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精选14篇)
1.《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一
炎炎夏日,我在家静心读了《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一书,这本书是高谦民写的一本关于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丛书。丛书反映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它不但理论性强,实际例子也举得特别好。对于今天的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有新的启示作用。
有人说:思想是行动的帆,思想是生命的舵。这本书在每一章节的开始,都要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热忱与兴趣,使活动的教育功效最大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教育的契机,处处有教育的资源,身为班主任,我们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到底应该如何创新,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呢”,等等。
这些问题既是引领,更是启迪,一时想不透彻没关系,随后便有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再加上鲜活生动的教育实例,让你茅塞顿开。养小鸡体验生命成长的不易,跳圈圈体验合作的快乐……一个个闪耀着灵光的教育故事,无不充满智慧。它是心与心的交流,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思考,就能有创新激流的奔涌,就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进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学生心中不可磨灭的领路人。
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带给我深深的触动与启发。其中在“怎样实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一节中有一则关于杨老师的故事,我读过之后,不禁感叹这是个多么智慧的老师呀!眼保健操不认真做的问题我也一直很头疼,每次看到那些偷偷睁眼的同学,我总是一声喝下,如果多次睁眼,还会让他重做一遍,尽管如此,仍是每次都有同学睁眼。而这位杨老师富有人情味的做法,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是给孩子以温情和希望,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自觉地用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可见,人性化的管理,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在乎学生的“在乎”,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使老师更有威信,使班级更有凝聚力,才能使师生在班级管理中走得更近。“感人心者莫过情”,这方面,我需要更多些思考,多些努力。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看着这本书,心中总时不时回想起自己日常教学管理中的片段,感悟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悔意,后悔自己的无耐性,后悔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借此反省,收获颇多。
本书每一章起始都有一句提纲挈领的精辟话语:“自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基础,心灵有了自由,想象力就会张开翅膀,创造力就会灵动多彩。”、“虽然,与众不同并不都是创新,但是,创新一定是与众不同的。”、“100次耳提面命的灌输,比不上1次亲历亲为的体验。”……这精辟的话语是这本书的眼睛,耐读而有哲理,发人深省。正是这样朴素而精粹的思想,让全书流光溢彩,魅力无穷。
2.《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二
很快, 一位妈妈又折回了园长室, 向园长提出要换班。原因很简单:那个班的老师在家长会上只会照本宣科, 且表情比较生硬, 和家长缺少交流和互动, 她觉得不满意。择师是我园家长的一项权利, 园长同意了她的要求, 让作为新园区执行园长的我重新为她的孩子安排一个班级。鉴于这位妈妈刚刚接受新园区, 对老师的要求又较高, 我为她选择了年级组长赵老师的班级。在送家长和孩子去活动室的路上, 我边走边向她介绍赵老师。她仍有些担心:“赵老师真的优秀吗?画册上有没有赵老师的照片?”我一时没弄明白她在问什么, 但当我看到她翻出刚刚发给她的宣传画册时, 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我园的宣传画册上有一页是这几年获得过各种荣誉的优秀教师介绍。让我欣慰的是, 赵老师的事迹刊登在最上面。我立马指给她看, 又大大夸了一番赵老师。这时, 她才有些释然, 带着孩子快步走进活动室参加家长会。家长会快结束时, 我特意来到赵老师班, 发现那位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听着、记着, 还不时信服地点着头。看来, 赵老师已征服了她。
说实话, 我由衷地感谢并佩服我们的年级组长赵老师, 同时也在思考:这次换班除了让我心有所悟外, 还可以让老师们, 特别是那个没被家长接受的老师学到点什么呢?于是, 在园区集体会议上, 我在提出“仅是研讨”和“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后, 把这则案例说给大家听。老师们先是一片沉默, 而后开始窃窃私语。我鼓励大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一位老师首先感叹:“现在当个老师真不容易。”没被家长接受的张老师则幽幽地说:“要是我在家长会前准备再充分些, 在家长会上不那么紧张, 可能那位家长也不会要换班了。”更有老师调侃道:“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得上画册, 否则以后就成光杆司令了。”见老师们已有感悟, 我趁热打铁提出了讨论的核心话题:“大家觉得‘今天, 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又是一阵沉默。但此次我没有催促, 因为我知道大家正在分析、思考和酝酿。果然, 快人快语的李老师首先打破了沉默:“现在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我曾不止一次地私下埋怨过家长。现在想来, 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我们拿什么让家长信服?”石老师随即接过话题:“其实, 家长所有的要求归根到底只有一个——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满足这个要求, 还怕家长不支持吗?”擅长家长工作的黄老师补充道:“家长会的事家长提得非常专业。究其原因, 是我们老师面对家长时底气还不足。底气足了, 家长也就信任你了。”赵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件事中我很幸运, 因为我暂时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信任。不过这种幸运不会永远存在, 很可能以后家长对我还有新的要求。如果我停滞不前, 那么将来不被家长接受的老师就是我了。”这时, 张老师又忍不住插话:“这次是家长要求换出我的班。以后我一定努力像赵老师一样做个有名有实的优秀教师, 让家长抢着来我们班。”说这话时的张老师一改先前的郁闷, 脸上充满了坚定和期待。我想, 已不再需要我做任何总结了, 会议在老师们的若有所思中结束。
3.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 篇三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教
我今天要讲的是,每一个父母都爱孩子,关键是用什么去爱,用什么体制去管教,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说:没家教。在中国有没有家教,是对这个家族的综合评价。
中国的父母都想把家里的一切传给孩子,但就是忘了传品格、传道德、传规矩、传家风。我认为孩子的天职,最好的报答父母的方法就是读书,成绩好,行为好。我家规很多,譬如吃饭不能掉饭,从3岁开始就必须睡如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还有非礼莫听、非礼莫视,非礼莫取,三岁在家里就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必须在6岁前完成。
我觉得做中国人的家长,必须要这样,孩子是有惰性的,18岁之前,动物性为主;18岁以后,社会性为主。所以在他动物性的时候,必须以管教为主,责罚,让他有肌肤之痛,我是主张打的。用鸡毛掸子打手心,规定打多少下就多少下,另外,不管是爸爸打还是妈妈打,都不要在气头上打,打的时候不要带情绪,打完这个事就了了,一切恢复到家里的伦常。我的建议就是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教”,谢谢!
