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

2024-06-27

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精选8篇)

1.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 篇一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心得体会 经管系 工商管理 张善加 20120424101

尊敬的党组织:

一直以来我对党的了解都来源于别人的谈论,因此对党产生过很多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见,这些也与社会上的许多不堪入目现象有关!不过我更应该犯主观意识上的错误,看问题太过片面!被一些坏的现象蒙蔽,以为那就是党的整体作风!然而听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一课后,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了解,新的感受!

以前以为党就是管理人们、压迫人们的机器,现在我知道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由此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渴望,我要加入这个组织,我要成为先进的群体,带领大家走向光明。我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从当下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正因如此,我会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党出力,为美好社会而奋斗!

虽然听起来不太现实,但是我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我心中自有一盏明灯,引领我向着光明的道路前行!党的本质没有变,只是有少些不良分子败坏了党的形象,给党组织抹黑,这类人应当为世人所唾弃!只要我们把自己管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那么社会会美好很多!

目前党也遭遇着巨大的挑战,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各种

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聚越多!许多的问题迫在眉急,党组织高层也常常深感无力!这种无力感来源于下层,很多底层党员出现了精神懈怠,办事能力不够,以至于指挥不灵。很多时候政策无法实施到位,使得党在群众中的信任度降低,甚至于很多人多党组织存在很大的偏见,产生仇官心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背道而驰。党的根基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根基毁灭,结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扎根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百姓的事看做头等大事,切勿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党员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办事能力!

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我能胜任组织安排的工作,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不给组织脸上抹黑!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奋斗,一起前进,走向光明的未来!

人生稍纵即逝,在短暂的人生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不会给自己留有遗憾的空间,给自己一份踏实感!

2.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 篇二

考虑差分方程

其中, k∈N, f∈C (Rk+1, R) , 初值x-k, …, x-1, x0为任意实数, 如果给定初值xi=ai∈R, i=-k, …, -1, 0, 由方程 (1) 就可以唯一地得到一序列{xn}∞n=-k, n≥0时满足方程 (1) 。

定义1[2,3]平衡方程成为差分方程 (1) 的平衡解。

定义2[2,3]设方程 (1) 的一个平衡解

(1) 平衡点称作稳定的, 如果对每个

(2) 平衡点称作局部渐进稳定的, 如果它是稳定的且γ>0, δ>0, s.t.当xk, …x-1, x0∈R且时, 对一切n≥-k,

(3) 平衡点称作一全局吸引子, 如果对任意的xk, …, x-1, x0∈R有

(4) 平衡点称作全局渐进稳定的, 如果它是稳定的且为一全局吸引子。

定义3[4,5]设是方程 (1) 的一个平衡点且f∈C 1 (Rk+1, R) , 记

这里f (x0, x1, …, xk) 是方程 (1) 中的函数。称方程

为方程 (1) 关于平衡点x的线性化方程。方程 (2) 的特征方程为

定理1[6,7]假设p1, p2, …, pk∈R, k∈{1, 2, …}, 如果

则, 差分方程

是渐进稳定的。

注:由于方程 (2) 渐进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 (3) 的所有的特征根λ满足λ<1, 因此, 当式 (4) 满足时, 方程 (3) 的特征根λ满足λ<1。

定理2[6,7]如果f∈C 1, 方程 (1) 的变分方程 (2) 的特征方程 (3) 的所有根满足λ<1, 则方程 (1) 的平衡解x是渐进稳定的;如果至少一个根满足λ>1, 则平衡解x是不稳定的。

1方程的渐进稳定性

现研究方程

A, β, δ≥0。当β, δ>0时, 方程等价于方程 (5) 。

定理3对方程 (5) 有结论

1) 平衡解x=0:当A>1+β时, 是渐进稳定的;当A<1+β时不是渐进稳定的;

