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精选10篇)
1.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 篇一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 B. 照相机拍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C.近视眼不戴眼镜时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面 D
. 2.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凸透镜是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B. 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聚在焦点上 C.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 D. 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
3.下列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B.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会聚作用 C. 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会聚作用 D. 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发散作用
2.生活中的透镜物理教案 篇二
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
镜头的作用相当于那种透镜?
--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把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间的距离,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像。提问
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照图3。2-4介绍投影仪的构造。
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是什么透镜?
--凸透镜
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观察相的大小、正倒。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请同学们用放大悼词樯系淖郑⒏谋浞糯缶档阶值木嗬耄鄄熳值姆糯笄榭觥
--能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在透明的玻璃板和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看课本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3.初中物理《电能》说课稿 篇三
安徽省东至县新庭中学 江纯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把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
(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04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 篇四
图文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音乐教案说课稿全套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第13册曲目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澳门
东方之珠
《1997天地人》交响曲
鼓浪屿之波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
青春舞曲
咯什的春天
乌夏克木卡姆斯坦间奏曲
褐色的鹅
新疆之春
第三单元欧洲风情
桑塔·露琪亚
伏尔加船夫曲
伦敦德里小调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
当兵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婚礼进行曲
葬礼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第五单元金色乐章
夜曲
二泉映月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六单元银屏乐声
雪绒花
冰山上的雪莲
我心永恒
悍牛与牧童 第14册曲目表
第一单元难忘岁月
游击队歌
四渡赤水出奇兵
保卫黄河(合唱)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
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
咿唷嘞啦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寻找朋友
非洲民间乐曲片段
第三单元长江两岸
采茶舞曲
龙船调
十送红军
欢乐歌
茉莉花
第四单元
乐海泛舟
摇篮曲
鳟鱼(第四乐章)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第五单元轻歌曼舞
难忘今宵
雷鸣电闪波尔卡
蓝色的探戈
第六单元春之声
渴望春天
春天来了
春晓 第15册曲目表
第一单元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
祭献之舞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第二单元雪域高原
走进西藏(女声独唱)
阿玛勒俄(女声独唱)
正月十五那一天(女童独唱)
阿姐鼓(女声独唱)改为黄孩子
第三单元梨园金曲
唱脸谱(童声齐唱)
智斗(三人对唱)
包龙头打坐在开封府(京剧花脸唱腔)
都有一颗洪亮的心(京剧与乐队)
浑身是胆雄赳赳(唢呐与乐队)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美丽的村庄(童声合唱)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交响曲)嘎达梅林(交响曲)
图画展览会(交响曲)
第五单元椰风海韵
我的祖家是歌乡(合唱)
五指山歌(童声合唱)
雨打芭蕉(器乐曲:广东音乐)
八骏马(器乐曲:福建南音)
第六单元松梅傲雪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演唱)
卜算子 咏梅(旦角唱腔)
梅花三弄(古琴)
5.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 篇五
本说课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三个部分.一, 教材分析
1, 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思想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3, 重点与难点.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二, 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
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
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三, 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6.初中物理温度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温度》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环境分析
依据教学预想,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媒体在描述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具有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功能。因此我通过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整合物理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操作方法如下:
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高效课堂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节通过“合作实验”、“共同探究”等方式,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考虑到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现状,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中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设疑讨论法”、“分组合作法”;学生依托多媒体资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解决问题,体验学习过程。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含以下环节:
“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合”——总结反思,综合评价
“延”——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循环播放“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图片,并且配有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物形成的原因,从而开门见山得出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小实验”:实践体验三杯水的温度高低。
【利用图片、声音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感受温度变化带来的季节变化之美,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引入本课课题《温度》;顺势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理解光靠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进而引入下一环节——温度计。】
流程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温度计的原理
1.初识温度计:播放视频“自制温度计”
2.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两杯水温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改进温度计:设疑——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测出水的具体温度?如何改进呢?
4.完美温度计:投影图片——实验室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5.对比温度计:引导学生对照自制温度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找不同之处。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课本中“想想做做”小实验中枯燥的文字用视频展示出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探究的欲望。2.通过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投影图片——实验室温度计,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和名称,提高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二)摄氏温度的规定
播放视频:摄氏温度的规定及读数方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世界真奇妙,温度我知道”,出示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设置小游戏“是真是假”,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并能根据不同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利用多媒体快速出示信息,学生快速做出判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温度计的使用
1.自学课本49页第一段,总结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什么?出示视频:超出量程的后果。
【通过视频:超出量程的后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出示三段视频,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第一段:温度计放置错误,读数时俯视。
第二段:正确使用温度计
第三段:直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并且仰视。
【三段视频,来自于本校学生,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此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表现力强,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的观察事物,培养了能力。】
3.实验:测量水的温度,再次体会、总结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五)体温计的使用
1.投影出示三种不同的温度计: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观察他们的不同之处,说出量程和分度值。
2.设问:如果想测量体温选择哪个?引出——体温计。
出示体温计图片,结合课本50页“体温计”内容,先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⑴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有什么区别?看谁找的不同更多。
⑵常见医生为病人测量体温时,总是把体温计离开病人身体后读数,这样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吗?
