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渗透总结

2024-07-31

环境教育渗透总结(精选16篇)

1.环境教育渗透总结 篇一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

一、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四(下)地理教材中,《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告诉人们森林的重要性。而《沙漠中的绿洲》讲的则是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国外买水买土买树苗花草,种植绿地,改变生存环境,使生活更加美好。这组课文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节约用水、植林造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㈡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

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㈢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行苏教版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非典的蔓延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引起的”、“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二、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地理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地理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2.环境教育渗透总结 篇二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利用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相互渗透, 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但随着化工工业迅速发展, 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与日俱增。例如大量煤、石油的燃烧, 形成酸雨使地面上成千上万个湖泊酸化, 鱼类减少, 生物绝种等。化学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新课标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化学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卤素》《环境保护》《烃的衍生物》《合成材料》等章节均涉及或蕴涵目前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 根据教材内容, 运用与化学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事例, 引导学生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学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消除污染, 保护环境等系列环境基础知识和研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性和清楚他们肩负的责任, 开展以“废电池与环境污染”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哪些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 这些废旧电池的化学成分是什么;②废旧电池造成污染的原因、危害是什么, 同其他污染相比有何特点;③废旧电池是如何进入环境的, 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途径;④如何回收废旧电池, 回收的废旧电池又如何利用, 其意义何在;⑤我国回收废旧电池情况及回收存在哪些困难, 面对废旧电池的污染我们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在查阅资料、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知晓了电池的分类, 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的本质原因, 而且认识到对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 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回收废旧电池, 防止污染。

二、化学实验中的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教育的场所,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带来的危害, 而且在进行实验研究中, 学生还能学到一些通过实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因此,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绿色化学理念作指导, 充分发挥自主教学能动性, 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一是对现行的化学实验中还未能完全做到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有毒物质作妥善处理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解决实验过程中所产生废气、废液、废渣造成的污染问题。如实验制C2H2时, 有PH3、AsH3等有毒气体产生, 通过对该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绿色化设计:采用稀碱液如稀NaOH溶液或稀KOH溶液代替饱和食盐水, 一次性投入反应器就可达到满意的效果。二是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研究污染物的危害、除去方法、回收利用等问题。如模拟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设计如下实验:①根据酸雨的组成, 实验采用燃烧硫和聚氯乙烯塑料来产生SO2、HCl气体, 再与水蒸气结合冷凝形成酸雨, 完成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模拟;②用pH试纸测其pH值;③利用制得的“酸雨”与大理石、铁钉、铝片反应, 模拟酸雨对建筑物、钢铁桥梁、植物等的侵蚀;由于实验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对酸雨的知识及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深刻,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活实践中的环境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时, 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亲身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 感受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针对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 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 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 学生还提出了计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 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 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始终开动抽油烟机, 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总之, 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立足英语教材 渗透环境教育 篇三

一、牛津初中英语为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广泛的课程资源

牛津教材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的,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有效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每一单元的内容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活动,内容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信息,体现时代精神。其中涉及到的教育题材就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生命健康、自然灾害、粮食与人口危机、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内容。

如8A第二个教学模块就是围绕Nature and environment设计的。Unit4 Wild animals了解各种野生动物,并思考如何保护濒危动物;Unit5 Bird watchers了解珍稀鸟类及自然保护区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对整个生存空间的热爱之情和保护意识。现行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由于渗透着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使初中英语在对学生的环境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挖掘教材资源,立足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来渗透环境教育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条主要有效途径。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及时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下面一个案例可见一斑。

案例:8A Unit5 Reading Zhalong——A special place,这篇阅读文章内容均来自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真实信息,介绍了扎龙的生态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有关鸟类的图片资料,访问一些网站准备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教学课件。

教学进程:围绕“A nature reserve”这一话题,先让同学交流收集的有关鸟类图片资料,自述周围的鸟类生存环境状况,然后假设对自己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特别要思考如何去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遵循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下列任务:

1.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birds around us。

2.To learn more about Zhalong Nature Reserve。

3.The things you have done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and birds。

Birds是每个同学都能亲身接触的话题,比较熟悉。由于事先给学生这样一个情境——扎龙自然保护区,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又都围绕这一明确话题展开,因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也练习了所学语言知识。