主持^:我有疑问,你说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父母怎么给孩子搭平台,对你来说容易,但是普通人没有资源,怎么办?
萧百佑:这个问题很好,我为了孩子卖了四次房,到现在还欠我表弟25万元。我觉得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有的家长事业困难时会去举债,挽救生意,但不会为孩子读书去借钱。有句话叫最怕有心人,父母用当年追求另一半的心情来培养孩子,没有不成功的。
主持人:你说打孩子,责罚孩子,给我感觉你在家里是相当有权威,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要挨揍。你怎样摆平家里的关系?
萧百佑:第一,有耐心,4个孩子从出生那天医生交出来给我到满月,都是我一个人照顾,没有保姆。
主持人:我孩子回到家第一个澡就是我洗的,洗完后,以后你们就照我做的做吧,以后我就不管啦。
萧百佑:我1997年结婚,到现在,没有和太太红过一次脸,我个人从小到大没和任何人打过架,也从不吵架,回家没有一句粗话,我和朋友一起粗话很多。我从不骂孩子,只打孩子,只要你做到这点,儿子女儿都以你为一个伟岸的形象。
主持人:很多爸爸在家要解决地位问题。
萧百佑:我补充下,儿女对父亲的叛逆,常常是因为爸爸对不起妈妈,儿子给爸爸100分,只要你对他妈妈不好,就扣分;到100分扣完之前他都不会反抗,一旦100分扣完,你骂他他就骂回你,如果他不能反抗,他就会自暴自弃。
主持人:年轻人会用自暴自弃报复家长。
萧百佑:他其实是知道自己不快乐的,他会用自己的不快乐去报复你。
主持人:不管是狼爸,羊爸,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成年人做自我管理问题。
讨论
听众:刚才狼爸说打孩子,很多人对这种教育方式有质疑,你怎么掌握分寸?
萧百佑:第一,肯定耍打出痕迹,打完,他妈妈涂万花油。李公明老师是把孩子放在大自然里面,让大自然教孩子,我是把孩子进行雕塑,用强迫性,压模一样压下来。
李公明:你今天唯一的遗憾就是没带鸡毛掸子过来。
听众:两位专家,你能接受孩子平庸么?
李公明:这个问题我之前和太太讨论过,平扁有两个观念,第一,是职位和地位,这个我不担心;第二,是是非观念上的平庸,没有是非观念,不能明辨是非,这个才是真正的平庸。其他的,他以后当工人也好,当司机也好,都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萧百佑:我儿子问我他能做什么?我说第一,不能在中国当官。第二,不能经商,我在中国最大的企业工作过,经商必须奸,你又贪又奸,不行。
听众:我是一位父亲,小孩无六岁了,我想问下在什么时候要给孩子灌输恶的东西。
李公明:对我来说,这个不存在,他在成长过程中,只要和他沟通,关心他,就不会有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萧百佑:事情有正有负,有阴暗有阳光。我觉得孩子到18岁,就要教他说谎,如果不说谎,在中国是生活不下去的。
听众:你怎么教孩子的,现在整个世界都是平的了,还在分中国外国。
萧百佑:过了18岁就不是孩子了,不能不说谎,包括善意和非善意的,这就是生活。
听众:我们中国就是因为这样的犬儒,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萧百佑:这位母亲有自己的意见所在。
主持人:狼爸,外人就记得一个“打”字,其实都有个爱字在里头。
小孩应该自然成长
与狼爸比较,我只是最一般的爸,小孩的教育肯定没有狼爸的那么系统。我小孩今年快20岁,没参加过国内高考,直接到美国念书,我和太太是大学同学,又同在广州美院教书,从一开始我们就觉得这个小孩应该自然成长,我们只是希望他正直、善良、了解社会就可以了。
1992年12月28日小孩出生前一天,我写了篇文章,题目叫《致儿子》,我把我们马上要当家长的心情写了。我说第一,你要来到一个很清贫的家庭;第二,我们并没有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第三,我们唯一期待的,是你正直,善良,能够正确表达思想和感情。半岁前一天,我又写了篇文章,我发现他的眼神非常明亮清澈,引起我巨大的忧郁——他会怎样去打量这样一个成年人世界呢。然后到了1996年,我出版了专著《历史是什么》,在前言又写了封信给儿子。我写道,儿子你今年4岁,通过历史你会学到人类的正直、正义,我们相信有一天,你会跟爸妈一样,以讨论哲学和诗歌作为你的生活方式。到了2009年我们这本著作又重版,我做了很大修订,增加了前言,我就写,你现在已经16岁,已经去过印度,去过埃及,对埃及的历史如数家珍,你现存是高一。面临专业的选择,我们不会强迫你做任何选择。
其实我就想说明的是,第一,我们没打过小孩;第二,没有强迫他读书。教育小孩,我比较认同的一点,不是他考上名牌大学,而是从小他的是非观念,他对现实的理解。我希望更多的90后这样成长,如果你的小孩长大后,面对领导是一种拍马屁的神情,家长应该反省,你怎么教育小孩的!爱小孩,这是天性,我也就把这种爱心和责任,献给各位家长,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刚听你说埃及,历史,英国,普通家庭的爸爸是否就没法教育小孩了?
