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2024-08-24

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精选10篇)

1.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一

1.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较为剧烈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不包括()。(3.0分)

A.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

B.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

C.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 D.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难以融合 我的答案:D 答对

2.十九大报告关于“三农”的新提法比较多,其中农村部分总的纲目叫()。(3.0分)A.城乡融合

B.农业农村现代化 C.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的答案:D 答对

3.2012—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居世界()。(3.0分)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我的答案:A 答对

4.2017年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上榜公司达到()家。(3.0分)A.109 B.132 C.115 D.123 我的答案:C 答对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3.0分)A.增加供给体系数量 B.改善供给体系结构 C.减少供给体系浪费 D.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我的答案:D 答对

6.()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3.0分)A.个人 B.企业 C.政府 D.企业家

我的答案:D 答对

7.我国金融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其风险特点不包括()。(3.0分)A.突发性 B.复杂性 C.显露性 D.传染性

我的答案:C 答对 8.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A.涉及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全过程

B.包括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全网络的构建 C.涉及产业转型融合发展部分领域

D.它是一个涵盖产业、体制机制、微观主体、组织模式等诸多内容的综合体 我的答案:C 答对

9.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0分)A.以党中央为中心 B.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以发展科技事业为中心 我的答案:C 答对

10.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按照十九大精神,推进区域平衡发展的具体做法不包括()。(3.0分)

A.加大对特殊地区的发展支持

B.坚持陆海分离,加快建设陆地强国

C.深化区域合作,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D.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我的答案:B 答对

1.十九大报告关于“三农”,特别是农村的新提法包括()。(4.0分))A.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B.农业农村现代化 C.承包期 D.城乡融合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条件正在夯实,主要表现在()。(4.0分))A.40年来改革开放丰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B.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成效卓著

C.“脱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面小康有望如期实现

D.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障碍日益减少,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4.0分))A.在经济组织方式层面,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关系 B.在经济形态层面,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关系 C.在动力机制层面,正确处理新旧动能转换关系 D.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4.“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是指()。(4.0分))A.202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205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的答案:CD 答对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包括()。(4.0分))

A.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 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 C.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主要体现在()。(4.0分))A.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9% B.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16.3% C.人均GDP已经由1978年大约200美元达到2016年的8260美元 D.2013—2016年,服务业比重从46.7%提高到51.6%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7.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做到()。(4.0分))

A.从改革教育体制和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入手,培育创新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B.着力遏制资金“脱实向虚”,消除经济泡沫化趋势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 C.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D.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其要加强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8.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来源于()。(4.0分))A.技术进步 B.人员增加 C.规模经济 D.效率改进

我的答案:ACD 答对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4.0分))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补短板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0.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0分))A.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 C.增加低端供给,减少中高端供给 D.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我的答案:ABD 答对

1.人均GNI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3.0分)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R&D支出占GDP比重是衡量研发投入强度的通用指标。(3.0分)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4.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生产关系充分改善的必然结果。(3.0分)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5.自2010年起,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专利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3.0分)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3.0分)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7.在2016年的全球GDP排名中,中国排名第十。(3.0分)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8.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3.0分)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9.全要素生产率指的就是产出增长率。(3.0分)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0.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达到657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3.0分)

2.组织学习十九大报告解读笔记 篇二

11月1日学生工作处党总支第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十九大报告解读。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现结合重点词汇对十九大精神进行全方位解读: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十九大报告阐述了这个新时代三个层面的意义和五个方面的定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提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促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摆在第一条的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十九大报告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精神解读 篇三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3.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4.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6.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7.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8.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10.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2 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八个明确: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 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方略: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坚持新发展理念。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我们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4 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新征程重点工作任务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 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新动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加强6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3.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4.深化依法治国实践。5.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6.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8 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6.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7.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推进绿色发展。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六)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八)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原则: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中国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3.中国承诺: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九)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全党要坚定执10 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6.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7.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8.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经典语言:

(一)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同志们!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12 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四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十九大报告阐述了这个新时代三个层面的意义和五个方面的定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转化。3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提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促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6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摆在第一条的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十九大报告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凝炼的表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13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15 推进合宪性审查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8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十九大报告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1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2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23 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

十九大提出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此前的表述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思想”。此前“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表述也在十九大报告改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24 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

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此前的表述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6 打铁必须自身硬

