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验收标准(11篇)
1.美丽乡村验收标准 篇一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
(讨论稿)
为指导各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12‟18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安排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6‟1号),在2013、2014省级中心村验收办法的基础上,特制定本验收办法。
第一条 验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农民满意;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公开公平、科学规范。
第二条 验收对象。纳入省级整治建设范围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省级中心村和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及所在省辖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原未纳入省级中心村建设范畴的市辖区,实行达标验收,不列入片区排名。
第三条 验收时间。2015省级中心村于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验收;2016及以后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省级中心村和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于次年第三季度完成验收。第四条 验收指标及分值。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指标体系包括建设成效类指标和组织保障类指标。
(一)建设成效类指标
1、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指标。按照“两治理一加强”的要求,分为基本指标和特别加分项,基本指标包括规划编制、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4大类验收指标,满分100分;特别加分项包括弱电下地、污水处理、提升乡镇品位、加强乡镇综合执法等4项,最高加分为3分。
2、省级中心村建设成效指标。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分为基本指标和特别加分项,基本指标包括建设规划编制及执行、整治建设、产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评价等5大类验收指标,满分100分;特别加分项包括村内道路建设、雨污分流、室外体育文化场所建设、村容村貌等4项,最高加分为3分。
3、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建设成效指标。参照省级中心村标准,开展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等5项整治建设,满分50分。
(二)组织保障类指标
此类指标验收至县(市、区),包括日常工作、资金投 2 入、用地保障等3大类,满分10分。
第五条 计分方式。
1、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验收总分值为4大类基本指标得分再加上特别加分,满分103分;省级中心村验收总分值为5大类基本指标得分再加上特别加分,满分103分;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验收总分值为50分。凡是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和省级中心村建设成效指标分值低于85分的,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低于40分的,视为不达标,要在半年内完成整改任务,由省美丽乡村办督办整改。
2、县(市、区)验收总分值为:对该县(市、区)所有被验收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省级中心村得分累加,总分值取算术平均数(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再加上县级组织保障类指标得分。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得分不计入所在县(市、区)验收总分值,但作为奖惩依据之一。
3、市验收总分值为:所辖有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的各县(市、区)总分值取算术平均数(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按照省综合考核要求折算为各市美丽乡村建设得分。4、2015年申报的省级中心村验收结果,作为各市、县(市、区)2016美丽乡村建设得分;2016年申报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省级中心村验收结果,作为各市、县(市、区)2017美丽乡村建设得分;以后依次类推。
第六条 验收程序。结合日常工作情况和各市自评结果,实行统一验收。
1、统一验收在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省美丽乡村办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共同组织开展,按照一定比例,采取自荐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查看、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实地评分。
2、省美丽乡村办、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结合自身职责,分别负责日常工作、资金投入、用地保障项目的考察评价。
3、各市从2017年开始,于每年7月份前将所辖县(市、区)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省级中心村建设、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自然村环境整治等4项任务自评结果及所辖县(市、区)排名报省美丽乡村办备案,作为统一验收的参考依据。其中,各市于2017年2月份前将所辖县(市、区)2015省级中心村建设自评结果及所辖县(市、区)排名报省美丽乡村办备案。
第七条 验收结果运用。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全省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五个片区。各片区排名前30%且中心村(含省级、市县自主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验收全部达标的县(市、区),由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适当增加其下 4 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对各片区排名后10%(采取四舍五入)且验收总分值低于全省验收平均分值的县(市、区),由省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帮助查找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第八条 验收监督。有下列行为之一,验收的中心村或乡镇确定为不达标: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查实,或被媒体曝光经核实的,发现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情况严重的;在验收工作中弄虚作假,情况严重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严重违背群众意愿、造成恶劣影响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九条 其他。
1、验收以现场查验建设实效为主,最大限度减少软件资料检查。
2、各县(市、区)按照到2020年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其中60%达到省级中心村要求,40%达到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要求),分确定省级中心村、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数量,及时上报省美丽乡村办备案。
3、建立整县推进试点县(市、区)激励机制,适当提高省级中心村自荐比例,并在得分相近的情况下,优先评为先进县。
本办法由省美丽乡村办负责解释。
附件
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 指标解释及计分办法
第一类 建设成效类指标
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基本指标(100分)
一、规划编制(5分)
1、根据皖办发„2016‟1号文件提出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认真编制乡镇整治建设规划的,得2分;
2、规划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得1.5分;
3、规划落实较好的,得1.5分。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二、治脏(25分)
(一)垃圾处理(10分)
1、合理配臵垃圾箱(桶)、垃圾收集和清运设备且正常使用的,得2分;
2、建成区道路沿线、背街小巷、镇村结合部、集贸市场、河沟渠塘、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公共厕所、建筑工地 6 和学校周边等区域垃圾及时清扫、处理,无暴露和积存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的,得4分;
3、实现卫生长效保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的,得4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二)河沟渠塘疏浚清淤(7分)
1、疏浚河沟渠塘,实现水体清澈的,得3分;
2、河沟渠塘疏浚后,及时护坡,做好绿化的,得2分;
3、无积存垃圾、无白色污染、水面无明显漂浮物的,得2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三)改厕(8分)
1、结合集贸市场、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和服务半径要求,改造现有公共旱厕,合理布局水冲式公厕的,得3.5分,否则酌情得分;
2、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住户,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未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住户推广使用三格一体式化粪池,采取单户或多户分散处理,工作进展较好的,得3分,否则酌情得分;
3、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的,得1.5分,否则不得分。
三、治乱(35分)
(一)治理乱搭乱建(9分)
1、对违法建(构)筑物全面登记造册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
2、依法拆除违法建(构)筑物成效明显的,得5分,否则酌情得分;
3、规范建房审批,建立巡查制度,违法建(构)筑得到有效控制的,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二)治理乱停乱放(8分)
1、因地制宜设臵停车场站或划定停车位的,得5分;
2、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整齐有序的,得3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三)治理乱摆乱占(8分)
1、沿街商铺无店外经营、无占道经营,保证道路畅通的,同时对于存在车辆维修、加工作业、废品收购站点等不具备店内经营条件的情况,要统筹规划,规范经营,保持环境整洁的,得5分;