李公明:其实很多底层劳动人民对知识更加渴望,只要他们价值观得当,知识摄取完全不是问题。
主持人:父母对未来有种恐瞑感,一方面担心孩子没出息,另一方面,家长自己自卑。
李公明:我个人很反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人性上的起跑线,没问题;如果是学识上的,我觉得没必要。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狼爸有意给孩子制造一个无菌空间,而你一天到晚跟孩子说,社会很缺德。
李公明:不,不是这样,我是要告诉孩子,生活不是按照他的个人意愿,不是个人主义,孩子的心理就是“我想怎么着”,你要让他自己去发现社会有很多方面,要不然他到社会上怎么办,一定要让他自己去思考。
主持人:你十年前是不是就知道孩子会超越你。
李公明:那当然,我毫不怀疑他会超越我,但是未必是事业上的超越,他的知识、学识,他的感情超越我,这是必然的。
4.《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四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新的时代更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一名教师,应该以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爱,以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适应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增强素质,炼就过硬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才能赢得教师的尊敬,赢得学生的爱戴,赢得家长的赞誉。
一、身令其正,德才兼备
“四面山风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需要灵魂的自强不息,民族需要灵魂凝聚人心。而一个高尚的灵魂,纯洁的灵魂对于为千百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对于教师的品德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与以前的人们相比,教师的心灵上少了许多束缚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乃至放纵,而正相反,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了。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掉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那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只能这样,教师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以此来教育人,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爱洒向学生,用血和汗灌溉着一方方土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给教育事业。您现在阅览的是
二、率先垂范,更新知识
教师要把眼光放远,视野放宽,及时了解各类前沿知识,这样不至于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作为教师,应该什么都懂一点,但更要精通其中一两点,这一两点就是与自己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方法。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铺开,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首次成为被学生选择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头脑,具有丰富的知识才干。教师向社会了解新知识,其次由自己升华新知识,最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这就是教育接力赛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应以扎实技能和踏实工作,履行职责,教书育人,回报社会;锤炼党性,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教育方针,争做模范;抓紧职业能力的学习,学习真知识,更新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才实学。
三、以心换心,缩短距离
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才会是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扩大与学生的知识距离,缩缩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她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活动。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教师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这样,如果他们真正体会到这是出于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那么学生一定会愉快地接受。
四、勇于实践,超越自我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没有辞藻华丽的豪言壮语。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是用坚定的步伐走自己的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努力创新,勇于实践,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崭新的自我;才会不断超越自我;才会奏响永不消逝的强音——《爱的奉献》之歌;才会结出辉煌的硕果;才会有教育的春天。
5.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篇五
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面对懵懂不谙世事的孩童,面对他们花样百出的问题,我们很轻易就乱了心神。紧缩的眉头,责备的语言也许能使我们的烦躁稍作平息,可是孩子天真的心灵却也在我们的“不经意”中受到了伤害。在天天劳累而繁琐的工作中,我才发现原来仅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聪明,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聪明。这本书的第一章,带给我的触动很大,怎样才能走近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必须注重观察,加强沟通,耐心倾听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理解学生的 “忘乎所以”,理解学生的“难言之隐”,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我曾为了形成班级井然的秩序而一味的对学生严厉,甚至“不苟言笑”,但即使这样,不仅收效甚微,还拉远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严而有格”“严而不厉”才是班主任治理班级至高水平的体现。
瑞士的哲学家艾果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引导”。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爱”学生是基点,但不能单纯地强调爱,而应当把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渗透到你的教育原则中去,使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爱”,使他们在爱中健康成长。联系自己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我觉得要做好这个班主任,最首先的应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和处分违纪的学生?
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归,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自从我开始做班主任开始,我就一直把这个问题作为最敏感的问题来对待,因为我知道,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学生,越是情绪化很重的学生,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就必须慎重。我的处理方式是,发现犯错误的学生,首先不应生气,就算生气,也不应该是真的生气,应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让其自己分析自己做的事情是对是错,有没有什么理由。是错的话,为什么错了,让他当众说明为什么错了,然后让他对全班同学说:希望其他同学不要像我这样犯错误。通过一段时间后,犯错误的同学越来越少。
第二个问题:如何批评学生,怎样才能够令学生虚心接受批评?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退三进一”,我们看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
第三个问题: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在你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数学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马上进行疏导工作,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律不外乎人情,我们先将法律在讲人情,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
第四个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班级舆论?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演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集体舆论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和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的方法是借力用力,借助集体的力量。
第五个问题: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样做班主任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难道做班主任一定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有的老师曾经介绍过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这一招还是蛮有用的。我以前也用过这种方法,但用起来没有那么的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得不够好,经常在公共场合给班干部虽然可以激励班干部的斗志,但是无意中也会引起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不满情绪,认为老师过分夸大班干部的作用。但每一个人的情绪不可能永远高涨,班干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沮丧,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
第六个问题:如何很好的引导学生们的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大学生,他们的自制力、主动性都很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细致的帮助。在班级上,我始终以最低的目标要求他们,我在班级上讲:我并不希望大家都考满分,我只希望你能认认真真,把你会的,能做对的做好了就行,只要尽心就好。我也曾经讲过:我们班级没有学习好的学习差的之分,只有学习认真和不认真之分,谁认真了,谁就是满分,谁不认真,谁就不一定会是什么成绩,说不定是满分,说不定也是个七八十分。在降低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进步,成绩也游乐很大的提高。
6.《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六