2) 平衡解:当β>B (1-A) 且1≥A>0, B≥1时是渐进稳定的;当1≥A>0, B≥1, 1<β<B时是渐进稳定的。

证明方程 (6) 的平衡解是平衡方程的解, 即, 平衡解为

定义函数

分别对x, y, z求导得,

1) 平衡解x=0的渐进稳定性

直接计算可得, 函数f (x, y, z) 在 (0, 0, 0) 点的偏导数连续。方程 (6) 的变分方程是

特征方程。

由定理1及其注释, 当, 即, A>1+β时, 由定理2, 平衡解x=0是渐进稳定的;当A<1+β时平衡解x=0不是渐进稳定性。

因为B>1, 且A-β-1<0成立, 所以

由定理2知, 差分方程 (6) 的平衡解是渐进稳定的。

得β>1-A, 由于β<B (1-A) , 得1<β<B。因此, 1<β<B时, 由定理2知, 差分方程 (6) 的平衡解是渐进稳定的。

定理3的数值例子:考虑方程

A=3, β=1, B=1, A>1+β, 取初值x-2=1, x-1=1, x0=2, 得图形 (图1) 。

考虑方程

A=0.5, β=2, B=2, 1≥A>0, B≥1, β>B (1-A) , 平衡解, 取初值x-2=1, x-1=1, x0=2, 得图形 (图2) 。

考虑方程

A=0.5, β=3, B=2, 1≥A>0, B≥1, B>β>1, 平衡解, 取初值x-2=1, x-1=1, x0=2, 得图形 (图3) 。

注:由于证明方法的不同, 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同于文献[1]的定理2.2和定理2.3。可以用定理3的方法研究其他类型的方程, 下面研究方程 (5) 的一种变形方程。

2方程的局部渐进稳定性

现研究方程

方程 (8) 有更高的非线性, 其平衡解是平衡方程

的解, 即平衡解为。为使平衡解为正, 需要 (B+1-β) (1-A) >0。

定义函数

1) 平衡解x=0的渐进稳定性

直接计算可得, 函数f (x, y, z) 在 (0, 0, 0) 点的偏导数连续。方程 (8) 的变分方程是

方程 (9) 的特征方程, 当, 即, A>1时, 平衡解是渐进稳定性;当A<1时平衡解不是渐进稳定性。

假设其小于1, 即

得β+1<B, 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 A>1时不可能成立。

再设A<1, 则B+1>β, 必有。

当2β>B>β-1时, , 仿上面的讨论, 令、得B>β+1。因此, 当A<1, 2β>B>β+1时, 方程 (8) 渐进稳定。

把上述讨论总结成一个定理, 即

定理4对方程 (8) 有结论:

1) 平衡解, A>1时, 是渐进稳定性;当A<1时不是渐进稳定的;

2) 平衡解, 设A<1。3β+1>B>β+1时, 方程 (8) 渐进稳定。

定理4的数值例子:考虑方程

A=2>1, 取初值x-2=1, x-1=1, x0=2, 得图形 (图4) 。

考虑方程

A=0.5, B=4, β=2, 3β+1>B>β+1, 平衡解。取初值x-2=0.1, x-1=0.1, x0=0.2, 得图形 (图5) 。

注:需要指出的是, 数值例子中的初值应该尽量接近于平衡解, 也就是说, 平衡解是局部渐近稳定的。例如方程 (10) 中取。

参考文献

[1]Camouzis E.Global analysiis of solutions ofxn+1=A+βxBnxn+δ+xCn-xn2-1.J Math Anal Appl, 2006;316:616—627

[2]Elsayed E M.Qualitative behavior of difference equation of order two.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09;50:1130—1141

[3]Kulenovic MR S, Ladas G.Dynamics of second order rational differ-ence equations with open problems and conjectures.Chapman&Hall/CRC Press, 2001

[4]张清涛.两类差分方程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 2007

[5]Wan-sheng HE, Wan-tong L I.Global attractivity of a second order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大学数学, 2005;21 (2) :47—51

[6]Koci VL, Ladas G.Behavior of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s of high-er order with application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3.例说1的虚立方根的性质的应用 篇三

例1 设非零复数x,y满足x2+xy+y2=0,求2 010

+2 010的值.

分析 由条件式x2+xy+y2=0大胆联想性质1+ω+ω2=0,结合所求式,思路逐渐清晰,即可构造=ω.

解 由已知式得2++1=0,则=ω或,不妨令=ω,则所求式=2 010+2 010===2.

点评 本题乍一看好像无从入手,而由熟悉的ω性质切入,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问题也迎刃而解.

变形 已知z1,z2为非零复数,且满足z2 1+2z1z2+4z2 2

=0,求2 010的值.

分析 在例1的基础上,由条件z2 1+2z1z2+4z2 2=0特征,可令2=ω.

解 因为z2 1+2z1z2+4z2 2=0,则1+2+42=0.

令ω=2,则2010=2010=2010

=2 010===1.

点评 这里也可以把z2 1+2z1z2+4z2 2=0看作关于z1的一元二次方程,先解出z1(用z2表示),然后代入求解.但相比之下,通过变形利用上述结论求解则更为简捷.

例2 是否存在正整数m,n,使等式(+i)m=(1+i)n成立?若成立,求出最小的正整数m,n;若不成立,试说明理由.