2、清理规范建筑材料堆场、煤矸石场等,确保物料堆放整齐,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得3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四)治理乱拉乱挂(10分)
1、对现有杆线进行梳理,该合并的架空线路应予合并,8 无违规交越、杂乱无序现象的,得5分;
2、店招广告、过街横幅体量协调、悬挂整齐的,得2.5分;
3、主要道路两侧建(构)筑物外立面上没有影响镇容的吊挂、晾晒和堆放物品,电线杆等杆体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吊挂的,得2.5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35分)
(一)道路建设(10分)
1、结合实施县乡公路畅通工程,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实现乡镇建成区与外部交通有效连接的,得2分;
2、贯通和改善主干道,修缮破损路,整治低洼路,保持路面平整、形成安全路网的,得3.5分;
3、采用适宜方式适当硬化背街小巷,整治烂尾路,打通断头路,实现建成区内路网畅通的,得3分;
4、主干道路做到交通标志、标线完整醒目,指路牌、路名牌等标识规范的,在学校周边道路增设和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的,得1.5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二)供水设施建设(6分)
1、通过集中供水方式,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的,9 得3.5分;
2、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压水量能够较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得2.5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三)集贸市场建设(6分)
1、合理规划新建或改造集贸市场,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得3.5分;
2、集贸市场管理有序,保持干净整洁的,得2.5分,否则酌情得分。
对于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用地紧张的山区乡镇,可因地制宜结合现有农贸商店、农资店、蔬菜超市等配套市场服务功能,管理有序,干净整洁,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得6分,否则酌情得分。
(四)文化健身场所建设(6分)
1、因地制宜改造或修建综合性文化设施,能够提供文体活动、书刊阅读、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居民日常文化生活需求的,得3分;
2、建有室外健身场所,可结合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综合布臵,也可与街头绿地、公共建筑、学校体育设施等相结合,并合理配套健身器材、灯光设备等的,得3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五)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2分)
结合宽带支撑工程,开展宽带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宽带提速的,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六)提升绿化水平(5分)
1、开展植绿见绿,见缝插绿,乡镇绿量显著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的,得2分;
2、强化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臵地块等绿化,得2分;
3、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得1分。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加分项(3分)
1、建成区主要街道实现弱电下地的,加0.5分;
2、建成区铺设污水管网的,加0.5分;通过城镇污水管网延伸、乡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等形式,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的,加1分;以上累计加分不超过1分;
3、有条件的地方,合理开发建设居民小区,提升乡镇品位的,加0.5分;因地制宜开展建筑外观整治,提升特色景观,直观感觉风貌协调、镇容美观的,加0.5分;
4、采取委托执法、派驻执法等形式推行综合执法,配备必要人员力量,依法管理效果较好的,加0.5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加分。省级中心村建设成效类基本指标(100分)
一、建设规划编制及执行(5分)
1、中心村选址科学合理的,得0.5分;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的,得0.5分;
2、规划人口规模达到《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的,得1分;
3、规划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得1分;
4、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得1分;
5、中心村建设规划落实较好的,得1分。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二、重点建设任务(75分)
(一)垃圾处理(10分)
1、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臵体系,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方式收运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通过“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等适当方式就近处理,其中交通不便、运距较远的村庄通过“户集、村收、村处理”的方式就近处理,得3分;合理配臵垃圾桶、垃圾房或垃圾池、垃圾收集和清运设备的,得1分;
2、生活垃圾及时清扫、收集,日产日清,中心村内无暴露和积存垃圾的,得4分;
3、垃圾处理选择符合农村实际和环保要求、成熟可靠的终端处理工艺,推行卫生化的填埋、焚烧、堆肥、沼气处理和垃圾发电等方式的,得2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6分)
1、结合“十三五”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区域集中供水、小型集中供水等方式,扩大农村自来水使用覆盖面,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的,得4分,否则酌情得分;通过农户自建水井等其他方式,保障饮水安全的,在2-3分之间酌情得分;
2、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压水量能够较好满足生活需求的,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三)卫生改厕(7分)
1、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的,得5分,否则酌情得分;
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等古村落,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实际的粪便收集利用方式、不直接排放污染环境,视同完成卫生户厕改造;
2、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
(四)房前屋后环境整治(6分)
1、电力、通信线路架设安全规范、无违章交越和搭挂的,得3分;
2、有序堆放杂物,实现村庄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得3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五)道路畅通(10分)
1、纳入乡村道路畅通工程的建制村且村部位于中心村范围内,实施通村主干道路拓宽改造,路面宽度达到4.5米的,得2分;此外,除受有关政策法规和特殊自然条件限制的,通村主干道路路面宽度达到3.5米的,得2分;
2、除受有关政策法规和特殊自然条件限制的,村内主干道路采用水泥、沥青或者砖石等乡土材质硬化,路宽一般不低于3.5米的,得6分;
3、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的,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六)污水处理(8分)
1、以分散处理为主,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采用整体式粪池、三格式粪池等简易处理技术,就地生态治理;或在有条件和实际需求的地方,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15 工艺可靠的无动力、微动力处理技术进行集中处理;或靠近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系统的,接入市政、企业污水管网进行处理的,得6分;
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的,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等古村落,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实际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措施的,视同符合以上相关要求。
(七)河沟渠塘疏浚清淤(5分)
1、整治疏浚河沟渠塘,实现水体清澈的,得2分;河沟渠塘疏浚后,及时护坡,做好绿化的,得1分;无积存垃圾、无白色污染、水面无明显漂浮物的,得1分;
2、村内加强桥涵配套的,得1分。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8分)
1、按照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简易适用的要求,利用现有设施统筹改造,或新建,或就近共享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得4分;
2、服务中心面积适当,能够统筹合理使用,具备社区服务、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功能的,得2分;
3、结合宽带支撑工程,实现宽带通村,适当提高固定 16 宽带家庭普及率的,得2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九)村庄绿化(6分)
1、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除受有关政策法规和特殊自然条件限制的,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的,得1.5分;村庄建成区范围内道路、河渠绿化率达90%的,得1.5分;
2、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茶园等,实现庭院美化的,得1.5分;
3、村庄绿化适地适树,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倡导自然式种植,绿化效果较好的,得1.5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十)村庄亮化(5分)
1、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区域,利用多种方式安装安全简易路灯,进行适度亮化的,得3.5分;
2、维护到位、使用正常的,得1.5分。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十一)长效管护机制(4分)
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社会资助相结合等切实可行的经费分担机制,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实现垃圾和污水处理、绿化、卫生保洁、公共 17 设施维护等长效管护的,得4分,没有完全达到标准的酌情得分。
三、产业发展(10分)