最近我一在直看《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这本书,对于一名担任班主任刚不久的我来说,收益颇多,了解了很多关于班主任的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走进学生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要想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进学生,触摸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心理需求,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样学生才会不断的走近你,相应你,如果作为班主任都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靠自己的主观去执行,又怎么去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观察他们,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发现问题要多沟通,沟通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在沟通中耐心地倾听学生,从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2.一个都不能少
班级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把班级当成自己另一个家,与学生一起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精神的家园,让学生在这个家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大家互相依存,互相关爱,密切合作,愉快生活。对于学生,都是喜欢老师能够关注到自己,能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关心自己,我们在付出自己的爱的同时,学生也在回报老师的关爱,让学生也懂得关爱他人,促进他们良好的品德的形成。这样他们会有班集体的荣誉感,懂得维护自己的“家”。3.让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的心灵纯真无邪,好似一片待垦的沃土,充满希望。身体的成长需要五谷杂粮,需要足够的营养素,心灵的成长也需要均衡的营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式孩子心灵成长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多给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心灵有了自由,想象力就会张开翅,创造力就会灵动多彩。
7.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篇七
做个“皮”老师——富有童心,和孩子共建自由自在的快乐王国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生命。孩子在玩中认知、求知、成长。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必须先学会和孩子一起“玩”。如果整天板着个脸儿,一副“拒人千里”的“先生”模样,那么你可能是一位“良师”,但决不会成为孩子的“益友”。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和孩子玩起来,乐起来,甚至是“疯”起来,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自然的游乐环境,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记得一次午间散步,一些孩子总是躲躲闪闪地围着一个沙坑转,议论纷纷。见我走过来突然停止了议论,我装成很想知道他们的议论内容,从而加入他们的行动。原来他们正偷偷地在看蚂蚁吃粮,想看看蚂蚁窝,见我饶有兴趣的加入,他们一个个来了兴趣,于是大家一起用手刨啊、挖啊、虽然我们的衣服、手、头上都是泥沙,但当一个个精巧的蚁穴呈现在眼前时,孩子们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于是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活动,暂时丢掉“为人师表”,做个“淘气、贪玩”的人,正是引发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导火线。
做个“懒”老师——让孩子动手动脑,做个心灵手巧的主人翁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实践出真知。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增长知识,获取经验,培养才能的好机会。而有的老师总是“左手不放心右手”,衣裤帮着穿,饭碗帮着拿,其实,这样却是无形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依赖性更强。有的老师上图画课,一张范例,细致得不得了,画面的框架纸中央,颜色统一,红、绿、黄,结果全班孩子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式。可笑的是老师画人忘了画脖子,孩子的作品也没有一人画脖子。老师画范例,个别指导忙得不亦乐乎呀!而殊不知在忙碌中,折断了孩子的翅膀,框死了孩子思维的模式。如果这时候老师“偷偷懒”,解放孩子的双手和头脑,留给孩子一些任由发挥的空间,或许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做个“笨老师”——留给孩子思考、探索的空间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色彩斑斓的,千奇百怪的,造就了孩子爱提问、爱探索的性格。但是不是每个问题,孩子都能从老师这里得到答案呢?是否可以留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呢?我想,从小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有时老师假装不懂,也是鼓励幼儿自己思考探索的一种方法。例如:在一次认识“蜡”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蜡”的习性,教师故意问:“浮在水面上的白色一块块是什么?”引导幼儿的得出结果,又故作好奇问:“为什么蜡会浮在水面上呢?”孩子通过操作知道了:“蜡是不溶于水的。”在后来用模具制船时,教师又装“笨”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制好的蜡船从模具中取出来呢?”小朋友通过讨论思考,得出把模具丢入水中,蜡降温,模具打开,船就可以制成了。当老师再问为什么时,孩子异口同声回答:“因为蜡不溶于水啊。”孩子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8.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篇八
近来读了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文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从教育在当今的服务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度、今天怎样做教师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主张的 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对我的触动很大。
他提到的会“鼓动别人”、“服务别人”、“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让我想到了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体,班级说大不大,但平时班级事务特别的多,尤其是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感觉一天到头不住下,而且事情还干不完。后来认识到不可能事事亲为,有些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处理平常班级工作的兴趣,如:打扫卫生,收发作业等等。
他在教育中感悟人生,积累了几多凡人箴言,细细品味,包含着深刻、精辟的哲理,令人叹服。如“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怀揣教育理想,贴着地面行走”。
勤手学习,才能善于思考。要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高度:理论扩展视距学习理论是提高思考水平的捷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高才能望远。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就不会有实践中的那些远见和卓识、胆略与思路。哲学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则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9.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篇九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思想者小传
陆士桢 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在青少年研究和社会工作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成员。著有《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等。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上海的家长们一起讨论:当前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我自己是个老师,也是个家长。但我个人觉得,当家长要比当老师难多了。有人肯定要反驳我了。他们或许会说,如果想当一个老师,得考教师证、得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但当家长不用; 如果你是老师,就得遵照“课标”,那是国家对教学活动的规定性约束,但当家长就没有“课标”,似乎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 当老师还要面对包括考试、考评在内的各种社会评价,但家长是否称职,没有人管你。只要不犯法,无论你关起门来怎么教育你的孩子,别人都不会管。但是,在我看来,恰恰因为如此,对一个家长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个家长的素质要求,远比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来得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
我以前当过班主任,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心尽力。但很有意思的是,这40多个孩子毕业之后,将来的人生道路有30、40种。再比如,在我们的上一代,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家庭有6个或者4个孩子,一旦老大读了博士,或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后面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但如果老大要是“进去了”,后面的弟妹们就悬了。这种现象表明什么?它表明,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教育至少包含了三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基本价值观。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对其价值体系影响最大的元素就是家庭。有位妈妈在下班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3000元。假如这个当妈的接连兴奋了好几天,一想到这件事就说,“真幸运!捡了3000元!”你信不信,这个孩子长大就麻烦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难。相反,他很可能得一点便宜就忘乎所以。因为他的母亲给了他这样一种价值观:占了便宜是最美好的。
二是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当你碰到一种情景时,会怎么处置。孩子们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举个例子,楼上的邻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对儿子说,“给我拿一个凳子来”,然后拿拖把对着上面敲。过了一会儿,楼上没声音了,但爸爸还在敲、使劲敲。儿子说,“他们都不响了,你怎么还敲?”爸爸说,“他们惹咱们就行?得让他尝尝这滋味。”如果父亲是这样处理,将来这孩子很可能就得理不饶人,而且报复心极强。
三是心理素质。孩子的性格,绝对不会像老师,也不会像居委会主任,而是带有父母的印记。
当下,有四种教养方式非常普遍。大家不妨对照一下,你是哪一种?