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此前的说法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这一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28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两字彰显了对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9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此前的表述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30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要求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表述以往少见。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33 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34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在过去五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彰显反腐败斗争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报告作出这样的宣示:“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

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在“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37 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十九大报告提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38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报告提出增强8个方面的执政本领,包括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39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十九大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报告最后部分,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十九大报告阐述了这个新时代三个层面的意义和五个方面的定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转化。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5.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五

1.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要点解读】: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2.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要点解读】: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3.两个“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第一个五位一体)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个五位一体)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点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拓展为“四位一体”。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报告原文: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颇有深意的是,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

4.民主协商

【报告原文】: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要点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5.党的指导思想

【报告原文】: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要点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6.八个坚持

【报告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要点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7.两个“百年”

【报告原文】: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点解读】: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8.24字核心价值观

【报告原文】: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点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三型目标

【报告原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要点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10.文化活力

【报告原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6.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六

十九大对城乡关系问题和“三农”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作出了新的表述。如:不再提“新农村建设”,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虽然继续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但也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再提“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一系列新的概念体现了新判断、新决策。

十九大报告是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任务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这个决胜期是指“从现在到2020年”。但是,决胜期内要坚持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都将延续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延续到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整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乡村现代化的雄心壮志。

乡村振兴战略何以为“战略” 在十九大报告中,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实施的上述七大战略,还提出了其他不少“战略”,如就业优先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安全战略、人口发展战略等,但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在内的七大战略显然具有突出地位。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十九大对当下我国所处时代状况的判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十九大报告在列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时就明确讲到“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列举的其他问题在乡村中往往也更为突出,如: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等。按照十九大“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包括精准脱贫在内的攻坚战等要求,这些都是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其次,有助于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向乡村区域深度延伸。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总要求,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相互衔接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对应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宜居对应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对应的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治理有效对应的是政治建设。

这五方面建设虽然也一直在乡村区域展开进行,但总体上还是薄弱环节。如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目的是规范和改善工业生产方式,使之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好。但从长远和全局看,我国生态资源更多分布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重大举措、重大项目等等,主要将在乡村区域实施。在作为未来中国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边有五个定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承担越来越重大的责任。因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迫切需要以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来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

第三,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空间布局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在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七战略中,唯独“乡村振兴战略”是就现代化建设的空间布局而言的。这是因为,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核心的任务是工业化,主要是在城市中开展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将制定实施乡村振兴专项战略规划,在乡村开辟现代化建设的新战场,乡村将成为现代化建设新的重点区域。“战略”一词,界定和凸显了“乡村振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工业化基本实现”。在当下工业化历史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转而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是历史的必然。

城乡融合发展将开启城乡关系新时代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乡村将与城市平起平坐。

选择使用“振兴”一词意义非凡。“振兴”乡村和“振兴中华”的意思是一致的,突出了乡村振兴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只有乡村“振兴”起来,自强、自立起来,才能形成与城市平起平坐的地位,就像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样。

“乡村”一词也很有意义,它体现了调整现有城乡关系的指向。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属物,与城市相对应的是乡村而不是农村,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仅仅是城市与农业的关系。乡村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区域,它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与城市同样重要。未来的城乡关系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必将具有并且保持和城市不同的独特价值。提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表明乡村的振兴取决于乡村自身,乡村人必须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

其次,完成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任务。

城乡二元体制是我国现代化起步阶段规范城乡关系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特点,一是将现代化建设的资源集中在城市。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步晚、底子薄、资源少,中国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城市,用于发展工业化。二是以农业积累投入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农村农民服务工业和城市建设,由此形成了主要是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格局。比如国家以考试制度和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中素质较高的新增劳动力选拔出来,安排在城市工业领域;以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将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各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才集中在城市;以劳动力市场制度,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吸引到城市,成为“农民工”,等等。

尽管城市对农业、农村、农民也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总体上“三农”也都受益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但乡村发展普遍滞后。早有相关文件提出要解决城乡二元体制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任务并不容易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最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城乡不再分隔,而使城乡融合发展、良性互动。

第三,加强“三农”工作的立足点将回到乡村和“三农”自身。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基本上是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以致国家的农村政策叫做“惠农政策”,用于乡村的资金叫做“支农资金”,明显体现了国家政策立足点的偏颇。事实上,城乡二元体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但它只是为城市而统筹。很长时间里也一直在“建设新农村”,但基本出发点是服务城市和工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将不再是要以加强“三农”工作来解决城市问题、工业问题,而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自身。

