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

2024-07-3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精选8篇)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 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梦想在天安门前放飞,希望在每个人的心中点燃。正如在黑暗的隧道中前行,梦想就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方,指引方向。怀有梦想的人都是有希望的人。我们从未质疑过,只要为了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将梦想实现。就算是梦想没有变为现实,那也没有遗憾,至少我们曾努力过。

梦想不分大小,不论梦想是像大海那么无边无际,还是像小溪涓涓细流。梦想不分贵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毛主席解放了中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少年时的梦想实现了;高原上的藏族小女孩喜欢跳舞,以后想当个舞蹈老师这个也是梦想,但还未实现。梦想可以普通至极也可以伟大无私。梦想也不一定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以物质为目标。梦想可以创造财富亦可将财富贡献给社会。梦想不分年龄,不分时代,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还在为了“干到九十岁,种出亩产一千公斤杂交水稻”的梦想而奋斗。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日渐富足,这些和国家的壮大紧紧相连。“我的梦,中国梦”也不再只是空谈,少了束缚和沉重,多了自由与开放。梦想绽放的光芒璀璨绚丽,希望的火矩在不断传递,形成人间正气,塑造一个又一个高大的形象,帮助一个又一个“我”重新站立。拥有梦想的人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

“我的梦,中国梦”即“梦”不再是空想,它属于每一位平凡的“我”,而“我”不再只是“我”,当千千万万个“我”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便成为了“国”,而“国”的责任在于让每个“我”有公平实现梦想的机会,在于给每个“我”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在于给每个“我”有尊严有自信的劳动氛围。让“我”在这正义的土壤上奔跑,在这公平的天空中飞翔,为“我”的生命谱写优美的乐章。而每个“我”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互帮互助,共同担当,为这个“国”注入更多的关心,希望与祝福,为这个社会营造和谐美好融洽的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梦想的付出与回报是相对的,付出的越多,回报就会越多。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们不能气馁,我们要抬首向前。每个“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都是自己梦想的掌舵人,要学会承受来自各界的“风暴”和“海啸”,克服所有的困难,扬帆把舵,奋勇向前。也许“我梦”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有些迷惘,“国梦”任有不足和缺漏,但这都是梦想实现的过程,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只有经过时间的磨练,只有历经风雨的洗礼,前景才会出现新希望。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没有锻造过的钢铁如何会刚硬?我们要坚信心中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一位作家,一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作家。从小学的时候,就偏科,喜欢文字,喜欢读有趣的书籍,喜欢写写画画,你梦想成为一位作家。《安徒生童话》陪伴我的童年,让我和那些童话世界的朋友在奇幻的世界中玩耍嬉戏,幼小的心灵是何等的快乐充沛。中学的时候,写作的灵感总是来得很快,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青涩的文笔偶尔也能得到老师的褒奖。那时的我喜欢看《红楼梦》,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换心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偏爱黛玉为黛玉的一生倍感神伤,但也看着书中社会的潮起潮落,兴盛世衰而无奈。现在则是杂读,看的书种类不一,但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的起伏跌宕。有时自己也会学着写一两篇随笔的杂记,但都是段落,也算不上是文章。我的梦想是写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治愈的文章,人们能通过阅读我的文章将坏的心情抹掉,将烦恼抛之脑后,开怀大笑起来。当人们能通过我的文章而高兴的时候,那我也就会很幸福,那我的梦想就算是实现了。我也知道,那些能流传于世的佳作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这都需要扎实的功底,生活中丰富的阅历以及明锐的洞察能力经过许多的时间不断的修改炮制才能摆上台面供人们欣赏。我也希望我能早日写出能登上台面供人们欣赏让他们开心治愈他们内心的作品。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人们带来笑颜。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就像似每个人都可以抬头仰望无际的天空,遨游于神秘的海底世界一样。终点虽然不同,但那些梦想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心。当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透过双眼进入到心灵深处,将阴霾一扫而光的时候,那我们离梦想就不再遥远,希望就将在不远的地方向我们招手。我们要感谢那些曾近不看好我们梦想的人,正因为有他们来饰演反派角色,我们才更加有动力去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一同为梦想喝彩,为梦想加油!为中国的美好未来加油!

2.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 篇二

一、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

( 一) 实践方面

传统文化对于“纸上得来”与“躬行”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无论是哪一种思想观念, 都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传统文化中, “行”的地位要远远高于“说”。而马克思的根本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从辩证统一关系中可以看出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中占据根本性地位。它着重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目的高于“认识世界”的理论诉求。因此, 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上基本保持一致, 这也是为什么两者可以在实践方面进行相通相容的原因。

( 二) 人本方面

中国传统化文化自古以来注重“民生”和“仁爱”思想。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和”和“爱”、商周时期的“民惟邦本”思想精髓、王夫子的“君以民为基”思想, 无不彰显着民生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 它主张“社会本位”。所谓“社会本位”是指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对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不容小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宣扬的核心理论和价值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 “人的发展虽然受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限制, 但是无论是在君王国家还是民主国家, 人所起的建树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方面, 还表现在思想方面”。大多数思想学者或者政治家认为人只是实现统治的手段,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仅是帮助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手段, 也是实现政治统一的目的所在。简而言之, 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人学本质的探讨方面存在不一致性, 但是二者都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重要性。就这表明两者之间对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看法具有相通性。