第一类叫“权威型父母”,特点是比较厉害、严格,总是打骂、指责,有的甚至会对孩子体罚。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胆子小,但同时心里会有怨恨。我接触过一个小孩,他的妈妈总打他。他小时候“最经典”的话就是:我妈打我,我爸不敢吭声;我妈打我爸,我也不敢吭声。这小孩后来念了大学,在岗位上也做得不错。但有一次,他喝醉后把周围的人都打伤了。谁也没有想到,因为都觉得他平时是一个特别老实的人。可见,他内心有恨,只是一直都郁积在心里。
第二类叫“放任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一方面任性,一方面又骄纵、胆小,依赖他人。现在经常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总说“我们现在对孩子这么尽心。我小时候我妈根本不管我,怎么长这么大?”但你仔细想想,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跟你现在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比一下,究竟谁比较多?现在有些比较富有的全职妈妈根本不管孩子,今天打麻将,明天去赴宴,孩子就扔给保姆。先不说保姆的素质和心态,就说这孩子和保姆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看不起保姆,但是他情感上又极度依赖,因为没有其他人关怀他,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第三类叫“溺爱型父母”。我经常对这样的家长说,你在家惯着孩子,但是外面是没有人惯的,到外面一定会到处碰壁,闹大了就会犯法。如果没有让孩子养成遵循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能力,不懂得限制自己的行为,到社会上肯定会犯大错。你以为你爱他?其实是害苦了他。
第四类叫“民主型父母”。民主的结果就是有爱心、懂得尊重和自主自立。民主的父母通常非常看重对等的交往、讨论。什么叫“对等”?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而不是整天就听你说,孩子基本不说话。
具体来说,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每日每时用这个期望去影响孩子;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由此也可以看到,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素养非常重要。
这里所说的“父母素养”,有的时候和物质条件、学历水平、社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施一公是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把美国的大实验室带到中国。有一次我到他的家乡,无论是学校,还是他父母的家,都非常简陋。他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但他们有三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首先,两个人都非常善良、特别朴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说人要报效国家;第二,夫妇俩的关系特别好;第三,他们对孩子既关心又不控制,这一点是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的。这样的素养,很多时候和文化、地位、金钱无关。
别用你的期望去改造孩子
成长是有规律的,过分揠苗助长,或者千方百计想把“土豆”都整成“苹果”,弄不好结果就会很惨。“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舒服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涵盖了6大方面:生理、认知、道德、情感、精神、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只把眼光落在他们的学习、排名上。可现实是,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具体来说,当前家庭教育有一些误区,特别需要警惕——
第一,过分期望。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影响孩子,怎么教育他,都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你的期望,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想要迅速地获得成功。有些稍微长得漂亮一点的女孩子说,我得嫁给一个成功人士。那么,什么是成功?说句不太好听的,现在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锁定的发展目标,就是世俗的成功标准。说透了,就是当官发财。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你准备让你孩子的日子过给谁看呢?过给你的邻居看,过给七大姑八大姨看,还是真正过给自己看?如果是过给自己的,那你就要想明白了:其实,他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过分替代和保护。如果什么都替他做了,结果就是,他什么都不会。我们楼上有一老太太,夸自己4岁的孙子特别聪明,说他认识200多个字,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做。后来他儿子说,“不该会的都会了,该会的都不会”。我问,他不会什么?他说,这孩子不会自己撒尿,从小爷爷奶奶把着撒尿,站在那儿尿不出来。这就是现在的孩子特别典型的特点:总是被过分替代。
第三,过分隔膜。现在有些孩子到了十多岁,你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等他再大一些,就更不愿意和你聊了。孩子小时候还行。在他五六岁时,你说上商场,他也去;你说去参加婚礼,他也去。结果到了他十四五岁,你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旅游吧?他不去了,说自己不爱旅游。但过两天,他和同学玩去了,他就是不愿意和你一起。
第四,过分放纵。中国的独生子女中间,有一种“耗子扛枪窝里横”的现象。孩子在家里被骄纵惯了,但一旦到了外面,还是“耗子”,走哪儿都胆小。因为外面有规则,他就没有办法了。
在刚才所说的不少家长身上存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之外,有的家长身上还经常存在着另一种“过分”——总希望用自己所期许的某种固定的模子去改造孩子。我曾听一些美国人说起,很多美国老百姓生下孩子后,就希望他将来可以自食其力、自由发展。如果孩子挺有潜质、表现不错,就推动推动,结果他上哈佛了,后来成精英了。奥巴马就是这样被“推动”出来的。但我们不少中国人恰恰是倒过来的:一生下孩子就开始想,我要把孩子培养成在社会上出类拔萃;然后培养着培养着,到了中学一看,完了,这孩子是一般人啊;再上大学,结果发现,他连一般人都不是了。这里面犯了什么错误?