分析 本题是一个探索性问题.如果直接将m,n的具体值代入,分别计算幂值,再进行比较,则十分麻烦.我们可以对两边分别取模,先寻求m,n之间的关系,这样探索的方向将明朗化.

解 由(+i)m=(1+i)n,得|+i|m=|1+i|n,即2m=()n,则n=2m.

故(+i)m=(1+i)2m=(2i)m,即m=1,即m=1,即(-ω)m=1.

由相关性质,可知m的最小值为6,则n的最小值为12.

例3 若虚数z满足z2=,求z4+z3+2z2+z+1的值.

分析 由条件z2=联想到ω2=,则可得z为1的虚立方根,便可得z3=1,z2+z+1=0,问题也可顺利展开.

解 由z2=,得z3=1,且z2+z+1=0,所以z4+z3+2z2+z+1=z3•z+z3+2z2+z+1=2z2+2z+2=2(z2+z+1)=0.

点评 本题也可以设z=a+bi,代入z2=,解出a,b,然后再进行求解,但较为繁琐.

例4 已知复数z,且与都是实数,则满足条件的一个z=______.

分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可能不唯一.若直接设z=a+bi,代入运算,则十分麻烦.而由1+ω+ω2=0切入,则思路豁然开朗.

解 只要=-1且=-1,即只要1+z+z2=0,故复数z可以为ω=-+i,即填-+i(也可填--i).

对于1的立方虚根的性质,我们要会证明并能熟记.在解题时,根据题目结构特征,适时并灵活应用,常可事半功倍.

1. 化简复数.

2. 若x+=-1,求x2 010+的值.

3. 设z1=+i,z2=1-i,求满足zm 1=zn 2的正整数m,n的最小值.

4. 已知虚数z满足z3=27,求z3+z2+3z+1的值.

4.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 篇四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教学反思

武夷山三中:江泉龙

一、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1、在引入时通过对生活中的几幅精美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使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处不用的情景,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再是传统教学当中学生就是被“填鸭式”的盲目接受教学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归纳结论,突出了重点并突破了难点。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互助的学习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活动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小组学习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3、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归纳,加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的气氛更浓厚,从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教学和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促进教学相长。

4、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方面设计的比较好,从引入到定义,到探究到性质讲述,再到例题和练习,最后总结归纳,环环相扣,紧密有度,并且知识的应用比较到位,练习具有较好梯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顺畅。

5、个人教态方面,平易近人,举止优雅,通过各种鼓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陌生感,尽量使自己能融入学生当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在提问方面,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让学生思维在集中当中发散开来,从而有的放矢,也节省了课堂的时间。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说理能力上强调的不够。八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刚刚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的符号语言进行正确的说理。而我在教学中,由于赶时间,所以这部分知识过的比较快,可能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2、在例题讲解中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显得有点仓促。在分析例题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详细解答,只是简单分析了一下题意,没有很好的进行板书和照顾基础稍微弱一点的学生,所以容易使得这部分的同学对于本题有点一知半解,没有掌握扎实。

3、学生缺乏“表演”的机会。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是带着学生一起解题,所以失去了个体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体学习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一点让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看法,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准备,从而也给予充足的鼓励给他们表现,才能使人人均有想学想表达的愿望。

4、对于某些问题上,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化。对于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所以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式特别注重强调,要从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规范化,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知识中才能更好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规范化解题和证明,所以需要多加强调。

5.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篇五

【复习目标】

⑴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性质

判断依据: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通常可用“能”、“可以”、“会”等描述;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

(二)物质的变化

【典例精析】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 B.木炭吸附色素 C.木材燃烧 D.食物腐败 例

2、今上半年,云南等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水是生命之源,应该爱护水资源。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通过蒸馏来净化水 B.通过过滤来净化水 C.用活性炭来净化水 D.用明矾来净化水 例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海水晒烟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基础演练】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 C.食物腐败

B.干冰升华

D.火山爆发

2.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可燃冰”燃烧 C.浓盐酸挥发 D.洗洁精除油污

4、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大豆磨浆 B.西瓜榨汁 C.猪肉切块 D.木瓜酿酒

5、下列说法能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镁粉用作照明弹 B.铜丝用作导线 C.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D.二氧化碳用作碳酸饮料

6、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7、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 B.“丝”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

C.“泪”是指液态石蜡 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8、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焰火表演

B.霓虹灯表演

D.气球升空 C.音乐喷泉

9、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樟脑球在衣柜中渐渐消失 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C.给电熨斗通电产生热能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白色晶体

10、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铁生锈;铁被腐蚀

11、从镁、氧气、盐酸、碱式碳酸铜、硝酸银、碳酸钠六种物质中选出适当物质,按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 _;(2)分解反应__ __;(3)置换反应__ __;