无疑,乡村振兴也并不仅仅是为了乡村自身的振兴,而是为了城乡发展的相对平衡。十九大明确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显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不是要在城市单兵独进之后再让乡村单兵独进,而是要二者协同推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城市也必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各方面资源将回流农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先意味着,资源将不再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推动城市和工业反哺、回馈“三农”,根本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形成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如果说现阶段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还是涓涓细流,那么不远的将来,则有望形成滚滚洪流。

当然,国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专项规划的时候,应当根据和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引导各方面资源有序流向农村,形成城乡发展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有机融合。并且,乡村振兴战略是七大战略之一,并不是孤立的,这些战略应当也必将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合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农民工”现象将最终消除。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成为雇佣劳动者,却因为户籍在农村而不能改变农民身份,虽然他们为城市工商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却不能落户在城市;虽然由于其工资性收入高于农村务农收入而改善了家庭生活,却因为离开家乡、与家人分离,造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问题。这些在我国已经存在三十多年的社会问题,终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得以终结。

这是因为,原来农民工进入城市是因为城市工商业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这种就业机会是农村中所没有的,而现在资源回流农村,将给农村中农业转移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令他们可以不再到城市工作也能够取得较高收入;原来农民工进入城市、想要落户城市,是因为优质教育、医疗等等资源集中的城市,他们只有到了城市才能分享到这些现代化建设成果,现在资源回流农村,在农村中也有与城市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他们也不必非要到城市落户。

所以对农民工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让他们可以在进城还是留村之间主动做出抉择,而不必继续作为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期来回奔波,“三留守”问题也可以随之消失。农村人口的基本稳定而不再大规模流动,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前提和有利条件。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资源流向乡村区域的重要载体。

十九大报告没有提“新型城镇化”,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必将让夹杂在城镇之间的乡村受益,这些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乡村也必将“协调发展”,从而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资源向乡村的流动,特别是城市人才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制定实施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城市人口有序落户农村的政策措施,乃至上升为法律,从而也“加快城市转移人口农民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下,形成城乡之间人才、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国有企业应当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老国有企业,是利用农业积累和工农产品剪刀差投入建设,靠农村市场支撑发展起来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它们理所当然应当拿出资金和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对口帮扶的经验,可以安排大多数国有企业与主要是欠发达乡村特别是中西部的乡村建立帮扶关系,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产业都将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首先在于,乡村区域的贫困现象将最终消除。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应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前提。十九大进一步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展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坚定的决心。即使还有深度贫困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也必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最终走进共同富裕的行列。

其次,农村非农就业人口将大大增加。“农村”的本意是从事农业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随着农业不再是乡村区域唯一产业,这一定义将迅速改变,这或许是十九大将农村区域发展战略命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按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农业现代化,还要农村现代化。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将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现代化。

但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发展农业,还将发展其他产业并且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十九大报告也已经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就必然要求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和非农专业人才进入农村。仅凭现有农村中被城乡二元体制抽选剩下的人口,不仅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不可能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三,污染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一些已经造成农村污染的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同时必须坚决禁止任何可能带来污染的各种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入农业和农村。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也是国家战略任务。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划出明确红线。农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加快获得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全不相容的。(面源污染是相较于企业排污造成的点源污染而言。农业面源污染,指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污染。——编注)

建立健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更多需要改革的制度是在顶层设计方面。

比如,把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布局在城市的制度安排,等等,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顶层设计,在许多人看来早已经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必须转变观念,一切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对农民来说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都应该逐步清除。同时,十九大要求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等,都将在新的农村改革中形成制度保障。十九大提出“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这样的改革要求,将在深层次上推进地方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激发地方和基层创新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加快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尽快修订原有涉农法律,制定新的涉农法律。十九大宣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累计将达到75年,这需要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及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加以法制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确定以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已经将农村承包地所有者集体组织成员固定下来,从而为实行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奠定了基础。循着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思路,国家也应当对农村宅基地实行“三权分置”,可分为宅基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上房屋居住权。国家应修订《土地管理法》,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法制化,并且明确规定自新的法律生效时起不再给农村新增人口提供宅基地,从而将农村宅基地使用者集体组织成员固定和封闭起来。同时,明确房屋居住权可以流转、转让,乡村新增人口和外来人口可以以购买或租用的方式取得房屋居住权。这样才能为城市人才进入农村打开通道。