二、融合的必然性分析

( 一) 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系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之上, 根据实践表明, 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 能够为科学家们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们社会发展手段带来科学依据。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基础, 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民族实现政治统一和找寻发展出路的唯一手段和理论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而言, 它必须依托于具体的民族性东西才能够得到实现, 涵盖了历史的民族形态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 二) 社会发展需要

在工业化时代, 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走向工业文明时代, 但是中国还止步于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农业时代。欧洲工业文明思潮在世界的传播促使中国人们开始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各国, 并萌发了对现代工业文明思潮的追求, 借助欧洲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中, “十月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被传入中中国, 不仅让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广泛解放, 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融合, 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发展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和体系的形成与产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为实现新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

( 一) 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 无论是在推动中国政治统一方面还是在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方面, 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因此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 要秉持公正、公开的原则, 不能盲目排斥, 也不能盲目照搬, 而是挑选推进中国发展进步的发展模式。对于精华部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加以保留。对于糟粕部分, 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加以改造, 并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况和时代发展特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优势互补。将摧毁人们精神意志的传统思想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改造成积极性的东西, 让人们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思想成果和民族文化, 以便做到“古为今用”。

( 二) 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时, 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辩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并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的利弊。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还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 以科学辩证统一思想观点分析其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 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时代发展特色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 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过程中, 要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迁, 对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指导思想进行改正,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体系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进一步实现中国和谐有序发展与不断富强增添一份力量。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荣荣, 古世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学理论, 2013, 16:33-34.

[2]林少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于社会政治理想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06:72-76.

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95—02

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中的,是民族特点、民族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医药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其思想观念无不打上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医学既是世界医学的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科学体系。在世界其他医学均被西医学同化的今天,中医药文化不仅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独树一帜,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说明中医学术尽管难以被西医学理解和解释,但确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和优势。早在20世纪初,恽铁樵就指出,“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途径,东方医术自有其立脚点。”这个立脚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医学生命力之

所在,离开它,中医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栖息繁衍于东亚大陆,这里幅员辽阔、腹里纵深,多样性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中华民族创造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的基本条件。中华文化体系完备,绵延不绝,个性突出,兼收并蓄,崇尚中庸。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和灿烂的文化奇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世界的东方,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还是马克思那句高度概括而精辟的结论:“火药、罗盘、印刷术—— 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救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由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概括而言,儒家的希圣希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黄老无为,佛家的善待生命、众生平等仍然可以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成就事功、和谐相处的智慧。弘扬包括儒、释、道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极大地凝聚中华民族的合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有诸多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核。医学,通常的理解就是治病救人的。但在中医药学的视野里,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病”,而更多的是“病的人”。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医药学有更多的人文特质,中医药文化有很深的内涵。正是由于中医药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所以,自古就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秀才学郎中,如同拾根葱”等谚语,形容有一定传统文化功底的人学医的方便快捷。文化积累达到封建王朝鼎盛的北宋.更是有了“儒医”一说。甚至许多为官者都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精通医道。不能为官者,也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自释。所谓医者易也,远的不说,就说现代的诸多名医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任应秋老有《任应秋医文集》,裘沛然老有《剑风楼诗文钞》,邓铁涛老有《铁涛医话》,张灿王甲老有《琴石书屋医馀吟草》等等。星罗棋布·蔚为大观[1]。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决不仅仅是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某几位医家、某几本医书等等的简单介绍。更多的,应该是这些东西与中医药医疗保健养生的关系以及其中透射出的自然人生哲理而化人、化天下。泼墨挥毫,游走于龙蛇之间或许就能轻松消除一时难平的怨气;抚琴一曲,忘情于山高水长之中,自然能排除万千杂念而益寿延年。