根据全世界范围的统计,超常儿童或者说有潜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儿童,只占全部儿童的1%—3%。精英永远是少数。如果你一开始就赋予孩子精英式期望、精英式压迫,总要求他非得怎么怎么样,你想想,结果会是怎样?成长是有规律的,过分揠苗助长,或者千方百计想把“土豆”都整成“苹果”,弄不好结果就会很惨。
对待孩子,有三个很重要的定语。第一叫“能动的”,意思就是,他是发展的主体,不该是被你塑造的。第二,“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发展。第三,“独特的”。别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他就是这样的。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让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舒服。
帮孩子确立起三大支撑
要帮孩子确立起物质、精神、社会这三大体系的支撑,家长自身先得适应这三大体系。你得认同自己所在的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你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很多家长肯定会问,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的期望,那用什么来支撑起孩子的未来呢?我认为,有三大支撑,是需要各位帮助孩子去确立起来的。
第一,物质支撑,你得让他长大有饭吃。物质支撑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能力,也就是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个是职业能力,他有对某一种能力的爱好和专长。有了这两条,他就能有饭吃。
第二,精神支撑,也包括两部分。一是要让他有点信仰,信什么,爱什么。二是要让他有比较好的心理能力。有三个能力非常重要:一是“敞开自我”,善于把内部世界和外部连接起来,不封闭自我。这种孩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麻烦,都懂得化解和疏导。二是有能力“战胜自我”。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被外界打倒的。真正打倒他的,一定是他自己。所以,要有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第三个能力叫“调整自我”,学会调整不良情绪。
第三,社会支撑。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三大体系的支撑:制度体系,包括就业制度、薪酬制度、退休制度等,这些制度让你活着;规则体系,比如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人际体系,好比你和老公吵架,抱着孩子回家,你妈和你的姐妹就是你的人际体系。
当然,要帮孩子确立起这样三大体系的支撑,家长自身先得适应这三大体系。你得认同自己所在的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你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你还要懂规则、会沟通、会合作。
择其要而言之,家庭教育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喜欢并经常和孩子亲近,乐于和孩子交流,能够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请你记录一下,在一周时间内,你和你爱人分别跟孩子相处了多少时间?每次待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还请特别记录一下,超过半小时以上的相处有几次?超过的时间有多长?要知道,和孩子亲近,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个重要原则。
依照孩子的程度,为他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且要让他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表现的机会。我们不能一天到晚给孩子瞎制定一些目标。比如,下回考试你要考前10名,如果考不进,回家不给你饭吃。这没有用,且百害而无一益。
家里有明显、确定的规范。你们家有没有规矩?有几条规矩?大到家里人不向其他家庭成员隐瞒自己的重大事件,小到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盛给老人,这都是规矩。家规的背后是家风。
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很多家长说孩子没有责任感。问题是,你给过他责任吗?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让他承担过责任,他就没有责任感。比如,他3岁,那么诸如每天吃饭摆筷子这种活,完全可以交给他。到6岁了,客厅的桌面整洁可以让他负责。再大一点,十四五岁了,如遇上家里装修,家里的书房或者是家里放书的地方可以交给他设计。这样一个岗位不仅可以让他知道他在家里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最基本的责任意识。这将是他一生的财富。
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要重视对家里的情绪和气氛的营造。
以孩子的规则思考问题。这个特别重要。现在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用的是成人思维。你用你的标准,你永远对,你永远管着孩子。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未必见得就是你绝对正确。比如说,你不愿意让你的孩子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我就这个问题专门做过调查。孩子们的想法很有意思。有的小孩说,我们这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在其他各方面都表现得挺好,性格也特别好,凭什么不能和他玩?有的孩子说,老师们都倡导互相帮助,他学习不好,我和他一起玩还可以帮助他,怎么不对?还有孩子说,我妈让我和成绩特别好的在一起,但我在他们那里有压力。我愿意和成绩不好的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时,我感到放松。这些想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很多家长却并不了解。
最后我给大家念一下纪伯伦的 《先知·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非常具体的问题,包括如何表扬和奖励孩子、如何批评和惩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我觉得,这首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我们要想得更远、更彻底。要放手,要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发展。要相信,你虽然为孩子好,但是你的那种过度关爱、过度设计、过度期望,对孩子只有害,而我们的本意是要孩子好。所以,一定要记住,生命不可倒行。
10.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做父亲 篇十
成為父亲不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很难,有人可能一辈子没想过这个问题,有的可能觉得这不需要想,只要顺其自然或随心而已。但做父亲如果只处于这样的本能或因袭传统的自发状态,不自省、不主动去认识和学习为人父的内涵及规律,孩子只能在“黑暗”中成长。因此,非常认同一位80后爸爸的感悟:“养孩子真是个系统工程!为了应对儿子成长中的各种难题,不得不去向‘老爸爸’、育儿达人们去讨教,不得不去了解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
然而,做父亲的时时反省和积极学习,最终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以更智慧的“陪伴”。
曾读过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纪实故事。一位父亲需长年在外地流动工作,他和儿女们联系沟通的唯一方式是书信。于是这位父亲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工作中的点滴趣事写信讲给孩子们,同时,他要求孩子们把家里和学校的大事小情写信给他。一年、 五年,十几年下来,家书装满了箱,孩子们也都健康成人。因此,作为父亲,无论工作有多么忙、事业有多辉煌、地位有多显赫,无论离家和孩子有多遥远,无论有多少现实的苦衷和无奈,只要有对孩子有深深的爱和责任,就一定有自己特别的专注和智慧“陪伴”孩子成长。
11.《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十一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曾秋声
范伟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结结巴巴的说:“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让人当场笑翻!这儿的IQ当然是指智商了。前不久参加一次座谈,张泽科老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突然冒出一名:现在需要的人才要有高的“逆商”!我老实交待,本人孤陋寡闻,的确是第一次听说这名词――虽然逆向思维从小就有。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话题,我也就不按学校给的从“‘四大支柱’、‘十大目标’及科学的教育观”等方面来谈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今天也来“逆商”一把。