1、中心村所在行政村、乡镇被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县级示范村镇得1.5分,市级示范村镇得2.5分,省级以上示范村镇得3分;或中心村纳入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或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得3分;或中心村主导产业突出,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50%以上的,得3分;或中心村在全省粮食绿色增产示范片、示范村范围内或村内有示范家庭农场,或落实 “三推”(推广高产高效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三控”(控肥、控药、控水)效果较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效明显的,得3分,否则酌情得分;
2、中心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水面)流转适度规范;或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3、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得5分;达不到10万元的,按照以下方式计分:
(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10万元的得2.5分,否则酌情得分;
(2)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幅10%以上的得2.5分,18 否则酌情得分。
对采煤塌陷区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搬迁安臵村,计分项调整为:
1、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劳动年龄段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率达80%以上,对有创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开展创业培训的,得2分,没有完全达到要求的酌情得分;
2、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政策,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安臵失地农民就业的,得1.5分,没有完全达到要求的酌情得分;
3、中心村从事农村加工、运输、商贸等二三产业创业就业户数占农户比例达到30%以上的,得1.5分,达不到的酌情得分;
4、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得5分;达不到10万元的,按照以下方式计分:
(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10万元的得2.5分,否则酌情得分;
(2)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幅10%以上的得2.5分,否则酌情得分。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分)
1、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或具有地方特色文明创建活动的,19 得1分;
2、开展道德评议活动,设立“身边好人榜”等类似评议的,得1分;
3、村规民约简约规范且群众知晓率高的,得0.5分;
4、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活动的,得1分;
5、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的,得0.5分;
6、挖掘本地本村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彰显乡村特色文化,古树古民居保护等较好的,得0.5分;
7、中心村治安状况较好的,得0.5分。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五、群众评价(5分)
设计问卷,在考核时通过入户调查方式统一开展。
1、环境卫生改善满意度,1分,根据情况酌情得分;
2、基础设施改善满意度,1分,根据情况酌情得分;
3、公共服务改善满意度,1分,根据情况酌情得分;
4、乡风文明改善满意度,1分,根据情况酌情得分;
5、是否存在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搞面子工程等问题,有问题的不得分,无问题的得1分。
省级中心村加分项(3分)
1、村内次干道采用沙石等乡土材质适度硬化,实现“户户通”,便于群众出行的,加0.6分;
2、村内实现雨污分流的,加0.6分;
3、村内建有室外体育文化场所的,加0.6分;
4、直观感觉村庄房屋布局错落有致,村容村貌较好的,加0.6分;村庄和村庄周围自然景观优美,田园特色突出的,加0.6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加分。
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建设成效指标(50分)
(一)垃圾处理(12分)
1、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臵体系,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方式收运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通过“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等适当方式就近处理,其中交通不便、运距较远的村庄通过“户集、村收、村处理”的方式就近处理,得3分;合理配臵垃圾桶、垃圾房或垃圾池、垃圾收集和清运设备的,得2分;
2、生活垃圾及时清扫、收集,日产日清,中心村内无暴露和积存垃圾的,得4分;
3、垃圾处理选择符合农村实际和环保要求、成熟可靠的终端处理工艺,推行卫生化的填埋、焚烧、堆肥、沼气处理和垃圾发电等方式的,得3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10分)
1、结合“十三五”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区域集中供水、小型集中供水等方式,扩大农村自来水使用覆盖面,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的,得6分;通过农户自建水井等其他方式,保障饮水 22 安全的,在3-5分之间酌情得分;
2、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压水量能够较好满足生活需求的,得4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三)卫生改厕(10分)
1、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的,得7分,否则酌情得分;
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等古村落,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实际的粪便收集利用方式、不直排污染环境,视同完成卫生户厕改造;
2、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的,得3分,否则不得分。
(四)房前屋后环境整治(8分)
1、电力、通信线路架设安全规范、无违章交越和搭挂的,得4分;
2、有序堆放杂物,实现村庄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得4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五)道路畅通(10分)
1、纳入乡村道路畅通工程的建制村且村部位于中心村范围内,实施通村主干道路拓宽改造,路面宽度达到4.5米的,得2分;此外,除受有关政策法规和特殊自然条件限 23 制的,通村主干道路路面宽度达到3.5米的,得2分;
2、除受有关政策法规和特殊自然条件限制的,村内主干道路采用水泥、沥青或者砖石等乡土材质硬化,路宽一般不低于3.5米的,得6分;
3、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的,得2分,否则酌情得分。
以上各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酌情得分。
第二类 县(市、区)组织保障类指标(10分)
一、日常工作(2分)
1、推进机制。日常督查调度和工作推进有力有效的,得1.5分;
2、宣传推介及信息报送。在市级新闻媒体上每发表1篇信息得0.1分,在省级新闻媒体、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简报上每发表1篇信息得0.2分,在中央新闻媒体上每发表1篇信息得0.5分,最高得0.5分。
二、资金投入(6分)
1、按照省里要求落实财政专项资金的,得3分;
2、以县为主整合涉农资金成效较为显著的,得2分;
3、吸引社会资本、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的,得1分。
具体考核标准参照《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评价办法》执行。
三、用地保障(2分)
省下达到县的增减挂钩指标,为农村预留不少于10%的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达到要求的得2分,否则不得分。内没有增减挂钩指标的,此项得2分。
2.美丽乡村验收标准 篇二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以“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突出普适性、指导性、引领性、实用性、兼容性等特点, 统筹考虑各地需求,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规范, 标准内容体现了“美丽乡村村民建、建设成果村民享”的核心理念, 反映了美丽乡村的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和行为美。
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 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技术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汇集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行业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 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 就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目标性指导。
田世宏指出, 标准作为一种实践经验总结, 体现了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 经相关各方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并自觉执行, 是具备普遍指导意义的技术规范。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 引入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手段, 对于指导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 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同时, 标准对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 不搞“一刀切”, 也不要求“齐步走”, 鼓励各地根据乡村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3.信阳:以美丽乡村拉动美丽经济 篇三
2013年年底,农业部下发《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信阳市有4个乡村入围,充分说明信阳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国家认可。自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信阳市借助作为河南省唯一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依托独有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统筹规划 突出山水