中医药学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稍加制作和配合,也可用来治病疗伤,并且很多的时候,疗效卓著。于是又有药食同源之说,万古常青。时至今日,药酒、药膳、药粥等等仍然各显其能,各竞风采。上海人一到冬天就有吃膏滋药进补的习俗, 四川人好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放入锅中调味,广东人一年四季都喜好煲各种进补的汤羹等,这些都已成为文化渗入到民众的生活起居、思想理念之中而形成一方风俗。正是由于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医药学特别讲究一个“悟”字。即使老师讲得很明白,还是少不了你自己的亲身体会[2]。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是在中华合和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合和思想认为,首先,万物和谐默契、相异相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万物同宗”、“宇宙一体”的内在联系,即宇宙的本原是混沌未分的整体,宇宙的演化是由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无穷万物逐渐分化而来,人体亦反映了太极(命门)一阴阳一五行(五藏)的过程。在中国人认识的视野之内,天地万物之间不仅有紧密的结构关系和严格而鲜明的秩序将它们联系起来,而且由于它们出于同一个萌胚,经历了同一个演化过程,因而具有深刻的一致性、统一性、相似性,这种由共同发生而导致的内在统一,是宇宙间各个层次、各个等级之整体形成的基础;其次,万物和谐默契、相异相成的动力来自于事物内部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是“自我运动”的结果,外力只能影响它,却不能主宰它;再次,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部分要素,只是名义上的,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就事物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体的功能,即所谓“和实生物”。在合和思想熏陶下形成的中医整体观念,重视人整体意义的生命现象,尊重人与环境的有机联系,不仅研究人自身,还研究人体以外的天文、地理、气候乃至音乐、军事、政治等相关领域,并运用阴阳五行的普遍规律来认识人体、处理疾病。可见,中医整体观念形成的思想基础,与现代科学所谓“元整体”(分化整体)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深刻内涵及特色所在,也是西医整体观迄今尚未企及的盲点。西医整体观是在运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把整体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子整体,从实际操作中将人当作一个可拆卸的“合整体”(组合整体),可以逐层进行分解、还原,在了解各部分的生理、病理后,再将这些内容组合起来。孰不知,在分解过程中,整体意义上的内容已荡然无存,所得到的只是“等于部分之和”的整体,这种整体显然与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发育而成,是最典型的“元整体”,探索人体的各种生命及疾病规律,用中医“元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较之西医“合整体”的思路,显然更有优势。因此,中医学不仅发现了许多西医学至今难以认识和证实的生命现象,如藏象、经络等,还在实践中成功地运用这些理论,取得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可见,通过研究中医整体观念所形成的文化背景,方能清晰地认识到其“元整体”的特色,加深对中医药整体观念的深刻理解。也只有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发扬光大,从而推动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公忱.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564.

[2]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17.

4.关于中国汉字文化国旗下演讲稿 篇四

大家好!

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汉字文化。发扬中国汉字文化不能只放在嘴边,要有实际的行动。发扬汉字文化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做到不写错别字,写规范的汉字。不随意乱用成语、谚语。说话用普通话,没有脏字。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今天这个时代,我称之为中国人的时代,我觉得中国人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和我们中华民族再次复兴的时代,100多年来,我觉得我们中国文化应该是受到了很多的冲击,受到了外来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冲击。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多的压迫,我们中华民族为今天的复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是中国正在崛起,正在影响这个时代。

5.中国感恩励志演讲稿 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父母点一盏感恩的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父母是上帝带给我们的惊喜,他们用慷慨的关爱浇灌我们,用辛勤的劳作培育我们,只为了让我们茁壮成长,成长为可以让他们依靠的参天大树。知恩不忘本,饮水要思源,让我们感恩父母,为他们点一盏温情的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感恩励志成才演讲稿同学们,每年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父母都会牢牢的记着,并在那天为我们买蛋糕,买礼物,做好吃的,尽可能的去满足我们。可是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有谁能够准确的说出父母的生日,有谁在他们生日的时候像他们一样早早的准备了生日礼物?我想大多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而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今天,刚好是我爸爸的生日。当我打通电话对他说生日快乐的时候,这个沉默寡言有些沧桑的男人,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而我永远不能忘记,去年我忘记他的生日,他不经意提起时,失望的表情。同学们,父母为我们的一味付出,并不是应该的,只是因为他爱我们。当我们捧着暖暖的茶的时候,请记得,他们也需要一杯。当我们盖上暖暖的被子的时候,请记得,他们也需要一床。

很清晰的记得《跪羊图》里那句感人至深的话: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父母已经为我们辛勤劳作了半辈子,如今我们已是成年,已经可以撑起家里的半边天。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搭把手,让他们歇歇那双伤痕累累的双手;在劳累的时候,我们煮碗粥,让他们感受被关爱的温暖。而在学习中我们更需努力,让母亲微笑的皱纹变成励志铭,让爸爸粗糙的双手变成警示钟,心怀感恩,励志成才,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点一盏感恩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多少风霜的累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是感恩的起点。记得《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记得《弟子规》中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记得《二十四孝》中有“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亲涤溺器”。感恩双亲,古来如此。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更应该感恩父母。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感恩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从容感恩。可是同学们,时间残酷,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及时感恩,而不是到忏悔的时候,才晓得我们没有及时报答父母的恩情。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意思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最终上升至社会的友爱温馨、和谐安定。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还会时时提醒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感恩也如是,当你置心感恩时,你就会觉得有些抱怨是无谓的,有些烦恼是不应该的,有些困难是可以征服的,有些困难是暂时的,你感激上天赐你食物,感谢社会如此美好。