一、别让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运动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口号以来,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很差是公认的事实,这让我国的教育改革饱受质疑。作为一线工作者的教师更是处境尴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话早被遗忘在了不知道什么角落。他们一方面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今天“应试”、明天“素质”指挥得晕头转向,一方面还得为不良社会风气、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买单。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断下降。
到底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不是一个纯技术活,是心灵的影响和感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老师能培养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生。
近年来,为提高教师所谓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无数的“专家”、“学者”高举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新奇概念砸进我们的大脑,而这些理论往往是互相矛盾而且缺乏兼容
精神的。在专家们的影响和行政命令的指挥下,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思索和选择,随着不断变换的专家的脚步,把有限的精力耗费在大量的“科研”大旗下的文字游戏之中,在各种各样“理论”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找不着北„„。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不错,我们需要学习,但在大众追逐潮流的喧嚣中,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以批判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抓住教育的本质,醒着教书、站着教书!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名言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醒我们,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运动场,他说:“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王勃虽感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其留下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化于庾信,却远远超越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成为千古绝唱。
没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像无根的浮萍,既无法实现超越,也不可能影响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无法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近来年有的专家抛出了“家长是上帝”的理论,本人就不敢苟同。不可否认,有不少家长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还有很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相比属于外行,且往往为一已私利提出无理要求。如果这样的“上帝”到学校指手划脚,这个“上帝”要求换教室、那个“上帝”要求换座位、还有个“上帝”要求换老师,还有的“上帝”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管理者真把他们奉为上帝,学校只怕要变成一个混乱的菜市场了。
二、欲渡人者先渡已
有次肖川教授到我们学校作报告,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大意是“上课铃响了,一位老师正要走进教室,突然接到一电话,说家里孩子病危,老师迟疑了一下,不忍丢下学生们,毅然继续上课,上完课后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断气。”我已不记得是不是指的霍懋征的事迹了,但听了这个案例,我觉得很不舒服。用佛家的话来讲是“欲渡人者先渡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亲人,怎么谈得上关爱别人?
由此我想到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教师的崇高,“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这话也是不对的。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即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享受生命的精彩。卢志文校长这样说过:“我们看到算命先生帮别人算命,帮别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是我们低头一看,这个算命先生穿着一双露着脚丫的鞋子。那么我想,他为别人算命,规划美好人生,那他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弄一双好鞋穿呢?教师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应该是一个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幽默多智,富有教养,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气质高贵的人。
教师要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必须给自己从精神上减负。教育专家王晓春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中这样点评到:“孩子又不是您一个人教育出来的,有那么多人在影响他,凭什么他教育不好要您一个人负责任?这没道理。您只能负您应该负的那部分责任,请您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那样只能破坏您的身心健康,对工作没有丝毫好处。”“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来好像是责任感挺强,其实是自我中心——对自己的作用估计过高了。”
我欣赏这样的说法,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评价太高也太虚了,不太合适,容易让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产生职业的倦怠和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找不到工作的激情。
三、教师的无奈
2010年2月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这样写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可见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大事。
另据9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这个数据与我国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的是有限的,教学内容过多过难必然会对其它时间形成挤压。
我国的教育专家及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难度过大,我国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难度已相当于其它发达国家的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前不久北师大教材专家到成都回访讲学也谈到这问题,说我国数学家反复考虑,觉得“减不下来”,为啥减不下来,我等一线教师是无法理解的。
但这信息会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没能减下来,至少说明教学内容的难度已经是不能再加大了!我们常常质疑北师大教材的习题量太小,学生学得不扎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些,是不是我们自己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既然老师也想教得轻松些,为啥还要这样拼命加大难度和自己过不去呢?看看我们现在统考的题、初中招生的题、老师补充的题„„无一不是远远超过教材难度的限制,期末考试A卷难度已经较大了,还要加试B卷。上级行政部门根据成绩对校长施加压力,校长再将压力转嫁到教师头上,教师拼命工作的同时还得承担增加学生负担的罪名――真是可悲可叹!