Task one:说说我们周围的鸟类时,要求学生调查周围环境存在哪些鸟,数量多少,生存环境好坏,投影更多鸟类图片,认识一些珍稀鸟类。由其中的The rare red-crowned cranes(珍稀的丹顶鹤)引导出本课阅读文章内容Zhalong——A special place。

Task two:了解更多关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信息,通过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通过课件展示,进一步了解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信息。

Task three:自述在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中所做的事情时,让大家谈谈平时都做了什么来保护鸟类的?怎样去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得出三个方案:①build more reserves。②make the reserves bigger。③encourage farmers to leave the reserves。

在完成以上任务时,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增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的意识,并能表达出自己应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教学反思:课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一些有关鸟类图片和从网上收集到的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料,课堂上再通过大量课件画面的展示和对照,使学生触动极大,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家园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使学生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环境教育”。

4.茅石片学科法制渗透教育总结 篇四

工 作 总 结

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十六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精神,全面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推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片区各校在2011年秋季学期进行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现对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方面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片区各校实际,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业务干部为成员的学科法制教育渗透领导小组,各学校都认真开展了此项工作。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抓好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意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要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做好总体规划和分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做到法制教育始终不断线,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上,务必写好渗透的法律知识点,以及采取的方法教学。

三、突出重点,普遍开展

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了解到所担任的学科有那些法制教育渗透点,为此,每一位教师都订阅了一本教材《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认真学学习,切实掌握,运用到所教的学科教学中。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我片区各校紧密结合全乡普法目标,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有关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指示精神,以开展法制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积极主动的探索法制教育和各学科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和作用,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法律常识。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同时,有目的性地开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着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治校方式和治教方式的转变,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做到灵活自如的学法、用法、教法,自觉维护法制的统一与权威。

各位教师将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计划中,真正做到教学有计划。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避免成人化和公式化。

四、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学校肩负深入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开展工作牵涉面广,难度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方法,务实求效。一是在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转变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转变法制教育是软任务,可轻可重的观念,树立培养“四有”新人的新观念;转变只重视学校教育,忽略家庭、社会教育的观念,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观念。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进行施教。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以及安全自护教育,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在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法制课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增强学习教育效果。以互动教育为形式,组织青少年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互动式法律学习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片区各学校的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说,部分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在教案中去写出来还存在马虎对待。法制副校长的培训也不到位,片区级培训开展较差。各村校的教师备课任务较重,涉及学科较多,开展难度较大。等等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改进。

茅石片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领导小组

2011年秋季学期

茅石片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工 作 总 结

茅石片学科法制教学渗透领导小组

5.六年级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总结 篇五

教师

查 杰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做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切实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编题时,结合时事,结合法制教育,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跟学生说明: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

二、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效果才会变得显着。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人法制教育效果是很好的,这样法制渗透不局限在课堂,而是课内外结合,学玩结合。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

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

总之,我觉得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们还是对法制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

6.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2 篇六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六寨小学教师:李祥对小学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长期工程,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知道,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从2011年月起在在上级的安排指导下,认真执行上级的各总文件指示工作总结如下:

一、这一年的法制工作中我做到区分层次,上好法制课,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这一年中所上科目很杂,五年级语文、一年级数学、二年级语文、品德等多个科目。都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同时,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结合思想品德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在社会品德及其他等学科教学,渗透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一是我充分利用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等,对学

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

班级比懂法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法兴趣。三是依靠社会、学校和

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

工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

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

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上课时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

学生法制观念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

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父母双方或一方

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

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老师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

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国家的强大都寄于广大的少年儿童。我们不只是上文化课,还要进一

7.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七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一) 教学的便利性

现行初中生物课本中有专门针对环境教育的章节, 这就为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 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大力呼吁保护环境, 制定了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各种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相继成立。2003年, 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春季起, 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同年,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提出环境教育是新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主题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这就为环境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 素材的易得性

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及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随处可见, 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各种环境问题, 切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威胁, 激发忧患意识, 提高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目前教育体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 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环境教育的开展无论在普遍性、深入程度、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远不尽人意, 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现行的教育体系中, 各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各中学的环境教育也大多是以应试为导向, 没有纳入主体教学规划, 从而缺少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从而实施力度不够。

2、环境教育的随意性很强。由于在个别学校的实际教学体系中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对多数教师而言, 环境教育过程的自发性、随意性情况较多, 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3、环境教育方式单一。环境教育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环境知识的同时, 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身体验自然环境, 实地了解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但在教学实际中, 学校环境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少。从而使得环境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4、教师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环境教育的需要。一方面, 现有教师大多缺乏专门的环境知识教育;另一方面,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 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日常工作以应试为主, 再加上对环境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教师很少为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付出过多努力。使得大多教师缺乏专门的环境知识, 限制了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

