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朗诵建军节诗三首(精选9篇)
1.八一朗诵建军节诗三首 篇一
八一建军节朗诵稿
如果我战死沙场,爸妈呀,请不要悲伤,您应该为孩儿骄傲,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远方的地平线上,必定会出现和平的曙光。
如果我战死沙场,亲爱的战友呀,就请您捧一把黄土将我埋葬,让那些细菌将会把我的身躯分解,化作这土地的营养,我希望,我的血肉可以滋养一片花草或一棵树,留给人间一阵芬芳或一片阴凉。
如果我战死沙场,象众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战士一样,那么,请活着的战友把我们埋在昆仑山上,我们要在那静静地守望,守望世界的和平,守望人类的幸福,看战争的阴影远离地球,全世界的人们象一家人一样。
如果我战死沙场,就用熊熊的烈火把我烧掉吧,让我化作灰烬随风飘散,随着流水去徜徉,让我实现生前环游世界的愿望,我可以鸟瞰非洲大草原上奔驰的野马,可以静静地欣赏亚马逊河两岸绮丽的风光。
如果我战死沙场,如果您们还能辨的出我的模样,那就把我送回家乡吧!我想陪爸爸妈妈一起变老,看着村子里的牛群在夕阳里走下山冈,闻一闻金秋时节的五谷香,听一听门前小河哗哗地淌,在夜里,我会枕着儿时嬉戏过的那棵老槐树,安然地进入梦乡!七律.八一感怀
弱冠便慕虎贲营 热血男儿终是兵
壮志请缨惜不录 恒心习镝盼长鸣
暑时汗涌征衣染 冬夜霜欺枪口凝
传统英雄常励我 青春史冊勒豪情
注:余入伍时,北边有战亊,我部侦察大队往驻防。新兵训练结束分兵之际,投书申请未得批准。少年遊•八一寄怀
少年矢志护神州,贾勇煥纠纠。习文习武,激扬血气,宗旨铸心头。
一从戍亊铭风骨,卸甲淡封侯。但起狼烟,廉颇可効,老骥奋吴钩。迎八一 忆往事 金兰结义效桃园 热血兜鍪仨少年 球场出操训练苦 柳营布阵演兵繁 敢违军令争权益 但效高翁斩敌顽 尤忆扎营明水县 请缨贾勇自无前 赞人民军队 起义枪声动纬经 井冈山上创威名 驱倭反蒋擒贼寇 抗美援朝亮国风 防火护林攻首阵
救灾抢险做尖兵 英雄军队人民爱 舍死忘生立大功 七绝•再忆军旅 热血当年四海家,戎装铁马赴天涯。饮冰卧雪军歌壮,一纸牵肠理乱麻。五律 报国情
不负匹夫志,华年赴忘川。深情红火日,壮美绿河天。虎啸霜高月,长拳破艮渊。狂收失地土,再踏凯歌旋。瑞鹤仙•追梦
——庆八一建军节而作
晚霞红映衬,斗风采,少时有梦盼醒。雄心胆识增。下乡遥远翠①,泪珠汗水。夜长昼永。雁娇飞,揽收苦境,换景森,盼归相思,砂烬志为竭尽。
入营②。军旅痴狂,伴月寒霜,武尽人惊。抒怀全能,云雨颂,众人
尊。待归来。钢铁心入娇冠③。誓把激情铸魂。代情寻,奉献青春,乱平意稳④。
注:①下乡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②入营、入伍到部队。③转业来到鞍钢工作并立功。④企业经营改革创新,职工生活稳定,生产经营稳定。女儿的军旅生涯 当年投笔从军去,秣马厉兵乐不疲。沙场纵横无敌手,(1)教人错认是男儿。
注:(1)曾获直属团1500米跑第一名;全军板报会师一等奖。影号)《建军节感怀》
当年弱冠性疏狂,弃笔从戎赴海防。细柳营中驰壮气,红旗旅里骋刚强。一腔碧血为家国,半卷诗书祭汉唐。解甲归来霜染鬓,依稀梦里射天狼。《重访旅顺口》
多情少小气方遒,跃马挥枪作壮游。碧玉山头歌大海,黄金岭下咏东流。
(幻
威严港里藏蛟兽,浪漫营中梦武侯。锦绣江山人事改,重温故地感思稠。
注:当年当兵戍边在旅顺口,城中有黄金山白玉山,闲暇常与战友登临,俯视整个旅顺口。
2.赞美军人八一建军节诗歌朗诵 篇二
默默的抒写着军人的情怀
坚韧、刚强、乐观、积极向上
总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忠诚、责任、勇于牺牲
总是挺立危难的最前沿
作家巍巍的笔下
《谁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有您才变得犹为动怀
四川的瓦砾之上
橄榄绿的身影
因为有您才情溢江海爱满大地
战争年代
董存瑞、邱少云的形象
哺育着一代一代的青少年的灵魂
贺龙、叶挺的指挥若定的英姿
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雄鹰为正义而战
和平年代
抗洪创险、抗震救灾
无一不表现您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祖国的国旗上浸染着您血染的风彩
和平安宁、和谐美好
橄榄绿的肩上扛着您永恒的责任
苍白的文字表达不了对您的情愫!