看到父母辛勤劳作换来的微薄的工资,看到他们逐渐白了的鬓发,你是否能感觉到这个家运营的困难,是否体会到生存的压力。同学们,因为有困难所以才得以催生出伟大的品格,因为有压力所以才能凝聚到坚不可摧的精神。作为踏入社会并为家撑起半边天的成年人,作为承载未来和向往明天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秉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务实的行动书写合格的青春答卷。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奋斗和追求,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领悟人生真谛。愈挫愈勇,逆境成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始终坚信: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心中常树必胜之志,胸中常立豁达之情,永远奋发向上。 立足专业,广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过硬素质充实自己,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感,然后能言;恩,然后能行,感恩在心,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亲爱的同学们,说到这里让我们把对父母的感恩付诸于实际行动吧。让我们端一盆温暖的热水,细细揉捏那双四处奔波的脚,为他们除去一天的劳累;让我们做一桌好饭,细心地放到他们碗里,让他们摄取更多的营养;最后,让我们把父母花白的双鬓当做励志铭吧!让我们扬起青春的帆,荡起拼搏的桨,在父母老去的时候,给他们无忧的生活,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圆满生命,尽孝无愧意。儿女心,无论在何地,给双亲,一声感恩您!感恩父母,励志成才,让我们用“感恩的脚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吧!心怀感恩,励志成才,我们只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青年,才能更有动力的谱写自己的光辉成就,才会牢记感恩,回报社会。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支撑起自己信仰的殿堂,用励志勾勒出自己成才的迹象,让我们为父母点一盏感恩的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吧。

6.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 篇六

关于梦想励志演讲稿1

“每个人至少寻找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感动了别人为我鼓掌,再做自我的偶像……。每次提到“梦想”这个完美而梦幻的词,耳畔总会萦绕着张含韵的这首《一人一梦》。

是啊,一人一梦。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梦想,每一天也都在为梦想而追逐,努力。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着有一天我是父母的骄傲。

在茫茫人海中,我已经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光芒,而我的光芒似乎要比他人暗淡了许多。我没有十分出色的特长让父母骄傲,于是,我在心中种下了一个小小期望种子,期望有一天我的父母能够以我为骄傲,以我为荣。

人的梦想有很多种,飘在空中,不切实际的梦想叫空想;悬在半空,可能实现,却不努力的叫幻想;脚踏实地的,接了地气的梦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所以,我要为了我的梦想加倍努力,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实现梦想。

作为初三学生的我正处在学习的紧张时期,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分数,甚至每一次的名次都是父母所紧张的,我坚信“仅有好成绩才是父母以我为豪,以我为傲的见证".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在倒计时的这七十三天中,我要把数学公式,英语单词作为我的伴侣,学习的夜晚,我要让课本和卷子来陪伴,要与星星月亮同归,鸡鸣破晓而起,只为了实现我的梦想,用一丝不苟带来的期望踏上实现梦想的征程。都说人生有梦才精彩,但我认为人生有梦不精彩,人生追梦才充实。外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说:朋友,你有梦想吗?为了梦想你奋斗了吗?人生有梦想不以为奇,追梦才最重要。

被狂风暴雨洗礼的小树苗,雨后天晴,仍能茁壮成长,因它有梦想,不要成为那只想攀登泰山,游长江,而却一步未走的蜗牛一样,不经意放弃了梦想。朋友,你有梦想吗?有梦想,请追逐!

关于梦想励志演讲稿2

梦想,是你给了我期望么?

题记

梦想啊,你是多么完美的啊!梦想啊,你是否被现实在一次次的破灭?梦想啊,你还在一如既往的追逐着梦想么?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梦想。或许,它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也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为他而努力的奋斗着,拼搏着。是它,给予我们力量。往前追的力量。

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的梦很简单:父母能带我去我梦中的游乐场疯玩上一天,给我买我喜欢,想拥有的玩具。如今看来多么幼稚,可是那个时候,这个梦在我心中是多么宏大啊!即使这样,我始终还是没有实现它,在那个时候。

之后,长大一点的我。梦想还是很简单:只是期望我的妈咪能够让我自我去独立的处理自我的问题,我不想自我一向被关在笼子里。为了这个梦,我努力过,付出过。可惜,这个梦想也没用实现。

再之后,成熟一点的我,梦依旧很简单:我喜欢的女孩呀,她也喜欢我,期望自我成绩能够好一点,更好一点,期望有自我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可是,现实它又一次的击败了梦想。这些,我都没用实现。

直到此刻的我,梦依旧很简单,可是我发现,简单的事情往往很难做到。我只是期望我也能够平凡的生活,能够完成自我的学业,能够让父母安心。我在努力改变自我,也在为之奋斗着。可惜,残酷的现实始终在压迫着我。如今,离开了学校,可是我还是在奋斗着。因为,我相信,它终究在遥不可及,我也会追上它。

梦想,它一如既往的还是那么简单。可,它却又那么困难。它,是我的奋斗目标。随着我的年龄,身份地位的变化再不停的变化。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梦想。它并不复杂,可我们想实现它,却发现好难好难。就因如此,它才谓之梦想啊!

当我们为了它去努力,去付出。当你好不容易的实现了它的时候,或许当你放弃它的时候。恭喜你,你的又一个梦想悄然而至。加油吧,奋斗中,拼搏中的我们!