(一) 对生物教师进行专门的环境教育培训

环境教育的成败常常取决于教师。由于目前我国中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 普遍缺乏环境教育的专门知识, 对所有教师开展环境教育培训的成本太高且成效不大。根据目前我国中学师资力量及教材内容的设置情况, 可以考虑由生物教师承担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 对生物教师进行专门的环境教育培训, 包括职前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和在职教师环境教育培训, 从而在中学中培养一批拥有较高水平的环境教师队伍, 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中学环境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法律、法规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环境教育法律、法规, 尽可能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都纳入法律当中, 为环境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 要加大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中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 建立起由生物教师为主, 各相关学科教师为辅的多层次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采用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环境教育方式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并促使其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所以在通过课堂传授环境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需将学生带出课堂, 亲身体验各种环境问题, 让其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提高环保意识;同时, 通过指导学生诸如爱鸟护鸟、植树造林活动, 增强保护环境的动手能力。另外, 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 (如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不同) , 开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全民环保的社会氛围

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正规的环境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高学校、教师及学生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以达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 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论述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并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8.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四法” 篇八

一、抓“近”法

在认识学上有“就近”效应,即对事物的认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孩子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有亲切感,易感知,从这个意义讲,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乡土地理涉及家乡自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乡土性、真实性和时代性。通过对发生在家乡的地理事件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环保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中国河流》讲完后,我以本地被污染的护城河为课题资源,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学习任务:来自护城河的报告(护城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果,来自学生调查的护城河内容之丰富、对护城河未来之关切、所提意见所献计策之多大出我所料,作为该活动组织者的我也获益良多。

抓“近”法结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进行,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一个问题,即太熟悉的东西往往易熟视无睹、漠然置之。所以,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需要地理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多花些心思,精心挑选,细心布局,善于将“平常”化为“腐朽”。

例如气侯变暖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学生也已感同身受,但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及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甚至认为多装几台空调就能解决问题。对此,我以海门莲花峰的地貌变化作为一个切入点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我先问学生:海门莲花峰自然地貌有何变化?莲花峰是距学校10公里处的3A级滨海旅游风景区,他们经常去游玩,非常熟悉。我这一问他们都愣住了,都说没什么变化。我对他们说,周末跟家长去观察后再告诉我。下节课他们情绪激动纷纷畅谈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景区变小了、海滩变窄了!甚至有学生说海变大了!我见时机成熟,及时丢下一块“石头”:为什么海滩会变窄了?这“石头”在他们中间瞬间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然后齐声告诉我: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我再告诉他们最新的一组数据:气候继续变暖,50年后喜玛拉雅山上的冰雪将全部消失。接着,我又及时创设情景:50年后,我们这里将变成什么,想象一下。学生个个面露惧色。气候变暖会带来的后果不点自明。我再顺势启发:我们应该为防止气候继续变暖做些什么?这个过程不仅仅巧妙渗透了环保教育,更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身边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观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惯于用创新思维,有针对性又艺术化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一直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环境变化,亲眼目睹人地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对环境现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由近及远对目前中国的、世界的环境状况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抓“热”法

环境问题日益世界化,而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无论报刊、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媒体,都对环境新闻越来越重视,诸如“三废”污染、城市噪声、资源问题、农药污染、自然灾害、森林消失等热点报道日益频繁。身处网络时代,资讯的传递也越发便捷,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发挥环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例如把“08雪灾”“汶川地震”引入地理课堂,对增强学生的灾害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很佳的教学资源。

与此同时,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我指导学生以“尊重生命善待地球”为主题设计广告词;植树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和森林有个约会”诗歌朗诵;世界水日我组织学生自制宣传画;世界环境日我结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等,这些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