拙劣的笔迹描述不了对您的崇敬!
致敬!
3.庆八一建军节朗诵晚会串词 篇三
开场词
男主持各位朋友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来到山之回响朗诵苑参加我们的 庆祝八一建军节音乐朗诵晚会下面晚会将正式开始诚挚地感谢
您的光临
音乐响起
今天,我们的心插上了翅膀,今天,我们的心飞向远方,因为,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啊!
我们怎能不万分思念
那威严的军徽,那警惕的钢枪
女主持:我们的心飞到边境
一把把刺刀正在那里闪光
祝陆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边防永远是铁壁铜墙
男。我们的心飞到大海
一艘艘战舰正在劈风崭浪
祝海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海疆永远鱼跃帆扬
女。我们的心飞到蓝天
一架架战鹰正在云中高唱
祝空军战士节日好
愿祖国的天空永远明亮
音乐配合!!
一、战旗美如画
男主持:。
开,为了原野绿水长流,为了婴儿甜蜜欢笑,为了妈妈不再担忧。
我把青春献祖国。
请听歌曲:《为了谁》演唱者:博浪雨
七、敬礼,军人
军人是祖国强大的基石是我们获得国际尊严的坚强后盾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献上一曲由衷的赞歌
请听朗诵敬礼军人朗诵者品读
八、小路
即使遇到千万次坎坷
也绊不倒追求的执着
即使经历千万次挫折
也折不变信念的依托
炮火中的爱人,我要在你的身边相伴。
请听苏联歌曲:《小路》演唱者:《品》
九、咱当兵的人
风霜雨雪搏春秋
朴实无华写人生,因为我们是共和国的血脉,有铁的军纪,钢的斗志。
请听歌曲:《咱当兵的人》演唱者:海浪
十、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儿行千里父担忧,一行书寄千行泪
军人父亲寄给军人儿子的信,是交融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祖国之爱与父亲之爱的篇章。
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象一根红线串起了对祖国之爱的珍珠。
请听朗诵:《写给当炮兵的儿子》朗诵者:紫云
十一、《驼铃》
握紧的双手是那样暖,流出的泪水是那样的甜,军营的故事是那样多,军营的歌声是那样美,当我们不得不分离,亲爱的战友,深深的道声珍重!