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制定《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法》,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应当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为特定农村居民集体共有:农村承包地为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承包人集体组织成员共有;土地承包期间所取得的承包地经营收益归承包人所有,但承包人应当向发包方缴纳租金。应当明确:农村宅基地为已经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现有行政村村民小组的农户共有,宅基地使用人应向本行政村村民委员会缴纳使用金(应当与城市居民住宅使用国有土地一样,期限为70年);宅基地上房屋居住权可以出租或转让,收益归宅基地使用人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现有行政村村民小组成员共有,取得的收益归现有行政村村民小组成员共有,等等。

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融合起来

两个“优先”融合起来就是振兴乡村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三个“优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行就业优先战略。三个“优先”都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最紧迫的应当是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结合起来。相较于工业,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之所以落后,最突出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较低;相较于城市,农村落后的要害是教育发展滞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导致人才资源单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制度,改革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的制度。

国家应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城市高等教育资源、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向乡村区域流动。现阶段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布局在城市,而农村区域不仅没有高等教育资源,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也严重匮乏。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则比较均衡,相当数量的名牌大学都建在小城市、小城镇,乡村人口可以方便分享到这些资源,这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现阶段可以以在一部分地级市、县城、建制镇规划建设一批我国现有名牌大学分校区、名牌中小学分校区的方式,逐步从城市向乡村区域输送和转移集中在少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乡村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同时,可以按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相关规定,引进国外名校合作办学。这一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和农业农村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将一些城市“名牌中学”的分校区直接安排到乡镇,将一些城市“名牌小学”的分校区直接安排到中心村去。在许多边远地区特别是山区,可以把已经撤并的部分小学校恢复起来。应当把教育资源送到农民中去,而不是让农民子女集中到城镇。应当让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心村及一部分行政村乃至自然村,通过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恢复生机活力。国家教育部门应制定实施为农村中小学引进国外师资的专项计划,比如可以推动条件适合的农村中小学从欧美国家引进外语教师。

为了支持帮助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可在东部一部分发达省份汉族学生占多数的中小学开设维吾尔语、藏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可以从上述相关地区引进语言教师,这也是为这些少数民族教师提供到发达地区学习的机会。这应当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意味着加快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十九大有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为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带来了机遇。

在乡村治理上,十九大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样,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排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首位。这和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要求什么的分析是一致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这里“民主”也排在首位。并且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要求“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里在治理方面强调的是“治理有效”,体现了十九大报告的务实精神。无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乡村振兴将促使作为村民自治主体的农民和作为村民自治场所的农村得以稳定。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中存在着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大量村民进城务工,乡村中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使村民自治的主体严重缺位。在国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条件下,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将取得应有的城市公共生活参与权,以替代他们在农村村民自治中的各种权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下,留在农村的村民将逐步稳定下来,稳定地、常态化地开展村民自治。二是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大量进城落户,使许多地方的村庄变成“空心村”,需要尽快调整合并、重建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现有行政村、自然村的布局调整,让现有行政村、自然村中留在农村的人口集中起来居住,规划建设许多中心村,让这些中心村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区域的同时,也成为扎实推进村民自治的基地。三是由于农村居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比例很低,村民的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村民自治水平质量难以提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较多城市人才进入乡村的条件下,让农村外来人口参与村民自治,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村外来人口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这些都将是加快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难得机遇。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应当为每一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律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曾要求“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时,为每一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律师,也作为法律顾问,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乡村将更加美丽

建设美丽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将逐步改变乡村面貌。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在农村更加严重,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比城市更加任重道远。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等,不仅乡村区域责任更大,而且受益也会更多。

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早已经创造了许多美不胜收的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特别是随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部署,农村居民必将迎来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未来的中国乡村一定会成为吸引人去居住生活的地方。引人关注的是,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十九大后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并且明确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同时保护、保留乡村风貌。美丽乡村的美好前景令人憧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必将带来中国传统乡村文明的复兴。现阶段城乡二元体制还在阻碍各类“文化人”进入和落户乡村,在不断推动城乡制度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当现代文明和传统乡村文明有机融合,当十九大提出的“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这里显然特别是指广大乡村区域)、“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华文化一定能够在乡村生活中展现出魅力和风采。