三、比教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比较法应用简便,有很强的逻辑性,适应于一切问题的探究。是优是劣,有多优有多劣,只有放在比较的环境中才能放大凸现。对于环保教育,我贯用中外比较法。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远早于中国,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治理,各国人民在深受其害之后环保意识尤为强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欧美人氏普遍有较好的环境人文素养,积极追求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经常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作案例引入课堂。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列举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存在的种种非环保行为,然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可是由于找不到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两只旧电池带在身上,随他上新疆下云南,跑了大半个中国都没找到旧电池回收箱。最后,他把这两只旧电池怎么处理呢?(稍微停顿,给学生思索的空间)他把这两只旧电池重新带回德国!再如,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比尔·盖茨家常菜三碟宴请胡锦涛主席”和“一广东商人一桌36万请客”两则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中一外,一俭一奢,对比鲜明。通过比较,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逐渐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关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努力为改造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树立起环境道德。通过比较,学生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不断得以修正。

四、因“图”施教法

这里的“图”指各种环境图片,包括环境漫画、公益广告图、摄影。没有比图片更形象、更直观、更震撼人心和更有说服力。一张图片远胜过千万理论说教。对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图”有助于帮助他们更透彻的认识当前的环境状况。地理教师应重视环境图片的收集,精心挑选,善于用图片第一时间去直击学生的视觉,唤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自觉对种种环境问题进行思索、反思,学会正确评价身边的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积极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因“图”施教法有助于更好渗透环境教育。

讲授《中国水资源》,我先展示了一组“北非人民缺水图”和“中国西北缺水图”,待他们都深深被震撼后,我及时创设情景:假如让你们生活在这些地方,你会怎样?然后,我讲了为争夺水资源而发起战争的典型事例,一步步把他们的思路引入我预设的问题连环套:水资源的重要性?如何节约水资源?我们应该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再如,为让学生更深认识到工业污染及核污染带来的恐怖后果,我向学生展示“水俣病人”“广岛蜻蜓人”“死鱼潮”等鲜活图片。各类公益广告图和新闻图片则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地球只有一个,生命是地球最珍贵的财富!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破坏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实践证明,这”四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热心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师既要充分把握好有关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又要大胆尝试、积累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新教法,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努力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9.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九

兴隆中心小学 殷全志

为贯彻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有关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法制教育。现将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一、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

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具体渗透的法制内容:

第一单元,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第二单元,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单元,渗透食品卫生安全法;第四单元,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单元,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第七单元,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第九单元,渗透统计法教育;第十单元,渗透食品卫生安全法教育;第十一单元,渗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专一性,学科教学时针对法制教育而言属于“附带引出”,因此针对性不强.2、缺少实际的行为训练,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在课堂上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实际行为培训少,导致了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是“大道理”,与实际不符,从而在兴趣和转变行为方面大大减弱。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10.环境教育渗透总结 篇十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教师:杨波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触颇多,我越来越感觉到书上仅有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满足不了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总结如下:

一、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人发一本竞争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记录,每星期评选一次,给予奖励。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正式开始。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书籍。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习字课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一)法制教育渗透点

1.第17课《孔子拜师》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法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第19课《赵州桥》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第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4.第22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第23课 《美丽的小兴安岭》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

6.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7.第29课《掌声》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二)教学要求

上述法律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初步应用于学习生活中,养成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向家长宣传自己了解和学到的法律知识。

(三)教学方法

紧密结合课文,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尊重教材,努力做到与教材有机统一,达到顺理成章、一箭双雕的效果。

11.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挖掘课程资源;科技社会进步;教学方法转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3-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05

我国《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胸怀宽容、关爱他人;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

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 由于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和不完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学生中缺乏理想、极端自私、漠视生命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时代。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重视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加强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就化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一、以挖掘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上述化学教育原则处处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1.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列举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近代的落后挨打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崭新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雄心。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现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并在宋代把这个反应应用到生产上,形成了湿法炼铜技术,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中国知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宜兴素有陶的古都之称,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中在陶瓷制作的原料、工艺、种类等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利剑

科学技术可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助纣为虐,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是看它被谁掌握,如何应用。化学药物的提取与合成,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不法分子用来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炸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但也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医学上用来治疗肿瘤,也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毁灭世界。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加强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尤为重要,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危害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

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以联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内因,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则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过程与还原过程,化学平衡体系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4.创新精神和科学品质的教育