我的梦想,我一向都没有放弃它。这个梦想,我要用我一生的光阴去实现它。

加油。

关于梦想励志演讲稿3

我的梦想是飞,展翅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与小鸟作伴,自由自在的尽情飞翔。飞到天边去看看什么样貌,飞到传说中的南天门看看我所崇拜的神仙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忽然觉得身体飘飘然,原先一股大风,把我送上了天。我站在云上,只见天空好像是一块缀满了宝石的幕布。一望无际的云彩映入我眼帘,像老人、像马、像羊忽然,幕布拉开了,所有的云彩都变活了。它们从云海里出来,开始东躲西藏,用陌生的眼光望着我,直到我给它们一个最友好的微笑,它们才相信我不是坏人,从心底消除了最终的疑虑。一个个向我点头致敬呢!这是多么奇妙的神话世界啊!浅薄的天幕终究阻挡不住腾飞的翅膀。只见那昂首腾飞的俊马,它身披白色风衣,背上插着一对翅膀。

我便纵马奔驰,像一支尖锐的箭头,比110米栏跑道上的刘翔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脱离眼前狭小的生存空间的束缚,在浩瀚无边的星空中任意翱翔。那是多么完美、惬意啊!刹那间,我飞到了森林里。穿越在这时空隧道中,我在慢慢地欣赏着:柳树把河面当镜子,把风儿当梳子;小草也凑热闹,在土地上随风而动,像是在跳芭蕾舞;花儿也不甘示弱,绽放出那迷人、美丽的笑脸。以致常常把小朋友的脚勾住。一眨眼,我又飞回到云朵中,在上头嬉戏,十分舒适,在无人打扰之下,憧憬着完美的未来。在宁静的夜晚飞在月亮身边,陪陪孤寂的嫦娥,抱抱那只可爱的玉兔。我飞在那最不能想象的地方,我不畏一切,努力飞向太阳公公的身边,去感受她的那份无法抗拒的热情。飞在那七彩的虹上,把它装点的更美丽。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飞向了每一个角落下看个够。叮呤呤,一阵闹钟声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回来。可我的梦想是不会改变的。

飞,会让我看见整个世界;飞,会让我看到大自然清新的面貌;飞,会让我畅游在绿色、和平、天马行空的梦境中。只要生命仍在延续,只要意念没有泯灭,梦想的翅膀就永远不会停止飞翔。

关于梦想励志演讲稿4

说起梦想,同学们肯定都会七嘴八舌地说起自我想考的大学和长大后想要去的职位。

我问过我的好朋友古。古说,她长大后要学金融,当个银行职员。她还说,银行职员这个工作最赚钱。我也问过玉洁,玉洁她说:“我长大后要考艺校!”我清楚地明白,玉洁此刻向往艺术,她美术很好,想考艺校乃一种必然。不少人都叽叽喳喳地说:“我长大要当警察,除暴安良!”“我长大要当会计!”“考大学我选理科。”“大学的话我选则文科。”……我听到的话语如果比作是树叶的话,那真是数不胜数。

我的梦想,是考大学时我要去上医科大学,争取能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既然我要考医科,毕业后肯定要去当医生。医生虽不像警察那样治安,但能够治病;不想警察那样工作时能够除暴安良,但能妙手回春;虽不像演员那样被名声鹊起,时刻被人关注,但能时刻挽回一条生命,时刻治好人们的病。难道这不好吗?

当个医生就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总比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果实挂在枝头”的演员那样大名鼎鼎、仰慕的人络绎不绝好的多!当一名医生就像是一位白衣天使,时刻能挽回一条宝贵的生命,时刻能治好折磨人们的病痛。

如果我真的当上了一名医生,我就想要发明出一种能够治疗癌症、埃博拉、艾滋病、古兹菲德·雅各氏病、红斑狼疮等这样棘手的病症的神奇药物,病人一旦服用了它,休息几天,就能痊愈,并在最短时间内出院。此刻的医学有太多的问题、麻烦,各种拦路虎横在通向没有病魔的折磨、健康道路上。我长大后,当上了医生的话,我必须要刻苦钻研,要使人们能够克服它们,不再受它们的折磨,不再让它们在健康的道路上所作所为!

所以,我要让这个梦想插上翅膀,让这个梦想扬帆起航!

关于梦想励志演讲稿5

《老人与海》中的老在海上孤独地同鲨鱼搏斗最终却只拖回了鱼骨。也许有人会说老人的行动很傻,得不偿失但我却认为老人是最聪明的,他懂得去追逐梦想。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梦想。小时候是想有一个洋娃娃,再大一点是想考试得高分,再大一些想有一份好工作人的一生就是在逐梦中度过的。梦想既是人生的目标,又是人实现这个目标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梦想无好坏大小高低贵之分,它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颗星,在天闪闪发光,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实现所有人种之间的平等相处。正因为他有了这个梦想并且去追逐它,实现它。他的功绩所以而伟大,他的人生所以而辉煌,他的名字所以而不朽。

屈原有一个梦想,期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抵抗秦国的进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仅仅是他心路历程的写照,更是他追逐梦想为了实现梦想的决心。

焦裕禄也有一个梦想,不治理好兰考的绿化,我死也不瞑目。他追逐着这个梦想献出了自我的一生。他们的伟大不在于自我本身,而在于他们有梦想,并能为了这个梦想而去拼搏、奋斗。他们的精神同老人一样坚韧与顽强。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美。美就美有意义,有价值。

人的一生短暂而平凡,能够成为伟人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在人类进程中只可是一颗流星,转瞬即逝。所以,有人感叹人生苦短。但我要说人生短暂是对的,人活在世上很辛苦也是对的,可是感叹人生苦短我就有不一样看法了。正因为时光飞逝,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同老人一样,与鲨鱼搏斗看似辛苦,可是在这段日子里,与成群的鲨鱼斗智斗勇,其中的欢乐与思索,沉静与兴奋,都是任何事物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做一件事,结果带来的喜悦,与过程中带来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吧!

