形成我省奶制品区域性、块状发展布局。

水果:2005年全省水果总产量415万吨,建设有优质脐橙、红苹果、梨、柠檬、猕猴桃等水果种植基地。以成都平原东面龙泉山脉水蜜桃、枇杷、草莓,攀西芒果、葡萄,川南(如泸州)荔枝、甜橙,川西北河谷地带(如阿坝、甘孜等)优质红苹果、甜樱桃和优质梨,川中、川北早熟梨和弥猴桃,川东(如南充等)及盆周丘陵区(如眉山、乐山等)柑桔等为优势和特色水果产区,建立果汁、水果食品加工(如罐头、果醋、果酱、果干、葡萄酒等)企业,同时对水果副产物如果皮渣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生产果皮油、膳食纤维、类黄酮、类柠檬苦素及SCP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初步实现无废弃开发。

蔬菜: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我省的优势经济作物,蔬菜加工产业布局应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和德阳、绵阳、乐山等地的高经济价值蔬

5棉麻:2005年四川的棉花产量为2.78万吨,主要集中在遂宁、南充和资阳等市。全省麻类产量为3.7万吨,且以苎麻为主,达州是集中产区。产业布局建设应围绕产地的资源优势,在遂宁、达州等市建立棉麻纺织布料初级加工企业,结合当地环保规划适当建设印染企业,为成都、德阳、什邡等地的服装加工企业提供产业配套。

中药材:我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类多、质量好,2005年药材产量为29.57万吨。1999年在四川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以来,先后启动并实施了30个示范区,投入资金在3.5亿元以上,形成了川中(发展川芎、麦冬、附子、丹参);盆周山区(发展黄连、天麻、金银花、鱼腥草、牛膝);攀西地区(发展薯蓣、芦荟);川西北高原(发展川贝母、红豆杉、红景天等)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在诸如成都地奥、成都康弘、四川迪康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加工布局已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主、高端成品药加工为主的态势。因此,应就近在这些产地内建立药材初加工企业,在改善加工布局集中单一的同时,在产业上游建设配套企业集群,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初级和终端加工协同发展,获取成本竞争优势。

蚕茧:我省蚕桑养殖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2005年的蚕茧产量为9.8万吨。产业布局以攀西、川西北和川南三大优势养蚕区为主,在南充、绵阳、德阳、资阳、内江、乐山

7吸收、推广和应用。扶持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机构,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自主知识创新,针对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科技协作与攻关,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提高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深化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合作。重点推广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用五年时间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等从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3、培育打造知名品牌

把龙头、重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措施。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发展工业设计、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提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企业到产品销售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立科学的名牌产品测评机制,对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的企业予以奖励和相关优惠政策,搞好省级工业品牌的评选、发布和推荐活动。严厉打击假冒品牌的违法行为,重点加强食品市场秩序的整顿。

9融资担保、税收优惠、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或优惠,尤其要对出口创汇贡献大的企业,商务、税务部门将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要统一纳入地方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对占用土地进行永久性设施建设的,按非农建设用地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非永久性设施建设,且对耕作层不造成破坏的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区域

1、加快发展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

促进工业与种养业联动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使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也成为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销售中心,促进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快速形成。鼓励以共享区域性特色名优产品品牌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营销协会、生产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在全国或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工业园。

2、培育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区域

各地继续大力支持中国名酒企业巩固品牌优势,扩大优势企业酒类产品的经营规模,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块状

1契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维护双方权益。

2、构建新型流通体系

培育一批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壮大产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组织规模,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适合大宗农产品和鲜活农产品需要的专供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物流模式,在巩固西部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东部沿海市场和海外市场,扩大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范围,确保农产品进出川通道畅通,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商品推介会、交流会、展销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品宣传推广力度,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五)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各级财政要通过贴息、投资参股、有偿资金与无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支持农产品加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

3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在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领域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以及产品质量的企业、地方、国家标准,逐步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实施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

4、建立对农产品加工品标准动态跟踪制度

掌握加工品国际标准体系发展趋势,特别是主要输出地的标准动态。组织专门力量,重点跟踪国际标准组织以及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体系发展动态,为及时调整我省进出口贸易策略,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上一篇: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下一篇:五年级上句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