所以,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更主要的是需要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道共同努力才行,否则行政部门是“危害民族未来”的主犯,教师最多算被胁从。
结语: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心中理想的人是这样的:“他高傲的前额、豪放而深邃的眼睛,眸子里闪耀着大无畏的思想的光辉,雄伟的力的光辉,这力量能在人们疲惫颓唐的时候创造神灵,又能在人们精神振奋的时候把神灵推翻”。
12.《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十二
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 王雪
从小到大,我一直梦想着当一名老师,那会没有概念,只是觉得当老师可以管着别人,还可以给别人讲知识,是很棒的差事。一路走来,转眼间我已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师,只有当上了老师,才发觉这个职业并不像我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自己和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寒假在学校的要求下,拜读了郑杰校长写的《今天如何做老师》,虽然上班期间,已经看了很多本关于教育的着作,但这本书还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郑杰校长说,人要有点静气,教师更应该要有静气,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使学生受益,才能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番景致,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上班五年,已经不像刚踏入岗位那般新鲜,有激情,剩下的却是被工作消耗掉的只剩下的疲惫,对学生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耐心,只要一在教室,心就静不下来,对学生稍一犯错,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朝他们发脾气,久而久之,我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学生很害怕我,怕我动不动的和他们发脾气,长此以往,我开始迷茫,这是我当老师的初衷吗?郑校长说得对,我们要有点静气,把心放平和,不去和他人攀比,要相信他们,如书中所说:“教师要有的是静气,就要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只有这样,我才能领悟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上,不是吗?就如海子所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教师这么久,每逢一开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感觉有批不完的作业,交不完的资料,讲不完的课……有时候甚至产生了,如果自己是千手观音,那该有多好的荒谬念头,看了郑校长说,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减掉多余的劳动,减掉不必要的劳动,减掉无益于学生和自己的劳动,我想,也许我可以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这样减轻学生压力,也减轻自己的压力,当然郑校长说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了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行为。”我想,郑校长是告诉我们,想减轻压力,就得要多补充能量,平时闲暇时间应多看看书,武装自己的理论知识,这样无论以后是上交论文还是任何比赛,岂不是都要轻松的很多?这样想着,我突然觉得当老师也不是一件这么累的事了。
13.今天,怎样做中职班主任2 篇十三
——读书感悟
之所以写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我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这半年里,有幸读到了两本好书。一本是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另一本是李迪老师的《做一个优秀的中职班主任》。读了这两本书,犹如拜了两位师傅,传道、授业、解惑于我。为我刚刚开始的教学、育人之路指明了方向。
首先,我是一名老师。在9月份刚刚开学的时候,我心潮澎湃又有些忐忑不安。在慢慢适应学生、适应工作的同时,我有幸读到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它几乎解答我所有关于老师该怎么做的疑问。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几点:
第一,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我很快便体会到,老师是要专业化的,而这个专业化,并不仅仅是知识化,而首先最重要的是指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在随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与学生交流上,发现这样他们反而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能够听得进去老师的话。
第二,教育,本该是提升每个学生的精神境界。内在动机意味着我们为了快乐做某事,而不是为了我们能活动什么或完成他人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她们从来就很少从学习知识本身获得过多少快乐。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每天应该琢磨的事情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把学生带到知识的乐园,让学生喜欢学习。当然,有时候面对比不爱学习的学生,我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但是,我记得王老师说的:“我目前还清醒,很认同这个观点,并且在极力避免平庸。”
第三,做反思型教师。这个主题一直贯穿了整本书,我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断告诫自己要勤思考、多求教,每天留给自己半个小时思考一下自己哪件事做得不够完善,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做。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教师一方面需顺应现行体制,一方面也可以为改造这个体制出一份力。一个人是渺小的,同时也是伟大的。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这本书不仅包含了教师问题,还有各种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以及班级管理问题的实例与分析,100个案例,让人看了感同身受。
其次,我是一名中职班主任。根据学校安排,我半路接手了一个10级的班级。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没有军训、没有新生培训、没有自己班级的课程;另一方面,又要面临搬校。我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认识每个学生,了解他们,进而管理他们。我只能在繁琐的工作中不断摸索着中职学生的特点,一件一件的解决他们不断发生的问题。11月份,在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大会上,校领导送给我们这样一本书《做一个优秀的中职班主任》。犹如一股清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这样一本有针对性的书确确实实的指导了我后来很多实际的工作。
第一,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书中细致分析了中职学生的特点,李老师又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包括班干部的培养、班级活动的意义、怎样策划以及运用班级活动达到管理和教育的效果。这些都引导我逐渐形成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总体认识,也在具体工作中有了一个明确的思想和目标。我也把其中有些案例借鉴过来为己所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中职生问题的复杂性呼唤智慧型班主任。”针对如何智慧的解决学生问题,书中给出了多达十余个案例来阐述这些解决技巧。包括无条件尊重学生、给学生真诚的关心、与学生“共情”、适当自我开放、明察秋毫、假装糊涂、巧借外力、适当运用“具体化”技术等,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我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理解这些方法,从而不断进步。比如:班里的女同学比较活泼,经常性的会跟宿舍教官发生一些矛盾。针对这个情况,我先是倾听其中几个活跃分子的诉苦,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点出导致这种情况的问题,只字不提她们的错误,而是跟她们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分析怎样做才是对她们最好的。在随后的主题班会上我又借“踏入社会的基本技能”对她们进行再教育和引导,最后,在她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就很自然的充当了她们像教官道歉的中间人。
第三,中职学校班主任专业成长途径。书中分析了职业学校班主任“德”与“才”的内涵,并提出了成长为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的五个要素:榜样的意义、高人的指点、贵人的相助、个人的努力、阻力的成全。这个观点使我受益匪浅,我一一对应,思考良久。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个体,决不要迷恋于自己,只有广纳百川,多与同事、战友交流、学习,站在巨人肩膀上,仔细揣摩前辈们的做法,正确的看待困难以及领导的批评,才能够真正的前进。
最后,感谢这两位老师适时的出现在我身边,为我指明前进的道路。同时,也特别感谢身边前辈们的指导和关怀。希望,明天,自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中职班主任。
14.《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十四
读《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有感
大一班潘欣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杀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11-07
今天我们怎样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07-21
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10-07
今天,我们如何解放思想06-19
今天我们这样学雷锋10-22
今天怎样做教师 演讲稿06-30
让我们把握今天作文600字10-30
幼儿园《今天我做蛋糕师》活动方案07-18
我们该怎样06-11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07-10