今年3月,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在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做好人口变动大账,不盲目画方格、求全面、摊大饼,纸上谈兵。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编制有关规划。
信阳市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素有“豫南明珠”“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是一个山水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信阳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特色,在山水上做文章,而且突出农村特点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保持农家风情。
平桥区郝堂村是河南省唯一命名的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该村地处市郊,是以民俗、乡土兼顾城乡结合等规划建立起来的,整个村庄由青砖、绿瓦、古木、阁楼、池塘构成,展现出豫南特有的江南水乡般的建筑风格。
而位于商城县北部的田湾新村,距县城6公里。两年多的时间里,这里不高的山岭上,形成了400余人集中居住生活的新型社区,四周被山包围,而满山的青松与红色的别墅交相辉映,古朴又不失时尚,俨然一个城市山庄。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太新介绍,在新型社区建设中,他们注重保护生态自然,立足村庄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当地传统产业油茶种植,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山、田、林、路、业紧密结合,打造和谐新村。
七里冲村位于商城县西南,属3A景区汤泉池管理处管辖。汤泉池不仅有温泉湖大面积水域,更有中原神水“药泉”,温泉清亮微蓝,水温56度左右,含硫纳镁钾等元素,对皮肤病、风湿病、胃肠病都有显著疗效。而七里冲村有部分村民房屋正是建在温泉湖边上,相对分散,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墙体统一刷成白色,硬化路面,保持村容整洁,村民“望得见水”泡得上温泉,居住环境也得到改善。
以人为本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最终受益者,信阳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信阳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注重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争当文明公民”活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一户村民看到别的村民都在改建豫南民居发展农家乐,也想加入进去。可是资金不够,就找到了村里驻村干部副乡长陈辉谈了自己的想法。陈辉看到这户村民这么有积极性,就个人借了5000元给他。如今这户村民的房子也已改建完成,看到古朴漂亮的房子,这户村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新县千斤乡戴湾村村内道路以前全是土路,每逢下雨村民都出不了门,而且村里全是旱厕,到夏季臭味难闻。被列入美丽乡村试点后,当地政府首先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进行道路硬化,建立水冲式公厕,而且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杨摆柳文化艺术团”。戴湾村一位老太太每天三顿饭后不论刮风下雨捡拾村里的垃圾,而且晚上趁着路灯再检查一遍!她的执着,使乡邻大为感动,现在连村里小孩都自觉不乱扔垃圾。
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乡村面貌和农村住房条件的改善,更应是社会繁荣,经济持续增长和人们幸福感的普遍提高。
已建成的平桥区郝堂村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美丽乡村建设直接促进了郝堂旅游业的发展,农家旅社也应运而生,生意非常好,村民收入较之以前增加不少。
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古村落民居有着八百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规划中的民俗村。周河乡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副乡长张一谋说道,该村今年“十一”左右建好,可以对外开放。但是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还没建好的情况下从郑州来组团游玩的旅游大巴来了好几辆,让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信阳市是河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近700万农村人口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30多万。美丽乡村的建设,使农村成为了最宜居最宜游的地方,一切功能施设跟城市差不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创业。
七里冲村村民李大爷的儿子在江苏搞拆迁工程,资产上千万,听说村里正在搞美丽乡村建设,毅然回来跟老父亲一起办起了农家乐,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
4.美丽乡村验收标准 篇四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深化提升,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新风,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调动各方力量,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建成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7)(以下简称《建设规范》),查漏补缺、精准建设,改造升级、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分类施策,常抓不懈、持续推进,把我省农村建成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省7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5000个。
二、突出功能特色,实行分类推进
坚持用标准化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依据资源禀赋,体现区域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分类推进各类村庄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一)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建设规范》的综合评价标准,美丽乡村要达到B级标准以上。
1.基础设施完善。村内道路布局合理,主次街道硬化率100%,排水沟渠完整通畅;村内主次街道和公共场所实现亮化,路灯安装率100%,小巷胡同、宅间道路合理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自然村动力电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达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2.村容村貌美观。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房屋建筑美观大方,庭院墙体洁净完整,村庄环境干净卫生,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无倒塌破败房屋。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健全、运行正常。畜禽养殖布局合理,总量控制科学,粪污处理有效。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收集,妥善处理。河沟池塘得到治理,洁净美观。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宅院周边宜绿化空地全部绿化,村庄绿化率山区>80%、丘陵>50%、平原>35%。
3.公共服务健全。合理布局和建设集便民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建有农村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乡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符合要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养老设施配套齐全。根据需要建设公共墓地或骨灰堂。
4.产业发展高效。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功能得到拓展,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贫困人口发生率不超过1%。
5.乡村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村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移风易俗推进有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入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有序整治撤并村和空心村。根据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对5年内整体拆迁合并的村庄和空心率达到50%以上的村庄,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应根据不同情况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绿化亮化、便民服务等工作。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农村残旧房屋、废弃宅院等进行合理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养老服务等项目,打造特色村庄。
(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省、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建设一定比例的示范村,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迈上新水平。示范村建设要求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置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房屋建筑特色鲜明,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乡风习俗文明健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幸福安康。要因地制宜,与特色建筑修复、特色景观打造、特色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相结合,注重保持独特风貌,传承乡村文化。从2017年开始,省里每年遴选500个村庄开展省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并安排资金予以奖补。
三、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建管水平