岁月流逝,不变的永远是友情。
请听歌曲:《驼铃》演唱者:听歌者
十二、兵哥哥
我在你的窗下徘徊
我在你的心外徘徊
层层脚印里写着浓浓的情意,长长足迹里藏着深深的爱恋,我的兵哥哥,你可知道我在挂念着你。
请听歌曲:《兵哥哥》演唱者:小雨飘飘
十三、永远的和平鸽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一个不可诠释的结
残酷战场的灰飞烟灭与蓝天白云之中和平鸽的自由飞翔是人类最伤痛的不合谐
音符泯灭的是血肉之躯永生的是和平的理想
军人为祖国而战为民族流血牺牲他们用坚韧的筋骨铸就护卫红色摇篮的山峰
让洁白的鸽子带去我们对军人的崇高敬仰和虔诚祝福
请听朗诵永远的和平鸽朗诵者却要如梦春秋
十四、《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
军旅诗人——一个特殊的名字,它们既有军人的冷峻钢强,又有文学家的抒情奔放,神密的军营生活通过他们辛勤耕耘的笔昭然于纸上。是他们的笔留住了军人的辉煌,是他们的笔勾画出军人的情感,是他们的笔描绘了明天的太阳,他们是军营的新星。
请听朗诵:《你们的诗将永远闪闪发光》——献给共和国的军旅诗人朗诵者:山之回响
十五、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的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争瞬间,第一个想到的是充满稻花香的美丽祖国。
是啊!祖国,你的儿女都在为你奋斗和祈祷,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请听歌曲:《我的祖国》演唱者:雨湿蝶翼
十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故乡的山水让我留恋 故乡的姑娘让我思念 为了祖国的安宁
4.喜迎八一建军节的经典诗歌朗诵 篇四
八月是激情的
有火一样的光芒在燃烧
在八一这天,有多少老兵
遥望八月的星空
打上一壶醇厚的老酒
淌着热泪牵挂起绿色军营
思恋着那绿色的橄榄枝
在八一的晚宴上
老兵们回忆井冈山的游击
大渡河上的激浪
还有南昌城头的暴风雨
应该感谢那些先烈们
是他们留给我们
用热血书写的诗篇
在八月,想喊一声我的祖国
我爱你。是先烈们
为你洒下汗水播下种子
一阵阵的歌声一次次的奋斗
在回忆中定格成
永久的颂歌与童话
假如人的一生是一首长诗
军旅生涯就是
一篇最壮美的 篇章
驰骋疆场就是最华采的诗行
在八一到来之际
让我们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5.八一朗诵建军节诗三首 篇五
军魂颂
什么是
我们这支
伟大的军队
英雄的军队
可爱的军队的???军魂
南昌城头雨
井冈山上风
大渡河的激浪
太行山顶的古松
我军靠什么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南征北战
无往不胜
北疆的芳草绿
南国的木棉红
香江的旗呵濠江的歌
红五星的光辉映彩云
和平年代云和月
常伴融融杨柳风
昆仑有多高
泰山有多重
长江有多长
东海有多深
我军为什么能英雄辈出浩气长存张思德
董存瑞
黄继光
如同永远不落的星辰雷锋
苏宁
李向群
如同永远闪亮的标灯看一看呵想一想听一听呵问一问世界上
有些国家的军队霸气如猛虎
欺压老百姓
官兵两重天
等级高难登
为什么我军
总是和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什么我军
官兵平等
从将军到士兵如同亲密的弟兄数十年血与火八万里雷和风一切都已说明一切都在证明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柱
建军之本
胜利之路
发展之根
一切都已说明一切都在证明党为我军
规定的性质宗旨制定的原则方针提出的战略战术定立的纪律作风
是我军从胜利
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的宏图大略邓小平的思想理论江泽民的高瞻远瞩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武装和引导着每一个将军和士兵历史和现实的定论已经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军队和党
如同血肉相连须臾不可离分如同根叶相依根深叶茂
撑起一片浓荫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历史、时代、人民的共同选择
6.诗三首 教案 篇六
诗三首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羡xi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诱惑:吸引,招引。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
雾霭i:雾气。
桅w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乐疆:安乐的地方。
收容:收留。
博爱:对人类普遍的爱。
沟壑h:溪谷,山洞。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安贺斯特。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其余部分都是她死后三十年内由其亲人整理并陆续出版。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2、相关知识:
⑴关于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 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⑵狄金森思想及创作特色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华•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诗稿没有注明创作的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添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这些革新使她的诗避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的风格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通过对船夫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搏击、不断奋斗的生活描绘,反映了诗人为理想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帆》: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蓝海》:本文含蓄地描述了诗人以陆地自居,通过赞颂蓝海的宽容、慈祥、博爱的伟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归属于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脉络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全诗分两层。
第一层,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渡过一生”,高度赞美了勇敢的船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第二层,表达了诗人的追求。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的勇敢的船夫那样搏击。
《帆》:
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的问题,更令人思考。
第三节,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蓝海》: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层,表明自己的心境。
第二层,赞颂大海的“慈祥”“博爱”的伟大胸襟。
第三层,抒发对大海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方法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追求。
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
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
《帆》:
⑴托物言志。诗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定景,后两句言志。将全诗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⑵景物描写与议论思考有机结合。全诗三节,每一节都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思考,而且每一节的思考都是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自己带出的,二者水到渠成,有机统一。
《蓝海》:
⑴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
情感强烈而真挚。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哪一种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
四、重难点导析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关于几个词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特点。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
“帆影”象征以大海为背景,船夫的生活环境。
《帆》:
“帆”的主题是个难点。这首诗借帆不愿在平静的港湾“享福”,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那就是:人生应该经历风雨、见世面,而不应贪图安逸和享受,应该在奋斗中锻炼成长。
《蓝海》:
富有特色的破折号。
第一个在声音的延大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表现了那种焦急的等待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高峰。
【练习解答】
一、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此题答案不求一致,但是这个过程必须完成,才能帮助我们学到读诗的相关技巧。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拼搏,渴望新生活。
第二首,表达作者满怀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表明自己要归属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频繁,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这一点。
“大海”象征着生活的环境。
“孤帆”象征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三、1.因为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因为帆儿不满于暂时的宁静,敢于与风暴抗争。
3.大海的魅力是慈祥、博爱。因为作者愿意投身于大海的怀抱,倾注对大海的羡慕之情,不断的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云裳 闪烁