(4)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_ ___;

(5)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__ __。

12.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先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可看到钠在水面上急速游动,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钠立刻熔成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在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 钠的物理性质是:。钠的化学性质:。

13、根据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⑴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如: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活性炭具有 性。

⑵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除了考虑物质的性质外,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如:。

14、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字母,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6.3.1.2-等式的性质-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对列方程思路的归纳,渗透“化归”的思想。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把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通过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得方程的解,可是我们也看到,通过估算求解,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有的方程要利用这种方法求解很困难.有没有相对简单的方法,使我们可以获得方程的解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仅靠观察来解比较复杂的方程是困难的.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解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像m+n=n+m,x+2x=3x,3×3+1=5×2,3x+1=5y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然后按教材第81页图3.1-1的方法演示实验1.实验1.请看图1,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图1

教师: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板书:等式的性质

教师:如果天平两边加上(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或减)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教师: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学生: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教师: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学生: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教师:再次设疑,深入验证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实验2.请看图2,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图2

教师:你能用文字来叙述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教师:怎样用式子表示呢?

学生1:如果a=b,那么ac=bc;

学生2:如果a=b(c≠0),那么ac=bc.三、新知应用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13x-5=4.问题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1)两边同减7,得x+7-7=26-7,x=19.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x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2)两边同除以-5,得-5x-5=20-5,x=-4.问题3:方程左边含有-5,并且x的系数是-13.如何把方程-13x-5=4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1回答:两边同加5,左边转化为-13x,右边是常数9,两边同乘-3,即可转化为x=a的形式.教师板书:

解:(3)两边同加5,得-13x-5+5=4+5,-13x=9.两边同乘(-3),得(-3)×

-13x

=(-3)×9,x=-27.教师:你能保证所求出的方程解的正确性吗?如何验证?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例如,将x=-27代入方程-13x-5=4的左边,得-13×(-27)-5=9-5=4.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27是方程-13x-5=4的解.教师: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拓展新知

例2

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多少元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买回是84元.”你知道这条裤子的标价是多少元吗?

师生活动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回答,教师给予点拨,给出解答.学生:标价的八折就是标价×80%,所得的结果就是一条裤子的钱数,即84元.可以设标价为x元.根据题意,得80%x=84.两边同除以80%,得80%x80%=8480%,x=105.答:这条裤子的标价是105元.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等式的性质.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五、布置作业

7.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 篇七

一、楚简、秦简及汉简中的借贷记录

(一)包山楚简“贷金”中的借贷记录

包山楚简中有18枚提到了“贷金”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会计记录。分析归纳之后,我们把包山楚简中的贷金简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据中央指令进行的地方间的借贷,见简牍103~119号;第二类是地方政府对属地内居民的自主借贷,见简牍150号。

第一类借贷记录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03~114号,第二部分为115~119号。通过对这两部分进行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它们分别属于借贷发生时和借贷到期时(后)发生的记录。

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简牍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部分中多次出现对应的人名、政府名和金额。以简牍105和116号为例:两条简牍记录中的债务人均为“鄝”(地方政府),债权人均为越异(地方政府),而代表“鄝”实际进行贷金行为的均为“邵步”和“旅医”二位地方官,金额均为七益,除了细节表述略有出入,两条记录的主体部分基本是一致的,这暗合了现代复式记账法中“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而两条记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简牍105号在主体借贷记录之后还有一句“过期不赛金”。根据文意推测,简牍116号中的记录是在借贷发生时所做,而简牍105号中的记录则是由于在债务到期时债务人未能做出偿还,而对前述债务进行的后续计量。类似的还有简牍109号和118号,简牍111号和119号,简牍112号和119号(简牍119号中有两笔贷金记录)等。此外,在一些简牍中,有的债务人出现过数次,但金额却不尽相同,如简牍106号中记载产,或为且陵贷越异之黄金七益,到期未偿还,而简牍116号中又记载了产、繮为且陵贷越异之金三益刖益,说明在且陵和越异之间发生过不止一次的贷金行为。

从对比得出的几组较为完整的借贷和偿还记录可以看到,当时的地方政府间借贷,借出和回收的金额是一样的,说明并不存在利息;此外,简牍113~119号中记载的11条借贷记录,仅一条得到了偿还,其余的都是“过期不赛金”,说明违约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借贷活动是在中央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进行的,债权人在出借货币时,无法考察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只能服从王命借出黄金;同时,借贷双方属于平级的地方政府,因此债权人无法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对方偿还借款。总的来说,这里记载的是一种具有救济色彩的借贷。