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建设重点,规范操作流程,强化措施保障,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一)实行菜单式管理。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逐村进行调查,摸清村庄现状,对照《建设规范》,列出需要建设或提档升级的项目清单,确定工作重点,对建设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层层建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台账,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面上工作。
(二)制定建设方案。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摸排情况和目标定位,编制本地《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应当包括任务目标、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经费筹集、保障措施等内容,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县(市、区)的指导下,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组织所辖村庄编制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或整治方案(规划),重点突出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厕所改造、村庄绿化、墙体美化、环境整治、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内容。
(三)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省市县要统筹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资金,重点向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倾斜。鼓励市、县政府设立专门的投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省级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的衔接,用足用好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融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破解资金难题。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成功人士等,通过“村企共建”“公益捐助”、参股产业园区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对于公益服务类项目,探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鼓励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长效管护运行机制,落实人员、责任和工作经费,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确保公共设施正常运转。对于能够推向市场的,由社会专业机构管理;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可移交农民合作社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管理;对于公益性设施和公共事业,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式保障其运行和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统筹协调、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县级党委、政府是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推进工作;各市党委、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工作开展;省里建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抓好综合协调、任务分工、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市、县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督查考核。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督查、考核、通报制度,充分发挥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在新闻媒体公布。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通报批评。省里每年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验收认定,经验收合格的,命名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
5.美丽乡村验收标准 篇五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服务机制,助推和谐乡村更温情。
建立“新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责任区—党员(胡同长)—居民户”的服务架构,依托“1+X”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模式,确立“一统双带五到位”服务机制,即:以新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发展扶贫项目、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确保惠民政策宣讲到位、意见建议征求到位、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到位、防返贫动态监测到位、医疗健康服务到位。一是发挥党员力量,服务群众“零距离”。推行“1+X”党员联系居民户制度,普通党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依据个人能力、岗位职责至少联系1个居民户,每月至少一次入户走访,不定期进行电话谈心,重点做好传达政策决议、做好卫生防疫、引领村民共同治理等工作。目前,全镇10个行政新村47个自然村全部建成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起了779名党员联系服务8308户群众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收集上报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400余件。二是坚持组织统领,守好防返贫底线。发挥新村党组织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的“探照灯”作用,创造性运用“红黄蓝预警”模式,即:根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全村农户开展监测,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为红色预警监测对象,6000~7200元为黄色预警对象,7200~10000元为蓝色预警对象。对于红色和黄色预警对象,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对于蓝色预警对象,密切关注动态,优先提供就业机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累排查重点人群信息433条,帮助2户农户办理了农村低保,帮助5名儿童落实了困境儿童或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等相关政策,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5人。三是依托扶贫项目、合作社,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依托盛木园林苗木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苗木繁育产业区;以云朵庄园特色葡萄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为圆心,带动“张庄蜜桃”“肖天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形成复合型葡萄产业带。每年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在35万元左右,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凝聚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镇新村党组织引领党员、村民创办企业45家、合作社74家,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劳动力就业600余人。二、坚持文化先行,挖掘地方特色,助推活力乡村有内涵。
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依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舞蹈、曲艺、书画等各种指导、培训,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发挥新村文化专管员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阵营,如张南新村曲艺文化、惠民新村腰鼓文化等。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综艺项目。打造“农民丰收节”“艺术节联欢晚会”两个本地文化品牌,将响扇舞、腰鼓舞、三句半等10余种本地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迄今已举办7次大型文艺汇演。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建立起以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曲艺队为代表的13队236人文化活动队伍。三是持续培养文艺创作人员。一方面聘请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对各领队及文艺骨干进行专业艺能指导,培养本地文艺创作人员。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了一支集编剧、表演为一体的“三句半”小剧团,还涌现出了一批以张子周、许继田、张之伟等为代表的诗歌、散文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引入舞蹈、声乐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以旅意青年歌唱家张博、画家张思俭等为代表的“XX文艺圈”。6.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篇六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内容由三个主要任务构成, 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是指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清洁水源”则为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 清理水面漂浮垃圾, 处理厕所、畜禽场 (圈、栏) 污水排放。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村建设。而“清洁田园”, 就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 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 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县区和田园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村建设。