“三农”工作队伍值得期待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希望人们不仅要带着专业知识,尤其要带着感情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或许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习近平年轻时在陕北贫困农民的炕上睡了7年、与农民结下深厚感情有关,从事“三农”工作的人不一定都要到农民的炕上去睡几年,但不爱农村、不爱农民,要做好“三农”工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也不可能。

那么,如何壮大“三农”工作队伍?十九大报告要求“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主要是针对在职的“三农”工作者而言的。其实还有一块人才资源也可以开发利用,就是城市退休人才资源。事实上,由于多方面原因,现阶段城市退休人员回流乡村的需求日益强劲。国家可以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一部分城市退休人才如城市大中小学校退休教师和退休医护人员到农村去。可设立专项基金,规定凡城市大中小学校退休优秀教师自愿服从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退休优秀医务工作者自愿到农村乡村医院、卫生室工作的,给予一定数额的津贴;凡参与此项计划三年以上者,可以在当地落户养老,由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公寓住房。

同时,可根据一些学者的建议,优先引导原籍在农村的城市退休人才回原籍农村参与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现阶段城市知识分子大多来自农村,通常都有强烈的家乡情结,如果他们所在城市政府和原籍地方政府联合制定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应该可以动员数量很多的城市退休人才回家乡发挥余热。但仍然应当有选择地安排为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如积累了较多人脉资源的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积累了较多财产的企业家、成就较高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等等。这些人才回原籍,会带有更加强烈的感情,他们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更有助于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和质量。

7.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七

关于党章修改的主要内容,我们重点来看看 党章修正案对党的组织制度作出了哪些调整完善,对各级党组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取得许多重要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党章修正

案吸收这些成果,对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 织四章部分条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在党的组织制度一章,将原第十三条第四款巡视制度拓展为第十四条,增写 实现巡视全覆盖,幵展中央单位巡视、市县巡察等内容。这是对巡视工作5年来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有利于落实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为推动巡视工 作向纵深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党的中央组织一章,将原第十九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第二项听取和 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修改为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在原第 二十二条第五款中,增写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的内容,把这一领导体 制在党章中确立下来,有利于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推动落 实中央军委管党治党责任,加强军队中党的作用和政治工作,将原第二十三条第

二、第三句修改为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军队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对军队中党 的组织体制和机构作出规定。

在党的地方组织一章,将原第二十五条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第二项 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修改为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在党的基层组织一章,回应基层呼声,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稳定 性和工作连续性,将原第三十条中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 年调整为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适应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倶进,充实党的基层组 织的基本任务,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 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理想信念等内容写入相关条款。根据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 地位和作用,将原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一句修改表述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适应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增写一款规定社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定位和职责 任务的内容。增写一条规定党支部地位和作用的内容,表述为:党支部是党的基 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 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增写这一条,对于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 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8.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八

一、单选题 1、2013年,环保部在开展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时发现,有(A)家企业存在利用渗井、渗坑或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排放、输送或者存贮污水的违法问题。本小题:(2)分.A.55 B.65 C.75 D.85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A)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本小题:(2)分.A.没有改变 B.适当改变 C.完全改变 D.完全扭转

3、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2月4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关于的(C)有关规定。本小题:(2)分.A.改进文风、密切联系群众

B.改进会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 C.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D.改进工作作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

4、(C)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本小题:(2)分.A.2010年 B.2011年 C.2012年 D.2014年

5、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是(D)。本小题:(2)分.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0年

6、本课指出,由于环境保护与地方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有违法动机,所以国家必须要严加(A)。本小题:(2)分.A.监管 B.监督 C.管理 D.执法 7、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A)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本小题:(2)分.A.国土 B.海洋 C.河流 D.山脉

8、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本小题:(2)分.A.决策失误 B.脱离群众 C.思想僵化 D.发展滞后

9、(A)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本小题:(2)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政协会议制度 C.人民法院制度 D.人民检察院制度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C)”。本小题:(2)分.A.四个全面 B.四个自信 C.五位一体 D.六大建设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B)关系。本小题:(2)分.A.继承

B.继承和发展 C.总分

D.指导和被指导

12、十九大报告指出,(C)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小题:(2)分.A.法制建设 B.依法治国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13、我国(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小题:(2)分.A.已经跨过 B.仍处于