第二类借贷记录见于简牍150号,这一部分记载的是个人向“上林”官府借贷,用于正阳地方发展畜牧业。到期时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官府便派人发送传票,督促其尽快清偿。在这条记录中没有提到金额及是否存在利息条款,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同时期发生的政府向个人的借贷是需要给付一定数量的利息的。《周礼》记载:“凡民之贫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即平民为满足发展生产的需要,经过有司的审批之后可以从官府获得一定的贷款,但是必须“以其于国服事之税为息”,通过为国家服劳役支付一定的利息。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借贷可能是需要偿还一定形式的利息的。这一类型的借贷与前述两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借贷双方中的债务人是“里人”而非地方政府,且由借贷的性质可推知其纯属地方政府的自主行为,没有中央政府的参与。此外,由于债务人属于个人,因此出现“贷金不赛”的行为时,债权人可以采取进一步措施即“发引”,运用国家权力对债务进行强制结算。

(二)秦简中的借贷记录

1. 睡虎地秦简中关于借贷的规定有两类。

(1)公务人员借支粮食的记录。此类记录共三则,其中两则出自《仓律》,一则出自《司空律》。《仓律》中的两条都是关于低级官吏执行公务时,向县衙支取粮食的规定:如果是奉上级政府之命外出办事,则可以由公务执行地所在县垫发口粮,并由该县书面通知原发粮食的县进行相应扣除;如果原发粮食的县已经发放过,则造成的损失应由执行地所在县赔偿。如果是到军中或下属县执行公务,则应自备口粮,不能由下属县垫发。《司空律》中的一条则是对向参加城旦舂劳作的人借予衣食的规定:一般人,包括以劳役抵偿赀、债务的人都可以按标准向官府领取衣食,但是如果是私人奴隶,则只能由官府暂借衣食,如果劳动期限届满而未死亡,则这笔借贷可以注销,无需再偿还。这三条关于借贷的规定其标的均为实物,且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与衣物。同时,它们属于官方向私人的借贷,包括对政府官员和对服劳役人员的借贷。虽然名为借贷,但是它们实质上属于国家对执行公务人员的衣食补贴,如果满足规定的条件,是无需偿还的。

从前述对官吏支取粮食的规定可以看到,当时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严密的,在律法中明确列示了哪些情况可以借支、如果发生了借支各级政府应执行哪些程序、发生了重复领取该如何处理和由谁赔偿。而向奴隶借予衣食的规定又体现了秦律中人性化的一面,尽管奴隶们身无恒产,地位非常低下,但是政府还是保障了他们最基本的权益,即在服役期间提供生活保障,不致冻馁而死。

(2)借用官物的记录。睡虎地秦简中有多条关于借用官物的规定。从秦简记载来看,法律允许借用官物,其范围包括公车、武器、农具以及其他官器物。借用官物,不仅要有借契,而且还要在契券中载明“久刻”,“久刻”即在官物上制作的永久标记。归还时,标记与契约记载相符才能收回,否则要以钱财赔偿。秦律还规定,借用官物不得损害,要按时归还,否则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由借用者赔偿或在法定情形出现时由负保证责任的经手官吏代偿。可见,秦律对借用官物及其责任的规定是相当完备的。值得注意的是,秦契约法已有借用官物损坏的免责条款。《秦律十八种·厩苑律》规定:借用铁制农具,因工具本身破旧不堪使用而损坏的,以文书上报损耗,官府收回损耗物而不要求赔偿。

2. 里耶秦简中关于借贷的记录。

在已整理出来的里耶秦简中关于借贷的记录比较少,其中比较完整明确的是以下三条:粟米一石九斗少半斗。丗三年十月甲辰朔壬戌,发弩繹、尉史过出貣罚戍士五(伍)醴阳同□祿廿;令史兼视平。过手。8-761;径仓粟米一石九斗少半斗。丗一年正月甲寅朔丙辰,田官守敬、佐壬、稟人显出稟赀貣士五(伍)巫中陵免将。令史扁视平。壬手8-764。粟米二石。丗三年九月戊辰乙酉,仓是、佐襄、稟人蓝出貣更。令8-1 660+8-1 827。

这三条借贷记录所涉及的具体事项已不可靠,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与睡虎地秦简中的规定是相对应的,即由政府向公职人员进行的粮食借贷。三条记录中借贷的数量都为2石左右,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中认为:在秦汉时期,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也就是说,平均借贷的数量在50斤粟左右,借贷的对象为2~3人,则每人分摊到的粟应为近20斤,就价值而言是比较低的。这一特征与借贷的性质和目的是相符的,因为这种借贷并不具备生息获利的意图,因此每次发生的数量仅供满足个人的基本消费。由此还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一种经常性的小额借贷,政府严格规定了借贷程序和借贷金额,这样可以防止在借贷发生过程中产生贪污舞弊的行为,以保证国家的财产安全。