科学探索贵在创新,化学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例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墨子所说的“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到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先后建立的原子模型,直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建立的电子云模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拉瓦锡不盲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理论燃素说,敢于质疑和批判,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证明了空气的成分,最终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时,日思夜想,执着追求,连做梦都在思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结构[3]。我们既要学习凯库勒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追求精神,又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5.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能源、环保的问题很多,如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化学与生活》中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垃圾处理特别是废弃电池处理方法等知识都涉及环境教育,教师可结合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等概念渗透环保理念。化石燃料的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当前全球能源紧缺,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自觉性,从中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以化学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如在钢铁的腐蚀教学中,可通过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损失量,启发学生认识对钢铁防腐研究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钢铁生锈的办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硅和硅的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引起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革命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化学电池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一次电池中的传统锌锰干电池、到银锌钮扣电池、直至最新的燃料电池;二次电池中传统铅蓄电池、到镍氢电池、直到最新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才使得我们所用便携式电子产品重量更轻、性能更优,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可长期工作,从中无不闪耀着化学科学的光辉;其他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C等教学中可学习健康知识;SO2、氮氧化物、煤、石油、天然气、甲醛、苯等教学中可进一步使学生增强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从而达成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渗透的目标。

三、以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况而达到的”,他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奋其力,探求其因。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重视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论等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1.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本提供的资料、素材进行归纳、对比、综合等分析,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原理等,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都可运用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2)实验教学体现探究性

改变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索技能、分析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尤为重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可从仪器连接、现象观察、产物检验、原料成分分析、得出电解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分析产物用途这一线索,逐步探究,形成知识系列,并根据氯碱工业电解槽结构,理解电极材料、管道设置、隔膜作用等,并自然引入家用电子消毒柜的原理,很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产物中滴入酚酞,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物质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了呢?根据这一实验简单理解成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那是不合理的,也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告诉学生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是正确的,不过这一实验只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漂白性物质,并不一定是过氧化钠本身,以使学生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初步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必需确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主题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学习目标,设置活动情景或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和需要。

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学会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学习目标,然后用一组铜、锌原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创设问题情景,问是否每个学生桌上Cu、Zn、Fe两两作电极和几种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能否使小灯泡发亮?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讨论,对原电池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有了正确的认识。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厨房用品完成家庭小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学校周边化工企业、以及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互助合作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下,我们要将培养人文精神作为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觉贯彻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在现有教育评价机制、高考模式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调整心态,以为祖国培养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勇于实践,在化学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12.渗透生命教育 润泽童心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感受生命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 由于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中, 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生命所包含的力量, 进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例如, 在进行《再见了, 亲人》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在车站与亲人离别的影片, 让学生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的辛酸。当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进入这个场景中时, 会对展示的场景进行思考, 学生会思考:当亲人离别时会说些什么话?离别时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看完这个影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观看影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接下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 进而让学生置身在课文当中, 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使学生对生命价值有更深的领悟与理解。

二、享用阅读盛宴, 汲取生命营养

小学语文教材, 以主题构建单元的形式, 选择富有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作品, 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烹制阅读盛宴, 营造一个让生命自由驰骋的阅读天地。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以生为本, 以文会话, 注重阅读理解和感悟, 注重情感体验,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课文, 有《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等,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阅读感悟, 也要注重让学生实践体验, 像“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实践体验生命价值、发掘生命潜力的好教材。

三、理解课文, 感受存在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其中, 需要语文教师做出一些努力, 通过教材与搜集资料, 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进而让学生通过课文字里行间的内容感受生命的价值。例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触摸春天》这一课文时, 可以利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朗读, 通过朗读用心感受这句话要表达的情感, 然后, 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这一句话的领悟, 进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与顽强。

四、积极对话, 关注生命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 不具备成熟的思维与良好的认知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就是学生的基本生活, 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在教师为学生授课时, 可以引用一些富有生命含义的课外诗文, 让学生对富有生命意义的诗文进行朗读, 进而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例如, 可以让学生对课外文章《活下去》进行朗读, 学生朗读完以后, 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果你的生命剩下最后三天, 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然后让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让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只有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情感交流, 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含义。因此, 可以看出, 在对话的视角下学生更容易关注生命。

五、展开想象, 更加热爱生命

13.环境教育渗透总结 篇十三

德育渗透总结

尚兰小

六年级《体育》下学期

德育渗透教学总结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进行体育的德育渗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谈几点见解。● 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中,要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 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并及时表扬,使大家在身边找到具体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而采用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

● 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 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列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思想行为随时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使学生们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和效法。

●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长期进行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14.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四