人生之美,美就美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7.关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 篇七

1. 中国在国际中与日俱增的地位

1.1 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步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距离, 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也在逐步的提升, 由1978年的第十位逐渐上升至目前的第四位, 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的崛起以及逐渐提高的综合国力, 得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肯定和期待, 然而也增加了对中国的担心和顾虑。尽管, 面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国际社会表达了他们衷心的赞赏和欣喜;然而, 很多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也逐渐在部分西方国家传播开来。但是无论如何, 这都使得国际社会对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 全球正在兴起一场以“汉语热”为中心的学习中国文化进而认识、了解中国的活动。

1.2 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文化理念

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逐渐提升的综合国力, 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提升, 中国逐渐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伟大光辉的形象。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的一员, 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国际维和、核扩散问题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环保等问题中国都积极参与其中。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各国人民逐渐认识、了解以及重视推出的世界建设和谐的文化理念, 同时也更加认同、理解中国的理念。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与和谐世界的文化理念, 已经成为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关键要素, 也逐渐发展成国际政治秩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面对国际社会日益复杂的关系, 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已经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与和谐世界理念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理解沟通以及交流合作的方法。要想理解中国, 深入了解中国, 必须学习联合国指定的其中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 因此, 中国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与和谐世界的文化理论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对中国语言的学习。

1.3 中国文化解决世界难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 由于人类文化的快速迅猛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深受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世界文化价值的重心逐渐转变为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环境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问题。虽然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但是他也使人类社会受到各种负面问题的影响。过分依赖科技工具将会使当代社会受到社会危机的影响, 造成人的异化、环境破坏、精神空虚、功利主义、道德滑坡、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已经逾越了政治边界以及地理区域, 逐渐影响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安全问题。既会降低人类社会的生活条件以及人类的生产力, 又会给地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将整个人类社会毁灭。

要想使造成的全球性问题迎刃而解, 不但要求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肤色、所有地区应当协商、合作解决, 还需要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所有民众联合起来, 共同合作, 组建一支全球性的合作团队。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可以延续多年经久不衰, 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不仅注重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重视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主旨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以说, 即使是工业条件发达的西方国家, 对于中国文化的追求, 不仅没有减少的趋势, 反而越来越多。在东方国家的人为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叹为观止的同时, 西方国家的部分思想学家领悟到西方工业社会的不足之处, 就像被囚禁于无边无际的荒漠一般, 看不到生命之光, 也找寻不到生命的绿洲。于是, 这些思想家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希望能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找寻落寞已久的心灵和世界上的精神财富, 寻求拯救社会和解救全球性问题的唯一答案。

2. 孔子学院的发展意义

2.1 汉语的博大精深

语言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工具。汉语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承载体, 汉语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诞生。区别人类和动物主要特征的是语言, 有了语言, 才有了人类的相互沟通、交流, 人类才可以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基本生活, 成为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说, 汉语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汉语的历史越悠久, 证明中国的文化也越悠久。汉语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化, 不同的语言标志着不同的民族习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 都会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之相对应, 语言文化是不同民族历史的基本表现。作为国际的文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承担了其推广的主要责任, 孔子学院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传播中国的汉语, 来使国际友人了解汉语的所代表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内在历史意义。

汉字是纪录语言的基本内容, 声音则是传播语言的载体。作为中国文化代码的汉字, 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汉字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快速发展, 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字大部分来自于简单的图画, 表音和表意是文字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的汉字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 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一直连续的被沿用至今, 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汉字却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没有丝毫的改变, 并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悠久、最顽强的表意文字。汉字作为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主要媒介, 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工具之一。汉字的形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时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积累、传承、传播、发展和延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学好汉语, 就一定要学好中国的汉字, 也就是说, 汉字的学习是汉语学习的基础, 这就是孔子学院在语言文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2.2 中国功夫的传播

太极和武术是中国文化奉献给世界的一份厚重的礼物。太极和武术是中国功夫的代表文化, 不但可以起到锻炼身体、保健养身的功效, 还可以使人修身养性, 其包含着各种民族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的修养。个人的品质以及精神文明的修养的提高, 这是中国功夫的首要目标, 这不单单是强身健体的武术招式, 更是一种饱含着精神文明的文化状态。太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 无一不代表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阴阳五行的观念以及生命价值观念;中国多元化的模式和各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多种各样风格的武术流派表现。习武不过是外在的表现一种形式, 修身养性才是中国功夫的内在要求, 才是中国功夫最本质的目标。中国功夫作为一种影响力和震撼力都比较强的文化单元深受各国人民、各个年龄段的人民的追捧, 是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形式。