(三)居延汉简债务文书中的借贷记录

西汉时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了频繁的债务活动,既有实物或货币的借贷,也有赊欠买卖等行为。在居延汉简中存在大量的“贳买贳卖”记录。《说文》有云:贳,贷也。受者曰赊,予者曰贳。不管是借贷还是赊欠买卖,我们都认为其属于广义的借贷。秦晖先生对西北边境出土汉简中的债务文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通过对其中较为完整可考的46则简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借贷双方均为私人,且遍及各个阶层。

借贷的双方既有里民、戌卒等平民,也有燧长、亭长、侯长等官吏,但是在这里官吏们是代表自己个人而非政府参与借贷活动。而且,这些借贷活动并不仅仅是我们常识中的上层阶级向下层阶级放贷,反方向的借贷也很多,甚至有侯长(侯长的官职仅次于都尉和侯)向囚徒的借贷。这反映出西汉时期债务关系较为复杂,借贷主体渗透进了每一个社会阶层,放贷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中一件司空见惯的事。

2. 借贷标的物主要是货币。

在整理出来的46份债务文书中,欠付4例,赊买7例,赔偿1例,其余34例均为直接借贷。其中,可考的以货币为标的的债务关系就有35例,且还有一例虽然是实物借贷,但是用货币计价的,以及一例借实物还货币的债务。可见,当时的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主流。这与我们对自然经济中应当充斥着实物借贷的认知是相左的。大规模的货币借贷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地区的借贷还是以实物为主。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却存在着如此有规模的货币借贷,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3. 借贷的金额普遍较大。

在前述的46份债务文书中,金额可考的有23例,借贷金额最小的是115钱,而最大的达到9 500钱,平均的借贷金额达到了2 000钱。此外,考虑到简文中记录的金额并不是债务的全部,如上表中第13例就是如此,因此这个平均值与实际相比应该是偏小的。当时的物价是,土地每亩值30~100钱,牛每头值2 500~3 000钱,那么2 000钱可以购买20余亩土地,也可以买到接近一头牛。可见,这种金额的借贷,应该并不是用于平常的消费性支出,这与自然经济中常见的青黄不接时的升斗之贷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秦以前的借贷关系与性质

借贷关系并不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出现的,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才产生的。借贷最根本的条件是私有物品的出现。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里,每个人欲求果腹之食、蔽体之衣尚不可得,又何来借贷之说。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等渐渐广泛运用于实践,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成果已经超过了维持最低生存水平的标准,相对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借贷行为才有了发生的可能。最初的时候,它只是缺乏某种生产资料的人向有余裕的人求助,是一种互助救济式的生产资料流通,借贷双方都没有考虑过偿还的问题。由于目前缺乏殷商及以前时期的史料,因此无法对这段时期进行考证。但是,通过对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在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公社时期的少数民族,如基诺族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公社内部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富裕者向贫弱者接济衣食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无需偿还的。由此可以推测,在借贷产生的最初阶段,其本质是一种救济性的无偿给予。

然而,随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瓦解,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财产私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贫富分化开始产生并加剧,人们出于保护自己私有财产的目的,开始要求借贷对象进行偿还。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记载这种古代借贷活动的记录出现在西周。据《周礼》记载:西周设有掌管财币的机构——九府,其中泉府“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是管理储备钱财的府库,包括收购市上滞销商品以待将来需要时出售,也进行借贷活动。泉府进行借贷的流程是:百姓向官府提出赊贷申请,经泉府审核同意后发放,根据其用途不同,用于祭祀的10日内归还,用于丧葬的可以3个月后归还。赊贷所收利息交由泉府每年结算一次,作为国家财政收入。