欧阳章锋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15.环境教育渗透总结 篇十五

一、加强思想教育,形成环保意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它不仅直接制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而且严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做好自然保护工作,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做好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更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摇篮和生存基地———地球,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环境科学知识。而中学生作为世界的未来,更需要接受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他们的知识已较丰富,又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和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使他们知道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与公害是我们的国策。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最密切。许多地区草原荒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沙尘暴频繁发生,酸雨、臭氧层空洞等触目惊心。正因为环境污染严重,才有了“绿色食品”,才有了“纯净水”与“天然矿泉水”,人们都渴望与大自然接触,呼吸清新、洁净的空气,吃到无污染、无激素的天然食品。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世界的呼声,生产时若以赔进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为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必须付诸行动,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意识转变为行动。

二、强化实践活动,渗透环保化学观点。

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实践活动也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教师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组织师生人人参与社会调查,参观工厂生产流程,农业化肥、农药施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现象研究,探讨工业三废处理达标排放的重要性;农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深远意义;讨论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提倡洗衣使用无磷洗衣粉,为什么提倡食用绿色环保食品?为什么国家投资进行“西气东输”和提倡用“乙醇汽油”替代汽油?特别是对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廉价资源农作物秸杆,如何进行深加工成禽畜饲料,或转变成沼气或收割脱粒秸杆粉碎返田,或制成建筑板材和纯天然织物?等等。

三、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也应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氯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等实验都会产生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为避免污染空气,防碍人们的健康,教师操作时应强调在实验中必须设计一个将多余的有毒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入相应的吸收液的装置(如多余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操作,以消除或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如铜与硝酸的反应,在用于反应的试管口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既不防碍观察有关现象,又可避免二氧化氮的污染。又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证明浓硫酸被还原成二氧化硫时,将盛有紫色石蕊试液、品红试液的试管都配上双孔塞,多余的二氧化硫用碱液吸收,防止二氧化硫的污染。有些实验还可以微型化,这样不仅可节约药品,而且可减少废液、废渣、废气的产生。对实验后废液、废渣的处理,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总之,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堂教育固然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则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还应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我通过让学生参观印染厂、污水处理厂、钢厂等地方,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印象至深,再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渴求,产生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参观调查等社会活动,能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增强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流、勾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还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络,查寻更多的环境保护的信息,并从中选择出有针对性的内容,出专栏,扩大环境保护教育的影响,增强全体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恰好高一才上完第六章第四节“环境保护”,根据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不同主题,我举行环保主题班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配合学校的绿化工作,在校内植树,并定期修剪树木,以班级或团支部为单位,开展认领小树的活动,定人定点负责校内绿地、树木。这些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了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而这些正是未来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五、充分利用班会活动,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

16.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关心教育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教育;关心;关心教育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人格品质的形成,都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关心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借助教师的榜样渗透关心教育

小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向老师学习,是他们的天性。教师作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重要的交往群体,其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性,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交往中向学生传达“关怀”的理念,并树立关心榜样。

诺丁斯将关心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概括为“榜样、对话、实践、证实”,并且她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她说,孩子为什么不会关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缺乏被关心的体验。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关心,老师必须要树立榜样,以关心学生、关心知识、关心环境等行为来引导、促进学生学会关心。

只有当老师播种下“关心”种子,学生才会收获“关心”素养,收获“关心”行为。

二、平时课堂中渗透关心教育

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中渗透关心教育是极为有效的环节。

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学会关心自我和他人,也要学会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而我们的课堂就是培育学生学会关心的重要场所。老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于无声之处学会关心知识、学习。就语文教学而言,老师可以将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将关心教育一点一滴渗透其中,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精神关怀培育精神关怀。

三、校园文化渗透关心教育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与传承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也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道德理念的渗透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培育小学生的关心能力,就必须将“学会关心”这样的教育理念浸润到校园文化之中。

四、课外活动中渗透关心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学会关心”作为一种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可以充分渗透在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中,以“关心”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给予他们尝试去关心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养成关心的习惯与能力。

学校在举办一系列活动时,为了让学生养成关心的习惯与培育他们关心的能力,更要注重活动的连续性。例如,举办阅读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关心。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形式:阅读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写故事比赛等;还可以按照阅读的不同内容分为:名人传记类、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等。只有当活动形成一个系列,学生才能一直在关心理念的引导下,真正学会关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我们的小学生学会关心,拥有关怀素养,我们就必须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关心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老师言传身教的感染下,在平时课堂的引领下,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在关心活动的实践下,真正学会关心。

参考文献:

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7、19).

上一篇:读《年少荒唐》有感下一篇:江苏成人高考理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