大幕拉开, 一场与农村“脏乱差”乱象的战争正式开启。然而对于广西乡村建设的规划蓝图来说, 这才刚走出第一步。在2013年12月24日, 自治区十届党委常委会第87次会议又通过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纲要》 (2013—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 确立从2013年到2020年, 广西将以“美丽广西”为主题, 分四个阶段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重大乡村建设活动。《纲要》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 “美丽广西”的乡村建设大活动也被规划进广西实现全面小康的未来蓝图中, 成为助推广西农村实现小康的一大重要手段。
7.美丽乡村看浙江 篇七
然而十年前的迂迢村,有人用这样一首打油诗形容:“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把生活品质提高的原因归结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从2003年起,浙江在全省农村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目标是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万个左右。为此,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200多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浙江已完成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农家乐特色村717个,全年接待游客1.13亿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88.35亿元。同时,农村百分之百通上等级公路,城乡拥有同样的自来水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垃圾处理系统、超市和网络……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练一练】
(1) 浙江省政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200多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这说明浙江省政府
①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践科学发展观
②加强基层政治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③积极履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主执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浙江省政府为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投入的财政资金,有利于
①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②农民就业,增加其收入
③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
④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这体现了
A.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矛盾的普遍性在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
【参考答案】
8.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丽乡村 篇八
-----作者:刘绍祺
我的家乡是酒泉,这里空气新鲜,蓝天白云,祁连山脉像母亲一样从南边怀抱着这座城市。城市街道树木茂盛,高楼林立,人们安居乐业,孩子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琅琅的读书声穿过花园般的小区。
但是你知道吗?这里过去可不是这样子的,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说,酒泉曾经和现在是两个样子,曾经,人们在这里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了上顿没下顿,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劳作一年,却有时颗粒无收。在寒冬的夜晚呼啸的北风从这里吹过,人们仿佛身处北极,饥寒交迫。人但这一切都在解放后结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像太阳一样照亮了这个黑暗的社会,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温暖以及希望。
共产党为人们建了住房、还修了医院。人们有了工作、有了住房,有了吃的、穿的、用的,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们可以上学,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老人们安享晚年,共产党还改善了环境,在黑亮的柏油马路边植了一排排碧绿的树木。住宅小区里繁花似锦,有波斯菊、芍药、玫瑰花等。人们现在的生活,仿佛加了蜂蜜一样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甜。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处处写满了艰辛。
9.接管验收标准 篇九
一、新建房屋接管验收程序
1.1建设单位书面提请接管单位验收
1.2接管单位审核接管资料
A、建设工程全部施工完毕,并已经竣工验收合格。
B、供电、采暖、给排水、卫生、道路等设备设施能正常使用。
C、房屋幢、户编号已经有关部门确认。
1.3接管单位检索提交的资料:
(1)产权资料
A、项目批准文件B、用地批准文件C、拆迁安置资料
(2)技术资料
A、竣工图:包括总平面图、建筑结构、设备、附属工程及隐蔽工程管线的全套图纸。B、地质勘察报告 C、工程合同及开、竣工报告。
D、工程设计变更统计及技术核定单(包括质量事故处理记录)E、隐蔽工程验收签证F、竣工验收证明书(合格证)G、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质保书 H、水、电、采暖、卫生器具、电梯等设备的检验合格证书 I、沙浆、混凝土试块试压报告 K、供水、供电试压报告。
1.4质量与使用功能的检验:
主体结构
(1)地基基础沉降不得超过GBJ7的允许变形值。不得引起上部结构的开裂或相邻房屋损坏。
(2)钢筋混凝土构件产生变形、破裂,不得超过GBJ10规定值。
(3)砖石结构不允许有明显的裂缝。
(4)木结构应结点牢固,支撑系统可靠,无蚁害。
(5)抗震设计房屋,必须符合GBJ11的规定
(6)外墙不得渗水。
屋面:
(1)各类屋面必须符合GBJ207中4.0.6条的规定,排水畅通,无积水,不渗漏。
(2)平面屋应有隔热保温措施,三层以上房屋在功用部位应设置屋面检修孔。
(3)阳台和三层以上房屋屋面应有组织排水,出水口、檐沟、落水管应安装牢固,接口平密,不渗漏。
楼地面:
(1)面层与基层必须粘结牢固,不空鼓。整体面层平整,不允许有裂缝,脱皮、起沙等缺陷,块料面层应表面平正,接逢均匀顺直,无缺棱掉角。
(2)卫生间、阳台地面与相邻地面的相对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有积水,不允许倒泛水和渗漏。
装修:
(1)钢木门窗应安装平整牢固,无翘曲变形、开关灵活、零配件齐全,位置准确,缝隙严密。(木门缝隙适当)
(2)进户门不得使用胶合板制作,门锁应安装牢固,低层外窗、楼层公共走道,进户门上的亮子均应装设铁栅栏。
(3)门窗玻璃应安装平整、油灰饱满、粘贴牢固。
(4)木装修工程应表面光洁,线条顺直、对缝严密、不露钉帽、与基层必须钉牢。
(5)抹灰应表面平整,不应有空鼓、裂缝、起泡等缺陷。
(6)饰面砖表面洁净,粘贴牢固,阴阳角与线脚顺直,无缺棱掉角。
(7)油漆、刷浆应色泽一致,表面不脱皮、无漏刷现象。电气:
(1)电气线路安装平整、牢固、顺直、过墙应有导管。导线连接必须紧密。铝导线连接不得采用绞接和绑接。采用管子配线时,连接点必须紧密、可靠,使管路在结构上和电气上均连成整体。并有可靠接地。每回路导线间和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KV。
(2)应按套安装电表或预留表位,并有电器接地装置。
(3)照明器具等低压电气安装支架必须牢固,部件齐全,接触良好,位置正确。
(4)各种避雷装置的所有连接点必须牢固可靠,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GBJ232的要求。
(5)电梯应能准确启动运行,选层、平层、停层,牵引机的噪声和震动不得超过GBJ232规定值,制动器、限速器及其他安全设备应动作灵敏、可靠。安装的隐蔽工程、试运转记录、性能检测记录及完整的图纸资料均应符合要求。
(6)对电视信号有屏蔽影响的住宅,电视信号场强、微、弱或被高层建筑遮挡及反射波复杂的地区住宅,应设置电视共用天线。
(7)除上述要求外,同时应符合地区性“低压电器装置规范”要求。水、卫、消防:
(1)管道应安装牢固,控制部件启闭灵活,无漏滴。水压试验及保温、防腐措施必须符合GBJ242的要求。应按套安装水表或预留表位。
(2)高位水箱进水管与水箱检查口的设置应便于检修。
(3)卫生间、厨房内的排污管应分设。出户管不应超过8㎝,并不应使用陶瓷管,塑料管、地漏、排污管接口、检查口不得渗漏。管道排水必须流畅。
(4)卫生器具质量良好,接口不得渗漏。安装应平整牢固,部件齐全,制动灵活。
(5)水泵安装应平稳,运行时无较大震动。
(6)消防设施必须符合GBJ16、GBJ45的要求,并有消防部门检验合格证明。
采暖:
(1)采暖工程验收时间,必须在采暖期前两个月进行。
(2)锅炉、箱罐等压力容器安装平整,配件齐全。不得有变形、裂纹、磨损、腐蚀等缺陷。安装完毕后,必须有专业部门的检验合格签证。
(3)炉排必须进行12小时以上的试运行,炉排之间,炉排与炉铁之间不得互相擦磨。且无杂音、不跑漏、不凸起、不受卡,反转应自如。
(4)各种仪器、仪表应齐全精确,安装灵敏、可靠。控制阀门应开关灵活。
(5)炉门、灰门、煤斗闸板、烟、风挡板安装平正,启闭灵活,闭合严密,风室隔墙不得透风漏气。
(6)管道的管径、坡度及检查井必须符合GBJ242的要求。管沟大小及管道排列应便于维修,管架、支架、吊架应牢固。
(7)设备、管道不应有跑、冒、漏、滴现象。保温防腐措施必须符合GBJ242的规定。
(8)锅炉辅机应运转正常,无杂音。消烟除尘、消音减震设备应齐全。水质、烟尘排放浓度应符合环保要求。
(9)经过48小时的连续运行,锅炉和附属设备的热工、机械性能及采暖区室温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附属工程及其他:
(1)室外排水系统的标高,窨井、检查井设置、管道坡度、管径必须符合GBJ14第二章2.3.4节的要求。管道应顺直、且排水流畅,井盖搁置稳妥并设井圈。
(2)化粪池应按排污量设置。池内无垃圾杂物。进出水口高差不得小于5㎝,立管与粪池之间的连接管道应有足够坡度,不超过两个湾。
(3)明沟、散水、落水沟头不得有断裂,积水现象。
(4)房屋入口处必须做室外道路,并与主干道相连。路面无积水、空鼓、断裂等现象。
(5)房屋应按单元设置信报箱,规格和位置符合有关规定。
(6)挂物钩、晒衣架应安装牢固,烟道、通风道畅通,无阻。
(7)单体工程必须做到工完料尽场清。临时设施及过度用房拆除清
理完毕,室内外地面高差符合设计要求。
(8)群体建筑应检验相应市政、公建配套工程和服务设施,达到应有的质量和使用功能要求。
质量问题的处理:
(1)影响房屋结构安全和设备使用安全的质量问题,必须约定期限由建设单位负责进行加固、补强、返修,直至合格。
(2)影响相邻房屋安全问题,由建设单位负责处理。
(3)对于不影响房屋结构和设计使用安全的质量问题,可约定期限由建设单位负责维修,也可采取费用补偿的方法,由接管单位处理。GBJ10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206 木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7 屋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3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42 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0.美丽乡村畔水 篇十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畔水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们积极参与村中事务,为新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出资出劳,推动畔水村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实现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现在畔水村正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努力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改革”三方面工作中取得新突破。