包山楚简中的借贷与泉府的借贷同属政府借贷行为,但是二者存在着很大区别。其一,泉府的借贷既有实物也有货币,而楚简中的借贷则仅以货币为对象。其二,泉府贷出的财务主要用于丧葬和祭祀等礼仪活动,属于消费性借贷,而楚简中的借贷则是为了再生产购买生产资料所需,属于资本性的借贷。其三,泉府借贷的期限是较短的,均属于短期借贷,而楚简中的借贷,期限可考的一例达到了1年,当然这也是由其资本性借贷的性质造成的。这两种借贷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两种借贷条件均包括有息和无息方式;两种借贷都不是以生息为目的的,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国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带有救济的性质;贷出资金均由国家提供,利息收入均收归国家。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借贷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政府提供的小部分财政性借贷仍然是无需偿还的,但是有借有还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国家甚至将政府的强制力作为借贷偿还的一种保障。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高利贷资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些“称贷之家”,资本多的贷钱“千万”,贷栗“五千钟”,遍布全国,共“出泉三千万,出粟三数千万钟,受子息民二万家”《管子·轻重》。总而言之,在先秦时期借贷已经产生,并存在多种形式,赈济性质与获利性质的借贷并存,但仍以无息和低息借贷为主。但囿于当时奴隶制经济尚未完全瓦解,借贷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且局限在特定的社会阶层,民间借贷并不普遍。

三、秦以后借贷关系及性质的演变

秦统一中国后形成经济上的统一和凝聚力,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大的变革。但是,由于当时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且秦代严重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导致当时的借贷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秦代借贷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特点:伴随着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关于借贷的立法不断完善,对秦代借贷的形式、内容、法律责任都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秦律对消费借贷、借用官物均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对借贷保证、代偿责任、偿还方法均有具体要求。

根据睡虎地秦简中的记载,秦律中的消费借贷主要是对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时借支粮食的规定,列明了允许借支的情形、借支对象以及防止重复发放的控制措施。而官物的借贷对象既有官吏,也有普通百姓,在条文中详细规定了借贷官物的程序,借用人应履行的义务及发生损毁时的赔偿责任。政府对官物实施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出借的官物上需要有标记以保证资产安全和出借后的责任区分;借用官物的人如果毁损或不能按期偿还,需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借用人死亡,则直接负责出借事项的官员及其上级需代为赔偿;如果借用官物的毁损属于正常损耗,则无需赔偿,等等。尽管这些记录都是对于向官府借贷的规定,但是我们也可以推测,在崇尚“以法为教”的秦代,对私人借贷应该也制订了完善的法律,因此当时借贷体现的特征就是高度的规范性,对于借贷条件、形式、偿还方式以及对违约的处罚都有严格的控制。

而到了汉代,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兴起,借贷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西汉时期,借贷活动在各个阶层中频繁发生,既包括以盘剥为目的的高利贷,也有赊欠买卖形成的商业信用等。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记有专门放贷的“子钱家”,而在居延汉简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贳买”“贳卖”债务记录。司马迁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时期借贷关系变得如此频繁,归根结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货币或实物的借贷是为了收取利息,而“贳买”“贳卖”的发生则是为了促进销售的实现,最终也都是为了获利,它们已经与以赈济为目的的借贷存在着本质不同。虽然居延汉简中对借贷的利息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贫穷人进行借贷时,偿还的利息是以倍数来计算的,这样的利率不可谓不高。结合史籍及汉简中的记载来看,汉代借贷关系有如下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汉代以货币征收“赋敛”的规定,使得货币借贷在当时的借贷关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借贷关系已渗入每一阶层的生活中,放贷成为当时社会司空见惯的事情;借贷活动发生的背后是利益的推动,借贷的主要参与者由政府变成私人。而为适应这些特征,汉代律法对借贷的管理也发生了变化。在以政府借贷为主的秦,法律监管的主要是借贷中的程序性问题;而到了以私人借贷为主的汉代,法律则开始更多的关注借贷的内容,如对放贷金额进行控制,对贷款的利息率加以限制,禁止“取息过律”等等。总而言之,到这一阶段,借贷已经改变了起源时期的救济性质,演变成为以攫取高额利息为主要目的的高利贷,它的性质与后世的借贷已经非常接近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借贷起源和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借贷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铁制农具和农耕等技术带来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形成伊始是一种救济性质的、无需偿还的生产资料再分配。到西周时期,随着私有观念深入人心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借贷的性质逐渐发生改变,救济的色彩逐渐减弱,变得需要偿还;而伴随着利息的出现,借贷甚至开始成为债权人谋利的工具。此外,伴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债务活动开始受到国家的保护与规范,政府成为借贷活动重要的参与者。借贷开始经历一个救济与谋利目的并存的发展阶段。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无需偿还的救济互助以及无息的借贷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及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借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这一发展过程变得相对缓慢,在这一阶段,政府借贷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尽管律法中为特定的违约情况设立了免责条款,但它与救济性的施予已存在本质区别,这个时期无需偿还的借贷已经消失。及至汉代,随着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第一次繁荣时期的出现,私人借贷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大规模的货币借贷,借贷目的也开始从消费性向生产性逐渐倾斜。这个时期,借贷活动的性质已经确定为以获利为目的,并一直发展延续至现代的借贷活动。

参考文献

乜小红.论中国古代借贷的产生及其演变[J].经济思想史评论,2010(2).