⑶利用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展示交流。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体温计。】
流程三、总结反思,综合评价
谈谈你的收获和困惑?
【形成这一节课知识体系以便同学们快速的回忆】
流程四、作业布置,拓展升华
拓展引申可以通过布置作业:P5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各个温度计的读数;阅读P50科学世界“从体温计说起”。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节课的重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且板书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也较长,对学生的视觉刺激比较明显。】
五、设计感悟
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利用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3.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生活——物理——生活。
4.将学生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中,使评价更全面。
有待完善之处:
7.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学法。通过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摩擦力大小、应用拓展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四个环节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动手操作、激趣引导,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每组利用自带的卡纸折叠出一大一小双层三角形,教师示范后让学生操作,观察“纸老虎上山”的游戏过程,体验并思考是什么力使小三角在大三角爬上来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用游戏设疑,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1)活动体验、自主探究,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存在,并分组进行活动探究,通过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为下一步摩擦力的定义及其方向做好铺垫。
(2)交流合作、分组汇报,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经历了自主探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分组汇报: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得出滑动摩擦力定义、产生条件及方向。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
(3)设计实验、分组合作,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
课程目标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第一步: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按照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猜想,选出几个因素进行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法、设计方案、实验原理和记录表格。
第二步是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每组从所给的长木板、大木块、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中选择要用的器材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已运用过控制变量法,所以本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选择器材。
第三步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评估。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组内交流评估,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实验过程出现的操作问题,实验汇报结束后,师生进行评价和点评。全班共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过程、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估。使学生明确要注意匀速拉动木块,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等。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3。
(4)联系实际、扩展应用,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我准备指导学生自读课本26页科学世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对总结和举例充分的组提出表扬并加分。
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接下来通过ppt图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摩擦力增大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意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4。
(三)拓展延伸:认识静摩擦力的存在,播放视屏“筷子提米” 教师利用如下题目通过抢答环节调动各组参与兴趣。
(A)、用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B)、用1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C)、用1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运动起来以后用2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 本环节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训练:如果我们周围没有摩擦力,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
五、课堂小结并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预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匀速拉动木板的方法测量摩擦力,优于先前的实验。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板书如下: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发生条件:接触,发生相对运动
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课下作业
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4(通过1、2、3题检测目标
8.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 篇八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声的利用》,我将从教材分析等说起。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v上w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v一w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v二w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v三w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v一w 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v二w 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v三w 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9.辽宁教师招聘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生物的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六个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这部份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部份知识,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本章万有引力应用部分的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份知识时,没有采用先用矢量推导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再由向心加速变的公式得出向心力公式的讲法,而是通过实验说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始终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向心力的作用,其大小可以证明为F=mrω2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变的公式a=rω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变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观点,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华图辽宁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142046130
二、学情分析
1、这部份知识在必修课有所学习,但涉及得不多,再来这本是高三年学习的知识现提前了,学生接受能力肯定有限,这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要求。
2、学生刚刚从初中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还不够得法,应要求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应以指导。
三、教法
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学法
自主探究法与分组讨论法相结合,理解掌握知识内容。
五、教学过程:
关于向心力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华图辽宁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142046130
播放“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悟出物体未获得所需大小的向心力时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问:质量为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r的匀速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究竟多大?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科学猜想,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检验。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F向与m、ω、r可能有关系。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录仪映出思考题:①F向可能与那么多因素有关,怎样研究?②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③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经过讨论,确定利用课本P72小实验提供的装置进行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华图辽宁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142046130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F向确实与m、ω、r有关,并讲明进一步精确的实验得出F向αmω2r,即F向=mrω2。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中的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6、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用投影仪映出分层练习题:
A级:•要使一个3千克的物体,在半径为2米的周圆上以4m/s的速变运动,需要多大的向心力。
B级:•线的一端拴一重物,手执线的另一端,使重物做匀速圆周运动。当每分钟转数相等时,线长易断还是线短易断?
C级:质量是4000千克的卡车,以18千米/小时的速变分别通过⑴平桥;⑵曲率半径50米的凸形桥最高点。问卡车对桥面的压力各是多少?
在这环节中,学生选择一至两个级别的题目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反馈信息讲评。
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根据因材施教,保底拔尖的原则,练习题力争层次化、系统化,保证量与质的适变性。
华图辽宁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142046130
7、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进行了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于向心加速度
1、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公式a=rω2。
最后,布置作业:课本P73⑴⑵⑶
附: 板书设计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作用效果只是使物体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2、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合外力。
注意:⑴向心力方向总是指出圆心,是一个变力。
⑵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
华图辽宁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142046130
10.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 年级物理 章 节《 》
下面我从6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教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教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推荐阅读:
《透镜》说课稿08-27
初中物理说课稿09-07
初三物理说课课件:透镜09-02
初中万能物理说课稿01-02
《生活中的正负数》说课稿12-26
《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初中物理说课稿06-21
初三物理杠杆说课稿09-09
初二物理说课稿优秀08-30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