3. 总结

孔子学院在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的同时, 也是一次改变自身、完善自身的过程, 是通过和外来的文化不断接触、融合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成长的。在这种不断的碰撞中, 既向国际友人传播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的同时, 也受到其它文化的影响, 逐渐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吸取更多的优质因素, 最终才可以在国际文化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认可, 这就是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所需要的一种对待文化的品质。同时, 在这种互利的文化传播过程中, 努力完善自我, 并使自己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 更能增强中国历史文化的实力, 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 也可以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可。

摘要:孔子学院既承担推广汉语的重要使命, 又是对外宣传的窗口。然而语言和文化却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要做到一边学习语言, 一边学习文化;还要做到一边推广语言, 一边宣传文化。孔子学院的诞生, 既标志着中国已经逐渐进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中, 又标志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逐渐登上新的历史舞台。孔子学院的兴起能够消除中外文化的隔阂, 使之对中国不再有偏见。总而言之, 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枢纽, 同时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民族

参考文献

[1]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J].新华文摘, 2008, 3 (21) :109-120.

[2]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J].现代国际关系, 2006, 11 (03) :29-30.

[3]倪建华.中国在中亚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大传播, 2006, 5 (12) :23-24.

[4]陈静.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家, 2010 (24) :150

8.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演讲稿 篇八

在修改本书之前,又认真地读了一遍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最近台湾学者龚鹏程在《游的精神文化史论》对“乡土中国”的传统理念表示质疑,认为中国实际上是“居与游互动的社会”,它包含“居民”和“游民”这两种基本类型。游者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势力之一。但长期以来,存在着“土”对“水”的压迫和蔑视,这实际上是居民社会对流民社会的歧视,显示了居民社会的文化强权。导致这种霸权的建立的原因在于,农业社会需要与土地联姻的固定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皇帝、官僚阶层和乡村宗法制度的坚定支持。龚先生论述的确使人耳目一新,他关注到人们流动起来的时候必然产生与“居民”不同的思想性格,但他忽略了人们的“游”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的给人们思想带来的改变也是不同的),因为费先生研究的是古代中国的主流社会,这是在研究从主流社会流离出的游民时必须先搞清楚的。古代的主流社会从组织形式上是宗法的,从生产方式上说是自然的小农经济。从其稳固性上来说,费先生称之为“乡土社会”。费先生很重视这个“土”字。他说: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这表明我们传统上就是农业社会,从黄河、长江到珠江一带的人们都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祖先就是主要依靠农业维持生存和发展,读周族的史诗如《生民》《皇矣》《笃公刘》《绵》等中所写的周族祖先如后稷、公刘、古公直父等都是精于耕作的农业专家、都是善于在“土里刨食”的行家里手。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尽管后来我们有了城市,而且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但土地是命根,一切都仰仗于它,即使城里人也离不开它,因为土地——农业是人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第一产业,是最贴近生活和最富于人性的,特别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农业。这样连管理一方的“土地爷”也被人们塑造成最人性化,管理人们家长里短的小神。费先生强调“乡土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流动,安土重迁。对于乡土中人,固定不变是常态,迁移、流动是变态。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是什么引起的乡土社会的人们的迁移和流动?费孝通提出了人口的增长,土地不胜负担时,人口的流动发生了。因为即使无灾无害,每一块土地所能养育的人口都有一个饱和度,超过了这个“度”,“分群”迁徙就不可避免。然而,这有个度,即在他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土地还有余裕。也就是说如果某宗族人口增长了,先是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办法以满足多余人口的需求,直到非得“宣泄”不可时,便产生了有目的和无目的的两种宣泄。由于历代统治者(在宋代以后特别明显)对民众流动的限制,也因为国人内陆居民的性格,这种“宣泄”很难流播到海外。这与欧洲人有很大区别。其实,更大量的是因为天灾人祸、被迫离开乡土社会的人们。另外,除了流播到其他土地上之外,还有大量的人们在城镇中以其他方式谋生。这些人大多是使本书研究的对象——游民。

因此,可以说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所研究的是古代的中国人在乡土社会中生活状况、思想状况;而本书研究的乃是脱离了乡土社会的人们生活、思想状况。因此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古代的中国农民当他们有田可种,能够维持半饥半饱生活的时候,他们生活在“乡土中国”中,他们的思想性格正像费先生描写的一样,当他们被乡土中国抛弃、成为游民、堕入江湖,其思想性格必然发生变化,逐渐远离乡土中国,变成像本书所描绘的那样。虽然原书也意识到“乡土中国”是自己思考的出发点,这次修订时这个意识更加自觉了。

这次增修主要针对原书的缺憾做了大量补充,其中有以下几点提醒读者们关注:

一,游民历代皆有,但形成群体是在宋代。宋代有许多与前代不同的社会特征,这些特点与游民大量产生及群体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如宋代初年的“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所有权变更速度加快,土地的所有权的流转过程中必然使许多人离开乡土社会,大量人口脱序,称为游民。另外,两宋大城市的繁荣、特别是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的工商业、服务业发达给读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达的工商业、服务业为流入城市的游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使得游民能在城市生存下来,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历史学界也是有争论的。我以为宋代大城市的繁荣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游民大量流入城市、劳动力廉价;二是宋代中叶以后对于官员、士大夫特别优待,俸禄之高,超出历代。这两个因素遇到一起,即可形成高消费的热潮。这个现象是史学界关注不够的。这次“增修本”中