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3.涛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略 2.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3.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4.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5.“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惰。)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填空:
⑴普希金,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是
国诗人、作家。狄金森是
国著名诗人。
⑵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⑶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B、我/厌倦/这土地了,渴求/另一种/自然
c、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D、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3、下列破折号使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啊,把手给我——我们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
B、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
c、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D、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4、揣摩三首诗中大海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5、划出下列句子的宾语。
⑴下面涌着清澈的溪流。
⑵请不要介意我的不请自来。
⑶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6、《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7、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8、“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风暴的来临将给船只带来危险,帆儿为什么还乞求风暴呢?
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美文赏读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细读后思考,“礁石”象征什么?
2.从全诗的描写看,诗人采用了白描手法,请概括全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13、“礁石”无疑是全诗的中心,但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却从风浪的角度写礁石,这是什么写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4、第二节诗中着重写了礁石的哪两个方面?为两个方面统一在礁石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杜甫诗三首 篇七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赏析原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⑨系(jì):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的衣服。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1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二、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中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要点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2
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2.评析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中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2.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④作客:客居他乡。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3.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四、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8.《诗三首》教案 篇八
设计者姓名:谢丽静,2007级2班,学号102062007133
成绩 教学课题
《诗三首》
所用教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 7 课,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教学时数
计划 3 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句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读法、朗读法、品读法
预习要求
1、朗读诗三首,查字典结合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基本内容)
板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初中也已经学过了许多“寄内”、“怀内”、“故乡”、“思亲”等这一类的诗篇的诗篇,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关于这类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同样也是写思念家乡亲人的,这就是《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二、《古诗十九首》介绍(通过PPT展示出来)《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或者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同时,老师依情况加以纠正和补充。
2、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4、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说说你们是什么理解的。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此诗通篇围绕一个象征“采芙蓉”展开。其结构也简单回环: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与此篇作意相同。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让同学进行思考,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异:主人公;同:情感)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理由是: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理由是:游子被迫离乡,并非都是求宦京师,可能只是一个漂流异地的失意人,由于怀念家乡的妻子,又有着欲归不得的愁苦心情,于是便有采摘芙蓉送给家乡妻子的冲动,来寄托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背诵这首诗。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并查找有关曹操及诗歌写作的相关资料。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对于曹操这个人,你们了解多少?或者你们以前从哪个地方了解曹操?讲讲你们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提问同学)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PPT)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那怎么说他是个文学家呢?说他是文学家,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感慨。
(二)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实力。赤壁大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当时,曹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分析课文,解决疑难
(一)解题:我们先看一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二)诗歌讲解: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这首诗歌,并且从中找出生僻字。
2、较难的句子请学生翻译,同时老师讲解生字注音注释。“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越陌度阡„„心念旧恩”。(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3、分析“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你认为在该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他“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板书: “忧”:(1)人生苦短(当时曹操已经年过半百,而一统天下的事业还未实现)(2)求贤若渴(渴望天下人才能够归己)
(3)贤才难得(人才就像明月那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4)功业未就(诗人内心的“忧愁”更加突显出来)