畔水村正在建设的文化休闲公园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包括文化戏台、文化宣传栏、健身运动场所、数座凉亭和溪边洗衣平台等公共设施。目前,这些公共设施大部分已经完工,村里正筹划着对主要巷道进行硬底化,对公共区域进行绿化、亮化等。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开展,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镇政府农业部门的指导与支持,组织开展优质稻的种植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技术,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畔水村已经整合土地1100多亩,下一步计划在村中专门成立一个经营公司,整合村中800亩水田,形成若干个蔬菜基地,统一经营管理,村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入股该公司。到年终的时候,集体所获得的收入,除去种植过程中种子、化肥、人工等开支,剩下的红利将按一定的比例,由村集体与入股村民共同支配。在村干部的发动下,按照自愿的原则,该村除了小部分人想留一点田地耕种外,98%以上的住户都已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11.务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篇十一
1.1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紧迫性的第一层——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主要和大家分享几个数据:第一个数据关于村庄数量的变化, 二十年内, 多种因素导致我国自然村落已经灭失了一百万个。二十年前, 我国自然村落数量为370万个, 到2010年, 我们只剩260多万个;第二个数据关于城乡人口分布。我国目前城镇化人口中被城市化的人口数量大概是2.2~2.4亿, 这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还不高;第三个数据关于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伴随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没有完全实现。全国城乡建设用地现在约为24万平方公里, 其中, 城市建设用地 (含城关镇) 大概是5.6万平方公里, 村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 其中村庄大约占了14万平方公里。
从这三组数字中大家是否可以解读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紧迫性?解读出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走向?解读出村庄未来发展的困惑?城镇化发展质量我们必须要从以土地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真正转变到以人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当中来, 这就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 这个紧迫性通过上述三组数据已经非常集中地反映出来。
1.2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紧迫性第二个层面——城乡人口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已被制止。
最近三年, 政府做了很大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1.7~1.8万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在近十年形成的, 能否扭转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面临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搞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让农民更幸福, 让农民收入更快的增长, 让农民能够更稳定地生活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紧迫性第三个层面——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这一层面主要关于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带来了什么问题?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时, 主要承载着扶持、支持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 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于是就出现了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保证发展的利益向农村地区倾斜, 向占少数比例的农村人口倾斜, 使我们农业不落后、农民不贫困、农村不凋敝, 这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到底何在?这值得我们很好的思索。首先这不是单一去解决农村的表面问题, 而是要借此发力, 促进城乡资源统一的配置与要素的积聚, 促进县域经济竞争能够上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城乡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上经得起考验。同时要注意到,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农民参与、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 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正确有效途径, 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抓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要求, 或者可以称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
其次, 一定要以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 构建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构建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深化理解与认识, 如何才能够构建这个新型的城乡和工农关系?在城乡新型的关系中核心问题还是要处理好农村发展问题, 处理好农民利益的问题。中国不但是一个农业人口的大国, 还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 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 而恰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间, 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现在农产品纯进口逆差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 当时是100亿美元, 2009年到2010年上升到200亿美元, 2011年已经达到300亿美元。据国际粮农组织预测, 2012年中国农产品纯进口会达到800亿美元, 这就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 所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确实肩负着很大的发展责任。
第三, 保证农村安全发展。农村安全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安全、城市的安全、发展的安全。农业部现在提出来的200多种动物疫病中, 80%是人畜共患疾病, 如果预防得不好, 就有可能会危及城市、农村人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以前我们讲病从口入, 今天我们要更多地讲人病畜防, 而第一道环节就在农村, 所以我想用这两个例证来讲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农村的作用, 更多地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多功能型作用, 这对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人类生态发展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极其重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这是一种全新责任, 这种责任就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3 农村建设与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
城乡差异化发展应当是美丽乡村建设长期的工作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突出城乡差异化的发展。
一是改变以往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 要科学指导农村地区聚落方式调整, 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 形成中心城市、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镇、中心村这样一个有效率的城乡居民点聚落体系。
二是改变以城市为主、为重的公共服务布局模式, 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制度机制。城镇化是什么?城镇化是一个公共的过程, 是公共品的提供过程, 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的过程, 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不断地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调整。要提高公共财政到农村的使用效率, 必须要有目的地在空间进行相对集中的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形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圈。现在, 这些规划已经在尝试过程中, 以发展良好的中心村、中心镇来承接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 进而能够更有效的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
三是改变原来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 探索新型的城乡社区、市民社会的管理方式, 形成依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新型社区这样一种城乡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所以说, 城乡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保持、保护农村的自然、人文、民俗、地域特色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