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里耶秦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8.中国少年先锋队 1,性质 篇八

关键词:瞿秋白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性质探索

1立足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

国情是一定时期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称,认清社会性质则是了解国情的核心。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瞿秋白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认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1首先重视对国情的分析瞿秋白很早就认识到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从在旅俄期间,他早就开始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近代中国的国情。他说:“先知道中国是什么?然后说‘怎么样?’。他认为“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而“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于中国国情,自然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上的统治阶级,经济状况中资本主义的趋势,以及中国革命史上的策略战术问题。”1923年,瞿秋白在担任《新青年》杂志主编时,也明确指出《新青年》的研究方向:“《新青年》当研究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试解剖中国的政治经济,讨论实际运动。”正是基于这些问题,所以瞿秋白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探讨、研究中国国情,形成了对中国国情的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1.2 分析国情来确定中国社会的性质瞿秋白认为,分析国情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的性质。对于国情和社会性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革命才有了入手点。所以在瞿秋白对近代国情的研究中,他把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确定放在了首要位置。而要明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就必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2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探索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探索,实始于瞿秋白,成于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民主革命以何种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中国革命面临着的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首要问题。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个基本内容。

2.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思想中国早期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引起了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的思考和探索。面对异常强的大革命敌人,我党该采取怎样的一种革命方式?多次的工人运动的失败及历次的反动派的武装镇压使革命运动在曲折中发展,使瞿秋白转向了对武装斗争的探索。从1926年起,瞿秋白已经认识到并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革命战争”为主要形式开始,他撰写了多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我党最早全面论述武装斗争的第一篇重要论著,是1926年4月发表于五月份的《新青年》第4号上,瞿秋白的《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一文。瞿秋白在该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以为现在有详细讨论革命斗争的方式(Form)之必要;我们应当指出各种方式的必要和应用,尤其在这一时期,革命战争是主要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应当应用,直接的或间接的做革命战争的准备。”“现时革命运动的中心问题已经是实行准备革命战争、求于最短时期间推翻中国现在的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统治军阀制度”。

2.2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的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中,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瞿秋白认为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所蕴含的土地革命思想的赞同和支持,更表现为他把土地革命上升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的地位。当时,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曾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上刊登了前半部分,未能刊完。瞿秋白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便将全文交中共中央在武汉办的长江书局。以《湖南农民革命》为书名出版,并为该书写了序言。他在1927年4月写的《<湖南农民革命)序》中指出:“农民的生活便是土地。农民没有土地,便是如鱼失水。”“农民要这些政权和土地,他们是要动手,一动手自然便要侵犯神圣的绅士先生和私有财产。他们实在‘无分可过’”瞿秋自在1927年5月写的《农民政权与土地革命》一文中更进一步指出:“所以要推翻帝国主义军阀对于中国的统治和剥削,便必须彻底改变现存的土地制度,为此,亦就更加要彻底扫除封建宗法式的土豪劣绅在农村中的政权。必定要农民得有享用土地的权利”,换句话说,便是中国国民革命应当以土地革命为中枢。中国没有土地革命,便决不能铲除帝国主义军阀之统治和剥削的根基。”瞿秋白深刻地认识到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极其必要性。而土地革命的伟大意义何在?瞿秋白认为:“所以农民很明白的提出没收大地主田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反动军阀及蒋介石的经济;只有这样,农民参加革命才有真正的意义。中国无产阶级必定要领导农民去彻底发展这种斗争因为这种斗争方能建筑革命的国民政府之巩固的基础”。瞿秋白上述的这些论述反映出他已深刻认识到了土地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随之,党所确定的土地革命的方针及后来的实践证明,瞿秋白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是正确的。瞿秋白早在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就提出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这也是具有理论性的开拓性意义的。

2.3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和依托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在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前,没有人做过同样的表述,这当然也包括瞿秋白。从他在这个时期文献中也的确找不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字眼,但在他的思想中却已具有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雏形。1926年4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一文中指出:“武装暴动在城市里反抗军警比较不能时常进行,必须要等待相当的时机:在乡村里反对土豪军阀,却可以自筑堡垒,以逸待劳。”瞿秋白以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实际上从地域方面探索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从对农民政权与土地革命的关系的分析中,也许更能明确说明瞿秋白是确实具有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

上一篇:什么的启示作文700字 生活的启示下一篇:计算机病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