4、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解决疑难(从内容、手法、情感上来看)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6、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用四言体来写的,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显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也就是慷慨激昂。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或者运用了哪些手法?(1)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2)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翻译时带过即可)小结:这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通过多种意象含蓄巧妙地把这种抽象的“忧”具体化了,因而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也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诗人对于那些已经“越陌度阡”的贤才屈尊任用,“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当然,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曹操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课后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或者诗歌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里,现在老师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查找曹操的其他诗歌,这类诗歌有《蒿里行》、《对酒》、《苦寒行》,并把它们与《短歌行》进行比较。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一组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陶渊明的作品,大家回忆一下,都学过他的哪些作品。(《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现在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诗人的简介及当时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是东晋杰出的诗人,被称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田园诗人”。除此之外,钟嵘还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主要是源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在《晋书·陶潜传》中记载:“潜叹曰:‘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里说的是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由、不受世俗束缚羁绊的人,因此,他最后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回归到田园生活。我们今天要讲的《归园田居》,正是诗人辞官回乡后第二年写下的。
三、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诵读,整体感知。同时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注释。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初步感受诗歌内容。提问:“归”字是诗眼,我们可以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二)关键字“归”的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B、守拙归园田。(1)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性本爱丘山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陶渊明一生的背景(运用PPT来展示)
追问:可是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应该不是一个“误”字的原因吧。
明确:①诗人矛盾的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也许是一种托词。
(2)陶渊明归园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见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分析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找出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追问:这些都是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然而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艺术手法
我们刚才在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提到了很多有关艺术手法的运用,现在我们来总结下。比喻手法,可以非常生动传神的表达我们的意思;衬托,就是课文中以有声衬无声;对比,误落尘网中的痛苦和返自然的快乐相对比;白描,文中通过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好宁静的田园图景。
白描:用最朴素、最简洁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的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没有写柳树如何的枝繁叶茂,没有写狗吠如何高亢啊,没有把这些细节表现出来,他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出来,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意境,宁静安详,虽然只是几笔勾勒却意境全出。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边,大家回去可以再慢慢体味一下这首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现在我给大家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品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①芙蓉:荷花,莲花; ②涉:蹚(tāng)水过河; ③遗:﹙wèi﹚赠予; 诗人情感变化: 欢欣愉悦 ↓
失落惆怅 ↓
忧伤绝望 短歌行曹操 生字: ①掇(duo),摘取,拾取; ②枉(wang),屈驾,是敬称; ③(yan),通“宴”; ④厌,满足。诗人情感: “忧”在哪里?
1、人生苦短
2、求贤若渴
3、贤才难得
4、功业未就 诗歌主旨: 求贤若渴的忧心 情感基调: 慷慨激昂 表现手法: 比兴 典故 借代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重点字词把握: ①韵:本性、气质。②尘网:指官场生活。③羁鸟:笼中鸟。④守拙(zhuo):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⑤荫(yin):遮蔽。罗:罗列。⑥暧(ai)暧:昏暗、模糊。⑦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⑧墟里:村落。“归”:
1、从何而归?(世俗官场→厌)
2、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恋)
3、归向何处?(田园)
4、归去如何?(自由、安逸、清闲的田园生活)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艺术手法: 比喻 衬托 对比 白描
〔注〕①缴交作业时,须向任课教师同时提交该教案的电子文本。②“教学过程与步骤”栏可按需复制加页。
【附】本课时主体板书设计课题《诗三首》第 课时 短歌行曹操
一、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忧”:(1)人生苦短(当时曹操已经年过半百,而一统天下的事业还未实现)(2)求贤若渴(渴望天下人才能够归己)
(3)贤才难得(人才就像明月那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4)功业未就(诗人内心的“忧愁”更加突显出来)生字注音注释:掇(duo),摘取,拾取; 枉(wang),屈驾,是敬称; (yan),通“宴”; 厌,满足。
二、总结诗歌的主旨
诗人通过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
情绪低沉→慷慨激昂,慷慨悲壮
四、艺术手法
比兴、用典、借代、互文
〔注意〕①为使长宽比接近黑板,表格内的文字方向特殊。②本表可复制,插入于相应的课时教案栏之后。
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作业 教后小结
学生姓名谢丽静,2007 级 2 班,学号102062007133
成绩 试教的课题:《诗三首》 总结与反思:
9.中国当代诗三首 篇九
1、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莲花的开落”也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致橡树》中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两树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并肩而立的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平等、高尚的爱情。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所以在领会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深情真切地表白自己的爱情观时,也便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中还有其它众多的意象,如“攀援的凌霄花”等,也要注意其象征意义。《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海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诗中既有对幸福的憧憬,又有对俗世的逃避。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错误》一诗,承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写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他盼望情人归来的缠绵之情。本文情景交融,“美丽的错误”是最让人欣赏的字眼,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致橡树》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以局外人的身份关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先写作者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屏弃,后抒发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在形式上,这首诗有否定和肯定两相对应的结构,有穿插对偶和排比、长短错落的句式,有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祝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教学设计:
1、抓住诵读;
2、以意象为突破口,反复涵咏。学法指导:
抓住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表达特点。教具使用:常规教具。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郑愁予的《错误》流传甚广。评论家说它“轻巧隽永”、“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我们来看它何以博得如此评价。
二、作者: 课本注释1。
三、诗歌内容感知:
第一节: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写“我”对佳人的想象。
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所盼望的人尚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此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美丽的错误”。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对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
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过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四、鉴赏要点: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都可找到这首短诗的影子。中国闺怨诗一向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甚至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中国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特色之一。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帏”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五、课后练习第一题:
题旨: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叙事方式、艺术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品味诗中的趣味。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你”是指那个等待归人的女子。
2、“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摹写了等待中的那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3、诗中多处用到比喻,如把女子凄清自闭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因为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读不尽相同,所以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也可以可抒己见。
4、错误而谓之美丽,本不合常理。但达达的马蹄声在女子听来却以为是归人,这种感觉关乎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丽的细节。可惜的是,偏偏“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这个错误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
六、小结:
这首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而且海外华人中“愁予风”长期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关系。第二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朦胧派”的主将之一。(关于“朦胧派”见“单元说明”之“单元课文特点2”)“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二、介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的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与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79年4月20日
三、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既没有“教郎恣意怜”的诉求,也没有“我愿变作一只小羊”的矫情,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诵读时,应注意把握这种感情分寸。
四、内容: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诊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全诗共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否定依附性和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护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前提: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双方要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要在灵魂上互相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价值。虽然诗歌情调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这也正是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的原因。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五、鉴赏要点:
1、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哲理诗,树起了橡树和木棉这一组爱情诗中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让形象最大限度的包容了思想和感情,从而否定了“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旧的两性关系。
2、橡树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人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3、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这是本诗让人感不到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的原因。
4、诗歌还可以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六、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主要意象的丰富含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第一问见上四,全诗内容总结;
第二问: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结合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2、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3、这首诗具有极强的节奏美;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第三课时
一、介绍海子: 课本第13页注释(1)。
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大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于河北的山海关自杀。他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自认为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的佳作。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燎原《扑向太阳之豹》)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们仍旧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诵读时应注意体会。
三、内容:
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抱定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他想要“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个诗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诗人描绘了他想象中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会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所以这首诗初次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从第二章开始,抒情主人公由个人的憧憬走出,迈出了更为广阔的群体领域。他发誓要把那未知的尘世的幸福传达给“每一个亲人”,“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他的渴望别人分享他的幸福,在他传递幸福的同时,传递的是对世界的问候,对亲人的祝福。可见,单调、封闭与孤独并不是他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所以,他愿意用饱蘸爱意的笔“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戴自然。在诗人的观念中,抒情诗人分两类:一类诗人只“热爱生命中的自我”,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的大生命的呼吸”。而作者的理想自然是后者。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感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
四、鉴赏要点: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这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是在满溢着“幸福”的诗句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感。“从明天起”,恰恰意味着今天的暗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世俗中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示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五、课后练习第三题:
题旨: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是有争议的,所以对他的诗的理解也可以不同,建议让学生多找些海子的诗来读一读。
六、作业:
1、完成两本练习册上的本课部分;
【八一朗诵建军节诗三首】推荐阅读:
《八一朗诵建军节诗三首》08-21
喜迎八一建军节的经典诗歌朗诵08-04
八一征文:纪念八一建军节08-27
八一建军节作文400字:八一节01-19
八一建军节祝福语 八一建军节祝福语01-16
2018八一建军节演讲稿与2018八一建军节讲话稿06-21
八一建军节晚会06-13
八一建军节由来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