4 体现城乡发展的差异化
体现差异化的发展要求应该是一个功能型的发展要求, 农村、城市应当各自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 城市不可能替代农村, 农村也不可能替代城市。农村在当前来讲最主要是要强调五大功能, 即承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 以五大安全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显然, 如果农村本身不能宜居宜业, 如何谈保障这五大安全。城市特别是大都会地区、城市密集地区, 应重在提高五大能力建设, 要继续发挥其核心的引领作用, 即转变以工业生产发展为主的模式, 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大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为主的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人文发展为主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不是单一的经济的承载能力;提升都市区域、城乡建设的能力, 包括规划建设管理能力;提升民生发展、民生保障和市民幸福指数为主的服务能力, 我们要以五大能力的提升来引领或带领整个国民经济上水平、提素质、提质量, 应该是这样的路子。特大城市、大城市应该从一般性制造业的竞争领域退出来一点, 把一些发展空间让给小城镇、小城市, 这样才能形成在空间上比较合理的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作为城乡融合地区, 重点应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要适时适度的改造农村居民点的聚落形态, 完善基础设施, 再造已经失去的城乡生态环境, 形成城镇合理分布, 承接产业转移、工农紧密联系的城乡空间的发展布局。
城乡的发展差异还应该体现在空间布局上, 布局上的特点应该是紧凑的城市, 开敞的乡村。开敞的乡村空间是农村的特质, 不能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密、一样高、一个样。分散化城镇发展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那么, 我们必须要走农村疏朗、开敞, 城市紧凑、密集的发展道路, 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5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
对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我认为可以建立“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格局。在新型的城镇化国家战略中, 富足小城与特色小镇的作用不容忽视。富足小城应当多样化发展, 既不能小富即安, 也不能无限追求规模, 如何处理这一发展思路, 是未来规划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小城镇的功能, 把扶持县城、重点镇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未来十年的一个重大举措, 我希望国家能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政策, 重点支持县镇发展, 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小城镇发展的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的发展需求, 就要明确国家在这十年培育期内的主体政策,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产业引入的机制, 使农民愿意到小城镇落户。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三是明确城乡二元土地在小城镇中混合使用的模式, 解决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四是建立可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无论在城市、小城镇, 还是在农村都有所保障。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农村的特色, 尤其是传统村落。
6 务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 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投入与农民参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于已经深化的乡村建设, 要整合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乡村建设资金, 强化县级公共财产支配权, 地方财政收入专门用于乡镇建设。同时, 要组织农民参与, 结合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社会资本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的进程, 让美丽乡村建设在多元投资体制、多种利益的共赢及多主体积极参与下谋发展。
其次, 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建设维护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分别按7% (在市区) 、5% (在县城、镇) 和1% (不在市区、县城或镇) 三档税率计算缴纳。而现在各种社会规模化投资及很多不同的社会投资主体已经大幅度地进入农村。我觉得应该建立正常的财政渠道, 让这些社会投资主体既能承担其应尽的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责任, 同时又能有相应的一些收入来对农村的发展进行长期的维护和建设、管理。
第三, 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发展小城镇的新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农村龙岗小城镇建设, 到今天天津的华明镇建设,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 已经有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步子能够大一点, 是不是能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要探索小城镇二元土地性质建设用地的混合使用, 就要鼓励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特色小城镇建设, 我们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城乡互相包容的体系, 势必要注重小城镇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系列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的积累过程, 必须依靠基层的不断探索和积累, 以及中央政府的责任承担和科学指导。
7 制度规范农村居民点调整
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不能说农村居民点不能动, 国际的城镇化经验也从没有这一条, 否则农村的人口都到哪里去了?城市的人口又从哪儿来呢?德国到现在还在对个别的农村居民点做调整。那么, 我国这么多的农村土地, 农村居民点不能调、城镇化空间不能动, 城镇化怎么健康发展?但是, 我们确实需要规范调整, 不能够违背农民意愿, 强迫农民集中, 强迫农民上楼。比如, 有的农民集中点建高楼, 竟然建了三十多层;个别农村搞高密度建设, 打造了一个影响未来品质的农村社区,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 如何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思想与农村居民点的规范性调整结合起来, 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对农村的建设活动不能简单的说不, 而应当考虑中央政府、各级政府承担什么责任, 如何去引导和支持。
第一, 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依循农村发展实际调整农村居民点。在这个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可小视。首先, 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本身就是一种要素流动、要素集聚、要素重组的过程。重点应当是农村大量散落的、分散的自然村落, 而不是为了要建设用地去搞农村居民点调整。农村居民点的调整应当是和平的、渐进的、利益逐步调整的方式进行。
第二, 科学规划指引农村新居民点建设。我们到底是先改非还是先改居, 还是同时改, 还是建了镇再改?很多问题都没说清楚, 改居改非的条件目前也不明晰。要明确调整农村居民点的规划要求, 同时也要明确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原则, 这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 农村新居民点调整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特色 (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 。
第四, 加强农村新社区社会管理。
8 部门联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 也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就能推动的, 尽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三定方案中明确承担着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职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以县域或镇域为单元, 做好城乡统筹规划, 要坚持规划方法的改革创新。
第一, 以县域或镇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规划。要实现全域规划, 包括全地域、全要素、全职能、全过程的规划。
第二, 要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规划指标指引。要创新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 重点就是“三生、三集、三保、三圈”。“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 现在“三生”规划目前做的实践还不太多, 仍须探索。“三集”即集中人口、集聚城镇、集聚企业。目前“三集”的规划比较多。“三保”即保护生态、保障安全、保全利益, 保全利益就是指要保护城乡两个方面的利益。“三圈”即交通圈、服务圈、休闲圈。有一个好的规划作为指引很重要。
第三, 要加强部门的合力推动与深入基层的指导。要多做调查研究, 多出主意、多出方法、多出政策。
第四, 要有利益机制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
【美丽乡村验收标准】推荐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发言06-27
海南美丽乡村规划07-07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10-10
美丽乡村解说词06-15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07-07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07-16
美丽乡村发言稿09-26
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11-09
美丽乡村项目可研报告11-16
浙江“美丽乡村”考察线路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