C.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D.仍处于并即将跨过

14、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C)。本小题:(2)分.A.发扬民主、团结共事 B.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15、(C)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本小题:(2)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6、政风建设作为党风在政府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及其延伸,政风状况直接关系到(A)的形象。本小题:(2)分.A.政府 B.政治 C.组织 D.学科

1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D)行使国家权力。本小题:(2)分.A.基层民主自治 B.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C.有序参与立法 D.人民代表大会

18、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D)重要思想的本质。本小题:(2)分.A.“八荣八耻” B.“邓小平理论” C.“八项规定” D.“三个代表”

19、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应采取的消费观念是(C)。本小题:(2)分.A.铺张浪费 B.一次性消费 C.绿色消费 D.享乐主义

20、过去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C)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本小题:(2)分.A.60 B.70 C.80 D.90

二、多选题

21、建设一支(ACD)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本小题:(2)分.A.听党指挥 B.骁勇善战 C.能打胜仗 D.作风优良

22、以下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是(ABCD)。本小题:(2)分.A.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B.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

C.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 D.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3、时代的内涵由(ACD)确定。本小题:(2)分.A.历史时期 B.掌权政体 C.社会形态 D.发展阶段

24、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BD)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本小题:(2)分.A.勤俭节约 B.理论联系实际 C.顾全大局

D.密切联系群众

25、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包括?(ABCD)本小题:(2)分.A.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C.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D.“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

26、井冈山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ABCD)等。本小题:(2)分.A.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支部建设放在连上 B.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C.一切行动听指挥 D.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7、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奠定两型社会基础的措施有(ABCD)。本小题:(2)分.A.参与决策

B.保障公民知情权

C.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D.参与环境管理

2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AC)。本小题:(2)分.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B.为世界人民谋方案 C.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D.为中国谋霸权

29、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需要(BC)来提供思想指南。本小题:(2)分.A.基本法 B.基本理论 C.基本路线 D.基本方略

30、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无产阶级政党(BCD)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重要标志。本小题:(2)分.A.目标 B.性质 C.宗旨 D.先进性

三、判断题

31、中国共产党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照抄照搬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本小题:(2)分.错误

32、环境问题导致社会冲突加剧。本小题:(2)分.正确

33、“举什么旗”对内具有区别其他政党的功能。本小题:(2)分.错误

34、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作风建设的思想升华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本小题:(2)分.正确

35、党风政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都是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败坏党的形象。本小题:(2)分.正确

3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通过采取城市武装起义的方式是最有效的。本小题:(2)分.错误

37、对全球的生态治理,中国将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本小题:(2)分.正确

38、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本小题:(2)分.正确

39、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理论创新能力。本小题:(2)分.正确

40、历史证明,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或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信条,从来都不能够获得成功。本小题:(2)分.正确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本小题:(2)分.正确

42、始终保持查处腐败案件的强劲势头和强大压力,有利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本小题:(2)分.正确

43、国家的国务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事活动,应尽量减少对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本小题:(2)分.正确

44、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本小题:(2)分.正确

45、唯心主义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置内容于不顾,而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本小题:(2)分.错误

46、随着我国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将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我国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载体。本小题:(2)分.正确

47、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本小题:(2)分.正确

48、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不仅关系着领导干部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本小题:(2)分.正确

4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指天然的自然因素,不包括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本小题:(2)分.错误

9.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九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10月18日-24日在北京

正确 √ 召开。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并获得通过。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3.十九大报告共分13章,四大板块。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4.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保障是坚定不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中共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富裕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答案分析:

7.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重要报告。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更加强调大国责任。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0.大会主题报告的主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正确 √ 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党的十九大精神的()。

A.核心主线

B.核心思想

C.核心基础

D.核心条件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2.根据本讲,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现在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

正确 √ 色是()。

A.学习者

B.模仿者

C.追赶者

D.主要强国的竞争者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3.根据本讲,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文中的举例是()。

A.金融危机问题

B.党风政风问题

C.供给侧改革问题

D.以上都不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4.根据本讲,以下属于十九大报告中第5-9章内容的是()。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正确 √

正确 √

B.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C.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D.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5.根据本讲,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主线是()。

A.新时代

B.新征程

C.全面从严治党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1.根据本讲,十九大报告第一板块的具体内容包括()。

A.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B.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正确 √