对于这个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讨论。

二,宋代是游民多与游民活动特别有影响力的时期,游民的江湖也于此时出现,但游民是旋生旋灭的,北宋末、南宋末、元末乃至明末都有大量的游民死于战乱。特别是明初的重建宗法、重建小农,游民基本上消失。后来虽然人口膨胀、兼并剧烈,游民逐渐增长,明中叶以后直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作为一个人数众多游民群体基本上没有消失过。宋代以后,游民增长与活动显示出阶段性,各个阶段的游民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在原书中缺少论述,“增修本”在上述这些方面做了补充。

三,一些通俗文艺作品中的游民意识是如何影响广大民众、甚至成为民众、特别是底层社会的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历史、判断是非的主要依据,从而成为游民社会化与社会游民化主要桥梁的呢?这与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是分不开的。原书虽然探讨了通俗文艺在民间的影响,但对于通俗文艺作品中的话语在民众头脑中扎根现象关注不够,本书在这些方面做了补充。书中还提到齐如山先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所写的《戏文警句》,那篇短文中罗列了一百多句当时流行于北平人口头的警句以为证据。

四,加强了对“三教之外,还有一教”即“小说教”的论述。本书的目的在于阐述游民问题不单纯是个社会问题,更是个文化问题。我们讲传统文化目光都集中在儒释道三家上,对于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也波及到其他阶层的“小说教”却忽略了。虽然原书也谈到这个问题,但没有列为专节。“增修本”把这个问题作为专节来论述,并征引了前人在这方面的探索。

五,从游民的社会化的角度探讨了江湖问题。原书只从游民奋斗的空间的角度分析了江湖的性质,其实江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处于隐性状态,与主流社会相背离的。投入江湖的不仅仅是游民,也包括了许多其他阶层的边缘人物。这些边缘人物想在江湖中觅求他们在主流社会得不到的东西。上层社会的边缘人物投入江湖后,往往会成为江湖的中坚或领袖。这种反主流社会的江湖出现于宋代。宋代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游民,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但是城市又不能为他们提供任何保障,出卖劳动力的人们,在法律上没有任何权利,城市之中形不成市民社会,无论是商人、手工场主,还是出卖劳动力的人们不能形成保卫自己的力量。因此,一旦有社会动乱,原有的工商业、服务业破产,这些人就容易流落江湖,成为反社会的力量。

上述诸要点是本次增修时特别关注的问题,自以为在这些方面有些心得,写入书中,为读者思考提供方便。

自从1991年我的以第一本论述游民文化的专著《中国流民》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至今已经超过十五年了。1999年出版了《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后来发表了多篇与游民文化有关的论文、随笔及其他文字,抛砖引玉,使这个沉寂多时的社会文化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慎之先生的名文——《发现另一个中国》1999年发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后经多家报刊转载,海内外学界反响强烈。有些学者开始致力游民文化问题(有人概括为“流氓学”——我以为不甚准确)的研究,并有一些可观的成果出现,不论是在网上和平面媒体中都可以看到,而且还有一些专著问世。这是令人兴奋的。

当这个增修本问世的时候,可能正当慎之先生逝世四周年忌日,本书的修订中考虑到先生一些意见。最重要的是摒弃“封建社会”这个模糊的概念,试用“皇权专制社会”以替代。但仍嫌不够准确,因为这只注意到秦始皇以后社会的政治特征、不能概括这个社会的经济特征,还有待于历史界、理论界进一步探索。

本书最后所附杜亚泉、黄远生等先辈对于游民问题的论述,其实当时关心游民问题的远不止他们二位。梁启超认为当时社会问题中最重要的不是“有产”“无产”的问题,而是“有业”“无业”的问题。这样社会的穷苦人中分成为“劳动者”和“游民”,而且还是游民多而劳动者少。在社会发展中“劳动阶级之运动可以改造社会,游民阶级之运动只有毁灭社会”。他还说:“今之社会主义运动家,或以热心太盛之故,深嫉乎有产阶级智识阶级之腐败不足与语也,又见乎劳动阶级之人少而力微,且性质亦带保守,不易鼓动也,于是‘为目的不择手段,转而思利用游民。夫天下之最便于利用者,诚莫游民若也。而利用所生之结果,必至全反其所期。今试执共产主义以告任何阶级之人,未必能信受也,即信受未见能奉行也。试以语半兵半匪之军队,则彼可以‘闻斯行诸不俟终日’。数月以来,高阳兵变,宜昌兵变皆籍市民之产而朋分之。彼奚不可以曰:‘吾为实行共产主义来也。’试问社会主义之名义,若为彼辈所假借,则玷此名义为何如者,而国家元气之瘵丧又何如者。故吾愿真爱国真爱主义之人慎勿出此也。”(《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1921,1,19)可见当时人们对游民所构成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梁启超对于游民所构成的文化问题多有论述,在此次增修中有所涉及,故在后记稍提梁氏对游民在社会运动中负面作用忧虑,我想不是毫无意义的。

上一篇:绘本馆人事管理制度下一篇:我的青春我做主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