D.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E.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2.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正确 √

A.后来者

B.学习者

C.模仿者

D.追赶者

E.领跑者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根据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究竟“新”在何处()。

正确 √

A.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B.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C.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D.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E.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4.根据本讲,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正确 √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C.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E.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5.根据本讲,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用哪些事实证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A.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B.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C.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D.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E.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10.十九大报告经济要点解读 篇十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的全景展现

党的十九大审查通过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八届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效,阐述了十八届中央纪委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得出的深切体会,并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勇气力度推进管党治党,采取一系列开创性和突破性的重大举措,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五年风雷激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成效卓著”,这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过去五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高度评价,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十八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九大的工作报告,从10个方面对五年来的纪律检查工作进行了回顾,系统总结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八届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忠实履职,助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创新实践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景展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波澜壮阔的历程,是对十九大报告“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一重要论断的佐证和阐释。

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自我革命,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英明正确。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全党凝聚起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忠诚履职,开创纪检工作全新局面

工作报告回顾部分总结的每一方面成效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无不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无不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无不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无不得益于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辛劳与智慧。工作报告回顾部分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具体而客观地展现了十八届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性实践和开拓性探索,展现了十八届中央纪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责任担当。

——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聚焦中心任务,监督执纪问责,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兑现党的庄严承诺,回应群众期盼,赢得党心民心。

——抓住管党治党“牛鼻子”,以强有力问责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巡视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

——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织密国际追逃“天网”,占据道义制高点,决不让腐败分子躲进避罪天堂。——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以创新精神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依规治党、扎紧笼子,实现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严实深细作风,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

“忠诚履行”、“锲而不舍”、“强有力问责”、“坚决遏制”、“决不让”……这些出现在10个方面小标题中的词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展现的是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生动再现了十八届中央纪委开创纪检工作全新局面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意志。总结部分的每一段话,字字体现着铁一般的担当,句句折射出铁一般的信念。五年来,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组织制定修改11部党内法规;制作播出《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等系列电视专题片……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回望五年的波澜壮阔,可以清晰地看到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效,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树立起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导向;纪律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对作风建设成效交口称赞;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实现了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局面。

工作报告回顾部分如实记录了十八届中央纪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旗帜方向,紧盯目标任务,正风肃纪反腐,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步伐……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步步深入、久久为功。比如,从提出“把纪律挺在法律的前面”的理念,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到随着实践发展,把握“树木”与“森林”关系,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再到将管党治党创新成果固化为法规制度,修订党纪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使纪律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实现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的拓展。这几次理念和制度创新,既是思想认识的飞跃,也是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深化。

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工作报告的一个特色。工作报告谈问题开门见山,直指要害,很多宝贵经验直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回应。比如,针对工作发散有余、聚焦不足问题,明确职责定位,深化“三转”,克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回归党章本源,找准职责定位,中央纪委监察部参加议事协调机构由125个减至14个;依靠组织制度创新,在不增加建制编制的前提下,组建中央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党风政风监督室、国际合作局,增设纪检监察室,设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

形势在不断变化,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些重要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对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伴随管党治党实践发展,政治巡视定位越来越清晰、指向越来越精准。十八大后,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解决了任务宽泛、内容发散问题;坚持党纪严于国法,紧紧围绕严明纪律,着力发现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突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检查“四个意识”牢不牢、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是否到位,推动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

这些经验源于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对管党治党规律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工作报告始终贯穿一条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五年来,十八届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始终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检验标准,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党心民心,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腐败是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党中央深化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在1993年以来一直沿用“依然严峻”基础上,增加“复杂”二字,强调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从治标入手,为治本赢得时间、赢得民心,逐步迈向了标本兼治。

几年来,各级纪委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纪检监察机关从治理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等奢靡之风入手,紧盯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卡、烟花爆竹等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了作风整体转变。

——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中央巡视组受理信访159万件,与干部群众谈话5.3万人次。——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中央纪委开展专题调研,召开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专项整治,重点对25个省区市263个问题督查督办,通报曝光42起典型案例。

“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党中央工作的最大亮点。”“十八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党中央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意志和力度。”……干部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竭诚拥护,愈发显示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与正确。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由2012年的75%增长至2016年的92.9%。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也强调要保持冷静清醒,深刻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消除存量、遏制增量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上一篇:建设法规常识下一篇:现场项目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